第一篇:如何进行地理教学设计
如何进行地理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进行创新教学设计为地理教师的教学任务增加了难度,教学负担好像更沉重了,然而这是时代的要求,我们应该有责任率先进行地理教学设计的创新。过去,我们称之为“备课”,而如今叫“教学设计”。它们之间不仅是名称的变换,而其本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那么,如何为初中地理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呢?
一、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1、地理教学设计的课程理念
过去,我们教学地理紧紧围绕教材知识、地图表格、地球仪等,以及几年来电子信息、电子备课等多种手段。在地理课上,老师们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夺得了辉煌的成功。这一点,人人皆知,不可否认。然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新课程.新课改的思想已深入人心,这大大促进了地理教育者进行地理改革的积极性,使得越来越多的地理教师一心一意地投身到地理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来。他们对地理的教育教学探讨得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全面。他们一致认为:地理的教育教学要开启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对这些有着强烈的时代感、责任感、急迫感的教育新理念,我们必须加以重视。
2、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
(1)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2)教学设计是解决教学问题的科学方法。(3)教学设计是操作和规划教学活动的程序和过程。(4)教学设计是以反馈评价对教学效果进行价值判断。(5)教学设计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兼备的应用性学科。
3、地理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相关理论和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策划的过程,是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教学的预谋和筹划,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一种操作方案,它先从“教什么”入手,对学习者,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等进行分析,然后从“怎么教”入手,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运用恰当的媒体,对教学绩效做出评价,以确保教学和学习获得成功。
二、地理教学的基本内容和设计过程
1、地理教学的基本内容
(1)分析教学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即教学目标设计。(2)设计教学策略,即教学策略设计。(3)进行教学评价,即教学评价设计。
2、地理教学的设计过程
(一)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的分析是进行课堂教学策略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将影响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直接影响对学习水平的确定和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的陈述,以及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效果等等以后各个环节。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目标是教师和学生从事教学活动的指南和出发点,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所的依据,同时也是评价教与学活动的依据。教与学的目标是影响教学策略的制定和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制约教学策略的关键。教学策略是否有效,一般是以能否实现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为标准的。
(三)教学设计的理论指导
教学策略的设计、选择与实施的各个阶段,不可能离开理论的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的背后,必然会有相应的理论或原则作为指导,有时是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发生的。
(四)了解实际环境条件
为了使教学方案更加具有针对性,方案的制定应以一定的因素为基本依据,其中包括三个内容,学生、教师和教学条件。作为教师在这里应该深入全面地把握这三个因素。
(五)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教学策略解决战略问题,而教学方法解决战术问题,教学策略指导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六)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和确定
所谓教学组织形式,我们可以定义为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七)教学媒体的选择 教学媒体的选择是教学传递策略重要的内容,是教师设计教学时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面对众多的可供使用的媒体,我们需要回答怎样选择,为什么这样选择,依据什么选择等一系列问题,媒体选择的成功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高低。因此,树立正确、科学的媒体观是教师的当务之急。
(八)确定课堂教学过程的结构
确定课堂教学过程的结构是指将前面确定的各个教学要素,主要包括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以一定的结构关系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序的流程。
(九)形成可操作性教学设计方案
需要将前面各部分的工作进行全面的总结和落实,要充分考虑前面各项研究,汇集各种研究内容,将其综合化、系统化和具体化,最后产生一个由一系列表格组成的,具有真正可操作性的课堂教学策略方案。
总之,我们教学的一切是为了学生。只有你设计的空间越大,学生思考的面就越广,学生的思维更容易发展。如果你的设计很死板,是固定的模式,是无懈可击的真理,那么说明你并没有真正懂得地理教学设计的含义。我们以前经常强调备课要求备得很细、很周全,其实这里面就大大抹煞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创新意识,不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课改新理念。
发表评论 浅谈如何进行地理教学设计
袁美(学员)发布时间: 2011-05-14 21:05:09
浅谈如何进行地理教学设计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学设计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设计的合理,有利于学生较容易的掌握知识;否则,教学工作会事倍功半,甚至会严重影响我们的教学任务的完成。如何进行地理教学设计,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操作: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是指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学习结果。教学过程是围绕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合情合理的制定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举足轻重、关键性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中心内容,是课堂结构的主要线索,掌握了这部分内容,对于巩固旧知识和学习新知识都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学难点,是难于理解或领会的内容,或较抽象,或较复杂,或较深奥。课堂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展开的,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以便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三、教学策略的设计
教学策略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动学习,引导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去获得亲身实证的知识,这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体现了素质教育要求。
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
1.引导学生自我定向。
思考如何由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安排学习程序,制定学习计划,为自主学习定向。2.引导学生自我探究。
思考如何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知识的发生过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基础和习惯,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自主活动;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科学结论。
3.引导学生自主评价。
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基于对自己的认识,依据学习目标和自身的评价指标和准则,对自身的学习目标。策略、方法、计划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进而对学习过程进行积极的监控。
4.引导学生自我调控。
思考如何让学生对照学习目标,寻找学习差距,考虑如何改进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策略和方法,以促进目标的达成。5.引导学生自我激励。
思考怎样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激励自己战胜困难,获得学习成功,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学习状态。
总之,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中举足轻重,我们应在日常地理教学中努力尝试做好它。
如何进行地理有效性教学设计
厦门市翔安区教研中心(361102)
郑明进
美国著名的教学设计研究专家马杰指出:教学设计依次由三个基本问题组成。首先是“我在哪里”,即教学目标的制订;接着是“我如何去那里”,包括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的选择;最后是“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那里”,即教学的评价。在进行有效性地理教学设计时,应该围绕以上三个问题展开。下面以《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教学设计为例,加以说明。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预先设定的可能达到的结果。地理教学目标的描述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要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必须正确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水平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等目标的不同层次。
例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了解沃克环流;了解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理解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可能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2、通过读图、并运用所学的知识,绘制沃克环流示意图;通过分析数据信息,推导出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形成机理;通过对各种相关资料信息的解读,简述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认识科学、探索规律的探究精神。
以上教学目标的制订首先基于对地理课程标准的解读,本节课所涉及到的课程标准是“简述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本标准中行为动词“简述”属于了解的知识层次水平,通过对课程标准的解读,明确本节课的教学要求,了解厄尔尼诺现象,理解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了解拉尼娜现象,理解拉尼娜现象可能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根据教材,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要素的分析与组织
1、学生情况的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前的学情分析,应重点分析学习者的起始能力,已经形成的背景知识和技能及学习者是如何进行思维的。例如:本节课教师在教学沃克环流时,先让学生读“全球表层水温分布图”,读出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海域A与西太平洋海域B的水温,学生很快读出:A海域水温是23℃,B海域水温是30℃。教师进一步提出,为什么大洋东岸水温偏低。一位学生说:大洋西岸是暖流,大洋东岸是寒流;一位同学说,受到信风的影响。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在东南信风的吹拂下,赤道附近太平洋表层海水由东向西流动,东岸高纬度及底层海水进行补充。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赤道太平洋水温西高东低,将会在其上空形成什么样的热力环流?教师要求学生动手画热力环流图,请其中一位学生上台画,画完后让其描述所绘的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在这基础上,教师以讲解的形式,说明什么是沃克环流,进而提出问题:在沃克环流的影响下,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与西岸的降水有何不同?师生对话后,教师进行小结:在沃克环流形式下,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的气候以干旱为主,主要受下沉气流影响而成,赤道附近太平洋西岸的气候以湿润为主,主要受上升气流影响而成。
从以上的教学过程看,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很注重分析新知识形成的知识背景,学生要掌握沃克环流这一新知识,要以海水的运动、热力环流的形成等相关知识作为背景,而这些背景知识是前面所学的内容,因此教师针对学情,采用了问题解决式教学的策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分析解决新的地理问题,不断进行新知识的主动建构。
2、教学内容的组织。
教学内容的组织,要从具体的教学目标出发,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并通过合适的内容有效突出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的组织是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因此它是教学设计一项重要工作。
例如:“厄尔尼诺的形成原理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是本节课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读“1997年12月厄尔尼诺发生时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现象”图,在图中读出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海域A与西部海域B的海洋表层水温距平值,在学生读图的基础上,得出厄尔尼诺现象的概念,并让学生思考,当1997年12月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较正常年份沃克环流会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会对全球气候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并让学生推测:某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海域中东部水温升高异常,沃克环流还可能有哪些变化?对气候会产生什么影响?教师在引导学生回答以上问题的基础上,总结如下结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沃克环流中的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上升气流,气候由原来的干燥少雨变为多雨,引发洪涝灾害。同时,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部,沃克环流中的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气候由湿润多雨转变为干燥少雨,引发旱灾。
这部分教学是学生在掌握沃克环流形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厄尔尼诺的形成原理及其对全球气候的景响,是学生学习沃克环流的进一步深化,为此,教师利用1997年12月厄尔尼诺发生时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现象图,并针对学生的疑难,创设问题情境,问题层层递进,形成问题链。这样安排内容,有利于学生从已知到未知,从现象到本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解决教的内容,又解决学的内容,有力突破这一教学重点。
3、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一种具体手段,是整个教学设计中事关成败的重要环节,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的选择,不但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人特点、学生年龄特征选择教学方法,还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本节课内容是海-气相互作用的经典案例,在教学设计时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式,讲到拉尼娜现象时,运用“条件-推理-结论-验证结论”的研究方法,教师创设如下问题情境:
1、读“1998年12月拉尼娜发生时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现象图”,分析赤道附近中东部海区和西部海区水温的异常对沃克环流产生的影响,阐述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产生的影响
2、与厄尔尼诺现象在赤道附近太平洋两岸地区引发的水旱灾害相比,拉尼娜现象引发的水旱灾害相对严重还是较轻?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自主的探究问题,而教师则是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场外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地理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效果的正确评价
教学设计中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教师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地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例如:教学完本节课后,教师设计了两道课堂练习。练习1:读2005年 1月至2008年5月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海区海洋表面温度距平值,根据所学的知识分析2005年初至2008年5月推测这三年可能发生了什么现象(厄尔尼诺或拉尼娜),分析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分布的规律,描述这些现象对气候的影响。
练习2:读下图“太平洋表层水温温度距平值图”,完成以下问题:
1、图中甲点为“4℃”,对其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A.甲地海面水温为4℃
B.甲地海面水温比同纬度地区高4℃
C.甲地海面水温比海底高4℃
D.甲地海面比常年平均水温高4℃
2、下列关于A、B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A地降水增加,气候更加湿润
②B地气候由于燥少雨变为多雨
③A地上升气
流较正常年份减弱
④B地下沉气流较正常年份增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评价教学效果时设计这样的问题,不仅能考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能考查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突出过程方法,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当然,教学效果的评价的方式不仅仅是课堂练习,应是多种多样的,既有课堂的应用练习,也应结合课堂观察,对学生的访谈,作业分析等综合加以设计。通过比较全面的教学效果评价,了解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为进一步改进教学设计提供第一手的资料。
总之,教学设计是由目标设计、达成目标的诸要素的分析与设计、教学效果的评价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教师进行地理教学设计时,应按照系统论的有关原理,整合教学设计各要素,以落实地理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第二篇:初中地理如何进行分层教学
初中地理如何进行分层教学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初中地理学科淡出中考舞台,成为了一门会考科目,如何实施地理有效教学,优化课堂质量,提高会考成绩但同时又能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成为所有地理老师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实施地理分层教学则是一条有效途径。本文将从地理分层教学的提出、依据、作用、实施及存在的一些问题等多角度说明分层教学对地理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关键词:地理 分层教学 有效性 教学效率
引言: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存在一个普遍问题,由于学生来源各不相同,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广大教师面对的最大困难就是学生学习的两级分化越趋严重。在同一个课堂上,优秀生吃不饱、不够吃,中层生勉强够吃,后进生则吃不下甚至根本就不想学。另外自从地理不参加中考以来,学生甚至是家长普遍认为地理是副科是次要的,如何有效地突破传统思维的弊端,实施地理有效教学,优化课堂质量,提高会考成绩但同时又能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成为所有海南地理老师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
“分层教学”思想,源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它的灵魂也在于“因材施教”。它不仅涉及到教育价值观念的改变,还涉及到教学内容的重构、教学方法的更新、教学组织的调整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等等许多具体而微的工作,是在班级授课制下按学生实际学习程度施教的一种重要手段。
原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在《教学与发展》中,提出“使包括后进生在内的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分层教学”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促进包括后进生在内所有学生发展的有效措施。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动机等多方面就会变得十分相似”。这里所说的学习条件,就是指学生学习并达到掌握所学内容的必需的学习时间,给予个别指导和全新的学习机会等,“分层教学”就是要最大限度的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这种“学习条件”和“必要的全新的学习机会”。
二、分层次教学的现实要求
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而人的素质由于遗传以及所受教育的影响,客观上形成了高低不同的层次,分层次的教学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虽然自古就有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但常规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很难在课堂教学的同一时空内实现分类推进、全面提高的素质教育思想,因此常规的教学被迫采取面对中等学生的折衷方法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使一些高素质的人才缺乏接受必要的更高层次的、与他们的智能水平相适应的训练,不利于高层次素质人才的培养,也不合乎高层次人才培养教育的一般规律;这种折衷的教学同样也不利于差生的学习,由于差生的反应速度慢,他们的思维往往受到干扰和抑制,形成了差生更差的局面。
就初中教学实际来讲,为什么要进行分层教学?众所周知,初中阶段面临的突出困难就是学生学习成绩分化严重。由于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从小学毕业直升初中,学生原有的学习差异随着初中学科的增加(由原来语数英三科增加到语数英政史地生七科),学习内容的加深、学习时间的加长而进一步扩大,并且逐渐演变成为两极分化的局面。笔者曾对所教班级的初一8、9、15、16四个班级256名学生的地理学习状况做过调查,结果是:
1)认为授课内容简单,有时显得无所事事,“吃不饱” 的有 47人,占 18.4%。
2)认为课堂教学内容适中,有些内容学起来相对容易的有 104 人,占 40.6%。
3)认为课堂上内容虽听懂,但较难理解,不会运用的有76人,占 29.7%。4)认为课堂上根本听不懂,或注意力不集中,理解不了老师所讲内容的有29人,占 11.3%。
以上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的确是存在较大的差异。怎么去面对这个差异,用什么办法去克服这个差异,都是摆在我们广大第一线地理教师的难题。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如果忽视这种差异,就必然使部分学生掉队,丧失信心。只有尊重差异,承认差异的客观存在,我们地理教师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三、“地理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
1、学生分层
为了落实地理课分层次教学,又使每个同学都感到心情舒畅,教师先把分层次教学的意义、内容及方法告诉学生。在做细学生思想工作的基础上,先采用学生自我评价,自愿报名,笔者再根据期中考试情况、平常上课情况、完成作业情况分别进行打分,稍加调整,把班级分成ABC三等,各层次比例大致1:4:1。
1)A:85—100分,“吃不饱”,态度认真、基础好、兴趣浓、思维敏捷、上课积极的学生。
2)B:60—85分,“勉强够吃”,态度较为端正、自觉性有待提高、成绩和 兴趣不太稳定的学生。
3)C:60分以下,“吃不下、不想吃”,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浓,缺 乏克服困难的毅力。
2、指导思想分层
A层次——小综合,多变化,主动走,促能力
B层次——慢变化,多练习,小步走,抓反馈,做到二激一防(即激发兴趣,激发进步,防止分化)
C层次——低起点,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做到一找三跟踪(找优生辅导,做好作业记录跟踪,单元测验跟踪,课后辅导检查跟踪)
3、教学目标分层 根据大纲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差异,制定了地理教学的分层内容和分层目标,要求层次明确,具体和学生的层次相一致。
1)基本目标:全体学生可以掌握的识记、理解、简单运用的教学内容,侧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即A、B、C三层次的学生都一样掌握。
2)中层目标:大部分学生可以掌握的比较复杂的运用和分析的教学内容。侧重于一定的综合性和提高性。即C层次学生可以不掌握,了解就好;A、B层次学生必须掌握。
3)发展目标:少数学生可以掌握的复杂分析和综合运用的教学内容,侧重于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高,以及创造性学习,此目标A层次的学生应掌握。
例如初中地理“中国主要铁路干线”的教学目标可进行如下分层:C级:把握主要铁路干线(五纵三横)的起止点和重要铁路枢纽的分布;B级;在C级目标基础上,能草绘主要铁路干线示意图;A级:在B、C级目标基础上,能熟练运用铁路干线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如旅游、运输选择便捷路线)。实施这一环节应注重,各层次目标虽然有差异,但也只是反映同一教材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差异,各层次目标之间应有着密切的联系,形成阶梯,使低层目标学生也可向高层迈近。
例如在讲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时,C层学生只需知道昼夜更替和时差就可达到目标,即是识记目标;而B层学生除知道这两种现象之外,还需了解昼夜更替和时差产生的原因;A层学生则需更进一层,在了解昼夜更替产生的机理之后,还能对这两个现象进行解释、理解和运用并有所拓宽,比如为什么地球上看到的日月星辰都是东升西落;如果地球没有了自转,只有公转,能不能产生昼夜更替呢?激发学生对这类问题进行探讨和动手做实验来演示。这样,课堂教学目标细化到每一个分层,避免以往地理老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刀切的弊端,强化了针对性、具体性,并使每个学生能清楚自己的任务和目标,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探究分层
1)设疑激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用故事、新闻热点等巧妙设疑,造成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讲日界线时,可讲一对在跨过日界线时生下的双胞胎,先生下来的反而要叫后生下来的为姐姐,以激发学生的爱好。
2)依纲探究。根据大纲要求,针对三个层次教学目标和学生基础及自学能力,在提问的角度上应有所区别。
例如在讲授八年级地理湿润区和干旱区的分布时,B、C层学生只需要知道湿润区、干旱区对应的景观;而对A层学生则可提出问题:黄河的水量和珠江的水量比较,哪个多些?为什么?并提示学生可以在课本图中找到答案。
又如在学习中国的降水情况时,可以让学生分层次探究质疑。C层:我国降水的总趋势是什么?B层:我国降水总趋势的形成原因是什么?A层:夏季风的进退规律与雨带的推移有什么样的关系。一层一层提高要求。
5、作业分层
课上练习、课后习题的选择与编排都应该有一定的层次性,可以设置记忆填空、巩固练习、拓展练习、探索练习、开放性讨论等多种层次。在布置课堂练习和作业时,要注意所选择的习题能使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在全体学生都获得发展的基础下,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发展的体验。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不仅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得习题可以量身定做,同时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避免抄袭作业的现象。
6、测试分层
每个单元学习结束后,即进行单元测试,试卷中对A、B、C三层学生的题目明确分类。A层同学在完成规定题目之后,另外做一些难度较大题目,并计入总分;B层同学只做规定的题目;A层同学只做基础题。实行“有选择、无淘汰”的分层考试模式,“有选择”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自主选择不同层次的练习内容,考试时可选择不同难度的试卷。“无淘汰”是指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7、评价分层
每次作业评改,不按自然组上交,而是按A、B、C三个层次上交,教师同层批改,按该层次的训练要求,进行同层相比评价。有当面批改,浏览抽改,选择评价。有时采用自改互评,在小组内,由A组学生改B、C层学生,这样差生得到优生的广泛帮助,优生又在评改中进一步施展了自己的能力。
平时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用公平、公正、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既要善于看到A层学生的不足,促进其更好发展,也要善于看到B层、C层学生的点滴进步和不断出现的“闪光点”,对于B、C层(尤其C层)学生的进步要及时提出表扬,并适当放大其优点,以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兴趣。在阶段性检测中采用B、C卷试题,C卷题目难度为中等偏下,B卷题目难度为中等偏上,让B、C层学生检测C卷,A层学生检测A或B卷。在评价时,C层学生即使成绩不是很理想,只要平时表现良好,有进步,也可定为优秀。
由于分层教学接近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分层评价则是这种动力机的加速器,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有进步的学生及时表扬,对表扬次数多的,有进步的及时调高一层次,无进步而相对落后的从高层调到低层次。目的是让所有学生随时都处于最佳学习状态。
8、课后辅导分层
课后辅导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补充,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树主干,那么课后辅导就是树的枝叶,所以抓好课后辅导也是搞好分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
分层教学课后辅导的总体原则是根据学生成绩梯度,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基础好的A组学生成立兴趣小组,参加提高性辅导活动;成绩中等的B组学生建立自学小组,参加补缺性辅导活动;基础差的C组学生成立补课小组,从最低起点开始进行补课性辅导活动,平时也可以让A组学生对C组学生进行一帮一辅导。
教师要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特别予以关心,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使他们经过努力,能够达到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要求。
四、地理分层教学效果
分层教学的实施为每个学生创造了表现自我的机会,使各个层次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分层教学不仅体现了共同要求与因材施教,既注重整体的提高也关注个体的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信心。同时,分层教学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应了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学习需要,还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通过小组长帮助组员,组员也能够为小组整体素质的提高而奋起直追,最终在班中形成良好的地理学习氛围。
在笔者运用分层教学的过程中,所教的班级的成绩遥遥领先于年级平均分。如在初一第一学期期中全市统考中,所教的4个班级中,有3个班级成绩名列年级前3名;实践证明,分层教学体现了既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又尊重个体的差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地理学习上得到发展的良好教学效果。
当然,分层教学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而且还要深知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能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以及进行与学习相关的辅导工作。在分层教学中,除了教师个人的努力外,还需要学科内教师加强研究与协作,共同设计好教学目标、教案、导学案、训练、评价等环节,以推进整个地理学科分层教学的有效开展。
五、实施地理分层次教学的几个问题
1)实施分层次教学后,备课授课,配置作业、批改辅导、测试分析都得分层进行,教师工作量无疑成倍增加,所以这一教法的坚持,虽对学生有利,对提高教师水平也有很大帮助,但必须建立在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上。如何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减轻教师负担又将是一个新的课题。
2)如何解决因材施教与提高课堂效率之间矛盾;防止课堂分层指导复式教学化的倾向,都是下阶段研究的新课题。
第三篇: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太师一附小 张元芝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就今天的这节课和大家聊一聊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而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所以备课在教师职业生活中实在是一项举足轻重的基本功。备课就是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教学设计要围绕以下问题设计 一*为什么学
教学设计要从“为什么学”入手,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学的目的;这就要结合本课对课程标准进行学习和分析;确定教学目标。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如《摩擦力》目的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二*“学什么”
根据教学目的,进一步确定通过哪些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即确定“学什么”; 这就需要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这课是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关于物质世界物体的运动和力的知识,认识三大力重力、弹力、摩擦力,这就是对教材所处的位置的分析:《摩擦力》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中的第四课,课标要求认识常见的力,摩擦力是三大力的一种。前三课已经研究了力在哪里,弹力、重力,学生对力有了初步认识,摩擦力与弹力、重力是平行课。对本课内容的分析:本课从宏观出发,引领学生认识两个物体接触面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摩擦力,不仅在固体与固体之间,在固体与液体之间、固体与气体之间也可以产生。认识生活中对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的研究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这样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根据:‘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 确定;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力的现象。
2、能够说出摩擦力的功与过。
3、能先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摩擦力的研究结果。根据:‘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 确定;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是一种阻碍运动的力,理解什么是摩擦力
2、知道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3、能够设计增大或减小摩擦力(阻力)的验证实验
4、了解摩擦力的大小既与重量的大小有关,也与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流线型可减小空气中和液体中的阻力。
根据:‘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确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探究日常生活的摩擦现象感兴趣;
2、能够辨证地看待摩擦力。三*如何学、要实现具体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需要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什么策略,即“如何学”;这需要我们对教材编排思路、教学重点、难点、课时安排、教学使用那些教学手段及教学仪器,进行分析,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现有水平如何?等
《摩擦力》教材编排思路 教材内容分三部分展开:
第一部分:(1)认识摩擦现象和摩擦力。
首先提出什么是摩擦力。这是概念,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展开讨论,体验从而了解认识摩擦现象和摩擦力。(2)认识阻力----在固体与液体之间、固体与气体之间也可以产生摩擦现象和摩擦力。(3)判断摩擦力的“功”与“过”。目的是说明生活中有时需增大摩擦力,有时需减小摩擦力,也是承上启下的作用,为探究打下伏笔
第二部分: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这是重点也是难点,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载体。通过实验指导学生学会设计对比实验,知道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表面光滑、粗糙有关、与重量有关、与运动方式(滑动和滚动)有关,阻力的大小与形状有关,流线型可减小空气中和液体中的阻力。分为三层(1)研究固体与固体之间如何减小摩擦力。(2)研究固体与液体之间、固体与气体之间如何减小阻力(3)应用 :讨论有些汽车、火船为什么做成流线型
第三部分:拓展: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应用。
重点、难点的分析
重点:认识摩擦力概念,及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难点: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设计阻力的实验
4、课时分配:2课时 第一课时: 1认识摩擦力及阻力
2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摩擦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课:知识的应用
1、研究如何减小摩擦力及阻力的方法并设计实验证明
2、流线型的应用
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分析
1、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已经学习了物体的运动、对于设计对比试验已经接触,如小车的运动、摆得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已经学会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已知物体的运动方式包括移动。摆动滚动,对摩擦力略知一二,只知道这个词,摩擦力这个词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但许多摩擦现象却发生在学生的周围,只不过学生没有觉察而已。
2、未知的,模糊的知识
什么是摩擦力?学生并不理解,关于阻力只是知道有阻力。并没有深入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更是没有想过,所以很有必要深入、细致研究。教学重点放在认识摩擦力及摩擦力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
3、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动机
对于四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科学的基础和技能,学生水平偏好,比较喜欢学习科学的
教学方法:谈话法
观察法
实验法
使用教学手段是观察、实验、亲自体验和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学习教学仪器
测力计、小车、毛巾、实验报告单、钩码、等
四、学的怎么样
要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考虑用什么方法进行评价,还要通过那些内容可以检测学生对本课的掌握情况,根据评价的结果对以上各环节进行修改,以确保促进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教学效果评估:
1、通过练习,用手势表示答案,可以了解全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通过实验报告单的交流,可以了解学生对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及小组合作情况
3、通过师生对话,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成情况 五*编写教学课时计划
这就是具体的教学流程(详细的教案或简单的教案)这就完成了教学设计工作。
结束语:不知道我的发言对大家是否有所启发,我想只要我们用心去备课,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解决怎么学的问题,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教学质量就会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就会得到培养,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的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就会落实。
第四篇: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新教师培训材料
推荐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往往会抱怨“学校学的东西没有用”,“工作是另外一回事”。他们无法将学到的理论或经验迁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具体表现为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即备课和上课,这是新教师首先遇到的问题。要备好一节课,核心是教学设计。那么我们怎样进行教学设计?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是将学和教的原理转化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方案的系统化过程,是一种教学问题求解,侧重与问题求解中方案的寻找和决策的过程。通俗一点讲,教学设计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课程内容主题、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即教学设计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而设计的解决教与学问题的一套系统化程序。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教学设计一般包含有下列5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对象、目标、策略、过程和评价五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1.教学任务及对象分析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想的一个基本着眼点。因此,教学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如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的问题。也就是需要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1)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以往我们仅关注教材分析,在这种分析过程中,教师将教科书作为主要依据(也有的考虑大纲、课标的要求),教材分析基本关注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考点方面,比较注重显性教材的运用而忽视隐性教材的挖掘和利用,较少关注与学习教材内容有密切关系的认知和心理因素,以及教材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而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只是阐述其内容,没有做进一步的分析。事实上,对于教材的理解,一方面,教师内心所组织的内容及课堂中由于师生间思维相互碰撞而产生的各种现象,都将是一种隐性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学的载体已不仅仅局限在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教材应该二度开发,创造性使用。因此,对教材也不仅仅局限在显性方面,不再仅是教材的分析,而是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2)教学对象分析学生是分析教学任务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分析学生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完成教学任务。要求教师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了解教学活动开始前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已经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这一水平标志着学生已经能做什么,说什么,想明白了什么等等。这是学生掌握新的学习任务的起点水平。二是要了解教学活动结束后预期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必须达到的状态。对这种状态的把握最终会转化为确定的教学任务与具体的学习目标。只有当教师的心中对教学前和教学后这两种状态的差距做到心中有数时,才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真正恰当的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2.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归宿。在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陈述上,与以往传统教案相比应该有较大变化,具体体现在目标的维度、目标陈述的主体等方面。(1)教学目标的主体和维度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学习目标为依据,学习目标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指向性,同时还可以作为学习效果的检测标准。所以制定准确、适合学生的学习目标是非常重要的。新课程标准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师所操纵的。因此,教学目标的主体显然应该是学生。而传统的教案对于目标的设计中,所体现的主体是教师而非学生。从教学目标设立的维度来看也更加全面,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它与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是截然不同的。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因此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中,要把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考虑到。而传统的教案中,目标的设置较多地关注知识、技能的培养,缺少对于能力和情感领域的设计。(2)具体教学目标的陈述由于教学目标是具体规定学生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在认知和情感态度等方面够达到的新水平。因此,在陈述教学目标时要具体明确,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对知识、技能目标的陈述要反映学生所形成的具体行为。在陈述上不宜用含糊不清、缺乏质和量规定的“了解”“理解”、“掌握”等词,必须用可观察和测量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具体行为,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陈述词要具体、鲜活。二是对过程性目标的陈述要具体、明确。新课程标准关注“学习过程、改变学习的方式和方法。”因此,过程性目标的陈述要明确具体。三是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陈述要明确学生应参加的活动或体验的内容,通常只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或体验内容,而不具体规定学生应从活动中获得了什么结果。(3)教学目标和课堂效益的关系首先,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目标不宜定得过大,简单明了、切实可行、对准核心才具效益。其次,课堂目标不宜过细,具有关键性、技术性,对准价值意义才是有效益的。第三,课堂目标不宜过宽,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对准情感需求才是有效益的。总之,教学目标设计方法显然是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课题,哪个人都不可能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然而,我们信息技术的目标泛滥化严重,在我们构建自主、有效课堂,重视课堂效益的今天却不得不提醒我们要认真面对这个问题。第一,搞清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写给谁看的,即在自己的教学是不是有所依;第二,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不是可实现的,即在教学之后学生能不能掌握得到。其实这两点仍然可以归为一点:目标要切实可行、行之有效。3.教学策略的设计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它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加以考虑:(1)教学组织形式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方面,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自主提问、自主研究、自主体验、自主交流的过程,激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可见,引导学生多种方式自主参学习活动已成为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途径。因此,符合新课程理念和教学目标要求的新的课堂组织形式,也成为教学设计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素。(2)教学方法教无定法;教学有规。面对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哪些是教学设计中应优先考虑的方法?这些方法又该如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些都是制定教学策略的基本问题。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学科特点、教师特点、教学环境、教学时间、教学技术条件等诸多因素来选择教学方法。(3)学法指导我们既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动机的激发,重视教学过程的情感化,还要关注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更要考虑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策略来考虑学法指导。①制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即把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放在首位,让学生置身于民主的、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放飞思维、潜心探究、快乐创造。②制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师要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③制定促进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学设计中要考虑让学生学会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学会探究,乐于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会评价,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和独特的见解;学会反思,敏于分析自身学习的得失,探索学习的规律。(4)教学媒体媒体可以是作为教学环境设计的一个部分,也是教学活动中教学呈现的一种载体,他们不是独立地存在于教学之中,而是与教学方式结合在一起成为教学策略的主要因素。新课程的一个理念就是实现课程与教育技术的整合,同时,在教学内容上,克服旧的唯理智主义的知识观,在关注学科知识基础性的同时,强调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联系,强调实际应用,加强了方法、应用、探究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学科间的整合和综合。因此,媒体应该也相应地改变以往只传递知识信息的功能,在情景创设、思想方法的展开和过程体验等方面也应有它的一席之地。随着多媒体这一新型教育技术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媒体的设计比起单纯板书设计多了丰富性和生动性,因而,设计也更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更需要有一定的专业要求。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对媒体运用设计存在的问题,如,所选择或制定的教学媒体与本节课的主题联系不当、华而不实、喧宾夺主引起注意的混乱,从形式上看很生动、很美观,而内容却无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运用多媒体呈现教学内容时的节奏和速度以及次序掌握不当造成学生认知的脱节;等等。特别要指出的是,板书作为传统的、常规的媒体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应该有一席之地,而且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在设计媒体时千万别忽视了对板书的设计。4.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媒体的运用,课堂教学结构类型的选择与组合等,都将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那么怎样在新课程理念下,把诸因素很好地组合,值得我们探讨。(1)过程设计意图现代教学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在情感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一方面,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传授知识,学生纯粹接受和掌握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教学不在封闭的状态下进行,教学更趋向于多维的、开放的教学形态的呈现。在这样的新理念下,教学过程的设计与以往教案编写那种单
一、线性、主要设计教师教学步骤和方法的思维形式和编写格式有很大的不同,它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同时考虑教学的意图、教学组织中活动的主体(学生、教师,还是由他们共同参与)、行为(探索、思考、讨论、操作等等)和方式、媒体的使用、时间的分配以及对教学效果的预期等等。所以在一定的单位时间内对于教学的活动过程是呈立体或网状思考状态,教学诸因素不是沿“教”这条单行线前行,而是在学与教中交错朝着教学目标进行着。我们用图表来展现这种设计意图。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时间教学环节教学目的内容呈现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媒体使用预期效果
(2)过程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教学过程考虑的因素,从表中可以看出,教学活动的主体对象更加具体、明确,除此以外,设计中增加了预期效果这一因素,因为设计的引进是为了将一个现存的情境改变成为所期望的情境,谋求这种变化正是教学设计的目的。教学设计是以目标为导向的,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目标的达成与否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反馈调控来实现的。而预期效果的设计便是实现反馈调控的一个关键的手段。另外,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能够使教师在目标指引下理性地进行教学,因此,对于每一环节中的教学目的也应该有充分的认识,所以在过程设计中,增加了教学目的这一要素。5.教学设计自我评价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功能与传统教案有所不同的在于它不仅仅只是上课的依据。教学设计,首先能够促使教师去理性地思考教学,同时在教学元认知能力上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体现教师与学生双发展的教育目的。为了实现这一功能,教学设计的自我评价是教学设计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如果把教学设计作为一个系统来看的话,它是一个在开发、设计、利用和评价四个方面全面研究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理论与实践”。在时间上,教学设计分为了三个时间段,即课的准备的设计、课的实施中的再次设计(即生成)、课后的反思性的设计修正。因此,教学设计除了包括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分析,策略制定和过程设计以外,最后应该对教学设计进行评价。这是教师的一个不可缺的元认知活动。教学设计的评价,可以通过两条途径进行。一是在设计完成之后设计实施之前,对自己的设计进行预测,这样能够帮助设计者在设计的实施过程中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教学事件,更好地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设计的二度创造。二是在教学活动之后进行的教学设计的评价,目的在于总结设计的得与失。因为,任何一个设计都是为了更好地帮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况且设计与实践活动本身会存在一定的误差,理论上再合理的设计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才能真正有效。所以,—只有通过这样的反思性评价的设计,才是一个完整的、成熟的和有效的设计,从与传统教案的不同功能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它与传统教案不同的是,教学设计不是封闭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时空上都更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也更具有先进性。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新教师培训材料}0推荐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往往会抱怨“学校学的东西没有用”,“工作是另外一回事”。他们无法将学到的理论或经验迁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具体表现为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即备课和上课,这是新教师首先遇到的问题。要备好一节课,核心是教学设计。那么我们怎样进行教学设计?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是将学和教的原理转化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方案的系统化过程,是一种教学问题求解,侧重与问题求解中方案的寻找和决策的过程。通俗一点讲,教学设计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课程内容主题、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即教学设计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而设计的解决教与学问题的一套系统化程序。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教学设计一般包含有下列5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对象、目标、策略、过程和评价五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1.教学任务及对象分析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想的一个基本着眼点。因此,教学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如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的问题。也就是需要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1)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以往我们仅关注教材分析,在这种分析过程中,教师将教科书作为主要依据(也有的考虑大纲、课标的要求),教材分析基本关注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考点方面,比较注重显性教材的运用而忽视隐性教材的挖掘和利用,较少关注与学习教材内容有密切关系的认知和心理因素,以及教材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而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只是阐述其内容,没有做进一步的分析。事实上,对于教材的理解,一方面,教师内心所组织的内容及课堂中由于师生间思维相互碰撞而产生的各种现象,都将是一种隐性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学的载体已不仅仅局限在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教材应该二度开发,创造性使用。因此,对教材也不仅仅局限在显性方面,不再仅是教材的分析,而是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2)教学对象分析学生是分析教学任务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分析学生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完成教学任务。要求教师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了解教学活动开始前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已经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这一水平标志着学生已经能做什么,说什么,想明白了什么等等。这是学生掌握新的学习任务的起点水平。二是要了解教学活动结束后预期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必须达到的状态。对这种状态的把握最终会转化为确定的教学任务与具体的学习目标。只有当教师的心中对教学前和教学后这两种状态的差距做到心中有数时,才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真正恰当的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2.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归宿。在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陈述上,与以往传统教案相比应该有较大变化,具体体现在目标的维度、目标陈述的主体等方面。(1)教学目标的主体和维度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学习目标为依据,学习目标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指向性,同时还可以作为学习效果的检测标准。所以制定准确、适合学生的学习目标是非常重要的。新课程标准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师所操纵的。因此,教学目标的主体显然应该是学生。而传统的教案对于目标的设计中,所体现的主体是教师而非学生。从教学目标设立的维度来看也更加全面,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它与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是截然不同的。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因此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中,要把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考虑到。而传统的教案中,目标的设置较多地关注知识、技能的培养,缺少对于能力和情感领域的设计。(2)具体教学目标的陈述由于教学目标是具体规定学生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在认知和情感态度等方面够达到的新水平。因此,在陈述教学目标时要具体明确,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对知识、技能目标的陈述要反映学生所形成的具体行为。在陈述上不宜用含糊不清、缺乏质和量规定的“了解”“理解”、“掌握”等词,必须用可观察和测量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具体行为,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陈述词要具体、鲜活。二是对过程性目标的陈述要具体、明确。新课程标准关注“学习过程、改变学习的方式和方法。”因此,过程性目标的陈述要明确具体。三是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陈述要明确学生应参加的活动或体验的内容,通常只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或体验内容,而不具体规定学生应从活动中获得了什么结果。(3)教学目标和课堂效益的关系首先,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目标不宜定得过大,简单明了、切实可行、对准核心才具效益。其次,课堂目标不宜过细,具有关键性、技术性,对准价值意义才是有效益的。第三,课堂目标不宜过宽,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对准情感需求才是有效益的。总之,教学目标设计方法显然是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课题,哪个人都不可能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然而,我们信息技术的目标泛滥化严重,在我们构建自主、有效课堂,重视课堂效益的今天却不得不提醒我们要认真面对这个问题。第一,搞清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写给谁看的,即在自己的教学是不是有所依;第二,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不是可实现的,即在教学之后学生能不能掌握得到。其实这两点仍然可以归为一点:目标要切实可行、行之有效。3.教学策略的设计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它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加以考虑:(1)教学组织形式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方面,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自主提问、自主研究、自主体验、自主交流的过程,激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可见,引导学生多种方式自主参学习活动已成为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途径。因此,符合新课程理念和教学目标要求的新的课堂组织形式,也成为教学设计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素。(2)教学方法教无定法;教学有规。面对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哪些是教学设计中应优先考虑的方法?这些方法又该如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些都是制定教学策略的基本问题。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学科特点、教师特点、教学环境、教学时间、教学技术条件等诸多因素来选择教学方法。(3)学法指导我们既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动机的激发,重视教学过程的情感化,还要关注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更要考虑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策略来考虑学法指导。①制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即把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放在首位,让学生置身于民主的、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放飞思维、潜心探究、快乐创造。②制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师要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③制定促进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学设计中要考虑让学生学会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学会探究,乐于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会评价,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和独特的见解;学会反思,敏于分析自身学习的得失,探索学习的规律。(4)教学媒体媒体可以是作为教学环境设计的一个部分,也是教学活动中教学呈现的一种载体,他们不是独立地存在于教学之中,而是与教学方式结合在一起成为教学策略的主要因素。新课程的一个理念就是实现课程与教育技术的整合,同时,在教学内容上,克服旧的唯理智主义的知识观,在关注学科知识基础性的同时,强调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联系,强调实际应用,加强了方法、应用、探究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学科间的整合和综合。因此,媒体应该也相应地改变以往只传递知识信息的功能,在情景创设、思想方法的展开和过程体验等方面也应有它的一席之地。随着多媒体这一新型教育技术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媒体的设计比起单纯板书设计多了丰富性和生动性,因而,设计也更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更需要有一定的专业要求。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对媒体运用设计存在的问题,如,所选择或制定的教学媒体与本节课的主题联系不当、华而不实、喧宾夺主引起注意的混乱,从形式上看很生动、很美观,而内容却无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运用多媒体呈现教学内容时的节奏和速度以及次序掌握不当造成学生认知的脱节;等等。特别要指出的是,板书作为传统的、常规的媒体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应该有一席之地,而且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在设计媒体时千万别忽视了对板书的设计。4.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媒体的运用,课堂教学结构类型的选择与组合等,都将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那么怎样在新课程理念下,把诸因素很好地组合,值得我们探讨。(1)过程设计意图现代教学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在情感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一方面,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传授知识,学生纯粹接受和掌握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教学不在封闭的状态下进行,教学更趋向于多维的、开放的教学形态的呈现。在这样的新理念下,教学过程的设计与以往教案编写那种单
一、线性、主要设计教师教学步骤和方法的思维形式和编写格式有很大的不同,它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同时考虑教学的意图、教学组织中活动的主体(学生、教师,还是由他们共同参与)、行为(探索、思考、讨论、操作等等)和方式、媒体的使用、时间的分配以及对教学效果的预期等等。所以在一定的单位时间内对于教学的活动过程是呈立体或网状思考状态,教学诸因素不是沿“教”这条单行线前行,而是在学与教中交错朝着教学目标进行着。我们用图表来展现这种设计意图。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时间教学环节教学目的内容呈现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媒体使用预期效果
(2)过程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教学过程考虑的因素,从表中可以看出,教学活动的主体对象更加具体、明确,除此以外,设计中增加了预期效果这一因素,因为设计的引进是为了将一个现存的情境改变成为所期望的情境,谋求这种变化正是教学设计的目的。教学设计是以目标为导向的,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目标的达成与否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反馈调控来实现的。而预期效果的设计便是实现反馈调控的一个关键的手段。另外,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能够使教师在目标指引下理性地进行教学,因此,对于每一环节中的教学目的也应该有充分的认识,所以在过程设计中,增加了教学目的这一要素。5.教学设计自我评价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功能与传统教案有所不同的在于它不仅仅只是上课的依据。教学设计,首先能够促使教师去理性地思考教学,同时在教学元认知能力上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体现教师与学生双发展的教育目的。为了实现这一功能,教学设计的自我评价是教学设计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如果把教学设计作为一个系统来看的话,它是一个在开发、设计、利用和评价四个方面全面研究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理论与实践”。在时间上,教学设计分为了三个时间段,即课的准备的设计、课的实施中的再次设计(即生成)、课后的反思性的设计修正。因此,教学设计除了包括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分析,策略制定和过程设计以外,最后应该对教学设计进行评价。这是教师的一个不可缺的元认知活动。教学设计的评价,可以通过两条途径进行。一是在设计完成之后设计实施之前,对自己的设计进行预测,这样能够帮助设计者在设计的实施过程中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教学事件,更好地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设计的二度创造。二是在教学活动之后进行的教学设计的评价,目的在于总结设计的得与失。因为,任何一个设计都是为了更好地帮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况且设计与实践活动本身会存在一定的误差,理论上再合理的设计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才能真正有效。所以,—只有通过这样的反思性评价的设计,才是一个完整的、成熟的和有效的设计,从与传统教案的不同功能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它与传统教案不同的是,教学设计不是封闭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时空上都更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也更具有先进性。
第五篇: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摘要:进行教学设计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设计关键是教学目标的确定。好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多知识,调动学生全面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本文对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学效率教学质量
一、教学设计的含义
教学设计,是需要教学者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分析教师为什么教、学生“为什么学”,在设计中找出教和学的关键点,确定教学目标。分析出教学目标后,要找出本堂课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即明确“学什么”。接下来就是确定需要采用何种方式和方法达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是应采用什么策略,即确定“如何学”。学生学完后,评价环节必不可少。通过教师反思、学生反馈,根据评价环节进行教学方法调整,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即要知道“学得怎样”。
二、进行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考虑到整体学生,即教师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在分析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价等都要考虑到整体学生的发展。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还应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教学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可行性原则
教学设计要面向所有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可行。在整个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一是要考虑到要有符合教学的客观教学条件、实训设备,还要考虑到所教的学生的年龄、特长、已有知识基础;二是要考虑到教学过程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灵活运用和指导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
3.教学设计要有反馈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有教师反思和学生反馈。根据获取的反馈信息修正、完善原有的教学设计,形成更好的教学设计,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设计的内容与要求
1.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生产生活实践,坚持以工作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个维度设定教学目标,也就是运用某一目标解决某一问题。目标设计要具体、可操作、可检验,不能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或课程实施目标作为一个教学项目或一个教学课题的实施目标。
2.教学内容设计
选取的内容要符合实用、可操作,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要遵循教学原则,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技能形成规律。
在教学设计中要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应是本次教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教学中要用时间、过程来保证突出重点。这就需要选择合适的教法与学法,突出重点难点。教法要突出教师做什么、通过什么手段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到乐学。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还要体现做、学和用合一。
教学难点多是学生不能很快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达到化解难点的目的。
3.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应能与相关的工作过程相对接。教学过程设计要具体,教学过程中的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安排要合理,能体现“做、学、教一体”“理实一体”的现代职教理念,循序渐进、结构合理,教时分配科学明晰。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确体现出本次设计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教学意图是什么。
4.教学资源设计
教学资源一般是指教学的信息化素材,如计算机、网络、投影仪、系统软件、应用软件、视频资料、图片资料、相关实物等。教学资源的选用要合理恰当,能助教助学,特别要重视学生能自主利用教学资源获取信息。
5.教学过程评价
评价是指挥棒。这里的评价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贯彻“在评价中学习”的理念,用评价来知晓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纠正偏差。因此,应该十分重视教学评价的设计,将过程评价和成长性评价、目标评价有机结合,评价方法要可操作、具体。整个过程评价要以学生为中心,在做中学。要以能力为本位,在评价中学。在评价过程中,我们要运用好教学方法,例如,通过眼神交流、提问、质疑、答疑等手段解决问题。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课堂掌控能力也非常重要,要有“我的课堂我做主”的霸气。
四、小结
整个教学设计的依据是教学项目任务书或课程标准,并考虑到教学对象的层次及学情、课程的类型与性质,教学环境与条件,教师的经验与风格等。相关教材只能作为参考,一定要降低教师对教材的依赖度。
整个教学设计要突出教师干什么、学生干什么,教学过程师生互动,要做到多种教学资源的整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知道学习是学生的事,要让学生会学、乐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一些信心、理解,少一些责备、呵斥,多一些鼓励、包容,少一些埋怨和推诿。
(作者单位:莱芜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