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崤之战[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3 01:08: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案:崤之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案:崤之战》。

第一篇:教案:崤之战

课题

崤之战

第一课时

总第 个教案

教学三维目标:

1、介绍《左传》及作者;介绍“崤之战”的背景;通读课文,总体把握课文结构。

2、掌握生字生词。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左传》及作者。

2、总体把握课文结构,读懂文意。教具准备: 教学程序:

一、课前预习单:粗读课文,了解大意,整理课下注释字音。

二、课堂探究单:

活动一

导入

从初中已学过的《曹刿论战》说到《崤之战》。

《曹刿论战》:一个“论”字表明文章不是为记事而记事,而是通过记事印证人物对战争的议论。

《崤之战》此文标题也是编者加的。为什么以此为题?因为此文记述了春秋时代秦晋间的一次战役,战争发生在“崤”这个地方。但是,文章也没有详细记载战争的过程,这一点与《曹刿论战》没有详细记载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很相类似。有人说,此文标题虽非《蹇叔论战》,实际上蹇叔对战争的预见是全文的核心。

这两篇都是节选自《左传》,此书擅长写战争。

活动二

背景知识介绍

1、关于《左传》。

“传”是什么意思?传注,注释。“左”指谁?左丘明。

左丘明为哪部书作“传”?《春秋》。《春秋》为“五经”之一。为《春秋》作传的书有三部,即《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春秋》、《春秋

传》。

2、关于作者情况,看课文注释。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编年体史书,它叙事生动精炼,传神肖像,富有文采,不但在当时有着巨大的创造性,而且对后世的历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司马迁著《史记》就继承了《左传》的优良传统。历代的散文家都重视学习《左传》叙事和议论的笔法,并以它为楷模。可以说,《左传》是我国历史散文的开山之作。

3、“崤之战”的历史背景。

阅读课文注释①。

展示画图投影:“秦晋崤之战地理位置略图”。

关于此次战争,《春秋》经文有关记载很简单:

(鲁僖公)三十有三年,春,王二月,秦人入滑。夏,四月,辛巳,晋人 及姜戎几秦师于崤。癸已,葬晋文公。

这段文字经过左丘明“传注”,秦晋崤之战、当时各诸侯之间的斗争,就被描写得具体生动、有声有色了。

关于历史背景,补充说明以下两点:

(1)所谓“秦晋之好”。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时,曾得到过秦穆公的帮助,并娶穆公之女为妻。

(2)所谓“春秋无义战”(孟子)。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争夺霸权曾发生过许多次战争。崤之战前二年,秦晋联合围郑,郑大夫烛之武瓦解了秦晋同盟。有一篇文章《烛之武退秦师》,记载的就是这件事。后来秦背弃晋,私自与郑结盟。并秦大夫杞子、逢孙、杨孙三人带兵驻守郑国。控制了郑国,又用以对付晋国。从此,秦晋结怨,关系开始破裂。

活动三

再读课文,总体把握内容结构

(朗读步骤:教师领读、学生自渎、抽读、齐读)

组织学生讨论,并加以归纳。

全文叙事的线索是什么?秦军东征。

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第1~2自然段)

第二部分

(第3~5自然段)

第三部分

(第6自然段)

第四部分

(第7~10自然段)

分段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回答。

1、从概括各自然段的段意入手。

第1~2自然段叙述秦穆公利令昏,不听蹇叔劝告,出师伐郑;

第3~5自然段叙述秦军途中发生的两件事:王孙满断定秦军必败,弦高犒师使秦袭郑阴谋败露;

第6自然段 记叙晋国伏击秦师,秦师败于崤,主帅被俘; 第7~10自然段记叙战后晋国释放三帅,秦穆公承认错误,表示要吸取教训。

2、从情节的发展入手。

叔哭师是情节的发生,即开端;王孙满观师和弦高犒师是情节的发展,晋军败秦师于崤是情节的高潮和结局;秦穆公哭师则是情节的尾声。

3、从“崤之战”这一事件入手。

正式叙述秦晋崤之战的进行及其结果是第4自然段,之前是写战前情况和行军途中的情况,之后是写战后情况。

三、当堂反馈单:

1.了解《左传》一书的“崤之战”的背景。

2.把握课文的内容结构。学习划分段落层次的方法。

四、课后巩固单:作业

1.给加点字注音并释义。

(1)超乘者三百乘(sheng 兵车,古时─车四马叫乘客)

(2)衰

(cui die丧服)

(3)稽首(qi 旧时所行跪拜礼)

(4)累臣(lei 系累,捆绑)

(5)蹇叔之子与师(yu 参加)

2.写出句中的通假字。

(1)秦伯素服郊次,师而哭。(向)

(2)堕军实而长寇仇。(隳)

(3)郑穆公使视客馆,使米载、厉兵、秣马矣。(砺)

(4)文王之所辟风雨也。(避)

(5)公使阳处父追之。(甫)

3.课后“思考和练习”一。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单:

第二课时

总第 个教案

教学三维目标:

1、理解词句,疏通文意,2、归纳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主要分析课文1~5段。

教学重难点:理解词句,疏通文意,归纳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教具准备: 教学程序:

一、课前检测

1.多音字和通假字。

2.左丘明和《左传》,以及《春秋三传》.

3.本文描写了哪些场面?

蹇叔进谏;

蹇叔哭师; 王孙满观师;

弦高犒师;

皇武子逐客;

先轸论战;

晋释三帅;

秦伯痛哭认错。

二、课堂探究单:

活动一

研讨第一、二段:

重点词:管、若、以、国、访、诸(之于)、其、焉、与、辟。

活用词:劳师以袭远(劳,使......劳累,使动用法;远,远方的郑国、形容词用作名词。)

秦师遂东(向东方进发,方位词用作动词。)

1.这一段的内容怎样概括?(限用一句话)

交代了肴之战的起因和决策过程,着重介绍蹇叔对这次争的态度和预见。

2.这一段实际上写的是两个场面,为什么会为一段?

“蹇叔进谏”和“蹇叔哭师”这两个场面的最主要人物是蹇叔,合为一段为的是突出蹇叔这个人物对此次战争的看法,表现在他的哪些话语中?从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思想

性格?

(1)蹇叔劝谏穆公。

1“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秦军长途跋涉偷远方的郑国很劳苦,而郑国一定会有防备,以逸待劳。

2“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既然郑国会和悉秦军此次行动,秦军就无用武之地,这样秦军内部就一定会上下不齐心,产生违背纪不服约束的情绪。

3.“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这里要注意;“谁”虽为泛指,实际上指的是晋国。下文“晋人御师必于肴”可证。

指出:秦军偷袭郑国,会遭到晋国伏击。

(2)蹇叔哭孟明等人。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人也!” 预见此次秦军出征必败。

(3)蹇叔哭送其子。

“晋人御必于肴。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进一步指出,晋军必定在肴地伏击秦军,秦军此次出征会以失败告终。

蹇叔这三段话表现出他稳健持重、老谋深算、富有远见的思想性格。

4、蹇叔这三段话的目的何在?其语气有何不同?

直接、间接地谏劝穆公,阻止秦军这次错误的军事行动。但以不同的说话对象,其语气有别:

(1)谏穆公:冷静分析、用语委婉。

(2)孟明:感叹语气。

(3)子:语气更重,一片亲情,洋溢于言表。

5、秦穆公又表现了怎样的态度?(用几个词语概括)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思想

性格?

态度:访-辞-使出师-诅咒

思想性格:野心勃勃、利令智昏、刚愎自用。

活动二

研讨 第三段:

重点词:左右、免骨、乘、脱。

活用词:入险而脱(险地,形容词用作名词。)

1.这一段写王孙满观师,他怎样看待出征的秦军?其理由是什么?

秦军必败(先说“必败”,后又用反问句“能无败手”强调这个意思。)

理由:(1)从主观上看,“轻而无礼”,“轻则寡谋,无礼则脱”。

(2)从客观上看,“入险地”。

王孙满能从秦军上下车的礼数看出问题,很有洞察力。而且,其推断也是合乎逻辑可以成立的。

2.这一段写王孙满对秦军的看法有何作用?

王孙满的看法与蹇叔的看法不谋而合,可作为“蹇叔论战”的一个旁证。“尚幼”的王孙满在如此见识,与年老却因被野心驱使而失去判断力的秦穆公形成鲜明对照。

活动三

研讨 第四、五段:

重点词:及、市、先、搞、居、且、遽、吾子。

谦词、婉语:寡君、敝邑、敢,不腆。

1、郑商人弦高遇秦军采取了怎样的对策?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对策:(1)犒师。扮作郑国使者去犒劳秦军,暗示郑国早已获悉秦军偷袭的企图。

(2)“使遽告于郑”。派人立刻回郑国报告敌情。

思想性格:热爱国家、沉着机智、善于辞令。

2.这段描述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

(1)印证了蹇叔的论述:“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2)表现郑国内部团结一致、上下齐心,说明秦军偷袭郑国不会取得成功。

第四段:

重点词:视、则、淹、唯是、若何。

活用词:使皇武子辞焉(致辞,名词用作动词。)

以闲敝邑(空闲、休息、使动用法)

活动

五、思考讨论

1.这一段主要写了怎样的内容?

郑国采取果断措施,消除了作为秦军内应的隐患。皇武子的致辞,实际上是向杞子等人下的语气委婉的逐客令。

2.皇武子致辞后,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1)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2)孟明不再攻郑,“灭滑而还”。

3.孟明的话与哪一段谁的话相印证,说明了什么?

与第一段蹇叔“远主备之”的论述相印证。事实证明蹇叔富有远见,料事如神。

三、当堂反馈单:

提问检测本科涉及的字词句

四、课后巩固单: 作业

1背诵并口译第一段。

2、整理1-5段字词句。

五、板书设计单:

六、教学反思单;

第三课时

总第 个教案

教学三维目标:

1、理解词句,疏通文意。

2、归纳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主要分析课文6~10段。

教学重难点:疏通文意,归纳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教具准备: 教学程序:

一、课前预习及复习。

1在秦晋崤之战中,矛盾十分复杂。课文前四段主要写到哪些矛盾?

(1)秦与郑的矛盾。

(2)秦国内部又有主张出师的反对出师的矛盾。

2课文后面几段主要写哪些矛盾?

(1)秦与晋的矛盾。

(2)晋国内部又有主张伐秦师和反对伐秦师、同意纵秦囚的矛盾。

3、1-5段重点字词句。

二、课堂探究单。

活动一

研讨 第六段:

重点词:奉、纵、患、施、谋、兴、御、败。

活用词:以贪勤民(使......劳苦,使动用法。)

遂墨以葬文公(穿黑色丧服,形容词用作动词。)

1这一段包含几层意思?主要写的是什么?

两层意思:(1)详写晋国内部原轸和栾枝二人在是否攻打秦军问题上的激烈争论。

(2)略写秦晋崤之战的情况和结果。

主要写是前者,因此这段可称为“原轸论战”或“原轸力主击秦师”。

2原轸和栾枝各自的主张和理由是什么?

原轸:战。“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 栾枝:不战。“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

3原轸是怎样驳倒对方观点的?从“原轸论战”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思想性格?

原轸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驳斥:

(1)驳栾枝所说的“秦施”。栾枝说的是过去的秦晋关系,原轸说的是现在的秦晋关系。

(2)说明伏击秦军并不违背“死君”的意愿。

思想性格,耿直忠诚善于论辩。

活动二

研讨第七、八段:

重点词:请、实、构、、逞、拘、原、暂、免、顾、释、惠、赐、稽首、累臣、衅鼓、不朽。

敬词、尊称:君、辱。

这一段围绕着“晋释三帅”写了哪几件事?又反映出什么问题?

三件事:(1)文嬴请释三帅。

(2)原轸怒斥晋襄公释“秦囚”。

(3)阳处父追捕孟明等人未成功。

反映出晋在“崤之战”中虽获胜利,但其内部矛盾重重,君臣不齐心,暗示秦晋争霸的斗争远远未结束。

2从原轸反对“纵囚”的表现,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忠直刚烈、鲁莽粗暴。

活动三

研讨第九、十段:

重点词:替、眚、次。

活用词:秦伯素服郊次(穿着素服,名词用作动词。)

以辱二三子(使......受辱,使动用法。)

1这一段写了秦穆公哪些言行,又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行:“素服郊次,乡师而哭”。“不替孟明”。

言:“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五不以一眚掩大德。”

思想性格:不文过饰非,能引咎自责,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2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看,这一段在全篇中有何作用?

内容:末段秦穆公终于悔悟,认识到蹇叔的判断和分析是正确的,这就点明了秦国失败 的原因,从而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结构:“秦伯哭师”与首段“蹇叔哭师”遥相呼应,使全文浑为一体。

三、当堂反馈单:

1了解“原轸论战”的内容。

2学会通过人物的具体言行分析其思想性格。

四、课后巩固单:作业

1背诵并口译第五、六、七段。

2区别下列多义词的不同意思。

蹇叔之子与师

(参加)

(1)与

吾与点也

(赞同)

可得闻与

(通“欤”)

(2)市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买卖商品)

原为市鞍马

(买)

(3)使

自郑使告于秦

郑人使我掌北门之管

(4)御

晋人御师必于

梁弘御戎

3、总结6-10段重点字词句。

五、板书设计单:

六、教学反思单:

(派人)

(让)

(驾御)

(抵御)

第四课时

总第 个教案

教学三维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组材,并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有条有理地记叙的写法。

2.学习文章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深刻领会此文揭示的战争胜负是由各种因素决定的道理。

重点难点

1.围绕中心组材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归纳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教具准备: 教学程序:

一、课前检测复习

1、检查背诵。

2、检查口译。

(1)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

译文:战士们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他们从战场上捉回来,女人家只用几句谎话,在朝廷上一下子就放走了他们,毁了自己的战果,长了敌人的气焰,亡国不要多久了!

翻译要注意意思表达的完整性,并力求传达出原文的语气。

(2)君子惠,不以暴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译文:贵国国君宽洪大度,不把我们这些俘虏杀死,用血涂鼓,而让我们回到秦国去受刑,敝国国君如把我们杀了,虽死也不磨灭。

“使归就戮于秦”句中“使”后省略了兼语“累臣”(承前而省),翻译时一定要补充出来。

二、课堂探究单:

活动一

总结全篇,深究文章主旨和写法。

1、深究文章主旨。

(1)本文着重记叙崤之战的前因后果、其意图何在?

抓住首段“蹇叔论战”和末段“秦伯哭师”,并结合其各段进行分析。

秦穆公总结失败的教训,曾说原因是“孤违蹇叔”。全文以“蹇叔论战”为纲,旨在用事实证明蹇叔具有战略眼光和军事远见。

文章通过崤之战的历史事实,明确无误地告诉人们:骄纵轻敌,必败;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2)文章作者对秦、晋、郑三国持怎样的态度?

①在秦偷袭郑这件事上,作者抑秦扬郑。秦潜师袭郑不义;郑国内部团结一致,并果

断地采取措施,作好战备准备,使秦的野心未能得逞。

②在秦晋崤之战中,作者抑晋扬晋。秦“劳师以袭远”,给晋以可乘之机;晋能在经过激烈争论后作出正确决策,不失时机地歼灭秦军。

③在秦晋崤之战后,作者抑晋扬秦。晋内部矛盾更加公开化,轻失战果,招致后患;秦能吸取教训,鼓舞士气,重整军威。

从以上分析可见,作者对为争霸而战的秦、晋两方均各有褒贬,唯对郑国始终赞扬。郑与秦、晋比较,属弱国,处于防卫地位,因而作者同情郑国,反对秦国恃强凌弱。

“弦高犒师”的故事一直为人们传诵。

讨论这两个问题后,便可得出结论:此文揭示了决定战争的各种因素。

活动二

深究文章写法。

(1)围绕中心选材组材。

全文蹇叔论战为中心,以秦军东进为经(线索),以秦、晋、郑三方几个主要人物的活动为纬,把八个场面按照历史事件发展的顺序有条有理地编织在一起,以印证蹇叔对战争的判断和分析的预见性。

(2)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

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无不性格鲜明,跃然纸上。

秦穆公的刚愎自用、知过能改,蹇叔的老成持重、远见卓识,原轸的忠直多谋、勇武暴烈,弦高的忠心爱国,机警灵活、王孙满的观察敏锐、聪颖过人......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些人物的思想性格又是通过他们自身的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动作表现出来的。

常为人称道的蹇叔的三段话,内容都是直接或间接地谏诤秦穆公,但因说话对象不同,语气大有区别,符合特定的语境,使蹇叔的形象更为真实可亲、丰满完美。原轸在崤之战前与栾枝的论辩,显示了他的辩才和忠心,而在之战后又公开地与文嬴发生争执,并当着襄公的面“不顾而唾”,表现出他性格的另一方面──粗鲁暴烈,竟不顾君臣之礼。

至于弦高、皇武子、孟明的外交辞令,也是各肯特色;弦高于委婉中露锋芒,暗示郑国已知悉秦军偷袭企图,早已作好战斗准备;皇武子于幽默中寓严肃,导致“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于谦卑中藏杀机,表现出三年后将兴师报仇的决心。

活动

三、整理文言虚词“以”、“为”、“焉”、“其”的用法

1.以

(1)劳师以袭远

(而,连词)

(2)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用、拿,介词)

(3)遂墨以葬文公

(来,连词)

(4)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志(用来,连词)

(5)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因为,介词)

2.为

(1)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做,动词,所为,行动,名词性短语)

(2)为吾子之将行也

(在,介词)

(3)为从者之淹

(因为)

(4)何施之为

(表示疑问语气,语气助词)

(5)莱驹为右

(担任,动词)

3.焉

(1)公辞焉

(他,代词)

(2)崤有二陵焉

(表示肯定语气,助词)

(3)作收尔骨焉

(于之,到那里,兼词)

(4)君何辱讨焉

(他们,代词)

4.其

(1)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他们的,代词)

(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人也

(它,指秦军,代词)(3)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

(其中,代词)

(4)事子取其麋鹿

(那里的,指原圃中的,代词)

(5)事其还也

(表示命令语气,副词)

(6)其为死君乎

(难道,表示反问语气,副词)

三、当堂反馈单:提问本文的主旨和写作方法,及重点字词句翻译

四、课后巩固单: 作业

1.根据下列词的义项,分别写出例句及其出处。

(1)脱:①脱下(揽裙脱丝履《孔雀东南飞》)

②摆脱、逃脱(百计营谋不能脱《促织》

③轻脱(轻则寡谋,无是脱《

之战》

(2)替:①代替(以此替爷征《木兰诗》)

②衰落(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旧唐书.魏征传》)

③废弃、撤职(不替孟明《崤之战》)

(3)顾:①回头看(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刺秦王》)

②看(群臣相顾,不知所归《伶官传序》)

③探望、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④关心、照顾(子布、元表各顾妻子《赤璧之战》)

⑤思念(虽放流,眷顾楚国《屈原列传》)

⑥但、不过,表转折(顾吾念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⑦反而、却(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⑧顾念、注意(不顾而唾《崤之战》)

2.小作文:赏析弦高、皇武子、孟明三人的外交辞令(任选一段)

要求:(1)自拟正题和副题。(2)300字左右。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单:

第二篇:教案:崤之战

高二语文教案

课题:崤之战

备课人:杨李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组材,并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有条有理地记叙的写法。

2.学习文章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深刻领会此文揭示的战争胜负是由各种因素决定的道理。

【重点难点】

1.围绕中心组材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理解词句,疏通文意,归纳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教学设想】

讲读课。

古代文章,《左传》有相当难度。此文以教师讲解为主。在学生充分预习课的基础上,教师答疑解惑,疏通词句,并设问讨论。指导学生归纳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要注意教给方法,并拓展知识。

授课时间:四课时。

第一课时

总第 个教案

教学要点:介绍《左传》及作者;介绍“崤之战”的背景;通读课文,总体把握课文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初中已学过的《曹刿论战》说到《崤之战》。

《曹刿论战》:一个“论”字表明文章不是为记事而记事,而是通过记事印证人物对战争的议论。

《崤之战》此文标题也是编者加的。为什么以此为题?因为此文记述了春秋时代秦晋间的一次战役,战争发生在“崤”这个地方。但是,文章也没有详细记载战争的过程,这一点与《曹刿论战》没有详细记载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很相类似。有人说,此文标题虽非《蹇叔论战》,实际上蹇叔对战争的预见是全文的核心。

这两篇都是节选自《左传》,此书擅长写战争。

二、背景知识介绍

1、关于《左传》。

“传”是什么意思?传注,注释。“左”指谁?左丘明。

左丘明为哪部书作“传”?《春秋》。《春秋》为“五经”之一。为《春秋》作传 的书有三部,即《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春秋》、《春秋

传》。

2、关于作者情况,看课文注释。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编年体史书,它叙事生动精炼,传神肖像,富有文采,不但在当时有着巨大的创造性,而且对后世的历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司马迁著《史记》就继承了《左传》的优良传统。历代的散文家都重视学习《左传》叙事和议论的笔法,并以它为楷模。可以说,《左传》是我国历史散文的开山之作。

3、“崤之战”的历史背景。

阅读课文注释①。

展示画图投影:“秦晋崤之战地理位置略图”。

关于此次战争,《春秋》经文有关记载很简单:

(鲁僖公)三十有三年,春,王二月,秦人入滑。夏,四月,辛巳,晋人及姜戎几秦师于崤。癸已,葬晋文公。

这段文字经过左丘明“传注”,秦晋崤之战、当时各诸侯之间的斗争,就被描写得具体生动、有声有色了。

关于历史背景,补充说明以下两点:

(1)所谓“秦晋之好”。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时,曾得到过秦穆公的帮助,并娶穆公之女为妻。

(2)所谓“春秋无义战”(孟子)。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争夺霸权曾发生过许多次战争。崤之战前二年,秦晋联合围郑,郑大夫烛之武瓦解了秦晋同盟。有一篇文章《烛之武退秦师》,记载的就是这件事。后来秦背弃晋,私自与郑结盟。并秦大夫杞子、逢孙、杨孙三人带兵驻守郑国。控制了郑国,又用以对付晋国。从此,秦晋结怨,关系开始破裂。

三、初读课文,总体把握内容结构

(朗读步骤:教师领读、学生自渎、抽读、齐读)

组织学生讨论,并加以归纳。

全文叙事的线索是什么?秦军东征。

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第1~2自然段)

第二部分

(第3~5自然段)

第三部分

(第6自然段)

第四部分

(第7~10自然段)

分段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回答。

1、从概括各自然段的段意入手。

第1~2自然段叙述秦穆公利令昏,不听蹇叔劝告,出师伐郑;

第3~5自然段叙述秦军途中发生的两件事:王孙满断定秦军必败,弦高犒师使秦袭郑阴谋败露;

第6自然段 记叙晋国伏击秦师,秦师败于崤,主帅被俘;

第7~10自然段记叙战后晋国释放三帅,秦穆公承认错误,表示要吸取教训。

2、从情节的发展入手。

叔哭师是情节的发生,即开端;王孙满观师和弦高犒师是情节的发展,晋军败秦师于崤是情节的高潮和结局;秦穆公哭师则是情节的尾声。

3、从“崤之战”这一事件入手。

正式叙述秦晋崤之战的进行及其结果是第4自然段,之前是写战前情况和行军途中的情况,之后是写战后情况。

四、小结

1.了解《左传》一书的“崤之战”的背景。

2.把握课文的内容结构。学习划分段落层次的方法。

五、作业

1.给加点字注音并释义。

(1)超乘者三百乘(sheng 兵车,古时─车四马叫乘客)

(2)衰

(cui die丧服)

(3)稽首(qi 旧时所行跪拜礼)

(4)累臣(lei 系累,捆绑)

(5)蹇叔之子与师(yu 参加)

2.写出句中的通假字。

(1)秦伯素服郊次,师而哭。(向)

(2)堕军实而长寇仇。(隳)

(3)郑穆公使视客馆,使米载、厉兵、秣马矣。(砺)

(4)文王之所辟风雨也。(避)

(5)公使阳处父追之。(甫)

3.课后“思考和练习”一。第二课时

总第 个教案

教学要点:理解词句,疏通文意,归纳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主要分析课文1~5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多音字和通假字。

2.左丘明和《左传》,以及《春秋三传》.

3.本文描写了哪些场面?

蹇叔进谏;

蹇叔哭师; 王孙满观师;

弦高犒师;

皇武子逐客;

先轸论战;

晋释三帅;

秦伯痛哭认错。

二、疏通文句,深入研讨

第一、二段:

重点词:管、若、以、国、访、诸(之于)、其、焉、与、辟。

活用词:劳师以袭远(劳,使......劳累,使动用法;远,远方的郑国、形容词用作名词。)

秦师遂东(向东方进发,方位词用作动词。)

1.这一段的内容怎样概括?(限用一句话)

交代了肴之战的起因和决策过程,着重介绍蹇叔对这次争的态度和预见。

2.这一段实际上写的是两个场面,为什么会为一段?

“蹇叔进谏”和“蹇叔哭师”这两个场面的最主要人物是蹇叔,合为一段为的是突出蹇叔这个人物对此次战争的看法,表现在他的哪些话语中?从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思想

性格?

(1)蹇叔劝谏穆公。

1“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秦军长途跋涉偷远方的郑国很劳苦,而郑国一定会有防备,以逸待劳。

2“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既然郑国会和悉秦军此次行动,秦军就无用武之地,这样秦军内部就一定会上下不齐心,产生违背纪不服约束的情绪。

3.“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这里要注意;“谁”虽为泛指,实际上指的是晋国。下文“晋人御师必于肴”可证。

指出:秦军偷袭郑国,会遭到晋国伏击。

(2)蹇叔哭孟明等人。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人也!” 预见此次秦军出征必败。

(3)蹇叔哭送其子。

“晋人御必于肴。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进一步指出,晋军必定在肴地伏击秦军,秦军此次出征会以失败告终。蹇叔这三段话表现出他稳健持重、老谋深算、富有远见的思想性格。

4、蹇叔这三段话的目的何在?其语气有何不同?

直接、间接地谏劝穆公,阻止秦军这次错误的军事行动。但以不同的说话对象,其语气有别:

(1)谏穆公:冷静分析、用语委婉。

(2)孟明:感叹语气。

(3)子:语气更重,一片亲情,洋溢于言表。

5、秦穆公又表现了怎样的态度?(用几个词语概括)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思想

性格?

态度:访-辞-使出师-诅咒

思想性格:野心勃勃、利令智昏、刚愎自用。

第三段:

重点词:左右、免骨、乘、脱。

活用词:入险而脱(险地,形容词用作名词。)

1.这一段写王孙满观师,他怎样看待出征的秦军?其理由是什么?

秦军必败(先说“必败”,后又用反问句“能无败手”强调这个意思。)

理由:(1)从主观上看,“轻而无礼”,“轻则寡谋,无礼则脱”。

(2)从客观上看,“入险地”。

王孙满能从秦军上下车的礼数看出问题,很有洞察力。而且,其推断也是合乎逻辑可以成立的。

2.这一段写王孙满对秦军的看法有何作用?

王孙满的看法与蹇叔的看法不谋而合,可作为“蹇叔论战”的一个旁证。“尚幼”的王孙满在如此见识,与年老却因被野心驱使而失去判断力的秦穆公形成鲜明对照。

第四、五段:

重点词:及、市、先、搞、居、且、遽、吾子。

谦词、婉语:寡君、敝邑、敢,不腆。

1、郑商人弦高遇秦军采取了怎样的对策?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对策:(1)犒师。扮作郑国使者去犒劳秦军,暗示郑国早已获悉秦军偷袭的企图。

(2)“使遽告于郑”。派人立刻回郑国报告敌情。

思想性格:热爱国家、沉着机智、善于辞令。

2.这段描述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

(1)印证了蹇叔的论述:“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2)表现郑国内部团结一致、上下齐心,说明秦军偷袭郑国不会取得成功。

第四段:

重点词:视、则、淹、唯是、若何。

活用词:使皇武子辞焉(致辞,名词用作动词。)

以闲敝邑(空闲、休息、使动用法)

1.这一段主要写了怎样的内容?

郑国采取果断措施,消除了作为秦军内应的隐患。皇武子的致辞,实际上是向杞子等人下的语气委婉的逐客令。

2.皇武子致辞后,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1)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2)孟明不再攻郑,“灭滑而还”。

3.孟明的话与哪一段谁的话相印证,说明了什么?

与第一段蹇叔“远主备之”的论述相印证。事实证明蹇叔富有远见,料事如神。

三、小结

1.了解“蹇叔论战”是全文的“纲”。

2.领会第二、三、四、五段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法。

四、作业

1背诵并口译第一段。

第三课时

总第 个教案

教学要点:理解词句,疏通文意,归纳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主要分析课文6~10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在秦晋崤之战中,矛盾十分复杂。课文前四段主要写到哪些矛盾?

(1)秦与郑的矛盾。

(2)秦国内部又有主张出师的反对出师的矛盾。

2课文后面几段主要写哪些矛盾?

(1)秦与晋的矛盾。

(2)晋国内部又有主张伐秦师和反对伐秦师、同意纵秦囚的矛盾。

二、继续疏通文句,深入研讨

第六段:

重点词:奉、纵、患、施、谋、兴、御、败。

活用词:以贪勤民(使......劳苦,使动用法。)

遂墨以葬文公(穿黑色丧服,形容词用作动词。)

1这一段包含几层意思?主要写的是什么?

两层意思:(1)详写晋国内部原轸和栾枝二人在是否攻打秦军问题上的激烈争论。

(2)略写秦晋崤之战的情况和结果。

主要写是前者,因此这段可称为“原轸论战”或“原轸力主击秦师”。

2原轸和栾枝各自的主张和理由是什么?

原轸:战。“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 栾枝:不战。“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

3原轸是怎样驳倒对方观点的?从“原轸论战”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思想性格?

原轸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驳斥:

(1)驳栾枝所说的“秦施”。栾枝说的是过去的秦晋关系,原轸说的是现在的秦晋关系。

(2)说明伏击秦军并不违背“死君”的意愿。

思想性格,耿直忠诚善于论辩。

第七、八段:

重点词:请、实、构、、逞、拘、原、暂、免、顾、释、惠、赐、稽首、累臣、衅鼓、不朽。

敬词、尊称:君、辱。

这一段围绕着“晋释三帅”写了哪几件事?又反映出什么问题?

三件事:(1)文嬴请释三帅。

(2)原轸怒斥晋襄公释“秦囚”。

(3)阳处父追捕孟明等人未成功。

反映出晋在“崤之战”中虽获胜利,但其内部矛盾重重,君臣不齐心,暗示秦晋争霸的斗争远远未结束。

2从原轸反对“纵囚”的表现,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忠直刚烈、鲁莽粗暴。

第九、十段:

重点词:替、眚、次。

活用词:秦伯素服郊次(穿着素服,名词用作动词。)

以辱二三子(使......受辱,使动用法。)

1这一段写了秦穆公哪些言行,又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行:“素服郊次,乡师而哭”。“不替孟明”。

言:“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五不以一眚掩大德。”

思想性格:不文过饰非,能引咎自责,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2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看,这一段在全篇中有何作用?

内容:末段秦穆公终于悔悟,认识到蹇叔的判断和分析是正确的,这就点明了秦国失败 的原因,从而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结构:“秦伯哭师”与首段“蹇叔哭师”遥相呼应,使全文浑为一体。

三、小结

1了解“原轸论战”的内容。

2学会通过人物的具体言行分析其思想性格。

四、作业

1背诵并口译第五、六、七段。

2区别下列多义词的不同意思。

蹇叔之子与师

(参加)

(1)与

吾与点也

(赞同)

可得闻与

(通“欤”)

(2)市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买卖商品)

原为市鞍马

(买)

(3)使

自郑使告于秦

(派人)

郑人使我掌北门之管

(让)

(4)御

晋人御师必于

(抵御)

梁弘御戎

(驾御)

第四课时

总第 个教案

教学要点:总结全文,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及主旨;归结重要字词的用法。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检查背诵。

2、检查口译。

(1)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

译文:战士们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他们从战场上捉回来,女人家只用几句谎话,在朝廷上一下子就放走了他们,毁了自己的战果,长了敌人的气焰,亡国不要多久了!

翻译要注意意思表达的完整性,并力求传达出原文的语气。

(2)君子惠,不以暴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译文:贵国国君宽洪大度,不把我们这些俘虏杀死,用血涂鼓,而让我们回到秦国去受刑,敝国国君如把我们杀了,虽死也不磨灭。

“使归就戮于秦”句中“使”后省略了兼语“累臣”(承前而省),翻译时一定要补充出来。

二、总结全篇,深究文章主旨和写法。

1、深究文章主旨。

(1)本文着重记叙崤之战的前因后果、其意图何在?

抓住首段“蹇叔论战”和末段“秦伯哭师”,并结合其各段进行分析。

秦穆公总结失败的教训,曾说原因是“孤违蹇叔”。全文以“蹇叔论战”为纲,旨在用事实证明蹇叔具有战略眼光和军事远见。

文章通过崤之战的历史事实,明确无误地告诉人们:骄纵轻敌,必败;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2)文章作者对秦、晋、郑三国持怎样的态度?

①在秦偷袭郑这件事上,作者抑秦扬郑。秦潜师袭郑不义;郑国内部团结一致,并果

断地采取措施,作好战备准备,使秦的野心未能得逞。

②在秦晋崤之战中,作者抑晋扬晋。秦“劳师以袭远”,给晋以可乘之机; 晋能在经过激烈争论后作出正确决策,不失时机地歼灭秦军。

③在秦晋崤之战后,作者抑晋扬秦。晋内部矛盾更加公开化,轻失战果,招致后患;秦能吸取教训,鼓舞士气,重整军威。

从以上分析可见,作者对为争霸而战的秦、晋两方均各有褒贬,唯对郑国始终赞扬。郑与秦、晋比较,属弱国,处于防卫地位,因而作者同情郑国,反对秦国恃强凌弱。

“弦高犒师”的故事一直为人们传诵。

讨论这两个问题后,便可得出结论:此文揭示了决定战争的各种因素。

2.深究文章写法。

(1)围绕中心选材组材。

全文蹇叔论战为中心,以秦军东进为经(线索),以秦、晋、郑三方几个主要人物的活动为纬,把八个场面按照历史事件发展的顺序有条有理地编织在一起,以印证蹇叔对战争的判断和分析的预见性。

(2)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

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无不性格鲜明,跃然纸上。

秦穆公的刚愎自用、知过能改,蹇叔的老成持重、远见卓识,原轸的忠直多谋、勇武暴烈,弦高的忠心爱国,机警灵活、王孙满的观察敏锐、聪颖过人......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些人物的思想性格又是通过他们自身的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动作表现出来的。

常为人称道的蹇叔的三段话,内容都是直接或间接地谏诤秦穆公,但因说话对象不同,语气大有区别,符合特定的语境,使蹇叔的形象更为真实可亲、丰满完美。原轸在崤之战前与栾枝的论辩,显示了他的辩才和忠心,而在之战后又公开地与文嬴发生争执,并当着襄公的面“不顾而唾”,表现出他性格的另一方面──粗鲁暴烈,竟不顾君臣之礼。

至于弦高、皇武子、孟明的外交辞令,也是各肯特色;弦高于委婉中露锋芒,暗示郑国已知悉秦军偷袭企图,早已作好战斗准备;皇武子于幽默中寓严肃,导致“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于谦卑中藏杀机,表现出三年后将兴师报仇的决心。

三、整理文言虚词“以”、“为”、“焉”、“其”的用法

1.以

(1)劳师以袭远

(而,连词)

(2)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用、拿,介词)

(3)遂墨以葬文公

(来,连词)

(4)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志(用来,连词)

(5)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因为,介词)

2.为

(1)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做,动词,所为,行动,名词性短语)

(2)为吾子之将行也

(在,介词)

(3)为从者之淹

(因为)

(4)何施之为

(表示疑问语气,语气助词)

(5)莱驹为右

(担任,动词)

3.焉

(1)公辞焉

(他,代词)

(2)崤有二陵焉

(表示肯定语气,助词)

(3)作收尔骨焉

(于之,到那里,兼词)

(4)君何辱讨焉

(他们,代词)

4.其

(1)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他们的,代词)

(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人也

(它,指秦军,代词)(3)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

(其中,代词)

(4)事子取其麋鹿

(那里的,指原圃中的,代词)(5)事其还也

(表示命令语气,副词)

(6)其为死君乎

(难道,表示反问语气,副词)

四、作业

1.根据下列词的义项,分别写出例句及其出处。

(1)脱:①脱下(揽裙脱丝履《孔雀东南飞》)

②摆脱、逃脱(百计营谋不能脱《促织》

③轻脱(轻则寡谋,无是脱《

之战》

(2)替:①代替(以此替爷征《木兰诗》)

②衰落(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旧唐书.魏征传》)

③废弃、撤职(不替孟明《崤之战》)

(3)顾:①回头看(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刺秦王》)

②看(群臣相顾,不知所归《伶官传序》)

③探望、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④关心、照顾(子布、元表各顾妻子《赤璧之战》)

⑤思念(虽放流,眷顾楚国《屈原列传》)

⑥但、不过,表转折(顾吾念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⑦反而、却(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⑧顾念、注意(不顾而唾《崤之战》)

2.小作文:赏析弦高、皇武子、孟明三人的外交辞令(任选一段)

要求:(1)自拟正题和副题。(2)300字左右。

第三篇:崤之战教案

崤 之 战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组材,并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有条有理地记叙的写法。2、学习文章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3、深刻领会此文揭示的战争胜负是由各种因素决定的道理。【教学重点】围绕中心组材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词句,疏通文意,归纳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教学方法】讲读课

【教学课时】四课时(调整:)

騫叔哭师是情节的发生,即开端;王孙满观师和弦高犒师是情节的发展,晋军败秦师于崤是情节的高潮和结局;秦穆公哭师则是情节的尾声。3、从“崤之战”这一事件入手。

正式叙述秦晋崤之战的进行及其结果是 5、秦穆公又表现了怎样的态度?(用几个词语概括)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态度:访――辞――使出师--诅咒 思想性格:野心勃勃、利令智昏、刚愎自用。3、原轸是怎样驳倒对方观点的?从“原轸论战”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思想性格? 原轸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驳斥:(1)驳栾枝所说的“秦施”。栾枝说的是过去的秦晋关系,原轸说的是现在的秦晋关系。(2)说明伏击秦军并不违背“死君”的意愿。思想性格,耿直忠诚善于论辩。

①在秦偷袭郑这件事上,作者抑秦扬郑。秦潜师袭郑不义;郑国内部团结一致,并果断地采取措施,作好战备准备,使秦的野心未能得逞。②在秦晋崤之战中,作者抑晋扬晋。秦“劳师以袭远”,给晋以可乘之机;晋能在经过激烈争论后作出正确决策,不失时机地歼灭秦军。③在秦晋崤之战后,作者抑晋扬秦。晋内部矛盾更加公开化,轻失战果,招致后患 ;秦能吸取教训,鼓舞士所,重整军威。

从以上分析可见,作者对为争霸而战的秦、晋两方均各有褒贬,唯对郑国始终赞扬。郑与秦、晋比较,属弱国,处于防卫地位,因而作者同情郑国,反对秦国恃强凌弱。“弦高犒师”的故事一直为人们传诵。

讨论这两个问题后,便可得出结论:此文揭示了决定战争的各种因素。2.深究文章写法。

(1)围绕中心选材组材。____全文蹇叔论战为中心,以秦军东进为经(线索),以秦、晋、郑三方几个主要人物的活动为纬,把八个场面按照历史事件发展的顺序有条有理地编织在一起,以印证蹇叔对战争的判断和分析的预见性。(2)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

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无不性格鲜明,跃然纸上。秦穆公的刚愎自用、知过能改,蹇叔的老成持重、远见卓识,原轸的忠直多谋、勇武暴烈,弦高的忠心爱国,机警灵活、王孙满的观察敏锐、聪颖过人......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些人物的思想性格又是通过他们自身的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动作表现出来的。

常为人称道的蹇叔的三段话,内容都是直接或间接地谏诤秦穆公,但因说话对象不同,语气大有区别,符合特定的语境,使蹇叔的形象更为真实可亲、丰满完美。原轸在崤之战前与栾枝的论辩,显示了他的辩才和忠心,而在崤之战后又公开地与文嬴发生争执,并当着襄公的面“不顾而唾”,表现出他性格的另一方面──粗鲁暴烈,竟不顾君臣之礼。至于弦高、皇武子、孟明的外交辞令,也是各肯特色;弦高于委婉中露锋芒,暗示郑国已知悉秦军偷袭企图,早已作好战斗准备;皇武子于幽默中寓严肃,导致“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于谦卑中藏杀机,表现出三年后将兴师报仇的决心。

三、整理文言虚词“以”、“为”、“焉”、“其”的用法

1.以 :(1)劳师以袭远(而,连词)(2)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用、拿,介词)(3)遂墨以葬文公(来,连词)(4)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志(用来,连词)(5)且吾不以一 掩大德(因为,介词)

2.为 :(1)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做,动词,所为,行动,名词性短语)(2)为吾子之将行也(在,介词)(3)为从者之淹(因为)(4)何施之为(表示疑问语气,语气助词)(5)莱驹为右(担任,动词)

3.焉 :(1)公辞焉(他,代词)(2)有二陵焉(表示肯定语气,助词)(3)作收尔骨焉(于之,到那里,兼词)(4)君何辱讨焉(他们,代词)4.其 :(1)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他们的,代词)(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人也(它,指秦军,代词)(3)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中,代词)(4)事子取其麋鹿(那里的,指原圃中的,代词)(5)事其还也(表示命令语气,副词)(6)其为死君乎(难道,表示反问语气,副词)

四、作业布置

1.根据下列词的义项,分别写出例句及其出处。(1)脱:①脱下(揽裙脱丝履《孔雀东南飞》)②摆脱、逃脱(百计营谋不能脱《促织》 ③轻脱(轻则寡谋,无是脱《 之战》(2)替:①代替(以此替爷征《木兰诗》)②衰落(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旧唐书魏征传》)③废弃、撤职(不替孟明《 之战》)

(3)顾:①回头看(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刺秦王》)②看(群臣相顾,不知所归《伶官传序》)③探望、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④关心、照顾(子布、元表各顾妻子《赤璧之战》)⑤思念(虽放流,眷顾楚国《屈原列传》)⑥但、不过,表转折(顾吾念之《廉颇蔺相如列传》)⑦反而、却(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⑧顾念、注意(不顾而唾《 之战》)2.小作文:赏析弦高、皇武子、孟明三人的外交辞令(任选一段)要求:(1)自拟正题和副题。(2)300字左右。

第四篇:拓展阅读:崤之战

文言课外拓展阅读:崤之战

崤之战 《左传》

【原文】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民。”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译文】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兵来袭击,郑国就可以得到了。‛秦穆公为这事征求蹇叔的意见。蹇叔说:‚兴师动众去袭击远方(的国家),不是我所听说过的。军队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远方的君主防备着我们。恐怕不可以吧?(我们)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劳师动众而无所得,士兵们必然产生怨恨之心。况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秦穆公谢绝(蹇叔的劝告)。召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外出发。蹇叔为这事哭着说:‚孟子,我今天看着军队出征,却看不到他们回来啊!‛秦穆公(听了)派人对他说:‚你知道什么!(假如你只)活七十岁,你坟上的树早就长得有合抱粗了!‛蹇叔的独子加入这次出征的军队,(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必然在殽山设伏兵截击我们的军队。殽有南北两座山:南面一座是夏朝国君皋的墓地;北面一座山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一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我准备到那里去收你的尸骨!‛秦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发了。

【原文】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胃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译文】(鲁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军经过周都城的北门。(兵车上)左右两边的战士都脱下战盔,下车(致敬),接着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跳跃着登上战车。王孙满这时还小,看到这种情形,向周王说:‚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一定会失败。轻狂就少谋略,没礼貌就纪律不严。进入险境而纪律不严,又缺少谋略,能不失败吗?‛经过滑国的时候,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去做买卖,在这里遇到秦军。(弦高)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十二头牛慰劳秦军,说:‚敝国国君听说你们将要行军经过敝国,冒昧地来慰劳您的部下。敝国不富裕,(但)您的部下要久住,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粮;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并且派人立即去郑国报信。

【原文】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译文】郑穆公派人到宾馆察看,(原来杞子及其部下)已经捆好了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准备好做秦军的内应)。(郑穆公)派皇武子去致辞,说:‚你们在敝国居住的时间很长了,只是敝国吃的东西快完了。你们也该要走了吧。郑国有兽园,秦国也有兽园,你们回到

宜兴市汇文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选编

第五篇:秦晋崤之战练习

知识点

古今异义

(1)晋文公卒

(2)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3)国可得也(4)穆公访诸蹇叔(5)蹇叔之子与师(6)夏后皋之墓也

(7)超乘者三百乘

(8)无礼则脱(9)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10)以乘韦先

(11)为从者之淹(12)未报秦施而伐其师(13)彼实构吾二君(14)秦伯素服郊次

(15)君命大事(16)敢犒从者

(17)唯是脯资饩牵竭矣(18)不替孟明 一词多义

1、焉

(1)击之,必大捷焉()(2)余收尔骨焉()(3)君何辱讨焉()

2、且

(1)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2)且使遽告于郑()(3)死且不朽()

3、以

(1)劳师以袭远()

(2)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3)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4)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5)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4、其

(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3)其为死君乎?()(4)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5)吾子取其麋鹿())

5、则

(1)轻则寡谋()

(2)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3)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6、为

(1)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2)为吾子之将行也()

(3)为从者之淹()

(4)何施之为()

(5)莱驹为右()

7、乘

(1)超乘者三百乘()(2)超乘者三百乘()(3)以乘韦先()

8、无

(1)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2)勤而无所()

9、过

(1)秦师过周北门()(2)孤之过也()

10、间

(1)必死是间()(2)以间敝邑()

11、得

(1)国可得也()

(2)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

12、及

(1)及滑()

(2)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13、谋

(1)轻则寡谋,无礼则脱()(2)谋及子孙()

14、而

(1)勤而无所())(2)哭而送之()(3)左右免胃而下()(4)秦师轻而无礼()(5)灭滑而还()

(6)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7)入险而脱()

15、之

(1)何施之为()

(2)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3)吾闻之()

(4)夏后皋之墓也()

(5)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

16、免

(1)左右免胃而下()(2)若从君惠而免之()通假字:

(1)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2)以间敝邑:

(3)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4)堕军实而长寇雠:

(5)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

(6)乡师而哭:

(7)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1)若潜师以来:(2)秦师遂东:(3)左右免胄而下:

(4)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5)则束载、厉兵、秣马矣:(6)子墨衰绖:(7)遂墨以葬文公:(8)晋于是始墨:(9)先轸朝,问秦囚:(10)秦伯素服郊次:(11)武夫力而拘诸原: 2(1)秦伯素服郊次:

3(1)劳师以袭远:

(2)入险而脱:

4、(1)则束载、厉兵、秣马矣:(2)行则备一夕之卫:(3)围之不继:)((4)奉不可失:(5)未报秦施:(6)三年将拜君赐:(7)寡君之以为戮: 5(1)劳师以袭远:

(2)而以贪勤民:

(3)彼实构吾二君:

(4)以逞寡君之志:

(5)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6)败秦师于肴:

(7)以间敝邑:

6、(1)秦不哀吾丧:

(2)蹇叔哭之:(3)可谓死君乎:

(4)文嬴请三帅;夫人请之:

六、特殊句式:

1、(1)尔何知!

(2)何施之为?

2、牛十二犒师

3(1)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2)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3)吾子淹久于敝邑

(4)败秦师于肴

(5)使归就戮于秦

七、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1、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被……)。

2、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3、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唯……是(强调语气。如唯利是图。“是”起宾语前置作用,无意义,“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等。)

4、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难道不、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比谁更......)何......为(为什么……......呢)何……之(如何罪之有)不亦……乎(不是……吗)以……为(把……怎么样)

下载教案:崤之战[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案:崤之战[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秦晋崤之战翻译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埋葬。一说停放灵柩)于曲沃(晋国旧都,晋国祖庙所在地,在今山西闻喜)。出绛(晋国国都,在今山西翼城东南),柩(装有尸体的棺材)有声如牛。卜偃(掌管晋国卜筮的官员......

    秦晋崤之战(古代汉语)

    作品原文 秦晋崤之战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

    秦晋崤之战问题

    一:秦国发动战争的原因是什么? 晋、楚城濮之战后,晋国奠定了霸主地位。(秦在穆公即位后,国势日盛,已有图霸中原之意)所以逐渐强大起来的秦国不甘偏居西北一隅,但东出道路被晋所阻,便......

    秦晋崤之战_知识点整理

    二十一秦晋崤之战 一、文学常识 《左传》是第一部叙事详明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集。《春秋》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传”是解释经书的文章。 《左传》相传为......

    崤之战的文言整理

    《殽之战》文言总结 一、 古今异义 左右 古义:今义: 于是 古义:今义: 二、 通假字 1. 文王之所辟风雨也2. 厉兵秣马3. 脯资饩牵4. 堕军实而长寇仇 5. 乡师而哭三、 词类活用......

    崤之战学案学生版

    《崤之战》简学案 北京中学 肖中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基础。 2.理清文章思路。 3.分析人物形象。 4.鉴赏人物语言。 5.借鉴写作技法。 6.探究思维能力。 【学时】:两课时 【背......

    《崤之战》知识解析(最终5篇)

    知识解析: 一、文学常识 《左传》是第一部叙事详明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集。《春秋》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传”是解释经书的文章。 《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

    秦晋崤之战词句复习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若潜师以来:发兵 (2)秦师遂东:向东出发 (3)左右免胄而下:下车步行 (4)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做生意 (5)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喂草料 (6)子墨衰绖:染黑 (7)遂墨以葬文公: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