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仁,不让于师》教案(上课实用修改)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节重要字词和其他相关文言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孔子作为万事师表的风范、人格魅力。
3、了解孔门弟子对老师的态度、孔子在弟子心中的地位。
教学重点:
1、积累重要字词,丰富自身语库。
2、孔子与弟子间的相互态度、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对孔子在道德、学问诸境界的概括、评价。
课时安排:2—3课时。
第一课时
一、通读全文13章,把这些内容作一简单分类。
一)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课文第1、2、3。
二)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课文第9、10、11、12、13。
三)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课文第4、5、6、7、8。
二、学习第一部分“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
1)阅读第1、2则,结合注释,自己疏通。
1、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子张19第24》)
2、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论语·子张19第25》)
教师明确:
1、重要实词问题:
毁、逾、伤。知、阶、邦家。
2、虚词及若干句式的翻译:
无以为也(无以:犹言“无用”,不要。“以”不易作确解,就不必解释了。)
仲尼岂贤于子乎
(于:比)
如之何其可及也
(如之:像这样,或不译。其:副词,加强语气,无实义。)
3、语意略说:
第1则是子贡捍卫孔子之言,有两个方面:一是把一般贤者和孔子作比较,用比喻的方式,说明孔子的高明、伟大,是常人不可及的;一是批评叔孙武叔是不自量的、无知的。
子贡的“日月”之比,把孔子推向了最高处,把孔子的影响力说到了极致。似可说启发了朱熹“天不生仲尼,万古常如夜”的评价思路。
第2则是当别人比较子贡和老师时,子贡的回答。子贡先说一个人的言语是体现着一个人的认识水平和道德素养的,说话要慎重;然后把孔子比作高不可及的上天;接下来再说孔子为什么高不可及:如果孔子有邦或家之封,则孔子就可以大展宏图,他活着是人类的荣耀,他逝世则人类永远哀恸。所谓“能一日与此人共存今日之世,则是吾人一日之光荣”,所谓“生得伟大,死得光荣”,所谓“永垂不朽”是也。
4、子贡对老师的态度和评价是一以贯之的。下面再补充几则:
①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论语·子张19第23》)
②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19第22》)略说:
①叔孙武叔可能是真的佩服、推崇子贡,他可能在不同的场合都表达过这样的意见,估计上文的“毁仲尼”,也就是说仲尼不及子贡,所以孔门弟子中独子贡为之辩解。这里,子贡再次以比喻的手法,来说明世人为什么会认为自己比老师高明:自己的高度有限,外人一览无余;而老师高达数仞高不可测,别人无从了解,所以才有如此见解。后人把收弟子称为“列入门墙”,即源于此。
②这主要是说孔子无所不学,也即韩愈所说“圣人无常师”。
5、子贡的道德学问在下面这句话里可见一斑: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19第21》)——这说明子贡为时人所重,良有以也。
2)阅读第三则,自己疏通文意。
3、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9第11》
教师明确:
1、几个熟语理解好并积累应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循循善诱。
2、“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主要是翻译时,注意动补句式。
3、这则内容有三:高度评价老师,也是用比喻的手法;老师是怎样教导自己的;叹息自己与老师的差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习上一节课的内容。读一读语录,理一理思路。
二、学习第二部分“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
阅读9—13则,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第10则略过不看。
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6第11》
10、略。
11、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6第10》
12、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11第9》)
13、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11第10》)
教师明确:
1、这几则里面,有几个后世常用的惯用语,注意积累:
箪食瓢饮,不堪其忧,不改其乐,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2、注意“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这个特殊句式的理解。两个“为”,都是介词,读weì。
3、语意略说:
①第9则,孔子对颜回的评价着眼于颜回的“安贫乐道”。世有大成就者,唯安贫乐道者能为,但安平乐道,说易行难。
②第11则“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且重言之,是非常伤痛之语,所谓悲不自胜,难以言之:有德行者,不能得到上天的庇护,竟有此疾,所谓“好人无好报”。
③第12则,表现的是颜回之死对孔子的沉重打击。这种悲痛要远远深于伯牛之死所带来的痛感。伯牛之死,孔子主要是痛惜;而颜回之死,孔子是绝望,是痛彻心肺。原因在于孔子在颜回身上,寄托着很大很多的理想。对颜回,孔子视之为自己道德、思想和学问的传人,颜回早逝,无人承传薪火,所以是“天丧予”——上天亡我,亡我文化。
④第13则,孔子主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所以当孔子过于伤痛时,有人提醒他:子恸矣!言下之意,夫子你这样做不合平素主张,而孔子说不为这样的人哀恸为什么人哀恸呢?后世王戎丧子,悲不自胜,山简谓:“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戎答:“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锺,正在吾辈。”有类于此。这说明孔子并不是一个教条主义者,甚至是一个性情中人。
4、孔子对颜回的好感,还因为颜回的好学。比如: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论语·先进11第7》)
孔子在这里不顾及其他学生的感受,而言现在没有好学之人,可见颜回在孔子心中的堪为典范的印象。
5、但孔子毕竟是注重“礼”的,即便是对颜回,他也不愿失去“礼”的制约。如:
①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论语·先进11第8》)
②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论语·先进11第11》)
这两则说明孔子的清醒和理智——不愿意为着世俗的热闹虚荣而违背“礼”。
三、学习第三部分“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学生朗读,疏通第4-8则。
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论语·述而7第34》
5、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15第36》
6、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语·述而7第24》
7、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17第4》
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6第28》
教师明确:
1、理解好以下字词:
若,诲人不倦,当仁不让,割鸡焉用牛刀,莞尔一笑,子路不说,矢。
2、语意略说:
①第4则,是体现孔子的谦逊,但伟大寓于平凡,“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是孔门弟子公西华难以做到的,也更是一般人难以踵从的。
②第5则,有两点:一是仁义所在,可以反对老师;二是孔子的教育非专制教育。与亚里士多德“吾爱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如出一辙。
③在第6则里,孔子是说自己行为坦然,对学生是没有保留的。从上下语意看,这里好像是学生中有人怀疑孔子有所保留,或者是对孔子所教授的内容有所失望,孔子为自己作的一个简单辩护。末句自我表白:自己的人格、学问是体现在日常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
④第7则,孔子笑曰“割鸡焉用牛刀”,是句玩笑话,意谓“如此小城,何必动用礼乐教化”,这体现了孔子轻松随意的心态。子游则据理而争,也体现出了对师道的理性态度、师生间的平等关系。
⑤“子见南子”章,一般认为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子路对老师仍然持率真的态度,不因是老师,就对自己不满之事三缄其口;一是孔子面对弟子的不满,为取信于弟子,连连发誓的窘态,说明孔子不是一个一直正襟危坐道貌岸然的长者,在生活中,他有着常人一样的平常性格。
但南怀瑾先生持异解,他认为,南子貌美是事实,行为不检点也是事实,子路不高兴老师去见她也是事实,甚至孔子发誓也是事实,但孔子本意是要澄清弟子们对南子的认识:南子没有做过罪大恶极之事,大家这么对待南子,有失公正。必须明白“予所否者”的“否”是对什么而言以及“天厌之”的“之”指代什么内容。南先生认为“否”是“批判”“否定”之意,而“之”是指代“被孔子所否定的人”,全句意为:如果是我所反对、批判的人,上天一定会厌弃他。而我没有“否”之,则其人尚无大恶。当然,如果如南先生所言,则孔子为何要“矢之”,恐也难以服人。
第二篇:《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节重要字词和其他相关文言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孔子作为万事师表的风范、人格魅力。
3、了解孔门弟子对老师的态度、孔子在弟子心中的地位。教学重点:
1、积累重要字词,丰富自身语库。
2、孔子与弟子间的相互态度、深厚感情。教学难点:
对孔子在道德、学问诸境界的概括、评价。教学设想:
1、可以把教材中13章内容作一个简单分类。大体来说,内容有三:一是孔门弟子对孔子的评价、推崇,二是孔子对学生的评价、感情,三是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归类后,学生可能会更容易把握课文内容。
2、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先疏通13章语录文字障碍、积累文言知识,再讨论、挖掘思想和文化内涵的方法;也可以通读之后归类,对每一类语录同时解决上述两个问题。
3、宰我与子贡是孔门言语科高材生,尤其是子贡,在言语、事功方面较有成绩,在当时享有较高的声誉,他对孔子的评价还有若干,可以补充进来,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孔子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之高,同时体味子贡的语言表达艺术。颜回是孔子道德学问的传人,颜回之死对孔子打击很大,但心疼弟子,并不代表孔子会无原则地妥协世俗,他仍然把“礼”放在首位。这一部分在《论语·先进》中有记载,也可以补充一下。
4、《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可以略过。课时安排: 2—3课时。
第一课时
/ 7
教学过程:
一、通读全文13章,把这些内容作一简单分类。明确:
一)、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课文第1、2、3。
二)、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课文第9、10、11、12、13。
三)、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课文第4、5、6、7、8。
二、学习第一部分“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1)阅读第1、2则,结合注释,自己疏通。
1,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子张19第24》)
2,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论语·子张19第25》)教师明确: 1,重要实词问题:
毁、逾、伤。知、阶、邦家。2,虚词及若干句式的翻译:
无以为也
(无以:犹言“无用”,不要。“以”不易作确解,就不必解释了。)仲尼岂贤于子乎
(于:比)
如之何其可及也
(如之:像这样,或不译。其:副词,加强语气,无实义。)3,语意略说:
第1则是子贡捍卫孔子之言,有两个方面:一是把一般贤者和孔子作比较,用比喻的方式,说明孔子的高明、伟大,是常人不可及的;一是批评叔孙武叔是不自量的、无知的。
/ 7
子贡的“日月”之比,把孔子推向了最高处,把孔子的影响力说到了极致。似可说启发了朱熹“天不生仲尼,万古常如夜”的评价思路。
第2则是当别人比较子贡和老师时,子贡的回答。子贡先说一个人的言语是体现着一个人的认识水平和道德素养的,说话要慎重;然后把孔子比作高不可及的上天;接下来再说孔子为什么高不可及:如果孔子有邦或家之封,则孔子就可以大展宏图,他活着是人类的荣耀,他逝世则人类永远哀恸。所谓“能一日与此人共存今日之世,则是吾人一日之光荣”,所谓“生得伟大,死得光荣”,所谓“永垂不朽”是也。
4,子贡对老师的态度和评价是一以贯之的。下面再补充几则:
①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论语·子张19第23》)
②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19第22》)略说:
①叔孙武叔可能是真的佩服、推崇子贡,他可能在不同的场合都表达过这样的意见,估计上文的“毁仲尼”,也就是说仲尼不及子贡,所以孔门弟子中独子贡为之辩解。这里,子贡再次以比喻的手法,来说明世人为什么会认为自己比老师高明:自己的高度有限,外人一览无余;而老师高达数仞高不可测,别人无从了解,所以才有如此见解。后人把收弟子称为“列入门墙”,即源于此。②这主要是说孔子无所不学,也即韩愈所说“圣人无常师”。5,子贡的道德学问在下面这句话里可见一斑: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19第21》)——这说明子贡为时人所重,良有以也。2),阅读第三则,自己疏通文意。
3,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3 / 7
末由也已。”(《论语·子罕9第11》 教师明确:
1,几个熟语理解好并积累应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循循善诱。
2,“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主要是翻译时,注意动补句式。
3,这则内容有三:高度评价老师,也是用比喻的手法;老师是怎样教导自己的;叹息自己与老师的差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习上一节课的内容。读一读语录,理一理思路。二,学习第二部分“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
阅读9—13则,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第10则略过不看。
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6第11》 10,略。
11,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6第10》
12,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11第9》)13,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11第10》)
教师明确:
1,这几则里面,有几个后世常用的惯用语,注意积累: 箪食瓢饮,不堪其忧,不改其乐,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2,注意“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这个特殊句式的理解。两个“为”,都是介词,读weì。3,语意略说:
①第9则,孔子对颜回的评价着眼于颜回的“安贫乐道”。世有大成就者,唯安
/ 7
贫乐道者能为,但安平乐道,说易行难。
②第11则“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且重言之,是非常伤痛之语,所谓悲不自胜,难以言之:有德行者,不能得到上天的庇护,竟有此疾,所谓“好人无好报”。
③第12则,表现的是颜回之死对孔子的沉重打击。这种悲痛要远远深于伯牛之死所带来的痛感。伯牛之死,孔子主要是痛惜;而颜回之死,孔子是绝望,是痛彻心肺。原因在于孔子在颜回身上,寄托着很大很多的理想。对颜回,孔子视之为自己道德、思想和学问的传人,颜回早逝,无人承传薪火,所以是“天丧予”——上天亡我,亡我文化。
④第13则,孔子主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所以当孔子过于伤痛时,有人提醒他:子恸矣!言下之意,夫子你这样做不合平素主张,而孔子说不为这样的人哀恸为什么人哀恸呢?后世王戎丧子,悲不自胜,山简谓:“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戎答:“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锺,正在吾辈。”有类于此。这说明孔子并不是一个教条主义者,甚至是一个性情中人。4,孔子对颜回的好感,还因为颜回的好学。比如: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论语·先进11第7》)
孔子在这里不顾及其他学生的感受,而言现在没有好学之人,可见颜回在孔子心中的堪为典范的印象。
5,但孔子毕竟是注重“礼”的,即便是对颜回,他也不愿失去“礼”的制约。如:
①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论语·先进11第8》)
②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论语·先进11第11》)
这两则说明孔子的清醒和理智——不愿意为着世俗的热闹虚荣而违背“礼”。
三、学习第三部分“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
/ 7
学生朗读,疏通第4-8则。
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论语·述而7第34》 5,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15第36》
6,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语·述而7第24》
7,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17第4》
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6第28》 教师明确:
1,理解好以下字词:
若,诲人不倦,当仁不让,割鸡焉用牛刀,莞尔一笑,子路不说,矢。2,语意略说:
①第4则,是体现孔子的谦逊,但伟大寓于平凡,“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是孔门弟子公西华难以做到的,也更是一般人难以踵从的。
②第5则,有两点:一是仁义所在,可以反对老师;二是孔子的教育非专制教育。与亚里士多德“吾爱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如出一辙。
③在第6则里,孔子是说自己行为坦然,对学生是没有保留的。从上下语意看,这里好像是学生中有人怀疑孔子有所保留,或者是对孔子所教授的内容有所失望,孔子为自己作的一个简单辩护。末句自我表白:自己的人格、学问是体现在日常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
④第7则,孔子笑曰“割鸡焉用牛刀”,是句玩笑话,意谓“如此小城,何必动用礼乐教化”,这体现了孔子轻松随意的心态。子游则据理而争,也体现出了对师道的理性态度、师生间的平等关系。
⑤“子见南子”章,一般认为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子路对老师仍然持率真的态度,不因是老师,就对自己不满之事三缄其口;一是孔子面对弟子的不满,为取信于弟子,连连发誓的窘态,说明孔子不是一个一直正襟危坐道貌岸然的长者,6 / 7
在生活中,他有着常人一样的平常性格。
但南怀瑾先生持异解,他认为,南子貌美是事实,行为不检点也是事实,子路不高兴老师去见她也是事实,甚至孔子发誓也是事实,但孔子本意是要澄清弟子们对南子的认识:南子没有做过罪大恶极之事,大家这么对待南子,有失公正。必须明白“予所否者”的“否”是对什么而言以及“天厌之”的“之”指代什么内容。南先生认为“否”是“批判”“否定”之意,而“之”是指代“被孔子所否定的人”,全句意为:如果是我所反对、批判的人,上天一定会厌弃他。而我没有“否”之,则其人尚无大恶。当然,如果如南先生所言,则孔子为何要“矢之”,恐也难以服人。
/ 7
第三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上课实用修改)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第1、7、8、9、11、12、13则选文,引导学生领会孔子与弟子和平相处的精神。
2、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夫子矢之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领会孔子与弟子和平相处的精神,领会孔子对弟子的关爱之情。
2、理解句式“予所否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平等、友爱的师生之情,感受圣人情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和掌握重点字汇:矢之 …… 难点:鉴赏9、13则选文
【教学时数】二课时 课型:选修课专题
【教学方法】
1、吟咏法,反复诵读;导读法
2、启发探究式 【课前准备】
1、课前完成导学学案
2、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使用一些内涵丰富、盔炙人口的成语,比如“欲速则不达”“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不忍则乱大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道不同,不相为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等。可是,你是否知道这些成语就出自孔子之口呢?你是否意识到仅仅是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就足以说明孔子的智慧之光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闪耀呢?
二、语段解读
1、第一则
结合文章的内容,我们应该如何来对等自己的“无知”呢?
明确:一个人的聪明不在于他比别人知道得多,而在于他坦然地承认自己的无知。面对于“无知”的问题,我们要经常念叨着“怎么办”,并且力图去解决它。
第一则: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不要装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这句话对我们有以下启示。
一是不要强不知以为知,人生有涯而知识无涯,不知道是正常的,不知道却要装知道就可能闹笑话;二是装知道就会关上学习求知的大门,老老实实承认不知道就有了求知的动力;三是要分清知道的与不知道的,知道的不需要过分重复学习,不知道的才是学习研究的重点。
第二则:这几句对我们有以下启示。
一是要正视问题,遇到不会解决的问题就要想办法,不能应付搪塞,只有正视问题的人,才会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别人对他才能提供具体的帮助,如果遇到问题搪塞应付,谁也帮不了他,谁也拿他没有办法;二是在学习求知的过程 1 中,只有自己不断动脑子,老师对他才有用,如果自己不提出问题,不思考问题,老师对他来说,其作用就不大。
2、根据文章的内容,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来看等自己的过错呢?
明确: 在人生的征途上,犯错误是难免的。有过错却不改正才是真正的过错。要想改正错误,首先就要正视自己的错误,不要试图去掩饰自己的过错。第三则:一是每个人都会犯错误,犯错误是正常的,所以不能害怕犯错误,畏惧犯错误的人不可能取得进步;二是犯了错误不改正就是真正的错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三是要学会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不在同一个地方两次跌倒。
第四则:一是有过错,别人都能看见,不要以为别人不知道,对领导者、公众人物而言尤其是这样;二是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反而会赢的人们的尊重。
第五则:一是掩饰错误是人格卑下的表现,会闹笑话,会让人瞧不起;二是要有把自己的错误暴露出来的勇气,因为只有暴露出来,才能得到纠正;三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不在于犯不犯错误,而在于能不能改正错误。
3、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在这儿提倡的“道”是指什么呢? 明确:从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来回答。
第六则:人能把道扩大,不是道能扩大人。道在这里既是指孔子的主张、思想,人自觉修身,可以扩大道,但道本身不能扩大人。境界是自己修炼来的,而不是别人赐予的。
4、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孔子在这一句话中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明确: 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不要一味去埋怨别人对自己不好,要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关键在于改变自己:多责求自己,少苛求别人。
第七则:一是一个人要善于自省,善于从自身找原因,要少责怪别人,而不要老是责怪别人会推托客观原因,这样才有利于真正解决问题,如果每个人都善于从自身找原因,善于自我批评,就会减少社会内耗,提高办事效率;二是从自身找原因,是避免矛盾,减少怨恨的重要途径。
5、同学们在读了“无欲速,无则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之后,联系自己的实际,能够得到哪些启示呢?
明确:第八则:一是做事不能急于求成,急于求成会违背事物的客观规律,甚至使人学会作假,而这些都会影响人达到真正的目的;二是不能被小利益吸引,一个人太在乎小利益,就会忘记大根本,而区分小利益和大根本是至关重要的。
6、孔子是如何强调诚信的?
明确:孔子善于从平常的事物和现象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
孔子认为人没有信用是不行的,就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靠什么行走呢?诚信对于个人来说,是处世之本。没有诚信的人可以在暂时取得成功,却不可能最终取得成功。对社会来说,诚信是政府有效运作的根本。政府如果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就不可能稳固。诚信是社会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根本。
第九则:一是信用是人的立足之本,没有信用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二是强调信用不仅指对人要守信,还要注意对自己负责,守信自己的信仰、目标,不能迷失自己。
第十则:对一个政府来说,守信对人民的承诺是他站得住脚的根本。
第十一则:一个人的品质高下,只有在矛盾冲突的时候才能表现出来。第十二则:一是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的流逝,从不因任何人任何事而停止;二是时间流走了就再也不会回来;三是珍惜时间,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
三、体悟探究
联系课后两则材料,孔子提倡“诚信”的重要性,其前提是什么?谈谈孔子所说的“信”的原则。
四、课堂小结
孔子的智慧最终落实为一种行动着的生动的精神,贯穿在立身处世的各个方面。它常常由平凡甚或平淡发端,渐渐至于伟大或神奇。它意味着远方,又是迈向远方的开始;意味着巅峰,又是攀向巅峰的起点。
【布置作业】
完成学案中的〖知识巩固〗部分
【板书设计】
补充材料: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下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清华校训,两句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地,君子处世,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可以这样译为: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2、孔子路过一个叫蒲的地方,正好遇上公叔氏据蒲反叛卫国,蒲人扣留了孔子。弟子中有个叫公良孺的,自己带了五辆车子跟随孔子周游各地。他这个人身材高大,有才德,且有勇力,对孔子说:“我从前跟随老师周游在匡地遇到危难,如今又在这里遇到危难,这是命里注定的吧。我和老师一再遭难,可搏斗而死。”公良孺跟蒲人打得很激烈,蒲人害怕了,对孔子说:“如果你不到卫国去,我就放你们走。”孔子与他们订立了盟约,这才放孔子他们从东门出去。孔子是到了卫国。子贡说:“盟约可以违背吗?”孔子说:“在要挟下订立的盟约,神是不会认可的。”
卫灵公听说孔子到来,很高兴,亲自赶到郊外迎接。灵公问孔子说:“蒲这个地方可以讨伐吗?”孔子回答说:“可以。”灵公说:“我的大夫却认为不可以讨伐,因为现在的蒲是防御晋,楚的屏障,用我们卫国的军队去攻打,恐怕是不可以的吧?”孔子说:“蒲地的男子有誓死效忠卫国的决心,妇女有守卫西河这块地方的愿望。我所说要讨伐的,只是四、五个领头叛乱的人罢了。”卫灵公说:“很好。”但是没有出兵去讨伐的叛乱。
3、【原文】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1)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2),硁硁(3)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4),何足算也?”
【注释】(1)士:士在周代贵族中位于最低层。此后,士成为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称。(2)果:果断、坚决。(3)硁硁:音kēng,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这 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4)斗筲之人:筲,音shāo,竹器,容一斗二升。比喻器量狭小的人。【译文】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数得上呢?”
【评析】孔子观念中的“士”,首先是有知耻之心、不辱君命的人,能够担负一定的国家使命。其次是孝敬父母、顺从兄长的人。再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至于现在的当政者,他认为是器量狭小的人,根本算不得士。他所培养的就是具有前两种品德的“士”。
【教学反思】
1、本专题要抓好背诵默写。
2、第七则可以联系现实进行解读: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对自己要求轻而对别人要求中,那些要求别人苛刻,而要求自己却宽松,那些喜欢把责任推到别人头上的人,必然会招致诸多的怨尤,要改变这种情况,需从自己身上下工夫。
3、第九则要理清比喻的关系。
4、本专题的诚信观点,要联系课后“思考与练习”中的两则材料,让学生探讨明确孔子的诚信是在坚持道义的前提下,是在明辨是非的准则下的。
第四篇:《我的叔叔于勒》(上课教案)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感知文意,把握人物形象,明确主人公,加深对描写、对比的认识。
一、导入
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们今天就来了解发生在19世纪的一个普通法国家庭的普普通通的故事,看看菲利普一家人有什么喜怒哀乐。
二、介绍作者
莫泊桑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小说流传久远,作品有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小说《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人们精神的腐朽。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小说内容,勾画并疏解疑难字词。
拮据:jiéjū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阔绰:chuò排场大,生活奢侈。
煞白:shà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
诧异:chà觉得十分奇怪。
褴褛:lán lǚ(衣服)破烂。
张皇:惊慌,慌张。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十拿九稳:比喻很有把握,也说十拿九准。
栈桥zhàn
牡蛎lì
2、学生自由朗读,尝试复述故事梗概。
四、品味、分析
1、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评价于勒的,包括怎么称呼他,怎么说他的?
全家唯一的希望
全家的恐怖(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 这个家伙,这个贼、这个流氓 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2、说说这些称呼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对于勒又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按时间顺序。明确:占钱——赶
赔钱——盼
有钱——赞
没钱——躲
3、前面的评价分别是谁说的?分别反映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结合具体文句分析
明确:“我”、菲利普、菲利普夫人等人 菲利普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冷酷,有着一副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
菲利普太太除了有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共性外,还精细、刻薄、泼辣。“我”富有正义感和怜悯心。
4、一副对联来概括内容: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这家人盼于勒,盼了十年,希望与日俱增,甚至在脑海中出现了幻觉,明明远在天边,却如近在眼前,把骨肉同胞当成摇钱树,为了用于勒的钱订了上千种计划。一朝相逢,期望中的富翁变成了穷水手于勒,他们失望沮丧,本是同根生,相逢就是不相认,骨肉兄弟如同陌生的路人,前后之间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切因为什么?请用四字短语给这幅对联加一个横批。
明确:人不如钱/金钱至上/世态炎凉 / 拜金主义
5、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明确:关于主人公,允许有不同的见解。观点
一、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因为本文重点要表现的是他们的虚荣、势利、贪婪、残酷;对他们的描写刻画用的笔墨较多。观点
二、主人公是于勒。本文的情节主要是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来展开,虽然对他多用侧面描写,但正是由于有于勒,菲利普夫妇才有了表现自己本性的舞台。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通过分角色朗读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了解情节发展的因素,合作探究,多元评价作品主题,联系生活实际体验与反思。
一、分角色朗读
角色分配:“我”、菲利普、菲利普夫人、于勒、船长、旁白
二、合作探究
1、我们一看到这篇小说,马上被它吸引,并急于读完,关键在于小说设置了悬念,能不能找出文中的悬念,作适当分析。
如:开端部分,菲利普一家人为什么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于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曾是灾星的于勒,现在为什么却成了他们的福音?他们极其美妙的梦境是否得以实现等。
2、小说的结局往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菲利普夫妇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为什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怎样的社会现实?从中可见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原因可以有很多,比如:①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②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行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③是于勒贫穷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④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⑤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的。⑥是菲利普夫妇的金钱利己意识造成的。⑦是社会文化造成的。
这篇小说展示了于勒从穷到富、再到穷的升沉过程,描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几度变化,揭露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势力统治下小资产阶级的自私冷酷、极度虚的心理,也反映了在这种社会制度下小人物的辛酸与无奈;同时,也通过写若瑟夫对穷于勒的怜悯,表达了看重骨肉情意、同情贫弱者的思想感情。
三、感悟
请学生畅谈学过本课的感受、启示。
①不要把理想的实现寄托在别人身上,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奋斗、去争取。②在金钱和亲情上,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
③对弱者应该多付出爱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口头想象作文
请同学们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依据下列情境提示续写小说的结局,任选一个:
(1)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继续向哲尔赛岛前进。„„
父亲急忙向我们跑来:“克拉丽丝!克拉丽丝!”他眼睛里放着光,脸涨得红红的,像熟透的苹果。“快去看啊,那个吃牡蛎的极有风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在他身旁还有一位高贵的妇人呢!”显然是由于狂喜,父亲抑制不住激动大声地说道。“是吗?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来了!”母亲一时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她与丈夫的同样的心情。“快,快去„„看看咱们的弟弟„„”
(2)假如破了产,又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的一种情景,请抓住人物性格特点,进行创造性描绘。
明确:
第五篇:于凤娟 望岳教案修改
《望岳》教学纪实
裴德镇中心小学
于凤娟
一、课前交流(略)
二、导入新课
师: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可谓是灿若繁星、浩如烟海。这些千古绝句,令我们动情,催我们落泪、激我们奋进。这节课,让我们再来聆听一曲“被后人称为“诗圣”,杜甫笔下流淌出来的不朽的民族诗篇。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 师:“望”顾名思义就是“看”的意思,看哪呢?课题中这个“岳”指的是哪里呢? 生:岳,值得是泰山。
师:同学们有去过泰山的吗? 生:没有
师:那我相信一定都听说过吧?课前老师不知大家收集了这方面的资料,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信息。说能说说你对泰山的了解。生1:泰山古代称岱山,又名岱宗。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安市境内。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高大雄伟、气势磅礴。
生2:五岳归来不看山,岱山归来不看岳。泰山是五岳之首,有五岳独尊之称。泰山还以齐松、异石闻名天下。也是许多文人歌咏的对象。
生3:泰山是历代封建帝王封禅、祭祀的地方,据统计曾有72个皇帝到泰山封禅。
生4:泰山因雄伟的山势,神奇秀丽的景象和古老,丰富的文化而成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称为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遗产。
生5:泰山上下,古雅、传奇的历史建筑比比皆是:如岱庙、王母池、万仙楼、南天门、碧霞祠、玉皇顶等等。还有摩崖石刻上数不胜数的诗、文、题字。赋予了泰山在我国乃至世界名山中的独特地位。
师: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让我们通过几张图片来揭开泰山的“庐山真面目吧!(课件)
生:看图,发出声音
师:秀丽神奇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积淀,使得泰山在国人眼中他就是一座神山,一座圣山,更是一座文化之山。再读课题。生:望岳 唐 杜甫
三、初读感知
师:弗洛岁月的风尘,展开历史的画卷,“诗圣“杜甫笔下为我们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画卷呢?打开书走近诗文,切身去感受一下吧!别着急先听清老师的读书要求。首先结合拼音读准字音,读顺诗句,然后综合运用我们学过的学习方法:如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等争取读懂全诗。听清楚要求了吗?好开始。生:读
师:老师在下面巡视的时候,发现同学们学得都很认真,我们学习呀就要有这种认真的学习态度。读一遍书就应该有一遍的收获。谁来读一遍。
1、读准确、读流利 生:读 生: 生:齐读
(师要及时纠正读错的地方)
2、读准节奏
师:短短几分钟,同学们就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我们读一般课文都应该这样,但是我们今天读的是古诗,古诗在朗读的时候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讲究节奏停顿,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一般一句三顿,它的节奏停顿一般为二、二、一或者二、一、二,谁来试试这首古诗划分一下节奏。生:二、二、一
师:为什么这么划分呢?能说出理由来吗?有不同意见吗? 生:二、一、二
师:凭感觉,这么感觉顺流,猜的,这可不行,老师来帮帮大家,为古诗划分节奏停顿是可以根据句意进行划分。比如第一句:岱宗夫如何。岱宗是指泰山,夫没有实在意义。如何是什么样?所以第一句节奏的划分就应该是,岱宗 /夫/ 如何?明白了吗?现在谁来为这首诗划分一下节奏。生:
师:都同意吗? 生:
师:老师同大家稍有不同?最后一小节我先用的是二、一、二。为什么这么划分随着一会深入的学习同学们自然就知道了。下面我们按所划分的节奏停顿读一遍,感受一下古诗的节奏美。生:齐读
3、读出平仄押韵来
师:古人在写诗时是讲究一定的规律的。知道是什么规律吗? 生:押韵
师:对,除了押韵还将就平仄,平指的是汉语拼音第一声调和第二声调。仄指的是声调中的三、四声。读时讲究平长、仄短。我们先来为这首诗划分一下平仄来,先看岱,声调是几声 生:四声
师:四声是仄老师用竖线来表示仄,宗是几声 生:一声,是平师:我用横线表示
《望岳》
杜甫(唐朝)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单独读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女生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男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齐读
师:在读的时候要平长仄段。造成音调抑扬顿挫,听起来很有韵味。听老师读一遍。泛 读,自已试试吧。生:自由读 师:谁来试试
生:(有进步了)
师:他和刚才不同了,谁再来试试。
生:(有点小先生的味道了)生:齐读
生:(有点老先生的味道了)女生 生:够味,男生来一遍 师:最后一句一起来。
师:在电视中注意过没有古人在读古诗时一般有什么动作,生:摇头晃脑
师:我们也加上动作,一起来体会一下古人吟诵古诗时候的感觉吧。生:齐读
4、交流初体验
师: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着读着你是否读懂了诗中随描绘的美景呢? 生1:
生2:泰山什么样子呢?只见齐鲁大地上一片青翠,望不到边际。大自然把神奇秀美都汇聚在了泰山上,泰山把阳光割开,使得泰山远远望去一半明,一半暗,就好像一半是晨曦一般是黄昏。望着山间层层云雾使人心胸涤荡。睁大眼睛远眺看到了归鸟入林。群殴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脚下的群山一定都会变得很小。
四:细读品味
师:理解得虽然不是很流畅,但我相信随着深入学习下去同学们的理解一定会更加深刻。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近诗文,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可以说这首诗每一句就是一幅画,所以我们在理解还应该加上自己的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透过文字你都体会到了什么。
1、学习第一小节
师:比如说“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就可以这样描述:让我魂牵梦绕的泰山啊,你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终于可以看到你了,啊,你原来是这样的雄伟高大,竟然在齐鲁大地上绵延了几百里,你那苍翠挺拔的身姿真是让人喜爱啊!“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于老师期待着大家的个性解读,下面,那个同学试一试。生:泰山啊泰山,你的大名我早就听说了,我连做梦都想去看一看你,你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当我来到齐鲁,看到你的青色遮蔽了大地,我才知道你是如此雄伟壮观。师:这位同学想象合理,表述准确。就这样加上想象和联想,请同桌之间互相描述一番,把你领悟到的东西和别人分享。要知道“假如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一交换每人就有了两种思想”交流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下面同桌交流开始。生:(互相交流)
师:通过交流,大家觉得第一小节中作者写泰山,主要突出了他的什么特点? 生:广阔无垠、高大雄伟。青翠的颜色
师:试想一下作者望到泰山这绵延了几百里,苍翠挺拔的身姿,会以什么样的感情来写的呢? 生:向往、惊喜、赞叹、佩服。师:融入这些感情1.2再来读这两句。生:1.2组读,开始。
师:无数人写过泰山,作者今天来写,怎么开头呢? 生:
师:万事开头难啊,作者采用了自问自答的形式,从泰山的给人的第一印象写起,让人还没有走到泰山跟前,就已经感受到了它先声夺人的气势!生:3.4组在读(带着感情读)
2、学习第二小节
师:第二小节中有两个动词生动传神,体现了作者高超的驾驭语言文字的本领,试着请找出来并做以分析。生:应当是“钟”和“割”。师:先理解钟
生:“钟”是聚集,宠爱、钟爱的意思,大自然把神奇秀美聚集在了泰山上,所以泰山才如此美丽。
师:大自然把神奇秀美聚集在了泰山上,可见大自然对泰山有怎样的感情? 生:喜爱。生:非常喜爱。
师:到了什么程度?有一个和“钟”字有关的成语可以表达这种意思,是什么呢? 生:是情有独钟吧,大自然就是对泰山情有独钟,它把所有的美丽都给泰山了,别人什么都得不到了。
师:说的多好,大自然本来冰冷无情,可在作者的笔下,它竟如此多情,这是什么修辞方法? 生:拟人。
师:把大自然拟人化,是为了表现大自然吗? 生:是为了表现泰山。
生:是为了表现泰山的美。(是为了表现泰山的 美)生:是为了表现泰山的神奇秀美。
师:一个“钟“字,既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又写出诗人的喜爱赞叹之情。那么“割”字呢 ?又突出了什么呢?
生:割是割开的意思,是说泰山它把阳光割开了,能把阳光割开,可见他非常高。这样表现泰山的高大。
生:我也和他看法一样。阳光像一把刀一样有力地把阴暗隔开,突出泰山的巍峨高大。师:是啊!泰山就像一把直入云天的的利剑,把阳光割开了,站在山下一看,山上一半儿明,一半儿暗,就好像一半儿处在白昼,一半儿处在黄昏,悬殊分明。同学们,这一小节突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
生:两个,一个是神秀,一个是高大。
师:作者用它神奇的笔,既给我们表现了泰山像男人一样高大雄伟的壮美,又。
生:又有像女人一样的秀丽俊美。
师: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把老师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了。那么你能描述一下这一小节中你透过文字看到的东西吗?
生:泰山啊泰山,我太爱你了,大自然把所有的神奇秀美全都给了你,让我看也看不够,你就像一把巨大的魔剑,遮挡了阳光,把山分成了两半,一半黑,一半明。
生:我有点妒嫉泰山,因为大自然对它情有独钟,把天下所有的秀美都给了泰山,对别的山太不公平了,我也非常羡慕你,因为你还是那样的高大雄伟,像一个非常强壮的男人,手握着的直入云天的利剑利剑,把阳光割开了,站在山下一看,山上一半儿明,一半儿暗,就好像一半儿处在白昼,一半儿处在黄昏,悬殊分明。
师:刚才同学们的解读,把作者当时的心情都谈到了,就让我们带着喜爱,赞叹,惊奇、羡慕或者妒嫉的感情再读一读这两句吧。生:(自由读)
学习第三小节
师:看下一联,“荡胸”和“决眦”什么意思?
生:“荡胸”是“荡涤心胸”的意思,“决眦”是“眼眶决裂”的意思。师:什么能够荡涤心胸?什么让人眼眶决裂?从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
生:是山上生出的白云能够荡涤人的心胸,看山中的归鸟看得人眼眶决裂。泰山云雾缭绕而让人激荡。
师:为什么山上会生出白云?
生:是山太高了,直入云天了一样。突出了泰山的高 师:为什么人的眼眶似乎都要决裂? 生:看得很太认真,看的时间长了。
师:是啊,泰山的高大雄伟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呢。不知不觉就从什么时候看到了什么时候? 生:从早上到了傍晚
师:说出依据,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早上的雾气形成白云,晚上鸟儿归巢。
师:泰山的美景把人陶醉了,竟然忘了时间,一群归鸟都让人如此痴迷,那么其他的东西呢?你们看,作者的笔是多么神奇啊。作者一路走来,由远而近,现在作者都看呆了,说明他看得非常仔细,好像生怕漏掉什么? 这种看叫什么名字最合适呢? 生:细看
生:端详,审视,凝视。
师:凝视最好,带着欣赏的感情,甚至有了几分醉意。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读读这两句吧。
生:(自由读)
师:谁来解读文字后面的东西。
生:高高的泰山上升起了白白的云雾,象为泰山披上了博纱,朦朦胧,鸟时常出没于山谷间。置身其中,人的心情都宁静和谐的多了,从早到晚,泰山的美景变幻莫测,真是看不够啊,不知不觉累的人的眼睛都快看乏了。
生:高大雄伟,神奇秀美的泰山。你就像一块磁铁,把我的心牢牢吸住了,你又像一杯酒,让我都醉了,山中云雾缭绕,林鸟欢欣雀跃,看了整整一天,我的眼眶都要决裂了。师:(什么叫珠联璧合、什么叫妙语连珠、什么叫才华横溢掌声送给她)
学习最后一小节
师:我们看最后一小节,又怎么理解呢?
生:最后这一联的意思是说:我一定要登上泰山之巅,去看一看其他的小山。师:刚才是凝视,现在呢?登上泰山,居高临下这种角度用一个词。生:是俯视。师:还可以叫什么? 生:鸟瞰。
师:有过这种感受或体验吗?
生:登上绝顶眼界变宽了,心胸开阔了。生:从山上往下俯视,山都变得很小了。生:视野开阔,心情很好。
生:人就像蚂蚁,房子,车子就像模型,总之一切都变得缩小了。师: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此时视野中万物的特点,用那个字比较合适 生:小,渺小
师:此时谁能说说为什么最后一小节要一览 /众山 /小。生:我想是为了突出登上山以后一切都变小了这个特点。师:我国古代的一位智者孔子,也曾登过泰山,他也发出了同样的感慨。孔子云:登泰山而小天下。意思是说登山泰山跳下都变小了。登上绝顶才能欣赏到绝美的风景,这是身在低处的人永远无法体验到的。但问题是,此时作者上了泰山了没有?请注结合“会当”一词分析。
生:“会当”是一定要的意思,说明此时他还没有上去。
师:这是作者因望岳而生发的登岳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定要登上那泰山最高峰,那时的群山自然会因低伏而显得矮小,这句诗极富象征意义:。师:泰山那么高,爬上去可不容易,泰山就好比什么? 生:困难、难题 师:登上泰山就是 生:战胜了 克服了困难。师:克服困难需要什么呢? 生:需要顽强的毅力和勇气
师:泰山虽然高,可我一定要登上去,它就是我树立的一个?想要实现的一种,树立的远大。要予以施展的远大的 生:目标、理想、抱负
师:对啊,有了目标就有了成功的动力,人生就是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理想或报负,并为之不断努力,就会有成功登顶的一天。这就是这句话所蕴含的哲理。让我们在用心读一读,用心感受,用心体会这种顽强不屈的精神。
师:引读:只要我们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视万物。读 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师:只要我们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为之不断努力,就会走向胜利。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师:只要我们树立雄心壮志,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就一定能获得更大成功。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师:这句话成为了成为激励人们克服困难,勇攀高峰的至理名言。我们课前背诵的一首古诗有两句和这两句意境相似。那两句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杜甫正是抱着登最高处的理想,创最辉煌的业绩的心情来望岳的。他写此诗时,才二十四岁,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透过之首诗你能感受到他给自己的人生会设计怎样的目标呢? 生:要成就一番事业。生:要当大官,为天下人办事。师:是啊,年轻的诗人正是怀抱着兼济天下的的情怀一路走去,去找寻他的人生舞台的,可是,生不逢时的杜甫,终其一生都没有在政治上实现“一览众山小”的宏伟抱负,但是,在另外一个方面他却做到了,是什么领域呢? 生:文学、诗歌。
师:是的,杜甫登上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最高峰,被人们尊称为“诗圣”。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它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全部倾注到了诗歌当中,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师:理解了诗歌的内容,领悟了诗人的情感,那位同学愿意将这首诗完整的解读一遍。生: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都不觉疲倦。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师:把你对这首诗深深刻的体会融入朗读我们再来完整的读一读。
五、分析感悟
师:这首诗题目叫《望岳》,诗中却没有一个“望”字,但我们却能感觉到诗人望岳的不同角度,我们能不能用不同的词语来描述作者望岳的不同角度。比如第一句是写远望。生:远望、近观、凝视、俯视。生:远望、近望、细看、鸟瞰。
师: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尽情描绘了泰山的美,既有远望之色、近望之势力、凝视之景。俯视之情,写尽了泰山的形神,充分展示了诗人的才情。时过境迁,千百年过去了,望岳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被刻成石碑,立在山麓,后来很多人来过泰山,写过泰山,但无人能比。明代有位诗人写到:齐鲁至今青未了,题诗谁比杜陵人?(杜陵人指的就是杜甫)你们想知道作者本人对此诗的看法吗?诗人后来真的登到了泰山顶峰玉皇顶,但却没有做诗,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生:他写过《望岳》了。师:那可见作者对这首诗 生:非常喜爱。生:非常欣赏。满意。
师:是啊,就像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一样,作者对这首诗也是 生:情有独钟。
师:那你们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生:我很喜欢这首诗,因为这首诗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泰山不同的美。,生:这首诗杜甫运用了很多写作手法,比如设问,拟人等把泰山写的生动传神。生:我最喜欢:荡胸生层云这一句,云雾缭绕是泰山如同人间仙境一般。
生:我最欣赏最后一句。他是我知道了杜甫称为一代诗圣的原因,顽强不屈的拼搏精神是我要学习的。
生:我也最喜欢最后一句,这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我们现在就应该给自己树立好远大的目标,将来才能成为对人民有用的人。
师:透过你们的品评,老师感受到了诗词的温度。这首诗不仅是对泰山美景的赞扬,更是一种泰山精神,一种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的体现。诗人以远去,但豪气长存,老师相信这首诗,一定会世代相传,这种精神,一定会永放光芒。现在有谁能背下来这首诗举手。全体起立,让我们一起来把你对这首的喜爱之情尽情释放出来,课的最后让我们共同背诵这首不朽的传世名作。
师生同诵。
泰山位于齐之北,鲁之南,以齐鲁之广大,能见其青青之色,故更觉泰山之高。这种写法,十分新颖。他还能给读者更深远的联想。
扎根于大地,绵延于齐鲁,给人间带来无限青翠之生机。高达雄伟、雄伟高峻
以云和鸟烘托泰山的高达雄伟
用设问的局势,及其自然地引出泰山,又以自答的方式,描绘出了泰山的巍峨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