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课《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新版)语文版-精
《回忆我的母亲》
教学目标
1、学习朱德同志的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美德,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之情。
2、学习按时间顺序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写法和运用朴素、简洁、平实的语言来进行描述的方法。
3、学习回忆录的特点。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并掌握母亲所具有的品质。
2、理解并把握朴素文笔下蕴含的深沉真挚的感情。课前准备
收集赞美母亲的诗歌、文章、歌曲等。
第一课时 本课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分析概括母亲的品质。教学过程
一、语文活动
请学生交流收集的关于赞美母亲的诗歌、文章。(让学生上台朗读)
二、课文导入
刚刚大家交流了许多赞美母亲的作品,在不同的作者笔下母亲的形象也各不相同,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朱德元帅笔下的他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课文是作者位了纪念母亲去世而写的。
注:共和国十大元帅 朱德 彭德怀 林彪 贺龙 陈毅 刘伯承 罗荣桓 聂荣臻 徐向前叶剑英
三、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朱德母亲平凡的一生。
2、标注出生字词。
3、标注出文章中不懂或难以理解的细节质疑。
四、师生互动
1、学生在学习小组中自学、相互讨论本文的生字词。(教师巡视指导)溺死nì
不辍chuò
私塾shú
劳碌lù
和蔼hé ǎi
宽厚
管束
慰勉
为wéi富不仁
节衣缩食 佃diàn农
和睦mù
迁徙xǐ
妯娌zhóulǐ
任劳任怨
勉强miǎn qiǎng
聊叙
衙yá门
无可奈何
菜籽(zǐ)
榨(zhà)
豪绅shēn
东挪西借
滋味
周济
哭泣
横蛮
佃农 :向地主租种土地的农民,租种某地主土地的农民称为某地主的佃户 家境:家庭的经济状况。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劳碌:事情多而辛苦。
豪绅:旧时指地方上依仗封建势力欺压人民的绅士(有势力、有名望的人)。节衣缩食:省吃省穿,泛指节俭。
东挪西借:挪,挪借,暂时借用。这里借一借,那里借一借,表示千方百计地维持家庭生计。
慰勉:安慰、勉励。
不辍劳作:辍,中止、停止。劳动作活的事从不停止。和睦:相处得好,不争吵。
(小组学习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就文章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进行全班大讨论,一人质疑,全班解惑,教师也参与到这种讨论中去。)
2、在对文章的内容比较熟悉的情况下,请学生结合具体事例分析概括母亲具有哪些品质。(学生小组内讨论归纳,教师随机指导)
朱德的母亲主要有这样一些高尚品质:(1)勤劳(第4、5、13段)(2)俭朴能干(第6、12段)(3)宽厚仁慈(第7段)(4)坚强(第8段)(5)有远见(第10段)(6)同情革命(第11段)(7)支持革命(第12段)
(学生对于母亲品质的分析,有的比较深刻,可以相互之间进行补充)
五、学习小结
我们通过朱德对其母亲一生的回忆,了解他的母亲是一个具有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的女性。
六、作业
1、记默生字词
2、结合文中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手法来描写一个人物,要求用一件具体的事例写出他(她)所具备的一种品质。
第二课时 本课目标
1、划分课文结构层次。
2、品味本课的语言特点。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
1、复习生字词
溺死nì
不辍chuò
私塾shú
劳碌lù
和蔼hé ǎi 为wéi富不仁
节衣缩食
佃diàn农 和睦mù
迁徙xǐ
妯娌zhóulǐ
任劳任怨 勉强miǎn qiǎng
聊叙 衙yá门
无可奈何
菜籽(zǐ)
榨(zhà)
豪绅shēn
东挪西借
滋味
周济
哭泣
横蛮
二、整体感知
1、结合上节课所学,整体感知全文,划分结构层次。
2、结合课后练习题二,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的感情)
三、师生互动
1、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了写作缘由。
第二部分(第2-13自然段):本文以时间为线索,表现母亲的优秀品质。
第三部分(第14-17自然段):写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也表示了作者继续革命的决心。
(对这篇文章结构的划分,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分歧主要是最后一部分:一种意见是最后四段是一部分,一种意见是最后两段是一部分。从文章内容的前后呼应看,后一种意见比较合理,从表达方式的运用看,钱一种意见似乎更妥当。)
2、品味课文的语言质朴而富有深情的特点:
1)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品味:将“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与“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对比着平静道出,表现出了母亲的勤劳聪慧能干,善持家务,表达了对母亲巧于持家的敬佩之情。
2)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品味:儿子做了总司令,母亲却依然做农妇,这是一件颇为感人的事。作者将这件事情不经意地道出,并用最简单的话说明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母亲“知道我们党的困难”,平铺直叙中母亲同情革命,了解革命的形象跃然纸上。
3)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品味:以让人震惊的事实“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来说明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劳动,这样的话语虽无溢美之词,但母亲勤劳坚强的形象却十分生动感人。
4)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品味:以可感的形象“强健身体”“勤劳习惯”等来表达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真切、真实、真挚。在实实在在的叙述中,充满了对母亲的深深敬爱和怀念之情。
5)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不救的。品味:生活中,人们表达对亲人的感情都是无须多加修饰的,同时又是最生动的。此段平白如话的语言,把一个儿子在失去母亲以后的悲痛表达得十分深切。
四、学习小结
1、写作特色:
1)语言质朴,感情真挚。(见品味语言)
2)所选材料典型,如在写母亲“勤劳”这一品质时,说“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 煮饭”。
3)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记叙、抒情、议论。
2、回忆录的特点:
回忆录,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一般运用叙述和描写的方法,追述本人或所熟悉的人物过去的生活经历或社会活动回忆录在写法上的特点是内容真实可靠,不能虚构。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可以写一件事的全过程,也可以记录某些生活片断。以叙述为主,可兼有描写、抒情和议论。语言表达上追求朴素自然,不求过于华丽。
五、作业
1、以书信或贺卡等方式向自己的母亲表达自己的感情。
第二篇:七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繁星》教学设计(新版)苏教版-精
《繁星》
(一)新课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像来写景状物,抒发观赏景物时的感受。
2、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过程与方法
1、体会文中的“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描写。
2、诵读课文并揣摩作者由眼前实景产生的联想和想像。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文中感悟作者的童心、童趣、并体味其酷爱星天的深切感受,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由景物引发的联想和不同感受。
2、运用比喻、拟人生动、形象、恰当地表达感情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自主学习: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熟读课文
2、向学生提供以下资料:①作者简介②写作背景(见附一、二)
(五)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语设计:
繁星是常见的,引起过古今中外无数人的遐想,你一定也观察过天上的繁星,你是怎样观察的?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好,晴朗的夜空,往往星光灿烂,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常常会有许多遐思幽想,我们女学生常常把心里话告诉星星,让星星分享我们的快乐、忧愁„„五四运动之后,有一位中国作家,经常独自仰望星空,他不仅用眼睛眺望繁星,更用心灵感受星星,让心灵与宇宙直接对话。下面我们来看看著名作家巴金是怎样观察繁星的,有哪些感受呢?(板书课题)
二、指名学生介绍巴金和写作背景(口述)。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余同学:
① 用波浪线勾画出写巴金三次观察繁星的时间、地点和三次看星感受的词句; ② 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用横线画出相关的词句; ③ 理清文章结构。
2、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要求学生先回忆自己观察繁星的方法和感受;再看看巴金是怎样观察繁星的,有哪些感受,并与之比较不同之处。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参考答案)
①“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好象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说话一样。”“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那四颗明亮的星星是头,下面几颗„„看,那个三人还在跑呢!”
②按时间顺序。标志有“从前”、“三年前”、“如今”、“有一夜”③第一部分(第一段):描写“我”最爱看繁星,回忆从前在家乡夜晚望星天的情景和感受。
第二部分(第二段):描写“我”三年前在南京读书时看望繁星的情景和感受。第三部分(第三~第四段):描写“我”在海上观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如学生将第3,4段内容分开为“在海上的每一天观看的情景与感受”,“有一夜看到的情景与感受”,也应加以肯定、认可)
四、合作探究,研读课文。(师生互动)
1、研究比较三次看繁星的情景与感受有什么不同。讨论为什么不同。
“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好象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说话一样。”“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教师点拨:这个不相同是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了。
2、作者把星天比作母亲,把星星比作朋友,并和它们说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一种什幺样的感情?
教师点拨:把繁星比作朋友,是为了突出作者看繁星时亲密投机的伙伴之感,觉得它们正友好地对“我”霎眼,同“我”小声地说话,突出了舒心、安详、陶醉之感,表达了作者对星空、繁星(即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美好生活的向往,童心、童趣不减。
3、阅读第4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①“那个天上的巨人”指什么?
——指英国人指给“我”看的天上那个像巨人般的星座。②怎样理解“?”
——一是那个星座有着像巨人在跑似的形状,二是因为“船在动,星也在动。”(此题如 2 学生提出其它理由,只要合理即可)
4、体会“看,那个巨人还在奔跑呢?”中“看”和“呢”的表达效果。
教师点拨:一个“看”字,呼唤读者,感情上与读者直接交流,更能引人注意,一个“呢”字,表示动作正在继续,显得更加生动。
5、找出文中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精妙之处,并说说其表达效果。教师点拨:十分生动形象的写出自己与大自然的融合,使读者受到强烈感染。
五、总结全文并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第3段;
2、查找搜集有关星星最新信息的资料,结合文学分小组出一份手抄报。附:
一、作者简介
巴金(1904~2005),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建国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作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联主席,《收获》主编。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立志做社会活动家的他,却成为小说家、散文家,可谓德高望重的文学泰斗。其作品感情丰沛,故三部曲式大部头之作甚多,后期作品用笔趋于沉实,其长篇小说《寒夜》堪称杰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篇小说《憩园》,《寒夜》;散文集《保卫和平的人们》,《友谊集》,《随想录》;散文、小说、特写集《新声集》,《赞歌集》,还有不少短篇小说、童话、杂文等。
二、《繁星》的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选自巴金的《海行杂记》。1923年,19岁的巴金和三哥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了上海、南京,考入东南大学附中补习班。在学习期间,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著名的“五卅”运动对他的影响较大,他的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1927年1月15日,他乘法国轮船“昂热号”离沪赴法,卫惠林同行,先后同船的中国学生计9人。他去法国是为了学习经济学,“向西方找真理”,进一步研究无政府主义理论,考察欧洲的社会活动。法国既是无政府主义的发源地,也是当时欧洲的政治流放者的庇护所。2月18日,“昂热号”邮轮抵达马赛。19日巴金抵达巴黎。在邮船航行期间,巴金撰写了《海行杂记》38则。《繁星》是其中的一篇游记,写于1927年1月。
三、板书设计
繁
星
巴
金
从前
小时侯望星天
对星天的依恋
三年前
回忆三年前望星星 与星星的伙伴之情
对繁星的热爱 如今
在海上望星星
与星星的知心之情
对光明的追求 有一夜 船上观星
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第三篇:七级语文上册《我的老师》教学设计语文版-精
《我的老师》(海伦·凯勒)
[导学目标] 让学生受到“爱”的熏陶,“爱”的教育,珍惜天赋,珍爱生命。(人文)了解海伦·凯勒和安妮·莎利文两个传奇人物的传奇人生。(知识)
培养学生对爱与生命的感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欣赏评价创作能力。(能力)
[导学安排]:一课时
[导学设想]:343+问题研讨式和读写结合式 切入点(拎动点):“假如我只剩下三天光明”讨论 制高点:莎利文老师给海伦·凯勒的爱与教育
增长点:在对文章和诗歌的感悟和迁移训练中提高阅读写作能力和文学素 养。
延伸点:①海伦·凯勒的佳作欣赏 ②小电影剧本改编
③口头和书面小作文《假如我只剩下三天光明》。语言:感情朗读;重点词句分析;说写训练 思维:感知——分析——领悟——联想——想象 迁移:对文学(戏剧、音乐)的欣赏与编创
[导学安排]
一、课前三分钟语文活动——《给我三天光明》 学生主持:(音乐起)(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是一个盲人。我们的周围是无边的黑暗,我们感觉到太阳的温暖,却看不见太阳的七色光芒,我们沐浴着亲人的爱,却不知他们的模样„„那是怎样的痛苦和悲哀!好啦!感谢上天,它慷慨地赐予我们三天光明。不过,只有三天哦!第四天太阳再也不会为我们升起,那么你打算怎样利用这三天的光明做哪些重要的事情呢?先四人小组讨论,然后自由发言。)
主持小结:„„
二、导入新课
是的,只有失去光明的人才懂得光明的珍贵。
“我常想,如果每一个人在刚成年时都能突然盲聋几天,那对他可能会是 一种幸福。黑暗会使他更加懂得光明的珍贵,寂静会教育他懂得声音地甜美。”
说这话的人正是海伦·凯勒——一个从小双目失明,两耳失聪,喉咙失语的残疾人。上天无情地将她与世隔绝,而她却顽强的打开了生命的窗口,不仅让阳光照进自己的生命,同时,她还将阳光送到千千万万残障人的心田里,成为一个写了14本书、懂得五国语言的世界知名作家和教育家。
当然,我们更不会忘记,在海伦的身边有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安妮·莎利文(板书,在“我的老师”之后),是她在海伦孩提时代来到她的身边,不仅给她爱与欢乐,最重要的是向她揭示了生活中美好的一切。因此,海伦在《给我三天光明》一文中写道:“假如上帝给我三天光明,我第一天就要看看那些一他们的慈爱,温情和友谊使我的生命值得活下去的人,而第一个就是要长久地打量我亲爱的老师。”可见,莎利文老师在海伦的心中有多重要。那么,莎利文老师是怎样让一个愚昧而又乖戾、几乎无药可救的“废物”成长并成就辉煌的呢?同学们预读了课文,一定有很多话想说。
三、分五个环节研讨 初读畅谈(演示)
学生自由发言:质疑、体会、欣赏、讨论„„
教师小结:是啊!有多少惊叹就有多少敬佩,有多少敬佩就有多少疑惑,作为一个聋哑盲人,世界几乎向她关闭了所有的门窗,我们的确不敢相信,一个残疾人仅凭单纯的触觉能如此全面而深刻地了解世界,那么,让我们亲临其境,体验一下海伦与莎利文老师的生活吧!
(二)体验残障 1.老师:“请一个同学上台。好!现在,你是海伦,我是莎利文老师。我们像莎利文老师教海伦那样学习,我在你的手掌上写字,看你能不能感觉到我写的是什么。好!闭上眼睛。其他同学同桌之间互相尝试。”
2.请同学谈“残障”后的感想。
3.小结:是啊!一旦成为残障人,我们会感到多么恐慌,我面对这个“海伦”感到手足无措。我们不得不敬佩海伦和莎利文。那么让我们怀着崇敬的感情走进海伦与莎利文她们神奇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去体悟、深思、探究„„
课件演示
(三)细读探究
1.先让我们找到能概括全文、直接说明文章主题的句子。然后,集体朗读。“就是这个人在我认识的生活中深深地爱着我,向我揭示了一切。” 2.“一切”在课文中具体指什么内容?
莎利文老师教海伦:①认识事物(具体)②认识自然 ③认识“爱”(抽象)3.请一个同学上台板书,同时请三名同学分别朗读(配乐)4.议论板书
5.讨论:莎利文老师是怎样引导海伦认识“爱”的?她用了哪些巧妙的方法?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相机点拨,突出“爱”的教育。
6.指导集体(配乐)朗诵23、25段,在优美的情境中感悟“爱”的神奇与美好。7.小结:莎利文老师对“爱”的描述是那么生动而优美,那是因为她心理充满爱,她对海伦的爱不就像雪白的云絮吗?我相信,我们每个人对“爱”都有自己独到的体会和理解,我们能不能也用形象的比喻来描述我们所体会的“爱”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引导:“爱”是这个世界最温暖、最美好、最令人留恋的所在,我们需要“爱”,我们更要学会“爱”,奉献“爱”。
8.小结:哦!健全的生命多么好!同学们对“爱”的体会才会这么丰富、细腻和美好!“爱”像鸟儿有了翅膀,从此可以展翅飞翔。自从海伦在老师“爱”的指引下认识并找到了“爱”,她说她脑子里就充满了美妙的真理,她感到她的心跟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息息相通,紧紧相连。下面我们来欣赏海伦写的一首小诗,相信会让同学们生发更多的感悟和联想。
(四)感悟联想
课件演示,配画配乐诗: 我听见石头在歌唱
海伦·凯勒 我听见石头在歌唱,沿着草地上的小溪,沿着低矮倾颓的石墙,我听见风的低吟 鸟的轻唱,我听见每一块圆圆的方方的石头
都在快乐地唱着自己 快乐的故事„„
1.学生配乐朗诵
2.教师情境激发:是啊!有谁曾听见石头在歌唱? 聋哑盲人海伦又怎么会听见石头在歌唱?
3.启发学生感悟联想,认识到:海伦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心理充满了爱,“她感到她的心跟看不见的东西,跟别人的心,都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她的心灵在歌唱,生命在歌唱。
4.小结:是啊!海伦不就是这样的一块石头吗?它仿佛被上帝抛掷在黑暗的荒原里,抛掷在永恒的寂静里,但她没有灰心和绝望,沿着草地上的小溪,沿着低矮倾颓的石墙,她找到了光明和希望,这是她的心灵在歌唱,生命在歌唱„„
5.集体配乐朗诵《我听见石头在歌唱》
6.激情说话:同学们,对比海伦,对比千千万万的残障人,我们的生命是何等奢华!上天给予我们明亮的眼睛,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用它去发现美,寻找光明? 上天给予我们(灵敏的耳朵,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聆听„„)(上天给予我们美妙的歌喉,我们有„„)
过渡:海伦和莎利文老师的故事的确非常感人,它给我们每个健全人以深深的触动,我们该怎样珍惜我们的天赋,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怎样去热爱这个世界,怎样爱别人?我想,要是把这个故事改编成戏剧上演会增添更感人的力量!好!就让我们走进梦想剧场。
(五)梦想剧场
1.引导学生爱课文内容分场编剧本,给每场定一个题目 要求:概括主要内容,形象、生动、简明。2.讨论给全剧定一个最适当的题目 要求:揭示主题,生动、形象、简明。3.分场展示(配画面)讨论配置主题音乐。屏幕展示(配音、画)石头之歌 渴望光明 春天来了
认识事物和自然 “爱”的絮语 石头在歌唱
四、结语:
同学们,能做你们的老师,是我的骄傲和荣幸。我希望我也能像莎利文老师一样有一颗博大深沉的爱心,我也希望我能牵着你们的手,把你们引向美好、幸福、充实的人生。让我们珍惜天赋,珍爱生命,学会爱这个世界,并向这个世界奉献自己的爱,让我们的生命更精彩!让我们所爱的世界更美好!
五、布置作业:
(课件演示,音乐《命运》)
自选其一:
1、小组合作编创课本剧
2、随笔:《假如我只有三天光明》
第四篇: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6回忆我的母亲.
回忆我的母亲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回忆录的特点:写真人真事,记叙中可穿插抒情、议论。
2.学习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人物活动为线索选材组材的方法。(重点)3.了解母亲的形象特征。知道人物具有的优秀品质和作者通过哪些事例来突出人物的优秀品质。(重点、难点)【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这堂课我们学习新课《回忆我的母亲》,这是一篇写真人真事的回忆录。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同志的母亲钟太夫人是一位普通的劳动妇女。她一生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忍顽强,并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投身革命事业,是一位令人尊敬的伟大母亲。钟太夫人以85岁高龄于1944年去世,朱德同志极为悲痛。当年就写了这篇朴素感人的文章。文章真实而细致入微地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追述了母亲对他的深刻影响,表达了他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与感激之情。
二、自主学习1.走近作者。
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其主要著作收入《朱德选集》。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佃农(diàn)
祖籍(jí)
溺死(nì)...私塾(shú)衙门(yá)劳碌(lù)...妯娌(zhïu)和睦(mù)差役(chāi yì)....横蛮(hâng mán)不辍劳作(chuî)...3.理解词义。
好劳动:劳动好手。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辛劳,不怕别人埋怨。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
为富不仁:贪财好利,没有好心肠。不仁,不同情别人。节衣缩食:省吃省穿,泛指节俭。支撑门户:勉强维持家庭。
东挪西借:这里借一借,那里借一借,表示千方百计地维持家庭生计。聊叙:姑且谈谈。聊,略微。
不辍劳作:劳动做活的事从不停止。慰勉:安慰勉励。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什么是回忆录?回忆录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回忆录,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一般运用记叙和描写的方法,追述本人或所熟悉的人物过去的生活经历或社会活动。回忆录在写法上的特点是内容真实可靠,不虚构。一般采 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可以写一件事的全过程,也可以记录某些生活片段。以记叙为主,可兼有描写、抒情和议论。语言表达上追求朴素自然,不求过于华丽。
(2)文章可分几个部分?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大意。明确:第一部分(第1段),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2—15段),叙述家庭情况,着重写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2—8段),概述家庭情况,着重写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高贵品质和坚强不屈的性格。
第二层(第9—13段),母亲理解儿子,鼓励支持他投身革命。
第三层(第14—15段),概述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深刻的影响(这两段也可归入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16—17段),写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并表达了作者以尽忠于党和人民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崇高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
(1)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丰富感情?哪一种感情是全文的基调?
明确: 有“爱”“敬”“哀”“思念”“怀念”“歌颂”“感谢”等。其中,“爱”是基本感情,是贯穿全文的感情。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爱,而哀思母亲,敬重母亲,歌颂母亲,感谢母亲,唱出一支对母亲的深情赞歌。
(2)这篇课文记叙了母亲的哪些事件?
明确:记叙了母亲煮饭,种田,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和气待人,周济亲戚等小事。记叙了母亲同情革命,支持革命的事情。
(3)结合这些事件的具体内容,分析和概括朱德的母亲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明确:优秀品质:①勤劳(第4、5、13段);②俭朴能干(第6、12段);③宽厚仁慈(第7段);④坚强(第8段);⑤有远见(第10段);⑥同情革命、支持革命(第12段)。
(二)深层探究
母亲一生值得回忆的事情很多,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些事件来写呢?这些事件又是如何串联起来的?
明确:作者精选的这些事件最能表现普通劳动妇女的本质特征: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坚强不屈的性格。在文章中这些事件又不是零碎的、孤立的,文章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线索,标明事件的时间并按顺序安排记叙的内容。如课文第二部分中,记叙了庚子年(1900)受灾农民“吃大户”,乙末年(1895)除夕被迫分家,光绪三十一年(1905)母亲送子读书等,甚至引用侄儿、外甥的来信,也标明时间。这样,虽然文章所记的内容时间跨度大,事件多,但脉络清晰,有条不紊。
四、板书设计
回忆我的母亲
具体示例:煮饭,种田,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和气待人,周济亲戚,同情革命,支持革命
优秀品质:勤劳俭朴的习惯 宽厚仁慈的态度 坚强不屈的性格 感
情:怀念 赞扬 崇敬 悲痛
五、课外拓展
朱德的母亲去世后,延安各界举行公祭,挽联甚多。请列举一副。示例:党中央的挽联是:八路公助,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 毛泽东同志的挽联是: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不愧劳动阶级完人
周恩来、刘少奇、陈云等同志的挽联是:教人成民族英雄,举世共饮贤母范;毕生为劳动妇女,故乡永葆好家风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体会本文质朴的语言,理解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意。(重点、难点)2.了解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手法对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重点)3.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由爱母亲升华到爱中国普通劳动人民的思想境界。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回忆了朱德母亲一生的主要事迹及优秀品质,掌握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和文章的感情基调。这节课,我们一起在本课学习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回忆录这种体裁的特点,欣赏本文的语言特色,提高阅读水平。
二、自主学习
(1)作者由衷地感谢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明确:从两个方面来写:一是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二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并“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母亲留给儿子的这些,确实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产,而作者也深深懂得其价值,写了自己的深切感受,从而对母亲发出由衷的感谢之情。
(2)如何理解“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的含义?
明确: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离我而去”的万分悲痛之情和无限热爱的真挚的感情。
(3)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结合起来的?谈谈你在这方面的体会。
明确:朱德是领袖,是革命家,他心里不仅装着人民,还装着党和国家。作者深知母亲逝世的哀痛是“无法补救的”,因此就要寻找补救之法,以报答母恩于万一。于是,从母亲的平凡,想到劳动人民的平凡,想到“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再进一步想到“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再通过一个设问句,使报答母亲深恩的感情上升为更博大的感情:“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文章倒数第二自然段表达了作者宽广的胸怀、崇高的精神。作者把爱母亲的感情与爱党、爱人民、爱民族的感情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大大地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三、合作探究(一)品析语言
(1)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明确:用词准确,语言朴实但深藏着朱德因母亲去世的悲痛,和对母亲无限的怀念。(2)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华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明确:语言朴实无华,表现了母亲识大体、吃苦耐劳的高贵品德和儿子对母亲的敬佩、感激之情。
(3)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明确:一个“竟”字,含义非常深刻,既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深情怀念与终生遗憾,又寄寓了作者把民族、人民、党的事业放在首位的崇高品质。
(4)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明确:以“强健的身体”“勤劳的习惯”等来表达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真切、真实、真挚。在实实在在的叙述中,充满对母亲的深深敬爱和怀念之情。
(5)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
明确:生活中,人们表达对亲人的感情都是无须多加修饰的,同时又是最生动的。此段平白如话的语言,把一个儿子在失去母亲以后的悲痛表达得十分深切。
(二)写法探究
(1)这篇课文是回忆录,主要记叙母亲的生平事迹,但有的地方有议论。请找出来,看看这些议论有什么作用,议论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明确:课文第14至17段都是议论。这些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把事件蕴涵的意义揭示得更透彻,把作者悼念、赞颂母亲的感情抒发得更加深切。这些议论的语言以记叙为基础,饱含感情。
(2)本文在记叙中适当穿插一些议论、抒情有什么作用?
明确:以记叙为主,适当穿插一些对人物、事件的议论,抒发作者的感情,这是传记体文章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特点。这些议论可以突出人物的品质,揭示事件的意义,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本文第14、15段正是这样,这两段承前文所叙,以抒情的笔调,写出母亲所给的宝贵财富,在自己几十年的革命历程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感情真挚深沉,并点明了母亲“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原因。
(三)体验与反思
文如其人。朱总司令朴实、谦逊、忠厚诚恳,写出的文章也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激情澎湃的语言,没有运用很多的修辞手法。有的同学因此认为本文不是一篇好文章,请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本文的内容是表达母亲去世后儿子对母亲的怀念,而母亲又是一位勤劳朴实的农民,所以在写法上语言质朴,没有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也没有激情澎湃、慷慨激昂的语言,更没有抒情性很强的句子,但这并不影响作者抒发对母亲的感情。如果运用华丽的语言,反而不得体。作者写这篇文章,只是为了把自己心头对母亲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抒发出来,把对母亲深深的敬爱和怀念之情渗透在对母亲的回忆之中,自然成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真挚深沉的爱,无心于语言的考究,真情实感更加动人,质朴自然。
四、板书设计
回忆我的母亲
写作特色:记叙、议论、抒情自然结合 语言质朴而深沉
五、课外拓展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这是本文的开篇,采用倒叙式的开头方式。假如要你以“美好的回忆”为题写一篇叙事散文,请你模仿这种方式写一个开头。
示例:每当我闲暇之余翻开相册,第一张映入眼帘的就是我们舞蹈队跳《喜鹊窝》的照片,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集体呀!它让我怀念起我们八月份的北京之行。
六、教学反思 《回忆我的母亲》是朱德同志在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是一篇感情真挚、文笔朴素的散文。这篇课文通俗易懂,学习的难度不是太大,主要以学生的自学为主,不需要做过多的分析。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并感受文章语言朴素优美的魅力。但是在教学中,学生整体气氛显得不那么活跃,积极性不够。个人认为,在提高学生积极性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同桌之间讨论等。这样既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第五篇:2018-2019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七年级上册《回忆我的母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叙事散文,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优秀的保留篇目。文章通过许多具体事例来歌颂母亲的“勤劳一生”,从不同侧面表现了母亲的优秀品质。本文既是八年级学生学习写作记叙文的典范,也是一篇德育教材。
二、设计意图
本文最大特点就是选材精当事例典型。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以人物特征为线索选材、组材条理清晰。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揣摩课文的写作手法上。其次,七年级学生一般喜欢词语华丽、情节曲折的文章,理解不了语言质朴、平实文章的长处。本文没有华丽的词藻和过分的渲染,但深深打动读者,正所谓“朴实见真情”。指导学生写作用真话写真事抒真情。
三、教学方法
以导读、设疑、点拨、讨论、总结为主。给学生提供更大更自由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获得新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学习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人物活动为线索选材、组材的方法。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理解文章内容,欣赏作品朴素平实而饱含真情的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朱德母亲的优秀品质,深入领悟作者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抒发对母亲真挚深沉的爱,培养学生的亲情观。
4、重点、难点
选材精当、典型、合理的谋篇布局,语言朴实于平时中见深刻的特色。
教学过程 ㈠事例导入调动情感
1、看幻灯片讲故事:
从前,有一个年轻人爱上一个姑娘,想要娶她为妻,姑娘说:“如果你要娶我,就带着你母亲的心来见我。”年轻人听了连忙去向他母亲要那颗心。母亲什么也没有说就挖出自己的心教给儿子,年轻人高兴的捧着母亲的心去见自己的情人。可是,路上一不小心摔了一跤。这时,那颗还滴着鲜血的母亲的心连忙问:“孩子你摔疼了吗?”这,就是母亲心。天下母亲各有各的不同,但有一点:心是相同的!我们何以为报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看作者是如何回报母亲的深恩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看作者是如何回报母亲的深恩的?
【设计说明:新奇的故事,促使学生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进行分析、思考、进行质疑,进行想象、联想。这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注意力和情感体验力。】
2、学生交流课下搜集有关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的材料。(幻灯片:作者像)
【设计说明:感受伟人风范,知背景,有利于学生理解作者把对母亲的爱升华为爱党爱国家爱人民。】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幻灯片显示生字词扫清文字障碍
2、听录音配乐范读。思考:作者着重回忆了母亲哪几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
3、快速浏览获取信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默读或跳读,用笔标出关键词语。
4、交流收获。交流句式:“初读课文,我读出了一位 的母亲,她表现在 ”。小组内先交流,各小组再派代表归纳总结,运用概括中心句的方式。各代表概括一件事例表现了母亲什么样的品质?
例如:我读出了一位善良的母亲,她表现在家庭贫困还救济穷人。
【设计说明: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使其勇于表现自己。此过程教师可适当点拨。】
(三)、因势利导理篇章结构
作者对这位平凡而有伟大的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文章没有用完整的故事情节、细致的描写来表现人物,而是通过典型的事例来展示人物形象的。那么回忆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优秀品质就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1、质疑:课文是怎样将众多的材料有条不紊的组织为一个整体的?
2、学生思考、讨论、勾画表明时间的词语。【设计说明:激起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些关键性的或难解的问题上,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思路,诱导他们深入的理解课文,养成学生质疑的能力。】
3、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朱德同志得到他母亲去世的消息痛定之后,母亲一生的重要事迹和优良的品德以及对作者的教育和影响就一幕一幕的映现在作者的脑海里。
4、课件显示事件列表。
5、小结:课文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线索选材、组材。以时间为纵向顺序,以母亲的优秀品质为横向顺序纵横交叉、点面结合。虽然文章所记的内容时间跨度大头绪繁多,但脉络清晰有条不紊。
【设计说明:教师因势利导,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解决了文章的篇章结构问题。突破了文章重点。指导学生写作文学习这中方法。】
(四)、赏读课文感悟升华
1、提问: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那些丰富的感情?
学生议论:有“爱”“敬”“哀”“思念”“怀念”“歌颂”“赞扬”“感谢”
2、教师肯定同学们的看法。进一步提出:哪一种感情是全文的基调?
3、学生议论。教师总结:“爱”是基本感情,是全文的感情基调。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爱,而哀思母亲,敬重母亲,歌颂母亲,感谢母亲,唱出一支对母亲的深情赞歌。
【设计说明:互相切磋和争辩,可以实现信息的多向交流,多角度思考问题,不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允许学生有分歧,尊重学生不同的见解,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4、让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节在全文中有何作用?与表现母亲的优秀品质有何作用?
明确:①总领全文,点明回忆的内容。②抒发作者悲痛的感情,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设计说明:此环节学生齐读后稍作议论,使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在朗读中析作用品感情。】
5、这位伟大母亲逝世后,当时延安各界为她举行公祭。
党中央挽联:八路公助,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
毛泽东同志挽联: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不愧劳动阶级完人。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朱德同志如何报答母亲深恩的呢?请一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文章最后两自然段。然后讨论、交流,作为文章的结尾表达了哪几层意思? 明确:①痛悼母亲的离去②对母亲的高度评价③决心尽忠革命事业
6、作者把对母亲的爱与对人民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有机的结合起来写的?这给我们那些启示?
启示:我们要认真学习、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解放天下劳动人民为己任的崇高思想,艰苦朴素的精神,宽广无私的胸怀,坚定的革命意志,为实现祖国的“四化”大业而奋斗。
7、总结文章中心
8、小结:谁都有自己的母亲。母亲的爱像高山,像海洋,像大地,像阳光,母亲的爱最崇高、最伟大、最无私、最宽广。我们应该像母亲爱我们一样去爱她们。谈一下自己如何回报母爱?
【设计说明:突出了文章主题,使学生领悟文章主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拓展延伸培养亲情
自选题:
1、收集关于母亲的名言、诗文,做一个交流活动。
2、亲自实践:感受母爱,回报母爱。A:给母亲写一封信,表达感激之情。B:亲手为母亲做一个礼物。
C:为母亲做一次家务,体会母亲的辛劳。D:为母亲洗一次脚,你想对母亲说什么?
【设计说明;设计不同层面的问题,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一题来完成并交流。这道题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差异、不同个性,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了更多更广泛的自由空间。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发现自己,学会肯定自己,学会展示自己。
3、在彭丽媛的《白发亲娘》的音乐中结束本堂课。
六、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整日劳碌
节衣缩食 教给我与困难 忆 勤劳简朴 任劳任怨 做斗争的经验
宽厚仁慈 周济穷人 痛悼 母亲 被迫搬家 尽忠
反抗压迫 送我读书 教给我生产的知识 党
母亲 支持革命 坚持劳动 和革命的意志 人民
同情革命
支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