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读带写作文指导课教学设计与评析
一、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材第六单元“感受父母的爱”习作指导。
二、课型
阅读引路式。
三、教学目标
(一)浏览《自能作文》中的四篇文章,增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父母之爱的能力;突破选材的老套路,达到选材新一点、构思巧一点的学习目标。
(二)初步练习细节描写。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从本单元教学开始,要求学生每天记日记,记自己和父亲(或母亲)之间的大事、小事、高兴事、烦心事„„要求记好细节,认真体会其中的爱意。
2.浏览《自能作文》中与人教版教材五上第六单元相配套的四篇文章,感受其中的情和意。
(二)导入新课
播放《感恩父母》视频,以情动人,激发写作欲望。
(三)言之有物选好材
阅读为根,学他选材;生活为源,联想选材。
1.导读。快速浏览《自能作文》第六单元的4篇文章,概括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文章“读薄”,感受其选材的准确、新颖、典型。
2.自读。学生批注式阅读;教师巡视、点拨。
3.互议。小组合作,讨论四篇文章为自己的选材打开了哪些思路,让自己产生了哪些联想。借助学生资源,互相启发,打开思路。各组推荐选材新的学生发言。出示下表,教师点评。
4.展示。谁家的父母不疼爱自己的孩子?问题是,我们感受到了吗?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在课内外共阅读了8篇文章,从而为我们的作文选材积累了很多可以学习、借鉴的“范例”。我们要向作者学习,用心体会和感受父母的爱,以小见大,打开思路。比如用心灵去发现父母的爱在哪里:
父母的爱在父母的白发里,脸上的皱纹里,手上的老茧里„„
父母的爱在父母亲的泪光里,微笑里,梦中的呼唤里„„
父母的爱在父母的手机短信里,与亲人的交谈里„„
父母的爱在父母烹饪的饭菜里,购买的文具、玩具里,洗净折叠的衣服里„„
父母的爱在父母的日记、书信、相册里„„
点评:阅读多篇主题相同、题材各异的文章,引导学生就所读内容联想选材,激发学生的选材灵感,打开学生的选材思路,体现了语文整体改革课题组“阅读为根,生活为源”的作文观。
(四)言之有序巧构思
1.导读。回忆《秋天的怀念》《继父节》《儿子,愿做父亲的脚》《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等文章的写作顺序,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2.互议。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简要说出每篇文章的构思特点。教师引导总结,并出示下表:
3.展示。学生汇报自己本次习作用什么方法构思。教师点评。
点评:从阅读中提炼出构思的若干规律,指导学生举一反
三、迁移运用,体现了“写法为桥,思维为脉”的教学策略。
(五)言之有情写细节
引导:写父母之爱,最令人动容的是细节描写,教师举例,引发学生重温范文的精彩细节描写。
例一 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秋天的怀念》)
例二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慈母情深》)
点评:以文引文,以情激情,体现“阅读为根,生活为源,创新为魂”的习作宗旨。
(六)真情写出父母爱
1.根据所学内容,结合自己收集的素材,写一篇反映父母之爱的文章。题目自拟。
2.当堂写一个细节片断,体现出父母对我的爱,要求有画面感。
3.学生展示片断,教师相机点评。
4.教师结语: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把写好这篇文章作为报答父母的神圣礼物。
【总评】
执教者的可贵之处是把“阅读为根,生活为源,写法为桥,思维为脉,创新为魂”的课程理念,变成了可以操作的教学流程以及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王老师创造性地运用了“导读―自读―互读―展读―评读”的基本流程,引导学生自主浏览四篇文章,体会选材之精、构思之妙。然后联想自己如何打开选材思路,如何迁移于自己的写作构思,再开展小组合作探究,通过相互启发,进一步拓宽学生的选材思路,实现选材“准确→新颖→典型”的提升,构思“顺畅→变化→巧妙”的转变与飞跃。学生在课堂上的选材灵感被激发,选材思路被打开,不断突破选材的老框框,开辟出选材新领域,生动地体现了“自能作文”的课程理念。
(作者简介〒段正山,资深作文教师和研究者,《自能作文》执行主编,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演讲学研究会会员。在全国知名报刊发表文学作品达600余万字,出版青春哲理散文(诗)集7部,其中大量作品被《读者》《青年文摘》《青年博览》等著名杂志转载,一些作品被全国各地许多名校编入中高考《考前必读》,有的被选为中小学语文试卷中的命题材料。
第二篇:以读导写作文教学研讨课教案及说课
以读导写作文教学研讨课教案及说课
1.以所学课文的写法指导学生作文,诱导学生写自己的生活、写出真情实感。
2.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去发现美、挖掘美、感受美、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思。
目标1
教学设想
1.由鲁迅的乐园--百草园导入,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的乐园
2.指导学生模仿鲁迅描写百草园的写法,描绘自己的乐园。
3.教师写下水作文,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供学生模仿的范文,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和写作兴趣。
4.作文题目:《我的乐园》
5.教具胶片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写一篇作文,题目是《我的乐园》
二、学生找乐园
我们曾学过鲁迅先生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中的百草园是鲁迅先生的童年乐园,那么你们 的乐园又在那儿呢?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那么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乐园?学生自由谈论
三.描绘乐园
环境描写
1.教师范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是对百草园的什么进行描写?
2.教师明确:
不必说也不说单是是整体概括,其余为局部细写。
3.模仿课文写法描绘自己的乐园环境,先整体概括,并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关联词联缀成句然后围绕单是就有无限乐趣进行铺叙--局部细写
3.教师示范
4.抽查:指名念自己的文段
5.学生点评
趣事的描述
1.指名念雪地捕鸟一段、思考:
这件事的描写抓住什么来写的?
2.学生描述发生在自己乐园里一件趣事
注意抓住动作描写、写出生气、写出童趣
3.教师示范
4.抽查后教师点评
四、布置作业
把所写的片段联缀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题目:我的乐园
要求:1.书写工整、规范
2.字数在500字以上
我的乐园
整体概括
环境描写
局部细写
趣事描述
第三篇:以读导写作文教学研讨课教案及说课
欧阳伟英
教学目标
1.以所学课文的写法指导学生作文,诱导学生写自己的生活、写出真情实感。
2.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去发现美、挖掘美、感受美、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思。教学重难点 目标1 教学设想
1.由鲁迅的乐园--百草园导入,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的乐园 2.指导学生模仿鲁迅描写百草园的写法,描绘自己的乐园。
3.教师写“下水”作文,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供学生模仿的范文,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和写作兴趣。4.作文题目:《我的乐园》 5.教具胶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1`)
今天,我们来写一篇作文,题目是《我的乐园》(板书)
二、学生找乐园(5`)
我们曾学过鲁迅先生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中的百草园是鲁迅先生的童年乐园,那么你们 的乐园又在那儿呢?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那么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乐园?学生自由谈论……
三.描绘乐园
(一)环境描写(23`)
1.教师范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是对百草园的什么进行描写?
2.教师明确:
“不必说……也不说……单是……”是整体概括,其余为局部细写。
3.模仿课文写法描绘自己的乐园环境,先整体概括,并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关联词联缀成句(板
书)然后围绕“单是……就有无限乐趣”进行铺叙--局部细写(板书)
3.教师示范(内容见附页)
4.抽查:指名念自己的文段
5.学生点评
(二)趣事的描述(15`)
1.指名念“雪地捕鸟”一段、思考:
这件事的描写抓住什么来写的?
2.学生描述发生在自己乐园里一件趣事(板书:趣事描述)
注意抓住动作描写、写出生气、写出童趣(以说为主)
3.教师示范(内容见附页)
4.抽查后教师点评
四、布置作业(1`)
把所写的片段联缀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第四篇:以读促写作文教学思考
以读促写作文教学思考
师大实验中学 张揽月
我个人认为“以读促写”在教学的使用分为三块,一是通过课文的分析讲解,理解某一个写作手法的特点,进行片段训练;二是通过单元中的某一篇文章,进行摹写;三是在前两个写作训练完成的基础进行的独立创作。这样,从理解到运用,从片段到整篇文章,逐渐完成了写作训练。
下面以苏教版八下第一单元我为例,进行分析。单元分析:
第一单元是托物言志单元,作者均是在对具体的物进行描写的基础上,运用联想,借物抒怀。
第一篇《海燕》是散文诗,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品味在革命风暴中革命者的豪情,理解象征手法。
第二篇为《白杨礼赞》,文章主体的写作思路是非常清晰的:从白杨的生长环境到白杨的外形特征再到白杨的象征意义。其中白杨的生长环境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突出白杨的“不平凡”。第三篇《石榴》,是散文中的精品,但作者因为时代的关系,表达感情迂回含蓄,学生要在老师的带领下,逐渐理解文章的感情。这篇文章对“石榴”花的描写观察仔细,比喻新颖,值得认真品味。
第四篇《紫藤萝瀑布》由富有生机的紫藤萝的描写,到引发生死、疾病的考虑,再联系十多年前另一株紫藤萝的命运,得出了作者的思考。同时开头段独句成段的写法,与结尾段的呼应等手法值得借鉴。写作训练目的:
1.完成由段到文的循序渐进的写作过程; 2.教会学生观察、联想。写作训练安排:
教此单元,正值春天百花盛开的时节,利用季节的优势,让学生走出户外,多观察,多思考。
1.在教完《白杨礼赞》后,观察学校门口的一株植物的生长环境,让学生运用“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描写这株植物的生长环境,字数100字左右。
2.教完《石榴》后,让学生观察学校里的海棠花,运用比喻等多种写作手法,将海棠花花的形状运用多种修辞形象的刻画出来。3.教完《紫藤萝瀑布》后,让学生完整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附:部分学生写作文章:
(一)片段作文:银杏的春天
初二11班 王嘉璇
一个漫长的寒冬过后,终于再次漫步这片银杏林。
去年秋天来的时候,还踩着枯败后凋零的叶子,发出“吱呀”的响声。漫天飞舞的黄叶随着狂风向我袭来,有的停在我的发梢上,有的停在袖角边,但这一切都是短暂的,叶子小憩一会儿便奔向泥土,义无反顾。
现在,我还是站在同一空间,只是一抬头,看见整片绿,才惊觉,时间已带着秋天的我滑行了这么远。
绿是生命的颜色。眼前的这一片绿,像极了画家一泼墨,一抬笔,就画成的写意画,不是说它随意,而是那青绿到翠绿,深绿到墨绿过度的,都是那么自然。
那浅棕色的树干此时倒像一个个优雅稳重的绅士,在一片绿意间隐隐没没。树枝依旧是纤细瘦长的,但正是它们,用自己瘦弱的身躯,撑起了这银杏树的一片天。即使,让人们驻足的原因从不是因为树干和树枝,但是每一片叶子都是它们倾注了爱的音符。阳光斜斜地透进森林,投下的影子好像是罗密欧和朱丽叶对唱的阳台。和着微风,我聆听这叶子用“沙沙”声奏响一曲春的华尔兹。
我笑了,笑得像春天一样阳光。
(二)片段作文:海 棠
初二12班 马妮
暮春了,校门口的海棠花也开了。
或许是早晨的匆忙和混沌让人难以留心,而下午放学时积攒了一天的困乏也使我们错过了一树开得低调的白花。若不是这次作业需要,就任它悄悄地开,悄悄地落。
幸好。站在树前,看深棕的枝干上抽出翠绿的茎,拖着小朵小朵白中带红的花。话不多,小撮小撮开得稀稀疏疏,不雍容,不张扬,恬淡悠然地开,闲静坦然地落。
只借玉兰三分皓白,冬梅一缕暗香,扎根在浅薄的土层里默默充实着枝干。等着,等着,等一次花开,等一次惊艳。
它终是开了。开得不出彩,开得没有看客。
纵使遗憾,不甘,却是满足的。它是努力了:熬过盛夏的酷暑,几乎榨干了土里的水分;挺过严冬的巨寒,竭力扛下了满枝的厚雪。没有花团锦簇,没有轰轰烈烈,但总能从交错的枝干中,看到汩汩流动的血液。每个无人问津的身影下,都藏着一条不屈的灵魂。为了每条不屈的灵魂,即使无声,也依然坚持着。
暮春了,校门口的海棠花开了。
(三)完整作文:海棠花开
初二11班 王玉莹
校门右拐处有一株海棠。
她默默伫立在拐角处,任人来人往,花谢花开。人们多是去赞颂她对面的冰清玉洁的玉兰,是的,如此美丽的玉兰,水滴似的硕大花瓣紧凑在一起,却毫无张扬之感,岂有让人不爱之理呢?而那海棠呢,纵使内心万分仰慕,怕是也只能像个羞怯的少女一样,低着绯红的脸庞偷偷望着,然后随风抖落自己一地的暗悦。
偶然注意到这一株海棠,已记不清是什么时候了,只记得一阵风吹过,朵朵海棠俏皮地滑下树梢,随风飘动。风停,才温婉地跳着华尔兹,一圈一圈悠悠落地。我想从中寻找一朵完整的海棠,奈何她已被风吹散,哪里还找得到。望望对面的玉兰,仍在傲立枝头,却是花苞紧闭,不知是姿势高傲,还是无言以对这平凡的海棠。海棠似乎明白:她的落花岂是无情物,而是化作春泥更护花。于是,她便更加开放,即使自己只是这春天万花丛中的一点,她也愿意就那样默默开着,只要有水、有阳光,就继续开着。
我走近些,近观海棠花,锈红色的花柄和花托上粉白色的花瓣,好像一个皮肤白皙的少女脸红时的娇羞。紫白色的花丝密密集集,围绕在玫红色的花柱旁边,就像一群渴望求知的孩子依偎在老师的身旁。如此一来,那一株海棠也就变得意义非凡了:她的美丽和暗香、她的千姿和百态、她的花开花落、她的花谢花开,和为了祖国的下一代而努力工作着的教育工作者很相似!
他们也曾有过花开般的年纪,但面对比这份工作更优越的条件时,他们或与有过动摇,最后却把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了教育事业、贡献给了祖国美好的明天。有人说他们像蜡烛,有人说他们像园丁,但我觉得,他们更像海棠花,即使一代又一代地老去,却是化作泥土,陪伴着新一代的成长。也许人们永远记得的只会是最光鲜亮丽的那一个,但平凡的人却仍然在努力。
一阵风吹过,海棠悠然落地„„
(四)完整作文:枫
初二12班 郑如宴
春天终于来了。梧桐粗粝的树干上变得斑驳,空隙间尽是乳黄似的活力。枝干向上伸展着,嫩绿的叶片间孑然是梧桐的果。倒挂着的它们随着风轻轻拖曳着,陶醉似地碰着叶片。听起来就像顽皮的孩童笑着闹着攀上了秋千,在上至最高点的时候欢呼、庆祝着。
在这株一旁却有着一棵与众不同的树---不是其它品种,这当然也是棵梧桐。它的不同之处在于样貌。没有身边的同伴魁梧的身高,主干瘦弱得不盈一握;枝条不是向上生长着的,而是喝醉酒一般地斜着---看得出来被修剪过多次;剩余枝干上的叶子稀少至极---像极古稀老人头上所剩无几的白发,甚至有几片由外而内的翻卷着,边上透出了褐色的枯黄,已然是枯竭的状态,好像只要微风吹过就会消散在空中不见了影踪。纵使春风再暖,日光再柔,也不能容下这树在须臾芥子间享受着属于春的肆意盎然。树与树竟能如此不同。
我缓缓走向这树,空隙间满带着尘土气息和木头散发出的味道。满目的绿荫在右上角出现了一片空缺,露出了浅蓝泛白的天空。诚然,枝干即使倾斜着却还是向往着这纯净美丽的天空---细瘦的树干像极新生儿的手臂,渴望着春,向遥不可及的天空伸出了手。我不禁伸手,照着这树的模样对着天空漫无目地抓了抓,空气便带着暖意从掌间飞也似的逃走了---像是逃命一般。
我却没有收回手,眯着眼向手的前方看去---绿!我吃了一惊,赶忙放下手,再次走近了那瘦小的树。它最靠近地面的分枝上密布着芽,散发着春的气息!这是最不放弃希望的树!只要伸出手,触碰希望,终是会发芽的。我相信它已触到了属于自己的希望,还有湛蓝无比的天空。
这只是一棵最普通不过的树罢了,但也是充满希望的树。
(五)完整作文:梧桐 初二11班 孔玉琳
我家门前有两大排梧桐树。
每当我从窗子往外望时,总会看到它挺拔的身影。我见证了它的四季变迁,现如今,春天又来了,它,也该发芽了。
记得几天前,它那高耸错杂的树枝上还挂着些许褐色的枯叶,轻风一吹,那萎缩得不成形、干扁扁的树叶便旋转着落到地面。我总像个调皮的孩子,喜欢用脚去踩一下它们,图树叶碎后“嚓”的响声后的愉快心情。一脚一片落叶,看着碎了满地的叶渣,竟也觉得那就是我的足迹,一时竟分不清谁是谁的印记了。
昨天放学路过,抬头一督,发现那满树的树梢上都挂满了嫩绿的、嫩黄的新叶,像用刷子上了一层油似的,光亮光亮,蛮显生机勃勃的呢!但仔细一瞧,树枝上似乎还有些枯叶,摇摇欲坠了,与充满生机的新叶混在一起,竟也不显珠黄,反觉更增活力了呢!
我看着一树新叶老叶的混合,不觉停下了脚步,心中猛然一酸,不知为何。啊,这一树的叶子不正像我们和我们的父母吗?春天,一个生机盎然的希望的季节,我们茁壮成长,拼命地吸收着雨露与阳光,而与此同时,我们的父母正在一点一点的衰老,但他们不后悔,依旧目送着我们长大,即使叶落归根,却还是不放弃用他们仅有的一点养分与爱来供养着我们,但是我们却无知地贪婪地吸吮着,是的,这是他们的全部了,他们已经把全部都给了我们。
我现在再次向窗外望去,枯叶已几近没有了,只是绿油油的一片。千姿百态的叶子聚集在树上,它们欢笑,它们歌唱,它们为成长而欢笑,他们为枯叶而歌唱。叶子终是懂得写什么了吧!
一阵风吹来,新叶的清香扑鼻而入,我不由得注意到了最高树梢上的那一片叶,它身材娇小,颜色嫩绿,但当风儿吹来,它不是弱不禁风,而是挺直胸膛,舒展着它那未棱角分明的叶,它坚强地、骄傲地立着!
第五篇:以读带讲-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以读代讲
《杨氏之子》是一篇典型的文言文,今天有幸听到武老师执教这篇文章,武老师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是这样,听课也如此,听完课后也都会有自己的看法,观点,我觉得,武老师这堂课,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读中悟,悟中导。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读”在语文课堂上也越来越”热”。这比以前的阅读教学多分析,少朗读的情形,是一大进步,但也不难发现”重视读”这一理念在有些课堂实践中产生了一些偏差。如:为读而读,朗读无目的;读悟分家,朗读少思考等。武老师的这节课”读”贯穿始终,不是没有目的的读,每次读都有具体的目的。如:带着问题自由地读,注意读书姿势,文言文中的多音字,避免了学生漫无目的,又能使学生更快地围绕问题,解决问题;又如:一字,一词,一句的读懂。说说你的感受,能读出那种语气这是感悟边读;
老师对学生读课文除了每次都有要求外,读的方式也有所不同:集体读,个别读,老师读,学生读,大声读,默读„„等等。不同形式的读也是有不同的功能。默读有利于对文字的揣摩;出声朗读能加强感受,增强记忆;指名朗读可以给对文本有不同感悟的学生施展个性的空间;自由朗读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感受文本,品味语言。集体朗读有增强气势,激发共鸣的功能;教师范读对学生不仅有示范作用,而且有激励作用„„但老师对每种读法的作用掌握很清楚,什么时候该用什么形式用得非常准确:如,开始让学生在默读中找出具体的词句,学生通过细心揣摩都能找到有关句子,产生体验;再比如,出示课件,老师采用了集体读,让学生再一次体验了这是怎样的一个小孩。
为了更深入,准确地体验情感,老师指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来指导朗读,使学生在课堂上积累了更多的语言文字,掌握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学生也在细节中获得情感,升华情感。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老师很得巧用了”读”的艺术,无论从读的形式还是读的次数,该什么时候读该怎样读都把握得当,行云流水。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参与到读中,实现读和思考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亲近文言文,走入文言文,进而对文言文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感悟,自然地达到”一个文言文,多种声音”。
另外,我们看到教师的板书设计精美,书写漂亮,体现了她个人扎实的功底。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学生选做作业,也独具匠心,学生也很感兴趣。给学生一个快乐的读书学习空间。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粗浅的看法和体会,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