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细菌》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3 01:27: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细菌》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细菌》教学设计》。

第一篇: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细菌》教学设计

揭秘微观世界,体验探究乐趣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细菌》教学设计 内容简析

《细菌》是人教版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细菌是一类人们熟悉而又陌生的微小生物,本章的第一节对细菌的菌落进行了大致介绍,让学生初步感知细菌分布广泛这一特点。这节课以细菌的主要特征为中心展开,通过探究细菌的大小、形态、结构、营养、生殖以及细菌的发现史,带领学生走进微观世界,进一步揭开细菌在学生心目中的神秘面纱。同时,让学生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并进一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目标定位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合作探究的空间。细菌对于学生而言既熟悉又陌生,即生活中食物腐败等现象处处可见,细菌引起的疾病也多种多样,但又从未看到过细菌的真面目,对细菌怀有一种神秘感。因此,根据八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以及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我确定目标如下:

一、知识目标 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二、能力目标

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三、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方法阐释

细菌的知识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相对简单,在教学中需要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准备大量图片、资料和生动的视频,并创设问题情境,以一系列活动“健康洗手一起做”、“快乐动动手”、“技能训练”、“话说细菌”等为探究的载体,采用启发诱导层层深入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观察、讨论、分析、总结、游戏等活动中,体验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应用。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自制课件、细胞模型制作相关材料。环节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大家知道吗,在刚刚过去的10月15日是一个节日,知道是什么节日吗?(图片展示世界洗手日主题——正确洗手,“手”筑健康)。哪位同学能给大家演示一下你平时是怎么洗手的?(生:两手随便搓搓。其他生笑)有科学数据表明正确的洗手方法能去除手上99%的细菌,那么,怎样的洗手方式才是正确的呢?(播放视频:健康洗手一起做。师生齐做)

师:希望大家从今天开始能够使用正确的洗手方法洗掉更多细菌,为自己构建一道健康防线。那么,细菌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细菌》,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设计意图】通过“世界洗手日”、学生不正确洗手方法的展示,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伴着欢快的节奏进入小活动“健康洗手一起做”,既宣扬了一种健康的卫生习惯,又启发学生思考:细菌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从而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可谓一举两得。环节二

步步深入

探索新知

(一)细菌的大小

师:(出示一枚钉子,走近一学生)你看到这枚钉子上有什么东西吗? 生:挺亮的,什么也没有。

师:可是,如果我们把它放到显微镜下又会是一番什么景象呢?(播放不同放大倍数显微镜下的钉子“面貌”图片:随着放大倍数由33倍、100倍、200倍、500倍、1000倍、15000倍、30000倍直至扩大到70000倍,起初“干净”的钉子也随之“面目全非”,不堪入目)师:什么感受?

生:(啧啧惊讶,瞪大双眼)哇塞,一枚钉子上有这么多细菌呀,太脏了„„

师:是呀,一枚钉子上原来有这么多细菌,可是为设么我们却看不见呢?

生:它们太小了。

师:(出示菌落)那么,细菌到底有多小呢?这是一个培养皿,培养基上面的五个白块是一位同学的五个手指摸过培养基后长出来的菌落。那么每个菌落到底有多少细菌呢?生:猜测。

师:据科学计算,2000——4000个细菌并排能通过绣花针上的小孔,大约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生:点头示意。感受细菌的大小。

【设计意图】通过肉眼下“干净”钉子与电镜下“肮脏“钉子的视觉反差,让学生在惊诧中走近细菌;通过观察真实菌落,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细菌的大小。由此,不仅完成了细菌的大小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还创设了一种“神秘”的课堂气氛,为后的学习做好知识上和心理上的铺垫。

(二)细菌的形态

师:(课件展示:几种不同形态的细菌)这就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几种细菌,你能尝试描述细菌的形态吗?

生:走上讲台,指图作答——球状、杆状、螺旋状。

师生:共看结果,并认识几种常见的细菌,如金黄葡萄球菌、肺炎杆菌、霍乱弧菌等。

师:细菌的形态大致可分为3种,那么它们在组成结构上又会如何呢?

【设计意图】此处用意有三:一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二是通过电镜下细菌图片的展示传递一种科学态度;三是为下面的学习留下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细菌的结构

师: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你认为细菌结构差别大还是不大? 生:猜测,回答。

师:尽管细菌很小,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今在电镜下我们

已经看到了细菌的庐山真面目,而且观察发现尽管细菌的大小、形态有所差别,但它们的基本结构却是相同的。第一步:自主学习,探索交流

师:(课件展示:细菌结构示意图)请对照课本60页的“细菌结构示意图”,认识细菌的结构。生:观察、讨论、交流。师:巡视。

师:请一位同学上台跟大家进行交流。

生:对照细菌结构示意图依次说出各部分名称: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未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荚膜、鞭毛等。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初步感知细菌结构。第二步:动手制作,合作探究

师:(课件展示:快乐动动手)同学们描述得很准确。请同学们尝试利用手中的材料(饮料瓶、彩纸、毛线、棉花、双面胶、透明胶等),小组合作制作一个细菌结构模型,并作简要介绍和评价。生:制作、展示、评价。

师:演示自制的细菌结构模型(增加了球菌模型),并配合讲解在黑板上粘贴。

【设计意图】通过模型制作活动,使得细菌结构在学生的手中变得具体生动起来,既巧妙地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加深了学生对细菌结构的认识,又满足了学生好动的天性,可谓一举两得。第三步:对比分析,剖析结构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有关知识,现在请大家思考两个问题:

1、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上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2、细菌和植物细胞还有什么不同? 生: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三类细胞的对比学习从而对细菌结构进行了条分缕析地思维上的“解剖”和“组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细菌结构的理解和认识。

(四)细菌的营养方式

师:大多数细菌不能直接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必须依靠外界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生活,这种营养方式称为异养。

【设计意图】因为上一环节中已涉及到对这一问题的分析解答,故教师在这里用一句话对前面相关的思考与回答进行一个“点题”似的总结即可完成细菌营养方式这一知识点的教学。

(五)细菌的生殖

师:(视展示频:细菌在营养丰富环境下的生活情况)来看这就是细菌依靠外界现成的有机物进行生活的场景,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细菌很快就铺满了画面,生长得太快了。师:从中你能推测出细菌的生殖方式吗? 生:猜测。提到了分裂生殖。

师:(视频展示:细菌的分裂生殖)这就是细菌的分裂生殖示意图,细菌的繁殖速度很快,在适宜条件下每20—30分钟就能分裂一次。

师:(再次播放视频)再次感受一下这种分裂方式的速度之快吧。【设计意图】通过动态的视频展示,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细菌繁殖速度如此惊人,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对细菌分裂生殖的感性认识,而且很好的完成了细菌分裂生殖的知识点教学。

(六)技能训练

师:(课件展示)假设你手上此刻有100个细菌,细菌的繁殖速度按每30分繁殖一代计算,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4小时后你手上的细菌数目是多少?这对你搞好个人卫生有什么启示? 生:计算。(并随计算结果大为吃惊,25600个)生:各抒己见,最终落实到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计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对学生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具有巨大帮助,使之从课堂落实到日常生活成为必然。

(七)细菌的休眠体——芽孢

师:(课件展示:一个真实的故事)下面,一起来看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人类登上月球之前,美国向月球发射了一颗人造卫星,卫星上携带了一台电视摄像机。两年半后,美国的阿波罗12号飞船到达了月球,宇航员把这台摄像机带了回来。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把摄像机的一小块塑料隔离板放在营养液中,几小时后观察,在培养液中发现了一串串链球菌。它25分钟繁殖一代,据此可以推算出,至少有一个链球菌生活在这个摄像机上。

在人类登上月球以前,这个链球菌竟然在月球那么严酷的环境下不吃不喝生活了两年半!我们不得不佩服细菌的生活能力呀!

师:那么细菌是如何度过如此恶劣的环境而生存下来的呢? 生:变成芽孢,师:那么你觉得芽孢应该具有什么特点才能在残酷的环境下生存下来?

生:分析、回答。

师:(视频展示:芽孢的形成)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芽孢吧。

生:仔细观看。

师生:共同总结芽孢形成过程。芽孢是细菌度过不良环境的休眠体,并不是生殖细胞,因为本身并没有个体数量的增加。

【设计意图】巧妙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适时展示“一个真实的故事”,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是呀,细菌是如何在恶劣环境下生活呢?”从而再一次激活课堂,并有效地突破了芽孢并不是生殖细胞这一难点。

(八)问题引领,归纳总结

师:学到此处,大家来思考:细菌为什么无处不在?

生:思考、回答。因为它个体微小,易被携带;分裂生殖,繁殖速度快;形成芽孢,抵抗力强等。

(九)细菌的发现史

师:大家有没有想过,细菌如此微小,它到底是如何被发现的呢?又是谁最先发现的呢?

生:荷兰人列文虎克用自制的能放大200——300倍的显微镜在一位

老人的牙垢中发现了细菌。

师:(课件展示:列文虎克)这就是当时列文虎克自制的那台显微镜,这些图片是他当时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细菌,这写是他当时给英国皇家学会寄去的部分文稿。生:观看、交流。

师:列文虎克的发现,使得生物大家庭又多了一个成员——细菌。但是。很快一个新的问题又开始困扰着人们,那就是,这些细菌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师:你们觉得细菌是从哪里来的? 生:是由细菌产生的。

师:不过在150年前,这还是一个科学难题呢。一部分人认为细菌是由腐烂的东西中自然而然生长出来的;而另一部分人认为细菌是由细菌这种生物产生的。直到一位年轻人的出现才彻底结束了这场纷争,揭开了谜团。他就是—— 师生:巴斯德。

师:(课件展示:巴斯德)巴斯的是如何破解这样一难题,说服对手的呢? 生:猜测。

师:(视频展示:鹅颈瓶实验的动画)

生:观看、思考、交流、回答。重点分析实验变量。师生得出结论:细菌是由细菌产生的。

师:(课件展示:巴斯德其他贡献)正是由于巴斯德在微生物领域的伟大贡献,后人尊称他为——微生物学之父。

师:通过细菌的发现史,你认为列文虎克和巴斯德之所以能够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生:分析、回答。

【设计意图】“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此处不断通过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并形成创造性的思维品质。环节三

总结升华

知识拓展

师:学习到这里,细菌的神秘面纱已被层层揭开,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描述一下细菌的主要特征?

师生:单细胞生物;无成形的细胞核;营养方式为异养;分裂生殖。师:是的,细菌无处不在。也正因为这一点,细菌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请举例说明细菌与人类的关系。生:思考、回答。

师:总结学生发言,并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细菌,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师:(课件展示:链接生活)哪个季节食物最容易腐败?为了防止食物腐败,你的家人是如何做的呢?接下来,你是否能回答这些问题呢?如①外科大夫在给病人做手术之前,要进行严格的消毒,手术时还要带上口罩和手套,这样做有哪些好处?②当咳嗽或打喷嚏时,会把口腔或鼻腔内的液滴喷出2米以外。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想一想这会对他人带来什么危害?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生:思考、回答。

师:此时,咱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打油诗,再次体会今天学到的一种新的生物——细菌。

细菌形态球杆螺,基本结构壁质膜; 个体微小单细胞,没有成形细胞核; 特殊结构要知道,鞭毛芽孢与荚膜; 生殖方式是分裂,营养方式异养多,谈菌色变不应有,益多弊少莫记错。师生:大声读诗。课结束

【设计意图】此处通过链接生活,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将辩证的思想渗透其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可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同时,以数一首打油诗结束本课,给人带来一种精炼、深刻、“回味悠长”的耳目一新的时尚“元素”和新感觉。教有所思

这是山东省初中生物优质课展评活动中执教的一节课。本节课在设计上力图体现《生物课程标准》中的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立足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

一、在知识上,注重化难为易。通过多媒体课件,努力将课本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在方法上,着重突出“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面向全

体学生,通过自学感知、动手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讨论等手段,给学生提供充分学习的机会,并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让学生愉快全面地接受新知。

三、在情感上,重视教材本身所蕴含的科学思想教育,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树立健康意识。同时,教师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并充满激情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发现、体验与感悟,真正做到愉快地学习,形成和谐、平等、民主以及积极互动的现代师生关系。

四、在课程资源开发上,积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生活经验,教学中如饮料瓶、棉花、彩纸、毛线等都是学生常见的物品。对上述资源的利用,有效地在学生的课本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感觉生物学就在身边,不再遥远。

当然,在这次教学过程中,也有很多不足和需要提高的地方,如对各环节时间的安排上不尽合理,内容处理上还不够灵活,语言表述还不够简单明了,等等。今后要在这些方面多下功夫,让自己的课堂生动、活泼而又富有成效。

第二篇: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细菌一课的教学设计汇总

《细菌》一课的教学设计

作者:龚小莉 西昌市民族中学

一、教材分析

《细菌》一课是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2章第4节第一课的内容。《细菌》的细胞结构是没有真正的细胞核,从植物界划分出来,构成了微生物中的一员,体现了生物的多样性。《细菌》和一些腐生菌分解动植物的尸体,在自然界中起到物质循环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在生物圈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密

切关系,对细菌在生物圈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和归纳与总结的过程,获得自主、合作与探

究性学习的方法,各种能力得到了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细菌对人类有害的一面,学生懂得了讲究卫生的道理;细菌对人类的两面性,学生树立了能一分为二看待事物的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细菌没有真正的细胞核,从植物界里划分出来属于微生物的范畴,总结出了生物具有多样性;有些细菌有夹膜、产生芽孢抵抗不良的环境,说明生物是适应环境的。

4、教学重点:(1)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对细菌在生物圈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认识。(2)各种能力的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上课学生是西昌市民族中学八年级2班的,大部分生物学基础知识已学过,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对本节课顺利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本班大多数学生积极活跃,思维敏捷,师生互动顺畅。

3、细菌非常小看不见,教学内容抽象,现有条件下无法完成实验,必须借助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四、教学设计思路

从生活(外科大夫给病人做手术时为什么要对病人进行消毒?)入手导入新课(板书:细菌)——细菌的分布与大小(我发放的资料介绍细菌分布的实验和细菌的大小,由学生阅读回答)——细菌的形态(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观察)——细菌的结构(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多媒体课件,先独立观察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汇报总结)——细菌的生命活动特点(复习提问、播放多媒体课件,总结归纳生殖特点和营养方式)——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观察总结)——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学生阅读资料和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组成甲乙两队进行辩论,教师补充)——反馈、总结与评价(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由其他同学解答或老师解答;老师提出一些问题,由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学生从“三维目标”学习收获加以总结。老师作整体评价)——布置作业(课后完成小实验)

五、教学资源与教学手段

1、教学资源:教材内容、教师补充的相关资料、学生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

2、教学手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六、教学策略与学习方式

1、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主要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方式,包括“发现式探究”和“推理式探究”。其次个别环节还采用“讲述式”和“谈话式”教学。

2、学习方式:在教师的组织、启发和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合作与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七、教学过程

1、联系实际,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老师:外科大夫给病人做手术时为什么要对病人进行消毒? 学生:消灭细菌、病毒等

老师:对,回答的很好。他们都是微生物,我们今天就只学习《细菌》的有关知识。老师:请你们谈谈对细菌的认识? 学生:感冒细菌使人患感冒……

老师:这是细菌对人类有害的一面;其实细菌对人类还有有益的一面,例如:我们吃的泡菜和酸牛奶都是利用乳酸菌制成的…… 老师:关于细菌还有很多知识要学习,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细菌世界,揭示其神秘的面纱。(板书:细菌)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学生非常感兴趣,自然引出主题。

2、阅读材料,分析实验,汇报总结。

老师:细菌分布在哪呢?

学生:(活动)阅读和分析我发放的资料(关于细菌分布的实验的过程和现象)。学生:回答细菌分布广。

老师:(小结)细菌分布极广,遍布地球上的任何踪迹,如:空气、土壤、水、火山、甚至极地的冰雪中和生物体的内和外。

老师:细菌分布如此广?有谁用肉眼看见过细菌呢? 学生:没有

老师:为什么呢?原因是细菌非常小,必须借助于高倍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那么究竟细菌小到什么程度呢? 学生:阅读我发放的资料并回答。

老师:播放多媒体课件(10亿个细菌相当于一颗小米粒的大小)。

老师:(小结)细菌非常小,10亿个细菌相当于一颗小米粒的大小,仅1毫米左右,2000---3000个并排能穿过缝衣的针线孔。

设计意图:关于细菌分布广的实验课堂上无法完成,我收集了别人做的实验过程和现象,让学生分析得出结论。这样弥补了没做实验的不足,又有证据得出结论。播放多媒体课件(10亿个细菌相当于一颗小米粒的大小),非常直观,有力地说明了细菌确实是很小的。

老师:细菌的形态如何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就是显微镜下看到的细菌的三种形态——球形、杆形和螺旋形。(板书:细菌的形态:球形、杆形和螺旋形)学生:观察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3、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汇报总结。

老师:细菌的形态不一样,那么它的结构怎么样呢?播放多媒体课件,大屏幕展示《细菌细胞模式图》。下面同学们观察教课书中的《细菌细胞模式图》和屏幕展示的《细菌细胞模式图》及复习回顾植物细胞的结构。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细菌细胞结构包括哪几部分?每一部分有什么作用?(2)有些个别细菌细胞还有哪些特殊的结构?(3)细菌细胞与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学生活动)

学生:在独立观察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的形式讨论探究、汇报总结上述3个问题。老师:给予各小组评价。在重点地方给予补充。播放细菌细胞结构的动态分解图,重点讲解细菌细胞是无真正的细胞核,是原核生物,从植物界划分出来,属于微生物,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物界。说明了什么? 学生:说明了生物具有多样性。

老师:回答的很好。(板书:细菌的结构特点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无成形的细胞核、不含叶绿体)。

老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夹膜、鞭毛和芽孢)并介绍它们的作用。

设计意图:老师提出主要问题,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启发和引导下,先独立思考后再进行小组合作与探究学习。这是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是新课改最为关注的地方。老师:我们了解了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那么细菌的生命活动有什么特点呢?(板书:细菌的生命活动特点)

4、复习旧知,师生互动,引出新知。

老师:生物体的生殖方式是什么?

学生: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出芽生殖和分裂生殖等)

老师:细菌的生殖方式是什么?请看大屏幕(播放细菌细胞分裂的多媒体课件)学生:观察、回答是分裂生殖。

老师:同学们观察的很好。(板书:生殖方式:分裂生殖)细菌在适宜的条件下分裂的速度是相当快,每20分钟分裂一次。现在假设你手上有一个细菌,那么一个小时后会有几个细菌? 学生:8个细菌

老师: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学生:要养成饭前便后要洗手,常洗澡、勤换衣等良好的卫生习惯。老师:回答的很好。下面继续思考下一个问题:植物体的生殖方式有几种? 学生:两种:一种是自养(例如植物),另一种是异养(例如动物)。

老师:刚才我们学完了细菌细胞的结构特点,请同学们推测一下细菌的营养方式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细菌的营养方式是异养,原因是细胞中不含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老师:同学们分析的很好。大多数细菌的营养方式是异养,包括寄生和腐生两种。播放寄生菌和腐生菌的课件。但还有少数细菌的营养方式是自养的,例如:蓝细菌细胞中含有叶绿素a,是自养的,属于光能营养型;还有一些细菌利用化学能把CO2和无机物合成供自己利用的有机物,属于化能营养型。(板书:细菌的营养方式:多数是异养(寄生和腐生两种)的,少数是自养的。

设计意图:关于细菌的生命活动特点的内容主要采用师生谈话法、观察法进行教学,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丢弃。多媒体辅助教学,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具体,达到优化教学的效果。

5、观察与思考,归纳与总结。

老师:生物体都有一个产生、发展、衰老和死亡的过程。但我们并没有看见动植物尸体遍地都是,原因就是腐生细菌和其它腐生生物分解了动植物尸体的缘故。请看大屏幕,播放多媒体课件(腐生细菌分解动植物尸体的过程图解)。请回答腐生细菌在自然界中作用?

学生:观察、总结:腐生细菌在自然界中起物质循环的作用。

老师: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如何呢?请同学们阅读我发放的资料、讨论、归纳与总结。(学生活动)

学生1:细菌使人和动植物患病,例如:肺炎双球菌使人患肺结核,对人有害的。学生2:豆科植物的根瘤菌有固氮作用,对人有益的。学生3:甲烷菌能产生沼气,对人有益的。

老师:可见细菌对人既有有益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下面我们组成甲、乙两对进行辩论。

学生:正反两方进行激烈的辩论

老师:对甲、乙两方给予评价,看来你们难分胜负、平分秋色。同时补充相关内容。例如:美国“9.11”事件以后炭疽热病菌曾一度引起人们的恐慌,夹在邮件中哄干的炭疽热芽孢,在自然界中能长期存活,危害极大。这是有害的一面。有一种苏云金杆菌产生芽孢和副芽孢子体能分泌的毒素,能杀死菜青虫等昆虫;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有益细菌,大肠中除大肠杆菌以外还有400多种其它种群,能抵抗有害的细菌,还能产生维生素。这是有益的一面。可见,我们要全面、科学地看待细菌,树立一分为二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点。

6、练习与反馈,评价与总结。

老师: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同学们关于细菌你有哪些不清楚的问题? 学生:食物变馊了,是细菌还是真菌起的作用? 老师:是细菌,关于真菌我们下节继续学习。

老师:提出问题,细菌的生殖方式主要是是什么?细菌为什么从植物界里划分出来? 学生:细菌的主要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细菌细胞没有真正的细胞核,所以从植物界中划分出来。

老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我学到了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生命活动特点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各种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所升华。例如:从细菌有害的一面看,我们懂得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从细菌两面性看,我们要树立一分为二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点;还有生物具有多样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等。老师:给予各小组整体评价。

7、知识拓展,课后延伸。

老师:课后要广泛收集细菌的有关资料,并留一个小实验作业,取一个广口瓶放些土,把一个小动物尸体放入土中,把盖去掉放入土壤中,过一段时间进行观察。

学生:课后完成作业

八、教学反思

在生物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学生完成了“三维”目标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均发生了改变,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经过课后思考,总结出以下几点成功经验。

1、很好地贯彻了新课标的精神和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

在教学实践中,我始终坚持“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倡导探究性学习”这一理念。学生完成了“三维”目标的学习,不仅学到了知识、提高了各种能力,尤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有所提升。例如:通过细菌既对人类有益的一面,又对人有害的一面,学生能够树立对待事物用一分为二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点,等等。我始终培养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能提炼出相关的生物学观点、总结出生物学规律。例如:细菌没有真正的细胞核,从植物界划分出来,属于微生物的范畴这一知识的学习,提炼出了生物具有多样性的观点。

2、认真钻研生物新课标和生物新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课前必须认真备好课,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我上网查阅了大量的有关细菌的资料和翻阅了不同版本的教材,对原教材内容作了处理,补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发放给学生。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

3、结合学科特点,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

课程的导入我提问:外科大夫给病人做手术时为什么要对病人进行消毒?自然引出本节课题—细菌。教学过程中和结尾也都联系了生产和生活实际,例如:苏云金杆菌产生的副芽孢子体能分泌毒素,对菜青虫等昆虫具有杀伤力,既能消灭害虫,又不污染环境,我们国家正在推广应用。学生非常感兴趣,容易理解和消化知识。

4、注重相关学科的融合

当讲到细菌与人类的关系时,我引用了抗战时期日本731部队研制细菌武器残害中国百姓的滔天罪行的历史事例,学生既理解了知识,又受到了思想教育。

5、使用先进的媒体手段辅助教学,达到了优化教学的效果

本节教学内容—细菌,非常小,人的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高倍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清楚。但是现有条件下无法完成实验教学,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弥补无法完成实验教学的不足,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6、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我改变以往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立刻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而是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讨论研究,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

以上是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点滴经验,很不成熟。当然了在教学中还有一些不完美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调整和改进。

1、教材中涉及到社会热点问题需要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例如:关于“ DNA”这一知识时,应联系公安机关破案常采用“ DNA”分析、推断犯罪嫌疑人这一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介绍。

2、在评价问题上,除老师评价外,还应鼓励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

3、应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大学生多层面活动的力度。

4、在大班额现有条件下,进一步研究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和方法。

第三篇:初中生物《细菌》教学案例设计

------

《细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内容分析

《细菌》一课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2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重点章节。

第五单元即《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着重为了介绍除七年级上、下册学习了的植物、人之外的动物和微生物,而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重要的生物,是微生物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习动植物和人等生物不同,了解细菌更有利于从微观领域去了解生物世界,体会生物界的丰富多样,为第六单元学习生物多样性奠定基础。

2.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说出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课本60页细菌结构示意图、进而分析讨论和归纳与总结细菌细胞的结构的过程,获得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的方法,从而各种能力得到了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细菌发现的过程,阐明了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这一观点。通过介绍巴斯德实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3.教学重点:细菌的结构特点和营养方式 4.教学难点:细菌的营养方式

※教学方法※

1、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动植物,人等自然界用肉眼显而易见的生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了本章前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学生对细菌这一“耳熟能详”却又“未曾谋面”的生物具有浓厚的兴趣。有较强的学习动力去学习和了解关于细菌“长什么样”和如何繁殖等想管你知识。与此同时,由于细菌结构微小,无法用肉眼识别,需要借助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去观察,中学实验室并不具备观察细菌细胞的条件,因此,学生没有直观的感受,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2、教学方法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将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以探究法为主,结合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始终做到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教师的启发与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相结合,在师生共同探究下,使重点得以彰显,难点得以突破。

※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设疑导入】逐一导入图片,同时提示学生自习观察图片所示的是什么?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图片导入】导入“针尖上的细菌”(电子显微镜下,针尖上的细菌照片)

教师:归纳学生的分析,并揭晓答案。通过将细菌和针尖的比较,学生能体会到细菌个体的微小。

【设问、自主阅读】

教师:设问“那么如此微小的细菌是怎样被发现的?又是哪位科学家发现的呢?”,“腐------败肉汤中大量的细菌是怎样产生的?”将问题投影在屏幕上之后,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58-59页“细菌的发现”相关课文,找寻问题的答案。

【小组讨论、总结】

经过几分钟的阅读后,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上述两题的答案,同时要求每个小组总结讨论结果并推举一名同学做小组陈述。

【小组展示讨论结果】

每个小组的代表陈述小组间讨论结果。【教师归纳总结】

教师:仔细聆听每小组同学的回答后,对其中优秀的回答给予表扬鼓励,而其中不足的地方给予纠正。随后,导入列文·虎克及其制造的显微镜的图片,并对此部分做适当补充。

【图片导入】导入列文·虎克及其显微镜的图片 列文·虎克 显微镜

【教师讲授】第一个看到细菌的人也不算是什么科学家,而是荷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的管理员,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乡政府的公务员。他的名字叫列文虎克。他从小就迷上了自己制作放大镜,每天下班回家最大的乐趣就是去磨镜片,他磨制的镜片可以将物体放大200到400倍。到现在手工再也没办法磨制那么大的倍数了,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啊。用这些镜片,列文虎克观察了很多东西,他将观察到的景象绘制成图画寄给英国皇家学会。从这些图画中人们第一次认识了各种形态的细菌,英国皇家学会还选举他做会员,相当于我们的科学院院士。因此,这算是人类首次观察到细菌是第一次发现细菌。

【设疑转而导入巴斯德实验】

人们这时候虽然已经观察到细菌了,但是细菌究竟怎么来的呢?当时的人们啊,几乎都是受宗教的影响,认为这些小东西是神创的活着就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是这样的吗?大家现在在接着读后面的课文,看看巴斯德是不是也同意这种观点,他又是如何做的呢?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59页第二段课文,思考分析问题,小组讨论,代表陈述

教师:好,各小组讲的都挺好,大家的讨论都能够切中要害,没错,巴斯德并不认可前面讲的那种观点,他并没有受前面观点的影响,自己用巧妙地实验说明问题,这种怀疑精神真是科学研究所不可或缺的,同时巴斯德这种不被大家公认的所谓“真理”左右,客观的去探究才是真正的实事求是,值得大家学习。巴斯德这个巧妙地实验就是微生物界著名的“肉汤实验”,这个实验是如何实施的呢,我们书上没有介绍,下面我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

【PPT课件展示讲解巴斯德实验】

教师:巴斯德把肉汤灌进两个烧瓶里,第一个烧瓶就是普通的烧瓶,瓶口竖直向上;而将第二个烧瓶在火焰上熔化细长而弯曲的鹅瓶颈,瓶口不封闭。然后把肉汤煮沸、冷却。两个烧瓶都敞开着,外界的空气可以畅通无阻地与肉汤表面接触。过了三天,第一个烧瓶里就出现了微生物,第二个烧瓶里却没有。直至四年后,第二个曲颈瓶里的肉汤仍然清澈透明,没有变质。

巴斯德解释说,因为第一个烧瓶是顶端开口,悬浮于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可以落人瓶颈直达液体,微生物在肉汤里得到充足的营养而生长发育,于是引起了肉汤的变质。第二个烧瓶虽然也与空气相通,但瓶颈拉长弯曲,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仅仅落在弯曲的瓶颈上,而不会落人肉汤中生长繁殖引起腐败变质。巴斯德以令人信服的实验赢得了舆论的一致支持,后来,他在研究微生物方面获得了很多成就,被尊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导入下一教学目标:细菌的形态结构】

教师:巴斯德用显微镜观察到了肉汤里的细菌。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菌的装片,我们也可以看到同样的情景(由于课程时间限制,没有安排学生进行显微镜的实际操作,投影展------示图片)同学们看得清楚吗?

学生:看见一点一点的。

教师:嗯,没错。细菌的第一个形态特点就是小细菌实在是太小了,我们用的光学显微镜即便放到最大也无法看清楚,所以我们需要借助观察病毒的仪器来观察,大家还记得是什么吗?

学生:电子显微镜。

细菌的繁殖方式是分裂繁殖,也就是一分为二的分裂方式。一个细菌分裂一次变成两个细菌,2个细菌继续分裂变成4个,以此类推,可以得出来:一个细菌分裂N次,那么它的后代有2N个细菌。

教师:计算一下:你手上现在有1个细菌,每二十分钟繁殖一代。四个小时后,你手上细菌的数目有多少?

学生:计算;212=4096个!

教师:如果继续计算下去: 48小时后呢? 学生:抢着按计算器:2.23007451×1043个!

教师:我虽然不能告诉你一个细菌有多重,但是我可以保证:2.23007451×1043个的细菌的重量大约和4000个地球差不多,有就是说:理论上讲,如果你手上有1个细菌,两天后它能变成4000个地球那么多。

学生: 笑,不可能!教师:为什么不可能? 学生:我们会洗手。

【导入课题“芽孢”讲解】

教师:对。洗手的肥皂和洗涤剂都可以杀死细菌,甚至只是用流水冲洗也可以减少很多细菌。其实洗完手以后,手上的细菌并不是都杀死了,细菌对恶劣环境有自己的应对方法。那就是芽孢。当细菌遇到不良环境时一些细菌会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但是大家要注意到,一个细菌只产生一个芽孢,数目没有增长,不是繁殖。【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细菌,重温了细菌的发现,知道了细菌的“庐山面目”,也为细菌强大的繁殖能力所惊叹。那么,同样是微生物的真菌又是怎样的呢?它们对我们的生活和对自然界又起到什么作用呢?把细菌真菌全部消灭对我们有没有好处呢?这些内容我们将在后面的学习中逐一解答。【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一、细菌的发现

列文·虎克:自制显微镜发现细菌 巴斯德: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

巴士消毒法;

“微生物学之父”

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形态:杆状、球状、螺旋状 细菌的结构:无成形的细胞核

三、细菌的生殖 分裂生殖;------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开始上课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课本内容,并找出相关知识点。再根据教师提供的互动思路,引导学生自己主动探讨,从中体现出学生的掌握情况。以此期望达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本节课的缺点是:对学生的放手力度还略有不足,总担心学生学不会,吃不透,老师掌控的依然偏多。以后应更着重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另外本节课学生的活动量不足,如果能够让学生亲自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的形态结构估计效果会更好,但也比较费时间,课堂上不容易掌控。

第四篇:初中生物八年级细菌教学案例

初中生物八年级细菌教学案例(2000字)

初中生物八年级《细菌》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密

切关系,对细菌在生物圈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和归纳与总结的过程,获得自主、合作与探

究性学习的方法,各种能力得到了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细菌对人类有害的一面,学生懂得了讲究卫生的道理;细菌对人类的两面性,学生树立了能一分为二看待事物的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细菌没有真正的细胞核,从植物界里划分出来属于微生物的范畴,总结出了生物具有多样性;有些细菌有夹膜、产生芽孢抵抗不良的环境,说明生物是适应环境的。

4、教学重点:(1)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对细菌在生物圈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认识。

(2)各种能力的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

二、教学设计思路

从生活(外科大夫给病人做手术时为什么要对病人进行消毒?)入手导入新课(板书:细菌)——细菌的分布与大小(我发放的资料介绍细菌分布的实验和细菌的大小,由学生阅读回答)——细菌的形态(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观察)——细菌的结构(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多媒体课件,先独立观察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汇报总结)——细菌的生命活动特点(复习提问、播放多媒体课件,总结归纳生殖特点和营养方式)——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观察总结)——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学生阅读资料和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组成甲乙两队进行辩论,教师补充)——反馈、总结与评价(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由其他同学解答或老师解答;老师提出一些问题,由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学生从“三维目标”学习收获加以总结。老师作整体评价)——布置作业(课后完成小实验)

三、教学策略与学习方式

1、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主要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方式,包括“发现式探究”和“推理式探究”。其次个别环节还采用“讲述式”和“谈话式”教学。

2、学习方式:在教师的组织、启发和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合作与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过程

1、联系实际,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老师:外科大夫给病人做手术时为什么要对病人进行消毒?

学生:消灭细菌、病毒等

老师:对,回答的很好。他们都是微生物,我们今天就只学习《细菌》的有关知识。

老师:请你们谈谈对细菌的认识?

学生:感冒细菌使人患感冒……

老师:这是细菌对人类有害的一面;其实细菌对人类还有有益的一面,例如:我们吃的泡菜和酸牛奶都是利用乳酸菌制成的……

老师:关于细菌还有很多知识要学习,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细菌世界,揭示其神秘的面纱。(板书:细菌)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学生非常感兴趣,自然引出主题。

2、阅读材料,分析实验,汇报总结。

老师:细菌分布在哪呢?

学生:(活动)阅读和分析我发放的资料(关于细菌分布的实验的过程和现象)。学生:回答细菌分布广。

老师:(小结)细菌分布极广,遍布地球上的任何踪迹,如:空气、土壤、水、火山、甚至极地的冰雪中和生物体的内和外。

老师:细菌分布如此广?有谁用肉眼看见过细菌呢?

学生:没有

老师:为什么呢?原因是细菌非常小,必须借助于高倍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那么究竟细菌小到什么程度呢?

学生:阅读我发放的资料并回答。

老师:播放多媒体课件(10亿个细菌相当于一颗小米粒的大小)。

老师:(小结)细菌非常小,10亿个细菌相当于一颗小米粒的大小,仅1毫米左右,2000---3000个并排能穿过缝衣的针线孔。

设计意图:关于细菌分布广的实验课堂上无法完成,我收集了别人做的实验过程和现象,让学生分析得出结论。这样弥补了没做实验的不足,又有证据得出结论。播放多媒体课件(10亿个细菌相当于一颗小米粒的大小),非常直观,有力地说明了细菌确实是很小的。

老师:细菌的形态如何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就是显微镜下看到的细菌的三种形态——球形、杆形和螺旋形。(板书:细菌的形态:球形、杆形和螺旋形)学生:观察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3、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汇报总结。

老师:细菌的形态不一样,那么它的结构怎么样呢?播放多媒体课件,大屏幕展示《细菌细胞模式图》。下面同学们观察教课书中的《细菌细胞模式图》和屏幕展示的《细菌细胞模式图》及复习回顾植物细胞的结构。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细菌细胞结构包括哪几部分?每一部分有什么作用?(2)有些个别细菌细胞还有哪些特殊的结构?(3)细菌细胞与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学生活动)

学生:在独立观察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的形式讨论探究、汇报总结上述3个问题。老师:给予各小组评价。在重点地方给予补充。播放细菌细胞结构的动态分解图,重点讲解细菌细胞是无真正的细胞核,是原核生物,从植物界划分出来,属于微生

物,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物界。说明了什么?

学生:说明了生物具有多样性。

老师:回答的很好。(板书:细菌的结构特点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无成形的细胞核、不含叶绿体)。

老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夹膜、鞭毛和芽孢)并介绍它们的作用。

设计意图:老师提出主要问题,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启发和引导下,先独立思考后再进行小组合作与探究学习。这是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是新课改最为关注的地方。老师:我们了解了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那么细菌的生命活动有什么特点呢?(板书:细菌的生命活动特点)

4、复习旧知,师生互动,引出新知。老师:生物体的生殖方式是什么?

学生: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出芽生殖和分裂生殖等)

老师:细菌的生殖方式是什么?请看大屏幕(播放细菌细胞分裂的多媒体课件)学生:观察、回答是分裂生殖。

老师:同学们观察的很好。(板书:生殖方式:分裂生殖)细菌在适宜的条件下分裂的速度是相当快,每20分钟分裂一次。现在假设你手上有一个细菌,那么一个小时后会有几个细菌?

学生:8个细菌

老师: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学生:要养成饭前便后要洗手,常洗澡、勤换衣等良好的卫生习惯。

老师:回答的很好。下面继续思考下一个问题:植物体的生殖方式有几种? 学生:两种:一种是自养(例如植物),另一种是异养(例如动物)。

老师:刚才我们学完了细菌细胞的结构特点,请同学们推测一下细菌的营养方式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细菌的营养方式是异养,原因是细胞中不含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老师:同学们分析的很好。大多数细菌的营养方式是异养,包括寄生和腐生两种。播放寄生菌和腐生菌的课件。但还有少数细菌的营养方式是自养的,例如:蓝细菌细胞中含有叶绿素a,是自养的,属于光能营养型;还有一些细菌利用化学能把CO2和无机物合成供自己利用的有机物,属于化能营养型。(板书:细菌的营养方式:多数是异养(寄生和腐生两种)的,少数是自养的。

设计意图:关于细菌的生命活动特点的内容主要采用师生谈话法、观察法进行教学,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丢弃。多媒体辅助教学,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具体,达到优化教学的效果。

5、观察与思考,归纳与总结。

老师:生物体都有一个产生、发展、衰老和死亡的过程。但我们并没有看见动植物尸体遍地都是,原因就是腐生细菌和其它腐生生物分解了动植物尸体的缘故。请看大屏幕,播放多媒体课件(腐生细菌分解动植物尸体的过程图解)。请回答腐生细菌在自然界中作用?

学生:观察、总结:腐生细菌在自然界中起物质循环的作用。

老师: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如何呢?请同学们阅读我发放的资料、讨论、归纳与总结。(学生活动)

学生1:细菌使人和动植物患病,例如:肺炎双球菌使人患肺结核,对人有害的。学生2:豆科植物的根瘤菌有固氮作用,对人有益的。

学生3:甲烷菌能产生沼气,对人有益的。

老师:可见细菌对人既有有益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下面我们组成甲、乙两对进行辩论。

学生:正反两方进行激烈的辩论

老师:对甲、乙两方给予评价,看来你们难分胜负、平分秋色。同时补充相关内容。例如:美国“9.11”事件以后炭疽热病菌曾一度引起人们的恐慌,夹在邮件中哄干的炭疽热芽孢,在自然界中能长期存活,危害极大。这是有害的一面。有一种苏云金杆菌产生芽孢和副芽孢子体能分泌的毒素,能杀死菜青虫等昆虫;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有益细菌,大肠中除大肠杆菌以外还有400多种其它种群,能抵抗有害的细菌,还能产生维生素。这是有益的一面。可见,我们要全面、科学地看待细菌,树立一分为二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点。

6、练习与反馈,评价与总结。

老师: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同学们关于细菌你有哪些不清楚的问题? 学生:食物变馊了,是细菌还是真菌起的作用?

老师:是细菌,关于真菌我们下节继续学习。

老师:提出问题,细菌的生殖方式主要是是什么?细菌为什么从植物界里划分出来?

学生:细菌的主要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细菌细胞没有真正的细胞核,所以从植物界中划分出来。老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我学到了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生命活动特点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各种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所升华。例如:从细菌有害的一面看,我们懂得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从细菌两面性看,我们要树立一分为二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点;还有生物具有多样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等。老师:给予各小组整体评价。

7、知识拓展,课后延伸。

老师:课后要广泛收集细菌的有关资料,并留一个小实验作业,取一个广口瓶放些土,把一个小动物尸体放入土中,把盖去掉放入土壤中,过一段时间进行观察。

荐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1](精选范文)荐生物的分类教案(精选范文)荐荐高初中二

生生

物物

全下

套册

教教

荐高中生物全册教案集(全)

第五篇:人教版初中生物细菌教学设计(9篇)

篇1:细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一、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词。

二、理解细菌的性质,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

一、理解作品表现的主题。

二、品赏作品的语言特色。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

对自己所生活的时代有清醒的认识,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重点:

一、理解细菌的性质,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二、理解作品表现的主题和人物多样的精神世界。

教学难点:

三、品赏作品的语言特色。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方法:

探究法

教学设计: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点:

(一) 识记生字词。

(二) 理解细菌的性质和特征。

(三) 梳理课文,理解作品表现的主题。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介绍:

郑也夫,当代学者,北京人。学术着作《西方社会学史》,《代价论》、《信任论》;杂文集《走出囚徒困境》、《游戏人生》、《被动吸烟记》等。

三、字词检测。(见屏幕)

四、学生速读课文,谈谈你读过此文的第一感觉。

五、分析课文:

(一)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看看地球上的物种有几类,各物种有何作用?

原核细胞生物、真核细胞生物、真菌(细菌等微生物――分解有机物);动物(消费者);植物(生产者)。

(二)学生默读课文,看看细菌有怎样的性质与特征?

1、细菌是生物界元老; 2、细菌无所不在

3、细菌发挥重要作用; 4、细菌有不可毁灭性;

5、细菌的生存策略多。

(三)细菌对人类进步观的挑战表现在哪些方面?

1、人类的进步与细菌的简单化、退化。

2、寄生是生物世界中最重要的生存策略之一。

六、理解作品的主题:

本文通过介绍细菌的性质与特征,以及生物界中的寄生生存策略,告诉人们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寄生行为,不要过于激动烦恼,要以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态度,心平气和的与这些不良行为作漫长的斗争。

七、拓展延伸:

假如世界上的细菌被全部消灭,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

八、作业:

1、完成词语的品味和积累。

2、小作文:谈谈你对这篇文章的认识。

篇2:细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学习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和营养方式;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观察细菌形态和对问题的分析、比较,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了解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继续树立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辩证观点;通过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去分析事物;并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重点、难点分析

1.细菌结构特点及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是本章的重点知识,因为:

(1)通过学习细菌细胞结构特点,让学生与前面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在细胞结构上的相同点及显著区别,明白为什么把细菌从植物中划分出来。

(2)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为重点之二。腐生细菌等微生物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维持着生态系统中物质转化的动态平衡和自净作用。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细菌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为学习高中生物学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打下基础。

(3)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为重点之三。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客观事物。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表现在有利与有害两个方面,从而纠正许多人误以为细菌都是有害的错误观念。

2.如何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及了解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重要作用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1)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是本章的难点之一。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数量极大,与人类关系密切,但因为非常微小,用人的眼睛不能直接观察到,特别是有些地区的学校缺少相应的教学设备,如显微镜、显微投影仪、录像设备和微机等,所以教师难以进行直观教学。

(2)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重要作用是本章教学的难点之二。因为初一学生所掌握的生化知识很少,也没有接触生态系统的概念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知识,因而讲透细菌在促进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作用有一定难度。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细菌的形态和结沟特点:

(1)在讲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时,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些问题如:你们见过细菌吗?听说过细菌吗?能否描述出细菌的样子?在学生议论后请学生回答问题。

由此引入新课,教师接着指出:细菌分布广泛,无沦是空气、水、土壤还是每个人身上部有细菌生活。但它是单细胞生物,个体十分微小,所以我们用眼睛看不到,下面我们就要了解一下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2)关于细菌形态的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教学①用高倍显微镜演示细菌的三种形态;如果有教学设备的学校最好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用高倍显微镜进行观察。②可以用显微投影议投影放大细菌的三种形态。③播放细菌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的录像片段。④以上设备都没有,教师可让学生参看书中的显微照片及插图,同时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边讲边画出细菌三种形态的示意图。接着教师总结出细菌的形态:单细胞个体,从形态上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类。

(3)细菌的结构特点,该教学内容由于学生没有学过有关知识,可用讲述法。首先课前要准备好细菌结构的模式图。如果没有,教师可参照书上有荚膜的细菌结构示意图画一个。对照图来讲述细菌结构特点时,注意让学生与前面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注意强调:细菌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是细菌细胞与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重要区别,所以细菌不属于植物范围。另外,有些细菌具有特殊结构如:①有的细菌具有鞭毛可在水中游动。②有的细菌在细胞壁外有荚膜、具有保护作用。

关于芽孢,教师应该指出:能否形成芽孢是细菌总的特征,不是所有细菌都能形成芽孢。芽孢是该菌种的`休眠状态,称休眠体。注意说明芽孢的形成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一个细菌只能生成一个芽孢,在适宜条件下,一个芽孢萌发形成一个菌体。芽孢对恶劣环境有很强分抵抗力,壁很厚渗透性差,含水量极少。杀灭芽孢最有效的方法是高压蒸气灭菌法。一般情况下芽孢可以生存十多年。教师可以补充讲述芽孢在生物防治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阶值,例如:有些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产生晶体内含物,称副芽孢体。苏云金杆菌和日本甲虫杆菌等产生的副芽孢体对某些昆虫有强烈毒性,因此有些国家用苏云金杆菌等细菌作为杀虫剂又称生物农药,既能消灭害虫又不污染环境。

2.细菌生命活动特点:

(1)在讲述细菌的生殖过程中要强调分裂生殖是单细胞生物普遍存在的生殖方式。特点是简单、快速,属于无性生殖。在讲述生殖过程中,教师可参考教参中的示意图边讲边画。

(2)细菌的营养方式的讲述可用谈话法。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 ①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获得营养物质的?②植物制造有机物的条件是什么?③细菌不含叶绿素,它怎样获得营养?经讨论后,教师做必要的总结。这样学生就可以推论出细菌与植物的营养方式有本质的不同。接着引出异养的概念以及腐生细菌与寄生细菌的概念。强调腐生和寄生细菌的区别:腐生是从已死的或腐烂的动植物组织中获得有机物;寄生是从活的动植物体内或体表来吸取有机物来生活。

3.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1)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本内容教师可运用讲述与谈话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自然界中任何一种生物都有着诞生、生长发育、成熟、衰老和死亡的过程,这是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生物体死亡后是否永远保留在地球上?为什么没有出现这种情况?让学生回答,谁起了重要作用。腐生细菌的具体作用需要教师来讲述。下面教师可画简图让学生连线填充说明三者之间的关系。

为加深学生了解腐生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作用,可布置课外小实验,让学生完成:

用一个广口瓶里面放些土,把小昆虫的尸体埋在土中。再把玻璃瓶埋入土中,瓶子不要加盖。上面做好标记,过一段时间挖出来观察,看看有何变化。

(2)在讲述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之前,先让学生讨论,①细菌对人类是否都有害?②有益表现在哪些方面?有害表现在何处?而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补充,要强调多数细菌对人类是有益的,有害的只是少数种类。纠正细菌都是有害的片面认识,培养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分析客观事物的能力。由于病原菌能引起疾病要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讲完课后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检测,及时反馈。并请学生回答“动动脑”上的问题。布置学生看课外读物的内容。

4.本课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细菌的应用价值越来越高,范围很广,特别是近些年来在环境保护、分子遗传学、基因工程、制药业等等在讲课时可以渗透这方面的信息。

篇3:细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细菌》一课是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2章第4节第一课的内容。《细菌》的细胞结构是没有真正的细胞核,从植物界划分出来,构成了微生物中的一员,体现了生物的多样性。《细菌》和一些腐生菌分解动植物的尸体,在自然界中起到物质循环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在生物圈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对细菌在生物圈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和归纳与总结的过程,获得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各种能力得到了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细菌对人类有害的一面,学生懂得了讲究卫生的道理;细菌对人类的两面性,学生树立了能一分为二看待事物的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细菌没有真正的细胞核,从植物界里划分出来属于微生物的范畴,总结出了生物具有多样性;有些细菌有夹膜、产生芽孢抵抗不良的环境,说明生物是适应环境的。

4、教学重点:

(1)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对细菌在生物圈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认识。

(2)各种能力的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上课学生是西昌市民族中学八年级2班的,大部分生物学基础知识已学过,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对本节课顺利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本班大多数学生积极活跃,思维敏捷,师生互动顺畅。

3、细菌非常小看不见,教学内容抽象,现有条件下无法完成实验,必须借助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四、教学设计思路

从生活(外科大夫给病人做手术时为什么要对病人进行消毒?)入手导入新课(板书:细菌)——细菌的分布与大小(我发放的资料介绍细菌分布的实验和细菌的大小,由学生阅读回答)——细菌的形态(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观察)——细菌的结构(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多媒体课件,先独立观察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汇报总结)——细菌的生命活动特点(复习提问、播放多媒体课件,总结归纳生殖特点和营养方式)——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观察总结)——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学生阅读资料和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组成甲乙两队进行辩论,教师补充)——反馈、总结与评价(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由其他同学解答或老师解答;老师提出一些问题,由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学生从“三维目标”学习收获加以总结。老师作整体评价)——布置作业(课后完成小实验)

五、教学资源与教学手段

1、教学资源:教材内容、教师补充的相关资料、学生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

2、教学手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六、教学策略与学习方式

1、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主要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方式,包括“发现式探究”和“推理式探究”。其次个别环节还采用“讲述式”和“谈话式”教学。

2、学习方式:在教师的组织、启发和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合作与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七、教学过程

1、联系实际,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老师:外科大夫给病人做手术时为什么要对病人进行消毒?学生:消灭细菌、病毒等

老师:对,回答的很好。他们都是微生物,我们今天就只学习《细菌》的有关知识。老师:请你们谈谈对细菌的认识?学生:感冒细菌使人患感冒……

老师:这是细菌对人类有害的一面;其实细菌对人类还有有益的一面,例如:我们吃的泡菜和酸牛奶都是利用乳酸菌制成的……老师:关于细菌还有很多知识要学习,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细菌世界,揭示其神秘的面纱。(板书:细菌)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学生非常感兴趣,自然引出主题。

2、阅读材料,分析实验,汇报总结。

老师:细菌分布在哪呢?

学生:(活动)阅读和分析我发放的资料(关于细菌分布的实验的过程和现象)。学生:回答细菌分布广。

老师:(小结)细菌分布极广,遍布地球上的任何踪迹,如:空气、土壤、水、火山、甚至极地的冰雪中和生物体的内和外。

老师:细菌分布如此广?有谁用肉眼看见过细菌呢?学生:没有

老师:为什么呢?原因是细菌非常小,必须借助于高倍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那么究竟细菌小到什么程度呢?学生:阅读我发放的资料并回答。

老师:播放多媒体课件(10亿个细菌相当于一颗小米粒的大小)。

老师:(小结)细菌非常小,10亿个细菌相当于一颗小米粒的大小,仅1毫米左右,2000---3000个并排能穿过缝衣的针线孔。

设计意图:关于细菌分布广的实验课堂上无法完成,我收集了别人做的实验过程和现象,让学生分析得出结论。这样弥补了没做实验的不足,又有证据得出结论。播放多媒体课件(10亿个细菌相当于一颗小米粒的大小),非常直观,有力地说明了细菌确实是很小的。

老师:细菌的形态如何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就是显微镜下看到的细菌的三种形态——球形、杆形和螺旋形。(板书:细菌的形态:球形、杆形和螺旋形)学生:观察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3、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汇报总结。

老师:细菌的形态不一样,那么它的结构怎么样呢?播放多媒体课件,大屏幕展示《细菌细胞模式图》。下面同学们观察教课书中的《细菌细胞模式图》和屏幕展示的《细菌细胞模式图》及复习回顾植物细胞的结构。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细菌细胞结构包括哪几部分?每一部分有什么作用?

(2)有些个别细菌细胞还有哪些特殊的结构?

(3)细菌细胞与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学生活动)

学生:在独立观察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的形式讨论探究、汇报总结上述3个问题。老师:给予各小组评价。在重点地方给予补充。播放细菌细胞结构的动态分解图,重点讲解细菌细胞是无真正的细胞核,是原核生物,从植物界划分出来,属于微生物,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物界。说明了什么?学生:说明了生物具有多样性。

老师:回答的很好。(板书:细菌的结构特点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无成形的细胞核、不含叶绿体)。

老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夹膜、鞭毛和芽孢)并介绍它们的作用。

设计意图:老师提出主要问题,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启发和引导下,先独立思考后再进行小组合作与探究学习。这是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是新课改最为关注的地方。老师:我们了解了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那么细菌的生命活动有什么特点呢?(板书:细菌的生命活动特点)

4、复习旧知,师生互动,引出新知。

老师:生物体的生殖方式是什么?

学生: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出芽生殖和分裂生殖等)

老师:细菌的生殖方式是什么?请看大屏幕(播放细菌细胞分裂的多媒体课件)学生:观察、回答是分裂生殖。

老师:同学们观察的很好。(板书:生殖方式:分裂生殖)细菌在适宜的条件下分裂的速度是相当快,每20分钟分裂一次。现在假设你手上有一个细菌,那么一个小时后会有几个细菌?学生:8个细菌

老师: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学生:要养成饭前便后要洗手,常洗澡、勤换衣等良好的卫生习惯。老师:回答的很好。下面继续思考下一个问题:植物体的生殖方式有几种?学生:两种:一种是自养(例如植物),另一种是异养(例如动物)。

老师:刚才我们学完了细菌细胞的结构特点,请同学们推测一下细菌的营养方式是什么?为什么?学生:细菌的营养方式是异养,原因是细胞中不含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老师:同学们分析的很好。大多数细菌的营养方式是异养,包括寄生和腐生两种。播放寄生菌和腐生菌的课件。但还有少数细菌的营养方式是自养的,例如:蓝细菌细胞中含有叶绿素a,是自养的,属于光能营养型;还有一些细菌利用化学能把CO2和无机物合成供自己利用的有机物,属于化能营养型。(板书:细菌的营养方式:多数是异养(寄生和腐生两种)的,少数是自养的。

设计意图:关于细菌的生命活动特点的内容主要采用师生谈话法、观察法进行教学,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丢弃。多媒体辅助教学,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具体,达到优化教学的效果。

5、观察与思考,归纳与总结。

老师:生物体都有一个产生、发展、衰老和死亡的过程。但我们并没有看见动植物尸体遍地都是,原因就是腐生细菌和其它腐生生物分解了动植物尸体的缘故。请看大屏幕,播放多媒体课件(腐生细菌分解动植物尸体的过程图解)。请回答腐生细菌在自然界中作用?

学生:观察、总结:腐生细菌在自然界中起物质循环的作用。

老师: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如何呢?请同学们阅读我发放的资料、讨论、归纳与总结。(学生活动)

学生1:细菌使人和动植物患病,例如:肺炎双球菌使人患肺结核,对人有害的.。学生2:豆科植物的根瘤菌有固氮作用,对人有益的。学生3:甲烷菌能产生沼气,对人有益的。

老师:可见细菌对人既有有益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下面我们组成甲、乙两对进行辩论。

学生:正反两方进行激烈的辩论

老师:对甲、乙两方给予评价,看来你们难分胜负、平分秋色。同时补充相关内容。例如:美国“9.11”事件以后炭疽热病菌曾一度引起人们的恐慌,夹在邮件中哄干的炭疽热芽孢,在自然界中能长期存活,危害极大。这是有害的一面。有一种苏云金杆菌产生芽孢和副芽孢子体能分泌的毒素,能杀死菜青虫等昆虫;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有益细菌,大肠中除大肠杆菌以外还有400多种其它种群,能抵抗有害的细菌,还能产生维生素。这是有益的一面。可见,我们要全面、科学地看待细菌,树立一分为二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点。

6、练习与反馈,评价与总结。

老师: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同学们关于细菌你有哪些不清楚的问题?学生:食物变馊了,是细菌还是真菌起的作用?老师:是细菌,关于真菌我们下节继续学习。

老师:提出问题,细菌的生殖方式主要是是什么?细菌为什么从植物界里划分出来?学生:细菌的主要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细菌细胞没有真正的细胞核,所以从植物界中划分出来。

老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我学到了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生命活动特点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各种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所升华。例如:从细菌有害的一面看,我们懂得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从细菌两面性看,我们要树立一分为二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点;还有生物具有多样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等。老师:给予各小组整体评价。

7、知识拓展,课后延伸。

老师:课后要广泛收集细菌的有关资料,并留一个小实验作业,取一个广口瓶放些土,把一个小动物尸体放入土中,把盖去掉放入土壤中,过一段时间进行观察。

学生:课后完成作业

八、教学反思

在生物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学生完成了“三维”目标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均发生了改变,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经过课后思考,总结出以下几点成功经验。

1、很好地贯彻了新课标的精神和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

在教学实践中,我始终坚持“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倡导探究性学习”这一理念。学生完成了“三维”目标的学习,不仅学到了知识、提高了各种能力,尤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有所提升。例如:通过细菌既对人类有益的一面,又对人有害的一面,学生能够树立对待事物用一分为二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点,等等。我始终培养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能提炼出相关的生物学观点、总结出生物学规律。例如:细菌没有真正的细胞核,从植物界划分出来,属于微生物的范畴这一知识的学习,提炼出了生物具有多样性的观点。

2、认真钻研生物新课标和生物新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课前必须认真备好课,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我上网查阅了大量的有关细菌的资料和翻阅了不同版本的教材,对原教材内容作了处理,补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发放给学生。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

3、结合学科特点,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

课程的导入我提问:外科大夫给病人做手术时为什么要对病人进行消毒?自然引出本节课题—细菌。教学过程中和结尾也都联系了生产和生活实际,例如:苏云金杆菌产生的副芽孢子体能分泌毒素,对菜青虫等昆虫具有杀伤力,既能消灭害虫,又不污染环境,我们国家正在推广应用。学生非常感兴趣,容易理解和消化知识。

4、注重相关学科的融合

当讲到细菌与人类的关系时,我引用了抗战时期日本731部队研制细菌武器残害中国百姓的滔天罪行的历史事例,学生既理解了知识,又受到了思想教育。

5、使用先进的媒体手段辅助教学,达到了优化教学的效果

本节教学内容—细菌,非常小,人的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高倍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清楚。但是现有条件下无法完成实验教学,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弥补无法完成实验教学的不足,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6、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我改变以往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立刻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而是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讨论研究,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

以上是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点滴经验,很不成熟。当然了在教学中还有一些不完美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调整和改进。

1、教材中涉及到社会热点问题需要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例如:关于“ DNA”这一知识时,应联系公安机关破案常采用“ DNA”分析、推断犯罪嫌疑人这一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介绍。

2、在评价问题上,除老师评价外,还应鼓励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

3、应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大学生多层面活动的力度。

4、在大班额现有条件下,进一步研究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和方法。

篇4:细菌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生物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细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围绕重要概念展开,精选恰当的教学活动内容,其教学方式可以是讲授、演示、实验、资料分析、讨论等,以促成学生对重要概念的建立、理解和应用。

教材分析

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重要的生物,了解细菌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教材通过细菌发现的过程,阐明了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这一观点。通过介绍巴斯德实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细菌的个体很小,观察它的形态需要在高倍显微镜和电镜下才能观察到,教材通过《观察与思考》让学生了解了细菌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相比较,细菌突出的特征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此外,细菌没有叶绿体,这就决定了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细菌靠分裂生殖,细菌的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等特点,使其几乎无处不在。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细菌在自然界中所起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很强,大多数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生物学的方法。他们思维较活跃,不喜欢老师空洞的说教,而喜欢主动探究。而且,七年级已经学过动、植物细胞的相关知识,所以只要引导方法得当,这节课的内容应该可以掌握得很好。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描述出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2、能说出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二)技能目标

1、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和设计探究实验的能力。(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细菌正反两面方面作用(有害和有益)的学习,正确认识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及在自然界的作用,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教学重点:细菌的结构特点和营养方式;细菌和人类的关系。3.教学难点:细菌的营养方式,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

教法设想

1、直观教学法:通过课件的直观教学手段,创设生物微观世界,激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得生动的表象,促进对知识比较全面、比较深刻地掌握和理解的教学方法。

2、目标导向法:围绕教学目标,步步激疑启思,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发现问题,使学生逐层探索获取知识。

3、推理法:培养学生学会辨证推理得出结论的方法和能力。使学生学习透过事物表象,思考、分析、研究事物内涵的方法。

学法指导

1、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解决疑难。通过讨论,学生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同时还可以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和训练语言表达的能力。

2、观察法: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和步骤;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观察、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培养学生形成敏锐的观察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3、比较法:通过分析细菌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异同和内在联系,使学生对细菌生命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比单纯的观察更进一步。教学过程

导入

观察:(展示腐烂水果的图片)你熟悉这种情形吗?你能解释其原因吗?

讨论交流:细菌,一个同学们都很熟悉的字眼,但你对它了解吗?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谈谈对细菌的一些认识。

细菌是如何发现的呢?

阅读课文:请你阅读书本P58—P59的相关内容,从中你可以获取哪些重要信息?

细菌的发现

1、细菌的发现:17世纪后叶列文虎克

2、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提出巴氏消毒法)

你知道常州的品牌牛奶吗?红梅牛奶,它是利用什么样的消毒方法吗?引出巴氏消毒法,并作简单介绍。

通过阅读,你对于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

1、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2、巴斯德的故事告诉我们,平时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勇于实践,就能发现自然界的奥秘。

从生物学的角度,细菌有什么样的形态结构呢?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观察:展示细菌的形态图,了解细菌的三种形态。

细菌的形态不同,但基本结构相同,细菌的结构怎样呢?

观察:展示细菌结构图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总结细菌的结构的特点。

根据细菌的结构,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是怎样的?引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腐生和寄生)

细菌的生殖

我们熟悉的植物是怎样繁殖的?(种子和孢子),那细菌又是怎样繁殖的呢?

观察:课件展示①细菌的生殖过程,学生说出生殖的特点:二分裂

引导学生完成技能训练,学生谈启示

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经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你能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吗?

1、炎热的夏天,食物容易腐败,但放在冰箱里的食物为什么就可以保持较长的时间呢?

2、为什么晒干的香菇、木耳比新鲜的更容易保存?

3、在我国秦朝修建长城时,建造者的食物之一是存放在罐子里用盐腌制的蔬菜,你能说出腌制蔬菜,为什么能保存较长时间的道理吗?

从生活实例出发,引导学生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细菌的生存和繁殖需要一定的条件。(水分、有机物和适宜的温度)

这两天,我们已感受到天气的寒冷,那细菌是怎样度过这寒冷的环境的呢?引出芽孢结构

观察:展示芽孢的形成过程和遇到适宜条件萌发过程。强调芽孢是细菌的一种休眠体。从生殖特点和芽孢结构,引导学生思考细菌与它的分布广泛相适应的特点。

细菌和人类的关系

通过你的细菌的了解,你认为细菌对人类有利还是有弊呢?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1、学生交流

2、视频播放:视觉强化,让学生对细菌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让学生感受细菌对人类既有益又有害,且利大于弊。

盘点收获

由学生回顾本节所学知识,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小结。

巩固训练

通过当堂测评的方式对本节内容进行巩固加深理解和印象。课后作业对课时练本节的练习题,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的形式,要求所有学生都能掌握本节的重点基础知识,对学有余力的同学也能保证吃饱。

教学反思

在讲课过程中渗透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合作探讨学习的能力,并强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归纳总结能力这一理念,本节课的教学中,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归纳总结,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足之处是给予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够,从而导致课上教师说的多,学生说的少,虽然对多媒体课堂感兴趣,但不利于教学时间的准确控制,影响实际教学的效果。在整节课中我没有做到面向所有学生,忽视了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所以我觉得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情感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高效主动地学习,以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篇5:细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通过对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结合生活实际,说出细菌的生殖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利用网络搜索资料,进行表达交流,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提高信息素养;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认识水平;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开展思考、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细菌的内容,这课内容包括细菌的发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细菌的生殖三部分。由于细菌个体十分微小,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八年级学生来说,平铺直叙的讲解恐怕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于是我根据他们喜欢上网、动手实践强的特点,对教材作认真的解读和适当的重组后,教学内容重新分为细菌的发现、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细菌的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细菌的休眠体——芽孢六个小内容,层层推进,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学生对网络的好奇心,力求通过互联网中的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抽象知识直观具体化,降低学生认知难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热情,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特点。

难点:巴斯德实验的理解;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细菌的生殖。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了与本节课有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接着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到舒肤佳的广告视频、“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动画、细菌形态图片、“细菌的营养方式”视频、芽孢形成和萌发视频、细菌生殖图片、细菌生殖过程视频。

四、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探究法、小组合作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播放舒肤佳的广告视频。生:观看、产生好奇为什么要洗手。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勤洗手?”;“手上的细菌肉眼能看到吗?”

引入课题:细菌(二)交流合作、探究讨论1.细菌的'发现师:提出问题

①谁最先发现了细菌?细菌是怎样被发现的?②细菌的来源,谁给出了正确解释?③巴斯德怎样演示了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④巴斯德被称为“微生物之父”为什么?

⑤通过巴斯德的这个科学故事,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讨论交流细菌的发现、细菌的来源、巴斯德实验的过程、巴斯德被称为“微生物之父”的原因。

师:巴斯德曲颈瓶试验FLASH演示

师:小结荷兰人列文虎克最先用自制显微镜发现了细菌。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对细菌的来源给出了正确解释: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2.细菌的形态师:提出问题

①细菌的个体特点?用什么观察?②细菌有哪些形态?

③细菌是独立生活还是共同生活?

师:小结展示电镜下几种细菌形态、引导学生观察并识别细菌的三种形态。3.细菌的结构

师:提出问题①细菌的结构有哪些?

②细菌是否由细胞构成?如果是,它是单细胞还是多细胞生物?③回忆动植物细胞,有哪些结构?

④比较细菌、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有什么异同?⑤完成课本P60观察与思考中的讨论小题师:出示细菌的结构示意图

师:小结细菌的结构特点:具有细胞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叶绿体。有遗传物质──DNA。

4.细菌的营养方式师:提出问题

试根据细菌的结构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是怎样?生:推测和交流细菌的营养方式的原因。师:播放细菌的营养方式视频师:小结细菌的细胞内没有叶绿体,所以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只能依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它的营养方式是异养型。5.细菌的生殖

师:提出问题

①细菌靠什么进行生殖?②完成课本P61技能训练③日常生活中如何搞好个人卫生?

师:展示细菌的生殖视频,推测细菌的繁殖公式1个细菌繁殖的数目=2n(n为细菌分裂或繁殖的次数)生:完成课本P61技能训练

师:小结细菌的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细菌的繁殖速度很快,要养成搞好个人卫生的良好习惯。

6.细菌的休眠体——芽孢

师:提出问题

①在极度恶劣的环境条件下,细菌会不会死亡?②由芽孢萌发成细菌是一种生殖吗?③细菌有哪些结构使它无处不在?

④细菌无处不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做?

生:讨论交流细菌在极度恶劣的环境条件下,能够生存的原因、细菌无处不在的原因师:播放细菌形成芽孢视频

师:小结细菌在极度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形成芽孢,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加上细菌的繁殖速度很快,所以细菌几乎无处不在,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学生课堂效果测试:

(1)最先发现细菌存在的人是__________。

(2)__________通过严谨的科学实验证明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3)细菌的形态有__________状,__________状和____________状。(4)细菌和动植物细胞结构上最主要区别是:细菌虽有________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________。

(5)大肠杆菌的结构与桃树细胞相近,都有细胞壁,但大肠杆菌与桃树的营养方式却截然不同,它们的主要区别是()

A、是独立生活B、能否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C、能否进行呼吸作用D、生命活动是否消耗能量

(6)细菌是以什么形式来对付不良环境的()

A、冬眠B、遇到不良环境死亡C、形成芽孢D、形成生殖细胞

(四)、课堂总结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生:讨论交流,总结这节课的知识要点。

【板书设计】

第二节细菌

1、细菌的发现:列文虎克

2、细菌的形态:杆状、球状、螺旋状

3、细菌的结构: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4、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

5、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

6、细菌的休眠体——芽孢

六、教学反思

这节课取得很好的效果,选题上面向实际教学问题,突出重难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根据老师布置的任务,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运用网络提供的资源,自主探究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提高信息素养,拓展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强调学生对网络信息的有效获取与加工,重视师生间基于信息的交流互动,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篇6:细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生物教材第五单元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第二节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比较,推测出细菌细胞的营养方式;

3、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和巴斯德实验;

4、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

二、重难点分析:

细菌的结构特点、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是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教材运用了很大的篇幅来阐述以上内容,其中包括一个‘观察与思考’和一个‘技能训练’。因此,在本节内容的教学中,在学生了解细菌菌落的基础上,着重让学生了解细菌的结构。从结构特点上推测出其营养方式,最后让学生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为以后的《真菌》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

以舒肤佳的广告导入新课,学生可以看到广告上小朋友手上的细菌,让学生对细菌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并且电视上常常播放的广告让学生感到熟悉,把抽象的细菌现实化。

(二)、讲授新课。

1、白板出示学习目标:

(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3)通过对巴斯德实验的学习,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2、知道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学本节内容

出示问题:

(1)细菌是如何发现的

(2)细菌是从哪里来的?

(3)微生物学之父是谁?

(4)细菌有哪些形态?细菌细胞由哪些结构构成?

(5)细菌是怎样繁殖的?怎样抵抗不良环境 ?

3、教师:第一个发现细菌的是谁

学生:列文虎克

教师:他是怎么发现的?利用什么?

学生:显微镜

教师:白板展示列文虎克当时发明的显微镜并和现在的显微镜对比,说明科学是在不断进步的。并再次提问,细菌是原来就存在在生物圈的,还是自己又产生的?

学生:是本来就存在的。并说明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说明“鹅颈瓶实验”

教师:讲述巴斯德的实际,并提问,通过对巴斯德的这个实验的学习,大家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谈认识

教师:适当总结,并说学习也是一样,应该脚踏实地。教师:白板展示高倍显微镜下的细菌,让学生直接观察细菌。提问,细菌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根据它的形状可以分为三类,是哪三类?

学生:球菌、杆菌、螺旋菌

教师:白板展示三张形状的细菌,并分别展示球菌、杆菌、螺旋菌。一道习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判断细菌的不同形态

教师:通过大肠杆菌这个原来学过的单细胞细菌,引出细菌都是单细胞生物,研究细菌的结构

教师:展示、汇报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

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没有成行的细胞核,所以是原核生物)

特殊结构:荚膜(保护),鞭毛(运动)

教师:重点讲解荚膜和鞭毛,并强点,他们不是所有细菌共有的.。

教师:白板展示动植物细胞和细菌的比较,让学生们归纳出细菌与动植物细胞最大的不同

学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教师:重点强调不是没有细胞核,而是没有成行的细胞核。并出示动植物细胞和细菌的比较表格。

学生:完成表格

教师:知道学生通过对植物细胞营养方式的复习,让学生归纳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学生:细菌是“异养”,异养有两种方式:腐生和寄生

教师:重点讲解腐生和寄生。

教师:细菌是无处不在的,那么它们是如何繁殖的?

学生:分裂

教师:播放细菌分裂的视频,让学生只管感受细菌分裂的可怕。并出示一道数学题,假设你手上此刻有100个细菌,细菌的繁殖速度按每30分繁殖一代计算,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4小时后你手上的细菌的数目是多少?

这对你搞好个人卫生有什么启示?

学生:看视频。之后算题,得出一个比较大的数目之后,认识到勤洗手的必要性。

教师:细菌分布的广泛除了和分裂速度有关之外,还有一个就是细菌在环境恶劣的情况下,细菌还会形成什么?

学生:芽孢

教师:大家听一下,老师说的这句话对不对啊?芽孢是细菌的生殖体。

学生:不对,说明,芽孢不是细菌的生殖体,而是细胞的休眠体,它可以抵抗恶劣环境,在环境适宜的时候还会再繁殖出新的细菌

教师:学生归纳,细菌分布广泛的原因

学生:1.进行分裂生殖,速度快,数量多。

2.能形成休眠体芽孢,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 而 且还能四处飘散,落在适宜的环境中,又能萌发成细菌。3.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极易被各种媒介携带。

(三)课外拓展:外科大夫在给病人做手术之前,要进行严格的消毒,手术时还要戴上消过毒的口罩和手套,这样做有哪些好处

外科医生手术前进行严格消毒的目的是防止细菌进入病人体内;戴手套是为防止因手消毒不干净而留有细菌;戴口罩是防止医生呼气时将细菌带入病人体内。上述做法都是为了防止细菌感染病人。反之,也防止病人身体的病菌感染医生。

(四)巩固练习

(五)课堂小结

(六)板书:

细菌

一、细菌的发现

二、细菌:结构 形态 营养方式

篇7:细菌教学设计

c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废旧物利用的良好意识。

2、使幼儿学会美术中粘、贴、刮的基本操作。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水粉颜料、小圆纸片、五子棋、双面胶、蛋糕叉和废旧蛋糕纸盘。

经验准备:幼儿初步了解一一对应关系,会使用双面胶。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谈话法)

师:小朋友,细菌我们听过吗?那你们见过细菌长什么样子吗?

师:今天老师不仅要带小朋友去见一见细菌,还要交给小朋友新的本领。

二:活动过程

第一步:

用叉子取出水粉颜料

第二步:

用叉子将水粉颜料从不同的方位刮出

第三步:

细菌的小脸蛋全部做好

第四步:

取出小圆纸片作为细菌的'眼白,粘上双面胶

第五步:

取出五子棋作为细菌的眼珠

第六步:

将五子棋粘在小圆纸片上,细菌的一个眼睛做好了。

第七步:

用同样的方法将细菌的眼睛全部做好

第八步:

将细菌的眼睛轻轻放在它的小脸蛋上

第九步:

细菌大部队就制作完成了

三、活动结束:

1、请幼儿分享作品

2、一起玩细菌大作战的游戏

3、请幼儿洗手

篇8:生物《细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3.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重要的生物,了解细菌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教材通过细菌发现的过程,阐明了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这一观点。通过介绍巴斯德实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细菌的个体很小,观察它的形态需要在高倍显微镜和电镜下才能观察到,教材通过《观察与思考》让学生了解了细菌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相比较,细菌突出的特征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此外,细菌没有叶绿体,这就决定了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细菌靠分裂生殖,细菌的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等特点,使其几乎无处不在。

2.教学重点

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

3.教学难点

巴斯德实验的理解;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的原因。

4.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准备

准备细菌的.形态、结构等图片资料,显微镜,细菌永久涂片。

四、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和方法建议

本节课的导入可以这样设计:

首先从显微镜的作用入手,进而引出显微镜的发明对认识微小生物具有重要意义;然后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产实践,使学生对这“熟悉但不了解”的细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最后播放一段与细菌有关的录像或引用各种媒体上对细菌的最新报道等,引入新课。

在学习显微镜的发明和巴斯德实验时,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在观察细菌的形态时,教师可有目的的介绍一些与学生身体健康有关细菌,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

在进行观察与思考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区别,描述出细菌的基本结构特征。同时要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对细菌营养方式的推测。

对于细菌的分裂生殖及芽孢的形成,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材无法将动的过程展示出来,学生可能会感到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或用课件画面展示等形式,使之形象化。

本节教学建议以观察、讨论为主,要重视学生推测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2.案例的设计思路

以一系列的生活实例出发,提出疑问,激发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望。

让学生用显微镜亲自观察身边的细菌,进而了解细菌的特征,理论上,这样会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实际操作会有较大难度。因此可以让学生观察细菌的永久涂片以及细菌形态结构图片。

细菌的生殖及芽孢的形成过程,可以借助课件画面展示,这样可以化静为动,易于学生接受,从而突破了难点。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从生活实例出发,提出一系列问题,如你的手上有细菌吗?你的课桌上、书上、钢笔上有细菌吗?你的衣服上有细菌吗?通过这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细菌并不陌生,其实自己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进而又提出问题:那么你了解细菌吗?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新授

细菌的发现

(1)过渡:为什么我们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却又不了解细菌呢?(细菌微小,肉眼看不见)

(2)学生阅读课本58页~59页,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发现加快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进程,进而认识技术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对于巴斯德实验,教师提出问题:读了这个故事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学生讨论、交流看法)

(3)指导学生了解巴斯德实验。这是一个对照实验,变量是有无细菌进入。

(4)小结: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1)过渡:细菌很小,所以我们虽然时时刻刻在接触它们,却看不到,那么,它们的形态、结构到底是怎样的呢?

(2)学生用显微观察细菌永久涂片,并对细菌的形态进行讨论、交流。

(3)屏幕展示细菌形态图片,使学生对细菌的形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然后介绍一些与学生身体健康有关的细菌,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

(4)过渡:细菌的形态不同,但基本结构相同,细菌的结构怎样呢?

(5)展示细菌结构图片。学生就细菌结构进行讨论,并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

(6)根据细菌的结构,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是怎样的?

(7)小结:细菌有杆状、球状、螺旋状等不同形态,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区别是: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有的还有荚膜、鞭毛、另外,戏剧没有叶绿体,所以只能靠分解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细菌的生殖

(1)过渡:我们熟悉的生物大多是怎样繁殖的?(有性生殖)那么细菌是怎样繁殖的呢?

(2)课件展示①细菌的生殖过程;②芽孢的形成过程;③芽孢遇到适宜条件萌发过程。学生观看后讨论:细菌是怎样生殖的?然后引导学生完成技能训练,并组织学生讨论:细菌的哪些特点和它们的分布广泛有关?

(3)小结:细菌靠分裂进行生殖。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细菌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们几乎无处不在。

篇9:生物《细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非常重要的生物,作为分解者,它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教材从细菌的发现、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等方面讲述了细菌的基本知识,了解细菌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由于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所以教材通过介绍巴斯德实验,渗透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由于细菌的个体很小,其形态和结构特点又是本节的重点内容,所以我通过展示高倍显微镜和电镜下的图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从而得出细菌从形态上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类的结论;再通过“观察与思考”材料,让学生说出细菌的结构。通过与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相比较,突出细菌的特征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根据细菌没有叶绿体,引导学生推测细菌的生活方式,得出绝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生活方式是异养的结论。细菌的生殖我是通过书中的技能训练来让学生来体验,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2、描述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特点。

3、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和营养方式。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电子显微镜下的细菌图片,了解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特点,并进一步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2、观看教师展示的细菌分裂图片和课件,了解细菌的快速繁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2、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对科学研究勇于探索的精神,意识到讲究个人卫生的必要性。

学习重点:

1、细菌的形态特点和细菌的结构特征以及细菌的营养方式。

2、细菌的生殖方式。

学习难点:

1、巴斯德实验的理解。

2、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泛的原因。

下载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细菌》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细菌》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生物《细菌》教学案例

    《细菌》教学案例 何坊街道办第一中学赵文华 【教材及学生分析】 本节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章的一节课,是学习了动植物后让学生认识的另一类生物。教材内容《细菌》是......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 细菌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 细菌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学习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和营养方式;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观察细菌形态和对问题的......

    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生物的变异》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生物的变异》教学设计 一、小游戏“找不同”——引出生物的变异 师:我想看看大家的眼力怎么样,我们先来玩一个小游戏“找不同”。这是一对夫妇和他......

    人教版八年级细菌教学设计(精选4篇)

    篇1:细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一、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词。二、理解细菌的性质,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过程与方法目标:一、理解作品表现的主题。二、品赏作品的......

    细菌 教学设计

    细菌 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 第四章 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 第二节 细菌 教师寄语:科学上伟大的发现,都需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细菌的形态结构、生殖方式,......

    细菌教学设计

    《细菌》教学设计 刘小会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生物教材第五单元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第二节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2、通过与动......

    细菌教学设计

    第二课 细菌 教学目的: 1、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使学生了解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和生命活动的特点;细......

    细菌教学设计

    《细菌》教学案例 武安市西苑中学 罗忠江 【教材及学生分析】 本节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的一节课,是学习了动植物后让学生认识的另一类生物。教材内容《细菌》是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