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广角集合教案
数学广角——集合
贾市小学
姚小维
【教学目标】
1.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培养善于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1.能利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2.理解集合图的意义。
【教具准备】PPT课件 动物卡片
学生准备:预习书本104页,带书、笔、直尺。【教学设计】
课前板书:数学广角——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森林里要召开运动会啦,小动物们都来了,他们为运动会的到来跳起了欢快的舞蹈。瞧!(播放小视频)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他们的积极性可高啦!
下面是参加跑步、跳高比赛的动物名单。(ppt出示)
问: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参加跑步的有:山羊
狮子
小猴
小兔
熊
小牛
鹿 参加跳高的有:小猴
小狗
斑马
山羊
松鼠
小猪
问:参加跑步比赛的有几种动物? 7种 问:参加跳高比赛的有几种动物? 6种
步骤一:质疑
问: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动物一共有多少种?(板书)
生:有13种,7+6=13(种)
师:是吗?请仔细的看一看哦,是13种吗? 生:参加这两项比赛的没有13种呀。问:为什么?
生:因为有的动物两项比赛都参加了。
师: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动物有哪些?请在作业纸的图1把他们找出来,用直线连接起来,让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它参加了两项比赛。问:你是怎么连的?谁来说一说。(生说师ppt演示方法。)
师:同学们都是这样连接的吗? 生:是。
问:现在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有几种动物两项比赛都参加了?它们是? 生:有2种,它们是山羊和小猴。说明这2种动物既参加了跑步,又参加了跳高,参加了两项比赛。
步骤二:探究
师:现在,运动会要开始了,大象裁判员要点名啦。要求参加跑步的站在左边绿色圈里,参加跳高的站在右边红色圈里。可是有些小动物不知道站哪边,它们是谁呢?该怎么站呢?大象裁判员想请同学们上来演一演。老师变身大象裁判员,(带上大象标志)我要来请运动员了。上台的运动员请找到自己的位置站好。
小兔请上去找到自己位置,小牛请上去......山羊请上去,小猴请上去。师:小猴、山羊你们怎么还不站好呀? 生:不知道站哪边。师:哦?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两项比赛都参加了,站左边不行,站右边也不行。师:请同学们来说说,他们站哪里才好呢?(谁来帮帮它?)生:站中间。
师:现在,同学们同意他们的站法吗? 生:同意。
师:所有参加比赛的运动员们都到齐了吗? 生:到齐了。
师:请运动员们齐心协力把圆圈拿起来,让下面的同学看得更清楚些,看清楚了吗? 谢谢同学们精彩的演出!
步骤三:完成集合图
同学们的演出实在是太精彩了!小动物们都为同学们点赞啦!
这时,调皮的小猴发问了:聪明的同学们,你能根据刚刚站队的情形完成作业纸上的图2吗?(课件出示集合图)生:能。开始吧。
教师巡视并及时指导。
问:两项比赛都参加的是哪些?大声的说出他们的名字?
生:山羊和小猴
问:左、右两边填什么? 生:
师:同意吗? 生:同意
步骤四:介绍韦恩,拓宽视野
像这样的图就是数学中鼎鼎有名的韦恩图,也称集合图,他是由十九世纪英国哲学家和数学家韦恩,他在1881年最早发明了这种图,后来人们就用他的名字命名,称之为韦恩图,韦恩图也叫集合图。(板书课题:集合)
这节课,我们所学的内容就是数学广角——集合,齐读课题一遍。步骤五:突破难点
师:我们再来仔细看看这个图。
把参加跑步的7种动物看成一个整体,放在一个圈里,表示一个集合。把参加跳高的6种动物看也成一个整体,放在一个圈里,也是一个集合。两个集合重叠的部分表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动物,有2种。问:那左边的月牙部分表示的是什么? 生:只参加跑步的有5种动物。问:右边的月牙表示什么? 生:只参加跳高的有4种动物。这个只字表达得非常准确。
师:接下来,你能结合这个集合图,算出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动物一共有多少种了吗?(列综合算式解答)
方法一:
师:能直接用7+6求得吗? 生:不能。
问:说说你的答案? 生:7+6-2=11(种)问:为什么要减去2? 生: 师小结:在参加跑步比赛的7种动物中包含了山羊和小猴,在参加跳高比赛的6种动物中也包含了山羊和小猴,说明这7加6的总数中,把山羊和小猴多加了一次,所以要减去多加的一次,减去2种。
(因此,参赛总数 = 单项种数和-重复参赛种数。)
方法二:生:5+4+2=11(种)
只参加跑步的有5种动物,只参加跳高的有4种,加上两项比赛都参加的2种,一共有11种动物参加了比赛。最后还不要忘记作答。
答:参加这两项比赛的一共有11种动物.小结:用集合图解决问题非常直观。同学们明白了吗?
三、巩固练习
师:那同学们快用集合的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吧!
1.这两天的进货中相同的水果有几种?把他们用直线连一连。2.四、拓展延伸 问:小明排队去做操,从前数起小明排第3,从后数起小明排第4,这排小朋友一共有几人?(齐读题目,先画图再列式)把你的答案写在黑板上。
师:集合问题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上课的教室里也存在着集合问题,你能编一个给大家听听吗?
五:本课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生: 师:今天和同学们相处得特别愉快,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课后请同学们细心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蕴含着集合知识。
第二篇:《数学广角——集合》教案
《9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借助直观的韦恩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描述。
2、让学生经历探究韦恩图的产生过程,使学生感知韦恩图的产生,初步培养学生建模意识和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初步渗透集合思想。
3、使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韦恩图的作用,并能用韦恩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经历韦恩图形成的过程,体会集合思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集合圈、学生名单、题卡等。
教学过程:
一、出示题目,引发冲突
下面是三(1)班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
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
二、研讨交流,体会含义
问题:1.算出来的人数怎么和实际人数不符呢?
2.为什么“两项都参加的”影响了我们解决问题?
3.“两项都参加的”到底应该算几个人?
三、绘制“韦恩图”,解决问题
探究:用一种什么样的方法表示“既能清楚地看出每个人的情况,又能明显看出一共有多少人”?
四、读懂“韦恩图”,再次体会
问题:1.看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想一想,可以怎样列式解答?
请学生解释图中各部分的含义,介绍集合图。左边部分:只参加绘画班的同学共6人。右边部分:只参加管乐队的共5人。
中间交叉部分:既参加绘画班又参加管乐队的同学,共3人。这个“只”字用得很好,去掉这个“只”字可以吗?
这个“既”“又”也用的不错。看来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还可以吧!3.介绍韦恩图。
师:你们真是一群爱学习,爱动脑筋的好孩子,瞧,一位未来的数学家不就在我们身边诞生了吗?你们知道吗?你们的这个设计图就和世界上最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韦恩的想法完全一样(出示课件,介绍韦恩图),让我们来认识认识韦恩吧。这个图用两个交叉的圆来描述有重叠的两部分,是英国的哲学家韦恩第一个发明使用的。因此被命名为“韦恩图”。你们能和历史名人不谋而合,实在是太了不起了!让我们为你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发明鼓鼓掌吧。
五、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一)基础练习
1.把下面动物的序号填写在合适的圈里。
2.(1)既荣获“语文之星”又荣获“数学之星”的有()人。(2)荣获“语文之星”或“数学之星”的一共有()人。
(二)拓展练习
六、布置作业
作业:第106页练习二十三,第1~3题。
第三篇:《数学广角——集合》教案及反思
富民县款庄中心小学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考核主讲研究课材料
《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课后反思)
款庄中心小学
石
丽
教学内容: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104-105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借助直观的维恩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描述。
2、让学生经历探究维恩图的产生过程,使学生感知维恩图的各部分意义,初步培养学生建模意识和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初步渗透集合思想。
3、使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理解集合图的各部分意义,并能用集合图分析生活中简单的有重复部分的问题。教学难点:
借助直观图解决集合问题,体会集合思想。教学方法:调查法 合作讨论法 观察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题卡、姓名卡。教学过程:
一、结合班级,初悟重复。
通过调查本班孩子最喜欢吃肉和蔬菜情况感悟生活中的“重复”现象。
二、善用例题,情景引入。
师:咱们班都是些身体强壮的孩子,展示咱们运动能力的时候到了,看学校大队部的通知。
出示例题(课件)。(1)、提出问题(2)、讨论问题(3)、探究方法
三、合作探究,体验过程
1、观察释疑。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学生名单,你发现了什么?(1)学生发现:三名同学重复了。(2)提问:重复的怎么表示?
2、巧设集合圈(点名参加活动),生成维恩图。
3、理解维恩图。(1)介绍维恩图。
师:你们真是一群爱学习,爱动脑筋的好孩子,瞧,一位未来的数学家不就在我们身边诞生了吗?你们知道吗?我们的这个设计图就和世界上最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韦恩的想法完全一样(出示课件,介绍韦恩图),让我们来认识认识韦恩吧。这个图用两个交叉的圆来描述有重叠的两部分,是英国的哲学家韦恩第一个发明使用的。因此被命名为“维恩图”。你们能和历史名人不谋而合,实在是太了不起了!让我们为你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发明鼓鼓掌吧。(2)、请学生解释图中各部分的含义,介绍集合图。左边部分:只参加跳绳的同学共6人。右边部分:只参加踢毽的同学共5人。
中间交叉部分:既参加跳绳又参加踢毽的同学,共3人。这个“只”字用得很好,去掉这个“只”字可以吗? 这个“既”“又”也用的不错。看来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还可以吧!
4、用集合圈计算总人数。
(1)认真观察这幅图,要想求参加跳绳和踢毽的同学的总人数,还可以怎么列式?
(2)列式:8+9—3=14 5+3+6=14„„.师生反馈交流时,重点是引导学生借助集合图来理解各种计算方法的意义。
四、巩固应用,建构模型
1、完成“做一做”的两题练习。
2、解决课本106页第1题.五、知识延伸
1、根据学校要求,每班要选拔9人参加跳绳,8人参加踢毽子比赛,你觉得我们班可能会选拔多少人?
提示:教师分析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
2、解决生活中进货、卖蔬菜、参加竞赛等问题。
3、生活中的座位问题、排队问题:小明坐在第五组,从前往后数,小明坐第3位,从后往前数,小明坐第6位,第五组一共有多少
人?
4、脑筋转一转:一共有三个人,却有两个爸爸,两个儿子,这是为什么?
六、全课总结,谈收获。
师:“解决重叠问题,可以从条件入手进行分析,画出示意图,借助示意图进行思考,当两个计数部分有重叠包含时,为了不重复计数,应从他们的和中减去重叠部分;也可以先用其中一部分减去重叠部分,再加上另一部分。”
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集合
参加跳绳的 参加踢毽的
既参加跳绳又参加踢毽的 8+9—3=14(人)
5+3+6=14(人)9—3+8=14(人)8—3+9=14(人)
《 数学广角——集合》课后反思
本节课教学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接受、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本节课设计时教师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错做、推理、交流等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体会集合思想。利用生活事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学习生活”现实情境的创设。
1、创设情境,初步感悟。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前先以学生喜欢的“吃蔬菜和肉”的相关问题进行交流,激发了学习兴趣,让学生从中体验重叠,初步感悟事物的双重性,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
2、解释应用,解决矛盾。
在构成认知冲突时,教师首先出示参加跳绳和踢毽子的统计表,收集学生名单。通过观察,学生发现有3名同学既参加了跳绳有参加了踢毽活动,从中得到准确的数学信息。然后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通过直观感悟,为后面的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3、展示成果,激发冲突。
在现实的情境中,学生自主发现并提出问题,结合真实学习生活事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主探索中去„„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体验去理解知识,从而得出多种不同的算式,通过展示自己的算式,与其他同学相互交流,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一节课下来,我也发现存在许多不足:
1、评价语言比较单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
2、每一个环节的过渡语言不够简练,放手不够。
第四篇:数学广角集合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
数学学科 成艳娇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圈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对重叠部分的理解。教具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脑筋急转弯吗?下面我们来猜一猜,有信心吗? PPT: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一同去看电影(每人都得买一张票),可是她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猜测各种可能性,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自己的高见。师:大家的猜测都有自己的道理,其中一个人重复了两个角色,是哪个?
师:分析得不错,因为有一个人重复了,这里的妈妈既是外婆的女儿,又是小女孩的妈妈,所以只有3人。
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集合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数学广角的集合问题。(揭示课题)(老师在本节课还要收集积极举手和坐姿优美的同学名单,希望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拿出最棒的自己来。)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教学例1.1过程一。师:学校准备从每个班中选几名热爱运动的学生参加体育训练,为下学期的校运动会做准备。下面是三(1)班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出示第104页表格)
师:数一数,参加跳绳的有几位同学?参加踢毽的有几位同学? 生:参加跳绳的有9人,参加踢毽的有8人。
师:那么,参加这两项比赛的一共有几位同学?你会计算吗? 学生可能回答;
一共有17人,9+8=17(人)。
可是,参加这两项比赛的没有17人呀。我发现有的人两项比赛都参加了。
应该是一共有14人参加了,算式是9+8=14(人)。„„
师:到底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有人说一共是14人呢?为什么要减去3呢? 生:因为有3个人重复了。
生:因为这3个人既参加了跳绳,又参加了踢毽。
生:因为跳绳的9人里面有这3个人,踢毽的8人里面也有这3个人,所以计算 的时候就不能是9+8=17(人),还应该减去3人,所以是9+8-3=14(人)。生:因为9+8就把这3个人重复算了,也就是多算了一遍,所以要减掉3人。师:同学们的发言真是精彩,报名参加这两项比赛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呢? 生:14人。
2、过程二。
师:为了能使同学们更方便的看清楚,我们把一项活动演示一遍,请班里的14名同学分别对应的替代其中一人,自己选一个替代的对象吧。班内的14名学生分别选定自己要替代的人。师:请报名参加跳绳的同学站到讲台的左边,报名参加踢毽的同学站到讲台的右边。
“参与报名”的学生活动,站到相应的位置。师:杨明、刘红、李芳你们怎么还不站好呀?
生:不知道站哪边。
师:哦?为什么?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生:因为他们两厢运动都参加了,站左边不行,站右边也不行。师:请同学们来说说,他们应该怎么站比较好? 生:站中间。
三位同学都站到了讲台的中间。
师:那左边、右边、中间分别表示什么?
生:左边表示参加跳绳的同学,右边表示参加踢毽的同学,中间就是两种训练都参加的同学。
3、过程三。
师:谁能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一下刚才看到的情形?
学生组内讨论,画出自己设计的图来,教师巡视观察了解情况并及时指导创作。分组展示自己设计的图画,并介绍自己的创意或想法。学生可能会说:
生1:我觉得左边的同学是代表参加跳绳的,应该圈在一起;右边的同学代表参加踢毽的,他们也应该圈在一起;中间的同学再画一个圈。
师:杨明、李芳、刘红都参加了两项比赛,可是,为什么在跳绳和踢毽的圈里没有他们呢?能不能让大家一看就知道中间的是既参加了跳绳的,又参加了踢毽的呢?再想想,看还有没有更好的画法。
生2:中间的同学也应该和左边的圈在一起,因为他们也参加了跳绳的呀。生3:那我还说中间的还可以圈到右边呢,他们还参加了踢毽呢。师:那就按你们说的试试吧。
学生动手试着画图,并向全班展示。
4、过程四。
师:PPT出示创作出来的韦恩图,同学们真棒,居然和我们伟大数学家发明的图一样,这就是十九世纪英国的哲学家和数学家——韦恩发明的图,所以取名叫韦恩图,希望同学们也能继续扎实学习,老师期待以后能看到用咱们班同学的名字命名的数学小发明,看图,说说每一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生:左边,表示只参加跳绳的;右边,表示只参加踢毽的;中间即参加跳绳又参加踢毽的。
师: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参加这两项比赛的人数吗?
生:9+8-3=14(人)生:(8-3)+3+(9-3)=14(人)分别说一说每个数字代表的意义。
三、巩固提高
既然同学们这么聪明,把韦恩图学懂了,那接下来有些题目让大家来完成,考考大家是否真的学懂了,有信心吗? 请看题。
1、动物运动会
同学们都很爱动脑筋,自己设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六一节就要到了,动物王国准备举行运动会,看哪些动物来参加呢?认识它们吗?
学生说说动物名称。老师表扬:你们的课外知识真丰富,老师很佩服你们。比赛项目:游泳、飞行
师:小动物们可以参加什么项目呢?学生讨论、反馈。
师:原来这些动物有这么多本领,那就请你们来帮小动物报名吧。(把动物序号填在课本上相应的圈内)说说哪些动物会飞,能参加飞翔比赛,哪些动物会游泳,能参加游泳比赛。点到天鹅时,说说它应参加什么项目,为什么?要放在哪儿?这说明两个圆圈交叉的中间部分表示什么? 出示:既会飞又会游泳的 2:龙田龙兴文具店
同学们帮助小动物们解决了运动会报名的问题,再接受一次挑战好吗? ①龙兴文具店昨天、今天批发文具的情况
②观察图,发现了什么?(两天都批发了钢笔、尺、练习本)③两天共批发多少种货?
学生列式:5+5-3=7 5×2-3=7 5-3+2=7 说说怎么想的?
3:回看这节课积极举手和坐姿优美的同学的名单情况,同学们能不能利用本节课的集合思想,创造出集合图呢? 动手创作(名单板书在黑板)四:全课小结
1: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2:今天这节课,你觉得谁的表现较好,好在哪里?
教学反思 “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内容,涉及的集合也就是老版的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教材例1编排的意图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和实际参加这两个课外小组总人数不相符合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渗透并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
可以了,教学时老师不要使用集合、集合的元素、基数、交集、并集等数学化的语言进行描述。综上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体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集合的思想。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本节课的教学试验中我觉得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境导入,适时引导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教师可以通过现场调查学生熟悉的兴趣爱好,如:对“唱歌和画画”的喜欢情况作为教学素材展开教学,根据学生名单获得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并根据信息提出教学问题,使学生置身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多种感官被调动起来,主动参加学习过程。二:设置认知冲突,感知体验集合图
以“这一小组一共有几人?”这一问题冲突为线索,让学生提出问题,当学生解答时出现分歧时,进而引导学生借助一种图(集合图)来理解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到集合图的作用。
三:联系生活实际、体现数学的应用的广泛性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和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境。如在进行练习时,把根据动物特性填写集合图的练习题,创设成了一个“动物运动会”的场景,把动物特性“游泳、会飞”形象地比喻成“游泳、飞翔”两个比赛项目,让学生帮助小动物进行报名,这一场景的创设变原本枯燥的练习形式为生动的数学活动,既提高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乐于助人的思想品质;又如在紧接的“龙兴文具店”中也充分引入学生的社会经验,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在生活中实际作用,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还对进行了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好家乡的思想教育。
四、总结提升。师:同学们今天表现都很出色,谁愿意来说说今天有什么收获?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学生自己交流各自的收获。
课后请大家留心观察,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第五篇:数学广角集合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非常有趣的数学活动,也是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逻辑推理能力是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很重要的能力。本单元主要要求学生能根据提供的信息,借助集合圈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接触和运用集合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材试图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简单事例,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借助几何直观思考问题的意识。教学要求: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几何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圈的产生过程。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对重叠部分的理解。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师:老师先给大家出一道脑筋急转弯: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一同去看电影(每人都得买一张票),可是她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猜测各种可能性,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自己的高见。师:大家的猜测都有自己的道理,但答案到底是什么呢?暂时老师还不想告诉你们,我想通过下面的活动,大家一定能自己找到答案的。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1.教学例1.师:学校准备从每个班中选几名热爱运动的学生参加体育训练,为下学期的校运动会做准备。下面是三(1)班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出示第104页表格)
师:数一数,参加跳绳的有几位同学?参加踢毽的有几位同学? 生:参加跳绳的有9人,参加踢毽的有8人。师:那么,参加体育训练的一共有几位同学?你会计算吗?
学生可能回答;一共有17人,9+8=17(人)。
可是,参加这两项活动的没有17人呀。我发现有的人两项活动都参加了。应该是一共有14人参加了,算式是9+8=14(人)。……
师:到底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有人说一共是14人呢?为什么要减去3呢?
生:因为有3个人重复了。
生:因为这3个人及参加了跳绳,又参加了踢毽。
生:因为跳绳的9人里面有这3个人,踢毽的8人里面也有这3个人,所以计算的时候就不能是9+8=17(人),还应该减去3人,所以是9+8-3=14(人)。
生:因为9+8就把这3个人重复算了,也就是多算了一遍,所以要减掉3人。
师:同学们的发言真是精彩,报名参加校体育训练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呢? 生:14人。2.出示另一种方法
师:为了能使同学们更方便的看清楚,我们把一项活动演示一遍,请班里的14名同学分别对应的替代其中一人,自己选一个替代的对象吧。班内的14名学生分别选定自己要替代的人。
师:请报名参加跳绳的同学站到讲台的左边,报名参加踢毽的同学站到讲台的右边。
“参与报名”的学生活动,站到相应的位置。师:杨明、刘红、李芳你们怎么还不站好呀? 生:不知道站哪边。
师:哦?为什么?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生:因为他们两厢运动都参加了,站左边不行,站右边也不行。师:请同学们来说说,他们应该怎么站比较好? 生:站中间。
三位同学都站到了讲台的中间。
师:那左边、右边、中间分别表示什么?
生:左边表示参加跳绳的同学,右边表示参加踢毽的同学,中间就是两种训练都参加的同学。3.方法三。
师:谁能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一下刚才看到的情形?
学生组内讨论,画出自己设计的图来,教师巡视观察了解情况并及时指导创作。
分组展示自己设计的图画,并介绍自己的创意或想法。学生可能会说:
生1:我觉得左边的同学是代表参加跳高的,应该圈在一起;右边的同学代表参加跳远的,他们也应该圈在一起;中间的同学再画一个圈。师:这样的话,能不能让大家一看就知道中间的是及参加了跳绳的,又参加了踢毽的呢?再想想,看还没有没更好的画法。
生2:中间的同学也应该和左边的圈在一起,因为他们也参加了跳绳的呀。
生3:那我还说中间的还可以圈到右边呢,他们还参加了踢毽呢。师:那就按你们说的试试吧。学生动手试着画图,并向全班展示。4.方法四。
师:看图,说说每一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生:左边,表示只参加跳绳的;右边,表示只参加踢毽的;中间即参加跳绳又参加踢毽的。
师:你能列式计算这两个小组的人数吗? 生:9+8-3=14(人)
生:(8-3)+3+(9-3)=14(人)
三、总结提升。
师:同学们今天表现都很出色,谁愿意来说说今天有什么收获?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学生自己交流各自的收获。
课后请大家留心观察,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四、课堂作业。
1、同学们去春游,带面包的有78人,带水果的有77人,既带面包又带水果的有48人。参加春游的同学一共与多少人?
2、三年级有20个同学参加竞赛,其中参加数学竞赛的有15人,参加作文竞赛的有11人。
(1)既参加数学竞赛又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2)只参加数学竞赛的有几人?(3)只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