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长江的诉说》教学设计、反思
《长江的诉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长江的概况,知道长江的源头及长江流经的行政区域。
2、感受长江如同母亲河滋润着我们,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3、进一步提高学生识图能力,通过识图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收集培养学生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长江起源、流经城市等相关资料
三、教学过程
1、教学导入
教师播放《长江之歌》视频
2、长江概况
学生汇报:
(1)长江全长是多少?是中国第几大河,世界第几大河?
(2)长江发源于哪里?海拔多少?注入哪里?
3、走近长江
思考:长江从源头各拉丹东雪山自西向东经过哪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学生边看地图边寻找答案。
学生介绍有关长江源头的资料。
了解长江水系嘉陵江源头的一条支沟——四川九寨沟美丽风光。
了解长江上游支流——岷江贯穿的成都平原。
了解长江的第一湾——云南丽江。
了解长江上游地区唯一汇集水、陆、空交通资源的特大型城市——重庆。了解朝天门码头。
了解长江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三峡的风光及水利工程。
播放《话说长江》片段视频。
4、教学总结
亘古流淌的长江水如同母亲的乳汁一样哺育着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滋润着中华大地。给沿江城市带去富庶,带去繁华,使古老的神州大地生机盎然,长江不愧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长江的诉说》教学反思
《长江的诉说》是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沿着江河走下来》中的第二个话题。《长江的诉说》讲述了长江的流程,重点关注了长江流域内的三大湖泊和五大城市,以及长江面临的环境问题,并向人们发出了保护长江的呼吁。《黄河东流水》和《长江的诉说》两个话题共同讲述了人类自古以来择水而居,沿河流而居,黄河、长江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以此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和保护。
本课涉及到的内容非常的广泛涉包括:地理、历史、文化、环保等等。知识纵横交错,难以分割。结合五年级学生的特点,课前我让学生查阅长江的相关资料:了解长江的发源地,流经的省、市、自治区和主要城市;了解长江现在所面临的问题。
第二单元《可爱的祖国》是一个以地理知识为主的单元。了解自己生活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是五年级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主要内容。因此在《长江的诉说》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地图,会读地图,让学生自己发现地图想要说些什么,再来进行总结。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总结能力,也为今后学习地理方面的知识奠定了基础。
本课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得距离,学生对长江只有初步的认识,但却不够详细。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让课本上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在帮助学生理解“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时,通过视频、图片、诗歌等让学生多角度、多侧面直观感知长江,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
在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长江给予了我们什么?”“我们又给予了长江什么?”展开讨论,使学生很容易的就感受到了江与人生存的关系,是长江养育了我们,我们离不开长江。而大量的砍伐,植被被破坏,泥土流失才造就了漫天的洪水,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爱护我们的母亲河才能让她为我们提供更好的生活。最后让学生观看沿江的几个大城市的发展壮大,让学生更能深刻的体会母亲河造福人类的思想感情。
《长江的诉说》一课知识极其丰富,由于自身知识储备有限,对教材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探讨交流到一些有关历史的、人文的内容时,就显得不够自如,时间把握也不够恰当。不断的学习、丰富自己,才能演绎更加精彩的课堂,今后的工作和教学中,我应该多反思,多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
第二篇:《长江》教学设计
《长江》教学设计
【文本解读】本文是北师版七年级下册第一课,也是本册的第一个主读课文。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重点语句分析本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难点是学习文中采用一系列修辞和一唱三叹的手法的作用。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诗,把长江拟人化处理;先从描写长江“醒来”入手,然后从多方面猜想式的描写长江“醒来”后欢愉的原因,从而达到脉络清晰、层次清楚的借歌颂长江来赞美新时代、赞颂祖国的目的。
【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散文诗,借歌颂长江来表达赞美新时代、赞颂祖国的主题。七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对于本文的文体知识可以不讲解,课堂上着重学习此文的内容,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赏生动形象的语言、学习本文的修辞方法以及表现手法等。
【思路设计】
本文的题目是《长江》,长江客观的说就是一条大河,怎样将长江这一大河的内在美和所蕴含的丰富的内在意义,向读者传达出来。是这篇文章的价值所在。理解了这一重点,进而给学生一个启发:原来可以从这样的角度、从这些方面看长江,可以表达这么深刻的主题啊!从而给学生以后练习写作打开一个新的思路。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识记生字、词。
2、体会本文通过长江的形象,表达了深厚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
3、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一系列修辞和一唱三叹的手法的作用。
【学习重点】
通过重点语句分析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学习文中采用一系列修辞和一唱三叹的手法的作用。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播放《长江之歌》,说说这首歌歌颂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
歌颂了长江,表达了赞颂祖国的感情。
同学们,你热爱祖国吗?
热爱。
什么样的行为才算爱国,作为中学生怎样做才算热爱祖国?
关注国家大事,爱护环境,认真学习,乐于助人等等。
作为中学生最应该做的事是:认真学习,积极思考,大胆举手,踊跃发言等。
长江,这条横亘千古的巨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象征。自古以来歌吟长江的文章不绝于耳,今天我们走进郭风笔下的《长江》。(板书:长江
郭风)我们先了解一下作者。(板书:课题、作者)
作者简介:
郭风:1917,当代作家。1938年散文处女作《地瓜》。著有散文集《山溪河海岛》、《曙》、《唱吧,山溪》、《鲜花的早晨》、《灯火集》等。善于以诗人的眼光来观察、理解社会和自然,注意吸取意象派、象征派的一些艺术手法,从草木虫鱼、风土人情中见时代风貌,有较浓郁的诗情画意和牧歌风味。
【学法指导】
本节课我们用“三读”学习法学习本文。
【辅助教学手段】
多媒体。
【学习过程】
一、认读课文:识记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
请同学们注意:在读课文的同时,一定要拿起笔来认真标记生字词,并标记自己的思想受到触动的地方。指生朗读课文。
1、正字音。
2、识词义。
(朗读指导)朗读课文主要是通过自己的语气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高低的变化,来读出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解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1、文中描写了长江哪个时段的景象?
黎明。
2、请从文中找出能够表达作者看到黎明的长江景象的心情的句子?
心好像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
3、讨论:黎明和青春的特点是什么?
清新、明净、明丽、容光焕发、生机勃勃、朝气、活力、希望
4、文中的黎明是否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为什么只写长江的黎明,在这里有什么深刻的内涵?
不是。象征了祖国新时代的欣欣向荣,勃勃生机。
(板书:黎明——新时代
新面貌)
5、作者的心情是“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这一点作者在文中反复说到,为什么作者又一再强调长江是“古老的”,这和“青春”不矛盾吗?
千百年来长江奔流不息,养育了无数中华儿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所以它是“古老的”。古老的长江在经历的岁月的洗礼后,如今在新时代光辉的照耀下,看到了祖国的蓬勃发展,所以心情才“舒畅”“欢愉”,强调长江是“古老的”也是为了说明长江“旧貌换新颜”、祖国“旧貌换新颜”。祖国的新时代的到来,使新中国又焕发了青春的气息与活力。
三、品读课文:赏析精彩语句,学习本文修辞。
1、文中哪些语句使用了修辞方法,试从文中找出来并简单分析其作用.(板书)
拟人、反复、比喻、排比(作用都是为了表达作者内心的舒畅、愉悦的思想感情)
请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使用了_______修辞手法,______________写出了_____________”这一句式来表达。
例如:
(1)拟人句:如“长江很早便醒过来。”这句话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长江的寂静很早便被过往的行人打破了。
(2)比喻句:如“哦,长江。哦,我们的古老的、古老的母亲,以自己的乳汁,千年 万载的哺育了亿万子女的乳娘。”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中华民族与长江血脉相连的亲切之情,表达了对长江哺育了亿万子女的赞美之情。
(3)排比句:如“第四段‘不止是„„不止是„„不止是„„’”这句话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满怀激情的写出了长江江面上的繁忙景象。
(4)句式仿写“不止是„„,不止是„„,不止是„„”
2、文章中有许多句子和词语重复出现,又无啰嗦之感?试动手删一删,看看删后的效果如何?
明确:无啰嗦之感。这里用到了反复的修辞方法,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补充:反复,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组。反复有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种。
本文运用了间隔反复:一唱三叹,形成了回环往复的韵律美,使感情的抒发得到强调和升华。反复咏叹,使本文赞美和歌唱祖国的主题更加饱满,充满了不可遏止的激情。
3、辨析带点词语的细微差别
你这样的容光焕发,你的笑容是多么的甜美。
你的心好像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
辨析:“容光焕发”“甜美”不仅写出了形貌,而且写出了心理情状,而“舒畅”“欢愉”主要写的是心情。
【课堂小结】
1、同学们,我们共同学习了本文,你认为本文仅仅是在赞美长江吗?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这篇散文作者创作于1961年,目的是要歌颂那个时代他心目中的祖国,新中国诞生后,年轻的共和国意气风发,欣欣向荣,到处洋溢着为未来的灿烂理想而奋斗的勃勃生机,到处是文中写到的生产建设的繁忙景象和建设的成果。这是新时代的开始。所以文中通过描写和赞美长江,来赞美祖国的新时代,歌唱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与欣欣向荣。
2、长江它九曲回肠,奔流不息;它气势磅礴,孕育了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多少作家,作曲家歌唱赞美它,同学们你想对长江说什么?
【板书设计】
长
江
郭 风 黎明——新时代
新面貌
拟人、比喻、排比、反复
【布置作业】
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语句;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背诵下来,积累写作素材。
第三篇:《雨的诉说》教学设计
《雨的诉说》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本课在第18-20页。这是第一单元的主题活动,结合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辅助诗歌的学习与理解。诗作将“雨”拟人化,以第一人称“我”的口气,向学生娓娓道来,引发学生的兴趣,投入探究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培养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景物、事物的习惯,学会抓住特点表现事物,描写景物。
2.提高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学会由此及彼的写作手法。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4.锻炼查找、搜索资料的能力,培养与他人合作、分享资源的习惯。◆过程与方法
1.结合主题,深入生活,进行实际探访。
2.利用书籍资源或网络资源,搜集、查找相关资料,并集成资料夹。3.在班级里开展诗歌朗诵会或专题辩论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诗歌的学习,感受艺术的魅力,体会自然的美好。2.培养公正、客观的评价观。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能够搜集到“雨”的资料,并且资源共享。
2.能够流利、有条理地向同学陈述自己的观点,做到自圆其说、以理服人。
3.能够运用合理的想象和联想,独立完成以“雨”为话题的作文。◆难点
1.能够从不同角度客观地评价事物。
2.朗读诗歌时,能够领会作品的情感内涵,恰当地读出感情。◆教学突破
查找有关“雨”的诗歌、音乐、图画等,比较各种艺术形式下“雨”的不同展现。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设计主题活动过程,组织学生查找资料。2.有条件的可以制作课件,以创设课堂情境。
3.选择朗诵能力较强的学生,准备课上范读一些优秀作品。◆学生准备
1.查找以“雨”为主题的诗歌、散文、音乐、图画等。2.选择“雨”的一个特点,进行思考。教学步骤(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1.展示查找到的资料,可作精品的范读。
2.从写作内容和角度入手对资料进行概括和分析。
3.围绕“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体会它的形象和意蕴,并进行写作练习。
4.比较文学作品中和自然界中“雨”的不同,开展辩论活动,引导学生进行陈述观点和说服他人的练习。
学生活动
1.展示查找到的资料并介绍给同学,自荐朗读文章。2.配合教师,对资料进行分析。
3.结合自己对“雨”的不同感受和体会,从生活中挖掘素材,进行写作。
4.能够认识到文学形象与现实形象的不同,能够流利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做到自圆其说、以理服人。
一、交流资料,进入活动(约分钟)
二、围绕雨,从不同角度倾听“雨”(约分钟)
三、畅所欲言,展开辩论(约分钟)
本课总结
作为诗歌单元的总结,这个主题活动,以流畅优美的文字表述开篇,四个部分的内容一气贯穿,很有诗意。以第一人称的手法,诉说雨的心曲,设计灵活、丰富,开展活动的空间很大。
板书设计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根据居住地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调查本地雨季的情况,做一份当地降雨量的调查报告,分析年降雨情况及其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组织学生讨论:在文学作品中,“雨”的象征意义是什么?由此推开,月亮、星星、落花等意象的象征意义又是什么?以此理解诗歌。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请你列举描写“雨”的文学作品。
2.你能够听到“雨的诉说”吗?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讲给同学和老师听。
3.以某一季节中的雨为描写对象,写一篇抒情文章。◆个性练习设计
1.以组为单位,对所在地的降雨进行调查。可以调查本地历史上降雨的变化,由此研究气候变迁;可以调查降雨分布对经济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2.在班里举办一次诗歌朗诵会,鼓励自我创作。
3.将师生查找到的雨的资料,以及学生所写的散文、诗歌等进行分类归纳,以“雨”为题,整理成册。
教学探讨与反思
学生缺少对生活的细致观察能力,常常忽略身边的细微小事。如何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善于观察的习惯,是教学的目标之一。
初三学生的口头表达水平不高,尤其是客观、清晰地陈述自己观点的能力缺乏,在与人辩论时,很少能够做到有理有力有节。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逐步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第四篇:小水滴的诉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第一课。第三单元的内容设计旨再告诉同学们要保护环境。这一节主要讲到了人们的生命之源——水。通过介绍水的重要性以及被破坏的情况。希望同学们能够重视目前的情况,能够爱护水资源爱护环境。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水是生命之源,水是大自然中万物生存的基础。(2)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状况。(3)知道如何节约用水。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水资源了解,学习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与我国水资源的危机,提高节约用水意识;(2)初步懂得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而形成“节约用水”的良好品德。
教学重难点
重点:(1)通过对水资源的了解,学习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并知道如何节约用水。
(2)感受水资源紧缺形势。
难点:通过对水资源的了解,学习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并知道如何节约用水。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再课件上展示缺水和有水地方的图片进行对比,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板书 水很珍贵
师:同学们看看这些图片,大家有什么想说的? 生:有的地方很缺水,有水的地方风景很好看。师:没错,水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
从人的体重上看,水占人体重的70%,婴儿体内含水80%。人体的血液中所含水分占83%,水在肌肉中占76%;在心脏、肺中占80%;在肾中占83%;肝脏中占68%;脑中占75%。人不吃饭能撑十天,但是不喝水仅仅能活三天。所以水对人体意义重大。从我们刚才看到的图片我们也能看到谁能滋润秧苗,能给我们生命,是我们的生命之源。
老师出示课件地球的图片。
师:大家请看,我们的地球从高空上看,有人称它为水球,因为地球上的水,97%是海洋水。按道理来说我们应该是不会缺水的。
引起同学们的思考。
师:(分析)地球上的水,97%是海洋水,而人类所需的淡水资源仅占全球的2.5%。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绝大部分为两级和高山的冰川,其余大部分为深层地下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如果把地球水比作一桶水的话,那么我们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仅相当于这桶水中的一小勺。由于可见,水资源是飞常准珍贵的。所以我们应该珍惜每一滴水,但是水资源正在遭到破坏。
板书:水资源遭遇了不幸。
师:我们水资源总量约为275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水量仅为2167立方米左右,只相当世界人居的1/4,居世界第110位,中国已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之一。水还面临着被污染的问题。
老师展示课件上的图片,一些工厂排放污水,还有一些家庭用水也被浪费。师:同学们看到这里有什么想说的? 生:我们应该保护水,不能浪费水。师:那大家以后要怎么节约用水呢? 板书:节约用水。老师出示节水标志。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希望大家以后都能节约用水。
三、作业
每人写一句节约用水的宣传标语,提醒自己也提醒别人要节约用水。
第五篇:米粒的诉说 教学设计
米粒的诉说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主要农作物,知道它们是怎样种出来的。
2、知道粮食得来之不易,懂的要爱惜粮食。
3、尊重农民,体验他们付出的劳动与智慧。
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粮食得来之不易,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 教学难点:
1、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农产品
2、体验农民为此付出的辛劳和智慧,懂得爱惜粮食,勤俭节约,尊重劳动者,珍视劳动成果
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阅读书籍、上网浏览收集与粮食相关的资料
教师准备相关的 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命名:玉米组、高粱组、小麦组、大豆组
教学过程:
一、课前体验初步感悟
1、师导入:同学们,我们都学过《锄禾》这首诗,谁能起来背诵一下? 师:谁来告诉老师这首诗蕴含着什么道理呢?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是啊,我们从诗中了解到农民的艰辛与不容易,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此相关内容,让我们一起走进田野,倾听《米粒的诉说》,感受那份艰辛与快乐。
2、板书课题——米粒的诉说
过渡:我们都生活在农村,从小就与这些粮食作物相知相伴,那么你们对他们真正了解多少呢?、分组活动,看、摸、闻本组准备的粮食作物(玉米、高粱、小麦、大豆),交流所了解到的关于这些粮食作物的知识,(教师巡视,参与学生小组活动,了解活动情况)结合课外查找的资料,谈谈自己对粮食作物的了解,大家可以适时补充。小组介绍自己组的代表物,其他小组可以帮助补充。
师小结:看来同学们真不愧是大地的子孙,对粮食作物了解了这么多,你们真棒。
二、课中体验深化感悟
1、师: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小米粒的生活,看它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的?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看看“米粒成长的故事”
(米粒的诉说:整地 → 播种 → 移栽 → 管理 → 收割 → 晾晒 → 收藏→碾米)
2、讨论:同学们读完了小米粒的生活,你有什么想法呢?
3、师:是啊,小小一粒米,包含了农们伯伯多少辛苦和汗水呀!
4、想一想,为了米粒的出生,农民伯伯还要付出哪些劳动?(1)遇到各种灾害时,比如旱灾、水灾、虫灾,农民伯伯在做啥呢?(2)储存粮食时要注意什么?通风 干燥 禁火
三、学习的深入,感悟的深化
1、观看图片:小丽劝说军军吃饭时不要总是掉饭,要爱惜粮食。军军却毫不在乎地说:“不就是几粒米饭吗!不值钱,没什么大不了的!”
学生评论谈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发言,总结出:粮食来之不易,农们伯伯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和智慧,我们应该珍惜。
2、米粒的诉说还没有完,大家试着帮它补充一下。
(21页)活动:了解我们本地种植的一些农作物,它们是怎样种出来的,人们要付出哪些劳动?(白菜、萝卜、辣椒、西瓜„„)
交流生活实践体验,展现各自生活积累
通过补充交流,了解粮食的来之不易,感悟到必须珍惜粮食。(看图:看看这个孩子,节约粮食吧)
四、拓展延伸
在家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还可以将自己知道的农谚,节气歌 读给家人听,争当家里的“爱粮监督员”。
(1)珍惜粮食的名言警句(2)二十四节气歌、农业谚语
五、练习
板书设计
米粒的诉说
米粒的诉说:整地 → 播种 → 移栽 → 管理 → 收割 → 晾晒 → 碾米
来之不易 珍惜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