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岳麓版《洋务运动》教学设计与反思
《洋务运动》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内容
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运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运用分组讨论等方法,认识洋务运动,通过分析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学会从图片等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从正反两方面讨论,提高学生活学活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的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发展的看待历史事物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掌握洋务运动的概况
(二)教学难点 对洋务运动的正确评价
四、教学方法
1、比较法。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对比采用此法。
2、归纳法。洋务运动的概况,学生可根据课本内容进行归纳。
3、讨论法。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甲午中日战争中威海卫战役的结果,介绍此次战役中全军覆没的北洋舰队是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三支近代海军中的一支,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标志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提出问题:什么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如何?我们应如何去评价它?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六课《洋务运动》。
(一).“自强”与“求富” 1.洋务运动的背景
本课是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的第一节,近代化是世界近代史的主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中国的近代化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化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概念,学生没有此知识积累,容易把此概念与“中国近代史”相混淆,所以必须要明确阐述这一概念,中国的近代化,指的是近代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是一个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有一个由技术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文化层面的演变。
洋务运动的概念,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将影响学生对整课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吸收,为此采取开门见山的方法让学生明确:“洋务”指一切涉及外洋的事物,洋务运动指洋务派为镇压人民,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对于洋务运动的具体背景,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课本第一段得出结论。2.洋务派的形成及代表人物
关于洋务派,在当时与之观点相对立的清政府内部还有顽固派,顽固派的概念,课本上没有明确提及,但从“顽固派”这三个字上,学生可推断出此派别的特征,引导学生大胆发言,通过比较,使学生对洋务派的主张有更进一步的理解。3.洋务运动的概况
洋务运动的时间,旗号,主要内容,学生能通过阅读课本很好总结并掌握,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洋务运动主要内容与当时社会背景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
阅读课本小字部分的内容,找出洋务企业的特点,提出问题:洋务派创办的企业是不是真正的近代企业?引出下一问题。
4、洋务运动的破产及原因
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最后明确:洋务运动破产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变器不变道”的指导思想。
(二)、洋务运动的评价
采用分组辩论的方法,学生分为正方和反方,正方观点是洋务运动包含许多成功的因素,使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反方观点是洋务运动并没有起到积极作用,最终也只是以破产告终。双方以课本为依据限时辩论。评价辩论结果,使学生对洋务运动有完整的认识。本课小结
内忧外患陷困境,地主阶级忙自救,19世纪60至90,师夷长技办洋务,自强求富为口号,奕曾李又左张,军事民用和学堂,富国强兵未达到,资本主义得发展,启动中国近代化。作业
1、怎样正确认识洋务运动的客观作用?
2、李鸿章及举办洋务运动又签订卖国条约,如何认识这个历史人物?
(七)、教学反思
本课的难点是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难从正反两方面辩证地对事物进行评价,尤其是对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学生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在课上,采用了一个比喻,把当时的清政府比喻为一个垂死的人,而社会制度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则是大脑、心脏,洋务派为抢救垂死的清政府,不给他换心脏、换大脑,而只给他换西方科学技术的胳膊或腿,当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使学生对这一问题有了一个比较形象的理解。课堂知识的前后联系并没有指导到位,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第二篇:洋务运动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第5课 洋务运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理解洋务派、近代企业、新式海陆军的内涵,培养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
(2)通过分析洋务派创办近代企业会遇到哪些困难及思考当时中国除向西方学习外还有没有别的强国之路的问题,培养切入历史情景进行合理想象的能力。(3)通过对洋务运动中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对比,培养学生比较思维能力。(4)通过评价洋务运动与李鸿章,培养辩证思维能力与创新思维品质。(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感知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创办、新式海陆军建立、介绍西学与兴办新式学堂等史实,积累对洋务运动的认识,理解洋务运动为民族自强做了努力并启动了中国近代化。
(2)学会从生产力标准和从人类文明演进高度运用历史标准去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中国由封建王朝发展模式向工业化发展模式的社会转型中,洋务运动作了最初的努力,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由此培养顺应历史潮流、积极追求进步的精神。
(2)学习洋务派敢于改革的勇气、面向世界的开放态度,追求民族自强的爱国主义情感。
(3)洋务运动的失败在于改革未触动封建体制,由此认识到实行体制创新和建立近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1、近代工业的创办;
2、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1、洋务运动为什么会失败?对李鸿章的评价。
四、教学准备:
PPT课件;常规教学用具。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自主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课时安排: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由学生相对而言比较熟悉的历史人物如曾国藩、李鸿章等历史人物的故事等导入新课。(2)讲授新课:
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近代化”的基本内容,再阐述近代化主要包括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后开始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内容:(一、)洋务派的出现
① 教师讲解:什么是洋务、洋务派等概念。
② 学生通过看教材,知道:洋务运动出现的时间、主要代表人物、洋务运动出现的背景(原因)。教师随后在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让学生加深对洋务运动出现的背景的认识。
③ 指导学生阅读并分析教材,掌握洋务派的基本主张及目的。④ 通过上述知识的学习,比较:洋务派与顽固派的异同。(二、)近代工业的创办: 提问:洋务运动分哪几个阶段?有哪些口号?主要内容有哪些?有哪些代表性的工业?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
①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办(“自强”):学生说出基本信息第一阶段的时间及口号、军事工业的名称;展示相关图片,简介洋务派创办的典型军事工业的情况。
②近代民用工业的创办(“求富”):学生说出基本信息第二阶段的时间及口号、民用工业的名称;展示多媒体课件,简介洋务派创办的典型军事工业的情况;列表归纳。比较近代工业与手工工场的区别。
③ 新式海陆军的建立:结合图片,学生说出新式海陆军的建立情况。④ 介绍西学与兴办新式学堂:结合教材和图片,学生说出介绍西学及新式学堂的建立情况。教师可侧重介绍一下新式学堂中的京师同文馆和派人出国留学中的詹天佑。(三、)洋务运动的作用:
① 洋务运动的失败及其教训:引导学生从洋务派的阶级局限、洋务运动的目的、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工业管理经营模式等方面,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②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学生重点阅读本目内容;依据洋务运动的主要活动进行分析,理解教材中的本目文字内容。(3)小结回顾:
结合本课知识要点简图,以师生互动方式进行小结。
提问1:什么时候,洋务派出现,洋务运动兴起?
提问2:洋务派代表人物有哪些(中央代表、地方代表)?洋务派的主张是什么?
提问3: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可以分哪两个阶段?各阶段分别提出了什么目标?创办哪些著名企业?
提问4:洋务派除了兴办近代工业外,还开展了哪些方面的活动?
提问5:洋务运动有哪些进步作用?(4)板书
第五课 洋务运动
一、洋务派的出现 1.时间: 2.代表人物: 3.主要目的: 4.意义:
二、洋务运动 1.时间: 2.人物: 3.内容:
① 工业: ② 军事:
③ 文化教育:
三、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和教训:
(5)作业布置
完成高效课堂351第四课同步练习。
(6)教学反思
本堂课我采用的是多媒体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图片、文字掌握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一开始,我打开多媒体课件,首先展示了李鸿章、曾国藩等人的图片,并向学生介绍了李鸿章、曾国藩等人的一些趣味故事,从而激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向学生介绍洋务派的出现、洋务运动的产生背景、原因,以及其主要目的。通过课件的展示,学生能够更准确地掌握主要知识点。学生们也更喜欢多媒体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纯粹地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记得多了,但是终究不理解。
其次,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洋务运动的军工企业的图片、军事革新、文化教育革新,让学生掌握本堂课的主要知识要点——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接着,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理解洋务运动过程中的洋务运动不同阶段的口号、主要军工企业、军事革新、文化教育革新等内容。
最后,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理解洋务运动的作用、评价,以及从中汲取的经验教训。
总的说来,本堂课的教学是成功的,但是还是有些不足之处。学生专注多媒体,而忘记阅读课本内容,只是掌握了一知半解,没有深刻理解掌握主要内容。希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尽量避免这类问题,真正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第三篇:岳麓版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第11课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授课人:XXX ●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是讲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活跃时期的思想成就,主要是讲老子的思想成就和孔子的思想成就和“百家争鸣”,思想史的内容,对七年级学生来说,难度都非常大,因此,主要的思想观点及各派代表人物的活动还是要以讲解为主,对于孔子的教育成就及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可以通过让学生看书,归纳掌握。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讲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巨大变革引发思想解放潮流,许多文士、思想家,对社会的大变革发表各自的看法,提出各自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课文讲述了当时主要的学派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和兵家,介绍了代表性的思想家及他们的主要主张,其中重点是孔子和老子的思想。“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学情分析
1.对于初一的学生,通过学习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进而形成对“社会存在的决定社会意识”哲学观点的初步认识是不容易的。老师应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的教授,使学生掌握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2.由于本课涉及人物众多,各派思想纷呈,哲学理论性很强,七年级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极少,理解能力更是难以达到,常规教学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难以达到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中设计各个有趣的环节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指导学法是本课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老子和他的思想。知道孔子和他的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了解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认识其创立儒家学说对后世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2.通过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提高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收集、整理孔子教育方面的言行,讲述孔子兴办私学、因材施教等故事,用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和思想来知道自己的学习。
2.通过阅读教材文字,了解百家争鸣时期儒、墨、道、法主要代表人物和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孔子、老子和战国诸子思想的学习,认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成就,初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百家思想的影响,感受诸子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老子及其学说,孔子及其学说和历史贡献。
(二)教学难点 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 ● 教学方法
讲解法、归纳法、故事法、提问法等 ● 教学媒体
(一)教具准备 一体机等。
(二)素材准备
诸子的画像图片,涉及思想家的小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习中国历史,除了学习政治、经济、军事等内容外,我们还要学思想史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上,思想界曾经有三个非常活跃的时期,一为春秋战国时期,一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为明朝晚期。这三个时期社会状况如何,为什么在思想界会出现活跃的现象,具体表现如何?这都是我们将要学到的内容。今天我们先来看一看第一个思想活跃期的内容。
(板书)第11课 百家争鸣(讲授新课)(板书)
一、老子
投影或展示孔子的图片,教师讲述老子的生平:老子即李聃,姓李名耳,春秋末年楚国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我们以老子的思想成就及政治主张来了解老子。
(板书)1.老子的思想及政治主张
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第一目下关于老子政治思想一段及小字内容。找出老子的思想有哪些?
请学生根据课本作答,教师投影老子的政治思想,进行讲解:(板书)
二、孔子
投影或展示孔子的图片,教师讲述孔子的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孔子的祖先是宋国的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代就没落了,失去了贵族的地位。孔子年轻时做过几年小官,后又做过三个月的鲁国司寇,相当于司法部门的最高领导。因在政治上不得意,故带领学生周游列国。晚年回到鲁国,主要从事教育和编订古籍的工作,编订了《春秋》等书。下面,我们以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两方面来了解孔子。
(板书)1.孔子的政治思想
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第一目下关于孔子政治思想一段及小字内容。找出孔子的政治思想有哪些?
请学生根据课本作答,教师投影孔子的政治思想,进行讲解:孔子强
调“仁”“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注意刑杀。又主张恢复西周的制度。
教师设置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从反面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这说明当时的社会缺乏“仁”,缺乏“爱人”。统治者在体察民情、爱惜民力方面做得不好,没有做到“为政以德”。又,西周的制度遭到了破坏。
那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前面学过的“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及“大变革的时代”两课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相对于西周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下列内容,以老师讲述为主。
春秋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不向周天子贡献财物。军事上也不受制于周天子。反过来,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开始争霸,西周时的分封制遭到破坏。同时,由于争霸战争的进行,给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苛政,任意刑杀,各种残暴的统治压得人民喘不过气来,根本谈不上“仁”,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的重要性。因此,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爱人”主张,恢复西周的分封制重整统治秩序。
教师总结:所以,孔子提出“仁”的概念并不是偶然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时代社会发展的状况。
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而且是个伟大的教育家,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
(板书)2.孔子的教育成就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53页关于孔子教育思想和成就的内容,并进行归纳。然后,教师为主,做好引导,板书归纳的内容。
(板书)①创办私学
教师讲解:春秋以前的教育状况是“学在官府”,即由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孔子创办的学校,面向社会广泛招收学生,不论社会地位高低,也不论贫富贵贱,想来学习的都不加拒绝。他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扩
大了教育的对象。
(板书)②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
教师讲解: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施以不同的教育。对于学生向他提问的问题,他往往是根据不同的对象给以不同的回答。教师举例讲述课本59页的孔子因材施教的小故事。
(板书)③坚持启发诱导的原则
教师讲解:孔子在教学中比较注重启发式,他认为:教育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课本59页,读一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板书)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温故而知新” 教师讲解:在学习态度上,孔子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只有这样,才算作真正的聪明人。在学习方法上,他主张学习要经常复习,只有掌握了旧的知识,才能掌握新的知识,新知识的获取是建立在拥有旧知识的基础上的。即“温故而知新”。
同学们,你们怎样看待“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温故而知新”呢?在平常的学习中你做到了吗?教师请几位同学发言,鼓励大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过渡:同学们,在中国古代史上思想界比较活跃的第一个时期便是春秋战国时期。如果这一时期,只有孔子的思想和教育成就,那也不能叫思想活跃。思想活跃,主要是针对当时出现的“百家争鸣”而言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百家争鸣”的具体内容。
(课堂总结)
教师总结:百家争鸣是我国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和这个时代出现的先哲的思想相联,比如儒家的仁爱、正义的核心价值,墨家的平等、博爱的社会理想,道家的真实。自由的人生追求,法家的依法治国的治国理念等。这些都是我们传统文化的跟。
● 板书设计
一、老子
1.老子的思想及政治主张
二、孔子
1.孔子的政治思想 2.孔子的教育成就 ①创办私学
②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 ③坚持启发诱导的原则
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温故而知新” ●布置作业
1-19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列举他关于教育思想的主张。2-20 列举“百家争鸣”中的思想及其对应的学派。
第四篇:岳麓版21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
【课标要求】: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的“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一单元中的第二部分,它上承“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下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由于这一时期的资料比较丰富,所以在教学时适当地进行引入,引导学生从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内容等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知道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和代表人物以及发展概况。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过程是立足于课本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感知材料,分析问题,获取有效信息,充分利用信息解决问题;方法是使努力学会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教学方法有自主阅读法、材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发扬的精神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学习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和影响。【学习难点】:
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进行全面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多媒体打出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的讲话与袁世凯祭孔的例子,提出问题:“不同时期的领导人,对待儒家文化的态度各有不同,不管是习近平还是袁世凯都引发了人们的深刻思考,那么一百年前的激进知识分子又是如何对待中国文化的呢?”引出本课学习
讲授新课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通过材料:“1915年的新闻报道”讲述,小组提问)
1.财经报道:张裕葡萄酒巴拿马获奖全国注册厂矿数量大增。
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根本原因)。
2.政治新闻:(1)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2)袁世凯率文武百官祭孔,袁接受日本的“二十一条”。政治上:帝国主义侵华加紧侵华,北洋军阀黑暗统治。3.社会花絮:广东富豪纳妾创记录,社会鼓励妻妾成群。思想上:封建思想仍占统治地位。
突出中国的社会背景中国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
二、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陈独秀
活动一:阅读书本第一子目“陈独秀与《新青年》”完成以下的填空,填写在导学稿上。一本激情洋溢的刊物(阵地):《新青年》
一群激情飞扬的人物(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鲁迅、刘半农等人 一座激情四射的大学(中心):北京大学 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运动):新文化运动
讲述新文化概念:
“新文化”的含义 :资产阶级文化(民主、科学、平等、自由、共和、宪政、人权等理念。)所谓新者无它,即外来之西洋文化也;所谓旧者无它,即中国固有之文化也。
——汪叔潜 《新旧问题》《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一期
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活动二:QQ论坛,有话直说!观看图片,归纳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填写在导学稿上 前期(1915--1917)
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2、提倡科学,发对迷信
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1917年后)
5、宣传马克思主义
四、新文化运动的性质
资产阶级发起的民主主义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探究一(小组讨论)
新文化运动打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有人认为“儒家思想是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我们现在是民主的社会主义社会,因此儒家思想已经过时了!” 你怎么看待这个观点。提示:
1.如何看待这个口号?
2.你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是优秀遗产(精华)? 3.哪些传统文化是糟粕?
4.我们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堂上练习:小试牛刀练兵场
1.(2013惠州测试)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根本条件是(A)A.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B.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
C.袁世凯尊孔复古倒行逆施 D.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
2.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D)A.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运动 B.青年学生追求民主、科学的运动 C.学习西方的文化运动
D.思想领域里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3.新文化运动作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为下列哪些事件奠定了思想基础(B)
①睁眼看世界 ②洋务运动 ③维新变法 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⑤五四运动 A.①④ B.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⑤
4.“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陈独秀这一观点(B)
①体现了彻底反封建的决心 ②矛头直指儒家传统道德③为文学革命指明了方向④存在着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倾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鲁迅把白话文与反对封建礼教相结合的第一部小说是(A)A.《狂人日记》 B.《我之节烈观》 C.《孔丘》 D.《宪法与孔教》
6.17世纪上半期,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李贽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19世纪末,康有为把孔子奉为变革的先师;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等人提出“打倒孔家店”。这三种观点在本质上(B)A.是自相矛盾的
B.都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C.都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
D.李贽进步,康有为反动,陈独秀偏激
(作业)
五、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结合以下材料和书本最后一个子目的内容)通过材料分析得出
(一)积极影响
现象一:北大学生邓中夏发起了平民教育讲演团。
1、推动了文化平民化
现象二:反动军阀污蔑新文化运动是“异端邪说”、“洪水猛兽”,守旧派文人甚至谩骂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是“众叛亲离”,“人头畜鸣”。
现象三:“我没见过他,怎么能爱他?我没有爱他,又怎么能嫁他?这简直是一件买卖,拿人去当牛马罢了。我要保全我的人格,还怎么能承认什么礼教呢? ——1919年的《新诗年选》摘录:《自觉的女子》
2、沉重打击专制主义和守旧势力,动摇传统礼教的正统地位。
现象四:《新青年》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被誉为青年的“良师益友”。毛泽东说看的谈的讨论的都是《新青年》。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
3、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
现象五:中国存亡,就在这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1919年五四运动北京学界全体宣言(节选)
现象六:1919年5月,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第一次较为系统地
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4、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五四运动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二)局限性
1、在实践中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2、在思想上存在对东、西方文化全面否定或肯定。
教学反思:
清新区第一中学黄铝清
2014年11月
第五篇:岳麓书院
游岳麓书院有感
我们化工与制药1004班的团日活动来到位于岳麓山的岳麓书院,早上全班同学聚于岳麓山下,经过了大约半个小时的路程,终于登上岳麓山。来到了我们的目的地——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坐落在湖南长沙岳麓山东麓,因山而名,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自从其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创立以来,历时千年,弦歌不绝,世称“千年学府”。
来到书院入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古色古香的牌匾,上书“千年学府”四个欧体大字以及“唯楚有材,斯文为盛”的楹联。不能不说,这副楹联是湖湘文化辉煌成就的最好诠释。岳麓书院千年办学培养出大量具有道德人格的人才。未进书院,心中已然生发了无限敬意。
从前门进来,第一个参观点是赫曦台。“赫”为火红色之意,而“曦”是太阳的意思,“赫曦”当意为火红的太阳升起来。据说,这里还隐含着一段关于著名理学大师朱熹和张栻同登岳麓山顶看日出的佳话。
赫曦台两侧墙面上分别写着“福”“寿”两个字,其中,左边的“寿”字形如龙蛇缠绕,暗含着“藏龙”之意,而右边的那个“福”字则状似猛虎下山,暗含着“卧虎”之意,两个字合在一起,也就有“藏龙卧虎”的寓意。的确,岳麓书院自创立伊始,即以其办学和传播学术文化闻名于世,终成八方英才荟萃之地。历史上,诸如杨树达、程潜、王夫之、陶澍、杨守仁、左宗棠、曾国藩、曾国荃、李元度、皮锡瑞、杨昌济、魏源、陈天华、蔡锷、范旭东等众多历史名人都与岳麓书院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即使是现代史上,从岳麓书院也走出了一大批诸如蔡和森、何叔衡、邓中夏等经世纬国之才。此外,理学史上颇负盛名的“湖湘学派”就是在这里得以发展的;朱熹曾两度在此讲学,书院盛极一时,出现了“座不能容”、“饮马池水立涸”的盛况。其后,明代中叶的阳明学、明末的东林学、清乾嘉时期的汉学及晚清的新学,都曾在此得以传习和交流。岳麓书院的学术与教育,对湖湘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岳麓书院用它渊博的学识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雅士,由此看来,这里怎不是个藏龙卧虎之地呢?
书院的中心位置是讲堂,这是书院的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讲堂又称“静一堂”或“忠、孝、廉、节”堂,历史上曾经8次重建,小规模的修缮则达30余次,今天游客们所看到的建筑,是清代康熙年间重建,又经过同治年间的大修后遗存下来的。
讲堂内有三块匾,分别是“实事求是”、“学达性天”和“道南正脉”。勉励莘莘学子大力张扬理学,加强自身的修养,同时,也隐约地告诉人们:在这里求学,可以获得德性修养,达到天人合一的学问的最高境界。
讲堂里,悬挂着很多对联,这些对联或表达个人志向,或称颂书院功德,或阐释为人处事之道,不一而足,当你置身其中,就仿佛被浓厚的文化氛围所包围着,让人沉醉。最吸引我的是曾为书院山长的旷敏本所撰的一副对联:是非审之于已,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君亲恩所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
全联共66个字,其内容耐人寻味。直白地来解释,对联的意思大概是这样的:“是和非要先从自身来审察,别人的抵毁和赞誉就由别人说去吧,得和失只能听
任天命的安排,不可强求,只要登上岳麓山头,感受一下朗月清风,天地万物之理便悠然可知了,荣辱得失便可以置之度外了;君亲恩情如何来还报?生民的安身立命之本如何来把握?圣贤的道统又如何来传播?当你登上赫曦台,感受这衡云湘水的魅力,一切便都有了答案。”对联所阐释的大多为儒家的伦理道德,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旧时的教育思想。从修身养性的角度来看,其中所讲到的很多道理,今天的人们同样能够受到教益和启发。
岳麓书院是一所塑造和培养高尚道德人格的书院,培养出具有崇高精神的理想人格,能达到“天地合德,鬼神同用,悠久无穷”的精神境界的人才。纵观岳麓书院千年办学历史,曾涌现出无数忠贞不屈、浩然正气的爱国志士、豪杰君子,他们保持灵魂高洁,崇尚真才实学;他们努力追求知识与真理,勇于实事求是;他们能够在战场上流血横尸,为民族尊严和大众利益,他们乐意服从真理和良知,敢于抵制外辱与邪恶;他们依照自己的道德理性作出价值选择,绝不使自己成为声名利禄的奴隶。
徜徉于这座古老的书院之间,我感觉自己已然沉浸在醉人的墨香之中,这灰墙青瓦、琉璃脊饰、墨柱朱枋,这一砖一瓦、一柱一枋、一联一匾,无不流露出隽永的儒雅和迷人的古韵,纵使多么浮躁的心也能片刻间平静似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