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5窦桂梅教授清平乐村居课堂实录
《牧童》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第一首古诗(板书:牧童)师生齐读题目 师:中国古诗讲求的是“景真,意新,诗美,律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领略古诗的魅力。师:这首诗的作者是(板书:吕岩)师:谁了解吕岩,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吕岩字洞宾,唐代京兆人。传说是八仙之一。值黄巢起义,携家入终南山学道,不知所终。师:我们曾经学过一句歇后语,狗咬吕洞宾生:不识好人心 师:吕岩是八仙之一,是一位神仙,流传的故事很多,那神仙怎么会写诗? 生:因为是传说,传说是从现实中提取的。师:懂得多,说得好。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神仙写的是怎样的诗?再读题 生齐读题目 师:注意,“牧”的左边是“牛”,写的时候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要求读通顺,流利,时间一分钟。
生自由读
师:谁愿意来试一试?生个体读
师:怎么样?(掌声)
生:个体读 师:诗中还有一个生字找一找。
生:“蓑” 师:谁来提醒大家学这个字应该注意什么? 生:草字头,上下结构,下面是悲哀的哀,多一横。生:它是平舌音,不要念成翘舌 师:全班同学一起读顺这首诗
生再齐读 师:越读越好了。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注意读得正确,读得有节奏。
生同桌互读 师:同学们在读的时候有什么发现? 生:这首诗对仗工整,“六七里”对“三四声” 师: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还有吗?有谁还发现了新问题呢? 生:“横野”是什么意思(板书:横野?)师:谁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我觉得是“广阔的原野” 师:还有不同的问题吗?
生:“六七里”有多大?(板书:六七里)
师:待会儿我们慢慢的去研究 生:为什么是“卧月”明,而不用“卧明月”? 师:(板书:卧明月)生:牧童为什么躺在草地上,而不回家呢? 师:你很细心,还很会动脑筋。那我们先来了解牧童是怎样的孩子,就能解决刚才的这些问题? 这首诗的题目“牧童”第一句写了牧童是怎样的孩子?请大家再读读诗句,思考这个问题? 生自由读 师:这句是写什么? 生:写景的 师(板书:景)写了怎样的景色?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诗的?你觉得他是怎样的牧童呢?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孤独的孩子。那么大的地方,一个人放牧,很可怜 师:那里看出大? 生:“横野”“六七里” 师:“横野”是怎样的? 生:一望无际的 生:辽阔无边的 师:是的,老师在备课的时候查《辞海》,其中“横”有广和远的意思。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师:六七里?数得清楚吗? 生:数不清 师:我们学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其中“三两枝”,“ 三千尺”都是不确定的数。“六七里”也是虚指,但可以让人想象到原野的辽阔。谁来描述一下第一句的景色 生:(略)
师:这个“铺”字让你想象到什么? 生:草长得很厚 师:像给大地铺上了绿色的地毯。在这样的画面中,出现了牧童,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呢? 生:我觉的牧童是一个自由的孩子,牛爱怎么走,就怎么走,走到哪里都有草吃,牧童很自由 师:能够联系环境进行想象。还有谁有不同的理解 生:我觉得他还是一个四海为家的牧童,很惬意,无忧无虑。师:你们的答案和他(第一个)的不同。究
竟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呢?带着这个问题全班齐读第二句,再思考。生 全班齐读
师:第二句写了什么呢? 生:写了声音 师(板书:声)
师:在声音的描写中,你们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的?
生:我觉得他是个快乐的孩子。从“弄”可以看出来的
师:弄是什么意思呢? 生:逗弄
师:这是书中的注释。用注释帮助理解诗意是个好办法。但大家可别小看“弄”,在古代诗句中,弹琴叫—— 生:他的身上撒满了月光 生:月光像薄纱一样笼罩着它 生:,牧童得饱饱的,打着饱嗝,摸着肚子,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躺在柔柔的月光下,天做被,地做床,甜甜地进入梦乡
师:可见,诗人在这里再现了如梦如画的意境,是要突出月光的亮,月光的柔,月光的生:明
师:所以是—— 生:“不脱蓑衣卧月明”
师:我们可以这首诗读成一个字,你们觉得是——。生:乐 生:好 生:闲 生:静
师:读诗一定要联系诗句想象,这样才能进入诗中,进入画面,和诗中的人物,作者在一起,体会他们的心情。带着这样的心情,我们来读着首诗。生齐读全诗
师:听出了“闲”,还没充分体现出“乐”,能否变化一下节奏试试?(师轻轻敲击桌子,范读第一句,学生也跟着敲击,连续两遍,熟读成颂,把古诗读成了快乐的歌谣)
这节课,我们再次领略了古诗的“景实,意新,诗美,律严”,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欣赏其他两首古诗词。/
窦桂梅教授《清平乐·村居》
课堂实录
师:板书:居,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什么? 生:想到房子。生:想到家。师:板书:吴音,“吴音”什么意思? 生:(读书后注释)江西上饶地方口音,在春秋时代该地区称吴国,故叫“吴音”。和北方的语言相比较有轻细、柔软之特点,常称“吴侬软语”。师:(纠正读音)上饶.(shànɡ ráo)吴侬.软语(wú nónɡ ruǎn yǔ)再读一读 师:“吴音”泛指江苏、浙江方言。我们泰州在江苏,泰州方言也属吴音。我想听听同学们用方言向老师问好。谁来试试? 生:(用普通话)“窦老师,您好!”
师:不是方言,跟窦老师的北方话没多大区别,我想听方言。生:(用方言)“窦老师啊,你好啊!” 生:窦老师啊,你真漂亮啊!师:哎哟哟,真好哎!
出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师:“破阵子”是词牌名,词牌名表示一种节奏,一种情境。词的作者是
。生齐读:辛弃疾
师引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师:放音乐。(一段描绘古战场的音乐)从音乐声中你听到了什么?谈谈你的感受。生:我听到了战场上的声音。生:我听到了金戈铁马。
师:是啊,气吞万里如虎的战场。下面我们再听一段音乐。放音乐。(一段舒缓的江南丝竹)谈谈你们听后的感受。生:舒缓的音乐。生:动听的音乐。
师:可是哪一首的词牌呢? 生:卜算子
师:还可以是哪一首词牌? 生:清平乐。师:板书:清平乐 生:读“清平乐” 师:(将题目补充完整)我们一起来读读题目。
生:读“村居”。师:读了“村居”,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农村里的房子。
生:我想到了山村里的房子。我想到了一首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真好。他想到了清代诗人高鼎写的《村居》,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
师:我们还想到什么?
生:我想到了山村里低矮的草屋。师:说具体一点。
生:我想到了山村里的草屋,矮矮的,很少的几户人家。师:引读《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指名读《村居》,相机指导朗读。wēnɡ ǎo
wò bāo
lián pénɡ 翁
媪
卧 剥
莲
蓬 师:为什么念bāo?
生:表示把东西的皮去掉时念bāo。师:“莲蓬”的“蓬”我们平时念轻声,这里为什么念pénɡ? „„没有人知道。
师:同学们,这里是诗词里和仄、押韵的需要。你们看,“小、草、好、媪;东、笼、蓬”。
师:词一般分上阙和下阙两部分,朗读时,上、下阙之间要停顿,我们来喘一口气作为停顿。(指导朗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师生齐读。
师:古人颂诗时往往还会有动作,(模仿古人摇头状)我们加进动作再来读一读。师生齐读。
师:古人读诗时还会手舞足蹈,像这样(有节奏地手舞足蹈),师生齐读。
师:诗词是讲究平仄的。平声就是阴平和阳平,声音要拉长,仄声就是上声和去声,声音要短促。老师引读,用手势舞出节奏指挥学生朗读。(师生齐读)
师:读了三遍后,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
生答看到的画面,教师就用视频出示画面,并要学生读相应的句子。
师:把几幅画拼成一幅完整的画面。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再仔细看看,画中好像缺少了什么?
师:放流水声。生:少了溪水。
师:对。小溪怎么流的呢? 生:缓缓地流着。生:叮咚地流着。生:潺潺地流着。
师:说得真好。绿水村边绕,这溪水把几幅画连起来,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让我们在这潺潺的溪水声中再来读地读这首词。放音乐,师生齐读。
师:古人用字讲究不重复,可这首词中用了三个“溪”字,重复吗?为什么?
生:不重复。因为这里的三个“溪”表示不同的意思。
师:具体说说看。生:第一个“溪”是说在溪岸上,第二个“溪”是说在溪东,第三个“溪”是说在溪头,就是在小溪的上游。师:说得真好。这里的三个“溪”表示三个不同的地方,并不重复。诗人会在哪儿呢?他在干什么?他看到了什么?
生:诗人会在屋外。他看到了小溪。生:诗人会在屋里,看到了翁媪相媚好。生:诗人会在小溪边,看到了大儿在溪东锄豆。
师:具体在哪儿? 生:在溪对岸。
生:诗人在溪边看到中儿在织鸡笼。
生:诗人在溪边游玩,看到了小儿在溪头剥莲蓬。
师:诗人可能是诗中的人吗?为什么? 生:诗人可能是诗中的老翁。生:诗人可能是诗中的小儿。师:放溪水音乐,引读。(让我们再来读读,把诗中的人、景印在心里。)师:谁来用一个字概括一下你读后的感受? 生:美。生:爽。生:好。
师:最好能用诗中的一个字。生:醉。师:“醉”字好啊,(板书:醉)村里的景让人都醉了。沉醉不知归路。那咱们就不回去了,和这家翁媪聊聊。引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师:“相媚好”什么意思? 生:互相夸奖赞美对方的好。
师:想象一下,他们会怎么夸赞对方的好? 生:我来说翁夸赞媪,翁对媪说:老伴啊,你真能干,为我生了三个儿子。
生:翁对媪说,老伴啊,你真漂亮啊,这么大年纪了还是这么美。
师:我们再来夸一夸翁吧。出示: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我仿佛听到媪夸赞翁说:
。生: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我仿佛听到媪夸赞翁说:老头子,你也很能干,家里全靠你一个人劳动才能维持生活。生: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我仿佛听到媪夸赞翁说:老头子,你真能干,三个儿子全靠你来教育,家里的生活全靠你一个人。„„
师:执子之手,白头偕老。唱(《最浪漫的事》)我们来送他们一个“媚”字,一个“媚”字,让人醉了。我们再来夸夸三个儿子。先来夸夸谁?
生:我来夸大儿:你真能干,知道帮爸爸、妈妈干活了。你真勤劳!
师:是啊,引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也许什么也没说,就这么媚好,就这样让人醉了。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小儿就在溪头莲蓬处。”小儿是怎么剥莲蓬的? 生:卧在那儿剥莲蓬。师:“卧”什么意思? 生:趴的意思。
师:带进诗中去读一读。生:溪头趴剥莲蓬。师:好不好? 生:不好。师:为什么? 生:“趴”没有“卧”好,不生动。师:还可以用哪个字? 生:躺、睡。
师:带进去读一读,好不好?为什么? 师:那你是怎么理解小儿是怎么卧的?可以是趴着,可以是躺着,还可以是侧着身子,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怎么卧舒服就怎么卧。师:看他的小脚丫,你能让它们动起来吗?
引领学生以手代脚丫自在地动,使小儿悠然自得的心情跃然纸上。
师:在看他的神情,他怎样剥的?送他一个词。
生:聚精会神 生:全神贯注 生:目不转睛 生:专心致志
送一个词给他,他在剥莲蓬时态度怎样? 师:这一动一静,让人醉了。板书:醉中有最
师:那大儿、中儿他们就不喜欢吗? 生:喜欢。师:你有调皮的时候吗?父母是怎么责备你的?
生:调皮鬼,你怎么不听话? 生:小捣蛋,„„
师:看似责备,实则喜爱。所以说他是“无赖”。
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 生:和睦的家庭。生:和谐的家庭。师:我们不是在创建和谐社会吗?这样的家庭你羡慕吗?
师:看到这情景能不羡慕吗?他更羡慕小儿,所以写了(引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师::酒不醉人人自醉。经历了征战二十多年沙场的作者,他会怎么想?
生:要是人人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多好啊。生:要是没有战争,天下太平多好啊。师:让我们一起来问一问翁:你家这么多人就住在这茅屋里,冬天来了,你们怎么过?你们为什么还总是笑容满面呢? 生:我们虽然住得不好,但是我们一家和睦。生:我们居住的条件虽然不好,但是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很快乐。
师:茅屋虽小,我住觉宽。物质的富有怎抵得上精神的富有?心安茅屋稳,家贫菜根香啊。
师:诗人住在这村子里,他想到了什么? 生:平安。板书:安居乐业
师:我们再来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师生齐读
师:征战沙场,诗人最渴望的是什么? 生:没有战争。生:国泰民安。师:板书:居危思安
师:同是醉里,所处的地点不同,但是所想的是相同的,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醉在村居”,这才是所有人的精神家园。师:放音乐(明月几时有),唱《清平乐·村居》 下课
第二篇:窦桂梅清平乐村居课堂实录
窦桂梅教授《清平乐·村居》课堂实录
师:板书:居
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什么? 生:想到房子。生:想到家。师:板书:吴音
“吴音”什么意思?
生:(读书后注释)江西上饶地方口音,在春秋时代该地区称吴国,故叫“吴音”。和北方的语言相比较有轻细、柔软之特点,常称“吴侬软语”。
师:(纠正读音)上饶(shànɡ ráo)吴侬软语(wú nónɡ ruǎn yǔ)再读一读 ..生:读。
师:“吴音”泛指江苏、浙江方言。我们泰州在江苏,泰州方言也属吴音。我想听听同学们用方言向老师问好。谁来试试? 生:(用普通话)“窦老师,您好!”
师:不是方言,跟窦老师的北方话没多大区别,我想听方言。生:(用方言)“窦老师啊,你好啊!”
生:窦老师啊,你真漂亮啊!师:哎哟哟,真好哎!
出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师:“破阵子”是词牌名,词牌名表示一种节奏,一种情境。词的作者是。生齐读:辛弃疾
师引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师:放音乐。(一段描绘古战场的音乐)从音乐声中你听到了什么?谈谈你的感受。
生:我听到了战场上的声音。生:我听到了金戈铁马。
师:是啊,气吞万里如虎的战场。下面我们再听一段音乐。放音乐。(一段舒缓的江南丝竹)谈谈你们听后的感受。生:舒缓的音乐。生:动听的音乐。
师:可是哪一首的词牌呢? 生:卜算子
师:还可以是哪一首词牌?
生:清平乐。师:板书:清平乐 生:读“清平乐”
师:(将题目补充完整)我们一起来读读题目。生:读“村居”。
师:读了“村居”,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农村里的房子。
生:我想到了山村里的房子。我想到了一首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真好。他想到了清代诗人高鼎写的《村居》,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师:我们还想到什么?
生:我想到了山村里低矮的草屋。师:说具体一点。
生:我想到了山村里的草屋,矮矮的,很少的几户人家。师:引读《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指名读《村居》,相机指导朗读。wēnɡ ǎo wò bāo lián pénɡ 翁 媪 卧 剥 莲 蓬 师:为什么念bāo?
生:表示把东西的皮去掉时念bāo。
师:“莲蓬”的“蓬”我们平时念轻声,这里为什么念pénɡ? „„没有人知道。
师:同学们,这里是诗词里和仄、押韵的需要。你们看,“小、草、好、媪;东、笼、蓬”。
师:词一般分上阙和下阙两部分,朗读时,上、下阙之间要停顿,我们来喘一口气作为停顿。(指导朗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师生齐读。
师:古人颂诗时往往还会有动作,(模仿古人摇头状)我们加进动作再来读一读。师生齐读。
师:古人读诗时还会手舞足蹈,像这样(有节奏地手舞足蹈),师生齐读。师:诗词是讲究平仄的。平声就是阴平和阳平,声音要拉长,仄声就是上声和去声,声音要短促。老师引读,用手势舞出节奏指挥学生朗读。(师生齐读)师:读了三遍后,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
生答看到的画面,教师就用视频出示画面,并要学生读相应的句子。
师:把几幅画拼成一幅完整的画面。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再仔细看看,画中好像缺少了什么? 师:放流水声。生:少了溪水。
师:对。小溪怎么流的呢? 生:缓缓地流着。生:叮咚地流着。生:潺潺地流着。
师:说得真好。绿水村边绕,这溪水把几幅画连起来,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让我们在这潺潺的溪水声中再来读地读这首词。放音乐,师生齐读。
师:古人用字讲究不重复,可这首词中用了三个“溪”字,重复吗?为什么? 生:不重复。因为这里的三个“溪”表示不同的意思。师:具体说说看。
生:第一个“溪”是说在溪岸上,第二个“溪”是说在溪东,第三个“溪”是说在溪头,就是在小溪的上游。
师:说得真好。这里的三个“溪”表示三个不同的地方,并不重复。诗人会在哪儿呢?他在干什么?他看到了什么? 生:诗人会在屋外。他看到了小溪。生:诗人会在屋里,看到了翁媪相媚好。生:诗人会在小溪边,看到了大儿在溪东锄豆。师:具体在哪儿? 生:在溪对岸。
生:诗人在溪边看到中儿在织鸡笼。
生:诗人在溪边游玩,看到了小儿在溪头剥莲蓬。师:诗人可能是诗中的人吗?为什么? 生:诗人可能是诗中的老翁。生:诗人可能是诗中的小儿。
师:放溪水音乐,引读。(让我们再来读读,把诗中的人、景印在心里。)师:谁来用一个字概括一下你读后的感受? 生:美。生:爽。生:好。
师:最好能用诗中的一个字。生:醉。
师:“醉”字好啊,(板书:醉)村里的景让人都醉了。沉醉不知归路。那咱们就不回去了,和这家翁媪聊聊。引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师:“相媚好”什么意思? 生:互相夸奖赞美对方的好。
师:想象一下,他们会怎么夸赞对方的好?
生:我来说翁夸赞媪,翁对媪说:老伴啊,你真能干,为我生了三个儿子。生:翁对媪说,老伴啊,你真漂亮啊,这么大年纪了还是这么美。„„
师:我们再来夸一夸翁吧。出示: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我仿佛听到媪夸赞翁说:。
生: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我仿佛听到媪夸赞翁说:老头子,你也很能干,家里全靠你一个人劳动才能维持生活。
生: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我仿佛听到媪夸赞翁说:老头子,你真能干,三个儿子全靠你来教育,家里的生活全靠你一个人。„„
师:执子之手,白头偕老。唱(《最浪漫的事》)我们来送他们一个“媚”字,一个“媚”字,让人醉了。我们再来夸夸三个儿子。先来夸夸谁? 生:我来夸大儿:你真能干,知道帮爸爸、妈妈干活了。你真勤劳!„„ 师:是啊,引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也许什么也没说,就这么媚好,就这样让人醉了。
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小儿就在溪头莲蓬处。”小儿是怎么剥莲蓬的? 生:卧在那儿剥莲蓬。师:“卧”什么意思? 生:趴的意思。
师:带进诗中去读一读。生:溪头趴剥莲蓬。师:好不好? 生:不好。师:为什么?
生:“趴”没有“卧”好,不生动。师:还可以用哪个字? 生:躺、睡。
师:带进去读一读,好不好?为什么? „„
师:那你是怎么理解小儿是怎么卧的?可以是趴着,可以是躺着,还可以是侧着身子,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怎么卧舒服就怎么卧。师:看他的小脚丫,你能让它们动起来吗?
引领学生以手代脚丫自在地动,使小儿悠然自得的心情跃然纸上。师:在看他的神情,他怎样剥的?送他一个词。生:聚精会神 生:全神贯注 生:目不转睛 生:专心致志
送一个词给他,他在剥莲蓬时态度怎样?
师:这一动一静,让人醉了。板书:醉中有最 师:那大儿、中儿他们就不喜欢吗? 生:喜欢。
师:你有调皮的时候吗?父母是怎么责备你的? 生:调皮鬼,你怎么不听话? 生:小捣蛋,„„ „„
师:看似责备,实则喜爱。所以说他是“无赖”。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 生:和睦的家庭。生:和谐的家庭。
师:我们不是在创建和谐社会吗?这样的家庭你羡慕吗?
师:看到这情景能不羡慕吗?他更羡慕小儿,所以写了(引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酒不醉人人自醉。经历了征战二十多年沙场的作者,他会怎么想? 生:要是人人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多好啊。生:要是没有战争,天下太平多好啊。„„
师:让我们一起来问一问翁:你家这么多人就住在这茅屋里,冬天来了,你们怎么过?你们为什么还总是笑容满面呢? 生:我们虽然住得不好,但是我们一家和睦。
生:我们居住的条件虽然不好,但是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很快乐。„„
师:茅屋虽小,我住觉宽。物质的富有怎抵得上精神的富有?心安茅屋稳,家贫菜根香啊。
师:诗人住在这村子里,他想到了什么? 生:平安。板书:安居乐业
师:我们再来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师生齐读 师:征战沙场,诗人最渴望的是什么? 生:没有战争。生:国泰民安。„„
师:板书:居危思安
师:同是醉里,所处的地点不同,但是所想的是相同的,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醉在村居”,这才是所有人的精神家园。师:放音乐(明月几时有),唱《清平乐·村居》 下课
第三篇:窦桂梅:《清平乐·村居》
窦桂梅《清平乐·村居》
一、引子: 1、出示“居”(板书),看到这个字,你会想到什么呢? 2、“吴音”
你能用“吴侬软语”来问候一下大家么? 3、各种乡音合起来,就会成为一首诗篇。4、走进“辛弃疾”。出示词《破阵子》。T:„„有时候词牌就表现词的内容(意境)„„
5、给音乐。听。T:看看这首词牌的词给你怎样的感受?(激昂雄壮的音乐起。似乎是战士的一种豪迈,或是站死沙场的从容„„)学生说感受(有的说有豪情壮志,有的说豪迈,有的说雄壮)。再给第二首音乐。(温婉的,抒情的,是《水调歌头》)谈感受(有的说优美的。有的说忧伤的。有的说想到了《水调歌头》„„)T:你想到了水调歌头,还有么? S:清平乐。(教师的意思可能转到了词牌上了。学生只说了这一种,于是老师说?)T:„„还有其他的词牌,如“破阵子”„„
二、学习《清平乐》
(一)1、板书:清平乐
正音 清平乐(“阅”的音)2、揭题:清平乐·村居
3、提示学生看老师写板书“村 居”
4、交流,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学生说。5、老师还想到了清·高鼎的《村居》 6、背诵。
(二)T:老师相信大家的自学能力,谁来读,不仅读得正确,而且读得字正腔圆。S1:读 T:“翁媪”读得特别好,来一起读一下。S:读
T:不过最后一句,„„我理解你„„(正音:卧剥)。把东西的外壳去掉的可以读“bao”。我们应该感谢他,没有他的提醒,我们可能还发现不了。T带读,边读边打拍子。(上阕)
T:你的脚丫准备好了吗?这叫踏歌„„表示“手舞足蹈”。一齐来。S:读。
T:提个小要求,稍微停顿一下,再读。下阕的节奏太快了一点,不要紧,大家放松,来,再来体验一下。S:再读。
T:这是一种形式,来帮助我们理解。古人喜用平、仄音,平声音拉长一些,仄声音拉短一些。(师读)T带S吟(手势指挥)
T:老师不用手势,你可以点头,最的用你的声音„„ S:读(T不时地把话筒递到孩子的嘴边)
(不仅仅体现读,还把“词的知识”渗透进去,如“上阕”、“下阕”,词讲究合仄压韵,平声音拉长,仄声音短)
(三)T:不知不觉中我们就读了这么多遍,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S大儿子图景,(T:我们送他一首古诗)吟诵《锄禾》 S二儿子图景,(T:他为什么要这样啊!)S说 S小儿子图景,(T:看到这个画面,我们一定回想到过一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S背)T:还有吗? 茅檐低小 读 溪上青青草
不是“草色遥看近却无”,而是“„„青草绿”。
T:把上阕看到的一幅幅画,用你的声音告诉大家,读啊~
(四)T:真好,谢谢你们,你们怎么这么了不起啊?要把这几句话连起来,还有一幅画我们没有发现,快去看看它是谁? S:小溪!
T:你有一双会发现的慧眼,看那,溪上„„溪东„„溪头„„(放水流的声音)T:溪水—— S1:流 S2:潺潺 S3:哗哗 S4:淙淙
T:这真应了那一句:溪水人家绕!
(五)想象
T:诗人会在哪里?他在远处看到了什么?近处看到了什么? S:小溪的对面。T:诗人还会在哪里?
S:会在屋子里,因为主人请他进屋喝茶了。S:我觉得诗人就是“翁媪”。
T:无论在哪里,诗人哦,也成了画中的景。
(六)醉
T:古人做诗讲究不重复,可诗中用了这么多的“溪”,你觉得重复了么? S说理由。
T:那我们就把这幅美景留在我们的心中。(T领题,手势指挥,S读)T:吟着吟着就产生了感慨,给这幅画送一个字,一句话。S1:美!S2:快乐!
S3:还是乡村好!S4:和谐!
T:所有的景物汇成了诗中的一个字,是哪个?(醉)读!真应了那句话,“沉醉不知归路”。让我们走进这画中,和他们用吴侬软语和他们谈谈。(用方言读诗句)说话训练: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到了„„ 出示:我仿佛听到翁媪夸赞对方说:“„„”
S1——S7(精彩!丰富学生的理解。体会用词的绝妙!老师的串讲巧妙插入“白头偕老”一词。引入《最浪漫的事》(歌词:我知道那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坐着摇椅慢慢聊)。得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T:那就快把这个感受带到诗里读吧!说话训练,出示: 读着“„„”,我仿佛听到了夸赞„说:“„„”。T:我们可以想象他们“相媚好”。我听到„„我听到„„我听到„„
醉啊!
(八)卧 研究“小儿”,出示句子: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1、读句 2、看图
3、换成“躺”、“趴”,你有什么感觉?
4、T:我们会想仰卧,侧卧,俯卧。不管怎样肯定是他最舒服的姿势。你们再看看他的小脚丫。送他一个词!S: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快乐
„„ S:无赖 T:你用了诗中的一个词。
T:小儿卧在哪儿,观察他的表情。他一动不动,他静静的,他是那么的„„你能送他一个词么? S:专心致志 目不转睛 心无旁骛„„
T:他不仅要给自己吃,还要给两个哥哥吃,还要给年迈的父母吃。这一动一静,勾画出了多美的图,“动如脱兔,静如处子”。
T:现在请同学站起来说,你为什么用“无赖”。„„你在家,父母有时候说亲昵地说,瞧你那“熊”样儿!„„其实,这才是真正的喜爱!那他们不喜欢大儿子,二儿子么? 齐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得出:醉中还有最!
(九)情境
1、经不住,我也想走上前来问问翁媪,„„我就是诗人,你们是翁媪,我想问问。2、现在我是大儿子,你们是诗人辛弃疾,哪位辛弃疾想问我„„ 引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
三、思想提升。
这样的村居才是追求的理想。“安居乐业” 配乐唱。
四、引发思考。1、《破阵子》:看似“居安”,实则“思危”!2、借助辛弃疾的生平,你想说什么?
第四篇:窦桂梅《清平乐 村居》实录
窦桂梅《清平乐 村居》实录 fqwyx 发表于 2008-4-23 14:09:00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窦桂梅:《清平乐•村居》教学实录
一、引子:
1、出示“居”(板书),看到这个字,你会想到什么呢?
2、“吴音”你能用“吴侬软语”来问候一下大家么?
3、各种乡音合起来,就会成为一首诗篇。
4、走进“辛弃疾”。出示词《破阵子》。T:„„有时候词牌就表现词的内容(意境)„„
5、给音乐。听。T:看看这首词牌的词给你怎样的感受?(激昂雄壮的音乐起。似乎是战士的一种豪迈,或是站死沙场的从容„„)学生说感受(有的说有豪情壮志,有的说豪迈,有的说雄壮)。再给第二首音乐。(温婉的,抒情的,是《水调歌头》)谈感受(有的说优美的。有的说忧伤的。有的说想到了《水调歌头》„„)
T:你想到了水调歌头,还有么? S:清平乐。(教师的意思可能转到了词牌上了。学生只说了这一种,于是老师说?)
T:„„还有其他的词牌,如“破阵子”„„
二、学习《清平乐》
(一)1、板书:清平乐正音清平乐(“阅”的音)
2、揭题:清平乐•村居
3、提示学生看老师写板书“村居”
4、交流,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学生说。
5、老师还想到了清•高鼎的《村居》
6、背诵。
(二)T:老师相信大家的自学能力,谁来读,不仅读得正确,而且读得字正腔圆。
S1:读
T:“翁媪”读得特别好,来一起读一下。
S:读
T:不过最后一句,„„我理解你„„(正音:卧剥)。把东西的外壳去掉的可以读“bao”。我们应该感谢他,没有他的提醒,我们可能还发现不了。
T带读,边读边打拍子。(上阕)
T:你的脚丫准备好了吗?这叫踏歌„„表示“手舞足蹈”。一齐来。
S:读。
T:提个小要求,稍微停顿一下,再读。下阕的节奏太快了一点,不要紧,大家放松,来,再来体验一下。
S:再读。T:这是一种形式,来帮助我们理解。古人喜用平、仄音,平声音拉长一些,仄声音拉短一些。(师读)
T带S吟(手势指挥)
T:老师不用手势,你可以点头,最的用你的声音„„
S:读(T不时地把话筒递到孩子的嘴边)
(不仅仅体现读,还把“词的知识”渗透进去,如“上阕”、“下阕”,词讲究合仄压韵,平声音拉长,仄声音短)
(三)T:不知不觉中我们就读了这么多遍,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S大儿子图景,(T:我们送他一首古诗)吟诵《锄禾》
S二儿子图景,(T:他为什么要这样啊!)S说
S小儿子图景,(T:看到这个画面,我们一定回想到过一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S背)
T:还有吗?
茅檐低小读
溪上青青草
不是“草色遥看近却无”,而是“„„青草绿”。
T:把上阕看到的一幅幅画,用你的声音告诉大家,读啊~
(四)T:真好,谢谢你们,你们怎么这么了不起啊?要把这几句话连起来,还有一幅画我们没有发现,快去看看它是谁?
S:小溪!
T:你有一双会发现的慧眼,看那,溪上„„溪东„„溪头„„(放水流的声音)
T:溪水——
S1:流
S2:潺潺
S3:哗哗
S4:淙淙
T:这真应了那一句:溪水人家绕!
(五)想象
T:诗人会在哪里?他在远处看到了什么?近处看到了什么?
S:小溪的对面。
T:诗人还会在哪里?
S:会在屋子里,因为主人请他进屋喝茶了。
S:我觉得诗人就是“翁媪”。
T:无论在哪里,诗人哦,也成了画中的景。
(六)醉
T:古人做诗讲究不重复,可诗中用了这么多的“溪”,你觉得重复了么?
S说理由。
T:那我们就把这幅美景留在我们的心中。(T领题,手势指挥,S读)
T:吟着吟着就产生了感慨,给这幅画送一个字,一句话。
S1:美!
S2:快乐!
S3:还是乡村好!
S4:和谐!
T:所有的景物汇成了诗中的一个字,是哪个?(醉)读!真应了那句话,“沉醉不知归路”。让我们走进这画中,和他们用吴侬软语和他们谈谈。(用方言读诗句)
说话训练: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到了„„
出示:我仿佛听到翁媪夸赞对方说:“„„”
S1——S7(精彩!丰富学生的理解。体会用词的绝妙!老师的串讲巧妙插入“白头偕老”一词。引入《最浪漫的事》(歌词:我知道那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坐着摇椅慢慢聊)。得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T:那就快把这个感受带到诗里读吧!
说话训练,出示:
读着“„„”,我仿佛听到了夸赞„说:“„„”。
T:我们可以想象他们“相媚好”。我听到„„我听到„„我听到„„
醉啊!
(八)卧
研究“小儿”,出示句子: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读句
2、看图
3、换成“躺”、“趴”,你有什么感觉?
4、T:我们会想仰卧,侧卧,俯卧。不管怎样肯定是他最舒服的姿势。你们再看看他的小脚丫。送他一个词!
S: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快乐„„
S:无赖T:你用了诗中的一个词。
T:小儿卧在哪儿,观察他的表情。他一动不动,他静静的,他是那么的„„你能送他一个词么?
S:专心致志目不转睛心无旁骛„„
T:他不仅要给自己吃,还要给两个哥哥吃,还要给年迈的父母吃。这一动一静,勾画出了多美的图,“动如脱兔,静如处子”。
T:现在请同学站起来说,你为什么用“无赖”。„„你在家,父母有时候说亲昵地说,瞧你那“熊”样儿!„„其实,这才是真正的喜爱!那他们不喜欢大儿子,二儿子么?
齐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得出:醉中还有最!
(九)情境
1、经不住,我也想走上前来问问翁媪,„„我就是诗人,你们是翁媪,我想问问。
2、现在我是大儿子,你们是诗人辛弃疾,哪位辛弃疾想问我„„
引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
三、思想提升。
这样的村居才是追求的理想。“安居乐业”
配乐唱。
四、引发思考。
1、《破阵子》:看似“居安”,实则“思危”!
2、借助辛弃疾的生平,你想说什么?
3、„„
第五篇:清平乐 村居课堂实录汇总
《清平乐 村居》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清朝诗人高鼎的眼中,《村居》是一首诗,是“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而在宋朝词人辛弃疾的眼中,《村居》是一首词,(指课题)一起读。生:清平乐 村居
师:我听到这一个字,有人读“yuè”有人读“lè”,该怎么读,谁来说说?来,拿话筒。生:应该读yuè,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这《清平乐 村居》是辛弃疾当时即兴写成的一首小歌,所以读yuè
师:噢,清平乐在这是这首词的词牌名,是可以唱的曲调,我们一起读 生:清平乐
师:而《村居》是词的题目,我们读的时候中间要注意停顿,好,一起读“清平乐 村居”齐 生:清平乐 村居
由一首高鼎的《村居》自然的导入课题,从而引起全班同学的跟读,无形中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对课题的理解,了解词牌名的正确读法,其中也渗透了读的方法。二:教学过程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词,课件展示全文 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谁发现了?好,请你 生:每行字数不相等,师:噢,句子有长有短,所以词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长短句,这样词的结构才更加鲜明,这是他的发现,还有谁发现了?好,你说 生:我们读的都是绝句和七律,而这一个每行字数不相等,我第一次读这样的。
师:你和他的发现一样。还有谁发现了什么?这中间…….好,你说 生:中间空了一行,而且这两首小歌都是一个作者写的
师:不叫两首小歌,这是一首词的两部分,上面的一部分叫上片也叫上阕,下面的一部分叫下片也叫下阕。就像一首歌词的两段一样,明不明白?还有它的题目上有不一样,有词牌名,这是诗和词形式上的差别。课文,课前读过吗? 生:读过
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仔细观察,发现了词与诗的区别,让学生更好的把握了词的特点。
师:读过三遍以上的举手,好,非常好,预习是非常好的习惯,好,请放下,下面谁愿意来为我们读一读?好,请你。其他人认真听,看看他的字音读的是否正确。好,请。生:读课文
师:谁来说一说,好,就你的同桌说吧 生:应该是翁aǒ,他把aǒ读错了,师:这个字应该读…好,你说 生:应该读aǒ
师:对,应该读aǒ,我们一起来读aǒ,连起来读 生:翁媪
师:翁媪在这是生字,来,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来写翁,生:描 师:我们写的时候要把上面的公写的扁一点,下面的羽,左边写的小一点,右边写的大一点,这样这个字写的才有美感,才有层次感,看看上面的公,这翁是指…..你说
对于生字的指导,在读正确的基础上,指导书写,写法,怎样才会把字写得美。教师指导完,还有学生的练习,巩固了本课生字。生:就是平常我们说的爷爷奶奶中的爷爷,师:对,指老爷爷,那奶奶在这里是哪一个字 生:媪 师:一起说 生:媪
师:我们再把这个词读一遍,一起读 生:翁媪
师:带到句子里再读一读 生:白发谁家翁媪
把生字指导完,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再读词语,既纠正了读音又理解了词义,为理解整篇词做铺垫。师:刚才他读得还有什么地方?谁知道/好,请你来,后面戴眼镜的那位女生
生:应该是“相媚好”,他读成相美好了 师:对,这一个字读“媚” 生:媚
师:媚,四声,相媚好
生;:还有,他把莲蓬读作莲pén
师:这个应该是后鼻音eng,是吧?莲蓬这个词,在现代普通话中,我们正常读轻声,莲蓬,但是在古诗当中为了讲究和仄押韵,可以读他的第二声,莲蓬,好,一起读一遍 生:莲蓬
师:还有一个字是多音字,这个字,他在字典中有这样的解释,想一想,在这应该读哪一个音?出示:剥 bō bāo
师:bāo是去掉外面的皮或壳,bō是用强制的方法夺去,你说 生:应该用bāo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在这里是“溪头卧剥莲蓬” 师:是去掉莲蓬外面的壳,或去掉莲子外面的壳,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个词。剥莲蓬,齐 生:剥莲蓬
师:再读一遍,剥莲蓬,齐 生:剥莲蓬
师:把它放到句子里,溪头…读 生:溪头卧剥莲蓬
纠正学生的读音,适当的补充重点字词的意思,最后再回归课本,让学生读好,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每一步都在为理解课文做铺垫。师:非常好,还有谁来读一读或和他比一比的?好,请你。这一次,同学们可听好了,看他读的是否正确,还要注意句子中的停顿,看一看他是在哪停顿的,来,开始 生:读课文
师:听出来没有?你看他读的时候,“茅檐 低小”,这就有停顿了,我们古诗是非常讲究节奏和韵味的。师范读:“茅檐 低小”,有节奏吗? 生:有 师:有韵味吗? 生:有
师:来,请你再来读一读 生读课文 师:有进步吗? 生:有
师:注意这个赖字是边音,来一起读,“无赖” 生:无赖 师:再读 生:无赖
师:你们想读吗?来,自己来找一找自己的节奏,自己的感觉,自己读一读,可以看书也可以看屏目,请自由读 生自由读课文
师:好,读完的坐正,我们一起来体会体会它的节奏和感觉。“清平乐
村居 宋 辛弃疾 ”读 生齐读课文 师:多聪明的孩子,一点就会,一说就通。同学们,人们曾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下面请你在轻声的读一读这首词,看一看你的头脑中浮现出了什么画面?或者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来,自己轻声的读一读这首词,可以看书也可以看屏幕,自己轻声读 生自由读课文
古 诗词,不管是何种句式,都平仄有序,简短精炼,风格明朗,读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此处设计,正是基于学生阅读古诗兴趣及读诗经验之上,将此浓厚兴趣迁移 至学习词中来。所有词的形式特点,均由学生在朗读比较中发现、体验而得,老师所做的,只是梳理与丰富,并在再一次饶有兴味的朗读中,词独有的韵律之美,在 孩子们动情、有致的朗读声中细细流淌着。而且此处也渗透了读书方法,在读书的同时给了学生思考的问题。
师:有没有谁看到这首词写出了什么?好,浮现出这个画面的人越来越多,好,请你
生:我的脑中浮现出了两个老人正在聊天,在茅房底下 师:这儿,茅檐是指茅屋,对吧?
生:茅草屋低小,中儿正织鸡笼,大儿除豆溪东,小儿卧剥莲蓬。师:这是他看到的,还有谁看到了?你说 生:我看到了有一所小小的茅草房,茅草房紧靠着小溪,溪边长满了青草,一对夫妻刚喝完酒,醉醺醺的回家了,他们亲热的在家里聊天,大儿在溪东锄豆草
师:锄豆,是指锄去豆田里的杂草
生:中儿正在家里织鸡笼,最喜爱的小儿子在溪边剥莲蓬
师:这是你看到的画面,同学们,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村居图啊!下面请同学们在仔仔细细的,好好地把你的心放入这段文字当中,去品读,去品味,去体会哪些词句描绘的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听明白了没有? 生:听明白了
师:可以打开书。哪些词句?好好地去品味,也可以用笔画一下思考的痕迹,因为思维是最美的浪花 生自由读课文 师巡视
整体的感知课文所描绘的画面,诗歌给我们提供了想象的天地。只要言之有理,我们就不妨大胆揣摩,而揣摩得正确与否,就看你对作品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的人格精神了解多少。面对小学生,如何才能把握好一个度,既不挖掘过深揠苗助长,又能拓展思维启迪智慧?值得我们思考。师:已经有人找到了,印象最深刻的话,我们再等一等。好,我们来说一说,哪些词句描绘的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来,那个男生 生读上片。有茅草屋,长满青草的溪边,师:茅草屋长在?换一个词
生:有一座茅草屋,长满青草的溪边 师:你觉得这样的环境怎样? 生:非常优美
师:非常优美的把它读一读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师:溪上青青草,多美的景色啊!你在读一读这一句 生读
师:我听出了你读得很美,很好。低小的茅檐,青青的小草,流淌的小溪,这是多么优美的田园景色啊!来,我们一起读,茅檐,齐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师:很好,还有那些画面描写的诗句给你印象深刻的? 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一句感觉他们无忧无虑,天下十分太平
师:噢,你是从哪看出来的呢?
生:就是醉里吴音相媚好这一句,醉里,他们非常的太平师:太平的日子,醉,就是 生:喝醉酒了
师:在太平的日子里,才有可能喝醉酒了,是这样理解的吗? 生:是的
师:那吴音这个词你明不明白?好,你说 生:就是吴地的方言
师:哎,就是吴地的方言,文中是指江西上饶地区的方言,相媚好,有没有人懂得? 你说
生:相媚好是指两人很亲热的样子,师:两人很亲热的样子,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这个字,媚,大家看黑板
师画眼睛 师:这是人的眼睛,眼睛上面是眉毛,这就是古代的眉的写法,眼睛下面加了一个女,我们现在写做左右结构的 媚,突出女孩子的眉毛,女孩子的眉毛,眉清目秀,多可爱啊!所以媚现在有一种意思就是美好,可爱。相媚好就是亲热的意思。吴音相媚好就是用自己的方言在亲热的 交谈,想一想,这一对白发苍苍的翁媪,他们在亲热的交谈什么呢?想一想他们的动作,他们的神情,也许翁会对媪说,‘老婆子啊,怎样怎样,也许媪会对翁说,看你这个老头子啊,好,你说
生:他们可能会谈一些家常事,师:你说一说,会谈什么事?
生:妻子,儿子们都长大了,应该以后让他们出去干一些活,多给家里面挣点钱啊!
师:噢,谈到儿子,谈到他们的生活,是吧?这是你想到的。来,请你说。
生:翁会对媪说,你看我们的儿子多孝顺啊!大儿子正帮我们给豆田除草呢,中儿子也在帮我们织鸡笼,师:中儿子就是二儿子,他说到了这一句,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你觉得这是怎样的大儿子?来,还是你来说 生:我觉得大儿子是个十分孝顺的人,师:孝顺的人,二儿呢?
生:二儿子应该也是一个孝顺的人,师:也是孝顺的人,他们在干活,是勤劳能干的,好,把这句读出来。生: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勤劳能干的大儿和中儿 生: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师:好,再想一想,他们还会谈些什么呢?来,你说
生:媪会对翁说,看看我们的儿子多好啊,天天勤劳的工作,等我们以后有钱了,给他们多买点好东西吃。
师:噢,来慰劳慰劳他们辛苦的劳动,是吗?好,你说。
生:我觉得翁会对媪说,你看现在生活多好啊!我们的儿子也十分的孝顺,你看大儿子和二儿子都在干活呢,媪会对翁说,他们是十分的辛苦,但是你看我们的小儿子多么的可爱啊,正在那边剥莲蓬呢!精 读感悟词中所存在的画面,这首词短短四十六个字,充分展示了乡村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人们平和无忧的生活画卷,意境深远,情意悠长。在学生结合画面及已有 生活经验读懂词句含义之后,便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仿佛走进这生活画卷,去亲身感受,并语言描述。这样抛弃了繁琐古板的分析和诗意的死记硬背,在个性 化的阅读体验中,各自感受着诗词独有的意境之美。
师:哦,说到了小儿子。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小儿子。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句话有没有想说的,哦,我们看看小儿子,好,你说
生:我觉得“卧剥”能体现出最小儿子的最可爱,因为剥莲蓬一般都是坐在那边剥,或站着 师:而他却是….生:而他却是躺着剥
师:哦,躺着剥,是卧剥莲蓬,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卧剥莲蓬的小儿,看一看他的姿势,他在…..来,你说 生:他趴在地上,拿着莲蓬,在那边剥
师:趴在地上,这就是俯卧,想想看,他还有可能怎么卧?你说 生:他可以一会翻翻身一会再翻过来,师:如果这样侧过来,这叫什么卧? 生:侧卧
师:侧卧,如果面朝上,这是 生:仰卧
师:哎,正如你所说得,他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你觉得这位小儿怎样?你说
生:我如果是小儿子的话,我可能一边剥一边讲,干活,不干活?干活,不干活? 全班哄笑
一个“卧”字活了一副画,可是教师如果没有带领着学生细致地将图读进去,想象开去,小儿顽皮可爱的形象又如何能在学生们的心中活起来、生动起来?又如何能让他们深深喜欢上这个可爱的小“无赖”呢?
师:哦,这是你体会到的小儿子的可爱,还有,你觉得这位小儿怎样?来,你说
生:我觉得这个小儿子,一边剥莲蓬,一边说,大儿子二儿子怎么回事啊,像我悠然自得的剥莲蓬吃,多好啊,他们在那边干活累不累啊? 师:想到了自己的两位哥哥。这是多么天真的想法?来,我们读,把这个天真的小儿读出来,生: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我听出来了他的天真,还有是怎样的小儿,来,你说。生:他还会说,大哥哥和二哥哥都把我的活给抢了,父母看到了,肯定会以为我不愿劳动,万一他们不喜欢我怎么办? 师:哦,是这样的想法,这是童言无忌,好,你说。生:我觉得小儿子是最调皮的,最顽皮的 师:说说你的理解。
生:我从“最喜小儿无赖”的无赖中,体会到的。师:哦,无赖,无赖原本是指,知道吗?你说
生:无赖,原本是指不讲道理,在本文中指的是小儿子的顽皮。师:哦,也就是说,小儿在这是不讲理的意思吗?你说 生:不是的
师:你是怎样认为的?
生:最喜小儿无赖,是夫妻俩最喜欢的儿子,师:是夫妻俩最喜欢的儿子。来,读出那种喜欢来,生: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我听出了喜欢,还有谁喜欢这可爱的顽皮的小儿,除了这老夫妻俩,你说 生:还有作者也喜欢小儿子。师:说说你的看法 生:因为作者写“最喜”
师:哦,你抓住了一个词“最喜”,来,读 生: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是啊,是最喜欢、最淘气,最惹人喜爱的小儿子。还有谁想读一读这一句?你来
生: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听出了你的喜欢,你读出了小儿的可爱。还有谁愿读?来,你来 生: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 我也听出了你的喜欢,同学们,其实像无赖这个词啊,表达了词人对小儿的喜欢,这是一种爱称啊,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爸爸妈妈经常会这样说我们,他们也可 能会指着我们的鼻子说,你这个小无赖,你这个小调皮,你这个小顽皮,你这个小淘气,你这一个小捣蛋,你这个小傻瓜,这是一种浓浓的爱呀!好,自己再读一读,体会体会这一句。生: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来,我们一起来读出这个顽皮可爱的小儿,最喜,齐 生: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由“无赖”一词到“最喜”,处处突出了作者对小儿的喜爱,指导学生发自内心的喜爱,有了个人独特感受,才会有个性化的阅读。师:刚才我们说到,这翁媪聊到了自己的大儿、中儿,他们还会聊些什么?你说
生:媪会对翁说,别喝那么多酒,你都快神志不清了,师:哦,关心他的身体,那翁可能会对媪回句什么呢?想想看 生:可能说,没关系,反正家里来客人了,少喝点还不如多喝点,我醉不了
师:哦,这是对自己酒量的自信,对客人的热情,是吧?孩子们,我们看啊,当我们看到这一对白发苍苍的翁媪,在阳光下,在茅檐前,亲热的交流着,交谈着,我们会情不自禁的想,这是哪家的翁媪呢?来,谁来读一读这一句?来,你读 生:醉里吴音相媚好
师:我听出来了,你投入进去了,还有谁想读?来,你读 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我也听出了你读的非常好,刚才我们说了这个字,醉,大家都说他喝了一点酒,有点醉意,或者有点微微醉了,还可能会是?你说 生:还有可能会沉醉
师:沉醉在什么当中,你说完整 生:沉醉在? 师:好,想想看,生:沉醉在他们的谈话中,师:谈话中,还可能,好,你说 生:沉醉在温馨快乐之中 师:这份生活之中,你说 生:沉醉在幸福之中,师:幸福之中,所以词人辛弃疾看到了这一幕,也不禁感叹,读 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同学们,这温馨的田园风光,这一家老小五口,被构成了一幅完整的村居图啊,就这样一幅村居图,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或感觉?你说 生:他们是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 师:你感受到了和谐温馨,你说 生:他们给我留下了欢乐祥和的情景 师:给你留下了祥和的感觉,好,你说。生:他们给我留下了,家庭是多么美好和温馨 师:给你的感觉是一份美好和温馨。那位女生
生:给我留下的感觉是很温馨、很美好,夫妻两个很和睦。师:很和睦,很恩爱,孩子们,留给我们的就是这样的温馨 师板书温馨、美好。。。
师:还有你们所说的和谐,幸福。下面让我们把这种温馨美好幸福这样的感觉,带进词中,一起读出来,清平乐 村居 齐 生读课文
师:假如你来到这样的村居前,看到这温馨美好的生活,这温馨美好的场景,你会怎么样呢?你说
生:我沉浸在幸福祥和的生活中,我觉得外面战乱纷飞,而他们却像往常一样,使我很感动。师:哦,你沉醉在当中,享受一份心的宁静。你说
生:我似乎也变成了翁媪的一个儿子,感觉很快乐感觉很温馨。师:你已经读进去了,你沉醉其中了。你说 生:我也好想加入他们啊!师:一份加入,你说
生:我觉得这个家庭很和睦,这个地方很风趣。
师:有一份独特的风味,是吧?孩子们,你们所说的感觉汇成一个字或词,就是醉和陶醉啊,其实沉醉其中的不仅是翁媪全家,还有我们,还有谁也会醉了? 生:作者
师:作者,对,大家都醉了,师板书“醉”
师:词人辛弃疾,他生活在社会动荡、战火连年的宋代,童年时,他的家乡就被金人占领,他一直渴望收复失地,却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这位金戈铁马的将军,他看到这温馨美好的生活,他会说些什么呢?你说
生:哎,外面战火纷乱,而这户人家是这么的温馨,太好了 师:感叹温馨的生活,你说
生:如果外面也像这里一样,和平、温馨,该有多好啊!
师:是啊,俗话说,心中有情,眼中才有景啊,所以辛弃疾笔下才这样充满诗情画意的村居,师放音乐 师:我们一起读 生配乐读课文
“醉” 字,是“词眼”,活了一首词,让人陶醉于这田园村野之乐,更活了一节课,让人沉醉于这行云流水之美。初解,学生对“醉”的理解是饮酒而醉,老师只是在黑板 上写了一个大大的“醉”,然后继续分析可以是饮酒而醉,但是“醉”在这里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老师补充了辛弃疾的资料,一心带领着学生亲近“大儿、中 儿”,体会他们的孝顺、勤快,感受“茅檐、小溪”的乡村美景,在了解辛弃疾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来感悟这首词的意境。老两口夫妻恩爱,儿子孝顺可爱,他们陶醉 与这样幸福的时光;虽然他们居住的是低矮的茅草房,但是他们家庭和睦,居住的地方又非常的美丽;他们醉心于这没有纷争的悠然恬静的生活…… 三:总结课文 师:同学们,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这样的温馨美好幸福,其实这温馨美好幸福的生活,也是我们人类共同的追求,好。下课。
最后通过点题,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对名利的淡薄,对自然真实、恬静有趣的生活之神往,以及其生活追求。学生亲身体验到了作者思想情操之美,沉浸其中,接受心灵的洗涤。最后把整节课的教学落实到一个“安居”上,透视出老师的教学智慧,和对文本的深度把握。
个人反思:
整理完这节《清平乐 村 居》的课堂实录,让我感受颇深。他指导了我的教学,怎样在课堂上抓住文章的中心来精读感悟,怎样利用学生的回答来制造课堂的升华,擦出心灵共鸣的火花,还 有很多很多。一节语文课要慢慢的上,稳稳地上,不慌不忙的上,切勿操之过急。我自认为诗和词是最难讲的课文,它的字词、它的韵律都不好把握,但这节课却上 出了它的趣,上出了它的味。它指导我在以后的古诗词教学中,要抓住“诗眼”、“词眼”,围绕这个“眼”展开分析,在理解的基础上把诗词读好,读得抑扬顿 挫,读出个人的独特感受。
《清平乐·村居》
教学目标:
1.认识“醉”、“媚”、“锄”、“剥”4个生字。理解“相媚好”、“亡赖”、“翁媪”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词中情境的方法,感知词中大意,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情境对话,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体会词中这一家人平和的心态。
教学重点:
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的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感悟词中这一家人平和的心态,感悟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诗题
1.板书:村居。
2.同学们,还记得清朝高鼎写的《村居》吗?(师引诵:草长莺飞二月天……)诗中描写了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情景,充满了生活情趣。这节课,我们要学的村居更有韵味,因为它是一首词,看老师继续写(板书:清平乐)读准“乐”这个多音字在这里应读yuè。
3.谁再将课题完整地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1.请同学们自由读整首词三到四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准的地方多读几遍,读顺为止。
2.检查读书情况
课件出示:翁媪、锄豆、相媚好、卧剥、莲蓬
(1)请小老师带读。重点提醒:翁(后鼻音)、锄(翘舌音)剥:在这里是指把东西的皮或壳去掉,所以应该读bāo蓬:单独念是第二声,但在莲蓬这个词中读轻声。
(2)去掉拼音你们一定也能读好。
3.理解“翁媪”(结合注释理解意思或通过字形来分辨)
4.齐读词语。
5.指名读课文。
6.齐读课文。
三、师生配合,读出韵味
1.字音读准了,如果还能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就更好了。听老师读,边听边用笔标出停顿的地方,用斜线画出来。
2.看看大屏幕,跟老师的一样吗?不对的地方可以改一下,老师想和大家合作着读,好吗?(师生配合读词的上阕和下阕)
3.配乐齐读。
四、结合注释,理解词意
1.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将这首词读了好几遍,但好词不厌百回读,读多了,你就会对内容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感受,这就是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大家默读这首词,结合注释和文中的插图,一行行地读、一行行地想,看看自己能不能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2.指名交流。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茅屋的屋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绿绿的青草。)
(1)茅檐:茅屋的屋檐。
(2)青青草:很绿的草。
(3)为什么不是青草而是青青草?多了一个“青”你又体会到什么呢?(作者用的不是一个“青”而是两个“青”来表示草绿得程度很深。)
(4)看着这绿绿的草,仿佛那绿色的生命一般,指导读出对小草的爱怜。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在醉意里用吴地的方言互相逗趣取乐的,不知是谁家的老翁、老妇)
(1)吴音:吴地的方言。
(2)相媚好:互相逗趣、取乐。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大儿子在溪的东边锄豆田里的杂草,二儿子正在编制鸡笼)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最喜欢小儿子的顽皮淘气,他正趴在溪头剥莲蓬呢)
(1)无赖:平常说“无赖”好像是贬义,词中的“亡赖”是指小儿顽皮、淘气。
(2)卧剥:趴着剥。
3.谁能用自己的话将整首词的意思完整地说一说?
4.词中有一个字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村居生活的情感?你找到了吗?(板书:喜)辛弃疾喜欢村居的什么呢?
五、展开想象,品悟词意
1.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词,用上这个句式,说一说,读了哪一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听到了什么,又或者想到了什么呢?
2.和同桌交流交流。
3.指名交流。
读了“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我仿佛看到、听到、想到……
(1)这是多么富有乡村气息的景色啊!不仅有这些,还有下阕的豆田、莲蓬。
(2)这些都是词中所写到的乡村特有的景。词中没写到的呢?展开你们丰富的想象,你还能看到什么?(结合学生回答,师引诵诗句)
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柳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蜻蜓──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青蛙──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小鸟──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知了──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黄牛──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
(3)这仅有46个 字的小词,经我们这么一说仿佛变成了一幅画,在这幅画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村居里特有的景,还听到了悦耳的声音。那在你眼中这是一幅怎样的画?(美妙绝伦,生机勃勃,妙趣横生,有声有色……)这幅画的名字就叫“村居”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形容这景,你会说这景可真(板书:景美)
(4)咱们就美美地读一读,把村居的美给读出来。
4.不经意间,我们就走进了这幅画中,如果此时此刻你就在这景之中,你最想做什么?
5.同学们都已经陶醉在这美景中了,那村居里的一家人都在干什么呢?(板书:人)
读了“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我仿佛看到、听到、想到……
(1)你觉得这对恩爱的老俩口可能会聊些什么呢?(聊景色、聊儿子们、聊曾经的往事……)
(2)师生分角色情境表演。
(3)同合作互相演一演。
(4)指导感情朗读,读出了这老俩口的幸福、温馨……
过渡:老两口相亲相爱是多么的开心,令他们更开心的还有他们的三个儿子呢!
读了“大儿锄豆溪东”,我仿佛看到、听到、想到……
(1)看着大儿这卖力锄草的样子,我们送他一首锄禾诗吧!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随之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把你的感受送进去读一读。
(3)男同学一起读。
读了“中儿正织鸡笼”,我仿佛看到、听到、想到……
(1)多么懂事的二儿子呦,虽然还没到耕种的年龄,但已经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了,真是应了那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2)把你的感受送进去读一读。
(3)我们一起读。对,就这样,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读了“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我仿佛看到、听到、想到……
(1)图上的小儿是静态的,展开你丰富的想象,想象这小儿在剥莲蓬的时候还会有哪些调皮、可爱的动作吗?他的小手、小脚、小头还会怎样动?
(2)总之他想怎么动就怎么动,想怎么玩就怎么玩。送他一个成语(随心所欲、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3)让我们读出这小儿的快乐。(指名读,男女生分开读)
6.瞧瞧这一家人,老两口相亲相爱、三个儿子又那么懂事、可爱,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家人?(指名答)他们是和和美美的一家人。咱们可以把它融为一个字(板书:和)
六、走近诗人,升华情感
1.同学们,这就是诗人眼中的村居,看着这清新秀美的景,再看着这和和美美的一家人,诗人真是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啊!(“喜”加三角符号)辛弃疾又是在怎样的处境下写的这首词呢?结合课前预习,谁能用
一、两句话来介绍一下辛弃疾?
2.老师也找到关于辛弃疾的资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小资料: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自幼丧父,亲眼目睹了汉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21岁参加抗金义军,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史。在这期间他所提出的所有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而且三次被罢免,二十余年隐居江西上饶一带。)
3.这首词就是他在江西上饶的时候写的。他一出生,自己的家乡就已经被金人侵占长达13年,我们完全能想象出当时的辛弃疾每天眼前看到的都是什么?(烧杀抢掠、满目疮痍、战火连天)耳旁听到的又是什么?(人喧马嘶)
4.所以,当他经历了这样的战乱以后,再看到这风景如画的乡村,看到这和和美美的一家人,特别是看到这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小儿,你觉得他心里会想什么?(它多么希望自己能拥有像小儿这样幸福的童年,多么希望北方战场上的人都能过上这无忧无虑、幸福安定的生活,国家能早日统一)
5.辛弃疾喜欢这村居的景,喜欢这和和美美的一家人,更加向往这村居幸福安定的生活。他希望人人都能够喜在村居。带着别样的理解,我们再来吟诵这流传千古的《清平乐村居》(配乐齐读)
6.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吟诵,把村居送给我们的精神的礼物留在心中,全体起立,试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