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设计大赛12月31日截止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关于开展“全国中学教学设计创意大赛”的通知
国家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中学广大教育工作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国课程改革做出了积极贡献。为梳理、总结、宣传、推广课改十年来我国中学教育工作者在新课程教学改革工作中取得的有益经验和研究成果,全面展示广大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最新创意,探索提高中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我中心拟面向全国中学教育工作者开展教学设计创意大赛活动。此项工作具体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基础教育研究院(中学教学参考杂志社)承办。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赛目标
1.面向全国初中、高中两个教育学段全部课程的课堂教学工作,征集、评选和表彰优秀的教学设计创意作品。
2.全面展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年来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最新成果,总结交流经验,进一步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3.激发广大中学教师聚焦课堂、钻研教学的创新意识,促进广大教师积极探索教学设计的新思路、新方法,提高掌控课堂教学的能力与艺术,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和教师专业成长。
4.为广大中学教师搭建交流教学设计创新成果的平台,并提供展示才华、脱颖而出的机会。
二、大赛说明 1.大赛时间
大赛于2011年5月1日启动,2011年12月31日截止。2.参加方式
各地教研部门组织教师集体参赛。中学教师个人也可独立参赛。3.作品要求
参赛的教学设计,不限教材版本、年级、课型,但须满足以下条件:(1)原创作品,未正式发表。(2)结构完整,版式规范,并具有突出的创意创新特点。4.作品提交
所有参赛作品,均请参赛者在稿件首页顶端注明详细参赛信息(作者姓名、地址、邮编、手机、电邮),选择如下两种方式中的一种提交:
(1)电子稿请用附件方式,发送电子邮件至jxsjds@163.com,邮件主题格式为“学段-科目-省份-参赛者姓名”。
(2)打印稿请邮寄至:西安市长安南路199号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基础教育研究院 高益 收,邮编710062。
5.评审说明
参赛作品由我中心组织的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2012年1月31日前完成所有稿件的初评、复评和终评工作。
所有获奖证书均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颁发。
三、奖项设置
初中、高中两个学段,根据学科划分为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历史与社会、科学、音乐、美术、体育、艺术、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组,按学段组分别设置奖项进行评选。
初中、高中各学科组,每组均设如下奖项:特等奖(按3%比例确定名额)、一等奖(按10%比例确定名额)、二等奖、三等奖。
同时还将视征文活动实际情况颁发优秀组织奖。
四、其他事项
1.为广泛推介大赛优秀成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基础教育研究院将负责整理、开发相关出版物。特等奖、一等奖作品将择优在中学教学参考杂志发表。
2.组委会联系方式:办公室电话029-85251245、85268234(西安);组委会电子信箱hechenggang@ncct.gov.cn(北京)。
3.本次大赛每件参赛作品收取100元评审费,用于作品评审、证书制作邮寄、通讯及活动办公费用。可按以下两种方式之一支付评审费:
(1)邮局汇款
收款人地址:西安市长安南路199号 邮编:710062 收款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财务部 高益(2)银行转账
户名: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开户行: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小寨支行 账号:*** 请在汇款单或转账附言栏注明“评审费、组别(如:初中/数学;高中/语文)、电话”。评审费请与参赛作品同时寄出,晚于 2011年12月31日不再受理参赛作品。
4.本次大赛最终解释权归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及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基础教育研究院。
(公 章)
二〇一一年四月二十五日
第二篇:12、教学设计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设计 教师:陈武荣 时间:2012.10.10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悦耳、耐心、沉默”等词在句子中的意思和作用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研读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感悟真情,了解苏珊对我的关爱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关爱他人的精神,懂得帮助别人自己也在享受幸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感受真情;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感受真情的美好,在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学法指导】 听说读写思 【教学准备】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学习自己不懂的字词。
2、课前让学生利用双休日等休息时间,就近观察车站、医院、商场、银行的问讯处,了解问讯处的服务时间与服务内容,实地感受问讯处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并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问讯处工作人员交流。
3、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的耳朵都可以听到很多声音,飞机飞过的声音、下雨的声音、人们说话的声音……就像现在,同学们可以听到老师说话。那么老师想请问同学们,这样的听是倾听吗?(提问学生,总结学生答案)
师:倾听就是认真地听,仔细地听。但它还有什么更重要更深的含义吗?清晨的树林中,一位倾听“我”拉琴的陌生老人,给了“我”信心。倾听的力量多么神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关倾听的故事,让我们更深入地去了解倾听的内涵,看看这次倾听又给谁带来了什么样的帮助?。
二、揭题解题
1、出示课题:师在课件中出示课题,并在黑板上板书:12* 用心灵去倾听 ⒉读课题,你最想了解什么?(谁用心灵去倾听?都倾听了哪些话?为什么用心灵去倾听? ……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你们都预习过课文了吗?谁能告诉老师,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叫什么名字?(总结学生答案:苏珊和作者汤米。)
师:那谁来和大家说说,是什么让苏珊和作者汤米联系在一起,从而发生了一段美好的故事?(总结答案:电话)
师:这就和听有关了。那苏珊在哪里工作?(总结答案:问讯处。)
师:问讯处是什么地方?(总结学生答案,介绍有关问讯处的小知识)
师: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都在课前去了解过附近的问讯处,与里面的工作人员交流。现在老师就给大家讲讲有关问讯处的一些小知识。问讯处其实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在我国,许多公众服务场所也都设有问讯处,比如,医院、车站、码头、商店、银行等。它们为人们就医、乘车乘船、购物,办理金融业务等这些活动带来很大的方便。可能大部分同学对问讯处还是比较陌生,希望大家可以利用双休日等休息时间,就近观察车站或医院的问讯处,了解问讯处的服务时间与服务内容,实地感受问讯处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并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问讯处工作人员交流。
师:回到我们的课文当中来,哪位同学能说说在问讯处工作的苏珊,她的听是什么样的听?心不在焉的?认真的?(总结答案:她的听是认真地听,倾听。)
师:苏珊的倾听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总结答案:用心灵在倾听)
师:是的,倾听,不仅仅用耳朵,更用心灵。这就是倾听更深一层的内涵了。看来同学们都预习得很认真,并且很有效果。给自己掌声鼓励鼓励吧!
四、精读体验,品味交流
1、课文的哪些内容让自己感动,把感动自己的语句画下来,和大家交流。2、交流最受感动的地方(重点关注描写人物言行、心理的语句): ⑴我找到了听我说话的人,不由得放声大哭。
(找到听“我”说话的人,其实就是找到了希望,非常希望得到帮助,把希望寄托在那个叫“问讯处”的小精灵身上。听到苏珊的温柔的嗓音,“我”孤独的心灵一下子得到了抚慰,终于放声大哭。这既是伤痛带来的痛苦的哭,更是在孤独中找到了希望的幸福的哭。)
⑵小精灵总是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
(苏珊就像一位母亲那样“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在一次次心与心的交流中,两个人的心走在了一起,结成了母子般的情谊。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苏珊的爱心,语言虽然朴实,读来却令人十分感动。)
⑶你知道吗,这只可爱的小鸟,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心爱的金丝雀突然死了,“我”不仅痛苦,同时对死亡充满了恐惧。苏珊采用了更美好的一种说法。是啊,小鸟到另外一个世界去唱歌了,这是多么美好的事啊!听着这样的话,笼罩在孩子心头的阴影立刻消散了,快乐又回到了孩子的身边。苏珊善良、乐观。)
⑷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谋面”就是见面的意思,用“如同我第二个母亲”来形容苏珊,看得出“我”对苏珊的爱。苏珊不是“我”的母亲,我们也从没见过面,是电话线把两个人紧紧地连在一起:苏珊就像母亲那样,耐心倾听“我”的心声,困难时给予帮助,痛苦时予以安慰。)
3、品读令自己感动的句子。
4、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你心中的苏珊:
苏珊是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工作中一丝不苟,尽心尽力做好服务工作。苏珊像母亲不仅用心灵倾听,更用心与孩子交流,抚慰孩子幼小的心灵,做孩子健康成长的心灵守护神。
5、你是一个好的倾听者吗?在这个大千世界中,值得我们用心灵倾听的有些什么?
评:“用心灵去倾听”,是对苏珊工作的高度概括与肯定,同时也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抓住令自己最感动的词句来学习课文,感受苏珊的美好心灵,让孩子明白用心灵倾听能给他人带去帮助,教会孩子在生活中学会当一个倾听者。那么,苏珊是怎么看待“我”和她之间的交往的?
引读:苏珊对我说,她也要感谢我。她说她没有孩子,我的电话使她感受到了做母亲的幸福。
生活就是这样,当你用心付出的同时,不经意间也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同学们,苏珊对“我”母亲般的关爱一直到她离开人世之前,细心的同学,不知你发现了没有?
出示苏珊留言:汤米,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讨论:苏珊为什么要留言?你怎么理解她的留言内容?(怕我伤心、难过;要我乐观对待生活……)
齐读:读出苏珊的心声。
五、美读成诵,掌握学法
课文多处运用了前后照应的手法,使文章层次分明。你可以找出来吗?
1、第14自然段“苏珊?你能告诉我„修理‟这个词怎么拼写吗”与第7自然段“„修理‟这个词怎么拼写”照应。
2、第15自然段“她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希望你的手指已经好了‟”与第5自然段“我对小精灵说:„我一个人在家,我的手指被锤子砸伤了……‟”照应。
3、最后一段“汤米,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与第10自然段“你知道吗,这只可爱的小鸟,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照应。
六、延读创新,拓展运用
1、苏珊永远地走了,但她会将“歌唱”进行到底,不论在何时,不论再何地在她的心中永远铭记着这样一句话(出示):你爱别人,别人就会爱你,你帮助别人,别人就会帮助你,你待他情同手足,他对你就会亲如兄弟——卢梭
2、小练笔:如果你是汤米,你会对去世的苏珊说些什么?请写几句话感激她对你的安慰.七、板书设计:用心灵去倾听
苏珊=第二个母亲
乐观
耐心、善良
温柔、细心(用爱心框起来)
课后反思:《用心灵去倾听》一文要学生掌握的是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基础上,懂得用心灵去倾听也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这个道理。同时,要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因此在设置本课教学重难点上偏重了体会用心灵去倾听中蕴含的哲理,同时也注意在学生交流中体会词句的作用。
本文是略读文,文章略长却语言平白。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倾听”这个主题话题引入。尽可能快地切入主题,让学生在速读中去了解文章大意。并以此问“汤米与苏珊素未谋面,而汤米却称之为第二母亲,为何有如此高的评价?”将学生带入品味人物的环节。在品味人物时,主要抓住“第二母亲”来做文章。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地去感悟句子中透露的慈母般关爱。并以这些句子为抓手,通过朗读,谈体会来达到认识苏珊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我发现对苏珊那种关爱孩子、用心与孩子交流的品质体会得越深,对后文体会“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越有帮助。因为解决“为何汤米对苏珊有如此高评价”这个问题后,随即引入“苏珊是如何看待与汤米之间的交往的?”这个问题。其实,学生很容易就可以从文中找到相关句子来回答。可是,这并不代表学生对这个道理理解得透彻。所以说能够深入地去品味第一个问题,并由之转向“苏珊用心去倾听的根本原因在于--------她从中获得的快乐与幸福”。那么对于理解那个深刻的道理就容易些了。
而由于总是在略读课上无法对文章来一个准确的授课内容的把握,导致这些部分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机会还是不够的。因而学生在品读的时候也是触及皮毛,自然对“懂得用心灵去倾听也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这个道理”这个难点攻关不佳了。
第三篇:《12 早睡早起》教学设计
《12
早睡早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睡眠的重要性;从小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2、了解睡眠不足可能导致的后果;学会科学地睡眠,提高睡眠质量。
3、知道睡眠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教学难点
1、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早睡早起的好处。
2、学生早睡早起行为训练。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钻研好教材,备好课,整理好自己的教学思路;做好教具准备,如课件、多媒体设备等。
2、学生准备:做好预习。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调查学生睡眠习惯进行谈话引入
1、谈话内容。
小朋友们晚上都是几点睡觉?
2、板书课题。
第11课早睡早起
二、学生结合实际谈谈不早睡的害处
1、睡晚了不利于消除疲劳;
2、产生头晕;
3、精神不振;
4、身体抗病能力下降;
5、记忆力减退。
三、教师引用大量事实讲授:怎样做好早睡准备
1、睡前不吃零食;
2、不看刺激性的电视和书籍;
3、洗手、洗脚排便;
4、脱掉外衣,盖好被褥;
5、室内光线柔和。
四、学生讨论:早起有什么好处呢
1、有充裕的时间吃早餐;
2、空气好有利身体发育;
3、可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看图回答:第1副图是什么时间?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归纳:晚上21:00图中小朋友已睡觉,并在睡觉前准备了第二天起床侯需要的衣服、书包等。
看图回答:第2副图是什么时间?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归纳:早晨6:30,图中小朋友正在起床、穿衣服,准备上学。
小结:要求小朋友们能保证睡眠充足,充足的睡眠应每天9-10小时,这样身体健壮,才能精神爽。
观察3、4、5图中小朋友他怎么了?图中小朋友晚上10:00还在看电视,早晨起床晚了,上学要迟到了,在马路上飞奔。上课时,提就感到头昏眼花想睡觉。请每位同学联系实际、讨论。晚睡晚起为什么不好?
学生回答:……
归纳:小朋友年龄小,正处在长身体时期,特别容易疲劳,而睡眠能使身体各部分充分休息,迅速消除疲劳,让身体长得更壮。
五、学生联系实际谈怎样做到早睡早起
因此应做到以下几点:
1、应有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
2、睡前不得多说话或吃零食,闭上眼药安安静静的睡觉。
3、早晨闹钟响应立即起床,不要有赖床的坏习惯。
4、安排好作息制度表。
5、用饮食规律来协助调整。
6、要持之以恒。
六、学生总结所学内容
生活学习有规律,健健康康真神气!
七、板书
早睡早起身体好
1、有充裕的时间吃早餐;
2、空气好有利身体发育;
3、可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八、课堂总结
通过对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早睡早起的好处。
九、布置作业
今天回家后把这些事复述给家长听。
十、教学反思
学生上课积极发言,明确了早睡早起对身体好处,达到了教学效果。
第四篇:《蜡烛》教学设计12
《蜡烛》教学设计12
.蜡烛
【知识目标】
.积累“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等词语,把握其读音、词义。
2.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3.了解战地通讯的特点。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
【能力目标】
.语言品味,感悟本文真挚感人的人性美。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
2.把握记叙的要素,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记叙文的能力。
3.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德育目标】
.情感朗读,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教育学生珍视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捍卫世界和平。
2.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在跃动的烛火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人类光明的未来。学习本文,应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
【重点难点】
.朗读、探究、体味南斯拉夫母亲丰富的内心世界、思想感情。
2.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教学设想】
.朗读法与讨论法相结合。联想拓展法。点拨教学法。
2.教学时数:2课时
【人教八上】
一、导入新课:
.我们经常什么时候、什么场合用到蜡烛?
蜡烛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时间都代表不同的寓意。比如:我们过生日,家里办喜事时要用蜡烛-----这里蜡烛起着烘托喜庆气氛、祝福的作用;当发生意外事故,家人亲朋好友不幸逝世时,人们点蜡烛是用来寄托怀念、哀思。此外,我们由“蜡烛”还可以联想到人们常常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蜡烛写离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呢?
2.西蒙诺夫,苏联作家。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作品有剧本《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这些作品均获斯大林奖金。1949年10月访问中国。1950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1959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描写从战争初期苏联红军在西部边境的溃败,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到1944年夏天解放白俄罗斯战役的胜利,具有广阔的历史画面和生动的战时生活的细节描写,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和性格变化比较少。三部曲获1974列宁奖金。
3.背景资料:
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贝尔格莱德战役的目的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积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驻希腊的“Ε”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4.通讯是记叙文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样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通讯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善于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
通讯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情、议论,以使人物更加鲜明,事件更加生动。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二战的电影、电视片断,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把握文意。
2.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本文的主要事件是写一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一位南斯拉夫妇女不忍红军烈士暴尸战场,不顾年老体弱,着德国人的炮火安葬艰难地将红军战士安葬。并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燃在战士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主题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歌颂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三、分析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深层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
2.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展开想像,推想文中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选择典型画面,如“老玛利·育乞西看着那战死的兵,看了很久,她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可是附近一带,不用说人,连一个活东西都没有……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她想告诉人们什么?“她想了半天”,心里是怎么想的?
再如“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然后她在他旁边坐了下来……她坐在那里,静静地,一小时,也许两小时。”老妇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她做这一切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她坐在那里,静静地。”她想了些什么?
又如,拂晓前,红军战士来寻找契柯拉耶夫的尸体,老妇人又拿出一支蜡烛点燃在烈士的坟头。“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为什么鞠躬?
3.要求学生谈谈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老妇人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了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爱。
老妇人思想感情概括起来就是“敬爱”和“哀痛”。
4.探究思考: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首先作者着力描写了感人的因素。感人的因素有四点。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不顾个人生死;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异常吃力,烈士牺牲的精神是老妇人力量的源泉;三是对待烈士如亲人,表现出母子亲情;四是老妇人献出一生中的最爱,悼念红军战士。
其次,突出蜡烛,突出烛光,更是作品成功的关键。结尾“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像抒情诗,赞美烛光,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5.对蜡烛的描写(六次)
①蜡烛是这篇中一个小小的道具。它虽然渺小,但却是老妇人的宝物,老人把它最珍贵的宝物奉献给了烈士,也反映了老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与敬意。
②结尾“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的含义。
“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有象征意义的。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这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
6.环境描写(11次炮火)
本文特别注意环境描写,用以烘托气氛、衬托人物。文中多次对炮火进行描写,例如文中第16段“德国人还在轰击”,第18段“德国人还在开炮”,第27段“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等等,这样多次重复的描写,一方面,一方面渲染了当时的气氛——紧张而激烈的战斗,另一方面也看出敌人的疯狂。而与环境恶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妇人的临危不惧,她不顾艰难,不顾年老体衰,亲自为烈士埋葬,所以老妇人在炮火中的行为就格外感人。
四、揣摩语句,体味丰富的意蕴(多媒体显示)
.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
改后效果不太好。原句的描述,情景历历在目,仿佛老妇人的喘息声都能听得见,十分感人。改后过于笼统,不够细致。
2.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时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补充说明这支蜡烛的来历,表现了老妇人奉献给红军烈士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3.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黑色,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黑色围巾,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4.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不好。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勾画了烛光的背景,“炮火烧焦了的土地”“炸弯了的铁器”“烧死了的树木”,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原句再次点出这支蜡烛的非常来历,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原句不写老妇人和烈士的名字,而说“南斯拉夫母亲”和“一个苏联青年”,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这种感情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五、课堂小结
.这篇反映了二战时期法西斯阵营啊人类拖入深重的苦难,反法西斯阵营的各国军民在埋葬法西斯强盗的战斗中结下了深深的情谊。在这场正义的战争中,各国人民用血肉铸成了坚固的城墙,许多感人肺腑的形象,令人难忘。
“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然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中。让我们为红军烈士致哀,让我们用行动表达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敬之情吧!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期盼着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的那一天!
2.用“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等五个词写一段话,要求自然合理。
3.阅读下面这首诗,体味诗中的情感。
世纪挽歌王晓霞
一九九九年五月八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部队,公然袭击我驻南使馆。消息传来,群情激愤,遂成诗句,以悼念殉职的许杏虎、朱颖、邵云环三君。
大海狂啸/长天垂泪/亿万万同胞的愤怒/化作悲痛的世纪挽歌
作为战地记者/《亲历炮火》/用心作证用笔控诉/战争罪恶/硝烟中为正义呐喊/长夜里为和平奔波
虽然生命潜伏着危险/想不到是在自己的领地被黑手掠夺
真理何在公平何在/罕见的侵略必遭历史谴责/强权扩张的野心昭然若揭/怎能不令人深深思索愤怒的手啊举过头顶/悲痛的心啊不会沉默/听,正义和平的吼声/已汇成滚滚的长江/
第五篇:《12 早睡早起》教学设计
《12 早睡早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睡眠的重要性;从小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2、了解睡眠不足可能导致的后果;学会科学地睡眠,提高睡眠质量。
3、知道睡眠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教学难点
1、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早睡早起的好处。
2、学生早睡早起行为训练。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钻研好教材,备好课,整理好自己的教学思路;做好教具准备,如课件、多媒体设备等。
2、学生准备:做好预习。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调查学生睡眠习惯进行谈话引入
1、谈话内容。
小朋友们晚上都是几点睡觉?
2、板书课题。第11课早睡早起
二、学生结合实际谈谈不早睡的害处
1、睡晚了不利于消除疲劳;
2、产生头晕;
3、精神不振;
4、身体抗病能力下降;
5、记忆力减退。
三、教师引用大量事实讲授:怎样做好早睡准备
1、睡前不吃零食;
2、不看刺激性的电视和书籍;
3、洗手、洗脚排便;
4、脱掉外衣,盖好被褥;
5、室内光线柔和。
四、学生讨论:早起有什么好处呢
1、有充裕的时间吃早餐;
2、空气好有利身体发育;
3、可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看图回答:第1副图是什么时间?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归纳:晚上21:00图中小朋友已睡觉,并在睡觉前准备了第二天起床侯需要的衣服、书包等。
看图回答:第2副图是什么时间?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归纳:早晨6:30,图中小朋友正在起床、穿衣服,准备上学。小结:要求小朋友们能保证睡眠充足,充足的睡眠应每 天9-10小时,这样身体健壮,才能精神爽。
观察3、4、5图中小朋友他怎么了?图中小朋友晚上10:00还在看电视,早晨起床晚了,上学要迟到了,在马路上飞奔。上课时,提就感到头昏眼花想睡觉。请每位同学联系实际、讨论。晚睡晚起为什么不好?
学生回答:……
归纳:小朋友年龄小,正处在长身体时期,特别容易疲劳,而睡眠能使身体各部分充分休息,迅速消除疲劳,让身体长得更壮。
五、学生联系实际谈怎样做到早睡早起 因此应做到以下几点:
1、应有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
2、睡前不得多说话或吃零食,闭上眼药安安静静的睡觉。
3、早晨闹钟响应立即起床,不要有赖床的坏习惯。
4、安排好作息制度表。
5、用饮食规律来协助调整。
6、要持之以恒。
六、学生总结所学内容
生活学习有规律,健健康康真神气!
七、板书
早睡早起身体好
1、有充裕的时间吃早餐;
2、空气好有利身体发育;
3、可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八、课堂总结
通过对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早睡早起的好处。
九、布置作业
今天回家后把这些事复述给家长听。
十、教学反思
学生上课积极发言,明确了早睡早起对身体好处,达到了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