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醉翁亭记教案语文版范文合集

时间:2019-05-13 01:23: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醉翁亭记教案语文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醉翁亭记教案语文版》。

第一篇:2018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醉翁亭记教案语文版

醉翁亭记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初步感知琅琊山之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背诵精彩句段。(重点)3.积累文言词汇,疏通课文大意。(重点)【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欧阳修于庆历六年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经常在滁州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亭子命名,并写了《醉翁亭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备受赞誉的《醉翁亭记》。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在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

2.背景资料。

宋仁宗庆历五年,范仲淹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职,北宋丧失了一次变法图强的机会。欧阳修因上书为范仲淹等政治改革派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州。这篇游记写于他到滁州上任后的第二年。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但是当时整个北宋王朝却是政治昏暗,奸邪当道,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深重的忧虑和痛苦,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这两方面糅合在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

3.字音字形。

环滁(chú)

林壑(hè)

饮少辄醉(zhé)...林霏(fēi)山肴(yáo)岩穴暝(xué míng)....野蔌(sù)弈者胜(yì)阴翳(yì)...晦明(huì)翼然(yì)酒洌(liè)...琅琊(láng yá)伛偻(yǔ lǚ)觥筹(gōng chóu)......4.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尤其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师可适当指导。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三、合作探究(一)积累词汇

小组内同学合作,整理本课的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尤其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词语的特殊用法。

明确:此部分具体内容见本书82-83页。(二)疏通文义

借助工具书,同桌之间合作,老师指导,疏通文章大意。注意以下重点句的翻译。(1)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明确: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明确: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啊。(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明确: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水光山色中啊。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4)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明确: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5)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明确: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荫,风高霜洁,天气晴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

(6)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明确: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7)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明确: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8)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明确: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啊。

四、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请将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

面对人生的失意,苏轼一边抒发感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边劝解众生:人有悲欢离合,②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欧阳修情醉滁州:朝而往,暮而归,③______________,而乐亦无穷也;杜甫身陷困厄仍能呼喊:安得广厦千万间,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遭贬谪仍劝友人:先天下之忧而忧,⑤______________!谁不受挫折?谁不遇逆境?笑对失败,请记住刘禹锡的诗:沉舟侧畔千帆过,⑥__________________!笑对挫折,请与诗仙一起吟唱:长风破浪会有时,⑦__________________!明确: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月有阴晴圆缺 ③四时之景不同 ④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⑤后天下之乐而乐 ⑥病树前头万木春 ⑦直挂云帆济沧海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研读景物描写的语句,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重点)2.理解作者以“醉”写“乐”的笔法,理解“醉”与“乐”的关系。(难点)3.结合背景体会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思想。(难点)【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问:课文背诵情况。

师:《醉翁亭记》对人、景、物的描写用语准确,用散文的形式表现诗的语言,既有诗的凝练韵味,又有散文的节奏,表情达意既含蓄又鲜明。本节课,我们就来研读一下本文的内容,欣赏一下醉翁亭之美,体味一下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

二、自主预习

1.成语积累:《醉翁亭记》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成语,流传至今。例如形容宴饮尽欢的觥筹交错;比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的峰回路转;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也比喻别有用心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事情真相大白的水落石出。

2.用原句填空。

(1)奠定全文抒情基调,将写景与抒情联系起来的千古名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2)太守自号醉翁的原因的句子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3)描写琅琊山朝暮之景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4)描写琅琊山四时之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5)描写太守醉态可掬的句子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3.根据作者的描述,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醉翁亭的位置。

明确:醉翁亭位于滁州西南方向的琅琊山上沿山路走六七里处的酿泉边上。4.概括文章各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段: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第二段: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第三段: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第四段:宴罢归去的情形。

三、合作探究(一)内容理解

1.第一自然段在总写滁州山景后,由远及近依次描写了哪些景物? 2.第二自然段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 3.第三自然段依次写了哪四个场面? 4.第四自然段是如何运用衬托的写法的?

明确:1.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醉翁亭等景物。2.描写山间的朝暮变化、四季不同的景色以及出游的乐趣。3.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4.“树林阴翳,鸣声上下”,用树木之静衬托出百鸟欢鸣之动;以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

(二)语言品析

本文在语言运用方面极富特色,请结合例句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

示例1:大量运用了骈偶句,加强了韵律美。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给文章增添了华丽之美。

示例2:全文21个“也”字,每一个“也”不仅帮助煞尾,还成了文义转折的标志。如“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其实是暗示命名的深意,也表达了作者得意的心情。

示例3:全文25个“而”字,把诗一样齐整的句子断开,让它带上散文的韵味。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两句,加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使文章舒缓从容,把作者欣赏“山水之乐得之心”的闲情雅致充分表现出来了。

示例4:语言高度概括,含义丰富。如“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经成为流传至今的成语,脍炙人口。

(三)思想感情

1.本文以“乐”字贯穿全文,写了作者的哪些“乐”?你是如何理解这些“乐”的?

明确: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乎其间;三是“乐人之乐”,“滁人游”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老人孩子,百姓兴高采烈出游,可见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故作文以叙其事。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2.作者自号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他的“醉”与“乐”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于“乐民之乐也”(与民同乐)。作者不是酒醉,而是被美丽的山水景色所陶醉,更为滁州百姓的安居乐业所沉醉。他的“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

(四)感悟启示

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把滁州治理得蒸蒸日上,人民安居乐业。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提示:围绕“在逆境中仍保持旷达的胸襟,不计较个人得失,积极乐观”回答即可。

四、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醉景→山水、朝暮、四时

醉人→滁人游、众宾欢

醉情→禽鸟乐、游人乐、太守乐

与民同乐

五、作业设计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这是吟咏醉翁亭的一副对联,请你结合《醉翁亭记》回答:

(1)“翁”指________;“山”指________。

(2)联系《醉翁亭记》中的相关描写,谈谈“亭影”为何“不孤”? 明确:(1)欧阳修 琅琊山

(2)因为醉翁亭旁有酿泉流淌,默默相伴;醉翁亭下有滁州人、欧阳修等游乐;日暮时分有飞鸟鸣乐。(写出两点即可)

六、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这是一篇经典美文,本教案充分发挥了朗读对理解课文文义、品味文章思想内涵、陶冶情操的作用,让学生在诵读中对文中语言进行加工再造,通过想象,体会语言形象,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把优美的语言升华再现。按照“疏通文义”——“整体感知”——“内容理解”——“语言品析”——“思想感情”——“感悟启示”的顺序研读课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问题设计精妙,很好地解决了学习重点和难点。

不足之处:由于文言文的语言特色分析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在讲学过程中,以教师讲解为主,没有给学生太多独立思考的时间,大部分学生对本篇课文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字、词、句的意义上。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测评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测评

(时间100分钟总分100分)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25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3分)

A.篁竹(huáng)为坻(zhí)翕忽(xī)幽邃(suì)

B.谪守(zhé)潇湘(xiāo)樯倾(qiáng)锦鳞(jǐn)

C.林壑(hé)潺潺(chán)伛偻(lǚ)喧哗(xuán)

D.觥筹(gōng)酒洌(liě)野簌(sù)浅鬣(liè)

解析:A项中“坻”应读“chí”;C项中“壑”应读“hè”;“喧”应读“xuān”;D项中“洌”

应读“liè”。

答案:B。

2.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A.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B.属予作文以记之

C.归来倚杖自叹息

D.风掣红旗冻不翻

解析:B项中“属”通“嘱”,嘱托。

答案:B。

3.按要求默写。(5分)

⑴《醉翁亭记》中有一句成语一直沿用至今,请你把原文中的上下句写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路难》中作者以积极的浪漫主义情感唱出充满信心和展望最强音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四面湖山收眼底,万家忧乐在心头”这幅对联,你一定能联想到范仲淹《岳阳楼

记》中的两句千古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登高是传统习俗,更是古代诗人表情达意的重要方式。在他们的笔下有多种多样的“登

高”。请你写出与“登高”有关的古诗词名句。(课内外不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针对题干中的提示语,寻找文章中相关句子即可。

答案:(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长风破浪会有时,只挂云帆济沧海。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示例: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②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③会当凌

绝顶,一览众山小。„„

4.(2006年北京市试题A卷,7)学校“春草文学社”要举办一个“走进文学”的活动,要

求参与者用精练的语言从作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方法中选择一个方面对文学

名著进行评点。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名参与者,请从以下作品中选择一部或其中的一篇,作

出评点。(3分)

供选作品:《水浒传》《西游记》《朝花夕拾》《格列佛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种题型主要考查阅读名著后的体会感受和评价,没有统一答案,但要结合原著用精

练的语言从作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方法中选择一个方面对文学名著进行评点。

答案:示例:(1)《水浒传》鲁智深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尽显侠肝义胆。

(2)《格列佛游记》这部作品熔现实与幻想于一炉,用对比的手法达到了讽刺的艺术效果。

5.2008年奥运会将在我国北京举行,到时你可能已经上了大学,假如你作为北京的青年志

愿者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并向他们致以美好的祝愿,在下列两种情况下你该怎样说?

(要求简明、连贯、得体)(4分)

(1)接待外国观众:(用英语准确表达

加一分)

(2)接待中国运动员:

解析:此题综合性较强,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包括英语)表达能力,要求学生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对象时说话要有所变化。

答案:示例:(1)您好,欢迎您来到北京。(Welecome to Beijing,china!)或者:衷心祝愿

您在中国玩得开心、快乐!(We hope you will have a wonderful time in china。)(2)您好,我们一定尽最大努力为您服务。或者:祝愿您在比赛中赢得胜利,为国争光!

6.有时,当父母的往往喜欢这样抱怨自家的孩子:“你看,人家的孩子„„”这句话说得

节省又含蓄,不过,个中滋味也只好由那“自家的孩子”慢慢地体会。如果你是“自家的孩

子”,定会知道父母想要说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假如你不是“自家的孩子”,听到别人父母说出这样的话来,他的言外之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解析:这道题让我们结合具体语言环境,体会话语的言外之意。如本题埋怨自家孩子,那就

是在肯定人家孩子表现好。

答案:示例1:人家的孩子学习成绩有多好(多聪明、多体谅人、多懂事);

示例2:人家的孩子比我强(好)。

言外之意:你不如人家的孩子;你比人家的孩子差。

7.背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回答问题。(3分)

这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送别诗。诗中既着力描写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因

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流传千古的名句,构思新颖,联想奇特,请结合诗的内容,说说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结合原文内容,明确这句话以“春花”喻“冬雪”,描绘了边塞特有的壮丽雪景。

答案:示例:雪花给树木坡上银妆,仿佛突然刮起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

二、阅读理解(35分)

(一)阅读文段,回答问题。(16分)

①若夫淫雨露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圆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悲

者矣。

⑦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

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僧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③嗟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8.下列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樯倾楫摧倾家荡产

B.忧谗畏讥乐以忘忧

C.去国怀乡触目伤怀

D.或异二者之为神情异常

解析:A樯倾楫摧(倒)倾家荡产(尽数倒出里面的东西);B忧谗畏讥(担忧)乐以忘忧(忧伤);C去国怀乡(怀念);触目伤怀(情怀)。

答案:D。

9.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山岳潜形

(2)薄暮冥冥

(3)把酒临风

(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解析:解释文言文中词语要具体语言环境具体分析,不要主观臆断。

答案:(1)隐没(2)迫近(3)持、执(4)曾经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微斯人,吾谁与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翻译文言文要注意重点词正确解释,是否运用了修辞方法,是否是特殊句式。如“吾谁与归”是宾语前置句,即“吾与谁归”。

答案:(1)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2)(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11.用原文语句填空。(3分)

选文第③段“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进”指的是________,“退”指的是 _______;“古仁人”能够做到“进亦忧,退亦忧”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

解析:结合原文,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中找答案。古仁人的旷达胸襟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答案: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2.登楼者面对两种不同景色产生了“悲”和“喜”的感情,作者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选文回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引导我们思考作者的构思技巧,写登楼者览物之情的不同,是为了引出“古仁人”的旷达胸襟。

答案:写登楼者以物喜、以已悲的感情,是为了引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也表明作者希望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阅读文段,回答问题。(8分)

善呼者

公孙龙在赵之时,谓弟子曰:“人而无能者,龙不能与游。”有客衣褐带索而见曰:“臣能呼。”公孙龙顾谓弟子曰:“门下故有能呼者乎?”对曰:“无有。”公孙龙曰:“与之弟子籍!”后数日,往说燕王。至于河上,而航在一汜。使善呼者呼之,一呼而航者来。

(《淮南子•道应训》)

注释:①公孙龙:战国时赵人,姓公孙,名龙,字子秉,名家代表人物。②汜:河岸。

13.下面是从古汉语词典中查出的“游”字的4个义项,请为“龙不能与游”的“游”字选择一个正确的义项。()(1分)

A、游玩,游览B、游历,游学C、交往,交际D、游走,游动

解析:结合上下文,“游”是“交往、交际”的意思。

答案:C。

14.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有客衣褐带索而见曰(衣服)B、公孙龙顾谓弟子曰(回头)

C、门下故有能呼者乎(原本,原先)D、往说燕王(游说,劝说)

解析:A项中“衣”是动词,穿。

答案:A。

15.对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句是()(2分)

与之弟子籍。

A、和他的弟子一起登记。B、给他弟子的身份。

C、和他弟子籍贯相同。D、给他弟子的书籍。

解析:翻译这句话主要理解“籍”是“身份”的意思。

答案:B。

16.请对“公孙龙”(或“善呼者”)的所作所为,作一简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结合文段内容,任选一个人物发表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示例:①公孙龙知人善任,广纳贤才,能用人之长。②善呼者为谋求职业,勇于自荐,以发挥自己的才能。③公孙龙收罗“鸡鸣狗盗”之徒,浪费了人力资源,助长了人浮于事的风气。

(三)阅读文章,回答问题。(11分)

错过就会永远失去

①几年前,在北京孔庙的卖纪念品处,反复地放着古乐器埙的音乐磁带,十分地悠远苍凉。从远古飘来的声音,重重地敲击着自己麻木的灵魂。问了一下价,卖15元一盘,只觉得太贵,就放下了。出了孔庙大门,立即就又后悔了,可是再进去还得花15元买门票,便作罢。心想或许别处还能买到。然而,别处竟然没有。那埙的奇音至今揪扯着心中的悔,想起来就隐隐地针扎般地痛。

②一次,街上来了个卖水仙花根块的,我正骑着车去上班,懒得停下来,心想等一会儿下班时再买也不迟。可是,下班后再找时那人早已不知去向。本来非常喜欢水仙花的翠叶,哪怕就是不开花,只为那一丛亭亭昂首的青葱也值得。然而,又一次与美好的东西失之交臂,那个冬的居处就没有了一簇蓬勃的春意在案头挺立,心中也就怎么也生不出厚重的诗情画意来。

③„„

④一次又一次地错过,一次又一次地失去。失去的都是让自己梦魂牵绕的好东西。失去了,竟然就从此永远无法找寻,无处可觅了。

⑤错过就是永远的失去。人们非亲历不能明白这一点。

⑥一次失足,将导致一生走不出创伤的阴影;一次堕落,将写下黄河水洗不清的履历;一次抉择的不当,即能造成终生懊悔的遗憾;一次关键时刻的错判,将形成永远不能弥补的过失。⑦命运有时就是一根洪水中的木头,抓不住就失去了生存的机遇;成就有时就是沿着选中的路头也不回地走下去,观望等待得久了也会被淘汰;幸福有时就是吃尽百般苦后品出的甘甜,贪图享受安逸的人很难体味得到;事业有时就是少说多做的人捡到的一枚果实,夸夸其谈者永远嗅不到她的馨香;荣誉有时就是付给孤独的创造者的酬金,不甘寂寞的人不可能获得这份报偿。

⑧功业、幸福、成就、荣誉,一个个都曾经从每个人面前经过。抓住的人就走出了碌碌无为的平庸,一步步踏上胜利的顶峰;错过的人即将陷入无尽的烦恼,一点点跌入失败的深渊。所以,世人永远有高低中下之分。

⑨错过就是永远的失去。这一点不容置疑。

17.全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阅读全文,从标题或结尾最后一段找出全文的主要观点。

答案:错过就是永远的失去。

18.在第①段中找出与第④段“失去的都是让自己梦魂牵绕的好东西”一句相照应的语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道题让我们在指定的段落中找对应的句子。

答案:那埙的奇音至今揪扯着心中的悔,想起来就隐隐地针扎般地痛。

19.请在文中第③段省略号处补上一段自己的亲身经历。(50字左右)(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在文章中补写自己错过后永远失去某些东西的经历,要真实可信。

答案:略。

20.品析文章第⑥段,回答问题。(3分)

⑴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谈谈本段语言特点及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用一句名言或俗语概括本段的内容。(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品析第6段,它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理解本段内容,用俗语或名言来概括一下。

答案: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论据充分,说服力增强。

(2)示例:一失足成千古恨;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三、写作(40分)

21、以“含泪的笑”为题,以自己为主要人物,写一个关于“亲情”与“理解”的故事,不少于 600字。

提示: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同时指明了是关于“亲情”与“理解”为话题,这样可以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写一段有泪也有笑的故事。可以写家庭中亲人对自己的关心爱护,使自己感恩,让自己取得成绩回报大家,付出了汗水,泪光中带着胜利的微笑。也可以写自己和父母沟通不好,通过一件事,明白了父母的良苦用心,泪光中幸福的微笑。相信你一定有许多话要说,赶快动笔吧!

作文略。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测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17分)

1、根据要求默写课文原句。(5分)

①《菜薇》中用对比手法借景抒情的诗句是:

②《十五从军征》中写主人公征战回家看到的环境描写的句子是:

③《咏喇叭》中用抒情点明主旨的诗句是:

④《送别》中写古人临别习俗的一句是:

⑤《村民》中写童真毕现,童越盎然,平添无限情趣的诗句是:

2、下面诗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B.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C.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D.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3、没有结合语境解释词义的一项是()(3分)

A.杨花漫漫(到处都有;遍布的样子)搅天飞。

B.中庭生旅(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谷。

C.那(通“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D.今我来思(回家之后,格外思念),雨雪(雨和雪纷纷交加)霏霏。

4、下面对诗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4分)

A.《采薇》是一首送别诗,诗中主要抒写了兵士们戌边作战的艰苦生活及其思乡之情。

B.《朝天子·咏喇叭》这首散曲表面是吟咏喇叭,实际上是借物咏怀,讽剌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

C.《十五从军征》这首诗暴露了封建社会中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迫害。

D.《村居》是一首描写江南农家生活情趣的小词。整首词语言通俗浅显,却如白描,有情有景有神韵、洋溢着清新、恬淡的气息。

5、选出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3分)

A、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译文:一路上,步履艰难,又渴又饥。内心里,无限伤感,有谁理会!

B、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译文:步出庭院向东张望,悲从中来泪满衣裳。

C、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译文:杨柳青青柳条垂地,柳絮飞舞遍布杨花。

D、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译文:农家的茅屋简朴矮小,溪水边布满如茵绿草。

二、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6-10题(22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我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幕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6、给加点的字注音。(4分)

①而形貌昳丽()②朝服衣冠()

③窥镜而自视()④齐王纳谏()

7、解释加点的词。(4分)

①徐公来,孰视之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今齐地方千里 ④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8、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文:

②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译文:

9、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4分)

10、你从文段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6分)

三、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1—16题(21分)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11、给下列字词注音并解释。(4分)

①弩()②彀()

③揖()④胄()

12、区分下列加点字的古今义,结合语境解释。(4分)

①将军亚夫持兵揖 ②兵败如山倒

③道谢 ④使人称谢

13、辨析下列加点词的活用。(4分)

原意 词性

①锐兵刃

文中意 词性

原意 词性

②改客式车

文中意 词性

14、指出加点的同一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2分)

上自劳军

① 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

不闻天子之诏

② 之

已而之细柳军

15、从选文中看出“霸上及棘门”驻军的军纪是,而“细柳军营”的军纪是,鲜明的对比,反映了周亚夫治军的。(3分)

16、“敬劳将军”一句表明文帝是怎样评价周亚夫的?文帝是怎样的君王?(4分)

四、作文(40分)

生活中处处充满了风景。你是高山,你就是一道风景,因为你把峻峭和雄伟,展示给了人间;你是垂柳,你也是一道风景,因为你把妩媚与风姿,展示给了世界。我们每个人都有光彩的一面,亮丽的一面,辉煌的一面,只要我们在属于自己的位置上发挥积极的作用,我们就是一道风景。请以“我就是一道风景”或“你就是一道风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测试参教答案(语文版)

第六单元:

一、1、①昔我往矣,杨柳依诊。今我来思,雨雪霏霏。②兔从狗窦入,雉从粱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③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只吹的水尽鹅飞罢!④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⑤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C。

3、D。

4、A。

5、C。

二、6、y zh?o ku‰ jin7、仔细 偏爱 方圆 受蒙蔽。

8、①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②又对着镜子审视自己的形象,更感觉远不如徐公美。

9、①齐王位高权重。②齐王身边的人偏爱或害怕齐王 ③举国上下的人都对齐王有所求。

10、①人贵有自知之明 ②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③批评别人要讲究方式方法。(只要能答对一点,并能联系实际,言之成理即可)

三、11、①n“ 弓箭 ②g?u 拉弓 ③y ‰ 双手抱拳行礼 ④zh?u 头盔。

12、①兵器 ②军队 ③感谢 ④告知

13、①锋利 形容词;磨锋利 动词 ②车前的横木 名词;扶着车前横木的动作 名词活用作动词。

14、①土兵 军队 ②的 到。

15、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军纪严明。

16、对其严明的军纪给予赞赏。可见文帝刘位开明的君主。

第四篇:2018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2018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庄子》二则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分析文章层次,把握文章内容。

2.体会《庄子》善用寓言说理的行文风格,把握文章主旨。3.品析语言,感受《庄子》散文中想象雄奇瑰丽的特色。

第1课时 北冥有鱼 教学过程

同学们看过《大鱼海棠》这部电影吗?《大鱼海棠》故事灵感来源于庄子《逍遥游》,讲述了一个掌管海棠花的少女与人类男孩的灵魂“鲲”的奇幻故事,该片荣获了许多大奖,其画面、音效都是我国动画电影中的佼佼者。今天我们就走进《逍遥游》,看看鲲到底是何物!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庄子,学习《庄子》特点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北冥有鱼》出自《庄子》。《庄子》,道家经典之一,今存33篇,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庄子的主要主张是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就是要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人们评价这本书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鲁迅先生更评价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目标导学二:分类积累,理解重点句意 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及句子。1.重点字词梳理

北冥(míng)鲲鹏(kūn)抟(tuán)徙(xǐ)齐谐(xiã)正色邪(yã)

2.通假字

北冥有鱼(“冥”同“溟”,海)3.词类活用

志怪者也(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

4.文言句子翻译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明确:这种鹏鸟在海水运动时就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海。南海是一个天然形成的水池。(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明确: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目标导学三:理清结构,体会文章情感 1.合作探究,文章层次分析。明确:

第1层:描述鲲鹏形象形体硕大无比 变化神奇莫测 奋飞气势壮美

第2层:鹏鸟南飞有所待:以“野马”“尘埃”作比,表明万物皆有所待。

2.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

3.既然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请结合课文最后一段话进行分析。

明确:“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意思是说,天色湛蓝,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它是高旷辽远而没有边际的吗?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目标导学四:品味语言,体悟《庄子》散文艺术特色 1.大鹏是怎么来的?它的形象如何?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

明确:大鹏是由“鲲”变化而来的。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2.赏析句子。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明确: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联想和想象。

3.结合《庄子·应帝王》一篇,简单说说庄子散文的特色。《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明确: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2.了解庄子和惠子两人在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导入视频。

同学们,我们刚播放的视频是一场关于“鱼”快乐与否的辩论。视频的结尾说,从逻辑上讲,庄子输了,因为他的对手是惠施。但这句话好像还有弦外之音,好像不从逻辑上讲,庄子便赢了似的。为了一探究竟,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一同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中寻找答案。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作品背景 庄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与老子并称为道学之祖。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自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灭,否认有神的主宰。

惠施,宋国商丘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名家思想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魏惠王在位时,惠施因为与张仪不和而被驱逐出魏国,他首先到楚国,后来回到家乡宋国,并在宋国国都商丘与老乡庄子成为朋友。

目标导学二:分类积累,理解重点句意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及句子。(1)文言词语 一词多义:

固:A.固不知子矣(固然)B.子固非鱼也(本来)(2)文言句子翻译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明确:我不是您,固然不知道您是否知道了;您本来不是鱼,您不知道鱼的乐趣,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

目标导学三:活动探究,体会文章情感

1.情景模拟,选一人扮演庄子,一人扮演惠子,根据课文内容组织辩论对话。

2.请同学说说这场争辩谁是胜者。

明确:逻辑上看是惠子占了上风,因为人和鱼是不同类的,人怎么会知道鱼的心理呢?

3.这段辩论十分巧妙,请你说说它“巧妙”在何处。明确:“濠梁之辩”的绝妙之处在于,除了两人的雄辩之外,还在于它具有无穷的韵味。辩论的双方都紧扣主题,但辩论者的思维截然不同。惠施是从认知的规律上来说,人和鱼是两种不同的生物,人不可能感受到鱼的喜怒哀乐。庄周则是从艺术规律上来说,人乐鱼亦乐。从认知规律上来说,庄周的人乐鱼亦乐的逻辑推理纯属诡辩,但这种诡辩并不使人反感,因为庄周完全是以艺术心态去看待世界的,典型的“移情”作用,庄周是把自己的快乐移栽到鱼的情绪上,反过来更衬托出庄周的快乐。

4.在这场辩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庄子与惠子在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都有差异,他们的人生态度也各不相同,结合课文试作分析。

明确: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他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他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

三、板书设计《礼记》二则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第1课时 虽有嘉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掌握背景,疏通课文文意 1.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礼记正义》。《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2.分类积累,疏通文意。(1)正读音

嘉肴(jiā 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â)

学学半(xiào)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虽有嘉肴(即使)②弗食(不)③不知其旨也(味美)④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⑤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⑥教学相长(增长,促进)⑦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

⑧教然后知困(困惑)⑨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3)古今异义词

①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②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用意,目的。)③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4)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亲自品尝,就不会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明确: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知道有困惑。

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明确:知道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有困惑,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明确文章主旨 1.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从反面设喻类比,为引出下文观点做铺垫。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明确: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3.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困惑。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4.“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得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 大道之行也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导入新课

儒家学者早在2000多年前就曾对社会进行了美妙的设想,从孔子的天下归仁、近悦远来、四海之内皆兄弟到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乐、百姓“亲睦”,再到荀子的上下协调、群居和一、四海之内若一家等等,无不勾画出一幅社会稳定和谐的美妙蓝图。今天我们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所勾勒的理想社会。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1.学生初读课文,认识字词。

选贤与能(jǔ)

讲信修睦(mù)

幼有所长(zhǎng)

矜(guān)

男有分(fân)

谋闭而不兴(xīng)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2.听课文朗读录音,注意停顿和语气。

3.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义。4.教师点拨。(1)通假字

①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选举)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2)古今异义词

①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宽阔的道路。)②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回归。)③盗窃乱贼而不作

作(古义:兴起。今义:做某事,从事某种活动。)④是谓大同(古义:代词“这”。今义:常用作判断词,或与“非”相对。)(3)一词多义

①闭:A.是故谋闭而不兴(闭塞)B.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关闭)②谓:A.是谓大同(动词,叫作)B.予谓菊(动词,认为)

【教学提示】

鼓励学生体验观察社会,说说自己对“大同”社会的见解和感受。

目标导学二:研读课文,理解文章思想 1.根据文义,全文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根本特征),是总说,以下几句是分述。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之行”指什么?

明确:“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或真理。“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3.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做解释。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三、板书设计 马 说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课文大意。

2.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寓意,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3.朗读文章,注重朗读语气的把握,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的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将学习的《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检验预习,梳理文言字词 1.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2.背景资料。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他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3.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等。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划分文章层次 1.自读课文,梳理字音。

邪(yã)

骈死(pián)

食马者(sì)

槽枥(cáo lì)

外见(xiàn)

2.听朗读音频。

3.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尤其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1)故/虽有名马,袛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借助工具书,同桌之间合作,老师指导,疏通文章大意。

备课笔记

【教学提示】 伯乐与千里马的辩证关系,对你有什么启发?文中的观点不难理解,教师应启发学生领悟:①机会总是降临给有准备的人;②自然界的任何物质都是相互依存的,得到赏识和重用也一样,需要其他一些条件的满足。

5.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目标导学三:合作探究,体会文章情感 1.托物寓意

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人?

明确:千里马:人才。伯乐: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2.主旨情感

(1)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

(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作者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明确: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使有才之人受到不公正待遇和遭遇不幸的处境。重用人才,给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间和条件。

3.韩愈曾在《送孟东野序》中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意思是指受到委屈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文本借千里马不得伯乐,实际上是对人才流落不得赏识而鸣。因此,文中充满了受到不公对待的委屈与愤怒。请仔细品读下面五个“也”字句,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做出解说。

①不以千里称也。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④安求其能千里也?⑤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明确:①表示陈述语气,但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②表示肯定语气,肯定食马者的无知;③表示句中停顿,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带来的严重危害;④表示反诘语气,凝聚着作者的愤慨之情;⑤表示感叹语气,其间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

4.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5.个性表达

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示例:①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②我要努力完善自己,做得更好。③我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三、板书设计 唐诗二首

第1课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学目标

1.诵读并默写本诗。

2.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语言,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4.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知道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可事实远非如此。“文章憎命达”,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他不仅没有过上安稳的生活,甚至于饱受战乱带来的饥寒之苦,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他在这种情景下的真实写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走近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1.走近作者。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他被称为“诗圣”,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2.背景资料。

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唐由此由盛转衰,这次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目标导学二: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体裁及内容

1.初读诗歌,说说这首诗歌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从字数、音韵、句式等方面回答)

明确:全诗篇幅较长,诗歌竟然长达二十四句;本诗为七言诗,以七言为主,也夹杂九言;本诗押韵,但是并不是一韵到底,韵脚换了很多个。

2.介绍歌行体。

3.已经确定了本首诗是歌行体,按照歌行体的叙事性特征,我们能否猜测本诗可能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全诗可能写了一件风卷茅草并由此产生的联想的事。

4.细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大意,并给每个自然段拟写四字小标题,体会作者当时的复杂心情。

明确:(1)狂风屋破,茅草乱飞。(焦灼苦痛)(2)群童抱茅,倚杖自叹。(愤懑无奈)(3)屋漏衾裂,彻夜难眠。(忧思不绝)(4)愿现广厦,大庇寒士。(忧国忧民)总结: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目标导学三:品味语言,升华文章情感 第一段赏析:

1.在本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秋风的?写出了秋风的哪些特点?

明确:作者用“怒号”一词描写秋风,将秋风拟人化,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其后又用一“卷”字,更突出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

2.作者用一系列动词,如“飞”“洒”“挂”“飘转”“沉”等来描写风吹茅草的情景,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明确:一个“飞”字一个“洒”字,不仅写出了秋风之大,还写出了风卷茅屋的凌乱。“挂”是挂在长林梢上的,“飘转”者皆“沉”于塘坳,不难想象,茅草于风中是沉缓飘动,而诗人的心又十分急切,一急一缓之中突出了诗人眼见茅屋被风卷去的无可奈何。

第二段赏析: 茅草被卷走了,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这时诗人着急说道:“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这两句话很值得体味,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他把顽皮的孩子比喻为盗贼,是否又过于严重了?

明确:“老”字并不是指年龄老,而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交瘁。抱草的孩子也是穷人家的孩子,心忧天下的杜甫不可能不知道,因此,“盗贼”一词是杜甫的激愤之词,但他不是生孩子们的气,而是生社会的气,怨愤**的社会造成人民贫困。

第三段赏析:

作者是怎样描述寒冷和秋雨的?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的细密连绵,所谓“雨脚如麻未断绝”,更可怕的是“床头屋漏无干处”。面对寒冷,作者更是无可奈何,说“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由此可见其生活境遇的窘困。

第四段赏析:

1.赏析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明确: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2.你从本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仿照示例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

示例: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示例:(1)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2)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3)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4)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 卖炭翁

教学目标

1.了解与本课有关的文学常识及本课的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全诗。

2.学习《卖炭翁》中的人物描写与对比手法的运用。3.体会《卖炭翁》一诗的讽喻含义,感受诗人对以卖炭翁为典型代表的广大劳苦人民的同情及对“宫市”的憎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空前鼎盛的时期,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有力地促进了唐代文学的繁荣,而诗歌作为唐代文学的主流,更是大放异彩。可以说,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不仅诗歌的艺术风格、流派多样化,而且艺术形式也很完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新乐府诗《卖炭翁》。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那《卖炭翁》作者是为何事而作呢?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走近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1.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唐著名诗人,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这首“为事”所作的诗歌——《卖炭翁》,是白居易讽喻诗中的杰出诗篇。

更多教学资源微信jxzy888666 2.讽喻诗有什么特点?

特点: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压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卖炭翁》一诗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揭露了宫市给人民带来苦难,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有力鞭挞和抨击。3.介绍“宫市”。

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什么是宫市?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场上去购买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夺去了,宦官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实为掠夺。

目标导学二:理清结构,分析人物形象

1.这是一首叙事诗,我们说叙事诗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那本文的叙事要素是什么呢?

明确:地点——市南门外。

人物——卖炭翁、黄衣使者、白衫儿。

事件——记叙了卖炭翁烧炭运炭以至被掠夺的经过。(板书:烧炭—运炭—抢炭)

2.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明确:地点是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3.“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外貌描写。着重从颜色加以点染,“满面尘灰”指脸上的颜色,“苍苍”(灰白色)指头发耳边鬓角的颜色。“烟火色”“十指黑”说明烧炭艰辛。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4.“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

明确:心理描写。天冷可自己身上“衣正单”,总该盼天气暖和吧,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贱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目标导学三:感受对比,体会作者情感

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既有卖炭翁自身的对比,又有卖炭翁与宫使的对比,请从文章中找出这些句子,并说说各自的作用。

明确:(1)“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对比,写出宫市掠夺的残酷。

(2)“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

(3)“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强烈对比之中写出了卖炭翁为生活所迫的悲苦无奈,“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小结: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危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十分了解,怀着对人民深切的同情写出了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诗歌当中的一首。它描写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但《卖炭翁》的意义远不止对宫市的揭露。诗人在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卖炭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平。读这首诗,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卖炭翁一个人,透过他,仿佛有许许多多种田的、打鱼的、织布的人出现在我们眼前。他们虽然不是“两鬓苍苍十指黑”,但也各自带着劳苦生活的标记;他们虽然不会因为卖炭而受到损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赋税的重压下流着辛酸和仇恨的泪水。《卖炭翁》这首诗不仅在当时有积极意义,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全诗通过卖炭翁辛劳烧炭、艰难运炭上市、炭被宫使掠夺的悲惨经过,借卖炭翁的不幸遭遇,为百姓鸣不平,用卖炭翁的形象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辛酸和痛苦,打击中唐的弊政之一“宫市”以及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

三、板书设计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复习教案2

第六单元复习重点资料梳理

2200..《《邹邹忌忌讽讽齐齐王王纳纳谏谏》》

一、知识梳理 1.需要落实的知识点

A.关于《战国策》:了解历史上的齐威王和邹忌其人 B.五个实词:朝、美、旦、诚、间 C.三个虚词:于、之、孰 2.文本分析

A.三问三答:“三问”的口气和意思没什么改变,“三答”则不同。

“妻”用了一个赞叹性的陈述句和一个反问句,肯定的语气极强,饱含深情,反映了正配对丈夫的偏爱。“妾”重复了妻的反问句,但少了热情的陈述句,肯定的语气减弱了,反映了侧配因地位卑微而对丈夫的畏怯。“客”仅用了一个平淡的陈述句,但有求于主人,又不能曲意逢迎,自然肯定的语气弱得多,显得有些勉强。

B.在“三问三答”的基础上讨论课文内容,引出“三比三喻”、“三赏三变”,领会设喻说理的方法。

二、能力检测

1.下列红色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形貌昳丽(yì)

B.燕、赵、韩、魏闻之(yàn)C.期年之后(jī)D.时时而间进(jiàn)

2.下列红色字解释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不求闻达于诸侯 A.有求于我 B.美于徐公 C.皆朝于齐 D.能谤讥于市朝

3.下列红色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幕天席地 A.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B.吾妻之美我者 C.闻寡人之耳者 D.王之蔽甚矣

4.选出下列红色字解释正确的两项()A.窥镜而自视(偷视)

B.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左边和右边)C.上书谏寡人者(写信)D.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E.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5.下列红色词意思相同的一项()A.邹忌修八尺有余 乃重修岳阳楼

B.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C.皆以美于徐公 吾以日始出时去人近D.我孰与徐公美 孰视之 参考答案:

1.B 2.D 3.B 4.DE 5.C 2211..《《周周亚亚夫夫军军细细柳柳》》

本课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通过汉文帝巡视、慰劳细柳军的场面,表现了周亚夫治军严整、忠于职守的“真将军”特点。文章在刻画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中,运用对比、侧面烘托等手法,使人物形象熠熠生辉,呼之欲出。

一、知识梳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棘门()彀()弓弩()诏令()....揖()介胄()曩者()辔()称谢().....2.难字认读

彀gîu 诏zhào 辔pâi 曩nǎng 3.形似字

┏诏:诏令 ┏胄:甲胄 ┏驰:驱驰 ┗昭:昭华 ┗胃:胃口 ┗弛:松弛 ┏揖:作揖 ┏弩:弓弩 ┏壁:墙壁 ┗楫:舟楫 ┗驽:驽马 ┗璧:璧玉 4.词语解释

【军细柳】在细柳驻军。军,驻军。【大入边】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边,边境。

【已而之细柳军】不久来到了细柳军营。已而,旋即;不久。之,到达。【披甲】披戴盔甲。被(pī),穿着。【锐兵刃】使兵器锋利。锐,使„„锋利。【先驱】先行的卫队。

【不得】不被允许。得,表示许可。【居无何】过了不久。无何,不多时,不久。【于是】在这个时候。是,代词,指这个时候。【约】规定。【驱驰】纵马奔驰。

【持兵】手执兵器。兵,兵器。【揖(yī)】双手抱拳行礼。

【介胄之士】穿戴着盔甲的将士。介,铠甲。胄(zhîu),头盔。课文中介胄的意思是穿铠甲,戴头盔。

【天子为动】天子被他所感动。为,介词,被。动,感动。

【改容式车】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靠在车前横木上(向周亚夫致意)。改容,改变仪容,动容。式车,在车上俯身扶着车前的横木,表示尊敬。式,车前的横木。现在写作“轼”。

【称谢】向人致意,表示问候。谢,告知。【成礼而去】犒劳将军的礼仪完毕后辞去。【嗟(jiē)乎】叹词,表示感叹。【曩(nǎng)者】刚才。

【固可袭而虏】必定会遭偷袭而被俘虏。【久之】很长的时间。之,无任何意义,只是一个为满足音节需要而加的衬字。5.文学(文体)常识

本文选自《________》。该书是________时期________所编撰。原名《________》或《_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________。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里称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其在史学和文学上的地位给予极高的评价。

【参考答案】 1.

棘门jì 彀gîu弓弩nǔ 诏令zhào

揖yī 介胄zhîu 曩者nǎng 辔pâi 称谢chēn

5.史记 西汉 司马迁 太史公书 太史公记 通史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二、迁移训练 课内阅读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锐兵刃,彀弓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子先驱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子且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居无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军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1)天子乃按辔徐行。(2)将军亚夫持兵揖曰。(3)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3.从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亚夫将军治军严格?

4.文中还有“刘礼”“徐厉”两位将军,作者写这两位将军的作用是什么? 5.从“真将军”周亚夫身上你得到什么启发? 【参考答案】

1.锐:使兵刃锐利;彀:拉弓。先行的卫队。将要。过了不久。规定。2.(1)天子于是拿着马缰绳慢慢地走。(2)亚夫将军手拿兵器作揖说。(3)穿戴着盔甲的将士不行拜跪礼,请允许以军礼拜见。

3.具体表现在:①军队训练有素,穿戴盔甲,兵器锋利,弓箭拉开。②军门管理严格,即使天子也不得长驱直入,必须下车行走,而且进军营只能从边门进入。

4.用以衬托,突出周亚夫将军是“真将军”。5.带兵以严出名,严格训练方能出成效。2222..《《古古文文二二则则》》

《四知》通过叙述“杨震拒金”的故事,表现了身居高官的杨震廉洁自律,坚决拒贿的高尚品格。

《私心》通过第五伦从内心深处进行挖掘,坦然承认自己也有私心的故事,表现了第五伦的无私奉公,自觉修身揭私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仍有极其深刻的教育意义。

一、知识梳理积累 1.给下列字注音

骘(zhì)邑(yì)谒(yâ)涿(zhuō)辄(zhã)悫(quâ)征辟(bì)便(biàn)宜 2.形近字

┏藉(jiâ)慰藉┏谒(yâ)拜谒┏晔(yâ)范晔 ┗籍(jí)书籍 ┗遏(â)遏制 ┗桦(huà)桦树 3.多音字

┏(yí)遗命 ┏(jí)狼藉 ┏(shěng)省份 遗┫ 藉┫ 省┫

┗(wâi)遗十金 ┗(jiâ)慰藉 ┗(xǐng)反省 4.词语解释 【 辟 】征召。【 举 】推举,选拔。

【茂才】即秀才,通称才能优异的人。汉代以来成为荐举人员的科目之一。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秀才为茂才。

【 迁 】晋升或调动官职。【故人】汉代人在门生故吏面前,自称故人。【 转 】调动(官职)。

【 伦 】即第五伦,东汉大臣。字伯鱼,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便宜】指对国家有利的事。【 悫 】恭谨,诚实。【蕴藉】宽和,宽容。5.文学常识填空

(1)《四知》选自_____,作者____,___(朝)史学家,字___。(2)《私心》选自_____,主人公是____,____是复姓。

(3)《后汉书》以___为体例,与___、___相同,它分为____、___、___合为百篇。

(4)“前四史”是指《后汉书》、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1)《后汉书·杨震列传》范晔南朝·宋蔚宗(2)《后汉书·第五伦钟离宋寒列传》第五伦第五(3)纪传体《史记》《汉书》十纪十志八十列传(4)《史记》《汉书》《三国志》

二、课内阅读 《四知》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1. 解释上文有关古代官职的四个词?

辟:___举:____迁:____转:____

2. 写出“无知”一词在文中的意思以及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

3. 从刻画杨震这个人物来说,文章第一句属于___描写,作用是突出杨震的_____。4. 王密“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课文并未交待他这样做的原因,你想他会无缘无故给杨震送礼吗?为什么?

5. 翻译下列句子:

(1)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译:_______________。(2)以此遗之,不亦厚乎!译: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1.征召推举晋升或调动官职调动官职

2.“无知”古义“没有知道(的人)”;今义:愚昧,没有文化。3.侧面贤明

4.不会。王密这么做不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尤其是钱财),就是为了升官。5.(1)他的老朋友中年长的人有的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2)用这个来馈赠给他们,不也是很优厚的吗!

2233..《《公公输输》》

《公输》是记述墨子劝止楚国攻宋的事。文章宣扬了墨家“非攻”的主张。这一主张,在战国时代,反对大国侵略小国,是有正义性的。文章还进一步表明墨子之所能够止楚攻宋,并不是仅仅由于他以“非攻”的主张说服了对方,同时也以实际的守御力量制服了对方。

一、知识积累: 辨析加红词在句中的词义 ┍子墨子闻之(先生,老师)子┝愿借子杀之(您)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孩子)┍胡不见我于王?(引见)见┝于是见公输盘。(召见)┕遍鹊见蔡桓公。(进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到)于┝胡不见我于王?(向)┕何有于我哉?(对,对于)┍愿借子杀之。(侮臣者)

之┝宋何罪之有?(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荆之地,方五千里。(的)公输 《墨子》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刹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2244..《《诗诗词词五五首首》》

《采薇》是一首描写戍边士卒生活的诗。诗中主要抒写了兵士们戍边作战的艰苦生活及其思乡之情。

《十五从军征》叙述了一个老兵还乡后才知道家人均已死尽,田园故宅成了废墟,自己已无家可归。暴露了封建社会中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迫害,也反映了东汉末年长期战乱带给百姓的深重灾难。

《送别》是一首可以作不同理解的小诗。单从字面上看,这是首送别诗。诗人抓住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杨柳,通过描写、渲染,抒发了离愁别绪。

《清平乐·村居》是一首描写江南农家生活情趣的小词。主题是写农家恬静舒适的生活和怡然自乐的情趣。

《朝天子·咏喇叭》这首散曲表面是吟咏喇叭,实际上是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

一、知识梳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霏霏()雨雪()冢()雉()羹().....贻()著地()檐()翁媪()锁哪()......2.形近字

┏冢:坟冢 ┏雉:鸡雉 ┏贻:贻赠 ┏窦:狗窦 ┗豕:犬豕 ┗稚:幼稚 ┗怡:神怡 ┗渎:渎职 3.词语解释

【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yâ)的样子。【雨雪】下雪。雨(yù),下(雨或雪)。【霏(fēi)霏】雪花纷飞的样子。

【行道迟迟】慢慢地走在路上。迟迟,迟缓的样子。【载(zài)渴载饥】又渴又饥。【伤悲】伤感,悲伤。【始得归】才能够回乡。【累累】连续不断的样子。课文里指荒坟一个挨着一个的情状。【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窦(dîu),洞穴。【中庭】院中。

【旅谷】野生的谷子。旅,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贻(yí)】送,赠送。【漫漫】遍布的样子。【行人】出征的人。【茅檐】课文里借指茅屋。【媚好】声音柔媚动听。【翁媪(ǎo)】老公公和婆婆。【无赖】顽皮。

【乱如麻】烦乱如理麻,理也理不清。4.文学(文体)常识

(1)《采薇》选自《_____________》。这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编成于春秋时期,共______________篇。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大类。

(2)《十五从军征》选自《________________》。这是南朝宋郭茂倩所编,我们曾学过这本书里的另一首诗《________________》。

(3)《清平乐·村居》是一首______________,选自《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我们曾学过他的另一首《________________》。

(4)《朝天子·咏喇叭》是一首________________,选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散曲家。字____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霏霏(fēi)雨雪(yù)冢(zhǒng)雉(zhì)羹(gēng)贻(yí)著地(zhuï)檐(yán)翁媪(wēng’ǎo)锁哪(nà)4.

(1)诗经 三百零五 风 雅 颂

(2)乐府诗集 木兰诗(或《陌上桑》)(3)词 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 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4)散曲 散曲丛刊·王西楼乐府 王磐 明代 鸿渐 西楼

二、迁移训练 课内阅读

(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 本诗选自《_____________》,是一首_____________诗。诗中押韵的字是__________ 2. 从托物抒情的表现方法上看,“昔我往矣”,应是离别之悲伤,作者写其景,为什么用“杨柳依依”的关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雨雪霏霏”烘托了“我”归来时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并简述主人公回家时为什么不喜反悲?

4. 全诗采用了___________的结构,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二)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1.用原文回答

(1)揭示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描写归乡老兵家中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也是写回乡老兵的感受,但与《采薇》有很大的不同。请写出。

3.(探究题)如果这位老兵遇见了昔日的伙伴,两人之间必然有一番对话。想一想他们对话的话题有哪些?

(三)送别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1.给“著”注音。

2.前两句诗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写出含有“杨”或“柳”或“杨柳”的诗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______·村居

茅檐低小,______。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_______,中儿______。最喜小儿无赖,______。

1.将标题及内容补充完整。

2.这是一首________________(体裁),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描绘了怎样的农村风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朝天子·咏喇叭 喇叭,锁哪,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1.这是一首散曲,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生活在________________(朝代)。2.文中写“喇叭,锁哪”的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军愁”,“民怕”至不敢辨真假地步的果真是喇叭吗?你是怎么看的?

【参考答案】

(一)1.《诗经》 兵役

2.“杨柳依依”有多种理解,既是以美景反衬悲情,使悲情更悲,又暗示了主人公出征时正当青春年少。3.凄惨悲怆 主人公把一生中大部分美好光阴耗在杀来杀去的战场上,如今回家,家里一无所有,忆昔思今,不禁悲从中来。

4.先写景后抒情,频繁的兵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

【解析】1题考查有关诗歌常识及文字赏识。2.3题考查以美景衬悲情及情与景的关系,4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注意抓住抒情句品味。

(二)1.(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2)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2.《采薇》运用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法。《十五从军征》则以叙事为主来抒其悲凉凄楚之情。

【解析】内容相同,则区别应在表现手法上。《采薇》有明显的景物描写,则考虑使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十五从军征》具体叙述了老兵的所见所为所感,则考虑以记叙为主,通过记叙来抒情。

3. ①家乡这几十年的变化。②老兵家中的变故。③老兵的经历。④儿时伙伴的生活。【解析】可结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年老,爱怀旧)及当时情况,合理想象,还可加上对老兵今后生活的关切、家乡现实情况等内容。答出三点即可。

(三)l.zhuï 【解析】不读“zhù”。

2.烘托挥之不去、难以割舍的离别之情。

3.杨花愁杀渡江人 杨柳青青江水平客舍青青柳色新 羌笛何须怨杨柳

(四)1.清平乐 溪上青青草 锄豆溪东 正织鸡笼 溪头卧剥莲蓬。2.词 辛弃疾

3.描绘了恬淡、安适、充满生机的农村风光。【解析】从一家五口各自活动中可以看出。

(五)1.王磐 明代

【解析】注意“磐”的写法。2.官船来往乱如麻 全仗你抬声价

3.不是。怕的是借“喇叭,锁哪”开道,残害百姓、鱼肉乡里的宦官。【解析】这里属借物抒怀。补充阅读

(一)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回答问题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1.题目中“之任”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之”即:__________________。2.诗的一二句是__________________句式。点出了送行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千古传诵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叙事,后四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这首诗押_________韵,押韵的字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6.这首抒情诗描写离别情绪有何特点?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

1.借助字典、根据诗意解释下列词语。

(1)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白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写出了老朋友分别的地点及环境。B.第三、四句写到诗人对朋友漂泊不定生活的关心。

C.第五、六句是说浮云像游子的行踪,来去不定,落日依恋山峦,不忍与大地告别,就像我对朋友的感情。D.第七、八两句用马的嘶鸣来催促朋友赶快上路,这是用了反衬的手法。3.对全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首联中的“青”、“白”分别写出山水的色彩,“横”写出山的静姿,“绕”写出的水的动态。

B.诗中的“孤蓬”、“浮云”、“落日”都是比喻句中的喻体事物。

C.这首诗采用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给人以鲜明、深刻的感受。D.这首诗将自然美和人性美结合起来,为读者描绘出一幅生动感人的画面。

(三)阅读曹植的《七步诗》完成诗后的题。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提示:作者曹植是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曹丕的弟弟。相传曹丕继承了帝位,百般迫害曹植,曾命他七步中作诗,否则就要加害于他。曹植就吟成了这首《七步诗》。

1.“豆在釜中泣”用了甲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曹植受到曹丕迫害时的乙心情。在甲、乙处应填写的正确一项是()。

A.拟人 悲痛 B.夸张 痛苦 C.夸张 悲伤 D.拟人 愤怒 2.对“相煎何太急”理解准确的一项是()。A.为什么互相煎熬到这样急不可待的地步呢? B.为什么你要迫害我到这样急不可待的地步呢? C.互相煎熬何必这么急迫呢? D.你要迫害我何必这样紧急呢?

(四)阅读南宋诗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完成后面的题。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真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注:连枷,打场用的一种农具。

对四句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用比喻修辞,意思是为了打稻而新筑起来的稻场平坦得像镜面一样。B.第二句是写家家户户的农民趁着霜后的晴天,抓紧时间在场上打稻。C.第三句是说在打稻的声音中夹杂着人们的欢声笑语,人们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远处传来的雷声也仿佛显得轻微了。

D.第四句写连枷的声音从夜晚响到天亮,表现了人们劳动的紧张。

(五)阅读唐代诗人李益的《汴河曲》完成后面的题。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注①汴河,指隋炀帝所开的通济渠的东段。②长堤,隋炀帝在通济渠沿岸遍植杨柳,又称隋堤。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妥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怀古诗,意在提醒人们从骄奢淫逸终至覆亡的隋王朝统治中汲取教训。B.

一、二两句以满目春光与隋宫旧址作对比,热闹和冷寂形成对比和强烈的反差,更显得无限凄凉。

C.后两句把兴亡之感再上升一层:已作历史陈迹的隋堤之上,纷纷扬扬的杨花,似乎是对隋炀帝的无情嘲弄,以美景衬哀情,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D.诗人走上长堤,想起隋炀帝的悲剧,不禁增添了无穷的忧愁和惋惜。【参考答案】

(一)1.赴任 往

2.对仗 地点 友人要去的地方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4.抒情

5.in 秦、津、邻、巾

6.离情别绪是历代诗人喜爱的主题,大多离不开一个“怨”字,但这首诗,不落窠臼,一扫哀怨惆怅的低回情绪,以开阔的境界,豪放的笔触写下了这首送友人赴任的壮行诗。诗中表现了作者对好友的诚挚情谊,反映了当时有为青年的积极进取精神。这种重事功、轻离别的进取精神,曾给后人以很大的鼓舞。

(二)1.(1)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2)清澈的水(3)分别(4)这儿 2.D 3.C

(三)1.A 2.B

(四)C

(五)D

下载2018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醉翁亭记教案语文版范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醉翁亭记教案语文版范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文言文教案[大全5篇]

    用心 专心 尽心 21.与朱元思书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 2.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第六单元测试题 基础知识部分 (16分) 1. 给加点字注音解释词语并选择其中的二个造句 如火如荼—— 编撰—— 曾几何时—— 繁衍—— 受益......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测试题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测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下列字形完全正确的—项是 ( ) (3分) A、片言只语 有朝一日 迫不急待 洗耳恭听 B、血气方刚 挑拔离间 下车伊始 发......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测试卷 5

    学习周报 专业辅导学生学习 第六单元测试题一、基础知识及运用(20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形和注音都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坐在飞行的直升机上,鸟瞰(gàn)新城市,心中无比......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单元备课

    第六单元单元备课 一、单元教学目的和要求: 1、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理解文章大意。 2、品味诗文的优美意境和深邃哲理 3、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对文言文的......

    八年级的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下列注音有误的一项()A.为坻(chi)俶尔远逝(shu)淫雨(yin)环滁(chu)B.林霏(fei)伛偻(lv)廿二日(nian)浅鬣(lie)c.红装而蹇者(jian)呷浪(xia)金樽(zun)挂罥(juan)D.风掣(c......

    最新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12、古诗二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乐。......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识字6》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海、鸥、滩、军、舰、帆、秧、稻、塘”9个生字,会写“沙、海”两个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一、二两小节,初步感知数量词的用法。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