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案例与反思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案例与反思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我的兴趣特长》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心,并明白成功需要克服困难和持之以恒的道理。
2、通过学生认识自己的兴趣、特长,培养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
3、让学生明白良好的兴趣爱好有利于我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从而明白成功需要克服困难和持之以恒的道理。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名人兴趣爱好广泛的小故事。2.学生准备能展现自己特长的作品。3.制作课件:海伦•凯勒的故事。教学过程
一、动画导入,畅谈兴趣
1、教师创设情境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交朋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你们想认识他吗?你们看,他来了。(出示课件)
2、师提问:谁愿意先说说你最感兴趣的事?(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兴趣爱好。)
小结:听了大家的话,老师心里特别高兴。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从你们的发言中,老师了解到大家的兴趣是健康的、有益的。这些良好的兴趣爱好有利于我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中,你最拿手的是什么?和你志趣相投的朋友结成小组,在一起说一说,看一看。一会儿每个小组选出最棒的同学在全班展示。
二、小组合作,展示自我
学生根据兴趣结成小组,交流自己的特长和作品。
三、师生互动,因势导行
1、教师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特长:谁愿意第一个到前面来亮亮你的绝活儿?
2、学生展示特长:舞蹈、绘画、书法、唱歌、弹琴……
3、课件出示:《海伦•凯勒的故事》(教师相机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广泛的兴趣可以给生活带来乐趣。而要使兴趣发展成为特长,需要讲究方法,持之以恒。)
四、广泛交流,拓展兴趣
1、把你搜集的小故事在小组中讲给其他同学听一听,每个组选出一名讲得最好的同学一会儿讲给全班同学听。
2、学生讲故事。
小结:这些名人的成功告诉我们,良好的兴趣爱好可以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还可以培养我们的品格,陶冶情操。老师真希望你们能继续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老师相信,将来你们的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
五、体验成功,树立自信
同学们,学校是一个大家庭,咱们班是一个小家庭。正因为同学们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才使我们这个家庭的生活丰富多彩,才使我们在这个家庭中生活得
如此快乐。好了,同学们,让我们走上台来,带上自己最得意的作品,给我们这个小家庭留一张全家福吧!
《我的兴趣特长》教学反思
《我的兴趣特长》是小学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教学中我利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效果好。上课前我利用课件搜集了《海伦•凯勒的故事》用投影打出来放给学生看,学生的眼睁的大大的,听讲效果极佳!在课前我留给学生一个作业,让学生收集名人兴趣爱好广泛的小故事,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和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我大声地表扬了这些肯说的孩子,为的是去让那些没有搜集资料的孩子也能积极地、主动的去学习,去扩充自己的知识。
可是多媒体教学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劣质多媒体课件的产生及一哄而上的多媒体教学必然会导致许多劣质多媒体课件的产生。文字总结,难以发挥多媒体教学在教育中的优势。这种课件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反而由于表现形式单一,易使学生产生大脑疲劳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过多依赖于多媒体课件,会使教师学生之间失去互动性,难以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二篇: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及反思
《父母的疼爱》案例分析 教材解读:
本课呈现的是听《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曲,然后讲发生在家里的真实故事,最后进行家庭故事的表演。这样循序渐进的安排是一条很好的思路。就教材话题的本身来说应该不算陌生,但也不可否认,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让这些“宝贝”们对父母的疼爱的感受能力大打折扣。有的学生习惯了父母的疼爱,不知道珍惜和感激。所以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验父母对自己的疼爱;感激父母。教学设计意图: 这是一堂情感课。按照教材所呈现的思路先说后演这也是符合学生情感发展的规律的,我就按先回忆后体验分为三个版块:亲情故事会——亲情表演会——亲情绽放。力图“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理解,丰富教材,也想通过这些真实的故事唤起学生情感的波澜,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共鸣。使之成为一堂激情涌动的课。教学目标:
体会家庭亲情,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和养育之恩。以恰当的方式感谢父母,向他们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活动准备: 1.课件。(亲子图片、音乐)
2.让学生回忆或向家长了解从小到大父母关怀自己的事例。3.信纸。活动过程:
一、亲情故事会
1、曾经有一个家庭在春节联欢晚会上深情地唱了一首歌,让许许多多的人为之感动,大家想和老师一起来静静地聆听这首歌吗?课件播放《我爱我的家》并滚动出现家庭亲情的照片。
2、听着这熟悉而又深情的歌,看着这亲切而又动人的画面你想到了谁,想到了什么事?学生个别发言
3.教师小结:是呀,熟悉的歌声勾起了我们美好的回忆。使我们想到了自己温暖的家,想到了无限关爱我们的父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聊揭题:父母的疼爱
4.今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讲讲你父母疼爱自己的感人故事,挑选其中最感人的一个讲给大家听。比如(出示提示语): 有一次我回家晚了„„
有一次天气突然转冷,而我穿得又少„„ 有一次停电我热得难受„„ 5.大家可以自己先准备一下然后,可以是口述的,如果带着照片或物品可以边展示边介绍。先分四人小组交流,然后推选出最感人的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要求每人都要讲,别人讲时仔细倾听。教师巡回倾听学生的讲述。
6.机动:如果学生只讲到生活中父母照顾自己之类的事例,那么,老师引导学生认识,严格的要求也是一种爱。在你因挨打挨骂而伤心难过的时候,你是否仔细思索过此时此刻父母的心里又是如何的呢?播放父母的录音。7.小结:集体朗诵诗《母爱》 二.亲情表演会
1.这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每天都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生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当一回小导演、小演员,把这动人的故事演一演。
2.根据刚才听的故事,小组先商量确定演哪个故事,分析一下剧情,然后小组人员分好角色进行表演。
3.小组表演。教师观察指导。4.集体交流。教师随机采访。三.亲情绽放
1.一个个普通的家庭故事,却一次又一次地感动着我们的心,这么多年来,父母为我们倾注了多少心血,他们对我们的恩情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听了今天的亲情故事会,演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此时此刻大家想对自己的父母说什么?
2.请用你最真的情谊写下你最想对父母说的话。播放《烛光里的妈妈》歌曲学生把最想对父母说的话写在信纸上。
3.这页沉甸甸的信纸你准备怎么办?(悄悄放在父母的床头枕边„„)教学片断: 师:刚才我们在小组里交流了自己家的感人故事,下面我们请每个小组里讲得最感人的同学来讲给大家听听。
生1:有一次我们到公园去玩,我不小心掉进了小河里,爸爸赶紧跳下来救我„„ 师:还记得当时爸爸的表情吗?他说了些什么? 生„„
师:大家觉得她的故事感人吗?(感人)那我们送她一颗亲情果吧。
生2:有一次我病了发高烧,妈妈知道了很着急,马上送我到医院,陪我挂盐水。生3:有一次,我不小心摔了一跤,骨头摔断了,疼得要命,(有点哽咽)爸爸知道了送我到市里的医院,路上,他开得很快„„(眼泪不断地流下来)下面听的同学有几人在偷偷地笑。师:下面听的同学要认真地用心去听。
师:下面请同学上来把他们认为最感人的故事表演给大家看。第一组同学:表演掉进河里去救人的事。边表演边笑。
师:希望大家用真情来演,把这件事最感人的地方表演出来。
第二组同学:演生病了,家长带他去医院看病,挂盐水的事。依然是边演边笑。惹得看的同学也在下面笑个不停。教学反思
下课的铃声已响过,看得出学生的心思已经和外面的喧哗声开始融合了,我也该休息一下,轻松一下了。可我却怎么也轻松不起来。因为刚才课堂上的一幕幕情景实在让我不安,这究竟是怎么啦?这本该是一堂激情四溢的情感课,课前我化了那么多心血精心制作的课件,斟酌再三的导语,过渡语,在学生面前一切都变得那么苍白。就连同学的眼泪都唤不起他们一点点的共鸣,是学生太世故了?是世态炎凉到了这般地步?一个个的问号把我的心压得沉沉的。
在这堂课上,老师与同学没有共鸣,同学与同学也没有共鸣。是现在的孩子不会共鸣?不是的,在谈起波比娃娃时,他们个个眼睛发光,滔滔不绝地,那共鸣不要太强烈噢。那是父母不够疼爱他们?显然更不是,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都在父母百般呵护中长大的。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设计,课堂语言的表述。忽然我的眼睛一亮,对,就是它——“最”,我不是让他们把记忆中印象最深,最感人的,讲一讲;听的过程中,最感人的演一演吗。就是这个“最”,是它害得孩子们找不到共鸣,害得我这堂课没有一点生命力。
本来父母对自己的疼爱体现在每天每时每刻点点滴滴的小事中,比如一个充满爱意的眼神,一件暖暖的毛衣,一块干净的毛巾,一杯清凉的饮料„„这些是多么平淡的小事,但正是这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交织成了一张张细密的亲情网。而我非要他们找“印象最深”、“最感人”的事,最感人那一定是大事,比如掉河里了,爸爸来救我。比如生重病了,妈妈日夜守着我。天呐,我把学生的思维一下子从广阔的田野带到了狭小的马蹄坑。再想想像这样的大事,他们的生活中常会发生吗?学生熟悉吗?常常说教育要回归生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可这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吗?我不禁质问自己。既然学生说的是那些偶然发生在他个人身上的大事,对他来说印象绝对深刻,可对大多数人来说,有些简直就像天方夜谭。难怪他们要笑,因为他们没有过这样的体验,没有这样的生活经验。你让他们哪里来的共鸣呢?而让他们演的又是“最让你感动的”大多数可能根本就没经历过,于是他们便想当然地编导一番,体验又从何谈起呢?
想到这儿,我开始有点明朗了。常说要贯彻好新课程的理念,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可从没意识到原来理念就体现在课堂提问的语言中,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最”字。如果再让我上这堂课,我想把“亲情故事会”改成“亲情大搜索”不让学生讲“印象最深”的,而应该让学生仔细回忆,搜索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从这些小事中寻找父母的疼爱,看谁的眼睛亮,谁的心细。或许那才是一篇真正感人的乐章。《秋天到了》案例分析 教材分析:
《秋天到了》是通过观察秋天的天气、动植物的变化、感受秋天的特征、体会秋天如诗如画的美,培养学生亲近大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教学目标:
1、感受秋天的美丽,体验天气、季节的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2、学习观察秋天的特点,了解秋天的各种果实。
3、了解收获的来之不易。设计思路:
为了让学生亲近秋天,寻访秋天的足迹,感受秋天的美丽景色,了解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使学生产生亲近大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美,用心灵感受美,用双手去创造美。
教学重点:
了解秋天的气候、农作物、花草树木、小动物的变化。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秋天果实头饰若干。学生准备:
留住秋天景色美工活动的一些材料,如:树叶、野花、彩笔„„ 片断:
1、找秋天
师:我们这里是个四季分明的地方,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你们知道现在是哪个季节吗?
生:秋天。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生交流)
生:天气凉了,身上的衣服变了,白天变短了一点;夏天看到的知了,青蛙不见了,地上有很多落叶,庄稼地里农民伯伯丰收了,果实熟了,桂花开了„„ 师:同学们说的太好了,从“听、看、闻”知道秋天来了。
2、欣赏秋天的美
(播放课件)同学们说的让老师想起一篇课文。《秋天来了》蓝天下累累的果实;农田里白白的棉花、金黄的稻子,野菊花开满了山头、红红的枫叶,大雁往南飞。(背景衬托秋天的景色,生朗读《秋天来了》。)师:你们喜欢秋天吗? 生:喜欢„„
小结:我最喜欢果实累累的秋天了。秋天是成熟的,秋风吹来,吹黄了稻谷、吹红了果实、吹落的树叶翩翩起舞,可美了!
3、秋天的气温
师:虽然秋天很美丽,同学们可一定要注意喔!(播放课件)
早晚的温差、衣着变化、人们的神情、医院里打针的小朋友特别多的情景。师:为什么这么多小朋友会生病呢?
生:有的同学没有按天气变化合理穿衣服,有的同学上完体育课,马上就把衣服脱了„„ 师:所谓“中午开空调,晚上盖被絮”、“一场秋雨一场寒”,因此同学们要根据季节的变化、气温的变化,合理的穿衣,不让自己着凉,这样才不影响生活和学习。
……
片断:
1、猜谜语
师:同学们想和老师一起去收获秋天吗? 生:想。
师:那先和老师玩猜一猜的游戏,猜重有奖品。播放课件
①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着个白胖子。
②紫红藤,地上爬,藤上长绿叶,地上结红瓜。
③风里生,水里长,小时绿,老来黄,去掉金黄甲,煮成白饭喷喷香。(猜对的同学奖果实的头饰)
师:这就是收获的季节,累累的果实,多美啊!
2、和农民伯伯一起去收获。
师:这些累累的果实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它们是农民伯伯辛勤劳动的结果。播放课件
(农民伯伯从播种、田间管理,直到丰收的情景)师:看了以后,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生:农民伯伯很辛苦,他们又很开心。
师:即使是丰收了,还要付出劳动去收获,老师带你们一起去吧!(放课件:小学生到棉花田、稻田、菜田采摘的情景)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农村,有很多同学家里就种了果树和稻田,有谁帮助爸爸、妈妈去采摘的? 生:我帮助摘学生,摘棉花„„
师:经历了收获的全过程,你们有什么感受呢?又想到了什么? 生:感受丰收的喜悦,农民伯伯的辛苦,我们要珍惜粮食„„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但老师还想让那些没有亲自体验的同学亲自去收获,下节课把收获的成果带来再来说说自己的感受,粮食的来之不易,我们以后应该怎样珍惜呢? 生:„„
师:同学们刚经历了丰收的全过程,知道了其中的辛苦与快乐,也知道了如何去珍惜劳动果实,收获可不小呢,让我们唱起来、跳起来吧(放音乐《丰收之歌》,同学们唱一唱,跳一跳)
3、留住秋天 师:同学们秋天太美了!(播放课本上的儿歌:秋姑娘,秋姑娘„„)有什么办法把这丰收的场景留下来呢? 生:照相,画画„„
师:画画是个好主意,请学生利用带来的材料进行留住秋天的美工活动。学生制作,展示作品。
师:请同学们下课后,一起把我们的作品把教案装扮的像秋天一样美丽,好吗?
教学反思
《秋天来了》这一课教学,不仅只局限在40分钟课堂上,而是把课前、课上、课后的活动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课前用了10多天的时间,学生们和我都在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秋天的景色变化。在整个观察的过程中,对学生有一定指导的,并不是让学生盲目的观察;课后,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发现,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课的教学中,体现了学校活动与家庭生活、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如:同学们庆丰收边唱边跳,用画画的方式留住秋天的景象,与音乐、美术进行有机的整合,这样不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拓宽了学生的视唱,课堂效果很活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收获秋天这个环节,由于时间仓促,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不足之处。比如,了解收获的来之不易,引申学生要珍惜劳动成果,学生体会不够深刻,在今后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学习,在每一次课前、课中、课后都能悟出点什么值得改进学习的东西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小手拉小手》教学案例分析
一、设计理念: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要达到课程的总目标,就得摈弃传统的教学方法,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现实生活为本在课堂中开展一系列有目的的活动,让课堂回归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感受、体验、探究和感悟,并从中得到情感的交流、良好习惯的培养及能力的发展。在活动中提高教学实效,在活动中促进自主发展。让课堂真正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
二、教材分析:
爱心的培养,是人的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内容之一。针对现在儿童都是独生子女,只知受人关爱,不知去爱别人的现象,本单元以爱心为主题,编排了《小手拉小手》、《关心老人》等四个主题活动,从不同层面,引导儿童去观察、探究、体验爱的真谛,帮助儿童学会爱、乐于爱。让他们在爱心的培养中,快乐的成长。《小手拉小手》的教学活动,旨在让学生在生活中,在成长的过程中知道遇到困难应学会求助,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在互助中学会爱,在爱中体验快乐,在快乐中幸福地成长,让课堂真正回归生活。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遇到问题学会求助及互相帮助,培养儿童爱同学、爱集体的思想感情。
2、了解并学会求助他人时要用的文明用语,培养与同学团结友爱的精神,养成乐于助人的良好习惯。
3、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向人求助和帮助他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四、教学情境描述: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师:哎呀,今天老师走得太急,竟忘记带课本了,谁能借老师用一用呢?(生借给老师,师说谢谢!)
师:刚才老师碰到了困难,同学们都伸出了热情的手,来帮助我,让我感到很快乐.那么你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同学是怎么帮助你的呢!(生自由发言)小结:是呀,其实在生活中我们都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麻烦只有我们伸出友爱的双手,小手拉小手,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任何困难都会随之解决,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温暖,更加美好。(出示课题)
(课堂的导入从生活的细节入手,让学生在自然的生活中进入课堂,让课堂体现生活。)
二、活动
(一):演一演,悟道理
1、出示图片,创设情境,问题讨论
大家看,图上的盼盼遇到了什么困难?同学又是怎样帮助他的呢?(点击)如果你是他的同学,你会怎么帮助他?请你们来演一演好么?(学生演小品)
讨论:刚才两组同学表演得都很好,但你觉得哪个盼盼表演的更好,为什么? 谁帮助的方法更好?为什么? 小结:是呀,看来当我们遇到困难向别人求助的的时候,还要注意求助的方法,态度要亲切,语言要有礼貌。(板书:有礼貌,亲切。)而帮助别人的时候也要讲究方法的科学性。否则反而帮了倒忙。(板书:热情,讲究科学)
师: 那么当你们向别人求助的时候每次都得到了帮助吗? 明白:(1)借别人的东西要及时归还。(2)不能乱搞人家的东西
(3)只有你帮助了别人,别人才会热情的帮助你。(生活情境的再现能充分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活动与讨论交流中,让学生感受到求助的方法与帮助别人的态度,这就是生活的经验与积累!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生活的本质。)
三、演演“爱心互助剧”
1、师:明白了这些道理,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爱心系列互助短剧”的演播厅。看看录象中的同学们是怎样互相帮助的。(播放录象)
2、看了这个短剧,你想说什么?
3、师:是呀,在生活中,我们看到别人有了困难,就应该主动的伸出双手去帮助他,这样互帮互助,学习生活多快乐呀!你们看,图上的这些同学都遇到了一些困难,你能带着爱心去帮助他吗?请大家选择其中的一个情景来演一演,看哪一组演得最有礼貌,最科学,最有创意!
(出示课文中的三个情景,四人小组选择其中一个场景进行排练)
3、体验表演,说说你的感受,评一评表演得怎么样。(陶行知先生曾说过:非得给学生机会训练其道德行为不可。爱心互助短剧是来源与生活的情境再现,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帮助和给予帮助的时候很多很多。它符合道德行为必须加以训练的规律,因此足以让学生在短剧中真正感受到助人的快乐与得到帮助的温暖。体味到生活的滋味)
四、情感热线
1、师:看了刚才的表演,老师知道小朋友都已经懂得了怎样向别人求助,怎样去帮助别人?那么当你们得到别人的帮助或是帮助了别人时一定有很多想法和感受吧,你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吗?让我们一起走进爱爱鸽的“情感热线”吧!(点击)
2、说说真实的事例,说说内心的感受。(学生上讲台,说自己的感受)
3、看故事《小熊生病了》,听听小熊的感受。
师:小朋友说的真好,得到别人的帮助时我们很快乐,当我们帮助了别人,同样我们也感到了快乐.这呀不禁使爱爱鸽想起了发生在森林里一件感人的事情.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播放课件)师:小熊生病的时候,小伙伴们都伸出了友爱的双手,带着礼物来看望它,给它带来了温暖与快乐。如果你是小熊,你会有什么感受呢!(生说)让我们一起听听熊熊的感受吧!
(回忆生活的点滴,畅谈心中的感受,此时此刻,学生已经从课堂走进了生活,情感也因此得到了升华。)
五、齐唱《小手拉小手》
师:是呀,小熊说的对,只要我们互帮互助,伸出友谊的手,温暖伙伴的心!让我们共同伸出自己的手,拉在一起围成圈,来唱一首友爱的歌。出示歌曲〈小手拉小手〉
六、小结:课外延伸
1、通过今天的交流和学习,我们小朋友之间的友谊更加深厚了。老师希望大家都能在生活中伸出友谊的小手。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让小手拉小手,共同成长,一同进步。
2、老师这里有一棵“爱心向日葵”我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把帮助别人的事情添入爱心花瓣。让友谊之花在我们的教室里越开越美。(小小的一棵“爱心向日葵”,又是情感的延续,课堂的延伸,现实生活的回归。让课堂回归了生活。)
教学反思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就是说,人的认识活动是与人的情感活动、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课标的基本思想特别强调了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指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应放在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上。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非常注重课堂的学习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充分体现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实现品德与生活教学的道德教育目的。
一、从生活入手实现道德教育
教材上的内容尽管都来源于生活,然而,我们的教材只呈现一个生活状态,一个范例,不是特定学生当前现实生活的写照,而我们的孩子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的生活环境千姿百态又是千变万化的。因此,我们教学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层面,组织活动,展开活动。
在教学中我以教材为例子,努力挣脱教材的禁锢,在教材与儿童生活之间建立内在的有机的联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找课堂教学的素材,为孩子们打开生活的窗户,从具体的生活事例引入课堂,能更加容易的被孩子们所接受,也更能激发强烈的道德情感,这就为孩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奠定了基础。
二、让孩子在生活中丰富道德体验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理念认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因此生活是学生道德践行的土壤,更是他们形成良好个性品德发展的基础,让孩子回归生活,体验生活,使之成为道德的选择者、理解者、实践者,让孩子自己创造德育环境,自己去拉长德育环境的链条,成为道德的探索者、创造者,这无疑是丰富学生道德生命的有效手段。
三、让孩子在实践中为生活增添色彩
品德与生活是通过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挖掘儿童的现实生活,促进儿童文明健康地成长,积极向上的生活,即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而我们所倡导的融入生活的德育,更加推崇的是“学以致用”,即为学生开辟一条与他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交互作用、持续发展的渠道,让他们在广泛的生活世界中实践道德,提升自我,谋求自我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从而创造出更富有德性的生活。
总之,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课堂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课堂,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只有将二者紧密的结合起来,学习才有兴趣,情感才能激发,教学才能真正体现实效。
《诚信是金》教学案例
一、教学内容 《诚信是金》这一课的主题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行为。诚实是守信的基础,只有拥有诚实的品德才能真正做到守信。
二、学情分析
进入21世纪,我国社会经济在发展,一些道德观念却发生了第三次转型。由于家庭教育的功利性,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着只关注孩子学业成绩,忽视德育教育,导致学生在与老师、同学、伙伴甚至家长的交往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欺骗等不诚实行为。这些都影响着我们的孩子们的思想和行为。许多孩子对别人诚实的行为视而不见,对自己不诚实的行为习以为常。
针对这一客观现象,在上课之前,可以制作一个调查表,让学生调查同学、朋友、家人诚实的行为;可以用给老师写悄悄话的形式让学生回忆自己不诚实的经历。在教学中,通过播放故事,创造情境,请学生自由谈谈对诚实的理解;用典型的事例,引起学生心灵的震动。让诚实更深地扎根于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悟。但诚实的话题源远流长,不可能一节课就谈得完,不可能把诚实的含义挖掘透,不可能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诚实的重要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诚实的含义,知道诚实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的品德。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有关诚实的复杂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明确为人诚实的重要性,体会到不诚实的后果。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确为人诚实的重要性,认识到不诚实的后果。难点:能够正确看待现实生活中有关诚实的复杂性的问题。
五、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活动——构建”教学法。
品德的形成源于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和生活经验出发,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围绕学生在实际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讨论、探究、对比的活动,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道德学习的愿望,从而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实现课程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的理念。
六、教学过程 活动一:感知诚实
[设计意图: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本环节顺应孩子们爱听故事的天性,采用故事开课,触动学生的心弦,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故事情境中感悟诚信的重要,为下一步的教学作铺垫。]
1.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故事。出示课件:华盛顿小时侯的故事
2.听完了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觉得小华盛顿很诚实。
生:华盛顿没有说谎话,没有欺骗爸爸。
师:你喜欢小华盛顿吗?如果你是华盛顿,你会怎样做?(诚实,知错就改)
师:华盛顿从小诚实,长大后在担任美国第一任总统期间,为人诚实正直,品德高尚,深受人民爱戴。为了纪念他的功绩,美国首都以他的名字命名。大凡这样伟大的人物都有一个诚实的童年。华盛顿一生都把诚实作为做人的原则。
3.出示课件:诚实,就是说的和做的一个样,不说谎话,不欺骗他人。活动二:寻找诚实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周围寻找案例,使课堂贴近生活,使教学生活化。让学生明白,互相信任、和谐的社会环境同样需要建立起社会的“诚信体系”。] 师:老师还听说过《诚实的晏殊》的故事,想听吗?(讲《诚实的晏殊》的故事)
师:在生活中,你们的同学、朋友、家人中也有像这样的诚实人吧?请你们来讲讲。(找多名学生讲)
师:你怎样看待这个人的?诚实的人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师:听了同学们的发言,你有什么想法?你是怎样看待这些人的? 生:诚实能化解矛盾,赢取谅解,交到更多的朋友。(诚实拉近了心灵的距离。)(诚实使父母变得宽容。)(诚实的人,你会相信他,愿意和他交朋友。)师:这些同学的行为是诚实的行为吗?为什么?
(小组一起看教材P13中的情境图,然后组内交流,后进行全班交流。)
出示课件:诚实是一个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品德,一个人只有诚实才能取得别人的信任。活动三:体验诚实
[设计意图:教学内容要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因此,本环节,我将文本资料和生活素材进行重组,使教育活动更具生活性和时代性。](课件出示小故事:不诚实的代价)(学生谈感受)师:你有没有过不诚实的时候啊?当时你的心情怎样?现在想起这件事,你又是怎样看待自己的?
(以悄悄话的形式讲给同学或老师听)(自愿讲述家庭事情或学校事情)
师:通过刚才的谈话,你们已经认识到不诚实会使自己的内心不安,其实不诚实还会给别人造成危害,不诚实究竟有哪些后果呢?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把结论写在白纸上。小组展示讨论结果。
师:你们这么一分析,看来不诚实的后果真让人难以想象。(播放《三鹿奶粉事件》相关的视频文件和图片文件)师:这一副副令人心酸的照片,它在警示着我们什么呢?
生:它在警示我们做人要讲诚实,守信用,否则不但害了别人,还害了自己,最终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师:是的。同学们,这个真实的新闻事件在警示着我们每一个人:如果不诚不信,不但会受到道德的谴责,更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8.出示课件:不讲诚实的人是可悲的,可怜的,可恨的,也是可怕的。我们国家的总书记胡锦涛爷爷在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时提出的“八荣八耻”中就有一条: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板书)活动四:实践诚实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体验,换向思维,缓解课间疲劳情结,调动积极性。回顾学习过程,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反思,促使学生注意自我发展。] 师: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时候也会遇到一些烦恼,不知道该不该讲诚实。(出示录象:《小玲和小刚的一次考试》)
师:看完了录象,你想对这两位同学说些什么吗?
生:小玲不弄虚作假,老老实实地对待考试,品德好,是诚实的孩子。生:小刚考试时抄袭作弊,得了“甲”,不是诚实的孩子 师:小玲和小刚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师:是啊,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出示录象《小东也有烦恼》)
师:面对这位陌生的叔叔,他该怎么办呢?(先组内交流,再分组表演)
师:通过刚才的表演,我们懂得了什么? 生:诚实也要讲智慧,有时候对不怀好意的陌生人不能实话实说。师:解放军战士王海涛在一次执行任务中牺牲了,他的战友为了不让他重病在床的妈妈伤心,一直以他的名义给他的妈妈写信。像这样的做法是不诚实的吗?(善意的谎言、真诚的谎言)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全班交流,互评。
生:诚实是每个人应具备的好品质,若能正确看待一些生活中的诚实问题,你就是一个聪明善良的诚实人。最后,让诚实的美德像阳光一样洒进我们每一个人心里。
教学反思
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儿童只有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体验,才能领悟到诚实的重要性。所以,在教学《诚实》一课中,我注意指导学生各种活动。活动,即以少的时间,精的内容,活的形式,形成学生主动把握,快动思维,灵动氛围的良性循环圈。以“活动”贯穿始终,在活动中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同时体现了生活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1.注重活动方案的设计。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对于小学生来说,生动形象的道德教育情境是其产生情感体验的土壤。因此,我注重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来使学生“动情”。并注重通过活动发掘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确制定活动目标,营造活动氛围,鼓励全体参与活动,充分体现活动价值。
2.注重活动方法的掌握。倡导在活动中发展,但不是为活动而活动。活动过程应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因此,我设计了表演、讨论、悄悄话、讲故事、演讲等活动形式,要求每一个学生参与,让学生的眼睛有可看的,脑袋有可想的,身体有可动的。
3.注重活动实践的能力。学生受年龄、阅历等限制,有时因为不知道该怎样做,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有时因为缺乏坚强的意志,很多美好愿望就此夭折,“听听激动,做做不动”这是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实际问题。例如有的学生认为不诚实能占点小便宜,我及时捕捉了学生的心理,让他们展开讨论“不诚实给自己,给他人带来什么”,使学生体会和认识:在社会生活中,一旦失去了诚实,不仅给当事人造成直接的伤害,而且也使整个社会失去安全感,人与人失去最起码的信任,受伤害的是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虽然诚实有时候吃点小亏,但是对你,对我,对大家,对社会都有好处。这就对学生的实际生活起到了指导作用。
总之,品社课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时启发学生自我评价。只有将学生的情感体验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充分感悟、发展,才能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共同的家》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使他们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风俗习惯。
2、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民族大家庭的欢乐,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设计意图:在《我们共同的家》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中,我通过让学生参加“合唱《大中国》”、“收集、汇报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文艺表演”、“民族知识大闯关”等活动,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使之在参与中获得愉悦的体验,从而激发他们满腔的爱国热情。
三、教学实录
实录一:创设情境,引导情感体验。播放《大中国》歌曲。
在逐渐转弱的音乐声中,师:小朋友,还记得这首歌吗? 生:记得。
师:它叫什么名字? 生:《大中国》!师:会唱吗? 生(齐说):会!
师:那就让我们带着自豪的感情来唱一唱《大中国》,好吗?
《大中国》的歌曲再次响起,教师和学生一边看着课件上的歌词,一边载歌载舞。师(指着歌词中变成红色的“兄弟姐妹”):小朋友,这里的“兄弟姐妹”指的是什么? 生:指的是各个民族。
生:指我们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
师:你真聪明!对,它就是指我们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好像兄弟姐妹一样相亲相爱。教师接着介绍汉族、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区分布图。
(上课一开始,教师先让学生欣赏《大中国》的音乐,再激发他们一起自豪地跟随音乐唱唱跳跳,不但让学生再次感受到中国的地大物博,而且充分放松学生的身心,营造了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为课堂教学创设一个良好的开端。接着,教师边用课件显示歌词中的“兄弟姐妹”,边问:“这里的‘兄弟姐妹’指的什么?”自然地过渡到我国的民族知识教学上来,从而初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实录二:设计活动,丰富情感体验。师:小朋友,我国不但民族多,而且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饮食、歌舞等风俗习惯。上次陆老师到云南去旅游,正好赶上了傣族的泼水节,还拍了一段录像呢,想不想看? 生(齐):想!
教师一边播放泼水节的课件,一边现场解说,学生看得津津有味。
师:这就是傣族特有的泼水节。课前,陆老师已经让大家分组去收集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收集到了吗
生:收集到了。
师:哪一组先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第一组学生走上讲台,生1:我们组给大家介绍一下收集到的几个民族的文艺特色。首先,我给大家介绍傣族的象脚鼓。
生1接着把象脚鼓的图片放在实物投影仪上:这就是象脚鼓,因其形状似象脚而得名,它是傣族人民喜爱的打击乐器。象脚鼓是将一段完整的圆木挖空树心,用牛、羊皮蒙制而成,鼓声浑厚宏亮,能传数里之外。每逢泼水节或丰收喜庆的日子,傣族男子将象脚鼓系带挎在肩上,边敲边舞,人们随着鼓声欢乐舞蹈。师:你介绍得真清楚!
生2:苗族人民能歌善舞,每当在传统节日苗年、龙舟节时,苗族人民都喜欢跳芦笙舞,(一边把芦笙舞的图片放在实物投影仪上)。下面,我就给大家唱一首《苗家娃娃吹芦笙》。生2边唱边跳,其他学生打拍子,气氛极其热闹。师:你唱得动听极了!
生3:我给大家表演几个舞蹈动作,你们猜猜它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生3表演了几个孔雀舞的动作后,问:你们知道我表演的是哪个族的舞蹈吗? 生:孔雀舞!
生3:祝贺你,你猜对了!
师:这只“小孔雀”的舞姿太优美了!
生4马头琴的图片放在实物投影仪上:大家看,这就是蒙古族的马头琴,它由于琴杆上端以雕刻的马头为装饰,才得了这样一个好听的名字。它演奏出的琴声委婉动听。另外,蒙古族能歌善舞,蒙古族的舞蹈节奏欢快,动作刚劲有力,以抖肩、揉臂和马步最有特色,下面我就给大家表演一段蒙古族的舞蹈。生4表演后,问:你们想学吗? 学生大声回答:想!
生4当小老师教同学们做了几个简单的动作,同学们都学得兴致盎然,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
(教师用一段生动的“泼水节录像”引路,激发学生踊跃地介绍课前收集到的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然后,学生分组拿着收集到的资料在实物投影仪上边显示边介绍。在介绍的过程中,还穿插了学生的文艺表演和老师的介绍,形式活泼多样。这一过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好地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通过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汇演,既对教学内容作了补充,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形成了教学的高潮。师生在欣赏中得到了情感的熏陶和品德的升华。)
实录三:借助“闯关”,积淀情感体验
师:下面,老师出了一些题目要来考考大家,我一共设置了三个关口,看看你们能不能顺利闯关。课件显示:(1)第一关,请你们把各个民族相应的乐器、节日找出来。(同桌讨论)蒙古族那达慕马头琴 苗族龙舟节芦笙 傣族泼水节象脚鼓
(2)第二关,请你们猜猜看,它们分别是哪三个民族的服饰?(3)最后一关,请你们判断一下,下面播放的四段舞蹈分别是哪几个民族的?(小组讨论)(教师设置的“民族知识大闯关”,形式活泼多样,既采用了竞赛方式来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又通过教师富有鼓励性的语言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挑战,让学生在紧张而又热烈的气氛中,进一步巩固了他们学到的民族知识。)实录四:欣赏歌曲,升华情感体验
师:小朋友,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种文化,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我们中国一样有这么多的民族和如此灿烂的民族文化,这些怎能不让我们由衷地感到自豪呢?面对这样伟大的祖国,你们最想说的是什么?
生:我们中国真是地大物博,我为自己能生长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而感到自豪!生:我们中国真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各族人民应该相亲相爱。
生:我真想到蒙古族去看一看那辽阔的草原,品尝一下香喷喷的“烤全羊”啊!
……
师:小朋友,我国每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是这么独特而有趣,长期以来,我们五十六个民族都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所以我们的祖国才变得更加繁荣、富强。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欣赏歌曲《爱我中华》。
(教师在引导学生充分表达出对各族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赞美之情后,让大家在激昂的情绪中紧接着欣赏歌曲《爱我中华》。在《爱我中华》豪迈深情的旋律中,学生一边欣赏着各族人民载歌载舞的画面,一边随着旋律轻声哼唱,并翩翩起舞,进一步深化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反思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每个人自身存在的潜能是巨大的,每个人只要相信自己的潜能,而且不断开发自己大脑的潜能,人人都能成功。但传统的课堂教学,许多学生的思维受到束缚,不敢想、不敢问、不敢做、不敢说。因此一此学生成绩低,缺乏自信,课堂学习就越来越糟。其实他们并不是什么都比不上别人,只要环境和条件允许,他们的潜能就会表现出来。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只有民主才能解决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而在这节《我们共同的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了一个民主和谐的上课气氛,让学生始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在这节课上,师生情感融洽,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动,充分发挥灵活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参与的状态之中,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之在参与中获得愉悦的体验,从而充分激发他们满腔的爱国热情。
综上所述,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只有洞察学生心灵,了解所需,从学生心灵需求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开拓思想体验教育新途径,开辟更多的体验课堂,并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相互渗透,彼此联系,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生活垃圾哪里来》教学案例
一、教学理念
品德与社会课的课程理念: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应该力求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其完整生命投入的过程,成为其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过程,成为其回归生活的过程。所以我在执教《生活垃圾哪里来》一课时,遵循“回归生活”这个基本理念,改变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力图使教学内容贴近生活;让学生课前收集材料,课上整理反思,使学生课堂讨论源于生活;设计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使学生在课堂上回归生活.二、教学过程
(一)通过了解数据,体会垃圾数量之多,并导入学习。
1.猜一猜,在我们生活的这座美丽的城市上海,你知道每天会产生多少垃圾吗?(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
2.到底有多少垃圾呢?有关人士对此做了相应的调查并制作了一张统计表。(出示统计表)
3.了解了这些数字后,你有什么想法?
生:这个数字很惊人。
生:那么多的垃圾肯定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危害。
生:每天我乘车过黄浦江,发现江水越来越脏,垃圾影响水源,危害人体的健康。
生:垃圾不断地增长,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生:我们生活中的垃圾越来越多,会污染空气给空气带来许多有害物质。
生:垃圾那么多,会使我们的环保越来越差。
4.同学们说的都很对,那么多的垃圾会影响市容、水质、生态平衡,给人类带来危害,那么多的垃圾是从哪里来的呢?(揭示课题)
(三年级的学生已初步有了“环保”的概念,但还没有主动参与的意识和兴趣。因此,我从联系生活实际,出示上海一天的生活垃圾数量,使学生在感叹垃圾数量惊人的同时,也意识到减少垃圾的迫切性,从而产生探究垃圾出路的兴趣。这一环节不但把学生引入新课的学习,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促使学生思考,便于他们在后一环节中联系自己生活的情况进行交流,有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
(二)从生活经验入手,创设情境,贴近生活,使学生了解垃圾的产生和我们有着密切的关系。
1.教师出示录像(吃的方面)请学生思考,录像中的小朋友将什么扔了,为什么扔掉?
生:牛奶过期变质了,里面含有细菌,所以要扔掉。
生:牛奶过期了,如果吃了就会肚子疼。
生:记得有一次,因为我吃了变质的蔬菜,后来拉肚子到医院去吊盐水,几天没能上学。
2.教师分别从穿、用、住这三方面出示三段录像,同时问学生:录像中的小朋友将什么扔了,为什么扔掉?
(新教材消除了原来神圣光环,呈现出开放性,活动性。在《生活垃圾哪里来》一课中出现了较多垃圾的图片意在让学生明白生活垃圾的产生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可是通过试教,我发现这些图片对于学生了解垃圾的来源并不十分难,却无法让学生从自身产生共鸣。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用好教材?鲁洁教授提出“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所以我根据教学目标达成的需要和学生实际,从吃、穿、住、用这四方面选择有代表性、具有普遍意义的事例,请同学进行讨论。这样,不但使学生了解了垃圾的来源,同时也给垃圾进行了分类。而且这些事例来自学生的真实生活,学生会觉得它真实,因而可信;觉得它离自己很近,因而可亲。小学生主要通过某种具体情境的直接感知而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贴近学生生活事例的情境创设,能激发相应的环境气氛,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学生心弦。)
(三)通过小组讨论和家庭调查,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成长。
1.除了刚才录像中所提到的,在吃、穿、住、用这四个方面还存在着哪些垃圾,请小朋友选择自己的伙伴组成小组挑选其中的一方面进行讨论,并共同完成表格的填写。
2.课前,老师让每个小朋友回家做了一次小小调查员,调查你们家一周会产生哪些垃圾,请小朋友来交流一下。
(教学中,我力求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首先,我设计了调查表,请学生选择自己的伙伴组成小组挑选吃、穿、住、用其中的一方面进行讨论。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合作学习,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有机会听取同学的想法,丰富自己的认识。新教材赋予了我们新的观念和新的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沟通中学”、“合作中学”、“体验中学”。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改变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它能给学生合作的机会,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责任感,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它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
然后,我又让学生课前在家长的陪同下开展“家庭调查”,调查每一个家庭一周所产生的垃圾。通过看一看、写一写,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去发现和了解家庭生活垃圾。通过调查让孩子们在实践活动中意识到垃圾的产生和增多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关心垃圾问题,都有义务来减少垃圾。)教学反思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坏的老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老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也是如此。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课老师,只有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用心体验与实践,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探究中感悟,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在适当时机对学生进行点拨,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德育教学的实效性才有可能更明显地得到体现。
一、内容来自于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学生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因为,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所以学生的生活是本课程的基础。要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可以说,《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一条主线就是学生的社会生活。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所以,教师应十分了解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善于发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来组织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己教育自己,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也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二、认识来源于实践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在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之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来把这一条鸿沟填满。实践证明,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在自我实践中才能形成。可以说:《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如果没有实践为基础,品德教育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克服这一教学缺陷,就必须在教学中强化实践,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感悟与创造,教师在教学中进一步关注学生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表现,才能最终达成育人目标,从而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根据行为习惯的养成规律,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一般难以在空洞说教中形成,更多的是在长时间的实践中逐步养成或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效果源自于平等
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融洽的。我认为,品德课上教师不应是与学生对立的道德权威者和道德完善者的形象,学生也不再是道德无知的代表。课堂教学中,应该更多地表现为一群平等的个性在平等地探讨有关道德话题,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权利。在具体的实践情景中相互影响,以实现师生角色的相互转化。只有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自我之间的心灵对话、真诚沟通,才能促进学生的成长。
总之,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设计,都应尽可能地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生活性、实践性、活动性、平等性来构建课堂教学实施策略。只有这样,才会有利于学生构建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当然,品德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师生在教育情境中共同融入自己的生活世界,用心去感悟生活、用心去体验生活。总之,我们的新课程的教学应该由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来,再转化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来源生活,回归生活,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离不开生活,生活也是对学生良好品德的最好检验。
第三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与反思
《安全的生活》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安全的生活”中的第三课“当危险发生的时候”
【教材简析】
“当危险发生的时候”是第二单元“安全的生活”第三课所讨论的第一个小话题。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是第一次系统全面接触安全意识的教育,因此具有重要意义。而正确处理火患又是安全教育中最实际也最为重要的一环,学生学习的成果将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生活乃至生命。
【教学目标】
1.学习消防知识,详细了解对火灾的处理方法(如拨打火警119、火场逃生等)。
2.知道当火患发生的时候要机智、勇敢、不慌张、不蛮干。
3.培养学生的安全防患意识,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身边发生的火患。
【教具准备】
准备火灾自救等常识性图片和灭火的小常识挂图。【教学过程】
过渡:亲人的痛爱,同学的友情,快乐的校园,让我们感受到快乐与幸福。可是,一场意外却足以改变许多人的生活——
一、案例再现
(播放一段火势蔓延、浓烟滚滚的情境画面)。我严肃地问大家:“如果我们身处火场,周围已经烟雾弥漫,应该怎样防烟呛呢?”
观看资料片,感悟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恐惧。提问:看到这里,你想说什么?(生交流)
是啊,火灾令人恐惧,损失让人痛心。以上案例确实让人们触目惊心,惨不忍睹!
同学们,让我们试想一下:当危险发生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
2、反思原因,引起共鸣。看到这一切,你想到了什么?
小结过渡:正像你们所说的,居安思危,防患未然,是多么重要。那么,在我们身边有没有火灾的隐患呢?
二、课堂活动
1、创设情境,模拟演练
今天,就让我们在这里做一个大胆的假想。假如在上课时发生火灾,我们该怎么办?(警报响起:着火啦着火啦,大家快逃啊!)
:情景模拟:当火灾发生时,怎样的拨打电话119?
红红是一名小学生,一天,他家就发生了这样的意外„„
(例:红红家住在5楼,一天傍晚,爸爸、妈妈都没有下班,红红一个人在家里写作业。写着写着,突然闻到了一股烟味,打开门一看,发现楼道里已经浓烟弥漫。)谁来帮帮红红呢?生自由地说。(师:真棒,想到了迅速地保护自己;了不起,看到火这样大,想到红红是个小孩,他应该先报火警。)
对,当火灾发生的时候,我们应迅速报警、灭火与逃生,(让学生学会正确、及时拨打119火警电话)119,怎么打?
适时指导学生知道打火警119的方法。师生互动演练
你会报火警吗?想一想报火警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①.报警内容清楚、明了:⊙家庭住址 ⊙电话 ⊙起火原因 ⊙火势。②.现在,你能正确拨打火警119了吗?假设你家现在着火了,你该怎样打火警电话呢?这样吧,我们先练习练习,一会儿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试试看,比比谁报警最快、最清楚。
孩子们,现在我来做消防队员,你们向我打进电话报警,行吗?
③.同学们,遇到火灾你首先应该拨打119火警电话,但火警电话能随意拨打吗?(不能。)老师提醒大家注意:119可不能随意拨打!)
三、全课小结
同学们,在生活当中,我们应防患于未然;但当无情的火患发生的时候,当危险发生的时候,大家应该沉着、冷静、机智、勇敢,还应根据不同的危险发生情况,进行自救和逃生
【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综合性较强的品德课,常识性的知识比较多,但是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如果上得成功,会对学生的健康与发展起到指导作用;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是纸上谈兵,泛泛而谈,缺少实际的指导意义。所以,如何恰当地运用教学资源,成为上好这节课的关键所在。因此,围绕这堂课,教师要积极开发和运用各种有效资源,力争使课堂教学做到真实、生动,有效地吸引学生,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灵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演中解决生活问题
利用发生在 小学生红红身边的事件,创设情境,让学生思考、演示,在演示中发现问题,从而想出办法解决问题。教师不受教案约束,灵活、生动地联系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挖掘潜在的危险,使学生明白,日常生活中处处存在不同程度的危险。有效地吸引学生,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
教师也真正的发挥了指导者、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努力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二、巧用媒体资源,激发学生情感
”媒体以其声、形、色等特点,创设情境,提供形象的教学环境。它能够缩短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让学生在直观的教学情境中受到情绪的感染,激发内在的情感。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对于火灾造成的伤害,他们虽然能够说,但是难以产生深刻的体会,也就难以产生“防患未然、学习自救”的强烈需求。这样会使课堂的教学效果受到影响。于是,我收集了各种火灾造成的家破人亡的录像场景,把它们制作成课件播放。在凝重的音乐声中,在深沉的话语中,在触目惊心的画面中,学生的神情是沉重的,他们的心被揪了起来,心灵被深深震撼了,可见,适当的媒体资源把空洞的说教变成激发学习内驱力的有效手段,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中得到启发,受到深刻的教育。
三、用好教材,并还原于生活
教材作为联结师生活动的媒介,教师没有被教材所限制、局限,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本地的具体情况出发,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教材还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强了实效性、生动性,更易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第四篇: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集体的事谁说了算》教学反
《集体的事谁说了算》这一节课,我主要采用了教师引导下的研究性学生和小组合作式的探究性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课内教学和课外时间相结合,一系列的小组研讨活动,使学生不仅认识到了在集体中,有事大家商量,充分发挥主人翁意识吗,充分发表个人意见,耐心听取别人意见,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集体,这样才能把事情办好。知道在与他人意见不一致和自己做事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学会了商量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做到说话时态度大方,语言文明。从而完成了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使教育教学落实到实处,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上完本课,我知道了还有一部分同学对集体的事情不爱发表意见,不关心、不参加商量的现象。我想尽办法激发他们的热情,用恰当的方法来激励他们同大家一起,在商量集体的事情中谈谈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意见。
本人在教学时,不仅努力营造一个集体的事大家商量的氛围,而且在平时的班级生活中,也注意营造这种有事大家商量的民主氛围,让教学内容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具体体现,还注意让学生学习一些在集体中商量事情的基本方法。这也是对学生学习做人有帮助的。
《我的祖国多辽阔》教学反思
《我的祖国多辽阔》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爱祖国山和水》中的第一个主题。通过本课学习,旨在促使儿童知道我国的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教材以中国行政区图和文字介绍相结合的形式呈现,教材所提供的每一组材料:(中国行政区图,两个文字资料框、地图周边的四幅小图和主持人的话及右下角小男孩的话),都是意在引导学生借助相关知识,通过不同的方式,了解我国的海陆疆域,知道我国幅员辽阔,为祖国感到自豪。教材体现了一种“引领”的功能,既给广大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提供了参考与借鉴,同时也在一定层面上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积极的引导。
本课综合了地理和品德各方面的教育内容,较好的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并注意将品德教育与知识的学习相融合,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与知识技能的掌握相结合。文中以“地图”为载体,在引导学生认识祖国的同时,把地图作为一种学习工具,让学生在使用过程中熟练掌握。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难点,但这又是本节课的重点。因为祖国是学生生活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离学生既近又远,因为毕竟她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我们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去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祖国、了解祖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力求结合品德与社会课的特点,打破学科界限,以全身心地活动为载体,创设丰富的教学活动情境,营造开放、宽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达到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倡导动
态的、建构性、过程性的知识观。打破单
一、呆板、严肃的课堂模式,努力创建自主、互动、积极、向上的综合活动课。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教学反思<
昨天,我上了《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这一课,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其中55个少数民族;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了解各民族的服饰、民居、民族歌舞等风土人情。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为此,我在课前让学生搜集了一些有关少数民族名称、民族服饰、民居、礼仪习俗的资料。
在课上我设计了三个环节,一是听歌曲,激发情感。课前我播放了宋祖英唱的《爱我中华》,导入到《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课题。二是利用地图了解民族的组成、分布和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在这一环节时,由于我过高的估计了学生的能力和自己的指导不够,学生不能准确的找出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的范围,耽误了很多时间。我在巡视学生完成情况时发现学生不能按照我的要求完成任务。于是灵活处理,让一个学生在电脑上勾画出少数民族自治区的范围,其他学生再照着完成。
第三个环节是民族知识展示会。由于在第二个环节耽误了时间,在这一环节时,学生准备的资料没能很好的发挥。总结这一节课,我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得到突破。但是也有几
个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是对学情掌握不够。五年级的学生没有接触过地图,没有读图的能力。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充分掌握好学生的实际情况。二是对学生资料的整理指导不够。课前我只是让学生去搜集资料,有的学生准备的资料要很多,但在交流时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只是照着资料读,耽误
了其他同学交流的时间。
三是对学生的掌控不够。在全班交流时,有的学生没有听,还是一味的沉浸
在自己的思维中,教室里有点乱。
第五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
这学期我们使用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品德与社会》,通过参加听课和评课一系列活动,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传统的课程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这种一个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教学活动应是一种相互交往,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正好符合新课程中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
课堂中的活动应是教师在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教师真正地成为引导者,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如《自主选举班干》这一课,我选择了真真正正地进行一次学生自己选举班委会的活动,教师只对选举程序做说明和解释,然后放手让学生去做,让学生懂得自己应有的权利,并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
课程改革后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与学,而是体现在课前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强调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从班集体中的小事入手,紧抓集体中常见的不良现象,如在《在集体中成长》一课中,我们召开了“我的心里话”发布会,事先要求学生搜集各自的心里话,以便于活动的顺利进行,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在集体中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品德与社会》作为人们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了解祖国遭受屈辱和人民顽强抗争,进一不增进爱国主义情感。
但有的时候我还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学思路还不够开阔,没有多渠道收集资料、信息,课堂上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加强理论修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2
这一教学内容从“爱”字着眼,教材的内容决定了这是一种情感教学,一种体验教学。为达到本节课活动目标,我精心设计每个环节。从学生生活切入,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为纽带,以多种多样的课...这一教学内容从“爱”字着眼,教材的内容决定了这是一种情感教学,一种体验教学。为达到本节课活动目标,我精心设计每个环节。
从学生生活切入,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为纽带,以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料为手段,以学生直接参与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为了达到让学生感受爱的目的.,我运用影视文件、歌曲欣赏、配乐诗朗诵等多媒体手段,不断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在强烈的感官刺激下,学生身临其境,自然而然得到爱的体验。
为了突破难点,我引导学生以从生活中发现的问题为载体,展开讨论、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其主体意识,在探究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3
为了很好的教育好学生,上好每一节课,我特制订了如下教学反思,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好的发挥出全部的能量。
一、明确课程标准,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本学科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二、让品德与社会教育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如:在教学《社会生活中的民主》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哪些规则,以及这些规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方便。在学生列举社会生活事实的基础上,我们又适当帮助学生归类,以使学生对生活中的规则有一个总体认识,并自觉遵守这些规则。
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如换位观(尝尝苦滋味)、双赢观(我们的国粹)、依存观(我们的地球村)、分享观(拥有好心情)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在教学中有机地结合校本教材《生活中的快乐》和《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4
这堂课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还与学生的品格养成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课上与学生的交流,老师知道很多学生说谎都是有难处、有这样和那样不得已的原因,这也就是说谎的借口,不能说是说谎的理由。在遇到麻烦时得想办法积极解决而不是撒个慌简单了事,撒谎暂时解决的问题,总有一天事情的真相要暴露的,你还将为之付出更大的代价,所以我们绝不能撒谎! 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与孩子们共同探讨关于诚实的.话题。既可以启发家长自觉地加强言传身教,给学生良好的榜样作用,也可以促进家长对自己教育的方式进行反思、加以改进。在这一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地与父母沟通,给予正确的导向。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5
5月30日虞校听了我的一节《品德与社会》课,内容是第12课《可爱的家乡人》。
课始我便用讲解加讨论的方式让孩子们明白“家乡人”这一概念的外延是变化的:一个村一个乡的'是家乡人,一个市的是家乡人,在外地求学碰到同一省就是碰到家乡人。嘿!一个小家伙按奈不住了,还没举手站起来就说,同一个国家的也是家乡人,如果在国外碰到就算啦……真不错!
虽然课前做了一些布置:让他们收集家乡名人、身边可爱人之例,也的确有些孩子如此完成了,但课堂上教学资源仍显匮乏,所以也未能营造出那种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氛围来。
在读“家乡美丽的传说”时,不谋而合竟有三个孩子都质疑“既然济公和尚法力无边,为什么不直接把飞来峰搬走呢?”倏地有三五人抢着作答,有的回答还颇有几分道理,搬到另一处去另一处不也要遭殃吗?……最终我没有作出所谓的正确答案(说实话,我也无法作答),只是大加赞赏了这三个提问的孩子,还有那三五个抢着作答的孩子,前者和后者都是边看书边思考的孩子,告诉他们“善于思考”对于学任何一门科、做任何一件事都很重要。我想,此刻答案的正确与否已索然无味,我们需要咀嚼品尝的是这一份难能可贵的学习品质。
“我是小小家乡人”本来是要激发学生的小主人翁意识的,但课堂上显然很“冷清”,近乎冷场了,一方面有客观原因——30分钟的铃声响了,但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孩子们主人翁意识的薄弱。
家乡是可爱的,家乡人也是可爱的,带领孩子们发现真善美是我——一个教师的本意。从教近十年还是第一次执教《品德与社会》,教材资源的开发真的不那么得心应手,有时面对着书上一页仅两三幅图、两三句话甚是苦恼,但没有捷径只有摸索。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6
在本节课中,学生们学会了很多的知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课堂中,我采用了小组交流的方式,学生们可以互相启发、共同提高。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能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他们的'学习效率很高。
我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他们发言很积极,课堂气氛特别活跃。
不足:
1. 有个别学生发言不积极。
2. 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有待于提高。
改进措施:
1. 我们应多提问学生,要多表扬鼓励学生。
2. 教师要做好课堂评价,争取让学生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7
《交通问题带来的问题》一课是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内容,我给本课预设的教学目标是两个关键词:一是观察,二是思考。具体说,就是让学生了解交通给人们的生活和环境带来的影响;懂得交通法规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并运用恰当的方法搜集各类信息,了解现代社会人们是怎么解决交通问题,并展开想像的翅膀畅想末来的绿色交通。
我认为,品德课不是对儿童进行空洞的说教,而是要以儿童参与其中的社会生活为基础。课堂资源应来源于生活,通过课堂活动和思考,又运用到生活中去。我以《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这一课为载体,综合了许多孩子身边有关的交通问题,来设计本堂课的教学思路,让课堂更多贴近生活。
就本堂课,我想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第一,着眼观察。
我把“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这一指导思想贯穿于整个课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深入挖掘学生的情感。
(1)我利用新闻导入本课,让孩子们真实地感受到中国的车多,
? ? ? ? (2)运用本学校校门口“周末接学生造成交通堵塞”的照片,让学生真实感受交通问题就在我们身边,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有话可说。
(3)用身边的事例,感染学生,让他们更理智地看待安全问题。随后,我利用学校周边交通图,让学生对安全问题畅所欲言,进而介绍一些身边的交通标识。学生看到熟悉的路段,发言积极,十分投入。
第二,着力轻松。
我的教学对象是儿童,交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对他们来说太过沉重。所以,我根据教材的特点着力营造、渲染一种轻松的氛围,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注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
第三,着重思考。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是采用活动化学习的形式进行,因而活动的全过程是动态发展的,所以提问也是开放性的,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查找相关的资料,充分体现了认知的多元化,感受的差异性,提高的层次性。如在小组讨论如何减少尾气危害时,学生能展开想像的翅膀,从能源、绿化、过滤等多个方面思考,从而解决汽车带来的污染问题。
这堂课最后一个环节是“金点子征集活动”,让学生展望家乡未来,为家乡的交通出谋划策。学生充分的把自己的想法发挥出来了,我感觉到了孩子作为社会的一员,也在承担建设的重任。
限于本人水平与能力,总觉得有些不尽人意之处,还可以再加以改进。上完这堂课后,经过几个老师的互相交流,我进行了归纳整理如下:
第一:所设计的环节太多了,整堂课的容量太大了。在出示一些交通事故数据后,我让学生谈谈该对司机朋友说些什么。学生很积极,我也没来得及适时调整引入下一环节,所以后来在讨论解决“尾气危害”时,时间有点仓促。老师应该理性地掌握时间,后来想想其实这个环节可以简单带过,学生在讨论自己平时要注意的交通安全时就已经达到了遵守交通规则的目的,再让学生说说司机朋友要注意的交通规则,有点画蛇添足。
第二:我在和学生一起观看交通带来的问题时,因为要考虑下面的思路,没有和学生一起观看感受,没有做到和学生共情。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和课堂从容清晰地思路,这是我以后要注意追求的。
课堂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我希望自己在教学设计时能化繁为简,从想得多到想得精,抓住精髓,我希望在课堂能有“胜似闲庭信步”般的从容淡定,让课堂能收放自如。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回忆、生活中的情景等感悟知道什么时候要说“谢谢”为什么要说“谢谢”以及表达谢意的不同形式。
2.使学生通过活动和体验,知道当接受了别人为自己提供的服务或帮助后,要表示感谢。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谢谢,感悟谢谢,学会谢谢。
教学准备:
1.动画片《拔萝卜》、教材图片、歌曲《感谢你》《感恩的心》、诗歌《感谢》等。
2.学生准备卡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孩子们,今天老师能和你们一起上课,看到你们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我感觉非常快乐,你们快乐吗?为了感谢大家给我带来的这份快乐,我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动画片《拔萝卜》,看的时候可要仔细点,看完以后还要帮助老爷爷呢!
播放动画片《拔萝卜》,生欣赏。
师问:这个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那么多人帮助老爷爷拔出了萝卜,可老爷爷忘记对大家说什么了?教师板书。
师:为什么要说谢谢呢?
师:那我们一起去告诉老爷爷吧!老爷爷,你应该对老奶奶、小孙女、小狗、小花猫、小老鼠(说声谢谢)齐读课题
二、回忆生活,说声谢谢
活动一:回忆生活中的谢谢:
1.刚才咱们送出了本节课的第一份感谢,当别人帮助我们时,我们要说“谢谢”,你在生活中说过谢谢吗?你在哪些情况下说声谢谢,给大家讲讲你的故事。
生回答。师适时给予评价。(板书:得到帮助)
2.刚才,同学们都谈到得到别人的帮助后应该说谢谢,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时候,我们也应该说谢谢呢?(出示大屏幕图片)你可以认真观察大屏幕中的图片,看看他们是谁,在干什么?为什么要对他们说谢谢,也可以结合生活中你遇到的、观察到、听到和想到的说一说。先在小组交流,然后再汇报。
3.学生汇报。(接受别人的服务)(板书:接受服务)
4.师小结:是呀,这一声轻轻的“谢谢”太神奇了,它使人与人之间多了一份关爱,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尊重。其实,我们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他们,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还有哪些你不认识的人在关心你、帮助你、默默地工作为你提供服务呢!
出示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图片。
师小结:
1.的确,在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接受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的服务,他们的服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请不要忘记对他们说声谢谢。
2.是啊,我们在得到别人的帮助或接受别人的服务后,都应该对他们说声“谢谢。”
三、体验感悟,认识谢谢
活动二:你得到过感谢吗?
1.我们经常送出自己的感谢,老师想知道,你得到过别人的感谢吗?说说你帮助别人得到感谢的事。
生回答,师适时给予评价。当时你的心情怎样?
2.我相信同学们做过很多帮助别人的事情,都得到过别人的感谢,心里感到很快乐,这让我想到了两句名言: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3.那有没有你为别人做了什么而没有得到感谢的时候呢?
4.学生汇报。师相机问:当时你有什么感受?
5.师小结:生活中,有的.人觉得为别人做了好事说不说谢谢没什么,因为他们很善良,很大度,,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他们可以称得上是活雷锋,是不求回报的。不过一句简单的谢谢会使帮助你或为你服务的人感到更加快乐,所以请不要忘记说声谢谢。
有时,没有来得及说出的感谢会让人终生遗憾的, 有这样一则真实的故事:“一个山里孩子考上了大学,却因家庭贫困上不了学,这时,一位素不相识的外地人给了他无私的援助。他想当面向恩人致谢,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实现这一心愿,三年后,他专程按汇款地址找到恩人家,没想到恩人已在几天前去世了,临死前,还给他汇去了最后一笔助学款。
他后悔万分,悔不该一拖再拖,使这句没有说出口的“谢谢”成了自己精神上永远的负担。他含泪在纸上写了一万个“谢谢”,泪流满面,跪在恩人的坟前,点燃了这一万个谢谢。
6.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
(忘记说谢谢,是多么遗憾呀!别人帮助了我,我一定会及时说谢谢)
四、真情放送,表达谢谢
活动三:谢谢大行动
1.送出感谢:
①、师:这位同学的话提醒了我,我也有忘记说谢谢的时候,上课前,班主任老师把你们带到多媒体教室,我还没有对他说谢谢呢!
②、平时的工作中,我经常得到领导和同事的关心和帮助,现在我也要对他们说谢谢。
③、同学们,你们有没忘记对别人说谢谢,你们想对谁说“谢谢” ?(生说)
说出了谢谢,心里感觉怎样?
④、师小结:说出了谢谢,心里感到轻松愉快吧,我也有这样的感觉,这一声“谢谢”真是太神了,它能给人带去感动和快乐。
2.现在老师再给你们一个机会,对于那些为我们提供帮助或服务的人,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制作一份感谢卡,送给你最想感谢的人,写上你们最想说的话。
3.老师这里有几张我学生做的感谢卡,请同学们先看一看。
出示感谢卡,生读,是适当指导感谢卡的制作(配上你最拿手的图画,写上你最想说的话,这样你的感谢卡才更美观。)
4.生制作感谢卡,课件播放歌曲《感恩的心》,教师巡视。
5.展示感谢卡,(谁愿意展示你的感谢卡,读给大家听一听)
四人展示,师相机鼓励
6.谢谢同学们真诚的话语,那么除了送感谢卡,你还想通过哪些方式表达你的谢意呢?(写信、去看望他们、给他们表演节目等)
五、总结生活,心存感谢
1.感谢是一种美德,学会谢谢,心中有爱,才能使生活变的更和谐,更美好,让我们一起学会感谢吧!请全体起立,跟老师一起朗读《感谢你》
2.课件出示师生合作配乐朗诵诗歌《感谢你》
3.这节课就要结束了,但感谢的话题是永恒的,今后的生活中希望大家用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用真诚的心灵去感受,用诚挚的行动去感谢吧!
教学反思
一、学情分析: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倍受宠爱,对他们来说承受太多的爱,容易导致他们的心灵产生爱的麻痹。他们往往认为所有人对自己的关心、帮助、服务都是理所应当的,习以为常,不以为意。对父母都难说一声“谢谢”,更难对其他给予自己帮助(或服务)的人真心诚意地表达感谢。本课重在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了解社会各行各业中为社会和他人服务而辛勤工作的人,在发现、体验中有所感悟,激发他们尊重并感谢劳动者(包括身边的人)的情感。学习参与社会,做有爱心、有感恩之心、有良好文明习惯的人,并以良好的文明行为回报他人。
二、针对以上分析本节课我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了五个活动:
(一)故事导入,引出“谢谢”;
(二)回忆生活,说声谢谢;
(三)体验感悟,认识谢谢;
(四)真情放送,表达谢谢;
(五)总结升华,心存谢谢。
这些活动都是在深入了解学生兴趣、需要、体验和能力基础上设计出的活动方案,这些“活动” 力求很好地为实现“目标”服务,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在故事导入,引出谢谢这一环节,我用孩子们喜欢的童话故事引入,童话故事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在故事中设置悬念,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而且引发了他们的思考,使得课题在孩子们的交流中很自然的引出。
2.在回忆生活,说声谢谢这一环节,我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亲身经历入手,引导学生梳理往事,学会观察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助、服务、鼓励和关爱,让学生感到在接受别人帮助和服务后需要说声“谢谢
3.在体验感悟,认识谢谢这个环节,我主要抛出两个问题,“你得到过别人
的感谢吗?和有没有为别人做了什么而没有得到感谢的时候呢?”学生通过回忆自己生活中的事例,体验到得到别人的感谢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同时也懂得了帮助别人不一定要得到什么,提高了人的文明素养。并且通过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告诉学生说谢谢的重要性。
4.在真情放送,表达谢谢这一环节,我注意了学科整合,把用于美术课制作感谢卡用在品德课上来抒发情感,将美术课与本堂课联系起来。孩子们真实的情感在美丽的卡片上尽情挥洒,表达的谢意更加细腻、感人。最后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师生合作配乐朗诵《感谢》,学生的情感得到了美的熏陶,懂得感谢是一种美德,学会谢谢,心中有爱,世界才更加美好,更和谐。
5.在挖掘课堂资源方面,我灵活运用教材,如文本中的图片,并且搜集了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的图片,还配上了有关感谢的歌曲和诗歌,这样既能活跃课堂,又能让学生体验、感悟、学会谢谢。我还特别注重课堂生成的资源,把自己的在课堂的亲身经历,对班级老师把学生带到多媒体教室上课忘记谢谢补上谢谢。对小组长帮忙分发卡片忘记说谢谢,也补上谢谢。从而影响了学生,当学生说忘了对自己班的同学说谢谢时,我马上给他机会,叫他主动补上谢谢。把握好这些课堂生成的资源,对课堂效率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6.针对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我采用孩子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设计了提前留心观察、小组合作交流、创设情境发现、做感谢卡、诗朗诵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去自主探究,拨动他们的情感之弦。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让学生从“动心”到“动情”再到准备“行动”,发自内心地表达自己深情的话语。
7.三年级的孩子是低年级刚到中年级的第一年,他们的注意力的时间还不长久,所以也要注重课堂的组织教学,所以在课的始终,我用小组竞赛的手段调动孩子们发言的积极性,在课的结束,也有总结奖励。
存在的问题:
1.《品德与社会》作为人们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但有的时候我还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学思路还不够开阔,没有多渠道收集资料、信息,课堂上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加强理论修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2.教学时感情投入不够,缺少教学激情。一节成功的课首先肯定是教师要能在教学时自己打动自己,特别是品社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师如果不能百分之百感情投入,不能打动感染自己,也很难打动感染学生。思想教育的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我觉得我这节课,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参与不积极主动,影响了我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后在这方面一定要注意改正。
3.在制作感谢卡时,我只定格在一张感谢卡,所以学生也定式思维,大多都只写给父母,思路不广,所以在这里边听音乐,边制作时,可循环播放几张给各行各业劳动者的感谢卡,这样就开拓了学生的思路。
4.学生如果能在一定的情境中去感受体验,效果就更理想。如在体验感悟,认识谢谢这一环节让学生把生活在现,学生的感谢就更加深刻。
5.教学评价较单一,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这个得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学习,总结,提高。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9
在教育教学(此文来自)中我体会到,尊重学生,是我们老师必备的道德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友好的对待他们,理解和信任他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多和他们交流,多鼓励和表扬他们,要尊重他们,宽容他们的过失,当学生有不足时,多给予鼓励和赞美,对学生精心呵护,尊重学生人格、善待、宽容、理解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在学校里比在家里还要幸福得多,老师就像妈妈一样关心、爱护他们,感受到学校生活的开心和幸福,让他们在学校里开开心心的学,快快乐乐的学。
现行品德与社会教材力求让学生与教材文本对话,让学生在参与调查、访问过程中发展认知和情感,要实现这一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把握好以下四点:
1、找准切入点。
2、抓好兴趣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抓好兴趣点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一个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就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了。
3、注重知识点。课程标准尽管对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但知识的掌握和学习仍然是《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要学习目标。
4、挖掘出德育点。思想品德教育是《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品德与社会》课的指导思想就是指导学生的思想,规范学生的行为。教师在组织以社会知识为主的课文学习时,应注重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点,结合课程与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品德教育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0
在小学阶段,低段1-2年级是《品德与生活》,它主要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中高段3-6年级是《品德与社会》,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很显然,它们来源于生活,知识目标的侧重点不同、要求提高了。
一、提高重视度
《品德与社会》虽然列入了考试科目,但是远远不如语文、数学用的功夫多。《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老师都不重视,上课没精神,学生怎能喜欢?因此,对品社这门课程一定要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这门学科的教学工作,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二、用好教材
教材中蕴含的道理都是要通过生活实践才能体现出来的,单纯枯燥的说教,强行学生接受,效果是不好的。“用教材”不是“教教材。《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学校、爱家庭、爱劳动的教育。结合实际、回归生活、亲近社会。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还需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看一看、查一查、找一找、访问与调查、参观与考察、想与做等多种活动方式,在体验中让学生得到启迪,在总结中受到感染,使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
三、开放的课堂教学
内容上的开放,从教材扩展到学生感兴趣的题材;空间上的开放,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等生活空间;时间上的.开放,时间可以与学校活动或其他学科的配合中弹性地延展。资源的开放,现在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地理、历史内容很多,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共享,以这些内容为载体,使学生在学习中,领悟到对祖国的爱,对党的爱、对人民的爱,对父母的爱。开放式的环境,课堂时间可采用自主探究法,问题讨论法,合作表演法等,创设利用多边交往方式,给学生自学、互学和师生共学提供了多向选择形式,从而提供了让学生自由思考、互相促进的交往氛围,促进个性充分发展,培养人与人合作的精神以及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角色的转换,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学生活动的人,从而使学生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切体验得到发展。
教师要吃透教材,灵活运用教材,走进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才是我们老师应该做的事情。社会科技发展迅速,这也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掌握更多新见闻,拥有敏锐的社会观察能力,才能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体验,结合相关的社会资源,创设出更好的教学环节,成功地驾驭课堂教学,让学生喜欢你,喜欢这门课!
的主人是学生,我只作为一名引导者和组织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探究搭建一个广阔的舞台。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1
《我们的“母亲河”》是未来出版社《品德与生活》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壮丽的山河》中的第一课。学习这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自古以来炎黄子孙就懂得泽水而居,知道长江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懂得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热爱祖国壮丽山河。
我上的是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明白母亲河的基本情况;明白“母亲河”的含义,欣赏母亲河壮丽,秀美的自然风光,形成热爱母亲河的情感;了解母亲河的现状,并由此唤起保护母亲河的意识。
应该说学生对黄河,长江并不陌生,但对“母亲河”的含义现状却不清楚。因此这节课通过多种手段让学生了解母亲河对人类的贡献和人们对待母亲河的错误行为及其恶果。这样既能让学生体会母亲河的伟大,也能让学生有忧患意识,激起他们保护母亲河的热情。
在本课教学设计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对母亲河情感的生成过程。我设计了四个活动,分别是:走进“母亲河”,认识“母亲河”了解“母亲河”和保护“母亲河”。从课前搜集资料初步了解母亲河到热爱,赞美母亲河,再从发现母亲河的现实问题到呼吁保护母亲河并内化成自己的行动。这样通过层层深入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学生就获得了真实的情感体验,从而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核心理念是: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虽然《母亲河》所呈现的内容随长江、黄河的历史,绵延千年;随长江、黄河的足迹,绵延千里,但落脚点还是归于学生的生活。从整体感受母亲河的壮美和博大到具体体验黄河与我们生活的关系,由面及点,使得保护母亲河在回归生活的大课堂中,再不是一条抽象的规范,它在学生的生活中得到具体化,成为切实引导他们实践行动的一个导航标。整个教学环节设计,立足于学生的情感体验,自豪,欣赏,感激,热爱,也有心酸和难受,老师以充满温情的语言创设了和谐的课堂氛围,师生共奏了一曲绿色之歌。整个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交相辉映,使“知”的传授与“情”的提升融合在一起,构建了真情的课堂。
困惑:在“保护母亲河”“关注母亲河”这一环节,没有更好的处理方法。也想过让学生设计方案,想过环保承诺签名活动,想过调查汇报……但无一不陷入形式主义的怪圈,总觉得这一环节的设计有不尽人意之处。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2
自尊是立人之本,没有自尊的人不能成为真正的人,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自尊意识,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活动涉及了自尊最基本的含义和要求,让学生树立初步的自尊意识,在教学中我采用形象具体的材料让学生直观感悟什么是自尊以及自尊的重要性。
通过主题故事,让学生更深刻认识到那些行为会损害自己的名誉,怎样做才是维护了自尊,另外,在教学中我还进一步拓展,引导学生检查自己和他人还有那些缺乏自尊的.表现。在这些内容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我认识到学生是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对学生所犯的错误要抱宽容的态度,尤其不要耻笑、侮辱那些曾经犯过错误的孩子。重要的是要引发孩子对这些事实、行为进行反省,知错并改正错误。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3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自己看书,然后举例说明,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分组讨论,谈感受。不仅重视了“知识和技能”,而且注重“过程和方法”的引导,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领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并在师生互动中,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真正得到提升。在本堂课中我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了弱势群体的生活困难,学习弱势群体自强不息的精神。
对学生来说,弱势人群一般难以成为他们的关注对象,通过教学使他们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不再是出于同情,而是出于尊重,再为他们喝彩的同时,给予关爱。学生通过搜集和了解弱势人群顽强奋争、自强不息的典型事例,了解他们每一点成绩的来之不易,激发敬佩之情,学会尊重和关爱弱势群体。为他们喝彩。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4
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让品德与生活课的课堂充满笑声,活动贯穿始终。后来发现并不是每一种课的类型都适合让学生在动态中学习,或者说教学活动的体现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让学生全身活动起来,如果能通过某种形式在让更多人参与活动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那才是有效的教学方式。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在教学《我和小伙伴》一课中,我从整体上对本课进行设计,思路清晰,环节紧凑,学生能够从各个活动中感受与伙伴交往的快乐,知道与伙伴交往的原则与方法。我认为其中几个环节的设计是本课的亮点:
1、介绍小伙伴:教师能够以范例的形式向学生介绍自己的好朋友,给学生做示范,启发学生有条理地介绍自己的小伙伴。在这种争先恐后的气氛中,教师再鼓励学生讲一讲自己和伙伴间发生的有趣、难忘的经历,回忆体验与小伙伴交往的快乐就显得很自然,孩子们有话可说,这对于培养一年级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很必要的。
2、儿歌补充:形式新颖,通过具体情景的创设,请学生们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把儿歌补充完整,再一次强调伙伴间应该互相帮助。这一教学活动的设计不仅发展学生扩散性思维,同时在游戏中具体指导了学生的日常行为,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3、故事明理:恰当的选择生动有趣的故事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明白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要主动帮助,应该学会包容别人的缺点,懂得这样的同学才能结交更多小伙伴的道理。
4.游戏创设:教师有意制造矛盾冲突,创设生活情境,在共同解决“如何选择游戏”这一问题时,巧妙的激发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明白在与伙伴交往过程中当遇到意见不一致,产生矛盾冲突时应该商量着解决,并遵循少数服从多数、遵守游戏规则、互相谦让等原则和方法。
5、交流卡制作:通过互赠交流卡活动,让学生学会通过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祝福、感谢、歉意和愿望。学生能够发自内心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写出感受,并表现出与伙伴交往的强烈愿望。
同时我也一直在思考:如果才能引起学生发自内心去体会、感悟,真正有所得?所以,在本课中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形式,在与学生的初步交流后,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设疑问供学生做选择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当和小伙伴意见不一致时应如何处理?学习怎样才能与伙伴交往的快乐?并将“听故事”作为奖励讲给学生听,孩子们在没有任何影响的情况下静静体会故事人物中的`喜、怒、哀、乐,能够投入其中去感受,这样再请学生去交流,去领悟时他们便有话可说,更说出了自己的心理话。虽然遇到了分歧,但孩子们会用自己的语言思维去辨析,这才达到了真正的教育目的。让学生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去影响身边的伙伴要比老师单纯地讲,效果好得多。每一个故事都有它自身想要表达的内容,孩子们会根据自己看待问题角度的不同,从不同侧面进行分析,在快乐中主动学习、思考与伙伴交往的正确方式。当孩子们从内心中真正理解了其中的道理后再在进行故事续编活动,就更有意义,故事内容也更活泼,更生动了。这才更好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体现了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特点。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5
本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新课程。它的设置反映了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的时代要求,也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这门新课从内容到方法都不同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或《社会》课。为了上好这门课,我认真学习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并遵照课标的指引切切实实把每个目标落到实处。现就对这学期《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
一、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本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二、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如换位观(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双赢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依存观(我离不开你,你也离不开我)、分享观(有福同享福更增,有难同当难减少)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有机地结合校本教材《理解与宽容》《感激与欣赏》,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