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体运动的速度.知道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单位、矢量性.
2.理解平均速度的意义,会用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认识各种仪表中的速度. 3.理解瞬时速度的意义.
4.能区别质点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 5.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描述方法的探索,体会如何描述一个有特点的物理量,体会科学的方法,体验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2.同时通过实际体验感知速度的意义和应用.
3.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平均速度的局限性. 4.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逐渐领会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关系,同时初步领略极限的思想并初步领会数学与物理相结合的方法,进而直接给出瞬时速度的定义.
5.会通过仪表读数,判断不同速度或变速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或学习各种工具的速度,去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 2.了解从平均速度求瞬时速度的思想方法,体会数学与物理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4.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坚定学习思考探索的信念.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三个概念,及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1.基本知识(1)位移的坐标表达
物体沿直线运动,以这条直线为x坐标轴,则位移可以用坐标的变化量表示,即Δx=x2-x1,Δx的绝对值表示位移的大小,Δx的正负表示位移的方向,如图
(2)时间的坐标表达
在时间轴上坐标的变化量表示时间即Δt=t2-t1如图
2.思考判断
(1)A、B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经某段时间其位移分别为xA=3 m xB=-4 m,)则A的位移大于B的位移.(×(2)建立直线坐标系时,一定要规定运动方向为正方向.(×)(3)时间的变化量一定为正值.(√)探究交流
对于在平面上运动的物体,例如冰场上的花样滑冰运动员,要描述他们的位置,你认为应该怎样建立坐标系?
花样滑冰运动员
【提示】可以以冰场中心为坐标原点,自北向南方向为x轴正方向,自西向东方向为y轴正方向,建立二维坐标系.二、速度 1.基本知识
(1)定义: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2)公式:v=Δt(Δx).(3)单位:国际单位制:m/s,其他还有km/h,cm/s.(4)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5)矢量性:速度是矢量,速度的方向为物体运动的方向. 2.思考判断
(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的物理量.(√)(2)速度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大小.(×)(3)A物体的位移大于B物体的位移,则A物体的速度一定大于B物体的速度.(×)探究交流
蜗牛要横向爬过一本教科书,至少得用2min的时间.乌龟爬行1m需要50s,猎豹平均每秒可跑32m.如何比较哪种动物运动得快呢?有几种比较方法?
【提示】有两种比较的方法.一种是同样的位移,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时间短的,运动得快.另一种是用相同的时间,比较发生的位移大小,位移大的,运动得快.如要发生1 m的位移,蜗牛所用时间最长,猎豹所用时间最短;如在1 s的时间内,蜗牛的位移最小,猎豹的位移最大,所以猎豹运动得最快.三、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1.基本知识(1)平均速度
①定义:在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移Δx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Δt的比值叫做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②公式:=Δt(Δx).③物理意义:粗略地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④矢量性:平均速度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其方向与一段时间Δt内发生的位移的方向相同.
(2)瞬时速度
①定义: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 ②物理意义:精确地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3)速度和速率
①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
②速度与速率的区别:速度是矢量,速率是标量;速率只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而速度却同时反映运动的快慢和运动的方向.
2.思考判断
(1)物体的瞬时速度总为零,则平均速度一定为零.(√)(2)瞬时速率是瞬时速度的大小.(√)
(3)子弹以速度v从枪口射出时v是平均速度.(×)探究交流
按照平均速度的定义,学生绕操场一周平均速度则为零,但平时我们仍说到跑步速度,平时说的速度有何意义? 提示:平时我们所说的速度一般指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在有些书中把它叫做平均速率.四、对速度的准确理解 【问题导思】
1.速度的数值相等,速度相同吗?
2.根据v=Δt(Δx),能说v与Δx成正比吗? 3.位移为零时,速度为零吗? 1.矢量性
瞬时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此时刻的运动方向.比较两个速度是否相同时,既要比较其大小是否相等,又要比较其方向是否相同.
2.定义式的理解
(1)公式v=Δt(Δx)中的Δx是物体运动的位移,不是路程.
(2)v=Δt(Δx)是速度的定义式,不是决定式,不能认为速度与位移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3.路程与速度的关系
(1)物体在某一阶段的路程为零时,物体的速度一定为零.
(2)物体在某一阶段的路程不为零时,位移可能为零,也可能不为零,所以物体的速度可能为零,也可能不为零.
误区警示
1.分析物体的运动速度时,既要计算速度的大小,又要确定速度的方向,不可只关注速度的大小.
2.初中的速度概念实际是物体路程与相应时间的比值,即平均速率,与高中的速度概念是不同的.
例:甲、乙两质点在同一直线上匀速运动,设向右为正,甲质点的速度为2m/s,乙质点的速度为-4m/s,则可知()A.乙质点的速率大于甲质点的速率
B.因为+2>-4,所以甲质点的速度大于乙质点的速度 C.这里的正、负号的物理意义是表示运动的方向
D.若甲、乙两质点同时由同一点出发,则10 s后甲、乙两质点相距60 m 【审题指导】(1)规定速度的正方向;
(2)分析速度时,要注意正、负,这个正、负表示方向. 【答案】 ACD
五、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比较 【问题导思】
1.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含义是什么? 2.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3.现实中怎么区分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通常所说的“速度”可能有不同的含义,注意根据上下文判断“速度”的准确含义是指平均速度还是瞬时速度.比较如下:
误区警示
1.平均速度的大小与瞬时速度的大小没有必然的关系,瞬时速度大的物体,其平均速度不一定大.
2.平均速度与速度的平均值是不同的,速度的平均值并不一定等于平均速度. 例:气象台对某次台风预报是:风暴中心以18 km/h左右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在登陆时,近中心最大风速达到33 m/s……,报道中的两个速度数值分别是指()A.平均速度,瞬时速度 B.瞬时速度,平均速度 C.平均速度,平均速度 D.瞬时速度,瞬时速度
【审题指导】(1)平均速度与某段时间或某段位移对应.(2)瞬时速度与某时刻或某位置对应.
【解析】 由题意知:18 km/h指的是台风向西北方向移动一段时间或一段位移的平均速度,而33 m/s指的是台风登陆时刻的瞬时速度,故A项正确其他几项错误.
【答案】 A
六、平均速度的计算
例:某物体沿一直线运动,若前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v1,后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v2,求:
(1)全程的平均速度.
(2)若前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为v1,后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为v2,全程的平均速度又是多少?
【答案】(1)2(1)(v1+v2)(2)v1+v2(2v1v2)误区警示
1.本节中易出错的地方在于认为平均速度就等于速度的平均值,即认为=2(v1+v2)(v1、v2分别是物体的初、末速度).这个式子对特定的运动是适用的,但对于一般的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是不适用的.
2.在计算平均速度时,必须用位移与时间的比去求解,而不是用路程与时间的比去求解,并且必须强调针对的是哪段位移(或哪段时间).
课堂小结
板书
§1.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一、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二、速度
1.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定义:位移跟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3.公式:v=Δx/Δt
三、平均速度
1.定义:运动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的比值. 2.公式:v=Δx/Δt
3.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4.矢量性:方向与位移△x方向相同,就是物体的运动方向
四、瞬时速度
1.定义: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准确地讲,瞬时度是物体在某时刻前后无穷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2.公式:v=Δx/Δt(Δt→0)
3.物理意义:描述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运动快慢
4.矢量性:与物体此时刻的运动方向相同,即物体运动轨迹在该点的切线方向速度
五、速度和速率 1.速率:速度的大小。
2.速度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
第二篇: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教案
第三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教学内容基本特点:
本节内容概念性强,受到初中知识及日常生活的影响,教学中要合理的运用和辨析。内容进一步说明如何用坐标和坐标系来表示质点的位置和位移。建立了速度概念,从平均速度通过极限的思维方法过渡到瞬时速度。本节教学内容在章或单元中地位和作用:
速度从知识点上来说是本章的重点知识之一,其中瞬时速度是本章的难点。从本章各部分的联系上它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将位移和时间以及加速度和时间等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速度与生活联系紧密,对它的理解从小范围讲,将会对位移和加速度的理解大有好处;从大的范围讲,将影响到对运动学乃至动力学的学习。本节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式、类比推理法、启发式教学 对关键环节处理方法:
1.初中对于比值法的定义形式大量运用,可以让同学回顾,引出速度概念。用具体事例找出速度与速率的区别,进一步确理解高中速度概念。
2.利用光电门和速度传感器对几种物体的速度进行测试,对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讲述以及极限法的渗透也就非常便于学生的接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速度概念,领会速度概念的比值定义方法
2、理解平均速度概念,会利用平均速度的定义式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
3、知道瞬时速度是表示某一时刻的速度,了解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与联系
4、理解速度的矢量性,知道速度的方向即物体运动的方向
5、知道速度与速率的区别与联系 过程与方法:
1、体会平均速度概念的等效思想方法
2、在讨论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联系的过程中,体会极限思想方法
3、根据速度定义体会变化率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极限法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教师提问: 在研究直线运动时,如何用坐标系来表示:在坐标图中完成坐标和坐标的变化量
1、物体的位置:
2、位置的变化位移;学生:思考并回答
1、坐标系上的一点
2、末位置的坐标(x2)减去初位置的坐标(x1)即ΔX=x2-x1
二、引入新课
教师展示图片并提出问题:根据常识判断下列交通工具的运动快慢。
思考: 如何比较不同物体运动的快慢?(1)若取相同时间,比较什么?(2)若取相同位移,比较什么?(3)若取不等的时间和不等的位移,如何比较其快慢? 学生:讨论并回答得出结论:比较单位时间(1s)所通过的位移就可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三、新课教学 教师:物体学为了准确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引入了一个新的物理量-------速度 定义: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公式:
单位:m/s km/h
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
矢量: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移的大小 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教师:平均速度:物体在某一时间间隔 Δt内(或某一段位移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粗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大小: 教师:
教师:介绍极限思想,引出瞬时速度。
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瞬时速度,常简称为速度; 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有时简称速率 意义:某时刻或某位置运动快慢 物理量特点:矢量、状态量 结论: →
→t时刻的瞬时速度
方向:位移的方向
用极限的思想定义瞬时速度,这样做并非出于对严密性的偏爱.把一个变化的事物分解成很多小部分,每个小部分都可以看成是不变的,可以用比较简单的方法去处理,这是常用的物理方法.强调:
极限的思想已经不只是个知识,它更是一种方法、一种观念,对于以后的学习甚至科学思想方法的形成都是很重要的 教师:展示动画。瞬时速度的测量
用光电计时器测滑块的瞬时速度.遮光片的宽度 1.由v=分别为10cm,5cm,3cm,1cm,测出对应的通过光电门的时间 计算的结果是平均速度还是瞬时速度?
2.哪一组数据计算的结果更接近滑块通过光电门位置的瞬时速度? 使学生加深认识,位移越小平均速度越接近瞬时速度。加深学生对极限思想的认识。
四
五、练习及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一)、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式
(二)、速度
1、速度大小:
=(x2-x1)/(t2-t1)
3、物理量特点:矢量性
2、意义:表示物体运动(位置变化)快慢
4、速度方向:位移方向
(三)、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
(四)、瞬时速度测量的探究
第三篇: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教案
1.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l、了解如何描述运动的快慢和方向。
2、知道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单位。
3、能区别质点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
4、知道速度和速率的区别。
5、会计算质点的平均速度,认识各种仪表中的速度。
6、知道速度是矢量,平均速度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描述方法的探索,体会如何描述一个有特点的物理量,体会科学的方法。
2、同时通过实际体验感知速度的意义和应用。
3、会通过仪表读数,判断不同速度或变速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或学习各种工具的速度,去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
2、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坚定学习思考探索的信念。
★教学重点
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三个概念,及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提问: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我们已经进行了两节课的学习,学习了描述运动的几个概念,大家还记得是哪几个概念?
学生回答:质点、参考系、坐标系;时间、时刻、位移和路程。教师提问:当物体做直线运动时,我们是什么方法描述物体位移的?
学生回答:用坐标系。在坐标系中,与某一时刻t1对应的点x1,表示t1时刻物体的位置,与另一时刻t2对应的点x2,表示t2时刻物体的位置,则xx2x1,就表示从t1到t2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教师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能不能说,物体的位移越大,物体运动得就越快?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后回答,不能。因为物体的位移与运动的时间有关。
3、就课本19页“说一说”中讲述的故事,展开讨论,回答图1.3-3中的问题。
学生活动:思考P20“问题与练习”第1、2题,讨论后回答。教师活动:聆听学生回答,点评。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三个概念,以及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只有掌握好这三个概念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才能更好的描述物体的运动。对于这三个物理量的掌握,速度和平均速度从定义式上即可解决。速度的大小为v方向,也为位移变化x的方向。平均速度的大小为vx,方向为物体运动的tx,方向沿位移的变化x的方向,t对平均速度应明确是哪段位移或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时间t选取不同时,平均速度往往不一样,它是对变速运动的粗略描绘。
本节课的难点是对瞬时速度的理解。它表示物体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时的快慢程度。对它的理解可参考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对瞬时速度的理解可用“极限”的思想。我们可以把一段变速运动分割成足够多的小段,使质点在每一小段的运动可视为匀速直线运动,这样在每一小段中计算出的速度反映了质点在该时刻(或在该位置)的运动快慢和其运动的方向。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瞬时速度、平均速度和速度相同。
(四)实例探究 ☆对速度的认识
[例1]一门反坦克炮直接瞄准所要射击的一辆坦克。射击后,经过t1=0.6 s,在炮台上
看到炮弹爆炸。经过t2=2.1 s,才听到爆炸的声音。问坦克离炮台的距离多远?炮弹飞行的水平速度多大?(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340 m/s。,空气阻力不计)
分析:因为光速远远大于声音的速度,所以可以认为t1即是炮弹飞行的时间。t2即是炮弹飞行的时间跟声音从炮弹爆炸点传到大炮所在地的时间之和。因此声音传播的时间是t2t1)=340×(2.1-0.6)=510 m 所以,炮弹的飞行速度。vx510m/s =850 m/s
t10.6☆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应用
[例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 B.瞬时速率是指瞬时速度的大小
C.火车以速度v经过某一段路,v是指瞬时速度 D.子弹以速度v从枪口射,v是平均速度
分析:根据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定义进行判断。
解:平均速度不是速度平均值;瞬时速率就是瞬时速度的大小;火车以速度v经过某一段路,v是指在这段路上的平均速度,子弹以速度v从枪口射出,v是指出枪口时的瞬时速度。
(2)由聊城站开出直至到达菏泽站,运行的平均速度是: 528公里-350公里131.9公里/小时
1.35小时(3)在9时30分时,列车停于聊城车站,瞬时速度是0
★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的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等概念是运动学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深刻理解这些概念的确切含义,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进一步学习运动学知识的基础。
初步掌握速度的矢量性、理解其物理含义,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实例,积极进行讨论、加以区别。
★资料袋:
你已经熟悉,用“速度”可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并且知道:“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里通过的路程。”根据这种规定可知,如果物体在单位时间里通过的路程越长,即速度的数值越大,物体运动得就越快;反之,如果物体在单位时间里通过的路程越短,即速度的数值越小,物体运动得就越慢。
假如我们把速度的定义改成:“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在数值上等于通过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这样一改,还能不能用这样规定的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呢?按照这一新的规定,会得出什么结论呢?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
从道理上讲,这样改动后速度仍然能够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不过按照这种规定,物体通过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越长,物体运动得就越慢;物体通过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越短,物体运动得就越快。例如,在田径运动会上,甲跑完100 m用了13 s,乙跑完100 m用了16 s,大家都会承认甲比乙跑得快。再如,在钟表里,秒针转一圈用l min,分针转一圈用1 h,时针转一圈用12 h,显然秒针走得最快,时针走得最慢。
由此可见,速度这个概念由两个因素决定:一个是时间,一个是与时间对应的路程,二者缺一不可。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应兼看这两个因素,否则就会片面。至于速度的表示法,虽然从原则上讲,不论用单位时间里通过的路程,还是用通过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都能够反映出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但是在物理学中我们采用“单位时间里通过的路程”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这是因为这样规定会给我们带来不少方便,而且已为世人所公认。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按这个规定来计算速度的。
第四篇: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教案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教学目标
l、了解如何描述运动的快慢和方向。知道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单位。能区别质点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知道速度和速率的区别。会计算质点的平均速度,认识各种仪表中的速度。知道速度是矢量,平均速度的意义。
2、通过描述方法的探索,体会如何描述一个有特点的物理量,同时通过实际体验感知速度的意义和应用。通过介绍或学习各种工具的速度,去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坚定学习思考探索的信念。教学重点
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三个概念,及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教学难点
对瞬时速度的理解。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过程
教师提问: 质点的各式各样的运动,快慢程度不一样,那如何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指导学生通过读课本,对本节涉及的概念有个总体印象,知道这些概念都是为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而引入的,要研究物体运动的快慢还要学好这些基本概念
速度
指导学生仔细阅读“速度”一部分,同时提出问题:
1、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有哪些方法?结合你身边的实例加以说明。
2、什么是速度?为什么用速度就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3、表示速度的单位有哪些?它是矢量还是标量?
学生活动: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教材,寻求答案;然后四人一组交流讨论,初步建立起速度的概念。
教师提问:对于同一个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快慢也不是每时每刻都一样。我x计算出的速度,能否精确描述物体在任一时刻运动的快慢? tx学生活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讨论后得出结论:不能。因为v,只能反应一段
t们用公式v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快慢?
教师提问:怎样精确描述物体在任一时刻运动的快慢呢?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速度和速率”两部分,同时提出问题:我们日常生活中说到的“速度”是指什么?请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教材,寻求答案;然后四人一组交流讨论,选出代表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聆听学生回答,点评。
四、速度和速率
1.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 2.日常生活和物理学中说到“速度”,有时是指速率.
思考:平均速率是平均速度的大小吗? 提示:平均速度是物体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需时间的比值.平均速率是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需时间的比值.由于物体在通过一段位移时,位移的大小一般不等于路程,故平均速率一般也不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 特例:只有当物体做单方向的直线运动时,位移大小才等于路程,平均速度的大小才与平均速率相等.
九、板书设计
一、速度
1.定义:位移
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用v表示。
2.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式:。
3.单位:国际单位:m/s(或m·s-1)。
常用单位:km/h(或km·h-1)、cm/s(或cm·s-1)。
4.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说明:速度有大小和方向,是矢量。
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1.平均速度
(1)定义:在某段时间的位移△x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t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或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2)公式:v=△x/△t(3)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运动的快慢,即平均快慢程度.
(4)描述平均速度时,必须指明是哪一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或是哪一段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
2.瞬时速度
(1)定义:物体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
(2)物理意义:精确地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
(3)方向:与物体经过某一位置的运动方向相同.
(4)物体在从t到t+△t时间间隔内,若△t非常小,以至于△t 0,则可以认为表示的是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
三、速度和速率
1.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 2.日常生活和物理学中说到“速度”,有时是指速率.
第五篇: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速度概念,领会速度概念的比值定义方法
2、理解平均速度概念,会利用平均速度的定义式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
3、知道瞬时速度是表示某一时刻的速度,了解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与联系
4、理解速度的矢量性,知道速度的方向即物体运动的方向
5、知道速度与速率的区别与联系
过程与方法:
1、体会平均速度概念的等效思想方法
2、在讨论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联系的过程中,体会极限思想方法
3、根据速度定义体会变化率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极限法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来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三个概念,及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教学难点 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质点的各式各样的运动,快慢程度不一样,那如何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中的黑体字标题,提出问题:要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本节课将会学到那些概念(物理量)?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思考,对本节涉及的概念有个总体印象,知道这些概念都是为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而引入的,要研究物体运动的快慢还要学好这些基本概念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一部分,同时提出问题:
1、以你骑自行车上学为例,假设你经过的某短路时平直的,你能说明“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有何不同,又有何联系?]
2、观察图1.3-1,用数轴表示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能否用数轴表示时间的变化量?
3、教材15页上“思考与讨论”中的两个问题应怎样回答?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积极思考,然后每四人一组展开讨论,每组选出代表,发表见解,提出问题。教师活动:帮助总结并回答学生的提问
二、速度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速度”一部分,同时提出问题:
1、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有哪些方法?结合你身边的实例加以说明。
2、什么是速度?为什么用速度就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3、表示速度的单位有哪些?它是矢量还是标量? 学生活动: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教材,寻求答案;然后四人一组交流讨论,初步建立起速度的概念。
教师提问:对于同一个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快慢也不是每时每刻都一样。我们用公式快慢?
学生活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讨论后得出结论:不能。因为反应一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快慢?
教师提问:怎样精确描述物体在任一时刻运动的快慢呢?
三、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速度和速率”两部分,同时提出问题:我们日常生活中说到的“速度”是指什么?请举例说明。学生活动: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教材,寻求答案;然后四人一组交流讨论,选出代表发表见解。教师活动:聆听学生回答,点评。
教师活动:
1、指导学生观察图1.3-2,认识汽车速度计的表盘并练习读数。
2、指导学生观察18页表格,了解表格中常见物体的速度;
3、就课本19页“说一说”中讲述的故事,展开讨论,回答图1.3-3中的问题。学生活动:思考P20“问题与练习”第1、2题,讨论后回答。教师活动:聆听学生回答,点评。
四、速度和速率
1.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
2.日常生活和物理学中说到“速度”,有时是指速率. 思考:平均速率是平均速度的大小吗? 提示:平均速度是物体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需时间的比值.平均速率是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需时间的比值.由于物体在通过一段位移时,位移的大小一般不等于路程,故平均速率一般也不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 特例:只有当物,只能
计算出的速度,能否精确描述物体在任一时刻运动的体做单方向的直线运动时,位移大小才等于路程,平均速度的大小才与平均速率相等. [典例分析] 【例1】一物体沿直线运动,先以3m/s的速度运动60m,又以2m/s的速度继续向前运动60m,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平均速度是多少?
(四)反思总结
1.本章节主要学习了速度的概念极其物理意义,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2.知道了平均速度只能粗略描述质点运动的快慢。
3.速度是矢量,方向就是物体运动方向。平均速度中,速度方向也与位移方向相同。瞬时速度的方向就是质点在那一时刻的运动方向。速率是标量,是指瞬时速度的大小。
课堂小结
本节学习的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等概念是运动学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深刻理解这些概念的确切含义,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进一步学习运动学知识的基础。
初步掌握速度的矢量性、理解其物理含义,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实例,积极进行讨论、加以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