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及单位.
教学难点:匀速直线运动的判断及速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方法: 观察比较法: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练习法:通过学生练习,学会应用速度公式的简单计算及速度单位的换算.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都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那位同学能告诉老师乌龟与兔子那个跑得快,最后谁赢了?
问题: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速度
1、比较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
在百米赛跑的比赛中,观众和裁判比较运动员跑得快慢的方法是不同的。
问题:请同学们说说看,观众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跑得快慢?裁判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跑得快慢?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
归纳: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
2、那么下面这种情况该如何比较两者运动的快慢:一位同学百米跑用了12s,而一万米跑世界冠军的成绩大约是28min。即两个人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 都不相等,你能否判断哪一位运动得更快?
在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情况下,每一个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这样就将问题转化为在时间相等的情况下进行比较。即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也就是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在物理学中用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速度可用公式:v=s/t表示。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和单位:
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每秒(m/s或m.s-1)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在交通运输中还常用千米每小时做单位,符号是km/h或km.h-1。1m/s=3.6km/h 1km/h=1/3.6m/s=0.28m/s
三、匀速直线运动
1、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第21页的内容:
(1)物体怎样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因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其速度应该是一个定值,与路程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无关,所以不能将v=s/t理解为v与 s成正比,与t成反比。)
(2)思考:物体怎样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相对于匀速直线运动)。
(3)怎样粗略地描述物体的变速运动?(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变速运动可以用v=s/t来计算,s是物体通过的某一段路程,t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求出的v就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四、速度计算
学生阅读课文第21页例题,理解题意,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刘翔跑完110米跨栏的平均速度。(注意书写方式)
解:刘翔在运动过程中通过的路程s=110m,所用的时间t=12.91s。
利用公式v=s/t可得刘翔的平均速度:v=s/t=110m/12.91s=8.52m/s。即刘翔的平均速度是8.52m/s。
五、课堂练习
A
1、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的物理量。
2、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1min内通过的路程是 120m,则它的速度为()m/s,其物理意义为()。
3、一个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4s内通过的路程是 20m,则它在前2s的速度一定是()A、80m/s B、10 m/s C、5 m/s D、无法判断
B
4、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v=s/t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通过的路程s越长 B、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所用的时间t越少 C、物体运动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D、物体v由s/t决定,但与s、t的大小无关
5、下列速度,按大小排列的顺序是()(1)运行中的火车的速度是72km/h(2)高速公路上飞驰的轿车的速度是1.8km/min(3)草原上狂奔的猎豹的速度是28m/s A、火车、轿车、猎豹 B、猎豹、轿车、火车 C、轿车、猎豹、火车 D、火车、猎豹、轿车
C
6、大梦所在的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自行车进行探究活动,(1)小组成员分别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出了自行车后轮的周长为180cm。请你说出其中的一种测量方法。(2)大梦骑车在学校操场百米跑道上沿直线匀速前进,小梦测出自行车后轮转50圈用了30s。求大梦骑车的速度是多大?
六、板书设计
运动的快慢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相同时间比路程
相同路程比时间
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即速度 速度的定义: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公式:v=s/t 单位:m/s km/h 单位换算:1m/s=3.6km/h 1km/h=1/3.6m/s=0.28m/s 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 速度的计算:例题;解:刘翔在运动过程中通过的路程s=110m,所用的时间t=12.91s。
利用公式v=s/t可得刘翔的平均速度:v=s/t=110m/12.91s=8.52m/s。
即刘翔的平均速度是8.52m。
第二篇: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1
1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观察现象,学会从现象中分析归纳出物理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知道物理来源于生活,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2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1、学生是初二年级学生;小学已经接触过有关运动的知识;
2、学生为初中的孩子,对物理学的好奇心强,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
3、学生有过较多的小组合作经验;
4、学生已经学过运动的描述;
5、学生能够物体运动的快慢进行简单的比较;
6、学生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经接触到过一些有关速度的计算。
3重点难点
重点:
1、速度概念的理解。
2、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难点:
速度概念的理解,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引入课题:图片引入。
生活中我们是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1、百米短跑中以什么为标准来确定冠军的?
2、小时候做游戏,比较谁跑得快,往往是喊“预备!跑!”然后两人从同一起点跑,怎样判定谁获胜?
活动2【讲授】进行新课
一、比较运动的快慢
1、相同的路程比时间,谁用时短,谁快!
2、相同的时间比路程。谁通过路程多,谁快!
若路程不相同,时间也不相同时,那如何去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速度
1、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也就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3、公式:速度= 路程/时间
V= s/t
回忆:我们学习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谁还记得长度和时间的国际主单位?
根据这两个单位我们可以得到速度的单位,谁知道呢?
s——路程 ——米(m)
t——时间 ——秒(s)
v——速度 ——米/秒(m/s)
⒋单位:
⑴国际单位:米/秒,符号m/s或m·s-
⑵常用单位:千米/小时,符号为km/h或km·h-
⑶换算关系:1m/s=3.6km/h
讲解单位换算:(见课件)
练习
(1)18 km/h =XXm/s
(2)15 m/s=XXkm/h
4规范解题:
例题1.20xx年刘翔110米栏夺金,成绩是12,92s,问这项纪录的运动速度是多少?如果一辆行驶中的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与速度是30km/h,哪一个速度比较大
已知:s1=110m,t1=12.91s,v2=30km/h
求:v1
解:v1=s1/t1=110m/12.91s=8.52m/s
V2=30km/h=30×(1000/3600)m/s=8.3m/s
答:刘翔的运动速度比摩托车的大。
强调解题过程
注意:1、解题过程要写出所依据的公式,把数值和单位代入时,单位要统一。
2、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
3、计算过程和结果都应带单位。
(大屏幕出示)
下表记录了两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时,在相同的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
时间/s
10
20
30
40
小车1通过的路程/m
300
600
900
1200
小车2通过的路程/m
200
450
750
1200
指导学生探究小车1和小车2的速度变化
总结:在相等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相等的运动我们把它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三、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物体沿直线,速度(快慢)不变的运动。
2、特点:
(1)运动路径是直线;
(2)运动的快慢程度不变。即: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均不发生改变
四、变速运动:
1、定义:物体运动速度或方向时刻改变的运动。
物体做变速运动时,速度有时快,有时慢,怎样描述它的运动情况呢?用平均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2、平均速度:
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得出的速度叫平均速度。
V=s/t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例题6:小明在跑百米时,前50 m用时6 s,后50 m用时7 s,小明前、后50 m及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
前50m平均速度:
后50m平均速度:
全程时间:
全程平均速度:
50 m
答:小明前、后50 m及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分别为8.3 m/s、7.1 m/s和7.7 m/s。
7 s
50 m
6 s
13 s
100 m
8.3 m/s
7.1 m/s
7.7 m/s
求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一定要明确路程和时间的对应关系。即使是同一运动过程的不同部分的平均速度也可能不同。
想想议议:
我们在媒体上常常可以看到“两地车程1小时”之类的说法,请你说说“车程”一词在这里的含义。
这里的“车程”指的是汽车行驶的路程,就是从出发到目的地所用的时间。
活动3【讲授】归纳小结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一、比较运动的快慢
1、相同路程比时间
2、相同时间比路程
二、速度
1、物理意义及定义
2、公式:v=s/t
3、单位:1m/s = 3.6 km/h 1km/h=1/3.6 m/s
4、规范解题:
三、匀速直线运动
四、变速运动
平均速度: v =s/t
活动4【练习】随堂练习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多种:A、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的多少;B、比较通过相同路程所用时间的多少;C、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那么:
(1)在进行百米赛跑时,观众认定跑在前面的人运动得快,采用的是上述XX方法
(2)裁判员认定到达终点计时少的人运动得快,采用了上述XX方法;
(3)物理学中比较运动快慢采用了上述 XX方法。
2、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基本单位是XX,读作 XX,速度用符号XX表示;日常生活中速度的常用单位是XX,读作XX。
以下关于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的物理量
速度是表示物体通过路程长短的物理量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大的物体,运动的路程一定远
4、自行车正常行驶的速度约为18km/h,合XXX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XXX。
5、一辆火车作匀速直线运动,在5s内通过的路程为150m,它在前2s内的速度为 m/s,通过的路程为 m。
活动5【作业】布置作业
1、短跑运动员5秒跑了50米,羚羊奔跑速度为20米/秒,汽车的速度是54千米/小时,三者速度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 )
A、汽车,羚羊,运动员
B、羚羊,汽车,运动员
C、运动员,汽车,羚羊
D、运动员,羚羊,汽车
2、小明距学校2.7千米,他步行的平均速度为1.2m/s,请你算出小明步行多长时间能到学校?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九年级的教学内容学生对物理有了一定的了解,所要讲授的运动的快慢是在学习了机械运动的知识基础上,学生对运动和静止有了一定的认识后进一步学习运动的有关知识。这节课既是对运动的描述的深化,又是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它担负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速度的概念是中学物理运动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就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处理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在小学六年级的数学中学生进行了不少的有关速度,路程,时间的计算。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公式的理解和有关单位的换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时间,路程,速度的概念。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时,通过比较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时,通过比较运动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在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长短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并建立起速度的概念及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来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以及平均速度的概念。让学生掌握公式,v=s/t的物理意义和使用方法。
本届九年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好,但后进生面大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要充分关注他们教学过程中要从易到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活动。速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可能很全面具体的探讨。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降低教学梯度,注重基础教学,同时,尽量运用实物演示、多媒体课件等使教学形象直观。每个知识点都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经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能进行速度单位间的换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求知欲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
2、理解和掌握速度的概念
3 v=s/t的理解和具体应用
难点:
1、速度单位的换算
2、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四、说教学过程
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故事激趣------观察比较------形成概念-----应用新知----加强巩固-----体验成功-----归纳总结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运动的视频资料。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发现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播放了自已录制的我校运动会的100m和3000m视频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分析学生的运动情况,他们的运动情况都一样吗?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并得出结论:视频中的物体都在运动,有的运动得快,有的运动得慢。然后,引出新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这样,利用视频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的实例分析入手,来引出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易于学生轻松的融入到课堂气氛中去,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故事激趣,观察比较,形成概念。
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片:龟兔赛跑
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开始阶段谁跑的比较快?判断依据是什么?最后裁判认为谁跑的比较快?判断依据又是什么?
以小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上的气氛,让同学们畅所欲言,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比较,并互相讨论,充分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分析、比较、讨论中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并能描述所观察现象有什么主要特征,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学生从交流讨论中找到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开始阶段兔子跑得快,是因为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跑的路程长。最后裁判认为乌龟赢得比赛,是因为在整个比赛过程中,路程相同而乌龟花的时间少。
据此,对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进行总结并提出新问题:若路程、时间均不相同时,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这样,采用边观察、边引导分析,层层设疑,步步深入的方法组织教学,通过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看”、“想”、“说”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物理教育的教学目标。
展示问题:学校的百米冠军的成绩是13s,而24届奥运会一万米比赛冠军的成绩是28min,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老师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激疑启思,采用启发式教学,启迪学生的智慧,使学生通过演练得出:可以比较他们在1秒内或1分钟内通过的路程,由此引出什么是单位时间,得出并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是什么,这样逐步的建立起速度的概念,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慢慢的体会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在课堂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后进生学习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后进生反应慢些老师要理解他们,多肯定他们的成绩,多表扬他们的.进步。增强学生求欲望。
根据速度的定义直接得出速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以及它们的符号含义,并能进行单位换算。
在讲解单位换算时,要引导学生根据时间单位和长度单位来逐步的推导出米/秒与千米/小时之间的换算关系,使学生慢慢的领会和理解单位之间是如何换算的,而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物理注重的是理解,要学会理解的记忆,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3、应用新知,加强巩固,体验成功。
利用多媒体展示例题:
例题1:学校的校运会 女子100米短跑记录是13.5s, 请运用知识计算出运动员百米短跑的速度。
解: v=S/t=100m/13s=7.61m/s
答: 运动员百米短跑的速度为7.61m/s
例题2: 例题:保靖至吉首的路程为100Km,一辆汽车从保靖县开往吉首,这辆汽车的速度是40Km/h,几小时后可以到达吉首?
已知:S=100Km ,v = 40km/h
求:t
解:根据公式v=s/t得
t=s/v
=100km/40km/h
=2.5h
答:这辆汽车2.5小时后可以到达吉首。
例题3: 例题:月7月12日,我国优秀运动员刘翔在洛桑田径黄金联赛中以12秒88打破了由科林杰克逊保持了之久的110米跨栏世界纪录,则这项记录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如果一辆正在行驶的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30km/h,哪一个速度比较大?
解:
利用公式v=S/t计算出刘翔的速度为
v1=S/t=110m/12.88s=8.54m/s
摩托车的速度为
v2=30km/h=30/3.6m/s=8.3m/sv1>v2
所以,刘翔的速度比摩托车的大。
第一道题是公式v=s/t的直接应用,这道题比较简单易懂,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顺利的做出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第二道题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编写的,目的是懂得公式如何变形,学会变形公式的应用,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无处不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第三道题涉及单位之间的换算,教学难度稍大一点,后进生对这题是难了点,教师要多讲,多让学生提问让学生弄清这题。目的是让学生领会速度的物理意义。
通过这三道习题的讲解,让学生养成先分析题意,再规范解题的良好习惯。要求学生在做计算时要写,已知,求,解,答四步。
匀速直线运动的引入: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在日常生活中几乎见不到,因为它是一种理想化的运动。我们有时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简化物理问题,会近似的把一些运动看做是匀速直线运动。
老师简单介绍变速运动、平均速度,使学生注意区分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值。
课堂小练习:
1、单位换算:
(1)108 km/h=XXm/s
(2)]15m/s=------km/h
2、汽车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行驶,1 min通过了1800 m的路程,汽车的速度是
A.1800 m/s B.108 m/s C.90 m/s D.30 m/s
4、归纳总结
最后,再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把本节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养成先学习后总结的良好习惯,并培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就应遵循人们的认识规律,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就决定了物理概念的教学,要重视直观性,即以直观为基础来进行物理概念的教学。本节课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观察比较来理解速度的概念,以及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二是通过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有了直观的感觉认识,再结合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比较、分析、概括形成概念。
观察实验讨论、对比归纳、练习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分析点拨和帮助下学生进行观察实验为主,老师的提问分析为辅进行的。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列举学生熟悉的事例,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观察,循序渐进的归纳出速度的概念。
首先,多媒体课件能较好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行观察,分析现象。更能方便的进行对比、归纳,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练。通过练习,来学会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以及速度单位的换算。再次,通过动手做实验,来加深对速度的物理意义的领会。
六、说板书设计
为了体现我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容易理解,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运动的快慢
一、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速度的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的计算公式:
v=s/t 其中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s表示速度
常用单位:千米每小时(km/h)
换算关系:1m/s=3.6km/h
二、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2、平均速度公式:v=s/t
七、作业布置:
1.1m/s=XXkm/h
0.5m/s=XXkm/h
10m/s=XXkm/h
54km/h =XXm/s
2、甲、乙、丙三人步行的速度分别是3.5 km/h, 64m/min,1m/s,则三人的速度的关系是?[注,min表示分钟]
3、汽车以20m/s的速度行驶了2h,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XXkm.
4、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人对着相距425米的高山喊一声,听到回声经过的时间是( )[声音的路程]
A.1.25s B.0.625sC.0.8s D.2.5s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3
整体设计
高中学习的速度概念较之初中所学的速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教学设计先通过说明如何用坐标和坐标的变化量来表示质点的位置和位移,为速度概念的叙述作好准备。速度的矢量性问题,是本节的重点,特别是对瞬时速度的理解,体现了一种极限的思想,对此要求引导学生逐步理解,不要急于求成。速度的定义是高中物理中第一次向学生 介绍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要求教师正确地加以引导,力求学生能理解。教学过程中,要多举实例,通过具体的例子从大小和方向两方面来强化对速度概念的认识,在实际情景中达到建立速度概念的目的。教学设计最后说明速度的应用,特别以“STS”形式从一个侧面说明速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点
速度概念的建立;速度的比值定义法的理解。
教学难点
速度矢量性的理解;瞬时速度的推导。
时间安排
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含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1、记住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计算公式,能用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2、理解平均速度的物理含义,会求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或学习各种工具的速度,去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
2、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坚定学习思考探索的信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
为了推动我国田径事业的发展,四川省曾举办过一次100 m飞人挑战赛。有8名世界短跑名将参加角逐,其中包括我国的李雪梅和美国的琼斯,最终琼斯夺得冠军。我们知道百米赛跑分为起跑、途中跑和冲刺三个阶段,李雪梅的途中跑阶段比琼斯的起跑阶段跑得快,但我们都说琼斯比李雪梅跑得快,这是为什么?
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就可以给出合理的评判标准。
情景导入
课件展示各种物体的运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影片展示:大自然中,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天空中,日出日落;草原上,猎豹急驰;葡萄架上,蜗牛爬行。
飞奔的猎豹、夜空的流星在运动;房屋、桥梁、树木,随着地球的自转、公转也在运动。天上的恒星,看起来好像不动,其实它们也在飞快地运动,速度至少在几十千米每秒以上,只是由于距离太远,在几十年、几百年的时间内肉眼看不出它们位置的变化。
当高台跳雪运动员出现在赛道的顶端时,全场观众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运动员由高处急速滑下,在即将到达赛道底部时,他的速度已达到100 km/h。这时,他双膝弯曲,使劲一蹬,顺势滑向空中。然后,为了减小空气阻力的影响,他上身前倾,双臂后摆,整个身体就像一架飞机,向前滑翔。刺骨的寒风抽打着他的脸庞,两边的雪松飞快地向后掠过。最终,滑雪板稳稳地落在地面。
在以上的各种运动现象中,都有关于运动的描述,运动的快慢如何,要用一个新的物理量来描述,那就是速度。
推进新课
一、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复习旧知:在上一节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位移这一较为重 要的矢量。大家回忆一下,位移的定义是什么?
学生积极思索并回答出位移的定义: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复习此知识点,旨在为速度的引入奠定知识基础,让学生知道位移大小的关键在于初末位置。由位置到位置坐标再到坐标的变化量,使学生的认知呈阶梯状上升)
教师引导:既然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所以物体的位移可以通过位置坐标的变化量来表示。
问题展示:在训练场上,一辆实习车沿规定好的场地行驶,教练员想在车旁记录汽车在各个时刻的位置情况,他该如何做?假设在每一秒汽车都在做单向直线运动。
问题启发:对于物体位置的描述,我们往往需要建立坐标系。该教练员如何建立坐标系,才能方便地确定该车的位置?
点评:通过设问,发挥教 师的引导作用,“变教为诱”“变教为导”,实现学生的“变学为思”“变学为悟”,达到“以诱达思”的目标。
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并总结。
小结: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运动,其表示方式也最简单。如以出发点为起点,车行驶20 m,我们就很容易地确定车的位置。所以,应该建立直线坐标系来描述汽车的位置。
课堂训练
教练员以汽车的出发点为坐标原点,以汽车开始行驶的方向为正方向,建立直线坐标系,其对应时刻的位置如下表所示:
时刻(s) 0 1 2 3 4
位置坐标(m) 0 10 —8 —2 —14
根据教练员记录的数据你能找出:
(1)几秒内位移最大?
(2)第几秒内的位移最大?
解析:汽车在0时刻的坐标x0=0
汽车在1 s时刻的坐标x1=10
汽车在第1 s内的位置变 化为Δx=x1—x0=(10—0) m=10 m
所以,汽车在第1 s内的位移为10 m。
同理可求,汽车在1 s内、2 s内、3 s内、4 s内的位移分别为10 m、—8 m、—2 m、—14 m。汽车在第1 s内、第2 s内、第3 s内、第4 s内的位移分别为10 m,—18 m,6 m,—12 m。
所以,第2 s内的位移最大,4 s内的位移最大。
答案:(1)4 s内 (2)第2 s内
二、速度
以下有四个运动物体,请同学们来比较一下它们运动的快慢程度。
运动物体[来源:学*科*网Z*X*X*K] 初始位置(m) 经过时间(s) 末位置(m)
A、自行车沿平直道路行驶 0 20 100
B、公共汽车沿平直道路行驶 0 10 100
C、火车沿平直轨道行驶 500 30 1 250
D、飞机在天空直线飞行 500 10 2 500
如何比较A、B、C、D四个物体的运动快慢呢?
比较1:对A和B,它们经过的位移相同(都是100 m),A用的时间长(20 s),B用的时间短(10 s)。在位移相等的情况下,时间短的运动得快,即汽车比自行车快。
比较2:对B和D,它们所用的时间相等(10 s),B行驶了100 m,D飞行了200 m,B行驶的距离比D短,在时间相等的情况下,位移大的运动得快,即飞机比汽车快。
提出问题
以上两种比较都是可行的。位移相等比较时间,时间相等比较位移。如何比较B和C的快慢程度呢?它们的位移不相等,时间也不相等。
教师指导学生分小组讨论,5分钟后提出比较意见。
方法1:B和C的位移和时间都不相等,但可以计算它们每发生1 m的位移所用的时间,即用各自的时间t去除以位移Δx,数值大的运动得慢。
方法2:B和C的位移和时间都不相等,但可以计算它们平均每秒钟位移的大小量,单位时间内位移大的运动得快。
师生讨论:两种方法都可以用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但方法2更能够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
点评:问题由教师提出,明确猜想和探究的方向,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现象,鼓励大胆猜想讨论。通过这个开放性的问题,创设一种情境,把学生带进一个主动探究学习的空间。
引子:大自然中,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天空,日出日落;草原,骏马奔驰;树丛,蜗牛爬行。仔细观察物体的。运动,我们发现,在许多情况下,物体运动快慢各不相等且发生变化,在长期对运动的思索、探索过程中,为了比较准确地描述运动,人们逐步建立起速度的概念。
提出问题
如何对速度进行定义?
学生阅读课本并回答。
1、速度的定义: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2、速度的定义式:v=
3、速度的单位:m/s 常用单位:km/h,cm/s。
提示:速度是矢量,其大小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移的大小,其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再次呈现:四个物体A、B、C、D快慢比较的表格,让学生分别计算它们的速度。
A、5 m/s B、10 m/s
C、25 m/s D、200 m/s
对比以上A、B、C、D的速度就很容易比较它们的快慢程度了。
课堂训练
汽车以36 km/h的速度从甲地匀速运动到乙地用了2 h,如果汽车从乙地返回甲地仍做匀速直线运动用了2.5 h,那么汽车返回时的速度为(设甲、乙两地在同一直线上)( )
A。—8 m/s B、8 m/s
C。—28.8 km/h D、28.8 km/h
解析:速度和力、位移一样都是矢量,即速度有正方向、负方向,分别用“+”“—”号表示。当为正方向时,一般不带“+”号。速度的正方向可以根据具体问题自己规定。有时也隐含在题目之中。例如该题中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速度为36 km/h,为正值,隐含着从甲地到乙的方向为正,所以返回速度为负值,故淘汰B、D。
依据甲、乙两地距离为36×2 km=72 km,所以返回速度为 =—28.8 km/h=—28.8× m/s=—8 m/s。
答案:A
方法提炼:速度是一个矢量,有大小也有方向。在我们选择了正方向以后,当速度为正值时,说明质点沿正方向运动,当速度为负值 时,说明质点沿负方向运动,在物理学上,对矢量而言“负号”也有意义,说明它的方向与所选正方向相反。
三、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坐在汽车驾驶员的旁边,观察汽车上的速度计,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速度计指示的数值是时常变化的,如启动时,速度计的数值增大,刹车时速度计的数值减小。可见物体运动快慢程度是在变化的。这时我们说的汽车的“速度”是指什么?
提出问题
其实,我们日常所看到的直线运动,有许多都是变速运动。由于这种运动的快慢是时刻变化的,没有恒定的速度,我们怎么来描述它的快慢呢?
课件展示:北京至香港的京九铁路,就像一条长长的直线,把祖国首都与香港连接起来。京九线全长2 400 km,特快列车从北京到香港只需30 h,那么列车在整个过程的运动快慢如何表示?
学生解答:已知s=2 400 km,t=30 h,所以v=80 km/h
问题追踪:计算出的结果是否表示列车单位时间的位移都是80 km呢?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此速度的平均效果。既然列车是做变速运动,那么怎么看列车的速度是80 km/h?
学生总结:如果将列车的变速直线运动看作匀速直线运动来处理 的话,列车平均每小时的位移是80 km。
教师设疑:为了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程度,我们可以用一种平均的思考方式,即引入平均速度的概念。平均速度应如何定义?
师生总结:
1、平均速度:运动物体的位移和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2、定义式: =
知识拓展:课件展示某些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概念理解。
某些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ms—1)
真空中的光速c 3.0×108 自行车行驶 约5
太阳绕银河系中心运动 20×105 人步行 约1.3
地球绕太阳运动 3.0×104 蜗牛爬行 约3×10—3
子弹发射 9×102 大陆板块漂移 约10×10—9
民航客机飞机 2.5×102
例1斜面滚下时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如图1—3—1所示。可以从图中观察分析小球通过OA、OB、OC的过程中的运动快慢。
计算各段的平均速度。
图1—3—1
学生认真计算并公布结果: 段: =0.7 m/s, 段: =0.8 m/s。 段: =0.9 m/s。
总结归纳:计算结果表明,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一般是不相等的。计算一个具体的'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是哪一段时间(或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教师点评:由于小球运动快慢是在不断变化的,平均速度不能具体地告诉我们小球在每一时刻的运动快慢。可见,平均速度只是粗略地描述物体在一段运动过程中的总体快慢程度。
教师设疑:那么,怎样来描述物体在各个时刻的运动快慢呢?
学生通过课本预习知道,要精确地描述某一时刻的运动快慢必须引入瞬时速度这一物理量。
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可以知道: = ,对应的是一段位移和一段时间,如何建立瞬时速度的概念呢?瞬时速度对应的应该是某一位置和某一时刻。
师生探究:我们 已经知道平均速度对应的是一段时间,为求瞬时速度我们可以采取无限取微、逐渐逼近的方法。
方法介绍:以质点经过某点起在后面取一小段位移,求出质点在该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从该点起取到的位移越小,质点在该段时间内的速度变化就越小,即质点在该段时间内的运动越趋于匀速直线运动。当位移足够小(或时间足够短)时,质点在这段时间内的运动可以认为是匀速的,求得的平均速度就等于质点通过该点时的瞬时速度。
教师演示:如图1—3—2所示,让滑块沿倾斜的气垫导轨做加速运动,利用挡光片的宽度Δx除以挡光的时间Δt,即可求得挡光片通过光电门的平均速度。
图1—3—2
将滑块放上不同宽度的遮光片,即Δx分别为1 cm、3 cm、5 cm、10 cm,若没有成品挡光片,可用硬纸片自制成需要的宽度。
测出每 个遮光片通过光电门所用的一段时间间隔Δt。
遮光片越窄、Δt越小时, 描述通过该位置的运动快慢越精确,当Δx小到一定程度,可认为 是瞬时速度。
教师总结: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准确地讲,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时刻前后无穷短时间 内的平均速度,是矢量,其大小反映了物体此时刻的运动快慢,它的方向就是物体此时刻的运动方向,即物体运动轨迹在该点的切线方向。
四、速度和速率
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平均速率: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例2如图1—3—3,一质点沿直线AB运动,先以速度v从A匀速运动到B, 接着以速度2v沿原路返回到A,已知A B间距为x,求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平均速率。
图1—3—3
解析:整个过程位移为0,所以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为0。
整个过程通过的总路程为2x,所用的总时间为t= 。
所以平均速率为 = = x。
答案:0 x
要点总结:1、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速率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2、无论速度方向如何,瞬时速度的大小总等于该时刻的速率。
3、平均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对应的位移方向相同;平均速率是标量,没有方向。
4、平均速度等于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平均速率等于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平均速度的大小不等于平均速率。
5、只有单向直线运动时,平均速度的大小等于平均速率,其他情况下,平均速度均小于速率,二者的关系类似于位移和路程。
课堂小结
定义 物理意义 注意问题
速度 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描述物体的快慢程度和运动方向 v和s及t是对应关系。是矢量,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平均速度 物体在时间间隔Δt内运动的平均快慢 描述在一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 只能粗略地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大小和所研究的时间间隔Δt有关;是矢量,方向和运动方向相同
瞬时速度 物体在某时刻或某位置的速度 描述物体在某时刻的运动快慢和方向 精确地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矢量,方向沿物体运动轨迹的切线方向
速率 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 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 是标量,只考虑其大小不考虑其方向
布置作业
1、教材第18页“问题与练习”,第1、2题。
2、观察生活中各种物体的运动快慢,选取一定的对象,测量它们的速度,并说明是平均速度还是瞬时速度,并把测量的数据与同学交流讨论。
板书设计
3 、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
活动与探究
课题:用光电门测瞬时速度
请你找老师配合,找齐所用仪器,根据说明书,自己亲自体验用光电门测瞬时速度,并写一实验报告。
步骤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目的
1、根据查阅的资料,确定实验方案 介绍相关书籍资料
1)让学生了解光电门测瞬时速度的原理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 解答学生提出的具体问题
3、相互交流活动的感受 对优秀实验成果进行点评
参考资料:
瞬间无长短,位置无大小,除了用速度计外,还可以用光电门测瞬时速度。实验装置如图1—3—4所示,使一辆小车从一端垫高的木板上滑下,木板旁有光电门,其中A管发出光线,B管接收光线。当固定在车上的遮光板通过光电门时,光线被阻挡,记录仪上可以直接读出光线被阻挡的时间。这段时间就是遮光板通过光电门的时间。根据遮光板的宽度Δx和测出的时间Δt,就可以算出遮光板通过光电门的平均速度 = 。由于遮光板的宽度Δx很小, 因此可以认为,这个平均速度就是小车通过光电门的瞬时速度。
图1—3—4
习题详解
1、解答:
(1)1光年=365×24×3 600×3.0×108 m=9.5×1015 m。
(2)需要时间为 s=4.2年。
2、解答:
(1)前1 s平均速度v1=9 m/s
前2 s平均速度v2=8 m/s
前3 s平均速度v3=7 m/s
前4 s平均速度v4=6 m/s
全程的平均速度v5=5 m/s
v1最接近汽车关闭油门时的瞬时速度,v1小于关闭油门时的瞬时速度。
(2)1 m/s,0
说明:本题要求学生理解平均速度与所选取的一段时间有关,还要求学生联系实际区别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3、解答:(1)24.9 m/s (2)36.6 m/s (3)0
说明:本题说的是平均速度是路程与时间的比,这不是教材说的平均速度,实际是平均速率。应该让学生明确教材说的平均速度是矢量,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平均速率是标量,日常用语中把平均速率说成平均速度。
设计点评
本节内容是在坐标和坐标的变化基础上,建立速度的概念。速度的建立采用了比值定义法,在教学中稍加说明,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有更加详细的介绍。对速度的引用,本设计采用了“单位时间的位移”与“单位位移的时间”进行对比,体会速度引入的方便性。以京九铁路为情景,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培养了爱国之情。在瞬时速度的理解上,本设计利用了光电门的装置进行说明,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4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描述运动快慢的方法,掌握速度概念,记住速度单位及其换算。
2、理解匀速直线运动,会用速度公式计算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3、了解变速直线运动,会用平均速度观点计算变速直线运动速度。
4、了解“速度表”中显示的“即时速度”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对不同的运动快慢程度从时间和路程两个方面分析、理解。
2、利用速度公式熟练求解匀速运动中速度、路程和时间三者中的未知量。
3、利用平均速度公式,计算变速直线运动中某阶段的平均速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速度”概念的学习,让学生领会引用科学的方法和观念,可以更精确地描述运动、便于化解复杂的问题。
2、建立“速度”概念,还可促进学生生活行为的效率意识,提高学生的生活素养,形成正确的生活理念。
教学重点:
速度概念的理解,速度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
速度大小的比较,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
教具与教法:
1、轨道、小车、停表、光电测速仪。
2、素材的收录(百米跑、速度表、高速运动的物体)、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情景引入:
利用课件展示运动快慢的情景。
问题的提出:布置学生思考回答:
1、运动场上在如下情况下,怎样比较谁跑得快,谁跑得慢?
A、正在赛道上奔跑的几位运动员?
B、刚刚跑完的几位运动员?
2、王聪100m用了17s,李明50m用了8s,谁跑得快?
物理学规定: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来比较物体快慢。
即用路程除以所用时间,得到每秒运动的'路程,从而可以比较快慢。
问题探究
一、速度的定义
问题1:速度是如何定义的?表达式如何?
教师总结展示
定义:运动物体发生的路程与运动时间之比叫速度。
定义式:V=S/t
S——路程 t——时间 v——速度
问题2:速度的国际单位可以从公式中推出,是什么?
问题3:课本“小资料”了解部分物体各种运动的大致速度是多少?改变部分物体运动速度的单位,让学生进行单位换算。
问题4:看课本图1.3—2汽车速度表,此时汽车的速度是多大?该汽车速度表的量程是多大?
提示:速度表测的是汽车在各个时刻或在某一处的即时速度,不是全程的总的运动速度,它是随汽车运动快慢的随时变化的。
介绍我国道路限速规定:(高速路小汽车100——120 Km/h国道、省道70——90 Km/h城区街道40——60 Km/h)
二、直线运动
定义: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思考问题:在变速直线运动中,我们可以粗略计算全过程总体快慢情况,可以用V=S/t求速度?—称为平均速度。
三、拓展训练:
例题分析(题目见书本)
师生分析解题情况。
总结计算题注意点:
A、单位要一致;
B、要有针对各量的文字说明;
C、先写公式,再代入已知量求解;
D、有结论性语言。
四、课堂练习
如果一辆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有速度是72 Km/h,则在30min内它能前进多远?
课堂小结:
学生活动:
观看不快慢的运动情景展示:运动员们起跑;从红灯转绿灯,开始启动的汽车、自行车;龟兔赛跑的过程和结局。
思考答案1。
A相同时间时位置领先者。
B跑完相同距离,用时间短者。
2李明快。依据是李明快慢不变时,跑100m用16s即可完成。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1速度的定义、公式
2国际单位:S—m,t—s,
V—m/s(或m·s2)
3常用单位:1Km/h=1000m/3600s=1/3.6m/s
蜗牛:1.5*10-3m/s=0.15m/s
火车:120m/s=432Km/h
卫星:3070m/s=3.07Km/s
4学生看课本回答:20Km/h;220Km/h
领会:汽车速度表原理和意义
了解:道路限速的目的及意义——主要是为了安全!
领会基本机械运动的分类
学生看书后分析:
甲在各段相同时间内路程相同。
乙由慢变快,后来速度大于甲。
平均速度只代表总体运动快慢的情况,不代表某处的的速度,它只是由总路程和总时间来求的。
学生课堂练习,教师巡视。
板书设计: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一、运动快慢的比较
二、速度
公式:V=S/t单位:m/s;Km/h
三、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
计算:s=vt,t=s/v
四、变速直线运动
平均速度V=s/t
五、速度表:可测汽车在各处的瞬时速度
作业布置:
课本P—22页:
第三题;第四题。
练习册:1.3运动的快慢。
教后反思: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5
1教学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2学情分析
教材先设置“想想议议”,提出问题:运动有快有慢。哪些方法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在相等的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通过的路程越多,说明物体运动快。
第二种方法,在相等的路程内,比较所用的时间,所用的时间越少,说明物体运动快。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列举百米赛跑,用两种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进行分析讲解,使能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速度是反映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运用小学所学过的数学知识,确定一定的路程,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计算出通过这段路程的速度,从而推导出计算公式υ=S/t,单位及换算单位:m/s 、km/h,1m/s=3.6km/h。
通过阅读小资料给出的数据,了解一些物体的运动速度,加深对速度的理解。再通过教材两道例题分析解答,使学生掌握运用速度公式解决问题,加强学生对速度的概念、单位换算的理解。
3重点难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提出问题:
1.公路上行走的车辆与行人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怎样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为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一章第三节。
(板书或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
先给学生感性认识、思考、质疑,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活动2【活动】自主学习确定目标
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讨论自学情况、启发学生汇报自学成。
1、同学们学到哪些知识?
2、同学们还有哪些问题不懂?
3、同学们想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作出筛选整合,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板书)
1、哪些方法可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
2、物体运动的快慢用什么表示?
3、速度的概念、单位、计算公式。
4、匀速直线运动、变速运动、平均速度。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产生质疑的能力。
活动3【活动】互动学习解决问题
一、速度(板书)
提出问题:物体运动有快有慢。哪些方法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播放视频2】 奥运会男子一百米决赛
【播放视频3】奥运会女子短跑比赛
提出问题:
百米赛跑比赛时,裁判用什么方法判定谁跑得最快?观众用什么方法判定谁跑得最快?
裁判:在相等的路程内,用时最短,速度最快。
观众:在相同的时间内,跑的路程最多,速度最快。
结论: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板书)
第一种方法:在相等的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通过的路程越多,说明物体运动快。如甲图。
第二种方法,在相等的路程内,比较所用的时间,所用的.时间越少,说明物体运动快。如乙图。
提出新问题:
若路程不相同,时间也不相同时,那如何去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例如:学校的百米冠军的成绩是12s,而24届奥运会一万米比赛冠军的成绩是28 min,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分析归纳:求出速度,即计算出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一、速度(板书)
1.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公式:υ=S/t
4.单位:s―m s―km
t―s t―h
υ―m/s υ―km/h
换算关系:1m/s=3.6 km/h
引导学生读阅小资料,了解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及物理意义。
记住:人步行的速度:1.1 m/s 。要求学生说出它的物理意义。
(第一宇宙速度:7.9m/s,第二宇宙速度:11.2m/s,第,三宇宙速度:17.6m/s)
提出问题:火车的速度是72km/h,汽车的速度是30m/s,是火车跑得快还是汽车跑得快?
解:72km/h=7200m/3600s=20m/s
∵30m/s>20m/s
∴火车的速度慢
或:30m/s=3.6km/h×30=108km/h
例题1(P31)
例题2(P32)
注意:
1、解题过程要写出所依据的公式,把数值和单位代入时,单位要统一。
2、计算过程和结果都应带单位。
引导学生学会读课本图12.2-1所示的速度表。
补充例题:
例题1:一位百米赛跑运动员跑完全程用了11 s,而一辆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40km/h,哪一个的速度比较快?
例题2:火车提速后,在北京和上海之间的运行速度约为104km/h,两地之间的铁路线长1456 km,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大约要用多长时间?
二、匀速直线运动(板书)
引导学生观察“想想议议”,回答下面问题:
1、甲图片小球在运动中有什么特点?
(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2、乙图片小球在运动中有什么特点?
(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
3、哪个图片的小球的运动速度快?(用两种比较快慢的方法
(乙图运动速度快)
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2.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物体运动的特殊性,变速运动是物体运动的普遍性。
【播放视频4】越野车攀岩石
提出问题:物体做变速运动时,速度有时快,有时慢,怎样描述它的运动情况呢?
变速运动用平均速度来描述物体的快慢程度。
3.平均速度
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得出的速度叫平均速度。
即:υ=S/t
例1、某同学骑自行车上学,前10分钟行驶2.5km,,后10分钟3.5km,该同学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例2、如图所示,一个物体从甲地到乙地的速度是5m/s,又从乙地返回到甲地的速度是4m/s,求物体在整个过程中的速度。
从上述例2可以得出,要求物体往返平均速度公式为:
物体往返平均速度υ = 2υ1υ2/ υ1+υ2
三、科学世界(板书)
引导学生阅读“科学世界---时间放大镜”。完成下列问题:
1.照相机上“快门”的作用是什么?
2.“频闪摄影”的原理是什么?。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实验探究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4【活动】延展学习自我评价
1、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 的物理量。它的国际单位是 ,20m/s合 km/h。
2、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1min内通过的路程是 120m,则它的速度为 m/s,其物理意义为 。
3、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4s内通过的路程是 20m,则它在前2s的速度一定是( )
A、80m/s B、10 m/s C、5 m/s D、无法判断
4、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v=s/t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通过的路程s越长
B、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所用的时间t越少
C、物体运动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D、物体v由s/t决定,但与s、t的大小无关
5、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在前5s内通过的路程是10 m,在接下来的10s内通过的路程是25m,在最后5s内通过的路程是16m。分别求出它在前5s,最后5s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6、小明跟爸爸坐火车去旅游,为了测定火车行驶中的平均速度采用了如下方法:从听到车轮与钢轨连接处发生第一次碰撞起计数,结果在1min内听到了25次碰击声,爸爸告诉小明钢轨每一根长25 m ,则这段时间内火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大?
活动5【讲授】课堂小结
一、速度
1.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公式:υ=S/t
4.单位:s―m s―km
t―s t―h
υ―m/s υ―km/h
换算关系:1m/s=3.6 km/h
二、匀速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2.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
3.平均速度
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得出的速度叫平均速度。
即:υ=S/t
物体往返平均速度υ = 2υ1υ2/ υ1+υ2
活动6【作业】
作业布置:课后练习2、3题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6
我是来自南八家初中的田富,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运动的快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效果这几方面对本节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上一节讲述的是“运动的描述”,通过这一节学生知道了“什么是运动”,而本节课教材通过“想想议议”栏目提出问题(“哪些方法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引入课题,并且学生讨论总结后直接得出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在小学数学课中,学生学习过计算速度和路程的问题,对这些知识并不陌生,初中物理从简单的运动开始,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逐步展开对物理的学习。
二、学生分析
中学生对速度、路程等物理概念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对本节课还是喜欢物理又害怕难,喜欢的是以前接触过速度的计算,怕的是利用物理公式解决速度问题还是第一次,特别是数学底子薄的学生。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强自信显得特别的重要。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看鲜明、生动、不平常的现象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直线运动的快慢
四、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速度的概念和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
难点: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五、教学方法
1、观察比较法:通过对生活当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2、练习法:通过学生练习,学会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和速度单位的换算。
六、教学程序设计
(一)课题引入
通过多媒体展示“奥运会上刘翔夺冠”的实录引入课题。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具体事例导入课题,更具有吸引力,效果要比教材“想象议议”引入更好。
教师提问:刘翔用了12秒88跑完了110米,你们想知道他有多么快吗?
(二)新授课程
1、首先学生看教材“想想议议”栏目中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教师也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路。
蜗牛在地面沿直线爬行、自行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飞机在空中沿直线飞行,他们的运动情况有何区别?
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他们运动的快慢不一样”。然后让学生继续讨论:生活中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待充分讨论后,师生共同归纳出几个办法。
(1)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远的运动的快。如,二人同时同地出发,走在前面的运动的快。
(2)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短的运动得快。如,百米赛跑,先到终点的运动的快。
(3)时间、路程都不相同时,1s内通过路程远的运动的快。
从而引入速度的概念,引入时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学生对速度的认识:
(1)物理意义
(2)定义
(3)公式
(4)国际单位、常用单位
然后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1.3-2,认识汽车的速度表。让学生阅读小资料,了解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并让学生进行单位换算练习,如:
1m/s=XXkm/h;5m/s=XXkm/h;72km/h=XXm/s
2、在生活中,做机械运动的物体的运动情况相同吗?机械运动时怎样分类的?哪类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想想议议”,学生会发现,甲图中的汽车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运动的路线是直线,乙图中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运动的路线也是直线。在此基础上,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还应让学生了解,物体做直线运动时,若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这样的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可以用公式v=s/t计算出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平均速度。
3、讲解教材中的例题,学会使用公式v=s/t及变形公式s=vt、t=s/v解决简单的问题。在练习过程中,应规范学生的解题过程。养成先分析,在解题的良好习惯。
4、小结:新授课后,组织学生讨论“是否还有疑点?”,并对本节课做简单的总结。
5、完成达标测试,展示答案,集体纠正。
6、作业布置
动手动脑学物理
七、板书设计
运动的快慢
一速度二匀速直线运动
1物理意义1概念
2定义2变速直线运动
3公式:v=s/t3平均速度
4单位:1m/s=3.6km/h
八、教学效果
本节通过教材及身边的实例,科学、规范的引入速度的概念。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素的概念,同时也提高了运用数学工具处理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领悟了建立速度概念的思想方法。对于速度的公式进行计算大部分学生能完成并掌握,但解题时过程不规范还应课下加强训练。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7
知识与技能: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用“运动有快慢” 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难点:建立速度的概念、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反馈展示
1.物体叫做机械运动。
2.地球同步卫星以 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 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3.坐在向东行驶汽车里的小明,以自己为参照物会看到路旁的树木 ,若以 为参照物,小明是静止的。
4.在实际生活中物体的 是相对的 5.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转载于:/h= m/s,18m/s= km/h,54km/h= m/s
6.常见速度值:
(二)生生互助、合作探究----运动类型
1.匀速直线运动:; 2.变速运动: 3.例题(阅读教材21页例题,并写出计算过程)
【练一练】:
(三)小组互助、拓展提高
1.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10s内行进150m,则它第5s内的速度是______m/s 2.汽车在前20s内通过200m的路程,在后40s内通过250m的路程,则汽车在全程中 的平均速度是 。 三、堂清训练、巩固双基:
1.汽车在2h内行驶了72km,其速度是 km/h,合 m/s。
2.飞机在12min内飞行216km,其速度是 :而子弹在2s内飞行了1600m,则 运动的更快。
3.关于速度,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
A.运动快的物体速度大 B.通过路程长的物体速度大 C.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少的物体速度大 D.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长的物体速度大
4.两辆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它们所用时间之比为2:1,行驶的路程之比是4:3,则它们的速度之比是______。
5.南京到北京的列车第一天晚上10时发车,至第二天下午3时到达,全程1050km,该列车的`平均速度是______km/h。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在平直铁路上由静止开始运动的列车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B.投出的篮球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
C.绕地球运动的人造卫星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D.沿直线跑道跑百米的运动员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
7.甲、乙两气球分别以1m/s和1.5m/s的速度竖直升上天空,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以地面为参照物,甲球在上升B.以地面为参照物,乙球在上升 C.以甲球为参照物,乙球在上升D.以乙球为参照物,甲球在上升
8.甲、乙两同学进行百米赛跑,每次甲跑到终点时,乙总落后10m,如果甲在起跑线处,乙在甲前方10m同时起跑,则()
A.甲、乙同时到达终点 B.乙先到达终点 C.甲先到达终点 D.未到终点前,乙在甲前边
第三篇:《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揭示什么是运动的速度。教材结合一组速度型运动的图片和刘翔110米栏比赛,利用“比快慢”这样对比性的问题,引出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问题,即运动速度。为给学生以准确的科学概念,教材特地给出了运动速度的定义,以使学生获取明确的认识。
第二部分,给各种物体运动的速度排序,测量走路的速度。教材安排的给速度排序活动,速度单位是相同的,只要比数字大小便可,让孩子感受到各种典型的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教材介绍的测量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规定走5米的路程,走路的速度不一样,测量花的时间有什么变化。第二步规定走5秒的时间,走路的速度不一样,测量走的路程有没有变化,让学生在测量活动中再一次体会速度的组成要素。
第三部分,引导学生认识运动具有一定的方向。教材以气象预报为例,指导学生阅读资料进行分析,知道物体运动具有一定的方向,也只有知道了运动的速度和方向,才能做好台风到来的准备。
第四部分,指导学生识别缓慢运动。教材用图片展现了四个生活中所见的例,引导学生发现缓慢运动、学习观察缓慢运动的方法,并且学习如何计算运动速度。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开始从被动的学习向主动的学习主体转变,对于新的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对于科学现象也非常感兴趣。从知识层面上讲,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对物体运动的快慢已有感性的认识,但并不知道要用速度来描述运动的快慢。如何科学地理解速度的概念,如何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正确地引出速度的概念是本节教学的核心问题,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学习目标
1.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2.会测量走路的速度。
3.知道运动方向也是描述物体运动的重要方面之一。4.知道有些看似不动的物体实际上在缓慢运动。
/ 5
5.会使用秒表。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难点:会测量运动的速度。评价任务
1.认识速度的概念。
2.会用秒表测量自己走路的速度。教学准备
秒表、米尺、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图片)提问:图中的伙伴们在干什么?
2.猜一猜,谁移动得快?(引导学生说出“不知道他们行进的距离和时间,因此无法判断出他们移动的快慢”)
3.提问:那么,有什么办法能比出他们之间运动的快慢呢?(板书课题:运动的快慢)
二、新课学习
1.讲解“在行进相同距离的情况下比较所用时间的多少”。
(1)讲述:刚才,同学们提出要指定一段距离,让他们进行比赛。下面,让我们来看一段比赛的录像。(播放刘翔比赛录像)
(2)讨论:知道这是什么比赛吗?(110米栏)在决赛中,刘翔以12秒91获得了冠军。美国选手特拉梅尔获得亚军,他的成绩是13秒18;古巴选手加西亚第三名,他跑出了13秒20的成绩。那么,我们是通过什么来比较他们之间运动的快慢呢?(时间的多少)
(3)讨论:就是说,想要比较他们之间运动的快慢,必须符合什么条件?(4)小结:运动的快慢需要用行进一定距离所用时间的多少来进行判断,这就是常说的运动速度。(板书:运动速度)
2.讲解“在相同时间的情况下比较行进距离的长短”。
(1)引入:平时,我们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在我们
/ 5
的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快慢是不一样的。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
(2)你们能给下列运动速度排序吗?在教材第30页上完成。(3)提问:你们是怎么比出快慢的?
(4)那么,物体运动速度的快慢还可能和什么情况有关? 3.测算运动的快慢与距离、时间的关系。
(l)讲述:你平时走路的速度是怎样的?你想测算一下吗?那么,你想设计这样的活动吗?(小组讨论)
(2)出示表格:你能读懂这张表格吗?(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3)讨论测量要求:
①从表格中知道用不同速度的步伐走同样的距离5米。②学生示范正常步伐与慢一些的步伐。
③测量时间时,我们可以用秒表。(出示教学秒表的用法,学生试用)④知道怎样计算速度(用距离除以时间)。为了便于计算,可以借助计算器,结果保留整数。
⑤除了这样测算行走速度的方法,我们还可以这样做(出示表格2)。在这张表里,有哪些情况与第一张表相同?哪些不同?
⑥测量距离时,我们可以使用卷尺。如果尺子不够长怎么办?(分两次测量)提醒大家,测量时要注意将尺子拉直,沿直线测量。
⑦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将同学们分成两大组。左边这几个小组进行测量活动1;右边的几个小组进行测量活动2。在室外,老师已经事先画好了一段5米的距离,做测量活动1的同学可以直接到那个场地测量。做测量活动2的小组,老师已经标好起点位置了。这样的活动你们会做吗?在小组内想想应该怎做,以及如何分工。(学生讨论)
⑧完成测量和记录后,请各小组根据表中的数据,交流一下,正常步伐的速度与慢一些步伐的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4)分小组开始测量。(提醒: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小窍门,室外每块地砖的长度是100厘米)
(5)汇报测量结果,得出结论。(在距离相同的情况下……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
/ 5
4.知道如何判断缓慢运动的物体。
(1)引入:(出示图片)指甲在运动吗?你有办法测出它的生长速度吗?(2)生活中还有很多像指甲生长这样运动缓慢的物体。(出示图片)你有办法计算出小苗的生长速度吗?
5.总结:今天,我们讨论了物体运动快慢的问题,它离不开时间和距离这两个因素。
6.说明物体运动具有一定的方向。
(1)(出示图片)这是一张气象卫星云图,是2005年台风“卡努”运动走向图。(出示资料)
(2)交流问题:气象台在发布台风预报时,除了有时间、风速、风级以外,还强调了什么?为什么?
(3)小结:物体的运动速度除了包括距离和时间这两个重要因素外,还包括物体运动的方向。(板书:方向)
三、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举生活中的一个例子,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吗? 教学反思
在学生猜谁移动快慢时,容易把关注点集中在器具上,忽视运动的时间。此时,教师应启发学生思考:是否应该确定一定的距离及认定有同样的娴熟程度等因素。在学生的争论中,引入讨论110米栏比赛的问题。在讨论110米栏比赛时,要扣住“比赛的距离”、“同一时间起跑”、“看谁花的时间少”、“刘翔的速度是多少”这样一些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运动的快慢需要用行进一定距离所用时间的多少来进行衡量。
给运动速度排序的活动,可在教材列举的基础上再补充一些数据。也可以让学生说说他所知道的其他物体运动的速度。在测学生走路的速度时,教师可以根据上课环境的实际情况,将距离适当加长,这样的效果更加明显。注意安排好小组成员的相互配合。可以4人一个小组,小组成员分担计时、测量长度、记录和被测人的任务。
强调运动方向的重要性。让学生发现在台风运行中还需要关注它的方向,才能准确知道对我们有没有影响。也可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说一说一些运动
/ 5
的方向。
从个别方法入手,引导学生利用参照物发现物体的缓慢运动。先引发学生回忆或思考在生活中能采用什么方发现它们的变化,然后再启发讨论:这些方法中用到的物体对观察有什么共同的作用?(参照物的作用)进一步巩固本课和前课所学的知识。
指甲的生长和小苗的生长比较容易计量出运动速度,即一个星期或一个月长了多少毫米(或厘米);月亮的移动很难判断它的速度,但可以借助周围固定的物体,如树、楼房等来判断它在运动。对于水位上升的判断,可以借助水位表来发现它是缓慢上升还是下降。
/ 5
第四篇:《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教育局教研室 张咏梅
课题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 第二节:运动的快慢
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学习目标 直线运动的概念;4.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能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学习重点 教学方式 教具与媒体 教
学
程
序
内容与教师活动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3min)
学生活动
增加前后内容间的联系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引起学生兴趣
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走向物理
速度概念的建立;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学习难点
引导-探究;参与-活动 课型 体验、应用
微机、投影仪
设计依据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运动,虽然知道了运动是
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但我们平时所说的物体运动和学生回答 静止却都是相对某一物体而言的,即相对于参照物而
言。
哪些物体快,哪些物体慢呢?
【讨论】
书课题)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8min)
断的?
学生回答
【问题】同是物体的运动,它们的快慢一样吗?你认为
【总结】今天我们就研究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板
〖师〗平时我们是如何对物体运动的快慢进行比较、判
【讨论】比较相同时间内谁走的远,和比较在相同长度
内谁用的时间短。
【播放视频1】视频中的画面是怎样比较快慢的?
【播放视频2】比较运动快慢有几种方法?
回答
互动合作精神的体现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先用正确的概念统治大脑
再分辨概念的其他歧义
学生讨论、【总结】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
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路程长则比较快,路程短则
比较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
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所用时间短则比较快,所用
时间长则运动慢。
(二)物理上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6min)
相等,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但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让它们的路程或时间相等呢?
【总结】
谁大,谁运动得就快,谁小,谁运动得就慢。
谁大,谁运动得就慢,谁小,谁运动得就快。
(三)速度(10min)
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讨论】为什么不用单位路程的时间来表示速度呢?
学生讨论
【问题】如果物体运动时所用的时间和通过的长度都不
【讨论】如果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确不容易比较,(1)让它们的时间相等: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师生讨论得
(2)让它们的路程相等:比较单位路程内通过的时间,出
【结论】物理上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它等于
【总结】因为单位时间的路程越大,则速度越大;而单
位路程的时间越长则速度越小,故虽然后者也能比较物
体运动的快慢,但比较起来很不方便,所以我们用单位
时间的路程来表示速度。
【播放视频3】速度的引出?
学生回答
【公式】,用符号表示为。
【单位】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则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即m/s或m.s-
1。
常用单位是km/h或km.h-1。
师生讨论
单位换算:1m/s=1×=3.6km/h
学生练习练习:1km/h=______m/s。
【一些物体的速度】
阅读课文第31页的速度(说明第一宇宙速度是航天器沿
地球表面作圆周运动时必须具备的速度,也叫环绕速
度。)
练习:速度的单位换算-典型例题
学生练习下列物体运动的速度哪个大()
A.蜗牛:1.5毫米/秒
B.炮弹:1000米/秒
C.发射人造卫星的最起码速度:7.9千米/秒
D.火车:360千米/时
【例题】两例题先让学生看,然后变换一些数值进行计
算,变换已知条件进行计算,让学生再命一些类似的题学生计算 目。让另外的学生计算。
(四)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10min)
【频闪摄影】为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我们用频闪摄影的方法将运动物体的位置凝固住,会看到这样的两种不
同情况。看课本图12.2-2,比较两种运动的差异。
教给学生单位换算的策略
拓展知识
及时对知识进行巩固
变式练习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通过对比给出两个概念,公式也可以通过对比给出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
【播放视频4】运动的快慢。
运动。如„„
如„„
【计算】
它们整个路程的速度,我们把它叫做平均速度。
走向社会
学生比较、出
【结论】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讨论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是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可以直接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师生讨论得2.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虽然固定,但我们也可以比较
公式,s是整个路程的长度,t是完成整个路程
就是平均速度。
学生观看
学生练习
所需要的时间,【播放视频5】变速直线运动和平均速度。
【速度表】
练习:有关平均速度的计算
【匀速直线的图像】
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练习:有关图像的判断、选择题等。
【播放视频6】频闪灯
将频闪照相与图像结合,会得出路程随时间的变化图像练习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知道了为什么要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小结 路程就是物体运动的速度,其实单位路程的时间也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速度,只不过后者比较起来不方便罢了;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以后我们学习的关键,我们要注意领会速度单位间换算的技巧,会从不同的信息渠道收集关于速度计算的条件,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作业 P30动手动脑学物理2、3、5。教学 流程
第二节:运动的快慢
一、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1.比较相同时间内谁走的远;
2.比较在相同长度内谁用的时间短。
二、物理上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取单位时间或路程来比较它们的路程或时间。
板书 设计
三、速度
1.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公式: ;3.单位:即m/s或m.s;常用单位是km/h或km.h。
1四、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1.概念;
2.变速直线运动计算公式; 这节课是该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个这册的重要知识点,它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点,所以我们要对它引起高度重视。
1.速度的公式虽然在小学就学过,但为什么速度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学生却并不知道,其实这里课后 反思 就渗透着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所以向学生展示为什么不用单位路程的时间来表示速度的意义就变得非常深远了。在此进行一个讨论是很有必要的。
2.计算平均速度的公式也含有种近似、平均的思想,通过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平均速度的比较,让学生体会这种思想变化的含义是很重要的,何况我们生活中大部分运动还都是涉及的是平均速度,所以在此要通过让学生练习,体会这种思想的转变,这也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需要以后的继续加强。
第五篇:教学设计《运动的快慢》
教学设计《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能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教学难点: 速度概念的建立;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教学方式: 引导-探究;参与-活动
教具 :投影仪、幻灯片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运动,虽然知道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但我们平时所说的物体运动和静止却都是相对某一物体而言的,即相对于参照物而言。
【问题】同是物体的运动,它们的快慢一样吗?你认为哪些物体快,哪些物体慢呢?
投影图片 【讨论】
【总结】今天我们就研究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板书课题)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师〗平时我们是如何对物体运动的快慢进行比较、判断的?
【播放幻灯片】画面是怎样比较运动员快慢的? 【讨论】
【总结】方法1: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路程长则比较快,路程短则比较慢;
方法2: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所用时间短则比较快,所用时间长则运动慢。学生讨论、回答
(二)物理上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新问题】如果物体运动时所用的时间和通过的长度都不相等,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讨论】如果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确不容易比较,但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让它们的路程或时间相等呢?
【总结】(1)让它们的时间相等: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谁大,谁运动得就快,谁小,谁运动得就慢。(2)让它们的路程相等:比较单位路程内所用的时间,谁大,谁运动得就慢,谁小,谁运动得就快。
【投影例题】:小聪同学的100m跑成绩为17s,小明同学的50m跑成绩为8s,他们俩谁跑得快? 【计算并比较】
(三)速度
【结论】物理上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它等于路程与时间之比。【讨论】为什么不用单位路程的时间来表示速度呢?
【总结】因为单位时间的路程越大,则速度越大;而单位路程的时间越长则速度越小,故虽然后者也能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但比较起来很不方便,所以我们用单位时间的路程来表示速度。【公式】用符号表示为v=s/t 【单位】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则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即m/s或m.s-1。常用单位是km/h或km.h-1。单位换算:1m/s=3.6km/h 1km/h =1/3.6 m/s 【一些物体的速度】 速度的物理意义:人的步行速度约1.1 m/s,表示1s内通过的路程是1.1m。
练习:速度的单位换算 5m/s= km/h 54km/h= m/s 下列物体运动的速度哪个大()A.蜗牛:1.5毫米/秒 B.炮弹:1000米/秒 C.发射人造卫星的最起码速度:7.9千米/秒 D.火车:360千米/时
【例题】例题先让学生看,然后老师写出解题格式。
例题:火车提速后,在北京和上海之间的运行速度约为104 km/h,两地之间的铁路线长1456 km,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大约要用多长时间?
(四)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频闪摄影】为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我们用频闪摄影的方法将运动物体的位置凝固住,会看到这样的两种不同情况
【投影幻灯片】小球运动的频闪照片。
【结论】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快慢是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可以直接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2.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虽然不是固定,但我们也可以比较它们整个路程的速度,我们把它叫做平均速度。公式v=s/t 中s是整个路程的长度,t是完成整个路程所需要的时间,v就是平均速度。
练习:有关平均速度的计算
【匀速直线的图像】 将频闪照相与图像结合,会得出路程随时间的变化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知道了为什么要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就是物体运动的速度,其实单位路程的时间也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速度,只不过后者比较起来不方便罢了;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以后我们学习的关键,我们要注意领会速度单位间换算的技巧,会从不同的信息渠道收集关于速度计算的条件,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作业 :一列长200米的火车,完全通过一座6700米的隧道,用了6.9分钟,问此火车经过隧道时的速度为多大? 板书设计
第二节:运动的快慢
一、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1.比较相同时间内谁走的远; 2.比较在相同路程内谁用的时间短。
二、速度 1.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路程与时间之比。2.公式:v=s/t 3.单位:即m/s或m.s-1;常用单位是km/h或km.h-1。
三、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1.概念;
2.变速直线运动计算公式;
课后反思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速度内容虽然学生小学就学过,但准确的物理公式应用仍是重点,教学中增加前后内容间的联系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引起学生兴趣,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走向物理 互动合作精神的体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先用正确的概念统治大脑,再分辨概念的其他歧义 ;学生计算,学生比较、讨论教给学生单位换算的策略,拓展知识,及时对知识进行巩固,通过对比给出两个概念;师生讨论得出,学生练习也可以通过对比给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