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教学设计与反思

时间:2019-05-13 01:14: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蚂蚁》教学设计与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蚂蚁》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一篇:《蚂蚁》教学设计与反思

《蚂蚁》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这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继蜗牛、蚯蚓后,这是本单元观察的第三种小动物。对学生来说蚂蚁恐怕是观察最多的动物之一了,学生对蚂蚁都有一些观感,但是不一定具体和全面。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需要学生观察、记录,而且要分析、猜测,甚至还要用到绘画,是对学生综合性技能的锻炼。走进大自然是本课的宗旨。

【学情分析】

1.上一单元《植物》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观察过一些常见的植物,学会了一些简单观察的方法和记录方法。又经过《动物》单元的前面4课,寻访了校园里的小动物,观察了蜗牛、蚯蚓,巩固了观察方法。

2.本课的主要任务还是观察,并让学生试着用语言描绘所观察到的情景。因为三年级阶段的学生,语文学科中刚刚要求写简单的文章,所以可以和语文学科相结合,以一篇小作文的形式呈现出来。

3.学生对走进大自然有一种自觉的冲动,观察自然界中生活的动物是他们的本性。但往往是学生兴奋地观察了半天,好像什么都看到了,但其实什么都没观察仔细。所以明确观察目标,制定观察计划是观察的首要任务。

4.蚂蚁的观察,并不像蜗牛和蚯蚓那么简单,蚂蚁的爬行速度比较快,个体又小,怎样观察蚂蚁的身体,是学生遇到的新的困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

(2)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有触角,胸上长有六只脚。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用图画尽可能准确地画出蚂蚁的身体。

(2)想办法解决观察过程中的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研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养成细心观察,做好记录的习惯;如实地记录数据和信息,实事求是地分析观察到的现象,多思考,这是得到正确结论的前提和基础。以细心、小心的态度观察蚂蚁,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

1.经历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的过程,初步体会动物的多样性。

2.会画蚂蚁的身体,并正确把握蚂蚁各部分的位置。

【课前准备】

布置各观察小组要带上可能用到的物品:放大镜、小尺子、记录本、小食物(面包、馒头、糖块等)。可能部分学生会忘记带,所以要求小组长负起责任来,提醒组员带上观察用品。培养团队意识,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高效完成任务,便于学生交流观察经验。

【教学过程】

【教学引入】(1分钟)

教师设疑:蚂蚁是我们最常见的小动物了,你们都在什么地方见到过?

学生回答:地上、树上、草地里、花坛、家里、墙角。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已有的对蚂蚁的了解,使得学生回顾与蚂蚁相关的记忆,把学生的思维引到课的主题上来。

【深入】(1分钟)

教师设疑:什么地方的蚂蚁最多?

学生回答:树上、窝旁边。

设计意图:这为后半节课走出教室,选择到户外实际观察蚂蚁的地点提供了参考。

【激起记忆】(2分钟)

师:你看到的蚂蚁都在干什么呀?

生1:四处乱跑找食物。

生2:搬食物。

生3:从窝里向外搬土颗粒,放在洞周围。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在他们的回答中,蚂蚁的记忆在脑海中会越来越清晰。

【探究方法】(3分钟)

师:我相信每位同学都用各种方法接触和探究过蚂蚁,也通过看书、看电视了解过蚂蚁,谁来说说你了解到的蚂蚁的知识?

生1:我用小木棍阻挡小蚂蚁的路,它能够想办法通过,有的从上面翻过去,有的从旁边绕过去,有的原路返回。

师:说明蚂蚁解决问题的方法各不相同,这跟我们人一样,遇到问题处理的方法不一样。

生2:书上说蚂蚁通过的地方都会留下气味,它可以沿着这些气味找到回家的路,所以我用树枝在它路过的地方划了一下,小蚂蚁真的就不知道怎么走了,四处乱找。

师:所以我们在观察蚂蚁的时候,千万别扰乱它们的生活,给它们增加麻烦。

生3:有的人一看见蚂蚁就乱踩。

师:这种行为肯定是错误的,我们可不能这样做。

【引导指向重点】(1分钟)

师:蚂蚁的身体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它们是怎样的形状?

生1:有头、身子和大尾巴。

生2:头上有触角。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自由回答,然后再统一命名,不要提前规定,以免束缚学生的思维。

【提出外出观察】(1分钟)

师:我们不要只在这里说,我们还要用自己的双眼亲自观察,获得属于自己的心得。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综合运用感官的观察过程,了解用眼睛的观察蚂蚁是什么样子的。综合运用感官观察是了解事物属性的需要,将贯穿科学课的整个学习过程。

【明确外出观察的目标】(1分钟)

师:我们这次出去观察蚂蚁,要完成几个任务:

(1)画出蚂蚁的形状。

(2)观察蚂蚁搬东西时的行为。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去完成一件任务很感兴趣。而且完成某一项任务这种要求很具体,很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经历观察活动内容、对象的运动过程,是对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良好载体。

【分组】(2分钟)

师:按学习小组分组,组长负责组织好组员,安排任务。

学生的小组早已形成,小组建设已初具规范。

设计意图:小组建设是高效课堂的抓手之一,科学课讲究合作,就更应该把它用好。

【检查观察用品】(1分钟)

师:组长检查本组的放大镜、记录本、笔、小食物等用品是不是准备好了,小组内评价一下,各个组员是否完成了组长布置的任务。

设计意图:评价小组的建设成果,如果组长组织有方,就不会出现缺东少西的情况。

【安全注意事项】(2分钟)

师:观察时要注意:(1)不要到有危险的地方;(2)观察时要看清周围的环境,不要出现划伤手、碰到头的情况。(3)远离施工现场和环境比较复杂的地方。在指定的完全范围内操作。

设计意图:儿童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对生活周围及大自然的事物充满着好奇心与探究的欲望,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科学教师应充分珍视并加以巧妙利用的。但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科学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分散精力,同时易冲动、好动、好玩耍的个性心理特征常导致学生会做出一些带有危险性的事情。所以作为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当作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每节课都应针对所学内容或多或少地交代或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应注意哪些事项、哪些问题。

【外出观察及任务】(20分钟)

以小组为单位,在指定区域内观察。

观察任务:(1)蚂蚁活动的区域;(2)蚂蚁的种类、大小、颜色;(3)试着画出观察到的某一种蚂蚁的结构。

【课堂小结】(3分钟)

指导画蚂蚁时要注意的事项,学生向教师展示各组的实验报告,教师找出出现问题较多的地方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画蚂蚁时最容易出错的是蚂蚁的身体比例、腿的生长点,其他的比较好把握。

【布置作业】(2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1)完成“观察报告”;(2)根据“观察报告”写一篇观察日记。(3)通过看书、向大人咨询、上网搜索,了解蚂蚁的各种信息,下节课交流展示搜集来的各种资料,扩展对蚂蚁的了解。

分析:学生分组完成,其中不可避免会有个别学生不能积极完成,可以通过组长和组员的帮助、督促,推动他进步。

设计意图:

(1)“观察报告”中蚂蚁的身体结构的绘画,要按自己观察到的蚂蚁来画,不一定与课本中的相同,以求让学生得到最直观的感性认识。

(2)三年级阶段,正好是语文学科作文小练笔阶段,观察蚂蚁这个素材不错,值得一写,可与语文老师合作,相互促进,达成学科间的整合。

(3)通过看书、向大人咨询、上网搜索等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收集、整理、分析的能力,熟练掌握上网查找信息的技巧。

【课后反思】

1.这是一堂实验课,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蚂蚁,实事求是地记录下所观察蚂蚁的情况,得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结论。

2.学生参与了整个过程,获取的知识不是老师给予的,而是自己动手、思考所得的。

3.在画蚂蚁的过程中,蚂蚁六条腿的位置是最容易画错的地方,这时正确的要及时表扬,错误的也要及时提醒注意。

4.三年级阶段,正好是语文学科作文小练笔阶段,观察蚂蚁这个素材不错,值得一写,可与语文老师合作,相互促进,达成学科间的整合。

5.通过看书、向大人咨询、上网搜索等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收集、整理、分析的能力,熟练掌握上网查找信息的技巧。

6.外出户外观察,安全是第一位的。

编辑 范昕欣

第二篇:《蚂蚁做操》教学设计与反思

《蚂蚁做操》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内容】北师大第四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52-53页《蚂蚁做操》 【学习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借助点子图这一直观模型,理解乘法竖式每一步的含义,进一步体会算法多样化。3.在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逐步养成认真倾听、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点子图练习纸、练习本、课件 【教学过程】

热身活动——做蚂蚁操

小朋友们头带小蚂蚁的头饰,排成4行,每行12个人,做蚂蚁操。

活动

(一)圈一圈,算一算——结合点子图回顾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1.出示小朋友们做蚂蚁操的队列情境图,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做完蚂蚁操感觉怎么样啊?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蚂蚁做操》(板书课题)。

(出示课件)看,小蚂蚁们排得多整齐啊!请同学们说说你能从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每排有12只蚂蚁,有4排。(板书)2.结合数学信息尝试提出乘法问题。师:你们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一共有多少只蚂蚁?(板书)

3.全班读题,列出算式,并说说是怎么想的。生:12×4(板书)

4.学生尝试口算,反馈时说说是怎么算的,巩固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5.在点子图上圈一圈,算一算,并结合点子图说说计算过程。交流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圈法做合理的解释。

重点指导以下方法,引导学生说说是怎么圈的,又是怎样算的,将每一步口算过程与点子图中圈画的点子对应起来,借助点子图直观理解这种口算方法。分成两部分,先算10×4=40,再算2×4=8,最后算40+8=48; ●●●●●●●●●●

●● ●●●●●●●●●●

●● ●●●●●●●●●●

●● ●●●●●●●●●●

●●

活动

(二)试一试,说一说——探索竖式计算方法,理解竖式每一步的算理。1.试着用竖式计算12×4 鼓励学生试着用竖式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理解竖式每步的含义及书写格式。2.展示学生的做法。

(学习成果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计算方法: 方法一:完整呈现计算过程的乘法竖式;(幻灯展示)(1)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

(2)沟通乘法竖式、点子图和列表法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3)说说乘法竖式、点子图和列表法三者的不同点和共通之处。方法二:简写后的乘法竖式。(幻灯展示)(1)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

(2)对比乘法竖式完整形式的区别和联系,感受简写形式的简便。(3)全班一起学习乘法竖式的简写形式 3.把应用题的作答补充完成

活动

(三)算一算,说一说——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用乘法竖式的简写形式计算213×3(课件出示)1.口算。2.竖式计算。1 3 × 3 = 3.说一说计算过程和每一步表示的含义,巩固竖式方法。4.小结竖式计算的注意事项。

活动

(四)练一练,说一说——巩固对乘法计算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及运用乘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圈一圈,并结合点子图竖式计算。(课本53页练一练第1题)2.想一想,算一算,加强运用乘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本53页练一练第4题)活动

(五)想一想,说一说——回顾总结自己的收获 1.回顾总结自已的收获。

2.计算36×3你想用口算还是竖式计算,让学生产生竖式计算的必要性。

【板书设计】

蚂蚁做操

每排有12只蚂蚁,有4排,一共有多少只蚂蚁?

【反思】

本节课的研究主题是数学课堂如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算理,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在教学时,我把新旧知识密切联系起来,把抽象的语言与直观的点子图结合起来,在数的问题与形的问题之间相互转换,使数的问题图形化,形的问题数字化。数形结合的过程,使学生看到算式联想到图形,看到图形联想到算式,这样能更加有效地理解算理,进而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我把本节课算理的渗透和算法的教学分成三个层次来实施。第一个层次是根据点子图和列表法,让学生展示出自已的计算过程,通过这个步骤,沟通竖式计算与点子图和列表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第二个层次就是算法的学习和掌握,通过学生亲自体验,感受乘法竖式简写形式的简便,从而掌握乘法竖式的简写形式;第三个层次,是在练习的设计上,我一共设计了两个练习。第一个练习是结合点子图来理解乘法竖式,强化深入理解。第二个练习是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本节课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是,课件能够科学、合理地利用,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教态亲切自然,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并注重对学生读题能力的引导。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是,在沟通三者之间的联系之后,没有进一步总结乘法竖式、点子图和列表法三者的区别和共通之处,使得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还有就是少了让学生产生用竖式计算的必要性。

第三篇:《蚂蚁》教学设计和反思

《蚂蚁》教学设计和反思

一、教学目标

1、探究过程和方法:

a、初步学会自己寻找观察蚂蚁的方法。b、初步学会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观察。

2、知识与技能:

知道蚂蚁身体的一些基本特征,了解一些蚂蚁的活动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培养探索身边的小动物的兴趣和爱护小动物的情感。B、使学生初步具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自己探索便于观察蚂蚁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己探索并改

进实验方法的能力。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找到蚂蚁的一些本质特征。

三、课前准备。

小组观察用的装在瓶子里的蚂蚁、白纸、放大镜、小盆子、小瓶盖、搭桥用的小纸条,记录用的纸和笔。

四、教学活动过程。

1、引入

(1)、实物投影出示一只蚂蚁,认识它吗?蚂蚁是怎样的? 你能画一只大蚂蚁吗?(学生自己在纸上画。)

(2)、选择两张投影出示。要知道谁画得对?怎么办?(引出观察活动。)2、用自己的方法观察蚂蚁。

(1)、(当学生自由观察蚂蚁时发现会到处乱跑,不便于观察)问:你能不能想个办法,不让蚂蚁到处跑又方便我们观察?

(2)、学生讨论解决以上问题的办法,并汇报打算使用的工具或材料。

(3)、学生尝试自己想出的办法是否可行,并在比较后找出认为最好的一种。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方法都给予肯定与鼓励,如:放在透明玻璃瓶或塑料袋

中,放在小木块上再放在小水盆中等。如果有的方法行不通,也应让学生大胆去尝试,在实践中进行改进。

(4)、现在我们可以用放大镜放心地观察蚂蚁的身体了,小组里先讨论一下,你打算怎样观察蚂蚁的身体?

(5)、分发记录纸,把观察到的你认为有价值的内容记录下来,无法表达的可以直接画下来。

(6)、分发放大镜观察蚂蚁。3、讨论:蚂蚁身体的特点。

(1)、(汇报观察到蚂蚁的特点。)问:你观察到的蚂蚁的身体是怎样的?

(2)、和蜗牛比较,蚂蚁的身体有什么特点?

(3)、和蚯蚓比一比,蚂蚁的身体有什么特点?

(4)、(学生自己修改开始时画的蚂蚁。教师再次投影出示。)4、试一试,玩一玩。

(1)、看一看瓶盖上的蚂蚁,为什么不到处爬了呢?

(2)、如果在盆子里再放一只瓶盖,在两只瓶盖之间搭一座桥,它们会怎样呢?

(3)、学生自己尝试。鼓励在尝试中有所创新。

(4)、为什么蚂蚁会顺着桥爬呢?是在找回家的路吗?蚂蚁在地上,还能找到自己的家吗?

5、送蚂蚁回家。

小动物也有自己可爱的家,我们送它们回家吧。小动物也是我们的好朋友,在完成我们的研究后,别忘了让它们回到妈妈的身边去。在送小动物回家的过程中,如果有新的发现,别忘了告诉大家。

教学反思:课堂的气氛是很活跃的,学生在自己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科学课的乐趣,他们是真心的喜欢这节有意思的课。不足之处是学生不太善于进行小组合作,三年级的小学生不懂得分享知识,不善于倾听别人的讲话。记录表完成的不太理想

第四篇:蚂蚁教学设计及反思

上天的蚂蚁

《上天的蚂蚁》是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11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课文是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通过巨人和小蚂蚁对上天的不同态度和做法,告诉孩子们只有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文章短小紧凑,情节通过对话展开,浅显易懂,故事性强,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认识插入云霄、身材魁梧等词,并领会对比手法的妙用。

2.通过朗读、交流、讨论,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引导学生明白困难是不可怕的,可怕的是自己没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只要我们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并一步一步地去做,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教学重点:

认识再大的困难只要脚踏实地去做,就能克服困难的道理。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领悟课文所讲述的道理。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上天的蚂蚁》,今天,课文里勇敢的小蚂蚁跑出来挑战我们啦!它带来了很多字词宝宝,你们还认识吗?小小火车开起来,火车开到这里来!(复习生字词)

二、探究课文,训练朗读

(一)感受巨人对上天的态度和做法。

1.《上天的蚂蚁》讲了谁和谁都想上天?结果怎么样?请你们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读后交流,随着学生的交流,相机贴出巨人图、小蚂蚁图)2.(指着黑板上的图)咱们来看看,巨人和蚂蚁相比,谁更有实力上天?为什么?(在学生汇报中相机引导学生用自己积累的语言描述巨人。又高又大、强壮有力、力大无穷、肌肉发达、结实、顶天立地、膀大腰圆等)像刚才你们说的又高又大、强壮有力,我们就说是身材魁伟。(出示词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巨人?(课件出示补白,生:身材魁伟的巨人)文中还有一个词,跟它的意思差不多,哪一个?(出示身强力壮的词语)跟着老师读两遍。这是一对近义词,再读两遍。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巨人?(课件出示补白,生:身材魁伟的巨人;身强力壮的巨人)3.巨人身材魁伟,小蚂蚁呢?用文中的词概括(生:很小很小,出示小蚂蚁图片)4.巨人比小蚂蚁更有实力,可他却没有上天,是他不想上天吗?自读1至3自然段,找找哪句话告诉我们巨人想上天? 是啊,巨人多么想到天上去看看呀!你们想到天上去看看吗?你想到天上去看什么?(生畅所欲言:看神仙、嫦娥、玉兔、神州七号、弯弯的月亮,闪闪的星星、飞翔的鸟儿、浩瀚的太空等)天上这么神奇,这么美丽,我多么想到天上去看看呀!你呢? 巨人也是这样,他多么想到天上去看看啊!(出示:巨人多么想到天上去看看啊!)谁能读出巨人的强烈愿望?(指导朗读)读得真不错,他把重音落在多么这个词语上,真有自己的理解!5.巨人这么想上天,又这么有实力,可为什么没上天呢?自读1-7自然段,请你们边读边想,画句子,找依据。

汇报交流:预设一,因为巨人跑掉了,害怕了,没信心。师追问:是啊,巨人因为害怕、没信心,所以跑掉了。那么,巨人为什么要跑掉?为什么害怕?为什么没有信心呢? 预设二:因为树太高了,所以巨人没上天。师追问:是啊,因为树太高了。那这棵树到底有多高呢?(学生找出描写树高的句子,教师出示句子:有一棵树,很高很高,高得插入了云霄。)师出示课件,一边画,一边口头描述:蓝蓝的天上飘着朵朵白云,有一棵树,很高很高,高得插入了云霄,连白云都要抬头仰望它了。

(指导朗读)谁能读出它的高?自己先试一试,练一练。(学生展示朗读,生生评价,在评价中指导朗读。)6.多高的树啊!现在让我们都来到树脚下,抬头仰望,我们能看到飞翔的鸟儿,散步的云儿,就是看不到树尖。(让学生跟做抬头仰望的姿势)孩子们,再往上看,一直往上看,我们看到了刺眼的阳光,就是看不到树尖。仰望了这么久,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谈感受:眼睛看花了;脖子仰酸了等)是啊!巨人来到树下,(引读:)他抬头仰望,脖子都仰酸了,也望不到树尖。太高了,(引读:)巨人摇摇头,说:好高哟,要想爬上去是根本不可能的。

从摇摇头和根本,你们体会到了什么?请个小朋友起来表演巨人摇摇头的样子。(请一生表演摇摇头)你们从他的表演中,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7.是啊,巨人完全丧生了信心,这时,老爷爷鼓励他了,他说:试一试吧!你身强力壮,也许能爬上去。

(练习朗读,一会儿来鼓励鼓励巨人。)(创设情境)现在我是巨人,你们来鼓励鼓励我吧!(生鼓励)你们一次又一次地鼓励我,我一次又一次地后退,不行,不行,这就是连连告退。(出示词语卡:连连告退)。巨人连连告退,终于跑掉了。板书:终于跑掉

(二)感受小蚂蚁对上天的态度和做法。

过渡:巨人长得身强力壮,都没有上天,那小小的蚂蚁为什么能上天呢?(交流:因为小蚂蚁有信心;因为小蚂蚁一步一步去爬了。)从哪里可以看出小蚂蚁有信心?自读7-13自然段,找依据。汇报交流:

看来,同学们火眼金睛,都找出来啦!瞧!1.我能爬到天上去!一个充满自信的声音传来。谁来当当小蚂蚁,读读这句话。(抽生读,师评价,在评价中,训练学生读得充满自信。)读得真好,我相信你一定能到天上去的!再瞧!2.我能行!创设情境:小蚂蚁,你能行吗?(一生读:我能行!)树太高了,你能行吗?(一生读:我能行!)你的身体那么小,你能行吗?(一生读:我能行!)这边的小蚂蚁,你能行吗?那边的小蚂蚁,你能行吗?(对着全班同学)小蚂蚁们,你能行吗?(生答我能行)这就是充满自信,(出示词语卡:充满自信)让我们充满自信地读读这个词吧。

小蚂蚁不仅充满自信,它也开始行动了。3.小蚂蚁说着就开始爬树。

(1)老爷爷看见了,劝告它:小蚂蚁,身材魁伟的巨人都跑掉了,你还是放弃吧!小蚂蚁勇敢地说,(引读)只要我一步一步不停地爬,就一定能爬到天上!(2)巨人看见了,说:好高哟,要想爬上去是根本不可能的。小蚂蚁坚定地说(引读)只要我一步一步不停地爬,就一定能爬到天上!(3)飘浮的云儿看见了,说:树很高很高,高得插入了云霄,你能爬上去吗?小蚂蚁充满自信地说,(引读)只要我一步一步不停地爬,就一定能爬到天上!(配乐,创设情境)小结:我仿佛看见了很多小蚂蚁顺着树干一步一步往上爬,终于爬到了天上。杨老师希望同学们也可以成为充满自信、坚持不懈、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小蚂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一点点、更接近成功!一起加油吧!

三、布置作业

学习上、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你们是怎么对待、处理困难的呢?请写一段完整通顺的话,写在日记本上。温暖小提示:可以先跟好朋友说一说,交流讨论,会说就会写,说完整话,写通顺句。

四、板书设计

巨人 身材魁伟 连连告退 终于跑掉

上天的蚂蚁

蚂蚁 很小很小 充满自信 不停地爬

教学反思

《上天的蚂蚁》一课是二年级上册第11单元“努力”的一篇主体课文。这是一个故事性强的童话故事,浅显易懂,通过一只小小的蚂蚁凭借不懈努力,从通天树爬到天上的故事。赞扬了蚂蚁为了实现自己远大的梦想、目标,勇往直前的精神。

在第一课时学生读通、读懂课文,解决生字词的基础上,我对执教第二课时的目标定位是通过研读、赏读课文和句式练习,让学生体会到要想实现目标,靠得不是体力等物质方面的条件,而是要有坚持不懈、努力进取的恒心和毅力。

因此,在教学环节上。先让学生体会树的高,这是条件。再让学生对比巨人和蚂蚁分别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还通过白胡子爷爷对两人不同的看法,引导学生读、思、感悟文本,从而体会出努力的含义。

此外,这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为主线,把教学目标落实到教与学的过程之中,注重生成。在读中感悟文意,在读中体验情感,在读中感受到蚂蚁自信、勇敢、努力的品质,在读中提升语言素养和人文情怀。

当然,回顾自己的这堂课,教师的评价多于学生的评价,形式非常单一,这样难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我要多引导学生学习怎样评价自己和同学,学会发现同学的优点,反思自己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第五篇:《蚂蚁》教学设计与评析

《蚂蚁》

【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青岛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五单元动物王国19课《蚂蚁》

二、教材解析:对于儿童而言,世界是一个充满生机,多姿多彩的天地,是他们从孩提时代起就怀有浓厚兴趣的神奇世界,一花一草,虫鱼鸟兽都曾引起他们的关注。《蚂蚁》一课主要让学生用简单的工具对动物进行比较细致的观察,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教育,认识昆虫,并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

三、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工具对动物进行比较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或文字表达;能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2、珍爱生命;培养学生长时间观察、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3、认识常见的动物类型——昆虫;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

四、教学难点:对动物进行比较细致的观察并能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

五、教具准备:

放大镜、蚂蚁实物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导入主题

1、出示蚂蚁图片

它们长的虽然形态各异,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蚂蚁。

2、生画蚂蚁,根据学生回答,师随机板书:身体?脚?触角?

二、自主观察

(一)观察实验一:蚂蚁的身体特征

1.制定实验方案:观察开始前,引导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如把蚂蚁放在观察皿里,用放大镜观察,要注意不要弄伤它们,讲解一下放大镜的用法。(课件出示:温馨小提示)

2.观察探究:以小组为单位,分发放大镜和蚂蚁,每个小组6名同学,每组至少两个放大镜

(1)学生分组观察,教师巡回指导。及时提示学生观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辅导学生做好研究记录。

三、交流总结

1、汇报交流。

师:(课件出示一只蚂蚁)。看图介绍蚂蚁的身体结构。

指生说蚂蚁的特征。学生说着老师在黑板上画。指导学生总结蚂蚁的共同特征。课件出示蚂蚁的共同特征:生齐读

2、探究昆虫的共同特征

(出示蜜蜂、蝴蝶图片)生观察比较并交流。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比较,你们发现它们哪些地方和蚂蚁相似?

师小结:像蜜蜂、蝴蝶这样的动物,它们和蚂蚁一样,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正是因为这些相同的特点,所以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昆虫。(板书:昆虫)指生说。

(课件出示昆虫的共同特征: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生齐读 出示儿歌: 学生拍手齐读。

3、昆虫运动会

出示各种动物图片,学生辨别交流。

四、应用拓展

1、送蚂蚁回家

2、蚂蚁回到大自然的家后,它们忙些什么?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1)播放视频(看完后)师:你从蚂蚁身上学到了什么?

3、播放视频:儿歌蚂蚁 学生拍手做各种动作一起唱。

4、小结:

下载《蚂蚁》教学设计与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蚂蚁》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蚂蚁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反思

    蚂蚁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会用文字等多种方法观察记录蚂蚁。能倾听其他同学的想法和建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能对蚂蚁的形态和行为特征提出问题,并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蚂蚁与蝈蝈教学设计

    20. 蚂蚁和蝈蝈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蚂蚁与蝈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中的一篇短小却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

    蚂蚁与蝈蝈教学设计

    蚂蚁与蝈蝈教学设计 蚂蚁与蝈蝈教学设计1 第一课时一、课前说话:同学们,你们知道蚂蚁是一种怎样的动物?二、初读课文。1、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再读课文,标上小节号,画......

    《蚂蚁》教学设计与评析5篇范文

    让科学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 ——《蚂蚁》 执教人临沂金雀山小学王凤云 【个人简历】 王凤云,女,1997年7月毕业于临沂师范学校。1997年10月自学山东师范大学专科毕业,2002年7月于......

    蚂蚁教学反思

    蚂蚁教学反思 蚂蚁教学反思1 活动目标:1、在手膝着地爬的游戏中,平稳地控制自己的身体。2、喜欢参加体育活动,感受体育活动的乐趣。3、让幼儿初步具有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体验健......

    蚂蚁教学反思

    《蚂蚁》是科教版《科学》三上动物单元中的一个教学内容。喜受小动物之情可以说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当他们发现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兴致勃勃地观察起来。这节......

    蚂蚁教学反思

    《蚂蚁》教学反思 一、以读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的重要性毋庸多说,那么......

    《蚂蚁》教学反思

    《蚂蚁》教学反思 在本周四上午的《蚂蚁》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得到了刘老师,耐心细致的指导,也发现了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许多不足,通过刘老师的点评,我也看到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