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静女教案及课堂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2、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能力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传承文化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准确、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领会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妙处。
2、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诗中女主人公形象的把握。
教学方法与学法:
采用渐进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课文知识,结合诵读法、谈话法、讨论法、比较法、训练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辅助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进《诗经》,简介《诗经》
同学们,中国古诗中有无数的名句,是经过了几千年时间的洗礼而沉淀下来的,如美酒般香醇。其中有许多爱情名句值得我们咀嚼,下面老师起头,同学们来接吧!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击鼓》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诗经·子衿》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木瓜》
同学们这些爱情名句出自于哪里吗?(学生回答)《诗经》。
请你们在回忆初中所学的基础上说说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学生各抒已知,教 师总结归纳播放课件)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它成书于春秋时期,共305篇。先秦时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2)《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颂”是宗庙祭祀的颂歌。“雅”是宫廷乐歌。
“风”绝大多数是十五国民间歌谣。“风”本来是什么意思呢?学术界有多种解 释,有一种解释就是说瓦罐子,农民没事干的时候就敲呀敲的,一边敲一边唱歌。后 来把“风”作为民歌的代表。《诗经》产生的时代人们认为“风”是最低级别的一种 歌谣,但是从文学史上看,“风”的成就是最大的,文学地位是最高的。
“六艺”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赋”者,即直接铺叙陈述。
“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4)《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四言诗节奏为每句二拍。
(5)《诗经》大多数是抒情诗,运用了现实主义的风格,从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构成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画卷。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今天学习我们《诗经》中爱情诗的名篇《静女》,是邶国的民歌,邶国是现在河南境内的一个国家。这首诗距今已两千多年了,两千多年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童年时代,但是我们读《诗经》可以看出当时我们的祖先在运用汉语方面的技巧已经非常高超了。两千年后,我们现在看《诗经》,特别是其中的“国风”,每一首都是非常优美的。我们看人类物质生活的发展,五年一小变,十年一大变,更不用说一百年,那更不要说一千年!一千年就天翻地覆了,现在一百年都天翻地覆了。就连我们小时候跟现在的物质生活水平那也是不能同日而语,但是,人类的情感生活、人性的变化,那是非常小的。几千年前的人,他们的喜怒哀乐和我们现在的喜怒哀乐大体是一致的。所以,我们读《诗经》,能够被他们感动,就是这个原因。我们今天的主题是《用优美的汉语描绘优美的人性——<诗经·静女>欣赏》,我们看看那么十几句诗,文字也很简单,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大部分还是重复的字眼,但是我们为什么说是优美的语言呢?为什么说它里面描绘了优美的人性呢?是怎样的人性呢?今天我们通过这首诗,我们探讨一下,共同走进《诗经》这个迷宫。
二、检查预习,朗读正音,读出节奏。
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音自己轻声朗读课文。
2.请一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纠正,归纳通假字。
爱:通“薆(aì)”,隐藏,遮掩。见:通“现(xiàn)”,出现。
说:通“悦(yuè)”,喜爱。
归:通“馈(kuì)”,赠送。
女:通“汝(rǔ)”,你。这里指“肜管”。
匪:通“非(fēi)”,不是。
3.听录音朗读,注意自己用铅笔划出节奏;全班再齐读一次,注意读出四言诗节奏,基本上是每句两个节拍,个别句式灵活处理。
三、解词译句,领会诗意,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试翻译课文,标出疑问。
2.学生质疑,教师或其他学生解疑,教师板书疑难字词。
虚词:其、之、以
实词:说、见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通“现”,出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通“悦”,喜爱。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美人之贻。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请三位同学各译一段,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4.教师小结点评。
.文雅姑娘真美丽,约我相会到城楼。暗里躲着不出现,害我想走又不走。.文雅姑娘真好看,送我一支红管萧。红色管萧有光泽,我对管萧很喜好。.郊外采茅送给我,茅草美丽又稀奇。不是茅草真的美,美人送礼最珍贵。
5.男女生分别朗读诗歌一次,在领会诗意的基础上,读出重音(每句重音为着意突出之词),读出两情相悦的意味。
四、研读分析,合作探讨。
1.思考:每一节讲了什么?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第一节写恋人约会。
主要运用了赋的表现手法,叙述了男女青年一次赴约的情景,姑娘“薆而不见”时男青急得“搔首踟蹰”,把他焦灼忧虑的心情十分逼真地描写出来。这里的心理和细节描写都十分成功,表现出男子对姑娘真挚情义和迷恋程度。
第二节写恋人赠物。
运用赋(赠彤管)、比(彤管,其实也指女子,暗喻女子的美丽)的表现手法,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来表现我对“静女”的喜爱之情。
第三节写赠茅赞人。
运用赋(继续写两人见面后静女又送我茅草)、兴(“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借物抒怀,赞美自己的恋人,感谢她送来礼轻情重的珍贵礼物,表达了他接受茅草后的欣喜与幸福的感情,也表达对女子的爱慕之情„„)的表现手法.
2.我们以前也学习了许多有关爱情的词,它们与本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唐诗、宋词中的爱情较含蓄,而本诗大胆而热烈,是因为在春秋以前,礼教在民间的约 束力远不如后来封建社会那么顽固。)
3.分小组讨论:诗中男女主人公各是怎样的形象?(学生各抒已见,教师总结)《静女》中女主人公的形象是怎样的?
诗章中——首先,女主人公是娴静温婉美丽的。“爱而不见”呢?透露出女主人公细腻、活泼机灵、富有智慧。而委婉含蓄可以从诗章的下半部分——她喜爱男主人公却并不直言而借赠送“彤管”、“荑”表现出来。综上所述,女主人公是一位娴静温婉美丽、情感细腻委婉含蓄、活泼机灵而富有智慧的好女儿形象。
《静女》中男主人公的形象是怎样的?
诗章中——首先,男主人公是有爱心(爱慕之心)的。其次,男主人公是有诚心(诚信之心)的,如约而至。再次,男主人公是有耐心(忍耐之心)的。最后,男主人公是憨厚的:女主人公没有出现,男主人公是“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急得他是挠头、抓耳又挠腮,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可见其憨厚。综上所述,男主人公是一位憨厚而有爱心、有诚心、有耐心的可以让女主人公托付终身的好男儿形象。
4.思考:为什么青年最喜欢普通的荑草?(自由发言)
照常理,红艳彤管应比茅草贵重,但在小伙子心中茅草更贵重,这从小伙子的赞美可以看出来。小伙子对彤管只称赞它外表色泽鲜艳,对荑草则大加赞叹“洵美且异”。“洵”即诚然、实在,“异”即特别、异常。显然他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是另有所感。白色的荑草朴实无华,但因它是姑娘亲自从野外采来作为信物给小伙子的,寄托了姑娘的一颗真挚的心,物微而情深,因而,它已不再是一般的荑草,而成为小伙子眼中“洵美且异”的珍品。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姑娘借荑草以传情,小伙子接受赠物,也就是接受了姑娘的一片深情。可见他们彼此真诚相爱,心心相映,并且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重情轻利的基础上的。所以他们的爱情也会像那初生的荑草一样,在爱的雨露滋润下繁茂起来,可以想见他们的爱情将会永远甜蜜幸福。
说说你心中追求的爱情是怎样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诗中的爱情是甜美的,令人羡慕的,但中学生青涩之果不可摘,早恋不可取。)
5.《静女》的艺术魅力:
①.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用轻松优美的格调把民间一对恋人约会时的情景描写得生动活泼,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②运用“赋”叙事,巧妙选用细节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刻画出男女主人公的美好形象;运用“比、兴”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恋人间那大胆而热烈,美好而甜蜜,纯朴而真挚的爱情跃然纸上,真实感人。
③诗歌采用重章复唱来表达内心的情感,风格朴实,也增添了艺术魅力。
五、总结全文
《诗经》像无名的野花散发着远古的芬芳,那天真的时代,圣人未生,青牛未西行,那人性还不受压抑。人们在大地上游行,自由的相亲相爱,后人孔子为其中无处不在的质朴和真诚感动,评价说“诗三百,一言蔽之,思不邪”。
六.布置作业
1、在不改变诗的主旨的前提下,将《静女》改写为现代诗,早读课上讲台朗读。
2、搜集《诗经》中的爱情名篇名句,进一步亲近古典文化,写在周记中。
3.完成课后有关《静女》的习题。
七.板书设计:
《诗经》两首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按内容可分为:
“颂”是宗庙祭祀的颂歌 “雅”是宫廷乐歌
“风”是民间歌谣,成就最大,文学地位最高
“六艺”
②《诗经》的表现手法:
“赋”即直接铺叙陈述
“比”即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艺术魅力:(课件出示,要求学生摘抄)
①.现实主义创作风格。把民间一对恋人约会时的情景描写得生动活泼,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②运用“赋”叙事,巧妙选用细节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刻画出男女主人公的美好形象;运用“比、兴”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恋人间那大胆而热烈,美好而甜蜜,纯朴而真挚的爱情跃然纸上,真实感人。
③诗歌采用重章复唱来表达内心的情感,风格朴实,也增添了艺术魅力。
大胆而热烈美好而甜蜜,纯朴而真挚,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由婚姻和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八.课堂练习:
1.《诗经》原名《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共收录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的诗歌_____________首。它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__。《诗经》“六义”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静女》一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2.此诗中有“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的句子,但接着又说“匪女之为美”,而是因为“美人之贻”,这反映了青年人什么心理?用一个成语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3.翻译诗句。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4.诗中写到那女子见男子来了,却故意找个地方把自己隐藏起来,小伙子禁不住“搔首踟蹰”起来,这反映了小伙子什么心理?
5.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2分)(05高考浙江试题)
李泽厚认为,汉字以“象形”、“指事”为本源。__________________正是这个方面使汉字的象形在本质上有别于绘画,具有符号所特有的抽象意义、价值和功能。
①一个字表现的不只是一个或一种对象,而且也经常是一类事实或过程,也包括主观的意味、要求和期望。
②“象形”有如绘画,来自对对象概括性极大的模拟写实。
③这即是说,“象形”中也已蕴涵有“指事”、“会意”的内容。
④然而如同传闻中的结绳记事一样,从一开始,象形字就已包含有超越被模拟对象的符号意义。
思路解析:要求填写之处的前面,谈的内容先是“象形”,然后是“指事”,那么后面的内容紧接的应该是第②句,这一句确定了下来,其他的句子以此为基础,就容易调整了。答案:②④①③
第二篇:静女教案及课堂练习
邶风 静女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2、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二>能力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三>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传承文化精神。
二、教学重点
1、通过准确、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领会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妙处。
2、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3、了解古代人民对真挚爱情的向往,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爱情观。
三、教学难点
1、诗中女主人公形象的把握。
2、诗中男主人公形象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与学法: 采用渐进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课文知识,结合诵读法、谈话法、讨论法、比较法、训练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
六、教学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进《诗经》,简介《诗经》
师:有人说,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它没有任何杂质,衣食男女每天都上演着悲欢离合,有的千古传颂,有的默默无闻,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催人泪下,因而在文学史里,爱情就成了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我们很多同学都知道一些经典的爱情故事,比如
(学生列举)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灰姑娘,美人鱼和王子,许仙和白娘子……
师:那么,你有知道哪些爱情诗句呢?(小组接力)
窈窕淑女,-------------------。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执子之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击鼓》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日不见,---------------。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诗经·子衿》 所谓伊人,---------------。蒹葭(jian jia)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为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师:看来大家在平时积累的还真不少,这些诗句所处的年代纵然离我们很远,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其中情感的炽(chi)热,因为它代表着人类最纯洁的心灵碰撞,而作为诗歌的源头,《诗经》的开篇就向我们展示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勇敢而又直接的自由恋爱,无独有偶,《邶bei风 静女》也沿袭了这种精神,为我们谱写了一首清新淳朴的恋歌。今天,让我们也玩一次穿越,一起来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感受那充满诗意的约会吧。
(二)检查预习
了解《诗经》
师:古人云: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做好计划,提前打算,做事成功的几率就大。学习更是如此,下面我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1.请你们在回忆初中所学的基础上说说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共305篇。
(2)《诗经》先秦时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3)《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颂”是宗庙祭祀的颂歌。“雅”是宫廷乐歌。“风”绝大多数是十五国民间歌谣。
(4)《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朗读正音,读出节奏。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音自己轻声朗读课文。
2.生字注音
3.归纳通假字。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爱:通“薆(aì)”,隐藏,遮掩。见:通“现(xiàn)”,出现。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说:通“悦(yuâ)”,喜爱。
女:通“汝(rǔ)”,你。这里指“彤管”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归:通“馈(kuì)”,赠送。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匪:通“非(fēi)”,不是。
4.解词
5.听录音朗读,注意自己用铅笔划出节奏;全班再齐读一次,注意读出四言诗节奏,基本上是每句两个节拍,个别句式灵活处理。
6.请三位同学各译一段,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教师小结点评:文雅姑娘真美丽,约我相会到城楼。暗里躲着不出现,害我想走又不走。.文雅姑娘真好看,送我一支红彤管。红色彤管有光泽,我对彤管很喜欢。郊外采茅送给我,茅草美丽又稀奇。不是茅草真的美,美人送礼最珍贵。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伴随音乐范读课文,课件展示问题
诗中的人物有哪些?板书:静女 小伙子
约会
2.姑娘传达情谊的信物是什么?(彤管,荑草)小伙子更喜欢哪一个(荑草)?为什么?思考:为什么青年最喜欢普通的荑草?(自由发言)
照常理,红艳彤管应比茅草贵重,但在小伙子心中茅草更贵重,这从小伙子的赞美可以看出来。小伙子对彤管只称赞它外表色泽鲜艳,对荑草则大加赞叹“洵美且异”。“洵”即诚然、实在,“异”即特别、异常。显然他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是另有所感。白色的荑草朴实无华,但因它是姑娘亲自从野外采来作为信物给小伙子的,寄托了姑娘的一颗真挚的心,物微而情深,因而,它已不再是一般的荑草,而成为小伙子眼中“洵美且异”的珍品。姑娘借荑草以传情,小伙子接受赠物,也就是接受了姑娘的一片深情。可见他们彼此真诚相爱,心心相映,并且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重情轻利的基础上的。所以他们的爱情也会像那初生的荑草一样,在爱的雨露滋润下繁茂起来,可以想见他们的爱情将会永远甜蜜幸福。
(四)仔细研读课文,小组合作探讨下面问题
1.说说小伙子在等待姑娘的过程中有哪些行为?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变化?
行为:掻首踟蹰,弄彤管,抚荑草 心理:期待,焦急,甜蜜
板书完成表格 2.根据下面的两个问题分析人物性格,完成表格。
问题一:找出描写静女的词语,再用自己的话说说她是怎样的人?
外貌:美丽(姝,娈)
性格:调皮可爱(爱而不现)
问题二:小伙子对姑娘的情感是怎样的?他具有怎样的性格?
情感:痴情
性格:憨厚,真诚
3.反
复
诵
读
:
静女其姝(shū),俟(sì)我于城隅(yú)。
爱而不见,搔首踟躇(chí chú)。
静女其娈(luán),贻(yí)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你有什么发现?
这首诗的部分内容反复使用了相同的句式,表达的意思也很相似,这种艺术手法叫“重章叠句”通过反复的吟咏,能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有助于表达诗歌的思想情感。“重章叠句”为《诗经》所首创,正因为它在传达情感上的巨大作用,所以后世诗歌仍在沿用,即使在今天它仍然在歌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提问:请听下面一首流行歌曲,辨别其中是否使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如果使用了,请你谈谈它的作用。播放歌曲《凉凉》
参考:倾诉了为情所伤的痛苦以及对爱人的思念之情。
五、指导背诵
六、总结全文
在那纯真的年代,没有手机没有网络,人性还不受压抑。《诗经》像无名的野花散发着远古的芬芳,人们在大地上自由行走,自由的相亲相爱,后人孔子为其中无处不在的质朴和真诚所感动,曾评价说“诗三百,一言蔽之,思不邪”。如果大家下来有空就多读读《诗经》吧。七.布置作业
1、在不改变诗的主旨的前提下,将《静女》改写为现代诗,早读课上讲台朗读。
2、搜集《诗经》中的爱情名篇名句,进一步亲近古典文化,写在周记中。
3.完成课后有关《静女》的习题。
八、板书设计:
九.课堂练习:
1.《诗经》原名《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共收录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的诗歌_____________首。它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__。《诗经》“六义”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静女》一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2.此诗中有“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的句子,但接着又说“匪女之为美”,而是因为“美人之贻”,这反映了青年人什么心理?用一个成语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3.翻译诗句。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4.诗中写到那女子见男子来了,却故意找个地方把自己隐藏起来,小伙子禁不住“搔首踟蹰”起来,这反映了小伙子什么心理?
第三篇:《静女》教案
《诗经》二首 《静女》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2、诵读课文,理清课文叙事线索,体会感情。
3、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教学重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3、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教学难点:
1、诗歌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大家的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了很多的诗歌,而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其实,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接触了《诗经》,大家还记得哪些诗歌是出自《诗经》的吗?(《采薇》、《关雎》、《蒹葭》,课件出示重点诗句)今天我们也将学习《诗经》中另外两首 诗歌,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经》。
二、介绍《诗经》
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现存诗305篇。它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1)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铺陈(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大学、中庸、孟子、论语合称为“四书” 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五经”
三、导入《静女》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娴静美丽的女子是男子的好配偶。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静女中的女主人公也是一个娴静美丽的女子,那她跟男主人公会产生怎样的爱情故事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一)、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听并且注意节奏,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2、字音字义、通假字。
3、逐段进行讲解。第一章:(1)表现了女子怎样的形象特点?(娴静美丽、矜持、调皮„)
(2)女子为何隐藏起来?男主人公有何反应?
(3)这一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第二章:
(1)女通汝,一语双关。(指彤管,其实也指女子,暗喻女子的美丽)(2)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比:以彼物比此物也)第三章:
(1)“匪汝之为美,美人之贻”结合课后第一题回答问题。(借物抒 怀,表达对女子的爱慕之情„„)
(2)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全诗直接描写、间接描写)(3)探讨男子对女子所送的礼物有何评价?男子心目中的彤管和茅草哪个比较重要?(按照常理来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接受彤管,想到的是它鲜艳的色泽,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我们看采,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4、小结(板书)
(二)、具体研习
1、《静女》中女主人公的形象是怎样的?
诗章中——首先,女主人公是娴静温婉美丽的。诗章中直接交代了 4 这一点,即“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其次,女主人公大胆开放,具有叛逆反抗性。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女子的社会地位很低下,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又要受到统治者的思想禁锢。男子婚娶尚且要经过家长包办,媒妁之言等,何况是女子呢。诗章之中的女主人公不仅没有遵守当时社会制度,待字闺中,等待媒妁之言、家长包办,反而与男子私自约会于城之角楼,由此可见,女主人公大胆开放,具有叛逆反抗性。再次,女主人公情感细腻、委婉含蓄,但她活泼机灵,富有智慧。为什么女主人公“爱而不见”呢?有这样的可能——第一种可能:女主人公想通过隐藏一段时间,观察一下,在当时,有没有异常情况出现,不适合约会,有则不赴约,无则赴约;第二种可能:女主人公想通过隐藏一段时间,看看赴约的男子有没有耐心反过来等她,值不值得自己的付出,值得就赴约,不值得就打道回府嘛;第三种可能:女主人公故意捉弄一下男主人公。综合上面三种可能,透露出女主人公细腻、活泼机灵、富有智慧。而委婉含蓄可以从诗章的下半部分——她喜爱男主人公却并不直言而借赠送“彤管”、“荑”表现出来。(先同学总结,后老师总结。)综上所述,女主人公是一位娴静温婉美丽、情感细腻委婉含蓄、具有反抗思想禁锢、活泼机灵而富有智慧的好女儿形象。
2、《静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①“赋”的表现手法。这是一篇爱情回忆录,通过回忆,记叙了一 对青年男女,恋爱双方一次“城隅”幽会的一个片段情景。②“比”的表现手法。诗章中以“彤管”、“荑”草之美比“静女”之美。
③“兴”的表现手法。诗章中的男主人公是喜欢女主人公的,但他却没有直接说“我喜欢静女”或“我喜欢你”,而是先说我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然后才含蓄委婉地说“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因为喜欢静女,才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爱屋及乌。这里,男主人公先说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就是为了后来表达喜欢静女。
④细节描写。(女子)爱而不见,(男子)搔首踟蹰。
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刻画人物形象:女子,调皮;男子,急躁。表达思想感情:热恋中男女真切、自然的感情
⑤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体现在描写女子美丽上,对女子的喜爱等。⑥四言为主,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使诗歌在音律上收到美的效果。
《静女》中男主人公的形象是怎样的?
诗章中——首先,男主人公是有爱心(爱慕之心)的。其次,男主人公是有诚心(诚信之心)的,如约而至。再次,男主人公是有耐 心(忍耐之心)的。最后,男主人公是憨厚的。女主人公没有出现,男主人公是“爱而不见,搔首踟躇”,急得他是挠头、抓耳又挠腮,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可见其憨厚。(先同学总结,后老师总结。)综上所述,男主人公是一位憨厚而有爱心、有诚心、有耐心的可以让女主人公托付终身的好男儿形象。
(三)、总结
这首诗歌以第一人称的口吻,通过回忆恋人约会的情景,运用各种表现手法,表达出静女与男子之间的一种大胆而热烈,美好而甜蜜,纯朴而真挚的爱情。反映古代广大人民对自由婚姻和美好、幸福的爱情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四)、布置作业 背诵《静女》(五)、板书设计
情人相约图 静女 情人赠物图
情人表白图
大胆而热烈 美好而甜蜜 纯朴而真挚
表现手法:赋 比 兴 细节描写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第四篇:静女 教案
第一课时
一、《诗经》两首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有关常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形式特点;
3.领悟“我”的形象塑造,把握艺术技巧
二、《诗经》两首教学重点
1.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和比兴的艺术手法
2.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三、《诗经》两首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1.导入课堂
(放ppt)爱情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尹人,在水一方。”,写出了爱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爱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一起来感受一下古代青年男女的爱和恨吧。
2.关于《诗经》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P90的注释。
2)教师提问: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_______,现存诗______首。
b)《诗经》最初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时候被尊为儒家经典后,才有《诗经》之称。
c)《诗经》的六义是___________?从内容角度分析,《诗经》可分为___,__,___。从表现手法角度,分为___,__,___。3.放《静女》录音,字词梳理
读音:
姝(shū)俟(sì)见(xiàn)蜘蹰(chí chú)娈(luán)贻(yí)
彤(tóng)管 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
积累词汇:
其:副词,多么。姝:美丽。俟:等候。于:在。
城隅:城角幽僻的地方。蜘蹰:犹豫徘徊。娈:美好。
贻:赠送。彤,红色。炜:鲜亮的光彩。怿:喜爱。
牧:郊外田野。荑:茅草芽。古代有赠白茅表示爱恋,婚姻的习俗。
洵:诚然,确实。异:特殊。匪:同“非”,不是。
通假字:
静:同“靖”,文雅和善。爱:同“薆”,隐藏。
见:同“现”,出现。说:通“悦”,喜爱。
女:同“汝”,指彤管。归:通“馈”,赠。
匪:同“非”,不是。女:通“汝”,指荑。
4.同学自读,理清文意
文雅的姑娘多么漂亮,等我在城角僻静的地方。但她却隐藏了起来不出现,弄得我抓挠头发犹豫彷徨。
文雅的姑娘多么的美好,(曾经)赠送给我一支红色的管箫。这支红色的箫颜色亮丽,我喜欢这美丽的红箫。
你赠送给我从郊外采来的白茅草,(那白茅草)确实美得出奇。不是茅草有多么美丽,而是因为它是美人赠送给我的。
5.教师带读,品味感情
再现法:王维曾经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经典的诗歌本身是精美的图画,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画面上的人物、景物和情节。可以请部分同学根据自己的大脑中再现的场景登台表演。
6.小组讨论,质疑释疑
1)诗中的“静女”是一个极美的形象,可是作者却并没有具体地写出她的眼睛如何,她的身材如何,她的皮肤如何,只是说了“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只是这样笼统地写入,照理说应该是写作的大忌,可是,这首诗中的人物形象却又是那样的可爱,那样的鲜明,那样的真切,为什么?
明确:侧面描写
2)男子在接受到哪种礼物时最高兴?为什么?(补记,学生提出)
3)为什么古代的静女能够自由地同男子约会?(补记,学生提出)
4)归纳《静女》的艺术特点
a)重章叠句
b)赋的表现手法
c)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
5)归纳《静女》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a)顶真
b)双关
7.布置作业
1)将《静女》改写成白话文
注意:改写过程中仍然使用原文的“侧面描写”方法
2)预习《氓》,画出自认为容易读错的生字词和难懂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情况
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ài 于:xū 说:tuō 徂:cú 汤: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
二.播放录音,同学梳理字词
三.齐读,请四位同学分别讲述本首诗的内容
四.提问教读
1.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蚩蚩”,忠厚老实
2.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男主人公:“抱布贸丝”,假借物物交换的买卖来和我谈婚事。
女主人公: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3.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
男主人公:(想象)生气
女主人公:“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4.第一节求婚表现了男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主人公:表里不一 脾气暴躁
女主人公:情深意重 传统 温柔 善解人意
5.在等待嫁给氓的日子里,女主人公每天都在作甚么?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6.结婚前氓做了什么?结果如何?“尔卜尔蓍,体无咎言”
7.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对婚姻很郑重其事,认真
女主人公:痴情
8.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看到桑树想到其荣枯前后,如同自身命运比兴 9.女主人公对女子发出什么感慨?你如何看待她的观点?
无与士耽
10.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她认为婚姻悲剧的过错在哪里?
三岁食贫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11.周围的人是如何看待女主人公?咥其笑矣
12.婚后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不体谅人 暴躁 三心二意
女:勤劳肯吃苦 任劳任怨 专情柔弱
13.最后一段中女主人公对男子表现出一种什么态度?“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决绝分离的态度
比兴,一方面说自己的愁思,另一方面也表明自己的态度,对男子的忍耐也有极限
男:易变
女:决绝,刚强
五.分小组讨论
1.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2.赋比兴手法在本文中的应用
全文用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比兴: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六.作业
改写“氓”为一篇爱情故事,可以有适当想象,但必须忠实于原文的思想。
第三课时
分析讲评同学改写的《静女》和《氓》,通过小测试了解同学对本课掌握的程度
教学重点:分析恋爱阶段,男女双方性格特点及比兴手法的运用。
一、导语:
爱情是个千年不衰的话题,前面我们学习《静女》时,领略了古代社会人们恋爱时轻松愉悦的情趣。那么爱情是不是都是那么美好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从《氓》中感受另一类型的爱情情节和主人公形象。
二、好!我们来检查同学们课前预习的情况(投放生字词)
三、有哪位同学来复述这首叙述诗的故事情节?这是《诗经》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弃妇诗。讲女子为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尽管妻子多年如一日,甘心贫苦、日夜朝老,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抛弃的故事。
那全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恋爱--决绝
板书
四、让我们再次感知课文内容:播放录音|| 这是首四言古诗,朗读是要注意二二节拍。全体朗读
五、提问教读:.①氓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蚩蚩”,忠厚老实
氓是如何来提亲的?“抱布贸丝”,假借物物交换的买卖来和我谈婚事。
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时氓是什么表现? 生气
婚事是否谈成? 秋以为期”(问 以字在这里是什么用法?)板书(展示图片1)② 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她有何表现?
“乘彼”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问 以字在这里是什么用法?)板书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③结婚前氓做了什么?结果如何?“尔卜尔蓍,体无咎言”
(展示图片2)
1.提问:我们来探讨第一个问题:恋爱阶段,男女双方各有何举动?男女主人公反映出什么样的性格?(由学生讨论)(投放幻灯片)明确:男青年:忠厚老实、急躁、任性、表里不一------尔卜尔蓍说明他刚开始对婚姻的态度很郑重其事,认真。
姑娘 :温柔、情深意重、传统、善解人意、、痴情、天真、活泼------
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女主人公最终被氓抛弃,那她认为被抛弃的原因是什么呢? 氓变心
观点: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
2、探论他们的婚姻失败除了氓的变心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由学生讨论)(投放幻灯片)
明确:被弃原因:一,男子负心说。二,年老色衰说。三,财富说。(经济落后的社会,男子骗情其实为骗财,看,拿的是布,换的是丝,而且空车子来,连人和嫁妆一起搜刮了。婚后估计挥霍得差不多了,就不客气了。扁~~~~恩格斯说:“家庭、婚姻反映出经济关系”,此言不虚。四,社会风俗说。子无良媒“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她在无良媒的情况下自择终身,在当时已经埋下悲剧,(展示图片3)和(展示图片4)提问教读: ①
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看到桑树想到其荣枯前后,如同自身命运
比兴 ②
3.(投放幻灯片)三四两章有哪些对比、比喻?
桑未落,叶沃若---桑落,黄陨
士之耽可说----女之耽不可说
女不爽---士贰其行(对比)
桑叶鲜嫩而枯黄--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苦
叶沃若----喻女子青春年华
叶黄陨----喻女子年长色衰。
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 比喻)
最后一段中女主人公对男子表现出一种什么态度?决绝分离的态度
七、这节课我们就先学到这里,剩下时间整理课堂笔记。尝试背诵3.4两个自然段。
诗歌叙述了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批判男子的负心,揭示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带给妇女深刻的痛苦。
㈡、赋比兴手法在本文中的应用
全文用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以斑鸠贪吃桑葚为例告诫女子不要为爱着迷。(孔子“过犹不及”)
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六、讨论题:
1、他们的婚姻失败除了氓的变心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
2、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第二课时
一、导入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是滚滚红尘中不衰的话题。衣食男女每天都在上演着悲欢离合。有的千古传诵,有的默默无闻;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催人泪下。《氓》讲的是爱情悲剧。悲剧的根源固然跟男子的二三其德有关,但也与女子的盲目轻率,不够庄重失去理智不无关系。可贵的是,这个女子已经觉醒,虽然伤害已经造成,但总比一错再错,死到临头仍浑不觉死要强得多。飞蛾扑火的故事是不值得赞美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静女》,看看是不是又是一个悲剧的演绎。
二、朗读(根据内容读出情感)青年之急——青年之恋——青年之诚(俟于城隅不见人——贻我彤管思情人——爱屋及乌重归荑)
三、讲解分析
1、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其,形容词词头)
翻译:娴静姑娘真漂亮,约我等在城角旁。故意躲藏看不见,抓耳挠腮人彷徨。
评析:这一句用赋的手法,写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一对年轻的恋人,相约在城角相会。姑娘先到,见小伙子远远地来了,就故意躲藏起来捉弄他。小伙子为迟到已经心急如焚,明明看到姑娘的身影一闪便不见了,坐立不安,抓耳挠腮。这一段情节写得精彩极了,整个场面没有安排一点声音,但是却让人隐隐约约地听到两个炽热的心在激烈的跳动,火热的爱情在燃烧。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啦。
2、《静女》描写了青年男女相爱、约会、赠送情物。全市共三章,每张四句,运用赋的手法,把诗中的“我”和静女约会于城隅,以及静女“爱而不见”的逗趣,“我”得到赠物时的喜悦等一一叙述出来。
3、《静女》中男子对自己接受的两件礼物更喜欢那一个?
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的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贱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接受彤管,想到的是它的鲜艳的色泽,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业“洵美且异”,是对它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我们看来,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和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四、《氓》与《静女》比较
1、思想感情
两首诗都表现了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静》大胆热烈的爱情表白是自然健康的人性之歌。《氓》的主人公感情更为复杂,初始她怀着爱情的忠诚决心“及尔偕老”建立了家庭,因此丈夫的负心就给她造成了巨大的感情伤害,但她并没有现在“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的痛苦中不能自拔,而是在总结出“无与士耽”的教训后,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义无反顾地离开丈夫,开始新的生活,更表现了人格的尊严。
2、艺术特点
两首诗也写得十分动人形象。如,同时盼望着约会中迟到的恋人,《静》中的男子是“搔首踟蹰”,焦急和烦躁全然没有掩饰,而《氓》中的姑娘却“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抑制不住的眼泪泄露了深埋心底的爱情。再入,写女子给男子的馈赠,《静》写恋爱时节赠的是浪漫的茅草,《氓》写结婚,带上的是整车的嫁妆,准确的写出了民间习俗和人物在不同情境中的表现。朱熹观点: 《氓》,此淫妇为人所弃。《静》,此淫奔期会之诗也。
五、作业 a)背诵全诗
b)改写成小故事,语言要活泼,有文采,增添必要的细节描写。第三课时
无衣
一、导入课文
前面我们连续学习了《诗经》中两首有关爱情婚姻的诗篇,不知是否给大家造成了一种错觉:《诗经》宣扬的都是情爱。那就大错特错。虽然“爱情价更高”,但是大敌入侵,国难当头,情爱又怎能救家人于水火,保自己于平安呢?“若为自由故”,“爱情也可抛”。
人类自诞生以来,各种各样的战争就从未停止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缺乏尚武的精神,如果在外敌入侵的生死存亡的关头,没有一大批热血男儿在战鼓咚咚声中齐聚在猎猎的战旗下视死如归,奔赴沙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很难在世界民族之林生存发展。春秋的秦国,由一个小部落发展成为横扫天下的秦王朝,恐怕与秦人的尚武精神有关。现在是和平时期,中国和世界人民都渴望和平。但恐怕连上帝也无法保证:没有人会把战争之剑悬挂在我们的头上。武备不可松弛,图强以求平安。
现在,让我们看一看大敌当前的秦国人民,是怎样慷慨从军,保家卫国的。
二、朗读
可理解为一首充满了英雄气概的出兵动员誓词。朗读是要慷慨激昂。
三、诗歌特点
重章叠唱:每一章字数、句数相等,但又不是简单机械地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体现出一种高昂的战斗激情。结构图:
四、课文赏析(附本人论文,见《古今诗词曲精读150例》)
慷慨从军
保家卫国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这是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描写秦地人民慷慨从军的歌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首诗以自问自答的形式,互相激励的口吻,重章叠唱的手法,反映了秦地民众团结友爱、同仇敌忾的战斗精神,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
全诗共三章,每章五句,前二句都以设问的句式、豪迈的语气,表现出那种奋起从军,慷慨自助的精神。“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战袍)。”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内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战裙。”充分反映了士兵之间解衣推食,团结友爱,相待以诚的精神,这种精神深深地影响这后人,以至军人之间互称“同泽”。“同袍”、“同泽”、“同裳”也就成了精诚团结的代名词。“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正是祖国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军需品异常紧缺的情况下,人们奋起保卫祖国的真情的流露。正因为“同泽”是为了御侮,因此,一旦“王于兴师”,便毫不犹豫地擐甲砺兵,做到同仇敌忾。那“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的描述,正是秦地民众那种摩拳擦掌,积极备战的高昂的战斗热情的反映。而每章的末句“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则由共同对敌的仇恨写到共同奋起,并肩作战,表现出一种团结一心,同仇敌忾,誓死保卫疆土得意粉。王先谦说:“西戎弑幽王,于是周室诸侯为不共戴天之仇,秦民敌王所忾,故曰同仇也。”“与子同仇”是维系战友之间团结友爱,相互合作精神的纽带,惟其“与子同仇”才能“与子同袍”,“同仇”“同袍”互为因果,显出有爱有憎,爱憎分明,所以在大敌当前“王兴于师”的庄严时刻,他们才能无私无畏修甲兵,同仇敌忾去参战,表现出一种慷慨雄壮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一往无前的豪迈气概,确实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诗章。
《诗经》“国风”中反战的诗篇很多,但那时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不义之战。但《无衣》却是从当时的保家卫国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而发出的讴歌正义之战的激动人心的战歌,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如南宋末年,和民族英雄文天祥同时代的爱国诗人谢枋得在宋亡后起义抗元,不幸军败,绝食而死。他曾心怀亡国之恨和复仇之志,无限感叹地说过:“春秋二百四十年,天下无复知有复仇志,独《无衣》一诗,毅然以天下大义为己任者也。”(《叠山集》)
五、布置作业
1、整理《诗经》有关知识
2、注音释义(自选六个)
3、用五个成语连缀成文:信誓旦旦
夙兴夜寐
振聋发聩
功亏一篑
各行其是
4、书后练习四
《诗经》三首教案1
教学目标 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 理解《静女》的情节和主题
掌握相应的语法知识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注释翻译文章
理解文章主题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检查预习情况 ⑴
《诗经》
①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存诗305篇。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诗歌体式以四言为主。
②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大都是各地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是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③
语法:多数隔句用韵,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④
“风”、“雅”、“颂”与“赋”、“比”、“兴”合称为《诗经》的“六义”。
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现代:“赋”就是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起头,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⑵
翻译
昨天布置大家回去翻译课文了,大家先来说一下《静女》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静女》选自《诗经·邶风》,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它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的口吻描写了与恋人约会的情景,表达了“我”见到恋人前后的不同心情。二
课文详解 ⑴
我们先来看课文。大家昨天在家里翻译的时候有哪些地方翻译不出来的? 解答翻译不出来的句子。然后请一位同学上来对整篇文章进行翻译。参考翻译:
文雅的姑娘长得很美丽,约我相会在城楼。但她却躲着不出现,弄得我抓挠头发想走又不走。文雅的姑娘多么美好,送我一支红管箫。红色的管箫颜色亮丽,我非常喜欢它。
你赠送给我从郊外采来的茅草,它确实美得出奇。不是茅草长得美,而是因为它是美人赠送的礼物。
课文的顺序是:第一章讲两人见面前的情景。第二、三章讲两人见面后的情景。⑵
静女和她的男朋友是第一次见面吗?
不是。首先,女孩故意隐藏起来,男孩在那里等得很着急,却没有离开。说明他们已经认识很久了。其次,女孩在放牧的时候记得送东西给男孩,这次见面又送他彤管,更说明他们之间的感情已经很深了。⑶
男女青年的形象是怎么样的呢?通过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男:憨厚、痴情。“骚首踟蹰(”憨厚、真诚以及见面前的焦灼、忧虑)、“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痴情)。
女:美丽、调皮、可爱。“静女其姝“静女其娈”、“爱而不见”、“贻我彤管“”自牧归荑”。⑷
在表现男青年的形象的时候采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双关。对比:“骚首踟蹰”、“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双关:“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⑸
在表现女青年的形象的时候又是采用了什么手法?
重章叠句。“静女其姝“静女其娈”。三
总结
这首诗格调轻松优美,把民间一对恋人约会时的情景描写得生动活泼,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四
作业 背诵课文。
预习《氓》。
·《诗经》两首· 教学设计
◇ 刘光全
[教学目标] A、解两首诗歌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思想情感;
B、了解《诗经》概况、代表作及其赋比兴的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C、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D、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
[教学重点] 介绍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背诵课文,默写名句。[教学难点] 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课型] 精读课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教学用具] 小黑板(幻灯机)、板书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同学们,大家听过这几句诗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原诗出自哪里的呢?好,让我来告诉大家吧,它们源自《诗经》“爱情三部曲”之一的《蒹葭》。爱情并不是现代社会才有的,它自古便存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经》的一首民间情歌,了解古代人们的爱情。
二、介绍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反映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近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诗歌创作多用现实主义手法。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十五“国风”占160篇,多是各个诸侯国的抒情性的民间歌谣,后人把“国风”与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后多用来泛指文学;“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主要有三种表现手法(引号内容为朱熹《诗集传》语)。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即铺陈叙事(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静女》主要运用的正是“赋”的手法。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借物托情。如李季《王贵和李香香》:“一对大眼水汪汪,像露水珠在草上淌。”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如李季《王贵和李香香》:“二道糜子碾三遍,香香自小就爱庄稼汉。玉米开花半中腰,王贵早把香香看中了。”
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称“六义”。
三、全班同学朗读一遍:
由于两首诗中生僻字、难读字比较多,学生诵读可能比较困难。朗读时力求咬准字音,做到基本流畅。教师作出评价并鼓励学生。
四、教师正音(小黑板展示),并范读、介绍诵读方法:
邶:bèi 姝:shū
隅:yū
见:xiàn 踟蹰:chì chú
娈:luán 炜:wěi 说:yuè怿:yì 归荑:kuì tì 洵:xún
四言古诗一句有两个节拍,范读时注意诵读节奏,节拍处应注意停顿。
五、请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并找出诗歌所描写的情节。
明确:诗的内容是写一对青年男女幽会的情景。全诗以男子的口吻写出,生动地描绘了他约会的过程,先写男子去赴约,后写女子向男子赠送物品来表达爱情。整篇诗充满愉快而幽默的情趣。
六、师生合作疏通文意:
1、请学生对照注解理清文意,进行翻译;
诗歌短小,文字简单,注意字词的意义变化。每章各请一位学生翻译。翻译要注意“信、达、雅”的标准。
2、教师翻译、分析课文。
(1)翻译主要是对重点词句的把握及疏通文意。(2)诗歌前一章重在写场景,后两章重在写心理。
注意分析场景、细节描写的效果,及强调对人物内心情感的揣摩。
七、关于诗歌词义理解的争鸣:
1、“静女”的含义
①文雅、娴静的姑娘;②善良的女骇(“静”通“靖”);③女子的芳名。
2、“城隅”究竟是指何处
《说文解字》:“隅,陬(角落)也。”《高级汉语大字典》:“隅:角,角落。本义:山水弯曲边角处。”如山隅、东隅、隅陬(角落)。例:日出东南隅(《乐府诗集·陌上桑》)。课文其中一个注释是“城上的角楼”,既是城门的角楼,当然不会是城墙的拐角处,而是城楼上。男女幽会,自然会找那种偏僻幽静之所,绝不可能在大庭广众之下。因而,“城隅”理应指城墙脚下幽静偏僻的角落里。
八、板书设计
一、期望约会↘
二、恋人赠物→ 爱情的美好
三、赞美恋人↗
形象分析
静女:美丽、活泼、热情
男子:憨厚、纯朴、真诚
九、布置作业:
1、查找关于《诗经》其他方面的资料(如艺术特色);
2、背诵《静女》全诗。
十、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导语:
爱情是个千年不衰的话题,上节课我们学习《静女》时,领略了古代社会人们恋爱轻松愉悦的情趣。那么爱情是不是都是那么美好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从《氓》中感受另一类型的爱情情节和主人公形象。
二、全班分组用指读法诵读一遍。
请学生咬准字音,把握好朗诵节奏。培养语感,熟悉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情节。
三、教师范读、正音:
氓:méng 蚩:chí 愆:qiān 将:qiāng 垝垣:guǐ yuán 筮:shì 咎:jiù 于:xū 说:tuō 陨:yǔn 徂:cú 汤:shāng 渐:jiān 罔:wáng 靡:mǐ 夙:sù 咥:xì 隰:xī 泮:pàn
四、学生对照课文注解默读,理解课文大意。
五、教师示范翻译第一、二自然段。
翻译时注意灵活使用两种方法:直译—求逐字逐句求准确;意译—力求理清段意求流畅。
六、学生分组讨论,分段试译。
各组派代表演示讨论结果;老师纠正并小结每一段大意。
七、分析课文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学生说故事情节。
全诗共六章。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诗歌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八、主体板书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章句)
第一、二章
第三至五章
第六章(手法)
叙述
抒情、议论
对比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九、课文小结:
我们通过对《静女》和《氓》两首诗的学习,了解了《诗经》所处时代的生活,树立了正确的爱情观。我们还学会了抓住典型情节,运用形象思维来欣赏诗歌中所由此而烘托出的具体生动的气氛和情调,还学会了在凝练的语言中把握其暗示性及代表性,受到了美的熏陶。同学们应把这些化为技能,净化灵魂,争做文质彬彬的君子。
十、布置作业:
1、背诵《氓》全诗;
2、完成课后练习二。
十一、教学后记:
第五篇:《静女》教案
四、分析各节的内容,板书。
课文疑难字词:
静女:娴静温婉的女子;
姝:美丽;
俟:等待、等候;
爱:通“愛”,隐藏、遮掩;
见:通“现”,出现;
踟蹰:心理迟疑;
娈:美好;
贻:赠送;
说怿:喜爱,说通“悦”;
女:通“汝”,你,指代“彤管”;
归荑:赠送荑草。归通“馈”,赠送;
洵:的确、确实;
匪:通“非”,不是;
1.分析诗歌思想内容:这是东周时期的民歌。诗的内容是写一对青年男女幽会的情景,全诗以男子“我”的口吻来写,生动地描绘了他和女子约会的过程。先写男子去赴约,后写女子向男子赠送物品来表达爱情,整篇诗充满着愉快而幽默的情趣。(1)第一章:青年之急(教师示范,在分析中解决疑难字词)
首章交待了人物、地点和事件。开头用“静女其姝”描写女子,表示了男子对女子的赞美,同时也流露了一种十分倾慕的感情。下面“俟我于城隅”一句,就生动地写出了那个男子在赴约会时的那种欢欣、愉快、幸福,得意的心情。但紧接下面却突然一转,写男子依约而至,到了会面地点,却不见那女子,“爱而不见”这句是写那女子见男子,却故意找个地方把自己隐藏起来了。原来这是一个天真活泼的调皮的姑娘。这样一来,可真急坏了那个满怀欣喜而兴冲冲赶来相会的小伙子,他想是因为遇到什么意外的事情而不来的呢,还是阴睛不定少女心对自己变了心而故意失约不来的呢?于是非常着急不安,禁不往“搔首踟蹰”起来。这里是说,急得那个男子抓耳挠腮,转来转去,不知所措。“搔首踟蹰”,可以说十分穷形尽相地写出了当时那个男子焦灼万分的情态。同时,也借以写出了那个男子对所爱女子的深情和迷恋的程度。
(2)第二章:青年之恋(学生自主分析,学生发言,教师点拨,引导)
开始写他们会面后的情景。“静女其娈,贻我彤管”,诗总是浓缩的、跳跃的,诗中写当那位调皮的姑娘,看到把应约而来的所爱急成那个样子,终于露面了,并郑重地把一支小草作为礼物送到男子面前。“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这是男子接过小草后的心理活动,也是一句风趣的答辞。“说泽女美”这句话,语带双关,既指女子所赠的草,又指赠草的人。这里写女子把一支小草作为馈赠。小草并不是什么贵重的礼物,送草给对方这固然是了传情,而我们从这位调皮的姑娘看,大约也正如“爱而不见”一样,有试他逗他的意思,也就是看看会引起对方什么反应。而男子接过小草以后,就说,这支小草光彩美丽极了,喜爱得不得了。这里写这个男子早已摸准了姑娘的心思,通过凑趣来表示自己的深情。他表面上在夸小草,实际在夸送他礼物的人。
(3)第三章:青年之诚(学生自主分析,学生发言,教师点拨,引导)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是说女子是把从牧场带回来的一支荑草赠给一男子,所赠给他的这支荑草,实在美得出奇。其夸赞的语气比“彤管有炜”更进了一步。“匪女之所美,美人之贻”,这两句是说,并不是这支草本身有什么美,而是因为它是美人送的,所以,也就觉得它愈加美丽了。板书:
静女
青年
应约赴会
抓耳挠腮(急)
约会情景
赠彤管(一片赤心)
陶醉爱情(恋)
回味无穷(诚)
一语双关
送荑草(纯洁爱情)
藏而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