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除法教学设计
“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教学设计
三年级
李玉梅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2页练习5相关题。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调动学生已有的计算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一位数除三位数笔算除法(被除数最高位上不够商1)的算理和算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能力目标:
2.在笔算前,通过估算确定大致结果,体会不同算法的互补作用。3.能根据具体情境对计算结果进行数据处理。情感目标:
4.体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用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学会一位数除三位数时,当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1时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教学难点: 理解“当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1时,要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前两位”的算理。
重难点突破方法:通过独立尝试、合作交流、类比推理的方法突破。教法与学法:
教法:让学生自主探究法。学法:独立尝试、合作交流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收集信息。
谈话:小朋友们在寒假中去了很多地方,拍了很多照片吧。瞧,小梦和小欣正在整理照片。(出示主题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收集,教师根据收集的信息,板书:一共有238张照片,每页可插6张。
2.提出问题。
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教师补充板书:要插多少页?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感受问题来源于实际生活。]
二、自主探索,明确算理。1.读题列式。
“一共有238张照片,每页可插6张。要插多少页?”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列式后追问:为什么用除法来算?明确“可以插多少页”就是求238里面有几个6,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2.估算。
请你估一估,大概需要多少页?你是怎么想的?把238看成240,因为240÷6=40,所以238÷6=40.[设计意图:为精确计算明确指向。] 3.要知道究竟需要多少页,我们该怎么办? [设计意图:要知道“究竟需要多少页”需要精确计算,感受估算、笔算各有优劣。] 4.尝试列出竖式,同桌讨论,探索方法。5.集体交流:(1)先用6去除几?(2)与以前所学的题目相比,这道题出现了什么不一样的情况?
[设计意图:发现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1,明确例题的重点。](3)“2个百除以6不够商1个百”,该怎么办? 学生交流:要将百位上的2与十位上的3合并,看成23个十来计算。(4)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学生回答后,教师再用小棒操作,展示把2个百和3个十合起来去除以6的算理过程。
(5)商的最高位要写在哪里?为什么? [设计意图:因为是23个十除以6,商表示的是3个十,所以要写在十位上。](6)交流笔算全过程。
在学生汇报笔算的过程同时,教师板书竖式。
学生说出完整的笔算过程,形成笔算除法的一般思路。
6.我们算得238÷6=39余4,39表示什么?4又表示什么?(写上单位名称)那要插多少页呢?为什么是40页? [设计意图:理解要根据具体情境处理数据,因为插39页还多了4张,所以还需要再插1页,共插40页。] 7.小结:
我们一起帮小梦、小欣整理了照片,在整理的过程中,你还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揭题)[设计意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笔算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 8.想一想:如果一本相册有24页,l本相册能插得下这些照片吗?2本呢?解决:24×6=144(张)144张小于238张,所以不够。
[设计意图:根据上题最后结果40页,40页大于24页,所以不够。“2本呢?”用同样方法解决。通过不同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9.做一做:教材P22 156÷3
434÷8
605÷5
863÷7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
(1)对竖式的格式、商的位置、结果是否正确进行校对。(2)比较这4道题目,找一找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后发现相同点都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不同点是有些商是三位数,有些是两位数。](3)既然都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为什么商的位数会不一样呢?导致不一样的原因在哪里?商有没有可能是一位数? [设计意图: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最高位够商1,商是三位数;最高位不够商l,商是两位数,不可能是一位数。理解并掌握商的位数判断方法,为估算、检验打下基础。](4)小结:商的位数判断方法。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1.判断商的位数(涂色),再计算:教材P23第1题。
[设计意图:检验商的位数同原来的判断是否吻合;结果是否正确。巩固笔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性。体验进行商的位数判断的作用。] 2.先估算,再列竖式计算。
276÷6
640÷3
324÷2
498÷8 [设计意图:体会到估算结果跟精确计算的结果比较接近,明确估算对精确计算具有指向作用。] 3.解决问题。
(1)老师带着250元钱去买《童话大王》,每本要6元。这些钱可以买几本?(2)同学们去秋游,共有292人,每条船可以坐8人,一共需要几条船?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在具体情境中的处理数据方法。(“进一”或“去尾”)]
四、全课总结,深化认知。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用一位数除三位数,当百位不够商1时怎么办?
2、怎样判断商是两位数还是三位数? 板书设计
一位数除三位数 例3:
238÷6=39(页)„„4(张)
答:要插39页,还余4张。
五、布置作业:
数学书:
1、第22页“做一做”。
2、第23页练习五第1题。
《一位数除三位数笔算除法》教学反思 :
计算是小学数学的基本内容之一,不同的计算学习内容,其计算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各自的特点。而不同计算学习内容自身的特点、小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思维发展水平以及不同个体知识积累和数学活动经验的差异,又必然导致计算方法探索过程的丰富多样。教学中,我们通过仔细分析教材里不同计算方法的呈现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提高计算教学的效率。
教材通常在学生已初步具备解决某个计算问题的知识和经验,但独立探索新的计算方法难度较大时,可以先让学生探索,再老师示范、解释算法。在教学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时,.我考虑到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位数除二位数的竖式计算的方法、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一位数除整十数商是整十数的口算和估算,教材在提出计算“238÷6”之后,我首先让学生先估算,再让学生尝试计算,试算完毕,又开展“争当小老师”的活动。在“争当小老师”的活动中,四人小组的成员自找同伴,互教互听。通过观察、讨论、发现每一题的笔算过程“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探索出笔算除法的运算程序。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现实情境,努力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同时,启发学生通过同桌的合作与交流,互相启发,打开思路,并通过计算方法的展示和介绍,让学生感受不同计算方法的内在联系,体会到计算“一位数除三位数”的基本策略。值得庆幸的是三分之二的学生已经比较会计算“一位数除三位数”,但不是很熟练。学生在反馈练习的过程中三分之一的同学出现了较多问题: ① 不知如何试商。
② 百位除完后,同时把十位上和个位上的数字全脱下来。③ 除到十位数字后,如能整除,个位上的数就不要了。④ 数位对不齐。
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我认为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虽然有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础,但学生面对一位数要先除几个百,再除几个十,最后除几个一,被除数增大,学生除起来就感觉困难,尤其在百位和十位都出现余数的情况下,学生的思路出现混乱。所以我认为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仍要让学生建立直观表象,理清思路,才有助于学生都掌握笔算的方法。
2013年3月30日
第二篇:《笔算除法(一位数除两位数)》教学设计
笔算除法 一位数除两位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19—20页例
1、例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口算例1的结果,并会说出口算的过程。
2、会用拆数、摆小棒、竖式等方法独立试做例题,把操作和计算有机结合起来并在组内和全班交流自己的算法,体验方法的多样化,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较优算法,经历、感受算理的形成过程。过程与方法: 在老师示范的基础上,会书写除法竖式,会理解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和每次余下的数要与下一位的数合并起来继续除的道理。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笔算除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理解每次所除得的余数都必须必除数小。教 法:通过教具学具的操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 学 法: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情境导入:
孩子们,你们知道植树节吗?是几月几日?每年的植树节,全国许多部门和单位都组织植树活动。谁能说说植树有什么好处?
......2、根据情境,提出问题
今年的植树节,我们学校也组织了植树活动。(出示主题图)这就是我们学校今年植树的情境,从这个画面中你看到些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设:
1):我看到上面有三年级、四年级两个年级的同学在植树。他们有的挖坑,有的浇水......2):我想问大家,谁能算出这两个年级一共植树多少棵? 3):四年级比三年级多植树多少棵?
4):我想知道:三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四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
(板书:三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四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
3、质疑:
哪位同学来说说算式该怎样列?
求“三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的算式是:42÷2,求“四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的算式是:52÷2。
42÷2=?你会计算吗?现在请在小组中相互交流交流,共同来探讨解决的方法。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小组合作,探索解决“42÷2”的方法。
学生们有的在认真思索,有的在摆弄小棒,有的用笔计算。然后,各
自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方法,教师巡视或加入小组中不时对他们的活动进行指导。
2、学生展示汇报
请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们小组探讨出的方法。学情预设:
A:我们小组,用口算得出结果的。想:40÷2=20,2÷2=1,20+1=21。B:我们小组用的是摆小棒的方法。演示:先把每捆10根的4捆小棒分成了两份,再把剩余的2根分成了两份,和原来的两捆合在一起。
C:我们小组用的是笔算。D:我们小组也用的是笔算。......让学生把竖式板演在黑板上。在这里学生的竖式一般会出现两种 2 1 2 1 2)4 2 2)4 2 4 2 4 0 2 2 0 学生互评,教师适时点拨。
师:同学们表现得真棒!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问题。有的用口算的方法算出42÷2=21;有的通过分小棒,知道了结果;还有一些同学尝试着用除法竖式来解决问题。今天我们重点研究笔算除法。(板书课题:笔算除法)。
3、讨论笔算过程。
1)同学们出现了这两种列竖式的方法,比较一下,你喜欢哪种?说说你的理由
1 2 1 2)4 2 2)4 2 4 2 4 0 2 2 0 教师利用课件演示计算过程,指名学生跟着电脑边演示边叙述计算过程。
2)用你喜欢的方法列竖式算一算“四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52÷2。
指名学生上台展示汇报,学生互评。
4、比较例1和例2笔算竖式的区别,强调:笔算除法时,如果十位上除后有余数怎么办?余数和除数有什么联系?
三、学生质疑,师生释疑
学生大胆质疑,师生帮忙解答疑问。
四、归纳总结。
让学生自主完成学研指导案上的归纳整理。
五、反馈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学研指导案上的目标达成。教师巡视。
六、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笔算除法 一位数除两位数
第三篇:《一位数除两位数笔算除法》教学设计
《一位数除两位数笔算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9页—20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表内除法和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体现了数学学科循序渐进的特点。学好本节课,对学生进一步学习“一位数除三位数”和“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本节课的特殊性,为学生提供开放的课堂、愉悦的氛围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并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探索并发现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充分理解笔算除法的合理程序。【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大多8-9岁,心理发展仍然处于行为把握阶段,他们认识事物的特点是需要亲自参与活动或游戏,亲自动手操作,才能明白事物,把握事理。学生有口算除法和除法竖式的基础,有初步的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经历,担指向、方法不够明确;学生有较强的活动和观察兴趣,但是活动缺乏有序性,观察角度不够宽泛,概括、归纳水平差距较大;学生有较强的小组合作意识,在交流中有良好的表达意愿,但是倾听意识不强,小组合作学习效率有待提升。【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尝试和探究,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学会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笔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2、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和思考以及课件展示,经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现从感知到认知,再到应用的过程。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解决问题的兴趣。【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掌握笔算除法的步骤和商的书写位置。【教学难点】
理解每求出一位商后,如果有余数,应该与下一位上的数合在一起继续除的道理。【教具、学具】
小棒、投影仪、课件。【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提出问题
1、相信大家都知道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树节,每年的植树节,全国许多部门和单位都组织植树活动。谁能说说植树有什么好处?(设计意图:亲切自然的交流,促使学生进入情境。)
2、同学们知道的真多,人类的生存的确是离不开树木。今年的植树节,我们学校也组织了植树活动。(出示主题图)
3、这就是我们学校今年植树的情境,从这个画面中你看到些什么?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三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四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
4、哦,老师把她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同学们先想一想,怎样解决她为我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板书:三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四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
5、大家一起来说说算式该怎样列呢?
(求“三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的算式是:42÷2=,求“四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的算式是:52÷2=)
6、为什么这样列呢?(因为求的是三年级两个班平均植树的棵树)
7、你会计算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基础出发,放手让学生主动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
二、小组合作,探究笔算方法
(一)例一的学习
1、现在请在小组中相互交流交流,共同来探讨解决的方法,可以利用桌子上的学具。现在开始。
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的交流,我想,同学们都已经有了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现在请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们小组形成的方法。
2、小组A:我们小组,用口算得出结果的。
师:请你们小组的同学向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你们是怎样口算的,好吗? 生:我这样想的:40÷2=20,2÷2=1,20+1=21。师:真不错。
小组B:我们小组用的是摆小棒的方法。师:你来给大家演示一下你们摆的过程好吗?
学生到讲台上,在展台上为同学们演示。先把每捆10根的4捆小棒分成了两份,再把剩余的2根分成了两份,和原来的两捆合在一起。
师:同学看清了吗?老师再把他分的过程通过大屏幕演示一遍(课件演示分的过程,并重点对分的步骤做必要的说明)。师:有用其他方法的吗?比如说笔算的方法。小组C:我们小组用的是笔算。小组D:我们小组也用的是笔算。让学生把竖式板演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同意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问题。有的用口算的方法算出42÷2=21;有的通过分小棒,知道了结果;还有一些同学尝试着用除法竖式来解决问题。今天我们重点研究笔算除法。(板书课题:笔算除法)。
3、讨论笔算过程。
大家跟着老师一起把这个竖式写出来好吗?先写被除数42,然后呢?对,是除号。在呢?是除数2。我们刚刚分小棒先分的是整梱的4梱小棒,所以2先除十位上的4,等于2,写在十位上。为什么呢?(因为这个2代表20)2乘以20等于?对,也就是刚刚先分走的4梱小棒,40-40没有了,整梱的分完了,然后怎么样?(分剩下的两根小棒)所以我们把这个2怎么办?对,把这个2落下来,然后呢?再让这个2去除以2,等于?写在?(个位上)。1乘以2等于?2-2=?(0)请同学们注意,刚刚2乘以20等于的这个零和40-40等于零的这两个零,因为我们计算没有完成所以就不写了。
4、那么42÷2=21(棵)(板书)三年级平均每班植树21棵。
5、现在请同学们一起用列竖式的方法解决下面两道题。36÷3= 48÷2=(设计意图:形成性练习)
(二)例二的学习
1、刚刚我们已经一起解决了一道题,那52÷2你们会计算么?
2、出示自学指导
(1)动手分一分52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
(2)小组交流竖式计算52÷2 想一想:十位除后余l该怎么办?(3)说一说例2和例1比,计算过程有什么不同,应注意什么?(4)三分钟后汇报
3、我想,同学们都已经有了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位女生,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吗?
(分小棒,学生边说教师边课件展示分法,52÷2也就是把52根小棒(5捆和2根)平均分成2份。先把5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20),还余1捆;再把多余的1捆拆开与2根合并是12根也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根,加起来共分得26根,所以 52÷2=26)
4、哪组同学能用竖式的方法计算?学生汇报。
5、他说的对吗?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写一写。
同样先写被除数52,然后除以除数2,然后呢?对,被除数上的5除以2,我们都知道被除数上的表示5个十,5个十平均分成2分,每份最多能分2个十,也就表示商2个十,要在商的?十位。2乘以20等于?写在?5减4得?1,表示十位上还剩1个十没有分。也就是5捆小棒分掉4捆,还剩l捆,就把剩下的1个十与个位上的2合并。接着呢?把被除教个位上的2落下来,和十位上的余数1和在一起,表示?12。12除以2得6,写在?商的个位,再用除数2去乘6,积是?12,表示从被除数中又分掉的数,写在落下来的被除数的12的下面。12减12得0,在余数的位置上写0,表示?分完了。
6、那么52÷2=26(棵)(板书)也就是四年级平均每班植树26棵。
7、同学们一起来看看,52÷2和42÷2的竖式比较,有什么不同?
(42÷2,十位上的4正好分完了,52÷2,十位上的数没分完)
8、你是不是说,42÷2商2后,十位上没有余数,而52÷2商2后,十位上还有余数?那么,我们在用竖式计算的时候,就要注意第一次商后,十位上是不是还有余数,如果还有余数,就要把这个余数和个位上的数合在一起,再继续计算。
9、好,现在大家一起来试试这两道题。36÷2= 65÷5=
三、巩固练习
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让我们登上智慧岛。验证一下自己的智慧吧。
1、课件展示第一题:智慧岛上的小兔想要过河,需要大家的帮助。大家快帮帮它过河吧。(68÷2、39÷3、84÷4)
2、过了河,小兔想和大家比一比登山,看谁最先登上山顶。(课件展示登山图)我们分两组。左边一排从左边登山,右边这排从右边登。(左边:26÷2、84÷6、75÷
3、右边:66÷6、56÷4、95÷5,山顶:91÷7)
3、看来你们已经掌握了笔算除法的方法了。智慧岛上的小动物们可没法跟你们比啊。(课件出示:)看!这是它们做的计算题。你能当一次小法官,判断一下它们做的是否正确吗?并帮助它们把错的改正过来。
4、智慧岛上住着祖孙二人。他们听说你们已经学习了笔算除法。也想考考你们,你们接受挑战吗?(课件展示)(小孙:我今年5岁;爷爷:我今年65岁,(1)今年爷爷的年龄是小孙子的多少倍?(2)明年爷爷的年龄是小孙子的多少倍?
(以上的习题都是课件以动画的形式出现,引起学生兴趣和激发学生竞比意识是我的又一个出发点。在紧锣密鼓中,在学生的兴趣盎然中,新课的学习和练习都已完成)。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我们一起总结一下笔算的方法。
五、作业
六、板书设计
笔算除法
三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 四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 42÷2=21(棵)52÷2=26(棵)
教材:
第四篇:一位数除两位数笔算除法教学设计
“一位数除两位数笔算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5页—16页例
1、例2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表内除法和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体现了数学学科循序渐进的特点。学好本节课,对学生进一步学习“一位数除三位数”和“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本节课的特殊性,为学生提供开放的课堂、愉悦的氛围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并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探索并发现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充分理解笔算除法的合理程序。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大多8-9岁,心理发展仍然处于行为把握阶段,他们认识事物的特点是需要亲自参与活动或游戏,亲自动手操作,才能明白事物,把握事理。学生有口算除法和除法竖式的基础,有初步的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经历,但指向、方法不够明确;学生有较强的活动和观察兴趣,但是活动缺乏有序性,观察角度不够宽泛,概括、归纳水平差距较大;学生有较强的小组合作意识,在交流中有良好的表达意愿,但是倾听意识不强,小组合作学习效率有待提升。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掌握书写格式,理解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掌握笔算除法的步骤和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难点:理解每求出一位商后,如果有余数,应该与下一位上的数合在一起继续除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喜欢看书吗?通过看书你有哪些收获? 王老师处有500本书,他准备平均分给5个班,每班分到多少本?(每班100本)你是怎么算的?(500是5个百,平均分成5份,每份一个百是100)
你能口算下面这几道题吗?
600÷6
27÷3
240÷8
160÷4
二、动手操作、领悟算法
现在老师这有42本书,平均分给两个班,你能帮老师分一分吗?
1、先独自思考,将思考过程在纸上展现出来
2、将自己的分法说给同桌听。
3、提问:我们怎样将42本书平均分给两个班?(汇报分法:)
A.一本一本去分(找学生现场演示分的过程,让学生体会这样分太耗时,太麻烦)
B.十本为一摞,42本书是4摞零两本。先分4摞,每班两摞,再分两本每班一本。
C.将42本书用小棒图表示,通过画图分小棒的过程找到答案。
比较上面的分法哪种最简单?为什么? 根据文字描述和分的过程你能写出一个算式吗?
42÷2=
老师能把你们刚才分的过程用另外一种式子写出来你们想不想看看?
以小棒图为例:
(l)说说我们先分的什么?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生说:先用4个十除以2得2个十,再用2个一除以2得1个一,2个十加上1个一商是2l。
(2)明确笔算的过程和竖式的写法:
笔算除法的计算顺序和口算一样,要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被除数十位上的4表示4个十,4个十除以2商2个十,要在商的十位(跟被除数的十位数对齐)上写2。用除数2去乘2个十,积是4个十,表示从被除数中已经分掉的数,写在42十位的下面。4减4 得0,表示十位上的数已分完了,个位上还有2,要落下来继续除。2除以2得l,要在商的个位(跟被除数的个位对齐。上写l,再用除数2去乘1,积是2,表示从被除数中又分掉的数,写在落下来的被除数的个位上的2的下面。2减2得0,在余数的位置上写O,表示个位上的数也分完了,计算过程结束。
(3)师问:说一说,作笔算除法时,是从被除数的哪一位除起的?每次除得的商写在什么位置上?(小组讨论)
(4)初步练习,掌握其法。
完成第20页例1下面的“做一做”。(指名板演,其余在练习本上做)说出笔算的过程。
2.把例1换数变为例2:52÷2=
(1)动手操作,理解算理。
问:52能不能平均分成两份呢?自己动手分一分。
学生汇报分的结果。
问:这道题在分小棍时与例l有什么不同?
(2)让学生独立试算52÷2,有困难的,可以提问。
学生可能问:十位除后余l该怎么办?
先请会的同学帮助解答。师再进一步明确:
笔算除法的计算时,要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被除数十位上的5表示5个十,5个十平均分成2分,每份最多能分2个十,也就表示商2个十,要在商的十位(跟被除数的十位数对齐)上写2。用除数2去乘2个十,积是4个十。把4写在十位的下面。5减4得1,表示十位上还剩1个十没有分。也就是5捆小棒分掉4捆,还剩l捆,就把剩下的1个十与个位上的2合并。即要把被除教个位上的2落下来,和十位上的余数1和在一起,表示12。12除以2得6,要在商的个位(跟被除数的个位对齐)上写6,再用除数2去乘6,积是12,表示从被除数中又分掉的数,写在落下来的被除数的12的下面。12减12得0,在余数的位置上写0,表示分完了,计算过程结束。
(3)小组内讨论:说一说例2和例1比,计算过程有什么不同,应注意什么?
明确:如果除到被除数的十位以后还有余数,要把余数与被除数的下一位数和起来继续除。
小练习:竖式计算。
3.小结算法: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今天所学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小组内互相说)
师生共同总结:笔算除法,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如果被除数的哪一位除后有余数(要注意余数必须比除数小),就把余数与被除数的下一位数合起来继续除。
师生共同编法则歌诀:除数一位看一位,除到哪位商哪位。
(4)练习反馈:第20页做一做。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练习四的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讲评,个别纠正)
第2题,判断对错。
3、4题。
四、看书质疑,总结全课
问:今天都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第五篇:用整十数除商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教学设计
“用整十数除商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教学设计 课题:商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设计者:霍林郭勒市第二小学 付群 教材分析:
笔算除法这部分内容包括商一位数、商两位数和商的变化规律。本节课教学的是除数是整十数商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教学前,可以安排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和用整十数除的口算。为新课学习做准备。例1的教学,可放手让学生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笔算时,在学生探索的基础上,应重点引导学生借助小棒等直观图解决商的书写位置问题。
学情分析:
针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我认为可采取学生自学、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商的位置确定问题,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时,师可适当点拨。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81-83页
教学目标
1的一般方法,并会正确书写商的位置。2估算的习惯。3
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4教学重点、难点
笔算用整十数除商一位数的试商方法和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老师也和你们一样,最喜欢看动画片啦!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部动画片中的一个片断,请看──(放一段学生喜欢的动画故事)。
师:这个片段没有配音,同学们,你们想给这个动画片配音吗?那老师就要来进行一个小小的面试,看哪些同学能当上这个动画片的配音员。
设计意图:
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个性特点,以选拔“配音员”为背景学习用整十数除商一位数的笔算除法,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上课伊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他们喜欢的问题情境中。2
师:我们年级有280人,其中有92人报名当配音员,老师每天只能面试30人。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提的问题有:①要多少天才能面试完?②没有报名当配音员的有多少人?③报名的人数比不报名的少多少人?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若干信息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的良好习惯。
二、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1(1)独立探究:
师:为了尽快地选出动画片的配音员,上述3个问题中,哪一个问题的解答能达到目的?(生:第一个问题)下面我们就集中精力先来解答第一个问题。
请每位学生自己解答“要多少天才能面试完”的问题。老师巡视,了解学生不同的解题路径。
学生1:30×3=90,92≈90,大约需要3天才能面试完。(做除法想乘法,利用估算)
学生2:92≈90,92÷3≈3(天),大约需要3天才能面试完。(利用除法估算方法)
学生3:92÷30=3(天)„„2(人),需要3天多才能面试完。(利用有余数除法的旧知)
(2)解释过程:请上面三位同学说一说计算的过程。要求每位学生注意倾听有别于自己的不同计算思路,同时检查计算结果与实际是否吻合。
设计意图:
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是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解决“要多少天才
能面试完”的问题,需要用除法计算。这里,先让学生充分应用已有的知识储备,综合应用以前的旧知,通过口算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师适时地对学生解题的3种口算路径进行分析评价,既体现了算法多样的差异性,又在交流中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3)竖式算法:告诉学生,本题的计算还可以用竖式表示。放手让学生利用除数是一位数的竖式算法的旧知迁移到本题的计算中。(教师巡视,掌握学生的竖式写法和利用旧知迁移到新知的水平)学生的竖式有:
(4)重点研讨:
师:“上面两个竖式和两个横式,哪个正确呢?”
引导学生思考:①商应写在个位上还是十位上?为什么?②余数不为0时,怎样写横式?③商和余数的单位各是什么?
集体研讨时,将学生口算的过程与竖式对照,使学生明白商“3”必须写在个位上的道理。
(5)练习巩固:学生独立完成第81页的做一做。对正时重点检查商的书写位置。
设计意图:
用竖式进行计算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本例在用竖式计算时,主要解决3个问题:①商的书写位置;②如何写横式;③商和余数的单位是什么。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旧知(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的竖式算法),迁移到除数是整十数的计算中来。放手让学生先试算,然后让学生在对比中明确上述三个问题的正确答案。
2(1)提出问题:现在要求当配音员的学生由92人增加到140人,如果老师仍然是每天只面试30人,要多少天才能面试完呢?(2)独立探究:要求学生列出竖式计算本题,老师巡视,了解学生列式情况。学生的列式出现以下两种:
设计意图:
放手让学生将被除数是两位数的竖式写法迁移到被除数是三位数的竖式写法中来。(3)合作研讨:
① 试商的方法。请学生叙述自己试商的过程。学生1:因为30×40=120<140,所以商“4”。学生2:因为30×5=150>140,所以商“4”。学生3:因为30×5=150>140,30×4=120<140,所以商“4”。在学生试商的不同思维中,使多数学生体会,只有学生3的推理是严谨的。
设计意图:
试商的方法是本例教学的重点之一,通过两次调商,使学生把握试商的一般方法和正确地进行数学推理。
②解释商写在个位上的理由:因为14个“十”除以30,不够商一个十,就要用140个“一”去除以30,所以商要写在个位上。上面两个竖式中,只有右边一个是正确的。
教师还可根据教材上的示意图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理解算理。
设计意图:
利用直观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理解算理,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是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4)小结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竖式:
师:“比较两个竖式中的被除数和商,相同在哪里,不同在哪里?”(相同的地方:商都是一位数;不同的地方:一个被除数是两位数,另一个被除数是三位数。)
师:“为什么被除数是两位数‘92’时,商是一位数,而被除数是三位数‘140’时,商还是一位数?”(因为92>30,所以92除以30,可以商“3”;而140中的“14”(14个“十”)<30,不够商1个“十”,所以必须用140个“一”去除以30,所以商“4”,仍然是个一位数)师:“谁能说说,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当前两位不够除时,应该怎么办?”(前两位不够除时,应看前三位。)
学生回答后,指导学生看书第82页,默读小精灵明明说的那段话,加深对算理的理解和记忆。
设计意图:
以上过程是本例教学的重点之二,使学生在分析对比中理解用竖式做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基本步骤: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前两位不够
除时,再看前三位。
(5)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写出算式:140÷30=4(天)„„20(人)后,请他们思考:要用几天才能面试完?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使多数人明白,实际上约用5天时间才能面试完。因为余下的20人大约要用一天才能面试完。
(6)练习巩固:学生独立完成第82页上的“做一做”。对正时: 从第1题、第2题中挑出1-2题,让学生说一说试商的过程;(2)检查商的书写位置,并说一说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三、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 发给每个学生一张表,看清要求填空。(将练习十四第2题改编成如下形式)
设计意图:
用变式(改错)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笔算除法的竖式写法,是本节课基本练习的内容之一。将教科书中练习十四第2题改成上述形式,利于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同时增加叙述错误原因的内容,使学生在反面教材的学习中加深理解计算的算理,同时学习用简洁的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的结果。2
独立完成练习十四第3、4题。这两题的解答,学生可以用口算,对口算有困难的学生要求他们列竖式计算,同时检查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是否合乎实际。
独立完成练习十四第5题。学生解决本题的算式是:500÷60=8(节)„„20(吨),在回答问题时,应让学生说一说,“需要几节车厢,为什么?”通过全班的交流,使学生理解:剩下的20吨也需要装一节车厢,因此需要9节车箱才能装完。
四、总结: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例1:
92÷30=3(个)„„2(本)
答:可以分给3个班,还剩2本。
学习活动评价:
以测试题的形式开展评价。(限于2至3个小问题)
1、填空题
2、改错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