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过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和比米小的单位,并且初步了解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先通过插图说明千米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然后通过学生已经掌握的长度单位米,推算出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帮助学生建立起千米的观念,并揭示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1千米=1000米,为了让学生掌握计量单位间的化聚,在例
1、例2中都写出“想”的思路,使学生在计算时有所依据。例1是见解长度单位的化法,例2是把米聚成千米,并设计了针对例
1、例2的强化练习(试一试)。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认识千米(公里),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学习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教学难点: 千米慨念的建立。教具学具: 米尺、多媒体及课件一套。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一米 大概有多长?、出示米尺,让学生说说米尺的作用。、当我们测量数学课本的宽,铅笔盒的厚度时,是不是还用米来测量?当米尺测量这些物体显得太长时,我们是引入了分米、厘米、毫米等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来测量,这些单位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4、如果我们要测量一下罗村镇到寨里镇的路程到底有多长?你有没有办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当测量路程的长度时,我们通常用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课题)。现在我们就来认识千米。(这种导入方法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设疑提问,巧设悬念,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并了解了千米这种单位的作用。)
二.课题提出,新课学习
师:用米测量太麻烦了。罗村镇到寨里镇的距离比较远,而米这个单位较短。那用什么单位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家族里的新朋友:千米
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1.学习千米的认识,你们最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知识? 2.提出学习目标:(1)千米的实际长度,并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2)千米的应用。
(修改意图:从测量本地两个乡镇距离引出新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可以帮助人类理解周围世界,从而增强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目标进一步体现学生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三)认识1千米的实际长度 那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 1. 师:老师手里拿的米尺是1米长,用这把米尺连续量几次是1000米? 板书:1000米
1000米用我们今天所学的千米作单位就是1千米。板书:1千米
板书:用米尺量1000次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2.请看屏幕:上次我们量出了100米的长度,几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板书:10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3.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200米,沿操场(一圈200米)走()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板书:沿操场(一圈200米)走5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想一想:我们沿操场走一圆大约用了几分钟?(3分钟)那么沿这操场走5圈,也就是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15分钟)。板书:走15分钟的路程,长约1千米。
(修改意图:利用多媒体唤起对行走本地区实践活动的回忆,以情激情,既使学生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又助于抽象“千米“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加深对”千米“的认识)1千米等于1000米,听起来不容易区分,语文课上朗读讲究抑扬顿挫,谁能巧用停顿,把千米和米区分开来,使人一听就明白。
l千米=1000米
指导读:注意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师:千米也称公里,在上面的板书上添上(公里),有时也用Km表示。
5.我们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千米和米之间怎样换算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学例1和例2,重点看一看是怎么想的。
完成做一做1,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修改意图:这样教学更能揭示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即引导学生自学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活用教材,节时高效。)三.千米的应用
(一)现在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那千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 请看老师星期天在小圩到大圩的路上拍摄的一些镜头,请你仔细观察,哪些地方有“千米”?
1.公路边的里程碑 2.指路标志 3.限速标志 4.摩托车的速度表
随着学生的回答,屏幕上分别出示图片。小结: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
(修改意图:通过观察里程碑、指路标志、速度表、限速标志,让学生体会到”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认识数学的价值。)
(二)练习:72页2把每小时行的路程和合适的交通工具用线连起来。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千米的认识,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了解了千米的用途。现在请你估计一下,从校门口出发到什么地方大约是4千米?谁能用比较科学的办法证实?
(一)生:利用摩托车的里程表测量、走一走是否15分钟。
(二)师:还可以这样证实:(结合屏幕)1.量出1米的距离,走一走,有多少步?(1米有2步)2.算一算,1千米有多少步?(1000米有2000步)师:1千米,我们大约走2000步。我们可以从校门口出发数出200步,看看你正好走到什么地方,与你刚才的估计是否相符? 五.巩固练习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汽车每小时行40米。电线杆高6千米。小李身高135厘米。飞机每小时飞行1800千米。教室黑板长3分米。一支铅笔长2千米。
(二)自主练习第3、4题。
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1千米=1000米
教学反思: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已有的基础,强调新、旧知识的关系,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观念,使课堂教学过度自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在平时生活中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充分发表他们的意见,发挥他们的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用他们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当然,单单靠这些要使学生很好地建立1千米的观念还是相当困难的。学生的想象力有限,如果单单让学生靠想象1千米,而去认识1千米的话是远远不够的。记得我第一次上这一课时时,就是让学生靠想象1千米去感知1千米,去认识1千米。结果学生对1千米观念的建立相当差。特别是联系生活实例时,学生就错误百出。使这节课的教学教学任务没有很好完成,教学的重点、难点没有克服。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较积极的,参与面也是比较广泛的。但是,整节课各部分的衔接及时间的掌控存在许多不足,在巩固练习时没能适当展开,没有把这节课的教学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第二篇: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千米的认识》这一课的知识目标是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单位换算和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对学生而言并不困难,而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千米的认识时,考虑到千米是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就比较困难。教学中,学生确实最不容易理解的是从哪到哪大概有1千米,因此,我就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实际走一千米的路,这样从实践中感知1千米有多长,就比较容易建立千米的观念。这样有一部分的学生就能跟实际操场的情况联系起来理解和掌握。这对于一部分学生有了很好的帮助,不过在课堂教学时我带学生下操场实际测量和感知的时候受别的班上体育课的影响,有些学生就显得特别兴奋,有部分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的学生,对于该课的内容的关注度减少了,所以对于这一部分学生来说,达到的效果就并不是那么的理想了。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如果要出课堂外进行实际方面的操作。我会事先讲清目的,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三篇:三年级数学《认识千米》教学设计
认识千米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数数学三年级(下)44页~46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 知道1千米=1000米。
2、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单位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
3、知道计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联系实际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能粗略估计现实生活中有关以千米为单位的实际距离 教具准备:米尺、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谈话:小朋友们,听说过五指山吗?西游记里如来佛的手掌就叫五 指山,在数学王国里,也有一座五指山,住着长度单位五兄弟。首先我们来复习已学过的四个长度单位。
1、让学生用手势比划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有多长;说出 每种长度单位的字母符号。说出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板书
2、填入合适的长度单位。橡皮长4()。学校跑道一圈长250()。常州到无锡的公路大约长60()。汽车每小时行75()
3、谈话导入:拇指峰上还住着谁呢?指名回答并板书课题。
二、认识千米。
1、生活中的千米。谈话:千米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你曾在 那里听过或看过“千米”?出示教师课前搜集的各图片。
小结:千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也可以表 示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
2、教学1千米与1000米:
①出示走100米镜头图:同学们也在100米的直跑道上走一走了,大 约走了150步,约1分钟,(板书:150步,1分钟)老师还请两个同学在100米的直跑道上跑一跑,大约是30秒.你觉得走100米的路长吗?那2个100米是多长呢?3个100米呢? ②请同学们想想:10个100米该有多长呢?板书:1千米 1000米 谈话:这两种写法都对吗?为什么?它们表示的长度虽然是一样 的,可也有不同点,你发现了吗?
1千米=1000米,读来不易区分,你能巧用停顿,把它们区分开吗? 小结:1千米是1米的1000倍,所以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
3、感知、体会1千米
①前几天体育课上老师已经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绕操场跑了4圈,每人必须跑完,跑慢没关系。请同学们说说赛跑的感受,然后告诉 学生跑道一圈为250米,问实际就是跑了多少米。
②猜测或想象一下:在你熟悉的路段中,从哪到哪可能是1千米? ③我们班哪个同学的家到学校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呢?你是怎么知 道的?李老师家离学校约有5千米,如果你是李老师,会选择什么 交通工具去上班?简述理由
三、巩固新知,实际应用:
(1)你们的收获可真多,我来考考你
4千米=()米 3000米=()米 9千米=()米 6000米=()米(2)咱们中国的铁路也很发达,估计铁路的长度:(想想做做6)
四、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它就是“公里”,也可 以用㏎表示。它住在五指山的拇指峰上。伸出你的左手,掌心向自 己,看,你也有一座“五指山”,有了它,你就可以牢牢地掌握长度 单位间的关系了。
第四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千米的长度观念比较难建立,除了选用教材中提供的资源,教师还应该自主开发一些学生身边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对于千米的感受,应将实际感受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结合起来。教学“千米”时,一定让学生们实地走一走,知道从哪里走到哪里(或往返几次)正好走了1千米,使他们初步形成千米的长度观念。学生形成了较清晰的长度单位的观念,对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就容易掌握。
为了能增强学生对1千米有多远的感受,将1千米与学生的经验建立起来,所以准备把这节的前20分钟放在操场上去上。本以为学生对千米没有多少概念,可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却表现出了比学习毫米和分米更容易掌握的感觉。至于一小时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能行多少千米时,我先告诉他们这些常识,所以后面练习中出现的题目,学生很容易就知道多长路程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以及大概多少时间。学生掌握的很好,我感觉很意外。
但教学中,学生最不容易理解的却是从哪到哪大概有1千米,别说学生不知道,作为老师也真的感受不出从学校门口到哪能大概是1千米,所以说,学生对1千米到底有多远,很难估测,再加上今天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去感受这1千米有多长,只是凭空想象而已。
我另外布置了两项作业:一是放学时请家长带着孩子回家时,感受从学校门口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二是从家门口到学校门口大约有多少千米,使用什么交通工具,需要多长时间。
第五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7—8千米的认识。
二、学情与教材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有走路上学、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考虑到锦江小学校园及学生的特殊情况,在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实际长度概念时选用学生熟悉的学校周围的一些环境,这样既能有效化解难点,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到目前为止,你知道的长度单位有哪些?(毫米、厘米、分米、米)
(二)学习新知
1.认识1千米。
师:如果我们要量从大庆到哈尔滨的距离,用毫米、厘米、分米、米这4个长度单位合不合适?
师:你感觉1千米应该有多长?
2.感受1千米。
师:1000个1米有多长?你来猜测一下。(400米一圈的操场,走两圈半就是1千米)师:请每个人都在心里默默地想象一下1千米有多长,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师:1千米究竟是不是你想象的那么长,你想不想亲自到室外去验证一下?我们一会儿到外面去验证一下1千米是不是你想象的那样长。去室外体验需要注意哪些问题:(1)步要匀,路线要直。
(2)数步数时可以用手指帮助计数。(3)靠路边行走,注意安全。(4)完成学习汇报单
你们走了多少步?你们感觉走的累不累呀?用多长时间呢?你觉得1千米怎么样?今后,我们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来估测一下,从一点到另一点你走的路大约有多长 回到教室里,说一说走完1千米的感受。3.估算1千米。
从我们学校门口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4.单位间的换算
(三)巩固练习
(四)总结阶段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写一篇数学日记———《感受1千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写: 1.你眼中的1千米有多长。2.走完1千米的路你有何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