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下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人教版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背诵,学习绘物、抒情的特点和方法。
2、领会诗人寓于诗中的深层情感。
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互动。【教学重点】
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写景语言的精妙。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边塞诗,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习别样的诗歌内容——边塞诗,它是盛唐时代写边塞、从军、守边、战斗的诗歌,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边塞诗表现着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建功立业的豪情,描写了边塞雄奇瑰丽的奇异景色,气势雄伟,意境开阔,情调激越,音韵铿锵,表现出动人心魄的阳刚之美。
三、初读,疏通文意。
1、作者介绍
岁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其边塞诗歌雄健豪迈,读之令人兴奋。岑参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瑰奇的塞外雪景,表达了诚挚浑厚的送别之情,读来感人至深。
2、读准字音 岑参 cãn shēn 散入sàn 狐裘qiú 锦衾薄 qīn báo 瀚海 hàn阑干 lán羌笛 qiāng风掣红旗 châ
齐读全诗——读准字音,初步感知文意。【朗读节律】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咏雪、送别。(板书)
师:请同学们说说哪些诗句是写咏雪的,哪些诗句是写送别的? 学生答,教师明确: 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从“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开始。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
4、请学生当堂笔译全诗,即用现代汉语的白话文翻译诗句。【韵译诗文】
北风席卷大地把百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象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赚太薄。将军双手冻得拉不开角弓,都护的铁甲冰冷仍然穿著。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硬了风也无法牵引。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串马蹄印迹。
四、赏析雪景
思考:你选择一句写景的诗句,细细品味,来体会用词的精妙。教师示例: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第二句写雪,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卷”与“折”字写出了北风之迅疾猛烈,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
根据学生可能会品析到的句子,适时加以指导,参考如下:(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重点赏析这句话,教师提问引导:
这句话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
“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喜。
以梨花比雪,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不只写出了雪来得突然,写出了雪的铺天盖地,而且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写出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这句话是咏雪的千古名句。“春风”使梨花盛开来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紧接下来,又渲染出了极富浪漫色彩的“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情境。这句体现了作者的豪放风格。
教师:穿插有关资料引导讲解。
1、引导深解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教师:岑参最喜欢梨花,在他的作品里,曾多次写到梨花,请看屏幕,一起朗读一遍。屏幕展示诗句:“长安柳枝春欲来,洛阳梨花在前开。”“梁园二月梨花飞,却似梁王雪下时。”“梨花千树雪,柳叶万条烟。” 学生:读以上诗句。
教师:由此可见,梨花于诗人的印象何等深刻,诗人写梨花常常是在远离故乡之时,他笔下的花常常总是和思春念归、士逢知遇等情感活动联系在一起。现在你对这两句诗有了怎样的新的理解?
学生:说自己的见解。在天寒地冻的飞雪胡天想到春日千树万树的梨花(豪放)。(2)“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引导: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这一句在诗中有何作用?“百丈”、“万里”是实写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万里”形容面积之大,这句是夸张的说法。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里,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五、感悟情感
教师:在奇冷的天气里送别友人,这本是伤心之事,然作者描绘的边塞雪景是如此的奇异、壮美,甚至是唯美,为什么诗人能够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呢? 请看材料,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屏幕展示材料: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岑参是就是其中之一。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度过了六年艰苦的军旅生涯,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他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回京时所作。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作者有理想有追求,热爱生活;诗人所处时代,正值大唐盛世,国家的强盛自然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所以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乐观向上的情怀。
六、赏析送别部分
1、齐读送别部分——诗人写送别写出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 依依不舍
2、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学生回答,理由自由阐述,句子归纳如下: ①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②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③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重点引导赏析意思:
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教师:引导联想想象
这首诗最后两句描绘的画面历来被人称道,给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下面请大家一起将目光聚焦于这两句诗,试着展开你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化身为诗人,说说:当你站在冰天雪地里望着友人渐渐远去的身影,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说自己的设想。
教师:大家的设想都有可能,然而作者不明写,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这就是“留白”这种艺术表现手法的魅力。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这句体现了作者送别时的惆怅心情。明确赏析诗歌的方法:
(1)抓关键词(2)看修辞方法(3)联系上下文和课文背景运用联想想象
4、理解诗意,明确主旨
师: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联系?(再次诵读,加以体会)
答: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情。学生说说有关雪和送别的诗句、谚语或俗语。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七、深情诵读,尝试背诵
男女生分读全诗:女生读咏雪部分,男生读送别部分; 全班齐读
八 评析小结:
这是咏边地雪景,寄寓送别之情的诗作,全诗句句咏雪,勾出天山奇寒。开篇先写野外雪景,把边地冬景比作是南国春景,可谓妙手回春。再从帐外写到帐内,通过人的感受,写天之奇寒。然后再移境帐外,勾画壮丽的塞外雪景,安排了送别的特定环境。最后写送出军门,正是黄昏大雪纷飞之时,大雪封山,山回路转,不见踪影,隐含离情别意。全诗连用四个“雪”字,写出别前,饯别,临别,别后四个不同画面的雪景,景致多样,色彩绚丽,十分动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境清新诱人,读之无不叫绝。【教师寄语】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们欣赏到了塞外变化莫测,奇异壮丽的美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我们看到了诗人伫立愿望,依依惜别的身影;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我们听到了将士们誓死卫国,震撼人心的誓言;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勤诵读,多琢磨,深领悟,传承古典文化的精髓!
九、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
2、积累并品评咏雪的名句。板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咏雪:忽如梨花——豪放 送别:不见空留——惆怅
十、教学反思
【附校本作业】
一、反复诵读,读准字音。
岑参()散入()狐裘()锦衾薄()
瀚海()阑干()羌笛()风掣红旗()
二、问题探究:
(1)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怎样分层?
(2)研读第一层咏雪部分:这些诗句共同显示了胡地的雪的哪些特点?
(3)研读第二层送别部分:诗人在句子中并未写到“情义”“不舍”等字眼,那么这种情义是怎样传达出来的?
3、重点语句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个比喻的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为什么会感到这个比喻新颖贴切?
三、记忆边塞诗歌名句:
1.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唐·王维《老将行》 2.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唐·王昌龄《从军行》 3.愿将腰下剑,只为斩楼兰。—唐·李白《塞下曲》 4.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5、你知道的边塞诗句有: 6.默读,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①文中巧妙地将写景转入送别的诗句
。②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7、赏诗句,悟情境。
(温馨提示:从字词、修辞或写作手法任选一个角度,悟诗句意境,解作者情感。)(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8、当堂练,重落实。
(1)诗中以春花喻冬雪的千古名句是:,(2)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在内容上为后文送别场面酝酿气氛的句子是:。
(3)表现塞外“风狂雪早”的句子是:。
(4)把作者因友人的离去而依依不舍,无限惆怅之情抒写到极致的句子是。与之意境相似的诗句是。(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5)古诗中写“雪”的诗句有:。
四、比较读,丰积累。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船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王伦送我情。【美文欣赏】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臂地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壤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回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技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济南的冬天》节选
第二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讲课稿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教学实录
(一)、导入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到了唐朝已经达到了顶峰。唐朝的诗人就像是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烁在文明古国的晨空。今天,我们不妨来看看,我们所了解的著名诗人到底有哪些。让我们顺着时间的脚步去探寻诗人的方向。一般来说,唐朝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
(二)、学生思考 这四个阶段各有哪些著名的诗人?
(三)初唐(618——712)这时期出现了“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还有陈子昂,他们在转变诗风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外,还有宋之问,杜审言(杜甫的祖父)等。盛唐(713——765)这时期出现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还有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领和王之涣;田园诗人王维和孟浩然。中唐(766——824)这时期更是群星闪耀,出现了自觉发扬杜甫精神的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等;着重发展了杜甫创新技巧的韩愈、孟郊、贾岛、李贺等。还出现了擅长散文的柳宗元和刘禹锡。晚唐(825——907)这时期,诗歌也随着时代走下坡路,但诗人们的诗,还残留着盛唐的余响。此间出现的主要有李商隐、杜牧(合称小李杜),还有温庭筠、皮日休等。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唐朝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前我们已经预习过这首诗歌,我想知道大家预习得怎样,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一生读。(屏显诗歌)
师:旁边的同学点评一下。
生:我觉得她读得很好,字音都读对了,有感情,很流畅。
师:我相信每一位同学都能跟这位同学一样把这诗歌非常准确非常流畅地读出来。我们一起来读一遍。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开始。
生齐读。
师:大家读得非常好,我们说读诗不仅要读准读顺诗歌,我们还要读懂诗歌的意思,我们读题,从题目看看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我们一起来读读看,生齐读课题。
生1:这是一首送别诗。
师:(师板书:送别)还有要补充吗?
生1:因为岑参是一位边塞诗人,所以这还是一首边塞诗歌。他一开始写边塞风光。
师:主要写什么?
生1:军营生活。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想想看诗中更多的是在写什么。
生2:我觉得他还在写了下雪的情景。
师:下雪,写的句子很多,写雪景,是吧?很好。非常多咏雪的诗句。(师板书:咏雪)
师:在译诗的时候,有没有一些句子的意思你一下子没读懂的?(生下面说有。)有,都点头了。有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向同学请教一下。
生1: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师:这句话的确有难度,在批阅大家的导学稿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这句话的理解有困难。谁来给我们解决一下,帮助同学解决。
生2:无边的沙漠上纵横着很厚的冰层,万里长空聚集着暗淡无光的愁云。
师:我觉得你不仅把这句话的意思非常明白地告诉了我们。而且你本身的语言也很有诗意。非常不错,你很会读诗。还有没有哪句诗句你不能理解的?
生1: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师:谁能为这位同学解决一下这句话的理解?
生2:纷纷的暮雪洒落在辕门外,风吹得红旗不能随风翻动。
师:懂了吗?还有吗?
生1: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师:这句话我点名请一个叫封叶雯(音)的同学,因为这句话她在预习的时候就觉得这句话写得非常精彩,她肯定是读懂了。谁是这位同学?
生2:雪花飘进了珠帘沾湿了帐幕,狐裘穿着都觉得太薄
师:这句话你觉得了什么?
生2:我感觉到了边塞的苦寒。
师:你从这句话直接感觉到了边塞的苦寒。
生2写出了边塞当时生活环境的艰苦,天气的严寒。
师:非常好,看来大家都很会读诗。
师:这首诗主要描写诗人在一个雪日送别友人的场景,它送别的名篇。诗中有许多写景写雪景写送别的精彩名句,最精彩的你觉得是一哪一句
师:写雪景的是哪一句?
生齐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写送别的是哪一句?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师:好,妙句当前,我们品读一番。我们不妨抓住一个词语或一整个句子也行。读出诗句描绘的画面或诗人抒发的情感。充分发挥想象来品析这两个句子。为了交流的方便,我们可以用这样的一个句式,大家来交流品读到的感受。两句诗任选一句,用这样的格式来表达。
(屏显:
我从___________这个词(或句子),读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画面(或心情)。
你可以在导学稿上写一写。)
师:可以抓住一个词或者一整个句子,注意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如果是理解诗人的情感的话,我们不妨深入理解一下,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
师巡视,与生轻声交流。
(三分钟后)
师:大部分同学准备好了,首先来品读哪一句,比较循规蹈矩的,从第一句开始。请这位女生。
生1:我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读到了诗人运用拟物手法描绘了大地银装素裹大雪弥漫的雪景,同时体会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师:你既描绘了雪景,同时也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我有个问题,你说读到了是比喻的修辞,把什么比做什么了?
生1:把大雪比作了春风。
师:把雪比作了春风,是不是?不是。请这位女生。
生2:这句是把白雪比作梨花。
师:你能描绘一下梨花开在枝头的情景吗?
生2:梨花是白色的。
师:白色的,想象一下。梨花是不是一朵一朵开在树上的?是一簇一簇的,花团锦簇的。那么眼前看到的不是梨花,是雪花,那么诗人看到的景象是什么样子的?
生2:树上沾满了白雪。师:怎样的白雪?雪我们说什么比较好? 生2:团。雪是一团一团的白雪。
师:这景象是不是在一棵树上展现的?
生2:是在千树万树上都展现的师:你能不能用词语来形容一下这样的景象?不是一棵两棵树上,是千树万树的情景。
生2:银装素裹。
师:还有吗?王君(音),你在第一次读这个诗句的时候就很有感觉。你觉得这个话里的情景是如何的?
生3:诗人运用了比喻甚至是夸张的手法,指出了皑皑白雪覆盖在树上的情景。放眼望去一片银白色的景象,这个景象非常壮观。
师:你能不能把这个诗句读一读,把这种壮观表现出来。
生3读。
师:大家有没有听出来,她读的时候特别注意到了什么?哪个字她特别注意了?
生下面纷说:千树万树。
师:好的,我们请男生读该句。男生准备好了吗?
男生齐读。
师:可以再夸张一点。女生加入,感受一下。
生齐读。
师:非常不错。
师:有没有别的?我们刚刚读了画面。有没有同学从这句话里品读到情感?刚刚这位同学也有读到哦。
生1:表达了诗人对军营艰苦生活的乐观,积极向上。
师:为什么?
生1:冬天下雪,应该是非常凄凉的,但他却比作了梨花的开放。
师:边塞的冬天应该是非常寒冷的,奇冷无比,但是他却似乎觉得在冬天里一般,少了一份冬天的寒冷,多了一份春天的温暖,所以你读到了乐观。非常好,请坐,这位女生读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生:我读到了诗人当时的那种喜悦的心情。
师:你觉得仅仅是喜悦吗?更准确的应该是?
生:我觉得还有诗人一种惊喜的心情。
师:你从哪个字读到诗人的惊喜的?
生:“忽”字,从“忽”字写出了边塞气象变化神奇,看出雪花落在树上和梨花一样,神奇在雪花的美丽,师:你说边塞天气变化很神奇,你觉得最神奇的地方在哪里?
生:雪花的景色很美丽。
师:除了雪花很神奇美丽,还有哪里?
生:我觉得还有胡天八月即飞雪 看出很神奇 八月就下雪了,和我们江南地区不一样,八月就下雪了。
师 还有吗?忽如一夜春风来,这个景色来的非常的?
生 景色来的非常的突然
师:好,请同学来读一读,惊喜的、乐观的景色来的快的、突然的感觉读出来
生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有没有同学再来尝试一下。
生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这位女生在读的时候,他读“忽如”两个字时加重了,语速稍微快了一点,在表示惊喜的时候,语速可以快一些,不仅快一点,还可以加重一定,语调往上升一升,我们请同学来读。
生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给你时间再酝酿一下,把这句话读的更好。
生再读一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如果你把“万”字读的重一点,会更好,你想不想更好?
生三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非常好,从这首诗中我们读到了乐观惊喜。
师板书喜字。
师:我们再来读读送别这一句。
生:我从“空留”这个词中,我读到了诗人对武判官的送别时的不舍和失落,人已经离去,只留下马在雪上踏出的痕迹。
师:你从这句“空留”中读到友人离去,诗人的不舍和失落,送别的离愁,你能不能把这句诗读一读。
生读
师 :我听到了你特地把“空留”读重了,这时他的心情是不舍和失落,读的时候可以缓一点。
生再读
师:还有同学来品味这个句子吗?
生:我也是品味“空留”这个词,这个词不仅是内心愁苦,还侧面反应边塞环境的凄惨,在边塞的时候,边塞的环境很凄惨,师:白茫茫一片,什么点缀都没有,画面单调,所以很凄惨,不像我们这里这么漂亮。
师:还有吗?
生:我从“空”一字读出诗人在被苍茫大雪中,看到被白雪铺满的路上空荡荡的,没有了武判官的身影,只留下一串离去的马蹄印,现出一片空旷的边塞雪景体现诗人失落的心情。
师:请你来读一读。
生读。
师:你读的时候,我特别注意到了你把注意力留在了“马蹄印”上,你从“马行处”三个字读出什么?
生:我读出了当时诗人对武判官不舍的感觉,当他回头发现武判官走了,诗人还在凝视着雪地上的马蹄印,目送诗人远去。
师:为什么要给马蹄印特写?史可慧,你预习时对“马蹄印”有特别的感觉,你来说。
生:我感觉他没有直接写出武判官离去,而是用“马行处”暗示,不仅与当时的环境氛围相得益彰,而且留给读者很多遐想的空间,我知道这首诗的背景是诗人对上一任判官回京,自己做边塞判官,他送别的时候保留一种想要做一番功绩的雄心壮志。
师:“马行处”这一画面给我们留下非常多的遐想,那么既然是那么多的遐想,我们在读这三个字的时候可以读的时候慢一点,再慢一点,我们一起读最后一句吧。
生齐读最后一句。
师:“最后三个字”还是太快,最后的气息拖得长一点
生再次齐读最后一句。
师 :气息长一点才可以读出这种感觉,第一次接触听说你(指一位同学)读课文时很好听,我们很想听你读一读。
生读。
师:你可以酝酿一下情感,再试试。生再读。
师:这样的名句,我们能不能背一背,两句一起,行吗?
生背这两句。
师:按照指导背诵啊,老师不太满意,可以再读一遍吗?
生再背句子。
师:我们诗歌阅读越品越有味道,品到这里,你有没有读到矛盾的地方?
生:前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时是一种喜悦 后面“峰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是忧愁。
师:明是冬天景色,诗人读到的却是春天的温暖,这一寒一暖,一喜一愁,是否矛盾?同学可以小范围的交流一下。
生交流。
师:谁来解释一下,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我觉得作者心中四种感情都有,因为塞外的冬天非常寒冷,诗人内心乐观的感情,看到的雪景暖暖的,也为边塞美丽风光而喜悦,对送别武判官的忧愁。
生:我想先说一下寒和暖,虽然现在边塞环境寒苦,他却感受到了温暖,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虽然战争环境寒苦,但将来总有生活和平的一天,他对那一天有坚定的信念、希望。
师:你从诗中读到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我们说要想真正读懂这首诗 还要知人论诗。了解其人才能了解其情。
教师出示资料
唐天宝年间,西北边疆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前后在边疆军团队中生活了六年,六年边塞军营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雄奇豪放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曾在诗中写到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岑参
师: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
生:豪迈、有豪情壮志。
师 :你觉得诗人在此时,站在瑟瑟的北风之中,站在漫天飞雪的环境中,站在友人远去的背影前,此时应有一种怎样的姿态?
生:我觉得应该是昂首挺胸的。
师:你读到一个非常豪迈、奔放、激昂的的诗人,诗中有没有哪句暗喻诗人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却坚毅不屈的?
生:风掣红旗冻不翻
师:你来读一读
生读
师:能不能再酝酿一下情感,再来读一次?
生再读。
师:听到了你的朗读当中坚定的语气。除了这句,还有没有从其他的语句中读到坚定、乐观的形象?
生:中军置酒饮归客
师:为什么?
生:他和武判官喝酒,只有有胸襟的人才能做出来。
师:他们怎么吃喝的?
生:大口喝酒,大块吃肉,一醉方休。
师:你来读一下。生读
师:哪个字可以重读一下?
生:重读“饮”。
师:这么一首千古名篇,我们通过品词析句的方法,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感受到了岑参边塞诗的魅力,最后我们再来读一遍,把刚才我们读到的东西都放进这一遍的朗读中来。
生齐读全文。
师:瀚海冰雪有豪情,送别琵琶亦铿锵,这么一首诗,读一读,不过瘾,不如把它背一背,现在大家背一下。
六)、学生试背全诗,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归纳本诗的主旨。诗歌主旨:诗人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瑰丽奇寒的塞外雪景,表达了对友人的诚挚浓厚的送别之情。
(七)、拓展性阅读。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默写,加强古诗文的积累。推荐岑参的另一首诗:《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八)、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歌。
2、将本首诗改编成500字左右的散文。
六、板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雪(景)别(情)
飞 雪 欲别的离愁
暮 雪 饯别的盛情
雪 满 临别的依恋
雪 上 别后的回味 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赏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岑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共分三个部分。
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友人即将登上归京之途,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一夜盛开的梨花,和美丽的春天一起到来。前面四句主要写景色的奇丽。“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神情。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接着四句写雪后严寒。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风停了,雪不大,因此飞雪仿佛在悠闲地飘散着,进入珠帘,打湿了军帐。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如同选取早晨观雪表现奇异一样是很恰当的。虽然天气寒冷,但将士却毫无怨言。而且“不得控”,天气寒冷也会训练,还在拉弓练兵。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表现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
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体现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笔墨不多,却表现了送别的热烈与隆重。在主帅的中军摆开筵席,倾其所有地搬来各种乐器,且歌且舞,开怀畅饮,这宴会一直持续到暮色来临。第一部分内在的热情,在这里迸发倾泄出来,达到了欢乐的顶点。
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绚丽。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虽然雪越下越大,送行的人千叮万嘱,不肯回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这一部分描写了对友人惜别之情,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精神。
这首诗,以奇丽多变的雪景,纵横矫健的笔力,开阖自如的结构,抑扬顿挫的韵律,准确、鲜明、生动地制造出奇中有丽、丽中奇的美好意境,不仅写得声色宜,张弛有致,而且刚柔相同,急缓相济,是一乎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第三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范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主备人:邹丽娟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大意。
2、品析诗中描绘的雪景,体会作者情感。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并理解诗意,赏析雪景,体会情感 难点:赏析雪景,体会情感
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过很多的送别诗,其中有一些名句,能说出一两句来吗? 学生答:略
那么这一句诗出自于哪里呢?(PPT展示)同学们一齐答。
二、新课讲授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感受诗人雪中送别的离愁别绪。
(一)出示目标(二)了解作品(三)检查预习读准以下字音
幕()裘()衾()瀚()阑()羌()辕()掣()散()着()凝()
(四)诗歌朗读(自由朗读、个别示范、录音示范、教师示范、齐读)(五)赏析全诗。
(1)理解诗意(小组讨论后质疑)
学生通过默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把难以理解的地方作好标记,准备质疑。(2)赏析诗歌(分小组讨论)
1、全诗分为几层意思?说说层意。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 千古传诵的名句是哪两句?试着赏析该名句。
3、在结构上起过渡的作用的是哪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
4、由“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想到了什么?
5、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课堂小结
四、课文背诵(比一比,看谁背得快)
五、课后作业
第四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清源中学 梁玲蔚
教学目标:
1.正确流畅地诵读诗歌。2.理解诗歌内容并品味其意境美。3.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2.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 朗读法 品味法 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解题:
三、明确学习目标:
四、读一读,晓音韵。
多种形式的朗读诗歌
五、译一译,知内容。
1.根据课前的预习疏通诗意。
教师提示:诗歌因其语言凝练,故不必追求直译,大可合理添加、细致描绘。2.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六、品一品,入诗境。
找出你认为写的好或你喜欢的写景的诗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从炼字、修辞、意境、效果等方面来说)
七、悟一悟,知诗情。
1.你从作者对边塞雪景的描绘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结合具体诗句说一说在和友人分别时,你又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八、课堂小结:
九、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积累并品评咏雪的名句。
第五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诗抓“奇”写“雪”,以“雪”衬“别”的写法。
2、体会本诗送友时的无限惆怅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本诗抓“奇”写“雪”,以“雪”衬“别”的写法。
难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成就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四、教具:录音、课件 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注释
⑴武判官:名不详。判官,官职名。唐代节度使等朝廷派出的持节大使,可委任幕僚协助判处公事,称判官,是节度使、观察使一类的僚属。⑵白草:西域牧草名,秋天变白色。
⑶胡天:指塞北的天空。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各民族的通称。
⑷梨花:春天开放,花作白色。这里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像梨花开了一样。
⑸珠帘:用珍珠串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形容帘子的华美。罗幕:用丝织品做成的帐幕。形容帐幕的华美。这句说雪花飞进珠帘,沾湿罗幕。“珠帘”“罗幕”都属于美化的说法。⑹狐裘(qiú):狐皮袍子。锦衾(qīn):锦缎做的被子。锦衾薄(bó):丝绸的被子(因为寒冷)都显得单薄了。形容天气很冷。
⑺角弓:两端用兽角装饰的硬弓,一作“雕弓”。不得控:(天太冷而冻得)拉不开(弓)。控:拉开。⑻都(dū)护:镇守边镇的长官此为泛指,与上文的“将军”是互文。铁衣:铠甲。难着(zhuó):一作“犹着”。着:亦写作“著”。
⑼瀚(hàn)海:沙漠。这句说大沙漠里到处都结着很厚的冰。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百丈:一作“百尺”,一作“千尺”。⑽惨淡:昏暗无光。
⑾中军:称主将或指挥部。古时分兵为中、左、右三军,中军为主帅的营帐。饮归客:宴饮归京的人,指武判官。饮,动词,宴饮。
⑿胡琴琵琶与羌(qiāng)笛:胡琴等都是当时西域地区兄弟民族的乐器。这句说在饮酒时奏起了乐曲。羌笛:羌族的管乐器。
⒀辕门:军营的门。古代军队扎营,用车环围,出入处以两车车辕相向竖立,状如门。这里指帅衙署的外门。
⒁风掣(chè):红旗因雪而冻结,风都吹不动了。掣:拉,扯。冻不翻:旗被风往一个方向吹,给人以冻住之感。
⒂轮台:唐轮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县境内,与汉轮台不是同一地方。⒃满:铺满。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⒄山回路转:山势回环,道路盘旋曲折。▲
五、板书设计:
(第1-8句)送别前(八月飞雪苦寒图)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第9-14句)
饯别时(军营饯别奇寒图)气势雄伟 想象奇特(风雪送友图)
(第15-16句)
临别时(东门惜别惆怅图)寓情于景 浪漫色彩
(第17-18句)送别后(雪地伫立思乡图)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作者)二.解题,作者及作品介绍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判官,官名,节度使一类官员的僚属。这首诗是岑参第二次到西北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时写的。武某可能是其前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七言古体诗。诗题中的“歌”表明这首诗的体裁是古诗中的“歌行”体(如杜甫《兵车行》、《丽人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岑参中年两度出塞,因为这一特殊的生活经历,使他很擅长写边塞诗。他的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宏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形式丰富多样,尤其擅长于写七言歌行。
其诗与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无人不识君。”)齐名,并称“高岑”。
三.师生共同研读课文
(一)一读
要求:读准字音,掌握朗读古诗的节奏,使学生领略诗歌的音乐美;结合注释理解词义,尝试口头翻译。
1. 指名学生朗读
2. 正字音:裘 衾 薄 着 瀚 阑 饮 羌 掣
3. 明节奏:节奏可分音调的节奏和意义的节奏两种。
音调的节奏,常以两个字音为一拍,注意声音上的整齐。
七言诗一般为四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意义的节奏是按诗句的语义来划分,它比音调的节奏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在划分节奏时,一般以意义的节奏为依据。如: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4. 教师范读 5. 学生齐读
(二)二读
要求:再现诗中形象,理清思路,找出诗中抒情发展的线索,沟通学生、读物和作者之间的思想感情。1. 朗读指导
朗读时,要身临其境进行联想、想象,使脑海里呈现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2. 学生默读,理思路
讨论〖明确〗:全诗共18句,根据文题可分为咏雪和送别两个层次。前10句为一层:
从不同侧面咏雪。后8句为第二层:写送别。第一大层又可分为三小层:
前四句写西北边境奇丽的雪景,先写雪前肃杀可怕的景象,后写雪后美景;
第5—8句从帐外写到帐内,写军营之中将士的苦寒生活;
第9、10两句从帐内写到帐外,描写广阔沙漠和万里愁云,为饯行场面作铺垫。
这一层,作者开篇从大处落笔,总写塞外狂风飞雪;又从小处着眼,细写寒冷难熬程度;最后又回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自然地引出送行离别的苦楚之情。第二大层又可分为两小层:
第11—14句写宴请归客,并描写宴后送客出辕门时大雪奇寒的景象;
第15—18句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3. 学生默读,找线索。
我们过去读过的许多文章,往往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请同学们举例说明:《七根火柴》以“七根火柴”为线索安排情节;《我的老师》以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的感情为线索;《白杨礼赞》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作为抒情的线索。本诗也有一条线索。
讨论〖明确〗:本诗以“雪”这一景物为抒情发展的线索。“雪”共出现四次,组成四个画面:
第一次——送别前的“飞雪”,在读者面前呈现“八月飞雪苦寒图”;
第二次——中军置酒饯别时的“纷纷暮雪”,在读者面前呈现“军营饯别奇寒图”; 第三次——临别时“雪满天山路”,在读者面前呈现“东门惜别惆怅图”;
第四次——送别后,“雪上空留马行处”,在读者面前呈现“雪地伫立思乡图”。4. 小结:
全诗以雪为抒情线索,描绘了一幅塞外风雪送客图。
诗的开头从“飞雪”入手,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幅戍边将士苦寒的情景,接着,诗人以形象的笔触,描绘了西北边塞一幅愁云惨淡的风雪送客图。诗人寓情于景,含蓄地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三)三读
要求:紧扣词语,体味诗中的意境,探究诗的特色。1. 指导赏析词语的方法。
要对词语的深层含义进行阐发,要对其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作用进行赏析品评。2. 思考、讨论:
①第一、二句中的“卷”、“折”、“即”、“飞”三个字有何表达作用? 〖明确〗
第一、二句写塞外风狂雪早,一个“卷”字,写出了北风奔驰怒吼的气势和威力;“折”是“卷”的结果,风能折草,可见风力之大;农历八月的南方正值金秋,而西北边塞已是风雪隆冬,“即”字透出了作者的惊奇之情;“飞”字照应“卷”字,勾画出漫天风雪的景象。由风而雪,风中见寒,因寒飞雪,开篇就让人感到一股奇寒扑面而来。②重点赏析名句“忽„„开”:
A.这个比喻的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为什么会感到这比喻新颖贴切? 〖明确〗
比喻的本体雪,喻体是梨花。以梨花喻雪非常贴切,不仅写出了雪的皎洁,富有动态感和立体感,同时也使人仿佛闻到阵阵花香。作者将肃杀寒冷的冬雪当作春光来欣赏,想象奇特,给人一种欣喜和暖意。
B.为什么说“忽如”二字写得甚妙?
〖明确〗一个“忽”字,显示出塞外气候的变换奇特,也表现了作者看到奇丽雪景的惊喜之情。
C.试描绘一下“千„„开”的壮美意境。
〖明确〗“千树万树”用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
③ 五、六句中“散”、“湿”有何表达作用?这两句写了怎样的一种气候? 〖明确〗
“散„„”承上启下,从帐外写到帐内。写雪景主要从视觉角度下笔,写奇寒则着墨于感觉。“散”字写出片片雪花轻轻飘落到珠帘帐幕上的景致;“湿”字描摹出雪花在罗幕慢慢融化的情景。
“狐裘”、“锦衾”本是高级御寒品,却不暖、嫌薄,帐中尚且如此,帐外更不必说,这两句写出了一种奇寒的气候。
诗人写奇寒,既表现了大雪的威力,突出戍边战士的艰苦生活,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了他们的战斗意志和豪迈气概。
④七、八两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 互文(如《木兰诗》:“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⑤九、十两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愁云„„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一个“愁”一个“惨”透露了作者怎样一种心境? 〖明确〗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展示了冰天雪地、万里愁云的景象,又自然引出下文送别的场面。
“愁云„„凝”用夸张的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勒出边塞的景色,云之愁,拟人的手法,极写云的昏惨惨之色,看似写景,实为写情,一个“愁”一个“惨”透露了作者为送友人而产生的愁闷的情绪,为饯别酝酿了气氛。
⑥十一、十二句为什么没有写音乐,而只写了三种乐器名称?(“胡琴„„笛”有什么深层含义?)〖明确〗
连举三种乐器,既表明乐器之多,乐曲之异,写出了场面的热烈,表现了主客间的深厚友情,同时这些富有边塞色彩的乐器,也极易触动人的乡愁乡情,细细品味,送别人与被送人内心的愁苦之情不言自明。
⑦“风掣„„翻”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
运用了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这一细节描写,极为新颖传神地描摹出塞外严寒的奇异风光。从色彩上看,茫茫白雪之中,鲜艳夺目的红旗显得格外突出,并给冷色的基调抹上了一星暖色,反衬严寒;从动态上看,狂风飞雪,红旗在僵硬地低垂着不能飘动,给人一种沉重、肃穆的感觉,符合此时送别的气氛。
⑧十三、十四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有哪些想法?)〖明确〗依依不舍,为归客的艰难旅程担忧。
⑨十五、十六句中“雪地空留”四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复杂情感?
〖明确〗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诗人无限惆怅的惜别思乡之情。(也许还有些失落、孤寂)【和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指导朗读
1-4句,应用惊奇激奋的语调; 5-8句,情调应哀怨低沉;
9-14句,宜用孤寂凄凉的语调; 15-18句,宜用舒缓的低平语调。
五.尝试当堂背诵全诗
六.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
1. 主题:这首诗描绘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2. 写作特色
① 扣“奇”写“雪”,以“雪”衬“别”。
一奇是雪随风至;二奇是“八月即飞雪”;三奇是以花喻雪;四奇是侧面烘托大雪的寒威——从生活细处落墨,通过人的感受,通过边塞将士的苦寒生活写天气的奇寒;红旗僵硬地低垂着不能飘动这一细节描写,也从侧面烘托了大雪的寒威。
“一切景语皆情语”。扣“奇”写“雪”,其目的是以“雪”衬“别”。
送别前咏雪营造送别的氛围(典型环境),饯别时咏雪进一步渲染送别的气氛,送别时写雪表现对友人的担忧之情,送别后写雪表现对友人的依恋之情。
② 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七.比较迁移
要求:运用比较分析法,对比阅读两首诗词,提高鉴赏品评诗歌的能力。
1. 两首诗词所写的雪景有什么不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明确〗 《白雪歌》主要描绘的是塞外将士所不堪忍受的严寒景象和饯别、送别时令人惆怅的惨淡景象;
《沁园春》描写的则是境界壮阔、生机勃勃的北国雪景和想象中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绚丽景象。
《白雪歌》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沁园春》则洋溢着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之情及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凌云壮志和豪迈情怀。岑参主动到边塞从军,希望在那里建功立业,他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长期艰难的戍边生活,在与朋友惜别时,不禁流露出无限惆怅之情;
而毛泽东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解放天下”为己任,所以,词里表现了空前宏伟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决心。
2. 两首诗词相比,在艺术上有什么差异?
〖明确〗①表现手法不同:《白雪歌》所写雪景既从大处落笔,又从细处着墨;
《沁园春》则始终从大处描绘,意境更为恢宏。
②表达方式不同:《白雪歌》在写景和叙事中都隐含着深厚的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沁园春》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写景是抒情和议论的基础。
八、课堂小结:学生总结、老师补充
九、布置作业:进行写赏析文字的训练:就“风„„翻”一句写一点赏析文字。
【参考】诗人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塞外的奇异气候,极为新颖传神。“掣”,写出了风的劲厉,与诗的首句“北风„„折”相呼应。“冻不翻”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天气奇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