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上论语十则教学设计(姚玉有)
七上《论语》十则教学设计(姚玉有)
教学目的
一、教育学生懂得温故知新、学而不厌等道理。
二、初步学习“而”字的两种基本用法:顺接和转接。
三、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一、本文的教学特点和重点是:理解每一则的大体意思和内中蕴涵的道理;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意思;弄清课文中哪些是讲学习态度的,哪些是讲学习方法的。
二、本文的教学难点是掌握“而”字的两种基本用法,顺接和转接。
三、当堂完成课文背诵。
四、学生初读文言文,注意避免在虚词上纠缠,以免枯燥乏味,丧失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五、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引人:
同学们已经懂得了不少有关学习的道理。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也有不少言论是谈学习的。今天,我们读了《论语》十则,一定会有新的收获。(板书课题)《论语》,读作l*n y(,“十则”,十条。
二、布置自读课文。
要求:
1.查字典,弄清下列各字的正确读音:愠、罔、殆、谓、哉、焉。
2.思考:《论语》是怎样的一部书?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
3.查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加粗词语的含义。
温故而知新 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择其善者而从之
三、学生自读课文,回答上述问题。
明确:
1.愠y)n 罔w3ng 殆d4i 谓w8I 哉z1i 焉y1n
2.据“阅读提示”和课文注释回答。(略)
3.“故”,旧知识。“愠”,怨恨。“厌”,满足。“倦”,疲倦。“善”,优点,好的方面。
四、讨论重点内容。
1.课文里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
明确:谈学习态度的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谈学习方法的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等。
2.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明确: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学,指礼、乐、射、御四门课;习,指实习。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实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惫。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知识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识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3.“而”字是个连词,它的基本用法有两种,顺接和转接。课文中哪些是表顺接的,哪些是表转接的?
提示:表顺接的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敏而好学、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转接的有: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思而不学、学而不厌。
五、学生先背诵课文,然后完成课堂练习。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不亦乐乎 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 默而识之 思而不学则殆
2.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敏而好学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学而时习之 人不知而不愠
3.根据“而”字的两种基本用法归类。
(1)敏而好学
(2)择其善者而从之
(3)人不知而不愠
(4)温故而知新
(5)学而不思则罔
表顺接的有:
表转接的有:
4.用现代汉语准确的表述下列语句的意思。
(1)不耻下问(2)默而识之(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4)何有于我哉
5.简答题
在从师这个问题上,孔子的意见怎样?
参考答案
1.y@ yu8 y)n w3ng zh@ d4i
2.敏(资质),聪慧灵敏;厌,满足;诲,教诲,教导;习,实习;愠,怨恨,恼恨。
3.表顺接(1)(2)(4)表转接(3)(5)
4.(1)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2)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3)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4)哪一样我能有呢!
5.孔子认为,几个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自己老师的人。这样的人却不必是十全十美的人。他的优点,吸取过来;他的缺点,如果自己身上有,就加以克服。实际上,在孔子看来,任何有可取之处的人都是自己的老师,自己都应当向他们学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背诵前六则或前四则,讲大意,说体会。
二、研习新课
1.学生自习后四则。
2.查字典、词典,弄清下列词儿的读音:诲、逝、好、夫。
联系上下文,理解以上四个词儿的读音和意义。
诲hu@ 教导 教诲
逝sh@ 流过 过去
好h4o 爱好
夫f& 吧,语气助词。
三、自读,翻译
孔子说:“仲由,教诲你知道它么?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才是真正的知道啊。”
孔子说:“知道这个的不及爱好这个的,爱好这个的不及以这个为快乐的。”
孔子在河流上说:“流过去的东西也许像这个水吧,日夜不停止。”
孔子说:“我曾经一天到晚不吃饭,通宵不睡觉,因为在思考。但没有效果,不如学习呀。”
四、讨论重点内容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什么是真知?
明确:强不知以为知,不是严肃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是讳疾忌医,也是自我欺骗,很多人因此造成损失,乃至形成恶果。我们一定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这是为什么?你有这种体会么?
明确:这是学习心理的三个阶段:“知之”只是一般的“知”,并未养成强烈的欲望,未必能坚持学习,取得效果;“好之”便大有主动性,便有了感情和兴趣,便不以为苦;“乐之”则以此为乐,刻意追求,亦即由爱好成为志趣,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非达到最终目的不可,这才是学习生活上非智力因素的最高境界。
(同学们可以谈谈自己在学习上处于哪种境界,如何努力;也可以谈谈别人。厌学是学习的大敌。)
3.看到流水就发出感叹,为什么?
明确:一方面,宇宙万物是时时刻刻毫无休止地运动发展,在催人奋发;另一方面,流水一去不复返犹如人的年岁,应当及时努力,创造业绩。(这种警句格言应当念念不忘。)
4.为什么“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明确:实践才能出真知。书本知识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需要我们去学习,去研究。但是,单单学习书本知识还远远不够。这里说的学习,既指社会实践,也指书本知识,当然,对待书本知识也要具体分析,不能照单全收。
五、练习
1.学生背诵课文并抄写。
2.积累以下词语:
诲 逝 昼 寝 是 为 夫 尝
3.就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写一篇短文(200字)。
第二篇:《论语》十二章 姚新玉 教学设计2017.9.12
《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
中学文科组 姚新玉 2017年9月12日
《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
【我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字词,解读各章语录;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方面的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研读、品析的方法,学习经典主题。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能正确认识自我,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研读、品析的方法,学习经典
通过学习能正确认识自我,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研读、品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黑板
《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
语言组 姚新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论语》十二章。首先,了解章的意思(做笔记)。一段音乐结束叫一章,在这演变为一段话叫一章,一篇文章也叫章,《论语》十二章就是论语十二个片段,就是论语十二则。好吧,我们走进一位伟大的人物。读起来。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继续了解相关材料:
世人尊称孔子为--------“圣人”、“先师” 人们把到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共二十篇。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 类型
1、语录体
2、对话体
3、叙事体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孟子》、《中庸》、《大学》、《论语》)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二、略读课文
学习本课有四种收获:
(一)激励志向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师解:“夺”字很难理解,书上并没有注释,夺是什意思。“强取”叫夺,那么我们把它理解的委婉些,叫改变。在这种语境中,可以理解为三军可以改变它的首领。但一般的贫民百姓的志向能否轻易改变呢?
(二)陶冶情操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师小结:真正的忠诚是在自己的心里,一个用心去做事的人,才真正可以做到对岗位,对职业有一份忠诚。儒家的经典就是教给我们通过自省而认知自己,找到生命的价值。
(三)启迪智慧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师小结:只要有自己的心智在,智慧才能够从知识转化而来。
(四)积累语言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师小结:一个人学习的范围要博大,情怀要宽广。但思考与行动一定要跟当前的现实问题有关。仁爱是可以通过学习而得到提升的一种修养。
三、研读两章
(一)原文两章: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二)释义:
回:颜回。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极富学问 贤:有道德的,有才能,高尚的。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堪:忍受 忧:忧愁。
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
(三)围绕这个话题进行学习活动,写一写。这两章都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 师小结:
这两章读写了贫困。颜回极贫,却处之泰然;孔子困窘,却自尊自爱。这两章读写了心境。颜回贫困,却心境恬淡;孔子清贫,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
这两章都写了追求。前者是孔子的深情赞叹,后者是孔子的自述心态。
这两章都写了乐。坦然的心境,表现开阔的心胸、内心的强大。做人要有内心的强大。
四:作业
1、完成课时练
2、练笔:《论语》心得一篇
五、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一、诵读课文
激励志向
陶冶情操 启迪智慧 积累语言
二、研读两章
第三篇:七上《<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七上《<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张艳军语文工作室
知识目标
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有关知识。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
能力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重点)
2.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难点)
情感目标
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第一课时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了解各则语录的内容。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明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教师范读,强化解读文义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单”变“双”.如:学——学习乐——快乐温——温习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择——选择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疏通文义
(一)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5)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3.古今异义
(1)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泛指所有的水)
(2)三人行(古义:表示概数,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
4.一词多义
乐:
不亦乐乎(高兴)
回也不改其乐(乐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快乐)
如:
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比)
于我如浮云(像)
知:
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温故而知新(得到,懂得)
而:
而学而时习之(连词,表并列,而且)
三十而立(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学而不思则罔(连词,表转折,但)
切问而近思(连词,表递进,并且)
为: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给)
可以为师矣(做)
(二)重点句子的翻译。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明确: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明确: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明确: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明确: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明确: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目标导学三:概括每章内容
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概括每一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章: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三句讲修身做人。
第二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和温习老师传授的知识。
第三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四章: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第五章: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讨论思想道德修养,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讲正确的学习态度。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第八章:讲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贪图不义之财。
三、板书设计
重要字词
重点句子
每章要点
理解内容
留、删、补、换、调、变。
掌握方法
第2课时
1.解读各则语录并进行分类,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
2.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
3.联系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从《〈论语〉十二章》中学到了很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识。这十二章的语言都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学习后,每个人都受益匪浅。此外,《论语》是成语最多的文化典籍,我们就更不能小视对这篇课文的挖掘。接下来,我们就继续学习本课。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1.文章分别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明确:分别讲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1)学习态度: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习方法: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传不习乎?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品德修养: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④子曰:“贤哉,回也……”
⑤饭疏食,饮水……
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明确: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复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感到疑惑。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目标导学二:联系生活,拓展提升
1.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是怎么看待“箪食瓢饮”的?
生甲: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真是不容易,所以说,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生乙:我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种高洁的学者风范。他不会因为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不会转而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终也不会迷失自我。
生丙:我不太赞同以上二位的意见。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摒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它为我们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
三、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学习方法:勤于复习学思结合学习态度:以学为乐 诚实谦虚 珍惜时间
修身做人:宽厚仁义 坚贞守节
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做人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在教《论语》时,让学生能感觉到好像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
不足之处
在上这一课时,虽然课堂活跃起来了,一扫过去上文言文课堂死寂的毛病,但是在上课时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由于太过活跃,对时间控制不恰当,所以课时耗费过多,到第二课时的时候学生的情绪大不如前。
第四篇:九上语文版草莓教案(姚玉有)
九上语文版《草莓》教案(姚玉有)教学内容
本课在教材中第19--21页。本课通过对一颗晚熟的草莓的联想,托物言志,抒发了作者的生活感想,表达了作者对青青岁月的留恋和对时光易逝的感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作者表面描写的是草莓,实际上是通过它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
2.要学生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是一颗秋天的草莓,也就是文章的题目;作者采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手法,这是散文的常用手法。
3.通过本课教学,应使学生了解时间是宝贵的,生命的演进是大自然的规律,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青春岁月是人一生中最值得回味的;教导学生要珍惜现在的宝贵时光,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水平,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过程与方法
1.教师可以先拿一些草莓让学生品尝,然后问学生草莓的味道,指出现在的草莓和其他季节草莓在味道上的区别。然后引出草莓味道不同的原因是季节上的差异,从而把学生的思路引向课文。
2.引导学生的联想能力,通过观察事物,把思绪展开,由物及事及人及感,抒发自己的感情。
3.教师可以找一些关于劝戒人们珍惜时光的诗歌进行朗读,让学生仔细体会和揣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树立热爱生活的态度,培养珍惜生命的情感,养成不浪费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难点
1.让学生通过观察事物进行丰富的联想,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
2.使学生真正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理解作者是怎样由物及感的。
3.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珍惜时间和青春,怎样才能生活得更有意义。
◆教学突破
1.通过对一些物品的观察让学生谈谈他们对这些东西的认识。
2.让学生谈谈他们认识、得到或失去这些东西的经历。’
3.让学生谈谈他们对自己的经历的感想。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2.课前先买一些草莓,准备上课时带到教室。
3.课前找一些描写由夏季到秋季转变时情景的文章。◆学生准备
1.课前认真通读全文,找出自己的疑问。
2.找出本文的写作手法,并和前面几篇作比较。
教学步骤
(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给每个学生发一个草莓,让其品尝,导 1.品尝草莓后回答感受。
入课文题目。
2.让学生分别找出作者描写六月和九月 2.读出教师要求的句子,并说它们的区
的句子,并进行对比。别。
3.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3.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4.让学生回答作者此时的感受。4.积极回答问题,进入作者的角色。
一.通过实物导入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给每个学生发一个草莓让其品尝,问
学生感觉怎样,然后让学生想象一
下:如果人们在不盛产草莓的季节吃
1.品尝后说出自己的感觉,或香甜、或酸
甜,回答:在中秋或冬天不盛产草莓时
吃到它会感觉更好,就像冬天吃到西瓜
到草莓,同现在的感受是不是一样
的?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呢?
2.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指出:最主
要的是那时不是盛产草莓的时候,是
季节不同或时间不同导致的。人们
在不同的季节吃到同一样东西感受
是不一样的。时间的变化会引起人
们感情的变化。
3.提问:本文作者因为什么原因而引起
感情的变化?是什么把作者的思绪
带到了夏季的六月?
瓜一样,感觉就不一样,因为物以稀为
’贵。
2.听教师讲解,体会到时间的不同会导致
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也不同,明白一个
道理: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是会因时间的 变化而变化的。
3.回答:一颗晚熟的草莓,使作者回忆起
六月的景象。领会到,实际上是因为
晚熟的草莓引起作者敏锐的感觉,这
就是时间实际上一刻也没有停息过,只不过是自己原来没有察觉而已。
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分别说出作者心中的六月和
九月各是什么样子的。
2.提问:整个第三段都是说二者的不
同,这些不同最后可以归结到什么原
因上?让学生从课文第三段上找出
一句可以印证的句子。
3.提问:第四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
么?作者现在是不是还处于人生的 青春阶段?
1.阅读课文第三段和第一段,在文中找到
答案。
2.回答:是时间的不同,第三段最后一句
可以印证。读出最后一句话:“还有一
会儿,还有一天,也许两天……”
3.回答: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已经过
了青春期,但还很年轻,从第四段第一
句话和第五段第六句话可以看出来。
三、进入作者角色,体会情感(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问:第五段与第四段的关系是什么?
从哪句话可以表现出来?“朝霞变幻”
和“似水流年”代表什么?作者说“时间
1.回答:对比关系或第五段是对第四段的 否定,“朝霞变幻”和“似水流年”就代表
时间。(学生谈他们自己的看法时可以
对我们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我们
该怎么理解这句话?
2.提问:青春岁月的特征是什么?成年
期的特征是什么?、作者在谈到由青
春期到成年期的改变时,是积极乐观
还是消极悲观?
3.让学生概括指出第五段的中心思想,提问:最后一段“六月的气息”是指什
么?作者在最后一段表达了什么样
的情感?总结本文作者在整篇文章
中所表达的情感:表达了光阴易逝、时不待我的感慨。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2.可以用书本上的话回答,也可以自己概
括,但一定要恰当。
3.回答:时间改变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六月的气息”是指青春岁月;第六段
表达了作者对青春易逝的感慨和留
恋。
本节总结
本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通过一颗草莓有感而发,层层深入,展开联想;通过对六月和九月的细微差别,联想到青春期和成年期的不同,由此表达了对青春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的感慨。通过学习本文,应该让学生懂得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勉励他们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发愤学习,热爱生活,全面提高自己。
板书设计
草 莓
六月: 青春期:
九月: 成年期: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本课的学习必须让学生和教师相互配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但是由于本课.有些地方较有深度,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必须给于引导和启发,主要是理解作者在文章中通过描写六月和九月的不同来表达的深层含义,为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作铺垫。
第五篇:七上《世说新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②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③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中的教育意义。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熟读课文,复述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教学方式:诵读、复述、疏通、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内容概述 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教学设计
一、课前两分钟训练(讲故事)请一名同学讲述“司马光砸缸”或其他故事。
二、导入: 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好吗? [参考资料]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三、研读课文
1、教师教读(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一句一句教读。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3、疏通文意 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乃至”、“期行”等。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四、自主、合作探究
1、教师导学 ①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②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可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咏雪》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a.“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b.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c.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d.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 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学生可能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都应给予鼓励。对于咏雪的名句,让学生拓展思维。)[教师小结过度]: 以上的学习,同学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得很好。运用以上的学习方式学习下一篇,希望同学们的收获更大。★《陈太丘与友期》问题组: a.文中“君”、“家君”、“尊君”等称谓有什么不同? b.“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c.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说说你的看法。d.拓展讨论: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不在家,你是怎样接待的?谈谈你的具体做法。
五、作业 ①完成课后练习一、二、②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查阅《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
六、教学反思: 本教案设计能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所学知识的运用,是这节课的重要的内容。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阅读浅易日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补充: 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 活动目标 ① 感悟亲情、尊敬亲人,养成热爱家庭的情感和对家庭的责任感。② 养成爱思考、爱探究的兴趣和习惯。③ 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做到有条理、有中心地说话。④ 围绕一事一物写一篇作文,具体生动,融人真情实感。教学重点 访谈、写作和评价 活动设想 学生写作的困难往往是缺少素材或不会积累素材,因此作文时有些同学要么搜肠刮肚、东拼西凑,要么仿写范文、编织故事,使文章显得干巴巴的,缺乏真情实感。本次活动指导将以此为突破口,交给学生搜集素材的方法,提倡说真话、诉真情。另据课程标准的写作评价建议,打算让学生对作文进行自评、互评,并在此基础上由学生推选代表讲评自选范文。教师仅在各阶段进行指导和最终进行评价。课前准备
一、思考回顾 让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风筝》、《散步》、《诗两首》和《〈世说新语〉两则》等,理解亲情是人间最真挚而美好的感情之一。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浓浓的亲情不只在作者笔下,更萦绕在每一位同学身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家庭实际状况在“老照片的故事”、“我家的一件珍品”和“妈妈的唠叨”三项活动中任选一项,再作具体的访谈指导。
二、访谈指导 ① 选择“老照片的故事”和“我家的一件珍品”的同学,应在作文前与父母聊一聊相应的话题。可以和父母一起翻翻旧相册,听他们讲讲照片后面的故事;可以找一找家中的某一件你感兴趣的物品,问问父母它的来历。② 选择“妈妈的唠叨”的同学,应静下心来听听妈妈唠叨的内容,和爸爸谈一谈关于“妈妈的唠叨”的话题。
三、谈话指导 ① 无论选择哪一项活动,在与父母交谈时都应该注意拟好谈话提纲。内容包括:向父母介绍本次语文活动的内容和访谈的目的;你需要得到父母哪些方面的帮助;了解家庭故事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询问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故事涉及到哪些人,等等)。② 尊重长辈,文明礼貌,避免争吵。③ 与父母交流自己的内心感受。④ 做好访谈记录。
四、作文要求 ① 文从字顺,内容充实,文面工整。② 叙事具体,能体现亲情可贵,有真情实感。③ 字数:600左右。
五、评改指导和要求(让学生对作文的基本原则、要求和写作技巧有切身的体会,并自己发现作文的优点和问题,往往更能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所以,本次作文评价将在老师的指导下交给学生自行完成。教师的指导主要是制定评分细则和对学生白评、互评的具体要求。)
1、根据作文要求确定评分细则(满分100分): a.文从字顺,满分20分。(错别字2个扣1分,病句1句扣1分。)b.叙事具体,能交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满分30分。c.能体现出“我爱我家(人)”的主题,有真情实感,满分30分。d.内容充实10分,文面工整5分,字数达标5分。
2、指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 ① 自评: a.朗读作文,发现和修改错别字、病句。b.细心阅读,根据评分细则对自己的作文逐项评价。C.写50字总评。② 互评: a.四人一小组共同评改,每组四篇,要有旁批,有50字总评,有四人签名。b.各大组挑选出范文两篇,并推选两人下次课讲评。(范文选择不一定要最好的,可以选择大众化的,更有针对性;或者选择质量较差的,善意的指出问题并提出修改建议,让每一位同学都能从中受益。)
3、学生讲评(把作文讲评交给学生去做,一方面可以强化这种认识和体会,另一方面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但学生讲评成功与否,关键看教师有没有指导,指导是否到位。)初次试讲,学生往往可能只是泛泛而谈,如“我觉得这篇作文文从字顺,内容具体,但有少量错别字”等,教师此时可以指导学生结合作文中的语句、段落进行评价,如“我觉得这编作文文从字顺,如‘„„’一句就写得很美。” 课堂上,各大组主讲人总评之后,教师应组织和动员其他同学发表意见,补充讲评。
4、教师评价 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各班不同的情况,着重对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和作文评改、讲评过程进行评价,肯定作文前的有效准备,表扬认真评改的同学(尤其要表扬他们对自己、对同学负责的处事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