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糖》的教学设计思路及教学反思
《糖》的教学设计思路及教学反思 作者:海口一中夏嵚崟
一、选题与教学理念
11月7日,参加省培训院开放周授课教师会议,接到开放周展示课任务,课题自选。但在会议期间对选课和课的要求作了明确的规定。高中化学的课题要在不同模块中选取,整体要求为:“朴实、精彩、有效、引领、示范”。但一定要结合海南省的现状,要使农村中学的教师说“这课我也能上”。在选题上,因必修及选修4已经有其他老师选了,就只有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供选择,于是选题落在了选修5。在选修5中,比较常见的公开课通常选题为传统五项:烃、醇、酚、醛、酸。关于糖类很少有人涉及,但考虑到公开课所在学校的教学进度,到本展示课时,该校学生将学习的内容是“糖”,所以决定选题为“糖”。
新课程有不少的教育教学理念,在众多的理念中选取本课可体现的理念花了一些时间,最后决定体现理念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教学内容)、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论)、追逐前沿的教学(学科思想)。
二、教学流程设计
课标的内容:认识糖类的组成和性质特点。
探究活动建议:淀粉的水解。
综合各方面的信息,把课的程序安排为:情境引入→科学探究→师生交互→归纳知识→留下新问题
情境:以袁隆平院士最新科研成果切入,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以工厂生产粮食造成学生“图式失衡”,从而产生探究动机:了解大米的组成。
科学探究:进行探究能力培养,从预测、假说、验证、结果分析、结论进行方法与过程的体验。
师生交互:借探究内容为载体,回顾必修相关知识,学习糖的组成与性质。
归纳知识:系统化知识,构建糖知识体系,在对比中巩固。
留下新问题:回归课引入内容,以化学对社会的责任功能激发学习的内驱力,将课堂延伸到课外,以科学前沿的视野看世界,旗帜鲜明地反对“去问题”化的教学。
三、教学后反思
1. 教学目标的达成
从11月29日上课的情况来看,预计的目标基本能得以实现,特别在几个方面有较好的体现:
在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上,由于素材得当,引入平稳、有吸引力,当问题“能不能工厂生产大米呢?如果要你来做这个研究,你想从哪儿入手呀?”抛出来时,一下子把学生的应激水平达到了探究需要的状态,完成级别自评:优。
过程与方法的进程中,与学生一道从葡萄糖的结构入手,分析官能团,预测产物和发生反应的方程式,再以实验验证。本应平稳进行无问题的环节出了问题,尽管课内有补救和调整,但本环节对整课有影响,完成级别自评:一般。
知识与技能的建构过程,虽然课堂对整体内容打破了教材及平时的学科程序,但运用了对比分析、图表结合、师生交互的方法,使整体教学过程顺利完成了本环节的要求,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效率上不会低于纯传授式教学,使整课不再只是所谓的“表演课”,而是有血有肉的、内容丰富的新型课。在打破了原有学科体系的情况下建构了学科体系,属于学科体系重建的探索课,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与传统教学的结合,但本设计如果由教学功底高的老师来完成的话,效果将更好。完成级别自评:良。
2. 教学中问题
在教学后,龙院长组织听课的老师对本课做了点评,龙院长、加积海桂中学的李老师点评客观到位,本人深感收获不浅,不由打心底产生敬佩之情。在本节教学中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1)实验失误
这个实验是葡萄糖与银氨溶液反应的实验,本应该是一个没问题没悬念的实验却导致出现问题。平时我们在做这个实验时,都是在学校实验室随手拿一瓶硝酸银做的实验,从来就没出现过问题。但想到这次是公开课,所以专门配制了新的2%硝酸银溶液,先期实验效果明显没得说。但溶液在放置两小时后,到上课时,滴入稀氨水却没有出现应该有的沉淀,导致银氨溶液无法配制成功而实验失败。尽管后来琼海教研室的陈老师帮我拿来新配制的2%硝酸银溶液完成的实验,但问题已经出现在课堂了,在点评课时还引发了对实验失误在教学中处理方法的讨论。但细想之下,这种情况其实已经在学校上课时已经遇到过,当时以为是有人不小心混入了其他试剂导致试剂出问题而忽视了。
那么这个问题的原因在哪呢?在点评时,我把这个问题抛了出来,但大家都没想到具体的原因。回来后我反复思考实验过程与溶液配制过程,想到了一种可能,但不知对不对。我想,在配制2%硝酸银溶液时,通常要加入一些硝酸防止硝酸银的水解,但由于配制过程中没出现沉淀,再加上本次实验中溶液需要在碱性溶液中才能发生银镜反应,所以就只加了一滴稀硝酸在试剂瓶中,先期的实验当然现象很明显。
在随后的两小时,由于硝酸银溶液中加的酸太少,硝酸银发生水解,生成的含银化合物沉淀在试剂瓶的底部,而使硝酸银溶液浓度下降,再做实验时滴加氨水时氨水过量,就不会出现沉淀。但这还只是推测,如果老师们能知道这个原因的请发信到我的邮箱: xiaqinyin@163.com。
(2)课堂的气氛不太活
由于本课涉及有关淀粉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究,再加上本人教学习惯,所以在课的应激水平上,不太敢提得太高,期望在课中体现“静静的顿(动)河”的感觉。但在听了别的老师上课,特别是朱晓峰老师上课后,深有感触,才知道自己的思想束缚了学生。朱老师的课中通过情境和语言导引,使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生与老师和谐地交互,一起探究,一节课不知不觉就过去了,让人佩服。看来在探究课中,学生的应激水平还可以提得更高些,在课前要多审视活动的内容,尽可能地找到“静”与“动”的结合点,使沉稳不失生动,活泼而不失监控。
3.教学得意处
本节课教学有问题,也有得意之处。最让我感到满足的是:下课后有十几个学生一下围住我,有的问目前光合作用的进展、有的问课堂练习中一个题的答案、有的问葡萄糖被氧化的产物是不是叫葡萄糖酸、有的看看实验的试管、有的只是在看着我„„。
通常,公开课时同学们上课会集中精力与老师配合,但上完课后会有秩序退出教室,而在课后围着老师、期望与老师交流的情况是极少见的。这反映了加积中学的同学积极好学、勤于思考的优点,也反映了本节课触动了学生学习的心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让学生感受了化学学习的“美”,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的教学是成功的。这种“教与学的快乐”这让我满足,让我偷着乐,深感不虚此行。
最后,我想感谢在本次活动中帮助我的老师和同学们,特别是省培训院的吴老师、罗老师,琼海教研室的陈老师和本校教研组的老师们。
第二篇:糖教学反思
糖教学反思
糖教学反思1
本次公开课,我选择了《老鼠偷吃了我的糖》绘本阅读活动,绘本中,以“告状”为线索,情节环环相扣,诙谐幽默的绘本,旨在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训练他们学说短句,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本次活动中我借助大书、动物图片,依托师幼互动的有效策略,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学习特点,在教学中,通过教师提问以及讲述等方法与策略,让幼儿理解读本内容。绘本故事用它夸张的图片吸引着孩子,在整个故事中,孩子们深深的给画面所吸引,并且也能够根据老师的提问大胆的讲述。在过程中,从活动的设计到准备,我进行了反复思考。
我把活动分成了四部分:第一环节激发幼儿兴趣,通过谈话,引入主题。老师带来了许多糖呢!看!你们想吃吗?咦!我的巧克力糖呢?谁偷吃了我的糖?我们赶快找谁帮忙?要不我们先问问大书先生,说不定它真的呢,因为大书先生很聪明的。 ?*带着这个问题及好奇的心情把孩子的注意力带到书中,激发幼儿对故事的兴趣。第二环节观看大书,参与式阅读,了解故事内容,使幼儿更好的理解故事内容,感知故事中有趣的故事情节。第三环节、师生同讲,利用小图片梳理故事情节。第四环节、通过游戏结束。
在活动中我总体采用了层层递进的方式,由于这个故事中的对话简单、有趣、重复性强,小朋友们很快就能学会,而且兴趣也非常的浓。
整个活动成功结束,但是还是有不足的地方。我的教学语气在一开始的时候较生动,但后来的反复阅读中慢慢平淡,这是我要重点改正的缺点。
今后教学中,我将把每一堂课都当作是磨练,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做好课堂上的认真对待,做好课后的及时反思,让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
糖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北师版学习乘法的起始课,教材设计了丰富的操作活动,教材通过数糖块、数棒棒糖、数熊猫、数圆片、数格子、数苹果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相同数连加的问题,了解这种加法的简便表示就是要学习的乘法,这样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求,学生通过数数抽象出算式对于大多数的孩子并不困难,重要的是如何让学生充分经历从不同的角度去数,让学生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理解乘法的意义奠定基础。(而以前的教材只是教学生知识,而不告诉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去数,为学生后面理解两个因数可以交换位置而积不变埋下伏笔。
在教学设计前我设计了三个前测问题:
1、观察方阵图,让学生说说一共有多少个图形,你是怎么列式的,说说为什么这么列,我出示的是每排6个,有4列,通过调查孩子的列式有三种方法:
(1)6+6+6+6= 4+4+4+4+4+4=(我横着看一行是6个,竖着看每行是4个)
(2)只列出了6+6+6+6=(我横着看一行是6个)
(3)6+12+6=(第一行是6个,第二行和第三行一共是12个第三行是6个)
2、你知道乘法吗?能用自己的语言讲一讲。(听说过乘法,但是说不清楚。)
通过前测,我发现学生在数物体的时候,不一定有序的按照排和列来数,同时教材中数一数的活动充分考虑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把学生数数的经验和技巧作为乘法学习的基础,这是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的年龄特征和心理规律的。我们班的学生思维活跃,课堂上经常有灵动的思维火花闪现。
根据教材的解读和对学生的分析,我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结合数数的具体情境,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感受这种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以便进一步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2、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地)数方阵排列的物体个数,相应列出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
3、在具体情境中,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相同加数连加的问题,为学习乘法奠定基础。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首先对不规则、规则物品计数,列式,简单比较异同。这个环节是我充分研究学生和教材后,创设的环节,目地是让孩子通过观察说出自己的感受,让学生初步感知规则和不规则物体的计数不同。
2、充分经历探究新知
真正让每一个孩子都经历不同方法数的过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列出不同的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
数熊猫活动通过学生展示不同的数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体会到在数有序排列物体时,一行行或者一列列数容易数准确,并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数,可以列出不同的连加算式。
数圆片活动时,课件只出示第一排6个圆片,第2、3、4排的圆片覆盖上,上面有文字说明,第2、3、4排的个数与第一排一样,一共有多少个小动物,快来数一数吧?再次数,不直接出示全部图片的目的就是学生不能再像之前那样一排一列数数的时候,必然要产生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那这种直接用“几个4”来解决问题的想法就会突现出。以此更好的把数一数和乘法联系起来。
数格子活动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增多,已经由数实物抽象到数图形,用前面数数活动的经验、为学生提供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
3、联系拓展领悟新知
“数苹果”活动,学生在列式解决10盘、15盘、100盘苹果有多少个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体现了方法的多样化,相同加数的个数我用大括号标注出来,从而更好的是加法和乘法沟通起来,也能让学生感觉到有些算式相同加数太多,写这些算式太麻烦,进而使他们联想到能否有简便的方法。通过书上智慧老人说的话,激起学生学习乘法的愿望,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产生探究下节课新知的强烈欲望。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一些细节上的问题,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会多加注意和改进。
糖教学反思3
本学期的优质课评比活动已经圆满结束了,明显感觉大家提高了许多,尤其是在教育活动的课堂节奏把握上,年轻的教师能自然的完成教学任务,老教师更是机智的解决活动的中出现的随机问题,这都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现将自己执教的故事《云朵棉花糖》反思如下:
活动优点:
1、活动事先的准备工作很充分,教具、头饰、课件都提前准备就绪,尤其是食物棉花糖更是调动家长资源配合准备的。活动的准备其中还包括对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的把握,很清楚在故事教育活动中幼儿应该掌握什么、能掌握什么?
2、选材能结合当今幼儿的性格培养,同时结合园内的实验课题研究,分享的一主题更是需要幼儿去理解、感悟。
3、活动形式的多样性。
整个活动中教师和幼儿都带着小老鼠的头饰,完全沉浸在鼠妈妈和鼠宝宝温馨的气氛中。从导入部分就充分体现以幼儿为主体这一原则,通过引导幼儿看一看、摸一摸等方式感受棉花的特性,直接引出活动的主题。在第一遍分段讲故事的时候,教师和幼儿席地而坐,为幼儿营造了一种自由的语言环境,这也是《纲要》中明确指出的,要时时刻刻为幼儿营造平等、宽松的语言氛围。对于小班自控能力差的幼儿,此种形式的讲故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接着是观看课件进一步理解故事和亲手制作棉花糖更是幼儿非常喜爱的。活动中形式的变化多样,能很好的吸引小班幼儿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活动。
4、活动中理解故事部分,教师的提问是循序渐进的,引导幼儿回答问题充分理解故事。
5、幼儿和教师一起制作棉花糖把活动推向了高潮,也让幼儿真切地感受到分享的快乐,很好的达到了活动目标。
活动中的不足和今后需要注意的地方是:
1、对教材的把握要深入、到位,以教材为基准进行调整。
2、教育要面向全体,引导幼儿积极回答问题。对于小班幼儿答非所问的现象,教师要体现出其中的教育机智和引导方向。
3、语言活动中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欠缺,主要是情感的体验和倾听的训练。
以上是自己对本次活动的几点思考和反思,希望以后能总结经验,发挥优点弥补缺点,把握好每一节教育教学活动,引导每位幼儿在活动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糖教学反思4
课前
当我收到肃南县小学数学网络教研室九月份活动通知单,以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第一课“有多少块糖”同课异构时,我心里就忐忑不安,虽说教龄了,但感觉越来越不会教了,这也是老教师们私下聊天常说的话,“怎么办”?
关键是如何设计教学?翻书、翻教案、网上查资料,最终抓住本节课重、难点,教学设计初稿完成上交。后来收到红小张燕老师二次发来的同仁们修改过的教学设计,很是感动,修改细心而又到位,非常感谢同仁们的辛勤付出!
课中
在不断的思考中,我决定再补充教学设计。通过互+计划培训学习,深刻感受到了互联网+教育给教育带来了巨大变革,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变化,再不是一根粉笔,一本书,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而是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程融合。在雷皓老师的数学绘本和王艳着老师的童话数学课堂智慧的启迪下,跳出数学课本读数学,数学课中融入童话故事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低年级学生喜欢比学会更重要。基于这个出发点,我开始自编童话故事。看到练习题中出现青蛙,所以就以青蛙起名小小和白云起名多多两个童话人物对话展开。(老师给孩子们带来了两位小伙伴,他们分别是:青蛙小小和白云多多,和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天气阳光明媚,天高云淡,青蛙小小和白云多多决定去神奇的数学王国逛一逛。)
在讲授新课过程中设计了三个活动,活动一:数课桌,以学生熟悉的情景让学生体会行和列,知道一行一行的数,就是横着数,一列一列数,就是竖着数。然后做游戏“排排队”亲自体验行和列。并完成导学练习单相应题目。
活动二:数糖果,青蛙小小为奖励孩子们准备的糖果,先让学生说一说想法,再数一数,最后完成导学练习单相应题目。活动三:我说你摆,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通过以上说——数——摆——列,总结规律,完成课本练习2、3题。拓展练习多多送月饼,是为学生学习乘法埋下伏笔,这样60个2连加,太麻烦,联想到乘法,有没有简便方法,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课后
第一,在检查孩子们导学练习单时,发现对行和列的理解还是有困难,尤其是对列的理解较模糊。练习中竖着数列式学困生就有困难。第二,摆小棒的预设,没有考虑到一列摆2根,摆6列,在桌子上摆不下的问题,另外,圆柱体的木棒,容易滚来滚去,学生摆不好。第三,拓展练习引导不到位。第四,学生表现来看,中等生表现较好,尤其是平时不咋滴的一个女生,说的方法和做的题,很是让我激动。当然,本节课还存在一些细节方面的问题,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多加注意和改进。
糖教学反思5
《苦糖》是四年级上第一单元的文章,讲的是“我”自幼家境贫寒,禁不住甜味的诱惑,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将亲戚探望生病父亲的白糖“偷吃”光了,母亲知道后,出乎意料地没有责怪我,只是抱着空罐子发呆.满怀愧疚的我发奋读书,终于有了出息,每次回家都会给母亲带一些白糖,而自己却很少再吃白糖.这篇文章,每读一次,都会带给我新的体会,备课的时候是一种,重读的时候是另外一种,现在手边没有教材,回味的时候又是另外更加复杂的一种,我实在想不出更加恰当的语言来形容.现将课堂上的得失做一小结.
一 由题入手,问题导入.
糖,大多数都是甜的,可作者为什么以《苦糖》为题?不是很矛盾吗?这是什么样的“糖”?又“苦”在哪里呢?上课伊始,我就让学生齐读了两遍课题,你有哪些疑问,学生马上提了出来,“苦糖苦在哪里?”“糖为什么是苦的?”虽提法不同,但都指向了文章的中心,就着问题,大家开始潜心会文本,找出糖的“苦”处.我觉得这是一篇非常典型的设疑导入的文章.有利于学生的主体感悟和自主探索.
二 理解白糖的“甜”与“苦”.
白糖的甜,学生有自己的感性经验,课文中也有描述,非常细致,从未吃过白糖的“我”甚至叫白糖为“神物”,可见它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有多么大的诱惑力.但怎样理解白糖的“苦”呢?学生的理解发生了偏差,对于妈妈知道真相后为什么没有打我这样反常的表现,有一个同学说,妈妈觉得反正都已经吃了,打也没用,白糖还是没有了,索性就不打了.对于我长大成人有了出息之后就再也不吃白糖,有一个同学甚至说,是因为那次偷吃白糖太多,牙齿坏了,不敢再吃白糖.我想这可能与他们的认识经验和年龄有关,但这样的认识是肤浅的,我没有给予肯定,而是引导他们继续思考.去感受白糖背后的“苦”.可能是因为当时的背景和现在距离较大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但最后还是有几个学生说出了“愧疚”“悔恨”等.有的说母亲是爱我们的,他没打我们是因为这些糖妈妈是舍不得自己吃的,就算我不偷吃,她也会留给我们孩子吃的.有的说,本来是生病的爸爸该吃的,我觉得对不起爸爸,才会不吃白糖,看见白糖就会想起偷吃白糖这件事情来.课堂上的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我不期望一个整齐划一的答案,但我愿意听听孩子们的多元感受,看看这篇文章在孩子们的心里到底是什么样的.
也许这份厚重学生暂时无法理解,但我相信以后的他们会懂.
这是一节再普通不过的常规课,有许许多多的问题,也正因为如此,我更要时常反思.
糖教学反思6
欲生好学,需其师引之;欲生乐学,需其师导之;欲生思之,需其师先知;欲生有知,需其师辅之。我想用这六字概括我本篇教学反思——课毕时,心无措。
今天讲了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苦糖》的第二课时,有一种小火山没有爆发出来的感觉,就像“苦糖”一样,略带着一点点苦涩。师傅说“课讲的多了就什么情况都会遇到的”,我知道师傅是在鼓励我!每一次讲的课都不一样,每次听课的孩子都不一样,但不变的是师父一直、一直以来的支持!鼓励!成为老师的一路有您陪着我真的很幸福!有些情况我需要去经历!记得每一次我的不完美,才有能力让自己更完美!让个我这个“老师”当的更称职,不辜负师兄的信任!把她心爱的这群宝贝交给我!
今天的课分为三个部分“复习导入——抓住文本关键词、升华情感——总结要点(相机:培养孩子换位思考,珍惜幸福生活)”。我只完成了前两个部分。课下我仔细想想我的这堂课,应该是“备课”的时候出的问题。明显的“备学生”备的不足。预设与生成才有了一定的差距。在第一课时对文本中的重点生字从音、形、义的角度讲解,但课下没有及时的巩固,孩子们意识模糊。我想可能也源于我课上讲的还不够透彻,没有让孩子们真正的理解并记在脑海里。所以导致在第二课时生字词检测时发现很多问题。“塞车”和“赛车”孩子在没有分清时,我只是一笔带过,没有巩固,加强记忆!“拈轻怕重”的“拈”还是发音不准确!时间分配还不够科学!师傅说“要让孩子把该学的知识学到”抓基础我要努力做好!对课文分析我自己觉得还是不够透彻明了,有点让时间牵着走的感觉,没有在适时适当的关键点去及时调动引导孩子在情感上的升华!有点操之过急,影响到孩子的思考!课堂还是不够大胆放手,适度牵引!尤其是在孩子们想法没有及时跟上时,我又犯了“着急”的大忌,自己说出来了。粗心的课件上有一个错别字都没发现,虽然讲的时候发现改正了,但还是太不敬业了!所以,我并不觉得自己这节课是成型的!甚至有点糟糕!
但好在我还是比较乐观的!至少我敢用自己潦草的字尽量工整的去写板书了!还好我后来懂得取舍了,就算我讲不完,我要尽量让孩子把我讲过的听懂!虽然我的语速还是一如既往的快,但还好我真的有稍稍稍稍慢一点了!好在还有这些我自己认为的小小的进步吧!我想让自己成长,我也想有更多的前辈、同事帮我拔掉身上的刺,我不忍心,让不完美的自己误了孩子!珊珊加油加油!嘿嘿……
糖教学反思7
本周观摩了范玲姝老师组织的中班韵律活动《小老鼠和泡泡糖》。本次韵律活动音乐旋律活泼轻快,形象突出。教师通过朗诵有趣的儿歌、诙谐的动作,表现小老鼠调皮、可爱的有趣形象,让幼儿感受韵律节奏明快的特点,充分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根据新《纲要》中艺术指导的内容与要求: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想象……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教师在活动后半部分,组织幼儿自由探索小老鼠拽泡泡糖的各种动作,不仅充满了好奇,而且让幼儿感到非常有趣,整个活动过程幼儿始终乐在其中,活动效果非常好。
一、活动内容,贴近生活。
《指南》提出:选择的教育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和经验,与幼儿兴趣和能力相适应。韵律中小老鼠和泡泡糖都来源于幼儿的实际生活。对于中班幼儿来说,都有吃过泡泡糖的经历,也对小老鼠的形象非常熟悉。所以活动开始,教师一引出“小老鼠”,就很快地集中了全体幼儿的注意力。而由于平常生活中吃过泡泡糖,了解泡泡糖具有很强的粘性的特点,所以幼儿能对儿歌内容迅速理解,也能对使劲拽泡泡糖的动作不感到陌生,从而为创编表演动作做好了准备。
二、趣味儿歌,激发兴趣。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活动中,教师为了帮助幼儿感受音乐的节奏特点,为音乐配上了儿歌《小老鼠东跑跑西看看》,并配合相应的动作直接导入。儿歌内容有趣,教师又根据音乐的节奏特点诵读儿歌,使儿歌与形象的动作表演相结合表现音乐,幼儿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参与积极性很高。全体幼儿都能主动地根据节奏诵读儿歌,乐于参与韵律表演,特别是对于使劲拽、拉泡泡糖的动作表演感到兴致勃勃。
三、互相学习,促进提高。
幼儿之间进行相互交流,能增强自信心,促进各方面能力的发展。由于音乐是三拍子,节奏较快,为了帮助幼儿表演“小老鼠东跑跑西看看”这个动作,提问幼儿“小老鼠说哪个字的时候停下来看的?”把动作进一步细化,而对小老鼠拽泡泡糖的动作表演是难点,教师除了示范表演外,还邀请个别幼儿进行动作创编。最后,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同伴的手以及面部表情的变化,通过互相学习,互相模仿,来提高大家的表演能力。
四、大胆想象,体验诙谐。
新教育理念提醒我们,教师要专注幼儿的情感反应和体验。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想象,猜想小老鼠遇到麻烦后的表情和动作,引导幼儿大胆模仿、表现小老鼠的有趣动作。而当小老鼠粘上泡泡糖及泡泡糖粘到小老鼠身上的不同部位后,小老鼠会有哪些不同反应和动作表现呢?教师除了自己示范一种反应和动作表现外,以鼓励性语言和赞赏性眼神促使幼儿进行积极的表演,在活动后半部分,教师更是引导幼儿对泡泡糖甩不掉,到处粘的现象进行大胆创想和诙谐的模仿,将活动推向高潮。
糖教学反思8
在美术活动《棒棒糖》中,活动的目标分设了两个:
1.学习用封闭圆形表现棒棒糖,并尝试用多种色彩进行涂色。
2.感受用多种色彩作画的乐趣。
我将活动分为三步进行:观察棒棒糖——说说棒棒糖——画画棒棒糖。
我一直认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活动的第一部分,用一个“猜”字,来引起幼儿的注意。事实证明,我成功了。幼儿们对着我的口袋,兴致勃勃的猜测着各种答案。猜过之后,我们一起进入第二部分,我们说一说吃过的棒棒糖,看一看老师的棒棒糖,他们都是长什么样子的。在你一言我一语之后,我们都出结论:棒棒糖有一个圆圆的大脑袋,再加一个长长、硬硬的尾巴。这样的一个结论引来了幼儿的哄堂大笑。最后笑声一直伴随着整个绘画过程。
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我并不刻意去要求幼儿,棒棒糖要画的有板有眼。因为,小班幼儿年龄小,他们的作画动机和信心都身份的脆弱,一不小心就会浇灭他们的信心,所以培养他们的兴趣与信心是关键。只要他们愿意动手,愿意画,我都会给于肯定,“你画的真棒,你的棒棒糖是什么味的?你的棒棒糖要送给谁吃呢……”这时幼儿的情绪高昂,这是好事,可这也导致场面有点小小的失控。比如在提问“你吃过什么味的棒棒糖?”时,教室就像炸开了的锅,到最后我都不知道要怎么安抚他们激动的情绪。对于这样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多向他人学,在不断的学习与探索中,使自己的教学越来越扎实。
糖教学反思9
今天我在教研组中上了开学以来的第一堂公开课,心里比较激动。由于是借班上课更是让我不知所措。但是我活泼开朗的性格还是让我用坦然的心态去面对了,小5班的小朋友还是比较配合的,而且在上课的过程中给了我很多的快乐。就这样我的一节课很顺利的下来了,本来以为小班的音乐课还是很难把握好的,因为幼儿都比较兴奋激动,喜欢乱跑,有时候还要收不回来。还好课很顺利的上下来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我们组的前辈们给我提出了以下几点:
1、《我是棉花糖》是歌唱活动,我的开始部分时间过长了点,侧重点不明显。应该在幼儿学唱歌曲部分适当可以再丰富点!
2、第一部分时,教师在引导幼儿做棉花糖的时候,可以让幼儿适当的学做各种小动物的动作,为下面歌曲内容做铺垫。
3、在唱唱棉花糖部分,教师和幼儿集体唱完一遍后,教师可以适当的请几位能力强的小朋友上来表演。
4、在最后结束处,幼儿变动作时,可以让幼儿定住造型,这样会更加完美。
哈哈!加油相信在前辈们的指导下我会变的越来越棒!
糖教学反思10
我们都知道,语文课程资源相当丰富,它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在教学《花钟》时,我特地让学生课前通过信息技术网络平台上搜集一些本课中出现的鲜花的资料,同时在教学中我也有意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了有关花钟和有关各种花的信息资料,有助于学生理解、体验、感悟教学内容,尤其是课前,我让学生去查找有关不同的花在不同时间开放的资料在课中交流,使课内外相结合,使语文学习走向生活,
本节课我以阅读文本,体会文章的语言美为教学的重点。《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运用的能力,因此,我在进行《花钟》第一自然段的教学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比较、理解、感受多样的句子表达方式,更是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尤其让学生学习运用形象、生动、具体的描写方法,让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在理解、朗读、感悟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独特感受,教师只是在阅读实践中,让学生自我建构,学会阅读。
这节课结束时,我又布置了课下的延伸作业,让学生搜集一些其他的鲜花不同的开放时间,并用手绘制一个花钟。真正让学生锻炼了:了解、学会、内化知识的能力。
糖教学反思11
《苦糖》是四年级上第一单元的文章,讲的是“我”自幼家境贫寒,禁不住甜味的诱惑,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将亲戚探望生病父亲的白糖“偷吃”光了,母亲知道后,出乎意料地没有责怪我,只是抱着空罐子发呆。满怀愧疚的我发奋读书,终于有了出息,每次回家都会给母亲带一些白糖,而自己却很少再吃白糖。这篇文章,每读一次,都会带给我新的体会,备课的时候是一种,重读的时候是另外一种,现在手边没有教材,回味的时候又是另外更加复杂的一种,我实在想不出更加恰当的语言来形容。现将课堂上的得失做一小结。
一 由题入手,问题导入。
糖,大多数都是甜的,可作者为什么以《苦糖》为题?不是很矛盾吗?这是什么样的“糖”?又“苦”在哪里呢?上课伊始,我就让学生齐读了两遍课题,你有哪些疑问,学生马上提了出来,“苦糖苦在哪里?”“糖为什么是苦的?”虽提法不同,但都指向了文章的中心,就着问题,大家开始潜心会文本,找出糖的“苦”处。我觉得这是一篇非常典型的设疑导入的文章。有利于学生的主体感悟和自主探索。
二理解白糖的“甜”与“苦”。
白糖的甜,学生有自己的感性经验,课文中也有描述,非常细致,从未吃过白糖的“我”甚至叫白糖为“神物”,可见它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有多么大的诱惑力。但怎样理解白糖的“苦”呢?学生的理解发生了偏差,对于妈妈知道真相后为什么没有打我这样反常的表现,有一个同学说,妈妈觉得反正都已经吃了,打也没用,白糖还是没有了,索性就不打了。对于我长大成人有了出息之后就再也不吃白糖,有一个同学甚至说,是因为那次偷吃白糖太多,牙齿坏了,不敢再吃白糖。我想这可能与他们的认识经验和年龄有关,但这样的认识是肤浅的,我没有给予肯定,而是引导他们继续思考。去感受白糖背后的“苦”。可能是因为当时的背景和现在距离较大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但最后还是有几个学生说出了“愧疚”“悔恨”等。有的说母亲是爱我们的,他没打我们是因为这些糖妈妈是舍不得自己吃的,就算我不偷吃,她也会留给我们孩子吃的。有的说,本来是生病的爸爸该吃的,我觉得对不起爸爸,才会不吃白糖,看见白糖就会想起偷吃白糖这件事情来。课堂上的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我不期望一个整齐划一的答案,但我愿意听听孩子们的多元感受,看看这篇文章在孩子们的心里到底是什么样的。
也许这份厚重学生暂时无法理解,但我相信以后的他们------会懂。
这是一节再普通不过的常规课,有许许多多的问题,也正因为如此,我更要时常反思。
糖教学反思12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学习理解“松软”、“暖和”等词语。
2、大胆想象,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3、通过故事感受与朋友分享的快乐。
活动准备:
活动图片教具,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吃棉花糖吗?那云朵做成的棉花糖你们听说过吗?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云朵棉花糖。
二、基本部分
1、边出示图片边讲故事(分段)
(结合活动教具讲完第一部分,到香味开始飘散为止)师:刚才老师给你们讲的故事还记得吗?故事的名字叫什么?故事里面都有谁啊?
(1)鼠老二想把云朵做成什么?(枕头)那么枕头摸上去的感觉是怎么样的啊?(松软)
(2)鼠老大又想把云朵做成什么?(棉衣)棉衣穿上去感觉怎么样?
(3)鼠小小想把云朵做成什么?(云朵棉花糖)
(4)为了让棉花糖的味道更香甜,它们加了哪些东西呢?
2、香香的棉花糖终于做好了,那棉花糖要给谁吃呢?(可以让个别小朋友们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好吧,那我们从头听故事,把故事的后半段也一起听完,听听鼠兄弟们最后把云朵棉花糖分给谁吃了!
3、第二遍结合ppt,完整讲述故事
(1)现在你们知道棉花糖分给谁了呀?(可以集体回答)
(2)那小老鼠只吃到了一点点开心吗?为什么?(分享,先总结再让小朋友们联系经验)
(3)你也像小老鼠一样跟大家分享过东西吗?
三、结束部分教师:听完云朵棉花糖的故事,我们也来做棉花糖,跟着音乐变出各种各样的小动物造型,和更多的朋友一起分享,好吗?你想送给哪个小动物,最后就做好它的造型哦!
活动反思:
糖果是幼儿非常喜欢的食品,对幼儿的吸引力、诱惑力是无穷的。而今天这个活动里面的糖果,讲的.是软软的棉花糖,这更让小朋友觉得与众不同,因为很多小朋友都没有吃过,有些小朋友都没有怎么去接触过,所以我发现这个活动在一开始的导入环节中,小朋友们的兴趣,还有好奇心已经达到了一个高潮,所以,为整个活动的开展起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这个活动主要是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丰富的想象,体验小动物们分享云朵棉花糖的快乐。在活动的开始我通过引导幼儿看一看、摸一摸等方式感受棉花的特性,直接引出活动的主题。在第一遍讲述以后,我发现幼儿对故事的兴趣很浓厚,已经将故事的大致内容了解,并对三只小老鼠是怎么做出棉花糖这个部分有着很浓厚的兴趣。在理解了故事的内容之后,我请幼儿也来做一做你喜欢的糖果。幼儿喜欢用橡皮泥来表现自己做出来的糖,并且能很好的跟同伴交流。这个活动,我感觉我在讲述故事这个环节引导不够充分,导致有时幼儿不能够回答出我想要的答案。
故事《云朵棉花糖》有三只小老鼠,他们是鼠老大、鼠老二和鼠小小。他们住在一幢小楼里。鼠老大最大,住在最下面,鼠老二住在二楼,鼠小小住在三楼。
一天,鼠小小打开窗子,一朵云飘进来了。啊,这朵云很白很白,很软很软,很松很松。鼠小小抱着云朵到二楼去。鼠老二说:“我看可以用它来做枕头,肯定很松软的!”鼠小小和鼠老二又跑到了一楼。鼠老大说:“我看可以用它来做棉衣,肯定很暖和的!”鼠小小说:“我看还是把它做成棉花糖吧!”鼠老大和鼠老二说:“对,这个办法好!”三只小老鼠开始做云朵棉花糖。他们先往云朵里加一些水果味,再加一些奶味,再加一些甜味。抬到太阳下晒晒,香味就开始飘散了!闻到香味,动物们都来了。大家好馋呀,三只小老鼠 把云朵棉花糖分给大家,这个一朵,那个也一朵。大家吃得真开心分到最后,云朵棉花糖只剩一点点了。三只小老鼠你添一口,我添一口,添得真开心!第二天,大家都来等着云朵再飞进鼠小小的窗口,他们要做更多的云朵棉花糖。
活动反思:在这一环节中,我运用了体验法,让幼儿感受与亲人朋友分享的快乐。 “小朋友,小老鼠与好朋友分享了棉花糖,心里很快乐,我们也把自己的糖果和好朋友一起分享吧” 然后请幼儿一起分享自带的糖果,真正体会到分享的快乐。我这样设计,是为了给孩子们创建一个健康、丰富、和谐、温馨的成长环境。通过开展活动,引导孩子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同时我关注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发挥潜能的机会,以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求,真正实现“让幼儿在活动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享受活动!”
糖教学反思13
根据本周活动的主题《甜甜蜜蜜》,我选择了本次活动的内容。理由是在主题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们对棒棒糖的形状与结构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有了这样的基础会便于活动的顺利开展。
橡皮泥鲜艳的色彩和较强的可塑性,强烈地吸引着孩子的兴趣。孩子们对玩泥活动是百玩不厌。但是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掌握一些基本的玩泥技能是保证他们玩泥的基础,如何让孩子掌握玩泥的技能是我们一直探索的。在本次活动中,让孩子用彩泥和吸管进行棒棒糖的塑造,对孩子们来说是个非常感兴趣的一个内容,但这一内容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虽然在这之前玩过几次彩泥,但借助辅助材料今天是第一次,因此在活动中我设计观察、示范、尝试、指导等一系列的环节。
在活动过程中,我考虑到小班孩子的表现欲和探索性比较强,因此我设计了先自主探索与大胆尝试;再进行具体示范与指导;然后让幼儿自由创作;最后进行活动讲评。在自主探索与尝试这一环节,孩子们虽然表达的意思不够明确,但从最终的作品展示来看多数孩子还是较好的掌握了棒棒糖的制作方法。
本次活动重点是教会幼儿错捏的技能,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的示范只能面向部分幼儿,遮住的幼儿不能同时学习到该技法,教师经常需要分组示范,这样不但容易分散幼儿的注意力,而且教学效率不高。运用多媒体技术后,教师通过使用电脑上实物图片进行示范讲解,不但解决了教师示范遮挡幼儿视线的问题,而且解决了示范图像小,不清楚的问题,幼儿不但看得清楚,听得明白,而且缩短示范讲解时间,使幼儿有了更多实际操作的机会。
虽然这次活动看似比较圆满,但回过头来看看,还是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当能力较强的孩子完成作品后,鼓励他们帮一帮身边的小伙伴,这样对他们来说就不会觉得无可事事。对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来说可以学到更多的技能,从而也能体会到泥工带来的乐趣。
糖教学反思14
这是一首较活泼的原创歌曲,我根据小班幼儿关于各种糖果的原有经验,以及认识、品尝过跳跳糖并会用动作表演跳跳糖的经验选择了跳跳糖这个主题,本首歌适合小班幼儿演唱。上完这节课,我有许多想法:
1、增强环节意识,把目标具体地落实到各个活动环节中,使每个环节的目标更清晰。如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歌曲的过程中,第一个游戏是让幼儿首次跟随音乐模仿跳跳糖跳舞,幼儿跟着老师变换跳跃的动作,兴致很高。但是幼儿的跳跃声有些盖过音乐声,如果引导幼儿跟随音乐的节奏来跳,应该可以在游戏的同时更好的感受音乐的节拍,音乐也可再稍稍加长一些。
2、增强问题的有效性。如第三个游戏“手指跳”,受幼儿前期经验的影响,手指跳舞变成了用手臂跳舞,作为教师的我提出要求应再明确一些,问:“手指做跳跳糖可以跳到哪些地方?”而不是问:“手可以怎么跳?”
3、在创设好的情境中,幼儿的角色也应该贯穿始终。活动中,我有目的地创设了场景,以便幼儿能更加投入到跳跳糖的角色中。但是在活动中,幼儿角色多次转换,一会儿是幼儿,一会儿变成跳跳糖,一会儿又变成幼儿,给人一种摸不着头脑的感觉,也影响了幼儿的投入程度,影响了活动的效果。
4、在创编环节,幼儿没有创编的前期经验,对幼儿来说难度较大,教师可以先做一个示范,再让幼儿模仿创编。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不成熟的反思和想法!
糖教学反思15
活动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运用各种感官感知5以内的数量,提高幼儿点数、计数、匹配等数学操作能力.
2.训练幼儿思维的正确性、敏捷性,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糖(幼儿每人15颗)、小篮子8只、小杯子幼儿每人5只(里面装有数量为1-5的点卡),数字卡片1—5.,糖果图片5张,圆点卡片5张,猴子卡片5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今天我们教室里什么东西最多呀?(糖果)你吃过什么糖?味道怎样?
师:糖果不但好吃,还可以用来和我们做游戏
二.夹糖游戏:
主要练习数数把手做成夹子(幼儿用两只手指头做“剪刀”状),伸到篮子里去夹一夹糖,能夹住吗?其他的手指不能帮忙哦。
1.好,下面,我们来玩夹糖游戏,游戏有一个规则,当听到铃鼓声,你开始把糖一粒一粒桌上,铃鼓声一停,你的手马上停下。数一数你夹了几粒糖?(幼儿自己数数)用我夹了X颗糖回答
2.请一个幼儿到展示台上数数,(要求手口一致),大家一起数
3.第二次操作,提高速度这次你夹了几颗糖?谁也夹了X颗糖?(你们夹的糖是一样多的)
4.第三次操作后:先数一数自己的糖,再看一看桌上其他小朋友的糖,看看谁的最多。
三、猜糖:点数
师:猜猜我手上的图片上有几粒糖?你们可以在1、2、3、4、5这5个数里猜一个数)。
1.数一数证实。(可以请个别幼儿数或全体数)
2.X粒糖可以用几个点来表示?
请一个小朋友把它送到X个点的下面,边送边说一句话:点宝宝我送给你X粒糖
四.匹配
1.现在这些糖果要找图片上的点宝宝做朋友了,一颗糖和一个点宝宝做朋友,那么两颗糖和几个点宝宝做朋友?
谁来给这些糖果找朋友?(幼儿上来操作)并说:X粒糖果和X个点宝宝做朋友
2.小猴子看到这么多糖果真想吃很多,但是糖果吃多了会烂牙,现在我们让一只猴子吃一颗糖果,应该怎样分给它们吃?
(幼儿遍操作边说:X只小猴子分给你们吃X粒糖果)
五.装糖果:
小猴子吃到了糖果很高兴,老师也想吃糖果,现在你们来装糖果,等一会卖点糖果给我好吗?
请小朋友把椅子下面的小碟子拿起来。数一数有几个杯子?马上请小朋友来装糖,每个杯子里有一张圆点卡片,,先数数杯子的卡片上有几个圆点,然后在杯子里装和点子一样多的糖,听清楚了吗?
(幼儿装糖,教师观察与指导)。
六.买糖、品糖游戏:
1.糖都装好了,我想买你们的糖,行吗?
师:我想买杯子卡片上有X点宝宝的杯子里的糖,如果你装对了,我就用一个棒棒糖来买你的糖。现在请大家举起来。
请个别幼儿说说X个点宝宝应该装几颗糖。如果对了,奖励一个棒棒糖。
2.你们喜欢吃吗?糖吃多了可不好。那我们今天就选一粒自己喜欢吃的糖果吃吃,再选一颗大人喜欢吃的糖果送给他们吃。其余的糖果如果你想带回家给其他人一起吃可以,如果不想带回家的话,就倒在娄子了,下次继续游戏。
教学反思:
幼儿的兴趣非常浓,能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但在幼儿讨论的这个阶段,我应该创设情景,让幼儿体验。我会多看看多学学,让以后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好。
第三篇:苦糖教学设计
苦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情感的变化。
2.理解课文内容,学会从点滴生活小事中去感知爱、回报爱。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在叙事过程中真实表达自己愿望的。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糖为什么是苦的?对比设疑
二、深入学文
品尝白糖什么味道,说一说:白糖含在嘴里会先是什么样子的?然后慢慢化了会怎样?那感觉像什么呢?
那么,作者小时候,趁着大人不在,把弟妹哄出去玩,自己留在屋里,想象吃到白糖会是什么感受呢?谁能读出书上的句子
(我的血一下子热了起来,那罐里的东西有一种令人陶醉的滋味,叫做“甜”。要是那白色的晶体爬在舌尖上,咕噜一转,那神奇的滋味就会在整个口腔里激荡开来,化成温柔的流体。)
“我”从未吃过白糖,此时想象白糖的味道的时候心情怎样?(高兴。)文中哪个词形容他特别高兴?(狂喜。)如果换成四个字的词是什么?(欣喜若狂。)谁再来读一下?其他同学闭上眼睛边听边感受。3.体会偷吃:“我”怎么偷吃的?在文中画出你印象最深的词或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1)体会作者描写偷吃时运用的动词:垫、爬、触摸、缩、拈、舔、扔、搬、抓、塞、盯。
(2)“我”的心为什么缩了一下?
(3)“怔怔”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发呆、流泪?
小的时候欣喜若狂的爬高高的凳子偷吃白糖,小作者是否在自己的成长之路上一直钟爱白糖呢。
而我自己,从那以后很少再出白糖了。那时候是什么时候
1.体会生活苦:亲戚把糖送给生病的父亲时,家里人的态度是怎样的?(家里人舍不得吃。这说明当时的生活条件很苦。)
4.体会母爱:一个多月后,“我”的小手蘸完最后一点儿糖时,“我”会怎样想?家里人知道吗?端午节那天早上,家里的其他人会想什么?(可以吃糖了。)“我”呢?(等着挨打。)当你犯了错误被妈妈发现的时候,你的妈妈会怎样?“我”的妈妈从屋梁上拿下那罐糖时,有什么反应?(抱着空罐子发呆,连一句责怪的话都没有。)为什么妈妈没有责怪“我”?(她知道孩子渴望吃到白糖,可家里穷,满足不了孩子的需要。)从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妈妈?(慈爱、宽容。)
学习课文第6—7段
1.指读思考:这件事对“我”有怎么样的影响? 5.体会回报:“我”发誓要让母亲天天有白糖吃,这是为什么?(内疚、感恩。)理解两个“发誓”
这个信念在“我”心中成了永恒。想象一下,“我”第一次回家把白糖送给母亲时,会说些什么?
三、拓展延伸
糖”本来是甜的,而本文作者却说是“苦糖”,这强烈的反差又是为什么呢?
第四篇:《糖》习作教学设计
《糖》习作教学设计
——用情景指导学生习作
设计理念: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作文教学理念。本次习作为学生创设习作情景,让学生在一次次的亲身经历中说真话,抒真情。教学中努力为孩子们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让习作成为学生自由宣泄的平台,让孩子真正做到“我口说我心,我笔抒我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回味自己在体验过程中心理和行动的发展变化,把自己对这次体验活动的感受写出来。
过程与方法:
创设习作情景,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感受其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育学生习作要做到“说真话,抒真情,做真人”。
教学重点:
结合自己的体验,把经过和心理活动写具体。
教学难点:
写出体验活动中心理和行动的发展变化。
教学准备:
糖果一些 授课时数:一课时 授课人:朱芝美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孩子们,在过去的一学年里,由于你们的刻苦努力,老师的辛勤工作,所以咱们班在学年末的水平测试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为了奖励大家,之前老师答应要请大家吃糖。今天老师把糖带来了。(举糖给孩子看,并板书:糖)
2、看到老师手中的糖,你心里想什么?
3、师:从大家的眼神和话语中我感受到了你们的迫不及待,第一个上来尝糖的人选怎么产生?写(板书:尝)!把自己迫不及待的心情写出来,我请最迫不及待的那一个来尝。
4、小组开火车读自己的小片断。(师点评)选出一个写得有个性的。
二、体验之旅,指导写好感受
1、一名学生上台品尝糖。
提示:请大家:注意观察尝糖者的表情,动作。
2、指导体验心理和行动的变化。(与学生谈话)
(1)尝糖者:作为第一个尝到糖的人,你想对大家说什么?(2)等待尝糖者:你们注意到他刚才神情、动作等方面的变化了吗?此时此刻,你又想说什么?(指名简单说说)还是写吧!
3、学生再次练习写出自己和别人心理、行动的变化。
4、四人小组内交流,推选一位学生认为写得最棒的。(和老师一起发糖)
5、集体交流、评议,互相启发。(1)指名读片断2。(2)学生说说优点与不足
6、把糖发给同学们和听课的老师品尝。(注意观察尝糖者的表情,可以随机采访几位老师尝糖后的感受。)
7、再次写下体验——片断3
8、再次点名读自己写下的内容。
三、总结课堂,回味提升体验
1、师:是呀,一块小小的糖果里包含着老师对同学们深深的爱!让我们感受爱的同时也学会播撒爱。
(如果让你为这节课的体验之旅取一个题目,你打算怎样命题呢?)
2、师小结:把刚才课堂上写的几个小片断加以整理,就是一篇真实、生动的作文了!刚才,我们的体验就是一种经历。生活中,我们经历过大大小小的事,见到过形形色色的人,欣赏过许许多多的美景,只要你用心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就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独到的见解,就一定能写出有真情实感又生动精彩的习作来!
板书:
糖
尝 爱
第五篇:四块糖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四块糖》讲述了陶行知先生担任校长期间,看到学生之间打闹没有当即批评,而是用四块糖果作为奖励,巧妙地让这名学生主动承认错误的故事。
设计理念
“快乐读书屋”是为儿童开辟的半独立或独立阅读的园地,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和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快乐读书屋”里的文章是送给学生的礼物,应让学生快乐阅读,从中感受阅读的乐趣。因此,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多种形式自主读书,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碧寤崽招兄给“四块糖”的实质是引导孩子主动承认错误。
2笔实苯行扩展阅读,培养略读能力。
3比鲜段闹械5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蹦读课文,快速理解文章大意。
2碧寤嵛恼滤表达的思想感情,快乐读书,对读书产生浓厚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抓住文眼,激发兴趣
抗日战争时期,一个叫王友的学生在校园里用泥块砸同班同学,不巧被校长看见了,你想知道这位校长是怎么处理这个学生的吗?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快乐读书屋”读一读《四块糖》这篇课文。板书课题,引导齐读课题,多媒体出示文前提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弊远廖那疤崾荆明确阅读要求。
2鼻胪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要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记住它。
3蓖桌之间互读课文,读后进行自评和互评,看读得是否正确流利。
4痹俣量挝模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5毖生读后回答问题,教师适当引导,把课文主要内容说完整。
(通过四次不同形式的读书,圈生字、正音,使学生在读文中认识生字,把文章读通顺,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阅读课文,深层感悟
1毖生自由读课文,看一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是怎样用四块糖使一个同学主动认识错误的。
2毖生讨论交流陶行知先生用怎样的方法教育王友,使王友受到了怎样的教育。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读书。
3毖生交流读书收获,感受一下陶行知先生鼓励学生主动承认错误的经过,体会学生当时的心情。教师引导学生懂得做错事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
4被毓檎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深入感悟陶行知先生鼓励学生主动承认错误的做法。
(引导学生自主读书、谈体会,不断加深对文章的感悟,感受陶行知先生理解他人的高贵品质,懂得做错事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
四、检查学生认字情况
1比险娑廖暮笊字,看看你都认识了吗?
2毙∽楹献鳎互读互听,巩固识字。
3.采取指名读、齐读等形式检查识字情况。
五、超越文本,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小学语文阅读资源》里的文章《玫瑰花》,回答文后的问题。
(开放和利用课外语文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为学生创造语文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
板书设计
快乐读书屋
陶行知琛疤恰豹
鼓励学生承认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