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三语文课文教案《蜀道难》《孟子见梁襄王》
悦考网www.xiexiebang.com
高三语文教案 《孟子见梁襄王》
《孟子见梁襄王》教案示例
教学目的:
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本文生动的语言。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当今国际社会之动荡,谈及解决办法,再延伸至孟子的“仁政”思想,进入课题。
二、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三、齐声朗读课文,自主翻译全文。
四、解释下列词语:
①出,语人曰 语:告诉
②天下恶乎定 恶:何,怎么
③今夫天下之人牧 牧:统治
④如有不嗜杀人者 如:如果
⑤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 引:伸长
五、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
悦考网www.xiexiebang.com 悦考网www.xiexiebang.com
①卒
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同“猝”,突然
B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 士兵
C初,鲁肃闻刘表卒 死
D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 整个,全
②一
A谁能一之 统一
B用心一也 专一
C一鼓作气 第一次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一个
E黄鹤一去不复返 一经
③就
A由水之就下也 往
B金就砺则利 靠近
C指物作诗立就 完成
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登上
六、分析简答:
1.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
提示: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
2.梁襄王缺乏国君的威严表现何在?
提示:表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悦考网www.xiexiebang.com 悦考网www.xiexiebang.com
3.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
提示: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4.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
提示: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七、再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性。
提示:本文的比喻虽是假设,但具体可感,犹若真实的事情,关键在于其情境性很强。而油然作雨、沛然下雨、水之就下等词句,千百年来更是一直活在人们的口中。
八、完成课后练习一,讨论:如今的国际社会,谁能一统天下?(正义的力量,人道的力量;霸权主义只能走向末路。)
九、完成课后练习二。(综合本课所有通假字)
①卒然问曰 卒同“猝”,突然。
②则苗浡然兴之矣 浡同“勃”,生机盎然。
③由水之就下 由同“犹”,就像。
十、课外作业:
1.熟读课文。
2.阅读《文学读本》上选读的孟子文章。
探究活动
走近《孟子》
一、提供材料专题阅读
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些阅读材料,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搜集相关资料。
悦考网www.xiexiebang.com 悦考网www.xiexiebang.com
二、研讨主题
研讨可侧重于以下几点
1.孟子思想的研究
2.《孟子》论辩艺术的研究
3.《孟子》语言风格的研究
三、交流、评价与总结
可以在高三年级组织一次“走近孟子”为主题的论文(或者学生自作的主页)交流会。
《蜀道难》
教学重点
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
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4.把握结构上回旋往复的特色
教学难点
分析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过程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一、关于唐诗
悦考网www.xiexiebang.com 悦考网www.xiexiebang.com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评述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二、关于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三、关于《蜀道难》
在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给学生2—3分钟速读一遍课文,之后找一名同学范读,订正字音,断句。
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
明确: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历史,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讲了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上扪星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悦考网www.xiexiebang.com 悦考网www.xiexiebang.com
第一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端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历险者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提问: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确: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
提问:李白的想象上天入地,搜古寻今,这种惊人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相结合,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气氛和奇险壮观的景象。那么李白此诗只是为了写景吗?
明确:明人胡震亨说“言其险,更著其戒”,诗人的用意其实在此。
学生体会全文,诵读全诗。
《蜀道难》主题思想探源
研究方法:
(1)分小组探究,然后综合。
(2)查阅资料,整理不同说法。
(3)小组讨论,确定比较合适的观点。
(4)上网查询,多方求证。
参读书目:
悦考网www.xiexiebang.com 悦考网www.xiexiebang.com
(1)《唐诗别裁》。
(2)《唐宋诗醇》,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
(3)《中华活页文选》(成人版),1998年第24期。
(4)顾炎武《日知录》。
资料来自:悦考网www.xiexiebang.com 悦考网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孟子见梁襄王》 教案
《孟子见梁襄王》 教案
教学目的
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2.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3.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本文生动的语言。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孟子一段话中的比喻的运用。
在朗读的基础上,欣赏品味文章的艺术特色,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说理艺术。教学方法
自读学习法。(练习法)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由当今国际社会之动荡,谈及解决办法,再延伸至孟子的“仁政”思想,进入课题。二.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卒然(cù)沛然(pèi)嗜杀(shì)枯槁(gǎo)恶乎定(wù)三.齐声朗读课文,自主翻译全文。四.解释下列词语: ①出,语人曰 语:告诉 ②天下恶乎定 恶:何,怎么
③今夫天下之人牧 牧:统治
④如有不嗜杀人者 如:如果
⑤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 引:伸长 五.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①卒
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同“猝”,突然 B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 士兵 C初,鲁肃闻刘表卒 死
D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 整个,全 ②一
A谁能一之 统一 B用心一也 专一 C一鼓作气 第一次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一个 E黄鹤一去不复返 一经 ③就
A由水之就下也 往 B金就砺则利 靠近C指物作诗立就 完成 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登上 六.分析简答:
1.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
提示: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2.梁襄王缺乏国君的威严表现何在?
提示:表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3.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 提示: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4.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
提示: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七.再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性。
提示:本文的比喻虽是假设,但具体可感,犹若真实的事情,关键在于其情境性很强。而油然作雨、沛然下雨、水之就下等词句,千百年来更是一直活在人们的口中。
八.完成课后练习一,讨论:如今的国际社会,谁能一统天下?(正义的力量,人道的力量;霸权主义只能走向末路。)
九.完成课后练习二。(综合本课所有通假字)①卒然问曰 卒同“猝”,突然。
②则苗浡然兴之矣 浡同“勃”,生机盎然。
③由水之就下 由同“犹”,就像。十.课外阅读: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1.此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述方法?有什么好处? 提示:对比、反问手法。增强了说服力。
2.这篇文章中的这种观点与哪一篇相同,具体说明。提示:同于《庄暴见孟子》,都是阐释“与民同乐”思想。十一.课外作业: 1.熟读课文。
2.阅读《文学读本》上选读的孟子文章。
《孟子见梁襄王》参考译文
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见了我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
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
‘谁能统一天下呢? ’
我对他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谁会归附他呢?’
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如果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的。如果有不嗜好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人民都会伸长脖子盼着他来。如果真能这样,人民归顺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谁又能够阻止得了呢?’”
【同步达纲练习】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1.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2.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3.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4~7题。
盖勋字元固,敦煌广至人也。初举孝廉,为汉阳长史。时武威太守倚恃权势,恣行贪横,从事苏正和案致其罪。凉州刺史梁鹄畏惧贵戚,欲杀正和以免其负,乃访之于勋。勋素与正和有仇,或劝勋可因此报隙。勋曰:“不可。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乃谏鹄曰:“夫绁食鹰鸢欲其鸷,鸷而烹之,将何用哉?”鹄从其言。正和喜于得免,而诣勋求谢。勋不见,曰:“吾为梁使君谋,不为苏正和也。” 中平元年,北地羌胡寇乱陇右,使勋别屯阿阳以拒贼锋。时叛羌围护羌校尉夏育,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勋被三创,坚不动,乃指木表曰:“必尸我于此。”句就种羌滇吾素为勋所厚,乃以兵捍众曰:“盖长史贤人,汝曹杀之者为负天。”勋仰骂曰:“死反虏,汝何知?促来杀我!”众相视而惊。滇吾下马与勋,勋不肯上,遂为贼所执。羌戎服其义勇,不敢加害,送还汉阳。后刺史杨雍即表勋领汉阳太守。时人饥,相渔食,勋调谷廪之,先出家粮以率众,存活者千余人。
拜京兆尹。时长安令杨党,父为中常侍,恃势贪放,勋案得其赃千余万。贵戚咸为之请,勋不听,具以事闻,并连党父,有诏穷案,威震京师。时小黄门高望为尚药监,幸于皇太子,太子因蹇硕属望子进为孝廉,勋不肯用。或曰:“皇太子副主,望其所爱,硕帝之宠臣,而子违之,所谓三怨成府者也。”勋曰:“选贤所以报国也。非贤不举,死亦何悔!”
4.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乃访之于勋 访:询问 B.而诣勋求谢 诣:到„„去 C.勋被三创 被:覆盖 D.乃以兵捍众曰 捍:抵挡
5.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A.时武威太守倚恃权势
B.或劝勋可因此报隙
C.羌精骑夹攻之急
D.有诏穷案,威震京师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欲杀正和以免其负
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B.鹄从其言
余嘉其能行古道
C.众相视而惊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D.幸于皇太子
故燕王欲结于君
7.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正和敢于审查仗势横行的武威太守的罪行,盖勋虽然与苏正和有私仇,但能公正地劝告梁鹄,使梁鹄不杀苏正和。
B.北地羌胡侵拢陇右,盖勋受命带兵抗击,后因救助被包围的夏育,被强敌打败,困境中仍坚持作战,危难时宁死不屈。
C.盖勋任汉阳太守,采取有效的方法救济饥民,带头拿出自家粮食,救活了千余人。任京兆尹时,能审查恃势贪赃的杨党,并拒绝贵戚求情,因而遭到报复。
D.小黄门高望受皇太子宠幸,太子通过皇帝宠臣蹇硕嘱托盖勋让高望的儿子做孝廉,盖勋不怕得罪这三个有权势的人,敢冒生命危险而绝不这样做。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一、1.卒,通“猝”,突然。2.由,通“犹”,犹如,好像。3.说,通“悦”,喜悦,高兴。
二、4.C 5.B 6.A 7.C
《孟子》简介
郭预衡
阅读《孟子》,首先要了解孟子其人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特点。孟子,名轲,是战国时期影响甚大的儒者。《孟子》一书虽然并非全由孟子所作,却也能够代表孟子本人的思想和风格。
孟子的生平事迹,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这篇列传,包括十几个人,始于孟子,终于墨子,是一篇战国学者的合传。重点是孟子和荀卿二人。司马迁对孟子尤其尊重,开头便说:“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在这篇包括十几个人的列传中,司马迁独对孟子如此赞叹,可见他对孟子的重视,不同一般。
据这篇列传,孟子的生平事迹大致是:孟子,鲁国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为子思(孔子孙孔)的弟子(一说是再传弟子)。他曾经去游说齐宣王、梁惠王,都没有成功。晚年回家和他的弟子万章等著《孟子》七篇,记录他的思想和政治言论。
不管孟子是受业于子思,还是受业于子思的门人,他都算是孔子学说的嫡传,是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朱熹《中庸章句序》称孟子受学于子思,而子思受学于曾子。曾子是孔门之学的重要继承者,《孟子》一书称述曾子之处也较多,说孟子之学源于曾子,也未尝不可。
孟子继承了孔门这一派的学术,到了战国时期,就不太符合社会实际了。当时最合时宜的,是兵家、法家和纵横家。孟子对这几家是深恶痛绝的。尽管如此,孟子却无法转移当时的社会风气。退而著书,实不得已。
《孟子》一书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基本上是继承孔子的仁政思想。为行仁政,他首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张。《孟子·滕文公上》说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这话既包括了他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了他的政治思想。孟子的哲学思想是他的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他讲人性本善,是为他的仁政理论提供哲学上的依据。这是对孔子仁政学说的一个重大发展。
孟子讲人性本善,是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说起的。《公孙丑上》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这就是说,这种“不忍人之心”,每个人都有。既然人人都有,也就人人都可行“不忍人之政”。如此推论下去,自然可以得出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的结论。《告子下》就说:“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既然“人皆可以为尧舜”,则当时的诸侯自然都可以成为“圣君”,都可以推行“仁政”了。孟子“言必称尧舜”者,是以尧舜时代的仁政为标准的。但尧舜时代的仁政究竟是什么样子,孟子未必清楚,他只是虚构自己的一套仁政理想,而且说得相当具体。例如《梁惠王上》讲到“发政施仁”的时候,他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是孟子所谓仁政的一个理想轮廓。
这一套理想虽多属虚构的,但也有一定的现实依据。当时的现实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面对这样的现实社会,孟子才构想出一套“不忍人”的仁政来。
孟子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具有“不忍人”之心,能够“忧民之忧”,“与民同乐”。这是春秋以来重民思想的继续和发展。这样的思想是从孔子那里承袭下来的。不过,到了孟子,更为强烈。《尽心下》甚至有这样的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认为民贵君轻,社稷也可变置。这是新的观念,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新的变革,这比《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史墨所谓“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又进一步。说“民为贵”,“君为轻”,这是前人所不曾说,后人也不敢说的。和同代各家相比,法家主张君权至上,纵横家宣传贵士,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在当时独树一帜。
《孟子》很有自己的特点。
1善于论辩。前面说过,《孟子》并非全由孟子自著,而善于论辩,则全书皆然。当时公都子曾问孟子:“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回答说:“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见《滕文公下》)“不得已”而“好辩”,也就形成了文章的特点。《告子上》之辩人性,《滕文公上》之驳许行,都可为例。其驳许行有云:“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曰:‘许子以釜甑、以铁耕乎?’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像这样的一问一答,形式上仍是对话体,和《论语》的某些篇章有些相似;但这样的对话,又和《论语》有所不同。《论语》的对话,多是侃侃而谈,这里则是针锋相对的论辩。这是《孟子》文风的一个新的特点。
2极有气势。这也和时代有关。战国之时,“邦无定交,士无定主”(顾炎武《日知录·周末风俗》),一般游士,都肆无忌惮,说话比较随便。虽在王公大人面前,也敢于掌而谈。写成文章,多有气势磅礴的特点。孟子虽非一般的游士,而周游列国,也不免要游说的。他在《尽心下》里就说过:“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藐视王公大人,无所畏惧,也与孟子的个人修养有关。在《滕文公下》里,孟子谈到“大丈夫”的人品时,还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了这样的修养,也就无所畏惧。在《公孙丑上》里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什么是浩然之气?他解释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由此看来,《孟子》文章之有气势,同个人修养颇有关系。能够无所畏惧,才敢放言无忌。形成文章,才沛然而不可御。当时的游士之辞,虽然都能放言无惮,而《孟子》之文,则又自有个人修养的特点。
3富于形象。战国文章具有富于形象的特征。章学诚《文史通义·易教下》曾说:“战国之文,深于比兴,即其深于取象者也。”但《孟子》之“深于取象”,又与各家之文不尽相同,其取譬设喻,多讲世俗故事。《离娄下》之讲“齐人有一妻一妾”,即是显例。这样的故事,也许得之民间,也许出于虚构,而孟子用来说明事理,不仅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而且富有生活气息。这样的文章,既有时代特征,又有个性特点。
第三篇:《孟子见梁襄王》教案
教学目的
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本文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孟子一段话中的比喻的运用。
在朗读的基础上,欣赏品味文章的艺术特色,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说理艺术。
教学方法
自读学习法。(练习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由当今国际社会之动荡,谈及解决办法,再延伸至孟子的“仁政”思想,进入课题。
二.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卒然(cù)沛然(pèi)嗜杀(shì)枯槁(gǎo)恶乎定(wù)
三.齐声朗读课文,自主翻译全文。
四.解释下列词语:
①出,语人曰 语:告诉
②天下恶乎定 恶:何,怎么
③今夫天下之人牧 牧:统治
④如有不嗜杀人者 如:如果
⑤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 引:伸长
五.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
①卒
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同“猝”,突然
B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 士兵
C初,鲁肃闻刘表卒 死
D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 整个,全
②一
A谁能一之 统一
B用心一也 专一
C一鼓作气 第一次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一个
E黄鹤一去不复返 一经
③就
A由水之就下也 往
B金就砺则利 靠近
C指物作诗立就 完成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登上
六.分析简答:
1.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
提示: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
2.梁襄王缺乏国君的威严表现何在?
提示:表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3.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
提示: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4.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
提示: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七.再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性。
提示:本文的比喻虽是假设,但具体可感,犹若真实的事情,关键在于其情境性很强。而油然作雨、沛然下雨、水之就下等词句,千百年来更是一直活在人们的口中。
八.完成课后练习一,讨论:如今的国际社会,谁能一统天下?(正义的力量,人道的力量;霸权主义只能走向末路。)
九.完成课后练习二。
(综合本课所有通假字)
①卒然问曰 卒同“猝”,突然。
②则苗浡然兴之矣 浡同“勃”,生机盎然。
③由水之就下 由同“犹”,就像。
十.课外阅读: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1.此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述方法?有什么好处?
提示:对比、反问手法。增强了说服力。
2.这篇文章中的这种观点与哪一篇相同,具体说明。
提示:同于《庄暴见孟子》,都是阐释“与民同乐”思想。
十一.课外作业:
1.熟读课文。
2.阅读《文学读本》上选读的孟子文章。
第四篇:《孟子见梁襄王》教案示例
《孟子见梁襄王》教案示例
教学目的:
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本文生动的语言。教学重点和难点:
1、生动的比喻说理方式。
2、通假字及其他实词。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自读学习法。教学过程:
一、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
①卒
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同“猝”,突然
B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
士兵
C初,鲁肃闻刘表卒
死
D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
整个,全
②一
A谁能一之
统一
B用心一也
专一
C一鼓作气
第一次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一个
E黄鹤一去不复返
一经
③就
A由水之就下也
往
B金就砺则利
靠近
C指物作诗立就
完成 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登上
二、分析简答:
1.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
提示: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
2.梁襄王缺乏国君的威严表现何在?
提示:表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3.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
提示: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4.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
提示: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三、完成课后练习一,讨论:如今的国际社会,谁能一统天下?(正义的力量,人道的力量;霸权主义只能走向末路。)
四、完成课后练习二。(综合本课所有通假字)
①卒然问曰
卒同“猝”,突然。
②则苗浡然兴之矣
浡同“勃”,生机盎然。
③由水之就下
由同“犹”,就像。
五、再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性。
提示:本文的比喻虽是假设,但具体可感,犹若真实的事情,关键在于其情境性很强。而油然作雨、沛然下雨、水之就下等词句,千百年来更是一直活在人们的口中。
六、课外作业:
1.熟读课文。
2.阅读《文学读本》上选读的孟子文章。
第五篇:《孟子见梁襄王》教案
《孟子见梁襄王》教案 教学目的
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本文生动的语言。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孟子一段话中的比喻的运用。
在朗读的基础上,欣赏品味文章的艺术特色,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说理艺术。教学方法 自读学习法。(练习法)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由当今国际社会之动荡,谈及解决办法,再延伸至孟子的“仁政”思想,进入课题。二.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三.齐声朗读课文,自主翻译全文。四.解释下列词语: ①出,语人曰语:告诉 ②天下恶乎定恶:何,怎么 ③今夫天下之人牧牧:统治 ④如有不嗜杀人者如:如果
⑤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引:伸长 五.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①卒
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同“猝”,突然 b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士兵 c初,鲁肃闻刘表卒死
d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整个,全 ②一
a谁能一之统一 b用心一也专一 c一鼓作气第一次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一个 e黄鹤一去不复返一经 ③就
a由水之就下也往 b金就砺则利靠近c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登上 六.分析简答:
1.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
提示: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2.梁襄王缺乏国君的威严表现何在? 提示:表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3.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
提示: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4.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
提示: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七.再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性。
提示:本文的比喻虽是假设,但具体可感,犹若真实的事情,关键在于其情境性很强。而油然作雨、沛然下雨、水之就下等词句,千百年来更是一直活在人们的口中。
八.完成课后练习一,讨论:如今的国际社会,谁能一统天下?(正义的力量,人道的力量;霸权主义只能走向末路。)九.完成课后练习二。(综合本课所有通假字)①卒然问曰卒同“猝”,突然。②则苗浡然兴之矣浡同“勃”,生机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