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长江之歌 教学设计
我们爱你啊,中国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并掌握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MTV,我爱你中国。
2.出示中国地图。解说:中国是我们所有人的妈妈,让我们深情地告诉祖国(指板书生齐读)不止我们深深爱我们的祖国,本文的作者亦是如此,让我们再和作者一起高喊出我们的心声(指板书生齐读)作者还把她对祖国的热爱化做文字,写成诗歌。那么他从哪些方面表达了自己最祖国的热爱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心灵,投进祖国的怀抱共同去感受吧。
3.那么我的祖国究竟怎样幅员辽阔呐?我们今天来学习这篇诗歌。------1.我们爱你啊,中国!齐读课题,饱含深情地读三遍。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句。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2)提出不理解的新词,作上记号。(3)指名自读,要求读通顺、读正确。(4)分小节指读课文,教师相机纠正读音。
3.在这首诗歌里,作者饱含激情地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爱祖国什么呢?仔细读读课文,琢磨琢磨每个小节,你能用一个词语概括吗?教师相机板书小结:
壮丽的山河
丰富的物产
幅员辽阔
多样的民族 坚定决心
光辉的历史 伟大的成就
4.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提示:从诗的结构来入手。(1)学生读文,分小组讨论。
(2)交流。
第一段(1节):写祖国幅员辽阔,总起全诗。
第二段(2-6节):以“我们爱你”作为起句,从不同角度,歌颂赞美可爱的祖国壮丽的山河、丰富的物产、多样的民族、光辉的历史和伟大的成就。
第三段(7节):总结全文。回顾过去,骄傲自豪;展望未来,奋发开拓。
总结:结构为总分总
5.分小组合作读诗,体味祖国的可爱 思考:作者爱祖国各方面的什么?
指向明确,否则跟上面问题重复。
祖国风光明媚可爱,山河雄伟壮观:桂林山水的清奇俊秀,杭州西湖的浓妆淡抹,黄山、庐山的云雾飘渺,长江、黄河的波澜壮阔。
丰富的物产:龙井茶的清香,茅台酒的醇美,江南丝绸的光洁绚丽,景德镇陶瓷的巧夺天工。
多样的民族:傣家竹楼前如水的月色,世界屋脊上布达拉宫的巍峨,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大草原的羊群、戈壁滩的骆驼。
祖国古老灿烂的文化、改革开放的成就的热情赞颂:战国编钟奏出的古曲,改革开放谱写的新歌,神州万里涌动的滚滚春潮,祖国大地燃起的希望之火。祖国悠久历史和对人类贡献的讴歌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理解:“碧波”、“群星闪烁”、“银装素裹”、“洋溢”、“盎然”。
2.思考:
(1)这一段是从哪些角度写祖国幅员辽阔的?东南西北各具特色的景色
是啊,这四幅图让我们感受到祖国幅员辽阔,景色秀美神奇。
指导朗读。
这四个景色,不仅在地理位置上跨越东南西北,在时间上呢?
(季节的反差、透过时空)
(2)“啊,我们爱你,中国!”这句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总领全诗,是全诗的主旋律)3.指导有感情朗读。
四、作业。
1.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屋脊(jí jǐ)硕果(shuò suò)傣(dǎi tài)家 ...闪烁(shuò lâ)古曲(qū qǔ)春潮(cáo cháo)...2.在横线上填合适的词语,反映事物的特点。
龙井茶: ;茅台酒: ;
松树: ; 梅花: ; 桂林山水: ;杭州西湖: ; 庐山云雾: ;长江黄河: ; 江南丝绸: ;景德镇陶瓷:。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的第一小节展现了4幅美丽的画卷:① ; ② ;③ ;④南国春色。这4幅画面让你体会到祖国幅员辽阔,景色。
4.回去请查阅资料,我国有哪些世界著名的“风景名胜”、世界文明的物产?有哪些古诗句是描写这些的,请找出来,看谁找的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颂诗句,引导学生体悟、感受祖国壮美的河山、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物产,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3.能仿照诗的第二至第六节写一到两节。【教学重难点】
通过有感情朗读,逐层理解重点字词,关键句子,引导学生体悟、感受祖国壮美的河山、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物产,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真挚而强烈的爱国之情,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背诵诗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渲染情感
1.教师:中国是一个神圣的名称。但他不是空洞的。在作者的眼中,“中国”一词意味着辽阔的疆域。让我们拿起书,集体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课文的第一小节。
二、学习第二段。
过渡:第一节从时空差和季节差方面写出了我国幅员辽阔。在这个大面积的国土上,还有什么让我们如此热爱呢?我们先来看看第二小节。(一)学习第2节。
(1)指名朗读第2节。思考:在这片土地上,有什么让我们如此热爱?(生回答)(2)自由朗读,你最喜欢朗读哪句话,为什么?由这个句子你想到了什么? A、桂林山水:清奇俊秀(桂林四绝——山青、水秀、洞奇、石美);
B、杭州西湖:淡妆浓抹(湖光山色,秀美无比);
C、黄山庐山:云雾飘渺(飘渺——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D、黄山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E、长江黄河:波澜壮阔(波澜壮阔——比喻声势雄壮浩大。)
(3)请同学们注意观察,每个事物的特点词语都在哪儿? 介绍定语后置。(4)除了书中的这些美丽山水,你还知道祖国的哪些壮丽山河?他们都有哪些特点?(学生适当交流即可。)你能仿照第2节来说说吗?(5)有感情朗读第2节。(6)朗读、背诵。(7)小结学法:
朗读诗句,理解词语。
展开想象,再现画面。
联系积累,丰富画面。
感情朗读,练习背诵。(二)运用学法,自学3~6节。再交流讨论。
1.出示学习要求:从二——六小节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反复读读,结合自己搜集到的材料,想一想:你有些什么话要对大家说?
引导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相互补充,教师也可以作相应的补充,以此提升学生的认知和感悟。)A、第3节:介绍祖国名产。
理解:醇美 光洁绚丽 巧夺天工(着重赞美闻名世界的祖国名产)B、第4节:各民族有代表性的风物。
简介:傣家竹楼、布达拉宫、吐鲁番、戈壁滩。(提供图片)(着重体会对生活在祖国大家庭里兄弟民族的热爱之情)C、第5节:古老灿烂的文化,改革开放的成就。介绍战国编钟。(图片)我们的改革开放谱写了哪些新歌?
当78年的编钟„„她回荡着一个声音:读课题,我们爱你啊,中国。D、第6节:伟大的民族精神。
理解:“松树的伟岸、梅花的高洁,博大的胸怀、恢弘的气魄。”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刚强不屈、纯洁高尚、胸襟博大、气魄恢弘)要求学生举例说说这些精神。
(体会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赞美和对民族品性的讴歌)第六小节为什么要提到梅花和松树呢? 2.四人小组交流彼此的感受或想法,教师有选择性地参与到某个小组的交流中。
我们的历史上还有很多这样的人物?(鲁迅、屈原、文天祥„„)
最后两句我们全体男生一起读一读。
为什么说我们的史册,我们的史书使用奋斗写成的?
我们回忆一下,哪些成功使用
司马迁、谈迁、司马光„„
老师经过引导后:长城、红军长征„„
这样伟大的中国我们能不热爱她吗?让我们齐读这句话:我们爱你啊,中国 3.朗读第2~6节,进一步体会祖国的可爱。(这里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祖国的刚强不屈、纯洁高尚、胸襟博大、气魄恢弘。)4.练习背诵。5.小结:
这五个小节,用相同的形式,从壮丽的山河、丰富的物产、多样的民族、光辉的历史、伟大的成就几个方面介绍了我们的祖国是伟大的祖国,我们的民
族是伟大的民族,更加激发了我们热情。
三、学习第三段。
过渡:在我们的眼中,祖国真的不是一个空洞的符号,爱祖国也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她有着太多太多的内涵。因此,作者最后发出了这样的呼唤——齐读课文最后一个小节。
1.朗读第七节,说说“骄傲、自豪”是针对什么说的?
2.我们骄傲,我们自豪,我们奋发,我们开拓。对于“骄傲”和“自豪”,我相信我们同学都懂了。那么,我们该如何奋发?如何开拓呢?请结合诗歌的二到六小节,想一想这个问题,同桌也可以讨论一下。3.学生思考讨论,教师了解学情,随机指导。
4.引导交流:(应该结合前文,结合时事)
保护壮美的自然风光,让这些自然文化遗产永远闪耀光芒; 秉承民族的品性,始终做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牢记祖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并不断发扬光大 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
5.小结:只有这样,我们的中华民族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6.结尾再一次点明了题目,是不是与第一节有重复的感觉?
(开头只为祖国的辽阔而感叹,现在想到祖国有着无比壮丽的山河、世界闻名的特产、迷人的民族风物、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展望未来将会更加美好,更加辉煌,怎能不激动万分,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理解“我们爱你啊,中国”在全诗中的作用。(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升华 5
主题)
7.有感情朗读。读出表现豪迈之气及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的坚定决心。难怪梁启超说过:“少年强,则国强。”让我们齐读最后一节。
四、品读全诗:
1.“我们爱你——”是全诗的一条情感主线,作者从多方面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炙热情怀。你有没有产生和作者一样的情怀?把你的这种感受通过你的读有感情地读出来。
2.练读,准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比赛。
3.进行朗读比赛。
五、作业。★仿写训练。
对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地大物博的中国而言,可爱之处数不胜数,作者只选取了有代表性的事物写了出来,你能不能仿照这第2-6节的格式,以“我们爱你——”起句,选取一个方面,试着写写祖国还有哪些可爱之处呢?
板书设计: 1.我们爱你啊,中国
壮丽的山河
丰富的物产
幅员辽阔
多样的民族 坚定决心
光辉的历史 伟大的成就
1.课文的2-6小节从五个方面赞美了伟大的祖国:① ;② ;③多样的民族;④ ;⑤伟大的成就。
2.文中提到多处风景名胜,你能写出下列与之有关的诗句吗?
西湖: ; 庐山: ; 长江:。3.仿照课文第三节写法,赞美一下家乡的物产。
我们爱你—— 的 ; 的_________; 的________ ;_____________的________。
第二篇:《长江之歌》教学设计
一、你在我的生活里
·长江,我们每个同学都熟悉。说说你所熟悉的长江,或者与长江有关的事物、诗词。
1、衣、食、住、行;
2、关于长江的诗词:
教材中曾经学到过的;李白一人就有三首。
师总结。
·听音乐,默读课文,谈初步的感受;
朗读诗歌,注意读正确、读出节奏。
二、我的眼里只有你
·长江之歌,这“歌”就是——
我们歌唱长江,我们赞美长江,你、我,长江应该是第三者,为什么作者不说“她”从雪山走来?
出示雪山图,你的脑海里跳出了哪些词语,师描述,在这生机勃勃的春天,你走来——
默读第一句,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提炼“丰彩”和“气概”的意思.这时候,你的眼里还有我吗?
把看到的形象融入你的朗读。
读诗就要这样:读出形象,并想开去,再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现。
·我们继续来读第二句,拿起你的笔,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为了加快记的速度,请写关键词。
交流
教师点化:
出示照片,我家门前有条弯弯的河,叫中心河,她通往长江;(指另一学生)你家屋旁有一条——叫——他——
当我吃着香甜的米饭的时候,我就想起长江;
当我——时候,我就想起长江;
刚才几位同学说的很好,请你挑你最喜欢的三个句子,连起来说一说,听了大家说的,你想把哪个词语送给长江?(哺育 母亲都可以,相机指名读)
出示长江图(沿途经过的省份,和代表性景物)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的(),你是无穷的源泉,指图,读,你用健美——
·表达内心的赞叹
分角色读,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齐读第三句。
·回顾第一小节的学法。
1、抓住重点词语,品味;
2、读出形象、读出感想;
3、通过朗读来表达。
三、你在历史的长河里
·用这样的方式我们来读第二小节
圈出重点词、批注、通过朗读来表达。
交流
教师指引:
荡涤:
1、荡涤和“洗涤”之比较;
2、物质、精神;补充,有关长江的历史重大事件。
推动:长江在新时期发挥的一些巨大的作用,如三峡工程。
师生,整理边语言,边指导读。
在这巨浪滚滚的长江中你看看到了什么?
情到深初,歌以咏之,出示带五线谱的歌词,学生跟唱。再变成诗行,问学生,你们发现了,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1、结构整齐
重要的话,我们才重复说,每节的最后两句话为什么重复说? 音乐里重复的叫?
诗歌里重复的叫?
2、时空角度
第三篇:《长江之歌》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长江之歌》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教材分析:
《长江之歌》是电视剧《话说长江》的主题歌。由王世光作曲,胡宏伟作词。“长江之歌”题意关于长江、赞美长江的歌。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各拉丹冬雪山沱沱河,全长6300千米,流经11个省、市、自治区,向东注入东海。可谓源远流长,它与黄河一起,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是永远值得赞颂的“母亲河”。
二、设计思路:
《这首诗表达了对长江的赞美和依恋之情,读起来充满激情和力量,整篇课文是诗人情感的迸发和澎湃。而要让学生和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最佳途径就是让学生从视听等各个方面去感受,并且在充分感受课文的魅力与作者所酝酿的感情后,充满感情地去朗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三、课堂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的语言,背诵诗歌。
2、吟唱诗歌,感受音乐美。
3、培养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吟唱诗歌,感受音乐美,培养爱国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法设计:
通过视频欣赏、歌曲吟唱、歌词朗诵等,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长江之歌》作为背景,在音乐情境中导入新课)
师:有一条大河,蜿蜒曲折,酝酿着中华儿女几千年的爱国情怀;有一条大河,莽莽苍苍,承载着华夏民族几千年的文明沧桑。这条大河从青藏高原的格拉丹东雪山走来,与两岸啼不住的猿声为伴,用健美的臂膀挽着高山大海,向粼粼东海奔去。这条大河从遥远的亘古走来,与天外回荡的涛声为伴,用翻腾的巨浪荡涤岁月的尘埃,推动我们新的时代。
她,就是我们的母亲河——长江。我们赞美长江,因为她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因为她有母亲的情怀。把我们的赞美与依恋串成一首歌,那就是《长江之歌》。
(学生沉醉于音乐节奏中)
二、知识链接
师:母亲河长江,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我们中华儿女。身为儿女的我们,对于母亲河又了解多少呢?
生:长江从青海出发,流经10个省、市、自治区,最后注入东海。
生: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仅次于亚马逊河和尼罗河。
师:同学们说的一点儿也不错,我们一起来看看投影,更多地了解母亲河。
(展示投影:长江的实际长度是6380多公里。从长度来讲,仅次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和非洲的尼罗河,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第三大河。长江的干流从青海出发,流经西藏、四川、云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一共10个省、市、自治区。最后注入东海。)
(学生全神贯注观看投影)
很多其他的文人骚客也喜欢讴歌长江,同学们能不能调动自己的课外知识库存,说出一些讴歌长江的诗句来呢?
(学生思考……)
生:我想到了一句。《三国演义》片头曲里唱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其他学生投来肯定的目光)
生:我也想到了一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学生讨论热烈,教师示意暂停)
师:讴歌长江的古诗文非常多,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再一一枚举。但是老师想告诉大家,古人赞美的长江,是未经改造的、质朴的长江,到了现代,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长江在经济生活中也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我们可以看看现在的长江有什么新的景象。
(投影:重庆、武汉、九江等长江流经的重要城市的图片,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的图片,葛洲坝水电站、三峡水电站的图片)
师:(配图解说)美丽的长江,让我们的经济更加繁荣。为了赞美她,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她,中央电视台曾经拍摄了一部大型纪录片《话说长江》。下面,让我们欣赏《话说长江》的视频剪辑,来共同领略母亲河的英姿。
视频欣赏:
(播放《话说长江》视频剪辑,学生很有兴趣地观看)
师:《话说长江》拍摄于1983年,当年8月在央视播出的时候,引起全国观众热烈的反响,几乎可谓万人空巷。在这种情况下,《话说长江》节目组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主题曲,成千上万的作品如雪片般纷飞而至。优秀的作品当然不少,但格外引起评委们注意的是一篇名为《长江之歌》的作品。这首歌的作者名叫胡宏伟,名不见经传,但是正因为这首歌,他的命运被改变了。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长江之歌》正是胡宏伟当年技压群雄脱围而出的优秀作品。让我们齐声朗诵它的歌词,体会它的壮美吧。
吟唱长江
生:(齐声朗读)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师: 说说读了这句诗想了解什么?
交流:
(1)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情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精读第1节:
(1)自由读,四人小组讨论: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交流。
“雪山”在祖国的最西部,“东海”在祖国的最东部,长江能从祖国的最西部走来,向祖国的最东部奔去,说明她源泉是无穷的。
默读第1节,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哺育各族儿女”: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儿女,在这里把长江看作了母亲,而且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是多么的宽阔。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
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意义。
精读第2节:
听录音,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
(2)交流:
师: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生:(“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灌溉花的国土”:祖国的领土那么大,长江能将它们一起灌溉,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推动新的时代”:长江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力量是无穷的。
师: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具有母亲的情怀?
生:“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指导朗读:
师(引读):…… 我们——赞美长江……
练习朗读全诗。
并挑选学生进行示范朗读。
提问:
同学们,作者从空间和时间上歌颂了长江,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师(总结):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
作业设计:
1、练习朗读以及背诵本课文。
2、通过课文学习,练习生字生词。
3、练习造句
4、体会作者的情感,仿写“**之歌“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总体是顺利的。学生对我所补充的视听材料有着很浓厚的兴趣,从中反映出他们对学习的渴望。但是也凸显出了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不敢积极的参与,有很多的时候,他们面对我的提问总是用沉默来回答,特别是一些女同学。
出现这样的问题不应该把这些责任归咎于学生,还是应该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教学设计能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同时,这也是一节探索课。将音乐视屏等视听材料与语文结合在一起,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活动中渗透语文知识,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也陶冶了学生的爱国情操。
但是还是要注意把握这个度,不能为了加材料而加材料,要有的放矢,注意不要舍本逐末,而使学生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之外去。
第四篇:《长江之歌》教学设计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反复吟诵,联系上下文细细玩味,尤其是领悟文中两次出现的诗句“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深刻含义。【教学准备】班班通多媒体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板书:长江之歌)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
2、出示地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
3、你们对长江有什么了解呢?请同学们自由说说看。
4、放录音:《长江之歌》歌词豪放,歌声雄浑,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描红田字格中的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 依恋 荡涤 尘埃 磅礴 灌溉
2、检查处学效果。
(1)出示词语:
乳汁 哺育 挽起 荡涤 尘埃 灌溉 奔去 各奔东西
(2)指名逐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美好的仪表举止。
依恋:留恋,舍不得离开。
荡涤:洗涤。
尘埃:尘土。
磅礴:气势盛大。
灌溉:把水输送到田里。
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4、分节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5、四人小组自由读课文,讨论:哪些地方读懂了?互相交流。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 乳 汁 哺 挽 涤 埃 灌 溉
2、指导写字:
乳:左右基本等宽。
汁、哺、挽、涤、埃:左窄右宽。
灌、溉:左窄右宽,因笔画较多,写时要紧凑一些。
3、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教学设计】
一、听写生字词。
二、指名朗读课文。
三、精读训练。
1、观看系列片《话说长江》片断,听《长江之歌》。
《话说长江》这部系列片让我们感受到了长江那宏伟、壮观的气势,作者说——
2、出示: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人母亲的情怀。
引读。
3、自由读。说说读了这句诗想了解什么。
4、交流:(1)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情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5、精读第1节:
(1)自由读,四人小组讨论: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交流。
出示: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雪山”在祖国的最西部,“东海”在祖国的最东部,长江能从祖国的最西部走来,向祖国的最东部奔去,说明她源泉是无穷的。)
指导朗读:这两个分句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
(第一个分句要读得柔和一些,因为长江是“走来”,第二个分句读时要让人感觉有气概,因为长江是“奔去”。)
(3)默读第1节,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4)交流:
出示: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哺育各族儿女”: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儿女,在这里把长江看作了母亲,而且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是多么的宽阔。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
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意义。
指导朗读:这一句我们要读得很深情。
(5)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要读出“赞美”“依恋”的感情。
(6)齐读第1节。指导背诵第1节。
6、精读第2节。
(1)听录音,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
(2)交流: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指导朗读第一句:“走”、“奔”句与第一部分的“走”、“奔”句对比读,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
(“灌溉花的国土”:祖国的领土那么大,长江能将它们一起灌溉,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推动新的时代”:长江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力量是无穷的。)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具有母亲的情怀?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师引读:所以,“我们——赞美长江……”
(4)指导朗读第2节。
(5)指导背诵第2节。
四、练习朗读全诗。
1、同学们,作者从空间和时间上歌颂了长江,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2、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
3、练习朗读。
五、作业设计:背诵课文,学唱歌曲。
【板书设计】
第五篇:长江之歌教学设计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
课题:长江之歌
教学目的:
1、通过对《长江之歌》的学习,从音乐的角度联系地理上祖国的山川地貌;历史上的荣辱兴衰;文学诗人咏长江的名言佳句,结合先进的现代教育媒体,把视与听、音乐的与非音乐的,直接的与间接的知识点融汇贯通,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之情。
2、《长江之歌》采用了什么样的典型的创作方法。(重复与对比)它们的运用在音乐作品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教材分析:
《长江之歌》是一首抒情风格的进行曲。它们气势宏大,舒展起伏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长江的波澜壮阔、曲折回转的情景,乐曲用单三部曲式写成A+B+A+尾声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课前音乐: 播放录像 专题电视连续节目《话说长江》插曲《江河万古流》
二、组织教学(略)
三、导入新课
1、导入:长江与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们哺育了江河沿岸的亿万华夏人民。以前我们接触过描绘黄河的作品。(提问:请学生抢答是哪一部作品,作者是谁?[《黄河大合唱》光未然词 冼星海曲])今天让我们来看另一条母亲河、她就是我国第一大河——长江。
2、提问:哪些同学去过长江边? 结合学生对亲历长江边的感受,穿插两首唐代诗人漫步长江边时吟诵的诗句。
其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登高》
其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其中穿插放映两张摄影作品(幻灯片)
3、点题并板书:长江之歌
4、集体朗读歌词
5、在歌词的第一句中唱到:“你从雪山走来”是哪一座山?你向东海奔去,那入海口又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评价并加以必要的补充)。(打开投影仪,放下银幕,打出“万里长江图”投影片)。
备知识点:
源头:青海省 青藏高原 唐古拉山脉的 格拉丹东雪山
河流全长6340Km是世界第三大河,我国第一大河
附:世界河流的排名
第一,尼罗河(非洲埃及);第二,亚马逊河(南美洲巴西);第三,长江(亚洲,中国)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居全国之首。
流经九省二市 分别是:(指着地图)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上海入海口,经上海吴淞口入东海
南宋时,长江以北被金人占领,当时政治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在忧愤、抑郁之情下写下诗一首“京口瓜洲一水间,中间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解:京口:镇江。一水:长江。数重山:金山,樵山等。
6、完整的欣赏《长江之歌》(录音、磁带)听完之后,凭记忆唱一唱,哪一句印象最深刻 看谱视唱,在书上标记出有几处出现这一句(4处)
7、此曲典型的音乐创作手法采用了音乐素材的重复与对比。
知识点:音乐与其它艺术形式的区别:音乐:时间的艺术。绘画、摄影、雕塑、建筑等;空间的艺术。
音乐是转瞬即逝的,它有时间限制,美术作品可以一览无余,整体到细部反复欣赏。其有很大的自由性,而音乐只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步步地由局部到整体按顺序欣赏。这便增加了欣赏理解的困难,作曲家为了统一作品风格,加深主题印象,常常使用重复或变化重复的手法。
但如果只有重复便会给人以单调乏味的感觉(好处:统一)。例:《长江之歌》中的两句,第二句是第一句的变化重复。反之一味地进行对比,只会让人觉得花哨琐碎,没有主体。如进行适当的对比,则会给人以一种新鲜感,(统一中见变化)。对比例:第二段(B)第二句在旋律、节奏和句法上都有所改变,第一句与第二句形成了对比。
课堂提问:音乐素材发展的两种重要基本手法是什么? 重复统一 加深印象,对比变化新的感觉(动力)通过段落,句法,节奏的平衡和变化。
8、歌曲分析
此曲为大调式,单三部曲式。
A
B
A‟
尾声
a + a„
b + c
a + a‟„
4
A段是对长江丰采的描绘,由两个平行结构的弱抑起乐句构成,顺口易记,深刻凝练。第三、七节的大跳七度。使曲调迭宕起伏,更突出长江一泻千里蜿蜒奔腾,东去大海的形象和非凡气概。B段是对长江力量的阐述,乐句改用强拍起,显得鲜明直接,附点四分音符的运用使旋律更为亲切流畅。第一句强调V-I的进行。给人以清新的感受。第二句节奏与第一句大致相同,前两节提高了三度。
后两节构成反向模仿,造成“一浪比一浪高”的趋势。
第二句末的“6”音是全曲最高音犹如掀起滔天巨浪,把歌曲推向高潮。
A段是对长江的歌颂和赞美,除第二句末略有不同之外,基本上是A段的重复。
尾声运用歌曲开头的动机“3 4 5”发展而成。是对长江依恋与赞颂之歌的进一步抒发最后终上在主和弦的三度音止。贴切而不落俗套,传神而竟境深远。
重点:了解重复和对比是音乐作品发展的两大基本法则。此点应贯穿始终。B段的变化与A段在节奏、旋律、句法等方面的不同之处,唱词时,结合歌曲分析让学生感受重复深化主题的功用和对比手法产生的新颖感。
分析题:《长江之歌》重复之处如此之多,为什么又这样美?假如设计B段也一直重复好不好?(学生课堂讨论)
总结: 在九八年的夏天,我们经历了一场战斗。“敌人”就是长江。怎么“母亲河”是“敌人”?你或许要问。她曾安静地流淌着。哺育了千万人民,灌溉着良田万顷,滋润了两岸的泥土,我们吮吸着她的乳汁,沐浴着她的恩泽。忽然她却勃然大怒,掀起骇人的滔天巨浪。冲走了房舍与家畜,无情地卷走了亲爱的家人,这是为什么?这其中有一部分自然因素,但更多的是人为造成的伤害,滥砍乱伐,随意破坏自然生态环境,让人们尝尽了恶果,同学们!我们要爱护我们的地球,关注我们的生存环境,爱护我们的母亲河,我们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一起携手共建美好家园。
作业:
以“保护长江生命河”为主题,每人办一份手抄报。课后小结:
课后作业,手抄报制作引起学生兴趣,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之情与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