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30002复习资料

时间:2019-05-13 01:47: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自考《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30002复习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自考《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30002复习资料》。

第一篇:自考《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30002复习资料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复习资料 一章—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概述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概述 1.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涵

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

2.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类型

学科领域活动:是指按照学科的逻辑组织的活动,活动往往以某一学科的经验为主,也可能兼顾其他学科的经验.各学科的活动之间往往前后联系,相互衔接

主题活动:主题是围绕某一事件或现象所组织的综合性活动.活动按照时间或现象本身的逻辑展开,会涉及多个领域的经验

经验活动:是指根据儿童发展的不同经验确定相应的活动区域和操作材料,引发儿童的探索,交往和表达,从而使儿童获得相应经验的活动

3.对幼儿园教育活动内涵的理解 1.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 2.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有计划的活动

3.幼儿园教育活动是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 4.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特点 1.目的性和计划性 2.生活性和游戏性 3.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概述 1.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内涵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是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一定的教育理念,选择和确定每一个具体活动的目标、内容、材料、基本步骤和方法的过程.2.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程序 1.明确教育理念 2.确定活动目标 3.确定内容和方法 4.确定环节 5.确定延伸活动

3.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 1.发展性原则 2.经验性原则 3.系统性原则 4.适宜性原则

(三)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概述 1.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的内涵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是指将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是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得到运行的过程,是各种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过程,也是真正促进幼儿发展的过程

2.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的基本程序 1.把握幼儿的状态 2.引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3.给予幼儿活动的机会 4.引导幼儿获得新的经验 5.评估活动的成效

3.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的基本原则 1.主动活动原则

2.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 3.注重多种感官参与的原则 4.注重个别差异原则

二章—幼儿园学科活动设计

(一)幼儿园学科活动概述 1.幼儿园领域活动的形成原因 1.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

虽然不同国家的历史条件,文化背景不同,但很多国家在幼儿园课程中都采用了领域课程的方式 2.继承我国课程发展的历史经验 陈鹤琴,五指山活动内容

3.参考我国幼儿园教育研究的成功经验

2.幼儿园学科活动的概念

学科活动是指按照学科知识体系划分教育内容,有助于对幼儿进行科学,系统,连贯教学的一种教育活动组织方式

3.幼儿园领域活动的概念

领域活动是根据分科活动的属性,将具有相同或者相近属性的学科整合为一个学科领域的教育模式

4.幼儿园学科活动的特点 1.内容分科 2.系统性 3.计划性

(二)幼儿园学科活动的变革 1.幼儿园学科活动的综合化

幼儿的学习是以生活中的直接知识和经验为对象的,而生活知识和经验具有综合的特点

2.幼儿园学科活动的生活化

以往的学科活动的弊端之一是其割裂了学习内容与幼儿生活之间的关系,幼儿的学习内容是他们在生活中碰不到的事物,但幼儿的思维是感性的、直观的、对他们来说,最有效的学习就是他们感兴趣的学习,最有效的学习内容是他们可以感知的,具体形象的内容,这种学习内容主要源自幼儿周围的现实生活

3.幼儿园学科活动的弹性化

学科活动具有计划性的特点,这个特点有助于幼儿园有条不紊的安排教育工作,但在实际的幼儿园工作中,教育计划未必完全符合幼儿园实施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学科活动的计划就需要根据教育过程中的情况做出调整,以符合幼儿当前的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三)幼儿园学科活动的设计 1.幼儿园活动目标的分层细化

活动目标是对幼儿通过参与教育活动而预计获得的发展的表述.在学科活动中,教育活动目标的表述应明确、具体.2.幼儿园学科教育内容的并列和递进分解

在学科活动设计中,一般都是先有活动目标,再根据目标来选择内容材料。围绕活动目标,内容的组织有两种思路,一是教育活动中各个环节的内容基本是同一个,这个内容在不同的教育步骤中由浅入深,逐步递进;二是教育活动的不同步骤中的内容各不相同,这些内容围绕同一个话题相互并列,分步进行

三章—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

(一)主题活动概述 1.幼儿园主题活动的定义

主题:指幼儿在一段时间内所要讨论的中心话题,通过对这些中心话题的讨论,对中心话题中蕴含的问题、现象、事件等的研究,使幼儿获得新的、整体的、有联系的经验.幼儿园主题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组织幼儿围绕某个中心话题进行的学习,探索和游戏,从而获得有益经验的系列活动

2.主题活动的结构 1.中心话题

中心话题是主题活动围绕的核心,幼儿的各种学习都是由该中心引发的,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主题扩展出的活动都是对该主题及其所含现象、事件、问题的探索和研究,这使得整个活动就像是围绕某个问题进行的系列探究.3.主题活动的主要特点

1.主题活动反对分科设课,强调学习内容的整合

2.主题活动是灵活开放的.一方面,主题活动开展的持续时间可长可短.有的主题可以持续一个学期,有的主题则只可进行一个星期,另一方面,一个主题所包含的内容是开放的

4.主题活动的局限

1.活动内容的学科体系化不足 2.对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

5.主题活动的基本原则 1.目的性原则

主题活动的设计要紧紧围绕对达成学期教育目标的贡献进行 2.适宜性原则

主题活动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和需要,考虑本园的教育资源和本班幼儿的个体差异 3.均衡性原则

均衡性原则是指在设计主题活动时应注意五大领域的均衡,并兼顾不同实施途径和形式的均衡 4.弹性原则

弹性原则是指主题活动的设计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为即时调整或生成活动内容预留可能 5.有机整合原则

有机整合原则是指主题活动的设计应考虑主题下各具体活动之间的有机联系和整合

(二)主题活动设计的基本流程 1.主题网络的含义

主题网络就是记录主题活动开展线索的网状结构,其作用是反映主题内核与各层次扩展链的关系,理清主题开展的基本思路,以便有序组织主题活动.2.一般性目标

是指对某一范围内全体幼儿发展的预期结果,《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的幼儿园教育目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领域目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年龄段目标等都属于这里所说的一般性目标

3.主题的四个基本来源 1.学科或领域

2.社会生活事件和幼儿自身的生活事件 3.人们专门提炼和概括的过程,原理或变化规律 4.文学作品

4.如何选择主题

1.主题与特定的学科或领域有关,以某一个领域的内容为主,围绕一个核心,把这个学科或领域中于核心相关的内容组织在一起 2.在社会生活时间和幼儿自身的生活事件,应以幼儿自身的生活事件为主.只有与幼儿相关的主题,才能真正引发幼儿的兴趣 同上3题

5.主题网络的类型

概念式主题网络图是以中心话题所蕴含的关键概念为节点展开的网络

活动式主题网络图是以围绕主题能进行的各种活动为节点展开的网络

6.主题命名的要求

1.好的主题名称应当具体、明了、富有童趣

2.主题名称要尽量体现对幼儿发展预期的定位和活动的主要侧面

7.确定主题目标的考虑因素 1.相应年龄段幼儿发展的一般性目标 2.本班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3.幼儿在不同领域内的学习需求

8.确定主题的依据 1.必要性

(考虑主题自身蕴含的教育价值是否值得进行一个主题活动)2.可能性

(考虑该主题是否符合幼儿的兴趣、需要、已有经验和发展水平等)3.可行性

(现有的教育资源与教育条件是否能够支持主题活动的顺利开展)

9.主题活动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1.防止“拼盘”现象

2.处理好活动计划与幼儿经验建构的关系 3.巧妙控制主题活动的容量

四章—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概述 1.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内涵

广义:幼儿园教学活动是指所有包含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的双边活动 狭义:幼儿园教学活动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起,维持或促进幼儿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2.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特点

1.幼儿园教学的性质属于自发—反应型教学 2.幼儿园教学具有浅显性 3.幼儿园教学具有游戏性 4.幼儿园教学具有活动性

3.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类型 1.集体教学活动

(教师在同一时间内专门组织和直接指导全班幼儿学习相同内容的活动)2.小组教学活动

(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面向不同小组幼儿专门实施教育的教学活动)

3.个别教学活动

(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面向一两名幼儿实施教育的活动)

4.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意义

1.帮助幼儿将零散经验系统化,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 2.弥补游戏活动和生活活动的不足,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3.解决幼儿在游戏活动和生活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提升幼儿的游戏水平和生活质量.(二)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 1.教学活动名称的类型

一类:教学活动名称旨在说明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滚动,夏天像个绿娃娃,溜溜哥,认识单双数)

两类:教学活动旨在说明幼儿在教学活动中所做的有趣的游戏或有意义的事情

2.教学活动目标的含义

教学活动目标是通过教学活动所期望达成的结果。教学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方向,教学的内容,方法等应紧紧围绕教学活动目标

3.教学活动目标领域

是指预期幼儿学习之后所发生变化的行为领域.4.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的含义

行为目标:是以幼儿具体的,可观察的行为表述幼儿园教学活动的预期目标,它指向的是教学活动实施以后在幼儿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生成性目标:在教学情境中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 表现性目标:不指定儿童从学习情境,问题或任务中学到什么,并较多使用在欣赏或艺术活动中的目标 5.教学活动准备的内容及含义 <1>物质准备 1.材料准备 教具 和 学具

教具是指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讲解、说明、演示教学活动内容时使用的用具和材料,如挂图,实物,图片,模型,课件以及设备等 学具是指供幼儿在教学活动中操作、摆弄、观察、佩戴等的各种用具和材料,如实物、图片、工具、实验器材、图书、文具、体育用品和头饰等 2.空间准备

活动空间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是幼儿园活动的环境或背景.空间准备包括场地准备和座位编排等方面.6.教学活动环节的构成

7.教学导入的方式 1.经验回顾导入 2.问题情境导入 3.欣赏导入 4.直接导入

8.教学结束的方式 1.自然结束

(教师按照教学内容的顺序,根据幼儿认知规律一步一步地进行,最后自然地收尾)2.总结归纳

(教师在结束时对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或核心问题进行精辟的总结或概述,使幼儿加深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印象)3.游戏表演

(活动结束时,幼儿一般会比较疲劳,因此可以用游戏、表演的方式把结束部分组织得生动活泼一点)4.展示分享

(在活动的结尾处,教师可以请幼儿展示,交流作品,彼此分享,交流经验,这样有助于扩展每位幼儿的经验,将活动推向高潮)

9.设计教学活动名称的基本要求

1.活动名称切忌牛头不对马嘴,既不反映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也不反映幼儿在教学活动中要做的事情或游戏

2.活动名称不宜过大,应有明确的活动指向性,例如“竹子”就不适宜作为一个教学活动的名称

10.三种目标取向的优缺点 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是以幼儿具体的、可观察的行为表述幼儿园教学活动的预期目标,它指向的是教学活动实施以后在幼儿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生成性目标:

生成性目标是在教学情境中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表现性目标:

不指定儿童从学习情境,问题或任务中学到什么并较多使用在欣赏或艺术活动中的目标.11.活动材料准备应考虑的因素

1.活动材料应具有目标指向性,即活动材料应为活动目标的达成服务 2.活动材料应具有层次性,即活动材料应体现对幼儿能力挑战的层次性

3.活动材料应具有充足性,即活动材料的数量应能满足幼儿使用的需要

12.各种座位编排方式的优缺点

马蹄型座位排列形式:呈U型,幼儿依次而坐,教师处于U字缺口的对面

半圆型座位排列形式:幼儿依次围成半圆形,教师位于圆心对面的位置

圆型座位排列形式:幼儿依次围成圆形,教师位于圆心或圆边的某个点上 方块型座位排列形式:幼儿分组围坐在一张桌子旁,一般六名幼儿小组

秧田型座位排列形式:教师将幼儿分成几横排座,幼儿与幼儿前额对后脑、左肩邻右肩、一致面向教师

马蹄型、半圆型、圆型座位佩列形式

优点: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信息交流方便、相互间目光接触频率高,有利于全班幼儿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同时也有利于民主气氛的形成

缺点:人数受到限制,而且可能会增加教学活动中问题行为发生的机会,不利于教师控制全班幼儿的行为

方块型座位编排方式

优点:有利于幼儿之间进行较深度的交流,在需要幼儿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的教学活动中,可以采用这种排列形式 缺点:这种座位的排列形式不利于管理幼儿的行为

秧田型座位

优点:封闭性的,便于教师观察和管理全班幼儿的行为,易于系统讲授,但不利于形成民主的对话氛围,不利于开展充分的互动交流,也不利于后排幼儿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13.教学活动基本部分设计的要求 1.活动环节的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

2.活动过程的设计应遵循幼儿学习的特点和规律,为幼儿提供感知、操作、体验、交往等机会

3.活动过程的设计要能促进幼儿思维的参与

14.设计教学延伸活动的必要性

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环境创设、家园合作等都是幼儿园教育的途径.教师应考虑到各类活动的特点和价值,综合利用各类活动实现教育目标.各类互动之间理想的关系是有机结合、动态生成的关系.教学活动的内容来源于幼儿在生活、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同样地,教学活动后幼儿已掌握的新知识、新技能也可以在其他活动中运用巩固,在教学活动中生成的新问题也可以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亲自活动中继续探索解决,因此,教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幼儿学习某方面内容的结束,有些教学活动只是幼儿学习某方面内容的导引,教师应有意识地将幼儿的学习延伸扩展到其他活动中去,使各类活动之间形成有机的联系

(三)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组织

1.教师教学组织的行为种类 2.提问的类型 1.感知记忆型问题

(要求幼儿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识别眼前的实物、图片和音像等内容载体,或再认、回忆已有相关经验)2.理解型问题

(要求幼儿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等复杂认知加工,理解蕴含在内容要素之间的深层联系)3.应用型问题

(要求幼儿对所学知识应用于新的任务情境)4.创造型问题

(要求幼儿将各种知识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后,形成一个独特新颖的答案或方案)5.评价型问题

(要求幼儿对内容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3.教师教学体态的含义

教师通过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空间距离等传递教学信息的一种无声语言.它主要包括手语、头语、眼语、表情语言、空间语言等方面

4.教学体态的类型

教学体态语的类型主要包括 眼神、表情、手势、距离、外表 5.观察的意义

幼儿园教学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因此,预先设计是必要的.教师必须在活动前对教学活动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并撰写教案.但作为教学对象的幼儿是不完全可控的,他们是有血有肉、充满活力,富于想象和情感的活生生的人.因此,教师常常发现“计划赶不上变化”,即使预设得再完备,在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也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现象和问题.教师要根据教学活动过程中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灵活地执行教学计划.作为教师,是否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是否能够领悟、理解幼儿外在的行为表现所反映的内在的认知冲突,兴趣和需求,是教师“借助幼儿跑过来的球”,找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对幼儿进行有效指导的前提,也是教师评估教学行为的适宜性和有效性,调整和改进教学行为的基础

6.提问的意义

1.提问是教学活动中师幼之间交流对话的重要手段 2.提问能激发幼儿的求知欲,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7.提问的策略 1.提问的对象

.要依据提问的目的及幼儿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回答对象

1.面向全体,照顾个别

2.胆小孤僻的回答简单的,胆大能干的回答教难的问题 避免以惩罚为目的来确定提问对象 2.提问的方式.问题的表述要清晰,句子简短,用词准确 3.提问的内容

1.教师提问的类型应多样化,尤其应增加中、高认知参与水平的问题 2.整个教学活动中的提问应有一定的序列 3.教师要善用追问

1.澄清型追问是指可以使幼儿对回答进行重新组织或重新表述,以便能够决定其恰当性或正确性

2.诱发型追问是指在得到幼儿一个至少是部分正确的或是表现出一定程度理解的回答之后,再提出探询性问题来诱发新的信息 3.重新定向型追问是指幼儿回答不正确的情况下,教师使用探询性问题委婉地改变幼儿的思维方向,使之进入更有创造性的阶段 4.候答时间

候答时间与问题本身同样重要.教师应适当延长候答时间,候答时间过短,会造成一种教师催促幼儿回答的紧张气氛,不利于幼儿主动思考

8.回应的策略

在不同的教学活动情境中,教师具有不同的回应策略

1.重复.当幼儿回答正确时,教师加重语气,重复幼儿的回答,以示向回答问题的幼儿表示肯定,同时向全班幼儿反馈有价值的信息,帮助其他幼儿在分享中获得他人的经验 2.总结.当幼儿回答正确时,教师用简洁凝练的语言总结幼儿的回答.它能够使幼儿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将零碎的感受和体验上升为系统的知识和概念.引导幼儿在同化和顺应的基础上使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重组

3.扩展.在教学活动中,当幼儿回答基本正确但不够完整时,教师扩展,补充幼儿的回答

4.澄清.在教学活动中,当幼儿回答正确但用词不够准确时,教师可以帮助幼儿澄清回答

5.追问.引导幼儿做进一步思考

6.评价.教师对幼儿的回答做出明确的肯定或表扬

9.教师教学体态的作用与要求

1.适宜的体态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帮助幼儿维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2.体态语言将幼儿视听觉有机结合起来,教师传递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刺激幼儿的感官,能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3.幼儿的情绪情感易受感染,体态语言具有形象性、情境性、丰富性等特点 要求: 1.自然得体

教师教学中的手势、表情、动作等应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和教学的不同内容等表现得恰如其分,自然、得体,切忌矫揉造作、装腔作势.2.协调

教学体态协调有两层意思:

第一.各种体态语言协调一致,即眼语,手语,表情表达的意图要一致,否则会起到不好的作用 第二.体态语言与有声语言一致 具体要求:

1.教学眼神语言的含义及基本要求

教学眼神语言是指教师通过眼神的神态变化来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体态语言

基本要求:亲切、自然,覆盖面广,以鼓励为主.切忌目光呆滞,游移不定;避免耷拉眼皮,眼光看天花板或窗外以及把目光锁定在几位幼儿身上等

2.教学表情语言的含义及其基本要求

教学表情语言是指教师通过脸部和嘴部肌肉的运动传达或辅助传达教学信息的体态语言

基本要求:表情丰富、适度、自然、切忌面无表情 3.教学手势语言的含义及基本要求

教学手势语言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需要,用手或胳膊的动作来传情达意的体态语言,一般用在突出重点或难点、表达关键词语或重要意图时.4.教学距离语言的含义及其基本要求

教学距离语言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相互交往时教师所处的角度和空间位置

基本要求:因地制宜,灵活掌握,走动自然大方,切忌刻意走动或装腔作势、定位少、走动过频 5.教学外表语言的含义及其要求

教学外表语言是通过教师服饰和打扮来辅助传递教学信息和影响教学效果的活动.教师的外表是教师内在精神风貌、修养和对幼儿、对自己教学工作重视程度的表现

基本要求:整洁、端庄,富有生气、协调、美观,有个人风格.五章—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一)区域活动概述 1.区域活动的定义

区域活动是指以幼儿的需要、兴趣为主要依据,兼顾幼儿园教育目标和正在进行的其他教育活动等因素,将可利用的空间划分为多个区域,并投放适宜的活动材料,供幼儿自由选择,在其中幼儿通过与材料和同伴的互动,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多样化学习经验的活动类型.2.探索性区域

探索性区域主要是对实物的操作活动,其目的偏重于发展幼儿对客观世界及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动手操作的意愿、行为与能力.3.表现性区域

表现性区域是指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引导下,利用区域中的各种材料,进行自我表现与表达活动的区域类型

4.运动性区域

运动性区域是指专供幼儿进行大肌肉动作活动的区域,一般设在户外

5.区域活动的特点 1.自主性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拥有较高的活动自主权)2.个性化

(和教学活动不同,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不会要求所有幼儿同时学习相同的内容,而是给幼儿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供幼儿自由选择和操作探索)3.以间接指导为主

(在区域活动中,当幼儿遇到困难或问题需要成人协助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操作材料,制定活动规则,营造心理氛围,搭配活动同伴,调整活动时间等方式对幼儿的活动进行指导,这与教学活动、生活活动中师幼频繁的直接接触不同,教师的指导一般是通过对某种媒介的控制得以实现的,因此具有显而易见的间接性)

6.常见的探索性区域 1.生活区

生活区旨在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自我能力和一定的服务他人的社会性能力,有利于幼儿的手眼协调和基本动作发展,有益于其形成健康的卫生习惯 2.语言区

语言区的主要目标在于发展幼儿母语接受、理解、表达的能力,协助其养成良好的早期阅读习惯,初步掌握阅读的一般方法等 3.益智区

益智区是发展幼儿思维能力和数、量、形、空间、时间等概念的区域 4.发现区

发现区旨在呵护幼儿对世界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初步的探索能力,帮助幼儿通过观察、触摸、嗅闻、品尝、聆听等感受各种物质,物品,并通过一定操作获得有关自然现象、物质性质、工具方法、科学常识等方面的知识.5.种养区

种养区为幼儿接触自然提供了条件,不仅有利于幼儿科学精神与态度的培养,有助于幼儿获得有关动植物的知识,还让幼儿在照料动植物的过程中形成责任意识和关爱生命的情怀

7.常见的表现性区域 1.角色区

角色区即角色扮演区,是以满足幼儿角色扮演游戏需要为主要目标,兼具幼儿语言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功能的区域 2.建构区

建构区也称结构游戏区,是为满足幼儿从事搭建、结构活动需求而建立的区域,其发展价值在于发展幼儿的形体感知能力、空间关系和逻辑关系判断能力 3.表演区

表演区是幼儿进行戏剧、歌舞表演的活动区域 4.美工区

幼儿在美工区能够发展利用色彩、线条、形状、立体造型灯方式个性化地表现其经验和情感的意愿和能力,熟悉各种美工材料的特性,发展其创造性

8.常见的运动性区域 1.固定器械区

固定器械区是放置那些固定的大型运动器械的区域,幼儿可以在专门的器械上联系钻爬、攀登、旋转、支撑、悬吊等基本动作、一般放置有攀爬架、秋千、跷跷板、话题、荡木等设备.2.可移动器械区

是根据活动需要可以随时放置那些幼儿能够移动的运动材料的场地 3.自然游戏区

幼儿园的户外场地不同于中小学的操场,它要给幼儿提供更丰富的接触自然环境的机会,因此“富有野趣的自然游戏区就显得格外重要”

9.区域活动的价值

1.区域活动有利于发展幼儿行动的目的性和对行为的控制能力 2.区域活动有利于促进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3.区域活动有利于幼儿个性化的发展 4.区域活动有利于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二)区域活动的设计 1.区域规则

区域规则是幼儿在进行区域活动时必须遵守的一系列规范.2.全面性原则的含义

全面性原则是指区域的确定要充分考虑不同方面的教育目标和幼儿的需求,开设蕴含不同发展功能的区域,以期借助区域活动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

3.活动性原则的含义

活动性原则是指活动区域的内容必须能够满足幼儿的摆弄、操作、探究、实验、创造、表演的需求

4.生活化原则的含义

生活性原则是指区域活动的内容应当源于幼儿的生活与经验.5.动态化原则的含义

动态化原则是指区域设置不是一劳永逸,教师必须根据影响区域活动开展的因素,灵活增减或调整区域.6.区域规则的作用

7.区域规则的类型 8.全面性原则的注意方面 9.贯彻动态化原则的着眼点

1.根据不同年龄段的教育目标调整区域 2.根据幼儿的兴趣与需要调整区域 3.根据正在开展的主题调整区域 4.根据季节环境的变化调整区域 5.根据可利用的资源调整区域

10.贯彻效益性原则的策略

效益型原则是指所开设的活动区域的种类和数量要充足,能够满足幼儿活动的需求,但又不能造成闲置和浪费,要为区域活动的开设创造最大的效益 1.轮流开设区域

(将拟开设的区域进行统一整合,按每个月的教育重点有计划地开设,实现一学期内区域开设的全面性)2.联合开设区域

(年级组分工合作,各班开设不同的区域,供本年级所有班级使用,以实现平行班之间的区域资源共享)3.开设公共区域

(借助走廊、楼梯间、空闲房间等地开设公共区域,供空间位置临近的班级共同使用)

11.常见区域的教育价值 详情请见P120页

12.规划区域布局的基本要求

确定好拟开设的区域后,需要结合班级实际情况设计区域的空间布局,活动区域的规划就是教师根据活动需要,结合室内外场地条件,对各区域的空间位置和空间关系进行安排.一般来说,规划区域布局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1.界限分明

(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空间界限应分明,教师可以用矮柜、架子、围栏、画线等对区域进行分割,也可以用图画、符号等标示出来)2.动静分开

(为了避免一类区域活动对另一类区域活动的干扰,需要将较为安静的区域和较为吵闹的区域分来,如应将阅读区和建构区分开)3.开放适度

(每个区域既要有相对封闭的空间,又应与其他区域之间保持适度开放)4.相邻相近

(不同区域内活动之间的联系程度疏密有别.“菜市场”“饭店”)5.保障安全

(区域活动时,幼儿分散在各个区域之中进行活动,若教师在空间规划时稍不细致,就可能发生危险)6.巧妙拓展

(不要将区域局限于活动室内,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园的闲置场地拓展空间,因地制宜地设置区域)

13.区域材料投放的注意问题

材料投放是指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根据各活动区的特点、幼儿的需求和发展水平,向幼儿提供活动材料,借以实现对幼儿的间接指导.1.材料的安全性

(投放材料首先要保证安全,一切活动材料、玩具都应安全、卫生、无毒)2.材料的丰富性

(教师应根据区域内容投放足够种类和数量的材料,保证幼儿能选择到自己需要的材料)3.材料的层次性(为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是区域活动的重要功能,由于幼儿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活动材料的投放应当关照幼儿的个体差异,体现出层次性)4.材料的可探索性

(教师投放的区域材料应蕴含着幼儿感兴趣且值得探究的问题,教师要多投放低结构性的原始材料和半成品,因为低结构性材料能够一物多用,满足幼儿多方面探索的需要)5.材料的易得性

(区域活动材料不是越贵越有价值,且和教学活动相比,区域活动的投入相对较大,在进行区域活动时,不得不考虑成本.)

14.区域背景环境创设

从物理空间来看,区域背景环境包括区域背景墙面、区域分隔物和空间立体吊挂.区域背景环境不单具有装饰美化的作用,是教师间接指导的重要途径和同伴分享交流的重要媒介,高质量的区域背景环境还能与幼儿较好地互动,促进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自主学习和有效发展.15.常见区域的环境创设要求/在进行区域背景环境创设时,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区域背景环境的教育功能 1.利用区域背景环境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2.利用区域背景环境支持幼儿持续探索 3.利用区域背景环境提示幼儿进行自我教育 4.利用区域背景环境记录幼儿的活动过程 要求: 1.语言区

语言区的活动内容可以涵盖阅读、创作、视听、语言游戏、交谈等内容 2.益智区

益智区的环境四周要避免喧闹、嘈杂,为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应力求简洁,可利用一些分类摆放的篮筐、盒子或盘子 3.表演区

表演区需要的空间相对较大,以满足摆放道具、服装、布景、表演和观看的需要 4.建构区

为了便于幼儿搭建,建构区的场地应宽阔而开放,环境周围不要放置桌椅等阻碍行走、搭建积木的物体,一般需远离通行要道 5.美工区

美工区的地点选择通常可靠近洗手间或水台,以便于清洗.16.区域活动规则的作用、常见的活动规则、制定区域活动规则需注意以下的问题.作用:

1.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则 2.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常见的活动规则: 1.保障活动顺利进行的事关所有幼儿的基本规则 2.活动中事关多数幼儿的规则 3.活动中事关个别幼儿的规则 问题:

1.规则的制定要着眼于幼儿的发展

(区域活动的规则不是对幼儿行为的简单限制或管束,更不是为了方便教师管理的手段,其根本意图时为了有助于幼儿的成长,因此区域活动规则切忌沦为幼儿被迫服从的纪律条款,更不能制定那些剥夺幼儿活动机会的所谓规则)2.规则应具有可操作性

(只有那些幼儿能够理解的、有能力遵守的规则才是有意义的,也才能真正实现其促进幼儿发展的价值,因此规则应当征得该班级幼儿的认可,符合大多数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3.要创造机会引导幼儿参与规则制定

(制定规则的过程有助于幼儿规则意识、自我意识和集体意识的建立,有利于其社会性发展,加之规则是班级每位幼儿的事情,只有人人参与才能体现班级管理中的公平性,因此区域规则的建立不应成为教师下达的规定,教师应巧妙地引导幼儿参与讨论,制定和修整工作,以实现促进幼儿发展的目的)4.要以多种形式呈现规则,提醒幼儿(规则制定好后,除口头告诉幼儿外,教师还应以多种形式提醒幼儿)

(三)区域活动的组织 1.介入式指导

介入式指导是教师通过介入幼儿活动进行指导的方法.按照介入方式可以将介入式指导分为3种: 1.平行介入式指导

指教师在空间上接近被指导幼儿,用该幼儿所使用的材料进行相同或相近的活动,通过行动示范引导或暗示幼儿.2.交叉介入式指导

指教师以活动参与者的身份进入活动情境,通过参与幼儿活动,借助角色互动机会,引导幼儿自己解决问题.3.垂直介入式指导

指教师以老师的身份直接干预幼儿的活动.2.非介入式指导

非介入式指导是教师在不直接介入幼儿活动的情况下,通过调整区域活动的关键因素实现对活动指导的方法.常见的非介入式指导如下: 1.经验支持:当幼儿由于缺乏相关经验无法进行某项活动时,教师为幼儿提供获得相应经验的机会.2.材料支持:通过投入新材料或对所投放材料的数量、难度等进行调整,实现对幼儿活动的支持 3.时间支持:通过调整、缩短或延长区域活动时间,实现对幼儿活动的支持.4.空间支持:通过调整区域的布局、位置、面积、环境布置等对区域活动进行支持

5.同伴支持:区域活动中幼儿常常表现出高度的合作精神,他们常常可以从同伴哪里学到以前不会的本领,得到解决问题的帮助,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促成幼儿间的互动打到活动指导的目的

6.心理支持:通过营造安全、积极的心理氛围支持幼儿的探索和游戏 7.技能支持:有时幼儿会因为对某些操作技能不熟练而影响区域活动的开展,教师可通过提供练习该项技能的机会支持幼儿克服困难.3.区域活动的观察类型

依据教师观察到的人群覆盖情况: 全面观察、部分观察和个别观察

依据教师观察时的身份,区域活动的观察类型: 旁观式观察、参与式观察

4.观察记录的基本要求

观察记录要求真实客观,常见方式有文字记录、作品记录、图片记录和影像记录.5.回顾评价的教育价值 回顾评价的教育价值在于他是对活动的总结.幼儿在教师引导下较为完整地按顺序回忆自己的经历,有助于其内部语言的发展;幼儿要向他人讲明白自己的操作、感受、疑问等.有助于其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有助于其聆听能力、评价能力的发展 促进了他们借助言语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6.回顾评价的内容

7.对幼儿自主选择区域的指导 1.创设丰富的环境,供幼儿选择 2.尊重幼儿选择意愿,不过度干预

3.带领幼儿熟悉所选区域、操作材料,了解其中开展的活动 4.制定一些必要的选择区域的规则 5.在观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指导

8.对幼儿制定计划的指导

幼儿选定区域后,应对在区域中拟进行的活动做一个大致规划.这样可减少幼儿在区域中活动的盲目性,增加计划性 1.没有明确计划的幼儿

这类幼儿规划行动的能力较弱,教师指导的重点应是协助其明确本次活动的目标,并规划目标达成的行动步骤 2.每天制定相同计划的幼儿

这类幼儿可能是兴趣点单一,也可能是缺乏制定新计划的经验,教师指导的重点在于激发他的其他兴趣点,或丰富他从事其他活动的经验 3.同时制定多个计划的幼儿

这类幼儿兴趣过于广泛,专注力不足,教师指导的重点在于要求并鼓励其认真完成一项活动 4.无法完成计划的幼儿

这类幼儿制定的计划往往超出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教师指导的重点在于帮助幼儿分解或调整计划,降低任务难度

9.区域活动的观察方法 10.区域活动观察评估的内容 11.观察记录的常用方式 12.教师介入式指导的方式 介入式指导和非介入式指导

13.教师非介入式指导的种类

经验支持 材料支持 时间支持 空间支持 同伴支持 心理支持 技能支持

14.收拾整理环节的指导

收拾整体是活动结束后,幼儿对使用过的材料和环境进行归位、整理、打扫的环节.首先,幼儿要收拾自己用过的材料,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其次.幼儿在整理材料时,需要进行分类、排序、摆放等,有利于培养空间秩序感和逻辑思维能力。再次,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能感受到通过自己的劳动,环境变得整洁了,从而认识到自己劳动的价值,养成爱劳动、有自信的心理品质 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事先整理 2.全体参与 3.分工合作 4.教会方法 5.事后激励

15.组织回顾评价的注意事项 1.扩大评价主体,让幼儿多参与评价 2.把握评价方向,让评价促进发展 3.分层指导评价,让幼儿均有收货 4.应用评价方法,让幼儿乐于参与评价

第六章 — 幼儿园生活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一、幼儿园生活活动概述 1.幼儿园生活活动的内涵

生活活动是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满足幼儿吃、喝、拉、撒、睡等基本生理需要的活动,具体包括入园、餐点、洗、喝水、睡眠、如厕、离园等环节的活动

2.幼儿园生活活动的意义

1.可以满足幼儿的生理需要,促进幼儿身体的健康发展

2.可以提高幼儿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3.可以渗透性地促进幼儿在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方面的指导 4.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的需要和兴趣,为设计适宜的教学活动和区域活动奠定基础

二、幼儿园各生活环节的设计与组织 1.入园环节的内容与意义/设计与组织策略

内容:相互问候、晨检、幼儿自我服务或为班级服务、成人相互交流幼儿的情况等

意义:入园活动蕴含着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安抚幼儿情绪与家园沟通等价值 设计与组织策略:

1.幼儿入园时,首先会在园门口遇见安保人员.安保人员要在不影响执行保安任务的情况下,主动热情的回应幼儿

2.入园后,幼儿要接受保健人员的晨间检查.保健老师要对幼儿进行一摸、二看、三问、四查,了解幼儿当天的健康情况,做好身体不适幼儿的用药登记,对幼儿进行初步的安全检查

3.进入班级后,教师和保育员都在班级迎接幼儿.大多数幼儿会主动与教师和保育员问好,教师和保育员应面带微笑地交出每位幼儿的名字,与他们亲切问候.进班后,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年龄,为幼儿安排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和为班级服务的工作.小班幼儿入院后,可以完成为自己搬椅子,擦椅子、挂毛巾、取放杯子等事情

4.园长也应抽空亲自参与晨间接待,主动与幼儿及其家长问候,观察幼儿与家长的整体状态,向家长们传递幼儿园尊重幼儿及家长的理念.2.餐点环节的内容与意义/设计与组织策略

内容:餐点环节主要包含了早餐、午餐、上下午的水果和点心环节等.意义:幼儿期是孩子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养成良好的饮食,进餐习惯,摄取丰富的营养,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同时,幼儿进餐环节也蕴含着促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独立性、自信心、小肌肉动作等多方面发展的机会.设计与组织策略: 1.餐前准备的设计与组织

餐前准备阶段,教师要组织幼儿洗手,指导中、大班值日生做好桌面清洁、消毒和为幼儿分发餐具、饭菜的工作,教师可以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向幼儿介绍饭菜,或指导幼儿向大家介绍饭菜,激发幼儿的进餐欲望.2.进餐过程的设计与组织

1.进餐过程中,要考虑幼儿平时的进食量、两餐间的活动量及身体状况等因素,为幼儿盛适量的饭》要遵循少盛勤添的原则,让幼儿有自信心轻松吃完所剩的饭菜

2.进餐过程中不应过分追求进餐速度 3.不宜过分强调安静,一味要求幼儿不许说话 4.养成自主进餐意识

5.了解挑食、偏食的个别幼儿,查明原因,帮助幼儿解决 6.鼓励幼儿自主取餐,提醒幼儿端平慢走 3.餐后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1.进餐结束后,教师指导幼儿将食物残渣倒入垃圾桶,将餐具分类放在指定位置

2.指导幼儿进行饭后漱口、擦嘴、洗手,渐渐帮助幼儿养成良好习惯 3.请先吃完饭的幼儿安静的离开就餐区,不影响或催促其他幼儿进餐 4.指导值日生进行桌面、地面的卫生清理工作 5.组织幼儿进行餐后散步、户外观察等安静活动

3.午睡的意义/设计与组织策略 意义:

1.使疲劳的细胞得到休息,保护脑神经细胞免于过度疲劳二损坏,体力也逐渐得到恢复

2.幼儿期是肌体生长发育迅速的时期,睡眠状态下的内分泌系统释放的生长激素比平时增加3倍

睡眠问题影响幼儿的身体健康,生长发育,学习状态 设计与组织策略: 1.睡前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安排幼儿散步,如厕,不宜带领幼儿进行剧烈运动和容易兴奋的活动 准备午睡时,指导幼儿脱衣服,整齐叠好,并摆放在固定位置 安全考虑,小物件教师保管好

轻柔的语调,缓慢的语速给幼儿讲述简短的故事或儿歌 2.睡眠中的关怀和帮助

观察幼儿的情绪状态,噩梦,扭动身体 3.起床整理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播放音乐 穿好衣服

依赖性较强的幼儿,要鼓励他们循序渐进的完成穿衣过程

4.盥洗活动的目标、方法和意义/设计与组织策略 1.洗手教育的意义、方法和目标

意义:洗手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发生的频率最高,幼儿在园一天洗手次数常常多达10次以上.学会正确洗手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是幼儿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 方法:

六步洗手法

1.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 2.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交互进行 3.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

4.一手握另一首大拇指旋转搓擦,交互进行

5.弯曲各手指关节,在另一个手掌心旋转搓擦,交互进行 6.搓洗手腕,交互进行.目标:通过洗手教育帮助幼儿理解洗手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学会正确的洗手方式,养成接触食物前,大小便后、手脏时及时洗手的习惯 洗手时要节约用水,掌握通过控制水龙头开关的角度调节水量的技巧

漱口教育的意义、方法和目标

1.漱口是利用液体含漱从而清洁口腔的方法,一般用于饭后.饭后漱口可以将刚刚附着在牙齿表面尚未被细菌发酵的食物残渣冲掉,减少龋齿等牙病发生的机会

方法:将水含入口中,把头仰起漱15秒左右,吐出水来,然后再重复一遍.目标:通过漱口教育,应帮助幼儿理解漱口与牙齿健康的关系,掌握正确的漱口方法,养成饭后和吃甜食后及时漱口的习惯.盥洗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策略

1.通过动作示范和口头讲解,交给婴幼儿正确的洗手、漱口和洗脸的方法.2.通过儿歌、歌曲等方式帮助幼儿牢记正确的洗手、漱口和洗脸的方法

3.可以再盥洗室墙壁上适宜的高度贴出正确盥洗的步骤图,提醒幼儿如何正确洗手、漱口和洗脸

4.可以通过播放动画片、讲故事等生动形象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盥洗与身体健康的意义

5.对幼儿提出与其年龄相适宜的盥洗要求 6.对幼儿进行个别指导

7.针对幼儿盥洗时喜欢嬉水打闹的现象,教师可以再科学区投放玩水材料

5.喝水活动的意义与目标/设计与组织策略

意义:水在人体中有着运输,补充营养和参与机体各种代谢的作用,是人体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幼儿每天的喝水量是否适宜,会直接影响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所以,培养幼儿科学喝水,主动喝水的好习惯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

目标:通过喝水环节,帮助幼儿理解科学喝水与身体健康的关系,掌握科学喝水的要求,学会有序排队,正确使用杯子喝水,同时也要帮助幼儿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设计与组织策略:

1.喝水的种类:幼儿应喝白开水,不贪喝饮料,冰水,不喝生水 2.喝水的时机:1.定时喝水

2.随渴随喝

1.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幼儿认识到水至于生命的重要意义,帮助幼儿理解科学喝水的重要性和不科学喝水的后果 2.教师要将定时喝水与自主喝水相结合

3.教师要向幼儿讲解示范正确接水、端水和喝水的方法

4.为了有序组织幼儿喝水,避免喝水时拥挤,教师可以划出等待区、接水区和喝水区、让幼儿轮流有序独立接水,培养幼儿有序喝水的常规

5.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不同层次的发展水平和个体差异,细致周到地帮助和提醒幼儿

6.教师要帮助幼儿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7.主动向家长反馈幼儿在园的喝水情况及喝水量,指导家长在家庭中帮助幼儿养成科学喝水的习惯.6.如厕活动的意义与目标/设计与组织策略

意义:通过如厕教育,可以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如厕方法,养成良好的如厕习惯,进而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帮助幼儿获得自信心和自主性 目标: 1.帮助幼儿理解人为何会产生大小便,及时排便对身体健康的好处,知道正确的如厕行为 设计与组织策略: 1.解决幼儿如厕的认识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看视频等生动形象的方式,将如厕教育与科学、语言等领域的教育有机融合,帮助幼儿理解正常如厕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2.解决幼儿如厕的心理问题

1)幼儿不慎尿到或拉到裤子上,教师不要呵斥,要轻声细语 2)幼儿每一个细小的改变,教师一定要及时肯定他,同时让幼儿明白教师很喜欢帮助他们

3)教师要用自己的爱心、耐心和细心,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安全、温馨、和谐的氛围.3.解决幼儿如厕技术问题 1)教给幼儿穿脱裤子 2)养成独立穿、脱衣服的习惯 3)买方便穿、脱的衣服 解决整理衣服的问题

1)通过示范和语言讲解告诉幼儿整理衣服的方法 2)通过儿歌记忆整理衣服的顺序 3)个别指导帮助幼儿掌握整理衣服的方法

4)在厕所里安装镜子,帮助幼儿自己检查衣服真理的情况 如厕的规则问题:

1)教师请幼儿讨论,参与制定规则,并以图示的方式记下大家共同制定的厕所公约,以示提醒

2)对于在园憋便、不愿到厕所如厕的个别幼儿,教师可以让他们扮演游戏中的角色,照顾娃娃如厕,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技能并养成习惯.4.解决幼儿如厕的意识和习惯问题 5.解决幼儿如厕的家园要求不一致的问题

7.过渡环节的内涵及意义/存在的问题/消极等待现象的原因/设计与组织策略

内涵:过渡环节是指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由一项活动转换到另一项活动之间的过渡安排.意义:

1)教育组织的角度来看:一日生活各项活动对环境、材料等的要求不同,活动转换客观赏要求教师需要一段时间收拾整理上一活动现场,为下一互动做好准备

2)幼儿身心参与规律来看:幼儿不可能长时间对某一对象或某一类活动保持注意,其身体需要动静交替,心理需要在教师主导和幼儿自主之间交替

3)用系统的眼光来看:一日生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若过渡环节安排不当,不仅会影响过渡环节的质量,而且会影响幼儿在其他环节中的身心参与情况和活动质量 存在的问题:

1.幼儿消极等待的现象依然存在

幼儿在一段时间里经常无所事事,处于专门等待下一环节的状态.处于安全考虑,教师往往改而对幼儿进行规则教育,由自由放任变为消极控制,让幼儿在过渡阶段练习控制自己的行为,要求幼儿不说话、不打闹、安静等待

2.教师组织的紧凑丰富的过度活动带来的新问题

尽量较少不必要的集体活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的现象.过渡环节出现消极等待现象的原因.1.过多的集体活动 2.过多细碎的作息时间 设计与组织策略:

1.整合活动环节,将一些小块的活动时间合并,使活动之间相互融合,增加作息时间的弹性化,避免由于活动频繁转换带来不必要的过渡环节和集体行动

2.在必要的过渡等待时间,教师可提供一些有趣的活动,减少消极等待

3.过渡环节也应允许幼儿有自由交往、自由活动的机会,允许幼儿有时无所事事

4.过渡环节具体如何安排,应充分考虑前后活动的性质和幼儿需要

8.离园环节的意义与目标/设计与组织策略

意义:离园环节可以粗略地反映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的质量,反映教师的专业态度和专业能力.同时,离园环节也是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窗口 目标:

(1)保持一种稳定、愉悦的情绪等待家长来接(2)乐于自己整理仪表、喜欢干净和整洁

(3)学习管理自己的物品,并能有顺序地整理和摆放(4)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离园活动,遵守活动规则

(5)离园时,会将玩具、材料、椅子等收放整齐、归位、保持环境的整洁和有序

(6)主动与教师和小朋友道别

(7)跟随家长离园,不独自离开,不跟陌生人走 设计与组织策略:

离园活动是幼儿离园前教师组织的各种活动.一般情况下,教师可安排一些自主性强,形式多样、时间可长可短的活动,如区域自选活动、自主阅读活动、总结评价活动、有趣的游戏活动、整理活动等.教师可以开放多个区域,让幼儿自选活动 家园沟通也是教师在幼儿离园环节重要的工作.对于不同年龄班的幼儿,教师设计与组织离园活动的重点不同: 1.在小班的离园环节,教师应多关注幼儿的情绪,在整理活动中给予幼儿适当的帮助

2.在中班的离园环节,教师应培养幼儿的自主性与独立性,帮助幼儿逐渐养成在不需要提醒的情况下,能够将物品归位的意识和能力,并逐渐发展独自整理衣服的习惯和能力

3.在大班的离园环节,教师应鼓励幼儿自我服务和为他人服务.教师可组织幼儿参与适当的劳动,培养幼儿自我服务与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从而为入小学打好基础.9.幼儿园生活活动设计与组织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1.教养并重原则

由于幼儿独立生活的能力尚处于较低水平,为保证幼儿安全、健康和全面的发展,教师要对他们的生活给予全面、细心的照顾.2.关注差异原则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不同年龄幼儿在生活与卫生习惯、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提出了不同的期望,具体如下: 3—4岁的幼儿应该做到:

(1)在提醒下,按时睡觉和起床,并能坚持午睡(2)喜欢参加体育活动

(3)在引导下不偏食、挑食.喜欢吃瓜果、蔬菜等新鲜食品(4)愿意饮用白开水,不贪喝饮料

(5)不用脏手揉眼睛,连续看电视等不超过15分钟(6)在提醒下,每天早晚刷牙

第二篇: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复习资料 一章—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概述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概述 1.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涵

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

2.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类型

学科领域活动:是指按照学科的逻辑组织的活动,活动往往以某一学科的经验为主,也可能兼顾其他学科的经验.各学科的活动之间往往前后联系,相互衔接

主题活动:主题是围绕某一事件或现象所组织的综合性活动.活动按照时间或现象本身的逻辑展开,会涉及多个领域的经验

经验活动:是指根据儿童发展的不同经验确定相应的活动区域和操作材料,引发儿童的探索,交往和表达,从而使儿童获得相应经验的活动

3.对幼儿园教育活动内涵的理解 1.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 2.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有计划的活动

3.幼儿园教育活动是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

4.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特点 1.目的性和计划性 2.生活性和游戏性 3.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概述 1.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内涵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是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一定的教育理念,选择和确定每一个具体活动的目标、内容、材料、基本步骤和方法的过程.2.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程序 1.明确教育理念 2.确定活动目标 3.确定内容和方法 4.确定环节 5.确定延伸活动

3.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 1.发展性原则 2.经验性原则 3.系统性原则 4.适宜性原则

(三)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概述 1.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的内涵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是指将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是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得到运行的过程,是各种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过程,也是真正促进幼儿发展的过程

2.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的基本程序 1.把握幼儿的状态 2.引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3.给予幼儿活动的机会 4.引导幼儿获得新的经验 5.评估活动的成效

3.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的基本原则 1.主动活动原则

2.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 3.注重多种感官参与的原则 4.注重个别差异原则 二章—幼儿园学科活动设计

(一)幼儿园学科活动概述 1.幼儿园领域活动的形成原因 1.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

虽然不同国家的历史条件,文化背景不同,但很多国家在幼儿园课程中都采用了领域课程的方式

2.继承我国课程发展的历史经验 陈鹤琴,五指山活动内容 3.参考我国幼儿园教育研究的成功经验 2.幼儿园学科活动的概念

学科活动是指按照学科知识体系划分教育内容,有助于对幼儿进行科学,系统,连贯教学的一种教育活动组织方式

3.幼儿园领域活动的概念

领域活动是根据分科活动的属性,将具有相同或者相近属性的学科整合为一个学科领域的教育模式

4.幼儿园学科活动的特点 1.内容分科 2.系统性 3.计划性

(二)幼儿园学科活动的变革 1.幼儿园学科活动的综合化

幼儿的学习是以生活中的直接知识和经验为对象的,而生活知识和经验具有综合的特点

2.幼儿园学科活动的生活化

以往的学科活动的弊端之一是其割裂了学习内容与幼儿生活之间的关系,幼儿的学习内容是他们在生活中碰不到的事物,但幼儿的思维是感性的、直观的、对他们来说,最有效的学习就是他们感兴趣的学习,最有效的学习内容是他们可以感知的,具体形象的内容,这种学习内容主要源自幼儿周围的现实生活

3.幼儿园学科活动的弹性化 学科活动具有计划性的特点,这个特点有助于幼儿园有条不紊的安排教育工作,但在实际的幼儿园工作中,教育计划未必完全符合幼儿园实施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学科活动的计划就需要根据教育过程中的情况做出调整,以符合幼儿当前的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三)幼儿园学科活动的设计 1.幼儿园活动目标的分层细化

活动目标是对幼儿通过参与教育活动而预计获得的发展的表述.在学科活动中,教育活动目标的表述应明确、具体.2.幼儿园学科教育内容的并列和递进分解

在学科活动设计中,一般都是先有活动目标,再根据目标来选择内容材料。围绕活动目标,内容的组织有两种思路,一是教育活动中各个环节的内容基本是同一个,这个内容在不同的教育步骤中由浅入深,逐步递进;二是教育活动的不同步骤中的内容各不相同,这些内容围绕同一个话题相互并列,分步进行

三章—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

(一)主题活动概述 1.幼儿园主题活动的定义

主题:指幼儿在一段时间内所要讨论的中心话题,通过对这些中心话题的讨论,对中心话题中蕴含的问题、现象、事件等的研究,使幼儿获得新的、整体的、有联系的经验.幼儿园主题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组织幼儿围绕某个中心话题进行的学习,探索和游戏,从而获得有益经验的系列活动

2.主题活动的结构 1.中心话题

中心话题是主题活动围绕的核心,幼儿的各种学习都是由该中心引发的,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主题扩展出的活动都是对该主题及其所含现

象、事件、问题的探索和研究,这使得整个活动就像是围绕某个问题进行的系列探究.3.主题活动的主要特点

1.主题活动反对分科设课,强调学习内容的整合

2.主题活动是灵活开放的.一方面,主题活动开展的持续时间可长可短.有的主题可以持续一个学期,有的主题则只可进行一个星期,另一方面,一个主题所包含的内容是开放的

4.主题活动的局限

1.活动内容的学科体系化不足 2.对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 5.主题活动的基本原则 1.目的性原则

主题活动的设计要紧紧围绕对达成学期教育目标的贡献进行 2.适宜性原则

主题活动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和需要,考虑本园的教育资源和本班幼儿的个体差异 3.均衡性原则

均衡性原则是指在设计主题活动时应注意五大领域的均衡,并兼顾不同实施途径和形式的均衡

4.弹性原则

弹性原则是指主题活动的设计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为即时调整或生成活动内容预留可能

5.有机整合原则

有机整合原则是指主题活动的设计应考虑主题下各具体活动之间的有机联系和整合

(二)主题活动设计的基本流程 1.主题网络的含义

主题网络就是记录主题活动开展线索的网状结构,其作用是反映主题内核与各层次扩展链的关系,理清主题开展的基本思路,以便有序组织主题活动.2.一般性目标

是指对某一范围内全体幼儿发展的预期结果,《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的幼儿园教育目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领域目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年龄段目标等都属于这里所说的一般性目标

3.主题的四个基本来源 1.学科或领域

2.社会生活事件和幼儿自身的生活事件 3.人们专门提炼和概括的过程,原理或变化规律 4.文学作品 4.如何选择主题

1.主题与特定的学科或领域有关,以某一个领域的内容为主,围绕一个核心,把这个学科或领域中于核心相关的内容组织在一起

2.在社会生活时间和幼儿自身的生活事件,应以幼儿自身的生活事件为主.只有与幼儿相关的主题,才能真正引发幼儿的兴趣

同上3题 5.主题网络的类型

概念式主题网络图是以中心话题所蕴含的关键概念为节点展开的网络

活动式主题网络图是以围绕主题能进行的各种活动为节点展开的网络

6.主题命名的要求

1.好的主题名称应当具体、明了、富有童趣

2.主题名称要尽量体现对幼儿发展预期的定位和活动的主要侧面 7.确定主题目标的考虑因素 1.相应年龄段幼儿发展的一般性目标 2.本班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3.幼儿在不同领域内的学习需求 8.确定主题的依据 1.必要性(考虑主题自身蕴含的教育价值是否值得进行一个主题活动)2.可能性

(考虑该主题是否符合幼儿的兴趣、需要、已有经验和发展水平等)3.可行性

(现有的教育资源与教育条件是否能够支持主题活动的顺利开展)9.主题活动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1.防止“拼盘”现象

2.处理好活动计划与幼儿经验建构的关系 3.巧妙控制主题活动的容量

四章—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概述 1.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内涵

广义:幼儿园教学活动是指所有包含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的双边活动 狭义:幼儿园教学活动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起,维持或促进幼儿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2.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特点

1.幼儿园教学的性质属于自发—反应型教学 2.幼儿园教学具有浅显性 3.幼儿园教学具有游戏性 4.幼儿园教学具有活动性 3.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类型 1.集体教学活动(教师在同一时间内专门组织和直接指导全班幼儿学习相同内容的活动)

2.小组教学活动

(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面向不同小组幼儿专门实施教育的教学活动)

3.个别教学活动

(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面向一两名幼儿实施教育的活动)4.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意义

1.帮助幼儿将零散经验系统化,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 2.弥补游戏活动和生活活动的不足,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3.解决幼儿在游戏活动和生活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提升幼儿的游戏水平和生活质量.(二)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 1.教学活动名称的类型

一类:教学活动名称旨在说明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滚动,夏天像个绿娃娃,溜溜哥,认识单双数)

两类:教学活动旨在说明幼儿在教学活动中所做的有趣的游戏或有意义的事情

2.教学活动目标的含义

教学活动目标是通过教学活动所期望达成的结果。教学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方向,教学的内容,方法等应紧紧围绕教学活动目标

3.教学活动目标领域 是指预期幼儿学习之后所发生变化的行为领域.4.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的含义

行为目标:是以幼儿具体的,可观察的行为表述幼儿园教学活动的预期目标,它指向的是教学活动实施以后在幼儿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生成性目标:在教学情境中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

表现性目标:不指定儿童从学习情境,问题或任务中学到什么,并较多使用在欣赏或艺术活动中的目标

5.教学活动准备的内容及含义 <1>物质准备 1.材料准备 教具 和 学具

教具是指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讲解、说明、演示教学活动内容时使用的用具和材料,如挂图,实物,图片,模型,课件以及设备等

学具是指供幼儿在教学活动中操作、摆弄、观察、佩戴等的各种用具和材料,如实物、图片、工具、实验器材、图书、文具、体育用品和头饰等

2.空间准备

活动空间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是幼儿园活动的环境或背景.空间准备包括场地准备和座位编排等方面.6.教学活动环节的构成 7.教学导入的方式 1.经验回顾导入 2.问题情境导入 3.欣赏导入 4.直接导入 8.教学结束的方式 1.自然结束

(教师按照教学内容的顺序,根据幼儿认知规律一步一步地进行,最后自然地收尾)

2.总结归纳

(教师在结束时对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或核心问题进行精辟的总结或概述,使幼儿加深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印象)

3.游戏表演

(活动结束时,幼儿一般会比较疲劳,因此可以用游戏、表演的方式把结束部分组织得生动活泼一点)

4.展示分享

(在活动的结尾处,教师可以请幼儿展示,交流作品,彼此分享,交流经验,这样有助于扩展每位幼儿的经验,将活动推向高潮)

9.设计教学活动名称的基本要求

1.活动名称切忌牛头不对马嘴,既不反映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也不反映幼儿在教学活动中要做的事情或游戏

2.活动名称不宜过大,应有明确的活动指向性,例如“竹子”就不适宜作为一个教学活动的名称 10.三种目标取向的优缺点 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是以幼儿具体的、可观察的行为表述幼儿园教学活动的预期目标,它指向的是教学活动实施以后在幼儿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生成性目标:

生成性目标是在教学情境中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表现性目标:

不指定儿童从学习情境,问题或任务中学到什么并较多使用在欣赏或艺术活动中的目标.11.活动材料准备应考虑的因素

1.活动材料应具有目标指向性,即活动材料应为活动目标的达成服务

2.活动材料应具有层次性,即活动材料应体现对幼儿能力挑战的层次性

3.活动材料应具有充足性,即活动材料的数量应能满足幼儿使用的需要

12.各种座位编排方式的优缺点

马蹄型座位排列形式:呈U型,幼儿依次而坐,教师处于U字缺口的对面

半圆型座位排列形式:幼儿依次围成半圆形,教师位于圆心对面的位置 圆型座位排列形式:幼儿依次围成圆形,教师位于圆心或圆边的某个点上方块型座位排列形式:幼儿分组围坐在一张桌子旁,一般六名幼儿小组

秧田型座位排列形式:教师将幼儿分成几横排座,幼儿与幼儿前额对后脑、左肩邻右肩、一致面向教师

马蹄型、半圆型、圆型座位佩列形式

优点: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信息交流方便、相互间目光接触频率高,有利于全班幼儿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同时也有利于民主气氛的形成

缺点:人数受到限制,而且可能会增加教学活动中问题行为发生的机会,不利于教师控制全班幼儿的行为

方块型座位编排方式

优点:有利于幼儿之间进行较深度的交流,在需要幼儿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的教学活动中,可以采用这种排列形式

缺点:这种座位的排列形式不利于管理幼儿的行为 秧田型座位

优点:封闭性的,便于教师观察和管理全班幼儿的行为,易于系统讲授,但不利于形成民主的对话氛围,不利于开展充分的互动交流,也不利于后排幼儿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13.教学活动基本部分设计的要求 1.活动环节的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 2.活动过程的设计应遵循幼儿学习的特点和规律,为幼儿提供感知、操作、体验、交往等机会

3.活动过程的设计要能促进幼儿思维的参与 14.设计教学延伸活动的必要性

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环境创设、家园合作等都是幼儿园教育的途径.教师应考虑到各类活动的特点和价值,综合利用各类活动实现教育目标.各类互动之间理想的关系是有机结合、动态生成的关系.教学活动的内容来源于幼儿在生活、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同样地,教学活动后幼儿已掌握的新知识、新技能也可以在其他活动中运用巩固,在教学活动中生成的新问题也可以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亲自活动中继续探索解决,因此,教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幼儿学习某方面内容的结束,有些教学活动只是幼儿学习某方面内容的导引,教师应有意识地将幼儿的学习延伸扩展到其他活动中去,使各类活动之间形成有机的联系

(三)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组织 1.教师教学组织的行为种类

2.提问的类型 1.感知记忆型问题

(要求幼儿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识别眼前的实物、图片和音像等内容载体,或再认、回忆已有相关经验)

2.理解型问题

(要求幼儿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等复杂认知加工,理解蕴含在内容要素之间的深层联系)3.应用型问题

(要求幼儿对所学知识应用于新的任务情境)4.创造型问题

(要求幼儿将各种知识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后,形成一个独特新颖的答案或方案)

5.评价型问题

(要求幼儿对内容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3.教师教学体态的含义

教师通过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空间距离等传递教学信息的一种无声语言.它主要包括手语、头语、眼语、表情语言、空间语言等方面

4.教学体态的类型

教学体态语的类型主要包括 眼神、表情、手势、距离、外表 5.观察的意义

幼儿园教学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因此,预先设计是必要的.教师必须在活动前对教学活动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并撰写教案.但作为教学对象的幼儿是不完全可控的,他们是有血有肉、充满活力,富于想象和情感的活生生的人.因此,教师常常发现“计划赶不上变化”,即使预设得再完备,在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也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现象和问题.教师要根据教学活动过程中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灵活地执行教学计划.作为教师,是否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是否能够领悟、理解幼儿外在的行为表现所反映的内在的认知冲突,兴趣和需求,是教师“借助幼儿跑过来的球”,找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对幼儿进行有效指导的前提,也是教师评估教学行为的适宜性和有效性,调整和改进教学行为的基础

6.提问的意义

1.提问是教学活动中师幼之间交流对话的重要手段 2.提问能激发幼儿的求知欲,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7.提问的策略 1.提问的对象

.要依据提问的目的及幼儿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回答对象 1.面向全体,照顾个别 2.胆小孤僻的回答简单的,胆大能干的回答教难的问题 避免以惩罚为目的来确定提问对象

2.提问的方式.问题的表述要清晰,句子简短,用词准确 3.提问的内容

1.教师提问的类型应多样化,尤其应增加中、高认知参与水平的问题

2.整个教学活动中的提问应有一定的序列 3.教师要善用追问

1.澄清型追问是指可以使幼儿对回答进行重新组织或重新表述,以便能够决定其恰当性或正确性

2.诱发型追问是指在得到幼儿一个至少是部分正确的或是表现出一定程度理解的回答之后,再提出探询性问题来诱发新的信息 3.重新定向型追问是指幼儿回答不正确的情况下,教师使用探询性问题委婉地改变幼儿的思维方向,使之进入更有创造性的阶段

4.候答时间

候答时间与问题本身同样重要.教师应适当延长候答时间,候答时间过短,会造成一种教师催促幼儿回答的紧张气氛,不利于幼儿主动思考

8.回应的策略

在不同的教学活动情境中,教师具有不同的回应策略

1.重复.当幼儿回答正确时,教师加重语气,重复幼儿的回答,以示向回答问题的幼儿表示肯定,同时向全班幼儿反馈有价值的信息,帮助其他幼儿在分享中获得他人的经验

2.总结.当幼儿回答正确时,教师用简洁凝练的语言总结幼儿的回答.它能够使幼儿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将零碎的感受和体验上升为系统的知识和概念.引导幼儿在同化和顺应的基础上使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重组

3.扩展.在教学活动中,当幼儿回答基本正确但不够完整时,教师扩展,补充幼儿的回答

4.澄清.在教学活动中,当幼儿回答正确但用词不够准确时,教师可以帮助幼儿澄清回答

5.追问.引导幼儿做进一步思考

6.评价.教师对幼儿的回答做出明确的肯定或表扬 9.教师教学体态的作用与要求 1.适宜的体态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帮助幼儿维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2.体态语言将幼儿视听觉有机结合起来,教师传递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刺激幼儿的感官,能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3.幼儿的情绪情感易受感染,体态语言具有形象性、情境性、丰富性等特点

要求: 1.自然得体

教师教学中的手势、表情、动作等应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和教学的不同内容等表现得恰如其分,自然、得体,切忌矫揉造作、装腔作势.2.协调

教学体态协调有两层意思:

第一.各种体态语言协调一致,即眼语,手语,表情表达的意图要一致,否则会起到不好的作用

第二.体态语言与有声语言一致 具体要求:

1.教学眼神语言的含义及基本要求

教学眼神语言是指教师通过眼神的神态变化来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体态语言

基本要求:亲切、自然,覆盖面广,以鼓励为主.切忌目光呆滞,游移不定;避免耷拉眼皮,眼光看天花板或窗外以及把目光锁定在几位幼儿身上等 2.教学表情语言的含义及其基本要求

教学表情语言是指教师通过脸部和嘴部肌肉的运动传达或辅助传达教学信息的体态语言

基本要求:表情丰富、适度、自然、切忌面无表情 3.教学手势语言的含义及基本要求

教学手势语言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需要,用手或胳膊的动作来传情达意的体态语言,一般用在突出重点或难点、表达关键词语或重要意图时.4.教学距离语言的含义及其基本要求

教学距离语言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相互交往时教师所处的角度和空间位置

基本要求:因地制宜,灵活掌握,走动自然大方,切忌刻意走动或装腔作势、定位少、走动过频

5.教学外表语言的含义及其要求

教学外表语言是通过教师服饰和打扮来辅助传递教学信息和影响教学效果的活动.教师的外表是教师内在精神风貌、修养和对幼儿、对自己教学工作重视程度的表现

基本要求:整洁、端庄,富有生气、协调、美观,有个人风格.五章—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一)区域活动概述 1.区域活动的定义 区域活动是指以幼儿的需要、兴趣为主要依据,兼顾幼儿园教育目标和正在进行的其他教育活动等因素,将可利用的空间划分为多个区域,并投放适宜的活动材料,供幼儿自由选择,在其中幼儿通过与材料和同伴的互动,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多样化学习经验的活动类型.2.探索性区域

探索性区域主要是对实物的操作活动,其目的偏重于发展幼儿对客观世界及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动手操作的意愿、行为与能力.3.表现性区域

表现性区域是指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引导下,利用区域中的各种材料,进行自我表现与表达活动的区域类型

4.运动性区域

运动性区域是指专供幼儿进行大肌肉动作活动的区域,一般设在户外

5.区域活动的特点 1.自主性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拥有较高的活动自主权)2.个性化

(和教学活动不同,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不会要求所有幼儿同时学习相同的内容,而是给幼儿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供幼儿自由选择和操作探索)

3.以间接指导为主(在区域活动中,当幼儿遇到困难或问题需要成人协助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操作材料,制定活动规则,营造心理氛围,搭配活动同伴,调整活动时间等方式对幼儿的活动进行指导,这与教学活动、生活活动中师幼频繁的直接接触不同,教师的指导一般是通过对某种媒介的控制得以实现的,因此具有显而易见的间接性)

6.常见的探索性区域 1.生活区

生活区旨在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自我能力和一定的服务他人的社会性能力,有利于幼儿的手眼协调和基本动作发展,有益于其形成健康的卫生习惯

2.语言区

语言区的主要目标在于发展幼儿母语接受、理解、表达的能力,协助其养成良好的早期阅读习惯,初步掌握阅读的一般方法等

3.益智区

益智区是发展幼儿思维能力和数、量、形、空间、时间等概念的区域

4.发现区

发现区旨在呵护幼儿对世界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初步的探索能力,帮助幼儿通过观察、触摸、嗅闻、品尝、聆听等感受各种物质,物品,并通过一定操作获得有关自然现象、物质性质、工具方法、科学常识等方面的知识.5.种养区 种养区为幼儿接触自然提供了条件,不仅有利于幼儿科学精神与态度的培养,有助于幼儿获得有关动植物的知识,还让幼儿在照料动植物的过程中形成责任意识和关爱生命的情怀

7.常见的表现性区域 1.角色区

角色区即角色扮演区,是以满足幼儿角色扮演游戏需要为主要目标,兼具幼儿语言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功能的区域 2.建构区

建构区也称结构游戏区,是为满足幼儿从事搭建、结构活动需求而建立的区域,其发展价值在于发展幼儿的形体感知能力、空间关系和逻辑关系判断能力

3.表演区

表演区是幼儿进行戏剧、歌舞表演的活动区域 4.美工区

幼儿在美工区能够发展利用色彩、线条、形状、立体造型灯方式个性化地表现其经验和情感的意愿和能力,熟悉各种美工材料的特性,发展其创造性

8.常见的运动性区域 1.固定器械区

固定器械区是放置那些固定的大型运动器械的区域,幼儿可以在专门的器械上联系钻爬、攀登、旋转、支撑、悬吊等基本动作、一般放置有攀爬架、秋千、跷跷板、话题、荡木等设备.2.可移动器械区

是根据活动需要可以随时放置那些幼儿能够移动的运动材料的场地

3.自然游戏区

幼儿园的户外场地不同于中小学的操场,它要给幼儿提供更丰富的接触自然环境的机会,因此“富有野趣的自然游戏区就显得格外重要”

社会领域学习资料一: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邹晓燕* 【摘要】要提高幼儿园社会教育质量,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注意选择适宜的活动目标、形式、内容和材料,在组织活动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体验、提问、讨论环节的把握,从而使社会教育真正有利于促进幼儿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社会教育;设计;组织;质量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师在设计和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时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以致影响社会教育的效果。笔者深入幼儿园社会教育实践,发现一些教师在设计和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时思路不清,导致社会教育的效果较差,没有很好地达到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目标。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活动设计方面,目标不明确,不能突出社会教育的特点,活动形式、内容和材料的选择也不太恰当。二是在活动组织方面,对体验、讨论等环节的组织存在一些问题,削弱了社会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为此,笔者结合具体的教育活动,探讨教师在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幼儿园社会教育质量。

一、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

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时,一些教师容易在目标设计和形式、内容、方法选择等方面遇到困难。因此,为了保证社会教育活动的效果,教师有必要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时对目标、形式、内容、方法等进行深入思考和周密设计。

1.活动目标的设计

教师要学习一些儿童心理学,特别是儿童社会性发展方面的知识,了解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以便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时真正做到思路清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从根本上保证社会教育活动的效果。

在设计活动目标时,教师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社会情感、社会行为和社会认知有机统一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其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发展有机统一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时要注意三者有机结合。例如,大班的 1“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的活动目标应该包括引导幼儿理解残疾人的痛苦,激发幼儿的同情心(社会情感);让幼儿了解不同残疾人遇到的困难及其特殊需要(社会认知);初步掌握为不同残疾人提供帮助的方式并养成乐于助人的习惯(社会行为)。

(2)目标明确具体

社会性是指由人的社会存在所获得的一切特征,符合社会规范的典型行为方式。〔1〕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社会性主要包括自我意识、同伴交往、道德、品质及情绪情感等。要想把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落到实处,教师在设定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时需要查找相关资料,准确了解一些社会性领域的基本概念,从而把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目标具体化,以求有的放矢,提高社会教育质量。例如,在设计面向大班幼儿的关于合作的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时,教师首先要对“合作”这个概念进行深入分析。合作是什么?合作最本质的特征2个人以上为了一个共同目的彼此协助地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在与人合作的过程中需要哪些个人品质?无疑,倾听、讨论、配合等都是必需的。教师经过分析,对“合作”的本质特征有了清晰的认识,在目标设计时就有可能更加明确具体,避免空洞抽象。合适的目标应该是激发幼儿与他人一起完成任务的愿望(社会情感),引导幼儿学习从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社会认知),引导幼儿尝试与他人一起完成任务,学习倾听、发表意见、适当坚持和妥协(社会行为)。

(3)把握好重难点

社会教育活动目标的设计还要与不同年龄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及本班幼儿的个体需要相匹配。例如,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的活动目标时,小班和中班的教育重难点应该落在情感体验及养成助人意识方面,大班的重难点则应该是在社会认知方面,即了解不同类型残疾人的不同需要,以便用合适的方式帮助残疾人。又如,在设计大班社会教育活动“合作”的目标时,因为大班幼儿的合作愿望已经比较强烈,尝试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也不太难,但是在如何与人沟通方面还有一定困难。所以活动的重难点应该放在社会行为方面,即要让幼儿学习一些基本的沟通技能。

第2 / 6页

2.活动形式、内容和材料的选择 教师在选择社会教育活动的形式、内容和材料时要时刻考虑自己的选择是否与活动目标相匹配,是否能很好地达成活动目标。如果与目标脱离,教育形式再花哨,也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例如,在设计大班社会教育活动“合作”时,考虑到合作本身的特征以及幼儿的发展水平,教师在活动形式上可以选择生活活动,也可以选择游戏活动,也就是说,既可以让幼儿通过共同完成一项实际生活任务去学习合作,如打扫、种植等,也可以通过一起开展适合的游戏活动来学习合作。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则要特别考虑活动的难度。如果活动过于简单,幼儿不需要相互协商就能独自完成,那将很难体现合作的本质特征,不利于达成活动目标。因此,如果两三个幼儿一组开展活动,选择让幼儿共同完成一项积木搭建任务比组织幼儿进行吹泡泡游戏的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吹泡泡游戏很可能演变成大家围成一圈各吹各的,不利于活动目标的达成。

有些社会教育活动,一旦活动形式确定了,那活动材料也就基本确定了。比如,选择以搭建构游戏的形式开展社会教育活动“合作”,那活动材料无非是插片积木或木制积木等。有些社会教育活动则不然。即使确定了活动形式,教师也需要精心选择活动材料。原则上说,活动材料应该是幼儿感兴趣的,同时又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具有一定难度。

二、社会教育活动的组织

教师在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时,如果某个环节把握不好,很可能会影响到社会教育活动的整体效果。因此,教师在组织开展社会教育活动时应该密切注意活动流程,观察各个环节的活动是否有利于达到活动目标,幼儿是否能积极参与活动,活动节奏是否流畅紧凑,各个环节间的过渡是否顺畅自然等,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以使教育活动达到最佳效果。

体验和讨论相结合是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常用方法。然而,教师在运用这些方法时经常会出现问题。在体验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体验不到位,即在幼儿还没有充分体验的时候活动已经草草收场,或者说只有一小部分幼儿体验到了活动的精髓,而其他大部分幼儿尚没有体验到。在讨论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教师设计的讨论问题比较空洞,使讨论流于形式,许多幼儿游离于讨论活动之外。

第3 / 6页

笔者认为,教师在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时,应该对以下几点进行深入思考。1.体验

体验是社会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随着社会教育活动的推进,体验的程度要不断加深。在体验环节的设计和组织上,教师首先应该考虑的是体验的目的和时间,即在预设时间里进行的体验活动是否有利于达成体验的目的。教师要确保每个,至少是大部分幼儿能获得完整的实践体验。因此,虽然有时候用于体验的时间已经超过了教师事先的预期,但由于有些幼儿还没有完成活动,教师要随机延长体验时间,以求达到体验目的。教师在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时要避免预定时间一到就将体验活动草草收场,以致许多幼儿尚未来得及深入体验。例如,让幼儿戴上眼罩体验盲人眼睛看不见的不便时,有的幼儿因为动手能力差,还没戴上眼罩开始体验,教师就宣布体验活动结束了,这样肯定达不到体验的目的。教师应该通过日常活动中的观察积累,对幼儿完成体验活动的时间有个基本估计,从而保证体验活动的时间设计更合理。教师也可以在活动过程中根据需要灵活调整时间安排。教师在体验环节的巡回观察指导也很重要。认真观察幼儿的活动过程,不但可以准确把握体验的时间,也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给予适当指导。

2.提问

教师所提的问题可以分为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两类。开放式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封闭式问题则有固定答案。在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时,教师应尽量多提开放式问题,以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考虑问题的递进性,不断启发幼儿深入思考。例如,在社会教育活动“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中,教师可以通过询问幼儿盲人看不见时心里会怎么想,这时候盲人最想要什么,你想想应该怎样帮助盲人等递进性问题,引导幼儿思考盲人的感受,设身处地为盲人提供帮助。

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教师还可以考虑从正反两个方面来提出问题,比如合作的好处是什么,不合作会怎么样等,引导幼儿通过比较清晰认识问题,避免认知混淆。

当然,最重要的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有力于顺利达成活动目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特别注意问题与活动目标的适配性问题。

第4 / 6页

3.讨论

在社会教育活动中,讨论具有重要价值。幼儿通过体验活动而产生的对事物的情感和看法都可以通过与人讨论的方式加以表达。可以说,讨论环节直接影响着社会教育活动的效果。然而,目前社会教育活动中的讨论往往流于形式,总是以几个幼儿回答教师的问题结束,大多数幼儿游离于讨论之外,致使活动秩序混乱,教学节奏松散,没有成效。笔者认为,讨论应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有研究表明,相对于大的团体来说,小团体更有利于促进积极行为的产生,儿童在小团体中更愿意并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意见,自发进行讨论。〔2〕因此,教师在组织幼儿讨论时应该注意分组。一般来说,小班幼儿以2人一组为宜,中班、大班可以3~4人一组。虽然对小班幼儿来说讨论较难进行,但教师可以加以引导,逐步提高幼儿的讨论意识和参与讨论的能力。教师在分组时要注意小组成员间的能力强弱搭配。

讨论应该是以先小组后全体的方式进行。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选择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幼儿在全班幼儿面前发言,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讨论效果。集体发言对象的选择很关键。目前,教师在选择发言对象时往往是随机点名,这样做很可能会导致幼儿的回答基本雷同。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选择观点有代表性的幼儿发言。所谓代表性就是能穷尽所有可能的意见。这就要求教师在小组讨论时巡回观察,倾听每个小组的发言,然后选择适宜的发言对象。

无论是小组讨论还是全体讨论,教师都要注意引导幼儿学习倾听,在幼儿讨论的过程中也要随时观察,表扬注意倾听的幼儿,并对个别幼儿给予指导。同时,教师要鼓励幼儿提出不同的看法,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在发生意见分歧时,教师要引导幼儿协商解决问题,可以让幼儿讨论每种方法的利与弊,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这种沟通能力的培养虽然难度较大,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此要多加注意,以便为幼儿的长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总之,在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承担负起教师应尽的责任。负责任表现在社会教育活动设计和组织的方方面面。设计中的负责任就是要认真设计每个环节,选择适宜的活动目标、内容、形式和材料。组织中的负责任既表现在教师的语言上,要让幼儿听到又要让幼儿听懂;也表现在对各个活

第5 / 6页

动环节的处理上,保证每个活动环节都不走过场,能完成各自的任务,从而保证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能够得到真正落实。

兼具幼儿语言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功能的区域 2.建构区

建构区也称结构游戏区,是为满足幼儿从事搭建、结构活动需求而建立的区域,其发展价值在于发展幼儿的形体感知能力、空间关系和逻辑关系判断能力

3.表演区

表演区是幼儿进行戏剧、歌舞表演的活动区域 4.美工区

幼儿在美工区能够发展利用色彩、线条、形状、立体造型灯方式个性化地表现其经验和情感的意愿和能力,熟悉各种美工材料的特性,发展其创造性

8.常见的运动性区域 1.固定器械区 固定器械区是放置那些固定的大型运动器械的区域,幼儿可以在专门的器械上联系钻爬、攀登、旋转、支撑、悬吊等基本动作、一般放置有攀爬架、秋千、跷跷板、话题、荡木等设备.2.可移动器械区

是根据活动需要可以随时放置那些幼儿能够移动的运动材料的场地

3.自然游戏区

幼儿园的户外场地不同于中小学的操场,它要给幼儿提供更丰富的接触自然环境的机会,因此“富有野趣的自然游戏区就显得格外重要”

9.区域活动的价值

1.区域活动有利于发展幼儿行动的目的性和对行为的控制能力 2.区域活动有利于促进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3.区域活动有利于幼儿个性化的发展 4.区域活动有利于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二)区域活动的设计 1.区域规则

区域规则是幼儿在进行区域活动时必须遵守的一系列规范.2.全面性原则的含义

全面性原则是指区域的确定要充分考虑不同方面的教育目标和幼儿的需求,开设蕴含不同发展功能的区域,以期借助区域活动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

3.活动性原则的含义 活动性原则是指活动区域的内容必须能够满足幼儿的摆弄、操作、探究、实验、创造、表演的需求

4.生活化原则的含义

生活性原则是指区域活动的内容应当源于幼儿的生活与经验.5.动态化原则的含义

动态化原则是指区域设置不是一劳永逸,教师必须根据影响区域活动开展的因素,灵活增减或调整区域.6.区域规则的作用 7.区域规则的类型 8.全面性原则的注意方面 9.贯彻动态化原则的着眼点

1.根据不同年龄段的教育目标调整区域 2.根据幼儿的兴趣与需要调整区域 3.根据正在开展的主题调整区域 4.根据季节环境的变化调整区域 5.根据可利用的资源调整区域 10.贯彻效益性原则的策略

效益型原则是指所开设的活动区域的种类和数量要充足,能够满足幼儿活动的需求,但又不能造成闲置和浪费,要为区域活动的开设创造最大的效益

1.轮流开设区域

(将拟开设的区域进行统一整合,按每个月的教育重点有计划地开

设,实现一学期内区域开设的全面性)2.联合开设区域

(年级组分工合作,各班开设不同的区域,供本年级所有班级使用,以实现平行班之间的区域资源共享)

3.开设公共区域

(借助走廊、楼梯间、空闲房间等地开设公共区域,供空间位置临近的班级共同使用)

11.常见区域的教育价值 详情请见P120页

12.规划区域布局的基本要求

确定好拟开设的区域后,需要结合班级实际情况设计区域的空间布局,活动区域的规划就是教师根据活动需要,结合室内外场地条件,对各区域的空间位置和空间关系进行安排.一般来说,规划区域布局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1.界限分明

(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空间界限应分明,教师可以用矮柜、架子、围栏、画线等对区域进行分割,也可以用图画、符号等标示出来)

2.动静分开

(为了避免一类区域活动对另一类区域活动的干扰,需要将较为安静的区域和较为吵闹的区域分来,如应将阅读区和建构区分开)

3.开放适度(每个区域既要有相对封闭的空间,又应与其他区域之间保持适度开放)

4.相邻相近

(不同区域内活动之间的联系程度疏密有别.“菜市场”“饭店”)5.保障安全

(区域活动时,幼儿分散在各个区域之中进行活动,若教师在空间规划时稍不细致,就可能发生危险)

6.巧妙拓展

(不要将区域局限于活动室内,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园的闲置场地拓展空间,因地制宜地设置区域)

13.区域材料投放的注意问题

材料投放是指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根据各活动区的特点、幼儿的需求和发展水平,向幼儿提供活动材料,借以实现对幼儿的间接指导.1.材料的安全性

(投放材料首先要保证安全,一切活动材料、玩具都应安全、卫生、无毒)

2.材料的丰富性

(教师应根据区域内容投放足够种类和数量的材料,保证幼儿能选择到自己需要的材料)

3.材料的层次性(为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是区域活动的重要功能,由于幼儿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活动材料的投放应当关照幼儿的个体差异,体现出层次性)

4.材料的可探索性

(教师投放的区域材料应蕴含着幼儿感兴趣且值得探究的问题,教师要多投放低结构性的原始材料和半成品,因为低结构性材料能够一物多用,满足幼儿多方面探索的需要)

5.材料的易得性

(区域活动材料不是越贵越有价值,且和教学活动相比,区域活动的投入相对较大,在进行区域活动时,不得不考虑成本.)

14.区域背景环境创设

从物理空间来看,区域背景环境包括区域背景墙面、区域分隔物和空间立体吊挂.区域背景环境不单具有装饰美化的作用,是教师间接指导的重要途径和同伴分享交流的重要媒介,高质量的区域背景环境还能与幼儿较好地互动,促进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自主学习和有效发展.15.常见区域的环境创设要求/在进行区域背景环境创设时,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区域背景环境的教育功能

1.利用区域背景环境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2.利用区域背景环境支持幼儿持续探索 3.利用区域背景环境提示幼儿进行自我教育 4.利用区域背景环境记录幼儿的活动过程 要求: 1.语言区

语言区的活动内容可以涵盖阅读、创作、视听、语言游戏、交谈等内容

2.益智区

益智区的环境四周要避免喧闹、嘈杂,为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应力求简洁,可利用一些分类摆放的篮筐、盒子或盘子

3.表演区

表演区需要的空间相对较大,以满足摆放道具、服装、布景、表演和观看的需要

4.建构区

为了便于幼儿搭建,建构区的场地应宽阔而开放,环境周围不要放置桌椅等阻碍行走、搭建积木的物体,一般需远离通行要道

5.美工区

美工区的地点选择通常可靠近洗手间或水台,以便于清洗.16.区域活动规则的作用、常见的活动规则、制定区域活动规则需注意以下的问题.作用:

1.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则 2.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常见的活动规则: 1.保障活动顺利进行的事关所有幼儿的基本规则 2.活动中事关多数幼儿的规则 3.活动中事关个别幼儿的规则 问题:

1.规则的制定要着眼于幼儿的发展

(区域活动的规则不是对幼儿行为的简单限制或管束,更不是为了方便教师管理的手段,其根本意图时为了有助于幼儿的成长,因此区域活动规则切忌沦为幼儿被迫服从的纪律条款,更不能制定那些剥夺幼儿活动机会的所谓规则)

2.规则应具有可操作性

(只有那些幼儿能够理解的、有能力遵守的规则才是有意义的,也才能真正实现其促进幼儿发展的价值,因此规则应当征得该班级幼儿的认可,符合大多数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

3.要创造机会引导幼儿参与规则制定

(制定规则的过程有助于幼儿规则意识、自我意识和集体意识的建立,有利于其社会性发展,加之规则是班级每位幼儿的事情,只有人人参与才能体现班级管理中的公平性,因此区域规则的建立不应成为教师下达的规定,教师应巧妙地引导幼儿参与讨论,制定和修整工作,以实现促进幼儿发展的目的)

4.要以多种形式呈现规则,提醒幼儿

(规则制定好后,除口头告诉幼儿外,教师还应以多种形式提醒幼儿)

(三)区域活动的组织 1.介入式指导 介入式指导是教师通过介入幼儿活动进行指导的方法.按照介入方式可以将介入式指导分为3种:

1.平行介入式指导

指教师在空间上接近被指导幼儿,用该幼儿所使用的材料进行相同或相近的活动,通过行动示范引导或暗示幼儿.2.交叉介入式指导

指教师以活动参与者的身份进入活动情境,通过参与幼儿活动,借助角色互动机会,引导幼儿自己解决问题.3.垂直介入式指导

指教师以老师的身份直接干预幼儿的活动.2.非介入式指导

非介入式指导是教师在不直接介入幼儿活动的情况下,通过调整区域活动的关键因素实现对活动指导的方法.常见的非介入式指导如下:

1.经验支持:当幼儿由于缺乏相关经验无法进行某项活动时,教师为幼儿提供获得相应经验的机会.2.材料支持:通过投入新材料或对所投放材料的数量、难度等进行调整,实现对幼儿活动的支持

3.时间支持:通过调整、缩短或延长区域活动时间,实现对幼儿活动的支持.4.空间支持:通过调整区域的布局、位置、面积、环境布置等对区域活动进行支持 5.同伴支持:区域活动中幼儿常常表现出高度的合作精神,他们常常可以从同伴哪里学到以前不会的本领,得到解决问题的帮助,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促成幼儿间的互动打到活动指导的目的

6.心理支持:通过营造安全、积极的心理氛围支持幼儿的探索和游戏

7.技能支持:有时幼儿会因为对某些操作技能不熟练而影响区域活动的开展,教师可通过提供练习该项技能的机会支持幼儿克服困难.3.区域活动的观察类型

依据教师观察到的人群覆盖情况: 全面观察、部分观察和个别观察

依据教师观察时的身份,区域活动的观察类型: 旁观式观察、参与式观察 4.观察记录的基本要求

观察记录要求真实客观,常见方式有文字记录、作品记录、图片记录和影像记录.5.回顾评价的教育价值

回顾评价的教育价值在于他是对活动的总结.幼儿在教师引导下较为完整地按顺序回忆自己的经历,有助于其内部语言的发展;幼儿要向他人讲明白自己的操作、感受、疑问等.有助于其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有助于其聆听能力、评价能力的发展 促进了他们借助言语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6.回顾评价的内容 7.对幼儿自主选择区域的指导 1.创设丰富的环境,供幼儿选择 2.尊重幼儿选择意愿,不过度干预

3.带领幼儿熟悉所选区域、操作材料,了解其中开展的活动 4.制定一些必要的选择区域的规则 5.在观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指导 8.对幼儿制定计划的指导

幼儿选定区域后,应对在区域中拟进行的活动做一个大致规划.这样可减少幼儿在区域中活动的盲目性,增加计划性

1.没有明确计划的幼儿

这类幼儿规划行动的能力较弱,教师指导的重点应是协助其明确本次活动的目标,并规划目标达成的行动步骤

2.每天制定相同计划的幼儿

这类幼儿可能是兴趣点单一,也可能是缺乏制定新计划的经验,教师指导的重点在于激发他的其他兴趣点,或丰富他从事其他活动的经验

3.同时制定多个计划的幼儿

这类幼儿兴趣过于广泛,专注力不足,教师指导的重点在于要求并鼓励其认真完成一项活动

4.无法完成计划的幼儿

这类幼儿制定的计划往往超出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教师指导的重点在于帮助幼儿分解或调整计划,降低任务难度

9.区域活动的观察方法 10.区域活动观察评估的内容 11.观察记录的常用方式 12.教师介入式指导的方式 介入式指导和非介入式指导 13.教师非介入式指导的种类

经验支持 材料支持 时间支持 空间支持 同伴支持 心理支持 技能支持

14.收拾整理环节的指导

收拾整体是活动结束后,幼儿对使用过的材料和环境进行归位、整理、打扫的环节.首先,幼儿要收拾自己用过的材料,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其次.幼儿在整理材料时,需要进行分类、排序、摆放等,有利于培养空间秩序感和逻辑思维能力。再次,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能感受到通过自己的劳动,环境变得整洁了,从而认识到自己劳动的价值,养成爱劳动、有自信的心理品质

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事先整理 2.全体参与 3.分工合作 4.教会方法 5.事后激励

15.组织回顾评价的注意事项 1.扩大评价主体,让幼儿多参与评价 2.把握评价方向,让评价促进发展 3.分层指导评价,让幼儿均有收货 4.应用评价方法,让幼儿乐于参与评价 第六章 — 幼儿园生活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一、幼儿园生活活动概述 1.幼儿园生活活动的内涵

生活活动是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满足幼儿吃、喝、拉、撒、睡等基本生理需要的活动,具体包括入园、餐点、洗、喝水、睡眠、如厕、离园等环节的活动

2.幼儿园生活活动的意义

1.可以满足幼儿的生理需要,促进幼儿身体的健康发展

2.可以提高幼儿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3.可以渗透性地促进幼儿在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方面的指导 4.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的需要和兴趣,为设计适宜的教学活动和区域活动奠定基础

二、幼儿园各生活环节的设计与组织 1.入园环节的内容与意义/设计与组织策略

内容:相互问候、晨检、幼儿自我服务或为班级服务、成人相互交流幼儿的情况等 意义:入园活动蕴含着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安抚幼儿情绪与家园沟通等价值

设计与组织策略:

1.幼儿入园时,首先会在园门口遇见安保人员.安保人员要在不影响执行保安任务的情况下,主动热情的回应幼儿

2.入园后,幼儿要接受保健人员的晨间检查.保健老师要对幼儿进行一摸、二看、三问、四查,了解幼儿当天的健康情况,做好身体不适幼儿的用药登记,对幼儿进行初步的安全检查

3.进入班级后,教师和保育员都在班级迎接幼儿.大多数幼儿会主动与教师和保育员问好,教师和保育员应面带微笑地交出每位幼儿的名字,与他们亲切问候.进班后,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年龄,为幼儿安排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和为班级服务的工作.小班幼儿入院后,可以完成为自己搬椅子,擦椅子、挂毛巾、取放杯子等事情

4.园长也应抽空亲自参与晨间接待,主动与幼儿及其家长问候,观察幼儿与家长的整体状态,向家长们传递幼儿园尊重幼儿及家长的理念.2.餐点环节的内容与意义/设计与组织策略

内容:餐点环节主要包含了早餐、午餐、上下午的水果和点心环节等.意义:幼儿期是孩子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养成良好的饮食,进餐习惯,摄取丰富的营养,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同时,幼儿进餐环节也蕴含着促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独立性、自信心、小肌肉动作等多方面发展的机会.设计与组织策略: 1.餐前准备的设计与组织

餐前准备阶段,教师要组织幼儿洗手,指导中、大班值日生做好桌面清洁、消毒和为幼儿分发餐具、饭菜的工作,教师可以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向幼儿介绍饭菜,或指导幼儿向大家介绍饭菜,激发幼儿的进餐欲望.2.进餐过程的设计与组织

1.进餐过程中,要考虑幼儿平时的进食量、两餐间的活动量及身体状况等因素,为幼儿盛适量的饭》要遵循少盛勤添的原则,让幼儿有自信心轻松吃完所剩的饭菜

2.进餐过程中不应过分追求进餐速度 3.不宜过分强调安静,一味要求幼儿不许说话 4.养成自主进餐意识

5.了解挑食、偏食的个别幼儿,查明原因,帮助幼儿解决 6.鼓励幼儿自主取餐,提醒幼儿端平慢走 3.餐后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1.进餐结束后,教师指导幼儿将食物残渣倒入垃圾桶,将餐具分类放在指定位置

2.指导幼儿进行饭后漱口、擦嘴、洗手,渐渐帮助幼儿养成良好习惯

3.请先吃完饭的幼儿安静的离开就餐区,不影响或催促其他幼儿进餐 4.指导值日生进行桌面、地面的卫生清理工作 5.组织幼儿进行餐后散步、户外观察等安静活动

3.午睡的意义/设计与组织策略

意义:

1.使疲劳的细胞得到休息,保护脑神经细胞免于过度疲劳二损坏,体力也逐渐得到恢复

2.幼儿期是肌体生长发育迅速的时期,睡眠状态下的内分泌系统释放的生长激素比平时增加3倍

睡眠问题影响幼儿的身体健康,生长发育,学习状态 设计与组织策略: 1.睡前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安排幼儿散步,如厕,不宜带领幼儿进行剧烈运动和容易兴奋的活动 准备午睡时,指导幼儿脱衣服,整齐叠好,并摆放在固定位置 安全考虑,小物件教师保管好

轻柔的语调,缓慢的语速给幼儿讲述简短的故事或儿歌 2.睡眠中的关怀和帮助

观察幼儿的情绪状态,噩梦,扭动身体 3.起床整理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播放音乐 穿好衣服

依赖性较强的幼儿,要鼓励他们循序渐进的完成穿衣过程 4.盥洗活动的目标、方法和意义/设计与组织策略

1.洗手教育的意义、方法和目标

意义:洗手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发生的频率最高,幼儿在园一天洗手次数常常多达10次以上.学会正确洗手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是幼儿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

方法: 六步洗手法

1.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 2.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交互进行 3.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

4.一手握另一首大拇指旋转搓擦,交互进行

5.弯曲各手指关节,在另一个手掌心旋转搓擦,交互进行 6.搓洗手腕,交互进行.目标:通过洗手教育帮助幼儿理解洗手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学会正确的洗手方式,养成接触食物前,大小便后、手脏时及时洗手的习惯 洗手时要节约用水,掌握通过控制水龙头开关的角度调节水量的技巧

漱口教育的意义、方法和目标

1.漱口是利用液体含漱从而清洁口腔的方法,一般用于饭后.饭后漱口可以将刚刚附着在牙齿表面尚未被细菌发酵的食物残渣冲掉,减少龋齿等牙病发生的机会

方法:将水含入口中,把头仰起漱15秒左右,吐出水来,然后再重复一遍.目标:通过漱口教育,应帮助幼儿理解漱口与牙齿健康的关系,掌握

正确的漱口方法,养成饭后和吃甜食后及时漱口的习惯.盥洗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策略

1.通过动作示范和口头讲解,交给婴幼儿正确的洗手、漱口和洗脸的方法.2.通过儿歌、歌曲等方式帮助幼儿牢记正确的洗手、漱口和洗脸的方法

3.可以再盥洗室墙壁上适宜的高度贴出正确盥洗的步骤图,提醒幼儿如何正确洗手、漱口和洗脸

4.可以通过播放动画片、讲故事等生动形象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盥洗与身体健康的意义

5.对幼儿提出与其年龄相适宜的盥洗要求 6.对幼儿进行个别指导

7.针对幼儿盥洗时喜欢嬉水打闹的现象,教师可以再科学区投放玩水材料

5.喝水活动的意义与目标/设计与组织策略

意义:水在人体中有着运输,补充营养和参与机体各种代谢的作用,是人体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幼儿每天的喝水量是否适宜,会直接影响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所以,培养幼儿科学喝水,主动喝水的好习惯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 目标:通过喝水环节,帮助幼儿理解科学喝水与身体健康的关系,掌握科学喝水的要求,学会有序排队,正确使用杯子喝水,同时也要帮

助幼儿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设计与组织策略:

1.喝水的种类:幼儿应喝白开水,不贪喝饮料,冰水,不喝生水 2.喝水的时机:1.定时喝水 2.随渴随喝

1.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幼儿认识到水至于生命的重要意义,帮助幼儿理解科学喝水的重要性和不科学喝水的后果

2.教师要将定时喝水与自主喝水相结合

3.教师要向幼儿讲解示范正确接水、端水和喝水的方法

4.为了有序组织幼儿喝水,避免喝水时拥挤,教师可以划出等待区、接水区和喝水区、让幼儿轮流有序独立接水,培养幼儿有序喝水的常规

5.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不同层次的发展水平和个体差异,细致周到地帮助和提醒幼儿

6.教师要帮助幼儿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7.主动向家长反馈幼儿在园的喝水情况及喝水量,指导家长在家庭中帮助幼儿养成科学喝水的习惯.6.如厕活动的意义与目标/设计与组织策略

意义:通过如厕教育,可以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如厕方法,养成良好的如厕习惯,进而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帮助幼儿获得自信心和自主性

目标: 1.帮助幼儿理解人为何会产生大小便,及时排便对身体健康的好处,知道正确的如厕行为

设计与组织策略: 1.解决幼儿如厕的认识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看视频等生动形象的方式,将如厕教育与科学、语言等领域的教育有机融合,帮助幼儿理解正常如厕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2.解决幼儿如厕的心理问题

1)幼儿不慎尿到或拉到裤子上,教师不要呵斥,要轻声细语 2)幼儿每一个细小的改变,教师一定要及时肯定他,同时让幼儿明白教师很喜欢帮助他们

3)教师要用自己的爱心、耐心和细心,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安全、温馨、和谐的氛围.3.解决幼儿如厕技术问题 1)教给幼儿穿脱裤子 2)养成独立穿、脱衣服的习惯 3)买方便穿、脱的衣服 解决整理衣服的问题

1)通过示范和语言讲解告诉幼儿整理衣服的方法 2)通过儿歌记忆整理衣服的顺序 3)个别指导帮助幼儿掌握整理衣服的方法

4)在厕所里安装镜子,帮助幼儿自己检查衣服真理的情况 如厕的规则问题:

1)教师请幼儿讨论,参与制定规则,并以图示的方式记下大家共同制定的厕所公约,以示提醒

2)对于在园憋便、不愿到厕所如厕的个别幼儿,教师可以让他们扮演游戏中的角色,照顾娃娃如厕,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技能并养成习惯.4.解决幼儿如厕的意识和习惯问题 5.解决幼儿如厕的家园要求不一致的问题

7.过渡环节的内涵及意义/存在的问题/消极等待现象的原因/设计与组织策略

内涵:过渡环节是指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由一项活动转换到另一项活动之间的过渡安排.意义:

1)教育组织的角度来看:一日生活各项活动对环境、材料等的要求不同,活动转换客观赏要求教师需要一段时间收拾整理上一活动现场,为下一互动做好准备

2)幼儿身心参与规律来看:幼儿不可能长时间对某一对象或某一类活动保持注意,其身体需要动静交替,心理需要在教师主导和幼儿自主之间交替

3)用系统的眼光来看:一日生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若过渡环节安排不当,不仅会影响过渡环节的质量,而且会影响幼儿在其他环节中 的身心参与情况和活动质量 存在的问题:

1.幼儿消极等待的现象依然存在

幼儿在一段时间里经常无所事事,处于专门等待下一环节的状态.处于安全考虑,教师往往改而对幼儿进行规则教育,由自由放任变为消极控制,让幼儿在过渡阶段练习控制自己的行为,要求幼儿不说话、不打闹、安静等待

2.教师组织的紧凑丰富的过度活动带来的新问题

尽量较少不必要的集体活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的现象.过渡环节出现消极等待现象的原因.1.过多的集体活动 2.过多细碎的作息时间 设计与组织策略:

1.整合活动环节,将一些小块的活动时间合并,使活动之间相互融合,增加作息时间的弹性化,避免由于活动频繁转换带来不必要的过渡环节和集体行动

2.在必要的过渡等待时间,教师可提供一些有趣的活动,减少消极等待

3.过渡环节也应允许幼儿有自由交往、自由活动的机会,允许幼儿有时无所事事

4.过渡环节具体如何安排,应充分考虑前后活动的性质和幼儿需要 8.离园环节的意义与目标/设计与组织策略 意义:离园环节可以粗略地反映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的质量,反映教师的专业态度和专业能力.同时,离园环节也是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窗口

目标:

(1)保持一种稳定、愉悦的情绪等待家长来接(2)乐于自己整理仪表、喜欢干净和整洁

(3)学习管理自己的物品,并能有顺序地整理和摆放(4)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离园活动,遵守活动规则

(5)离园时,会将玩具、材料、椅子等收放整齐、归位、保持环境的整洁和有序

(6)主动与教师和小朋友道别

(7)跟随家长离园,不独自离开,不跟陌生人走 设计与组织策略:

离园活动是幼儿离园前教师组织的各种活动.一般情况下,教师可安排一些自主性强,形式多样、时间可长可短的活动,如区域自选活动、自主阅读活动、总结评价活动、有趣的游戏活动、整理活动等.教师可以开放多个区域,让幼儿自选活动

家园沟通也是教师在幼儿离园环节重要的工作.对于不同年龄班的幼儿,教师设计与组织离园活动的重点不同: 1.在小班的离园环节,教师应多关注幼儿的情绪,在整理活动中给予幼儿适当的帮助

第三篇: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

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数学操作活动的设计;二是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

(一)数学操作活动的设计

数学操作活动的设计——就是要将数学概念的属性或运算技能的要素转化成幼儿可以独立操作学习的活动。

每一个数学操作活动都有6个要素所组成:

目标:指着一操作活动所能达到的教育效果。活动目标的制定与表达要具体,以便于教师的把握,使其能观察、评定幼儿活动的情况。例如,瓶子与数游戏材料:指幼儿操作活动中所需使用的物品。

规则:指幼儿操作活动的要求和完成活动所必需的步骤,是幼儿知道活动的目的和怎样使用材料。

形式: 指幼儿操作材料的活动方式。一般有三种:个别操作,两人或多人操作;集体(全班)操作。

指导: 指教师如何向幼儿讲解、说明活动材料的活动规则,以及在幼儿活动过程中教师指导的要求,包括对个别幼儿的指导。

评价:指评定活动的教育效果,即幼儿是否达到活动目标,有二在活动中是否有进步。

(二)幼儿数学教学活动设计

数学教学活动设计一般包括: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建议和活动延伸、活动评价几个部分。

1、活动名称:就是给活动起一个名字。

一般有两种取法:一是按数学活动的要求,用数学术语定名称;另一种是按活动内容或选用的材料,用生活的语言定名称,如《找朋友》、《花儿朵朵》

2、活动目标:指数学活动所要达到的具体教育效果。活动目标应包括学习内容的要求及幼儿行为的养成要求。

活动目标中的学习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知识概念的学习;认知能力的学习;

操作技能的学习;

兴趣、态度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3、活动准备:

(1)学习经验的选择,也就是为了达到提出的活动目标,教师应为幼儿选择哪些学习经验,(2)幼儿的经验准备,即幼儿对江要进行的学习活动必须先期掌握哪些知识技能,具备哪些能力?教师可用任务分析法,来了解、分析幼儿经验的准备情况。

(3)数学教学活动所需教具、学具和环境创设等方面的准备。

4、活动过程:

分三个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活动开始。介绍活动内容和要求。教师可通过引导幼儿观察材料、配合提问来介绍活动内容和要求。

第二部分,活动进行。幼儿可分组进行活动,也可集体进行活动;

第三部分,活动结束。教师可请部分幼儿讲述自己的活动过程和结果,并引导幼儿进行讨论,给与表扬和鼓励;也可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讨论。

5、活动建议和延伸

活动建议:一般是针对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或者是针对这一教学内容,提出其他的活动方式。

活动延伸:是指这一活动与下一个教学活动之间的联系。教师注意到这一问题,才能使幼儿以获得的数学经验在后面的活动中得到巩固和强化,同时,前一活动所获得的经验,也将成为后一活动的基础和准备。

第四篇: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

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数学操作活动的设计;二是数学教

学活动的设计。

(一)数学操作活动的设计

数学操作活动的设计——就是要将数学概念的属性或运算技能的要素转化成幼

儿可以独立操作学习的活动。

每一个数学操作活动都有6个要素所组成:

目标:指着一操作活动所能达到的教育效果。活动目标的制定与表达要具体,以

便于教师的把握,使其能观察、评定幼儿活动的情况。例如,瓶子与数游戏

材料:指幼儿操作活动中所需使用的物品。

规则:指幼儿操作活动的要求和完成活动所必需的步骤,是幼儿知道活动的目的和怎样使用材料。

形式: 指幼儿操作材料的活动方式。一般有三种:个别操作,两人或多人操作;

集体(全班)操作。

指导: 指教师如何向幼儿讲解、说明活动材料的活动规则,以及在幼儿活动过

程中教师指导的要求,包括对个别幼儿的指导。

评价:指评定活动的教育效果,即幼儿是否达到活动目标,有二在活动中是否有

进步。

(二)幼儿数学教学活动设计

数学教学活动设计一般包括: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

建议和活动延伸、活动评价几个部分。

1、活动名称:就是给活动起一个名字。

一般有两种取法:一是按数学活动的要求,用数学术语定名称;另一种是按活动内容或选用的材料,用生活的语言定名称,如《找朋友》、《花儿朵朵》

2、活动目标:指数学活动所要达到的具体教育效果。活动目标应包括学习内容的要求及幼儿行为的养成要求。

活动目标中的学习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概念的学习;

认知能力的学习;

操作技能的学习;

兴趣、态度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3、活动准备:

(1)学习经验的选择,也就是为了达到提出的活动目标,教师应为幼儿选择哪些学习经验,(2)幼儿的经验准备,即幼儿对江要进行的学习活动必须先期掌握哪些知识技能,具备哪些能力?教师可用任务分析法,来了解、分析幼儿经验的准备情况。

(3)数学教学活动所需教具、学具和环境创设等方面的准备。

4、活动过程:

分三个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活动开始。介绍活动内容和要求。教师可通过引导幼儿观察材料、配合提问来介绍活动内容和要求。

第二部分,活动进行。幼儿可分组进行活动,也可集体进行活动;

第三部分,活动结束。教师可请部分幼儿讲述自己的活动过程和结果,并引导幼儿进行讨论,给与表扬和鼓励;也可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讨论。

5、活动建议和延伸

活动建议:一般是针对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或者是针对这一教学内容,提出其他的活动方式。

活动延伸:是指这一活动与下一个教学活动之间的联系。教师注意到这一问题,才能使幼儿以获得的数学经验在后面的活动中得到巩固和强化,同时,前一活动所获得的经验,也将成为后一活动的基础和准备。

第五篇:组织行为 自考 复习资料 已经排版(范文)

31.参与观察法:观察者直接参与被观察者的内部由于部门和地理位置的差异而导致同一组织6效率功能L领导权力及其分类 ?领导的权力是个体影职业生涯的决定方法:SWOT分析法和平衡单法。活动,并在共同活动中进行观察的方法。非参与观中的不同部门 所拥有的个性价值观。响其他个体或群体行为的能力。权力是一种控制力,(20世纪70年代安德鲁斯教授提出的SWOT分析法,察法:观察者不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以旁观者的 36.简述如何根据个性差异实施有效的管理。又是一种影响力。权力分为职位权力和个人权力;S代表优势、W代表劣势、O代表机遇T代表威胁)。身份进行观察的方法。36.简述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1.群体成员(1)知人善用。(2)配备合理的领导结构。(3)职位权力即领导的职位所赋予其法定的权力。个人职业生涯的变流方式:

1、纵向流动(垂直变

32.职业锚:在职业选择时,你所执着的一种在一起的时间 2.加入群体的难度 3.群体规模 选择有效的领导方式和管理方法 权力也可以说是非职位权力,它是由于领导者自身动)

2、横向流动(水平变动)

3、向核心地位流动价值观或关注焦点。4.体成员的性别结构 5.外部威胁 6.以前的成 某些特殊条件才具有的。N能力差异的应用原则。(向中心变动)。

33.竞争:为了各不相同的目的而进行的活动,功经验 37.简述制约群体有效性的因素。(1)群体的能力概念在组织活动中的应用,主要是考虑个体的职业生涯的发展阶段:1.职业探索阶段

2、立或为了一个目的,但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必然损害37.在哪些条件下可以运用竞争策略来处理冲外部环境条件。主要包括组织战略、权力结构、正能力与工作任务要求的匹配。这也是现代人力资源业发展阶段

3、职业中期阶段

4、职业后期阶段 或牺牲对方利益的行为 突?1.当迅速果断的活动极其重要时(即紧急情式规范、组织资源、人员甄选过程、绩效评价和奖管理的基本原则,应考虑如下原则:能力阈限原则,34.领导:是在一定的社会组织和群体内,为况下)2.当实施一项不受欢迎的重大措施时3.酬体系、组织文化、物理工作环境等。2)群体成能力合理安排原则,能力互补原则。美国心理学家维曼斯认为任何一个群体的社实现组织预定目标。领导者运用其法定权力和自身当一个问题对组织福利极为重要,且该决策又正确员资源。主要包括能力和性格特点。3)群体结构。R如何进行情绪的调适与情感的培养?情交行为包括:

1、任务活动

2、相互作用

3、情感活影响力影响被领导者的行为,并将其导向组织目标时 4.为了对付那些从非竞争性行为中受益的人主要包括正式领导、群体规模、群体构成等。4)绪的调节与控制:保持适宜的情绪状态,丰富并端动的过程。时。群体任务。正情绪经验,引导人从多种角度看问题。情感的培群体的特征:

1、群体成员的交往活动具有社

31.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养:培养高尚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通过多种途会性

2、群体成员的交往活动具有规范性

3、群体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个体在社38.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38.简述集权型领导的主要特征。集权型领导径,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幽默感,养成积极成员对群体具有较强的归属感

4、群体成员的交往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1)马斯洛在1943年所著的《人的动机理论》一方式是指领导者个人决定一切,然后布置下属执行的人生态度。活动具有经常性和持续性

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把人的 需要归为的管理方式。(1)独揽决策权;(2)单纯命令主义;S什么是组织文化,企业文化的构成 ?组织影响群体凝聚力的主要因素:

1、目标的一致

32.规范规范是指群体所确立的行为标准。它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五大类,(3)个人包办一切管理权。文化是组织成员在较长时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性与可实现性

2、群体成员的共性

3、群体规模大们可以由组织正式规定也可以是非正式形成 并由低到高形成阶梯。(2)需要层次理论强调需 成的共有的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及具有相应特小

4、群体与外部联系

5、群体的地位、声望和成33.决策体制是指组织决策系统的内部结构要对激励的重要关系,即需要普遍性原理,认为需39.简述动机产生的条件及其之间的关系(1)色的行为方式、物质表现的总称。在企业中通常称功经验

6、加入群体的难度

7、成员之间的沟通

8、涉及三种关系一是各种功能角色之间的关系要本身就是激 发动机的原始驱动力。(3)需要产生动机的条件主要有两个,一是内在条件需要,它为企业文化。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次。领导方式

二是决策者与决策服务者之间的关系三是决策层次理论强调需要分层次,成阶梯式逐级上升,即即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程度;二是外在条件刺激,W我国学术界按组织的性质把组织分为哪几群体成员的满意度(员工满意度):是指群体权力的分配关系 需要层次性原理。(4)需要层次理论认为高层次即个体身外的诱因;(2)当外在条件一定时,个体种类型?按性质分: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文化组中的个体对于群体和其工作的一般态度,是其满意

34.公平差别阈(EDT)当两个人的条件不相等需要不仅内容比低层次需要广泛,而且现实的难度对某一事物(目标)的动机强度与身体组织缺乏的织,群众组织,宗教组织。按是否自发形成分:正或不满意的程度

时无差别分配与悬殊差别分配都会产生不公平愈益增大,激励力量增强,即需要主导性原理。程度直接相关;(3)当内部条件一定时,个体对事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感只有十一差别分配才能产生公平感。而这个适 物(目标)的动机强度随外部因素的强弱而定;(4)Y有效激励应遵循什么原则?按需激励的沟通过程一般包括的七个要素:发送者、接收宜、合理差距的量值我们用“公平差别阈”的概39.领导的功能主要有哪些?领导活动的目的动机性行为经常是受到内外条件交互影响的结果。原则,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结合的原则,奖惩相者、信息及其编码和解码、沟通、反馈、障碍、背念与值来表示也即能使两个条件不相等的人刚是实现组织目标,领导者通过实现以下功能来完成 结合的原则,物质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内在景。(信息除了可以通过面对面的方式直接进行传能产生公平感时的适宜差别的值 领导的基本任务:(1)创新功能,主要包括组织40.简述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的区别。(1)激激励与外在激励相结合的原则,严格管理与思想工递之外,还可以借助某些媒体进行传递。)

35.组织结构合理化:组织结构合理化是指组领导方式的创新与组织成员的创新两个方面(2)励因素是指那些与工作本身的内容与特点有关的。作相结合的原则。

织内部各运行要素的合理有效的配置及运行机制激励功能(3)组织功能(4)沟通协调功能(5)可以使人得到满意的因素,如工作成就感,奖赏,Z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个体行为特征有哪些?团队的类型:问题解决型团队、自我管理型团功能能有效发挥组织结构的合理化程度决定着组服务功能 责任感等。(2)保健因素是指那些与工作环境或外行为的自发性,行为的因果性,行为的主动性,行队(10~15人组成)、多功能型团队和虚拟型团队 织的指挥系统与意见沟通系统的有效性并对组 部因素有关的,容易使人产生不满和消极情绪的因为的持久性,行为的可变性。高绩效团队的特征:

1、清晰的目标

2、相关的织目标的实现、组织整体功能的发挥及组织成员的40.组织决策的合理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素,如工作条件、公司的政策与制度、工资等。(3)Z怎样做才能提高领导工作的有效性。明确组技能

3、相互信任的氛围

4、良好的沟通

5、不断的心理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组织决策的合理性就是组织决策必须符合客激励因素可以直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保健织对领导工作的要求,领导者自身素质的提高,领探索和调整

6、恰当的领导

7、内部支持和外部支

31.投射:投射就是以己度人的思想方法 观事物的规律性,其标志有:(1)组织决策体制因素缺乏时将引起极大的不满,但具备时 也并不导者选聘,加强领导班子结构建设,科学运用领导持

32.群体凝聚力:所谓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的科学性(2)组织决策者的素质的现代化(3)会激起强烈的激励,因此,管理应强度内激。(4)艺术。高绩效的团队的建设:

1、工作团队的规模和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组织决策民主化(4)组织决策手段科学化 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的条 Z组织设计应遵守的基本原则目标明确、人员结构

2、明确的目标和强烈的归属感

3、领导

33.决策智囊团:智囊团是一种在组织系统中36.简述组织科学的组成部分。(1)组织行为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功能齐全,组织内部必须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与团队成员的相互信任

4、有控制的授权和信息共独立于决策者之外,但要站在决策人立场上进行研分析层次。主要是对个体、群体、领导的心理与行 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力求精干、高效、节约。有享

5、有效的绩效评估与奖酬体系

6、提升团队的究的决策参与团体,它在研究和论证决策方案时,为的研究。2)组织理论。是指对传统的、行为的36.简要说明组织行为学的性质与特点。组织利于转换经营机制和提高经济与社会效益。既要有情商

7、适当的资源和培训教育

能够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指出对方应该怎么办,怎么和现代的组织理论的特征、理论原则、依据等的研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互交叉的边缘性学合理的文工,又要注意相互协作和配合。明确和落团队形成的途径:人际关系途径、角色界定途办最合理或最符合课题交办组织的真正利益。究与评价。(3)组织发展分析层次。是对组织发科,又是具有两重性和应用性的学科。

一、边缘性实各个岗位的责、权、利、建立组织内部各种规章径、价值观途径、任务导向途径

34.客观不公平感: 由于客观不公平的现象而展和组织改革的原理、组织结构改革、组织制度改

二、两重性

三、应用性 制度。

引起的不公平感 革、人事改革的技术改革与任务改革等的研究。(4)Z组织变革的基本动因是什么?内在动因:冲突的类型:

1、根据冲突的内容划分:目标

35.组织发展: 是由最初对组织某些部分或某人力资源管理分析层次。把行为科学理论运用于工37.组织对员工事业生涯管理的内容包括哪些组织目标的选择与修正,组织结构的改变,组织职冲突、认识冲突、情感冲突和程序冲突

2、以冲突些方面进行小范围变革或修改而发展起来的。它的作的研究。方面?

1、职工要学习和掌握对自己的事业生涯进能的转变,组织成员内在动机与需求的变化。外在表现出来的激烈性程度划分:论辩性冲突、战斗性实际含义指任何一个组织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37.简述控制方位论在管理中的作用。(1)良行设计和规划的能力。

2、职工必须具备接受新知动因: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组织环境的变动,管冲突和竞争性冲突

3、根据冲突产生的原因及其影运用科学知识进行的有计划的和全局的,旨在提高好的工作绩效会得到应得的奖励,努力会带来工作识、新技能的能力,在事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专理现代化的需要。响划分:功能正常性冲突和功能失调冲突 组织效能,使其健康运转的组织更新过程。上的成功,这是组织的奖酬制度应体现出来的(2)业水平和素质,更好地适应环境及改变环境,这是 Z组织柔性化特点的表现?柔性化组织:指组

31.组织行为学:是研究是组织中以及组织与参与管理在管理中要得到具体体现。(3)组织应事业生涯自我管理的关键。

3、职工必须学会与主织结构的柔性化,即在组织结构上不设置固定的和冲突的层次:个体层次冲突(个人之间的冲突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使员工内因控制发展。管人员就事业生涯目标进行沟通和反馈的能力。

4、正式的组织机构,而代之以一些临时性的、以任务和个人内部的冲突)、群体层次冲突(群体之间的反应规律性的科学。38.简述从众行为的概念及影响从众行为的主职工必须学会对事业目标进行调整的能力。(P102)为导向的团队式组织。表现为:集权化和分权化的冲突和群体内部的冲突)、组织层次冲突(组织间

32.观察法:是指观察者以感觉器官为工具,观因素。所谓从众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的作38.影响从众行为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1、群统一,稳定性和变革性的统一的冲突和组织内部的冲突)

直接观察人们的行为,并通过对外在行为的分析去用下所产生的与群体行为保持一致的倾向。影响从体的气氛

2、其他的竞争性

3、群体凝聚力 Z组织发展战略措施有哪些?激发组织的创

推测人的内在的心理状态。众行为的主观因素包括:(1)智力因素。智力水 新,发展的价值观与可持续发展,危机管理与风险冲突形成的过程(美国行为科学家庞地):

1、33.群体转移是指在讨论可选择的方案进行决下越低下,从众行为越是明显。(2)情绪的稳定39.建立组织文化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

一、目管理,知识管理,工作生活质量,创建学习型组织。潜在冲突或冲突的潜伏期阶段

2、知觉冲突或冲突策的过程中,群体成员倾向于夸大自己最初的立场性。一般来说,情绪不稳定者,要么极易从众,要标原则

二、价值原则

三、卓越原则

四、激励原则

五、的认知和个性化阶段

3、意向冲突或冲突的行为意和观点,在某些情况下谨慎态度占上风,形成保守么拒绝从众;当个体情绪高涨或低落时也极易发生环境原则

六、个性原则

七、相对稳定原则(P436)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种类:

1、以应用光度为原向阶段(竞争、协作或合作、折中或妥协、回避、转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容易向冒险转移。从众行为。(3)自信心。自信心差的人常借从众 则的分类(1)理论性研究(2)应用性研究(3)迁就)

4、行为冲突或冲突的显在阶段

5、结果阶段

34.事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所连续担负的工行为来保护自己的利益。(4)个性特点。服从性40.简述组织行为科学化的内容。

一、组织结服务性研究(4)活动性研究

2、以研究目标为原或冲突结果的影响阶段(单就冲突双方的关系来看,作职业和工作职务、职位及岗位的发展道路。强和受暗示性强的人容易从众。(5)人际关系。一构合理化

二、组织运行有效化

三、组织行为心理化 则的分类(1)描述性研究(2)因果性研究(3)冲突的结果可以归结为胜-胜、负-负和胜-负这三

35.组织行为科学化也就是组织行为合理化的般情况下,人际关系好的人容易从众。预测性研究 种形式)

过程,即组织按照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不断地调整完39.群体间互动行为的主要表现方式有哪些?31.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

善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以提高其适应、生存、发展群体间互动行为主要表现为两种方式:建设性的和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个体在社组织行为学的七种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管理冲突管理的策略(托马斯于1979年提出了解和决策的能力,并创造出更为和谐组织环境和更高破坏性的,或者说,互动行为的结果具有积极和消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沟通能力、管理差异能力、团队管理能力、决冲突的五种策略):

1、回避

2、竞争

3、迁就

4、的社会效益的动态过程。极两种情况。当群体之间呈合作状况时,群体互动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管理道德能力、文化管理能力、管理变革能力。折中

5、合作

31.工业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就是用心理学原就表现为建设性的,当群体之间出现利益冲突时,32.规范规范是指群体所确立的行为标准。它

理与方法来分析工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就会产生破坏的互动。们可以由组织正式规定也可以是非正式形成 个性形成的影响因素:(1)先天遗传的生理素领导是影响和支持其他人为了达到目标而富领域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40.简述需要的主要特征。(1)指向性(2)质是影响个性形成的重要前提(2)社会因素是个有热情地工作的过程。

32.事业生涯的设计是指对个人今后所要从再生性(3)交替性(4)转移性(5)发展性33.决策体制是指组织决策系统的内部结构涉及性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3)社会实践活动是个

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织和单位要负担的工36.简述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答:它从人三种关系一是各种功能角色之间的关系二是性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途径。领导的职能:

1、指导职能

2、成就导向职能

3、作职务和工作职位的发展道路做出设想和计划力的投入开始,通过一次地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研决策者与决策服务者之间的关系三是决策权力 协调职能

4、支持职能

5、激励职能

6、社会职能 的过程 究、群体心理与行为的研究、组织心理与行为的研的分配关系 个性测量的方法:

1、问卷测量法

2、投射测量领导与管理的区别:

1、领导具有全局性,管

33.群体思维是指这样一种情况在这种情究、组织外部环境的研究这四个层次,最终到人力 法(墨渍图、句子续完测试、主题统觉测试TAT)

3、理具有局域性。

2、领导具有超前性,管理具有当况下群体对于从众的压力使群体对不寻常的的产出为止 34.公平差别阈(EDT)当两个人的条件不相等情景模拟个性测量法(一次“无领导小组讨论”练前性

3、领导具有超脱性,管理具有操作性

少数人的或不受欢迎的观点得不出客观的评价 37.简述研究事业生涯设计与开发的作用。答:时无差别分配与悬殊差别分配都会产生不公平习、一次“公文处理模拟”练习、“决策模拟”练领导者的权力:强制权、奖赏权、合法权、亲

34.冲突冲突是一种过程这种过程肇事于

1、有利于个人明确人生未来的奋斗目标,是促进感只有十一差别分配才能产生公平感。而这个适习)和权、专家权

一方感觉到另一方对自己关心的事情而产生消极事业成功的基础;

2、可使组织减少人才流失;

3、宜、合理差距的量值我们用“公平差别阈”的概

影响或将要产生消极影响 为各级各类组织识别、选拔和使用人才提供了科学念与值来表示也即能使两个条件不相等的人刚知觉的基本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领导理论的当代发展:

1、领导归因理论

2、魅

35.职业生活质量是指在工作中员工所产生依据;

4、能促进组织和个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合能产生公平感时的适宜差别的值 整体性(知觉的连续性、知觉的接近性、知觉的封力领导理论

3、交易型领导于变革型领导

4、领导的心理和生理健康的感觉 作;

5、有利于组织和本人有针对性的制定培训和 闭性、知觉的相似性)

3、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替代品理论,自我领导与超级领导

31.面谈法:面谈法是研究人员通过与表插着开发计划;

6、有利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扬长35.组织结构合理化组织结构合理化是指组织恒常性

直接交谈,来探索被调查者的心理状态的研究方法。避短,发挥人力资源的最佳效益。内部各运行要素的合理有效的配置及运行机制功知觉对象的组合原则:

1、接近原则

2、相似原组织变革的模式:

1、以组织结构为中心的变

32.群体间互动:指发生在不同工作群体之间38.影响群体思维的因素有哪些?答:(1)群能能有效发挥组织结构的合理化程度决定着组织则

3、闭锁原则

4、连续原则 革

2、以人为中心的变革

3、以技术为中心的变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体凝聚力。凝聚力强的群体内部讨论较多,能够带的指挥系统与意见沟通系统的有效性并对组织(设备的更新、工艺程序的改变、操作程序的改变、33.领导的资源控制权:指人力、物力、财力来更多的信息,但这种群体领导是否不鼓励群体成目标的实现、组织整体功能的发挥及组织成员的心知觉形成的主观因素:

1、兴趣

2、需要和动机信息沟通系统的改革、自动化等)

等资源的分配权力,包括:决策权、人事权、指挥员提出反对意见,尚难确定。(2)群体领导理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3、个性特征

4、经验

5、情绪状态 来自个人的变革阻力:1.心理上的抵制(职业权、财务审批权、物资分配权等,是领导对组织和者的行为。如果群体公正无私,鼓励群体成员提出 社会知觉的偏差:首因效应、光环效应、投射认同、隐讳的不安全感、依赖性)

2、经济上的原下属人员控制的手段。自己的意见,群体成员会提出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36.简述组织行为学两重性的主要表现和来源。效应、对比效应、刻板效应、煮蛙效应 因(担心技术变革后被解雇、担心因职务改变而降

34.组织的管理层次:指因管理幅度的限制而法,并进行更多讨论。(3)群体领导在讨论初期,组织行为学既有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一般规 薪、担心增加劳动强度但收入不变)3心理和行为形成的组织纵向层次的等级层次。应该避免表现出对某种方案的偏爱,因为这样做会律性这种自然属性,又具有特殊规律性的这种社会价值观含义: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在满足需要上的惯性

35.工作生活质量:一定组织内的成员通过他限制群体成员对这个问题提出批评性意见。(4)属性。这钟两重性由多学科性、人本身的两重性和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来自组织的变革阻力:1.组织结构2.、资源的们在组织里所担负的工作经历和成就来满足他们群体与外界的隔离会使内部可选择和可评价的不管理的两重性决定的。限制

3、社会因素的抵制

需要的程度。同的方案减少。37.简述社会知觉的内容。1.对他人的知觉:态度的概念:是指个体对歌中事物和现象所持对待组织变革的管理策略:

1、管理者具有变

31.案例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是对组织内的个39.简述在管理实践中有效应用强化手段应遵对他人的需要、动机、价值观、兴趣、能力等的知有的一种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倾向。革成功的信念2.了解现实,预测未来

3、主动变革体、群体或组织的一个或几个更多变量之间的关系循的原则。答:(1)要设立一个目标体系要把国家、觉;2.对人际关系的知觉;3.对角色的知觉;4.对态度的特点:

1、态度的社会性

2、态度的针对

4、激励学习,鼓励建议

5、修匀

6、缓冲

7、阻止 作出描述和说明的一种研究方法。企业和个人的目标结合起来;(2)要及时因果关系的知觉。性

3、态度的协调性

4、态度的稳定性

5、态度的间

32.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是由霍曼斯反馈和及时强化;(3)要使奖酬真正成为38.群体互动行为是怎样产生的?所谓群体互接性

6、态度的两极性 工作设计:

1、工作内容包括工作的多样性、首先提出的人际关系理论的一种,他认为人们之间强化因素;(4)要多用不定期奖酬,少用动:发生在不同工作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 自主性、复杂性、常规性、难易性、整体性等

2、的关系,人们的社会行为是一种商品交换,这不仅定期奖酬;(5)奖惩结合,以将为主。用。群体间的行为如同群体内部行为一样,当他们组织承诺的决定因素:

1、个人特点

2、角色状工作职能包括工作责任、权限、信息沟通、工作方是物质商品的交换,而且是赞许、声望、符号等非40.动机与行为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置于组织环境的相互联系时,需要保持、维护和加况

3、工作的某些特征

4、工作经历。法、斜作要求等

3、工作关系包括与他人交往的关物质商品的交换。哪些方面?答:动机和行为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强群体在组织的地位、权力和利益分配,参与对组工作压力源:

1、工作负担

2、工作条件

3、角系、建立友谊的机会、对班组工作的要求。

4、工

33.非正式领导:非正式领导是指领导者不是系,其复杂性表现在动机与行为关系的复杂性;织资源的占有。同时,由于组织的业务流程和工作色冲突与模糊

4、人际关系

5、组织变革

6、攻击行作结果或绩效包括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工作效率靠组织所赋予的职权,而是靠其自身的特长而产生(1)同一动机可以引起种种不同的行为;(2)需要,各群体间必然存在客观的依从关系 为

7、工作与家庭冲突

8、价值观差异。与效益

5、工作结果的反馈等。的实际影响力进行的领导活动 同一行为可以出自不同的动机;(3)好的动机可39.简述途径—目标理论的原理和指导原则。

34.组织成员的认同感:组织成员的认同感是能引起不合理甚至错误的行为;(4)错误的动机原理:领导的管理行为应该以关心下属和组织的指缺乏性挫折包括:物质缺乏、能力缺乏、生理组织发展趋势:

1、高速度

2、组织扁平化

3、指组织成员愿意为组织目标而奋斗的精神状态,是有时被外表积极的行为所掩盖 引为基本出发点,并以此帮组下属建立明确的工作条件缺乏、经验缺乏、感情缺乏等。组织运行柔性化

4、组织管理人本化

5、组织协作组织成员群体意识与群体态度的总和 36.简述文化的功能。1文化是区别不同社会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途径,其中还要考虑诸多因素的根据挫折情境的不同,可将其分为需求挫折、团队化

6、学习型组织

35.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指在狭义的组织管的标志 2文化使一个社会的价值观更系统化 3文影响。行动挫折、目标挫折。需求挫折主要是指内在需求组织文化最早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管理理领域内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倾向,实质上是一化为社会的团结和组织的凝聚力提供了一个重要指导原则:领导者要创造条件,清除工作障碍,得不到满足所带来的心理挫折感。学界提出

个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把组织成员结合在一起的基础 4文化为社会结构提供了材料和蓝图 5社提高工作满意度,满足下属的需要和成长发展机会。挫折防卫的机制:攻击性防卫机制、自我防御从组织文化的表现形式来看,可分为显性和隐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和首先规范的总和。会和组织的文化塑造社会和组织的个性与性格 40.简述组织文化的内容。1.组织的目标或宗防卫机制、自我逃避防卫机制。性两大类

1、组织文化的显性内容:组织标志、工

31.工作态度: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37.简述制约群体有效性的外部环境条件。1旨;2.共同的价值观;3.作风和传统习惯;4.行为提高个体自我挫折承受力:

1、正确认识挫折

2、作环境、规章制度、经营管理行为

2、隐性内容:价和行为倾向。组织战略 2权力结构3正式规范 4组织资源 5人规范和规章制度。正确归因

3、确定合适的抱负水平

4、创设一定的组织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组织精神

32.群体促进效应群体促进效应也称为群体员甄选过程 6绩效评估和奖酬体系 7组织文化 8D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与管理的具体措施建立挫折情境

5、心理上做好面对挫折的准备

6、建立美国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强调三个“硬性S”,即助长效应,是指一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别人同时参加物理工作环境 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使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能随着和谐的人际关系。战略、结构、制度。

或在场旁 38.简述领导威信的作用。1决定领导者影响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得到改善。目前主要要解决社会 组织文化的维系:

1、经理和团队注意过程

2、观,活动效率会提高的一种现象。力的强弱 2是提高领导效能的重要条件 3有利于公正、公平和正义问题,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政府创造性行为的特点:首创性、有用性、适应性、事件和危机的反应

3、模范作用、教育和指导4、33.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为了达到激励员推进组织改革 4有助于融洽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与之的沟通渠道。主动性。奖励和地位的定位

5、招聘、选拔、提升和解聘

6、工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关系 5有利于吸引人才 H何谓激励?有效激励的手段与方法有哪些?创造性行为的类型:技术发明性、科学发现型、仪式和典礼

道德 39.简述组织变革的内容。1组织变革的内容激励是指鼓舞、指引和维持个体努力指向目标行为艺术塑造性、组织管理型。组织文化建设的方法:

1、选择适当的价值标

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激励措决定着组织变革活动的性质与规模是选择组织的驱动力,它对行为起着激发、加强和推动的作用。准

2、强化员工的认同感(1)利用一切宣传媒体和施的总和。变革策略所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2组织变革内容目标激励,工作激励,持股激励,榜样激励,荣誉职业生涯规划的决策类型:按照个人对职业生舆论(2)树立典型人物和英雄人物(3)加强相关

34.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是一种以点概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a组织结构方面的改革 激励,组织文化激励,危机激励。涯规划的决策风格,可以将职业生涯规划的决策类培训计划

3、提炼定格(1)精心分析(2)全面归思想方法,它以事物的某一特性为依据,而忽视事b技术方面的改革 c人事方面的改革 d影响环境K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的原则?研究程序的型分为四类:依赖宿命型、冲动直觉型、犹豫逃避纳(3)提炼定格

4、巩固落实(1)必要的制度保物的其它方面的改革 公开性,收集资料的客观性,观察与实验条件的可型、系统理性型。障(2)领导率先起示范作用

5、丰富发展

特性就对整个事物全面评价,结果产生了错觉。40.简述组织文化的积极作用。1目标导向功控性,分析方法的系统性,所得结论的再现性,对职业生涯前景筛选:需求筛选、能力与能力倾

35.组织的亚文化组织的亚文化是指大组织能 2凝聚功能 3激励功能 4创新功能 5约束功能 未来的预见性。向筛选、工作价值观筛选。

下载自考《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30002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自考《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30002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精选合集)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创设条件、提供物质材料和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通过运用不同的方法、方式设计与组......

    第三周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

    第三周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 基本知识点分析: 1、 什么是教学? (1)王策三——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教学永远包括教和学,没有了学,教就不能存在,而没有了教......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范文合集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之一 首先让我们来回顾: 一、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 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语言领域提出了以下目标:第一、乐意与人交谈,......

    幼儿园教育活动与组织(改版)

    幼儿园教育活动与组织30002 第一章小结 1、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有目的、 有升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 过程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主要特 点有目的性和......

    自考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考试例题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一.名词解释: 1.组织:是指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结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

    2013自考会计制度设计重点复习资料

    第一章 会计制度设计概述 一、名词解析 会计制度:是由政府部门和企业单位对会计工作的规则、方法、程序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会计制度设计:是以会计法律、法规为依据,用系统控......

    自考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复习资料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考试小抄 1、行政法:是指调整行政权被行使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以及对行政权进行规范和控制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行政法律事实:是指由行政法律规非行......

    自考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复习资料

    自考《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0910) 复习资料 历年考试主观题汇总(2013-2016) 简答题 1. 请简述公司制企业的特点。 2. 迈克尔·波特提出了哪五种竞争力? 3. 请列举至少五种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