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范文合集

时间:2019-05-12 22:44: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第一篇: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之一

首先让我们来回顾:

一、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

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语言领域提出了以下目标:第一、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第二、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第三、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第四、喜欢听故事、看图书;第五、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

通过对《纲要》的语言教育目标的理解,可以把幼儿园语言教育总目标划分为四个大方面,即倾听、表述、欣赏文学作品和早期阅读,并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幼儿实施教育。

1.倾听方面: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倾听是儿童感知和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是幼儿语言学习和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种行为能力。懂得倾听、乐于倾听并且善于倾听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语言的内容、语言的形式和语言运用的方式,掌握与人进行语言交流的技巧。

2.表述方面: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一定的语言内容、语言形式以及语言运用方式表达和交流个人观点的行为,是幼儿语言学习和语言发展的主要表现之一。只有懂得表述的作用、愿意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见解,并且具备表述能力的人,才能真正与人进行语言交际。

3.文学作品欣赏方面: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因此要尽可能地给幼儿创造学习各种文学作品的机会。

4.早期阅读方面: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等感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法,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阅读和前书写技能。

二、幼儿园语言教育的内容、途径

内容:专门的语言教育内容和渗透的语言教育内容两类结构。

(一)专门性语言教育:是指遵循语言教育规律来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实现语言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是组织和传递语言教育内容的实施环节,是落实语言教育任务的具体手段,是教幼儿学习语言知识,教幼儿学习语言形式,教幼儿学习语言运用技能的过程。

(二)专门性语言教育活动的类型

专门性语言教育活动的类型主要包括讲述活动(看图讲述、动画片讲述)、听说活动(语言游戏、谈话活动)、文学活动(故事、诗歌、散文)和早期阅读几种形式。

(三)渗透性语言教育:1.在日常交往中指导儿童学习语言。2.通过常规主题活动发展幼儿的语言。3.通过区角活动发展幼儿的交往语言。

途径:通过组织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进行语言教育,通过日常生活各个环节进行语言教育,通过游戏进行语言教育,以及在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中进行随机的语言渗透教育等。下面针对专门性语言教育活动(语言课),谈谈如何设计与组织。

三、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

要组织好语言教育活动,重要的是要设计语言教育活动方案。在设计方案时,教师要制定语言教育活动的目标,要选择能实现目标的具体内容,要选择考虑与内容相适应的活动方式等。因此,可以说,教师设计语言教育活动,就是将一定的目标、内容和活动方式转化成一个个具体方案的过程,也是对幼儿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的具体体现。它应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一)设计原则

(1)注重幼儿获得经验的原则

设计任何一组或一个语言教育活动,教师都必须注重幼儿的语言经验。只有以儿童语言经验为出发点,才能保证设计出来的活动符合幼儿语言发展的需要,才能使设计的活动对儿童语言发展真正起到促进作用。

注重幼儿获得经验的原则包含以下两层意思。

1.考虑教育对象现有的发展水平,即他们已经获得的经验。如果不掌握本班幼儿已有的语言发展水平,设计的活动就可能成为无的放矢的活动。如组织小班幼儿进行情境谈话“做客”,教师就需要观察了解这个班幼儿已有的经验,是否已掌握了一般做客时所用的礼貌语言等。

2.考虑根据幼儿原有经验再为幼儿提供一些什么新的经验,这些新的语言学习经验内容应当建立在幼儿已经获得经验的基础上。如当幼儿参与情境谈话“做客”这个活动时,教师可引导他们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做客”的交往方式和语言运用方式,原有经验和新的内容会引发幼儿较强烈的学习兴趣。因此,新的语言学习经验内容对参与活动的幼儿来说,是“跳一跳,够得着”的果实,有一定的挑战意味。当幼儿积极参与活动时,他们可以通过学习,将这部分的经验内容再次吸收转化为已经获得的经验。在设计语言教育活动时,教师要考虑幼儿主动活动与教师参与活动的比例关系。实际上,这也是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活动中主导作用的具体化问题。当然,幼儿和教师在活动中的主体和主导关系是相互作用的,会根据具体活动内容、活动要求而发生变化。当需要的时候,教师在活动中参与主导作用发挥得多一些;不需要时,教师参与主导作用就发挥得少一些。如何才能做到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发生适度的影响呢?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1.了解每一个幼儿(包括个别幼儿的特点在内)的发展水平。由此,教师决定自己在活动中参与组织成份的多少。

2.找出语言教育活动中出现的新的技能、新的语言要求。由此,教师策划自己参与指导的重点和难点。

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各种活动内容和方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不同的活动内容可以选择相同的活动方式;同一个活动内容也可以选择不同的活动方式。因此,教师在设计语言教育活动时,应注意活动内容和方式相适应的问题。

1.根据具体的内容决定采取适当的活动方式。如学习童话《金色的房子》,教师可以考虑采用表演游戏的方式来帮助4~5岁幼儿理解童话内容,体会作品角色的情感心理。若是一首短小的儿歌或学习某个讲述内容,就不能用表演方式进行了。

2.根据教育对象选择活动方式。如有的故事内容很适宜进行表演,但表演对参加活动的某个年龄班幼儿有较大难度,这时教师应考虑改用其他活动方式来进行。

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幼儿学习吸收的主要是语言信息材料,但也包括那些与语言有关的其他信息材料。如活动中除了有语言,还可能有音乐、美术、动作等不同发展领域活动因素并存。

作为语言活动的设计,应坚持从语言角度来设计活动。在设计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育活动的要求、内容和形式应从语言角度进行思考,为幼儿提供适宜其语言发展需要的学习机会。

2.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其他领域活动因素的参与(如什么时候要辅之以音乐或美术的活动手段),要根据活动内容的要求而定,要从如何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主动积极地学习、完成学习任务来定。

3.教师在设计活动时,从语言角度出发,经过其他方式、符号的共同参与,最后仍应回到语言上。既不要简单盲目地把活动搞成语言、音乐、美术等的大拼盘,也不要忘记落实到语言教育的根本点上,不能喧宾夺主。(5)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

在设计语言活动时,教师应具有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要使设计的活动既面向全体儿童,又重视个别差异。

面向全体幼儿,是指教师要了解全体参加活动儿童的需求,教师要站在教育对象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把握活动设计的尺度,使活动设计能照顾到面。如组织谈话活动,教师应注意本班幼儿已有的谈话经验和他们可能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以及他们的语音、语义、语法和语用水平。如让本班幼儿谈论去商店买东西,将主题定在“买玩具”、“买食品”上,就比较适合孩子的普遍需要,也能较好地引发儿童的兴趣和运用他们自身的经验。

在面向全体的同时,教师要注意个别幼儿的差异。教师对那些有可能超越一般活动要求或有可能在活动中出现困难的幼儿都要予以帮助,既要为能力强的幼儿准备发挥他的能力的机会,又要为能力较弱的幼儿或不具备这方面经验的幼儿提供补偿的机会。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之二

(二)具体要求:

1、认真钻研教材

教材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近几年来,新编《福建省幼儿园教师用书》,为基层教师提供了选择性和操作性较强的领域和主题活动内容,对我们县级幼儿园开展课改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使用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对教材内容顺手拈来,对活动目标和活动建议全盘照搬,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教师应如何根据实际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创造性的分析、处理教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把《教师用书》用好用活?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研讨的问题。

要想组织好一堂语言课,首先要备好课,而备课首先就是备教材,所以钻研教材是教师进行上课前所必须进行的第一项工作。当我们拿到一个语言教材时,首先要想的是“应该教给幼儿什么”,也就是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其次教材中对幼儿学习和理解起主要作用的部分在哪里(即教学重点);教材中幼儿不易理解或掌握有困难的部分在哪里?(即教学难点)要解决这一问题,老师们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理解编写意图,挖掘内在价值,掌握教材特点,准确地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在备课过程中还应结合课程标准,备幼儿、备方法、备过程、备资源,才能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手中有方法。只有做到这些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那么教师应怎样钻研教材呢?

(1)深刻理解教材

深刻理解语言教材是指对幼儿语言教材中所体现的思想内涵、教育价值、语言美感等的理解。如在开展阅读活动前,教师必须自己先读懂画面和文字,把握图画书的真正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或思想脉络,并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以帮助幼儿理解图画书所要传递的重要价值。如《鸟窝里的树》是一则充满爱意的童话故事。树的种子落在一个充满爱意的鸟窝里,鸟窝里不仅平安地孵出了小鸟,小树苗也在鸟窝旁茁壮成长。让读者充分感受到每一生命都如此宝贵,都值得珍惜。教师在理解了作品内涵的基础上,抓住鸟窝里长出了小树苗,小动物有什么反映?有什么办法既保护鸟窝,又保护小树苗?这个关键问题引导幼儿展开讨论,体现了作品所表达的内涵。那就是对生命的爱和尊重。从后来鸟窝发生的变化和小树苗发生的变化,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动物与植物间和谐相处的画面,更让我们体会到爱的一种回报。有了这一层理解,教师在教授时就会按照作者的思路一步步地来引导幼儿,充分发挥它的教育价值。

理解语言教材需要教师紧紧抓住教材的特点和幼儿的需要来确定目标和重难点。幼儿园语言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讲述活动、文学活动、早期阅读等,即使是文学活动又有不同的体裁,有故事、诗歌、散文等形式。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文体特点,教学的重点也不同。如看图讲述——重点是以图引领幼儿学习语言。主要是引导幼儿细致观察图片,从图片提供的线索进行描述,注重描述中用词的准确和多样以及展开适当的创造性讲述。最后由每张图的内容讲述组成一个故事。

新授故事——重点是通过整体感知故事,倾听故事,让幼儿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参与学习故事中的重点对话、或重点段落,了解情节的发展和角色的特点,并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渗透。

有的教师由于不能透彻理解教材,对制定目标常常感到棘手,以至于教学法不能灵活运用;还有的教师不论什么教材都按照固定的模式处理。如:小班故事《粉红鸭》主要是要让孩子体会与人交往的快乐情感,克服自身的害羞心理。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却把重点定在故事的学习上(注重知识和技能培养),把目标定为让幼儿知道故事题目和角色,通过提问使幼儿初步了解故事内容,却不注重对幼儿情感的培养。因此,在语言活动中,特别是对幼儿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提升对音、词、句、段、章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更要以一颗童心去感受作品独具的美学特质,把提高幼儿对文学艺术的审美能力作为培养重点。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以自身对文学美的理解去感染幼儿的情绪,激发幼儿对作品的兴趣。(2)分析、处理教材。

传统的幼儿语言教育重视知识技能的学习,特别是对语言教材的主要内容、重点词句的复述和理解。而《新纲要》倡导幼儿语言教育要重视幼儿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努力为幼儿创设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愿意说的语言环境。根据这样的方向,幼儿语言教育必须充分重视培养幼儿教师处理语言教材的能力,使幼儿在熏陶中学会如何去感悟作品。

使用教材时,应提倡教师对教材做符合学情的处理,要把创造性地解读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结合起来。如当我们面对一篇意境优美、词汇丰富、篇幅较长的文学作品时,需要我们当回裁缝,斟酌取舍,裁剪掉多余部分,选择最符合幼儿认知特点和最能发挥自身教育优势的内容来实施教学,因为只有舍弃(忽略)了次要的那一部分,才能使应该在本篇中着重学习、感受的这一部分凸现出来。如:省编教材大班上期的《秋天的雨》,是一篇意境优美、篇幅较长的散文,它赋予秋天的雨以生命,把它比喻成一把钥匙,以此来描述它给自然界带来的变化。但就是这样一篇优美的散文,却让许多教师在教学时束手无策。因为它既描述了秋天五彩的颜色,又提到了各种香味和声音,既要让幼儿用眼睛去发现秋天的美,又要让幼儿用鼻子去闻、用耳朵去听,还要理解什么叫比喻„短短一节课,教师往往是手忙脚乱,幼儿也常常是应接不暇,犹如云里雾里,虽然欣赏了好几遍,但脑海中似乎只留下了“秋天的雨”。面对如此尴尬的教学效果,我认为教师事先必须学会“裁”如同一位裁缝师用一块布料做成衣服,必须先裁剪掉多余的部分,使之适合特定的身材。或重点让幼儿欣赏秋雨带给自然界的五颜六色,或注重引导幼儿聆听秋雨带给小动物过冬的消息„而其余部分可在幼儿充分理解、感受之后,在延伸活动中逐渐渗透学习。

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有的图画书页数较多,因此教师要有重点地对幼儿进行指导,处理好精读和泛读的关系。如《鸟窝里的树》这个内容,图画书共33页,在第一次活动时,如果教师要完整的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肯定要花很长的时间,重点肯定把握不好。因此,教师可在活动前先让幼儿自主浏览一遍图画书(泛读),使幼儿了解基本内容。然后,教师充分利用教学时间,重点引导幼儿边看边讨论:鸟窝里长出了小树苗会发生什么事?小动物想出了什么办法?这些办法鸟先生、鸟太太同意吗?为什么?最后小动物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既保护了鸟窝又保护了小树苗?鸟窝和小树苗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通过有重点地帮助幼儿分析、把握图画书的内涵,提高了集体阅读活动的质量(精读)。对教材的处理,还体现在对教材的适当修改和补充。如针对故事中人物多、对话多幼儿难以记忆的情况,教师可以对故事角色和对话进行修改,使幼儿更容易理解。如散文诗《找家》。

甜甜有盒五彩笔,爱画啥就画啥。宁宁问:“你能给小鱼找家吗?”甜甜拿起蓝色画笔,刷刷刷,蓝色的大海是小鱼的家。洋洋问:“你能给小鸟找家吗?”甜甜拿起绿色笔,嚓嚓嚓,绿色的森林是小鸟的家。奇奇问:“你能给石榴找家吗?”甜甜拿起黄色笔,哗哗哗,金色的秋天是石榴的家。“呜呜——”谁在哭?噢,布娃娃没有家。咦!我们的家呢?甜甜拿起五彩笔,刷刷刷,嚓嚓嚓,哗哗哗,哦!我们的家——是中国。

在教授这首诗歌前,教师通过反复的吟诵后,发现它有两点不足:一是人物角色较多,除了主人公甜甜外,还有宁宁、洋洋、奇奇;二是画笔的象声词变化频繁,有“唰唰唰、嚓嚓嚓、哗哗哗”。虽然角色多,象声词变化频繁,可以使散文诗更丰富,更富于变化,但同时也会造成幼儿记忆障碍,给熟练朗诵带来干扰。通过分析,教师发现这首诗的重点并不是人物角色之间的关系或是学习象声词,而是让幼儿理解大海和小鱼、森林和小鸟、秋天与石榴、玩具橱与布娃娃、中国与小朋友之间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因此,教师对诗歌进行了微小的改动,一是将宁宁、洋洋、奇奇三个不同的角色转变成“奇奇”一人,这样散文中的一问一答就在奇奇和甜甜两人间展开。二是把散文中的象声词都变成“唰唰唰”,并配上动作辅助教学。幼儿朗诵起来就顺口多了。

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在于课前认真地钻研教材,倾听文本,对教学内容烂熟于心。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总是得益于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教学重难点的准确把握,知识点和能力要点的落实到位。课堂教学思路清晰,课堂问题设计精妙,课堂引领得法,教学环节安排科学,课堂教学密度合理,也都得益于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磨刀不误砍柴功”,只有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精彩有效。

2、制定活动目标

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目标制定,是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环。订得恰当与否,将对整个活动设计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包括影响活动设计的方向、范围和程度。

教育活动目标可分为终期目标、阶段目标和活动目标三个层次。其中,活动目标(即具体的每次语言活动的目标)处于最具体的层次,也是最贴近教育实践活动的目标。它是每一次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因此,教师要重视活动目标的制定,具体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活动目标要着眼于幼儿的发展,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目标的制定要适应幼儿的需求、兴趣与已有的发展水平,符合幼儿语言发展的规律。其二是目标的制定应将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作为落脚点,也就是要落实到幼儿对语言内容、语言形式和语言技能的掌握上。

(2)活动目标的内容和要求,在方向上要与终期目标、阶段目标相一致。活动目标要为阶段目标和终期目标服务,而终期目标和阶段目标正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活动目标落实在每个幼儿身上。因此,在制定具体目标时,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注意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地提出目标,使幼儿能从具体到抽象、从直接到间接地获得语言经验。

(3)目标的内容应包括认知、情感态度和能力三个方面。

(1)知识概念的学习,包括所获知识的数量和种类,以及操作这些知识的技能和能力。如要幼儿掌握多少词汇、句式,以及懂得在什么样的语言情境上运用这些词汇和句式。

(2)情感态度的学习,包括兴趣、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如形成幼儿耐心而有礼貌地倾听别人说话的态度,产生乐意在集体面前讲述自己经历的事和图片内容的兴趣,懂得并遵守语言交往中的一般规则。

(3)能力的学习,包括组词成句的能力和在具体语言情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如能根据不同的听者和不同的情境,恰当地运用有关的词汇、语法和语调;能用连贯的语句说清楚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也能听懂别人所表达的意思。虽然教师们都掌握了相关的理论,但在实际制订中特别是在表述中常常存在一些问题: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之三

4、活动目标制订中常见的几个问题:(1)目标陈述混乱、针对性不强

案例:中班语言活动“我喜欢的书” 活动目标:

1、在看看、讲讲的交流活动中,丰富与阅读有关的经验;

2、体验在阅读中发现的快乐,激发阅读的兴趣。

分析目标第一条中所提到的“与阅读有关的经验”过于宽泛,空洞无物。教师对幼儿在阅读方面的经验已有初步的了解,在本次活动中可以对哪些具体的阅读经验进行归纳、梳理和提升,同时又可以丰富哪些新经验,都应该在目标中予以较清晰的表述。这样才能帮助教师在设计活动过程时有针对性地围绕目标层层展开。改进建议:

1、在看看、猜猜、讲讲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书的结构和特征,知道不同的人喜欢看不同的书;

2、提高阅读的兴趣,能积极地参与自主阅读并有初步的理解。(2)目标关注知识技能,淡化能力 案例:小班儿歌《伞》

老:在感受、理解儿歌的基础上,初步学念儿歌,并能大胆表现。

新:运用已有经验帮助小动物寻找合适的伞,尝试用儿歌表现,体验帮助小动物的快乐。

分析:老目标指向儿歌的学习,重在知识的获得。新目标关注幼儿表现技能的提升。关注幼儿能否运用在主题中积累的已有经验。儿歌表现是一种载体,活动不特别强调学会具体的儿歌。应关注活动中幼儿的情感体验,关注幼儿的和谐发展。

(3)目标超难度,以长效目标代替具体活动目标。如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想象力等。需要长时间培养,不可能一次活动就能完成。(4)目标不能突出本学科特点

案例:小班语言故事《不怕冷的大衣》 目标:

1、知道冬天多运动就不怕冷;

2、通过体育运动进一步体验“不怕冷的大衣”。显然,这些目标虽体现了整合的教育理念,但却忽视了“语言教学”这一重要目标。

改进建议:教学目标的制定应符合本学科的特点,即使进行整合教学,也必须以本学科的内容为重点,整合进来的内容应是为本学科的教学目标来服务的。因此,建议将上述目标改为:

1、能认真地倾听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2、能响亮地说出故事中主要人物,读准动词:躲、跑、跳:

3、通过运动感受到“不怕冷的大衣”就是运动。(5)以“写过程”代替“写目标”,目标缺乏价值定位

案例:大班活动“摘橘子” 活动目标:

1、通过看照片和录像回忆、交流各自在摘橘子活动中的经历;

2、在观察、比较的过程中发现橘子成熟的简单过程,萌发爱护植物的情感。目标的表述只要明确活动的价值定位即可,而没必要把过程一一罗列在目标中。因此,我们在目标的表述上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明确而详细地说明目标内容,是谈话目标还是讲述目标或是阅读目标;二是目标应从幼儿的角度发起。(要完成目标的是幼儿而不是教师);三是语言要简洁、明了。

目前,我们主要用的是省新编教材,教材为每个活动都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但很多是大目标,不是一次能完成,教师们应根据幼儿实际水平和兴趣、需要进行分解和细化,不应全搬照抄。

(三)选择有效活动形式

活动形式包括听故事、唱歌、角色表演、做游戏、看图说话、调查访谈、填表、画图、做动作、听指令做手工等。形式是为实现目标而服务的,不是把什么方法都用上活动就会好。什么方法能快速解决问题,让幼儿迅速理解才是有效的形式。比如,有位教师在上诗歌教学时一会儿让幼儿看碟片,一会儿请幼儿听磁带,还让幼儿表演诗歌,形式丰富多彩,幼儿忙得不亦乐乎。这首诗歌很美,也不难,但一个教学活动下来,大多数孩子没能学会。什么原因?主要是教师没有对诗歌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深人浅出的分析,帮助幼儿理解。所以,尽管活动让人眼花缭乱,但教学并没有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的教学是无效教学。

四、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组织

活动设计的结果是一份完整的静态计划。而活动的组织实施,则由于幼儿的参与,成了一系列动态发展的进程。整个活动过程中,需要解决好不少问题,如怎样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也就是如何将一个高层次目标准确地转化为多个低层次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一步一步递进。还有就是时间段的分配怎样做到科学、合理。一般来说,每一个教学内容可以是一节课完成,可以是两节课完成,还可以是三节课完成,老师要根据课的内容的深浅、小朋友接受能力来看。在教学中,课的引入部分要较精彩,能吸引孩子们很快进入学习的状态,所占时间很短。课的重点、难点的教学,老师的提问要到点,才能启发和引导幼儿清晰明了了解课的重点、难点,语言太多,提问太杂、没有主次、条理不清,会把孩子们弄糊涂了,自己的思路也不清晰。这部分所占时间较多,课的结束部分自然、合理,所占时间较短。如果时间段分配地不科学、不合理,衔接的不自然,那你事先备出那么优秀的课也没有用,教学效果肯定达不到预期效果。这也是为什么有的老师,备课备的很好,但上起课来总觉得哪里欠缺,孩子掌握的不好的原因。

(一)语言活动的指导

在语言教育活动的实施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面发挥良好的中介作用。1.直接指导

教师通过语言示范、启发提问、讲解、评价等手段,直接指导幼儿的活动。根据幼儿语言经验及语言水平的实际状况,一般对小班幼儿或语言发展较差的幼儿,或教育内容难度较大的语言教育活动,教师较多地运用直接指导方式。2.间接引导

教师通过自身语言潜移默化的影响、语言的提示、眼神或手势的暗示等手段,引导幼儿主动、积极地参与语言活动。这种间接引导方式,对年龄稍大的幼儿和语言发展较好的幼儿宜于多用。3.环境条件的利用

从本质上讲,利用环境条件也是一种间接引导。教师利用语言活动设备、教具和学具,如幻灯、图片、木绵等的教具,电视、录像、VCD等,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主动、积极参与活动的愿望,帮助幼儿在活动中提高语言能力。根据幼儿的表现和活动过程的实际情况,教师要灵活运用以上各种指导手段,使幼儿始终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达到目标,圆满结束活动。

另外,教师自身的语言修养,即语音是否准确,吐词是否清晰,用词是否得当,内容是否简洁有条理,语调是否生动、有感染力等等,都能对幼儿语言发展起到十分显著的作用。下面谈谈如何提高提问的有效性问题。

(二)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提问是一种最直接、最常用的师幼交流的方式,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西方学者德加默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这种看法不无道理,教师提问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幼儿语言活动的兴趣,巧妙设问可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可见,提问在语言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面向全体,引发思考。

一个班级中幼儿的发展水平会有差异,个性也不同。教师设计问题时要以调动全班幼儿的兴趣与积极主动性为目标。如在故事《小猴卖0圆》的教学中,可在故事前提问“小猴要卖0,谁会来买呢?”这样的问题会让每个幼儿都能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且都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在这个故事的结尾有个问题“它们的o各是什么?”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我们可以把它分解,如“小鸭买的o是什么?”“小猫买的o是什么?”在幼儿回答问题后,对能力强的幼儿要适时追问,引发进一步思考。如当幼儿回答出“小鸭要买的o是游泳圈”时,可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而对能力弱的幼儿要及时给予辅助提示,如当幼儿回答不出小老虎买的是足球时,可辅助提问:“什么球可以让很多人在草地上踢来踢去?”这样可以让每个幼儿都能在自己的水平上得到发展又能体验到成功。又如《鸟窝里的树》第一个问题:封面上有什么?就是面向全体幼儿所提。(2)简洁明了,目的明确。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来设计问题,尽量避免诸如“你是不是不能同意他不这样做?”之类的拐弯抹角、深奥难懂的问题.另外,还要避免太长的陈述,有的教师怕幼儿听不清楚问的是什么,先说一大堆的话再提问题,或提出问题后,又马上加了很多说明,让幼儿不能专注思考。好的问题应能为教学目标服务,能紧扣重点和难点,由浅入深逐层展开,帮助幼儿梳理经验,使其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如故事《小猫钓鱼》中问题设计就比较简练:小猫第一次钓到鱼了吗?为什么?后来钓到鱼了吗?为什么?猫妈妈是怎么说的?等等。又如:《鸟窝里的树》,小动物想了什么办法帮助鸟先生和鸟太太,它们同意吗?为什么?

(3)一问多答,激发创造。

故事中的答案往往只有一个,但教师不能拿唯一的答案去束缚幼儿的想象、类比、推理等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应多设计一些能引发幼儿积极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使问题的答案多元化,尽量避免单一的选择性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以《小猴卖0》故事为例,教师不仅要让幼儿知道小猴卖给小伙伴的是什么东西,还要问一问“如果你是小猴,会卖给小伙伴什么东西?”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想象出相应的物体,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又如《鸟窝里的树》,书中虽然告诉了幼儿答案,但教师为了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引导幼儿讨论:你有什么好办法,即保护鸟窝又保护小树苗?(4)以问带问,发展语言。

设计这种问题主要是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观点,展开讨论。如:“你还有什么地方没有听懂?”“你喜欢故事里的谁?喜欢他什么?为什么喜欢?”这些问题可促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积极思考,使他们有问题可提,有话可说。

(5)适时提问,留有余地。

提问时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时机,能在开始问的不留到后面,需要在最后问的也不能提到前面来问,也可以边讲边问。但无论哪种问题都需要给幼儿预留充分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空间、时间,尽可能地发挥幼儿的自主性。

(6)积极评价,提升经验问题问了并不是完事了,教师要认真倾听幼儿的回答,并给予积极的评价。教师对幼儿的答案往往有一定的期待。对与自己期待一致的答案往往会充分肯定,对其他的答案则容易出现“请你再想想吧!”“噢”“恩”等模糊的评价,有的教师还喜欢重复幼儿的答案,还有的教师对幼儿的回答一律用不同程度的肯定给予回应,全是诸如“很好”、“真不错”、“你真棒”之类的回答,这是教师对幼儿回答的不恰当的反馈,这都不利于培养幼儿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可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进行追问,应加强有指导性地评价,以帮助幼儿梳理和提升经验。

1、当幼儿回答正确时,教师应肯定正确的观点,进一步诱导追问,激发幼儿再思考。可以进一步询问幼儿是怎么想的,他为什么这样想?除此之外还可以怎么办等。

2、当幼儿回答正确但不完整时,通过提示继续问“还有其他吗?”,“还有其他原因吗?”或给予一定线索给予有效的启发。老师在回馈反应时,应从实际出发。

3、当幼儿回答问题有困难时, 教师应耐心期待并积极设法促成转机。一般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分解难度、化难为易”、“转换角度、另辟蹊径”、“适当提示、给予线索”等方法。而不是采用干巴巴的语言让幼儿“继续”或你再想想、你再想想,一遍一遍地“逼”问,这样做不但不能有效的支持幼儿,反而可能让幼儿觉得老师在给自己施加压力。

4、当幼儿回答错误时,教师可以艺术性地纠正幼儿的错误观点,引导幼儿正确思考的方向;另一方面老师也可以对幼儿的错误回答不予回应,让幼儿在随后的环节中自行纠正错误观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幼儿的思维品质,培养幼儿的推理、分析能力。

5、鼓励幼儿自我判断或衡量同伴的回答,学会批判思维。让幼儿去评价班上其他幼儿的回答。如: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还有不同意见?让幼儿自我判定自己的回答是否准确,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有些问题教师可以马上给予反馈,有些问题可以在随后的教学中得到验证,因此没有必要马上给予回答。让幼儿相互作答,相互讨论,许多教师只抓住幼儿的第一个答案便迫不及待地做出反应,如进行评论出另外一个问题。实际上,如有可能,他们应首先提出问题,听取幼儿的两个或三个答案,然后再继续。

综上所述,一个有效的“好问题”,可以使幼儿的学习高效,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发展。而什么问题是“好问题”却没有固定答案和标准,教师要根据特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从整体上去把握课堂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与幼儿才有可能真正对话。

第二篇:幼儿园语言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首先让我们来回顾:

一、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

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语言领域提出了以下目标:第一、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第二、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第三、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第四、喜欢听故事、看图书;第五、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

通过对《纲要》的语言教育目标的理解,可以把幼儿园语言教育总目标划分为四个大方面,即倾听、表述、欣赏文学作品和早期阅读,并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幼儿实施教育。

1.倾听方面: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倾听是儿童感知和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是幼儿语言学习和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种行为能力。懂得倾听、乐于倾听并且善于倾听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语言的内容、语言的形式和语言运用的方式,掌握与人进行语言交流的技巧。

2.表述方面: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一定的语言内容、语言形式以及语言运用方式表达和交流个人观点的行为,是幼儿语言学习和语言发展的主要表现之一。只有懂得表述的作用、愿意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见解,并且具备表述能力的人,才能真正与人进行语言交际。

3.文学作品欣赏方面: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因此要尽可能地给幼儿创造学习各种文学作品的机会。

4.早期阅读方面: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等感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法,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阅读和前书写技能。

二、幼儿园语言教育的内容、途径

【】内容:专门的语言教育内容和渗透的语言教育内容两类结构。

(一)专门性语言教育:是指遵循语言教育规律来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实现语言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是组织和传递语言教育内容的实施环节,是落实语言教育任务的具体手段,是教幼儿学习语言知识,教幼儿学习语言形式,教幼儿学习语言运用技能的过程。

(二)专门性语言教育活动的类型

专门性语言教育活动的类型主要包括讲述活动(看图讲述、动画片讲述)、听说活动(语言游戏、谈话活动)、文学活动(故事、诗歌、散文)和早期阅读几种形式。

(三)渗透性语言教育:1.在日常交往中指导儿童学习语言。2.通过常规主题活动发展幼儿的语言。3.通过区角活动发展幼儿的交往语言。【】途径:通过组织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进行语言教育,通过日常生活各个环节进行语言教育,通过游戏进行语言教育,以及在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中进行随机的语言渗透教育等。下面针对专门性语言教育活动(语言课),谈谈如何设计与组织。

三、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

要组织好语言教育活动,重要的是要设计语言教育活动方案。在设计方案时,教师要制定语言教育活动的目标,要选择能实现目标的具体内容,要选择考虑与内容相适应的活动方式等。因此,可以说,教师设计语言教育活动,就是将一定的目标、内容和活动方式转化成一个个具体方案的过程,也是对幼儿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的具体体现。它应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一)设计原则

(1)注重幼儿获得经验的原则

设计任何一组或一个语言教育活动,教师都必须注重幼儿的语言经验。只有以儿童语言经验为出发点,才能保证设计出来的活动符合幼儿语言发展的需要,才能使设计的活动对儿童语言发展真正起到促进作用。

注重幼儿获得经验的原则包含以下两层意思。

1.考虑教育对象现有的发展水平,即他们已经获得的经验。如果不掌握本班幼儿已有的语言发展水平,设计的活动就可能成为无的放矢的活动。如组织小班幼儿进行情境谈话“做客”,教师就需要观察了解这个班幼儿已有的经验,是否已掌握了一般做客时所用的礼貌语言等。

2.考虑根据幼儿原有经验再为幼儿提供一些什么新的经验,这些新的语言学习经验内容应当建立在幼儿已经获得经验的基础上。如当幼儿参与情境谈话“做客”这个活动时,教师可引导他们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做客”的交往方式和语言运用方式,原有经验和新的内容会引发幼儿较强烈的学习兴趣。因此,新的语言学习经验内容对参与活动的幼儿来说,是“跳一跳,够得着”的果实,有一定的挑战意味。当幼儿积极参与活动时,他们可以通过学习,将这部分的经验内容再次吸收转化为已经获得的经验。

(2)教师与幼儿互相作用的原则

在设计语言教育活动时,教师要考虑幼儿主动活动与教师参与活动的比例关系。实际上,这也是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活动中主导作用的具体化问题。当然,幼儿和教师在活动中的主体和主导关系是相互作用的,会根据具体活动内容、活动要求而发生变化。当需要的时候,教师在活动中参与主导作用发挥得多一些;不需要时,教师参与主导作用就发挥得少一些。如何才能做到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发生适度的影响呢?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1.了解每一个幼儿(包括个别幼儿的特点在内)的发展水平。由此,教师决定自己在活动中参与组织成份的多少。

2.找出语言教育活动中出现的新的技能、新的语言要求。由此,教师策划自己参与指导的重点和难点。

(3)活动内容与方式相适应的原则

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各种活动内容和方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不同的活动内容可以选择相同的活动方式;同一个活动内容也可以选择不同的活动方式。因此,教师在设计语言教育活动时,应注意活动内容和方式相适应的问题。

1.根据具体的内容决定采取适当的活动方式。如学习童话《金色的房子》,教师可以考虑采用表演游戏的方式来帮助4~5岁幼儿理解童话内容,体会作品角色的情感心理。若是一首短小的儿歌或学习某个讲述内容,就不能用表演方式进行了。

2.根据教育对象选择活动方式。如有的故事内容很适宜进行表演,但表演对参加活动的某个年龄班幼儿有较大难度,这时教师应考虑改用其他活动方式来进行。

(4)不同领域相互渗透的原则

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幼儿学习吸收的主要是语言信息材料,但也包括那些与语言有关的其他信息材料。如活动中除了有语言,还可能有音乐、美术、动作等不同发展领域活动因素并存。

作为语言活动的设计,应坚持从语言角度来设计活动。在设计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育活动的要求、内容和形式应从语言角度进行思考,为幼儿提供适宜其语言发展需要的学习机会。

2.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其他领域活动因素的参与(如什么时候要辅之以音乐或美术的活动手段),要根据活动内容的要求而定,要从如何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主动积极地学习、完成学习任务来定。

3.教师在设计活动时,从语言角度出发,经过其他方式、符号的共同参与,最后仍应回到语言上。既不要简单盲目地把活动搞成语言、音乐、美术等的大拼盘,也不要忘记落实到语言教育的根本点上,不能喧宾夺主。

(5)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

在设计语言活动时,教师应具有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要使设计的活动既面向全体儿童,又重视个别差异。

面向全体幼儿,是指教师要了解全体参加活动儿童的需求,教师要站在教育对象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把握活动设计的尺度,使活动设计能照顾到面。如组织谈话活动,教师应注意本班幼儿已有的谈话经验和他们可能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以及他们的语音、语义、语法和语用水平。如让本班幼儿谈论去商店买东西,将主题定在“买玩具”、“买食品”上,就比较适合孩子的普遍需要,也能较好地引发儿童的兴趣和运用他们自身的经验。在面向全体的同时,教师要注意个别幼儿的差异。教师对那些有可能超越一般活动要求或有可能在活动中出现困难的幼儿都要予以帮助,既要为能力强的幼儿准备发挥他的能力的机会,又要为能力较弱的幼儿或不具备这方面经验的幼儿提供补偿的机会。

(二)具体要求:

1、认真钻研教材

教材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近几年来,新编《福建省幼儿园教师用书》,为基层教师提供了选择性和操作性较强的领域和主题活动内容,对我们县级幼儿园开展课改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使用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对教材内容顺手拈来,对活动目标和活动建议全盘照搬,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教师应如何根据实际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创造性的分析、处理教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把《教师用书》用好用活?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研讨的问题。

要想组织好一堂语言课,首先要备好课,而备课首先就是备教材,所以钻研教材是教师进行上课前所必须进行的第一项工作。当我们拿到一个语言教材时,首先要想的是“应该教给幼儿什么”,也就是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其次教材中对幼儿学习和理解起主要作用的部分在哪里(即教学重点);教材中幼儿不易理解或掌握有困难的部分在哪里?(即教学难点)要解决这一问题,老师们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理解编写意图,挖掘内在价值,掌握教材特点,准确地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在备课过程中还应结合课程标准,备幼儿、备方法、备过程、备资源,才能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手中有方法。只有做到这些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那么教师应怎样钻研教材呢?

(1)深刻理解教材

深刻理解语言教材是指对幼儿语言教材中所体现的思想内涵、教育价值、语言美感等的理解。如在开展阅读活动前,教师必须自己先读懂画面和文字,把握图画书的真正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或思想脉络,并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以帮助幼儿理解图画书所要传递的重要价值。如《鸟窝里的树》是一则充满爱意的童话故事。树的种子落在一个充满爱意的鸟窝里,鸟窝里不仅平安地孵出了小鸟,小树苗也在鸟窝旁茁壮成长。让读者充分感受到每一生命都如此宝贵,都值得珍惜。教师在理解了作品内涵的基础上,抓住鸟窝里长出了小树苗,小动物有什么反映?有什么办法既保护鸟窝,又保护小树苗?这个关键问题引导幼儿展开讨论,体现了作品所表达的内涵。那就是对生命的爱和尊重。从后来鸟窝发生的变化和小树苗发生的变化,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动物与植物间和谐相处的画面,更让我们体会到爱的一种回报。有了这一层理解,教师在教授时就会按照作者的思路一步步地来引导幼儿,充分发挥它的教育价值。

理解语言教材需要教师紧紧抓住教材的特点和幼儿的需要来确定目标和重难点。幼儿园语言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讲述活动、文学活动、早期阅读等,即使是文学活动又有不同的体裁,有故事、诗歌、散文等形式。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文体特点,教学的重点也不同。如看图讲述——重点是以图引领幼儿学习语言。主要是引导幼儿细致观察图片,从图片提供的线索进行描述,注重描述中用词的准确和多样以及展开适当的创造性讲述。最后由每张图的内容讲述组成一个故事。

新授故事——重点是通过整体感知故事,倾听故事,让幼儿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参与学习故事中的重点对话、或重点段落,了解情节的发展和角色的特点,并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渗透。有的教师由于不能透彻理解教材,对制定目标常常感到棘手,以至于教学法不能灵活运用;还有的教师不论什么教材都按照固定的模式处理。如:小班故事《粉红鸭》主要是要让孩子体会与人交往的快乐情感,克服自身的害羞心理。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却把重点定在故事的学习上(注重知识和技能培养),把目标定为让幼儿知道故事题目和角色,通过提问使幼儿初步了解故事内容,却不注重对幼儿情感的培养。因此,在语言活动中,特别是对幼儿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提升对音、词、句、段、章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更要以一颗童心去感受作品独具的美学特质,把提高幼儿对文学艺术的审美能力作为培养重点。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以自身对文学美的理解去感染幼儿的情绪,激发幼儿对作品的兴趣。

(2)分析、处理教材。

传统的幼儿语言教育重视知识技能的学习,特别是对语言教材的主要内容、重点词句的复述和理解。而《新纲要》倡导幼儿语言教育要重视幼儿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努力为幼儿创设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愿意说的语言环境。根据这样的方向,幼儿语言教育必须充分重视培养幼儿教师处理语言教材的能力,使幼儿在熏陶中学会如何去感悟作品。

使用教材时,应提倡教师对教材做符合学情的处理,要把创造性地解读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结合起来。如当我们面对一篇意境优美、词汇丰富、篇幅较长的文学作品时,需要我们当回裁缝,斟酌取舍,裁剪掉多余部分,选择最符合幼儿认知特点和最能发挥自身教育优势的内容来实施教学,因为只有舍弃(忽略)了次要的那一部分,才能使应该在本篇中着重学习、感受的这一部分凸现出来。如:省编教材大班上期的《秋天的雨》,是一篇意境优美、篇幅较长的散文,它赋予秋天的雨以生命,把它比喻成一把钥匙,以此来描述它给自然界带来的变化。但就是这样一篇优美的散文,却让许多教师在教学时束手无策。因为它既描述了秋天五彩的颜色,又提到了各种香味和声音,既要让幼儿用眼睛去发现秋天的美,又要让幼儿用鼻子去闻、用耳朵去听,还要理解什么叫比喻„短短一节课,教师往往是手忙脚乱,幼儿也常常是应接不暇,犹如云里雾里,虽然欣赏了好几遍,但脑海中似乎只留下了“秋天的雨”。面对如此尴尬的教学效果,我认为教师事先必须学会“裁”如同一位裁缝师用一块布料做成衣服,必须先裁剪掉多余的部分,使之适合特定的身材。或重点让幼儿欣赏秋雨带给自然界的五颜六色,或注重引导幼儿聆听秋雨带给小动物过冬的消息„而其余部分可在幼儿充分理解、感受之后,在延伸活动中逐渐渗透学习。

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有的图画书页数较多,因此教师要有重点地对幼儿进行指导,处理好精读和泛读的关系。如《鸟窝里的树》这个内容,图画书共33页,在第一次活动时,如果教师要完整的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肯定要花很长的时间,重点肯定把握不好。因此,教师可在活动前先让幼儿自主浏览一遍图画书(泛读),使幼儿了解基本内容。然后,教师充分利用教学时间,重点引导幼儿边看边讨论:鸟窝里长出了小树苗会发生什么事?小动物想出了什么办法?这些办法鸟先生、鸟太太同意吗?为什么?最后小动物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既保护了鸟窝又保护了小树苗?鸟窝和小树苗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通过有重点地帮助幼儿分析、把握图画书的内涵,提高了集体阅读活动的质量(精读)。

对教材的处理,还体现在对教材的适当修改和补充。如针对故事中人物多、对话多幼儿难以记忆的情况,教师可以对故事角色和对话进行修改,使幼儿更容易理解。如散文诗《找家》。

甜甜有盒五彩笔,爱画啥就画啥。宁宁问:“你能给小鱼找家吗?”甜甜拿起蓝色画笔,刷刷刷,蓝色的大海是小鱼的家。洋洋问:“你能给小鸟找家吗?”甜甜拿起绿色笔,嚓嚓嚓,绿色的森林是小鸟的家。奇奇问:“你能给石榴找家吗?”甜甜拿起黄色笔,哗哗哗,金色的秋天是石榴的家。“呜呜——”谁在哭?噢,布娃娃没有家。咦!我们的家呢?甜甜拿起五彩笔,刷刷刷,嚓嚓嚓,哗哗哗,哦!我们的家——是中国。

在教授这首诗歌前,教师通过反复的吟诵后,发现它有两点不足:一是人物角色较多,除了主人公甜甜外,还有宁宁、洋洋、奇奇;二是画笔的象声词变化频繁,有“唰唰唰、嚓嚓嚓、哗哗哗”。虽然角色多,象声词变化频繁,可以使散文诗更丰富,更富于变化,但同时也会造成幼儿记忆障碍,给熟练朗诵带来干扰。通过分析,教师发现这首诗的重点并不是人物角色之间的关系或是学习象声词,而是让幼儿理解大海和小鱼、森林和小鸟、秋天与石榴、玩具橱与布娃娃、中国与小朋友之间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因此,教师对诗歌进行了微小的改动,一是将宁宁、洋洋、奇奇三个不同的角色转变成“奇奇”一人,这样散文中的一问一答就在奇奇和甜甜两人间展开。二是把散文中的象声词都变成“唰唰唰”,并配上动作辅助教学。幼儿朗诵起来就顺口多了。

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在于课前认真地钻研教材,倾听文本,对教学内容烂熟于心。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总是得益于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教学重难点的准确把握,知识点和能力要点的落实到位。课堂教学思路清晰,课堂问题设计精妙,课堂引领得法,教学环节安排科学,课堂教学密度合理,也都得益于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磨刀不误砍柴功”,只有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精彩有效。

2、制定活动目标

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目标制定,是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环。订得恰当与否,将对整个活动设计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包括影响活动设计的方向、范围和程度。

教育活动目标可分为终期目标、阶段目标和活动目标三个层次。其中,活动目标(即具体的每次语言活动的目标)处于最具体的层次,也是最贴近教育实践活动的目标。它是每一次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因此,教师要重视活动目标的制定,具体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目标要着眼于幼儿的发展,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目标的制定要适应幼儿的需求、兴趣与已有的发展水平,符合幼儿语言发展的规律。其二是目标的制定应将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作为落脚点,也就是要落实到幼儿对语言内容、语言形式和语言技能的掌握上。

(2)活动目标的内容和要求,在方向上要与终期目标、阶段目标相一致。活动目标要为阶段目标和终期目标服务,而终期目标和阶段目标正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活动目标落实在每个幼儿身上。因此,在制定具体目标时,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注意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地提出目标,使幼儿能从具体到抽象、从直接到间接地获得语言经验。

(3)目标的内容应包括认知、情感态度和能力三个方面。

(1)知识概念的学习,包括所获知识的数量和种类,以及操作这些知识的技能和能力。如要幼儿掌握多少词汇、句式,以及懂得在什么样的语言情境上运用这些词汇和句式。

(2)情感态度的学习,包括兴趣、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如形成幼儿耐心而有礼貌地倾听别人说话的态度,产生乐意在集体面前讲述自己经历的事和图片内容的兴趣,懂得并遵守语言交往中的一般规则。

(3)能力的学习,包括组词成句的能力和在具体语言情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如能根据不同的听者和不同的情境,恰当地运用有关的词汇、语法和语调;能用连贯的语句说清楚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也能听懂别人所表达的意思。

虽然教师们都掌握了相关的理论,但在实际制订中特别是在表述中常常存在一些问题:

4、活动目标制订中常见的几个问题:

(1)目标陈述混乱、针对性不强

案例:中班语言活动“我喜欢的书”

活动目标:

1、在看看、讲讲的交流活动中,丰富与阅读有关的经验;

2、体验在阅读中发现的快乐,激发阅读的兴趣。

分析目标第一条中所提到的“与阅读有关的经验”过于宽泛,空洞无物。教师对幼儿在阅读方面的经验已有初步的了解,在本次活动中可以对哪些具体的阅读经验进行归纳、梳理和提升,同时又可以丰富哪些新经验,都应该在目标中予以较清晰的表述。这样才能帮助教师在设计活动过程时有针对性地围绕目标层层展开。

改进建议:

1、在看看、猜猜、讲讲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书的结构和特征,知道不同的人喜欢看不同的书;

2、提高阅读的兴趣,能积极地参与自主阅读并有初步的理解。

(2)目标关注知识技能,淡化能力

案例:小班儿歌《伞》

老:在感受、理解儿歌的基础上,初步学念儿歌,并能大胆表现。

新:运用已有经验帮助小动物寻找合适的伞,尝试用儿歌表现,体验帮助小动物的快乐。

分析:老目标指向儿歌的学习,重在知识的获得。新目标关注幼儿表现技能的提升。关注幼儿能否运用在主题中积累的已有经验。儿歌表现是一种载体,活动不特别强调学会具体的儿歌。应关注活动中幼儿的情感体验,关注幼儿的和谐发展。

(3)目标超难度,以长效目标代替具体活动目标。如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想象力等。需要长时间培养,不可能一次活动就能完成。

(4)目标不能突出本学科特点

案例:小班语言故事《不怕冷的大衣》

目标:

1、知道冬天多运动就不怕冷;

2、通过体育运动进一步体验“不怕冷的大衣”。显然,这些目标虽体现了整合的教育理念,但却忽视了“语言教学”这一重要目标。

改进建议:教学目标的制定应符合本学科的特点,即使进行整合教学,也必须以本学科的内容为重点,整合进来的内容应是为本学科的教学目标来服务的。

因此,建议将上述目标改为:

1、能认真地倾听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2、能响亮地说出故事中主要人物,读准动词:躲、跑、跳:

3、通过运动感受到“不怕冷的大衣”就是运动。

(5)以“写过程”代替“写目标”,目标缺乏价值定位

案例:大班活动“摘橘子”

活动目标:

1、通过看照片和录像回忆、交流各自在摘橘子活动中的经历;

2、在观察、比较的过程中发现橘子成熟的简单过程,萌发爱护植物的情感。

目标的表述只要明确活动的价值定位即可,而没必要把过程一一罗列在目标中。因此,我们在目标的表述上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明确而详细地说明目标内容,是谈话目标还是讲述目标或是阅读目标;二是目标应从幼儿的角度发起。(要完成目标的是幼儿而不是教师);三是语言要简洁、明了。

目前,我们主要用的是省新编教材,教材为每个活动都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但很多是大目标,不是一次能完成,教师们应根据幼儿实际水平和兴趣、需要进行分解和细化,不应全搬照抄。

(三)选择有效活动形式

活动形式包括听故事、唱歌、角色表演、做游戏、看图说话、调查访谈、填表、画图、做动作、听指令做手工等。形式是为实现目标而服务的,不是把什么方法都用上活动就会好。什么方法能快速解决问题,让幼儿迅速理解才是有效的形式。比如,有位教师在上诗歌教学时一会儿让幼儿看碟片,一会儿请幼儿听磁带,还让幼儿表演诗歌,形式丰富多彩,幼儿忙得不亦乐乎。这首诗歌很美,也不难,但一个教学活动下来,大多数孩子没能学会。什么原因?主要是教师没有对诗歌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深人浅出的分析,帮助幼儿理解。所以,尽管活动让人眼花缭乱,但教学并没有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的教学是无效教学。

四、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组织

活动设计的结果是一份完整的静态计划。而活动的组织实施,则由于幼儿的参与,成了一系列动态发展的进程。整个活动过程中,需要解决好不少问题,如怎样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也就是如何将一个高层次目标准确地转化为多个低层次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一步一步递进。还有就是时间段的分配怎样做到科学、合理。一般来说,每一个教学内容可以是一节课完成,可以是两节课完成,还可以是三节课完成,老师要根据课的内容的深浅、小朋友接受能力来看。在教学中,课的引入部分要较精彩,能吸引孩子们很快进入学习的状态,所占时间很短。课的重点、难点的教学,老师的提问要到点,才能启发和引导幼儿清晰明了了解课的重点、难点,语言太多,提问太杂、没有主次、条理不清,会把孩子们弄糊涂了,自己的思路也不清晰。这部分所占时间较多,课的结束部分自然、合理,所占时间较短。如果时间段分配地不科学、不合理,衔接的不自然,那你事先备出那么优秀的课也没有用,教学效果肯定达不到预期效果。这也是为什么有的老师,备课备的很好,但上起课来总觉得哪里欠缺,孩子掌握的不好的原因。

(一)语言活动的指导

在语言教育活动的实施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面发挥良好的中介作用。

1.直接指导

教师通过语言示范、启发提问、讲解、评价等手段,直接指导幼儿的活动。根据幼儿语言经验及语言水平的实际状况,一般对小班幼儿或语言发展较差的幼儿,或教育内容难度较大的语言教育活动,教师较多地运用直接指导方式。

2.间接引导

教师通过自身语言潜移默化的影响、语言的提示、眼神或手势的暗示等手段,引导幼儿主动、积极地参与语言活动。这种间接引导方式,对年龄稍大的幼儿和语言发展较好的幼儿宜于多用。

3.环境条件的利用

从本质上讲,利用环境条件也是一种间接引导。教师利用语言活动设备、教具和学具,如幻灯、图片、木绵等的教具,电视、录像、VCD等,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主动、积极参与活动的愿望,帮助幼儿在活动中提高语言能力。

根据幼儿的表现和活动过程的实际情况,教师要灵活运用以上各种指导手段,使幼儿始终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达到目标,圆满结束活动。

另外,教师自身的语言修养,即语音是否准确,吐词是否清晰,用词是否得当,内容是否简洁有条理,语调是否生动、有感染力等等,都能对幼儿语言发展起到十分显著的作用。下面谈谈如何提高提问的有效性问题。

(二)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提问是一种最直接、最常用的师幼交流的方式,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西方学者德加默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这种看法不无道理,教师提问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幼儿语言活动的兴趣,巧妙设问可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可见,提问在语言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面向全体,引发思考。

一个班级中幼儿的发展水平会有差异,个性也不同。教师设计问题时要以调动全班幼儿的兴趣与积极主动性为目标。如在故事《小猴卖0圆》的教学中,可在故事前提问“小猴要卖0,谁会来买呢?”这样的问题会让每个幼儿都能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且都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在这个故事的结尾有个问题“它们的o各是什么?”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我们可以把它分解,如“小鸭买的o是什么?”“小猫买的o是什么?”在幼儿回答问题后,对能力强的幼儿要适时追问,引发进一步思考。如当幼儿回答出“小鸭要买的o是游泳圈”时,可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而对能力弱的幼儿要及时给予辅助提示,如当幼儿回答不出小老虎买的是足球时,可辅助提问:“什么球可以让很多人在草地上踢来踢去?”这样可以让每个幼儿都能在自己的水平上得到发展又能体验到成功。又如《鸟窝里的树》第一个问题:封面上有什么?就是面向全体幼儿所提。

(2)简洁明了,目的明确。

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来设计问题,尽量避免诸如“你是不是不能同意他不这样做?”之类的拐弯抹角、深奥难懂的问题.另外,还要避免太长的陈述,有的教师怕幼儿听不清楚问的是什么,先说一大堆的话再提问题,或提出问题后,又马上加了很多说明,让幼儿不能专注思考。好的问题应能为教学目标服务,能紧扣重点和难点,由浅入深逐层展开,帮助幼儿梳理经验,使其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如故事《小猫钓鱼》中问题设计就比较简练:小猫第一次钓到鱼了吗?为什么?后来钓到鱼了吗?为什么?猫妈妈是怎么说的?等等。又如:《鸟窝里的树》,小动物想了什么办法帮助鸟先生和鸟太太,它们同意吗?为什么?

(3)一问多答,激发创造。

故事中的答案往往只有一个,但教师不能拿唯一的答案去束缚幼儿的想象、类比、推理等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应多设计一些能引发幼儿积极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使问题的答案多元化,尽量避免单一的选择性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以《小猴卖0》故事为例,教师不仅要让幼儿知道小猴卖给小伙伴的是什么东西,还要问一问“如果你是小猴,会卖给小伙伴什么东西?”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想象出相应的物体,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又如《鸟窝里的树》,书中虽然告诉了幼儿答案,但教师为了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引导幼儿讨论:你有什么好办法,即保护鸟窝又保护小树苗?

(4)以问带问,发展语言。

设计这种问题主要是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观点,展开讨论。如:“你还有什么地方没有听懂?”“你喜欢故事里的谁?喜欢他什么?为什么喜欢?”这些问题可促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积极思考,使他们有问题可提,有话可说。

(5)适时提问,留有余地。

提问时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时机,能在开始问的不留到后面,需要在最后问的也不能提到前面来问,也可以边讲边问。但无论哪种问题都需要给幼儿预留充分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空间、时间,尽可能地发挥幼儿的自主性。

(6)积极评价,提升经验问题问了并不是完事了,教师要认真倾听幼儿的回答,并给予积极的评价。教师对幼儿的答案往往有一定的期待。对与自己期待一致的答案往往会充分肯定,对其他的答案则容易出现“请你再想想吧!”“噢”“恩”等模糊的评价,有的教师还喜欢重复幼儿的答案,还有的教师对幼儿的回答一律用不同程度的肯定给予回应,全是诸如“很好”、“真不错”、“你真棒”之类的回答,这是教师对幼儿回答的不恰当的反馈,这都不利于培养幼儿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可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进行追问,应加强有指导性地评价,以帮助幼儿梳理和提升经验。

1、当幼儿回答正确时,教师应肯定正确的观点,进一步诱导追问,激发幼儿再思考。可以进一步询问幼儿是怎么想的,他为什么这样想?除此之外还可以怎么办等。

2、当幼儿回答正确但不完整时,通过提示继续问“还有其他吗?”,“还有其他原因吗?”或给予一定线索给予有效的启发。老师在回馈反应时,应从实际出发。

3、当幼儿回答问题有困难时, 教师应耐心期待并积极设法促成转机。一般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分解难度、化难为易”、“转换角度、另辟蹊径”、“适当提示、给予线索”等方法。而不是采用干巴巴的语言让幼儿“继续”或你再想想、你再想想,一遍一遍地“逼”问,这样做不但不能有效的支持幼儿,反而可能让幼儿觉得老师在给自己施加压力。

4、当幼儿回答错误时,教师可以艺术性地纠正幼儿的错误观点,引导幼儿正确思考的方向;另一方面老师也可以对幼儿的错误回答不予回应,让幼儿在随后的环节中自行纠正错误观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幼儿的思维品质,培养幼儿的推理、分析能力。

5、鼓励幼儿自我判断或衡量同伴的回答,学会批判思维。让幼儿去评价班上其他幼儿的回答。如: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还有不同意见?让幼儿自我判定自己的回答是否准确,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有些问题教师可以马上给予反馈,有些问题可以在随后的教学中得到验证,因此没有必要马上给予回答。让幼儿相互作答,相互讨论,许多教师只抓住幼儿的第一个答案便迫不及待地做出反应,如进行评论出另外一个问题。实际上,如有可能,他们应首先提出问题,听取幼儿的两个或三个答案,然后再继续。

综上所述,一个有效的“好问题”,可以使幼儿的学习高效,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发展。而什么问题是“好问题”却没有固定答案和标准,教师要根据特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从整体上去把握课堂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与幼儿才有可能真正对话。

莲山课件原文地址:http://rj.5ykj.com/HTML/9053.htm

第三篇: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复习资料 一章—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概述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概述 1.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涵

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

2.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类型

学科领域活动:是指按照学科的逻辑组织的活动,活动往往以某一学科的经验为主,也可能兼顾其他学科的经验.各学科的活动之间往往前后联系,相互衔接

主题活动:主题是围绕某一事件或现象所组织的综合性活动.活动按照时间或现象本身的逻辑展开,会涉及多个领域的经验

经验活动:是指根据儿童发展的不同经验确定相应的活动区域和操作材料,引发儿童的探索,交往和表达,从而使儿童获得相应经验的活动

3.对幼儿园教育活动内涵的理解 1.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 2.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有计划的活动

3.幼儿园教育活动是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

4.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特点 1.目的性和计划性 2.生活性和游戏性 3.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概述 1.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内涵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是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一定的教育理念,选择和确定每一个具体活动的目标、内容、材料、基本步骤和方法的过程.2.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程序 1.明确教育理念 2.确定活动目标 3.确定内容和方法 4.确定环节 5.确定延伸活动

3.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 1.发展性原则 2.经验性原则 3.系统性原则 4.适宜性原则

(三)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概述 1.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的内涵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是指将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是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得到运行的过程,是各种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过程,也是真正促进幼儿发展的过程

2.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的基本程序 1.把握幼儿的状态 2.引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3.给予幼儿活动的机会 4.引导幼儿获得新的经验 5.评估活动的成效

3.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的基本原则 1.主动活动原则

2.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 3.注重多种感官参与的原则 4.注重个别差异原则 二章—幼儿园学科活动设计

(一)幼儿园学科活动概述 1.幼儿园领域活动的形成原因 1.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

虽然不同国家的历史条件,文化背景不同,但很多国家在幼儿园课程中都采用了领域课程的方式

2.继承我国课程发展的历史经验 陈鹤琴,五指山活动内容 3.参考我国幼儿园教育研究的成功经验 2.幼儿园学科活动的概念

学科活动是指按照学科知识体系划分教育内容,有助于对幼儿进行科学,系统,连贯教学的一种教育活动组织方式

3.幼儿园领域活动的概念

领域活动是根据分科活动的属性,将具有相同或者相近属性的学科整合为一个学科领域的教育模式

4.幼儿园学科活动的特点 1.内容分科 2.系统性 3.计划性

(二)幼儿园学科活动的变革 1.幼儿园学科活动的综合化

幼儿的学习是以生活中的直接知识和经验为对象的,而生活知识和经验具有综合的特点

2.幼儿园学科活动的生活化

以往的学科活动的弊端之一是其割裂了学习内容与幼儿生活之间的关系,幼儿的学习内容是他们在生活中碰不到的事物,但幼儿的思维是感性的、直观的、对他们来说,最有效的学习就是他们感兴趣的学习,最有效的学习内容是他们可以感知的,具体形象的内容,这种学习内容主要源自幼儿周围的现实生活

3.幼儿园学科活动的弹性化 学科活动具有计划性的特点,这个特点有助于幼儿园有条不紊的安排教育工作,但在实际的幼儿园工作中,教育计划未必完全符合幼儿园实施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学科活动的计划就需要根据教育过程中的情况做出调整,以符合幼儿当前的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三)幼儿园学科活动的设计 1.幼儿园活动目标的分层细化

活动目标是对幼儿通过参与教育活动而预计获得的发展的表述.在学科活动中,教育活动目标的表述应明确、具体.2.幼儿园学科教育内容的并列和递进分解

在学科活动设计中,一般都是先有活动目标,再根据目标来选择内容材料。围绕活动目标,内容的组织有两种思路,一是教育活动中各个环节的内容基本是同一个,这个内容在不同的教育步骤中由浅入深,逐步递进;二是教育活动的不同步骤中的内容各不相同,这些内容围绕同一个话题相互并列,分步进行

三章—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

(一)主题活动概述 1.幼儿园主题活动的定义

主题:指幼儿在一段时间内所要讨论的中心话题,通过对这些中心话题的讨论,对中心话题中蕴含的问题、现象、事件等的研究,使幼儿获得新的、整体的、有联系的经验.幼儿园主题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组织幼儿围绕某个中心话题进行的学习,探索和游戏,从而获得有益经验的系列活动

2.主题活动的结构 1.中心话题

中心话题是主题活动围绕的核心,幼儿的各种学习都是由该中心引发的,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主题扩展出的活动都是对该主题及其所含现

象、事件、问题的探索和研究,这使得整个活动就像是围绕某个问题进行的系列探究.3.主题活动的主要特点

1.主题活动反对分科设课,强调学习内容的整合

2.主题活动是灵活开放的.一方面,主题活动开展的持续时间可长可短.有的主题可以持续一个学期,有的主题则只可进行一个星期,另一方面,一个主题所包含的内容是开放的

4.主题活动的局限

1.活动内容的学科体系化不足 2.对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 5.主题活动的基本原则 1.目的性原则

主题活动的设计要紧紧围绕对达成学期教育目标的贡献进行 2.适宜性原则

主题活动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和需要,考虑本园的教育资源和本班幼儿的个体差异 3.均衡性原则

均衡性原则是指在设计主题活动时应注意五大领域的均衡,并兼顾不同实施途径和形式的均衡

4.弹性原则

弹性原则是指主题活动的设计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为即时调整或生成活动内容预留可能

5.有机整合原则

有机整合原则是指主题活动的设计应考虑主题下各具体活动之间的有机联系和整合

(二)主题活动设计的基本流程 1.主题网络的含义

主题网络就是记录主题活动开展线索的网状结构,其作用是反映主题内核与各层次扩展链的关系,理清主题开展的基本思路,以便有序组织主题活动.2.一般性目标

是指对某一范围内全体幼儿发展的预期结果,《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的幼儿园教育目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领域目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年龄段目标等都属于这里所说的一般性目标

3.主题的四个基本来源 1.学科或领域

2.社会生活事件和幼儿自身的生活事件 3.人们专门提炼和概括的过程,原理或变化规律 4.文学作品 4.如何选择主题

1.主题与特定的学科或领域有关,以某一个领域的内容为主,围绕一个核心,把这个学科或领域中于核心相关的内容组织在一起

2.在社会生活时间和幼儿自身的生活事件,应以幼儿自身的生活事件为主.只有与幼儿相关的主题,才能真正引发幼儿的兴趣

同上3题 5.主题网络的类型

概念式主题网络图是以中心话题所蕴含的关键概念为节点展开的网络

活动式主题网络图是以围绕主题能进行的各种活动为节点展开的网络

6.主题命名的要求

1.好的主题名称应当具体、明了、富有童趣

2.主题名称要尽量体现对幼儿发展预期的定位和活动的主要侧面 7.确定主题目标的考虑因素 1.相应年龄段幼儿发展的一般性目标 2.本班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3.幼儿在不同领域内的学习需求 8.确定主题的依据 1.必要性(考虑主题自身蕴含的教育价值是否值得进行一个主题活动)2.可能性

(考虑该主题是否符合幼儿的兴趣、需要、已有经验和发展水平等)3.可行性

(现有的教育资源与教育条件是否能够支持主题活动的顺利开展)9.主题活动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1.防止“拼盘”现象

2.处理好活动计划与幼儿经验建构的关系 3.巧妙控制主题活动的容量

四章—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概述 1.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内涵

广义:幼儿园教学活动是指所有包含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的双边活动 狭义:幼儿园教学活动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起,维持或促进幼儿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2.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特点

1.幼儿园教学的性质属于自发—反应型教学 2.幼儿园教学具有浅显性 3.幼儿园教学具有游戏性 4.幼儿园教学具有活动性 3.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类型 1.集体教学活动(教师在同一时间内专门组织和直接指导全班幼儿学习相同内容的活动)

2.小组教学活动

(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面向不同小组幼儿专门实施教育的教学活动)

3.个别教学活动

(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面向一两名幼儿实施教育的活动)4.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意义

1.帮助幼儿将零散经验系统化,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 2.弥补游戏活动和生活活动的不足,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3.解决幼儿在游戏活动和生活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提升幼儿的游戏水平和生活质量.(二)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 1.教学活动名称的类型

一类:教学活动名称旨在说明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滚动,夏天像个绿娃娃,溜溜哥,认识单双数)

两类:教学活动旨在说明幼儿在教学活动中所做的有趣的游戏或有意义的事情

2.教学活动目标的含义

教学活动目标是通过教学活动所期望达成的结果。教学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方向,教学的内容,方法等应紧紧围绕教学活动目标

3.教学活动目标领域 是指预期幼儿学习之后所发生变化的行为领域.4.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的含义

行为目标:是以幼儿具体的,可观察的行为表述幼儿园教学活动的预期目标,它指向的是教学活动实施以后在幼儿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生成性目标:在教学情境中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

表现性目标:不指定儿童从学习情境,问题或任务中学到什么,并较多使用在欣赏或艺术活动中的目标

5.教学活动准备的内容及含义 <1>物质准备 1.材料准备 教具 和 学具

教具是指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讲解、说明、演示教学活动内容时使用的用具和材料,如挂图,实物,图片,模型,课件以及设备等

学具是指供幼儿在教学活动中操作、摆弄、观察、佩戴等的各种用具和材料,如实物、图片、工具、实验器材、图书、文具、体育用品和头饰等

2.空间准备

活动空间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是幼儿园活动的环境或背景.空间准备包括场地准备和座位编排等方面.6.教学活动环节的构成 7.教学导入的方式 1.经验回顾导入 2.问题情境导入 3.欣赏导入 4.直接导入 8.教学结束的方式 1.自然结束

(教师按照教学内容的顺序,根据幼儿认知规律一步一步地进行,最后自然地收尾)

2.总结归纳

(教师在结束时对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或核心问题进行精辟的总结或概述,使幼儿加深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印象)

3.游戏表演

(活动结束时,幼儿一般会比较疲劳,因此可以用游戏、表演的方式把结束部分组织得生动活泼一点)

4.展示分享

(在活动的结尾处,教师可以请幼儿展示,交流作品,彼此分享,交流经验,这样有助于扩展每位幼儿的经验,将活动推向高潮)

9.设计教学活动名称的基本要求

1.活动名称切忌牛头不对马嘴,既不反映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也不反映幼儿在教学活动中要做的事情或游戏

2.活动名称不宜过大,应有明确的活动指向性,例如“竹子”就不适宜作为一个教学活动的名称 10.三种目标取向的优缺点 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是以幼儿具体的、可观察的行为表述幼儿园教学活动的预期目标,它指向的是教学活动实施以后在幼儿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生成性目标:

生成性目标是在教学情境中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表现性目标:

不指定儿童从学习情境,问题或任务中学到什么并较多使用在欣赏或艺术活动中的目标.11.活动材料准备应考虑的因素

1.活动材料应具有目标指向性,即活动材料应为活动目标的达成服务

2.活动材料应具有层次性,即活动材料应体现对幼儿能力挑战的层次性

3.活动材料应具有充足性,即活动材料的数量应能满足幼儿使用的需要

12.各种座位编排方式的优缺点

马蹄型座位排列形式:呈U型,幼儿依次而坐,教师处于U字缺口的对面

半圆型座位排列形式:幼儿依次围成半圆形,教师位于圆心对面的位置 圆型座位排列形式:幼儿依次围成圆形,教师位于圆心或圆边的某个点上方块型座位排列形式:幼儿分组围坐在一张桌子旁,一般六名幼儿小组

秧田型座位排列形式:教师将幼儿分成几横排座,幼儿与幼儿前额对后脑、左肩邻右肩、一致面向教师

马蹄型、半圆型、圆型座位佩列形式

优点: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信息交流方便、相互间目光接触频率高,有利于全班幼儿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同时也有利于民主气氛的形成

缺点:人数受到限制,而且可能会增加教学活动中问题行为发生的机会,不利于教师控制全班幼儿的行为

方块型座位编排方式

优点:有利于幼儿之间进行较深度的交流,在需要幼儿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的教学活动中,可以采用这种排列形式

缺点:这种座位的排列形式不利于管理幼儿的行为 秧田型座位

优点:封闭性的,便于教师观察和管理全班幼儿的行为,易于系统讲授,但不利于形成民主的对话氛围,不利于开展充分的互动交流,也不利于后排幼儿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13.教学活动基本部分设计的要求 1.活动环节的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 2.活动过程的设计应遵循幼儿学习的特点和规律,为幼儿提供感知、操作、体验、交往等机会

3.活动过程的设计要能促进幼儿思维的参与 14.设计教学延伸活动的必要性

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环境创设、家园合作等都是幼儿园教育的途径.教师应考虑到各类活动的特点和价值,综合利用各类活动实现教育目标.各类互动之间理想的关系是有机结合、动态生成的关系.教学活动的内容来源于幼儿在生活、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同样地,教学活动后幼儿已掌握的新知识、新技能也可以在其他活动中运用巩固,在教学活动中生成的新问题也可以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亲自活动中继续探索解决,因此,教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幼儿学习某方面内容的结束,有些教学活动只是幼儿学习某方面内容的导引,教师应有意识地将幼儿的学习延伸扩展到其他活动中去,使各类活动之间形成有机的联系

(三)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组织 1.教师教学组织的行为种类

2.提问的类型 1.感知记忆型问题

(要求幼儿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识别眼前的实物、图片和音像等内容载体,或再认、回忆已有相关经验)

2.理解型问题

(要求幼儿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等复杂认知加工,理解蕴含在内容要素之间的深层联系)3.应用型问题

(要求幼儿对所学知识应用于新的任务情境)4.创造型问题

(要求幼儿将各种知识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后,形成一个独特新颖的答案或方案)

5.评价型问题

(要求幼儿对内容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3.教师教学体态的含义

教师通过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空间距离等传递教学信息的一种无声语言.它主要包括手语、头语、眼语、表情语言、空间语言等方面

4.教学体态的类型

教学体态语的类型主要包括 眼神、表情、手势、距离、外表 5.观察的意义

幼儿园教学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因此,预先设计是必要的.教师必须在活动前对教学活动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并撰写教案.但作为教学对象的幼儿是不完全可控的,他们是有血有肉、充满活力,富于想象和情感的活生生的人.因此,教师常常发现“计划赶不上变化”,即使预设得再完备,在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也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现象和问题.教师要根据教学活动过程中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灵活地执行教学计划.作为教师,是否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是否能够领悟、理解幼儿外在的行为表现所反映的内在的认知冲突,兴趣和需求,是教师“借助幼儿跑过来的球”,找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对幼儿进行有效指导的前提,也是教师评估教学行为的适宜性和有效性,调整和改进教学行为的基础

6.提问的意义

1.提问是教学活动中师幼之间交流对话的重要手段 2.提问能激发幼儿的求知欲,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7.提问的策略 1.提问的对象

.要依据提问的目的及幼儿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回答对象 1.面向全体,照顾个别 2.胆小孤僻的回答简单的,胆大能干的回答教难的问题 避免以惩罚为目的来确定提问对象

2.提问的方式.问题的表述要清晰,句子简短,用词准确 3.提问的内容

1.教师提问的类型应多样化,尤其应增加中、高认知参与水平的问题

2.整个教学活动中的提问应有一定的序列 3.教师要善用追问

1.澄清型追问是指可以使幼儿对回答进行重新组织或重新表述,以便能够决定其恰当性或正确性

2.诱发型追问是指在得到幼儿一个至少是部分正确的或是表现出一定程度理解的回答之后,再提出探询性问题来诱发新的信息 3.重新定向型追问是指幼儿回答不正确的情况下,教师使用探询性问题委婉地改变幼儿的思维方向,使之进入更有创造性的阶段

4.候答时间

候答时间与问题本身同样重要.教师应适当延长候答时间,候答时间过短,会造成一种教师催促幼儿回答的紧张气氛,不利于幼儿主动思考

8.回应的策略

在不同的教学活动情境中,教师具有不同的回应策略

1.重复.当幼儿回答正确时,教师加重语气,重复幼儿的回答,以示向回答问题的幼儿表示肯定,同时向全班幼儿反馈有价值的信息,帮助其他幼儿在分享中获得他人的经验

2.总结.当幼儿回答正确时,教师用简洁凝练的语言总结幼儿的回答.它能够使幼儿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将零碎的感受和体验上升为系统的知识和概念.引导幼儿在同化和顺应的基础上使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重组

3.扩展.在教学活动中,当幼儿回答基本正确但不够完整时,教师扩展,补充幼儿的回答

4.澄清.在教学活动中,当幼儿回答正确但用词不够准确时,教师可以帮助幼儿澄清回答

5.追问.引导幼儿做进一步思考

6.评价.教师对幼儿的回答做出明确的肯定或表扬 9.教师教学体态的作用与要求 1.适宜的体态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帮助幼儿维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2.体态语言将幼儿视听觉有机结合起来,教师传递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刺激幼儿的感官,能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3.幼儿的情绪情感易受感染,体态语言具有形象性、情境性、丰富性等特点

要求: 1.自然得体

教师教学中的手势、表情、动作等应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和教学的不同内容等表现得恰如其分,自然、得体,切忌矫揉造作、装腔作势.2.协调

教学体态协调有两层意思:

第一.各种体态语言协调一致,即眼语,手语,表情表达的意图要一致,否则会起到不好的作用

第二.体态语言与有声语言一致 具体要求:

1.教学眼神语言的含义及基本要求

教学眼神语言是指教师通过眼神的神态变化来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体态语言

基本要求:亲切、自然,覆盖面广,以鼓励为主.切忌目光呆滞,游移不定;避免耷拉眼皮,眼光看天花板或窗外以及把目光锁定在几位幼儿身上等 2.教学表情语言的含义及其基本要求

教学表情语言是指教师通过脸部和嘴部肌肉的运动传达或辅助传达教学信息的体态语言

基本要求:表情丰富、适度、自然、切忌面无表情 3.教学手势语言的含义及基本要求

教学手势语言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需要,用手或胳膊的动作来传情达意的体态语言,一般用在突出重点或难点、表达关键词语或重要意图时.4.教学距离语言的含义及其基本要求

教学距离语言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相互交往时教师所处的角度和空间位置

基本要求:因地制宜,灵活掌握,走动自然大方,切忌刻意走动或装腔作势、定位少、走动过频

5.教学外表语言的含义及其要求

教学外表语言是通过教师服饰和打扮来辅助传递教学信息和影响教学效果的活动.教师的外表是教师内在精神风貌、修养和对幼儿、对自己教学工作重视程度的表现

基本要求:整洁、端庄,富有生气、协调、美观,有个人风格.五章—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一)区域活动概述 1.区域活动的定义 区域活动是指以幼儿的需要、兴趣为主要依据,兼顾幼儿园教育目标和正在进行的其他教育活动等因素,将可利用的空间划分为多个区域,并投放适宜的活动材料,供幼儿自由选择,在其中幼儿通过与材料和同伴的互动,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多样化学习经验的活动类型.2.探索性区域

探索性区域主要是对实物的操作活动,其目的偏重于发展幼儿对客观世界及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动手操作的意愿、行为与能力.3.表现性区域

表现性区域是指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引导下,利用区域中的各种材料,进行自我表现与表达活动的区域类型

4.运动性区域

运动性区域是指专供幼儿进行大肌肉动作活动的区域,一般设在户外

5.区域活动的特点 1.自主性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拥有较高的活动自主权)2.个性化

(和教学活动不同,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不会要求所有幼儿同时学习相同的内容,而是给幼儿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供幼儿自由选择和操作探索)

3.以间接指导为主(在区域活动中,当幼儿遇到困难或问题需要成人协助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操作材料,制定活动规则,营造心理氛围,搭配活动同伴,调整活动时间等方式对幼儿的活动进行指导,这与教学活动、生活活动中师幼频繁的直接接触不同,教师的指导一般是通过对某种媒介的控制得以实现的,因此具有显而易见的间接性)

6.常见的探索性区域 1.生活区

生活区旨在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自我能力和一定的服务他人的社会性能力,有利于幼儿的手眼协调和基本动作发展,有益于其形成健康的卫生习惯

2.语言区

语言区的主要目标在于发展幼儿母语接受、理解、表达的能力,协助其养成良好的早期阅读习惯,初步掌握阅读的一般方法等

3.益智区

益智区是发展幼儿思维能力和数、量、形、空间、时间等概念的区域

4.发现区

发现区旨在呵护幼儿对世界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初步的探索能力,帮助幼儿通过观察、触摸、嗅闻、品尝、聆听等感受各种物质,物品,并通过一定操作获得有关自然现象、物质性质、工具方法、科学常识等方面的知识.5.种养区 种养区为幼儿接触自然提供了条件,不仅有利于幼儿科学精神与态度的培养,有助于幼儿获得有关动植物的知识,还让幼儿在照料动植物的过程中形成责任意识和关爱生命的情怀

7.常见的表现性区域 1.角色区

角色区即角色扮演区,是以满足幼儿角色扮演游戏需要为主要目标,兼具幼儿语言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功能的区域 2.建构区

建构区也称结构游戏区,是为满足幼儿从事搭建、结构活动需求而建立的区域,其发展价值在于发展幼儿的形体感知能力、空间关系和逻辑关系判断能力

3.表演区

表演区是幼儿进行戏剧、歌舞表演的活动区域 4.美工区

幼儿在美工区能够发展利用色彩、线条、形状、立体造型灯方式个性化地表现其经验和情感的意愿和能力,熟悉各种美工材料的特性,发展其创造性

8.常见的运动性区域 1.固定器械区

固定器械区是放置那些固定的大型运动器械的区域,幼儿可以在专门的器械上联系钻爬、攀登、旋转、支撑、悬吊等基本动作、一般放置有攀爬架、秋千、跷跷板、话题、荡木等设备.2.可移动器械区

是根据活动需要可以随时放置那些幼儿能够移动的运动材料的场地

3.自然游戏区

幼儿园的户外场地不同于中小学的操场,它要给幼儿提供更丰富的接触自然环境的机会,因此“富有野趣的自然游戏区就显得格外重要”

社会领域学习资料一: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邹晓燕* 【摘要】要提高幼儿园社会教育质量,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注意选择适宜的活动目标、形式、内容和材料,在组织活动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体验、提问、讨论环节的把握,从而使社会教育真正有利于促进幼儿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社会教育;设计;组织;质量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师在设计和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时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以致影响社会教育的效果。笔者深入幼儿园社会教育实践,发现一些教师在设计和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时思路不清,导致社会教育的效果较差,没有很好地达到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目标。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活动设计方面,目标不明确,不能突出社会教育的特点,活动形式、内容和材料的选择也不太恰当。二是在活动组织方面,对体验、讨论等环节的组织存在一些问题,削弱了社会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为此,笔者结合具体的教育活动,探讨教师在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幼儿园社会教育质量。

一、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

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时,一些教师容易在目标设计和形式、内容、方法选择等方面遇到困难。因此,为了保证社会教育活动的效果,教师有必要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时对目标、形式、内容、方法等进行深入思考和周密设计。

1.活动目标的设计

教师要学习一些儿童心理学,特别是儿童社会性发展方面的知识,了解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以便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时真正做到思路清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从根本上保证社会教育活动的效果。

在设计活动目标时,教师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社会情感、社会行为和社会认知有机统一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其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发展有机统一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时要注意三者有机结合。例如,大班的 1“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的活动目标应该包括引导幼儿理解残疾人的痛苦,激发幼儿的同情心(社会情感);让幼儿了解不同残疾人遇到的困难及其特殊需要(社会认知);初步掌握为不同残疾人提供帮助的方式并养成乐于助人的习惯(社会行为)。

(2)目标明确具体

社会性是指由人的社会存在所获得的一切特征,符合社会规范的典型行为方式。〔1〕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社会性主要包括自我意识、同伴交往、道德、品质及情绪情感等。要想把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落到实处,教师在设定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时需要查找相关资料,准确了解一些社会性领域的基本概念,从而把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目标具体化,以求有的放矢,提高社会教育质量。例如,在设计面向大班幼儿的关于合作的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时,教师首先要对“合作”这个概念进行深入分析。合作是什么?合作最本质的特征2个人以上为了一个共同目的彼此协助地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在与人合作的过程中需要哪些个人品质?无疑,倾听、讨论、配合等都是必需的。教师经过分析,对“合作”的本质特征有了清晰的认识,在目标设计时就有可能更加明确具体,避免空洞抽象。合适的目标应该是激发幼儿与他人一起完成任务的愿望(社会情感),引导幼儿学习从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社会认知),引导幼儿尝试与他人一起完成任务,学习倾听、发表意见、适当坚持和妥协(社会行为)。

(3)把握好重难点

社会教育活动目标的设计还要与不同年龄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及本班幼儿的个体需要相匹配。例如,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的活动目标时,小班和中班的教育重难点应该落在情感体验及养成助人意识方面,大班的重难点则应该是在社会认知方面,即了解不同类型残疾人的不同需要,以便用合适的方式帮助残疾人。又如,在设计大班社会教育活动“合作”的目标时,因为大班幼儿的合作愿望已经比较强烈,尝试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也不太难,但是在如何与人沟通方面还有一定困难。所以活动的重难点应该放在社会行为方面,即要让幼儿学习一些基本的沟通技能。

第2 / 6页

2.活动形式、内容和材料的选择 教师在选择社会教育活动的形式、内容和材料时要时刻考虑自己的选择是否与活动目标相匹配,是否能很好地达成活动目标。如果与目标脱离,教育形式再花哨,也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例如,在设计大班社会教育活动“合作”时,考虑到合作本身的特征以及幼儿的发展水平,教师在活动形式上可以选择生活活动,也可以选择游戏活动,也就是说,既可以让幼儿通过共同完成一项实际生活任务去学习合作,如打扫、种植等,也可以通过一起开展适合的游戏活动来学习合作。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则要特别考虑活动的难度。如果活动过于简单,幼儿不需要相互协商就能独自完成,那将很难体现合作的本质特征,不利于达成活动目标。因此,如果两三个幼儿一组开展活动,选择让幼儿共同完成一项积木搭建任务比组织幼儿进行吹泡泡游戏的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吹泡泡游戏很可能演变成大家围成一圈各吹各的,不利于活动目标的达成。

有些社会教育活动,一旦活动形式确定了,那活动材料也就基本确定了。比如,选择以搭建构游戏的形式开展社会教育活动“合作”,那活动材料无非是插片积木或木制积木等。有些社会教育活动则不然。即使确定了活动形式,教师也需要精心选择活动材料。原则上说,活动材料应该是幼儿感兴趣的,同时又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具有一定难度。

二、社会教育活动的组织

教师在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时,如果某个环节把握不好,很可能会影响到社会教育活动的整体效果。因此,教师在组织开展社会教育活动时应该密切注意活动流程,观察各个环节的活动是否有利于达到活动目标,幼儿是否能积极参与活动,活动节奏是否流畅紧凑,各个环节间的过渡是否顺畅自然等,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以使教育活动达到最佳效果。

体验和讨论相结合是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常用方法。然而,教师在运用这些方法时经常会出现问题。在体验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体验不到位,即在幼儿还没有充分体验的时候活动已经草草收场,或者说只有一小部分幼儿体验到了活动的精髓,而其他大部分幼儿尚没有体验到。在讨论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教师设计的讨论问题比较空洞,使讨论流于形式,许多幼儿游离于讨论活动之外。

第3 / 6页

笔者认为,教师在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时,应该对以下几点进行深入思考。1.体验

体验是社会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随着社会教育活动的推进,体验的程度要不断加深。在体验环节的设计和组织上,教师首先应该考虑的是体验的目的和时间,即在预设时间里进行的体验活动是否有利于达成体验的目的。教师要确保每个,至少是大部分幼儿能获得完整的实践体验。因此,虽然有时候用于体验的时间已经超过了教师事先的预期,但由于有些幼儿还没有完成活动,教师要随机延长体验时间,以求达到体验目的。教师在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时要避免预定时间一到就将体验活动草草收场,以致许多幼儿尚未来得及深入体验。例如,让幼儿戴上眼罩体验盲人眼睛看不见的不便时,有的幼儿因为动手能力差,还没戴上眼罩开始体验,教师就宣布体验活动结束了,这样肯定达不到体验的目的。教师应该通过日常活动中的观察积累,对幼儿完成体验活动的时间有个基本估计,从而保证体验活动的时间设计更合理。教师也可以在活动过程中根据需要灵活调整时间安排。教师在体验环节的巡回观察指导也很重要。认真观察幼儿的活动过程,不但可以准确把握体验的时间,也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给予适当指导。

2.提问

教师所提的问题可以分为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两类。开放式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封闭式问题则有固定答案。在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时,教师应尽量多提开放式问题,以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考虑问题的递进性,不断启发幼儿深入思考。例如,在社会教育活动“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中,教师可以通过询问幼儿盲人看不见时心里会怎么想,这时候盲人最想要什么,你想想应该怎样帮助盲人等递进性问题,引导幼儿思考盲人的感受,设身处地为盲人提供帮助。

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教师还可以考虑从正反两个方面来提出问题,比如合作的好处是什么,不合作会怎么样等,引导幼儿通过比较清晰认识问题,避免认知混淆。

当然,最重要的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有力于顺利达成活动目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特别注意问题与活动目标的适配性问题。

第4 / 6页

3.讨论

在社会教育活动中,讨论具有重要价值。幼儿通过体验活动而产生的对事物的情感和看法都可以通过与人讨论的方式加以表达。可以说,讨论环节直接影响着社会教育活动的效果。然而,目前社会教育活动中的讨论往往流于形式,总是以几个幼儿回答教师的问题结束,大多数幼儿游离于讨论之外,致使活动秩序混乱,教学节奏松散,没有成效。笔者认为,讨论应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有研究表明,相对于大的团体来说,小团体更有利于促进积极行为的产生,儿童在小团体中更愿意并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意见,自发进行讨论。〔2〕因此,教师在组织幼儿讨论时应该注意分组。一般来说,小班幼儿以2人一组为宜,中班、大班可以3~4人一组。虽然对小班幼儿来说讨论较难进行,但教师可以加以引导,逐步提高幼儿的讨论意识和参与讨论的能力。教师在分组时要注意小组成员间的能力强弱搭配。

讨论应该是以先小组后全体的方式进行。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选择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幼儿在全班幼儿面前发言,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讨论效果。集体发言对象的选择很关键。目前,教师在选择发言对象时往往是随机点名,这样做很可能会导致幼儿的回答基本雷同。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选择观点有代表性的幼儿发言。所谓代表性就是能穷尽所有可能的意见。这就要求教师在小组讨论时巡回观察,倾听每个小组的发言,然后选择适宜的发言对象。

无论是小组讨论还是全体讨论,教师都要注意引导幼儿学习倾听,在幼儿讨论的过程中也要随时观察,表扬注意倾听的幼儿,并对个别幼儿给予指导。同时,教师要鼓励幼儿提出不同的看法,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在发生意见分歧时,教师要引导幼儿协商解决问题,可以让幼儿讨论每种方法的利与弊,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这种沟通能力的培养虽然难度较大,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此要多加注意,以便为幼儿的长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总之,在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承担负起教师应尽的责任。负责任表现在社会教育活动设计和组织的方方面面。设计中的负责任就是要认真设计每个环节,选择适宜的活动目标、内容、形式和材料。组织中的负责任既表现在教师的语言上,要让幼儿听到又要让幼儿听懂;也表现在对各个活

第5 / 6页

动环节的处理上,保证每个活动环节都不走过场,能完成各自的任务,从而保证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能够得到真正落实。

兼具幼儿语言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功能的区域 2.建构区

建构区也称结构游戏区,是为满足幼儿从事搭建、结构活动需求而建立的区域,其发展价值在于发展幼儿的形体感知能力、空间关系和逻辑关系判断能力

3.表演区

表演区是幼儿进行戏剧、歌舞表演的活动区域 4.美工区

幼儿在美工区能够发展利用色彩、线条、形状、立体造型灯方式个性化地表现其经验和情感的意愿和能力,熟悉各种美工材料的特性,发展其创造性

8.常见的运动性区域 1.固定器械区 固定器械区是放置那些固定的大型运动器械的区域,幼儿可以在专门的器械上联系钻爬、攀登、旋转、支撑、悬吊等基本动作、一般放置有攀爬架、秋千、跷跷板、话题、荡木等设备.2.可移动器械区

是根据活动需要可以随时放置那些幼儿能够移动的运动材料的场地

3.自然游戏区

幼儿园的户外场地不同于中小学的操场,它要给幼儿提供更丰富的接触自然环境的机会,因此“富有野趣的自然游戏区就显得格外重要”

9.区域活动的价值

1.区域活动有利于发展幼儿行动的目的性和对行为的控制能力 2.区域活动有利于促进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3.区域活动有利于幼儿个性化的发展 4.区域活动有利于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二)区域活动的设计 1.区域规则

区域规则是幼儿在进行区域活动时必须遵守的一系列规范.2.全面性原则的含义

全面性原则是指区域的确定要充分考虑不同方面的教育目标和幼儿的需求,开设蕴含不同发展功能的区域,以期借助区域活动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

3.活动性原则的含义 活动性原则是指活动区域的内容必须能够满足幼儿的摆弄、操作、探究、实验、创造、表演的需求

4.生活化原则的含义

生活性原则是指区域活动的内容应当源于幼儿的生活与经验.5.动态化原则的含义

动态化原则是指区域设置不是一劳永逸,教师必须根据影响区域活动开展的因素,灵活增减或调整区域.6.区域规则的作用 7.区域规则的类型 8.全面性原则的注意方面 9.贯彻动态化原则的着眼点

1.根据不同年龄段的教育目标调整区域 2.根据幼儿的兴趣与需要调整区域 3.根据正在开展的主题调整区域 4.根据季节环境的变化调整区域 5.根据可利用的资源调整区域 10.贯彻效益性原则的策略

效益型原则是指所开设的活动区域的种类和数量要充足,能够满足幼儿活动的需求,但又不能造成闲置和浪费,要为区域活动的开设创造最大的效益

1.轮流开设区域

(将拟开设的区域进行统一整合,按每个月的教育重点有计划地开

设,实现一学期内区域开设的全面性)2.联合开设区域

(年级组分工合作,各班开设不同的区域,供本年级所有班级使用,以实现平行班之间的区域资源共享)

3.开设公共区域

(借助走廊、楼梯间、空闲房间等地开设公共区域,供空间位置临近的班级共同使用)

11.常见区域的教育价值 详情请见P120页

12.规划区域布局的基本要求

确定好拟开设的区域后,需要结合班级实际情况设计区域的空间布局,活动区域的规划就是教师根据活动需要,结合室内外场地条件,对各区域的空间位置和空间关系进行安排.一般来说,规划区域布局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1.界限分明

(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空间界限应分明,教师可以用矮柜、架子、围栏、画线等对区域进行分割,也可以用图画、符号等标示出来)

2.动静分开

(为了避免一类区域活动对另一类区域活动的干扰,需要将较为安静的区域和较为吵闹的区域分来,如应将阅读区和建构区分开)

3.开放适度(每个区域既要有相对封闭的空间,又应与其他区域之间保持适度开放)

4.相邻相近

(不同区域内活动之间的联系程度疏密有别.“菜市场”“饭店”)5.保障安全

(区域活动时,幼儿分散在各个区域之中进行活动,若教师在空间规划时稍不细致,就可能发生危险)

6.巧妙拓展

(不要将区域局限于活动室内,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园的闲置场地拓展空间,因地制宜地设置区域)

13.区域材料投放的注意问题

材料投放是指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根据各活动区的特点、幼儿的需求和发展水平,向幼儿提供活动材料,借以实现对幼儿的间接指导.1.材料的安全性

(投放材料首先要保证安全,一切活动材料、玩具都应安全、卫生、无毒)

2.材料的丰富性

(教师应根据区域内容投放足够种类和数量的材料,保证幼儿能选择到自己需要的材料)

3.材料的层次性(为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是区域活动的重要功能,由于幼儿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活动材料的投放应当关照幼儿的个体差异,体现出层次性)

4.材料的可探索性

(教师投放的区域材料应蕴含着幼儿感兴趣且值得探究的问题,教师要多投放低结构性的原始材料和半成品,因为低结构性材料能够一物多用,满足幼儿多方面探索的需要)

5.材料的易得性

(区域活动材料不是越贵越有价值,且和教学活动相比,区域活动的投入相对较大,在进行区域活动时,不得不考虑成本.)

14.区域背景环境创设

从物理空间来看,区域背景环境包括区域背景墙面、区域分隔物和空间立体吊挂.区域背景环境不单具有装饰美化的作用,是教师间接指导的重要途径和同伴分享交流的重要媒介,高质量的区域背景环境还能与幼儿较好地互动,促进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自主学习和有效发展.15.常见区域的环境创设要求/在进行区域背景环境创设时,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区域背景环境的教育功能

1.利用区域背景环境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2.利用区域背景环境支持幼儿持续探索 3.利用区域背景环境提示幼儿进行自我教育 4.利用区域背景环境记录幼儿的活动过程 要求: 1.语言区

语言区的活动内容可以涵盖阅读、创作、视听、语言游戏、交谈等内容

2.益智区

益智区的环境四周要避免喧闹、嘈杂,为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应力求简洁,可利用一些分类摆放的篮筐、盒子或盘子

3.表演区

表演区需要的空间相对较大,以满足摆放道具、服装、布景、表演和观看的需要

4.建构区

为了便于幼儿搭建,建构区的场地应宽阔而开放,环境周围不要放置桌椅等阻碍行走、搭建积木的物体,一般需远离通行要道

5.美工区

美工区的地点选择通常可靠近洗手间或水台,以便于清洗.16.区域活动规则的作用、常见的活动规则、制定区域活动规则需注意以下的问题.作用:

1.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则 2.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常见的活动规则: 1.保障活动顺利进行的事关所有幼儿的基本规则 2.活动中事关多数幼儿的规则 3.活动中事关个别幼儿的规则 问题:

1.规则的制定要着眼于幼儿的发展

(区域活动的规则不是对幼儿行为的简单限制或管束,更不是为了方便教师管理的手段,其根本意图时为了有助于幼儿的成长,因此区域活动规则切忌沦为幼儿被迫服从的纪律条款,更不能制定那些剥夺幼儿活动机会的所谓规则)

2.规则应具有可操作性

(只有那些幼儿能够理解的、有能力遵守的规则才是有意义的,也才能真正实现其促进幼儿发展的价值,因此规则应当征得该班级幼儿的认可,符合大多数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

3.要创造机会引导幼儿参与规则制定

(制定规则的过程有助于幼儿规则意识、自我意识和集体意识的建立,有利于其社会性发展,加之规则是班级每位幼儿的事情,只有人人参与才能体现班级管理中的公平性,因此区域规则的建立不应成为教师下达的规定,教师应巧妙地引导幼儿参与讨论,制定和修整工作,以实现促进幼儿发展的目的)

4.要以多种形式呈现规则,提醒幼儿

(规则制定好后,除口头告诉幼儿外,教师还应以多种形式提醒幼儿)

(三)区域活动的组织 1.介入式指导 介入式指导是教师通过介入幼儿活动进行指导的方法.按照介入方式可以将介入式指导分为3种:

1.平行介入式指导

指教师在空间上接近被指导幼儿,用该幼儿所使用的材料进行相同或相近的活动,通过行动示范引导或暗示幼儿.2.交叉介入式指导

指教师以活动参与者的身份进入活动情境,通过参与幼儿活动,借助角色互动机会,引导幼儿自己解决问题.3.垂直介入式指导

指教师以老师的身份直接干预幼儿的活动.2.非介入式指导

非介入式指导是教师在不直接介入幼儿活动的情况下,通过调整区域活动的关键因素实现对活动指导的方法.常见的非介入式指导如下:

1.经验支持:当幼儿由于缺乏相关经验无法进行某项活动时,教师为幼儿提供获得相应经验的机会.2.材料支持:通过投入新材料或对所投放材料的数量、难度等进行调整,实现对幼儿活动的支持

3.时间支持:通过调整、缩短或延长区域活动时间,实现对幼儿活动的支持.4.空间支持:通过调整区域的布局、位置、面积、环境布置等对区域活动进行支持 5.同伴支持:区域活动中幼儿常常表现出高度的合作精神,他们常常可以从同伴哪里学到以前不会的本领,得到解决问题的帮助,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促成幼儿间的互动打到活动指导的目的

6.心理支持:通过营造安全、积极的心理氛围支持幼儿的探索和游戏

7.技能支持:有时幼儿会因为对某些操作技能不熟练而影响区域活动的开展,教师可通过提供练习该项技能的机会支持幼儿克服困难.3.区域活动的观察类型

依据教师观察到的人群覆盖情况: 全面观察、部分观察和个别观察

依据教师观察时的身份,区域活动的观察类型: 旁观式观察、参与式观察 4.观察记录的基本要求

观察记录要求真实客观,常见方式有文字记录、作品记录、图片记录和影像记录.5.回顾评价的教育价值

回顾评价的教育价值在于他是对活动的总结.幼儿在教师引导下较为完整地按顺序回忆自己的经历,有助于其内部语言的发展;幼儿要向他人讲明白自己的操作、感受、疑问等.有助于其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有助于其聆听能力、评价能力的发展 促进了他们借助言语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6.回顾评价的内容 7.对幼儿自主选择区域的指导 1.创设丰富的环境,供幼儿选择 2.尊重幼儿选择意愿,不过度干预

3.带领幼儿熟悉所选区域、操作材料,了解其中开展的活动 4.制定一些必要的选择区域的规则 5.在观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指导 8.对幼儿制定计划的指导

幼儿选定区域后,应对在区域中拟进行的活动做一个大致规划.这样可减少幼儿在区域中活动的盲目性,增加计划性

1.没有明确计划的幼儿

这类幼儿规划行动的能力较弱,教师指导的重点应是协助其明确本次活动的目标,并规划目标达成的行动步骤

2.每天制定相同计划的幼儿

这类幼儿可能是兴趣点单一,也可能是缺乏制定新计划的经验,教师指导的重点在于激发他的其他兴趣点,或丰富他从事其他活动的经验

3.同时制定多个计划的幼儿

这类幼儿兴趣过于广泛,专注力不足,教师指导的重点在于要求并鼓励其认真完成一项活动

4.无法完成计划的幼儿

这类幼儿制定的计划往往超出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教师指导的重点在于帮助幼儿分解或调整计划,降低任务难度

9.区域活动的观察方法 10.区域活动观察评估的内容 11.观察记录的常用方式 12.教师介入式指导的方式 介入式指导和非介入式指导 13.教师非介入式指导的种类

经验支持 材料支持 时间支持 空间支持 同伴支持 心理支持 技能支持

14.收拾整理环节的指导

收拾整体是活动结束后,幼儿对使用过的材料和环境进行归位、整理、打扫的环节.首先,幼儿要收拾自己用过的材料,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其次.幼儿在整理材料时,需要进行分类、排序、摆放等,有利于培养空间秩序感和逻辑思维能力。再次,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能感受到通过自己的劳动,环境变得整洁了,从而认识到自己劳动的价值,养成爱劳动、有自信的心理品质

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事先整理 2.全体参与 3.分工合作 4.教会方法 5.事后激励

15.组织回顾评价的注意事项 1.扩大评价主体,让幼儿多参与评价 2.把握评价方向,让评价促进发展 3.分层指导评价,让幼儿均有收货 4.应用评价方法,让幼儿乐于参与评价 第六章 — 幼儿园生活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一、幼儿园生活活动概述 1.幼儿园生活活动的内涵

生活活动是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满足幼儿吃、喝、拉、撒、睡等基本生理需要的活动,具体包括入园、餐点、洗、喝水、睡眠、如厕、离园等环节的活动

2.幼儿园生活活动的意义

1.可以满足幼儿的生理需要,促进幼儿身体的健康发展

2.可以提高幼儿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3.可以渗透性地促进幼儿在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方面的指导 4.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的需要和兴趣,为设计适宜的教学活动和区域活动奠定基础

二、幼儿园各生活环节的设计与组织 1.入园环节的内容与意义/设计与组织策略

内容:相互问候、晨检、幼儿自我服务或为班级服务、成人相互交流幼儿的情况等 意义:入园活动蕴含着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安抚幼儿情绪与家园沟通等价值

设计与组织策略:

1.幼儿入园时,首先会在园门口遇见安保人员.安保人员要在不影响执行保安任务的情况下,主动热情的回应幼儿

2.入园后,幼儿要接受保健人员的晨间检查.保健老师要对幼儿进行一摸、二看、三问、四查,了解幼儿当天的健康情况,做好身体不适幼儿的用药登记,对幼儿进行初步的安全检查

3.进入班级后,教师和保育员都在班级迎接幼儿.大多数幼儿会主动与教师和保育员问好,教师和保育员应面带微笑地交出每位幼儿的名字,与他们亲切问候.进班后,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年龄,为幼儿安排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和为班级服务的工作.小班幼儿入院后,可以完成为自己搬椅子,擦椅子、挂毛巾、取放杯子等事情

4.园长也应抽空亲自参与晨间接待,主动与幼儿及其家长问候,观察幼儿与家长的整体状态,向家长们传递幼儿园尊重幼儿及家长的理念.2.餐点环节的内容与意义/设计与组织策略

内容:餐点环节主要包含了早餐、午餐、上下午的水果和点心环节等.意义:幼儿期是孩子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养成良好的饮食,进餐习惯,摄取丰富的营养,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同时,幼儿进餐环节也蕴含着促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独立性、自信心、小肌肉动作等多方面发展的机会.设计与组织策略: 1.餐前准备的设计与组织

餐前准备阶段,教师要组织幼儿洗手,指导中、大班值日生做好桌面清洁、消毒和为幼儿分发餐具、饭菜的工作,教师可以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向幼儿介绍饭菜,或指导幼儿向大家介绍饭菜,激发幼儿的进餐欲望.2.进餐过程的设计与组织

1.进餐过程中,要考虑幼儿平时的进食量、两餐间的活动量及身体状况等因素,为幼儿盛适量的饭》要遵循少盛勤添的原则,让幼儿有自信心轻松吃完所剩的饭菜

2.进餐过程中不应过分追求进餐速度 3.不宜过分强调安静,一味要求幼儿不许说话 4.养成自主进餐意识

5.了解挑食、偏食的个别幼儿,查明原因,帮助幼儿解决 6.鼓励幼儿自主取餐,提醒幼儿端平慢走 3.餐后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1.进餐结束后,教师指导幼儿将食物残渣倒入垃圾桶,将餐具分类放在指定位置

2.指导幼儿进行饭后漱口、擦嘴、洗手,渐渐帮助幼儿养成良好习惯

3.请先吃完饭的幼儿安静的离开就餐区,不影响或催促其他幼儿进餐 4.指导值日生进行桌面、地面的卫生清理工作 5.组织幼儿进行餐后散步、户外观察等安静活动

3.午睡的意义/设计与组织策略

意义:

1.使疲劳的细胞得到休息,保护脑神经细胞免于过度疲劳二损坏,体力也逐渐得到恢复

2.幼儿期是肌体生长发育迅速的时期,睡眠状态下的内分泌系统释放的生长激素比平时增加3倍

睡眠问题影响幼儿的身体健康,生长发育,学习状态 设计与组织策略: 1.睡前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安排幼儿散步,如厕,不宜带领幼儿进行剧烈运动和容易兴奋的活动 准备午睡时,指导幼儿脱衣服,整齐叠好,并摆放在固定位置 安全考虑,小物件教师保管好

轻柔的语调,缓慢的语速给幼儿讲述简短的故事或儿歌 2.睡眠中的关怀和帮助

观察幼儿的情绪状态,噩梦,扭动身体 3.起床整理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播放音乐 穿好衣服

依赖性较强的幼儿,要鼓励他们循序渐进的完成穿衣过程 4.盥洗活动的目标、方法和意义/设计与组织策略

1.洗手教育的意义、方法和目标

意义:洗手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发生的频率最高,幼儿在园一天洗手次数常常多达10次以上.学会正确洗手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是幼儿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

方法: 六步洗手法

1.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 2.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交互进行 3.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

4.一手握另一首大拇指旋转搓擦,交互进行

5.弯曲各手指关节,在另一个手掌心旋转搓擦,交互进行 6.搓洗手腕,交互进行.目标:通过洗手教育帮助幼儿理解洗手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学会正确的洗手方式,养成接触食物前,大小便后、手脏时及时洗手的习惯 洗手时要节约用水,掌握通过控制水龙头开关的角度调节水量的技巧

漱口教育的意义、方法和目标

1.漱口是利用液体含漱从而清洁口腔的方法,一般用于饭后.饭后漱口可以将刚刚附着在牙齿表面尚未被细菌发酵的食物残渣冲掉,减少龋齿等牙病发生的机会

方法:将水含入口中,把头仰起漱15秒左右,吐出水来,然后再重复一遍.目标:通过漱口教育,应帮助幼儿理解漱口与牙齿健康的关系,掌握

正确的漱口方法,养成饭后和吃甜食后及时漱口的习惯.盥洗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策略

1.通过动作示范和口头讲解,交给婴幼儿正确的洗手、漱口和洗脸的方法.2.通过儿歌、歌曲等方式帮助幼儿牢记正确的洗手、漱口和洗脸的方法

3.可以再盥洗室墙壁上适宜的高度贴出正确盥洗的步骤图,提醒幼儿如何正确洗手、漱口和洗脸

4.可以通过播放动画片、讲故事等生动形象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盥洗与身体健康的意义

5.对幼儿提出与其年龄相适宜的盥洗要求 6.对幼儿进行个别指导

7.针对幼儿盥洗时喜欢嬉水打闹的现象,教师可以再科学区投放玩水材料

5.喝水活动的意义与目标/设计与组织策略

意义:水在人体中有着运输,补充营养和参与机体各种代谢的作用,是人体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幼儿每天的喝水量是否适宜,会直接影响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所以,培养幼儿科学喝水,主动喝水的好习惯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 目标:通过喝水环节,帮助幼儿理解科学喝水与身体健康的关系,掌握科学喝水的要求,学会有序排队,正确使用杯子喝水,同时也要帮

助幼儿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设计与组织策略:

1.喝水的种类:幼儿应喝白开水,不贪喝饮料,冰水,不喝生水 2.喝水的时机:1.定时喝水 2.随渴随喝

1.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幼儿认识到水至于生命的重要意义,帮助幼儿理解科学喝水的重要性和不科学喝水的后果

2.教师要将定时喝水与自主喝水相结合

3.教师要向幼儿讲解示范正确接水、端水和喝水的方法

4.为了有序组织幼儿喝水,避免喝水时拥挤,教师可以划出等待区、接水区和喝水区、让幼儿轮流有序独立接水,培养幼儿有序喝水的常规

5.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不同层次的发展水平和个体差异,细致周到地帮助和提醒幼儿

6.教师要帮助幼儿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7.主动向家长反馈幼儿在园的喝水情况及喝水量,指导家长在家庭中帮助幼儿养成科学喝水的习惯.6.如厕活动的意义与目标/设计与组织策略

意义:通过如厕教育,可以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如厕方法,养成良好的如厕习惯,进而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帮助幼儿获得自信心和自主性

目标: 1.帮助幼儿理解人为何会产生大小便,及时排便对身体健康的好处,知道正确的如厕行为

设计与组织策略: 1.解决幼儿如厕的认识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看视频等生动形象的方式,将如厕教育与科学、语言等领域的教育有机融合,帮助幼儿理解正常如厕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2.解决幼儿如厕的心理问题

1)幼儿不慎尿到或拉到裤子上,教师不要呵斥,要轻声细语 2)幼儿每一个细小的改变,教师一定要及时肯定他,同时让幼儿明白教师很喜欢帮助他们

3)教师要用自己的爱心、耐心和细心,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安全、温馨、和谐的氛围.3.解决幼儿如厕技术问题 1)教给幼儿穿脱裤子 2)养成独立穿、脱衣服的习惯 3)买方便穿、脱的衣服 解决整理衣服的问题

1)通过示范和语言讲解告诉幼儿整理衣服的方法 2)通过儿歌记忆整理衣服的顺序 3)个别指导帮助幼儿掌握整理衣服的方法

4)在厕所里安装镜子,帮助幼儿自己检查衣服真理的情况 如厕的规则问题:

1)教师请幼儿讨论,参与制定规则,并以图示的方式记下大家共同制定的厕所公约,以示提醒

2)对于在园憋便、不愿到厕所如厕的个别幼儿,教师可以让他们扮演游戏中的角色,照顾娃娃如厕,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技能并养成习惯.4.解决幼儿如厕的意识和习惯问题 5.解决幼儿如厕的家园要求不一致的问题

7.过渡环节的内涵及意义/存在的问题/消极等待现象的原因/设计与组织策略

内涵:过渡环节是指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由一项活动转换到另一项活动之间的过渡安排.意义:

1)教育组织的角度来看:一日生活各项活动对环境、材料等的要求不同,活动转换客观赏要求教师需要一段时间收拾整理上一活动现场,为下一互动做好准备

2)幼儿身心参与规律来看:幼儿不可能长时间对某一对象或某一类活动保持注意,其身体需要动静交替,心理需要在教师主导和幼儿自主之间交替

3)用系统的眼光来看:一日生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若过渡环节安排不当,不仅会影响过渡环节的质量,而且会影响幼儿在其他环节中 的身心参与情况和活动质量 存在的问题:

1.幼儿消极等待的现象依然存在

幼儿在一段时间里经常无所事事,处于专门等待下一环节的状态.处于安全考虑,教师往往改而对幼儿进行规则教育,由自由放任变为消极控制,让幼儿在过渡阶段练习控制自己的行为,要求幼儿不说话、不打闹、安静等待

2.教师组织的紧凑丰富的过度活动带来的新问题

尽量较少不必要的集体活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的现象.过渡环节出现消极等待现象的原因.1.过多的集体活动 2.过多细碎的作息时间 设计与组织策略:

1.整合活动环节,将一些小块的活动时间合并,使活动之间相互融合,增加作息时间的弹性化,避免由于活动频繁转换带来不必要的过渡环节和集体行动

2.在必要的过渡等待时间,教师可提供一些有趣的活动,减少消极等待

3.过渡环节也应允许幼儿有自由交往、自由活动的机会,允许幼儿有时无所事事

4.过渡环节具体如何安排,应充分考虑前后活动的性质和幼儿需要 8.离园环节的意义与目标/设计与组织策略 意义:离园环节可以粗略地反映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的质量,反映教师的专业态度和专业能力.同时,离园环节也是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窗口

目标:

(1)保持一种稳定、愉悦的情绪等待家长来接(2)乐于自己整理仪表、喜欢干净和整洁

(3)学习管理自己的物品,并能有顺序地整理和摆放(4)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离园活动,遵守活动规则

(5)离园时,会将玩具、材料、椅子等收放整齐、归位、保持环境的整洁和有序

(6)主动与教师和小朋友道别

(7)跟随家长离园,不独自离开,不跟陌生人走 设计与组织策略:

离园活动是幼儿离园前教师组织的各种活动.一般情况下,教师可安排一些自主性强,形式多样、时间可长可短的活动,如区域自选活动、自主阅读活动、总结评价活动、有趣的游戏活动、整理活动等.教师可以开放多个区域,让幼儿自选活动

家园沟通也是教师在幼儿离园环节重要的工作.对于不同年龄班的幼儿,教师设计与组织离园活动的重点不同: 1.在小班的离园环节,教师应多关注幼儿的情绪,在整理活动中给予幼儿适当的帮助

第四篇: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

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数学操作活动的设计;二是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

(一)数学操作活动的设计

数学操作活动的设计——就是要将数学概念的属性或运算技能的要素转化成幼儿可以独立操作学习的活动。

每一个数学操作活动都有6个要素所组成:

目标:指着一操作活动所能达到的教育效果。活动目标的制定与表达要具体,以便于教师的把握,使其能观察、评定幼儿活动的情况。例如,瓶子与数游戏材料:指幼儿操作活动中所需使用的物品。

规则:指幼儿操作活动的要求和完成活动所必需的步骤,是幼儿知道活动的目的和怎样使用材料。

形式: 指幼儿操作材料的活动方式。一般有三种:个别操作,两人或多人操作;集体(全班)操作。

指导: 指教师如何向幼儿讲解、说明活动材料的活动规则,以及在幼儿活动过程中教师指导的要求,包括对个别幼儿的指导。

评价:指评定活动的教育效果,即幼儿是否达到活动目标,有二在活动中是否有进步。

(二)幼儿数学教学活动设计

数学教学活动设计一般包括: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建议和活动延伸、活动评价几个部分。

1、活动名称:就是给活动起一个名字。

一般有两种取法:一是按数学活动的要求,用数学术语定名称;另一种是按活动内容或选用的材料,用生活的语言定名称,如《找朋友》、《花儿朵朵》

2、活动目标:指数学活动所要达到的具体教育效果。活动目标应包括学习内容的要求及幼儿行为的养成要求。

活动目标中的学习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知识概念的学习;认知能力的学习;

操作技能的学习;

兴趣、态度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3、活动准备:

(1)学习经验的选择,也就是为了达到提出的活动目标,教师应为幼儿选择哪些学习经验,(2)幼儿的经验准备,即幼儿对江要进行的学习活动必须先期掌握哪些知识技能,具备哪些能力?教师可用任务分析法,来了解、分析幼儿经验的准备情况。

(3)数学教学活动所需教具、学具和环境创设等方面的准备。

4、活动过程:

分三个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活动开始。介绍活动内容和要求。教师可通过引导幼儿观察材料、配合提问来介绍活动内容和要求。

第二部分,活动进行。幼儿可分组进行活动,也可集体进行活动;

第三部分,活动结束。教师可请部分幼儿讲述自己的活动过程和结果,并引导幼儿进行讨论,给与表扬和鼓励;也可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讨论。

5、活动建议和延伸

活动建议:一般是针对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或者是针对这一教学内容,提出其他的活动方式。

活动延伸:是指这一活动与下一个教学活动之间的联系。教师注意到这一问题,才能使幼儿以获得的数学经验在后面的活动中得到巩固和强化,同时,前一活动所获得的经验,也将成为后一活动的基础和准备。

第五篇: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

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数学操作活动的设计;二是数学教

学活动的设计。

(一)数学操作活动的设计

数学操作活动的设计——就是要将数学概念的属性或运算技能的要素转化成幼

儿可以独立操作学习的活动。

每一个数学操作活动都有6个要素所组成:

目标:指着一操作活动所能达到的教育效果。活动目标的制定与表达要具体,以

便于教师的把握,使其能观察、评定幼儿活动的情况。例如,瓶子与数游戏

材料:指幼儿操作活动中所需使用的物品。

规则:指幼儿操作活动的要求和完成活动所必需的步骤,是幼儿知道活动的目的和怎样使用材料。

形式: 指幼儿操作材料的活动方式。一般有三种:个别操作,两人或多人操作;

集体(全班)操作。

指导: 指教师如何向幼儿讲解、说明活动材料的活动规则,以及在幼儿活动过

程中教师指导的要求,包括对个别幼儿的指导。

评价:指评定活动的教育效果,即幼儿是否达到活动目标,有二在活动中是否有

进步。

(二)幼儿数学教学活动设计

数学教学活动设计一般包括: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

建议和活动延伸、活动评价几个部分。

1、活动名称:就是给活动起一个名字。

一般有两种取法:一是按数学活动的要求,用数学术语定名称;另一种是按活动内容或选用的材料,用生活的语言定名称,如《找朋友》、《花儿朵朵》

2、活动目标:指数学活动所要达到的具体教育效果。活动目标应包括学习内容的要求及幼儿行为的养成要求。

活动目标中的学习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概念的学习;

认知能力的学习;

操作技能的学习;

兴趣、态度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3、活动准备:

(1)学习经验的选择,也就是为了达到提出的活动目标,教师应为幼儿选择哪些学习经验,(2)幼儿的经验准备,即幼儿对江要进行的学习活动必须先期掌握哪些知识技能,具备哪些能力?教师可用任务分析法,来了解、分析幼儿经验的准备情况。

(3)数学教学活动所需教具、学具和环境创设等方面的准备。

4、活动过程:

分三个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活动开始。介绍活动内容和要求。教师可通过引导幼儿观察材料、配合提问来介绍活动内容和要求。

第二部分,活动进行。幼儿可分组进行活动,也可集体进行活动;

第三部分,活动结束。教师可请部分幼儿讲述自己的活动过程和结果,并引导幼儿进行讨论,给与表扬和鼓励;也可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讨论。

5、活动建议和延伸

活动建议:一般是针对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或者是针对这一教学内容,提出其他的活动方式。

活动延伸:是指这一活动与下一个教学活动之间的联系。教师注意到这一问题,才能使幼儿以获得的数学经验在后面的活动中得到巩固和强化,同时,前一活动所获得的经验,也将成为后一活动的基础和准备。

下载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范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范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第二章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的过程。语言教育活动是实现语言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是组织和落......

    幼儿园语言教育与活动设计作业[5篇范文]

    1. 夏夜 露珠在荷叶上睡觉, 星星在天空中睡觉, 宝宝在小床上睡觉。 露珠的梦是绿的, 星星的梦是亮的, 宝宝的梦是甜的 2.《风在哪里》 风在哪里?树儿说:“当我的枝叶翩翩起舞,那......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精选合集)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创设条件、提供物质材料和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通过运用不同的方法、方式设计与组......

    第三周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

    第三周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 基本知识点分析: 1、 什么是教学? (1)王策三——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教学永远包括教和学,没有了学,教就不能存在,而没有了教......

    幼儿园教育活动与组织(改版)

    幼儿园教育活动与组织30002 第一章小结 1、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有目的、 有升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 过程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主要特 点有目的性和......

    如何设计演讲与组织语言

    如何设计演讲与组织语言 一、如何设计演讲与组织语言 开场白应解决的三个心理问题 1、你主要讲什么 2、我为什么要听你讲 3、你讲的对我有什么好处开场白应达到三个目的: 1、......

    自考《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30002复习资料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复习资料 一章—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概述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概述 1.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涵 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

    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的组织和设计方法

    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的组织和设计方法 青少儿口才考级培训中心的老师指出,幼儿受到实物、动作、行为、场景、图画、声音、符号标记等方面的刺激,用语言表述所感受到的事物,用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