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走进名人故事”单元第一模块精读引领课《小摄影师》 教学设计大全
“走进名人故事”单元第一模块精读引领课《小摄影师》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精读课《灰雀》+丛书《灿烂花开向阳处》 人文性主题: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学生还可以受到爱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工具性主题:
阅读主题----认字写字,感情朗读课文,表达主题----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过程。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仰望、欢快、面包渣、或者、严寒、自言自语、可惜、肯定、果然、欢蹦乱跳、诚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教学重难点:
1.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难心,得体的交流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2.通过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情景引题,激发兴趣。
1.出示列宁的照片,指名学生谈谈对列宁的了解。2.学生交流后,教师简介列宁。
3.出示灰雀图,板书:灰雀。师:灰雀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有关列宁的故事,为了这只可爱的灰雀,列宁和一个小男孩之间发生了一个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文,美美的去读一读吧。
二、初读感悟
1.学生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给自然段标上序号。②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2.学习生字,新词。重点指导读准“胸脯、白桦树、散步、婉转、面包渣、诚实”。
3.指名逐段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师适时指导。4.生自由读,以小组为单位赛读课文,互相评价,帮助。5.分角色朗读课文。6.理清文章脉络。
课文哪几个自让段是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情的?那第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第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课文是怎样描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教师指导朗读,体会灰雀的可爱。
借助多媒体,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列宁喜欢灰雀吗?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出示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指导朗读,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4.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5.就是这样惹人喜爱的灰雀,第二天,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竟然不见了,它到哪里去了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分组出示“渣、胸、脯、惜、低、诚”“郊,步,或,散,敢,者”
2.说说这些字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记住这字的。
3.指导书写。第一组强调左窄右宽,第二组强调“或、步、者”。4.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五、课堂检测
1.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预料的相符。()令人惋惜。()抬着头向上看。()2.书写生字并组词。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出示三只灰雀在枝头唱歌,跳跃的画面。
2.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的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都来这儿散步,和他们打打招呼,可是有一天,列宁发现风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去哪儿了呢?
二、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读课文的2---10自然段,看看哪几段话是列宁讲的,哪几段话是小男孩说的?找出来。
2.灰雀不见了,列宁的心情是怎样的?(急)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出示“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指导朗读。3.列宁看见了一个小男孩,他对小男孩说了什么呢? 出示句子:①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②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③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④会飞回来?
细细读这些话,你对那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用朗读的形式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指导朗读。列宁的关心,惋惜,焦急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字来概括,是什么呢?(板书:爱)
4.聪明的孩子,小灰雀去哪儿了呢?你是从哪儿知道的呢?说一说。出示小男孩的话: ①没„„我没看见
②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③一定会飞回来。
细读这几句话,你对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用朗读的形式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吗?指导朗读。
5.小男孩为什么要捉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讨论,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列宁的爱是给小鸟自由,小男孩的爱却夺去了小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6.感知人物心理。分角色朗读课文的3---10自然段。
三、拓展阅读
1.出示“学习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丛书》文章《灿烂花开向阳处》
学习方法提示,学习内容要求,2.整体感知悟内容。通过写--------------------和---------------------之间发生的事,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文中讲述了电影大师黑泽明严重的大师,想一想,立川老师对“我”和植草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学生交流。
四、课堂练笔:
1.(课件出示)如果你是那只重新站在枝头歌唱的灰雀,你想对小男孩和列宁说些什么呢?请在课本的空白处写下你的“三言两语”。
2.学生交流。板书设计:
5.灰雀(惹人喜爱)不见了捉 焦急放回 列宁小男孩 喜爱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让孩子们抓住人物的语言描写,感知人物内心,分析其想法,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在批画读悟中学会思考,判断,在处理灰雀去哪了,此时小男孩在想什么?这一环节中学生在大胆的猜想中畅所欲言,体会孩子知错就改的美好品质。列宁关爱幼小善解人意的品质。本课时间掌握的合理为丛书学习留有充足的时间。
第二篇: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走进名人故事”单元第三模块精读引领课《奇怪的大石头》 教学设计
“走进名人故事”单元第三模块精读引领课《奇怪的大石头》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精读课《奇怪的大石头》+丛书《小才子戴大宾》 人文性主题:
通过学习课文,是学生懂得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动脑,只有执着的追求才会取得成功的道理。工具性主题:
阅读主题——认字写字,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表达主题——体会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把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追求写具体的。教学目标:
1.会认6个字,会写14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等20个词语。读准翘舌音“震”和前后鼻音“坑、秦”。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话揣摩人物的内心。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教学重点:
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1.谈话:你见过大石头吗?如果你见到一块大石头(教师板画一块大石头)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奇怪的大石头》。
2.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初读课文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李四光。2..请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3.自主识字。
4.课件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1)指名读、开火车读生字。读准翘舌音“震”和前后鼻音“坑、秦”。
(2)去掉拼音读词语。
5.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做到“六不”要求。6.学生汇报读(逐段),进行正音,指导读。7.解决一些术语。
a.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b.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
c.突兀:高耸。
d.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从距今250万年前至今。此时高纬度地区广泛地发生了多次冰川作用。
e.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面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
f.秦岭: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褶皱断层山脉。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解线。分布有冰川槽谷、角峰等。
三、自读自悟
(一)整体感悟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李四光小时候____________,问了__________都没得到答案。长大后________,终于弄明白了____________的故事。
2.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课文先写李四光小时候和小伙伴玩捉迷藏对()的由来产生了疑问;再写他向()、()请教和去()留学,才逐渐明白了其中的原因;最后写他回到家乡(),取得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
(二)重点感悟 1.自学提示:
(1)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在书上划出重点词句。(2)李四光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的?小李四光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自读自悟,小组交流
学生根据上述自学提示进行自读自悟,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
四、指导写字 1.认读要写的字。
2.争做写字小老师:那几个字容易写错,该怎么写,请你想一想,然后提醒大家。
“藏”字17画,第六笔为“┖”。
“卧”字,左“臣”,右“卜”,注意“臣”的笔顺,第三笔为“┐”。
“旅”字,注意左下部分的笔顺。
3.教师范写“藏、卧”。4.学生在生字卡上描红,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字词复习,认读词语。2.谈话导入。
二、汇报交流,感受人物品质
(一)感受巨石之“怪”。
课文讲的是李四光小时候的事。小时候的他常常和小伙伴们围着这块奇怪的大石头捉迷藏。让我们到现场去,去看看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1)请大家各自轻声朗读课文,梳理一下: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在书上划出重点词句。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
一怪,它是独立的──“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 二怪,这块石头体积庞大──“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
三怪,时间久──“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四怪,没有人说得清它的由来──“爸爸也说不清楚”。(3)朗读课文,再次体会巨石之怪和李四光的疑问。
(二)体会李四光是怎么提问题的。
按课文内容填空:这么重的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它应该()。可它()?
(三)感受人物品质
1.大石头可真怪!李四光有了和大家一样的感受,他产生了疑问,他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的呢?
2.全班交流:
老师随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研读有关句子。
如:(1)时间长了,他对这块大石头发生了兴趣: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为什么李四光会对这块石头感兴趣呢,这块石头有什么奇怪的地方吗?
可用因为„„所以„„让学生说说原因。让学生感知巨石形象及李四光的好奇之心。
(2)李四光跑去问老师„„
a.想象情境,进行说话练习。
b.李四光会怎么问老师?同桌演一演对话。
c.指名演一演。
(3)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
a.老师的回答令李四光满意吗?
b.说话练习:
这么重的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应该会把草地(),可它没有卧进土里,所以一定()。
从而让学生感受李四光好问好质疑的品质。(4)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他爸爸也说不清。
a.师生演演这次对话。
b.李四光在请教多人失败后,你觉得他会怎么想?
(5)这个问题李四光一直想了很多年,直到„„才„„
用直到„„才„„说话。感受李四光的执着,认真的态度。(6)后来,李四光回到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
感受李四光的执着探索的可贵品质。
(7)一块大石头,引发了一个重大的科学研究成果,这个成果震惊了全世界!读到这里的时候,你心里有什么要跟李四光爷爷说的吗?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李四光爷爷,我想对您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分角色朗读
四、总结全文
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能蕴含着大价值。愿我们小朋友们也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
五、阅读丛书《小才子戴大宾》
1.我们学完了这篇课文,你一定还想知道其他学校孩子的学习情况吧?《小才子戴大宾》这篇文章会告诉我们的。出示“学习单”
学习方法提示 学习内容要求: 整体感知悟内容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丛书》文章:《小才子戴大宾》通过描人物的
写----------------------,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主阅读。3.学生汇报交流。
六、课堂练笔:(作业)
学了这两篇文章,你一定有很多想法,把它写出来吧。板书设计:
7.奇怪的大石头
产生疑问——请教、出国留学——回乡考察(善于思考、执着探索)教学反思:
由那块奇怪的大石头入手,能激发孩子的兴趣,接着直接抓住重点词句在读中感悟、体会李四光执着求索的精神。在教师努力创设的情境中,使孩子们受到一种感染,使他们对李四光产生一种崇拜的心理。是学生与文本平等对话的意义所在。
第三篇: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读引领课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读引领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真读课文,交流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品读重要语段,体会人物的品质,从而产生敬佩之情。
3、初步了解文章的不同体裁,了解说明文中不同的说明方法。
4、学会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教学重难点:
1、积累语句。
2、通过品读,了解孔子、老子、盘古身上的优秀品质、精神,学习描写赵州桥的表达方法。拓展阅读:
《杨万里拜儿童为师》、《精卫填海》、《海内第一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以学定教
1、回顾主题,明确学法
通过上一节课的预习,我们知道了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什么,也了解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深入了解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多么的博大精深,灿烂辉煌。那么久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巨大宝库。
2、检查听写生字词。
教师重点指导容易写错的和难写的生字词,同桌互相检查。
3、读课文,说说这几篇课文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体裁不同:《孔子拜师》是叙事文,《盘古开天地》是神话,《赵州桥》是说明文
所要表达的内容相同:从不同的方面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4、教师小结: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吧。
二、精讲点拨,随文得法
(一)感受传统人物的品质
1、交流资料,认识孔子、老子
课前,我们收集了一些有关孔子、老子的资料,现在来开个小小交流会,让我们大家都来认识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学生自由发言,注意不要重复人家的发言。)
2、自由读文,从文中找出描写孔子、老子的语句,说一说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3、交流
(1)“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从这句话中,你认识到孔子有什么样的品行?引导学生理解“远近闻名、渊博”,引导学生感受“谦虚好学“的品质。
(2)“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感悟人物品行:不畏艰辛、求知若渴
你是从句子的哪些地方看出孔子的品格的?
感情朗读:读出孔子的不畏艰辛前往拜师的精神。
听音乐想象,孔子一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他又是怎么样想的呢?(个人思考后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孔子也许从春暖花开的季节一直走到了炎炎夏日,烈日当头照着,他„„也许他从硕果累累的秋季一直走到了寒风刺骨的严冬,寒风凛冽,„„渴了,他„„;饿了,他„„;累了,他„„;摔倒了,他„„几乎分不清白天和黑夜。
再次带着敬仰的感情朗读这个句子。
(3)孔子与老子见面时的话。(结合插图进行教学)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感悟人物品行:谦逊有礼
辨析近义词:“迎候、等候”,在这两句句子里,这两个词可以调换吗?为什么不能调换?
(4)“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联系生活实际,交流。
(5)“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感悟品行:虚心求教
(6)“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感悟品行:爱护晚辈
(7)“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感悟品行:诲人不倦
4、自由练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迎候”和“等候”这两个词语可以调换嘛?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拜访”和“拜见”呢?
生读自己感受深刻的语句(提醒学生读好写孔子和老子交往时的态度的词语以及礼貌用语)。
师引读,演读感悟,推荐小组演一演,进一步加深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演读让学生进一步受到情感的熏陶与感染,真情面对人物形象。)
5、小结学习方法和孔子的品行。
5、拓展阅读,学法迁移
拓展阅读《杨万里拜儿童为师》一文。要求:默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杨万里拜师的语句,说说你的体会。学生自读学习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杨万里身上有什么品质,文章的描写与《孔子拜师》有何异同之处。
(二)感受传统故事的神奇
1、我们认识了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孔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老子,下面在认识一位巨人。引出《盘古开天地》,教师让学生交流神话以及自己知道的神话。
2、读课文,边读边找出盘古开天地的语句。
3、交流
⑴师读一、二自然段,生想象画面。
(2)你看到了什么样的连环画?
(3)课文哪一句具体写了宇宙最初的样子?
生:盘古创造宇宙之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
师:什么叫混沌?
(非常乱)(看不清、分不清)
师:遇到不懂的词语,有一个好办法,就是查字典。我们看看字典上对“混沌”是怎么解释的?灯出示:混沌:①、我国传说中指宇宙形成前模糊一团的景象;
②、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
师:根据课文内容,我们应该选择哪个解释?(选择解释1)
师启发指导朗读
(4)有一天,盘古醒了,它是怎么创造宇宙的呢?生: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师:你从这句体会到了什么?
师:齐读这句话,要把盘古很使劲的样子读出来。
师:只听──
生:一声巨响!
师:混沌一片的东西——
生:渐渐分开了。
师:轻而清的东西──
生:缓缓上升,变成了天。
师:重而浊的东西,生: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幻灯出示: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师:这句话中,有两个qing,意思有什么不同?(轻——是重量轻;清——是清澈,不浊的意思)
师:仔细观察这个句子,你们发现了什么?
(轻——重;清——浊;上升——下降;天——地,4对反义词)
师:这些反义词和近义词把天和地的不同和它们形成的过程写出来了。我们一起来读这个句子,在读句子的时候要注意这些词语。女同学读上半句,男同学读下半句,要读出天地慢慢形成的样子。
生分角色齐读句子。
师:同学们,盘古一斧头就把天地劈开了,这个过程可以用一个什么成语来概括?(开天辟地)
师:对,这是前所未有的壮举,把这个词写在这一段的旁边。
师:天地分开以后,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5)指一生读,其他生想象画面。
(6)盘古怕天地和在一起,又干了什么?生: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看老师写字。(板书:顶天蹬地)顶天蹬地是什么样的?我请一位同学上台做给大家看。
师:谁能根据他的动作,用一个成语来形容?(顶天立地)
师:真好,盘古顶天立地的形象已经印在我们心间,也把这个词积累起来,写在第三自然段旁。生写词。
师:(转向做动作的孩子)老师问你,你要说实话,感觉怎么样,累吗?(生:好累!)
师:你这样做一会就累,叫你做上一天都难,可盘古顶天蹬地多长时间?
师:是啊不知道过了多少年啊!来,请接着老师的话往下读。一百天过去了,盘古——
生:(接)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一百年过去了,盘古——
生:(接)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一万年,十万年,盘古——
生:(接)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就这样,天地之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天和地逐渐成形了,盘古也累得倒了下去。
(7)师:盘古倒下后,他的创造之路停止了吗?他又做了什么?请大家默读第四自然段,用书上的一句话来回答。
生读第四自然段。(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师:这句话是这个自然段的——(中心句)
(8)师:盘古的身上发生了那些变化?同桌合作读书,一个读写盘古身体的部分,另一个写它变成了什么的部分。
学生同桌练读。
(9)师:盘古虽然倒下了,但他并没有停止创造美丽的宇宙。
幻灯出示:第四自然段的系列排比句
师:(指着屏幕)看,这段话多美,它美得就像一首诗,你能像诗人一样读读它吗?
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
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
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
隆隆的雷声。
他的双眼
变成了
太阳和月亮。
他的四肢,变成了
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
他的肌肤,变成了
辽阔的大地。
他的血液,变成了
奔流不息的江河。
他的汗毛,变成了
茂盛的花草树木。
他的汗水,变成了
滋润万物的雨露。
指几名学生读,其他学生闭眼想象画面。评价朗读,说自己看到的画面。有感情地齐读。
(10)这一自然段有不少优美的短语,如“隆隆的雷声”,你能找到类似这样的短语吗?
让我们把它们记在心里吧。幻灯出示短语。齐读
(11)师:同学们,你们看到的神奇画面难道仅仅只是课文里所写的吗?仔细看,你还会看到更多更多的画面,大家想想盘古的牙齿、鼻子、耳朵、头发、眉毛、手指头、脚指头、骨骼、经脉„„会变成什么?
他的(),变成了()的()。
请同学仿照上面的句式,将“他的(),变成了()的()”补充完整,(学生自由准备,在书上写下来。)
师:这排同学一个接一个地说!注意你在说的时候也要让人感觉到很神奇,所以要注意说话时的语气。
(12)师:同学们,刚才大家说的那么多画面,如果把他补到课文第四段,那么,这一段末尾的省略号,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它去掉?为什么?
师:是啊,还有我们没想到的,天地间所有的一切都是盘古化成的。他用自己的身体化成了宇宙万物,化成了所有一切的一切!(板书:化作万物)
4、此时,此刻你最想对盘古说什么?
幻灯出示:______的盘古,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_______”
5、师:同学们,学到这里,我想问问大家,世上真的有盘古这个人吗?这个故事都是真的吗?这个故事是从哪儿来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想象出来的。)
师:对,盘古开天地,这是一个——神话故事。像这样的神话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6、拓展阅读,学法迁移
拓展阅读《精卫填海》,要求: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精卫填海的画面,画出文中描写精卫填海的具体语句,体会精卫的精神。结合《盘古开天地》总结一下神话的特点,感受神话的无穷魅力。学生自读学习。小组内学习。全班交流。
(三)、感受古代建筑的雄伟
1、古代的劳动人民不但有丰富的想象力,还有神奇的创造力,让我们去开开眼界。出示古代建筑图
2、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描写赵州桥的句子,总结赵州桥都有哪些特点。
3、交流
(1)出示赵州桥图,特别的地方是什么呢?
A、这座桥没有桥墩,只有拱形的大桥洞。指名读。
B、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指名读。
C、师:为什么说“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以前的桥从来都没有设计过桥身上加小桥洞,赵州桥却有了,并能减轻冲击力,节省石料。)
结合练习:用“既„„又„„.”造句
教师见机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赵州桥还有什么特点?指名读第3段。
A、第一句话好在哪里?
既总结了前一个自然段的内容是写赵州桥的坚固,又提示大家这个自然段要讲的是赵州桥的美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是一个过渡句。
B、赵州桥的美观体现在哪些地方?
找出写这些雕刻很美的句子读读。
仿照课文写句子。
借助图片,让学生较形象的了解赵州桥栏板上的美丽图案。
C、师:这段话中有两个分号,表示连接的三个句子间的并列关系,并列地写出了三种龙的样子。最后一句是前几句的总的说明,这种写作手法是“先分后总”。
如果把最后一句调到前面去,请同学读一读是否可以?这里的写作手法是“先总后分”。
4、总结文中描写赵州桥时运用的写作方法。
5、拓展阅读,学法迁移
拓展阅读《海内第一桥》,要求:默读课文,了解海内第一桥是什么桥,这座桥有什么样的特点,课文又是怎样描写的? 学生自由学习小组内学习全班交流学习。
四、巩固运用,学以致用
1、积累文中出现的好词佳句。
2、学会总分的写作结构,能够围绕一个意思写一句话。
3、推荐阅读语文主题学习《旖旎的风光》第一至四组,继续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第四篇:三年级语文上册《小摄影师》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上册《小摄影师》教学设计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认识三种对话的形式及标点符号的用法。
2、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4、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
6、画出不懂的问题,留待下节课交流解决。
三、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形声字构字。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一、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回忆上节课归纳的问题。
三、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
1.读文想问题
a、投影出示“突然”一词,说说你对该词的理解。
b、请在原文中找出例句,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
c、围绕两个“突然”质疑。如:突然发生了什么事?事情怎么突然发生的?
2.画句找答案
a、小男孩为什么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b、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用“”画出有关句子。
c、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d、小男孩跑了,高尔基喊些什么?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3.读句知内容
从课文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出高尔基喜欢小男孩,让我们找出来读一读。
四、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
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五、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六、拓展活动
发挥想象,续写故事。资料提供者:
第五篇:(最新)人教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测 量
第 一 课 时 认识长度单位 —— 毫米
学习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课程标准:“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这时,水到渠成的学习“毫米的认识”,能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学习重点:实际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学情分析: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学习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学习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教学流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 计 实际测量 数 学 书 的 长 数 学 书 的 宽 数 学 书 的 厚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 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八)全课小结。
教学反思: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让学生感受到掌握分米和毫米是日常测量的需要,感受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价值,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接着通过猜测、验证,既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又运用了“猜测——验证”的学习方法。再通过讨论、数一数、画一画、比划、举例等操作活动,加深对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丰富了学生的感知。
第 二 课 时 分 米 的 认 识
学习内容:课本22、23页 课程标准:
这节课是在前面学习过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基础上,继续学习长度单位分米毫米的.通过学习,使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对于今后学习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具有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丰富等特点,再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也是本节课的易错点.对物体进行估测时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建立分米的长度表象,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及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同时学会估测的方法,提高估测能力;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了解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3.情感目标: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体验学习的快乐,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学习重点:
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概念 学习难点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教学流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出: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1)一条裤子长9分米()(2)一张床长5分米()(3)小明高14分米()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3、填空:
5分米=()厘米=()毫米 30毫米=()分米 40毫米=()厘米=()分米 2米=()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六)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整节课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运用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学会学习。
第三 课 时 千 米 的 认 识
学习内容:教材第七页至第八页例三和例四 内容分析:
《千米的认识》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测量》中的一个内容,这一单元的教学是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测量问题。因此,学生还是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的。教材提供的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通过情境图,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图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题。接着,展示学生比较熟悉的运动场400米跑道上运动的场景,目的是让学生感受1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创设生活中的情境,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接经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情分析: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我在理解教材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与我们班级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借助生活里的素材,如我们学校125米一圈的跑道、50米长的教学楼走廊,学生们放学回家三条不同路上的1千米路程等等,把学习内容再具体化,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建立1千米的概念,体验充分、思维活跃,对长度单位也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整节课充满生命的活力。学习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学习重点、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学生学习重点是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而整个学习活动也都是围绕这个重点展开的。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教学流程:
一)认识千米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南宁市外环线6千米的含义,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
4、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从某路口到南宁外环线6千米,那么你是否知道从某路口到那里大约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长呢? 生:想
师:从某路口到某处就是1千米,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让学生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约有多长。
2、让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汇报板出:1千米=1000米
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 三)巩固知识、动用知识: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一题和第四题。
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1)练习二第二题(2)补充题(略)四)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充分交流,也有对关键内容的及时概括与适时板书„„而这一切,最终都促进了学生对新知的准确理解、深刻感悟,实现了学生对新知的主动建构。
第 四 课 时 千 米 的 认 识
学习内容
教材第8页例四
内容分析:
《千米的认识》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测量》中的一个内容,这一单元的教学是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测量问题。因此,学生还是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的。教材提供的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通过情境图,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图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题。接着,展示学生比较熟悉的运动场400米跑道上运动的场景,目的是让学生感受1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创设生活中的情境,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接经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情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中谈到:“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我在理解教材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与我们班级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借助生活里的素材,如我们学校125米一圈的跑道、50米长的教学楼走廊,学生们放学回家三条不同路上的1千米路程等等,把学习内容再具体化,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建立1千米的概念,体验充分、思维活跃,对长度单位也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整节课充满生命的活力。学习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学习重点、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学习目标
1、进一步认识千米,加深理解1千米的长度概念。
2、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教学流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说1千米有多长,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呢?
2、填空:
1千米=()米 1米=()厘米 1米=()分米 1分米=()毫米
二)学生实践(把全班学生分为10个小组进行测量)
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00米有多远。
3、汇报:
(1)请学生说一说你走了100米你走了几步,如果你走1000米大约走了多少步。(2)提问;一个小组量出100米,10个小组一共量出多少个100米?是多少千米?
(3)让学生讨论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是非曲直千米。
4、体验1000米有多远。
带学生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千米有多远。
第 五 课 时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学习内容:
教材第八页的例五及练习二的第三题、第五题、第六题 内容分析:
本部分知识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千米这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如果只讲1千米=1000米,学生会感到抽象,印象也不会深刻。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来加深对千米的认识。教学千米、米的简单换算时,要在已学过的米、分米、厘米等换算方法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如例1是把高级单位的数换算成低级单位的数,即从1千米是1000米,推想出3千米是3个1000米,就是3000米;例2是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换算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即从1000米是1千米,推想出5000米里有5个1000米,就是5千米。这两个例题都是根据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用口算直接推算出结果。教材中介绍了换算的推理过程,目的是使学生碰到这类问题知道该怎样去想,但学生做题时,只要求写出结果,不必写出推理过程。
学情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中谈到:“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我在理解教材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与我们班级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借助生活里的素材,如我们学校125米一圈的跑道、50米长的教学楼走廊,学生们放学回家三条不同路上的1千米路程等等,把学习内容再具体化,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建立1千米的概念,体验充分、思维活跃,对长度单位也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整节课充满生命的活力。学习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2、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重点、难点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图:
师: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数学王国旅游好吗?(出示小精灵和数学王国,图,小精灵说:欢迎聪明同学来数学王国游玩!)
2、选钥匙开门(先出示第一道门,再出示第二道门,然后出示第三道门)
第一道门:小精灵:这扇门有二把锁,(二把锁分别标上:400厘米,5分米)下面这里有很多把钥匙(4分米、4毫米、5毫米、4米、50毫米),你会选钥匙开锁了吗?能说说为什么?
第二道门:小精灵:这扇门同样有两把锁(两把锁分别标上:3千米、5000米),下面这里有4把钥匙(3000米、300米、5千米、50千米)你会选吗?你知道为什么吗? 小结把千米和米之间换算的方法。
第三道门:锁上标有5千米-2000米、1000米+4千米
6把钥匙分别是:3千米、5千米、3米、5000米、5米、3000米。
让学生先选后说想法。
二)巩固、运用(出示数学王国里的数学景象)
师:哗!数学王国多美呀!有树,有花,还有„„。
1、看一看大树有多高。(把教材第八页的做一做设计成填写大树的高度)
2、同学们来到双胞胎村,有好多小朋友来到村口迎接同学们,请同学找一找,谁跟谁是同一胞。
3、摘苹果(出示苹果树,树上挂有很多苹果,每个苹果写上带有长度单位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4、好客的小朋友们带同学们到数学奥宫去玩,数学奥宫距离双胞胎村200千米。他们早上8时乘汽车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5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 三)全课总结
让学生说说你游数学王国你的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第 六 课 时 吨 的 认 识
学习内容
教材第11页至第13的内容 内容分析:
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通过本课题教学,使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教材所展现的知识结构,层次清楚,由易到难,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先通过两幅插图说明吨在实际中的应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吨的观念,揭示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接着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推算体重帮助学生哇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最后学生通过“做一做”了解并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学情分析:
对于吨这个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略有所闻,但接触并不多。教材所展现的知识结构,层次清楚、循序渐进,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先通过码头装卸货物的情景、通过集装箱、货车运载大宗物品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吨”的应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吨的观念,提示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 吨=1000千克。接着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大白菜、奶牛、猪、水泥、油桶、小学生体重等物体帮助学生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最后通过练习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及质量单位的合理运用。
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 学习目标
1、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2、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重点: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学习难点
学会估计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 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猜一猜物体 的质量
(1)老师手里握着一枚胸花,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手里有什么,并估测它的质量。(2)、猜一猜老师约有多重。(3)、再猜一猜一头牛妈妈、一匹马爸爸、一头猪姐姐、一只熊哥哥约重多少千克?
2、讲故事
师:这些动物们都住在美丽的森林村,森林村是在一条河岸上,这条河,河水很清,在河对岸也有一个村庄,这个村庄住着白兔、小猴等动物,„„。
3、认识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师:(1)牛妈妈、马爸爸、猪姐姐、熊哥哥能一起过桥吗?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十一页,看第十一页的例6。
(2)各学习小组议一议,这四只动物能一起过桥吗?为什么?(3)汇报;
4、小结:(1)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2)1吨=1000千克
5、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二)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例7
2、汇报
3、总结单位名称的换算方法。三)巩固、运用新知
1、让学生说一说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独立完成练习三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3、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的第二题和练习三中的第三题和第四题。四)全课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自身及实际的密切关系,始终处于一种主动学、有兴趣学这样的学习状态
第 七 课 时 生活中的数学
学习内容:
教材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学习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4、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学习重点、难点 能联系生活 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说出生活中的数学。教学流程
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
2、复习质量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 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一)自学课本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1、学生看书第十四页的内容。
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组发现一辆汽车限载重量8吨,„„。
(二)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
师:请同学们汇报这两天来你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生活里存在我们学过的长度和质量知识。生1:我爸开摩托车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时40千米,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2千米。„„
三、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生活和数学是离不开的,他们相辅相成.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