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静女记叙文
第四单元 千古流芳一诗心
静 女
【学习要求】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2.增加语言积累,掌握重点文言字词解释。3.感受诗中主人公的形象美及其纯真而热烈的感情。4.通过诵读,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文化素养。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反复朗读,理清线索,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根据情节的发展,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学时安排】一学时
【学习过程】
主要任务:分析把握人物形象;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一、课前学习
(一)学法指导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字词,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整体感知全诗,熟读并背诵全诗。
2.借助图书馆或网络资源,了解《诗经》相关知识,结合本文内容,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找出文中细节描写,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体会诗中人物的情感。
(二)尝试练习
1.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
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炜()......
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2.利用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静女其姝—— ....
搔首踟蹰—— ....
俟我于城隅—— ..
贻我彤管—— ...
美人之贻—— .
3.指出下列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爱而不见
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
匪女之为美
4.借助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进行文学常识填空
(1)《静女》选自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相传为 编定,共 篇,最初称 或,分为、、三个部分。其表现手法有、、。其特点是多重章叠句,双声叠韵,用词精炼生动,词汇丰富,形式以四言为主,间以杂言。它是我国诗歌 的源头。(《离骚》是诗
歌浪漫主义的源头)
(2)《静女》以第一人称“我”的方式,写一次恋人的,从、、相赠到,表现了存在于青年男女之间的大胆而挚热的爱情。
(3)本诗的诗眼是“ ”。
二、课堂探究
(一)问题探究 1.(1)本诗是以谁的口吻写的? 描绘了什么场景?
(2)根据约会过程,完成表格填空: 2.如何看待“我”对“静女”所赠的两件礼物的赞美?在“我”心中,彤管与荑草哪个更重要? 3.找出诗中细节描写,并说说本诗中细节描写的妙处。4.男女青年的形象是怎么样的呢?通过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5.(1)“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静女其娈,贻我彤管”这两句运用了哪一种写作手法?有什么好处?
(2)谈谈“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本诗中的运用。6.请你说说这首诗歌的主旨。
(二)课堂检测
1.本诗出自于()a.《诗经·卫风》 b.《诗经·邶风》 c.诗经·鲁颂》 d.《诗经·小雅》 2.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题目是“静女”,指的是文静美丽的姑娘。b.“爱而不见”的意思是说故意藏起来不出现,逗小伙子着急。c.“说怿女美”的意思是指姑娘美丽的彤管映衬得她更美丽。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这两句称赞姑娘送给他的荑草实在是美得出奇。3.选出对“彤管有炜,说怿女美”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彤笛鲜艳又光亮,静女叮嘱我要喜爱它。b.彤笛鲜艳又光亮,漂亮的乐器真让我喜爱。c.彤笛鲜艳又光亮,美丽的姑娘更让我喜爱。d.红色的彤笛有色彩,漂亮的乐器真让我喜爱。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基调欢快而富有情趣,叙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过程。b.“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个细节惟妙惟肖的描绘了小伙子那时焦灼不安的情态。c.这首诗除了细节描写外,还运用了双关及移情手法,因而生动活泼,富有情趣。d.无论是赠彤管还是赠荑草,都是发生在同一天,可见这对青年男女的恋情已到极致。5.下面对此诗分析错误的两项是()a.全诗三章,两章重在写场景,一章重在写心理。b.作者由静女而彤管,由荑而静女之情,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了男女青年热烈淳朴的恋情。
c.此诗以第一人称“我”的方式,写一次恋人的约会。d.诗歌重章复唱,不注重细节描写,从大处着笔,风格淳朴,增添了艺术魅力。e.本诗以生动的语言,风趣的细节,表现了一对男女青年热恋中的情趣,人物神形毕现,呼之欲出。
三、归纳总结 1.主旨 2.表现手法
(1)对比:“搔首踯躅”和“说怿女美”,表现了男子心情的变化。(2)象征:彤管、荑草象征爱情的热烈、纯洁。
(3)双关:“说怿女美”,表面上是在赞美彤管的美丽,实际上是赞叹静女之美。
(4)顶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
(5)赋:全篇运用,围绕对女子的爱恋,就三件事直接铺叙。
(6)重章叠句。
四、课后巩固
1.阅读《静女》一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1)此诗中有“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的句子,但接着又说“匪女之为美”,而是因为“美人之贻”,这反映了青年人什么心理?用一个成语概括为。
(2)翻译诗句。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3)诗中写到那女子见男子来了,却故意找个地方把自己隐藏起来,小伙子禁不住“搔首踟蹰”起来,这反映了小伙子什么心理?
(4)诗中刻画的男女青年的形象是怎样的?找出语句分析。
(5)《静女》诗具有活泼风趣的情调、含蓄蕴藉的风格,请从诗中任选两句作简要分析。2.根据示例,改写《静女》,并和同学交流。
可爱姑娘多俊俏,今晚她等我在城角。
故意藏起不见影,急得我把头皮搔。
五、资料索引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订,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间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原称“诗”或“诗三百”,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尊称为《诗经》,列入“五经”之首。
《诗经》形式多为四言,隔句用韵,常以重章叠句加强抒情效果。它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先描写其他事物以引起正题。《诗经》的“赋”、“比”、“兴”和“风”、“雅”、“颂”合起来称“六义”。2.拓展阅读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翻译: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小岛上。善良美丽的少女,小伙理想的对象。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采收。善良美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覆去难成眠。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善良美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爱慕。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善良美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篇二:静女
《静女》教学设计及说明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
2、积累字词,理解诗歌的含义并能熟练背诵。
3、理解《静女》重章复唱的艺术手法。
(二)过程与形式:
1、反复朗读,感知课文。
2、小组合作探究,理清课文大意,积累相关的字词。
3、情感交流,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教学方法
教师点拨辅导、自主合作探究,1课时完成。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感情世界里,爱情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请大家回忆一下印象最深的爱情诗句。例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些名句凝结着人类崇高的情感,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今天,我们来学习《诗经》中的《静女》,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的辉煌。
在初中,我们学过《诗经》中的哪些诗歌?学过《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首诗以雌雄二鸟起兴,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真挚而热烈的追求。还学过《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首诗表达了追求不得的惆怅和迷惘的感情。
在学习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诗经》的基础知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作品。
作品年代:从西周初至春秋中约五百年时间。
作品篇目:共305篇,又称“诗三百”。编排体例:风、雅、颂。表现手法:赋(叙述和描写)、比(比喻和比拟)、兴(起兴)。主要体式:四言诗。典型特点:重章叠句、反复咏唱。
诵读节奏:以二二节拍为主。
最多题材:婚恋诗。
(二)诗歌解析:
1、解题:
这首诗选自《诗经·国风·邶风》。邶,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汤阴东南。静女,文雅美丽的女子。《诗经》中的诗歌常以第一章开头的两个字做题目。
2、教师范读,正字音,然后学生齐读:
姝 俟 城隅 爱 踟蹰 娈 贻 彤 炜 说 怿 女 归 荑洵 匪
3、字词疏通:
“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注解:其:形容词词头。姝:美丽。俟:等待,等候。
城隅:城边的角落。城,城墙。隅,角落。
俟我於城隅:于城隅俟我。爱:隐藏,遮掩。见:通“现”,出现。踟蹰:同“踟躇”,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注解:娈:美好。贻:赠送。彤管:红色的管箫。管,有人说是茅。炜:鲜亮有光的样子。
说怿:喜爱。说,通“悦”。女:通“汝”,你。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解:归:通“馈”,赠送。荑:初生的茂草。洵:副词,的确、确实。匪:通“非”,不是。
4、主题内容:
《静女》叙述了男子与静女一次极富生活情趣的约会。为了表现男女的热恋,截取了约会中的三个精彩画面,展开细腻的描绘。三个诗章,三个场景,可做如下概括:
第一章:男子赴约;第二章:赠送信物;第三章:采荑赠别。
(三)精华鉴赏:
1、双关修辞手法: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女(ru)美:表面上是指草美丽,这里真实的用意是指女子美丽。
双关是利用词语同音或多义等条件,使一个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同时兼有多种意思,即言在此而意在彼。
2、细节描写: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刻画人物形象:女孩——调皮可爱,天真活泼;男孩——急躁而诚挚,憨厚而痴情。
(四)作业:
1、背诵并默写《静女》,完成课后练习。
2、填写练习册上的题目。
教学设计说明
(一)教材说明 《诗经两首》是高语必修
(二)第二单元的首篇。《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教材从高一第二学段开始安排古诗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源流及表情达意,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语文课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高中语文课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据此,安排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分清《静女》中的语气词,理解生僻字及特殊词;
3、把握《静女》中女主人公的感情,初步鉴赏诗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过程方法: 通过诵读课文,掌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提高学生把握作品思想感情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了解古人真挚的爱情,陶冶高尚的情操;
2、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3、了解《诗经》的文学价值,引导学生珍视汉族文化,热爱汉族语言。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课文。
2、准确把握诗中女主人公活泼好动的情感性格。
教学难点: 女主人公活泼好动的情感性格与标题“静女”的“静”字的区别理解。(二)教法说明
根据本诗特点,主要采用讲授法、诵读法、启发法和讨论法。讲授是为了开启学生思维,让学生对诗中的文言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熟悉课文内容。
提问和讨论使师生互动,激发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
(三)学法说明 主要采用诵读法和讨论法。学生自己朗诵与教师范读指导相结合,反复诵读,培养语感,掌握四言节拍,熟悉课文内容。教师设置情境,组织讨论,调动情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四)教学过程说明
本课的教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讲解《诗经》的文学常识,包括《诗经》六义等内容。这部分的学习安排在导入环节,通过回顾《蒹葭》、《关雎》等初中课文涉及的《诗经》篇目,来串讲相关知识点。
2、重点字词的理解。如:姝、俟、娈、彤、怿,其中“姝”和“娈”都有美的意思。通假字:“归”通“馈”,赠送;“匪”通“非”,不是。多音字“荑ti”,初生的草。“踟蹰chichu ”为联绵词,也作“踟躇”,要走不走的样子。
3、人物性格的品味。根据诗中所述,女主人公“爱而不见”,使其男友“搔首踟蹰”,可见其调皮好动。那“静女”的“静”又作何解呢?能不能解释为“文静”呢?启发学生思考后理解为“文雅、美丽”,“静”同“靓jing”,美丽之意。女主人公性格形象可概括为“活泼调皮而又美丽动人”。
4、诗中三个章节的描述,可让学生定下小标题,口头表述,组织成文,改写成记叙文。此部分可同时结合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爱情观的教育。本练习可延伸到课外去完成。
5、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意,叙述情节,结合板书提示,学生已能初步背诵,可当堂让学生背诵默写。其认知过程是初读——熟读——理解——背诵。篇三:静女 教案
静女
思路:学生阅读课文,说出初读体验(提出问题,学生作答,老师点拨)——解决生词——多次朗读,熟悉课文——讨论“静女”的文化内涵——说说你心中的他——书面翻译训练
目标:
1.知识目标(诗经知识、通假字、口头翻译)
诗经:课下注释。
诗经本质是周朝礼(宗法制度、封建制度)乐()制度的艺术化形式,是为统治服务的工具。王官采诗,公卿献诗,孔子删诗,都是出于符合当时礼制的目的。
通假字:爱、见、说、女、归
翻译:自己翻译、个别抽查 2.内容目标(一句话概括每节内容)
(1)男孩赴约,女孩躲藏。(2)恋人见面,女孩赠管;(3)美人馈荑,男孩美赞。3.技法语言目标(赋比兴,比较阅读)
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静女》运用叙述的方式(赋),语言质朴自然,形象生动,富于生活趣味;后两首情诗长于描写和抒情,语言优美,情感强烈。这是作为中国诗歌源头的诗经的语言上的普遍特点。4.女孩形象、文化目标
(1)女孩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美丽(姝、娈)俏皮活泼,(爱而不见);热情大胆(贻我彤管)
(2)既然如此,题目为什么叫做静女呢?文静美丽的女子。换成“美女”可以吗? a从静字本身看,形声字,从青争声,本以为色彩分布恰当,包含有美好的意味。b 从民族文化看,男要阳刚,女妖温柔,阴柔。
静,安静,娴静,也是一个适合女孩子的名字。
之所以叫做静女,其实是出于一种文化心理,中国文化中,女孩子的名字都有美好的寓意,父母给女孩起名字多包含有柔性美的意味,静态美一直是主流。“静、淑、娴、幽、秋、蝴蝶、仙儿”较多,男孩子取名多有阳刚之气,龙虎豹,刚健强。正和了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乾地坤,日阳月阴,男为阳,女为阴”。所以,在潜移默化的文化心理影响下,男孩心目中最为美丽的女神,自然就是文雅娴静的淑女了。5.书面翻译训练:<课后作业> 美译课文 用简洁优美押韵的语言,把这首诗美译成现代文。
美丽姑娘,城角相候。躲藏不出,抓耳挠头。徘徊不定,心中浇油。
姑娘美好,送我红萧。红萧闪闪,非同一般。
郊外踏青,携手回城。荑草赠我,魅力无穷。非你之美,美人相送。6.说一说:说说你心中的他<她>是什么样子?你追求的是什么样的爱情呢?
板书:篇四:静女 1 2 3 篇五:《静女》教案
《静女》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2、诵读课文,理清课文叙事线索,体会感情。
3、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并注意诗歌的节
奏和韵律。
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3、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诗歌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大家的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了很多的诗歌,而最早的诗歌总集是
《诗经》。其实,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接触了《诗经》,大家还记得哪些诗歌 是出自《诗经》的吗?(《采薇》、《关雎》、《蒹葭》,课件出示重点诗句)今天我们也将学习《诗经》中另外两首诗歌,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经》。
二、介绍《诗经》
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现存诗305篇。
它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
有《诗经》之称。《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
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铺陈
(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大学、中庸、孟子、论语合称为“四书”
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五经”
三、导入《静女》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娴静美丽的女子是男子的好配偶。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静女中的女主人公也是一个娴静美丽的女子,那她跟
男主人公会产生怎样的爱情故事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一)、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听并且注意节奏,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
文。
2、字音字义、通假字。
3、逐段进行讲解。
第一章:表现了女子怎么样的形象 特点?(娴静美丽、矜持、调皮?)
女子为何隐藏起来?男主人公有何反应?
这一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第二章:女通汝,一语双关。(指彤管,其实也指女子,暗喻女子的美丽)
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第三章:“匪汝之为美,美人之贻”结合课后第一题回答问题。(借物抒怀,表达对女子的爱慕之情??)
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全诗直接描写、间接描写)探讨男子对女子所送的礼物有何评价?男子心目中的彤管和茅草哪个比较
重要?(按照常理来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接受彤管,想到的是它鲜艳的色泽,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我们看采,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4、小结(板书)
(二)、具体研习
1、《静女》中女主人公的形象是怎样的? 诗章中——首先,女主人公是娴静温婉美丽的。诗章中直接交代了这一点,即“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其次,女主人公大胆开放,具有叛逆反抗性。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女子的社会地位很低下,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又要受到统治者的思想禁锢。男子婚娶尚且要经过家长包办,媒妁之言等,何况是女子呢。
诗章之中的女主人公不仅没有遵守当时社会制度,待字闺中,等待媒妁之言、家长包办,反而与男子私自约会于城之角楼,由此可见,女主人公大胆开放,具有叛逆反抗性。再次,女主人公情感细腻、委婉含蓄,但她活泼机灵,富有智慧。为什么女主人公“爱而不见”呢?有这样的可能——第一种可能:女主人公想通过隐藏一段时间,观察一下,在当时,有没有异常情况出现,不适合约会,有则不赴约,无则赴约;第二种可能:女主人公想通过隐藏一段时间,看看赴约的男子有没有耐心反过来等她,值不值得自己的付出,值得就赴约,不值得就打道回府嘛;第三种可能:女主人公故意捉弄一下男主人公。综合上面三种可能,透露出女主人公细腻、活泼机灵、富有智慧。而委婉含蓄可以从诗章的下半部分——她喜爱男主人公却并不直言而借赠送“彤管”、“荑”表现出来。(先同学总结,后老师总结。)综上所述,女主人公是一位娴静温婉美丽、情感细腻委婉含蓄、具有反抗思想禁锢、活泼机灵而富有智慧的好女儿形象。
2、《静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①“赋”的表现手法。这是一篇爱情回忆录,通过回忆,记叙了一对青年男女,恋爱双方一次“城隅”幽会的一个片段情景。
②“比”的表现手法。诗章中以“彤管”、“荑”草之美比“静女”之美。③“兴”的表现手法。诗章中的男主人公是喜欢女主人公的,但他却没有直接说“我喜欢静女”或“我喜欢你”,而是先说我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然后才含蓄委婉地说“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因为喜欢静女,才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爱屋及乌。这里,男主人公先说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就是为了后来表达喜欢静女。④细节描写。(女子)爱而不见,(男子)搔首踟蹰。
第二篇:静女(范文)
静 女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培养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 法在《诗经》中的作用的能力。
2. 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诵读,激发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祖国传统文化 的热爱之情,提高文化素养。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出诗歌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感受诗歌表现的情感。
2.分析诗中的重章叠句手法。
难点: 通过分析《静女》中赋、比、兴的用法,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讲授法、讨论法。课时安排:八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朗读诗歌,疏通字词的读音,认真思考课后练习。
2.查询有关《诗经》的知识,如作者、作品、评价性的文章。
3.查找有关表达爱情和思家之情的诗歌、故事、乐曲。
以上三个预习作业,让学生在个人查询、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
导入新课
在流行歌当中现在爱情大多是通过歌唱出来的,如“爱你没商量”、“死了都...要爱”等等。同样是爱情,在不同的时代就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我们的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 也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来表达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关于爱情的古老诗歌,就是选自《诗经》的《静女》。二.《诗经》介绍
说起《诗经》大家在初中就有所了解。现在,老师要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是什么?(《诗经》)
2.它收录的是哪个时代的作品?距现在有多少年?(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3000年的历史。)
3.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305篇。)
4.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民歌;雅: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
5.这些诗的作者是谁?为什么? 提示:没有明确的作者,当时并没有专业作家或诗人。
第二、三课时
教师补充: 《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离骚》,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一)《诗经》的编纂者
孔子删诗说、王者采诗说、周朝太师编定(二)《诗经》的分类:
1、体例分类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②雅。即朝廷之乐,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③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2、从内容上划分: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农事诗、燕飨诗、怨刺诗、战争徭役诗、婚姻爱情诗(老师关键字词板书)
(二)《诗经》的艺术特点
1、赋比兴(表现手法)
2、《诗经》的句式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 缓。《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三.课文解读
1.检查学生朗读情况,纠正字音: 踟蹰.(chí chú)姝.(shū)俟.(sì)彤.(tóng)管. 炜.(wěi)洵.(xún)归.(kuì)荑.(tí)说怿.(yì)娈.(luán)(播放PPT)2.教师范读,指导朗读的节奏: 提示:朗读的节奏为二二式,咬准字音。例如: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第四、五课时 3.学生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自由朗读课文,并完成以下任务:(1)这首诗歌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可以分为几层?(2)从朗读中你发现这首诗歌的特点是什么?
(3)读了这首诗歌你想到了什么?可以是一个故事或一首歌或一幅画或一首相近的诗等等。
(4)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并共同探讨。
4.检查自读效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整理出如下要点:(1)通假字
“爱”通“薆”:隐藏 “说”通“悦”:喜爱
“女”通“汝”:你的
“匪”通“非”:不是 “见”通“现”:出现 “归”通“馈”:馈赠
(2)边翻译全诗,边初步整体了解诗歌的内容。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四句,共十二句。第一章,写男子和心上人约好在城墙的角落见面,赶到了约会地点,却没见到美丽的女子,等待是一种幸福,等待更是一种煎熬,急得男子抓耳挠腮,不住徘徊。“搔首踟蹰”让人联想到男子焦灼不安的样子,一个痴情的、热恋中的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第二章,写男子在等待中想起女子是那么漂亮,她送给我的“彤管”那么好看,熠熠发光,令人爱不释手,写出男子喜爱女子的美丽。第三章,写男子又想起女子送给他的荑草,既好看又奇异,因为是女子从远处郊野亲手采来赠送给他的,所以格外地喜爱,写出男子对女子诚挚的爱恋。
娴静的姑娘撩人爱,约我城角楼上来。暗里躲着逗人找,害我抓耳又搔腮。娴静的姑娘长得俏,送我一把红管草。我爱你红草颜色鲜,我爱你红草颜色好。牧场嫩草为我采,我爱草儿美得怪。不是你草儿美得怪,打从美人手里来。
具体讲解(采用提问教法):
第一章: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板书:见面前,约会的场景)
1、这一章主要描写什么?哪些字词交待地点人物?
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城墙上的角楼)
2、“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刻画出男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 爱,通“薆”,扬雄《方言》:“薆,谓薆蔽也。”
少女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情态、“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
第二章: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顶真:前一句的结尾词语紧接着作为后一句的开头词语的那种首尾相“顶”的格式,又叫“连珠”、“蝉联”。
表达作用:结构严密、上下衔接、语势贯通,音律优美(板书)这一章描写男女恋人见面后的情景。
“彤管”作用如何?这一章表达“我”对少女怎样的感情? “我”表面上是赞叹管箫之美,实际上是赞叹“静女”之美。这表现了“我”对“静女”的爱恋。
第三章: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顶真)。这一章继续描写两人见面后的情景。
1、“荑”只是一根野外茅草,为何“我”觉得它“美且异”? 爱屋及乌,凸现单纯的爱恋之情。板书:“彤管”“荑”的双关作用,总结:
1、这首诗描写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时极富生活情趣的情景,极富写实性;
2、只言片语,却细腻、传神地描绘了人物的感情变化:“我”从“搔首踟蹰”,焦虑异常到
“说怿女美”,爱不释手;
3、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
第六、七课时
三.归纳主题
1.提问: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明确:这首诗描写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时极富生活情趣的情景,极富写实性,只言片语,却细腻、传神地描绘了人物的感情变化:“我”从“搔首踟蹰”,焦虑异常到“说怿女美”,爱不释手。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 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他们之间纯真健康的爱情,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四.人物形象分析
⑶ 男女青年的形象是怎么样的呢?通过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男:憨厚、痴情。“骚首踟蹰”(憨厚、真诚以及见面前的焦灼、忧虑)、“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痴情)。女:美丽、调皮、可爱。“静女其姝““静女其娈”、“爱而不见”、“贻我彤管”“自牧归荑”。
五.布置作业
把本首诗改写成现代诗歌 指定几生朗诵,其他学生点评
第八课时
同题诗欣赏
静女吟(唐)孟郊
艳女皆妒色,静女独检踪。任礼耻任妆,嫁德不嫁容。君子易求聘,小人难自从。此志谁与谅,琴弦幽韵重。
【释义】美艳的女子都相互嫉妒姿色,娴静的女子却独自深居闺阁。看重的是礼仪而非嫁妆,嫁出的不是容貌是美德。君子求聘容易答应,小人求亲自难从命。此种志趣又有谁人能懂,惟将幽韵寓于琴声之中。
附板书设计:
静女 静女:美丽、活泼、俏皮、热情
n男子:憨厚、真诚、朴实
语言——押韵、双关、重章叠句
虚词积累:
其:①第三人称代词。表示领有,作定语。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的,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左传•庄公十年》 ②指示代词,相当于这,那。例: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又,其中的。例:
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庄子•山木》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③句中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命令等。例: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祍矣。——《论语•宪问》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年》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孟子•梁惠王上》 ④形容词词头。例: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经•邶风•北风》 于:
在文言文中,“于”最重要的用法就是介词用法。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是不同的。如果“于”字在一个短语或句中前边是动词,后边是名词(这个名词是地名)则此时为“在”、“到”的意思。“游于三辅”、“舍于其址”;如果在一个短语或句中前边是动词,后边是表示人名的名词,此时句中的“于”是“向”、“对”的用法。“言于孙权”,“赵氏求救于齐”;如果“于”的前面是形容词,他往往又是“比”的意思,如“王若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临国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值得注意的是,“于”用作介词时,还可以作为被动句的形态标志,引进动作行为的施事。如:
郄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传•成公二年》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三篇:静女译文
静女译文
娴静的少女真漂亮,等待我在那城角楼上。故意藏起不露面,急得我搔头顾彷徨。娴静的少女真姣好,她送我一根红管草。红管草鲜艳闪光芒,我就喜欢你的漂亮。牧场的茅草送给我,真是美丽又奇特。并非是茅芽真正美,因为是美人送给我。
《氓》翻译
无知农家小伙子,怀抱布匹来换丝。其实不是真换丝,找此借口谈婚事。送你渡过淇水西,到了顿丘情依依。不是我要误佳期,你无媒人失礼仪。希望你不要生气,我们以秋天为期。
登上那堵破土墙,面朝复关凝神望。复关遥远不得见,心里忧伤泪千行。情郎忽从复关来,又说又笑喜洋洋。你去卜卦问吉祥,卦象吉祥心欢畅。赶着你的车子来,把我财礼往上装。
桑树叶子未落时,挂满枝头绿萋萋。唉呀那些斑鸠呀,别把桑叶急着吃。唉呀年轻姑娘们,别对男人情太痴。男人要是迷恋你,要说放弃也容易。女子若是恋男子,要想解脱不好离。
桑树叶子落下了,又枯又黄任飘零。自从嫁到你家来,三年挨饿受清贫。淇水滔滔送我归,车帷溅湿水淋淋。我做妻子没差错,是你奸刁缺德行。做人标准你全无,三心二意耍花招。
婚后三年为你妇,繁重家务不辞劳。早起晚睡不嫌苦,忙里忙外非一朝。你的目的一达到,逐渐对我施凶暴。兄弟不知我处境,个个见我都讥笑。静下心来想一想,独自黯然把泪抛。
白头偕老当年誓,如今未老生怨愁。淇水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有尽头。回想少时多欢聚,说笑之间情悠悠。当年山盟又海誓,哪料反目竟成仇。1 不要再想背盟事,既已恩绝就算了。
《离骚》翻译:
1、炎帝啊,我是你的远代子孙,伯庸——是我先祖的光辉大名。岁星在寅的那一年的正月庚寅,我从天上翩然降临。尊敬的先祖啊,仔细揣度我刚刚下凡的时辰和啼声,通过占卜赐给了我相应的美名。给我取的大名叫正则啊,给我取的别号叫灵均。
2、上天既赋予我这么多内在的美质啊,又加之以我注意修养自己的品性。我披着喷吐幽香的江离和白芷啊;又联缀起秋兰作为自己的佩巾。光阴似箭,我惟恐抓不住这飞逝的时光,让岁月来塑造我美好的心灵。清晨,我浴着晨曦去拔取坡上的木兰,傍晚,我背着夕阳在洲畔采摘宿莽来润德润身。太阳与月亮互相交迭,未尝稍停,新春与金秋相互交替,永无止境。想到树上黄叶纷纷飘零,我害怕美人啊,您头上也添上丝丝霜鬓!为什么,为什么你不任用风华正茂的贤者,废弃污七八糟的小人?为什么,为什么你不改变已经过时的法度?驾着龙马,飞快地向前猛奔!来!我给你充当向导。沿着康庄大道走向幸福与光明。
3、忆往昔,我三代先王的德行是那么完美精纯,一丛丛芳草鲜花簇拥着他们。那时节啊,花椒与桂树层层相间,哪里只是蕙草与白芷散发芳芬?哦!唐尧和虞舜是多么正大光明,他们遵循着正道,向着光明迈进。夏桀和商纣是多么狂乱啊,只想走捷径,抄小路,结果使自己走向困境。那些党人是这样苟且偷安,他们一步步走向死胡同而不思反省。难道我担心自己会遭受灾祸?不,我担心的是楚国的车轮将要覆倾!急匆匆,我为王朝的复兴前后奔波,希望跟上前代明王的脚印。君主啊,你不能体察我的一片衷情,反而听信谗言,对我大发雷霆。我明明知道直谏忠会招灾惹祸,但我怎么能看着祖国沉论!我敢手指苍天让它给我作征,我对你完全是一片忠心!想过去,你与我披肝沥胆,定下约言,可后来,你却另作打算,不记前情。我和你分别并不感到难堪,伤心的是你的为人太不守信!
第四篇:《静女》教案
《诗经》二首 《静女》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2、诵读课文,理清课文叙事线索,体会感情。
3、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教学重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3、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教学难点:
1、诗歌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大家的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了很多的诗歌,而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其实,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接触了《诗经》,大家还记得哪些诗歌是出自《诗经》的吗?(《采薇》、《关雎》、《蒹葭》,课件出示重点诗句)今天我们也将学习《诗经》中另外两首 诗歌,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经》。
二、介绍《诗经》
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现存诗305篇。它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1)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铺陈(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大学、中庸、孟子、论语合称为“四书” 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五经”
三、导入《静女》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娴静美丽的女子是男子的好配偶。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静女中的女主人公也是一个娴静美丽的女子,那她跟男主人公会产生怎样的爱情故事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一)、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听并且注意节奏,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2、字音字义、通假字。
3、逐段进行讲解。第一章:(1)表现了女子怎样的形象特点?(娴静美丽、矜持、调皮„)
(2)女子为何隐藏起来?男主人公有何反应?
(3)这一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第二章:
(1)女通汝,一语双关。(指彤管,其实也指女子,暗喻女子的美丽)(2)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比:以彼物比此物也)第三章:
(1)“匪汝之为美,美人之贻”结合课后第一题回答问题。(借物抒 怀,表达对女子的爱慕之情„„)
(2)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全诗直接描写、间接描写)(3)探讨男子对女子所送的礼物有何评价?男子心目中的彤管和茅草哪个比较重要?(按照常理来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接受彤管,想到的是它鲜艳的色泽,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我们看采,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4、小结(板书)
(二)、具体研习
1、《静女》中女主人公的形象是怎样的?
诗章中——首先,女主人公是娴静温婉美丽的。诗章中直接交代了 4 这一点,即“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其次,女主人公大胆开放,具有叛逆反抗性。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女子的社会地位很低下,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又要受到统治者的思想禁锢。男子婚娶尚且要经过家长包办,媒妁之言等,何况是女子呢。诗章之中的女主人公不仅没有遵守当时社会制度,待字闺中,等待媒妁之言、家长包办,反而与男子私自约会于城之角楼,由此可见,女主人公大胆开放,具有叛逆反抗性。再次,女主人公情感细腻、委婉含蓄,但她活泼机灵,富有智慧。为什么女主人公“爱而不见”呢?有这样的可能——第一种可能:女主人公想通过隐藏一段时间,观察一下,在当时,有没有异常情况出现,不适合约会,有则不赴约,无则赴约;第二种可能:女主人公想通过隐藏一段时间,看看赴约的男子有没有耐心反过来等她,值不值得自己的付出,值得就赴约,不值得就打道回府嘛;第三种可能:女主人公故意捉弄一下男主人公。综合上面三种可能,透露出女主人公细腻、活泼机灵、富有智慧。而委婉含蓄可以从诗章的下半部分——她喜爱男主人公却并不直言而借赠送“彤管”、“荑”表现出来。(先同学总结,后老师总结。)综上所述,女主人公是一位娴静温婉美丽、情感细腻委婉含蓄、具有反抗思想禁锢、活泼机灵而富有智慧的好女儿形象。
2、《静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①“赋”的表现手法。这是一篇爱情回忆录,通过回忆,记叙了一 对青年男女,恋爱双方一次“城隅”幽会的一个片段情景。②“比”的表现手法。诗章中以“彤管”、“荑”草之美比“静女”之美。
③“兴”的表现手法。诗章中的男主人公是喜欢女主人公的,但他却没有直接说“我喜欢静女”或“我喜欢你”,而是先说我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然后才含蓄委婉地说“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因为喜欢静女,才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爱屋及乌。这里,男主人公先说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就是为了后来表达喜欢静女。
④细节描写。(女子)爱而不见,(男子)搔首踟蹰。
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刻画人物形象:女子,调皮;男子,急躁。表达思想感情:热恋中男女真切、自然的感情
⑤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体现在描写女子美丽上,对女子的喜爱等。⑥四言为主,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使诗歌在音律上收到美的效果。
《静女》中男主人公的形象是怎样的?
诗章中——首先,男主人公是有爱心(爱慕之心)的。其次,男主人公是有诚心(诚信之心)的,如约而至。再次,男主人公是有耐 心(忍耐之心)的。最后,男主人公是憨厚的。女主人公没有出现,男主人公是“爱而不见,搔首踟躇”,急得他是挠头、抓耳又挠腮,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可见其憨厚。(先同学总结,后老师总结。)综上所述,男主人公是一位憨厚而有爱心、有诚心、有耐心的可以让女主人公托付终身的好男儿形象。
(三)、总结
这首诗歌以第一人称的口吻,通过回忆恋人约会的情景,运用各种表现手法,表达出静女与男子之间的一种大胆而热烈,美好而甜蜜,纯朴而真挚的爱情。反映古代广大人民对自由婚姻和美好、幸福的爱情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四)、布置作业 背诵《静女》(五)、板书设计
情人相约图 静女 情人赠物图
情人表白图
大胆而热烈 美好而甜蜜 纯朴而真挚
表现手法:赋 比 兴 细节描写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第五篇:静女 教案
第一课时
一、《诗经》两首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有关常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形式特点;
3.领悟“我”的形象塑造,把握艺术技巧
二、《诗经》两首教学重点
1.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和比兴的艺术手法
2.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三、《诗经》两首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1.导入课堂
(放ppt)爱情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尹人,在水一方。”,写出了爱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爱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一起来感受一下古代青年男女的爱和恨吧。
2.关于《诗经》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P90的注释。
2)教师提问: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_______,现存诗______首。
b)《诗经》最初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时候被尊为儒家经典后,才有《诗经》之称。
c)《诗经》的六义是___________?从内容角度分析,《诗经》可分为___,__,___。从表现手法角度,分为___,__,___。3.放《静女》录音,字词梳理
读音:
姝(shū)俟(sì)见(xiàn)蜘蹰(chí chú)娈(luán)贻(yí)
彤(tóng)管 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
积累词汇:
其:副词,多么。姝:美丽。俟:等候。于:在。
城隅:城角幽僻的地方。蜘蹰:犹豫徘徊。娈:美好。
贻:赠送。彤,红色。炜:鲜亮的光彩。怿:喜爱。
牧:郊外田野。荑:茅草芽。古代有赠白茅表示爱恋,婚姻的习俗。
洵:诚然,确实。异:特殊。匪:同“非”,不是。
通假字:
静:同“靖”,文雅和善。爱:同“薆”,隐藏。
见:同“现”,出现。说:通“悦”,喜爱。
女:同“汝”,指彤管。归:通“馈”,赠。
匪:同“非”,不是。女:通“汝”,指荑。
4.同学自读,理清文意
文雅的姑娘多么漂亮,等我在城角僻静的地方。但她却隐藏了起来不出现,弄得我抓挠头发犹豫彷徨。
文雅的姑娘多么的美好,(曾经)赠送给我一支红色的管箫。这支红色的箫颜色亮丽,我喜欢这美丽的红箫。
你赠送给我从郊外采来的白茅草,(那白茅草)确实美得出奇。不是茅草有多么美丽,而是因为它是美人赠送给我的。
5.教师带读,品味感情
再现法:王维曾经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经典的诗歌本身是精美的图画,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画面上的人物、景物和情节。可以请部分同学根据自己的大脑中再现的场景登台表演。
6.小组讨论,质疑释疑
1)诗中的“静女”是一个极美的形象,可是作者却并没有具体地写出她的眼睛如何,她的身材如何,她的皮肤如何,只是说了“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只是这样笼统地写入,照理说应该是写作的大忌,可是,这首诗中的人物形象却又是那样的可爱,那样的鲜明,那样的真切,为什么?
明确:侧面描写
2)男子在接受到哪种礼物时最高兴?为什么?(补记,学生提出)
3)为什么古代的静女能够自由地同男子约会?(补记,学生提出)
4)归纳《静女》的艺术特点
a)重章叠句
b)赋的表现手法
c)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
5)归纳《静女》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a)顶真
b)双关
7.布置作业
1)将《静女》改写成白话文
注意:改写过程中仍然使用原文的“侧面描写”方法
2)预习《氓》,画出自认为容易读错的生字词和难懂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情况
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ài 于:xū 说:tuō 徂:cú 汤: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
二.播放录音,同学梳理字词
三.齐读,请四位同学分别讲述本首诗的内容
四.提问教读
1.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蚩蚩”,忠厚老实
2.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男主人公:“抱布贸丝”,假借物物交换的买卖来和我谈婚事。
女主人公: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3.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
男主人公:(想象)生气
女主人公:“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4.第一节求婚表现了男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主人公:表里不一 脾气暴躁
女主人公:情深意重 传统 温柔 善解人意
5.在等待嫁给氓的日子里,女主人公每天都在作甚么?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6.结婚前氓做了什么?结果如何?“尔卜尔蓍,体无咎言”
7.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对婚姻很郑重其事,认真
女主人公:痴情
8.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看到桑树想到其荣枯前后,如同自身命运比兴 9.女主人公对女子发出什么感慨?你如何看待她的观点?
无与士耽
10.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她认为婚姻悲剧的过错在哪里?
三岁食贫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11.周围的人是如何看待女主人公?咥其笑矣
12.婚后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不体谅人 暴躁 三心二意
女:勤劳肯吃苦 任劳任怨 专情柔弱
13.最后一段中女主人公对男子表现出一种什么态度?“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决绝分离的态度
比兴,一方面说自己的愁思,另一方面也表明自己的态度,对男子的忍耐也有极限
男:易变
女:决绝,刚强
五.分小组讨论
1.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2.赋比兴手法在本文中的应用
全文用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比兴: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六.作业
改写“氓”为一篇爱情故事,可以有适当想象,但必须忠实于原文的思想。
第三课时
分析讲评同学改写的《静女》和《氓》,通过小测试了解同学对本课掌握的程度
教学重点:分析恋爱阶段,男女双方性格特点及比兴手法的运用。
一、导语:
爱情是个千年不衰的话题,前面我们学习《静女》时,领略了古代社会人们恋爱时轻松愉悦的情趣。那么爱情是不是都是那么美好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从《氓》中感受另一类型的爱情情节和主人公形象。
二、好!我们来检查同学们课前预习的情况(投放生字词)
三、有哪位同学来复述这首叙述诗的故事情节?这是《诗经》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弃妇诗。讲女子为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尽管妻子多年如一日,甘心贫苦、日夜朝老,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抛弃的故事。
那全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恋爱--决绝
板书
四、让我们再次感知课文内容:播放录音|| 这是首四言古诗,朗读是要注意二二节拍。全体朗读
五、提问教读:.①氓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蚩蚩”,忠厚老实
氓是如何来提亲的?“抱布贸丝”,假借物物交换的买卖来和我谈婚事。
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时氓是什么表现? 生气
婚事是否谈成? 秋以为期”(问 以字在这里是什么用法?)板书(展示图片1)② 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她有何表现?
“乘彼”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问 以字在这里是什么用法?)板书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③结婚前氓做了什么?结果如何?“尔卜尔蓍,体无咎言”
(展示图片2)
1.提问:我们来探讨第一个问题:恋爱阶段,男女双方各有何举动?男女主人公反映出什么样的性格?(由学生讨论)(投放幻灯片)明确:男青年:忠厚老实、急躁、任性、表里不一------尔卜尔蓍说明他刚开始对婚姻的态度很郑重其事,认真。
姑娘 :温柔、情深意重、传统、善解人意、、痴情、天真、活泼------
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女主人公最终被氓抛弃,那她认为被抛弃的原因是什么呢? 氓变心
观点: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
2、探论他们的婚姻失败除了氓的变心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由学生讨论)(投放幻灯片)
明确:被弃原因:一,男子负心说。二,年老色衰说。三,财富说。(经济落后的社会,男子骗情其实为骗财,看,拿的是布,换的是丝,而且空车子来,连人和嫁妆一起搜刮了。婚后估计挥霍得差不多了,就不客气了。扁~~~~恩格斯说:“家庭、婚姻反映出经济关系”,此言不虚。四,社会风俗说。子无良媒“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她在无良媒的情况下自择终身,在当时已经埋下悲剧,(展示图片3)和(展示图片4)提问教读: ①
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看到桑树想到其荣枯前后,如同自身命运
比兴 ②
3.(投放幻灯片)三四两章有哪些对比、比喻?
桑未落,叶沃若---桑落,黄陨
士之耽可说----女之耽不可说
女不爽---士贰其行(对比)
桑叶鲜嫩而枯黄--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苦
叶沃若----喻女子青春年华
叶黄陨----喻女子年长色衰。
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 比喻)
最后一段中女主人公对男子表现出一种什么态度?决绝分离的态度
七、这节课我们就先学到这里,剩下时间整理课堂笔记。尝试背诵3.4两个自然段。
诗歌叙述了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批判男子的负心,揭示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带给妇女深刻的痛苦。
㈡、赋比兴手法在本文中的应用
全文用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以斑鸠贪吃桑葚为例告诫女子不要为爱着迷。(孔子“过犹不及”)
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六、讨论题:
1、他们的婚姻失败除了氓的变心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
2、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第二课时
一、导入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是滚滚红尘中不衰的话题。衣食男女每天都在上演着悲欢离合。有的千古传诵,有的默默无闻;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催人泪下。《氓》讲的是爱情悲剧。悲剧的根源固然跟男子的二三其德有关,但也与女子的盲目轻率,不够庄重失去理智不无关系。可贵的是,这个女子已经觉醒,虽然伤害已经造成,但总比一错再错,死到临头仍浑不觉死要强得多。飞蛾扑火的故事是不值得赞美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静女》,看看是不是又是一个悲剧的演绎。
二、朗读(根据内容读出情感)青年之急——青年之恋——青年之诚(俟于城隅不见人——贻我彤管思情人——爱屋及乌重归荑)
三、讲解分析
1、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其,形容词词头)
翻译:娴静姑娘真漂亮,约我等在城角旁。故意躲藏看不见,抓耳挠腮人彷徨。
评析:这一句用赋的手法,写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一对年轻的恋人,相约在城角相会。姑娘先到,见小伙子远远地来了,就故意躲藏起来捉弄他。小伙子为迟到已经心急如焚,明明看到姑娘的身影一闪便不见了,坐立不安,抓耳挠腮。这一段情节写得精彩极了,整个场面没有安排一点声音,但是却让人隐隐约约地听到两个炽热的心在激烈的跳动,火热的爱情在燃烧。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啦。
2、《静女》描写了青年男女相爱、约会、赠送情物。全市共三章,每张四句,运用赋的手法,把诗中的“我”和静女约会于城隅,以及静女“爱而不见”的逗趣,“我”得到赠物时的喜悦等一一叙述出来。
3、《静女》中男子对自己接受的两件礼物更喜欢那一个?
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的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贱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接受彤管,想到的是它的鲜艳的色泽,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业“洵美且异”,是对它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我们看来,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和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四、《氓》与《静女》比较
1、思想感情
两首诗都表现了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静》大胆热烈的爱情表白是自然健康的人性之歌。《氓》的主人公感情更为复杂,初始她怀着爱情的忠诚决心“及尔偕老”建立了家庭,因此丈夫的负心就给她造成了巨大的感情伤害,但她并没有现在“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的痛苦中不能自拔,而是在总结出“无与士耽”的教训后,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义无反顾地离开丈夫,开始新的生活,更表现了人格的尊严。
2、艺术特点
两首诗也写得十分动人形象。如,同时盼望着约会中迟到的恋人,《静》中的男子是“搔首踟蹰”,焦急和烦躁全然没有掩饰,而《氓》中的姑娘却“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抑制不住的眼泪泄露了深埋心底的爱情。再入,写女子给男子的馈赠,《静》写恋爱时节赠的是浪漫的茅草,《氓》写结婚,带上的是整车的嫁妆,准确的写出了民间习俗和人物在不同情境中的表现。朱熹观点: 《氓》,此淫妇为人所弃。《静》,此淫奔期会之诗也。
五、作业 a)背诵全诗
b)改写成小故事,语言要活泼,有文采,增添必要的细节描写。第三课时
无衣
一、导入课文
前面我们连续学习了《诗经》中两首有关爱情婚姻的诗篇,不知是否给大家造成了一种错觉:《诗经》宣扬的都是情爱。那就大错特错。虽然“爱情价更高”,但是大敌入侵,国难当头,情爱又怎能救家人于水火,保自己于平安呢?“若为自由故”,“爱情也可抛”。
人类自诞生以来,各种各样的战争就从未停止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缺乏尚武的精神,如果在外敌入侵的生死存亡的关头,没有一大批热血男儿在战鼓咚咚声中齐聚在猎猎的战旗下视死如归,奔赴沙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很难在世界民族之林生存发展。春秋的秦国,由一个小部落发展成为横扫天下的秦王朝,恐怕与秦人的尚武精神有关。现在是和平时期,中国和世界人民都渴望和平。但恐怕连上帝也无法保证:没有人会把战争之剑悬挂在我们的头上。武备不可松弛,图强以求平安。
现在,让我们看一看大敌当前的秦国人民,是怎样慷慨从军,保家卫国的。
二、朗读
可理解为一首充满了英雄气概的出兵动员誓词。朗读是要慷慨激昂。
三、诗歌特点
重章叠唱:每一章字数、句数相等,但又不是简单机械地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体现出一种高昂的战斗激情。结构图:
四、课文赏析(附本人论文,见《古今诗词曲精读150例》)
慷慨从军
保家卫国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这是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描写秦地人民慷慨从军的歌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首诗以自问自答的形式,互相激励的口吻,重章叠唱的手法,反映了秦地民众团结友爱、同仇敌忾的战斗精神,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
全诗共三章,每章五句,前二句都以设问的句式、豪迈的语气,表现出那种奋起从军,慷慨自助的精神。“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战袍)。”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内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战裙。”充分反映了士兵之间解衣推食,团结友爱,相待以诚的精神,这种精神深深地影响这后人,以至军人之间互称“同泽”。“同袍”、“同泽”、“同裳”也就成了精诚团结的代名词。“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正是祖国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军需品异常紧缺的情况下,人们奋起保卫祖国的真情的流露。正因为“同泽”是为了御侮,因此,一旦“王于兴师”,便毫不犹豫地擐甲砺兵,做到同仇敌忾。那“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的描述,正是秦地民众那种摩拳擦掌,积极备战的高昂的战斗热情的反映。而每章的末句“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则由共同对敌的仇恨写到共同奋起,并肩作战,表现出一种团结一心,同仇敌忾,誓死保卫疆土得意粉。王先谦说:“西戎弑幽王,于是周室诸侯为不共戴天之仇,秦民敌王所忾,故曰同仇也。”“与子同仇”是维系战友之间团结友爱,相互合作精神的纽带,惟其“与子同仇”才能“与子同袍”,“同仇”“同袍”互为因果,显出有爱有憎,爱憎分明,所以在大敌当前“王兴于师”的庄严时刻,他们才能无私无畏修甲兵,同仇敌忾去参战,表现出一种慷慨雄壮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一往无前的豪迈气概,确实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诗章。
《诗经》“国风”中反战的诗篇很多,但那时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不义之战。但《无衣》却是从当时的保家卫国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而发出的讴歌正义之战的激动人心的战歌,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如南宋末年,和民族英雄文天祥同时代的爱国诗人谢枋得在宋亡后起义抗元,不幸军败,绝食而死。他曾心怀亡国之恨和复仇之志,无限感叹地说过:“春秋二百四十年,天下无复知有复仇志,独《无衣》一诗,毅然以天下大义为己任者也。”(《叠山集》)
五、布置作业
1、整理《诗经》有关知识
2、注音释义(自选六个)
3、用五个成语连缀成文:信誓旦旦
夙兴夜寐
振聋发聩
功亏一篑
各行其是
4、书后练习四
《诗经》三首教案1
教学目标 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 理解《静女》的情节和主题
掌握相应的语法知识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注释翻译文章
理解文章主题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检查预习情况 ⑴
《诗经》
①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存诗305篇。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诗歌体式以四言为主。
②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大都是各地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是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③
语法:多数隔句用韵,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④
“风”、“雅”、“颂”与“赋”、“比”、“兴”合称为《诗经》的“六义”。
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现代:“赋”就是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起头,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⑵
翻译
昨天布置大家回去翻译课文了,大家先来说一下《静女》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静女》选自《诗经·邶风》,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它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的口吻描写了与恋人约会的情景,表达了“我”见到恋人前后的不同心情。二
课文详解 ⑴
我们先来看课文。大家昨天在家里翻译的时候有哪些地方翻译不出来的? 解答翻译不出来的句子。然后请一位同学上来对整篇文章进行翻译。参考翻译:
文雅的姑娘长得很美丽,约我相会在城楼。但她却躲着不出现,弄得我抓挠头发想走又不走。文雅的姑娘多么美好,送我一支红管箫。红色的管箫颜色亮丽,我非常喜欢它。
你赠送给我从郊外采来的茅草,它确实美得出奇。不是茅草长得美,而是因为它是美人赠送的礼物。
课文的顺序是:第一章讲两人见面前的情景。第二、三章讲两人见面后的情景。⑵
静女和她的男朋友是第一次见面吗?
不是。首先,女孩故意隐藏起来,男孩在那里等得很着急,却没有离开。说明他们已经认识很久了。其次,女孩在放牧的时候记得送东西给男孩,这次见面又送他彤管,更说明他们之间的感情已经很深了。⑶
男女青年的形象是怎么样的呢?通过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男:憨厚、痴情。“骚首踟蹰(”憨厚、真诚以及见面前的焦灼、忧虑)、“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痴情)。
女:美丽、调皮、可爱。“静女其姝“静女其娈”、“爱而不见”、“贻我彤管“”自牧归荑”。⑷
在表现男青年的形象的时候采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双关。对比:“骚首踟蹰”、“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双关:“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⑸
在表现女青年的形象的时候又是采用了什么手法?
重章叠句。“静女其姝“静女其娈”。三
总结
这首诗格调轻松优美,把民间一对恋人约会时的情景描写得生动活泼,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四
作业 背诵课文。
预习《氓》。
·《诗经》两首· 教学设计
◇ 刘光全
[教学目标] A、解两首诗歌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思想情感;
B、了解《诗经》概况、代表作及其赋比兴的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C、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D、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
[教学重点] 介绍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背诵课文,默写名句。[教学难点] 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课型] 精读课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教学用具] 小黑板(幻灯机)、板书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同学们,大家听过这几句诗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原诗出自哪里的呢?好,让我来告诉大家吧,它们源自《诗经》“爱情三部曲”之一的《蒹葭》。爱情并不是现代社会才有的,它自古便存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经》的一首民间情歌,了解古代人们的爱情。
二、介绍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反映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近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诗歌创作多用现实主义手法。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十五“国风”占160篇,多是各个诸侯国的抒情性的民间歌谣,后人把“国风”与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后多用来泛指文学;“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主要有三种表现手法(引号内容为朱熹《诗集传》语)。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即铺陈叙事(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静女》主要运用的正是“赋”的手法。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借物托情。如李季《王贵和李香香》:“一对大眼水汪汪,像露水珠在草上淌。”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如李季《王贵和李香香》:“二道糜子碾三遍,香香自小就爱庄稼汉。玉米开花半中腰,王贵早把香香看中了。”
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称“六义”。
三、全班同学朗读一遍:
由于两首诗中生僻字、难读字比较多,学生诵读可能比较困难。朗读时力求咬准字音,做到基本流畅。教师作出评价并鼓励学生。
四、教师正音(小黑板展示),并范读、介绍诵读方法:
邶:bèi 姝:shū
隅:yū
见:xiàn 踟蹰:chì chú
娈:luán 炜:wěi 说:yuè怿:yì 归荑:kuì tì 洵:xún
四言古诗一句有两个节拍,范读时注意诵读节奏,节拍处应注意停顿。
五、请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并找出诗歌所描写的情节。
明确:诗的内容是写一对青年男女幽会的情景。全诗以男子的口吻写出,生动地描绘了他约会的过程,先写男子去赴约,后写女子向男子赠送物品来表达爱情。整篇诗充满愉快而幽默的情趣。
六、师生合作疏通文意:
1、请学生对照注解理清文意,进行翻译;
诗歌短小,文字简单,注意字词的意义变化。每章各请一位学生翻译。翻译要注意“信、达、雅”的标准。
2、教师翻译、分析课文。
(1)翻译主要是对重点词句的把握及疏通文意。(2)诗歌前一章重在写场景,后两章重在写心理。
注意分析场景、细节描写的效果,及强调对人物内心情感的揣摩。
七、关于诗歌词义理解的争鸣:
1、“静女”的含义
①文雅、娴静的姑娘;②善良的女骇(“静”通“靖”);③女子的芳名。
2、“城隅”究竟是指何处
《说文解字》:“隅,陬(角落)也。”《高级汉语大字典》:“隅:角,角落。本义:山水弯曲边角处。”如山隅、东隅、隅陬(角落)。例:日出东南隅(《乐府诗集·陌上桑》)。课文其中一个注释是“城上的角楼”,既是城门的角楼,当然不会是城墙的拐角处,而是城楼上。男女幽会,自然会找那种偏僻幽静之所,绝不可能在大庭广众之下。因而,“城隅”理应指城墙脚下幽静偏僻的角落里。
八、板书设计
一、期望约会↘
二、恋人赠物→ 爱情的美好
三、赞美恋人↗
形象分析
静女:美丽、活泼、热情
男子:憨厚、纯朴、真诚
九、布置作业:
1、查找关于《诗经》其他方面的资料(如艺术特色);
2、背诵《静女》全诗。
十、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导语:
爱情是个千年不衰的话题,上节课我们学习《静女》时,领略了古代社会人们恋爱轻松愉悦的情趣。那么爱情是不是都是那么美好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从《氓》中感受另一类型的爱情情节和主人公形象。
二、全班分组用指读法诵读一遍。
请学生咬准字音,把握好朗诵节奏。培养语感,熟悉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情节。
三、教师范读、正音:
氓:méng 蚩:chí 愆:qiān 将:qiāng 垝垣:guǐ yuán 筮:shì 咎:jiù 于:xū 说:tuō 陨:yǔn 徂:cú 汤:shāng 渐:jiān 罔:wáng 靡:mǐ 夙:sù 咥:xì 隰:xī 泮:pàn
四、学生对照课文注解默读,理解课文大意。
五、教师示范翻译第一、二自然段。
翻译时注意灵活使用两种方法:直译—求逐字逐句求准确;意译—力求理清段意求流畅。
六、学生分组讨论,分段试译。
各组派代表演示讨论结果;老师纠正并小结每一段大意。
七、分析课文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学生说故事情节。
全诗共六章。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诗歌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八、主体板书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章句)
第一、二章
第三至五章
第六章(手法)
叙述
抒情、议论
对比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九、课文小结:
我们通过对《静女》和《氓》两首诗的学习,了解了《诗经》所处时代的生活,树立了正确的爱情观。我们还学会了抓住典型情节,运用形象思维来欣赏诗歌中所由此而烘托出的具体生动的气氛和情调,还学会了在凝练的语言中把握其暗示性及代表性,受到了美的熏陶。同学们应把这些化为技能,净化灵魂,争做文质彬彬的君子。
十、布置作业:
1、背诵《氓》全诗;
2、完成课后练习二。
十一、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