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教学设计论文2
探究科学,让科学走进生活
小学科学是在自然的基础上更全面,更科学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究科学真谛能力的一门学科。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把科学知识带进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如何引导学生经历和寻找得出结论并把结论运用于生活呢?
一、“探究”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
小学三年级学生是《科学》课初始阶段,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极为兴奋的事情,学生对科学教材产生有浓厚的兴趣,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愿意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来。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勇跃发言及合作交流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识形成的过程。针对很多科学探究都是通过实践来总结、验正的。合作交流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
二、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的实施策略: A、与文本对话
(一)与课程标准对话:全面理解课程标准精神、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对课标的独特理解(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小学科学教学的基本要求)设计应体现课标中的基本理念
1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应表现在教学的各个阶段
2、学生是学习科学的主体,教师勇敢地退下来,适时地走进去
3、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尽量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从而实现一箭多雕。
4、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发展——有个性的发展,有头脑的发展。所以,我们强调,科学探究的重点是思维训练(各个阶段)
5、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内容(课内、课外;课前、课后)、实验材料、实验方法、时间、空间、结论等方面的开放。
6、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形成与发展的评价,多元化的发展性评价(课堂中评价以口头评价、激励卡评价为主)。设计应落实课标中的教学建议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对事物、现象充满好奇(特别对新奇的事物和现象)但注意力容易分散(情景创设、形象描述);敢想、敢干但经验不足(营造氛围,精选内容,大胆放手,加适时指导)、争强好胜(尊重差异、多表扬少批评)。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活动(课内、课外)这些活动应该符合下列条件:
(1)精心设计,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如让学生养蚕、种花等,在日复一日的照料、观察、测量、记录等科学活动中,学生们逐渐知道了一些科学知识,掌握了一系列相关的科学技能,同时也形成了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难度适当,充满儿童情趣。注意选择儿童比较熟悉的、能够操作的、易于引起他们直接兴趣的活动。
(3)因地制宜。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开展亲历活动如对具有地方特色的社区资源进行积极开发和利用。
(4)注意安全,防范一切可能发生的意外。亲历活动时间有长有短,可能在课堂上进行,也可能需要课外活动的配合,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安全,及时给予提醒和忠告。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科学课强调学生亲身的经历,强调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1)给学生提供亲自参与活动的机会
(2)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材料要简单,能为每个学生开辟一条有趣探究之路;材料要丰富,让学生有可能通过多样的学习路子去探索。(3)进行发散性提问的训练。
(4)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做多种假设和预测。(5)指导学生制订行动计划,并选择方案实施。(6)引导学生思考、研讨,自己得出结论。a.个人思考和集体研讨相结合。
b.要善于抓矛盾,启迪诱导学生深入思考,开展讨论研究。c.给学生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创造良好的研讨氛围。(7)对活动的反馈与调控要适当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空间和时间,并且给予充分的营养。让他们置身自然,研究自然,较之于几十平方米的教室,学习的时空更加广阔,手、口也更加自由了,他们就会感到自主、轻松、愉快。”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的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多方面。”所以,教师应具备开放的教学观念。关键有三点:
其一,教师不是权威,不是传授知识的工具,而是学生学习伙伴,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究知识的宝库。
其二,课堂是学习知识的一个场所,但不是惟一场所。
其三,科学结论不一定非要从课堂上获得,换言之,科学教师不一定要在课堂上把科学结论硬性灌输给学生。这就意味着,教师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把妙趣横生的科学世界,在规定的课时里全部奉献给学生。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科学课教师要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为满足这种新的更高的要求,应该具备更多的学习指导策略,以便针对性、有变通性、及时地解决问题。科学教师对学生科学学习活动的具体指导策略有:
教师要悉心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把握好以下几点:
①重视学生的学习基础、从生活经历中提出的鲜活问题以及教学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要能够根据这些情况适当地调整、补充教学计划和教材内容。②亲身介入并认真观察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随时掌握他们在活动中所取得的进展、面临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
③对活动的状况及时作出判断,并决定应当采取的指导策略。
④把确有价值的和学生在探究中产生的问题及时地纳入教学内容之中,使之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
⑤根据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新情况,适 当地修改活动方案,调整教学进程,使教学具灵活性、变通性和针对性。
⑥不过早地出现结论,肯花时间让学生对某一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和体验的机会。7.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 在一切有条件的地方,科学课程的教学应尽可能地运用以下方面的现代教育技术:
①各种音像资源。②计算机软件。③网络。
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时要注意:首先不要为用而用,要为教学内容服务,要与教学过程有机地结合。我们不能用现代教育技术去替代他们应该亲身经历的探究自然的过程。
三、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
(一)课题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三)学生基础分析
(四)教学目标
1、行为主体应是学生(或师生共同体)
2、目标一般分领域、分层次陈述(三维或四维目标)
3、行为动词应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观察的;
科学探究(会、能够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感受、意识等),科学知识(知道、认识、理解等)
4、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
5、必要时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的条件
6、目标还应该是可操作、可评价的。符合要求的教学目标陈述 科学探究:学生能够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如大小、程度、轻重、形状、颜色、冷热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把自己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告诉其他同学;并愿意倾听别人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
(五)教学重难点
(六)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教师准备)
(七)教学过程(含教法设计、学法设计、多元化发展性评价设计、趣味型拓展活动设计等,通常还附有对应的设计理念)
(八)教学反思留空
四、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的内涵及意义
1、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就是指小学科学课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
2、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的意义:
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是上好小学科学课的前提,是促进小学科学教师理性地思考教学,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双发展的主要凭借。使学生把科学带入生活,运用于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第二篇: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2
如何让小学科学教学充满活力
沙窝镇中心学校教师:匡俊
邮政编码:465513联系电话:***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及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在使用这么长的时间里,我的感触很深,我觉得这一教材真正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社会的需要出发,充分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追求科学性、实用性、教育性等多方面的统一,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国家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课程。好多科学教师倍感科学课很难上,如何让科学教学充满活力,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研讨的问题。根据我多年的代课经验,我深深体会到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大胆质疑, 激发探究热情, 利用游戏培养学生学习科学兴趣。
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许多科学发现都是从疑问开始的。科学作为一门实验性学科,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提问能力尤显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教学生学会在本节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提出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留有余地,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氛围,逐步培养学生敢想敢问的良好习惯。如,在教学“铁钉生锈了”时,我先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铁锈,再让学生比较没有生锈和生锈的铁制品的不同,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得出:“铁锈是一种新的物质”,我接着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提出了另外一些新的问题“为什么商店里完好包装的铁钉没生锈?”“瓷盆为什么瓷掉了就会生锈?”„„此时,学生的探究热情很高。通过这样一系列问题的探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自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奇、好玩的天性,而游戏又可以使小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发展,于是游戏便变成了儿童最感兴趣的活动。尤其是对于小学生,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激发起
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使他们能够兴致勃勃地观察、探索和研究问题。这样,不仅能在玩中学、学中玩、寓教学于游戏之中,还能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学“测量太阳高度”这部分内容时,先让同学们猜一则谜语:“你有一个好朋友,乌黑的身体乌黑的头,无论你到哪里去,东南西北跟你走”(谜底:影子)之后,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和学生在投影仪前进行“搭手影”游戏,并在游戏的过程中让学生变换位置,想一想为什么要在光源和屏幕间才能出现影子?这样,他们不仅玩得开心,还能在游戏过程中发现影子的成因和变化规律。
二、主动参与, 注重探究过程。
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掌握知识如何获得的过程更为重要。这就要使我们的学生能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科学课不仅仅是简单地向我们揭穿谜底,而是将引导我们像科学家那样去研究、探索这些科学现象。初步体验科学家们的研究方法。所以,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探求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并内化为学习研究的能力。如教学“声音的产生”,我让每个同学先找出周围出现的各种声音,再让学生想办法使一只保鲜袋发出声音,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实践,想出了不少方法让那只保鲜袋发出声音,亦激发了学生想主动探求声音产生的原因在哪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科学现象经常就在我们身旁出现,如果能认真地思考、讨论,将会加深理解,活跃思维,师生将在这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感到欢愉,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注重实验, 培养探究能力。
演示实验是由教师在条件限制下,而采取教师演示的方法进行的实验活动。但在新课程改革下,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更是小学科学实验中的主角,我们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更多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机会,其中在课堂上让一些大胆的学生来动手做演示实验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当然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的前提是实验课前,应该在老师指导下反复练习,以确保这个演示实验能成功顺利。到台上演示的人选方面,我们可以根据科学实验的难易程度来挑选可以胜任的学生,可
以是学习认真的学生,也可以是成绩不好但有进步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更可以是优秀的学生。
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加强科学实验教学,特别要加强探索性实验的训练,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在学生已有知识和初步具有实验技能的条件下,由教师提出课题,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现象,主动探索,然后得出科学规律。如在教学“电磁铁”时,我首先提出课题,让大家猜想一下什么是电磁铁?然后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做一个电磁铁,但这个电磁铁只能吸引一些小物体,你想用什么方法能让电磁铁的磁力大一些呢?学生们都积极思考,提出了这样一些猜想:与电池节数有关;与导线粗细有关;与绕线圈数有关等等。然后我适时让大家针对自己的猜想,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动手实验,并作好观察,记录好数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很显然采用探索性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索,成为科学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使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四、课外拓展 ,联系生活实际。
让学生认识自己身边处处都有科学现象,培养学生形成善于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知识和规律能力的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这些情境中主体意识得以体现,创新意识得以唤醒,情感意识、科学态度等品德要素得以陶冶,实践能力得以锻造。既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课堂真正“活”了起来。
第三篇:小学科学教学论文_2
如何让小学科学教学充满活力
凌津滩镇中学附小 郭宏夫
会到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大胆质疑, 激发探究热情, 利用游戏培养学生学习科学兴趣。
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许多科学发现都是从疑问开始的。科学作为一门实验性学科,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提问能力尤显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教学生学会在本节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提出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留有余地,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氛围,逐步培养学生敢想敢问的良好习惯。如,在教学“铁钉生锈了”时,我先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铁锈,再让学生比较没有生锈和生锈的铁制品的不同,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得出:“铁锈是一种新的物质”,我接着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题“为什么商店里完好包装的铁钉没生锈?”“瓷盆为什么瓷掉了就会生锈?”„„此时,学生的探究热情很高。通过这样一系列问题的探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自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奇、好玩的天性,而游戏又可以使小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发展,于是游戏便变成了儿童最感兴趣的活动。尤其是对于小学生,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激发起察、探索和研究问题。这样,不仅能在玩中学、学中玩、寓教学于游戏之中,还能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学“测量太阳高度”这部分内容时,先让同学们猜一则谜语:“你有一个好朋友,乌黑的身体乌黑的头,无论你到哪里去,东南西北跟你走”(谜底:影子)之后,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和学生在投影仪前进行“搭手影”游戏,并在游戏的过程中让学生变换位置,想一想为什么要在光源和屏幕间才能出现影子?这样,他们不仅玩得开心,还能在游戏过程中发现影子的成因和变化规律。
二、主动参与, 注重探究过程。
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掌握知识如何获得的过程更为重要。这就要使我们的学生能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科学课不仅仅是简单地向我们揭穿谜底,而是将引导我们像科学家那样去研究、探索这些科学现象。初步体验科学家们的研究
方法。所以,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探求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并内化为学习研究的能力。如教学“声音的产生”,我让每个同学先找出周围出现的各种声音,再让学生想办法使一只保鲜袋发出声音,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实践,想出了不少方法让那只保鲜袋发出声音,亦激发了学生想主动探求声音产生的原因在哪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科学现象经常就在我们身旁出现,如果能认真地思考、讨论,将会加深理解,活跃思维,师生将在这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感到欢愉,顺
演示实验是由教师在条件限制下,而采取教师演示的方法进行的实验活动。但在新课程改革下,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更是小学科学实验中的主角,我们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更多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机会,其中在课堂上让一些大胆的学生来动手做演示实验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当然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的前提是实验课前,应该在老师指导下反复练习,以确保这个演示实验能成功顺利。到台上演示的人选方面,我们可以根据科学实验的难易程度来挑选可以胜任的学生,可以是学习认真的学生,也可以是成绩不好但有进步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更可以是优秀的学生。
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加强科学实验教学,特别要加强探索性实验的训练,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在学生已有知识和初步具有实验技能的条件下,由教师提出课题,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现象,主动探索,然后得出科学规律。如在教学“电磁铁”时,我首先提出课题,让大家猜想一下什么是电磁铁?然后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做一个电磁铁,但这个电磁铁只能吸引一些小物体,你想用什么方法能让电磁铁的磁力大一些呢?学生们都积极思考,提出了这样一些猜想:与电池节数有关;与导线粗细有关;与绕线圈数有关等等。然后我适时让大家针对自己的猜想,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动手实验,并作好观察,记的猜想。很显然采用探索性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索,成为科学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使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四、课外拓展 ,联系生活实际。
让学生认识自己身边处处都有科学现象,培养学生形成善于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知识和规律能力的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这些情境中主体意识得以体现,创新意识得以唤醒,情感意识、科学态度等品德要素得以陶冶,实践能力得以锻造。既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课堂真正“活”了起来。
第四篇:科学的教学设计论文
科学教学设计
所谓教学设计,就是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活动,以及教学组织等方面的安排。这些方面都是相互关联的,彼此衔接的。我们在设计每节课的教学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上要注重教学形式的实实在在,设计方向应力争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英语就在我们身边,最终达到英语知识的学以致用。
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不言而喻,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里至关重要的内容,那么如何确立一个模块或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呢?
首先,教学目标要考虑课程标准对于教学目标的描述,课标中分别提到了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方面。但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不是每堂课都要体现所有这些内容,而是要集中体现其中的某几方面。因为不是每节课都有学习策略目标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所以我们应该结合具体内容来制定。
其次,确立目标的时候,也要考虑它的可行性。一个模块分成几节课来讲,那么每节课要实现的目标要有所侧重。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有三个思路。第一就是把自己摆在学生的位臵来考虑问题。要考虑学生在学习中有何疑问,通过我们的教学他能达到什么水平,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确立可行的教学目标,目标的制定要难易适度。第二就是让学生去体验学习的过程,让学生
在我们的各个课堂环节中通过学习,明确我学到了什么,我能够做什么,我会干什么。第三是应该把学生的实践摆在教学最核心的地位。让学生们在课堂中多听、多说、多练。
教学目标确立之后,我们就要考虑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了。那么一节课的设计是否必须按固定模式呢?显然不是的。我们要考虑这节课在整个模块,整册教材,它的价值它的意义再进行合理设计。虽然一堂课没有固定的教学程序,但这其中有我们可以共同借鉴的规律。首先学生应该有语言输入,在体验理解语言的基础上,再去操练其中的语言现象。课堂的各个环节应该是循序渐进的,要先学习一些语言知识,培养语言技能,然后才能用语言。
下面我们来谈谈课堂设计的几个具体环节。
第一部分,热身导入环节。一堂课是从导入开始的,正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它就像一根导火索,能点燃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思维,因此精心设计课堂导入尤为重要。课堂导入要力求新颖多样,富有引导性和情感投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导入方式。
第1种,问题谈话式导入。这种方法多用于较长的对话或故事性较强的文章。通常是根据新授内容,提出相关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并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文录音或看录像。这样,语言和情景融合,很快就将学生注意力紧紧抓住。这种方式成功激起学生想要了解万圣节的好奇心,初步实现了本课情感目标,即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培养他们乐于学习和参与的能力。
第2种,歌曲、歌谣导入式。英文儿童歌曲,旋律动听,英文儿童歌谣节奏明快,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在课前准备中,欢快的曲调,动听的音乐,有趣的歌词,再配以活泼的动作会深深吸引住学生,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孩子们以最佳情绪进入到我们的英语课堂。
第3种,直接呈现式导入。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经常会用到图片、简笔画、投影仪、实物、多媒体课件展示等直观教具来创设情境,进行导入。利用直观教具省时省力、真实有效,为学生学习新知提供了丰富形象的感性认识理解,大大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其中图片是我们最常用到的,课堂图片形式主要是挂图、简笔画、幻灯图片等,这些生动的画面可以帮助孩子理解抽象的知识,更快捷、更迅速地掌握新的知识。同时图片、实物等的呈现也让学生感到形象清晰,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如果根据教学内容要求适时运用这些直观教具,我想教学必将取得良好效果。如讲物品或动物单词时,我们就可以直接运用图片或实物进行导入。
第4种,游戏式导入。游戏是小学生最喜爱的活动,在上课伊始,通过游戏进行导入,既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
课堂导入要起到凝聚、激发和铺垫作用。导入方法的选择运用要因课型不同而不同。新授课的导入要注意温故知新,新旧衔接。复习课的导入要注意归纳总结。值得注意的是导入方法在应用上也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几种导入式可同时出现在一堂课中,如上面
课例就先后运用chant、游戏、谈话的导入方式,这些方式的运用在知识巩固上层层递进,兴趣培养上步步加深,因此也就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同时我觉得导入应遵循三个原则:第一个导入要形式新颖、恰当,能激发学生情感,激起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第二个是你的导入活动要转到下面要学的内容上去,要与新内容相关,要为新知服务,这样就使导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三就是导入要尽量直接了当,要控制好导入时间,千万不要喧宾夺主。
第二部分,呈现环节。呈现环节是一堂课的重头戏,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能有实质性理解并初步掌握。课堂教学能否达到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呈现环节是否合理有效。新课程目标要求我们以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为出发点,力争做到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探究学习。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做到创设情境,让学生愿参与;加强指导,让学生会参与;体验成功,让学生持久参与。那么我们的课堂中经常会用到哪些呈现方式呢?
其实呈现无外乎两种方式,即从局部到整体,或从整体到局部。当然,无论是从整体到局部,还是从局部到整体,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说完呈现方式,我们再来谈谈呈现手段。那么在任务呈现环节中我们可以采用哪些具体的手段呢?
第1种,挖掘教材,创设真实情境。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情感,可以最大限度给予学生表现自我、展现自我的空间。我们的教材中蕴含丰富的情景内容,比如生动有趣的故事,旋律优美的歌曲,节奏轻快的歌谣等。我们要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结合周围环境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培养他们的交流能力。如在讲授食物一课时,可以由到餐厅就餐的录像设臵问题,进行食物单词的复习,同时为句型操练设臵情境,分别给每个小组发空白菜单,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菜单,然后模拟餐厅情景,运用句型进行交流。而在讲授过马路一课时,创设的情境可以是每天过马路都会看红绿灯这一情境,通过情境创设,会让学生感到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第2种,竞赛游戏活动,激发学习兴趣。竞赛是孩子们乐于参加的活动,我们只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竞赛,就会起到巩固新知,加深理解的目的。此外,教师边画简笔画边说,运用手势、表情、目光等体态语言及表演故事都是很好的呈现手段。
第三部分,巩固操练环节。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老师在操练sb.Willl句型时,播放了一段动画片,其中的白雪公主马上就要做下一个动作时,这时老师将动画暂停,问学生What will she do ?学生们纷纷回答She will...。我觉得这个环节设计的很好,因为这是学生真正去根据他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做预测,所以每个孩子说的话不一样,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孩子们的积极性较高,也为学生创造了真正交流的机会。
第五篇:科学方法论论文2
一、论创新思维
一、科学应被看成是从问题到问题而进步的,随着这种进步,问题的深度也随之加深。科学从问题开始,并通过问题的转移而进步的模式给人以启迪,从而发现新的理论。可以说,问题就是科学的血液,就是科学的生命。即使我们已经证明某问题为不可能,对科学的发展照样有益,如永动机的否定导致了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就是明证。有时我们对旧问题有了更好的理解时,新的问题往往随之而生。问题的逻辑告诉我们,只有提出问题才能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有些人茫然无知或者对现象熟视无睹,是不可能提出问题来的,分析与解决问题也就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正如爱因斯坦说过的那样:“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新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这种见解是何等的深刻!提问题的本身就意味着创新性思维的开端。问题提的不好,说明认识还不够完善;问题提得好,则意味着已确定了一个正确思维的方向,剩下的问题就是结合有关知识如何分析与解决问题了。但要真正解决问题,还需要有关背景知识,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各个序列进行正确的衔接和结合,并且要决定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使用怎样的推理和论证。
二、为使对问题的研究更合乎逻辑,还要谈及问题的分类及其解释。问题的类型不同,其解释程序也就有所不同。问题是科学知识的助产婆。不管是哪类问题的提出与解决,都在不同程度上丰富了科学知识宝库。科学知识总是沿着“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分析与解决新问题———”的循环轨迹丰富与增长的。科学应被看成是从问题到问题而进步的。随着这种进步,问题的深度也在不断增加。纵观人类历史,后一代人比前一代人提出的问题要多,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方式与手段等要长进得多。因为,解决问题的过程必然包括先前知识的运用、实验的设计与调整,以及各种试探性的假设的采用、评价、筛选、修正等环节。在此期间,逻辑推理可以用来发挥思维的功能,确定需要什么信息和如何得到这种信息或者接受信息的反馈,而思维的功能必将把这些推理或信息的逻辑处理联结成有计划的步骤去实现科学发现的目标。
三、科学发现是一个曲折复杂的认识过程,不能指望轻而易举便可达到目标,必须有良好的信息反馈机制并充分地利用这一反馈,才能不断修正和调节自己的认识去实现科学发现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反馈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信息反馈就是把输出的信息再反送回来,以便与原来的目标值加以比照,及时发现偏差及时纠正,通过调节被控制量或操作量,使过程状态达到实现目标的最佳趋势。这就是创造性思维过程的一般机制。科学家通过实验、观察所得到的材料和结论以及自己和他人在此问题上的看法可以看作是反馈回来的信息,充分利用这些信息是科学研究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首先,反馈回来的信息能否定原先的假说或思路,从而重新调整思维,使科学发现的创造性思维少走弯路。再次,反馈回来的信息启迪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以使整个思维过程能抓住这一关键,进而达到问题的解决。最后,反馈回来的信息可以为我们提出需要解决的新问题,从而为我们的思维开辟新的路径。综上所述,创新性思维必须在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的前提下,灵活地运用各种逻辑思维方法,才能有所发现,取得丰硕的成果。科学发现一般从问题开始,对提出的问题展开想象的翅榜并借助于有关背景知识,进行逻辑的加工思考,启动创新性的思维方法,分析解决提出的问题,逐渐丰富知识宝库。科学发现是无止境的,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有待于新的科学理论思维去解释与说明。创新思维的逻辑就是如此。
二、论创新方法
按照“创新”的定义,“创新不是科学或技术,而是价值„„。创新不只是发生于组织之间的某种事,而是组织以外的一种变革。创新应以它对环境的影响来衡量。因此,一个工商企业中的创新始终必须以市场为中心,如果创新以产品为中心,很可能产生一些‘技术上的奇迹’,而报酬却另人失望。”(这相当于将技术发明专利束之高阁,实现不了市场价值,这也就说不上是创新。所以,创新不是以科学中的发现或技术上的发明作为其标准,而是以实现市场价值为其判别标准。
这中间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发现或发明的成果与这些成果转化为新产品、新服务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差别,而恰恰是后者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它要求付出的劳动以及所花的代价比前者(即发现、发明)要大得多,困难得多。《科学时报》2002年8月14日有一篇题为《从企业为主体促进专利技术产业化》文章中说:“据统计预测,浙江省专利技术和产品的实效率以40%,其中宁波、温州、台州、绍兴等市高达50%以上这是该省把专利工作作为事关全省发展全局特别是技术创新大局的基础性、综合性工作来抓的结果。”(如果把专利的发明与使专利技术产业化的创新两者混淆起来,在实践中就有很大的危害性,人们误以外有了发明就有了创新,其实相比之下后者要难得多。如果认识不到在一点,那么技术发明的转化率低下是必然的。
三、论创新领域
创新的内涵十分丰富,之中包括观念创新,规制创新,以及技术创新等等。观念创新可以解释为“以新的观念代替旧的观念,改善观念结构,用改善之后的观念结构,用以指导个人行为和正在进行的机构活动”,“其结果可以反映人及群体的进化在意识形态上的积淀,形成思维定势,稳定地指导人的行为。”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很难描述观念创新,只有通过对规制上的改变,技术上的突破的观察,才能窥探观念创新的“良苦用心”。观念创新对生产力的促动并不见得非要建立在规制改变或者技术突破的基础上。然而,规制创新或者技术创新必然是在观念创新的前提下实现的。总而言之,观念创新和规制创新、技术创新之间同样表现为源与流的关系。
斯蒂格利茨教授在《创新的制度设计》一文中,对于专利制度、奖励机制和政府支持这三种创新机制曾作过这样一个比较:“专利制度在研究项目选择上是分散性的,由研究人员自我选择,彼此缺乏协调;其筹资方式将带来高度的扭曲和不公平;诉讼风险较高;对创新的激励很强,但存在扭曲;推广的激励比较有限;交易成本较高。奖励机制在项目选择上也是分散性的,缺乏协调;比起专利来,其筹资较少扭曲性,也更为公平;诉讼风险较低;创新激励强,且扭曲程度较轻;推广激励很强。政府支持方式在选择项目时,是由官僚系统决定的,但可以得到更好的协调;其筹资最为有效,诉讼风险也最低;如果政府以社会福利为目标,其推广激励也很强;但是当研究目标缺乏清晰的定义时,这一方式就难以运作。”
斯氏认为应建立奖励制度以及由政府支持创新活动,许小年教授则如是反驳:“如果是事后奖励,市场其实是最有效的机制。资本市场使盖茨成为世界首富,对于刺激创新而言,这样的奖励强过所有的高科技证书和委员会颁发的奖金。如果是事前奖励,则必须回答‘奖励谁’的问题。在技术的商业应用未经市场检验之前,任何委员会或个人都无法确知创新将会出现在什么地方。汽车的大规模生产是一项重要创新,哪个委员会准确地找到了亨利福特并给予奖励?市场经济中,创新的主体从来就是企业和个人,他们所需要的外部支持,不是什么委员会的认可或政府的资助,而是知识产权保护。”
四、谈创新事例
创新过程的诸因素相互依存与相互作用的非线性特征,下面我们来谈谈创新的事例,如袁隆平,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长期从事杂交水稻育种理论研究和制种技术实践。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法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并进行科学实验。1970年,与其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1972年育成中国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一号B”,次年育成了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制种技术。1986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到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战略设想。被同行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五、论创新需求
“创新”不应该“唯新是举”。有些人以为只要我们这里没有的东西就是“新”,就是好东西,似乎没有什么是非标准,即使有也是一些歪道理。比如残暴的斗牛表演本来就没有什么娱乐价值,能够给人眼球刺激的是惊骇恐吓。因为这个项目西方有,我们没有,就是新的。即使西方现在也有很多人反对这项残酷无情的表演,而我们的北京市西城区领导人却认为这是一件新宝贝,要不惜巨资兴建亚洲最大的斗牛场,把这种西方快被淘汰的垃圾文化搬到祖国庄严的首都北京来。这种不加鉴别的“拿来主义”,已引起国人的强烈关注和评击。的确,我们的社会,也没有这样的“创新需求”。
这种“唯新是举”的观念,其表现是多方面的。去年南京市公安部门出台了一个“廉政金”的制度“创新”,就是在公务员已经取得了应得的报酬的基础上,每年另外用公款给每人存入3000—5000元的钱在退休时一次性可领取20—30万元。如在职期间违规犯纪受到处分的,则相应扣减或全部不给。据说这是规范公务员廉洁从政很有效的“灵丹妙药”。是否有此奇效暂且不说,单就这笔巨大的开支是否合理合法,是否增加了人民群众的负担,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况且奉公守法、廉洁从政是对公务员的起码要求,是写进了“公务员条例”的,难道也成了市场经济中的商品,要国家和人民拿钱去买吗?群众中也有违法犯罪的,为了使他们不犯法,是否也应该给13亿人的每一个人都设一笔“守法金”呢?真是滑天下之大稽!现在这种“廉政金”制度,因为是自己制定,自己执行,自己受益,有不推自广遍地开花之势。因此,我们的社会更没有这样的“创新需求”。
创新肯定是要创新的,而且正在鼓励亿万人民大创特创。不创新,社会就缺乏前进的活力,各项社会事业就不能更快地发展,各种人才就难以大量地脱颖而出,“全面小康”就难以实现。但在百花盛开的创新时代,还必须给“创新”者设一个铁樊篱,那就是要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承前启后地创新;创新,绝不能违背人民的意志,不能违背神圣的法律,不能丢掉我们优良的传统,更要问一问“三个代表”答应不答应。只有用这样的标准去创新,才是我们社会所欢迎的“创新需求”。
科学方法论论文
——科学幻想属于科学方法吗?
科学幻想属于科学方法吗?就本人的意见看来,答案是显然的。有许多著名的科学理论、公理,它们的最初来源就是科学幻想,比如牛顿的惯性理论,黑体假说等等。甚至现在一些未知的,待求证的科学事实,也只有科学幻想才可以完美解释。
科学方法的定义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遵循或运用的、符合科学一般原则的各种途径和手段,包括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开发推广等科学活动过程中采用的思路、程序、规则、技巧和模式。简单地说,科学方法就是人类在所有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所运用的全部正确方法。对号入座,科学幻想,是在理论研究中,依据现有的科学事实,提出系统的假想理论,然后在随后的研究,开发推广中,进行大胆的应用,取得不菲的效果
在我认为,科学幻想分为好几种。
一种是创造性的幻想:为了解释某些事情,而特别创造出一个科学理论,而这个科学理论虽然不能被验证是真实存在的,但是能很好的解释所有发生的现象。
一种是延伸性的幻想:在原有的东西的基础上,适当发挥想象,增添一些人为条件、因素,来达成我们的目标。
一种是科幻小说式的幻想:想象的科学或技术,在这些幻想中,属于科学技术和物理定律的重要性被降低了,属于浪漫型幻想。
当然,我们这里的科学幻想,是指在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前提下,对未知事物提出具有可能性的解释,用幻想艺术的形式,表现科学技术的远景或者社会发展对人类影响。只有这种幻想,才是属于科学方法的范畴之中。而不是脱离实际的漫无边际的胡乱想象。就像在天文学中黑洞的存在,没有人能看到黑洞的存在,但是很早便有人能从一些天体的特殊运动轨迹想象到它的存在,而现在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甚至看到,黑洞,这种特殊的天体确定是存在的。大量的事实证实了,科学幻想对于科学研究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幻想与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与创造性思维的内在关联,最典型的例子是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的影响。书中提到,作为伟大的“科学预言家”,凡尔纳用他的科幻作品,激励和启迪了众多的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他们之中有宇航先驱之一齐奥尔科夫斯基,火箭之父戈达德、第一个用球形潜水器进行深海观测的威廉•毕比、第一个驾机飞往南极探险的伯德、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加加林、第一位在月球行走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科学幻想可以说是科学研究的先驱。现代科学只不过是将前人提出的科学幻想付诸实践的过程而已。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如果遇到现阶段科学理论知识无法解决的现象,许多科学家就会进行更多的科学幻想。丰富、多彩的科学幻想必然会引发波澜壮阔的创新、创造、发现、发明热潮。然后像一棵大树的枝枝蔓蔓一般,越来越多的枝桠延伸开来,逐渐蜕变成一棵成熟的科学体系的大树。只要现在成千上万的幻想在未来能够哪怕实现一个,那也是相当的了不起的。现在这个科学信息浪潮的出现和日积月累的科学普及、科学幻想教育密切有关。一些发达国家,老师对大学新生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往往就是:“一个没有幻想的民族,会有热情、希望和生机吗?”并且告诉学生,“愿我们的空气中弥漫两种因素,一种是民主和自由,另一种是幻想和创造。” 在这种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关心科学发明、关心科学创造,当然是顺理成章的事了,这必然推动着整个社会的科学发展。
科学,尤其是物理,化学这些方面的研究领域,是没有办法完全靠数学公式,纯粹的推导来实现突破的。就像量子力学的提出,还有原子结构的发现,这些在当时都是被当成谬论的胡思乱想,完完全全就是科学幻想。但时间证明,恰恰就是这些科学幻想,才让现代科学一步一步的成熟,去解开一个个不能解释的事实。有一个一直倍受争议的物理科学幻想,就是爱因斯坦提出的,关于时间旅行必将可以成为现实的这个科学幻想。由这个设想引出了类似“祖母悖论”、“今日出门昨夜归”等一系列的佯谬问题。霍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证实这个幻想的错误性,可是到最后,却成了它的忠实拥护者。尽管现在的科学没有办法在理论上去证明时间旅行的可行性,但是在几百年,甚至千年后,当时间旅行成为一个事实时,我们回头看,会发现,现在的这个科学幻想对这段时间的科学发展起了多大的作用!是这个幻想鞭策着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们去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要是没有科幻的启示,那些令人瞠目结舌的技术会被开发出来吗?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动力。”“人类需要幻想,这种特殊想象在科学、艺术领域尤为重要。”科学的幻想推动了科学的发展,科学发展又促进了幻想,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把科学信息社会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