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拜师磨课过程(5篇模版)

时间:2019-05-13 01:58: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孔子拜师磨课过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孔子拜师磨课过程》。

第一篇:孔子拜师磨课过程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下午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她是用一生的时间在备一节课。的确,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磨课”,它磨出了教师创新思维的火花;磨出了教师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了教师把握教材的深度;磨出了教师提升教材的高度;磨出了教师专业成长之路!在磨课的过程中,我们似乎经历了九九八十一种磨难,困惑过、苦恼过、顿悟过、痛苦过、快乐过,真真切切地品味到“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内涵。

就我们的磨课过程我主要讲三点:

一、舍得那份完美

在第一次试教,杨老师的课容量很大,虽然完整地把教案上了一遍,但课堂上多了仓促,少了生成,少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少了让学生自己去研读文本、感悟人物精神的时间。如此的课堂只是教师在牵、在拉、在拽,事倍功半。课一结束,我们就马上针对杨老师的课发表自己的感想,大家一致认为杨老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舍得,舍得那些在设计教案时再三斟酌的却不适时宜的完美。的确,我们在设计每一个细节都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必须去做的理由,但是实践检验出真知,再完美的论断也要下地行走。那要舍掉哪一部分呢?讨论中,我们紧扣本课的目标和重难点,最后定下第一课时着重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和不畏艰辛。将感受孔子的彬彬有礼放到第二课时。

二、筛选教学内容

第一次试教中,在认识孔子、揭题的部分,杨老师出示了“拜”字在不同时期的演变,要求学生去猜是哪一个字,这个提问的有效性有待提高。在知道是“拜”字后,教师要求学生注意右边是四横,紧接着就齐读了课题,如此处理,我们认为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写错的可能性依然不能降到最低。在第二次试教中,杨老师直接告诉学生来看“拜”字的演变,一共观看了三个时期的变化,并且就“金文”“ 文”“篆文”都简单地介绍一番,随即引出汉字“拜”,观察字形左右是一双手,右边的第四横是土地,双手伏地叩拜,体会孔子的谦虚有礼。值得肯定的是在字形的观察上教师示范双手伏地叩拜的动作,我想对于右边的第四横学生是能铭记于心的,但是就语言的指向性、内容的有效性上来讲,就“拜”字演变三个时期的介绍就无关紧要、拖泥带水了。第三次,也就是今天的课堂上,杨老师这一环节的处理就比较干脆、利落、比较有效。

和教学“拜”字的处理方式上相同的是检查词语的部分关于仲尼、孔子、老聃三个人物称呼的介绍上,在第二词试教时,教师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古代人的礼仪,以孔子和老子为例详细地介绍了古人名字的姓、名、字,及彼此称呼对方是字,称自己又是名,过于细致的讲解虽让三年级的学生知道了古人的彬彬有礼,但我想更多的是让他们对于古人、古代文化的了解产生了一种无法捉摸、无法参透的距离感,如此处理有点得不偿失。

三、直逼教学重点

在学习孔子为什么拜师这个环节。第二次试教中,学生在理解了“渊博”这个词后,教师接着说:孔子却认为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可是事实上,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呢?紧接着,教师出示课件关于孔子年轻时的成就,学生读完后,谈感受,认为孔子是知识丰富的人,教师接着说:是啊,就是这样的人,还要去拜师,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如此的处理,虽然学生情感上感受到了孔子的好学,孔子的谦虚,但是教学思路不够清晰、语言的习得、语文课的工具性被忽略了。经过讨论,我们认为可以调换一下教学顺序,学生在理解了“渊博”这个词之后,教师可以马上穿插孔子的成就,让学生明白,孔子已经是一个如此渊博的人,进一步加深对于“渊博”的理解。紧接着,教师出示那句话;“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让学生心理上有一个落差,再谈感受,学生必然有话可说,避免了不必要的、低效率的抑扬顿挫,而是顺藤摸瓜,顺学生思维这根藤来直逼重点。此时,将“总觉得”和“不够渊博”作为一个语言点,学生在通过朗读后,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孔子品性的感悟。既感受到人物的品行,也不会因为情感目标的过分放大遮盖了语文的工具性的体现。

我们可以看到,杨老师课堂上的指导步子其实是迈得越来越扎实了。

叶澜教授形象地把磨课称之为“啄玉”。就杨这节课的磨课经历而言,我想我们是在啄人课合一的和谐之美,啄教学设计的框架之美,啄课堂教学的细节之美。

磨课是教师集体成长的过程,也是每一个教师化蛹成蝶的过程,它是痛苦的,但痛苦的历程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和教育生涯的提升,这又是极其幸福的。

第二篇:孔子拜师 评课稿

《孔子拜师》评课稿

孟芳:今天我们观摩了《孔子拜师》,刘老师这节课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读为主、以拜为线,向我们呈现了一节简单、扎实的语文课堂,可见,刘老师在备课时下了很大的工夫。下面就刘老师的课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魏艳芳:刘老师整个教学流程自然通畅,重难点突破水到渠成。我最欣赏的是导入环节。刘老师文学素养较高、对课文也专研透彻,发现本课中人物名字的变化,由名字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很巧妙的化解了学生在读书时的疑惑,同时学生从“老聃”“孔丘”“孔子”这几个称谓中也能体会出孔子对老子的尊敬与孔子谦虚的品行。

寇长明:听完这堂课,总结下来六个字:抓中心,贯课堂。刘老师设计思路新颖,从课文的最后一节入手:“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以“孔子到底有什么样的品行让,他是怎样拜师的呢?”作为提领性的问题,使学生的探究有了明确的指向,而且得以深入。所以,我觉得这堂课的一个亮点就是有效的提问。

徐伟刚:还有一处亮点就是整个课以读为主,书声琅琅的课堂才能训练学生读中思、读中悟的能力。刘老师把“读”看作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来处理,这是本课一大的亮点。刘老师也为不同的环节设置了多角度的读书形式。比如在研读“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时, 刘老师让学生在在体会词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之后, 创设了一个贴切的情境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想象孔子会碰到哪些困难,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再次以一个生动的语境(无论是在炎炎烈日下,还是在满天的星空下、清晨的雨露中,我们都仿佛看到孔子——)通过引读让学生完全走进孔子的内心,深入感受孔子求知若渴、谦虚上进、不怕困难的精神。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做到读有层次。总之,整节课以读为主,读的形式多样,,读有层次,书声琅琅,相信这节课对学生心灵的影响不会只是一时的

王秀芝:总体来说,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有些偏高,对学生学情的认知程度还不够,以至于学生参与度不高。这可能和刘老师一直从事五年级教学有关系。但有一点是我要反思和学习的地方:在词语的理解上采用了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词语的意思,是中高年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

马佳妹:我也赞同这一点,词语的理解是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基础。抓关键词体会表情达意的作用是语言文字训练的点。刘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 “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这两个词语时,让学生想象“风餐露宿”是什么意思,在学生大胆的猜测中,刘老师总结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在教学“学无止境”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生活中熟悉的人、事来体会就变得容易多了。总之理解词语,刘老师注意了学习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解词方法,避免了词语学习的枯燥。

孟芳:各位老师都畅谈了自己的想法,我也说一说。

莫老师的板书以对联逐字逐字缓慢出示,“佩服敬重”“孔子拜师学无止境,老子授徒毫无保留”把本课主要内容与语言运用整合在一起,并把本单元又一传统文化——对联渗透到教学中,为本单元教学打下了伏笔。

亮点

5、课后拓展不仅对孔子和老子有了更深刻的印象,也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些古代文人,激发学生探索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这次,章老师执教的《孔子拜师》是一篇具有较强的人文精神的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整节课听下来,巫老师教学思路清晰,能循学而导,学习目标基本达到。课堂上,老师尊重学生,能够以学生为主体,教态自然亲切,板书直观生动。

下面,我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课文的特点,对这节课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理清课文顺序,整体把握课文

新课标对中段学生阅读方面的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重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巫老师启发学生用总结归纳的方法,理出课文的叙述顺序:孔子决意拜师——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认真求学——受到人们的敬重。这样,学生在理解课文思路的基础上,能够较容易地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二、重视朗读训练,感悟积累语言

在这篇课文中,有些特别好的词语,如:“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等,正是这些词语体现了文字的魅力。所以让学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也是语文课的重点。在研读课文时,巫老师能通过把握一段话中的重点词语来指导学生学习体会。如第二段抓住“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来指导学生体会孔子的谦虚(转载自本网http://www.xiexiebang.com,请保留此标记。)好学,为求学不怕吃苦的精神。在体会之后,再次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这样,既符合三年级重视词句训练的要求,又通过词句的学习进一步进行朗读的训练,收到较好的效果。总之巫老师在教学中,能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让点点知识如涓涓细流被学生接受、吸收、运用。

三、重人文关怀,提升对话内涵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本课的教学中,章老师能充分依据教学内容,从孔子、老子身上寻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孔子以一个活生生的长者智者形象呈现于课堂,引领学生品味、汲取他们身上伟大的人格内涵。如:让学生与孔子、老子转换角色,演绎文本;让学生描述孔子求学的艰辛历程,从而引导学生对自身人生价值的思考,让课堂富有趣味性、生命性、人文性。

当然,教学是一门不断探索的艺术,在探索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遗憾。在这节课中,我认为

1、在文演绎中,可鼓励学生自由练读分清角色,自由组合充分表演。

2、在教学中,必须科学地对小组进行优化组合,培养良好的习惯。在小组讨论交流中,教师应认真组织,及时指导,这样才能做到切实有效。以上仅仅是本人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不妥之处恳请各位多多指教。谢谢!

品词析句,走进孔子——《孔子拜师》课堂实录(赵永攀)

【大师网——精彩专题】,点击下载!全站免费!

引子:2011年秋,我又一次参加了教学大比武。这一次大比武是提前一天抽签确定讲课内容。三年级《孔子拜师》,拿到这篇课文,我就有些懵了。因为自教书以来,一直任教高年级语文,最低的也是担任四年级语文教学。不过,既然箭在弦上,就不得不发。经过一天一夜的思考,《孔子拜师》的教学设计终于成形。

一、教学引入,初识孔子老子 幻灯片出示:孔丘、老聃 师:谁能读一读这两个名字? 生:孔丘、老聃

师:我们平时怎么称呼他们?

生:称孔丘为孔子,称老聃为老子。板书:孔子

老子

师:奇怪了,明明一个叫孔丘,一个叫老聃,为什么称孔子、老子呢?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两个伟人。

课件播放孔子及老子的配音介绍: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学家派的创始人。他的著作《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人们称老子为太上老君。美国《纽约时报》列他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据说他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人名气最大。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行记录下来,编成《论语》,这本书我们现在都还在学呢!

幻灯片出示:古代称品行高尚、学问高的男子为子。

师:这里的“子”读第三声,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来读读他们的名字。生:孔子、老子

师:在古代还有许多这样品德高,学问高的人,你们能说出几个来吗? 生:我还知道韩非子、墨子、庄子 生:我知道的有荀子、文中子、孟子

师:大家了解的可真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两位圣人之间发生的故事。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你们读得很认真,老师来考考你们。

出示第一组:曲阜

洛阳 师:这是两个地名,谁来读一读。幻灯片出示地图

师:看了地图,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曲阜和洛阳相距两个省,好远啊!

师:是啊,曲阜在山东省,而洛阳在河南省,它们之间相距上千里,坐火车也要7、8个小时。出示第二组:远近闻名

知识渊博

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

风尘仆仆

师:同学们先自由地读一读。师:谁来展示一下? 指名学生读词语

师:你把字音读得真准。请你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读。师:从这组词语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四个字的词语。生:都是写孔子的。师:你真有一双慧眼。

出示第三组:迎候

等候

毫无保留

传授 师:指一名学生读词语。

师:你读得字正腔圆,真不错。请推荐一个比你读得还要好的同学来读。师:这一组词语中藏着一对近义词,谁发现了? 生:我发现迎候和等候是一对近义词。师: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呢? 生:迎候有欢迎的意思,而等候没有。师:你真会思考,一下子就明白了。真棒!师:从这组词语中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一组词语都是写老子的。师:你也有一双火眼金睛。

出示:同时出示二三组词语(去掉拼音)师:去掉拼音还会读吗?请大家自由朗读一遍。学生齐读

师:请女同学读给大家听。女生朗读

师;你们的声音真好听!男子汉们,你们敢向女生挑战吗? 男生朗读

师:你们的声音真响亮!

三、再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师:孔子拜师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同学们再自由地读读课文。学生再读课文

师:谁来简单地说一说。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孔子到洛阳拜老子为师的故事。师:很简洁,这是你的想法。谁能够说得更详细一点。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孔子从曲阜到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他一路上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吃了很多苦。

师:比较具体了,同学们,把我们下面的词语填在这段话中,就能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幻灯片出示:

远近闻名

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

毫无保留

传授

孔子三十岁的时候,已经()。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到千里之外的洛阳拜老子为师。一路上(),(),终于走到了洛阳。老子()地把自己的知识()给了孔子。

师:谁来挑战一下自己。

指一名学生填空朗读,老师用鼠标填写。

师:看,只要认真,什么都难不倒你。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学生齐读

四、品词析句,感悟孔子品行

师:同学们真能干,把这么长的故事读成了短短的几句话。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孔子拜师途中遇到困难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我们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出示: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学生齐读

师:从句话中你感受到什么? 生:我感受到曲阜和洛阳相距很远。师: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

生:我从上千里、几个月、终于感受到的。

师:请你用自己的朗读来表现曲阜和洛阳的路程遥远。

生: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师:你读的有400里了,还有谁能读得更远一点吗?

生: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师:有800里了,还有更远的吗?

生: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师:上千里的感觉读出来了。我们一起朗读,来感受一下路途的遥远。学生朗读

师:从这个句子,你还感受到什么?

生:我从风餐露宿和日夜兼程感受到孔子拜师很艰辛。师:你从这两个词能想象孔子遇到了哪些困难吗? 生:孔子一路上会遇到狂风暴雨 生:会遇到野兽

生:会没有东西吃,没有地方住 „„

师:是啊,这一路上孔子经历了多少困难,经历了多少艰辛啊,这就是—— 生: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幻灯片出示:

狂风暴雨中,他依旧——(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严寒酷暑时,他依旧——(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一路跋涉,一路艰辛,他依旧——(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师:上千里路孔子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师:让我们怀着敬佩之情再读读这句话 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话要问孔子吗?

生:孔子啊,你学问那么高,为什么还来拜师? 师:老师和你有相同的疑惑。

生:孔子啊,你一路那么辛苦,为什么不回去呢? 师:孔子啊,你为什么不回去呢?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我的疑惑是,孔子几个月不吃饭,不喝水,他是怎么坚持走到洛阳的呢? 师:同学们,孔子这一路上吃饭吗? 生:吃饭。

师:从那个词看出孔子是吃饭的。生:风餐露宿。

师:谁能说说风餐露宿的意思? 生:就是在风里吃饭,在露天睡觉。

师:对呀,从这里看出,孔子是吃饭的,也是睡觉的,只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和我们有所不同,你们一般在哪里吃饭,在哪里睡觉?

生:在屋子里,在餐桌边吃饭。生:在房间里睡觉。

师:从这个词语你们看出了什么? 生:看出了孔子拜师很辛苦。板书:不怕艰辛

五、联系实际,体会学无止境

师:刚才两位同学所提出的问题的答案就在书中,请大家默读课文,用笔画出来。生: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幻灯片出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师: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 生:学无止境。

师:止和境是我们今天要学写的生字。教师范写止和境。

师:同学们把学无止境这个成语工工整整地写在书的边上。师:这个成语还可用谚语来说。幻灯片出示:

(1)泉水流不尽,知识学不完。(2)活到老,学到老。学生齐读。

师: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孔子的学无止境? 生: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幻灯片出示: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师:这就是学无止境。我们来了解一下三十岁的孔子已经取得的成就。出示:

三十岁的孔子已经博学多才,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样样精通。《诗经》、《尚书》、《周易》、《乐经》都了然于心。他还是当地最有名气的学者,在乡里收徒授业,拥有了一达批弟子。

师:读到这里,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 生:知识渊博

师:孔子只是如此的渊博,还要拜老子为师,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 生:虚心好学。板书:虚心好学

师:孔子虚心好学,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人在这样做呢!比如,我们学校的老师们他们都很有学问了,可是,他们为了把我们教的更棒。每天还在不停地学习着,研究着。你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呢?

生:我姑姑三十多岁了,还在函授大学。生:我爷爷退休了,每天晚上都还要看报纸。

生:我妈妈是医生,已经工作很多年了,但是还在不断学习医学知识。„„

师:对,这些都是学无止境,都值得我们学习。

师:孔子不怕艰辛,谦虚好学,那么,拜访的老师是怎样的呢?下节课让我们走进老子,去感受他的品行。

【教学反思】揣着惶惶不安之情终于完成了这次教学大比武。第一次给三年级学生上课,学生的天真、可爱和出色的表现让我甚感欣慰。在课堂生一个学生意外的提问成了本堂课教学的最亮点。

在备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而且一路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但是却阻止不了孔子拜师的步伐,学到这里,你有什么要问孔子的吗?“孔子啊,你学问那么高,为什么还来拜师?”“子啊,你一路那么辛苦,为什么不回去呢?”所预设到的两个问题都被学生提了出来。原本此时不需要再让学生提问了,但此时我看到坐在一组角落里一个女孩还高高地举着手,她那迫切的眼光让我不忍不去叫她。

“我的疑惑是,孔子几个月不吃饭,不喝水,他是怎么坚持走到洛阳的呢?”真是童言无忌啊!这一问也迅速在班上掀起了波澜。教室里有了一阵小小的骚动。一只只小手又一次举了起来。我顺势问孩子们:“你们说,孔子这一路吃饭吗?”“吃饭”。“从哪个词可以看出?”“风餐露宿”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原本我是想通过朗读来理解“风餐露宿”的,因为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过于生硬的词语解释也许并不能使学生真正的理解。但这是,我改变了注意。“谁能说说孔子是在哪里吃饭,在哪里睡觉?”我问道。“在风里吃饭,在露天睡觉。”“而我们呢?一般在哪里吃饭,在哪里睡觉?”通过对比,孔子不怕艰辛的品行再一次地呈现了出来。一次追问,带来了看似幼稚的问题,然而却成就了课堂的精彩!

第三篇:说课——磨课过程

各位老师:

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向大家汇报我们团队《月球之谜》这一小组磨课的教研过程。我们常说“好课多磨”,因为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实践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而磨课则是这三位一体的综合体现。回顾一个半月的磨课过程,一路走来,获益匪浅,套用“痛,并快乐着”这句话,我们是“累,并收获着”其中体现了两大特点:

一、在自主充分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同伴互助的团队合力。

特级教师刘仁增说过,上好一节课有三个关键:

1、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

2、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

3、机动灵活的教学实施。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而且,文本研读与教学策略的关系是文本研读应深入,教学策略宜浅出。基于此,我们便是在“文本解读”中拉开这次活动的帷幕的。

4月16日,第一次集中活动,即规定在一个小时里只凭课本写出对文本的解读,并形成书面文稿,不明就是里的我们还以为“难道又要说课,片段教学比赛?”事后,才知道此举的意义和重要性。就是在这样的的潜心会文中,我们有了对文本较深入的了解和各自独特的解读,为后面的交流奠定了基础。

当然,短短的一小时是不够的,接下来的一周,我们各自回家备课,细细研读,形成个案。4月23日,第二次集中研讨,每个人都带来了自己设计的教案,大家各抒已见,讨论后初步明确了“古诗句导入”“体会月球奇异景象”“学习三至六自然段,了解未解之谜并学习作者如何提问”“从省略号中再次悟谜”等环节。

第一次磨课在4月30日进行,由于课前课件的问题耽搁了几分钟,加上是这个教案的第一磨,效果不是很理想,还存在不少问题,但是其中已经饱含了莉慧老师在备课过程中的认真思考和精心准备。课后莉慧老师进行说课,大家围绕教学设计中的整个教学流程,教学目标的设置,重点的理解,难点的突破,教学环节的衔接,教学策略的实施,教学问题的预设等进行讨论,达成共识。大家认为这节课依据新课标,要针对以下问题做出修改:

1、语文味不足,讲得多读得少。《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规定:重视朗读实践,多读少讲,将朗读始终贯穿阅读全过程。”这一节课,因为课前耽误了几分钟,再加上课的容量非常大,老师担心上不完,所以许多地方没有悟透就匆匆而过,大部分是老师在讲,朗读的训练很少。

2、说明方法没有悟透。

3、资料袋没有用上。

4、补充拓展,学习提问的两个例子太长。例如:“受撞击会发出巨响。太阳神号在探月时,月球登陆艇和火箭返航时,都会撞到月球表面。但每次都会使月球像大铜锣或大钟一样响起来,阿波罗12号探月时,月球的回声还持续了4个小时,目前没有一个科学家能解释这种现象。

“纯铁粒子不会生锈。宇航员们从月球上带回来的岩石样品中,都含有纯铁的粒子,科学家们认为这些纯铁粒子并非来自陨石。有专家报导,这些纯铁粒子带回地球后,好多年都未生过锈,纯铁不生锈在科学界还是破天荒第一次遇到的事情。”

这么长的例子,学生还没来得及看完,就要提出疑问,这多难啊!宜改造成一两句话。

5、由课前谈话过渡到学文不自然,没有铺垫,冷不丁学生还没看书就开始学文了。

在这其中,我们还有一个困惑,就是这次活动主题是“在阅读教学中关于说明性文章的专题研讨”我们能否展示完整的一篇课文的教学,让大家看到这类说明性文章完整的教学过程,而不采取常规的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的划分?

为了更好地改进,我们组四个成员,利用“花开有声”QQ群开展研讨。大家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不仅针对上述问题做出修改,还增加了新的设计,如“遐想”“令人费解”的理解,“遐想”处与第二段的朗读等,其中春华老师的“擦除板书做为结语”和盛发老师的“巧妙借用原文与课文的不同之处作为过渡”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

第二次磨课是5月14日,大家认为较之第一轮设计这次更符合新课改的精神,教学内容也得到了升华。在这次集体反思中,对暴露的缺陷提出如下改进:

1、课的整体框架较好,建议双向互动再多些。

2、让学生借助事例学会提问环节,出示的例子不够恰当,例子中已点明实验结果,拿来让学生提问不合适,不能激发学生质疑,建议换一个事例;再有,文中的“难道”是疑问词,可“或者”不是,不应用来提问,可以换作“为什么”。

3、科普作品在给人知识的同时,处处渗透了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与精神。教学第二段时,可抓住“首次”“第一眼”这两个词,品味科普作品的准确科学的语言。

黄英琳主任也给我们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如:课文中像“令人费解”这样的段落可以很好地利用,作为学习提问的例子;语文的本性不能丢,做为三年级,生字词的学习仍是重点,能否渗透?教师的课堂语言还要再富有激情;问题的指向性还要明确。针对这些建议,莉慧老师又重新进行了反思修改。几经斟酌,反复推敲,进一步完善了教学设计方案。

概括起来,我们磨课的基本模式是: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先细读文本,再磨各教学环节、课堂细节。

二、不断修正与不断反思相结合:

有人说,成长中必然有痛苦伴随,这正如蝴蝶的蜕变一样,只有经受住在茧中挣扎、锻炼的考验,才能有美丽飞舞的一天。次次磨课,教学设计修改讨论了6次,试教2次。每一次修改的过程都非常痛苦,挣扎太多,困惑不少。比如三年级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要不要涉及?不涉及的话,学生能把握住阅读说明文的要领吗?会写简单的说明文吗?是不是新课程就完全不要求点到这些内容呢?虽然表面上看来老师的讲授有时会被批得“体无完肤”,但在这“切肤之痛”的背后,她的课一堂比一堂进步,我们的收获也在不断增多。

1、执教者的收获

磨课之后,不管课上得如何,总是有所收获的。对莉慧老师来说,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她不可能对每一节课都十分认真的细抠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学上肯定有许多遗憾。进行磨课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成长过程,虽然很累,很辛苦,压力也很大,但是熬过来了,就像进入一种新的境界,在教学修养等方面会有很大的提高。另外对于教学设计思路方面,对于处理教材内容、找准重难点、选择教法等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启示。她自身的能力、素质肯定是得到了历练。

2、参与者的收获

我们其他成员获得的提升也是不可小觑的。我们全程参与“解读、设计、听课、评课、反思”。大家在“看别人的课,评别人的课”的同时要“想自己的课,改进自己的课,在自己的课中实践”。比如在磨课中必然会涉及到对文本的研读和打磨,因此磨课也给其他老师有了一个更深入钻研教材的机会,在共同的讨论中有了新的感悟,新的理解。

在磨课过程中,整个组的老师们被捆在了一起,每一轮尝试下来,大家都要细致地分析问题,寻求对策,思想不断受到碰撞,研讨气氛异常活跃。在发挥集体智慧的同时,又提升了教师个人的悟性。

3、今后要注意的地方

参与磨课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但我们还得注意做到磨前多准备,磨中多参与,磨后多反思。

一、磨前首先要注意通过各种途径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其次要认真研讨新课程标准,理解清楚新课程的精神实质,掌握新课程的具体要求。另外还要认真研读教材,从整体上把握好教材,从局部上深入研究教材中蕴含的教学方法。

二、磨中要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容纳别人不同的观点,与大家平等对话与交流。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多进行辨析,使得讨论深入到更深的层次。

三、磨后认真反思,重新整理自己的思路,做好再实践与再反思。

磨课,磨出了同事之间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去了课的粗糙,磨出了课的精致与灵动;磨去了认识的肤浅,磨出了教师把握教材的深度!我们累,并收获着!

第四篇:磨课过程汇报稿

百炼方能成钢

——我们的磨课过程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

非常荣幸,荆州市小数基地校第2届同课异构活动在我们川店小学举行,更荣幸我能够成为3人团队成员之一,在这里与大家交流,得到大家的亲临指导。我代表团队汇报磨课过程。

自11月中旬接到市基地校同课异构的课题之后,孙校长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PPT),成立以张静副校长为组长的研究小组,率领学校全体数学教师对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小组前后集中研究了3次,教师试教了3次,历时近1个月,品尝了其中的酸甜苦辣,更体会了一次次进步的喜悦。

第一次集中研究是分配任务,明确工作目标。在大家推荐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解读教材、授课、说磨课过程的人员,制定了本次课堂教学研究的思路,即研究教材、解读教材、集体备课、反复试教(PPT)。并要求全体数学老师用一周的时间,对比研究人教版义务教科书、人教课标版教科书、北师大版、苏教版这四个不同版本教科书中关于“笔算除法的编排内容”,梳理人教版义务教科书中,关于整数除法的编排体系,找到知识呈现的脉络,为下一次的教材解读做好准备。

第二次集中研究是解读教材。由团队教材解读的汪李红老师主讲,大家对她的解读进行补充或指正。在解读教材中,我们理清了人教版义务教科书中关于笔算除法的知识编排体系,(PPT),我们比较出了不同版本关于这节课教材的相同或不同(PPT),确定了本次课教学设计的基本框架,(PPT)为下面的集体备课指明了方向。

第三次集中研究是集体备课。由授课教师高敏敏老师主讲,其他教师对她的教学设计提出建议。本次集体备课,对高老师的备课进行了很大的修改,这是他的初次备课稿(PPT),这是她听了研究小组意见后进行修改的备课稿(PPT)。这次集体备课,研究小组主要给高老师指出了如下问题:

1、一节课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重难点。这是我们进行教学过程设计的依据,离开了这个依据,我们设计的课就会谬以千里。

2、课堂教学设计一定要有环节,且每一个环节要有小目标。

3、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是有区别的,要有预设。

4、练习设计没有层次性。在研究小组的建议下,我们形成了第二次的教学设计,根据这个设计,我们开始了反复试教环节。

第一次试教是在荆州区小数团队的帮助下完成。我们拿着第二次的教学设计,满怀信心到荆州小学进行试教。课堂从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笔算复习引入,引出本次课中除数不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当课堂教学推进到84÷21时,老师满怀信心提出问题“除数不是整十数了,你能尝试计算吗?”学生可谓踊跃举手,老师高兴的指名,“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生1“21*4=84,商是4”这还说得过去,没有离老师的目标很远;生2:“8÷2=4,4÷1=4,所以商是4”教师有点晕了,你怎么就是不上老师的道,把21看成20啊,学生!不然,我怎么交给你试商呢!没有办法,教师只好引导学生,我们可以将21转化成20,变成整十数,可以来试商。第一次试教结束,荆州区小数团队成员,对这节课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指导,(PPT)他们指出:本次课存在试商环节没有引导好,导致后面的调商环节学生学习时很困难,因此我们要在试商环节多下功夫,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这里的20和21的作用;调商环节可以从尝试、产生矛盾、分析原因、解决矛盾这样的思路去设计。这次试教,解决了重难点如何突破的问题。

第二次试教。在荆州小数团队的指导下,我们研究小组对如何引导学生意识到现在要试商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为什么教材用这么简单的一道计算来进行试商的教学?编者的意图在哪里?为什么要学习试商„„我们发现,除数不是整十数的除法之所以要试商,是因为我们的乘法口诀不能一次计算,要转化成整十数,最后最根本的是一位数,才能用口诀进行求商,因此,我们在笔算84÷21时,增加了与84÷20的对比,通过“你还能用口诀一下就求出商吗?怎样才能用口诀一下求出商呢?”只有用口诀,才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将“21”转化成20。做了这些修改后,在本校进行了第二次试教。在试教中,解决了试商的问题,但是,我们发现学生对调商还是有一些困难。好在这次,我们有幸请到了基地校的两位掌门人——夏井川主任、罗雪莲主任亲临指导。他们听课后,夏主任给我们总结了经典的两句话:一句是“一眼看出商与需要尝试”一句是“试用谁来试,乘用谁来乘”罗主任对调商的教学进行了详细指导,如何呈现学生课堂生成资源,这些资源之间的逻辑关系等等。通过两位专家的指导,我们再次深刻理解了为什么要试商,如果引导学生试商;怎样帮助学生弄清试商——调商的算理等等,为第三次试教,找到了清晰的方向。

第三次试教,我们在学校独立完成,因学校只有3个班级,要给三个同课异构的老师留下学生,我们只能选择很少的学生进行试教。这次试教我们主要对“试商——调商”的环节进行了改变,将学生的课堂生成呈现变成:先呈现乘以60的,再呈现乘以62,但是用434-430的,再呈现乘以62,学生不能继续写的。这样的顺序呈现,紧密联系新学习的试商知识,产生新的矛盾冲突。老师说:我用刚刚学习的试商方法,为什么此路不通呢?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引出调商的学习。试教后,我们发现这次学生对为什么要调商,怎样调商已经掌握比较好,最后再次对练习的设计做了一点微调,形成了今天呈现的教学设计过程。

在此次磨课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解读教材和学生是设计一堂好课的前提;团队互助是磨成一节好课的基石;专家指导是磨成一节好课的坚强后盾;优秀的团队是教师成长的摇篮。在此,我们川店小学全体数学老师非常感谢夏主任、罗主任及荆州市基地校伙伴们的无私帮助,有了你们,有了荆州市小数基地团队,课堂教学中再大的难题,终会迎刃而解。

虽然我们的课堂教学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作为一个农村小学,能够成为荆州市小学数学基地校中的一员,我们的老师能与实验小学老师同台表演已经是莫大荣幸。我相信:在荆州市小数基地校这个大家庭里,只要我们全体老师积极参与学习,不断努力,勇于攀登,一定能够到达光辉的顶点!

谢谢大家的聆听!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第五篇:孔子拜师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段。

2.学习根据具体语境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重点词句,品词赏句,积累和发展语言。.3.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和老子的品行,激发学生对他们的崇敬之情。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师要真诚、无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孔子拜师》。屏幕出示: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师:请同学们读这句话。学生读。师: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如何? 生1: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很高。生2: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很渊博。

师:那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孔子二.读中感悟,学习品行。

(一)学习孔子谦虚好学的品行。

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段话,其他同学想一想,孔子为什么拜师?

一个学生读,其他学生边听边想。

生:因为孔子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

师:“渊博”是什么意思?

生:“渊博”是指知识多而广。

师:孔子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而实际上呢?

生:实际上孔子的知识已经很渊博了。

师:你是从哪儿休会出来的?

老子)生:我是从“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这句话中“远近闻名”这个词体会出来的。

师:那你能理解“远近闻名”的意思吗?

生:“远近闻名”是指不管远的地方,还是近的地方,都知道孔子的名声。

师:是呀,三十岁的孔子已经很有名了,还要拜老子为师,我们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生1:我从中能体会到孔子很谦虚。

生2:我从中能体会到孔子很好学。(板书;谦虚 好学)

师:好,请你来读一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出孔子的谦虚好学。

(二)创设情境,体会孔子路途艰辛

师: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一天,孔子背上简单的行囊,匆匆地踏上了前往洛阳拜师的旅程。(出示句子: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请同学们自由的读一读,你能感觉到什么? 生:我能感受到孔子路上很艰辛。师:你从哪里体会出艰辛?

生:我从“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这两个词体会到孔子的艰辛。师:跟老师读一读这两个词。(师领读,生跟读)

师:同学们,听,风呼呼地刮,雨,哗哗地下,孔子,停一停你赶路的脚步,找户人家遮遮风,挡挡雨,好吗?

生:不,我还是继续赶路吧,我要早点要洛阳。

师:走了一整天,孔子,饿了吧,找家客栈,吃吃饭,好吗? 生:不好,我就在树上摘几个野果子,在地里挖几根野菜吃吧。

师:天已经黑了,孔子,你的脚已经磨起了水泡,停下你的步伐,找家客栈歇歇脚,好吗? 生:不,我要节约时间,就靠在路边休息一下吧!

师:天还没亮呢,孔子,你怎么就起来了呢,再多休息一会儿吧!生:我要抓紧时间赶往洛阳。

师:在风里吃饭,露天睡觉,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艰苦,这就是—— 生:风餐露宿。

师: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这就是—— 生:日夜兼程。

师:孔子日夜赶路,一路历经艰辛,他—— 生:终于赶到了洛阳。师:他这样辛劳,是为什么? 生:他想快点赶到洛阳。师:可见,他的心情—— 生:非常急切。

师:让我们试着读一读,读出孔子一路上急切的心情。(生自由练读)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评价:你真是一位急切的孔子。)全班跟他一起读。全班齐读。

(三)体会孔子和老了的谦虚

师:孔子千里迢迢,不辞辛劳,终于走到了洛阳城外,见到了他要拜访的老师——老子。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描写他们见面场景的语句。

(出示):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师:这两句话中,有一对近义词,你找到了吗? 生:拜访——拜见

师:你知道“拜访”和“拜见”的意思吗?

生;“拜访”是敬辞,“访问”的意思,“拜见”也是敬辞,“拜会”、“ 会见”的意思。师:这两个词虽然有一点不同,但都是敬辞,我们能感受到什么? 生;我能感受到孔子对老子的尊敬。师:同桌自由练读这两句话。指名读。全班齐读。

师:真是无巧不成书。这两句话中也有一对近义词,你找到了吗?

(出示);“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 生:迎候——等候

师:“迎候”和“等候”都含有什么意思? 生;“迎候”和“等候”都含有等待的意思。师:能不能把这两个词换一换呢? 生:不能。师:为什么?

生:如果把“迎候”换成“等候”就不能表达老子的谦虚。

师:这两个人一个是七十多岁的大思想家,一个虽年纪轻轻,却也远近闻名,但他们都表现得如此谦逊,值得敬重。你还能从这一段的什么地方体会到他们这种高尚的品格? 生:老子说:“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师: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感觉老子和孔子的谦逊。请男生读上面一句,女生读下面一句。

师:面对谦虚的老子,孔子是如何回答的? 生:孔子说学习是无止境的。(出示这句话)师:为什么“学无止境”? 生:学习是没有尽头的。

生:知识很多,是学不完的。就好像我妈妈,也以前不会用电脑,现在为了工作,她必须学习用电脑。

师:是呀,“学无止境”是孔子的学习态度。他向老子学习礼教,向苌弘学习乐理,向师襄学习弹琴,向郯子请教管制。他常说:“学无常师”,也就是说学习是没有固定的老师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就是他提出来的。齐读这句话,告诉你自己。再读这句话,告诉同学们们。大声读这句话,让所有的人都知道。

师:请同桌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中孔子与老子的对话,休会他们谦虚好的品行。分角色练读。指名读。

(四)体会孔子认真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

师:从此以后,孔子就跟着老子学习,他是怎么学的? 生: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师:跟他一起读。如果用孔子的名言来说,孔子怎么学? 生:温帮而知新。生:学而时习之。

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师:老子是怎么教的?

生:老子把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孔子。师:再读。板书:毫无保留 师:孔子和老子,一个谦虚好学,一个诲人不倦,一个不耻下问,一个毫无保留,多么伟大的古代学者风范啊!难怪人们如此敬重他们。读:(出示)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再读。三.阅读全文,语言积累

师:今天,我们透过课文的语言文字,走进了孔子,认识了老子,课文中一不定期有许多词语和句子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大家朗读全文,背诵课后孔子的名言,然后拿出搞抄本,积累。文 章来源

下载孔子拜师磨课过程(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孔子拜师磨课过程(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孔子拜师(范文)

    让语文课堂充满传统文化气息 ——《孔子拜师》教学案例及分析 龙山小学周桂东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 中指出:“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孔子拜师范文大全

    今天,我们学习了《孔子拜师》,孔子拜师--读后感。 我觉得孔子是位好学得老师。虽然他已经远近闻名,但还是觉得自己不够渊博,去拜老子为师。他可以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地去赶路,到千......

    《孔子拜师》观课记录

    《孔子拜师》观课记录 一 、激情导入 师书写“拜”字诱发学生对拜字的理解,再由组词引入对孔子的了解, 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质疑课题引领文本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年级《孔子拜师》评课稿[五篇]

    三年级《孔子拜师》评课稿2篇三年级《孔子拜师》评课稿1一、关注课题,培养质疑课题的能力。细细读课题发现课题就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那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提醒学生关注课题,告......

    孔子拜师评课(共五则范文)

    《孔子拜师》评课 黄芳 《孔子拜师》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组感受中华文化的第一篇精度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

    三年级语文《孔子拜师》评课稿

    三年级语文《孔子拜师》评课稿 这次,巫老师执教的《孔子拜师》是一篇具有较强的人文精神的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

    孔子拜师读后感范文合集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或者一段视频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相关内容。下面是孔子拜师读后感,一起来看看!孔子拜师读后感一寒假期间......

    《孔子拜师》教案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