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孔子拜师》评课稿
三年级《孔子拜师》评课稿2篇
三年级《孔子拜师》评课稿1一、关注课题,培养质疑课题的能力。
细细读课题发现课题就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那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提醒学生关注课题,告诉学生写事写人的文章中,有些课题其实就是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在写事写人的作文也可以以人物和事取题目。我觉得作文和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节作文的指导,一篇短文的练习就能提高,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点点滴滴的渗透,这样分解了作文和阅读的难点,也能减轻学生对作文和阅读的畏难情绪。课题是课文的题眼,所以我教学喜欢从题入手,这节课陈老师如果根据课题设计两个这样的问题:
1、孔子是怎样去拜师的?
2、拜师后,孔子是怎样学,老子是怎样教的?
这样,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引导了方向;
这样,教师教路清晰,学生学路明确。好的问题的确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问题设计不在多,而在于精。
二、关注重点词句,注重朗读能力的训练。
在这篇课文中,有些特别好的词语,如:“相距上千里,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等,正是这些词语体现了孔子拜师学艺的艰辛和急切。所以让学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也是语文课的重点。在研读课文时,陈老师能通过把握一段话中的重点词语来指导学生学习体会。如第二段抓住“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来指导学生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为求学不怕吃苦的精神。为了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孔子的艰辛,陈老师设计了很多层次的朗读,运用了计算、想象、查字典等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力求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先是“从相距上千里”这个在体会曲阜与洛阳距离远,陈老师利用换算的形式得出的巨大数字让学生明白他们的距离之远,在之后运用语言描述没有汽车、飞机、火车的情况下步行前往,很艰难,指导学生读出远和难。然后出示一幅画面问:“孔子在前往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自然地过度到“风餐露宿”的理解。
通过想象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孔子的求学的艰辛,读出感情也就水到渠成了。在让学生转换角色成为孔子,教师相机采访:“累了,你为什么不歇一歇?”“饿了,为什么不去餐馆饱餐一顿?”“困了,为什么不去旅馆休息?”角色的转换让学生近距离的走进孔子的内心世界,深入的体会孔子求学的急切。幷相机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这样既符合三年级重视词句训练的要求,又通过词句的学习进一步进行朗读的训练,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设想与现实总是有距离的,特别是教学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课后我的脑海反复回放陈老师的每一步教学过程,感觉每一步都是轻轻的浮在浅表上,想象没有打开学生的思路,读的次数多,收获的效果不尽人意,没有在读中让点点知识如涓涓细流被学生接受、吸收、运用。究竟如何让每一步教学都落到实处,这是一个大学问,我们所有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孜孜不倦的学习总结,争取掌握其中的奥妙。
三、关注人物品质,重视学生素养的提升。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本课的教学中,陈老师能充分依据教学内容,从孔子、老子身上寻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虽然陈老师在课堂上没有向学生明确提出:我们要学习孔子、老子的什么精神,但在让学生描述孔子求学的艰辛历程中,在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中,在让学生看图辨认老子与孔子后说出依据中,在让学生扮演孔子与老子时的精彩点评中,我们不难看出,老师此举在于引导学生对自身人生价值的思考,让课堂富有趣味性、生命性、人文性。于无形之中向学生渗透了中华美德的教育,真可谓“润物细无声”!
四、板书简洁,突出重点点难点。
陈老师的板书简单,朴实,工整,突出了文章的重难点。为本课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年级《孔子拜师》评课稿2《孔子拜师》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组感受中华文化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孔子在治学态度上的谦虚、博大,也展示了老子爱惜人才、无私相授的高尚品德,课文核心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思想。本文作者抓住中心人物的动作、语言,形象地反映了人物的精神品质。施老师通过指导学生抓重点词语和重点段落,借助自己的想象,反复品读交流,从而感悟到了本文的内涵,基本实现了课前预期的教学目标。接下来我从几个方面来具体谈谈自己对这堂课的感受。
一、“子曰”导入,大气开场。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精彩的课,往往有一个精彩的开始。在世界上,“孔子”已经成为我国的一张名片——中华传统文化的名片,《孔子拜师》这一课,施老师便是从诵读孔子的名言开始的,学生的齐读,让课堂瞬时充满人文气息,并且施老师顺势解释了“曰”和“子”的意思,自然的引入到了本课的课题,于是,施老师就在自己的课堂上带领学生开启了一趟“中华传统文化之旅”。
二、巧设问题,指引方向
好的问题的确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问题设计不在多,而在于精。施老师一开始就设计两个问题引路:1、像孔子这么伟大的人,为什么还要拜师?2、孔子是怎么样去拜师的?这样,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引导了方向,教师教路清晰,学生学路明确。
三、创设语段,妙学词语
理解词语的意思,从而读懂句子,进而读懂课文,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在第二自然段中,有些特别好的词语,如:“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等,正是这些词语表现了孔子拜师的艰辛,所以让学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也是语文课的重点。在平时的教学中,词语的理解往往陷入程式化的“说说词语的意思”“用词语说话”之中,不免枯燥、呆板。而施老师在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自己没有见过的生字生词后,设计了一段话,这段话是对全文内容的一个概括提炼,老师将其中的修饰性的词语都去掉换成空括号,让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对词语的感受直观而具体,并且通过自己的思考,进行总结,填入词语,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整体把握文意的能力。
四、读中理解,渗透品质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本堂课中,施老师也依据新课标,让学生充分地读,通过变换方式——齐读、抽读、领读等,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让点点知识在多样化的朗读中如绵绵春雨洒入学生的心田,被接受,被吸收,被运用。尤其是在讲述孔子见到老子之后的场景,施老师采用了分角色朗读的方法,男生读老子,女生读孔子,分别品味孔子和老子的话,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意识,朗朗的读书声中将孔子尊敬师长,谦虚好学,老子爱护晚辈,真诚无私的品行诠释得淋漓尽致。
五、配乐练笔,拓展能力
在教学的后半段,施老师出示孔子赶路时候的语段,请同学根据前后文进行写话,配合着优美的音乐,学生发挥想象,积极叙写,通过之后的交流展示,发现学生的小练笔是非常成功的,展示出了良好的语文素养,同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理解了孔子赶路的艰辛,并从中感悟到孔子不畏艰难一心求学的精神,对于学生自己,也是一个触动和启迪。
本节课存在的遗憾,我个人认为,第一是老师授课时候激情不足,整堂课的语调、表情都过于平和,节奏感不强,感觉教师没有全副身心投入在课堂中,同时,教师的范读过少,语文的一大美丽之处就在于朗读,教师优美而富于感情的朗读,对于学生会起到非常好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使学生直观的体悟语言文字的魅力,也许在此方面,还可以再加强,第二是板书设计感觉不太合理,可能学生无法正确领会三个越来越大的学无止境的含义,有待商榷。
第二篇:三年级语文《孔子拜师》评课稿
三年级语文《孔子拜师》评课稿
这次,巫老师执教的《孔子拜师》是一篇具有较强的人文精神的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整节课听下来,巫老师教学思路清晰,能循学而导,学习目标基本达到。课堂上,老师尊重学生,能够以学生为主体,教态自然亲切,板书直观生动。
下面,我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课文的特点,对这节课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理清课文顺序,整体把握课文
新课标对中段学生阅读方面的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重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巫老师启发学生用总结归纳的方法,理出课文的叙述顺序:孔子决意拜师——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认真求学——受到人们的敬重。这样,学生在理解课文思路的基础上,能够较容易地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二、重视朗读训练,感悟积累语言
在这篇课文中,有些特别好的词语,如:“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等,正是这些词语体现了文字的魅力。所以让学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也是语文课的重点。在研读课文时,巫老师能通过把握一段话中的重点词语来指导学生学习体会。如第二段抓住“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来指导学生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为求学不怕吃苦的精神。在体会之后,再次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这样,既符合三年级重视词句训练的要求,又通过词句的学习进一步进行朗读的训练,收到较好的效果。总之巫老师在教学中,能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让点点知识如涓涓细流被学生接受、吸收、运用。
三、重人文关怀,提升对话内涵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本课的教学中,巫老师能充分依据教学内容,从孔子、老子身上寻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孔子以一个活生生的长者智者形象呈现于课堂,引领学生品味、汲取他们身上伟大的人格内涵。如:让学生与孔子、老子转换角色,演绎文本;让学生描述孔子求学的艰辛历程,从而引导学生对自身人生价值的思考,让课堂富有趣味性、生命性、人文性。
当然,教学是一门不断探索的艺术,在探索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遗憾。在这节课中,我认为
1、在文演绎中,可鼓励学生自由练读分清角色,自由组合充分表演。
2、在教学中,必须科学地对小组进行优化组合,培养良好的习惯。在小组讨论交流中,教师应认真组织,及时指导,这样才能做到切实有效。
以上仅仅是本人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不妥之处恳请各位多多指教。谢谢!
第三篇:孔子拜师 评课稿
《孔子拜师》评课稿
孟芳:今天我们观摩了《孔子拜师》,刘老师这节课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读为主、以拜为线,向我们呈现了一节简单、扎实的语文课堂,可见,刘老师在备课时下了很大的工夫。下面就刘老师的课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魏艳芳:刘老师整个教学流程自然通畅,重难点突破水到渠成。我最欣赏的是导入环节。刘老师文学素养较高、对课文也专研透彻,发现本课中人物名字的变化,由名字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很巧妙的化解了学生在读书时的疑惑,同时学生从“老聃”“孔丘”“孔子”这几个称谓中也能体会出孔子对老子的尊敬与孔子谦虚的品行。
寇长明:听完这堂课,总结下来六个字:抓中心,贯课堂。刘老师设计思路新颖,从课文的最后一节入手:“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以“孔子到底有什么样的品行让,他是怎样拜师的呢?”作为提领性的问题,使学生的探究有了明确的指向,而且得以深入。所以,我觉得这堂课的一个亮点就是有效的提问。
徐伟刚:还有一处亮点就是整个课以读为主,书声琅琅的课堂才能训练学生读中思、读中悟的能力。刘老师把“读”看作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来处理,这是本课一大的亮点。刘老师也为不同的环节设置了多角度的读书形式。比如在研读“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时, 刘老师让学生在在体会词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之后, 创设了一个贴切的情境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想象孔子会碰到哪些困难,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再次以一个生动的语境(无论是在炎炎烈日下,还是在满天的星空下、清晨的雨露中,我们都仿佛看到孔子——)通过引读让学生完全走进孔子的内心,深入感受孔子求知若渴、谦虚上进、不怕困难的精神。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做到读有层次。总之,整节课以读为主,读的形式多样,,读有层次,书声琅琅,相信这节课对学生心灵的影响不会只是一时的
王秀芝:总体来说,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有些偏高,对学生学情的认知程度还不够,以至于学生参与度不高。这可能和刘老师一直从事五年级教学有关系。但有一点是我要反思和学习的地方:在词语的理解上采用了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词语的意思,是中高年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
马佳妹:我也赞同这一点,词语的理解是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基础。抓关键词体会表情达意的作用是语言文字训练的点。刘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 “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这两个词语时,让学生想象“风餐露宿”是什么意思,在学生大胆的猜测中,刘老师总结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在教学“学无止境”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生活中熟悉的人、事来体会就变得容易多了。总之理解词语,刘老师注意了学习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解词方法,避免了词语学习的枯燥。
孟芳:各位老师都畅谈了自己的想法,我也说一说。
莫老师的板书以对联逐字逐字缓慢出示,“佩服敬重”“孔子拜师学无止境,老子授徒毫无保留”把本课主要内容与语言运用整合在一起,并把本单元又一传统文化——对联渗透到教学中,为本单元教学打下了伏笔。
亮点
5、课后拓展不仅对孔子和老子有了更深刻的印象,也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些古代文人,激发学生探索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这次,章老师执教的《孔子拜师》是一篇具有较强的人文精神的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整节课听下来,巫老师教学思路清晰,能循学而导,学习目标基本达到。课堂上,老师尊重学生,能够以学生为主体,教态自然亲切,板书直观生动。
下面,我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课文的特点,对这节课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理清课文顺序,整体把握课文
新课标对中段学生阅读方面的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重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巫老师启发学生用总结归纳的方法,理出课文的叙述顺序:孔子决意拜师——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认真求学——受到人们的敬重。这样,学生在理解课文思路的基础上,能够较容易地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二、重视朗读训练,感悟积累语言
在这篇课文中,有些特别好的词语,如:“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等,正是这些词语体现了文字的魅力。所以让学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也是语文课的重点。在研读课文时,巫老师能通过把握一段话中的重点词语来指导学生学习体会。如第二段抓住“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来指导学生体会孔子的谦虚(转载自本网http://www.xiexiebang.com,请保留此标记。)好学,为求学不怕吃苦的精神。在体会之后,再次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这样,既符合三年级重视词句训练的要求,又通过词句的学习进一步进行朗读的训练,收到较好的效果。总之巫老师在教学中,能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让点点知识如涓涓细流被学生接受、吸收、运用。
三、重人文关怀,提升对话内涵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本课的教学中,章老师能充分依据教学内容,从孔子、老子身上寻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孔子以一个活生生的长者智者形象呈现于课堂,引领学生品味、汲取他们身上伟大的人格内涵。如:让学生与孔子、老子转换角色,演绎文本;让学生描述孔子求学的艰辛历程,从而引导学生对自身人生价值的思考,让课堂富有趣味性、生命性、人文性。
当然,教学是一门不断探索的艺术,在探索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遗憾。在这节课中,我认为
1、在文演绎中,可鼓励学生自由练读分清角色,自由组合充分表演。
2、在教学中,必须科学地对小组进行优化组合,培养良好的习惯。在小组讨论交流中,教师应认真组织,及时指导,这样才能做到切实有效。以上仅仅是本人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不妥之处恳请各位多多指教。谢谢!
品词析句,走进孔子——《孔子拜师》课堂实录(赵永攀)
【大师网——精彩专题】,点击下载!全站免费!
引子:2011年秋,我又一次参加了教学大比武。这一次大比武是提前一天抽签确定讲课内容。三年级《孔子拜师》,拿到这篇课文,我就有些懵了。因为自教书以来,一直任教高年级语文,最低的也是担任四年级语文教学。不过,既然箭在弦上,就不得不发。经过一天一夜的思考,《孔子拜师》的教学设计终于成形。
一、教学引入,初识孔子老子 幻灯片出示:孔丘、老聃 师:谁能读一读这两个名字? 生:孔丘、老聃
师:我们平时怎么称呼他们?
生:称孔丘为孔子,称老聃为老子。板书:孔子
老子
师:奇怪了,明明一个叫孔丘,一个叫老聃,为什么称孔子、老子呢?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两个伟人。
课件播放孔子及老子的配音介绍: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学家派的创始人。他的著作《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人们称老子为太上老君。美国《纽约时报》列他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据说他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人名气最大。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行记录下来,编成《论语》,这本书我们现在都还在学呢!
幻灯片出示:古代称品行高尚、学问高的男子为子。
师:这里的“子”读第三声,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来读读他们的名字。生:孔子、老子
师:在古代还有许多这样品德高,学问高的人,你们能说出几个来吗? 生:我还知道韩非子、墨子、庄子 生:我知道的有荀子、文中子、孟子
师:大家了解的可真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两位圣人之间发生的故事。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你们读得很认真,老师来考考你们。
出示第一组:曲阜
洛阳 师:这是两个地名,谁来读一读。幻灯片出示地图
师:看了地图,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曲阜和洛阳相距两个省,好远啊!
师:是啊,曲阜在山东省,而洛阳在河南省,它们之间相距上千里,坐火车也要7、8个小时。出示第二组:远近闻名
知识渊博
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
风尘仆仆
师:同学们先自由地读一读。师:谁来展示一下? 指名学生读词语
师:你把字音读得真准。请你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读。师:从这组词语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四个字的词语。生:都是写孔子的。师:你真有一双慧眼。
出示第三组:迎候
等候
毫无保留
传授 师:指一名学生读词语。
师:你读得字正腔圆,真不错。请推荐一个比你读得还要好的同学来读。师:这一组词语中藏着一对近义词,谁发现了? 生:我发现迎候和等候是一对近义词。师: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呢? 生:迎候有欢迎的意思,而等候没有。师:你真会思考,一下子就明白了。真棒!师:从这组词语中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一组词语都是写老子的。师:你也有一双火眼金睛。
出示:同时出示二三组词语(去掉拼音)师:去掉拼音还会读吗?请大家自由朗读一遍。学生齐读
师:请女同学读给大家听。女生朗读
师;你们的声音真好听!男子汉们,你们敢向女生挑战吗? 男生朗读
师:你们的声音真响亮!
三、再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师:孔子拜师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同学们再自由地读读课文。学生再读课文
师:谁来简单地说一说。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孔子到洛阳拜老子为师的故事。师:很简洁,这是你的想法。谁能够说得更详细一点。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孔子从曲阜到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他一路上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吃了很多苦。
师:比较具体了,同学们,把我们下面的词语填在这段话中,就能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幻灯片出示:
远近闻名
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
毫无保留
传授
孔子三十岁的时候,已经()。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到千里之外的洛阳拜老子为师。一路上(),(),终于走到了洛阳。老子()地把自己的知识()给了孔子。
师:谁来挑战一下自己。
指一名学生填空朗读,老师用鼠标填写。
师:看,只要认真,什么都难不倒你。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学生齐读
四、品词析句,感悟孔子品行
师:同学们真能干,把这么长的故事读成了短短的几句话。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孔子拜师途中遇到困难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我们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出示: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学生齐读
师:从句话中你感受到什么? 生:我感受到曲阜和洛阳相距很远。师: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
生:我从上千里、几个月、终于感受到的。
师:请你用自己的朗读来表现曲阜和洛阳的路程遥远。
生: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师:你读的有400里了,还有谁能读得更远一点吗?
生: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师:有800里了,还有更远的吗?
生: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师:上千里的感觉读出来了。我们一起朗读,来感受一下路途的遥远。学生朗读
师:从这个句子,你还感受到什么?
生:我从风餐露宿和日夜兼程感受到孔子拜师很艰辛。师:你从这两个词能想象孔子遇到了哪些困难吗? 生:孔子一路上会遇到狂风暴雨 生:会遇到野兽
生:会没有东西吃,没有地方住 „„
师:是啊,这一路上孔子经历了多少困难,经历了多少艰辛啊,这就是—— 生: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幻灯片出示:
狂风暴雨中,他依旧——(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严寒酷暑时,他依旧——(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一路跋涉,一路艰辛,他依旧——(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师:上千里路孔子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师:让我们怀着敬佩之情再读读这句话 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话要问孔子吗?
生:孔子啊,你学问那么高,为什么还来拜师? 师:老师和你有相同的疑惑。
生:孔子啊,你一路那么辛苦,为什么不回去呢? 师:孔子啊,你为什么不回去呢?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我的疑惑是,孔子几个月不吃饭,不喝水,他是怎么坚持走到洛阳的呢? 师:同学们,孔子这一路上吃饭吗? 生:吃饭。
师:从那个词看出孔子是吃饭的。生:风餐露宿。
师:谁能说说风餐露宿的意思? 生:就是在风里吃饭,在露天睡觉。
师:对呀,从这里看出,孔子是吃饭的,也是睡觉的,只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和我们有所不同,你们一般在哪里吃饭,在哪里睡觉?
生:在屋子里,在餐桌边吃饭。生:在房间里睡觉。
师:从这个词语你们看出了什么? 生:看出了孔子拜师很辛苦。板书:不怕艰辛
五、联系实际,体会学无止境
师:刚才两位同学所提出的问题的答案就在书中,请大家默读课文,用笔画出来。生: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幻灯片出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师: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 生:学无止境。
师:止和境是我们今天要学写的生字。教师范写止和境。
师:同学们把学无止境这个成语工工整整地写在书的边上。师:这个成语还可用谚语来说。幻灯片出示:
(1)泉水流不尽,知识学不完。(2)活到老,学到老。学生齐读。
师: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孔子的学无止境? 生: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幻灯片出示: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师:这就是学无止境。我们来了解一下三十岁的孔子已经取得的成就。出示:
三十岁的孔子已经博学多才,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样样精通。《诗经》、《尚书》、《周易》、《乐经》都了然于心。他还是当地最有名气的学者,在乡里收徒授业,拥有了一达批弟子。
师:读到这里,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 生:知识渊博
师:孔子只是如此的渊博,还要拜老子为师,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 生:虚心好学。板书:虚心好学
师:孔子虚心好学,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人在这样做呢!比如,我们学校的老师们他们都很有学问了,可是,他们为了把我们教的更棒。每天还在不停地学习着,研究着。你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呢?
生:我姑姑三十多岁了,还在函授大学。生:我爷爷退休了,每天晚上都还要看报纸。
生:我妈妈是医生,已经工作很多年了,但是还在不断学习医学知识。„„
师:对,这些都是学无止境,都值得我们学习。
师:孔子不怕艰辛,谦虚好学,那么,拜访的老师是怎样的呢?下节课让我们走进老子,去感受他的品行。
【教学反思】揣着惶惶不安之情终于完成了这次教学大比武。第一次给三年级学生上课,学生的天真、可爱和出色的表现让我甚感欣慰。在课堂生一个学生意外的提问成了本堂课教学的最亮点。
在备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而且一路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但是却阻止不了孔子拜师的步伐,学到这里,你有什么要问孔子的吗?“孔子啊,你学问那么高,为什么还来拜师?”“子啊,你一路那么辛苦,为什么不回去呢?”所预设到的两个问题都被学生提了出来。原本此时不需要再让学生提问了,但此时我看到坐在一组角落里一个女孩还高高地举着手,她那迫切的眼光让我不忍不去叫她。
“我的疑惑是,孔子几个月不吃饭,不喝水,他是怎么坚持走到洛阳的呢?”真是童言无忌啊!这一问也迅速在班上掀起了波澜。教室里有了一阵小小的骚动。一只只小手又一次举了起来。我顺势问孩子们:“你们说,孔子这一路吃饭吗?”“吃饭”。“从哪个词可以看出?”“风餐露宿”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原本我是想通过朗读来理解“风餐露宿”的,因为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过于生硬的词语解释也许并不能使学生真正的理解。但这是,我改变了注意。“谁能说说孔子是在哪里吃饭,在哪里睡觉?”我问道。“在风里吃饭,在露天睡觉。”“而我们呢?一般在哪里吃饭,在哪里睡觉?”通过对比,孔子不怕艰辛的品行再一次地呈现了出来。一次追问,带来了看似幼稚的问题,然而却成就了课堂的精彩!
第四篇:孔子拜师教学设计+反思+评课稿
《孔子拜师》评课稿
在教学中,范老师首先复习了课文的生字新词,利用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启发学生用总结归纳的方法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教师在教学中遵循了“温故而知新”的教学规律,有“授之以渔,教师为了不教”教育意识。但是这填空题个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没有为学生学习课文起到铺垫作用。如果范老师的练习题稍作改动,理出课文的叙述顺序:孔子决意拜师——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认真求学——受到人们的敬重。这样,学生在理解课文思路的基础上,能为感悟课文起到铺垫作用。
范老师的板书简单,朴实,工整,突出了文章的重难点。为本课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当然,教学是一门不断探索的艺术,在探索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遗憾。在这节课中,我认为
1、在文演绎中,可鼓励学生自由练读分清角色,自由组合充分表演。
2、在教学中,必须科学地对小组进行优化组合,培养良好的习惯。在小组讨论交流中,教师应认真组织,及时指导,这样才能做到切实有效。
第五篇:《莫泊桑拜师》评课稿
《莫泊桑拜师》评课稿
武汉市育才二小 盛丽君
很感谢区里的这次教研活动给了我们学习、交流、展示的机会,一直以来,我们学校都在区教研室的指导下,注意加强学校的教学教研的管理,从教研内容、形式等方面开展着有特色的教学研讨。本学期,我校围绕“高效课堂”以及课堂教学常态化、生态化、科学化的目标,针对学校实际将每一个教研组分成两个团队,团队成员全部参与同一教学内容的备课,说课,上课,评课。加强了集体备课和团队研讨。所以老师们看到的这两节展示课不仅仅是为了今天的活动而准备,而是我们展示了团队的活动成果,我们是在自己认真钻研教材基础上,团队成员先后进行了多次备课交流,从教学理念、学生学情、教学环节、教学策略、作业设计等方面进行研究,团队里的其他老师轮流分别执教,大家互相切磋,共同参与,有收获,大家共同分享,有遗憾,大家不断提出修改意见,今天张帆老师和倪玉婕老师的研讨课也是代表我们团队向大家的汇报。我们也衷心的希望能给大家的课堂教学带来一点思考。
当前,大家对“高效课堂”的研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对课堂教学应该“务实高效”形成了共识。什么是务实高效呢?我们认为 教学中应该力求体现语文教学夯实基础、指导学法、求真求实、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价值。课堂应该真实、扎实、朴实、实在一些,要尽量做到在短短一堂课里,让学生兴趣盎然、情感投入地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方法,提高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说,高效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
在这两节课的设计中,我们也就是这样将如何实现课堂高效作为研究重点。
一、认真解读,把握文本特点
《莫泊桑拜师》主要写从小酷爱写作的莫泊桑为了能够写好作品 拜福楼拜为师,福楼拜给予悉心指导的事。文章按照拜师的原因、经过、结果分为三个部分,重点写了莫泊桑三次求教的过程,全文脉络清晰,说理透彻,课文有对话多的言语特点。教学这篇文章主要要抓住两条线索,一是师生二人善教与勤学的特点,二是写好作品必须从哪些方面去努力。教学设计时我们是以第一条线索为主,抓住师生求教过程中的多次对话以及二人的语气、神态、心理等特点,引导学生体会莫泊桑的勤学和福楼拜的善教,并以此设计板书。在体会福楼拜在指导中提出一连串的问题,感悟人物语言的深刻含义这一个问题上,我们探讨了相应的教学策略来突破这一教学中的难点。对于第二条线索,我们考虑要引导学生懂得“功夫到家”的内涵,这样来明白提高写作水平的途径。
张帆老师执教第一课时,倪玉婕老师执教第二课时,在这两节课中,为实现高效课堂,两位老师的很多做法能给我们一点启示。
二、夯实基础,注重学法指导。
词句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训练之一,它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张帆老师的课堂上,有两处设计让人印象深刻:在教学生词时,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她将“富丽堂皇”和“装饰简陋”放在一起,“滔滔不绝”和“直截了当”放在一起,通过比较让学生了解了词意,并根据课文中心进行品位,触摸到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同时也告诉了学生,我们在学习生词时可以通过归类比较,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来掌握这些词语,使词语学习变得有趣有序。
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高效的课堂,不仅是知识学习的乐园,更应该让学生习得更多的学习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为他们的独立阅读奠定扎实的基础,以上教例可见,老师在夯实基础的同时还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课标》第二学段的目标中提出:中年级学生应“能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在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时,张老师首先让学生针对课题提问,这个提问绝不是提过就不管了,而是与接下来的“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巧妙地结合起来。通过学生提问,归纳出大家想知道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分别是什么,在分段阅读后,概括出每一部分的内容。讲到经过,也就是文章的主要部分时,老师并没有一带而过,而是引导学生慢慢的把复杂啰嗦的语言变得简洁明了。最后,孩子们只用把这三个部分的内容连起来,就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令学生头疼的环节就这样轻松解决了。根据课题引导质疑切入,抓住事情经过,组织简洁的语言,张老师在不知不觉中就把一个概括课文内容的好方法教给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老师没有强拉硬拽,扎扎实实的言语实践在师生活跃的对话中进行,学法指导渗透其中,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三、关注表达方式,精心设计教学策略
倪老师的第二课时中,第七自然段是理解的重点,也是难点。最初的设计我们是让学生读了这段话后,谈谈自己感受到了什么,试讲中学生用一句“观察要认真仔细”就结束了回答,没有把福楼拜的一句句问话变成具体的写作指导,接下来的朗读就显得很空洞。
我们的教研团队通过反思,发现这段文字的表达方式独特,一段话中共有九句话,其中八个是问句,包括两个反问句,福楼拜一连串的问句滔滔不绝,他有理有据,思路清晰,只有弄清楚每一句话背后的意思,才能将福楼拜的这段写作指导具体化,才能真正体会语言文字所要表现福楼拜对莫泊桑谆谆教诲的情感。可是学生在阅读这段文字时,很难理解,很难去仔细思考福楼拜的每一句话是要告诉我们什么。根据四年级学生的特点和中年段的年段特点,也根据文本的言语特点,我们考虑这是一个很好的语言训练点,应该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
于是,倪老师在这一段的教学时设计了一个特殊的读书环节:师生配合读,老师扮演莫泊桑,在每一句问话后加入莫泊桑的心理活动,其实就是将进行写作观察时需要从哪些方面努力,如何使“功夫到家”不露痕迹的隐含其中。读完后再请大家回顾这段话,思考一下福楼拜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今天说得很精彩,看来,这段教学是亮点,每一个问句所隐含的意思都被学生用具体的语言表述出来,这一段写作指导的理解就变得水到渠成。从实践中,我们体会到牢牢扣住文本语言,设计巧妙的教学策略,能引导学生触摸文本独特的表达方式,走进文本深处,体悟奇特的言语奥秘,增长学生的言语智慧,我们想这应该是高效课堂对我们的要求。
四、落实课堂作业,力求减负高效。
作业进课堂,学练结合是我们学校教研专题之一,也是学校领导 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尤其是“课堂作业”对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很大的辅助作用,可它题量比较大,需要单独拿出很多时间来完成,对教师对学生都是一个不小的负担,所以我们尝试“课堂作业”课堂解决,把课堂作业与课堂教学融合起来。今天两位老师的课上都能体现出这一点。
张老师在进行生词教学时,将字音需要注意的几个字单独列出来,并进行对比选择,这就是“课堂作业”上的一道题,既完成了作业,又通过做作业强化了字的读音,一举两得。
倪老师在第七自然段教学结束后,马上以练习的形式对写作观察方法加以小结,这也是“课堂作业”上的课内阅读训练,通常这类练习学生在独立完成时会有困难,经过这样边讲边练,学生作业的困难大大降低,同时通过练习又对语段阅读进行了精炼的小结,使课堂效率大大提高,也减少了学生课后的压力。
五、加强预习,注重拓展延伸
学生课前进行充分的预习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大家的共识。老师们注意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对预习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求预习课文内容,并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交流时要求同学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汇报。由于要求具体,我们看到今天,张帆老师在开课时请学生们交流资料,学生谈到的关于福楼拜的了不起,代表作品在当时法国文坛的影响力,莫泊桑一系列的优秀文学作品等等,全部和课文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对接下来进入文本学习,体会人物性格特点能起到很好的铺陈作用。同时孩子们也能把查找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出来,而不是机械的背诵,这无疑也是一种拓展学习。
另外,我们还将预习工作与学校组织的课外阅读、写读书笔记联系起来,如:倪玉婕老师在教学时引入了一段《羊脂球》中马车的描写片段,学生对这段话的品读能让他们对福楼拜指导莫泊桑的第七自然段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同时也能把福楼拜讲述的观察方法与实际写作对应以来。需要注意的是,这段马车的描写并不是倪老师突兀的引入,而是他们班三月份的读书内容就是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集,其中《羊脂球》就是首读篇目。也就是说,当课堂上出现这段文字时,所有的孩子在课下都已经读过,有的学生还针对这段描写写了自己的读书体会,所以这段文字的出示绝对不是形式上的拓展,而是真正扩大了语文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能获得更多的文学养分。以上是我对我们团队近段时间研讨活动以及听了今天上课的一点体会,汇报给大家是想给大家提供研讨的话题,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