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雷雨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雷
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上要之前,今天老师要来和同学们积累一些词语。谁来读一读。
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狂风怒吼、大雨哗哗
彩虹微笑、空气清新、雨过天晴、蓝天白去
2、读完词语,老师有许多的图想给同学们看看,出示两副图,请同学们认真看图,说说两副图的情景,你能用上刚才的词来形容两副图吗?
3、是啊,同学们,两幅图给我们展示了两个不一样的世界,那是谁带来的不一样的世界呢?今天这节课,咱们就继续学习第18课——雷雨。(板书:18雷雨)大家齐读课题。
二、复习课文、理清脉络
1、雷雨也叫雷阵雨,多发生于夏天,它来得急,去得快。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小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场雷雨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谁能用“先……接着……最后……”的句式说一说?
2、师、是啊!作者通过三个非常清晰的段落,先写了雷雨前,接着写了雷雨中,最后写了雷雨后,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令人恐惧的雷雨吧!
三、读雷雨前、学习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一部分雷雨前(1-3自然段)把课文读通,把字音读准。边读边想,雷雨来时,文中写了哪些景物?文中的哪些景物描写中?让你感到恐惧?
1、刚才同学们读书特别认真,还有不少同学在划线,那请同学们看到图,看看文中写了哪些景物?(学生反馈)(1)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越来越
(更高了)
越来越……表示程度加深。这越来越亮的闪电,越来越响的雷声,让人多么恐惧,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满天的乌云,黑沉沉的压下来。“黑沉沉”和“压”给你的感觉是什么?(有些紧张,有些害怕)你认为该怎么读这句话?(3)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忽然你能换一个近义词吗?文中作者用了那些字?显示风的害怕?
(4)同学们,不只是你们害怕了,就连小动物也害怕了,那我们到文中去找一找哪只小动物害怕了?
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蝉害怕得?生怕
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字中用了一个字写了蜘蛛害怕了(逃)。其实还有一个字,写了蜘蛛害怕,你知道吗?老师换了一个词,你看看那个更好?为什么?
那还有谁害怕了?一只青蛙
一只小鸟
同学们,在炎热的夏天,天空中乌云密布,又闷又热,忽然间狂风大作,紧接着电闪雷鸣,这个变化过程,就是雷雨前的景象,用你们的朗读把它表现出来吧!
2、雷雨中。
同学们,在雷雨前,就足够让我们害怕的了,那下面我们来看看雷雨时,会不会让我们更害怕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4-6段,看看雷雨时,你最害怕什么?(1)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用3个“哗”?该怎么读这3个“哗”? “哗、哗、哗”,表明雨下得急,下得大,读的语气要重一点,停顿得短一点。
师:雨下得又急又大,那雨有多大呢?你能从文中找到句子吗?(2)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树房子啊,都看不清了。师:同学们,在上课开始,老师就给同学们介绍了雷阵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刚刚还是暴风骤雨,一会就变了了,你能从文中找到句子吗?
“渐渐地,渐渐地”,(你能给它换个词语吗?)从渐渐的这个词你知道了什么? 同学们,课文只用了两句话,就生动地展现了一幅雷雨的图景,不但写了看到的景物,还写到了听到的声音。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吧!
3、雷雨后。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才感受了雷雨前、雷雨中的恐惧,那雷雨后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7-8段,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雨后的情景吗? 那儿让你感觉到舒服呢?瞧,雨过天晴,经过大雨的冲刷,一切变得那么清新,面对这么美的景色,你的心情怎样?谁能甜甜地、美美地把这段再读一遍,让所有的人都能感受到你的愉快?
这一部分写了哪些景物呢?请打开书,一边和同桌讨论,一边圈记这些景物。谁来说一说?(板书:太阳、彩虹、蝉、蜘蛛、池塘、青蛙)
你发现了什么?
小作者先从天空中写起,再写书上的蝉和蜘蛛,最后写到池塘里的水和小青蛙,从上到下,这是我们写文章的一种方法。我们也来当一回小作家,说说你看到的美景吧!先和同桌说一说,再汇报给全班同学。
课件出示:雨停了,______。
(六)、小结课文,配乐朗读。
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读课文,欣赏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美丽景色。大自然中还藏着无穷无尽的奥妙,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美。让我们打开书,带着充沛的感情,正确流利地齐读这篇美文吧。(学生齐读课文)
第二篇:《雷雨》教学设计(公开课)
二年级下册《雷雨》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雷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教材配有两幅直观的插图,利用图文对照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教学中牢牢抓住这两方面的优势,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观察图画,进行图文对照入手,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在体验、观察、阅读中感悟课文的内容。恰当地利用电教媒体,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本课时紧扣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热爱自然的热情。
二、教材分析
《雷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第18课。课文用精练、自然简朴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不同的自然景象。“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阅读也是低年级教学最常用的方法,而本课语言精炼而生动,学生要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形成语感。
三、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吸引住,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能说一段较完整的话,并能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生活中学生对雷雨并不陌生,这也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字。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日记。
过程与方法:
在课前通过观看课件,让学生对雷雨有形象的感受、体验;通过自学,互相交流让学生掌握生字;看图与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去感受雨前、雨中、雨后的不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气象的重要性,并有观察的兴趣。
五、重点难点
重点: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难点:在读中想象。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猜谜语,激发兴趣。师:老师知道我们班同学非常喜欢猜谜语,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出一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来? 千条线,万条线。数不清,剪不断。落到地里禾苗绿,落到水里看不见。(课件出示)大家一起说是什么?(雨)
2、板书:雨。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什么样的雨呢? 联系生活实际,指名学生汇报。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看!(播放雷雨时的多媒体课件)师: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雨呢?(指名学生汇报)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雷雨。(板书课题)
三、预习反馈,学习生字 1.汇报预习内容 小组内汇报 2.学习生字词
小朋友们说得多好啊!老师来检验一下大家生字词读得怎么样。谁愿意读。(示生字词)a.找一位同学起立单独读。
b.谁愿意当小老师领读?(1人)谁还能像他这样当小老师?(1人)c.读得可真不错,我们可以用什么好的识字方法记住这些字呢? d.下面让我们进入“回声谷”。
e.再让我们一字开花读。第一个词谁来?„„
f.去掉拼音还会读吗?男生领读,女生跟读—全班一起读。(全班齐读)3.读课文 逐段读
四、初读课文,了解内容:(默读课文)
1、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描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象?
2、学生默读,思考填空:
课文主要写了()、()、()的景象。
3、汇报。
4、写作顺序:
这篇课文也就是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三部分来写的。
5、读文,思考。
哪几自然段描写雷雨前的景象?哪几自然段描写雷雨中的景象?哪几自然段描写雷雨后的景象?请同学们快速读文,找出描写雨前、雨中、雨后的分别哪几自然段?
6、汇报,相机板书。
第二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猜谜语,激发兴趣。师:老师知道我们班同学非常喜欢猜谜语,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出一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来? 千条线,万条线。数不清,剪不断。落到地里禾苗绿,落到水里看不见。(课件出示)大家一起说是什么?(雨)
2、板书:雨。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什么样的雨呢?联系生活实际,指名学生汇报(蒙蒙细雨,雷雨、雷阵雨、暴雨、毛毛雨、春雨„„)
3.今天我们学的课文是什么雨呢?(板书:雷)请学生一起跟老师写雷字,齐读课题两遍。大家想不想知道雷雨是什么样子的呢?想。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好,那让我们走入课文,去感受下雷雨是什么样的吧,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下面的拼音多读几遍。读完后老师要请同学来说说雷雨是什么样的吗?(雷雨是先打雷后下雨;雷雨时风很大的;下雷雨还会有闪电等)
1.(出示生字卡片)压
乱
垂
虹 请四位同学分别来认,认对了带领同学们读三次。2.(出示多媒体课件)生字都会认了,现在让生字回到词语里,咱们来开火车读词语,火车火车谁来开?请学生读,读对了大家就跟着他读。指导读好“压下来”,“垂下来”两组轻声的词语。
3.词语回到句子里,理解压和垂。(看课件图片比较)指名学生动作展示压,动画理解垂。
好,同学们,四个生字特务被我们一一击破了,也理解了压和垂两个字的意思,现在我们进入课文。
一、精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读好了句子,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走进雷雨这篇课文。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哪几个自然段写下雨时?指名回答(456)
自然而然前面123就是下雨前,后面67就是下雨后。(出示课件,三种不同颜色,请学生标出来。)
师:让我们先来看看雷雨前是什么样的景象?请柯思怡同学读课文1——3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在文中找一找,画一画。
师:谁来说一说,雷雨前是什么样的景象?你是从文中哪些语句知道的?(1)理解第1自然段。①指名学生汇报。
②创设情境,理解课文。师:是啊,你看!(出示黑沉沉的乌云,体会云层很厚很低。)云已经很厚、很低、很重了,就要掉下来了一样。
师:这时,你有什么感觉?(害怕,不安)③指导朗读。
出示: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师:谁来读一读这一句?(指名读)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我没有感觉到这黑沉沉的乌云“压”下来。谁再来读一读。(指名读)师:来!我们一起来读。(师引读:满天的乌云„„)师:读得多好啊!让老师感觉到有51朵乌云一起压下来了!(2)感悟理解第2自然段。
①过渡: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学生读,老师读,学生动作演示)(请同学们站起来,现在你们都是操场上的大树,当一阵大风吹来时,学生的手臂就是树枝,在风中摇摆不止,而老师对着这些摇摆不定的大树进行采访,学生连连说“风太了,我停不下来。”“我快要被吹倒了。”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已经进入了情境,这时他们就是大树,他们就是在风中摇摆的树枝。)
出示图片,说忽然一阵大风,吹得————————————。(学生动脑想,指名回答)“风太大了,把人的眼镜吹到地上了。”周老师马上说:“是啊,周老师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呢。”有学生说“一个人开着摩托车,风把他的帽子吹走了。”周老师马上说:“对呀,所以我们开摩托车要戴头盔,注意安全。”二是从学生语言发展的方面去肯定他。如:有学生说乌云像石头一样压下来。周老师就说:“你已经会用比喻了。”当学生在说话中出现一些好词时,周老师会提示学生:“他刚才哪个词说得特别好?”
③演示点拨:蜘蛛害怕了,直直地滑下来逃走了。(出示闪电、雷声老师也让学生说说:蜘蛛,你为什么要逃走啊?(害怕)是呀,风太大了,连蜘蛛都吓跑了。
(3)感悟理解第3自然段。①创设情境,帮助理解。
师:怎么了?(出示: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两个“越来越”写出了闪电、雷声在不断加剧。)
②指导朗读。
师:哪位同学读一读。(指名学生读)师:他读的怎么样?(指名评价)师:你也来读一读。
师:同学们你们听!(多媒体课件演示闪电雷声。)师:我们一起来读一遍。(齐读)师:雨就要下下来了。
③拓展练习。
出示:()越来越()。
师:你能用“()越来越()”来说一句话吗?(指名说,同桌互相说)出示:()越来越(),()越来越()。师:谁能像课文那样用上两个“越来越”说一句话呢?(指名说)师:同学们的句子说得也越来越流利了。
3.有感情朗读。
师:打雷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安全知识呢?天空的乌云黑沉沉的,雷雨前的空气真闷呀,让我们带着害怕的心情再把这种感觉读一读吧!(学生齐读1——3自然段)
(二)读中感悟“雷雨中”的景象。
1、创设情境,感悟体会。
师: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雨真的下起来了。(多媒体展示雷雨)
2、感情朗读第4自然段。出示:哗,哗,哗,雨下起来了。师:谁来读一读这一句。(指名读)
师: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再来读。
3、读中体会雷雨中的景象。①朗读第5自然段。
师引读第5自然段。雨越下越大。„„(生齐读第5自然段)②理解感悟第6自然段。①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从哗哗哗你体会到了什么?(雨下得很大很急。)
② 从窗外望去,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说明雨下得非常大)③ 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乐,雨声也小乐。为什么要用两个渐渐地?你能读出这种变化吗?
伴随音乐出示: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指名读)
评价引导:没读出雨渐渐小了的感觉。谁能把“渐渐地”换一种说法。(慢慢地、一点一点地„„)
师:“渐渐地”就是“慢慢地”,逐渐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再来试一试。
4、读中感悟“雷雨后”的景象。①自读感悟。
师:渐渐地,渐渐地,雨停了。雷雨后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呢?请你读一读7、8自然段。②指名汇报。
③师配乐朗读最后一自然段,图文并茂展示画面文字。④感情朗读。
师:雨后的景色多美啊!你能把这一段美美地读出来吗?(学生自读)⑤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师:雨停了。彩虹挂在天上,蜘蛛坐在网上,蝉叫了,青蛙也叫了。雨后还有哪些美丽的景象? 6 小练笔
出示: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一条彩虹挂在天空。蝉叫了。蜘蛛又坐在网上。池塘里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
。(学生自由想象,合理填空。)
师:抽几位同学的,让她读自己写的,同学们的句子说得越来越完整了。雨后的空气多么清新,景色也是越来越美了。
三、感情朗读,回归整体: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师:请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边读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2、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感受了一场雷雨,了解了雷雨前后的景象,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像本文的作者那样认真观察,细心体会,把你看到的想到的也试着写下来。
九、板书设计
叶不动 枝乱摆
雷雨前:
乌云 压下来──刮大风──电闪雷鸣
蝉不叫 蜘蛛逃
18、雷雨
雷雨中:
下起来──越下越大──渐渐小了
雷雨后:
天亮了 空气清新 雨停了 彩虹 蝉蜘蛛 青蛙
第三篇:全国公开课一等奖《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感知诗歌内涵,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
3、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同学们,每当星期五老师宣布放学的那一刻,你最想做什么? 回家
是呀,每一个远离家乡,或去追求理想,或去完成学业的游子,无一思乡,乡愁一直都是古往人们经常谈到的话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感受一首字里行间流露着乡愁的现代诗,余光中的乡愁。
一、创设情境导入,感受诗歌的音乐(伴着《思乡曲》音乐,师充满深情地走上讲台 1、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穿过窗棂,洒进房间。诗人余光中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满酒杯。酒入愁肠,双眼矇眬,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一首小诗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师播放《乡愁》的朗读:“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生听)
2、大家听得很投入,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先生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吧!(教师板书课题:乡愁)
3、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屏幕显示:深情地朗读
细腻地感受
诗意地仿写)介绍作者生平
1、乡愁是余光中不变的情结。他为什么对大陆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呢?这就需要我们对他的身世做一番了解。(请看大屏幕: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去台湾,当时仅21岁,再还乡时已经64岁。余光中从60年代起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70年代初创作了《乡愁》,他说:“我20分钟写出的是20年的思乡之情。”)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读诗歌)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初步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深情。(学生朗读)
2、一生读、齐读
3、谁来说说你读这首诗的心理感受?(悲伤,凄凉,是隐藏在思想深处的一种说不出的痛;无奈,惆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受到一缕缕乡愁绵绵不绝地袭来,仿佛听到一位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唤。)
4、同学们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那么,你认为这首诗应该用一种什么语调、语速来读呢?(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层层递进。)
5、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朗读,注意把诗歌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学生齐读)
三、细腻品读,读出诗意(悟诗情)
1、诗歌的语言无时不在敲打着我们的心灵,就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感知诗意。
2、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个小节的内容。(多媒体展示)
母子
夫妻
母子
家国
3、生答师归纳板书:母子之别
夫妻之别
母子之别
家国之别 4、1、3小节的母子之别是不是重复了?(1小节是生离,3小节是死别,死别更令人痛彻心扉。)
5、来,捧起课本,读1、3小节,读出递进感来,读出作者内心感情的变化。(生齐读)
6、这位母亲,生他养他的母亲,更是战乱时代带他逃亡的母亲,从上海到香港,从香港到越南,到昆明,到重庆,但是从没有放弃教育儿子,而就是这样一个母亲,他如今却已经是阴阳两隔,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种揪心的感觉„„
一男生读(很不错的感觉)
女生再读,“——后来啊,„„母亲在里头„„”这一小节。
四、优美解读,读出诗境
1、通过朗读,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思乡、对祖国的思念)
2、在作者眼里乡愁都是什么?(生说师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诗人借助的这四个意象所表现的乡愁一样吗?(不一样。四个诗节分别表现的是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前三个诗节写的是家愁,最后一个诗节写的是国愁。)板书:邮票--母子情
船票--夫妻情
坟墓--生死别
海峡--家国恋 再次朗读这首诗,读出意境和感情(生齐读)
5、大家发现没有,这首诗中“头”字重复了很多次,有“这头”、“那头”、“外头”、“里头”。你觉得还可以用其他的词语吗?(我们一般用的是“这边”、“那边”、“外边”、“里边”)
6、那我们把全诗的“头”都换成“边”再来朗读一下全诗,体会一下感觉有什么不一样。(生齐读)(“这头那头”给人的感觉是在两段距离的尽头,很遥远。“这边那边”似乎隔得很近,没有那么遥远。)
7、说得不错。再来读一、二两个小节,除了距离的远,体会一下还有什么不同?(生换读一二小节)(“这头那头”语音上给人的感觉要厚重一些,而“这边那边”发音却是轻飘飘的,厚度不够。)
8、说得妙极了!来,再比较着读最后一小节,读出距离的遥远和情感的沉痛。(齐读)
五、丰富连读,读出诗情
1、乡愁是余光中不变的情结。他为什么对大陆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呢?这就需要我们对他的身世做一番了解。(请看大屏幕: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去台湾,当时仅21岁,再还乡时已经64岁。余光中从60年代起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70年代初创作了《乡愁》,他说:“我20分钟写出的是20年的思乡之情。”)
2、齐读全诗,体会诗人蕴藏了20年的思乡之情。(生齐读)
3、有感情的读,个人读 小组赛读 配乐读
六、寻美之旅,竞聘“审美家”
1、读得好美啊!现在我们来竞聘“审美家”。请用这样的句式说话:“我觉得
写得好,好在 ”(小组深入地讨论,待会儿我们来交流)
比如说,我觉得“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几个意象选得好,好在它们都代表着分离,如油画的着色逐渐加深,层层推进了诗情的抒发。
我认为“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几个表示时间的词用得好,好在准确地表示了人的成长历程。
这几个词还准确表达了情感的变化。感情随时间推移而越来越浓,逐渐升华。
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几个方位词用得好,好在空间变化。
我认为”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几个词用得好,好在准确形容事物的形状,以小而轻的形象承载了浓浓的乡情。教师引导:邮票小小,乡愁“大大” 学生回答:船票窄窄,乡愁“宽宽”
坟墓矮矮,乡愁“高高”
海峡浅浅,乡愁“深深”
美在结构,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之间整齐均衡,每节内部长短句错落有致,显现出层叠式的建筑美。
美在韵律。重章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为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惆怅的基调。
美在对称。”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对应了四幅画面: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故国别。
美在俭约、凝炼。作者精心选择了四个意象,凝聚了一份浓得化不开的乡情。
九、联想仿写诗歌 十`课堂小结、
第四篇:《热爱生命》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热爱生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踉跄、窒息、辗转、吹毛求疵、奄奄一息”等词语。
2.了解杰克伦敦的人生及创作经历。
3.把握小说富有传奇色彩的情节结构。
[教学重点]
1.体会小说细腻的心理描写和逼真的细节描写。
2.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及其象征意味。
3.诵读,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体会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小说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杰克伦敦“善于刻画毅力坚强的人们”(高尔基语),描写细致是课文的突出特点。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体会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2.研讨探究法
在主人公身上寄寓着作者的人格理想和美学追求,引导学生研讨探究,理解小说的象征意味,激发积极有为的人生理想。
3.引申比较法
引导学生将课文与七年级下册中的《伟大的悲剧》(茨威格)、《荒岛余生》(笛福)进行联系引申,在对照中更为深刻地体会主人公的拼搏精神。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 [教学要点]
诵读,感知情节结构,梳理主人公的心路历程。研读探究,理解作品的象征意味。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生命究竟是什么?人,可能无法说清。生命的力量究竟有多大?人,可能也无法说清。生命有时是极其脆弱的。瞬间,它可能就会化为乌有。可是生命有时又无比强大,让你不能不为之惊叹。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的小说《热爱生命》就给我们展示了一曲生命的赞歌。
二、资料助读(简单介绍)
杰克伦敦(1876~1916)美国小说家,生于加利福尼亚旧金山一个破产农民家庭。他从幼年起就不得不出卖体力养活自己。他当过牧童、报童、童工、工人、水手。他还参加过1893年大恐慌中失业大军组成的抗议队伍,以流浪罪被捕入狱,罚做苦工几个月。
出狱后,他一边拼命干活,一边刻苦学习,广泛涉猎达尔文、斯宾塞、尼采和马克思等人的著作。他曾考进加利福尼亚大学,一年后辍学。后来受了阿拉斯加淘金热的影响,加入了淘金者的行列,却因病空手而归,但带回了北方故事的丰富素材。从此,他埋头写作,成为“出卖脑力劳动”的职业作家。
杰克伦敦从1900年起连续发表了许多短篇小说,通称为“北方故事”,是他的成名之作。描写英国伦敦贫民窟和工人的悲惨生活《深渊中的人们》(1903)、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1909)、政治幻想小说《铁蹄》(1908)等许多中长篇小说和散文集,深刻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和罪恶,有力地控诉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公开号召用阶级斗争和武装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杰克伦敦在不长的十几年创作生涯中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150多篇中短篇小说和大量文学报告集、散文集和论文。其中比较优秀的还有《荒野的呼唤》(1903)、《白牙》(1906)、《天大亮》(1910)、《月谷》(1913)、《墨西哥人》(1913),和受到列宁赞赏的《热爱生命》(1906)。但是到了晚期,他逐渐脱离社会斗争,为了迎合出版商的需要和满足个人的物质享受也写了不少粗制滥造的作品。1916年杰克•伦敦和他的代表作中的主人公马丁伊登一样,在精神极度空虚和悲观失望中自杀身亡。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小说情节结构,疏解下列字词。
嶝岩(chán):高而险的山岩。
踉跄(liàng qiàng):走路不稳。
辗转(zhǎn zhuǎn):①(身体)翻来覆去。②经过许多人的手或经过许多地方。
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
吹毛求疵(cī):故意挑毛病,找差错。疵,缺点、毛病。
骸骨(hái)
鲦鱼(tiáo)
窒息(zhì)
2.概括小说情节:
《热爱生命》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美国西部的淘金者在返回的途中被朋友抛弃了,他独自跋涉在广袤的荒原上。冬天逼近了,寒风夹着雪花向他袭来,他已经没有一点食物了,而且他的腿受了伤,鞋子破了,脚在流血。他只能歪歪斜斜地蹒跚在布满沼泽、丘陵、小溪的荒原上,非常艰难地前行着。就在他的身体非常虚弱的时候,他遇到了一匹病狼。他发现这匹病狼跟在他的身后。舔着他的血迹尾随着他。就这样,两个濒临死亡的生灵拖着垂死的躯壳在荒原上互相猎取对方。为了活着回去、为了战胜这匹令他作呕的病狼.最终在人与狼的战斗中人获得了胜利,他咬死了狼,喝了狼的血。最终他获救了,使生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复述故事,把握情节梗概:1极度饥饿,以驯鹿剩骨维生。2历尽艰辛,发现海边大船。3努力爬行,遭遇病狼跟踪。4殊死搏斗,最终战胜病狼。
3.学生自由诵读全文,思考:
小说的主人公在茫茫荒原上面临着哪些生死考验?他为什么能超越极限、战胜病狼而顽强地生存下来?
学生筛选、概括,教师点拨:
主人公所面临的生死考验有饥饿、恶劣的天气(“接下来是几天可怕的雨雪”)、个人体力的极度虚弱、伤病以及野兽的威胁(“这地方的狼很多”)等。他之所以能战胜这些并顽强地生存下来,是因为他坚韧顽强,不畏艰难险阻。他虽然身体衰弱无比。并且时常处于昏迷之中,却有着惊人的意志力。在这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至死搏斗中,人的伟大与坚强也最鲜明地体现了出来。作品所要弘扬的正是这样—种硬汉精神。
4.学生重点研渎小说最为精彩的场面也是高潮部分:人和狼最后的格斗。体会主人公坚毅顽强、勇敢拼搏的生命意志。
探究:小说的象征意味非常浓厚,这是西方许多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清揣摩文中显著的象征物“狼”的隐喻。
学生合作探讨,教师明确:
杰克伦敦“为生存而拼搏”并获得成功,他喜欢用”狼”自比,小说中的场景构设无疑是他对社会进化论思想的体现。艰难爬行的主人公和一直尾随其后的饥饿不堪、奄奄一息的狼所面临的选择是简单而清晰的:要么战胜对方生存下去,要么被对方战胜,沦为牺牲品。主人公以他坚毅勇敢的性格和顽强不屈的生命意志,在同狼的最后搏斗中取胜,成为真正的“强者”。小说启示人们,生命是神奇而宝贵的,只有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才能让生命光芒四射。
文中的“狼”可以看作险恶的自然环境与自然力量的一种隐喻。
5.学生联系《伟大的悲剧》(茨威格)中探险家斯科特归途覆没和《荒岛余生》(笛福)中鲁滨孙荒岛求生的经历,深入领会小说的深刻意蕴。
四、研读,体验延伸
请学生绘声绘色地讲出在其他书刊或电影、电视中看到过的类似的人或动物求生的故事,如沙漠、地震、海滩等。
教师出示小短文《面对逆境》,请学生感悟生活哲理。
面对逆境
林景云
两年前看到一篇动物哲理短文让我记忆深刻。故事是这样的:一只山羊不小心掉进一口枯井里,井很深,山羊竭尽全力也无法脱离困境,它不停地呼救却无济于事。几天过去了,山羊已经精疲力尽,只能闭着双眼等待厄运降临。忽然,一阵嘈杂的声音传来,一群人带着铁制工具来到井边,山羊顿时看到一线生的希望,用仅有的一丝微弱叫声以示求救,可是来不及了,井外铲土的声音淹没了一切,土掉在山羊身上时,它只能无助地哀鸣,不一会儿土堆埋没半个身体,山羊忽然不作声了。它用劲抖落背上的灰土,奋力将四蹄抽了出来,接着每落下一把土,山羊都把它结结实实地踩在脚下。枯井里的土越填越高,山羊离井口越来越近,它抖擞精神跳出“死亡陷阱”,从容地走向大自然。
山羊在濒临绝境中。凭着自己的力量与机智摆脱了死神,的确令人叹服。无论是人或动物。一种与生俱来的求生欲望在危急时刻就会焕发巨大原始潜能,创造生命的奇迹,所谓“急中生智”“绝处逢生”,这是逆境中求得生存的本能。逆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激发人的聪明才智与内在潜力。身处逆境可以更懂得成功的艰辛,更经得起失败的磨砺,他们将压力变为动力,在不懈的奋斗中创造人生价值,在辛勤的耕耘中获得丰收的硕果。
3.学生有感情诵读全文,体验反思生命价值。
五、课堂练习
六、课堂小结
只要心中生命的意念还在,只要不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再困窘的环境也能重生。这就是课文告诉我们的一个简单而实用的道理。为了让生命有意义、有价值,让我们热爱生命吧!让我们的生命放射出耀眼的光辉,让我们为自己拥有坚强而美丽的生命而自豪。
七、布置作业
阅读汪国真的《热爱生命》,选取独特的视角、或内容、或写法,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热爱生命
汪国真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板书设计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这个人”:坚韧顽强、不畏艰险
饥饿
恶劣的天气
个人体力极度虚弱
伤病
野兽威胁
“狼”隐喻险恶的自然环境与自然力量
第五篇:《钱学森》全国公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
19、钱学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钱学森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1.学会体会钱学森放弃优厚待遇,回国为祖国的腾飞发展作贡献。2.体会钱学森冲破阴碍,为了祖国的科学事业不断努力献身。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检查上节课对词语的掌握
前额 赴美 富裕 诚恳 贡献 袒露 卓越 眺望
屈指一算 魂牵梦绕 广阔无垠 劈波斩浪 水天一色 运载火箭 检查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本文生动地记叙了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以及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和发射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二、精度感悟
有句俗语说:言为心声。学习这篇文章,如果能抓住钱学森的语言来品味,如果能抓住钱学森的语言来品味,就找到了通向钱学森爷爷心灵的最佳道路 默读课文,画出钱学森说的话,思考这些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边读一边标画相关语句,并在旁边简单写写自己的读书感受,读完之后小组内讨论交流。
1.研读第一段文字 他说:“ 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些事。”
让生齐读这句话。
②这段话是钱学森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一段话?
随生答出示:(课件)·师从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成为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
补充冯·卡门资料(课件链接)
“超音速时代之父”——美国空军科技奠基人冯·卡门,冯·卡门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是“全世界闻名的工程力学和航空技术权威”。冯·卡门在一生艰苦研究的基础上,对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有过很多重要的预见,后来都一一成为现实,例如超音速飞行、远程导弹、全天候飞行、卫星……
(出示)师从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成为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
从这里我们看出钱学森学有所成、前途无量。在当时中国极度贫困的情况下,钱学森始终记着我是一个中国人,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他毅然放弃优厚的待遇和无限的前途决定回到祖国,报效祖国,让我想起了周恩来少年读书时的一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更衬托出他,爱祖国高于一切,强烈的报国之情。指导朗读,感受爱国之情。
2.第二段语言:(课件出示):
“我们日夜盼望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大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同学们,这段话是钱学森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中秋之夜和留学生们一起时说的。)
“这一天”是哪一天?(新中国成立的这一天,1949年10月1日)“很穷”有多穷?让生结合上文来谈。
你从“诚恳”体会到什么?
你从“应当” 体会到什么? 拳拳爱国之心。
指导学生朗读,适时评价:读的字字诚恳,发自肺腑!
这是本学期我听到的你最动人的一次朗读。慷慨激昂、语重心长、当他向中国留学生袒露心迹,留学生是如何回答他的呢?指名读。
没钱说明中国贫困,没设备说明简陋。就这这种情况下,钱学森毅然想着自己应该回到祖国的怀抱,更能衬托出他的拳拳爱国之心。分角色朗读,感受爱国之情。3.总结写作方法:
抓住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感情是读书的好方法。
4.再读钱学森的两段语言。课件:两段话
三、感悟归国不易
师导语:既然父母那么想你,祖国那么需要你,钱学森,你赶快回来吧。
1.他的归国之路会那么容易吗,善于发现的同学,你从哪知道的,请用文中的有关语句告诉我。生答
2.课件出示:
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标红: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3.善于感悟的同学,你读懂了什么?(敌人肯定不让他回去。)师:为什么?
(因为他太重要了,一个人抵的上五个师。)师:一个师有多少人?
师:你怎么知道的。你能处处留心,很好的习惯。
师:师是军队的一种建制,古代和现代,以及国家之间的人数都不尽相同。我查过资料,美国的一个师,人数是一万七千左右,那五个呢?
钱学森的作用果然巨大,所以,那个美国军官后来还有一句话,我宁可把他枪毙了,也不让
他回去。
善于想象的同学,你猜测一下,敌人为了阻止钱学森回国,会采取哪些卑鄙手段? 4.是啊!同学们想像的都有可能。
出示课件:
钱学森决定马上以探亲为名回国,并订了飞往香港的机票。但就在这时,美国当局突然通知钱学森不得离开美国,理由是说他的行李中携带有同美国国防有关的“绝密”文件。联邦调查局派人继续监视他家每个人的行动。非法逮捕了钱学森。钱学森被关押在一个岛上的拘留所里。15天后被保释出狱。出狱后他仍无人身自由,在美国羁绊达5年之久。联邦调查局和移民局继续对他进行监视和跟踪。检察官穷追不舍,“你现在要求回中国大陆,那么你会用你的知识去帮助共产党政权吗?”钱学森毫不示弱,说:“知识是我个人的财产,我有权要给谁就给谁。” 5.此时的他,面对敌人的迫害,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
师过渡:经过五年的漫长岁月,在周总理的关怀下,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学习第一小节 齐读第一小节。
师: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应该放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要放到开头?(归心似箭)
课件出示:倒叙
用倒叙的方法,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设置悬念,增强表达效果。学习最后一小节
师:钱学森回到祖国,马上开始了科学研究,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让我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吧。
学了课文,你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钱学森? 精忠报国 鞠躬尽瘁 丰功伟绩 独树一帜 匠心独具 大家风范 2007年感动中国颁奖辞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同学们,钱学森的殷殷赤子心,拳拳报国志,让我们情不自禁的想起了好多象他一样的人,他们在新中国成立后归国效力。课件:著名科学家的名字
让我情不自禁的想起全世界海外华人最喜欢的一首歌曲,《我的中国心》让我们来听听吧。曲。
四、作业
继续搜集钱学森的故事或更多其他有着突出贡献的爱国之士,感悟他们的人格魅力。
五、板书设计:
钱学森 我是中国人 爱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