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详案重点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P56-58页。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发展应用意识。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经历运算律的探索过程,发现规律,概括规律 教学准备:学生活动场景图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前谈话。
师:我们来玩一个语言游戏好吗?老师说一个词,你们把它倒过来说一遍,比如,我说“喜欢”你们就说“欢喜”,会说吗?好,现在开始:“你们”(生:们你)啊?什么意思?想“蒙”老师呀?那可不行。开个玩笑,不过学习可千万不能蒙人,对吧?好,接着来,声音响亮些!“好听”(生:听好);“好说”(生:说好);“好学”(生:学好)。
师:好!这可都是你们自己说的哦!“听好!说好!学好!”老师希望大家在这节课的学习中都能做到这三点。
2、提出问题。
谈话:再过一两周,我们学校就要举行一年一度的校运会了,最近,同学们锻炼的热情可高了,我们一起去体育活动场看看吧!体育活动场上有28个男生在跳绳,17个女生在跳绳,23个女生在踢毽子。
提问:根据老师给你们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估计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以下几种,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跳绳的有多少人?(2)女生有多少人?
(3)跳绳的比踢毽子的多几人?
(4)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5)跳绳的男生比跳绳的女生多多少人? „„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解决“跳绳的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和“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三个问题。
二、探究规律,形成方法。
1、探究加法交换律,形成方法。(1)引导观察,发现问题。
提问:谁能解决“跳绳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怎样列式计算? 生1:28+17=45(人)师:还有不同的列式吗? 生2:17+28=45(人)
师:对了,这两道算式都可以算出跳绳的人数一共是45人。也就是说这两道算式的得数是相同的,它们之间是相等的。那么这两个式子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起来? 生:等号
师:回答得非常正确,它们之间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刚才有同学提出“女生有多少人”的问题?我们该怎么解决呢?
生1:17+23=40(人)生2:23+17=40(人)
师:对了,这两个式子都可以算出女生一共有40人,这两道算式的得数也是相同,我们也可以用“=”把这两个式子连接起来。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积极思考计算,我们算出了: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和女生一共有多少人?用了这两个算式(17+28=28+17,17+23=23+17)分别来表达,算式的结果也是相等的。
师:仔细观察比较这两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两个加数的位置变换了,和不变。
师: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都同意,对了,两个加数的位置变换了,但结果不变。
(2)枚举归纳,积累感知。
师:是不是其他的式子也有这样的规律?像这样的式子你还可以举一些例子吗?可以,那现在请你写出几个这样的式子,同桌相互验证一下吧。(3)合作交流,概括规律。
师:好了,有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你列出的式子呢? 生:52+28=28+52 师:你是怎样验证的?
师:哦!你先列出一个式子算出得数,然后把两个加数的位置交换了,再列一个式子,再计算出得数,结果发现两个式子的得数是一样的。因此,你用等号把这
两个式子连接起来。大家同意他的做法吗?都同意,同学们都做得不错。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问大家。
提问:像具有这样特征的式子你还能写几个呢?好,现在拿出你们的练习本,给你们30秒钟,看谁写得多!
师:好了,时间到。刚才老师下去看了看,发现有些同学写得很快,一下子就列出了很多个式子,老师想请一个写得比较多的同学来谈谈:你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快这么多?在写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都同意,嗯,对了,在这里我们发现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4)个性创造,构建模型。
问:像具有这样特征的式子我们能写得完吗? 生:写不完。
师:写不完那怎么办呢?能不能想个办法把这些式子全表示出来?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师:哪个小组想说说你们的想法?好请你们组。组1:你们组用▲和■代表两个加数,▲+■ =■ + ▲
组2:你们组用文字来表示,也就是甲数+ 乙数=乙数+甲数
组3: 第三组用的是字母a和b表示两个加数,表示的式子为a+b=b+a 师:刚才大家想出的等式都很好,不仅能把我们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而且比语言叙述更简洁。其实这个规律,是加法的一个很重要的运算律。(板书:运算律)能给它取个名字吗?——加法交换律。
在数学上,我们通常用字母a和b来表示两个加数,这里的a可以代表17,b可以代表28,还可以代表很多很多的数,那么,加法交换律可以表示为: 3 a+b=b+a。这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第一个定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5)联系旧知,简单应用。
师:这个规律其实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你们记得以前在什么地方见过它吗? 小练习:下面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并验算一道算式 186+375= 老师想请一个同学上讲台来演算一遍。
提问:刚才验算时,应用到了什么规律?
师:对了,在加法竖式验算时,我们常常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来进行验算,利用的是什么呢?其实就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6)学法指导,促进迁移。
刚才我们是怎样研究加法交换律的呢?(板书:发现问题→举例验证→语言概括→字母表示。)下面我们就用这种研究方法来研究加法中另一个重要规律。
2、学法迁移,探索加法结合律。(1)发现问题。
师:刚才有同学提出一个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列式,教师指名回答后板书:(28+17)+23 28+(17+23)
第一个同学先算出跳绳的有多少人,再加上踢毽子的人数。
第二个同学先求出女生一共有多少人,再和男生人数相加,得到活动的总人数。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两个式子相等吗?怎样证明?(2)解决问题
生:相等,分别算出这两个式子的得数,发现结果是一样的!
师:对,这两道算式的结果是一样的,都能算出参加活动的人数一共是68人。同样的,我们也可以用等号把这两道算式连接起来。
师:仔细观察,比较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三个加数完全相同,加数的位置没有变化,只是运算顺序发生改变了。师:像这样的式子得到的结果就一定是一样的吗?我们先来看下面两组算式,算一算能否在○里填上“=”,想一想这两组算式是否也有这样的特点呢?(45+25)+13 ○ 45+(25+13)
(36+18)+22 ○ 36+(18+22)
师:我们一起来看这两道式子,第一道题,三个加数是一样的,左边的式子是前两个加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加上,右边的式子是后两个加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加数,你们口算一下。左边45+25=70,再加上13=83,右边25+13=38,再加上45=83。两道算式完全相等。下一道题,对,也是完全相等的。
再联系刚才咱们认识的式子,也是相等的,具有这样规律的式子你还能列出多少条式子呢?那可太多了,那你能用什么简单的方式把具有这样规律的式子表达出来呢?
(3)师引导小结: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就是“(a+b)+c= a+(b+c).师:有同学想到,用简洁的字母来表示,用abc分别来表示3个加数,第一个式子是(a+b)+c,第二个式子是a+(b+c),它们的和不变。
师:大家说同意她的做法吗?都同意,对了,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三个数相加;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师:这个规律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另一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三、巩固内化,拓展应用。
1、完成P58页“想想做做”第1题。
2、下面的式子各应用了什么规律? 96+35=35+ 96(45+36)+64=45+(36 + 64)
560+(140+70)=(560 + 140)+70(75+48)+25=(75+25)+28
3、你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95+35=35+()205+38=()+205(45+36)+64=45+(+)
360+(40+170)=(360 +)+()
四、全课总结,评价反思。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那么,课前同学们提出的剩下的这几个问题,你能解决吗?(第3、5两个问题用减法解答)那么在减法中,有没有这样的规律呢?课后大家可以继续研究。
第二篇: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详案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2、数学思考
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解决问题
通过观察、分析、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探索加法交换律,初步感受加法交换律的应用-——验算,初步感知使用加法交换律能够简便运算。
4、情感态度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教学难点:用符号抽象的表示加法交换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前谈话。
师:我们来玩一个文字游戏好吗?老师说一个词,你们把它倒过来说一遍,比如,我说“喜欢”你们就说“欢喜”,会说吗?好,现在开始:“雪白”“吃好”
2、提出问题。
谈话:再过一两周,我们学校就要举行一年一度的校运会了,最近,同学们锻炼的热情可高了,我们一起去体育活动场看看吧!
二、探究规律,形成方法。
1、探究加法交换律,形成方法
例题1:李叔叔今天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教师:这个问题该怎样解决呢?如何列算式。
40+56=96(千米)
或56+40=96(千米)
观察,这两道算式有什么联系?也就是说这两道算式的得数是相同的,它们之间是相等的。那么这两个式子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起来?
(结果相同,所以可以写成40+56=56+40)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学生举例):你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快这么多?在写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如:37+45=45+37
88+32=32+88
53+29=29+53…………
(3)观察每组算式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结果都相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学生发言,交流并归纳板书:两个加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也就是加法的交换律。
(4)如果用符号来表示,该怎样写呢?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 +△=△+☆
a+b=b+a 师:刚才大家想出的等式都很好,不仅能把我们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而且比语言叙述更简洁。其实这个规律,是加法的一个很重要的运算律。(板书:运算律)能给它取个名字吗?——加法交换律。
在数学上,我们通常用字母a和b来表示两个加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第一个定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5)联系旧知,简单应用。
师:这个规律其实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你们记得以前在什么地方见过它吗? 小练习:下面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并验算一道算式 186+375= 老师想请一个同学上讲台来演算一遍。
提问:刚才验算时,应用到了什么规律?
师:对了,在加法竖式验算时,我们常常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来进行验算,利用的是什么呢?其实就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6)学法指导,促进迁移。
刚才我们是怎样研究加法交换律的呢?下面我们就用这种研究方法来研究加法中另一个重要规律。
2、探索加法结合律。(1)发现问题。
师:刚才有同学提出一个问题,例题2。
出示主题图,通过看图你找到了哪些有用的信息?
李叔叔第一天行了88千米,第二天行了104千米,第三天行了96千米,这三天李叔叔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88+104+96
=192+96
=288(千米)
或88+(104+96)
=88+200
=288(千米)
答:李叔叔三天一共行了288千米。
比较这两题的结果怎么样啊?(相同)师:仔细观察,比较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三个加数完全相同,加数的位置没有变化,只是运算顺序发生改变了。
因此可以写成:(88+104)+96=88+(104+96)
用自己的话说说,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先加,再加上后一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加,再加上前一个数,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的结合律。(6)谁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来。
学生举例:(69+172)+28=69+(172+28)
155+(145+207)=(155+145)+207……………
加法结合律又该怎样用字母表示呢?
(a+b)+c=a+(b+c)
师:这个规律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另一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三、巩固内化,拓展应用。
1、完成P58页“想想做做”第1题。
2、下面的式子各应用了什么规律? 96+35=35+ 96
(45+36)+64=45+(36 + 64)560+(140+70)=(560 + 140)+70(75+48)+25=(75+25)+28
3、你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95+35=35+()
205+38=()+205
(45+36)+64=45+(+)
360+(40+170)=(360 +)+()
四、全课总结,评价反思。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那么,课前同学们提出的剩下的这几个问题,你能解决吗?(第3、5两个问题用减法解答)那么在减法中,有没有这样的规律呢?课后大家可以继续研究。
第三篇: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详案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P56-58页。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发展应用意识。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经历运算律的探索过程,发现规律,概括规律 教学准备:学生活动场景图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前谈话。
师:我们来玩一个语言游戏好吗?老师说一个词,你们把它倒过来说一遍,比如,我说“喜欢”你们就说“欢喜”,会说吗?好,现在开始:“你们”(生:们你)啊?什么意思?想“蒙”老师呀?那可不行。开个玩笑,不过学习可千万不能蒙人,对吧?好,接着来,声音响亮些!“好听”(生:听好);“好说”(生:说好);“好学”(生:学好)。
师:好!这可都是你们自己说的哦!“听好!说好!学好!”老师希望大家在这节课的学习中都能做到这三点。
2、提出问题。
谈话:再过一两周,我们学校就要举行一年一度的校运会了,最近,同学们锻炼的热情可高了,我们一起去体育活动场看看吧!体育活动场上有28个男生在跳绳,17个女生在跳绳,23个女生在踢毽子。
提问:根据老师给你们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估计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以下几种,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跳绳的有多少人?(2)女生有多少人?(3)跳绳的比踢毽子的多几人?(4)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5)跳绳的男生比跳绳的女生多多少人? „„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解决“跳绳的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和“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三个问题。
二、探究规律,形成方法。
1、探究加法交换律,形成方法。(1)引导观察,发现问题。
提问:谁能解决“跳绳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怎样列式计算? 生1:28+17=45(人)
师:还有不同的列式吗?
生2:17+28=45(人)
师:对了,这两道算式都可以算出跳绳的人数一共是45人。也就是说这两道算式的得数是相同的,它们之间是相等的。那么这两个式子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起来? 生:等号
师:回答得非常正确,它们之间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刚才有同学提出“女生有多少人”的问题?我们该怎么解决呢? 生1:17+23=40(人)
生2:23+17=40(人)
师:对了,这两个式子都可以算出女生一共有40人,这两道算式的得数也是相同,我们也可以用“=”把这两个式子连接起来。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积极思考计算,我们算出了: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和女生一共有多少人?用了这两个算式(17+28=28+17,17+23=23+17)分别来表达,算式的结果也是相等的。
师:仔细观察比较这两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两个加数的位置变换了,和不变。
师: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都同意,对了,两个加数的位置变换了,但结果不变。(2)枚举归纳,积累感知。
师:是不是其他的式子也有这样的规律?像这样的式子你还可以举一些例子吗?可以,那现在请你写出几个这样的式子,同桌相互验证一下吧。
2(3)合作交流,概括规律。
师:好了,有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你列出的式子呢? 生:52+28=28+52 师:你是怎样验证的?
师:哦!你先列出一个式子算出得数,然后把两个加数的位置交换了,再列一个式子,再计算出得数,结果发现两个式子的得数是一样的。因此,你用等号把这两个式子连接起来。大家同意他的做法吗?都同意,同学们都做得不错。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问大家。
提问:像具有这样特征的式子你还能写几个呢?好,现在拿出你们的练习本,给你们30秒钟,看谁写得多!
师:好了,时间到。刚才老师下去看了看,发现有些同学写得很快,一下子就列出了很多个式子,老师想请一个写得比较多的同学来谈谈:你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快这么多?在写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都同意,嗯,对了,在这里我们发现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4)个性创造,构建模型。
问:像具有这样特征的式子我们能写得完吗? 生:写不完。
师:写不完那怎么办呢?能不能想个办法把这些式子全表示出来?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师:哪个小组想说说你们的想法?好请你们组。组1:你们组用▲和■代表两个加数,▲+■ =■ + ▲
组2:你们组用文字来表示,也就是甲数+ 乙数=乙数+甲数
组3: 第三组用的是字母a和b表示两个加数,表示的式子为a+b=b+a 师:刚才大家想出的等式都很好,不仅能把我们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而且比语言叙述更简洁。其实这个规律,是加法的一个很重要的运算律。(板书:运算律)能给它取个名字吗?——加法交换律。
在数学上,我们通常用字母a和b来表示两个加数,这里的a可以代表17,b可以代表28,还可以代表很多很多的数,那么,加法交换律可以表示为: 3 a+b=b+a。这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第一个定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5)联系旧知,简单应用。
师:这个规律其实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你们记得以前在什么地方见过它吗? 小练习:下面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并验算一道算式 186+375= 老师想请一个同学上讲台来演算一遍。
提问:刚才验算时,应用到了什么规律?
师:对了,在加法竖式验算时,我们常常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来进行验算,利用的是什么呢?其实就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6)学法指导,促进迁移。
刚才我们是怎样研究加法交换律的呢?(板书:发现问题→举例验证→语言概括→字母表示。)下面我们就用这种研究方法来研究加法中另一个重要规律。
2、学法迁移,探索加法结合律。(1)发现问题。
师:刚才有同学提出一个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列式,教师指名回答后板书:(28+17)+23
28+(17+23)
第一个同学先算出跳绳的有多少人,再加上踢毽子的人数。
第二个同学先求出女生一共有多少人,再和男生人数相加,得到活动的总人数。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两个式子相等吗?怎样证明?(2)解决问题
生:相等,分别算出这两个式子的得数,发现结果是一样的!
师:对,这两道算式的结果是一样的,都能算出参加活动的人数一共是68人。同样的,我们也可以用等号把这两道算式连接起来。
师:仔细观察,比较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三个加数完全相同,加数的位置没有变化,只是运算顺序发生改变了。师:像这样的式子得到的结果就一定是一样的吗?我们先来看下面两组算式,算一算能否在○里填上“=”,想一想这两组算式是否也有这样的特点呢?(45+25)+13 ○ 45+(25+13)(36+18)+22 ○ 36+(18+22)
师:我们一起来看这两道式子,第一道题,三个加数是一样的,左边的式子是前两个加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加上,右边的式子是后两个加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加数,你们口算一下。左边45+25=70,再加上13=83,右边25+13=38,再加上45=83。两道算式完全相等。下一道题,对,也是完全相等的。
再联系刚才咱们认识的式子,也是相等的,具有这样规律的式子你还能列出多少条式子呢?那可太多了,那你能用什么简单的方式把具有这样规律的式子表达出来呢?
(3)师引导小结: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就是“(a+b)+c= a+(b+c).师:有同学想到,用简洁的字母来表示,用abc分别来表示3个加数,第一个式子是(a+b)+c,第二个式子是a+(b+c),它们的和不变。
师:大家说同意她的做法吗?都同意,对了,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三个数相加;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师:这个规律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另一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三、巩固内化,拓展应用。
1、完成P58页“想想做做”第1题。
2、下面的式子各应用了什么规律? 96+35=35+ 96
(45+36)+64=45+(36 + 64)560+(140+70)=(560 + 140)+70(75+48)+25=(75+25)+28
3、你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95+35=35+()
205+38=()+205
(45+36)+64=45+(+)
360+(40+170)=(360 +)+()
四、全课总结,评价反思。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那么,课前同学们提出的剩下的这几个问题,你能解决吗?(第3、5两个问题用减法解答)那么在减法中,有没有这样的规律呢?课后大家可以继续研究。
第四篇: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上交重点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琵琶小学段慧君
一、导学内容:教材第27--29页例
1、例2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二、导学目标:
1、经过探究,学生发现并说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学生能根据具体情况,恰当地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计算。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5、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三、导学重、难点: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四、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学习用具:草稿本、笔等。
五、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
1、故事导入
【出示动画片】学生观看。
师:知道小高斯算得快的原因吗?(揭题
2、展示学习目标
3、出示自学内容
明确了学习目标,紧接着我们就该为实现目标而努力,请大家自学数学书上27-29页内容,【出示自主学习内容课件】并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内容。
4、(学生自学,作自主学习部分的题
5、检查自学情况 还有什么疑问吗?(二、合作探究
综合大家所提出的疑问,主要有3点【课件出示二:合作探究部分内容】现在你们小组分工合作,探讨探讨这3个问题。开始。
1、(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指导
2、(全班交流
(1、找一组学生汇报从例1中发现的规律。
教师小结: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加法的第一条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学生说。教师选a+b=b+a板书,并同时【出示字母课件】。回忆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哪儿用到过加法交换律。
(2、小组汇报从例2中发现的规律。
教师小结: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加法的第二条运算定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
(学生说教师选择字母等式板书:a+b+c=a+(b+c,同时 回忆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哪儿用到过加结合换律。(3、谁能说说例2中为什么要先算104+96?(一个小组学生汇报
你能说出下面各数和哪一个数凑成100?(课件一一出示,学生回答
(4、知道用什么方法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更一目了然?(学生汇报(5教师小结。(三、即时训练
1、【出示即时训练课件】学生完成即时训练部分内容。
2、交流即时训练情况(5分钟。二题重点说第(2小题:只是将一个加数增加1,另一个加数减少1,和没变,但加数本身变了。不是运用加法交换律。
第3.4题学生在黑板上展示。其他学生评价。
3、教师小结。(四、评点总结
我们来总结一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六、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40+56=56+40(88+104+96=88+(104+96 a+b=b+a(a+b+c=a+(b+c
第五篇: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规律。
一、复习导入。
1.填一填。
25×8 = 8×13×20×5 = 13×(×)
a×b =×(a×b)×c = a×(×)
我们是依据和来完成上面的填空的。这样的规律在加法中有没有呢?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上,会运用这些定律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归纳分析能力。
三、合作探究,验证猜想。
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18+17○17+18
124+235○235+124
上面的每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点?
从上面的算式,可以发现什么规律?让学生举例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一个运算律——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你能用a,b, ,表示加法交换律吗?
板书:a+b =b+a
跟老师一起读一遍。
2.口算并观察:
3.(3 + 2)+ 5 =+(2 + 5)=
这两个算式的结果怎样?
所以这两个算式的关系可以写成:(3 + 2)+ 5 =
我们再举一些这样的例子吧。
(+)+=+(+)
(+)+=+(+)
像这几组算式中存在的规律和乘法中的律是非常相似的。观察等式,你能发现等号两边的算式什么没变?什么变了吗?(小组讨论)
(要点:三个加数没变,加数的位置没变,运算顺序变了,结果没变)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谁来总结一下这个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二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你能用a,b,c,表示加法结合律吗?
板书:(a+b)+c=a+(b+c)
跟老师一起读一遍。
四、展示交流,总结规律。
数学真的很有趣,加法中也真的存在律和律。我们来描述一下吧:两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三个数相加,先把相加,再和相加,或者先把相加,再和-相加,它们的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如果用a、b、c表示三个数,我们能把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写为: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五、检测
应用规律可以使运算变得更加简便呦!
1.思考:怎样计算35 + 78 + 65 会更加简便呢?试一试吧。
2.根据加法交换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56+44=()+()a+()= b+()
35+()=75+()36+()=64+()
f +()=89+()丙数+()=丁数 +()
3.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
+ 375158 + 395 + 105
357 + 288 + 143129 + 235 + 171 + 16
54.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495 + 213 + 5 + 68715 + 17 + 45 + 6367 +(33+89)
5、插入“朝三暮四”的故事,来听个“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
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猴子。日子一久,这个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沟通讲话了。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只桃子。几年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于是他就和猴子们商量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只桃子,晚上还是照常给你们四只桃子,不知道你们同意不同意?”猴子们听了,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个?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跳来跳去,好象非常不愿意似的。
老人一看到这情形,连忙改口说:“那么我早上给你们四只,晚上再给你们三只,这样该可以了吧?”猴子们听了,以为早上桃子已经由三个变成四个,跟以前一样,就高兴的在地上翻滚起来。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有哪些想法?
让学生通过故事得出:猴子很愚蠢,因为总量不变,只是老人采用了加法交换律。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