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物质的性质的方法和程序教案

时间:2019-05-13 01:17: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研究物质的性质的方法和程序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研究物质的性质的方法和程序教案》。

第一篇:研究物质的性质的方法和程序教案

《研究物质的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的教学设计

一、课题: 第2节 研究物质的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二、课型: 新授课

三、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有两条主线,一条是知识主线:钠和氯气的性质;另一条是方法主线:推广对初中学过的重要单质、化合物的性质及其研究方法的回顾、总结,再以钠和氯气的性质探究过程为载体,让学生初步学会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观察、实验、分类、比较)和程序(观察物质的外观→预测物质的性质→实验与观察→解释及结论)。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学会研究物质性质的四种基本方法和四个基本程序。

(2)、掌握钠的物理性质和钠与氧气、水反应的化学性质,知道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

(3)、掌握氯气的物理性质和氯气与铁、铜、氢气、水、碱反应的化学性质。

(4)、了解次氯酸钙、次氯酸钠和二氧化氯的性质和重要用途。

(5)、进一步掌握药品的取用、加热等基本实验操作。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体验科学、合理地运用观察方法的过程。

(2)、实验探究钠与氧气和氯气性质,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并认识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以及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

(3)、在归纳金属钠的性质和预测氯气性质的过程中,体验分类、比较等研究方法在学习和研究物质性质过程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金属钠和氯气性质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养成探究物质奥秘的习惯;

(2)、利用阅读材料《含氯化合物的漂白与消毒作用》,培养学以致用的观点。

五、教学重点、难点:

(1)、钠和氯气的化学性质

(2)、四种研究方法和四个研究程序

六、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问题推进法

七、教学手段:

(1)、资料准备:“交流研讨”、“观察思考”、“活动探究”等课堂活动记录及报告和课外作业。(2)、将学生分为4个人一组。

(3)多媒体课件和实验仪器、药品。

八、课时安排:

4个课时

九、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引言]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的自然科学。认识物质的性质是化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深入地研究物质的性质,才能更好地利用物质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服务。例如,通过对氢气的可燃性研究,可用作绿色能源和火箭的推进剂;通过对溴化银的感光性研究,制成了感光胶卷;通过对叠氮化钠(NaN3在强烈撞击的情况下能快速的分解并产生大量的氮气)的性质研究,制成了汽车安全气囊„„由次可见,研究物质的性质是十分重要的。

[质疑]那么,怎样才能更科学地认识物质的性质呢?研究物质的性质有哪些方法和程序呢?这就是本节我们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板书] 第2节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过渡]研究物质的性质就应首先把握研究的方法和程序。我们先探讨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

[板书]

一、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 [交流研讨1]①在初中化学中,你认识了哪些物质?以铁与氧气为例说明是通过什么方法来研究它们的性质的?

②你认为研究一种物质的性质,应按照什么程序来进行?试举例说明。

[小组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发言、交流)

[归纳展示]初中化学在学习过的常见物质的性质及其研究方法:

[结论]研究物质的性质常运用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板书]

1、观察法:

[概述与展示](1)、观察法的含义:即仔细观看客观事物或现象。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地用感官考察研究对象的方法。

(2)、观察法的内容:

①感官动作:

a、用感官直接观察,主要是看“看”物质的颜色、状态、变化;“闻”物质的气味;“听”物质变化反应时的声音;“摸”物质的粒度、光滑度,这样的观察灵敏度较低。

B、通过仪器间接观察,这样的观察灵敏度较高。

②大脑思维:

a、观察要有明确而具体的目的和计划。

b、要积极地进行思维,及时储存和处理通过感官所搜集的信息。

c、要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综合。

[温馨提醒]①在实验室里闻物质的气味时,必须十分小心,应用手在瓶口上方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②不要用手直接接触化学药品或很热的实验仪器。

(3)、观察的实践

观察课题:观察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和钠与水反应的现象

观察目的:

①认识金属钠的状态、颜色、熔点的高低和硬度、密度的相对大小。

②认识金属钠与水反应所产生的各种现象。

观察内容:

①观察盛放在试剂瓶中的金属钠。用镊子将金属钠从试剂瓶中取出,用滤纸将其表面的煤油吸干,在玻璃片上用小刀切下一小块钠,观察钠块的切面,用小刀挤压黄豆大的钠块。

②取一只250mL的广口瓶,向其中加入150mL水,滴入1—2滴酚酞溶液。把一只漏斗倒罩在广口瓶的瓶口上,再在漏斗颈上套一支小试管。将切好的金属钠放入广口瓶中,迅速罩上漏斗,收集满生成的气体,然后将收集气体的试管移近酒精灯火焰,检验试管中的气体。观察记录:

[思考]你是如何通过观察来认识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和与水反应的?在观察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金属钠应怎样保存? [归纳]通过看和听相结合的方法观察了钠的物理性质和与水反应的现象。观察发现:钠是一种银白色的固体,硬度小,密度小、熔点低的活泼金属。在常温下能与水剧烈反应,生成氢气并放出热量。金属钠应保存在煤油中。

[板书]知识一:

1、钠的物理性质:钠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熔点为97。81℃,沸点为882。9℃;密度为0。97g∕cm3。

2、化学性质1:在常温下能与水剧烈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并放出热量。

2Na+2H2O==2NaOH+H2↑

[小结]研究物质性质的第一种方法——观察法

感观感知→大脑思维→现象分析与综合→性质结论

[作业]

1、下列物质可以用观察法鉴别的是()

A、食盐与白糖 B、银与汞 C、铜与铝 D、生石灰与熟石灰

2、钠与水反应时产生的各种现象如下: ①钠浮在水面上;②钠沉在水底;③钠熔化成小球;④小球迅速游动逐渐减小,最后消失;⑤发出嘶嘶的声音;⑥滴入酚酞后溶液显红色。其中正确的一组是()

A.①②③④⑤ B.全部 C.①②③⑤⑥ D.①③④⑤⑥ 3.怎样观察铁在氧气中点燃反应的实验现象?

第2课时

[引入]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主要采用了观察法,而研究其化学性质通常有采用什么方法呢?

[质疑]通常采用实验法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

[板书]

2、实验法

(1)、实验法的含义:通过实验来验证对物质性质的预测或探究物质未知的性质的方法。

(2)、实验法应注意事项:

①实验时要注意控制温度、压强、溶液的浓度等条件,因为同样的反应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发生不同的反应。

②实验前要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实验用品和实验步骤等。

③实验中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实验记录;实验后要写好实验报告,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3)、实验法的实践:

[实验探究]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布置学生阅读、观察、实验、记录并填写活动表。[活动探究](P10)

[板书]知识

二、钠的化学性质2:与氧气反应。

4Na+O2==2Na2O(白色固体)

2Na+O2Na2O2(淡黄色固体)

[板书]知识

三、过氧化钠的性质和用途:

(1)、与水反应:Na2O2+H2O==4NaOH+O2↑

(2)、与CO2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过氧化钠可用作呼吸面具和潜水艇里氧气的来源。

[质疑]到此,我们已学习了用“观察法”和“实验法”来认识物质的性质,在研究物质的性质的过程中还有其他方法吗?

[交流讨论2](P11)

1、运用所学知识,比较金属钠与金属铁的性质

2、对金属的共同性质的预测

物理性质:在常温下,绝大多数为固体,有金属光泽。有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化学性质:与氧气反应。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

3、在研究金属钠的性质过程中所用到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和比较法。

[板书]

3、分类法:分门别类地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研究,可以总结出各类物质的通性和特性;反之,知道某物质的类别,就可以根据这类物质的通性推知该物质的一般性质。

4、比较法:通过对照比较,找出物质性质间的异同,认识物质间的内在联系,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归纳和概括。

[总结]上面是研究物质的性质时常用的四种方法,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方法;在研究物质某方面性质时,可能只用到一种或两种方法,但在研究物质的整体性质时却常常是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综合应用。

[小结] 三种研究方法两项化学性质一个用途

[作业]

1、研究某气体的性质时,往往需要闻其气味,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A、实验法 B、观察法 C、分类法 D、比较法

2、下列物质通常状况下不是白色固体的是()

A、金属钠 B、Na2O C、Na2O2 D、蔗糖

3、取一小块金属钠,放在燃烧匙里加热,下列实验现象正确的描述是()

①金属先熔化;②在空气中燃烧,放出黄色火花;③燃烧后得白色固体;④燃烧时火焰为黄色;⑤燃烧后生成浅黄色固体物质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④⑤ D.④⑤

4、已知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2O2 CO2+2H2O,现在用一根尖嘴导管来点燃甲烷,并在火焰上罩一个干冷的烧杯的方法来检验甲烷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证明甲烷燃烧产物中有水的现象依据是 ;

(2)、要证明甲烷燃烧产物中有二氧化碳,还应进行的实验方法是:。

5、将H2、CO的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观察到的现象是

,气体的变为,再通过过量的过氧化钠,剩余气体是,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第3课时

[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那么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是怎样的呢?

[板书]

二、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

[交流讨论]以盐酸为例,你认为研究一种物质的性质,应该按什么程序来进行? [归纳总结并板书]

1、基本程序:

(1)观察物质的外观性质

(2)预测物质的性质

(3)实验与观察

(4)解释及结论

[阅读教材、归纳展示]多媒体展示教材P11图1—2—6,教师讲述:

第一、要观察物质的外观,主要是物理性质,包括存在状态、颜色、气味。

第二、要对物质的性质进行预测。

第三、设计并实施实验来验证所做的预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归纳出与预测

相一致的性质,并对实验中所出现的特殊现象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第四、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物质的通性及特性。

2、基本程序的应用——研究氯气的性质

[引述]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在工业上,氯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大量用于制造盐酸、有机溶剂和杀菌消毒剂等。氯气有毒,对人体有强烈的刺激性,制取和使用氯气时要有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板书](1)、认识氯气的物理性质

[思考]通常从哪些方面?用什么方法来认识氯气的物理性质?

[回答]从色、态、味、溶解性等方面,可采用观察法和实验法来认识氯气的物理性质。

[板书]知识

四、氯气的物理性质: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能溶于水。

(2)、研究氯气的化学性质1 [预测性质]氯气是一种非金属单质,你认为它可能具有哪些化学性质?你准备设计哪些实验来验证你的预测?

[板书]①理论预测:在物质类型上,氯气是一种非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一般可与许多金属单质发生化合反应,所以氯气可能与钠、铁、铜等金属发生化合反应。由氯化氢的存在可想到,氯气可能与氢气发生化合反应。可设计氯气与铁、铜、氢气等反应的实验来验证上述预测。

②实验探究:

[交流与讨论]③解释与结论

a、从哪些实验事实证明氯气是一种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b、根据实验现象和推断的生成物书写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知识

五、氯气的化学性质:

1、与金属反应:

2Na + Cl2 2NaCl(白烟,水溶液为无色)Fe+ 3Cl2 2FeCl3(棕黄色烟、水溶液为黄色)Cu+Cl2CuCl2(棕黄色烟,水溶液为蓝绿色溶液)

2、与非金属反应:

H2+Cl22HCl(白雾)

2P+3Cl2(少量)2PCl3(白雾)

2P+5Cl2(足量)2PCl5(白烟)

S+Cl2SCl2

[概念辨析]“烟”——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气体中形成的混合物。如Na、Cu在Cl2中燃烧分别产生白烟和棕黄色的烟。

“雾”——小液滴分散在气体中形成的混合物。如浓盐酸、浓氨水在空气即产生白雾。

[思考]既然氯气的化学性质如此活泼,那么氯元素在自然界是以游离态还是以化合态存在?

[小结]通过研究氯气性质的实验活动,归纳得出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是:

观察物质物理性质→预测物质化学性质→实验验证或探究预测的性质→现象解释和结论

[作业]

1、研究物质的性质的基本程序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其主干一般分为四个步骤。下列是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的第一步的是()

A、预测物质的性质 B、观察物质的外观性质

C、进行实验和观察 D、做出有关的解释和结论

2、下列物质与氯气反应同时有烟雾产生的是()

A、Na B、H2 C、P D、Fe

3、下列物质的溶液的颜色不正确的是()

A、NaCl—无色 B、FeCl3—黄色 C、CuCl2—棕黄色 D、HCl—无色

4、根据Na2O、Na2O2与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写出Na2O、Na2O2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第4课时

[引言]上节课我们对氯气与金属和非金属反应的化学性质进行了探究,那么氯气还能与其它物质反应吗?能与水反应吗?

[板书]

2、基本程序的应用——研究氯气的性质(3)、研究氯气的化学性质2:

①理论预测:氯气可能与水反应。

[探究引导] a、氯气和水都是中性物质,共含三种元素:Cl、H、O,若能与水反应,试判断可能生成的物质?(用排列组合法判断得:HCl、O2、H2、氯的氧化物,以及H、Cl、O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HClO、HClO4)

b、展示一瓶新制的氯水,观察有无气体放出?由此可做出什么判断?(无气体放出,说明没有生成O2、H2,只可能是生成了盐酸、氯的氧化物或氯的含氧酸)

c、若能证明氯水中含有盐酸和氯的含氧酸,则可确认氯气能与水反应。

②实验探究:

a、探究方法:

[思考]要证明是否生成了盐酸可选什么试剂和方法?已知氯的含氧酸有漂白性,要证明生成了氯的含氧酸可选什么试剂和方法?(引学生分析归纳出选用镁条、硝酸银和红纸条与氯水反应)由此需要设计哪几个实验?

b、实验及实验记录:

[板书]知识

五、氯气的化学性质

1、与金属反应:

2、与非金属反应:

3、与水反应: Cl2+H2O=HCl+HClO(HClO具有漂白性,遇到有色的物质,能使有色的物质褪色,HClO也具有杀菌消毒作用)

[提问]根据氯气的这个性质,在工业生产上有和应用?

[回答]用于自来水的生产。

[提问]根据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的事实,推断氯气能否与碱溶液反应,若能反应写出Cl2与NaOH、Ca(OH)2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推断后归纳板书]

4、与碱反应:

Cl2+2NaOH=NaCl+NaClO+H2O(应用于实验室制氯气时的尾气吸收和工业上制漂白剂,如84消毒液)

2Cl2+2Ca(OH)2=CaCl2+Ca(OH)2+2H2O(应用于工业上制漂白粉)

[知识拓展]NaClO和Ca(ClO)2是消毒剂和漂白剂的有效成分,使用时加入稀盐酸或吸收空气中的CO2和H2O,发生反应生成的次氯酸起到消毒和漂白作用。

如 Ca(ClO)2+CO2+H2O=CaCO3+2HClO ClO2是新型的高效消毒剂和漂白剂。

[阅读自学]化学探究过程中的模型与假说。

[归纳]

1、关于模型:(1)、模型的定义: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建立起来的、对事物及其变化的简化模拟。

(2)、模拟的分类:一般可分为物体模型和思维模型两大类。

例如,研究有机物的球棍模型就是物体模型;而研究原子结构中所建立的各种模型就是思维模型。

2、关于假说:以已有事实材料和科学理论为依据,面对未知事实或规律所提出的一种推测性说明。假说提出后需要得到实践的证实,才能成为科学理论。

例如,道尔顿的原子学说。

[知识拓展]学生阅读教材P16“化学前沿”,了解相关知识。

[概括整合](教材P16,多媒体展示,师生概括)

[小结]本节知识网络:

[作业]

1、下列物质能使红墨水褪色的是()

A、活性炭 B、NaOH溶液 C、盐酸 D、氯水

2、下列物质与氯气不起反应的是()

A、Al B、S C、CaCO3 D、KOH

3、下列物质不可以作消毒剂和漂白剂的是()

A、氯水 B、石灰水 C、次氯酸钠 D、次氯酸钙

4、怎样鉴别氯水与氯化铁溶液?

第二篇:2014高一化学1.2.2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2.用自来水(以Cl2为杀菌消毒剂)配制下列物质的水溶液,不会出现明显的药品变质问题的是()

A.Na2CO3

C.CuSO4B.AgNO3 D.NaOH

3.下列氯化物中,既能由金属和氯气直接反应制得,又能由金属和盐酸反应制得的是

A.CuCl2

C.FeCl2B.FeCl3 D.AlCl3

4.[双选题]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我们要善于利用学过的知识,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保护自己。如果发生了氯气泄漏,以下自救方法得当的是()

A.只要在室内放一盆水

B.向地势高的地方撤离

C.观察风向,顺风撤离

D.用湿毛巾或蘸有纯碱水的毛巾捂住口鼻撤离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30分)

6.(8分)在新制氯水中分别进行下列实验,写出相应的现象及原因。

(1)在氯水中加入镁条,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氯水滴加到AgNO3溶液中,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红布条放入氯水中,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氯水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篇: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这些变化有什么特点吗?它们有什么区别吗?今天我们就一同探究物质变化与性质的奥秘。

二、讲授新课

知识点一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教师提问】老师手里有三张纸,同学们能让这三张纸做什么变化呢? 【学生实验】将纸揉成一团、将纸撕碎、将纸点燃,那么这三种变化有什么不同呢?能不能将这三种变化进行分类?

【学生回答】将纸揉成一团、将纸撕碎都没有生成新物质,而纸的燃烧生成了新物质。

【教师总结】纸撕碎这样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我们称之为物理变化。像纸燃烧这样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我们称之为化学变化(板书)。

【教师提问】变化中常伴随哪些现象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几个实验一起来观察一下。实验过程中,大家注意观察和比较物质在变化前、变化中和变化后所发生的现象。

【演示实验】实验1-1(1)水的沸腾 【教师提问】通过实验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试管中的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演示实验】实验1-1(2)胆矾的研碎 【教师提问】通过实验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蓝色块状固体变成了蓝色粉末状固体。

【教师提问】同学们认为这两个实验是什么变化?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教师提问】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大家还能举一些物理变化的例子吗?

【小组讨论】冰雪融化、蜡烛融化、水的三态变化、铁做成锅。【演示实验】实验1-1(3)胆矾与氢氧化钠反应 【教师提问】通过实验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蓝色溶液变成蓝色沉淀

【演示实验】实验1-1(4)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 【教师提问】通过实验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生成大量气泡,大理石的量减少。

【教师提问】同学们认为这两个实验是什么变化?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教师总结】化学变化通常伴随有明显的现象。比如:我们酒精燃烧的时候放热、发光,还有刚才看到的沉淀、产生气体、颜色变化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能举出生活中发生的化学变化吗?

【小组讨论】植物的光合作用,人的呼吸作用等、炼铁。

【归纳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教师提问】同学们想一下蜡烛燃烧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蜡烛燃烧时蜡烛融化成蜡油是物理变化;但是蜡烛燃烧过程中,石蜡与氧气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是化学变化。其实化学变化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知识点二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在变化中体现物质的性质,从而得以应用物质的性质,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一样也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教师讲解】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通过我们刚才看的实验视频,你能举出哪些物质的物理性质?

【学生回答】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等等。

【教师讲解】物质的变化是一种过程,而性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比如纸张燃烧是一种化学变化,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化学性质,我们知道纸具有可燃性。

因此:化学性质是物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教师提问】举出你认为的物质的化学性质

【学生回答】碳可以燃烧、铁可以生锈、食物可以腐败等。

【对比归纳】其实变化描述的是过程,而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在描述性质的时候,我们通常会说:能、会、可以、难、易等。

【教师讲解】性质与用途的关系,比如,我们要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往大理石中加入盐酸而不是氢氧化钠,是因为盐酸具有与大理石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性质。因此(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我们知道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我们需要认识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最本质的区别是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这一般是中考化学的第一道选择题。物质的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这个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具体学习到一些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第四篇:《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3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同学们,有位作家曾经说过“我不是你的老师,只是你的一个旅伴。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现在,我们在化学的道路上前行,而我们知道化学是对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的变化的研究,所以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

还记得上节课老师说过,物理与化学都是对事物的研究,但研究的角度和方法各不相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我们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下面,我们来完成四个实验,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不过,由于条件的限制,这些实验我们都不能切实地完成,只能是老师口述,同学们通过老师的口述,设想会发生怎样的现象。对实验的观察我们要从实验前,实验中和实验后三个方面来进行描述。

第一个实验:这个仪器叫试管,这是一支洁净的试管,老师向其中注入少量的水,擦干试管外壁,然后将其斜夹在这个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为了让水受热均匀,我们需要进行预热,就是将酒精灯前后左右移动几次。老师再次强调,试管的外壁一定要擦干,不然加热时,会使试管炸裂。过一段时间,水沸腾了,这时有气泡冒出。这时,老师在试管口放一块洁净的玻璃片,大家观察有什么现象?(沸腾时生成的水蒸气,遇玻璃片又凝结为液体)也就是说实验中物质由水加热变成了水蒸气又冷凝为液态水。

我们再来看一下实验二:这个蓝色晶体叫胆矾,也叫蓝矾,在化学上它的组成是硫酸铜。老师取少量胆矾于这个研钵内,然后用杵将其厂研碎,大家观察胆矾发生了什么变化?(块状固体被粉碎成蓝色粉末)这就像我们小时候吃药似的,药片我们吃不进去,大人就会把药片磨碎成粉给我们吃,但药有没有变呀~?药还药。同样的,胆矾也还是胆矾,只不过由块状的变成了粉末状的了。

再来看一下实验三:还是胆矾。分别与少量块状和研碎的胆矾与两支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的水,振荡,这时候我们发现怎么样了?胆矾都溶了,在化学上我们称这种溶有一定物质的均匀液体为溶液,像我们平时在家喝的白糖水、盐水都是溶液,这个蓝色溶液就是硫酸铜溶液。然后我们再向其中分别滴加这个氢氧化钠溶液,请同学们观察实验现象。(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絮状沉淀)那大家猜想一下,这个蓝色沉淀还是不是硫酸铜?那是不是我们后加的氢氧化钠?都不是,因为它们都可溶,能成溶液,而我们得到一种不溶的沉淀,老师告诉大家,反应生成的这个物质叫氢氧化铜。也就是说在实验过程中,由蓝色的硫酸铜溶液,变成了蓝色絮状的氢氧化铜沉淀。

我们再来看看最后一个实验:这个白色块状固体是石灰石,它的化学组成是碳酸钙,也就是和上节课老师提到的鸡蛋壳、粉笔是一样的成分。这个是试管,这个是配有玻璃弯管的橡皮塞,实验时将橡皮塞塞进试管口,老师已经检验好装置是密闭的了。首先,老师取少量石灰石于试管中,用铁架台固定。老师再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的稀盐酸,最后用橡皮塞塞住试管口,使弯管的另一端伸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里,请同学位注意观察实验现象。(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且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通过实验现在,我们分析,可以知道,石灰石逐渐变小,说明石灰石反应了,生成了气体,而且气成的气体经导管至烧杯中,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老师告诉大家,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特殊的性质。那也就是说通过实验四,由实验前的颗粒状石灰石变成了实验后的二氧化碳气体。大家观察这四个反应前后的物质,能看出各有什么特点?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第一和第二个实验前后,物质的实验前后,物质本身并没有发生改变,只不过是状态改变了;但在实验三和实验四中,实验前后的物质本身就发生了改变。实验三中,物质由硫酸铜溶液变成了实验后的氢氧化铜沉淀;实验四中,物质由碳酸钙粉末变成了氯化钙溶液。物质前后不再一样了。

我们就称这种,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物理变化,而这种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化学变化,也叫化学反应。注意,有无新物质生成,是区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依据。

而且我们发现,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时候,总是伴随着生成沉淀、放出气体、或是颜色变化,或是发光发热等现象。

同学们开支脑筋,结合生活中的实例,都能举出哪些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呢?(物理:水结冰 冰融化 蜡烛融化 酒精挥发 化学:食物腐败变质 铁生锈 煤燃烧)

那老师也给大家说几个,请大家判断一下,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火药爆炸 气球爆炸 蜡烛融化 蜡烛燃烧 粮食酿酒 酒精挥发 海水晒盐 矿石粉碎 灯光通过发光发热)

在蜡烛燃烧的时候,我们发现,也会由于放出的热量将蜡烛融化成蜡油,这就是化学反应伴随着化学的同时也伴随着物理变化。有的时候,它们并不是完全分开的。事物和事物的变化都是复杂的,对复杂的事情我们用分类来研究也是科学研究的方法之一。

可见,并不是所有发光发热的现象,都是发生了化学变化。

好,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我们先通过四个实验,学习了什么是物理变化,什么是化学变化。一定要明确区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依据是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其次我们还要知道,化学变化经常伴随着沉淀、气体、颜色变化、发光发热等现象,但并不是所有的发光发热现象都是化学变化。在化学反应中伴随化学变化的同时也伴随着物理变化。

第五篇: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6.向一定量的铁粉中逐滴加入稀硫酸至过量,下图是反应过程中某种物质的质量Y随加入稀硫酸的质量变化的关系,则Y不可能表示()A.消耗铁粉的质量 B.生成硫酸亚铁的质量 C.溶液的总质量 D生成氢气的质量 7.置换反应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之一。

(1)金属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一般是活动性较强的金属可把活动性较弱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如铜和硝酸银溶液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

(2)非金属单质也具有类似金属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规律,即活动性较强的非金属可把活动性较弱的非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如在溶液中可发生下列反应: C12+2NaBr=2NaCl+Br2 ;I2+Na2S=2NaI+S↓+Br2;Br2+2KI=2KBr+I2 由此可判断: ①S、C12、I2、Br2活动性由强到弱顺序是。②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的是。(A)C12+2NaI=2NaCl+I2(B)I2+2KBr=2KI+Br2(C)Br2+Na2S=2NaBr+S↓(D)C12+K2S==2KCl+S↓

8.把相同体积、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分别滴到等质量、颗粒大小相同的X、Y、Z三种较活泼金属中,生成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右图所示。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假如X、Y、Z都是+2价金属,则相对原子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9.氯化铁能腐蚀铜,工业上常用此原理生产印刷线路板。以下是印刷线路板的生 产及废液的处理过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②中发生了两个反应:2FeCl3+Fe=3FeCl2和(2)滤渣的成份有,步骤③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3)该流程中可以循环、回收利用的物质是:。

12.颗粒达到纳米级的单质铁具有很强的反应活性,俗称“纳米铁”。实验室制备的方法是:以高纯氮气作保护气,在高温条件下用H2和FeCl2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纳米铁”。请回答以下问题:

(1)写出生成“纳米铁”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反应中需要保护气的原因是。(3)某化学探究小组为了验证铁、铜、镁、汞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①将大小一样的铁片和镁片分别加入到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中;②将铜片加入到硝酸汞溶液中,铜片上出现银白色物质;③将金属片A加入到溶液B中。根据实验①判断出镁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依据的现象是 ;根据实验②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要通过实验③得出铁和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那么,如果B是硫酸铜溶液,则金属A是,如果A是铜,则溶液B是。

11.一化学兴趣小组对某生铁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进行探究。请按要求完成下列探究报告。[实验目的]测定某生铁样品中单质铁的质量分数。

[资料支撑]生铁中除铁外,还含有碳、硅、锰、磷和硫等元素。碳在生铁中以两种形态存在,一种是游离碳(石墨),另一种是化合碳(如Fe3C等);硅、锰、磷、硫存在形式较为复杂;这些物质通常都不与稀硫酸发生化学反应。

[实验方案]生铁样品与过量的稀硫酸反应,测定反应前后可称量物质的质量差。

[实验过程](1)取一只烧杯,称得其质量为70.4g,加入一定量生铁样品碎屑,称得烧杯和样品的总质量为102.4g;

(2)向盛有生铁样品的烧杯中加入稀硫酸,边加边搅拌,直到烧杯中不再产生气泡,再加入少量稀硫酸以确保过量,测得共用去稀硫酸247.3g;(3)静置,称量。称得烧杯和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348.7g。[数据处理]计算该生铁样品中单质铁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_ [交流讨论](1)实验称量时称量物应放在托盘天平的______盘(选填“左”或“右”);(2)实验过程中稀硫酸要过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经质检部门精确测定,该样品中铁元素的总含量为95.2%。假设没有与硫酸反应的铁都以Fe3C形式存在,则样品中Fe3C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

下载研究物质的性质的方法和程序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研究物质的性质的方法和程序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范文模版)

    说课稿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尊敬的领导,老师,大家好,很高兴能够站在这里进行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义务标准课程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知识梳理 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变化前后没有生成_______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如物质的三态变化、热胀冷缩等现象。 生成_______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也叫化......

    构成物质微粒的基本性质教案

    单元1 构成物质的微粒 第一课时 构成物质的微粒的基本性质 固本中学赵学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知道原子、分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学目标 】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生活中的典型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2.了解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概念及区别,......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案[范文大全]

    学苑新报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

    1.4 物质性质的探究 教案1

    2011-2012学年九年级粤教版初中化学同步练习第一章大家都来学化学 1.4物质性质的探究 一. 教学内容: 1.4 物质性质的探究 1. 知道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及它们的区别 2.......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2次修改版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