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下册《 海 燕》教案
海 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作品的时代意义。2.学习象征手法及对比、衬托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题。
2.理解“海燕”的象征意义,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勇敢、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习象征手法及对比、衬托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2.理解“海燕”的象征意义,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学习“海燕精神”,培养勇敢、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海燕是一种海鸟,上部分是黑色的,尾部呈白色,腿很长,善于在海面飞行,被誉为“大海里杰出的飞行家”。大海给了它坚硬的翅膀,为的是能够搏击风浪,当鸟儿们都去躲避风浪时,它却高声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海燕》这首充满激情的时代奏曲。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
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苏联作家。1906年发表了著名的长篇小说《母亲》,反映了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被列宁称为是“一本很及时的好书”。代表作有自传体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2.背景资料
本文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短篇小说“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曾作为独立的文章发表。那时俄国正处于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时期,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作者敏锐地预察到时代的风云变幻,塑造出搏击风浪的勇敢的“海燕”形象,预告革命风暴即将到来,鼓舞人们去迎接伟大的战斗。这是一篇无产阶级革命战斗的檄文与颂歌,受到了列宁的热情称赞。
3.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 海鸥(ōu).飞窜(cuàn).胆怯(qiè).掠起(lüè).困乏(fá).深渊(yuān).chōng冲突冲 chòng冲劲儿
呻吟(shēn).蠢笨(chǔn).翡翠(fěi).号叫(háo).熄灭(xī).
蜿蜒(wān yán)..
吓唬xià
吓 hè恐吓
(2)词语释义
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高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文中是贬义褒用。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蠢笨:笨拙;不灵便。胆怯:胆小;缺少勇气。
翡翠:一种珍贵的玉石,颜色多样,以绿色最为常见。掠起:轻轻擦过或拂过而带起。号叫:大声叫。
敏感:生理上或心理上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精灵:传说中多年的鸟兽草木等变成的妖怪。震怒:异常愤怒;大怒。
困乏:因体力或脑力消耗过多而需要休息。轰响:发出轰隆轰隆的巨大声音。蜿蜒:蛇类爬行的样子。深渊:很深的水。
预言家:能预先说出将来要发生什么事情的人。熄灭:停止燃烧;灭(灯火)。(3)词语辨析
“掩藏”和“躲藏”两个词都表示隐蔽的动作,但也有细微的差别。“掩藏”指利用遮掩的手段达到隐蔽的目的,“躲藏”则指利用避开的手段达到隐蔽的目的。
三、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给课文分层并概括各部分大意。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6):暴风雨将要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以乐观的激情和胜利的信心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第二部分(7~11):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搏风击浪,以必胜的信心迎接暴风雨的到来。第三部分(12~16):暴风雨一触即发,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呼唤着暴风雨。
2.为什么在写海燕高傲地飞翔之前还写大海、狂风、乌云?
答案示例:是为了点明海燕所处的环境,烘托海燕的战斗雄姿,突出海燕的高大形象。(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海燕在暴风雨酝酿之时、逼近之时、即将爆发时各有怎样的表现?
答案示例:当暴风雨在酝酿之时,海燕早已按捺不住对暴风雨的渴望和欢乐,热切地迎接着它;当暴风雨逼近时,海燕在风吼雷鸣中飞舞着,欢笑着,号叫着;当暴风雨即将爆发时,海燕飞翔着,预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鼓舞人们积极行动起来。
2.文中的海鸥、海鸭、企鹅有什么表现?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示例:海鸥“呻吟”“飞窜”“恐惧”“掩藏”,海鸭“呻吟”“吓坏”,企鹅“胆怯”“躲藏”,这样写是为了与海燕“高傲地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海燕的英勇、乐观。
3.试分析文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答案示例:海燕:象征英勇善战、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广大群众的无穷力量。暴风雨:象征风起云涌的革命运动。
海鸥、海鸭、企鹅: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他们安乐窝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太阳:象征光明的未来。
乌云、闪电、雷声、狂风:象征一切反动的黑暗势力。
四、课堂小结
在作者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勇敢无私、乐观坚定、卓然不群的海燕的形象呼之欲出。作者讴歌海燕、赞美海燕,正是为了吹响一曲嘹亮的时代进军的号角,唤醒民众,鼓励他们勇敢地投入争取解放的斗争中去。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选词填空。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________(号叫、呼叫、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________(抱、卷、刮)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________(摔、卷、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________(撕、砸、摔)成尘雾和碎末。
答案示例:呼叫 抱 甩 摔
二、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把握了作者使用的意象的象征意义,明确了海燕“战斗者”的形象。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重点掌握作者使用的多种修辞手法,来看看作者是如何刻画海燕的形象的。
三、合作探究
(一)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找出文中描写海燕的语句,并体味其表达效果。(找出两句即可)答案示例:①“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黑色的闪电”比喻精确、传神,寥寥数字就展现了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高傲地飞翔”总写海燕的行动,“高傲”赋予海燕人的性格,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一句从形、色两方面突出了海燕勇猛、善战的姿态。②“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显示了海燕的勇敢和智慧;“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语气肯定,表达了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念。
2.“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拟人。以“歌唱”“冲向”“迎接”等词语,赋予波浪以人的行为动作,突出了它积极主动的战斗热情和乐观勇敢的革命精神。
3.品味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说说在表达上的好处。
(1)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答案示例:“抱”“甩”“摔”“恶狠狠”分别赋予事物以人的行为和思想感情,突出了狂风势力的猖獗。
(2)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答案示例:“抓住”“熄灭”以拟人手法突出了大海巨大的声势和强大的力量。(3)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答案示例:“歌唱”“冲向”“迎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波浪积极主动的热情和乐观勇敢的革命精神。
4.“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这句话使用反复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运用反复,以强烈的感情表现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和呼唤,强调了革命暴风雨已近在眼前,历史潮流不可逆转。
5.“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表达了作者急切要求惩治腐恶的义愤,渴盼经受革命风暴战斗洗礼的愿望,召唤革命者奋起斗争、搏击风暴、挣脱桎梏、赢得解放的豪情,肯定革命或迟或早总会发生并将取得胜利的信念。
(二)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1.作者对海燕的情感态度如何?它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案示例:赞美。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的形象。2.作者对海鸥、海鸭、企鹅是怎样的态度?
答案示例:海鸥、海鸭、企鹅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他们安乐窝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它们与海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它们无情的嘲讽和蔑视。
3.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答案示例:这首散文诗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即将来临之际勇敢、乐观的形象的描写,深刻反映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热情地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
(三)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示例:本文在结构上层层推进,前后呼应,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本文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海燕也被安排在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的三个场景中进行刻画。海燕的性格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步鲜明,海燕的形象也随着暴风雨的渐次逼近而逐步完善。
2.本文作者在刻画海燕的形象时,运用了对比、烘托的表现手法,试分析。
答案示例:这篇作品为了表现海燕的勇敢、乐观和对暴风雨的渴望,除了对海燕作直接描写外,还通过暴风雨来临前夕大海海面变化的描写来烘托,并以海鸥、海鸭、企鹅等来作对比。第一部分写海鸥、海鸭、企鹅的呻吟、飞窜、恐惧、躲藏,与海燕那高傲地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海燕的英勇、乐观。第二部分写海浪与狂风生死拼搏的激战场面,正是以壮阔的背景来烘托海燕的战斗雄姿。第三部分写风、云、雷、电一齐出动,以此背景来烘托海燕号召战斗时的豪迈激昂,振奋人心。
(四)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阅读李贺的《南园十三首(其五)》并简要赏析。
南园十三首(其五)
(唐)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赏析:这首诗由两个问句组成,顿挫激越,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了出来。第一个问句是泛问,也是自问,含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然而“收取关山五十州”谈何容易?书生意气,自然成就不了大业,而要想摆脱眼前悲凉的处境,又非经历戎马生涯、杀敌建功不可。这一矛盾,突出表现了诗人心中的愤激不平之情。第二个问句是反问,从反面衬托投笔从戎的必要性,进一步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全诗情调由昂扬激越转入沉郁哀怨,峻急中作回荡之姿,诗人把壮志难酬的复杂情感表现在起伏的节奏里,使读者从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感受。
四、课堂小结
《海燕》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的节律和流动感的油画。它把诗和散文的特点结合起来,又表现出诗的音乐美和绘画美,文笔粗犷、气势磅礴、色彩厚重,情感激越,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我们应该学习“海燕精神”,培养勇敢、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
渴望革命
乌云压低、雷声轰响海 燕暴风雨逼近时坚信企盼胜利 狂风反扑、海燕叫喊暴风雨即将爆发时乌云燃烧、闪电游动企盼暴风雨到、海燕预言
海燕飞翔、海鸥恐惧
渴望暴风雨酝酿时
海鸭吓坏、企鹅躲藏
第二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海燕》同步练习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海燕》同步练习
《海燕》同步练习
一、积累运用(共8题;共18分)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飞窜(cuàn)胆怯(qiè)震怒(zhèn)
B.号叫(hào)蜿蜒(yán)蠢笨(chǔn)
C.翡翠(fěi)飞沫(mò)呻吟(yín)
D.苍茫(máng)火焰(yàn)寂寞(mò)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苍茫高傲海鸥飞窜
B.蠢笨翡翠困乏熄灭
C.呻吟胆怯悬崖飞翔
D.尘雾振怒箭光蜿蜒
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属于贬义词的是()
A.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B.海鸥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C.一团浓烟在空中飞散着,由黑色渐渐变成灰白。
D.他的笑声不时在我耳边飞旋。
4.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
B.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C.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D.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5.下列选项中不是本诗所象征的主题意义的一项是()
A.深刻反映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
B.热情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
C.显示出在大风大浪的斗争激流中要勇敢、顽强、坚定、敢于冲破一切障碍。
D.预示无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并必然取得胜利的前景。
6.熟读课文《海燕》,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首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不属于文学作品。
B.本文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
C.高尔基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自传体三部曲是《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
D.本文是以1905年前俄国革命急剧发展的形势为背景写成的。
7.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①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________
②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________
③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________
④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________
8.文学常识填空。
(1)散文诗除具有诗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外,一般不表现分行和________的要求。
(2)散文诗《海燕》的作者________是________伟大的文学家,他的著名长篇小说有《________》,自传三部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海燕》成功地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手法。
二、综合题(共1题;共11分)
9.学习了本课后,语文老师进行了一次关于鸟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运用相关知识完成下面的任务。(1)选用一句切合语境的唐诗填空。
如果我们不采取护鸟措施,可能会导致“千山鸟飞绝”;如果我们都做护鸟卫士,祖国大地便会“________”。(2)请用简洁的语言评点下面的一则广告。
虽为毫末技艺,都是顶上功夫。(理发店广告楹联)
(3)请你拟一则宣传保护鸟类的公益广告。(不超过20个字)
三、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55分)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摔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上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的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1)文中的海鸥、海鸭、企鹅有什么表现?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2)为什么在写海燕高傲地飞翔之前还写大海、狂风、乌云?
(3)“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4)品味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说说在表达上的好处。
①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摔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②“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
(5)“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这句话使用反复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6)“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鹰之歌
高尔基
蛇,高高地爬到山里去,躺在潮湿的山谷里,盘成一圈,望着海。
太阳照在高高的天上,山把热气吹上天,山下海浪在拍打岩石……
突然,在蛇盘着的那个山谷里,从天空中坠下一只苍鹰。它胸口受了伤,羽毛上染着血迹……
鹰短短地叫了一声,就坠在地下,带着无可奈何的愤怒,撞在那坚硬的岩石上……
蛇大吃一惊,连忙逃开了,但马上看出,这鸟的生命只能维持两三分钟了……
它爬到受伤的鸟眼前,对着鸟的眼睛发出咝咝的声音:“你要死了吗?”
“对,我要死了!”鹰深深地叹了口气,回答说,“我美好地生活过了!”“我懂得什么是幸福!……我也英勇地战斗过!……我看见过天空!……你绝不会那么近地看到天空!唉,你这可怜虫!”
“那有什么了不起!天吗?空空洞洞的,我怎么能在天上爬呢?我在这里很好,又温暖,又滋润!“蛇对那自由的鸟这样地回答,可是它却在心里暗笑鹰的这些梦话。而且,它这样想着:“飞也好,爬也好,结果还不是一样,大家都要埋入黄土,都要化为灰尘……”
但是那勇敢的鹰忽然抖擞精神,微微挺起身来,向山谷里看了一眼。
阴暗的山谷气闷不堪,散发出腐臭的气味。
鹰使出全身的精力喊叫起来:“啊,要是能够再飞到天上去一次,那该多么好啊!战斗是多么幸福啊!……”(1)文章第三,四段描写鹰受伤的情形及表现有什么作用?
(2)鹰说:“我美好地生活过了!”鹰追求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表达了鹰怎样的情感?
(3)“阴暗的山谷气闷不堪,散发出腐臭的气味。”这句景物描写对刻画“那勇敢的鹰”的形象有什么作用?(4)鹰是在什么情况下喊出“啊,要是能够再飞到天上去一次,那该多么好啊!战斗是多么幸福啊!……”的?展现了鹰怎样的形象?
(5)读完全文,你认为“鹰”和“蛇”分别象征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一、积累运用
1.【解析】【分析】ACD读音正确。B读音有误,“号”这里应读作“háo”。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掌握常用汉字的读音,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的拼读规则,注意多音字、形近字、音近字、形声字等。
2.【解析】【分析】ABC书写正确,D书写有误,“振”应为“震”。故选D。
【点评】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牢记常用字的写法,特别注意区别形声字、形近字、易错字等。
3.【解析】【分析】本题是对词语褒贬色彩的考查。D项是贬义,其它三项都是褒义词。这里语境是判定的依据。
故答案为:D。
【点评】词语感情色彩分为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感情色彩主观性很强,要结合语境用心体会,没有一个词固定的就是褒义,也没有一个词就是固定的贬义,都要结合语境来具体分析。
4.【解析】【分析】“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胜利的信心”三个短语并列使用,中间应该用顿号(、),故B错误。ACD使用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常用的标点符号及其用法。
5.【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象征手法。高尔基运用象征手法,塑造出了“海燕”这一饱含力与美、深刻反映了时代特征的艺术形象,从而吹响了一曲嘹亮的时代进军的号角,唤醒民众,鼓励他们勇敢地投入争取解放的斗争中去。A深刻反映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分析文章的社会背景,不属于象征手法的范围。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象征手法。答题时应注意,《海燕》最突出的特色是象征手法的运用。“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人民群众排山倒海的力量,“乌云”“狂风”象征反革命势力和黑暗的社会环境等等,对暴风雨充满恐惧的“海鸥”,它们象征了形形色色怯于革命、不革命和假革命者,海燕象征勇敢、执著、不畏强暴和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写“风”“雷”“云”“电”也是为了反衬“海燕”矫健、勇猛的战斗雄姿和乐观无畏的革命豪情。
6.【解析】【分析】本题是对文学常识的考查。识记类题目,重在平时的积累。A项中“不属于文学作品”有误。其它几个答案是没有错误的。
故答案为:A。
7.【解析】【分析】结合语境分析,①这句话把海燕比作黑色的闪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高傲地飞翔”把海燕拟人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②“它深信”把海燕拟人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遮不住的”反复使用,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③“抓住”这个动词把海燕拟人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④这句话运用了“勇敢”“欢乐”,这两个词是形容人的品质和心情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常用修辞手法的能力。学生要掌握常用修辞手法的种类及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常用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语等,答题时要结合语言环境判断使用的修辞手法。
8.【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散文诗特点的识记。散文诗是一种现代文体﹐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散文诗一般表现作者基于社会和人生背景的小感触。注意描写客观生活触发下思想情感的波动和片断。这些特点﹐决定了它题材上的丰富性﹐也决定了它的形式短小灵活。散文诗是抒写心灵或主观情绪的文体,而且散文诗有其独特的审视人生方式,即运用比较自由的形式抒写心灵或情绪及其波动。从总体上看来,散文诗是抒写心灵或主观情绪的文体。
(2)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高尔基,笔名马克西姆·高尔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政治活动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之一。高尔基的成名作为人生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成为世界无产阶级作家描述个人成长,奋斗经历的经典作品。主要着名作品与小说有:《母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散文:《海燕》。
故答案为:(1)①集中性;②形象性;③精练性;④押韵;
(2)①高尔基;②苏联;③母亲;④童年;⑤在人间;⑥我的大学;⑦象征;⑧对比。
【点评】(1)本题考查对散文诗特点的识记。答题时应注意,散文诗特点,本质上:属于诗,也属于散文﹐有诗的情绪和幻想﹐有散文的外观和内涵,给读者美和想象。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形式上: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2)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答题时应注意,阅读名著要注意掌握以下内容:①作者:姓名、国籍(朝代)、主要作品、成就等。②作品内容: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③作品主题及现实意义。
二、综合题
9.【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诗文名句的背诵和默写。常见的积累方法有理解积累,归类积累,联想积累,回环积累,抄读积累。如果我们不采取护鸟措施,鸟类大量消失灭绝,可能会导致“千山鸟飞绝”;如果我们都做护鸟卫士,祖国大地便会处处充满鸟语花香,正好对应《春晓》中的“处处闻啼鸟”。
(2)本题考查欣赏对联的妙处。这是流传甚广的关于理发行业一副妙联:“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技艺对功夫而不是小技对功夫,将精湛手艺和满腔的自豪很好结合,前句收敛寓意手艺精细并带自谦含义,后句开放表技术精湛,充满自豪,用字遣词极具特点。
(3)本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比如:保护鸟类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爱鸟护鸟是人类的美德。同在地球上,共享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同在蓝天下人鸟共家园。鸟是害虫的天敌鸟是人类的朋友。关注候鸟保护环境。
故答案为:(1)处处闻啼鸟;
(2)语义双关,“毫末”、“顶上”巧扣“理发”;也道出该店理发师技艺高超(顶上,最好)。
(3)保护鸟类,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给鸟儿一片树林,还自然无限生机。我们应与鸟儿心灵相沟通,生命相维系。
【点评】(1)本题考查诗文名句的背诵和默写。答题时应注意,古诗文默写题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
(2)本题考查欣赏对联的妙处。答题时应注意,对联是指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两个句子,相同位置的词语的词性和词语结构必须相同,下句在意思上要与上句有一定的联系。
(3)本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答题时应注意,宣传标语就是用简洁的语言写出具有鼓舞、宣扬作用的话
语。在拟写宣传语的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1.内容具体,指向明确。紧扣活动内容,抓住活动主题,具体、明确地表达活动的目的和意义。2.语言简洁,朴实平易。要尽可能做到语言高度浓缩,篇幅短小精悍,用词简易通俗,大众化。3.巧用修辞,妙达情意。
三、现代文阅读
10.【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分析对比写法。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作答。与海燕形成鲜明的对比的,还有其他的海鸟,暴风雨的到来使它们惊慌失措,对暴风雨充满恐惧的“海鸥”,被“轰隆隆的雷声”吓坏了的“海鸭”和畏缩起身子藏在崖岸下的“企鹅”,它们象征了当时现实环境中形形色色明哲保身、怯于革命的不革命者。文章抓住它们的声音、行动、情态,状写它们惊恐万状的丑态,反衬出海燕非凡的勇气和威猛的形象。
(2)本题考查对环境描写的理解。开头先简洁地写出暴风雨即将来临的前兆,点明海燕所处的环境。然后重笔从形、音、色三方面正面描写海燕。环境描写是为了点明海燕所处的环境,烘托海燕的战斗雄姿,突出海燕的高大形象。乌云听出了欢乐”,“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排比句式渲染了海燕朝气蓬勃、斗志昂扬的气概。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赏析句子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修辞或写作手法、情境、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精彩巧妙之处。“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歌唱”“冲向”“迎接”等词语,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波浪以人的行为动作,突出了它积极主动的战斗热情和乐观勇敢的革命精神。
(4)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①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摔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抱”“摔”“恶狠狠”分别赋予狂风以人的行为和思想感情,突出了暴风雨来临的时候狂风势力的猖獗。②“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抓住”“熄灭”把大海当人来写,以拟人手法突出了大海巨大的声势和强大的力量。
(5)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方法和表达效果。“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两个“暴风雨”运用词语反复,以强烈的感情表现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和呼唤,强调了革命暴风雨已近在眼前,历史潮流不可逆转。(6)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祈使句的形式鼓舞人心,这是革命者掷地有声的战斗宣言,表达了自信豪迈的战斗情怀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也是革命者从胸臆中迸发出来的对人民群众的革命召唤,号召人民行动起来,去迎接一场伟大的“暴风雨”般的革命。这两句话是对时代精神的传神写照和高度概括。
故答案为:(1)海鸥“呻吟”“飞窜”“恐惧”“掩藏”,海鸭“呻吟”“吓坏”,企鹅“胆怯”“躲藏”,这样写是为了与海燕“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海燕的英勇、乐观。
(2)是为了点明海燕所处的环境,烘托海燕的战斗雄姿,突出海燕的高大形象。
(3)拟人。以“歌唱”“冲向”“迎接”等词语,赋予波浪以人的行为动作,突出了它积极主动的战斗热情和乐观勇敢的革命精神。
(4)①“抱”“摔”“恶狠狠”分别赋予事物以人的行为和思想感情,突出了狂风势力的猖獗。②“抓住”“熄灭”以拟人手法突出了大海巨大的声势和强大的力量。
(5)运用反复,以强烈的感情表现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和呼唤,强调了革命暴风雨已近在眼前,历史潮流不可逆转。
(6)表达了作者急切要求惩治腐恶的义愤,渴盼经受革命风暴战斗洗礼的愿望,召唤革命者奋起斗争、搏击风暴、挣脱桎梏、赢得解放的豪情,肯定革命或迟或早总会发生并将取得胜利的信念。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分析对比写法。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2)本题考查对环境描写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景物描写的作用: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景,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二、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三、展示人物性格,人物周围的环境,能够展示一个人的身份、气质、个性等。四、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作品中描写景物,作者往往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五、奠定感情基调,为下文打铺垫。
(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4)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特别是动词、形容词和副词。注意观察该词的特点,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属于哪种刻画方法,如何表现了陈述对象的什么特点,表达了文中人物或作者的什么情感态度。
(5)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方法和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在语言写作时表达方法的集合。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6)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在阅读中可以采用依据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感情色彩强烈的句子等方法设身处地去读、去想,入情入境,能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11.【解析】【分析】(1)从“胸口受了伤,羽毛上染着血迹”等可以看出鹰伤得很重,是在天上受的伤,联系下文分析,鹰虽然伤势严重,但却一点也不后悔,反而还非常自豪,因为它曾经顽强不屈地与敌人搏斗过,它甚至在临死之前还使出全身的精力喊叫,鹰的死非常壮烈,让人动容。因此文章第三,四段描写鹰受伤的情形及表现的作用是:写出了鹰受伤之严重,突出了鹰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为最后一节鹰发出壮烈的悲歌做铺垫。
(2)该首散文诗通过鹰和蛇的故事,塑造了两个对比强烈的鲜明形象:一只会爬行的蛇和永远高飞的鹰。从对比中作者突出了鹰之高大,蛇之渺小;鹰之高尚,蛇之低俗;鹰之英姿,蛇之丑陋,鹰之奋不顾身;蛇之贪生怕死。作者对这两形象的态度也非常鲜明。在理解鹰的形象的基础上再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分析,鹰追求的是一种为了自由和光明与反动派英勇战斗的生活,流露
出鹰无比自豪的战斗豪情和对苟安者的蔑视。
(3)“阴暗的山谷气闷不堪,散发出腐臭的气味”,这是蛇的生活环境,虽然它不尽如人意,但蛇却安分守己的呆在这里,因为它惧怕战斗,惧怕死亡,而鹰哪怕是受伤甚至死亡都不愿呆在这样污浊的环境里,因为它所追求的是广阔、自由的生活环境。因此鹰的追求和蛇的追求形成鲜明的对比,这里通过对蛇生活的阴暗、腐臭的山谷的环境描写来反衬鹰对重返广阔自由的美好天空去战斗的渴望之情。
(4)联系前文内容(鸟的生命只能维持两三分钟)分析,鹰是在生命垂危、临死之前振作精神喊出来的。鹰这一生,美好地生
活过,懂得什么是幸福……也英勇地战斗过……看见过天空,它为了追求美好,追求幸福,追求自由,身负重伤,但它无怨无悔,甚至在临死前还使出全身的精力叫喊,希望能够再飞到天上去一次,并表示战斗是多么幸福啊这样的感
慨。综上所述,最后的喊叫展现了一个热爱自由、向往光明、渴望战斗的英雄形象。
(5)结合文章内容及写作背景分析,“鹰”象征敢于追求光明和自由的革命勇士,“蛇”象征满脑袋市侩哲学的庸俗小市民。
【点评】(1)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这两段内容,然后再结合全文内容及主旨分析这两段的作用。(2)前一问要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用简洁、恰当的语句概括出来。后一问则要通过鹰的动作、语言描写进行体会,把握。
(3)解答此题,首先要分析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然后再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分析其作用。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第一问要结合上文概括作答,第二问则要通过分析鹰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进而概括鹰的形象。
(5)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诗歌的形象一定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而要把握诗歌的象征意义,则需要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进行分析。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海燕教案
新蔡县李桥中学主备人:罗雪琴 审核人:教务处八年级人教版语文下
《海 燕》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领会作品深刻的象征内涵,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品的诗情、诗理和诗味,品味本文语言激越奔放强烈的特点;体会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对革命斗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有一定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无畏而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点:
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教学难点:
本文的象征意义。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雷电颂》中的风、雷、电的形象导入。
在第7课,我们学习了《雷电颂》谁能说说文中的风、雷、电代表了什么呢?可以说,在革命战争年代,在白色恐怖时期,我们的革命先烈常常借自然界中生物的呼喊来表达对革命的向往与呼唤,比如,前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家高尔基就是借海燕对暴风雨的呼唤来表达对革命的渴望。那么作者高尔基是怎样借海燕对暴风雨的呼唤来表达对革命的渴望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高尔基所写的《海燕》吧!
二、新课研读
1.形象感知,领略海燕风采。教师出示“海燕形象图课件”,让学生认识、感受海燕的形象,让学生对海燕有初步的认识。
2.熟悉背景,把握时代脉博。(让学生知道高尔基为什么要写对海燕进行歌颂)
(1)让学生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向全班同学作一交流。
(2)教师总结: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也是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生于木匠家庭,四岁丧父,十岁就为生活所迫,走向社会,到处流浪。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等,备尝人间苦难。他亲眼看到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压迫和剥削,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他第一次投稿时具名为马克西姆·高尔基(俄文意为“苦难”)。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和 1
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本文是一篇著名的散文诗,是高尔基早期的代表作品。它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夕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的革命运动正不断高涨。高尔基参加了种种反沙皇统治的斗争,发表了尖锐抨击沙皇的演说。他根据自己的斗争经历,写了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又译为《迎春曲》《幻想曲》),《海燕》就是其中的末尾一章。它的发表具有极大的宣传性和号召力,受到了列宁的高度重视和称赞。
3.整体感知,描摹活动场景。
(1)朗读课文,并在班上交流。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的处理。
教师个别指导:
示例一:“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在飞翔。”中“高傲”要重读,语速要快一些。
示例二:“――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要带着满腔激情来读,“更猛烈”要重读。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并讨论:
本文是一首感情强烈的抒情散文诗,以是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画。请同学们思考海燕在几个不同的场景中活动,在这几个不同的场景中海燕又有什么表现?
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
全文给我们展示了三幅不同的画面,海燕在这三幅典型环境中活动,其形象逐步完整、鲜明:第一幅,风卷云集,海燕高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第二幅,暴风雨迫近,海燕博风击浪,迎接暴风雨的到来;第三幅,暴风雨将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呼唤暴风雨。这三幅场景以时间为序,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逐步展开。
4.品味探究,赏析艺术形象。
(1)学生自主品味。
同学们,你们读了本文后,你觉得海燕在你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要求:学生发表自己的言论,在同学间交流自己的感悟。
(2)学生细读课文,画出本文中正面描写海燕形象的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作用。
示例一:“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
赏析:这一句从两方面来写。一是从形状、颜色角度写,既表现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又在大海背景上现出一点亮色,使人看到光明和希望;二是从行动角度写,形容海燕藐视恶劣环境的英勇气概。
示例二:第二、三段。
赏析:先承前面的“飞翔”而来,以瞬息交替的动作,写海燕的勇敢低飞,又迅疾高翔的矫健雄姿。而后从声音角度写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示例三:第九、十段。
赏析:再现前面对海燕的描写,又用比喻补写海燕形象。在这里,作者绘形绘声地描写了海燕在海浪与云空拚搏的背景里,“叫喊”“大笑”“号叫”,显示其欢快、豪状;海燕从“飞翔”到“飞舞”,从“直冲”到“穿过”,从“碰着”到“掠起”更显出其敏捷、勇猛。
示例三:文章的最后三段。
赏析:这是写海燕的呼喊,写它的两次大声疾呼,表达了海燕作为报讯者的欢快之情,作为胜利预言家的豪迈情怀。
海燕的形象终于随着暴风雨的渐次迫近而更加鲜明、完整。
(3)学生齐读课文同,深入体会海燕形象。
三、师生共同归纳海燕形象
全诗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来临时勇敢、乐观、大声疾呼形象的描写,再现了一个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先驱者的形象。
四、布置作业
课后的“研讨与练习1-3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感知了海燕形象,知道了作者是如何来描写海燕的,那么作为诗的语言,又是怎样来表达作者的感情的呢?本节课,我们共同探究这一问题。
二、新课研讨
1.指名朗读课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读出激情雄浑的气势。
2.理解本文深刻的寓义,即象征手法的运用。
(1)学生回忆在《雷电颂》中所讲的象征手法,教师强调:本文的作者也运用了象征手法。即象征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问:本文的“大海”、“乌云”、“闪电”等事物以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呢?
(2)以小组为单位,分类总结自己在文中所勾画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深入探究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讨论明确:
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暴风雨象征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一场酝酿中的推翻沙皇独裁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海鸥”、“海鸭”、“企鹅”这一组意象群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它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写海鸥“呻吟”“飞窜”“恐惧”“掩藏”,海鸭“呻吟”
“吓坏”,企鹅“胆怯”“躲藏”的惊恐万状的丑态,正是为了与海燕“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海燕英勇坚强、乐观自信的形象,作者对它们进行了无情的鞭挞;乌云、闪电、雷声、狂风这一组意象群象征反革命的黑暗势力,写它们的猖狂是为了点明海燕所处的险恶的环境。
此外,本文还两次写到大海与风、云、雷、电展开了殊死搏斗,反映了1905年革命前夕革命与反革命斗争的日益激化;大海最终战胜乌云、闪电,象征了无产阶级革命必胜的前途。
三、归纳总结本文:
作者对海燕搏风击浪,勇敢、乐观、坚强的描写,赞扬了像“海燕”一样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鞭挞了“海鸥”“海鸭”“企鹅”式的形形色色自私、怯懦的不革命者以及以“乌云、狂风”为代表的反革命势力,表现了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四、《海燕》中的象征及相似之处
海燕(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
暴风雨(俄国人民反沙皇专制的斗争)
大海(俄国广大的革命群众)
风、云、雷、电(沙皇的统治势力)海鸥、海鸭、企鹅──自私怯懦的不革命者乌云、狂风──反动势力
大海──广大人民群众
本体象征体相似点
大海波浪:人民群众歌唱、冲、迎接海燕:革命先驱者渴望、敏感、深信海鸥海鸭企鹅:机会主义者、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窜、呻吟、躲藏风云雷电:沙皇的反动势力压、恶狠狠暴风雨:席卷一切的革命运动激烈
第四篇: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威尼斯商人》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话剧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关注和了解各种文艺表现形式的能力与兴趣。2.了解戏剧冲突在话剧中的作用。
3.理清剧本的思路,把握人物关系,把握情节的发展脉络(即写作思路)。4.了解莎翁作品的语言特点。[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体会“话剧是说的艺术”。
2.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演)课文,以读(演)来体会人物,把握情节的发展。3.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认识夏洛克这个人物,体会莎翁是怎样表现这个人物的。4.训练学生把握戏剧冲突的开端、发展及高潮,进而了解话剧的戏剧冲突。[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诵读与研究学习相结合。媒体设计
准备二三分钟有关莎士比亚生平、作品的媒体资料。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戏剧文学和电影文学。首先,让我们走进在世界话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戏剧大师——威廉·莎士比亚的喜剧世界,来领略莎士比亚的语言魅力,领略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魅力,领略话剧艺术的独特之美。今天,我们学习莎士比亚代表作品之一的《威尼斯商人》。
(解说:简要概括本单元学习内容,让学生对本单元课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而后引出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
二、解题
《威尼斯商人》是一部扣人心弦、引人人胜的喜剧。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主要作品有悲剧:《哈姆雷特》《李尔王》《奥塞罗》《罗密欧与朱丽叶》,喜剧:《第十二夜》《无事生非》《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等;诗歌作品:十四行诗150多首。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速读全文,掌握生字词。
(2)概述全文内容,讨论戏剧冲突。
开,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解说:戏剧冲突是话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先概括课文内容,而后理解、体会人物关系和戏剧冲突。见卡片①。)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1)学生分组讨论段落、层次。
这场戏以鲍西娅上场为转机,分为前后两半。前半场主要是夏洛克的戏,他执意报复,一定要按约处罚;后半场是的西娅的戏,她智挫夏洛克,最后取得胜利。
(解说:通过学习、讨论,把课文的层次分清;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分析段落与层次,这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接下来的人物分析和戏剧冲突解析的进行。)(2)学生分组讨论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及人物关系,找出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明确:夏洛克是这场戏的主要人物。他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高利贷吸血鬼的典型。他具有贪婪、固执、残酷的本性。同时,他也是一个在基督教社会里受欺侮的犹太人。夏洛克对安东尼奥的报复有合理而又复杂的动机。人们对夏洛克,既鄙夷他的贪婪,憎恨他的残酷,又多少同情他所受的种族压迫和屈辱。
鲍西娅是莎翁创造的人文主义妇女的典型形象。她的性格在这场戏的矛盾斗争中得以充分展示。面对矛盾,她表现出人文主义者的果敢、沉着、博学和聪慧。她利用智慧取得了法庭斗争的主动权,并一步步揭露夏洛克的面目,三步棋即给夏洛克以致命的打击。(3)体会莎剧丰富多彩的语言。
夏洛克在前半场舌战中,有时用反诘方法进行反驳,有时冷嘲热讽,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语言却很鄙俗,充满商人口语,如“耗子”、“张开嘴的猪”、“忍不住要小便”等,而判决后,处处不离一个“钱”字,表现了他拜金主义的本性。鲍西娅的语言是诗与哲理的结合,语言明快简明,既表现了人文主义者的思想,又符合其律师的身份,果断干练,聪明博学。(解说:话剧通过对话就可以知道人物关系,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人物关系,不仅能够让学生弄清课文中的人物性格、思想、立场,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最好途径。见卡片②③④。)(4)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戏剧冲突,找出戏剧冲突的关键词。如:“威尼斯的法律”、“一磅肉”等,充分理解这些关键词在戏剧冲突中的作用。
(解说: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戏剧冲突,让学生了解戏剧冲突在话剧中的关键作用,进而充分了解话剧艺术。找关键词对了解话剧的戏剧冲突有很大的帮助,也为下节课着重学习戏剧冲突奠定基础。)3.课堂训练。
针对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的问题,教师可以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在训练中解决问题。练习题如下:
(1)夏洛克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他是否像公爵所说的那样是一个“心如铁石”、“不懂得怜悯,没有一丝慈悲心的不近人情的恶汉”?(2)夏洛克为什么对安东尼奥如此仇恨,以至于不要高额的回报而非要安东尼奥的命不可?(3)你如何看鲍西娅这个人物?(解说:通过以上的课堂练习,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话剧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4.课堂小结。
中人物性格是“说”出来的,人物关系也是'说”出来的,话剧是“说”的艺术。此外,我们着重分析了剧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这就为下节课我们学习戏剧冲突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解说:回顾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同时也让学生知晓、明确了下节课的学习重点。)5.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理解人物性格。(2)找出代表人物性格的语句。(3)完成课后练习题二、三。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上节课我们着重学习、分析了《威尼斯商人》中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莎士比亚是怎样设计《威尼斯商人》的戏剧冲突(悬念)的。
二、研习课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学生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充分体会人物性格,感受戏剧冲突。
(解说:让学生充分体会话剧是“说”的艺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接下来的欣赏品味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2.欣赏品味。
这篇课文是《威尼斯商人》的高潮部分,所有的戏剧冲突都最后集中在这场戏里。故事充满悬念,十分紧张,丝丝人扣,令人欲罢不能。莎翁的语言诙谐、优美,富有感染力,富有音乐美;行文娴熟,紧张中含有轻松,轻松中暗藏杀机。
这场戏围绕要不要“按约处罚”展开冲突。开端便剑拔弩张。公爵试图规劝夏洛克这个“心如铁石”、“不懂得怜悯,没有一丝慈悲心的不近人情的恶汉”“放弃这一种处罚”。然而,他得到的回答却是“我喜欢这样”、“我对于安东尼奥抱着久积的仇恨和深刻反感,所以才会向他进行这一场对于我自己并没有好处的诉讼”。
对于公爵的规劝,夏洛克理直气壮,对基督徒们进行了深刻、淋漓尽致的批判与揭露。“我可不可以对你们说,让他们自由,叫他们跟你们的子女结婚?为什么要在重担之下流着血汗?让他们的床铺得跟你们的床同样柔软,让他们的舌头也尝尝你们所吃的东西吧!”“我也可以回答你们:我向他要求的这一磅肉,是我出了很大的代价买来的;它是属于我的,我一定要把它拿到手里。您要是拒绝了我,那么让你们的法律去见鬼吧!威尼斯城的法令等于一纸空文。”巴萨尼奥的劝说和怒斥都无济于事,主动权在夏洛克手里。(解说:在研习时,如能结合剧本前面的内容就更好了。如那段夏洛克的经典独白。见卡片⑤。)鲍西娅假扮法官上场,前面的冲突暂时得以缓解。她也力劝夏洛克“慈悲一点”,可夏洛克不答应,并强调法律铁面无私。主动权还在夏洛克手里。
故事到此已经陷入僵局,鲍西娅欲擒故纵,夏洛克自以为得计,“屠刀”高高举起。而沙翁此时把观众的注意力一下子引到别处。通过巴萨尼奥之口(“把法律稍为变通一下,犯一次小
小的错误”)为鲍西娅赢得主动。“在威尼斯谁也没有权力变更既成的法律;要是开了这一个恶例,以后谁都可以借口有例可援,什么坏事情都可以干了。”她要维护法律的尊严。事件的主动权在悄悄易主。
鲍西娅的话赢得了夏洛克的夸赞。“一个但尼尔来做法官了!真的是但尼尔再世!聪明的青年法官啊,我真佩服你!”“啊,尊严的法官!好一位优秀的青年!”“啊,聪明正直的法官!想不到你瞧上去这样年轻,见识却这么老练!”“公平正直的法官”“博学多才的法官!判得好!”夏洛克每一次夸赞,都是在把自己引到死胡同。主动权完全交给了鲍西娅。情节发展到高潮后,陡然一转,夏洛克走进了他自己建造的坟墓。法律让他有权杀人,也让他倾家荡产。主动权彻底把握在鲍西娅的手里。
(解说:在欣赏品味中注重分析冲突的形成、发展、高潮和解决。在话剧中,故事的发展就是靠戏剧冲突的发展来完成的,人物性格也是在冲突中完成的。)3.课堂练习。
针对戏剧冲突,教师可布置以下练习题:(1)引起戏剧冲突的关键是什么?(2)文中鲍西娅的出场起到了什么作用?(3)课文中的矛盾(戏剧冲突)是怎样解决的?(解说:进一步让学生了解话剧中的戏剧冲突。)4.课堂小结。
本节课着重研习了《威尼斯商人》的戏剧冲突。通过学习《威尼斯商人》,同学们初步了解了话剧艺术的特点,了解了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在话剧中是如何表现的,这对我们今后学习、欣赏话剧艺术有很大的帮助。
(解说:对所学的课文做一个总括,进一步强化学生了解话剧艺术的特点。)
三、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找出课文中能够体现人物性格的词语,认真玩味人物语言的特点。3.排练并演出这场戏。
(解说:回味课文内容,了解下节课的内容,为下面的学习打基础。)[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威尼斯商人 夏洛克
↑
安东尼奥←法律←鲍西亚 第二课时
公爵能不能让夏洛克放下“屠刀”? 鲍西娅能不能阻止夏洛克的恶行? 夏洛克能否破产?
陈毅市长
教学预期目标:
1、初步了解戏剧的相关知识,着重了解矛盾冲突设置及作用,领会潜台词的意思。
2、让学生组织表演话剧,使学生达到“课标”提出的“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的要求。
3、透过个性化的语言了解人物的性格,把握人物形象,特别是通过陈毅市长的语言谈话交际的艺术。教学设想:
学生课前分成四个小组排练该话剧,课堂上,学生表演完一段,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
道具准备:条幅、服装、化学实验器材、电话、门铃、花草、手表、蜡烛、化学图表等。预想之难点:
1、学生非专业演员,表演难免有不足之处。
2、服装及人物的方言难以达到要求。
3、时间可能不够。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三国演义》中“舌战群儒”导入。
二、新课探究:
简要介绍话剧,着重介绍戏剧的矛盾冲突和有关写作背景。
(一)一小节探究: 课本剧表演:
导演: 林秋萍 演员:王景芳饰陈毅,谢宝龙饰齐仰之 问题探究:
1、导演介绍:你在排这一出戏时提醒演员该注意什么问题?
2、这出戏一开始就提出一个什么矛盾?
3、这出戏一开始,齐仰之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过渡:面对一道连门都难进的难题,陈毅市长该如何解决呢?请看第二幕:
(二)、第二小节探究: 课本剧表演:
导演: 杜燕芬 演员: 杜京展饰陈毅,昕辉饰齐仰之 问题探究:
1、导演介绍:你认为他们表演成功吗?精彩之处何在?又有何欠缺?
2、陈毅市长如何解决进门难这一矛盾?进门之后又碰到什么难题?
3、陈毅市长引用刘禹锡的《陋室铭》有何作用?
过渡:门是进了,可这三分钟怎么可能谈成这么一件大事呢?这可怎么办呢?请看第三幕:
(三)、第三小节探究: 课本剧表演:
导演: 林翠娥 演员: 谢珊珊饰陈毅,谢雅玲饰齐仰之 问题探究:
1、陈毅市长如何解决这个“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的时间难题呢?
2、陈毅市长为什么主动提出“三分钟已到”“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这个问题呢?
过渡:破解这两个难题之后,陈毅市长又如何去说服这样一个不问政治的学者来参加国家建设呢?请看:
(四)、第三小节探究: 课本剧表演:
导演: 王福雄 演员: 杜秋虹饰陈毅,林丽玉饰齐仰之 问题探究:
1、陈毅市长提出齐仰之对哪门化学一窍不通呢?这个说法采用什么修辞手法呢?其言外之意是什么?(介绍潜台词,并分析文中其他潜台词。)
2、齐仰之是否爽快地答应了陈毅市长的请求?摆在陈毅市长面前的又是一个什么矛盾?他又如何解决呢?
三、整体感悟:
人物形象分析:看完这出戏,作者所塑造的陈毅、齐仰之各是一个怎样的人?从那里可以看出?
矛盾冲突探究:围绕“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这个问题,文章设置了一个又一个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的设置在该话剧中有什么作用呢?
能力探究:陈毅市长面对一个个难以解决的矛盾冲突,巧妙地运用高超的谈话艺术打动了一个固执清高的学者,你觉得你可以从陈毅市长身上学到哪些谈话艺术
四、结语。附:板书设计: 矛盾冲突 如何解决
1、难进门 亮出市长身份
2、谈话难、时间短 激将法
3、难以说服 动之以情
《一 厘 米 》
内容简析
文章讲述了一位艰辛的母亲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形成纯正、善良、高贵的品行,不倦而持久地努力,以微薄的心力构造庞大的工程,描绘了这个母亲内心的苍凉和对孩子锲而不舍的挚爱。这篇课文是百集电视连续剧《咱老百姓》的节选,所写的是一件小事,却反映了一个严肃的主题:如何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灵,如何培养孩子的精神人格,一个人应该怎样对待尊严的问题。创意说明
本文是刻画伟大母爱的好文章。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发挥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合作的探究精神。小说的学习一直讲究体会和个人感悟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设置问题,推进学生的学习活动,并善加指导。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本篇文章的主题内涵、语言特色,而且要教会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以便学生在日后的小说阅读和鉴赏中学会迁移,进而拓展探究能力。活动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一些生僻字词的用法,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
2、了解小说的有关知识,明白作者如何通过这种体裁表情达意。
3、通过作者对文中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4、文章使用了许多写作手法来加强表达效果,掌握其精髓,并正确、灵活地运用。◆过程与方法
1、教师深情朗读部分片段,并详细讲解这些内容如何表达、升华作者的思想。
2、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加以理解,明白课文中女主人公的作为。
3、组织讨论,学生从自己的感受探讨母爱的无私、伟大。
4、结合其他关于母爱的名篇,谈如何从细微处来表情达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伟大,从内心深处激起对母亲以及其他亲人的热爱。
2、使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社会环境对人的成长以及发展的巨大作用,引导学生摈弃从社会中沾染的不良习惯与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活动时间 1课时 课前学习
通过查阅书籍或网络搜索等方法了解作者毕淑敏及其主要作品。活动过程 初读•感知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生命和尊严哪一个更重要?
(只引导学生讨论,教师不给予评价。)各抒己见。【点拨】人的尊严与生俱来,如同生命一样宝贵。词典上对尊严解释是:“尊贵而庄严的身份和地位”,其实,真正的尊严决不取决于身份和地位。尊严是高尚的人的一种价值观,一
种自立奋斗的精神。《一厘米》讲的就是一个关于尊严的故事。聆听、感悟。3 阅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分小节概括故事情节。阅读,思考。4 组织交流、评价。讨论,交流。精读•理解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剧中的妈妈陶影为了1厘米而斤斤计较,是不是太小题大做了? 思考,讨论。2 组织辩论。分组,辩论。主持、参与、评价。自评、小组互评。本剧要表现的主题到底是什么? 思考,讨论。5 组织交流、评价。交流,评价。品读•探究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妈妈陶影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根据剧中的台词加以概括。思考,小组讨论。2 组织交流、评价。各抒己见。赏读•延展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有人认为:陶影为了这“一厘米”费了这么大的周折,根本没有必要,她完全还有更好的方式可以解决问题。你能替陶影出些什么主意呢?
【提示】她可以直接找公园领导说理;如果认为公园红线有问题,她可以用尺子量出红线的高度,用铁的事实说话„„ 思考,小组讨论。请看下面的报道,然后从“尊严”这一角度出发,对此事发表你的看法。
某建筑工地上一民工班的班长,65岁的陈××,因工头欠下民工的班81510元工钱不给,爬到吊塔顶上准备跳下来自杀。工友们苦劝,他不下来;儿子赶过来苦劝,他仍不下来;3个多小时之后,工程项目部来人,在工头保证发给他工钱时,陈××才走下吊塔。刚下来陈××就朝在场的工人们扑通一跪,颤抖着说:“给各位添麻烦了。”
【提示】有人认为,一位65岁的老人,拿回本该属于自己的那一点血汗钱,却因自己的“寻死”麻烦了工友而给他们下跪,为了钱居然不要自己的尊严!真可悲。(你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各抒己见。板书设计 一厘米
高潮 结局
送票 —— “逃票” —— 投书报社 —— 矛盾解决 开端 发展 备课资料 作者简介
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
奖30余次。
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
《藤野先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和组织材料,学习抓住人物特征,通过具体事例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体会、理解文章含义丰富的语言,掌握文章叙事线索。
3.体会作者对老师的崇敬之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二.教学重点、难点:
1.明确文章的线索,探讨文章的主题。
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归纳其性格特征。3.联系材料,领会作者弃医从文的情感因素,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三.教学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让学生说说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并阐述理由。(有老师、父母、朋友、还有偶尔相识的陌生人)
再让学生说说在成长中,哪件事最让你难忘?
由学生的回答导入文章。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讲述了他与先生的交往。鲁迅先生怀念藤野先生的原因与我们刚才所讲的原因是不是一样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看课文。2.复习有关《朝花夕拾》的知识。让学生说出已经学过的两篇课文的名称。然后说说在《从》《阿》及《藤野先生》三者之间的先后顺序。
顺序是《阿》《从》《藤野先生》,作品是按照作者成长的经历来排列的,《朝花夕拾》是一本回忆散文集。
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速读课文。1.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哪些事情?
(2)文章重点写了发生在哪里的事情?此外还写了什么地方的事情?你能说出文章中的地点变化吗? 2.明确:
(1)文章以作者在日本仙台求学的经历为线索,写了作者在日本求学的一段经历,即写了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时藤野先生的关心,匿名信事件,幻灯片事件即离开仙台等一系列事情。
(2)重点写了发生在仙台的事情,此外还写到了东经等地的事情。文章中的地点变化:东京——仙台——中国。三.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是文章的叙事线索,以次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划分 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3):在东京的所见及去仙台求医的缘由。
第二部分(4-35):在仙台学医,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及弃医从文的经过。
第三部分(36-38):回国后对藤野先生的思念。四.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朗读课文前三段,体会鲁迅文笔特点。2.讨论交流:
(1)这部分文字所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2)作者对所描写的对象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你能够通过具体的语句来分析吗? 明确:
所描写的对象是“清国留学生”速成班的其他成员。对他们是一种厌恶之情,这是从他们逛公园,赏樱花,梳辫子,学跳舞等事情中可以看出。这也许也是鲁迅为什么要离开繁华的东
(3)一些段落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明确:
比喻、反语的巧妙使用,使文章语言幽默,风趣而又不失力度。文章中这样描写“清国留学生”:“但花下„„实在标致极了”
这段文字在准确地形容与细致的描写的基础上,作者还把“清国留学生”的精神风貌刻画出来了,本来是担当着救国重任的留学生,到东京之后,则不思进取,反而追逐时髦,将头发弄得油光可鉴,尤其可悲的是,始终不忘记那条象征落后和耻辱的大辫子,反而将其弄得十分醒目,令人恶心。文章用比喻和反语夸张,将讽刺之情巧妙地流露在字里行间。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的教学内容,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文章的主题是记叙在仙台求学及与藤野先生交往的经历,那主要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呢?说说藤野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呢? 明确:
文中主要写了修改订正讲义、订正解剖图、担心我怕鬼、问中国女人裹脚等四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关心、严格要求以及对学术的孜孜不倦的求实精神。2 作者初见藤野先生时,藤野先生是什么样子的?
明确: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夹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通过肖像描写,写了他的穿着,穿插了他穿衣服的掌故,表现了藤野先生是一个不注重穿着的人,生活朴素、简单。3 朗读第24-31段,思考,这一部分写了那几件事?从中可以反映出作者何种思想感情?请用文章中的语言说明。明确:
写了两件事,即匿名信事件,幻灯片事件。
鲁迅先生对自己到仙台学医的动机,在《呐喊》自序中写到“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有促进了国人对维新的信仰。”可见他是怀着救国救民的思想选择了医学这一职业的。可是,当在学医的过程中,看到了枪毙中国人的影片后,而且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鲁迅受到了极大的刺激,于是促进了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产生。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要紧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是做毫无意义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素,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首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看电影受刺激,固然是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但不能理解为偶然因素,如果我们分析当时的社会状况,鲁迅先生的思想转变还有起深刻的社会原因,这就是当时的社会潮流。早在弘文学院学习时,他就常和许寿裳等探讨如何改变“国民性”问题,考虑如何提高国民素质,期间还受到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的影响。我想现在肯定有些同学会有想法,本文题目是藤野先生,为何写这几件事?
明确: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滋事是给藤野先生做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影事件是作者告别藤野先生的直接原因。总之,这些材料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民族偏见的品质有密切关系。同时还表现了作者那份强烈的爱国热情。
一 到35段,已经完成了对藤野先生的回忆,为什么作者还要说自己回国以后的一些感想呢?
讨论明确:此部分一方面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影响之大,另一方面表现我在实践自己弃医从文的誓言。朗读这一部分,画出我对藤野先生思念的句子我影响之大的句子以及表现我实践自己弃医从文的句子。结合课后练习一,文章以回忆藤野先生为主,为什么还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我在日本的遭遇和思考呢?
从整篇文章的结构来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虽说也贯穿着作者的爱国注意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写对东京学习环境的厌恶,离开东京到仙台,是写与藤野先生结识的前因,接下来写仙台的学习生活,基本上与藤野先生有关,而且作者着力正面描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写匿名信的寻衅和看电影所受到的刺激,这些事或是与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或是衬托出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诚、在那种环境下的难能可贵。所以,这样一位没有民族偏见的老师,也是鲁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来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从这点看,我们教材倾向于第一种观点。三 小结:
课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鲁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暗线组织材料,体现了藤野先生崇高的精神和鲁迅深切的爱国感情。文章语言精练,幽默而又犀利,抓住了人物的特征,生动而又传神,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好好借鉴,用我们的笔记住我们最怀念的人。四 板书设计 藤野先生
明线: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没有民族偏见——怀念先生
添改讲义 纠正解剖图 关心实习问中国女人裹脚
暗线:鲁迅的爱国情感——弃医从文
《生命与和平相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认识犹太人的民族精神。2.了解犹太人的才能和愿望。3.概括出戴维的优秀才能,并进一步归纳出其优秀才能的根源。4.探究课文逐步深入地描写人物的写法。5.体会文章语言凝重的特点。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1.整体感知课文,初步把握散文写的一个人是谁,一个家庭是哪一个家庭,一个民族是哪一个民族。2.把握作者的思路,讨论文章的层次结构。3.归纳文章所表现的戴维的优秀才能。
教学过程: 1.以《辛德勒名单》等反映二战期间犹太人悲惨历史的影片(或介绍以色列)导入新课,简介作者。2.结合“预习提示”明确阅读要求。3.阅读全文,要求(1)弄清散文写的一个人是谁,一个家庭是哪一个家庭,一个民族是哪一个民族。(2)找出文章中能清晰地体现作者写作思路的几个关键句子,理清文章思路。(3)讨论课后“思考和练习”第二题的第1和2两个问题。4.讨论阅读要求(1)和(2)。要求(2)的关键是找出“这个对语言有着特殊敏感、对一切新鲜事情兴趣盎然的青年,尚不满28岁,何以具备一旦向往,便锲而不舍地追求的气概与能力”这个问句以及表明访问行程的语句。进而理清文章的结构。5.精读课文第一部分。(1)朗读第一段,概括主要内容。(提醒“今天”一词的前后内容的不同)
(2)在前面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讨论“开头为什么从‘迫害’‘杀戮’说起?”(提醒“今天”一词的前后内容的比照)6.研读课文第二部分。(1)朗读课文第二部分。(2)讨论“课文从哪些方面充分展现戴维的语言才能?”(3)讨论课文除了表现戴维的语言才能外,还表现了他的什么才能? 7. 总结,布置作业。(1)阅读课文第三部分,思考戴维产生优秀才能的根源。(2)课外阅读有关书籍和查阅有关资料,进一步了解犹太民族。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1.精读课文第三部分,讨论、归纳戴维具有优秀才能的根源。2.结合全文讨论犹太人的民族精神,了解犹太人的才能和愿望。3.探究课文逐步深入地描写人物的写法。4.体会文章语言凝中的特点和丰富的内涵。
教学过程:1.交流课文阅读和查阅资料的内容。2.研读课文第三部分。(1)朗读、讨论、归纳出戴维优秀才能的根源。(提示:家庭环境与社会教育,成长历程等,注意讨论语段)(2)结合“思考和练习”第三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概括所揭示的戴维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3)结合讨论“思考和练习”第二题第3个问题,归纳散文的主题。
3.结合全文讨论犹太人 的民族精神,了解犹太人的才能和愿望。4.总结全文。(1)探究课文逐步深入地描写人物的写法。(2)体会文章语言凝重的特点和丰富的内涵。
5.课堂练习。完成“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组织讨论,推举小组代表发言。
《热爱生命》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踉跄、窒息、辗转、吹毛求疵、奄奄一息”等词语。
2.了解杰克·伦敦的人生及创作经历,把握小说富有传奇色彩的情节结构。
能力目标
1.体会小说细腻的心理描写和逼真的细节描写。2.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及其象征意味。
德育目标
体会小说主人公坚韧顽强、不畏艰险的性格特征,培养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理念。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体会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2.体会小说的象征意义。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说起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我们自然会想到他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和拼搏中蕴蓄生命的北方小说。北极地带严寒自然情境中毅力坚强的人们,传递着的是撼人心魄的力量。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热爱生命》,去了解一个美国西部淘金者绝境求生的艰难历程。(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杰克·伦敦(1876~1916)美国小说家,生于加利福尼亚旧金山一个破产农民家庭。他从幼年起就不得不出卖体力养活自己。他当过牧童、报童、童工、工人、水手。他还参加过1893年大恐慌中失业大军组成的抗议队伍,以流浪罪被捕入狱,罚做苦工几个月。出狱后,他一边拼命干活,一边刻苦学习,广泛涉猎达尔文、斯宾塞、尼采和马克思等人的著作。他曾考进加利福尼亚大学,一年后辍学。后来受了阿拉斯加淘金热的影响,加入了淘金者的行列,却因病空手而归,但带回了北方故事的丰富素材。从此,他埋头写作,成为“出卖脑力劳动”的职业作家。
杰克·伦敦从1900年起连续发表了许多短篇小说,通称为“北方故事”,是他的成名之
政治幻想小说《铁蹄》等许多中长篇小说和散文集,深刻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和罪恶,有力地控诉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公开号召用阶级斗争和武装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杰克·伦敦在十几年创作生涯中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150多篇中短篇小说和大量文学报告集、散文集和论文。其中比较优秀的还有《荒野的呼唤》《白牙》《天大亮》《月谷》《墨西哥人》和受到列宁赞赏的《热爱生命》。1916年杰克·伦敦在精神极度空虚和悲观失望中自杀身亡。
三、疏解下列字词。
嶝岩(chán):高而险的山岩。
踉跄(liàng qiàng):走路不稳。
辗转(zhǎn zhuǎn):①(身体)翻来覆去。②经过许多人的手或经过许多地方。
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
吹毛求疵(cī):故意挑毛病,找差错。疵,缺点、毛病。骸骨(hái)鲦鱼(tiáo)窒息(zhì)整体感知
1、复述故事情节。
教师提示小说情节:《热爱生命》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美国西部的淘金者在返回的途中被朋友抛弃了,他独自跋涉在广袤的荒原上。冬天逼近了,寒风夹着雪花向他袭来,他已经没有一点食物了,而且他的腿受了伤,鞋子破了,脚在流血。他只能歪歪斜斜地蹒跚在布满沼泽、丘陵、小溪的荒原上,非常艰难地前行着。就在他的身体非常虚弱的时候,他遇到了一匹病狼。他发现这匹病狼跟在他的身后。舔着他的血迹尾随着他。就这样,两个濒临死亡的生灵拖着垂死的躯壳在荒原上互相猎取对方。为了活着回去、为了战胜这匹令他作呕的病狼.最终在人与狼的战斗中人获得了胜利,他咬死了狼,喝了狼的血。最终他获救了,使生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2、小说的主人公在茫茫荒原上面临着哪些生死考验?他为什么能超越极限、战胜病狼而顽强地生存下来? 学生筛选、概括,教师点拨:
主人公所面临的生死考验有饥饿、恶劣的天气(“接下来是几天可怕的雨雪”)、个人体力的极度虚弱、伤病以及野兽的威胁(“这地方的狼很多”)等。他之所以能战胜这些并顽强地生存下来,是因为他坚韧顽强,不畏艰难险阻。他虽然身体衰弱无比。并且时常处于昏迷之中,却有着惊人的意志力。在这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至死搏斗中,人的伟大与坚强也最鲜明地体现了出来。作品所要弘扬的正是这样—种硬汉精神。分析人物形象
在塑造这一人物时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1.共同赏析精彩片段。
(1)抽读52页第二、三自然段写主人公见到驯鹿骨头的段落:
提示:这是在主人公饥饿难忍、无处觅食之时的思维独白和动作描写,一头可爱的小驯鹿只剩下了骨头,他联想到什么呢?(联想到自己,联想到生命是如此脆弱,这说明即使意志坚强的人也有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在同环境和困难斗争的时候也有自身的灰心和软弱,真实地反映了人物的内心。)
那他是否消沉,退缩呢?行动就是最好的证明,即使生肉、碎骨也让他感到欣喜,可见对生命的热爱,对生的渴求。同时他不觉得痛则说明身体的虚弱,反应开始迟钝了。
(2)人和病狼最后较量的情节是小说最为精彩的场面,也是高潮部分,可齐读最后两段:
在这部分中,写到了他的感受,突出了心理活动,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人与狼搏斗的动作、过程。哪些词语或句子用得最精彩?一个濒临死亡的人最后为什么能战胜狼呢?(3)概括主人公的形象。
通过上述对主人公内心世界和细节、动作的刻画,揭示了主人公身处困境却不肯向困难低头,顽强不屈同自然作斗争的坚强意志和热爱生命的深刻主题。同时,主人公也在同自然和自身弱点的斗争中不断磨炼自己坚强的意志和求生的信念,培养了顽强的生命意志和勇敢精神,成为顽强不屈、具有超人勇气的强者。精读品析
1、清揣摩文中显著的象征物“狼”的隐喻。
杰克·伦敦“为生存而拼搏”并获得成功,他喜欢用”狼”自比,小说中的场景构设无疑是他对社会进化论思想的体现。艰难爬行的主人公和一直尾随其后的饥饿不堪、奄奄一息的狼所面临的选择是简单而清晰的:要么战胜对方生存下去,要么被对方战胜,沦为牺牲品。主人公以他坚毅勇敢的性格和顽强不屈的生命意志,在同狼的最后搏斗中取胜,成为真正的“强者”。小说启示人们,生命是神奇而宝贵的,只有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才能让生命光芒四射。
文中的“狼”可以看作险恶的自然环境与自然力量的一种隐喻。
2.“他”是小说的主人公,可文中一直没有名字,是作者的失误吗?谈谈自己的想法。
应该不是,作者用他来代指的是人类,如果加上名字那么代指的就不大明显了,'他'可以指你,也可以指我,而名字就不能代指那么广泛了.合作交流
1.分析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边阅读边圈点批注。
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揭示了什么样的主题?
提示:这是一支弘扬生命的赞歌,我们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对生命的珍爱,感受到生命本身那巨大的潜能,这种能量让你不管面对什么,哪怕是吞噬你的荒野、野兽,折磨你的饥饿、疾病,你都能勇敢地战胜它们。生命永远与我们同在!
《享受生活》教案
教学目标:、了解海伦·凯勒不向命运屈服,战胜残疾,享受健康人生,享受生活的非凡经历。
2、了解本文中作者对美的追求的情感,了解作者的审美感受。
3、学会在叙述中恰当地穿插议论和抒情。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由海伦·凯勒的生平导入):
1882年,一名女婴因发高烧差点丧命。她虽幸免于难,但发烧给她留下了后遗症——她再也看不见、听不见。因为听不见,她想讲话也变得很困难。这样,在她19个月时,变成了既盲又聋的孩子,她就是海伦·凯勒。
海伦并不是个轻易认输的人。不久她就开始利用其它的感官来探查这个世界了。七岁的时候她发明了60多种不同的手势,靠此和家里人交流。在她快到七岁生日时,家里便雇了一名家庭教师——安尼·沙利文。在安尼的悉心地教授下,海伦很快学会了用布莱叶盲文朗读和写作。还能读懂唇语。
海伦证明自己是个出色的学者,1904年她以优异的成绩从拉德克利夫学院毕业。她有惊人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同时她还具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毅力。上大学时她就写了《我的生命》。这使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而有能力为自己购买一套住房。
她周游全国,不断地举行讲座。她的事迹为许多人著书立说。最终她声名显赫,应邀出国并受到外国大学和国王授予的荣誉。1932年,她成为英国皇家国立盲人学院的副校长。听了我以上的介绍后,你能不能用一句话动情的介绍你所了解的作者?
二、字词教学:
驾驭(y”)膂(l—)力 颠簸(b)哑(yƒ)然失笑 挚(zhŒ)友 侏(zh‘)儒 消弭(m‹)疲惫(bˆi)百无聊赖:精神无所依托,感到非常无聊。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义正词严:理由正当充足,言词严正有力。
三、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说出作者大概写了多少喜欢,作者喜欢的是那些事物。从这些喜欢,你可以看出作者有怎样的人生态度?(学生探讨后组织交流)
教师明确:喜欢田野漫步和户外运动:划船、游泳、林中散步、做游戏、骑自行车、骑马等;喜欢狗,喜欢编织、下棋、玩纸牌;喜欢游览博物馆,欣赏歌剧等。
人生态度:这些“喜欢”表现出作者热爱生命,崇尚大自然,追求真善美的人生态度。
四、根据以上的探讨,了解文章的结构。
提示:以上写作者喜欢的各种活动,是从身体的活动写到心灵的活动。第一部分(1—11)主要写自己在体育运动和交际活动中获得的精神愉快。第二部分(12—18)主要写艺术享受,自己的精神文化追求。
第三部分(19—20)写自己在孤独中学会了忘我,在忘我中寻找到了快乐。这是对以上的总结。
第二课时
一、理解性阅读:
问题探讨:请你根据课文说说作者“触摸到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有哪些方式?作为一个有很多缺陷的人,她为什么能享受到多姿多彩的生活?(学生探讨后交流)
教师明确:田野漫步,户外运动,编织,玩纸牌,做游戏,浏览博物馆和艺术馆,欣赏歌剧等。最根本的原因是她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有拥抱生活的热情。
二、品味语言:
要求:反复诵读文中你喜欢的诗意盎然的句子,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第2段:在划船的时候,她感受到水的阻力,能依靠嗅觉“辨别水草和睡莲以及岸上的灌木的气味来掌握方向”,她“喜欢同风浪搏斗”,通过驾驭小船体现自己的意志和膂力。而在划船中她也感受到了美,“仿佛看见了这照耀如同白昼的月光正在经过,我触摸到了她的衣裳„„”这一段文字写得充满诗意,富有情调,表现出她的追求。
第12段:海伦通过触摸雕像,感觉到人的爱与恨、勇敢和爱情,感觉到森林的秀美与自由„„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她全身心地投入。她依靠通过勤奋获取的知识,借助丰富的想像,融入了自己的感情。
是不是所有失去视听和说话功能的残疾人都能有这样的感觉?为什么?
海伦之所以能如此,在于她克服巨大的残疾障碍,她不但是一个生活的乐观者,也是一个热爱学习并善于学习和思考的人,所以她不但具备了正常人的情感,也具备了高于一般人的文学艺术修养。
第13段:写抚摸荷马雕像的感受。这是因为荷马是一位盲诗人,作者的思想情感与其有共通之处。“我常以崇敬的心情抚摸他英俊而忧伤的面庞”,“我对他庄严的额上每一道皱纹都了如指掌——如同他生命的年轮,刻着忧患的印迹”,“我能充分了解他一生的遗憾”,这些话表现出对荷马遭遇黑暗的无限同情,因为她在触摸中,与荷马的命运追求有了心灵的沟通。也正因为如此,作者才会说“我甚至怀疑,手对雕塑美的欣赏比眼睛更敏感”,“我以为触觉比视觉更能对曲线的节奏感体会入微”。
三、理解第三部分:
作者说“世界是美好的,甚至黑暗和沉寂也是如此”,可见,她不但正视现实,而且在世人认为不幸的人生中,寻找到了无穷无尽的快乐。“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都要不断努力,都要学会满足。”一个残疾人的达观是自强不息。
在最后一段中,作者也真实而坦诚地向读者介绍另一种情绪,她用沉郁的语言写出自己的孤独与寂寞,感受到的酸楚和痛苦,然而,“我的心仍然充满了热情”,因为“忘我就是快乐”。可见,作者热爱生命,热爱人生,同时把自己的生命融入社会,把自己在生活中感受到的爱奉献给他人,显示出宽广的胸襟,这也是作者能够享受人生,愉快一生的精神源泉。
课后练习四:忘我是快乐的。只有忘我的人,才不会计较自己的得失;只有忘我的人,才会把别人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
《送行》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生字词,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
3、在阅读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本文主旨。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在阅读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本文主旨,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取生活哲理。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我国从古至今一直有着丰富的送行文化,请同学们背诵古诗中有关送行的诗,然后激疑:这些千古传诵的送行诗写得多么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啊,然而课文却把送行写成十分尴尬的滑稽场面,这样写真实吗?
——这一问题一定会引起同学们强烈的兴趣,这样顺势导入课文学习。
二、预习交流
1.同学们交流本课生字词,然后教师投影一些生字词,与同学们相互交流。2.交流有关文学常识,教师加以补充。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分小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并思考下列问题:
(1)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中写了哪些人送行有什么不同?
(2)你从两种不同的送行中体会到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3)在阅读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问题请提出来。2.指名学生评价朗读,并展示朗读。3.学生回答思考题(1),教师板书。
4.学生结合课后练习四分小组讨论思考题(2),发现共同之处,初步体会本文主旨 5.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总目标,“疑为学之始”,意在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由此引出学生对思考题(2)的回答与讨论。
(1)通过阅读让学生积极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让同学们共同解决。
(2)(2)让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
(3)分小组选择一类题,由其它组进行讨论,教师巡视,做适当的启发、点拨。
(4)最后交流讨论结果。
四、小结本节课内容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继续发现问题,同桌之间讨论。
2.预习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文章主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铺垫的写法,并体会其作用。
2.品味文章对勒罗为人送行角色的刻画,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3.通过品味语言了解幽默的内涵及作用,学会从中提取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2。教学难点:教学目标3。
一、复习导入
思考:(1)全文都写了谁的送行?送行对象分别是谁?
(2)这两种送行在送别目的、送别场面、效果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回答,引出新课的学习。
二、文章写真正的送行者反而尴尬,扮演的送行者都能动真情,找出文中刻画勒罗为人送行的细节的句子,体会勒罗为什么能成功?
(1)学生仔细阅读勒罗为人送行的段落,勾画出描写送行细节的句子。
(2)仔细品味这些句子,体会勒罗表达的是不是真情实感?
(3)讨论勒罗的成功说明了什么?深入品味文章主旨。
学生讨论解决以上问题,教师补充板书。
三、从文章结构设疑,学习本文铺垫的写法及作用。
设疑: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送行活动中虚应故事的尴尬,第二部分写勒罗送行的精彩演出。这两部分的关系是什么?能不能把第一部分删去?为什么?
学生展开讨论,明确铺垫的手法及作用。
四、学习本文幽默的手法——不动声色。
(1)通过语言品味本文的幽默,找出你认为幽默的语言加以体会。
(2)除了语言,你觉得本文还有哪些地方写得很幽默,说出来共同品味。
(3)试想:这种幽默的写法有什么效果?
学生体会幽默的内涵及表达效果,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幽默,并从中感悟生活哲理
想一想:你的生活中有哪些有趣、幽默的事物,你从中体会到怎样的生活哲理
五、小结本文内容。
六、作业:
1.选择性地完成《学习指导用书》。
2.课外收集幽默性的散文,在同学之间交流。
板书设计
局促不安
有真情而不懂表达
我们送行的朋友
说多余的话 结果事与愿违 人与人需要沟通
强作欢颜
对比:渴望真情实感 感人的表情 扮演的送行者
勒罗送陌生的小姐 给予最好的忠告
却能触动真情 热情地说
《给我的孩子们 》
内容简析
《给我的孩子们》是内涵丰富的名作,所包含的主题意义重大。通过从心灵上对孩子们健康的翔真情地赞扬了孩子们的率真自然的天性,同时抒发了自己想回到童年的感情。创意说明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利用反复诵读的途径,理解了作者热爱孩子的真情,体会他渴望回到童年而不可得的悲伤之情;深入地品味语句,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小事中提炼重要主题的方法;通过学习,领会作者把“真”作为人最重要的本质天性。活动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热爱孩子的真情,体会他渴望回到童年而不可得的悲伤之情。
2、品味语句,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小事中提炼主题的方法。
3、通过学习,领会作者把“真”作为人最重要的本质天性的认识。◆过程与方法
应主要使用讨论法来体验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示学生要珍惜美好童年。活动时间 2课时 活动过程 第 一 课 时
步骤 教 师 组 织 学 生 活 动 激 情 • 导 入
在大人的眼里,也许你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那么你希望自己快点长大,变成一个“懂事”的成人吗? 各抒己见
说一段你童年的快乐事。自由发言
当你不知不觉步入青年的大门后,可否常常留恋自己的童年?想到永远也不能与它再见,是不是生出淡淡的哀愁?那时候,懵懵懂懂,难免让大人烦心,但谁也不会与你计较,因为你的心最真、最纯。你活得自由自在,开开心心。现在长大了呢?多了许多烦恼,是吗?等你真正变成大人的时候,说不定有更多的烦恼呢,你害怕吗?不用怕,人总是要长大的,大人的世界里,也有很多精彩。聆听、感受 调 动 积 累 • 资 讯 共 享
请同学们齐读书下的注释①,谁能说你从注释①中搜集到了的有关作者的名、地、时、评、作的信息? 热爱孩子的丰子恺 丰子恺(1898—1975),现代画家、文学家、艺术教育家。早年曾师从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深受其佛学思想的影响。“五四”后,开始进行漫画创作。早期作品多取自现实题材,带有“温
情的讽刺”,后期常作古诗新画,特别喜爱取村儿童题材。他的漫画风格简易朴实、意境隽永含蓄,是沟通文学与绘画的一座桥梁。朗读、交流、识记 2 欣赏丰子恺画作 画诗词
丰子恺的漫画创作,是从画古诗词意开始的。在这些以古诗词为题的漫画里,却一点也闻不出陈腐的味道。画中展现的是今人鲜活的生活,典雅的意境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无矛盾。
画儿童
丰子恺喜欢儿童、热爱儿童,甚至是儿童的崇拜者。儿童是他漫画里最重要的角色,儿童漫画是他的作品中最具有感染力的部分。在画儿童的时候,丰子恺的身份更多的是一个仁爱的父亲和宽厚的长者。画人间
丰子恺的漫画里还有很大的部分描写人间百态。在这些画中,一些饶有情趣容易被人忽视的生活场景被画家敏感地发掘出来。对这些人和事的描写,表达了画家对人世间最博大的爱与关怀。
欣赏、感受
补充注音、释义 【憧(chōng)憬(jǐng)】向往。【龌(wò)龊(chuò)】不干净,脏。【考(kǎo)妣(bǐ)】(死去的)父亲和母亲。【(chǎn)袜】只穿着袜子着地,只,光着。
【鞠躬尽瘁】小心谨慎,贡献出全精力。交流、讨论 诵 读 • 感 知
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全文,边读边完成下列任务: ①圈划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结合上下文思考其意思;
②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用一句话来概括丰子恺本文的意思;
③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并向全家提出来,我们共同来讨论。默读、勾画、概括
挑生分段朗读课文,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把同学提出的问题分类,交给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启发、点拨,引导学生从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中寻找依据,解决问题。)朗读、讨论、交流 精 读 • 理 解
同学们能不能从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找出两个词来概括作者通过本文要表达的主要感情?为什么说“憧憬、悲哀”这两个词可以概括作者在本文中所表达的主要情感?
【明确】憧憬、悲哀。因为作者在本文写孩子们童真、童趣,表达的就是对儿童率真、自然的天性的向往和赞扬;写大人们对孩子的种种干涉,表现的就是对人生不可避免的逐步丧失率真、自然的天性的极大的悲哀。阅读、思考、交流 2 课文通过写孩子们的什么事来表现儿童的童真、童趣?这些事都表现孩子们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直率、自然、热情、富有想象力。阅读、思考、交流 3 本文除了写表现孩子们率真、自然的童真、童趣外,还写了大人们,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看待成人的生活的?
【明确】这是开放性的问题问,只要学生的意见观点能言之成理,言之有据老师都要加以肯定。当学生思路堵塞时,老师可从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中引导学生。阅读、思考、交流
第 二 课 时
步骤 教 师 组 织 学 生 活 动 品 读 • 探 究
丰子恺说,孩子“年纪越小,你的世界愈大。”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讨论、交流、明确
交流文中最精彩的语句欣赏。交流、感悟 3 作者在文中写瞻瞻的笔墨最多,而且说:“瞻瞻!你尤其可佩服。”这说明在几个孩子中,作者有所偏爱,对吗? 讨论、交流
在作者看来,儿童是纯真的,但他们长大了就不可避免逐步丧失天性玉米得不自然或是虚伪地屈报与顺从。有人觉得这种看法太偏激,难道真的每个人都要这样吗? 各抒己见 赏读 • 延 展 欣赏文章的写作特色。①以小见大,提炼主题。
②语言直白,亲切自然。各抒己见
丰子恺的烟嘴上刻着近代诗人八指头陀的一首诗: 吾爱童子身,莲花不染尘。骂之唯解笑,打亦不生嗔。对镜心常定,逢人语自新。可慨年既长,物欲蔽天真。
说说这首诗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理解、交流
你们带着童心的余韵,昂首阔步,即将进入另一种丰富多彩而又复杂莫测的人生.因为年少,你们自信,对于大人的说法,也许会不屑一听,甚至厌倦;因为年少,你们也会有无奈、甚至摔跤的时候。那么不妨听听“过来人”的话,或许会使自己走得更稳当,更顺利。下面是一位老师发自肺腑的忠言,你听了会话会有什么感受呢? 给我的孩子们
在我心里,有几十个可爱的孩子,组成了幸福热闹的一个家,可是由于很多的原因,你们会有些磕磕碰碰,吵吵闹闹。我希望你们每天都开心、充实呀,老是在想着,除了传授知识,还能为你们做些什么,今天就说说自己的想法,希望能给你们一些启示: 不管是在学校还是社会,善良、大度、诚实是人生必备的品质。
善良,是在别人跌倒的时候,尽力去扶他一把;在别人哭泣的时候,耐心安慰他;看见受伤的动物会不忍看,尽心对待它;坐公交车时看见有老人上来,快速地让座„„在这样的时候,做个善解人意的孩子吧!
大度,是在被人无意伤害时,轻轻地笑;是在拼搏后依旧失败时,坦然地笑;是在受委屈时,坚强地笑;是在错失机会时,自信地笑„„在这样的时刻,做个慷慨大方的孩子吧!
诚实,是在无人看你时,不乱翻别人的东西;是在无人认识你时,不闯红灯;是在发现了分外之物时,不占为已有;是在发现自己错误时,真诚地承认并改正„„在这样的瞬间,做个纯真严谨的孩子吧!多么希望你们不再为了谁说了你的坏话而怨恨,不再为谁弄坏了你的物品而暴怒,不再为别人的得意而嫉妒,做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畅所欲言 板书设计 给我的孩子们
“我”——失去自我 俗务缠身 孩子们——纯洁真实 前途光明
《台阶》
目标定向:
1.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2.把握课文的叙述角度,体悟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
3.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
4.理解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写法。
5.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入境生趣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9亿农民。关心国事就不能不了解一下中国广大的农村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今天,我们所学的《台阶》就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
二、自学生疑
1.学生通读全文,指名学生简要讲述故事情节。
2.教师提示阅读要点: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3.学生依据阅读提示,高效搜求相关的重要信息。
4.教师针对学生的感知,补充,整理: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5.学生速读全文,就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分析评价和心得体会。
教师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交流中不太准确的理解,一般不予纠正,留待深入理解课文时解决。
三、学习释疑
学生小组内研讨以下问题,然后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
(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2)“新台阶砌好了”,为什么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
(3)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4)“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
(5)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父亲放鞭炮时的神情有什么特色?
(6)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7)从父亲苦干大半辈子盖起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生活经历,你受到怎样的启示?你是如何看待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
四、点难拨疑
(1)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人家高的有十几级,自家台阶只有三级,被人小看,“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想有地位而没有地位,所以总觉得自家的台阶低。
(2)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低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3)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的时候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第二,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第三,写“我”在台阶上跳来跳去,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之低。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又是写台阶之低。
第四,写父亲的脚板,写出了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贫困。
(4)这篇小说是用第一人称写的,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写神。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他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5)文章的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父亲的神情很有特色。他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他一辈子老实厚道低眉顺眼,高兴起来也自有他高兴的样子。作者微妙地写他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异乎平日而又与众不同的样子,他手足无措,想挺胸挺不直,笑也是尴尬的笑。这副喜悦的样子是非常个性化的。
(6)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7)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九级台阶砌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五、反思学习
教师引导分析父亲形象的意蕴。
(1)从人类需要层次论的角度:人都有获得社会和他人尊重的需要,提高地位,赢得尊重,是父亲最大的心愿。
造新屋,当然首先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但是,建筑物,无论大小,都具有人文性。“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篇小说着眼在台阶,写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要求,就是对尊重的要求。
人的需要总是在自己视野的范围里,由比较而产生的。父亲看别人家高高的台阶,目光那么专注,他羡慕那个气派,他感叹“我们家的台阶低!”尊重的需要使他产生希望和理想。
人的需要是建立在现实可能性的基础上的。父亲以他的力量,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谓理想远大。他的血管里有民族特质中拼命硬干、坚忍不拔的精神。
(2)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角度:父亲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低下。
这篇小说固然讴歌了父亲坚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但是更有一种凄楚、辛酸的情感笼罩全篇。
父亲造的新屋,规格并不很高,不过是屋基高些,台阶从三级增至九级。但是他为此付出了大半辈子的辛劳。年轻时,三百来斤的石板一下子能背三趟,也没觉得花了太大的气力。新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
小说告诉我们,父亲创业的艰难困苦,根源在于农村经济极端落后。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对先进的生产力的呼唤。
六、迁移创新
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的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忍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
教学目标:
1.鉴赏语言,学习用鲜活的语言描摹事物。
2.体会文中生机盎然的天伦之乐和天真烂漫的童趣。
教学重点:
1.简要介绍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习近平实贴切的景物描写,体会“我”眼里祖父的形象。
教学难点:
体会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特征。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童年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是难忘的记忆。许多作家在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生活时,总是感慨良多。女作家萧红在她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里,为我们展示了她充满欢乐的童年生活。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童年生活中去看一看吧!
二、指导自读:
(一)简介作者作品。1.作者。
萧红(1911~1942),黑龙江省呼兰县人,现代女作家。她出生于一个旧式家庭,年纪轻轻便品尝了许多人生辛酸,但也培养了她的反抗意识,她是作为一个旧世界的叛逆者走进文坛的。她的创作力求写真,力求绘出生活本来的色彩和道出生活的实感,这样,她状人写景,抒情写性,虽不着意敷彩设色,又在那上面染上了折光于生活的浓淡不等的色彩和明暗不同的色泽,将美丽鲜活和质朴无华统一起来,创造了一种介乎小说和散文诗之间的新的小说文体。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生死场》,长篇小说《呼兰河传》。2.作品。
《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作者仍以她惯用的散文手法,疏疏落落地写出儿时难忘的记忆。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这里面有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显示出一点天伦之乐,但这里更有着悲苦的人生。可以说,它实际上是沉默的国民灵魂的别传。课文节选部分是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在一起时的快乐时光。
(二)指名朗读课文,布置学生思考:
1.课文里哪些语句是反映“我”的天真烂漫的? 2.在“我”的眼里,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3.课文对景物的描写,充满了童趣,试举例体会。(三)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四)检查自读效果。
1.课文里哪些语句是反映“我”的天真烂漫的? 提示:如:“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小孩子喜好模仿的天性,祖父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我看着祖父还在笑,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
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上的一头谷穗,远远地就抛给祖父了,说:“这不是一样的吗?”(自认为是正确的,因而充满自信,因祖父的笑而觉得受了莫大的委屈,对祖父也就不那么亲近了,很容易受情绪影响。)
“祖父虽然教我,我看了也并不细看,也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抬头看见了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去了。” “委屈”,一下子就忘记得一干二净了。
(在事实面前也只是马马虎虎承认错误,注意力极易分散。)2.在“我”的眼里,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提示:可以从以下语句体会祖父的形象: “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 “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 “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 “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 “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
归纳:从以上语句可以看出,祖父在“我”的眼里,是个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对“我”非常宽容、慈爱、谆谆教诲、平易近人的人。3.体会课文中充满童趣的景物描写。
提示:如:“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用儿童的眼光来观察,辨别颜色、形状、声响,呈现出来的是景物的本来面目,因而平实贴切,充满孩子的欢愉和真挚。类似的句子很多,可引导学生自己细心体会。)
三、布置作业:
写一段回忆童年的文字,要注意用儿童的口吻表现生活。
第五篇:八年级下册第九课海燕教案
9.海燕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认识海燕的形象,体悟海燕的豪情。
2.通过讨论,认识在当下学习海燕的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认识海燕的形象,体悟海燕的豪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一、走近作者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列宁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二、了解文体
散文诗: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既有散文的情趣,又有诗歌的韵味,不受固定格式束缚,不分行,不一定押韵,语言凝练。篇幅短小,题材广泛,表现灵活,直抒胸臆。题材不限,但往往隐含丰富的哲理。以小见大,多运用象征手法。作品富有战斗力。
三、掌握字词
1、注音或写字
呻yín吟白沫(mò)翡(fěi)翠困fá乏深渊(yuān)wān蜿蜒胆怯(qiè)号(háo)叫
2、词语解释
(1)高傲:原指极为骄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文中贬词褒用,指自豪,信心十足。
(2)震怒:异常愤怒,大怒。
(3)困乏:疲乏。
(4)蜿蜒:蛇类爬行的样子,弯弯曲曲地。
四、写作背景
本文是一篇著名的散文诗,是高尔基早期的代表作品。它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的革命运动正不断高涨。高尔基参加了种种反沙皇统治的斗争,发表了尖锐抨击沙皇的演说。他根据自己的斗争经历,写了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又译为《迎春曲》《幻想曲》),《海燕》就是其中的末尾一章。它的发表具有极大的宣传性和号召力,受到了列宁的高度重视和称赞。
【课内探究】
一、导入新课,走近海燕。
(一)引入
在20世纪初的俄国,革命斗争蓬勃兴起,伟大的作家高尔基创作了著名的散文诗《海燕》,以讴歌像海燕一样的革命先驱。如今,革命的风暴已渐行渐远,我们今天重读《海燕》,一起来感受经典对现代生活的启迪。
(二)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听读(不看书,仔细聆听),并在班上交流听后感,谈自己在听读时的所感所想。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的处理。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1.第一段的重音落在哪些词语上?
“苍茫”——显示海的雄浑气概。“高傲”——显示海燕对乌云、狂风和海鸥等水鸟的蔑视。
2.第二、三段中的破折号提示我们在朗读时应注意什么?
强调海燕的“叫喊”是它欢乐的表现以及这“叫喊”声里所包含着的意义。
3.第四至六段的内容跟前三段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照,朗读时怎样把二者区别开来?
赞扬—讽刺
4.第六段有六句话,前三句和后三句能用同样的语调读吗?为什么?前三句要有压抑感,后三句应读得昂扬,从而突出波浪的冲击力量
5.第八段写波浪狂风“争鸣”,应当强调哪些词语才能表现出这惊心动魄的场面?
愤怒的、呼叫、争鸣、紧紧抱起、恶狠狠地、摔、摔成6.第九至十一段三次提到“精灵”这个词,应当用怎样的感情来读它? “大笑”和“号叫”又应当怎样读?
赞美、热爱。乐观、坚定。
7.第十一段的重音应落在哪几个词上?这段的语调应当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敏感、困乏、遮不住。由低到高,由弱到强——突出海燕的“敏感”即预见性,这是海燕坚强无畏性格的基础。
8.第十二段读时应当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节奏加快。突出短兵相接的战斗图景,显示大海的力量。
9.最后三段应当怎样读?为什么?
坚定、沉着、豪壮、充满自信。这是海燕性格的集中表现。
(三)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首感情强烈的抒情散文诗,也是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画。请同学们思考暴风雨到来前海面景象的变化大致可分为几幅图画 ?
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
全文给我们展示了三幅不同的画面,海燕在这三幅典型环境中活动,其形象逐步完整、鲜明:
暴风雨来临图(1-6)风卷云集,海燕高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
暴风雨逼近图(7-11)暴风雨迫近,海燕博风击浪,迎接暴风雨的到来; 暴风雨到来图(12-15)暴风雨将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呼唤暴风雨。
这三幅场景以时间为序,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逐步展开
3、在背景音乐中,读课文。
二、细读文本,探究海燕
1、感受环境
①划出海燕活动的环境。
风云雷电:压、恶狠狠、吼叫
②通过声音再现这一环境。齐读。
③写海燕为什么要写环境?
环境烘托,为了反衬海燕矫健、勇猛的战斗雄姿和乐观无畏的革命豪情。
2、认识海燕
①在这样的环境下,海燕有怎样的表现?用括号标出。
形色:黑色的闪电
神态:高傲
声音:叫喊、大笑、号叫
动作:箭一般、飞翔、飞舞、②作者对它有怎样的情感? 勇敢的斗士
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这一情感?
[说明:对课文的认识是产生情感的前提。这里将重点揣摩“高傲”一词。讨论明确“高傲”,写出了海燕的藐视一切、意气风发,无所畏惧的特点。作者要反复地强化海燕这一高傲、勇敢的形象,在我们的心中扎下深根。所以不惜反复出现4次]
③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表达你对海燕的情感?
④选其中的一节,自由读出这种情感。展示。交流。
⑤把自己想像成海燕,齐读直接写海燕的内容。
[说明:通过反复朗读,认识海燕的形象,体悟海燕的豪情]
3、解读其他海鸟
①写海鸟的目的是什么?
对比衬托
②其他海鸟的特点是什么?体味作家用词的精妙。
飞窜、呻吟、躲藏
③通过阅读来表现这种情感,[说明: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紧扣朗读与揣摩二法。例:同样是飞和叫。这里却用了“飞窜”和“呻吟”。“窜”是乱逃、乱跳的意思,写出了暴风雨来临前海鸥的惊恐;“呻吟”写出了海鸭的痛苦与无助。同时明确对比的写法,衬托海燕的勇敢无畏]
4、由文及人
①你是海燕,你会对这乌云、狂风、雷电说什么?
②作为读者,你想对海燕说什么?
[说明:从鸟到人,从阅读到生活,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
5、再次深化
教师在音乐声中背诵
[说明:引导学生养成背诵的良好习习惯。同时再一次感染学生,在朗诵声中再次反刍所感悟的内容。]
(三)融入自我,感悟海燕
探讨: 革命的风暴已渐行渐远,我们今天学习《海燕》应该学习什么?小结:
时代需要张扬坚忍不拔的刚性精神,社会期盼洋溢奋力前行的硬派之风。坚实厚重,以凌厉和富有血性方式,融入社会变革洪流之中,承担起社会赋予的责任,接受生活的苦难与磨练,顶天立地,豪情四溢。
当阴柔之风甚嚣尘上,当阳刚之气荡然无存。我们需要这熠熠生辉的硬汉形
象,需要这震撼人心的阳刚力量。
一个忘记血性的民族,必是精神弱化的民族;一个失去血性的民族,必是失去竞争力的民族。
愿你就是人生暴风雨中的海燕!
[说明:目的是对学生健康个性、健全人格的培养。认识在当下学习海燕的意义]
有时间,齐读最后三节。
四、课后作业
1.朗读课文
2.阅读闻振铎《海燕》
【教后反思】
9.海燕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领会课文的深刻内涵,探究海燕等形象的象征意义。
2.了解象征、烘托等表现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了解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
了解象征、烘托等表现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一、检查字词听写
二、熟读课文
【课内探究】
一、探究形象
1、了解象征
象征: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方法,即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即内在相似),借助某一具体事物,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作用:委婉曲折含蓄 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可感
举例:“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2、文中各个形象都象征了什么?
海燕——象征英勇善战、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暴风雨——席卷一切反动腐朽势力的革命浪潮风暴
大海、波浪——象征人民群众巨大雄厚的革命力量
海鸥海鸭企鹅——象征形形色色害怕革命、假革命和不革命者
乌云闪电雷声狂风——象征阻挡革命的反动势力
3、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到来之前大海景象的描绘和对海燕战斗英姿的刻画,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号召广大劳动人民积极迎接伟大的革命斗争。
4、总结:海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课文中的海燕,是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先驱者的形象。
二、精读第一场景
①试着给第一场景拟一个小标题。
②这幅画面中大海的景象是什么样的?(用原文回答)
③“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一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黑色的闪电” “高傲” 各有什么含义?
④用文段中的词句填写下面的表格。
三、分析第二场景
①试着给第二场景拟一个小标题。
②环境起了怎样的变化?这一环境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③这险恶的环境中,海燕的表现怎样?为什么如此敏感,如此英勇?哪些词语能表现?
④下列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理解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狂风紧紧抱着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四、探究第三场景
1.试着给第三场景拟一个小标题。
2.讲一讲,你看到的是怎样一幅图景。
3.在这革命高潮中,作者怎样描写海燕?
4.试着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
②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③“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用它作全诗的结束语能发挥什么作用?
五、探究修辞
判断下列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其作用如何?
①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②风紧紧抱着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③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
④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六、课后作业
1、做练习册
2、主题阅读学习相关篇章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