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叙事、教学设计、教学案例 教学论文区别

时间:2019-05-13 01:47: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叙事、教学设计、教学案例 教学论文区别》,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叙事、教学设计、教学案例 教学论文区别》。

第一篇:教学叙事、教学设计、教学案例 教学论文区别

教学叙事,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或教学论文之间区别

作为教研人员,我们征集教学叙事,往往收到不少的是教学设计或教学案例或教学论文;当征集教学设计时,往往又收到不少的教学案例、叙事„„那么,这几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一、教学案例的特点

教学叙事、案例、实录、论文、设计的概念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广义上说,案例包括叙事,从狭义上说又各有不同。现以“三个不同”来诠释什么是教学案例。

1、案例与课堂实录不同。

课堂实录:顾名思义重在客观照录,一般不作品评,也无须作品评。虽然也有适当的选择,但仍趋向于一种摄像机的“文字化”。

叙事、案例:有叙述有思考。叙述后的这种思考有人叫点评,有人叫评点,有人叫评析,有人叫反思,有人通过议论来表现。可见叙事、案例是在“实录”的基础上再作品评,较之“实录”,更进一步,更上一层。

2、案例与教学论文不同。

论文:摆事实讲道理。道理是事实之魂,事实为道理服务。它采取的主要思维方式是演绎,即从道理到事实,由一般到个别。举一简单例子,如:自然数中,凡是个位数是0或5这样的数都能被5整除(这是一般的道理、规律),可见15、20、195等都能被5整除(这是个别、事实)。

叙事、案例:叙述事件思考得失。事件是思考本源,思考紧扣事件。它采取的主要思维方式是归纳,即从事例到道理,由个别到一般。如上例,15、20、195能被5整除,可见,自然数中,凡是个位数是0或5这样的数都能被5整除。它与演绎正好相反。

3、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不同。

教案设计:是未发生的预设,它只是“纸上谈兵”,未进入教室、课堂,一般只要教师的预设,没有学生课堂上真实的反应。

叙事、案例:是已发生的深思。它是教案、设计进入课堂后,经课堂实践检验过的产物。个中有学生真实的反应。

好的教学叙事、案例一般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典型性。所描述的事件具有代表性,具有能够反映与诠释某一方面或领域的典型意义。一般的无代表意义的事件难以成为优秀案例。

二是鲜明性。是就是,非就非,而不是好好先生,模棱两可。那种泛化而模糊思考难以入木三分。

三是新颖性。必须平中新,常中见奇,说人所未对说,想人所未想。人云亦云,拾人牙慧,没有出路。四是启发性。必须让人看后深受启发,扼腕慨叹,我怎么没想到,或我想到了怎么没写出来!那种看与不看一个样,让人无动于衷的案例不会受到欢迎。

二、教学叙事的撰写

教学叙事的撰写,要讲的内容颇多,这里我主要讲两句话,16个字,那就是:叙议结合,缘叙而议; 融情融理,情理交融。

第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要有叙有议,叙述与议论结合,要缘叙而议,让议论深深扎根于事件叙述的沃土。叙述要生动具体,议论要富有针对,画龙点睛。

第二句意思是,可以情景交融,可描绘课堂的场景,师生的表情、动作、语言、心理;可以抒情议论;可以有故事,有情节,甚至有曲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引人入胜。

掌握了这16人字,并能在实践中运用,你就学会了教学叙事的撰写。现以本人撰写的教学叙事《精彩,未曾预约》为例作具体、深入的剖析。精彩,未曾预约

课堂,就像一曲迷人的歌。

每当孩子们烂漫的神情随我讲解而变化;每当孩子们闪亮的目光随我手势而移动;每当孩子们涨红着小脸思维闪耀灵性涌动的时候,我就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快慰、满足和甜美。这不?孩子们时而高声诵读,时而低头沉思,时而轻声议论。我和孩子们的心一块在《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中时而撞击,时而徜徉。课,在酣畅而投入地行进„„

[这里,不惜花费笔墨竭力地描绘了成功的课堂,成功的课相及其带来的愉悦感受;描绘了本节课孩子们专注投入的情景。教学论文是不能这样写的,一般的课堂教学案例也是不能这样写的,只有教学叙事可以这样写,而且必须这样写。加之排比、短句是运用,向我们呈现了一人引人入胜的情境。] 忽然,小郝,一个平常并不引人注目的小男孩犹豫地缓缓举起了手,有些怯生生的,手举得并不高。

“老师,在老家,我看见田里都是有水的,禾苗都长在水田里。可书插图中的田黄黄的,像是沙地,没有水。”

我一怔,哟,怎么回事?书中插图还真是旱地种禾呢!我也疑惑了,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在问孩子:“书中的插图会不会有问题呢?”说着,顺手轻轻抚摸着小郝的头,动情地说:“你这样敢于质疑,善于思考,真值得大家学习。”

[以上主要是叙述,描绘的是事件的开始。“并不引人注目的小男孩犹豫地缓缓举起了手,有些怯生生的,手举得并不高”是孩子动作神情的描写,看来在新课程理念的感召下,并不引人注目的孩子也开始“活起来”了。“我一怔,哟,怎么回事?书中插图还真是旱地种禾呢„„”是教师的心理描写,叙述力求生动形象,这是教学叙事撰写了拥有的特权。] 一石激起千层浪。片刻的沉默之后,课堂上纷纷议论开了。

“对,没有水,禾苗肯定长不了,会旱死的。今年大旱,我家乡就旱死了不少禾苗。” “禾苗是几株捏在一起插下去的,不是单株单株插的,再说,旱地怎么插秧啊?” “水田里,一株株的禾苗是横成行,竖成列的,十分整齐,不像图上那样杂乱无章。” “我看见到禾田里劳动的人都是卷起裤腿,挽起袖子的,从没见过穿着布鞋、袜子下田劳动的。”

“我看图上画的不像禾苗,倒像玉米苗”小郝再一次站起来涨红着脸说,引来同学一片笑声。面对插图,孩子们从各自的经验出发,凭着已有体验,竟有这么多的思想,我深为孩子们的细致和挑战的勇气所折服。于是说:“看来,这幅插图还真有修改的必要了。”

[这些是学生对图继续指误的记述和教师此时心理的描写。从形式上看,全是叙述语,没有课堂上师生直接用冒号展示的对话,这也是“叙事”的一个显著特点——它是叙述,而不是实录式的直接对话。] “不,老师,不仅仅是图不对,课文也不对。”

了不起!图的“指误”刚完,文的“求疵”又来了。有了前面的经验,为创设情境引发问题,我故作吃惊地问:“课文有什么不对?大家找一找。”课堂上又出现了始料未及的场面。“‘一棵一棵’用得不对,禾苗应叫“一株一株。”

“既然是禾苗,它一定还很小,即使向上拔,也只能高一点儿,高不了一大截。” “对,水田里都是烂泥,拔高了还会回陷不少,高不了一大截。” “再说,如果是水田,拔一下,禾苗是不会枯死的。”

“就是旱地,傍晚太阳落山时拔高的,第二天也不会枯死,晚上有露水呢。有露水的滋润,没根的草儿也能竖起来。”

“即使是旱地,第二天也最多是萎了,不可能“枯”,因为“枯”指完全没有了水分,有的枯枝甚至一折就断。”

好家伙,入木三分,说得还真在理呢。这不正是学生个性的张扬和显现吗?这不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生成性教学吗?于是,我顺水推舟,进一步启发:既然图文存在这么多“毛病”,总不能让这些问题一直存在下去吧,我们何不动手修改修改呢?接着,我让孩子们分组讨论修改方案。并试着给编辑老师提建议。

[学生由对图的指误转向了对文的求瑕,教学不断深入,故事层层推进。在记叙的基础上,“好家伙,入木三分,说得还真在理呢。这不正是学生个性的张扬和显现吗?这不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生成性教学吗?”这既是教师的心理,又是教师的感叹,更是基于叙述的肺腑议论。体现了叙议结合,缘叙而议。] 下面的孩子们给编辑老师的建议信—— 尊敬的编辑老师:您好!

我们非常喜欢你们新编写的语文课本。读书时,老师经常教育我们要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思考,今天读了《揠苗助长》一课,我们觉得书中有和几处不大妥当。我们分几个小组进行了讨论,有以下几个修改方案供您参考。方案一:把图中旱地改为水田,单棵的苗儿改为一株株整齐排列的“禾苗”,“禾苗”改画为更像真正的禾苗些。改为水田后,图中人物应脱掉鞋袜,卷起裤腿,挽起袖子。最后一句“都枯死了”改为“都萎了”。

方案二:图中的旱地不改,那么,就把课文中五处的“田里(边)”改为“地里(边)”,把五处的“禾苗”改为“麦苗”或“玉米苗”,同时,文中写什么苗,图就画什么苗。厦门小学二(1)班 5月8日

看着自己的学生那种忘我而自信的样子,欣赏着他们不凡的学习成果,我惬意而欣慰地笑了。[故事由对文的求疵转入提出修改建议,进入了第三个情节,可谓柳暗花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使人止不住往下读,这就是教学叙事所应具有的魅力。] 正当我要为这次讨论画上句号时,坐在最后一排很少发言的小鄢突然站了起来:“老师,还有一个发现,图中画的是老农,老农种了一辈子田地,一般很有经验,不会去做揠苗助长的傻事。如果是老农的儿子去做揠苗助长,那才合情合理。”哗啦啦,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报以热烈的掌声。

忽!又一位同学站起身来:“老师,我觉得还有修改方案三:插图和课文都不作改动,而在课后思考练习中增加一道题目——我能找出《揠苗助长》一课插图和课文中几个不合理的地方。”

“好厉害,有胆量!”我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竟把课文当病文”。

[正当要结束讨论时,学生忽然站起来,可谓石破天惊。忽!又一同学站起来,有如晴天霹雳。情节的推进峰回路转,跌宕起伏,完全出乎人的意料,令人拍案叫绝。这就是教学叙事的独特个性,是教学论文,教学案例所无法比拟的。接下去的部分以“无涯的遐想”总起,便是比较集中的反思议论。] 这堂课,使我陷人了深深的思索与无涯的遐想之中——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材往往被视为“圣经”,不要说是学生,就绝大多数教师而言,它也显得神圣不容怀疑,不可“侵犯”;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师往往被视为“圣人”、标准答案,其“神威”不容质疑,不可冒犯;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学往往习惯于主客分立,教师给予,学生受之。学生稍有“旁逸斜出”就被无情“修剪”,稍有“异念出头”,就成为众矢之的,被看作“怪异”。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下,学生的主动性缺失了,独立性泯灭了,创造性被扼杀了。有个比喻说得好,教育应当像农业,而不是工业。因为工业生产的是一个个毫无二样的标准件,而农业培养的却是一株株充满生命,毫不一样的幼苗。教育应当是育苗工程而不是生产流水线。

[议论之一:我们的教材、教师、学生、我们的教育氛围。议论要缘于叙述,抓要点,针对现实,要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以引发读者情感共鸣。] 什么是理想的课堂?理想的课堂应当是充满人性与智慧,是一种开放民主、互动对话的课堂,是一种依学定教、相机生成的课堂,是一种充满激情与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就像一条充满激流与险滩的小河,随时都有旋涡和暗礁;教学,又像一条绚丽多彩充满神奇与变幻的七彩路,随时都有意外的惊喜与收获。作为教师,不仅要善于走出旋涡躲过暗礁,同时,还要善于享受惊喜与收获。

[议论之二:议理想的课堂,理想的教学,理想的教师,思路清晰,定义准确,富有新意,体现新的理念,这样的议论,忠于叙述又高度提升,给人启示深深。] 教学《揠苗助长》一课,备课时,教师并没有注意教材存在不足,教案中更没写有丝毫有关教材不足的讨论与修正。教学流程完全是相机生成,教学的资源完全是相机开发,教学的价值完全是意外获得。这节课,根据学情的变化,教师及时调整教学预设,创设和谐气氛,激励展示个性,学生在充满挑战,充满愉悦的情境中不断获得成功,收获喜悦 这是一节充满生命激情的课; 这是一节教师难以忘怀的课;

我相信,这也是一节孩子们难以忘怀的课; 愿如是!

[议论之三:由远及近,回归到课堂,落实到本课,将叙述的事件归整归纳,将议论的焦点再次集中,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最后以议论抒情作结,令人回味无穷。] 纵观全文,图的指误,文的求疵,修改的方案,所叙事例十分的典型、独特、新异。细察议论:有前半部分夹叙夹议的情不自禁,有后半部分由远而近,层层剖析的入木三分,议论可谓集中、深刻、鲜明。

至此,教学叙事怎么撰写,是不是有了一个感性了解,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了呢?是否看出了它与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的明显区别了呢?

三、教学案例的形式与撰写

教学案例梳理,可讲的内容也甚多,我这里也抓最主要的两句话16个字来谈:叙为主体,议为点睛;理清思路,巧妙概括。

第一句意思为:叙述是文章的主体,往往占去文章的很大部分篇幅,议论点评要针对叙述,画龙点睛,一针见血。

第二句话意思为:一定要理清思路,把教学梳理为几个块块,每块相对完整表达一个中心,然后用一个合适的标题进行巧妙概括。

教学案例最忌无梳理,无概括,无标题,无要领,无层次,密密麻麻一篇,模模糊糊一片。倘若如此,再好是案例也无人愿看,无人问津。

笔者经过多年的梳理与体悟,总结出三类十分独特而有效的教学案例梳理的形式与方法与你共享。

1、一人一课一案例,可以是实录+点评式。

这类案例写的是一个人一堂课的内容,主要形式是课堂实录加教学点评。如何作点评?点评要紧扣实录,基本方法可以是九个字:怎么教,怎么好,怎更好。怎么教,简要叙述教学的过程、步骤或做法;怎么好,针对这样教,阐述体现了什么理念,遵循了什么规律,巧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独到之处,达到了什么目的,学生有什么收获;怎更好,主要提出不足,分析原因,寻求有效对策。

一般的,研讨课、磨课,应多谈“怎更好”,而优秀课例,欣赏的课例,一般重在梳理“怎么教”、提升“怎么好”,可少谈或不谈“怎更好”。现以《夕阳真美》一课一个教学片断来阐析。

师:什么叫灿烂?老师教给你们一个方法。看看“灿”字是由哪两个字组成的? 生:火和山

师:想象一下,火山爆发时那种场面是什么样子呀? 生:很红很红。

师:对,颜色特别明亮。火山爆发亮闪闪,你说灿烂不灿烂?(灿烂!)课文中说的是灿烂的霞光,我们还会说灿烂的什么? 生:灿烂的阳光。生:灿烂的笑脸。生:灿烂的光芒。

师:说的都是白天的,有没有晚上的?满天的星星能使我们想到什么? 生:灿烂的星光。

师:晚上走在大街上,街道两旁到处是—— 生:灿烂的灯光。

师:反过来说说会不会?(会)“灿烂的灯光”就是—— 生:灯光灿烂。

师:“灿烂的阳光”就是—— 生:阳光灿烂。

师:“灿烂的霞光”就是—— 生:霞光灿烂。

点评:这位老师匠心独运,预设并生成出了令笔者拍案叫绝的课堂教学!绝妙之一:不忘中华汉字造字方法之一——写意,通过拆宇,理解“灿”所要形容的情景。绝妙之二:让学生学习了词语之间的搭配,丰富了语言,增强了语感;并懂得了有些词语间的顺序是可以调换的,感受到汉语言的“变幻无穷”。绝妙之三:以火山、阳光、星光、霞光等一系列事物作类比,让学生再次体会夕阳西下那种“壮丽”的场面,深刻体会“夕阳无限好”。这里,抓住怎么教的三个关键词:拆字、搭配、类比。富有针对的梳理了三分怎么好:运用了造字方法;丰富了语言训练了语感;再次体会了“壮丽”和“夕阳无限好”。懂得了以上方法,梳理此类案例便能得心应手。

2、一人几课一案例,可以是“理+例+评”式。

这类案例写的是一个人好几课的内容,也许有十年前的一堂课,也许有去年的一堂课,也许有上个月的一堂课„„一般围绕一个主题,把一个分多年教学实践的课例从几个方面加以梳理。形式可以是先阐述事理,说明某一方面的相关认识、好处、特点;再针对事理相应举具体实例;最后进一步提升绾结。现以《于老师课堂练笔教学艺术赏析》为例阐析。于老师课堂练笔教学艺术赏析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处理好读与写的关系,充分挖掘教材写作因素,把写的训练有机融合于教学之中,做到读写结合,相得益彰呢?于永正老师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经典之作。他在课堂教学中经常穿插写的训练,从篇幅看,或三言两语,或长长大篇;从内容看,或课文借用,或课外引进;从方法看,或内容挖掘,或想像补充„„然而,每一次练笔,都是他教学艺术的映照。

[这是整篇文章的理,也是文章的开篇。它提出了如何进行读写结合的问题,概括了于老师课堂练笔教学篇幅、内容、方法等方面的特点,对全文的案例起提纲挈领之作用。]

一、变换课文的叙述角度。

作者写作总有自己的角度,角度变了角色也就变了。在阅读教学中,变换叙述角度,进行读写训练,可充分挖掘课文语言因素,活化课文内容,引发写作兴趣,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在于老师的教学中,这样的教例经常可见,一个情境的创设,一个句子的提示,就能把学生带到特殊的情境之中,使课文内容很快变为学生的交际语言。

如:《新型玻璃》教学中,于老师要学生分别以五种“新型玻璃”的身份对自己的特点和作用进行自我介绍,从而有效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一学生是这样叙述的:

"你们可能不认识我,我刚问世不久。我是‘吸热玻璃'。我在炎热的夏天,可以阻挡强烈的阳光,使室内比室外凉爽;在严寒的冬天,我可以把冷空气挡在外面,使室内保持温暖。如果你家把我买回去,安在门窗上,你家就不用买什么空调。电风扇了。如果你家有老年人,夏天就不会中暑,冬天就不会感冒、得关节炎什么的。现在你知道我的用处了吧!愿你把我买回去,我会忠实地为你效劳。”

从学生的习作可见,学生在角度变换的训练中,决不是简单的内容移植,而是合理的创造表述。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是颇为有效的。

二、挖掘词语的形象内涵。(略)

三、补充对应的形象画面。(略)

三、变换课文的叙述角度。(略)

四、拓展课文的情境空间。(略)

五、迁移课文的写作知识。(略)

[这里摘录了案例的第一部分。这部分抓住“变换叙述角度”这个点,先就这一方面的“理”,进行阐述,讲了变换角度训练的好处,讲了于老师在这方面的独特高招。接着具体叙述了《新型的玻璃》中变换角度叙述的课例。最后对这一课例进行了简洁的评析。以上五个小标题,围绕课堂练笔,讲述了于老师这个领域多年来的成功实践,五个标题涉及不同的五个方面,思路清晰,概括巧妙。

一个标题的“理”写二三百字,“例”三四百字,“评”再写一二百字,合计就是七八百字,五个标题合起来就是一篇三四千字的专题案例。关键是方法,懂得了方法,相信老师们大多能写出理想的案例来。]

3、几人多课一案例,可以是专题多例式。

这类案例,不是来自一个人的教学,而是来自多人的课堂,围绕专题,把几个这方面成功的实践用一条红线贯串起来。这类案例,选材更加灵活,思路更加开阔,思想更加自由,往往更容易做出漂亮的案例来。

一位教师撰写《精雕细琢见功夫》案例,干脆就这样写:

一、于永正“究竟”一词教学片断

二、窦桂梅“送别”一读教学片断 „„

方法看似笨拙,但写起来却十分方便、轻松。用他人的实例,融入自己的梳理与思考,借用名人之力,署上自己的名字,同样能写成自己的文章,何乐而不为呢?这关键还是要懂得方法。有了方法,案例难写的难题便迎刃而解。

四、案例题目的拟写

何为题目?题是人的前额,目是人的眼睛。见人先见“题目”,一个人漂亮可爱与否全赖题目。同理,题好文一半。好的题目必须做到:简洁、醒目、巧妙。简洁,能用一个字的不用两个字,能用短句的不用长句,简简单单,清清爽爽。醒目,难吸引人的眼球,一看题目就止不住往下读,着想看个究竟。巧妙,或用词是别具一格,或表意上高人一招,或形式上独特诱人。

题目最忌故作谦虚,如某某浅谈,某某点滴之类。浅谈的还拿给我看?我要见深论的;点滴的还拿给我看?我要看浩瀚丰厚的。最忌长带似甚至好几句的,一行写不下还写成两行的。最忌平白无味的,如某某课的教学实录及评析。这一般只能作副标题,它是上不了正题目这个台面的。

精心拟题,要做到画龙点睛——或表达内容,或点明中心,或诠释教法,或体现理念,或讲究艺术或兼而有之。

1、侧重诠释教法的。

如,《于情境中识字,在品读中悟意》依学定教捕捉难点,咀嚼探究突破关键》 《想象品读延伸,体味角色形象》《入迷人境,悟撩人情》 《层层剥析,化难为易》《理层次,明特点,悟品格》

像《于情境中识字,在品读中悟意》,怎么教?情境中识字,品读悟意。前后均是六个字,整齐。于对在,均是介词,相对。题目从《出师表》名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脱胎出来,高雅而文采飞扬。《依学定教捕捉难点,咀嚼探究突破关键》谈的文言文的教学,先让学生充分的朗读,使用注释、工具书理解,捕捉最后的难点,而后不是告诉,而是引导学生细细地咀嚼、探究突破那关键的字句,体现的是教法,一看便知道是怎么教的。《想象品读延伸,体味角色形象》,一看题目,童话怎么教便知了个大概。

2、侧重内容中心的。

如《课改让人惊喜,实践催人思考》《写现场,现场写,当堂评》

《理念催生实践,实践丰硕理念》《和谐互动,乐于表达》《把 “倾听” 进行到底》 《成也细节,败也细节》《关注细节,让课堂风景别样》《误中悟》

像《写现场,现场写,当堂评》,谈的是习作教学,提倡写课堂上现场的情境,在课堂中现场练写,写后当堂讲评,文章的内容中心全在文题中,且都是三个字,回环式的,简洁醒目而韵味无穷。《把 “倾听” 进行到底》、《成也细节,败也细节》,一看便知内容为“倾听”与“细节”,分别由“把革命进行到底”“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显得高洁、典雅。

3、侧重体现理念的。

如《多元理解,动态生成》 《灵动的生成,让课堂熠熠生辉》 《开放的理念,对话的课堂》 《沟通合作,彰显个性》

像《多元理解,动态生成》,体现的是学生的多元解读,个性化理解,个性的张扬,倡导是课堂的依学定教,相机应变,动态生成。《灵动的生成,让课堂熠熠生辉》叙述的一定是生成灵动、意外、充满智慧,课堂光彩四射,令人叫绝。

4、侧重艺术表达的。

如《情境交融,百花烂漫》 《给一点阳光,酿一片灿烂》 《和风拂心扉,细雨润心田》 《精彩纷呈,未曾预约》 《不露痕迹的艺术追求》 《行走诗意间》《任凭驰骋天地宽》 《“诱惑”,使课堂如此美丽》 《诗意的呼吸》 《让课堂也来美一美》

一次听了全国情境教学观摩教学31堂课,我深为老师们精彩的教学折服,一家杂志要我写个述评,七八千字的文章写好了,可拟了好多题目总都是难以一一囊括所有课的特点,总都是不理想。怎么办?看看这堂课,很美,看看那堂课也很美,我如入姹紫嫣红娇艳无比的百花园,于是灵机一动,采用了艺术化的手法,《情境交融,百花烂漫》一题便从脑中蹦了出来,情与境的交融,一切的好一切的优都含在了“百花烂漫”之中。《和风拂心扉,细雨润心田》这题目,似乎在我们眼前展现了一首美妙绝伦的诗和无与伦比的境:和风//轻轻//吹拂,心扉//徐徐//开启。细雨//濛濛//润泽,心田//渐渐//温润。当你看到《诗意的呼吸》、《让课堂也来美一美》、《“诱惑”,使课堂如此美丽》,那样的浪漫诗情,那样甜甜的美意,你如何挡得住诱惑?!

第二篇:教学案例与教学叙事的区别

教学案例与教学叙事的区别

一、教学案例的特点

教学叙事、案例、实录、论文、设计的概念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广义上说,案例包括叙事,从狭义上说又各有不同。现以“三个不同”来诠释什么是教学案例。

1、案例与课堂实录不同。

课堂实录:顾名思义重在客观照录,一般不作品评,也无须作品评。虽然也有适当的选择,但仍趋向于一种摄像机的“文字化”。

叙事、案例:有叙述有思考。叙述后的这种思考有人叫点评,有人叫评点,有人叫评析,有人叫反思,有人通过议论来表现。可见叙事、案例是在“实录”的基础上再作品评,较之“实录”,更进一步,更上一层。

2、案例与教学论文不同。

论文:摆事实讲道理。道理是事实之魂,事实为道理服务。它采取的主要思维方式是演绎,即从道理到事实,由一般到个别。举一简单例子,如:自然数中,凡是个位数是0或5这样的数都能被5整除(这是一般的道理、规律),可见15、20、195等都能被5整除(这是个别、事实)。

叙事、案例:叙述事件思考得失。事件是思考本源,思考紧扣事件。它采取的主要思维方式是归纳,即从事例到道理,由个别到一般。如上例,15、20、195能被5整除,可见,自然数中,凡是个位数是0或5这样的数都能被5整除。它与演绎正好相反。

3、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不同。

教案设计:是未发生的预设,它只是“纸上谈兵”,未进入教室、课堂,一般只要教师的预设,没有学生课堂上真实的反应。

叙事、案例:是已发生的深思。它是教案、设计进入课堂后,经课堂实践检验过的产物。个中有学生真实的反应。

好的教学叙事、案例一般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典型性。所描述的事件具有代表性,具有能够反映与诠释某一方面或领域的典型意义。一般的无代表意义的事件难以成为优秀案例。

二是鲜明性。是就是,非就非,而不是好好先生,模棱两可。那种泛化而模糊思考难以入木三分。

三是新颖性。必须平中新,常中见奇,说人所未对说,想人所未想。人云亦云,拾人牙慧,没有出路。

四是启发性。必须让人看后深受启发,扼腕慨叹,我怎么没想到,或我想到了怎么没写出来!那种看与不看一个样,让人无动于衷的案例不会受到欢迎。

二、教学叙事的撰写

教学叙事的撰写,主要是16个字:叙议结合,缘叙而议; 融情融理,情理交融。

第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要有叙有议,叙述与议论结合,要缘叙而议,让议论深深扎根于事件叙述的沃土。叙述要生动具体,议论要富有针对,画龙点睛。

第二句意思是,可以情景交融,可描绘课堂的场景,师生的表情、动作、语言、心理;可以抒情议论;可以有故事,有情节,甚至有曲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引人入胜。

第三篇:教学案例与教学叙事的区别

作为教研人员,我们征集教学叙事,往往收到不少的是教学设计或教学案例或教学论文;当征集教学设计时,往往又收到不少的教学案例、叙事……那么,这几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呢?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一、教学案例的特点

教学叙事、案例、实录、论文、设计的概念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教学案例与教学叙事的区别。从广义上说,案例包括叙事,从狭义上说又各有不同。现以“三个不同”来诠释什么是教学案例。

1、案例与课堂实录不同。

课堂实录:顾名思义重在客观照录,一般不作品评,也无须作品评。虽然也有适当的选择,但仍趋向于一种摄像机的“文字化”。

叙事、案例:有叙述有思考。叙述后的这种思考有人叫点评,有人叫评点,有人叫评析,有人叫反思,有人通过议论来表现。可见叙事、案例是在“实录”的基础上再作品评,较之“实录”,更进一步,更上一层。

2、案例与教学论文不同。

论文:摆事实讲道理。道理是事实之魂,事实为道理服务。它采取的主要思维方式是演绎,即从道理到事实,由一般到个别。举一简单例子,如:自然数中,凡是个位数是0或5这样的数都能被5整除(这是一般的道理、规律),可见15、20、195等都能被5整除(这是个别、事实)。

叙事、案例:叙述事件思考得失。事件是思考本源,思考紧扣事件。它采取的主要思维方式是归纳,即从事例到道理,由个别到一般。如上例,15、20、195能被5整除,可见,自然数中,凡是个位数是0或5这样的数都能被5整除。它与演绎正好相反。

3、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不同。

教案设计:是未发生的预设,它只是“纸上谈兵”,未进入教室、课堂,一般只要教师的预设,没有学生课堂上真实的反应。

叙事、案例:是已发生的深思。它是教案、设计进入课堂后,经课堂实践检验过的产物。个中有学生真实的反应。

好的教学叙事、案例一般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典型性。所描述的事件具有代表性,具有能够反映与诠释某一方面或领域的典型意义。一般的无代表意义的事件难以成为优秀案例。

二是鲜明性。是就是,非就非,而不是好好先生,模棱两可。那种泛化而模糊思考难以入木三分。

三是新颖性。必须平中新,常中见奇,说人所未对说,想人所未想。人云亦云,拾人牙慧,没有出路。

四是启发性。必须让人看后深受启发,扼腕慨叹,我怎么没想到,或我想到了怎么没写出来!那种看与不看一个样,让人无动于衷的案例不会受到欢迎。

二、教学叙事的撰写

教学叙事的撰写,要讲的内容颇多,这里我主要讲两句话,16个字,那就是:叙议结合,缘叙而议;融情融理,情理交融。

第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要有叙有议,叙述与议论结合,要缘叙而议,让议论深深扎根于事件叙述的沃土。叙述要生动具体,议论要富有针对,画龙点睛。

第二句意思是,可以情景交融,可描绘课堂的场景,师生的表情、动作、语言、心理;可以抒情议论;可以有故事,有情节,甚至有曲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引人入胜。

掌握了这16人字,并能在实践中运用,你就学会了教学叙事的撰写。现以本人撰写的教学叙事《精彩,未曾预约》为例作具体、深入的剖析。

精彩,未曾预约

课堂,就像一曲迷人的歌。

每当孩子们烂漫的神情随我讲解而变化;每当孩子们闪亮的目光随我手势而移动;每当孩子们涨红着小脸思维闪耀灵性涌动的时候,我就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快慰、满足和甜美。这不?孩子们时而高声诵读,时而低头沉思,时而轻声议论。我和孩子们的心一块在《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中时而撞击,时而徜徉。课,在酣畅而投入地行进……

忽然,小郝,一个平常并不引人注目的小男孩犹豫地缓缓举起了手,有些怯生生的,手举得并不高。

“老师,在老家,我看见田里都是有水的,禾苗都长在水田里。可书插图中的田黄黄的,像是沙地,没有水。”

我一怔,哟,怎么回事?书中插图还真是旱地种禾呢!我也疑惑了,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在问孩子:“书中的插图会不会有问题呢?”说着,顺手轻轻抚摸着小郝的头,动情地说:“你这样敢于质疑,善于思考,真值得大家学习。”

一石激起千层浪。片刻的沉默之后,课堂上纷纷议论开了。

“对,没有水,禾苗肯定长不了,会旱死的。今年大旱,我家乡就旱死了不少禾苗。”

“禾苗是几株捏在一起插下去的,不是单株单株插的,再说,旱地怎么插秧啊?”

“水田里,一株株的禾苗是横成行,竖成列的,十分整齐,不像图上那样杂乱无章。”

“我看见到禾田里劳动的人都是卷起裤腿,挽起袖子的,从没见过穿着布鞋、袜子下田劳动的。”

“我看图上画的不像禾苗,倒像玉米苗”小郝再一次站起来涨红着脸说,引来同学一片笑声。

面对插图,孩子们从各自的经验出发,凭着已有体验,竟有这么多的思想,我深为孩子们的细致和挑战的勇气所折服。于是说:“看来,这幅插图还真有修改的必要了。”

“不,老师,不仅仅是图不对,课文也不对。”

了不起!图的“指误”刚完,文的“求疵”又来了。有了前面的经验,为创设情境引发问题,我故作吃惊地问:“课文有什么不对?大家找一找。”课堂上又出现了始料未及的场面。

“‘一棵一棵’用得不对,禾苗应叫“一株一株。”

“既然是禾苗,它一定还很小,即使向上拔,也只能高一点儿,高不了一大截。”

“对,水田里都是烂泥,拔高了还会回陷不少,高不了一大截。”

“再说,如果是水田,拔一下,禾苗是不会枯死的。”

“就是旱地,傍晚太阳落山时拔高的,第二天也不会枯死,晚上有露水呢。有露水的滋润,没根的草儿也能竖起来。”

“即使是旱地,第二天也最多是萎了,不可能“枯”,因为“枯”指完全没有了水分,有的枯枝甚至一折就断。”

好家伙,入木三分,说得还真在理呢。这不正是学生个性的张扬和显现吗?这不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生成性教学吗?于是,我顺水推舟,进一步启发:既然图文存在这么多“毛病”,总不能让这些问题一直存在下去吧,我们何不动手修改修改呢?接着,我让孩子们分组讨论修改方案。并试着给编辑老师提建议。

下面的孩子们给编辑老师的建议信——

尊敬的编辑老师:您好!

我们非常喜欢你们新编写的语文课本。读书时,老师经常教育我们要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思考,今天读了《揠苗助长》一课,我们觉得书中有和几处不大妥当。我们分几个小组进行了讨论,有以下几个修改方案供您参考。

方案一:把图中旱地改为水田,单棵的苗儿改为一株株整齐排列的“禾苗”,“禾苗”改画为更像真正的禾苗些。改为水田后,图中人物应脱掉鞋袜,卷起裤腿,挽起袖子。最后一句“都枯死了”改为“都萎了”。

方案二:图中的旱地不改,那么,就把课文中五处的“田里(边)”改为“地里(边)”,把五处的“禾苗”改为“麦苗”或“玉米苗”,同时,文中写什么苗,图就画什么苗。

厦门小学二(1)班5月8日

看着自己的学生那种忘我而自信的样子,欣赏着他们不凡的学习成果,我惬意而欣慰地笑了。

正当我要为这次讨论画上句号时,坐在最后一排很少发言的小鄢突然站了起来:“老师,还有一个发现,图中画的是老农,老农种了一辈子田地,一般很有经验,不会去做揠苗助长的傻事。如果是老农的儿子去做揠苗助长,那才合情合理。”哗啦啦,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报以热烈的掌声。

忽!又一位同学站起身来:“老师,我觉得还有修改方案三:插图和课文都不作改动,而在课后思考练习中增加一道题目——我能找出《揠苗助长》一课插图和课文中几个不合理的地方。”

“好厉害,有胆量!”我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竟把课文当病文”。

这堂课,使我陷人了深深的思索与无涯的遐想之中——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材往往被视为“圣经”,不要说是学生,就绝大多数教师而言,它也显得神圣不容怀疑,不可“侵犯”;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师往往被视为“圣人”、标准答案,其“神威”不容质疑,不可冒犯;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学往往习惯于主客分立,教师给予,学生受之。学生稍有“旁逸斜出”就被无情“修剪”,稍有“异念出头”,就成为众矢之的,被看作“怪异”。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下,学生的主动性缺失了,独立性泯灭了,创造性被扼杀了。有个比喻说得好,教育应当像农业,而不是工业。因为工业生产的是一个个毫无二样的标准件,而农业培养的却是一株株充满生命,毫不一样的幼苗。教育应当是育苗工程而不是生产流水线。

什么是理想的课堂?理想的课堂应当是充满人性与智慧,是一种开放民主、互动对话的课堂,是一种依学定教、相机生成的课堂,是一种充满激情与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反思《教学案例与教学叙事的区别》。教学,就像一条充满激流与险滩的小河,随时都有旋涡和暗礁;教学,又像一条绚丽多彩充满神奇与变幻的七彩路,随时都有意外的惊喜与收获。作为教师,不仅要善于走出旋涡躲过暗礁,同时,还要善于享受惊喜与收获。

教学《揠苗助长》一课,备课时,教师并没有注意教材存在不足,教案中更没写有丝毫有关教材不足的讨论与修正。教学流程完全是相机生成,教学的资源完全是相机开发,教学的价值完全是意外获得。这节课,根据学情的变化,教师及时调整教学预设,创设和谐气氛,激励展示个性,学生在充满挑战,充满愉悦的情境中不断获得成功,收获喜悦

这是一节充满生命激情的课;这是一节教师难以忘怀的课;

我相信,这也是一节孩子们难以忘怀的课;

愿如是!

纵观全文,图的指误,文的求疵,修改的方案,所叙事例十分的典型、独特、新异。

细察议论:有前半部分夹叙夹议的情不自禁,有后半部分由远而近,层层剖析的入木三分,议论可谓集中、深刻、鲜明。

至此,教学叙事怎么撰写,是不是有了一个感性了解,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了呢?是否看出了它与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的明显区别了呢?

三、教学案例的形式与撰写

教学案例梳理,可讲的内容也甚多,我这里也抓最主要的两句话16个字来谈:叙为主体,议为点睛;理清思路,巧妙概括。

第一句意思为:叙述是文章的主体,往往占去文章的很大部分篇幅,议论点评要针对叙述,画龙点睛,一针见血。

第二句话意思为:一定要理清思路,把教学梳理为几个块块,每块相对完整表达一个中心,然后用一个合适的标题进行巧妙概括。

教学案例最忌无梳理,无概括,无标题,无要领,无层次,密密麻麻一篇,模模糊糊一片。倘若如此,再好是案例也无人愿看,无人问津。

笔者经过多年的梳理与体悟,总结出三类十分独特而有效的教学案例梳理的形式与方法与你共享。

1、一人一课一案例,可以是实录+点评式。

这类案例写的是一个人一堂课的内容,主要形式是课堂实录加教学点评。

如何作点评?点评要紧扣实录,基本方法可以是九个字:怎么教,怎么好,怎更好。怎么教,简要叙述教学的过程、步骤或做法;怎么好,针对这样教,阐述体现了什么理念,遵循了什么规律,巧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独到之处,达到了什么目的,学生有什么收获;怎更好,主要提出不足,分析原因,寻求有效对策。

一般的,研讨课、磨课,应多谈“怎更好”,而优秀课例,欣赏的课例,一般重在梳理“怎么教”、提升“怎么好”,可少谈或不谈“怎更好”。

现以《夕阳真美》一课一个教学片断来阐析。

师:什么叫灿烂?老师教给你们一个方法。看看“灿”字是由哪两个字组成的?生:火和山

师:想象一下,火山爆发时那种场面是什么样子呀?

生:很红很红。

师:对,颜色特别明亮。火山爆发亮闪闪,你说灿烂不灿烂?(灿烂!)课文中说的是灿烂的霞光,我们还会说灿烂的什么?生:灿烂的阳光。生:灿烂的笑脸。

生:灿烂的光芒。

师:说的都是白天的,有没有晚上的?满天的星星能使我们想到什么?生:灿烂的星光。

师:晚上走在大街上,街道两旁到处是——生:灿烂的灯光。

师:反过来说说会不会?(会)“灿烂的灯光”就是——生:灯光灿烂。

师:“灿烂的阳光”就是——生:阳光灿烂。

师:“灿烂的霞光”就是——生:霞光灿烂。

点评:这位老师匠心独运,预设并生成出了令笔者拍案叫绝的课堂教学!绝妙之一:不忘中华汉字造字方法之一——写意,通过拆宇,理解“灿”所要形容的情景。绝妙之二:让学生学习了词语之间的搭配,丰富了语言,增强了语感;并懂得了有些词语间的顺序是可以调换的,感受到汉语言的“变幻无穷”。绝妙之三:以火山、阳光、星光、霞光等一系列事物作类比,让学生再次体会夕阳西下那种“壮丽”的场面,深刻体会“夕阳无限好”。

这里,抓住怎么教的三个关键词:拆字、搭配、类比。富有针对的梳理了三分怎么好:运用了造字方法;丰富了语言训练了语感;再次体会了“壮丽”和“夕阳无限好”。

懂得了以上方法,梳理此类案例便能得心应手。

2、一人几课一案例,可以是“理+例+评”式。

这类案例写的是一个人好几课的内容,也许有十年前的一堂课,也许有去年的一堂课,也许有上个月的一堂课……一般围绕一个主题,把一个分多年教学实践的课例从几个方面加以梳理。形式可以是先阐述事理,说明某一方面的相关认识、好处、特点;再针对事理相应举具体实例;最后进一步提升绾结。现以《xmlnamespace prefix =“st1”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于老师课堂练笔教学艺术赏析》为例阐析。

于老师课堂练笔教学艺术赏析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处理好读与写的关系,充分挖掘教材写作因素,把写的训练有机融合于教学之中,做到读写结合,相得益彰呢?于永正老师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经典之作。他在课堂教学中经常穿插写的训练,从篇幅看,或三言两语,或长长大篇;从内容看,或课文借用,或课外引进;从方法看,或内容挖掘,或想像补充……然而,每一次练笔,都是他教学艺术的映照。

一、变换课文的叙述角度。

作者写作总有自己的角度,角度变了角色也就变了。在阅读教学中,变换叙述角度,进行读写训练,可充分挖掘课文语言因素,活化课文内容,引发写作兴趣,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在于老师的教学中,这样的教例经常可见,一个情境的创设,一个句子的提示,就能把学生带到特殊的情境之中,使课文内容很快变为学生的交际语言。

如:《新型玻璃》教学中,于老师要学生分别以五种“新型玻璃”的身份对自己的特点和作用进行自我介绍,从而有效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一学生是这样叙述的:

"你们可能不认识我,我刚问世不久。我是‘吸热玻璃'。我在炎热的夏天,可以阻挡强烈的阳光,使室内比室外凉爽;在严寒的冬天,我可以把冷空气挡在外面,使室内保持温暖。如果你家把我买回去,安在门窗上,你家就不用买什么空调。电风扇了。如果你家有老年人,夏天就不会中暑,冬天就不会感冒、得关节炎什么的。现在你知道我的用处了吧!愿你把我买回去,我会忠实地为你效劳。”

从学生的习作可见,学生在角度变换的训练中,决不是简单的内容移植,而是合理的创造表述。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是颇为有效的。

二、挖掘词语的形象内涵。(略)

三、补充对应的形象画面。(略)

三、变换课文的叙述角度。(略)

四、拓展课文的情境空间。(略)

五、迁移课文的写作知识。(略)

3、几人多课一案例,可以是专题多例式。

这类案例,不是来自一个人的教学,而是来自多人的课堂,围绕专题,把几个这方面成功的实践用一条红线贯串起来。这类案例,选材更加灵活,思路更加开阔,思想更加自由,往往更容易做出漂亮的案例来。

一位教师撰写《精雕细琢见功夫》案例,干脆就这样写:

一、于永正“究竟”一词教学片断

二、窦桂梅“送别”一读教学片断……方法看似笨拙,但写起来却十分方便、轻松。用他人的实例,融入自己的梳理与思考,借用名人之力,署上自己的名字,同样能写成自己的文章,何乐而不为呢?这关键还是要懂得方法。有了方法,案例难写的难题便迎刃而解。

四、案例题目的拟写

何为题目?题是人的前额,目是人的眼睛。见人先见“题目”,一个人漂亮可爱与否全赖题目。同理,题好文一半。好的题目必须做到:简洁、醒目、巧妙。简洁,能用一个字的不用两个字,能用短句的不用长句,简简单单,清清爽爽。醒目,难吸引人的眼球,一看题目就止不住往下读,着想看个究竟。巧妙,或用词是别具一格,或表意上高人一招,或形式上独特诱人。

题目最忌故作谦虚,如某某浅谈,某某点滴之类。浅谈的还拿给我看?我要见深论的;点滴的还拿给我看?我要看浩瀚丰厚的。最忌长带似甚至好几句的,一行写不下还写成两行的。最忌平白无味的,如某某课的教学实录及评析。这一般只能作副标题,它是上不了正题目这个台面的。精心拟题,要做到画龙点睛——或表达内容,或点明中心,或诠释教法,或体现理念,或讲究艺术或兼而有之。

1、侧重诠释教法的。如,《于情境中识字,在品读中悟意》《依学定教捕捉难点,咀嚼探究突破关键》《想象品读延伸,体味角色形象》《入迷人境,悟撩人情》《层层剥析,化难为易》《理层次,明特点,悟品格》像《于情境中识字,在品读中悟意》,怎么教?情境中识字,品读悟意。前后均是六个字,整齐。于对在,均是介词,相对。题目从《出师表》名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脱胎出来,高雅而文采飞扬。《依学定教捕捉难点,咀嚼探究突破关键》谈的文言文的教学,先让学生充分的朗读,使用注释、工具书理解,捕捉最后的难点,而后不是告诉,而是引导学生细细地咀嚼、探究突破那关键的字句,体现的是教法,一看便知道是怎么教的。《想象品读延伸,体味角色形象》,一看题目,童话怎么教便知了个大概。

2、侧重内容中心的。如《课改让人惊喜,实践催人思考》《写现场,现场写,当堂评》《理念催生实践,实践丰硕理念》《和谐互动,乐于表达》《把“倾听”进行到底》《成也细节,败也细节》《关注细节,让课堂风景别样》《误中悟》

像《写现场,现场写,当堂评》,谈的是习作教学,提倡写课堂上现场的情境,在课堂中现场练写,写后当堂讲评,文章的内容中心全在文题中,且都是三个字,回环式的,简洁醒目而韵味无穷。《把“倾听”进行到底》、《成也细节,败也细节》,一看便知内容为“倾听”与“细节”,分别由“把革命进行到底”“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显得高洁、典雅。

3、侧重体现理念的。如《多元理解,动态生成》《灵动的生成,让课堂熠熠生辉》《开放的理念,对话的课堂》《沟通合作,彰显个性》

像《多元理解,动态生成》,体现的是学生的多元解读,个性化理解,个性的张扬,倡导是课堂的依学定教,相机应变,动态生成。《灵动的生成,让课堂熠熠生辉》叙述的一定是生成灵动、意外、充满智慧,课堂光彩四射,令人叫绝。

4、侧重艺术表达的。

如《情境交融,百花烂漫》《给一点阳光,酿一片灿烂》《和风拂心扉,细雨润心田》《精彩纷呈,未曾预约》《不露痕迹的艺术追求》《行走诗意间》《任凭驰骋天地宽》《“诱惑”,使课堂如此美丽》《诗意的呼吸》《让课堂也来美一美》。一次听了全国情境教学观摩教学31堂课,我深为老师们精彩的教学折服,一家杂志要我写个述评,七八千字的文章写好了,可拟了好多题目总都是难以一一囊括所有课的特点,总都是不理想。怎么办?看看这堂课,很美,看看那堂课也很美,我如入姹紫嫣红娇艳无比的百花园,于是灵机一动,采用了艺术化的手法,《情境交融,百花烂漫》一题便从脑中蹦了出来,情与境的交融,一切的好一切的优都含在了“百花烂漫”之中。《和风拂心扉,细雨润心田》这题目,似乎在我们眼前展现了一首美妙绝伦的诗和无与伦比的境:和风//轻轻//吹拂,心扉//徐徐//开启。细雨//蒙蒙//润泽,心田//渐渐//温润。当你看到《诗意的呼吸》、《让课堂也来美一美》、《“诱惑”,使课堂如此美丽》,那样的浪漫诗情,那样甜甜的美意,你如何挡得住诱惑?!

第四篇: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的区别

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的区别

案例: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的真实发生的典型事件。包括三个要点:

1、是故事,有完整的过程;

2、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事件,包含问题或者也包括解决方法;

3、是典型事件,具有启发、诠释作用,是真实的,已发生的,而非杜撰的。

教育叙事:

1、已经发生的事实;

2、故事中有与事件相关的具体人物,故事是其亲身经历的;

3、情节性,相对完整。

基于教育叙事(日志)的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育叙事及教育日志的研究

(一)教育叙事与教育日志的概念及其理解

研究者(参与行动研究的教师本人)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叙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实质是“反思”自己的教育,即“以叙事的方式反思并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

教育日志也称为“教学日志”、“研究日志”、“工作日志”或者“教师日志”等等。因此,只要是教师围绕教育教学工作在日常所写的日记等均可列为教育日志的范畴。——梳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有意识地进行教学反思。

(二)教育叙事与教育日志所秉承的基本理念

教师一开始做研究就是“讲教育故事”,而不是引经据典地“写教育论文”。但是,当积累了大量教育故事、掌握了丰富的教育素材之后,再来写教育论文就有了基础。教师以叙事的方式来“写”教育故事,不是为了炫耀某种研究成果,其根本目的是通过教师的“写”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

二、教育叙事和教育日志的基本特征

真实性:教育叙事讲述的是一个已经完成的真实的教育事件。

主体性:教育叙事是行动者自身作为主体并直接介入其中的行动研究,教育叙事研究说的是教师自己的“故事”,所报告的内容是其具体的教育生活中与师生有关的事情。

情节性:成为教育叙事的内容必须具有一定的“情节性”,“情节”是任何叙事的一个基本特征。

反思性:教育叙事研究关注教学实践中的“教学问题”和“教学冲突”,它反映了研究型教师成长的历程。

三、教育叙事的研究方法与文本特征

研究教师的教育思想——研究教师的日常行为背后所隐含的思想、教师教学故事中所蕴含的理念。

研究教师的教育活动;

研究教师的教育对象——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人格特质、个性差异、身心规律等。

文本特征的三个方面:

一事一得。在内容上可以是教学故事,德育故事,也可以是管理故事。要主题集中、有针对性地描述某一个故事,要从日常发生的小事入手,于平常中见深刻,于细微处见精神,通过叙述一些细小的事情,促进自己的反思与提高。夹叙夹议。在写作手法上,通常采用一边叙述故事情节,一边夹杂一些对细节的感悟。

注重细节。要尽量选取能引起同行共鸣、难以操控、意蕴深刻、值得反思的细节,加以具体、生动的描述,为接下来的反思提供依据。

四、教育叙事研究的构成要素

1、教育思想;

2、教育(学)主题;

3、教育(学)情节;

4、教育(学)反思。

基于教育案例的实践研究

一、“教育(学)案例”的概念及特点

所谓案例研究,是以叙事为主要方式对特定情境及其意义进行的描述和诠释,是对特定的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评价、处理、寻求对策的个案研究。它是一个既有实际情景的描述,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从案例研究的对象加以分类:一节课的案例研究(或一节课中某个特定问题)、一件事的案例研究、一个人的案例研究、一次活动的案例研究等。

特点之一:具有问题性——教师持续关注的问题或大多数教师非常关注的问题。

特点之二:具有情境性——真实而感染人。

特点之三:具有典型性——经过分析研究,能够引起讨论并提供反思的。

特点之四:具有浓缩性——经过研究者选择加工的特定情境,不是实况录像,而是一部经过精心剪辑的纪录片。

二、课堂教学案例的常用研究方法 课堂观察法,访谈与调查法。

三、课堂教学案例编写的要素与格式 基本特点——客观描述+事件分析

基本要素——背景、主题、案例问题、情境描述、问题讨论、诠释与研究。

以数学教学案例为例,其基本模式是: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情境)、教学反思等。

以语文教学案例为例,其基本模式可以使:问题背景、情境描述、教学反思等。

四、教育(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的联系与区别

(一)教育案例与教育叙事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素材都可以是教学实践行动者本人的亲身经历;也可以是以观察者的身份进行客观的描述。从“情景故事”的角度上说,教育叙事研究也是一种“教育案例”。只是“教育案例”特指那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包含疑难问题、多角度描述、经过研究并经过作者反思的教学叙事。因此,可以这样认为,教育案例是教育叙事的发展和延伸,日常的教育叙事可以作为写作教育案例的素材积累。

(二)教育案例与教育叙事的文本结构样式有所区别

1、教育案例通常由教育叙事、案例分析与问题讨论和反思若干部分组成,而教育叙事则主要是案例中的教育叙事部分。

2、文本构成要素上教育案例突出六个要素:主题、背景、案例问题事件、效果、诠释与研究、有待继续讨论的问题。而教育叙事则只突出三个要素:鲜明和引人入胜的问题;师生活动描述、解决问题过程中或过程后的理性反思。

3、教育叙事研究报告不像案例那样一定要有主题,而只需要有问题即可。它通常只有一个典型教育事件。但是,教育案例通常有反映与主题有关的不同问题、不同案例事件,目的是串联和整合。

4、教育叙事研究报告一般只需要反思,而教育案例除了反思(案例分析)外,往往还要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启事”。

(三)教育案例与课堂教学其它研究成果的区别

1、与教学论文不同

教学论文是以说理和议论为主,案例则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也就是说,案例是讲一个故事,是通过故事说明道理。论文是理多事少,而案例则是事多理精。

2、与教案的区别

教案是预设的,反映的是教学预期,而“教育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教育教学过程的描述,反映的是教学的过程与结果。

3、与教学实录的区别

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则可以是有所选择的,并且必须有作者的反思(价值判断)即有主题、有诠释说明、有讨论等。这是教学实录所不具备的

1、粗糙的美丽

河北省沧县高川乡前高龙华小学 沈培岗

周五走进教室,看到一双双明亮的眼睛紧盯着我,一个个红红的小嘴抿着笑意——孩子们等着我评价他们的小制作。尽管有心理准备,看到学生摆在课桌上的手工“作品”,我依然有种失落感。红土粘泥做的五角星、小花朵、甚至半圆半瘪的小泥球„„一个个裂纹遍布,丑陋、粗糙、单调、呆板„„

因为要上口语交际课“我的小制作”,我根据本地红土多的条件,提前一周布置下了用粘土做小制作的活动。今天,是展示手工成果的时间。

尽管我脸上保持着习惯性的微笑,心中却打鼓:这样的手工如何描述呢?这些孩子又能说出什么样的话来。但我知道,我不能以我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孩子。

我肯定了大家能够完成作业,然后先让同学们在组内交流,说说制作过程,说说自己的想法,听听别人的说法,交流一下制作心得„„

立刻,班里热闹起来。大家七嘴八舌,谈笑风生,一改往日的拘束和沉闷:这个告诉怎么找到的红土,那个讲请谁帮了忙,这个说开始水浇多了团不成形状,那个说越摔觉得泥越有粘劲儿,做小花的告诉怎么掐的花瓣,做小鸡的介绍头是怎么按在身子上的„„ 小组交流的热烈让我始料未及,全班交流的精彩更让我惊喜不已。有的说,找粘土不费劲,我们家里团煤球时剩下好多呢!不过,我嫌表层的泥土不粘,自己深挖了一些;有的说,我团泥球团了好多,要多大团多大,滚起来一点也不比玻璃球差,可好玩了;有的说我做了小母鸡,我知道我二叔家有两只,便到他家里照着做,开始怎么也不能把鸡头按在身子上,还是二叔告诉我用小棍给连上的。

„„

一节课,孩子们说的意犹未尽,我听得如醉如痴。

原来,只要我们给了孩子们创造的机会,孩子就能心灵手巧;只要我们给了孩子表达的自由,孩子就能畅所欲言;只要我们用孩子的眼光去欣赏孩子的世界,粗糙何尝不是最精致的美丽!

反思:语言不是刻意营造的东西,它深植于生活的肥沃土壤。为孩子们创造说话的理由和环境,拆除说话的条件和框架,课堂上训练的口语能力就能真的变成生活中的交际能力。

课堂是孩子们的课堂,它依附于孩子的认识水平。只要把孩子的课堂交还给孩子,而不是用老师的眼光拔高课堂的标准,课堂就能变成孩子成长的乐园。

2、幸福的纸片

安徽省当涂县新市初中 王胜强 我正在办公室忙着,一个女孩兴冲冲地进来了。

“老师,我们已准备好了。”还未等我反应过来,她兴奋地接着自语,“朗读的时候,我们组要求把班里的灯全关掉,并且把窗帘全拉上。”

“啊?„„”我纳闷。

“老师再见!别忘了哦。”她的声音已远了。

此时,我才如梦方醒:又到星期五了,又到我们班朗读展示课了。为了提高七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语感,引领他们主动地接触语言文字,思量再三,我决定把每个星期五的最后一节课挤出来作为朗读展示课。文章内容自选,展示方式自选,展示机会自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使我们的朗读展示课洋溢着青春的热情。

怀揣着几分期待,我走进班里。她看着我,眼神中闪着自信,仿佛在说:老师,您瞧好吧,我们会上演一出好戏!

他们组(组名:向日葵)合作朗读的是《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略显粗糙的设计,认真专注的演绎。

全班寂寥无声,只有他们在忘我地读着、演着„„

李敏的声音富有质感。旁白在她舒缓有度、抑扬顿挫的朗读中显得层次分明、引人入胜。袁民的朗读还显得太紧,未能充分读出人物——影子的心境。但能融入集体,大胆地站上讲台,对性格腼腆、语文基础薄弱的他来说已是长足的进步了。

表扬进行中,组长杨涛左手半举着一张纸片,扇着叉着腰的右臂,慢慢移上讲台„„

我们的目光都被这张纸片吸引了。

这不是一张普通的纸片,它被精心剪裁成了萤火虫的模样,它被学生赋予了生命,化身为了光明的使者。

这是一张幸福的纸片!如果没有孩子们对语言的揣摩,没有孩子们对文字的玩味,它或许已和其他废纸一道,静静躺在某个阴暗角落里,等待着扫地出门变成垃圾的结局。

而现在,她变成了光明的使者,照亮了故事里盲孩子的黑暗,也照亮了故事外学生们的慧心。

掌声中,“向日葵”的队员意犹未尽地回到各自的座位上。接下来的点评就像他们的队名,朵朵朝向太阳,句句指向创意。

“他们组的朗读富有创意,不仅声情并茂,还巧妙地设计了一些动作,制作了道具”。

“我觉得他们组的朗读方式与以往的不同,他们不仅是读,而且还有演的成分。这样能吸引人。”

“下一次我们组也要尝试尝试,每天创意多一点。” 听着学生的发言,我心里涌动着欣慰:创意,是的,希望这小小的创意的种子能在他们的心中扎下深根,枝繁叶茂。

反思:创意是什么,创意是把冰冷的文字变成温热的朗读,创意是把普通的纸片剪成通灵的萤火虫,创意是把朴素的文本变成生动的表演。创意来自哪里?将文本交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的课堂学生作主,创意就在自主选择里诞生了。学生从来不缺少创意,只要我们愿意放手,只要我们愿意欣赏,只要我们相信,创意就像那幸福的纸片,能随着我们的心灵变成我们想要的模样。

3、“我”有神经病吗

湖南石门县壶瓶山完小 覃亚潜

一次送课下乡,班主任说班上“刺儿头”多,如果搞什么合作交流,一定会有几个学生讲怪话,大闹天宫,可能会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甚至让老师不好收场,还是慎用新课改理念的好。

当新课改理念碰到“刺儿头”,会怎样呢?

我上的是四年级上册语文的一篇课文《比金钱更重要》。课堂围绕“人和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展开。其中“留纸条”是核心部分,最能表现“我”的诚实品质。当学到“我环顾四周,不见一个人,便在路灯下写下一张纸条”这一部分时,我要学生默读,再轻声读,设想当时“我”所处的环境,感悟我“留纸条”时的内心世界。

课堂上时而鸦雀无声,时而喃喃细语,有几个学生还情不自禁地举手要求发言。显然,学生被“我”留下的“纸条”感动了。文本优美的文字加上我动情的课堂语言,已经让学生受到了“诚信至上”精神熏陶。

我因势利导,准备进入下一环节。一个男生突然嘀咕了一句:“只怕有神经病,留什么纸条!怎么不开溜?”

啊!“刺儿头”果然如期而至。

“说说为什么?”我面带微笑,心里却在急速思索应对之策。“神不知鬼不觉地开溜了,怎么都不会找到肇事者,多好!” “啊?”我诧异了!

“我听爸爸讲过,”另一个声音在补充,“当守法的成本大于违法的成本时,就可以违法办事,不然就会吃亏折本。我爸爸就经常一边交点小罚款,一边赚大钱,滋润着呢!如果课文中的‘我’及时开溜,一分钱成本都不要。留下纸条就难说了。所以,我认为,这个人不是有神经病,就是只晓得‘大猫从大门进,小猫只能从小门进’的书呆子。”

呵!“刺儿头”还真是老道。我望着一双双期待的目光,额上不觉汗涔涔的——怎么办? 压,学生口服心不服,与“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相悖;绕,“送课下乡”的指导性荡然无存,颜面何在?而且,溜与留,正是课文的核心问题,是语文对学生价值观引领的关键。除了疏导,除了直面,别无他法。

生成远比预设更挑战教师的智慧。我灵机一动,问:“你们觉得书中的‘我’有神经病吗?‘我’为什么不溜?”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个学生说:“不行的,路灯上有摄像头,逃不掉的。” “不管有没有摄像头,损坏了人家的东西就是要赔。虽然没人看见,但是天看见了,地看见了,自己的良心也看见了”。小小年纪,如此深刻!

“如果溜走了,让人背后骂几句真不值得。”一个高个学生一字一句说开了,“不如诚实一点,良心才会坦然。从后面的课文就知道,只要付出了诚信,就会受到称赞,就会感到快乐。”教室里响起了掌声。

我回头问首先发言的“刺儿头”:“你还觉得作者有神经病吗?” “嘿嘿!没有。如果溜掉了,以后遇见被撞的人就会不好意思。就是没遇见,自己的良心也会不安。主动承认了,良心就坦然了,还多了个朋友,多好!” 我说:“是啊!与人相处,诚信是金。有时,尽管守法的成本大于违法的成本,但是正直诚信的人肯定会选择守法,选择诚信,因为它能让人处世问心无愧,活得有尊严,有魅力,活得更潇洒!”

反思:当学生的思维与常规相左,旁逸斜出时,如果采取“压”“绕”的方式处理,学生的创新火花就会胎死腹中。培养创新性人才,课堂气氛应该尽量宽松,学生心态应该尽量轻松,不“跪”着学习,不“仰视”教师,不顶礼膜拜“经典”,精神自由而能力突出的人才才有出现的可能。多元社会,导致人的价值观千差万别。别看学生在课堂上唯唯诺诺,而内心世界却如万花筒一样纷繁,教师不能小觑消极的处世观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如何处理,考验着教师的智慧和耐心。顺着学生,自己也信口雌黄抨击社会,是主动放弃了教师的引领作用;避实就虚,让学生信马由缰,乱侃一气,更是不负责任误人子弟。因势利导,既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学生,又把真善美的种子播种在学生心田,才是教育之善道。

4、让创新火花在课堂中绽放

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 徐立峰

语文课上的问题主观性都是比较强的,答案并非唯一。教师不能用参考书上的现成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而要鼓励他们积极地独立思考,要求他们不人云亦云,不唯书本、唯老师,敢于发表独到的见解,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期待更新更好的答案,学生就能挣脱标准答案的束缚,展开想象的翅膀,闪现智慧的火花。只有这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才能得到训练,创新能力才能逐步提高。

在一次诗词赏析课上,同学们赏析柳宗元的《江雪》,一个同学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这么寒冷的下雪天,这位老人真的是在钓鱼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是啊,不是在钓鱼又是在干什么呢?教室内鸦雀无声,学生开始了深思。一分钟之后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老人感到十分孤独,每一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有的说:“老人是在独自欣赏雪景。万里江山,粉妆玉砌,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雪景之美也。”还有的说:“这位老人看起来很清高。”诗人那种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迹不正隐含其中吗?最后一个学生说:“他在钓一个春天。”是啊,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诗人在经受重重打击之后仍然孜孜以求,不正是等待“春天”的到来吗?学生的诠释独具慧眼,精彩至极。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发现或设计的问题,其思维更具挑战性,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位老师指导学生阅读《皇帝的新装》,有个学生说,这篇文章是安徒生靠想象来写的,我也设计了一个问题来激发同学们的想象创新能力。问题是:皇帝最后意识到自己受骗了,但出于皇帝的尊严,还不好承认。假如你是那位皇帝,你有什么高明的办法来治服骗子?(这只是一个假设,并不是这篇文章的继续,学生讨论交流)几分钟之后,有同学发言,我有一个办法:先以赏赐这两个骗子为由,把他们招进宫。然后宣读圣旨:“皇帝为了答谢两位织师,又特意请人设计了一套衣服,这件衣服也有一个特点,就是诚实的人穿上这种衣服用钻刻刀在上面刻花,人就会有接受穴位按摩的感觉,特舒服。请马上为两位织师更衣。”两个骗子穿上衣服在接受钻刻刀刻花的过程中受尽折磨„„还有同学说,我也有一个办法:就是把骗子招进宫后,皇帝以衣服轻飘为由,让两个骗子在衣服上镶上宝玉,如果三柱香后镶不上,就要推出午门斩首示众,骗子自然被治服。同学们听了这高明的办法,立刻总结出了这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牙还牙,以毒攻毒”的做法。在这里学生的思维源于教材而不拘于教材,其创新性得以充分展示。

所以,要让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都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发展,这就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确立“人人发展”的理念,培养“人人善问”的习惯,激发“人人求新”的欲望,提供“人人参与”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

反思:如果老师在学生求异思维过程中善于推波助澜,往往能掀起辩论的高潮。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在辩论中才能不断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所以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气氛,宽松和谐的氛围,创造讨论争辩的环境,鼓励学生有不懂的问题及时提出,每个同学都是课堂的主人,对于同学的看法、课文剧的编排、老师的见解要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敢于否定,让学生在质疑争辩的过程中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发展他们的创造力。

5、把课堂搬到小区去

河南建业外国语中学 宋秀娟

我所在的学校位于建业城市花园小区里,景色怡人,可我们学校是民办寄宿制,学生平时难得走出校门,周末月末放假也是来去匆匆。小区春光灿烂,但是学生却视而不见。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写作是以“寻觅春天的踪迹”为主题,属于体验式作文。几经思索,一个创意在我的心里慢慢成型——把课堂搬到小区去,把生活写进作文中,把春天留在文字里。

寻觅春的踪迹

出了学校的大门,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一下子投入到小区的怀抱中。有的小组同学蹲在地上,认真观察地上的小草小花小蚂蚁;有的小组和小狗小猫亲密接触;有的小组聚在一起,为满树的桃花拍照录相;还有的嘟着嘴和树上的小鸟和鸣。一个小组还另辟蹊径采访在小区里活动的老人,老年人的安详和小孩子们的活泼相映成趣,是春光里最灿烂的一束。学生活动丰富多彩,给我始料未及的惊喜和感动。

展示活动成果

采风结束,同学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回到了学校,还没等我宣布展示,已有很多同学走上了讲台,争先恐后地展示起来。照片、录相、诗歌、绘画、现场采访„„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独特的观察视角,高超的摄影技术,流畅的讲解语言,各种创造性思维真是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我不禁为自己的这次行动激动骄傲起来。

写出真情实感

同学们一个个跃跃欲试,表达的欲望达到了高潮。我趁热打铁,做了一番动员:“作文就是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围绕一个中心写下来。现在大家还感到困难吗?”同学们异口同声说“不难”。写作开始,不闻唉声叹气,只有流畅的沙沙声暗示着孩子们的文思泉涌妙笔生花。不到25分钟,便有同学陆续交上了作文。下课了,全班32个同学,只有3个同学没有按时交上作文。一个是写得太长了,说还有内容要写;一个是外婆重病住院,触景生情,愁肠百结;还有一个是因为有一位亲人在这个春天里突然离世,哭得写不下去了。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他们有不寻常的情感体验。在感情的世界里,我尊重这两个学生,同意他们晚交这次作文。

反思:听见了,忘记了;告诉我,知道了;体验过,懂得了。这是新课改“学习即经历”的诠释。走出课堂,走进小区,走近生活,亲眼见到春天的景色,亲耳听到了春天的声音,亲身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因为我参与,因为我在场,因为我生活,所以,这次体验式作文成功了!把课堂搬到小区,把生活带进课堂,教师,就是使生活和课堂天堑变通途的大桥。

6、两科一堂学 山东省高密市第二实验小学 李娟

今天,我们上了一堂“语美整合课”——语文、美术一堂学。人教版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的“口语交际”是看图讲故事——说好“话”的前提是读懂“画”,其后有一“画画写写(绘制连环画)”练习;美术第13课是“故事画”——画出美画的前提是讲出故事,绘制连环画是其拓展项。教学内容与要求的同向让我们想到了互相渗透、相得益彰的横向穿插教学:备课是在两科老师的商讨下完成的,活动是在两科老师的交叉引导下进行的。

整堂课分讲故事画图、看图讲故事、画图写故事三环节: 第一步,语 文老师引导示范“如何讲述自己的生活小故事”;美术老师特意点明其中包含的“绘画要素”:时间与场景、心情与表情等的紧密联系——这也正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点。

第二步:小组内自由讲故事,美术老师为各组拍照——为引导学生“从身边讲起、画起”准备现场资料;语文老师观察、指导各位同学的表情、语言等各方面的情感表达方式。

第三步:投影显示“现场照”,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我就是故事与图画的主人公”。语文、美术老师各自从不同的角度来指导图画的描述、绘画方法,同一个观察点,不同的视角就会有不同的“投影”;同一脑海中,对同一情景的“三视影像”又会彼此互动,感触点的增多自会让想象更加合理到位,让语言表达更加深情真挚,让图画绘描更加真切生动。而且,这一特别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们一会儿感到语文老师是自己的“同学”,一会又感到美术老师是自己的“同学”;一会儿在与“同学”一起向老师提问、请教,一会儿又与“同学”一起反驳老师、表述自己的正确理解——行动的勇气就来自身边那位特别的“同学”,这不正是我们一直在寻求的自然、真实的“师生一体化”学习氛围吗?

第四步:回归课本。自读语文课本上的“故事图”,自由讲述后想象、续编,利用所学描述、绘画方法进行表演、作画,并将二者融为一体——制作连环画。

三课时的教学内容(美二语一)两课时完成了——连课下作业都搬上了课堂!二位老师的交叉引导,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了自己的主人身份,敢于放宽自己的思维领域、提高自己的表达勇气,让语文“口语交际”与美术“故事画”的学习都取得了超标教学效果。

反思:前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在具体分析作文训练同小学各科教学的关系时,认为作文训练同阅读、美术、音乐、数学、综合实践等学科建立横向联系,科任教师协助指导,让各科为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提供条件,使这些训练服务于各学科,能达到互相渗透、相得益彰的目的。口语交际是作文的雏形,教学过程中更应时时考虑横向穿插。它既能让老师的引导全面到位,又能使学生的思考与练习点滴不漏、扩及千里。

7、作文课上捉鱼

湖南省岳阳县第八中学 卢望军

百草园雪地捕鸟,情趣盎然;文学家白描动作,生动传神。课后,我让学生仿照文章的白描手法,写一个动作描写的片段。很巧,三个学生同时写到捉鱼,但水平殊异。有比较就有鉴别,有鉴别更能明理。我意识到这是一次作文指导的契机,便用“白描手法”来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作文指导。

我把三个片段配上点评贴在教室,让学生随意欣赏,随意议论。生1:我和几个朋友到小溪里捉鱼。我搂起袖子,把手伸进水中探了探,没有。于是换了一个位置,水很清澈,一下就看到了鱼的所在。我又伸出了双手,向水中奔去。一捧,便捉到了几条小鱼。

卢老师点评:鱼的地盘鱼作主,在小溪里捉鱼,一搂、二探、三伸、四奔、五捧,鱼被捉到的可能性只有两种:非傻即呆。

生2:来到了鱼塘,“摸鱼高手”爸爸先将袖子挽起来,走进鱼塘中心,把手慢慢伸进水中,不要让鱼群感觉到。一边缓缓走动,一边用手去摸。在即将摸到鱼时,双手向前一握,张开手,就会有一条小鱼了。我看爸爸做了一次,就会捉鱼了。啊,原来捉鱼这么简单啊!

卢老师点评:“挽”袖子比“搂”袖子靠谱,但走到鱼塘中间却想不被鱼群发觉不太靠谱,看爸爸做了一次就会捉鱼了,更不靠谱。孩子,捉鱼没有这么简单,写作文也没有这么简单啊!

许楠:我一来到水边,就准备伸手捞鱼。姐姐叫我不要轻举妄动,要“埋伏”起来,把手慢慢地逼向鱼,才可捞到。于是,我趴下来,把手“潜伏”在水里张开成喇叭状,静静地等鱼进入包围圈。然后我屏住呼吸,慢慢收拢手指,等鱼完全在我的掌握之中时,忽地双手往上一提,几条小鱼便成了我的俘虏了。我本来是想养着他们的,可我喂什么他们都不吃,过不了几天,就都一命呜呼了。老天,到底要怎样才可以把他们养活啊?

卢老师评作文:实践出真知。趴下、埋伏、逼近、收拢、猛提,请鱼入瓮,步步为营。鱼得水固然得了地利,但奈何不了人和!至于怎么养活鱼,两个字——放生!

作文贴出后,学生议论纷纷。我问学生的体会,他们都说,许楠才是真的捉到鱼了,其他的人肯定没有捉到鱼,有真实的体验才能写好作文„„我总结说:真实是文章的生命,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读者心如明镜,要感动别人,先打动自己。

我相信,这次“白描式”的作文指导,胜过平时的精雕细琢。因为,问题生成于学生作文,探究附着于学生生活,结论作用于学生未来。

反思:学生作文的“假、大、空”,一部分是因为学生经验水平的青涩,一部分也归咎于老师作文指导的“不真、不细、不实”。体验个性化,即真;指导具体化,即细;内容生活化,即实。作文生活化,生活就能化作文。删繁就简,突出重点,这是“白描”指导的精彩;移花接木,穿针引线,这是教师主导的魅力!

8、把课堂还给学生

湖北省远安县安鹿小学 齐家兰

上完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文之后,我开始思考口语交际怎么上。想想从前的教法,总是少数学生发言,多数孩子只是课堂上的听众。如何才能让所有的孩子动起来?经过再三考虑,我决定组织孩子们围绕本单元“浓浓的乡情”这一主题搞一次语文活动。

我把这个想法告诉给了学生,教室里立刻沸腾了。孩子们兴奋,激动,有几个禁不住手舞足蹈起来!

当我告诉他们这次语文活动由他们自己主持、所有的同学都是演员时,教室里又是一片欢腾。“哪些同学愿意来尝试一下主持人的滋味?”我微笑着问。孩子们窃窃私语,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举手。我知道他们从来没有主持过这样的活动,心里难免会有所顾虑。于是,我用鼓励的语气说:“鲁迅先生曾称赞‘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我相信我们班也一定会有这样的孩子!”话音刚落,张德坤就把手举得老高。接着,一个女孩子也举起了手。经过全班推荐,我最终挑了4个孩子主持。

为了激发全体同学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我宣布表演的节目以小组为单位准备,组长全权负责。要求每个组至少一个集体节目,一个个人节目。集体节目必须全员参与,个人节目根据内容自行安排人数。

经过两天的准备之后,活动如期开展。我走进教室,黑板上“浓浓的乡情”这几个醒目的大字,经过一番修饰分外漂亮,让我眼前一亮。据了解,那是出自担任本次主持人的女孩蔡梦飞之手。真没想到,她的艺术字居然写得那么漂亮,连我都自愧不如。

活动开始了,我站在教室的后面,用手机录制着他们表演的节目。二组声情并茂的诗朗诵,深深地牵动着孩子们的心。一组自编自导的三句半轻松幽默,惹得大家哈哈大笑。五组表演的小品别出心裁,深受孩子们喜欢„„

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一个个精彩的节目。一节课掌声不断,笑声不断。孩子们是那么轻松,那么愉快。当下课的音乐声响起时,他们依然沉浸在快乐之中。

这是我接手这班孩子以来第一次看到他们笑得那么甜美。尽管还有很多不足,却让我真正体验到了把课堂还给孩子们后的轻松和释然。

那一刻,我突然感到有一种幸福感悄悄溢满我的胸怀。反思:

一、相信学生。产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念头源于我对孩子的真正信任,相信他们有积极参与的兴趣,相信他们有自我挑战的勇气,相信他们有自编自演的能力。因为充分相信,孩子们兴趣盎然、信心百倍。

二、解放学生。学生的解放首先源自于教师的解放。我把自己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解放了出来,把课堂慷慨地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去讲,去演。因为彻底解放,孩子们学得轻松,玩得开心。

三、利用学生。在我眼里,每个孩子都是一座宝藏,要靠教师去挖掘,去利用。利用孩子们的表现欲、荣誉感,开展小组合作,发挥集体智慧。因为有效利用,节目精彩纷呈,孩子表现出众。

四、发展学生。发展学生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和终点。孩子们在自我组织和自编自演的过程中,能力得到了提升,情感得到了升华,身心愉快发展。

9、让每一个名字都闪光

哈尔滨市实验中学 刘百荣

如何让每个成员都参与课堂,成为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做人的尊严呢?我在评价机制上动脑筋,不仅采用将全员参与作为评价小组的重要指标、进步幅度大的成员为小组双倍加分等方法,还利用沟通平台(每个班级门外墙壁上一块由各任课教师书写,用来公示班级优秀小组和进步学生的小黑板)来放大他们的成功,让各班师生一整天都能见证他们的光荣。还别说,这种做法真让我收获着因学生进步而带来的欣喜和幸福呢。

课上,分配好朗读的展示任务后,各组进入紧张的准备阶段。当我走到四组巡视时候,正好组长劝说组员冯世阳,“你读倒数第二段吧”,“我能行吗?”冯施洋小心翼翼地说,拒绝的语气里却分明又是热烈的期待。我知道他底子太差了,他想读却又怕读不好,影响小组„„我连忙俯身轻拍着他的肩膀和大家说:“我看你们组长有眼力,他能读好,你们说呢?”“是的,你要是不读,咱们就少一个人次分呢。”同学们鼓励道。

展示时间到,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到第四组冯世阳的时候,同学们诧异第四组怎么能让他单独亮相呢!因为冯施洋在大家眼中就是一个胆小、说话吞吞吐吐的同学。那一刻,屋子里更是格外宁静,宁静里还带着紧张。他开始读了。“他感到太幸福了,但他一点也不骄傲,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不会骄傲的。他想起他曾经怎样被人迫害和讥笑过„„”他的声音里像是凝聚了所有的磁力,个别地方还有些不连贯,但在这个文段的朗读中竟然让人感觉到是激动和难忘的回味,当他坐下,片刻的宁静后是一片雷鸣的掌声。“给第四组加2分,因为他们组员进步大!”我说,“你们的掌声就是加分的最好理由,对吧。”“对!”全班同学大声地喊道。当我把加分写在黑板的小组评价栏里后,我看到他的小脸涨得通红,正如他所读的文段里的话一样,“他感到太幸福了”。

为小组加分的愿望,让他超越了自己,勇敢地站起来;而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日趋进步,让这样的丑小鸭享受到成功的幸福。

沟通平台,点亮每一个名字

课后,当我来到走廊在沟通平台上写评语的时候,围过来的同学说,“老师,写冯施洋!老师,写冯施洋!”我笑了,同学们多可爱呀,他们怀着一颗好的心和我一样为同学的进步而品尝到了互帮互助、合作学习的快乐,他们都在成长,不仅是知识的获得,更有人格的完善。我在沟通平台上写下有力的几个大字:“我为冯施洋本节课的表现而骄傲,我为第四组的力量感到震撼!”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朵花,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名字,让每一个名字都闪光,每一阵风吹过,都是一片幸福的颤抖。倾心于课堂的每一个细节,巧用团队评价和沟通平台让我听见学生成长的拔节之声,收获着帮助学生成功的快乐。

10、“你”要动起来,“我”也莫躲开

重庆市北碚田家炳中学 罗晓玲

听A老师和B教师以“同课异构“形式上《夸父逐日》这篇古文。A教师在课堂上,首先用英雄人物的故事引出新课。在检查学生的导学案完成情况时,学生读课文,教师正字音,每个注音写板书;教师提问题,学生给答案,一问一答判正误。在让学生的理解课文意思的自主提问环节,教师也要先把问题集中,待各组讨论后再点名回答。整堂课有板有眼,按时结束。

这堂课,似乎一切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学生顺利地完成了教师预设的任务。可回味起来,总觉得老师不敢把学生放开手去,正音、释词、译句,事事都得亲手领着才放心。其实,这一课的拼音字词都相对容易,何苦这么操心?在各组研讨提出的问题中,还有一些妙问,却生生地被教师整理后的几个问题淹没了。大家集中在这几个问题上,其余的问题完全置之不理。不知在整理这些问题的时候,教师是否更多地强调了自己的主观认识,而忽略了学生的真实体会呢?少了学生主体性地介入的课堂,缺少灵动思维的迸发,少有动态巧妙的生成。课堂,仅仅就是一个教师主宰的课堂。

B教师的课堂却是另一个样子,她用李宁点燃奥运火炬的画面引入新课,在检查预习效果时采用抢答的方式,学生的积极性立即被调动了。接下来,又是开展描写桃林美景,扩写故事的小组活动,又是鼓励同学们说出和夸父有同样精神的人。快结尾时,还要朗诵励志诗句,鼓励学生勇敢追逐梦想。学生们持不同的观点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最后拖堂近8分钟,只好草草结束。

这堂课,学生充分站到了台前,抢答激发起竞争的欲望,创作调动起积极的思维。学生很活跃,生成的点也多,可是有些点已经远离课堂目标了。比如,在分析夸父形象特点时,有的说“夸父是自私的人,他把黄河、渭河的水都喝光了,人们会受灾”;有的说“天会下雨,河水还会有的”;有的说“夸父是因为那时太阳太厉害,造成旱灾才去赶走太阳”;有的说“那时水源丰富,但光照不足,夸父是去要把太阳追回来的”„„快20分钟了,学生就在“夸父把河水喝干对不对”、“夸父为什么追赶太阳”这些问题上纠缠不清。而此时,教师却没有及时站出来进行引导,结果课堂活动失去了明确的指向。

综观两节课,我仿佛看到课堂在“学生”与“教师”的定位之间矛盾徘徊。教师动得多了吧,学生动不起来;教师靠边躲学生全放开吧,课堂不小心又偏离了航道。高效课堂,学生该在哪里?教师又该在哪里? 反思:高效课堂教学应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得到激发,学生的知识、能力、价值观得到培养。因此,新课堂教学的理念应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学习为主要形式,以学生的发展为归宿。如果缺少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有效发挥,教学缺少宽展的空间,效果将会受到很大的局限。

但是,我们也要避免语文课堂教学的“表面自主、无效合作、随意探究、曲解对话、盲目综合、无度开放、泛化体验、纵容个性”等现象,避免“主体性神话”充斥的课堂。这样的课堂看似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实际效果却不会很理想。热热闹闹、漫无边际的“展示”,展示者和听者都不可能有清晰而深刻的认识。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大胆展示的同时,对学生不成熟的、有偏差的、甚至错误的见解,要加以正确引导。

“你”(学生)要动起来,“我”(教师)也莫躲开。学生不动,课堂了无生趣;教师躲开,课堂的“主体性”又变成一场虚无缥缈的神话。只有让二者和谐互动,主次分明,才能造就一个真正的高效课堂。

注:“新课堂叙事”继续征稿,来稿注意,是“叙事”不是“论文”,是课改中的遭遇、感悟、经验、心得、做法、效果,不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雕虫小技、巧言妙语,也不是课堂意外的机智处理,更不是教学艺术的点滴呈现。到底怎么写,一是体现新课程理念;二是关注“学”的表现,而不是“教”的高超;三是写出新意,有借鉴价值,最起码要给读者以启迪。

顺水推舟 推出别样精彩 骆驼中心学校 邵蓉晖

(2006年宁波市教研室学科案例评比三等奖)

今天学习的是一篇传统老课文《小蝌蚪找妈妈》,在初步接触课文后,一个孩子忽然把手举得高高的。“出了什么问题吗?”我边想边示意他站起来说。那孩子一脸疑惑地说:“老师,有个问题我不明白。鲤鱼阿姨、乌龟阿姨为什么不把青蛙妈妈的样子说清楚,害得小蝌蚪不停地寻找妈妈呢?”

他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就热闹开了。“是啊,怎么不说清楚啊!”“他们真不负责任!”“他们是在考验小蝌蚪吧?”……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教室里迟迟不能安静下来。这一问的确出乎我的意料,怎么办?暂时不理他,继续讲课,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可是他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孩子问得确实没错啊!理他,那我该怎么引导呢?而且这样的节外生枝,教学走向确实难以预测。看孩子们对刚才这个问题这样有兴致,一个让孩子们就这个问题进行说话训练的念头产生了,于是我顺水推舟地说:“你觉得他们什么地方没有说清楚呢?咱们先把他们说的话用横线画出来吧。”

孩子们一听,开始低下头读书、画线了,毕竟这是他们自己提出来的问题,所以学得特别认真。过了一会,开始有孩子发言了:“鲤鱼阿姨说,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结果小蝌蚪把乌龟当成了妈妈。”“乌龟阿姨只是说,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还是没说完整。”我笑着说:“如果要把青蛙妈妈的样子说清楚,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呢?”这一问正中孩子们下怀,纷纷举高了小手,有孩子说:“把鲤鱼阿姨和乌龟阿姨的话合起来说。”还有孩子说:“编个青蛙的谜语让小蝌蚪猜一猜。”更有一个孩子说:“把青蛙妈妈的相片直接拿给小蝌蚪看。”“哈哈哈……”听着这样有趣的办法,孩子们也不由地大笑起来。我看时机成熟,就抛出这样的问题:“你们的办法真不错。假设你的同桌就是正在寻找妈妈的小蝌蚪,把你的想法跟他说一说吧。”此时,孩子们就像一束被点燃的火把,一听老师布置这样的任务,马上迫不及待地交流起来。接下来的个别交流更是精彩纷呈。

“告诉你,小蝌蚪。你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头顶上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你们的妈妈不是鲤鱼,也不是乌龟,是可爱的大青蛙。她鼓着大肚皮,张着大嘴巴,头顶上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色的外衣。她是庄稼的好朋友,名字叫青蛙。

“小蝌蚪,荷叶是你妈妈的歌台,她最喜欢蹲在荷叶上呱呱地放声歌唱。你到荷花池边去找吧!”

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我也不禁赞叹道:“你们真了不起,灵活运用学过的句子,说得多棒呀!小蝌蚪遇到你们这样既热心又聪明的孩子,不愁找不到妈妈了。”没想到孩子们还有更精彩的想法,一个孩子说:“其实不能怪鲤鱼阿姨和乌龟阿姨,是小蝌蚪找妈妈找得很心急,等不及听明白就游走了。”另一个孩子又说:“我认为鲤鱼阿姨和乌龟阿姨是故意不对小蝌蚪说完整的。”还有这样的见解,我和孩子们听了都感到很惊讶。我忙问:“为什么?”“鲤鱼、乌龟和青蛙都住在一个池塘里,他们已经很熟悉了,不可能说不清楚青蛙妈妈的样子,他们是想让小蝌蚪自己去找妈妈。”

听着孩子们这些闪烁着创新火花乃至于哲理意味的精彩发言,这一刻,我觉得自己是幸福的,为孩子对课文语言的运用,也为这堂课顺水推出的别样精彩。

就是这样一个看似与课文主题毫无关系的话题,在给了孩子们与文本直接面对面时间的同时,他们的智慧正在催放,情感正在撞击,这是比任何设定的所谓知识的目标更为可贵的资源。它让我那么真实地享受到了顺水推舟的精彩,感受到了动态生成的无穷魅力。反思这个小插曲,我自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成功。一.尊重学生,别样精彩的基石

课堂不是一个简单进行知识传授的场所,而是学生生命成长最重要的阵地,我们应该关注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感情的人的真实生活与真切的成长,尊重他们的想法、看法。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虽然看似与课文毫无关系,却充分体现了那位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我们的学生真的不是无知无能的被动体,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他们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与兴致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的,学生在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倾听不同的意见时,他们的智力在接受挑战,他们的思维在接受挑战。当这种挑战来自同学或老师的时候,碰撞会更加激烈和深入,只要老师懂得以爱心与智慧去引领生命,在预设目标的实施中宽容地、开放地纳入始料未及的体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那么他们奉献给你的将是无尽的潜力和生命的亮丽,我们的教学才会成为一种艺术,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才会有令人叫绝的“柳暗花明”,才会呈现出不曾预期的精彩。假如我抑制了那个孩子的质疑,这堂课一定是“波澜不惊”的。而那位男孩提出自己的疑问,课堂虽然变曲折了,但孩子们的思维被激活了,整个课堂仿如注入了一股神奇的活水,充满活力。孩子们是如此的机智、敏慧,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在课堂上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精神得到了培养。

二.激活文本,别样精彩的阵地

古希腊神话中力大无穷的安泰离开了大地就软弱无力,不堪一击。可以说,文本就是阅读的阵地。只有将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进行比较,学生对生活、对生命才有自己的体验,才能获得与文本、与生活深层的对话,语文的三原色才会幻化出五彩缤纷的图画,我们的课堂才会活力四射。以上案例的成功就在于我没有急于给学生确定的答案,而是利用这个契机,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课文、讨论、角色表演等形式自觉主动地探究学习,从不同角度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人物。老师捕捉到了文本中宝贵的教学资源,真正用活了文本,在学生深层的体验与感悟中提升了文本的价值。试想如果当时我急于让学生讨论,结果学生会完全抛开文本语境和意义天马行空,各说各的,将使文本自身的生命、情态、气韵消失殆尽。这样的生成犹如教学垃圾,只会成为教学沉重的“包袱”,成为教学无形的“伤疤”。三.巧妙引领,别样精彩的“助产士”

课堂是个富于变化的时空,主体、客体的关系处于不断转换之中,如果教师为了“圆满”完成“预设”教程而一味抢时间、赶教案、生硬施教而少有“花絮”,则学生必然只能跟着教师亦步亦趋,谈何主体地位和愉快发展?谈何别样的精彩呢? 面对生成,教师要成为课堂智慧的引领者,帮助学生进行课堂智慧的抉择,像苏格拉底那样,做学生思想的“助产士”,为别样精彩“接生”。以上案例中,我先让孩子画出“他们是怎么说的?”,再引导孩子想想,有什么方法能把青蛙妈妈的样子说清楚,最后用“假设你的同桌就是正在寻找妈妈的小蝌蚪,你把你的想法跟他说一说”这几步巧妙引导,架设起师生、生生、生本互动的平台。形成人人参与、自由对话、真诚沟通的学习氛围,开创学生思维任意驰骋、不断创新的境界。学生通过讨论、争辩,互相促进,共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见解、感受彼此的情感,达到心灵的感应、思维的共振、理解的共鸣,对文本产生深刻的不同的感悟,实现个体的超越、文本的超越,走向生成性课堂教学的新境界。

第五篇: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的区别

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的区别

案例: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的真实发生的典型事件。包括三个要点:

1、是故事,有完整的过程;

2、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事件,包含问题或者也包括解决方法;

3、是典型事件,具有启发、诠释作用,是真实的,已发生的,而非杜撰的。

教育叙事:

1、已经发生的事实;

2、故事中有与事件相关的具体人物,故事是其亲身经历的;

3、情节性,相对完整。

基于教育叙事(日志)的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育叙事及教育日志的研究

(一)教育叙事与教育日志的概念及其理解

研究者(参与行动研究的教师本人)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叙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实质是“反思”自己的教育,即“以叙事的方式反思并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

教育日志也称为“教学日志”、“研究日志”、“工作日志”或者“教师日志”等等。因此,只要是教师围绕教育教学工作在日常所写的日记等均可列为教育日志的范畴。——梳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有意识地进行教学反思。

(二)教育叙事与教育日志所秉承的基本理念

教师一开始做研究就是“讲教育故事”,而不是引经据典地“写教育论文”。但是,当积累了大量教育故事、掌握了丰富的教育素材之后,再来写教育论文就有了基础。

教师以叙事的方式来“写”教育故事,不是为了炫耀某种研究成果,其根本目的是通过教师的“写”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

二、教育叙事和教育日志的基本特征

真实性:教育叙事讲述的是一个已经完成的真实的教育事件。

主体性:教育叙事是行动者自身作为主体并直接介入其中的行动研究,教育叙事研究说的是教师自己的“故事”,所报告的内容是其具体的教育生活中与师生有关的事情。

情节性:成为教育叙事的内容必须具有一定的“情节性”,“情节”是任何叙事的一个基本特征。

反思性:教育叙事研究关注教学实践中的“教学问题”和“教学冲突”,它反映了研究型教师成长的历程。

三、教育叙事的研究方法与文本特征

研究教师的教育思想——研究教师的日常行为背后所隐含的思想、教师教学故事中所蕴含的理念。

研究教师的教育活动;

研究教师的教育对象——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人格特质、个性差异、身心规律等。

文本特征的三个方面:

一事一得。在内容上可以是教学故事,德育故事,也可以是管理故事。要主题集中、有针对性地描述某一个故事,要从日常发生的小事入手,于平常中见深刻,于细微处见精神,通过叙述一些细小的事情,促进自己的反思与提高。

夹叙夹议。在写作手法上,通常采用一边叙述故事情节,一边夹杂一些对细节的感悟。

注重细节。要尽量选取能引起同行共鸣、难以操控、意蕴深刻、值得反思的细节,加以具体、生动的描述,为接下来的反思提供依据。

四、教育叙事研究的构成要素

1、教育思想;

2、教育(学)主题;

3、教育(学)情节;

4、教育(学)反思。

基于教育案例的实践研究

一、“教育(学)案例”的概念及特点

所谓案例研究,是以叙事为主要方式对特定情境及其意义进行的描述和诠释,是对特定的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评价、处理、寻求对策的个案研究。它是一个既有实际情景的描述,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从案例研究的对象加以分类:一节课的案例研究(或一节课中某个特定问题)、一件事的案例研究、一个人的案例研究、一次活动的案例研究等。

特点之一:具有问题性——教师持续关注的问题或大多数教师非常关注的问题。

特点之二:具有情境性——真实而感染人。

特点之三:具有典型性——经过分析研究,能够引起讨论并提供反思的。

特点之四:具有浓缩性——经过研究者选择加工的特定情境,不是实况录像,而是一部经过精心剪辑的纪录片。

二、课堂教学案例的常用研究方法 课堂观察法,访谈与调查法。

三、课堂教学案例编写的要素与格式

基本特点——客观描述+事件分析

基本要素——背景、主题、案例问题、情境描述、问题讨论、诠释与研究。

以数学教学案例为例,其基本模式是: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情境)、教学反思等。

以语文教学案例为例,其基本模式可以使:问题背景、情境描述、教学反思等。

四、教育(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的联系与区别

(一)教育案例与教育叙事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素材都可以是教学实践行动者本人的亲身经历;也可以是以观察者的身份进行客观的描述。从“情景故事”的角度上说,教育叙事研究也是一种“教育案例”。只是“教育案例”特指那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包含疑难问题、多角度描述、经过研究并经过作者反思的教学叙事。因此,可以这样认为,教育案例是教育叙事的发展和延伸,日常的教育叙事可以作为写作教育案例的素材积累。

(二)教育案例与教育叙事的文本结构样式有所区别

1、教育案例通常由教育叙事、案例分析与问题讨论和反思若干部分组成,而教育叙事则主要是案例中的教育叙事部分。

2、文本构成要素上教育案例突出六个要素:主题、背景、案例问题事件、效果、诠释与研究、有待继续讨论的问题。而教育叙事则只突出三个要素:鲜明和引人入胜的问题;师生活动描述、解决问题过程中或过程后的理性反思。

3、教育叙事研究报告不像案例那样一定要有主题,而只需要有问题即可。它通常只有一个典型教育事件。但是,教育案例通常有反映与主题有关的不同问题、不同案例事件,目的是串联和整合。

4、教育叙事研究报告一般只需要反思,而教育案例除了反思(案例分析)外,往往还要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启事”。

(三)教育案例与课堂教学其它研究成果的区别

1、与教学论文不同

教学论文是以说理和议论为主,案例则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也就是说,案例是讲一个故事,是通过故事说明道理。论文是理多事少,而案例则是事多理精。

2、与教案的区别

教案是预设的,反映的是教学预期,而“教育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教育教学过程的描述,反映的是教学的过程与结果。

3、与教学实录的区别

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则可以是有所选择的,并且必须有作者的反思(价值判断)即有主题、有诠释说明、有讨论等。这是教学实录所不具备的。

下载教学叙事、教学设计、教学案例 教学论文区别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叙事、教学设计、教学案例 教学论文区别.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教学叙事案例

    教学叙事一:(语文学科) 我的教育故事:情感还是方法? 这节语文课的主题是《心声》,这是一篇小说,也是一篇讲读课文。今天是这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中考”常常考小说的阅读,但相当......

    高中物理教学叙事案例

    高中物理教学叙事案例 高中物理教学叙事 一节课的引入正是本节课的知识建构的开始,如何抓住学生的认知需求和规律,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释疑、渴求探索交流的情感,突显学生在......

    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的区别是什么(精选合集)

    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的区别是什么? 教学案例是人们从实践到理论,再在理论指导下继续实践,是理论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教学设计是人们根据某种理论、主观设想成的一个知识建构流程图(......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案例的区别

    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和教案的区别 时下随着教育教**流的推进,学校早已开始了教育教学改革了,多数学校早已拉开了校本教研这一新课题的帷幕,甚至有些已经作出了成效,可是我们内......

    教学论文和案例

    《中彩那天》教学反思 大围山镇东门完小:涂静茹 一、课文内容描述:《中彩那天》记叙了在二战前发生一个穷苦的汽车修理工之家发生的故事。故事以汽车的得而复失和“我”的......

    教学叙事

    教学叙事 扶余市五家站镇中心小学 周烨 小学数学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尊重学生的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运用灵活的方法,适应学生......

    教学叙事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 八年级语文教学总结 八(5.6)毛玉伟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几乎每年都要面对一批新的学生。新接过一个班级时,别把学生了解得太清楚,或许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教学叙事

    小学语文教学叙事 ————“丹心化作春雨洒,换来桃李满园香。” 作为一位平凡的小学语文教师,一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没有耀眼的光环,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也没有令人称羡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