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 国家好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3 01:44: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建 国家好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建 国家好教学设计》。

第一篇:新建 国家好教学设计

第1课时 国家好大家才会好

尉庄中学

谢明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及其重要性 能力目标

懂得维护国家的利益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爱国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国兴我荣、国衰我耻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维护国家利益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的意识,积极践行维护国家利益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国家利益的作用。

教学难点: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新闻联播2017 “都说国多很大,其实一个家”········ 思考:谈谈你的感受。

教师总结:在这首广为传唱的歌曲里,透露着人民群众对“国”与“家”、国家与个人关系最本质、最朴素的认知。我们幸福的生活、安定的生产、和谐的秩序与国家密切相关。国人曾有“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的呐喊。这一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的话题。

二、新课讲授

(一)爱国情感

活动一:邓小平的情怀

(展示邓小平图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

1、思考:邓小平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情感?

教师讲述:邓小平这句话表达了浓浓的爱国之情。我们每个中国人都会不自觉地怀有爱国情感。

2、思考:为什么生活中绝大多数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情感?

教师总结:祖国是我们成长的摇篮,她以广袤的土地和灿烂辉煌的思想文化,养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对伟大祖国,我们每个人都怀有最深厚、最纯洁、最高尚、最神圣的情感。这一片土地,养育了我们。因为没有了国家,就没有了我们的幸福生活。可以说是国家利益与我们个人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二)国家利益的内涵 活动二:“国”的意义(展示教材P87“探究与分享”)

1.思考:结合篆书“国”字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分析国家生存和发展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请同学们各抒己见,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师讲述:国字原作“或”,字形像“戈”守卫“口”。后来在字的周围加方框表示疆域,于是就构成了“國”字。因此国家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人口、土地、战士(军事)、资源等。

2.思考:请阅读教材P87,分析一下什么是国家利益以及国家利益的重要性。教师总结:国家利益是一个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的总和。

(三)国家利益的重要性(展示材料)3.思考:这段材料给我们哪些感受?

教师总结: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密切相关。国家利益关系民族生存、国家兴亡。没有国土、人口、主权和政权等,国家就不能生存。

(四)国家利益的范围(学生阅读和观察教材P88内容)4.思考:分析一下国家利益包括哪些方面。

教师总结:国家利益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包括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等。其中国家的核心利益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展示材料)5.思考:分析“台独”的言论,危害哪些方面的国家利益?

教师讲述:通过多方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独”的言论危害了国家的统一,危害国家的领土完整,破坏了社会的大局稳定。所以我们要坚决反对“台独”。

目标导学二:国家利益是人民利益的集中表现

(五)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 活动三:新年说愿望

(学生阅读教材P89的“探究与分享”)

除夕之夜,中学生小京一家围坐在一起,畅谈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望。1.思考:在新的一年你的愿望是什么?

2.请简单阐述一下个人愿望与国家利益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讲述:愿望略。每个人都渴望安居乐业、家庭和睦,都期盼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企盼就是人民的切身利益,它离不开国家利益。活动四:“两会”展利益(展示材料和图片)2017年3月8日,国家外交部部长王毅在“两会”记者会上表示,中国外交,体现在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时刻铭记自己的入党“初心”,领导干部要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人民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上,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更是我们党永不脱离群众和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1.思考: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有怎样的关系?

2.“人民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上”与教材中“国家利益至上”矛盾吗?为什么?

教师讲述:1.(1)在我们国家,国家利益反映广大人民的共同需求,是人民利益的集中表现。国家利益至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二者相辅相成。(2)人民利益只有上升、集中到国家利益,运用国家的工具,才能得到真正的维护。(3)国家利益只有反映人民利益,依靠人民艰苦奋斗,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4)在当代中国,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是高度统一的。2.不矛盾。祖国是我们成长的摇篮,她以广袤的土地和灿烂辉煌的思想文化,养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国家独立自主、繁荣富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就充满希望,内心就感到自豪和骄傲。

三、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国家及国家利益的内涵,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关注国家利益。同时也知道了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密切联系。我们要维护国家利益,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民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3 板书设计 国家好 大家才会好 4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主要是通过学生对国家利益的了解,认识到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从而树立国家利益观,养成维护国家利益的习惯。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基础知识,也能够形成一定的情感,促进了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本课内容表面上简单,实际上教学内容扩展面大,只有不断地扩展教学内容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更好地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个人能力和教学时间的限制,在呈现知识的形象化方面做得不够好,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理解,导致学生学习方式的机械。

第二篇:国家好大家才好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 维护国家利益 第八课 国家利益至上 第1课时 国家好 大家才会好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及其重要性 能力目标 懂得维护国家的利益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爱国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国兴我荣、国衰我耻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维护国家利益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的意识,积极践行维护国家利益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国家利益的作用。

教学难点: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下列叙利亚战乱的图片)思考:谈谈你看到这四幅图片的感受。

教师总结:我们幸福的生活、安定的生产、和谐的秩序与国家密切相关。

同学们通过历史已经了解到,从1840年至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中华民族饱受帝国主义蹂躏了100多年。国人曾有“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的呐喊。这一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的话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认识国家利益(一)爱国情感

活动一:邓小平的情怀(展示邓小平图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1.思考:邓小平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情感?

教师讲述:邓小平这句话表达了浓浓的爱国之情。我们每个中国人都会不自觉地怀有爱国情感。

2.思考:为什么生活中绝大多数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情感? 教师总结:祖国是我们成长的摇篮,她以广袤的土地和灿烂辉煌的思想文化,养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对伟大祖国,我们每个人都怀有最深厚、最纯洁、最高尚、最神圣的情感。这一片土地,养育了我们。因为没有了国家,就没有了我们的幸福生活。可以说是国家利益与我们个人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拓展延伸:下面请同学们列举一些自己知道的表达爱国之情的诗词名言。

教师讲述:(展示材料)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马篇》;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正始》;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等。(二)国家利益的内涵

活动二:“国”的意义(展示教材P87“探究与分享”)1.思考:结合篆书“国”字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分析国家生存和发展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请同学们各抒己见,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讲述:国字原作“或”,字形像“戈”守卫“口”。后来在字的周围加方框表示疆域,于是就构成了“國”字。因此国家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人口、土地、战士(军事)、资源等。

2.思考:请阅读教材P87,分析一下什么是国家利益以及国家利益的重要性。

教师总结:国家利益是一个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的总和。

(三)国家利益的重要性(展示材料)39岁的Daad是从叙利亚来到黎巴嫩的,离开叙利亚以后她失去了家、失去了4岁的儿子、失去了工作以及几乎所有的财产。为了保护自身安全,Daad要求不要拍摄她的脸,并改变了名字。她只是叙利亚1100万无家可归者中的一员,Daad与5位家人目前住在Baalbek农场的 一个帐篷里。

3.思考:这段材料给我们哪些感受?

教师总结: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密切相关。国家利益关系民族生存、国家兴亡。没有国土、人口、主权和政权等,国家就不能生存。(四)国家利益的范围(学生阅读和观察教材P88内容)4.思考:分析一下国家利益包括哪些方面。

教师总结:国家利益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包括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等。其中国家的核心利益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展示材料)萨德在韩国部署。

往大了说 这就是美国架在韩国的一枚大炮

而且这枚大炮的观测范围确实广 可以一直盯着中国看 5.思考:萨德的部署威胁了我们国家的哪些利益?

教师讲述:萨德对中国所造成的影响是无可估量的,别看这一套小小的防御系统,其作用对于中俄都会是致命性的打击。可以威胁到安全利益、领土完整、国家统一、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等。

(展示材料)在台湾召开的所谓“世界台湾人大会”上,极少数岛内外顽固的“台独”分子相互勾结,大肆散布“台独”言论,叫嚣建立“台湾国”。

6.思考:分析“台独”的言论,危害哪些方面的国家利益? 教师讲述:通过多方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独”的言论危害了国家的统一,危害国家的领土完整,破坏了社会的大局稳定。所以我们要坚决反对“台独”。目标导学二:国家利益是人民利益的集中表现(五)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

活动三:新年说愿望(学生阅读教材P89的“探究与分享”)除夕之夜,中学生小京一家围坐在一起,畅谈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望。1.思考:在新的一年你的愿望是什么?

2.请简单阐述一下个人愿望与国家利益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讲述:愿望略。每个人都渴望安居乐业、家庭和睦,都期盼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企盼就是人民的切身利益,它离不开国家利益。

活动四:“两会”展利益(展示材料和图片)2017年3月8日,国家外交部部长王毅在“两会”记者会上表示,中国外交,体现在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时刻铭记自己的入党“初心”,领导干部要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人民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上,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更是我们党永不脱离群众和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1.思考: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有怎样的关系?

2.“人民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上”与教材中“国家利益至上”矛盾吗?为什么?

教师讲述:1.(1)在我们国家,国家利益反映广大人民的共同需求,是人民利益的集中表现。国家利益至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二者相辅相成。(2)人民利益只有上升、集中到国家利益,运用国家的工具,才能得到真正的维护。(3)国家利益只有反映人民利益,依靠人民艰苦奋斗,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4)在当代中国,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是高度统一的。

2.不矛盾。

祖国是我们成长的摇篮,她以广袤的土地和灿烂辉煌的思想文化,养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国家独立自主、繁荣富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就充满希望,内心就感到自豪和骄傲。

第三篇:国家好,大家才会好教学设计

国家好,大家才会好教学设计

执教者

林芳

学 校

赫章县第四中学

教学课题

国家好,大家才会好

教材版本

人教版

教学对象

八年级

课 时

第一课时

课标分析

本课所对应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积极适应社会发展”,“法律与秩序”

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懂得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八年级《道德与法制》第四单元第八课第一框题,本节课内容主要在于帮助学生认识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国家利益观,增强维护国家利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下一课维护国家安全做好基础。

中学阶段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及社会经验不足,虽然对国家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上升到抽象的层次。培养学生强烈的国家意识,是新时期国民教育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对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情感上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渗透“爱国”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国兴我荣、国衰我耻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维护国家利益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的意识,积极践行维护国家利益。

能力目标:理解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懂得国家利益是人民利益的集中表现;懂得在当代中国,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高度统一,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紧密相连。

知识目标:了解国家利益的内涵和外延;知道国家核心利益的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

【教学重点】

了解国家利益的内涵和外延;知道国家核心利益的基本内容;理解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懂得国家利益是人民利益的集中表现

教法学法

(一)教学方法

调查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填表分析法。

(二)学法指导

对比学习法

教学资源准备

课件、学案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提问:

回答的种类

通过学生回答,了解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学习情况;同时让学生理解上节课与本课内容的关系。

环节一

国字的含义

过渡:

出示导学案,学生自主阅读,完成导学案。

(导学案题目呈现)

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导学案第1、2题,并回答问题。

学生在老师的讲解下理解知识点并在书上找出相应的知识点,做笔记。

通过对知识点的讲解,使学生对本目的第一个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环节二

国家利益

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小组代表回答问题。学生合作归纳犯罪的含义及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并找出相应的知识点,做笔记。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环节三

刑罚的含义、种类

学生找出相应的知识点,做笔记。通过对比获得清晰的概念,做好笔记。

引导学生掌握刑罚的含义、种类。

引导学生学会对比的学习方法。

环节四

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完成问题,完成问题的过程中,归纳出预防犯罪的知识生成。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

学生谈本课内容的收获。

归纳知识。

板书设计

(一)主板书设计(二)副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评价与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基础知识,本课通过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填表分析法等把握知识要点,培养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学习之后的测试结果表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欠缺的,对于法治意识这一核心素养的落实还有待提高。

第四篇:好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

王梦梦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分析词的意境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诗歌的诵读技巧,积累诗歌鉴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词的魅力,体会词人别离时凄凉、哀伤的感情。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感受词人在词中所流露出的浓浓别离之愁;领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难点: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创设情境法、美读法、讨论法。

学情分析: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学过一些宋词作品,对词作的基本鉴赏方法已有所掌握,但很少能独立运用方法来分析作品。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的诗歌教学,教师已经比较系统地讲授了意象的概念、特点,并初步培养了学生分析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与情感的能力,但这些能力还有待提高。对于虚实结合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学生在高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到,应作为一个难点来处理。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千世界,悲欢离合仿佛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离愁别绪也似乎是一种永恒的情怀,古往今来,众多的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和感人肺腑的文学作品,透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通过“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我们仿佛看到荆轲离开时的悲壮,“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那又是怎样的凄苦之别。我们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嗅着浅浅的墨香眼前也仿佛浮现那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那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雨霖铃》,去感受一下柳永笔下那缠绵悱恻的离别深情。作者

二、作者简介

柳永,婉约派代表人物。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三、朗读词作,初步感知

(一)、朗读

1.学生范读,读准字音。

2.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词作大意。补充:(1)对长亭晚: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2)去去:往前走了又走,意思是“去了去了”;(3)楚天:楚地的天空,这里泛指南方天空。3.配乐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情感。

感受本词的感情基调。明确:哀婉、悲伤、凄清

4.学生展示朗读,学生点评,并指导学生点评。(语调、节奏、情感表达)5.播放配乐朗读,学生跟读。再次体会情感。

(二)整体感知

再读词作(齐读),思考:

1.总结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上片:离别情景,以实写为主;

下片:想象别后情景,以虚写为主。

离别前:勾勒环境; 离别时:描写情态;

离别后:刻画心理。

2.这首词抒发的是怎样的情感?离别时依依惜别之情,浓浓的离愁别绪。

四、讨论鉴赏

1.你是如何体会到词作表达的离愁别绪的? 小组讨论,斟酌词句,派代表回答。

指导: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

总结: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1).通过抓取、分析意象,透过意象把握思想感情。(2)寻找诗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2.写离别诗,一般写到离别之时便会戛然而止,比如[唐]岑参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雨霖铃》有何不同之处? 想象别后情景,以虚写为主。有虚有实,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衬托,交织一起,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作用: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内容丰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五、延伸拓展

自由诵读课文,完成思考题。(要求学生引用名言佳句作答)(1)这对有情人分别时的心境是怎样的? 参考: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 唐 ] 白居易《琵琶行》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诗经》 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 唐 ] 李白《忆秦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复愁。

——[ 唐 ] 李白 《相见欢》)(2)能不能说一两句劝慰他们的话? 参考: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 [ 南唐 ] 李煜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 北宋 ] 苏轼《水调歌头》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六、小结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长亭送别,执手相看,柴门扶杖,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柳永的词《雨霖铃》,感受作者笔下哀婉动人的感情。同时通过学习我们更加巩固情景交融这种表现手法,学习了虚实结合这种表现手法。

七、作业(任选一题)1.背诵《雨霖铃》全词;

2.选择《雨霖铃》中你所欣赏的句子,用散文化的语言作简要赏析。

八、板书设计: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案

教学目的:

⒈了解柳永及其婉约词的特点;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

⒉在通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⒊通过解决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宋词以它独有的魅力一直都那样熠熠生辉。今天我们就欣赏一篇颇具代表性的力作,宋代专力作词的词人柳永的《雨霖铃》。

二.赏析《雨霖铃》

⒈柳永简介

柳永(约有980~约定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人。仁宗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很不得意,生活穷愁潦倒,处事方面抱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他在城市生活的时间很长,经常出入倡馆酒楼间,与教坊乐工和歌伎们交往,因而熟悉士民、歌伎的生活,并通晓乐律。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由于他的生活还境及其他各个方面的条件,使他成为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跃派的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与影响。第一,他制作了大量的慢词长调,使词从小令为主过渡到慢词占优势地位,从而为词容纳更多的内容提供了相应的表现方式。第二,他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善于铺叙,善于运用白描,写景抒情密切结合,语言通俗易懂,音律和谐优美。柳永词对秦关等人都有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作家在曲辞创作上也有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有词集《乐章集》。

⒉写作背景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适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衣红偎翆、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⒊教师范背全词

⒋学生朗读

提示:首先注意词的低沉基调,还要保持乐句的完整性,因为课文中的标点是按意思的连贯性点的,有些地方跟乐句并不一致。例如“寒蝉凄切”是一个乐句,“切”字起韵,应有稍长的停顿;以下“都门帐饮无绪”“今宵酒醒何处”皆独立乐句,亦应这样处理。有些乐句有“豆”。如“留恋处”“念去去”“杨柳岸”“便纵有”等之后皆有“豆”,“豆”相当与八分或十六分休止符,读时应声断气不断。

⒌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词意,然后自由朗读全词。最后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

明确:上片写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的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片是词人想象别后覊旅生活的情景。

⒍鉴赏词的意境:让学生跟据上、下片的内容,分别作一幅画,然后用自己的话生动形象的描述出来。明确:一个秋天的傍晚,骤雨刚刚停歇,空气格外清新,寒蝉在柳树梢长鸣不已。京城门外,长亭边,一个临时搭建的蓬帐里,筵席上有两个斟满酒的酒杯和两盘几乎没动过筷子的下酒菜。词人与情人双手紧握,喉咙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来,脸颊上挂满了滚烫的泪水。此时水面上一只小船里一位老艄公正对着这对情人使劲的喊着:“上船喽——,上船喽——。”天色越来越暗,茫茫水域里,濛濛雾气一片。

一夜飘流后,词人仿佛来到异乡。东方即将吐色时,头顶依然有一弯残月,河流两岸朦朦胧胧的杨柳树在瑟瑟秋风中摇曳着。词人望着残月,感受着秋风,现出一副愁眉不展,若有所思的样子。

⒎揣摩重点文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⑴提问:“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处歇”这句词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让学生展开想象并抓住关键词句加以理解体会,然明确:这一句作者交代了送别时的时间、地点、天气情况,用“寒蝉”“长亭”“骤雨”三个独立的画面构成一副秋雨黄昏送别图。一阵皱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这句词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是在写情,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全词情感的基础,一增强下面抒写酒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⑵提问:“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种景物与词人的愁绪有何联系?

教师启发诱导后,学生明确:浩渺无际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愁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方法选取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相同写法的还有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⑶“今宵酒醒何处?扬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学生讨论:这两句词中的典型景物在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有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学生小组讨论后,明确:“杨柳”和别情有关,“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后,杨柳和离别似乎已成为具有必然的联系了。“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这时一切景象都特别凄凉,难以忍受。古时要赶远程的人也往往在这个时侯动身,因而也常常在这个时候送别。如温庭筠《菩萨蛮》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就是把别情与着时候的景象联系在一起来说的。

“酒醒”后的惆怅(离人饮酒,是作为麻醉剂来消减愁怀的,酒醒无异于“愁醒”。经过麻醉后再醒过来的愁,就越发使人无法排遣了)和眼前最能触动离愁的景象(岸上的杨柳,晓风吹拂,残月微明)交融在一起,这情景确实凄凉难耐。可见,这两句中词人集中了许多最能触动离愁的东西入词,构成凄凉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伤离别的悲凉情怀。

·课内外联读·

采得百花酿佳蜜

目标课文

第四册第四单元《长亭送别》。

《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曲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花间美人”,“词藻警人,余香满口”,“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无不是对其艺术风格、艺术成就恰如其分的品评和称誉。在语言运用上,作者不仅善于提炼、融会生动的民间方言口语入曲,而且还善于吸收古典诗词的精华。曲词中根据表情达意化用的古典诗词,既切合人物的身份、情感,又和上下文的意境、思想内容完美地融为一体。行文不着痕迹,语言典雅清丽,戏曲处处洋溢着诗情画意的艺术气氛,戏剧语言也更具文采和艺术表现力。

为了使读者更好地阅读理解课文《长亭送别》,现将文中化用的诗词作简要赏析。课外联读一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赏析

这首词抒写的是不得归的羁旅之愁。上片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景中寄寓乡愁;下片直抒思乡情怀,更见离情的浓重。

上片开头两句点明节令,从高、低两个角度描写出苍茫寥廓、衰败零落的秋景。

三、四两句,视野又从碧天旷野写到遥接天地的秋水。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山映”一句又将秋水和夕阳、天、地(山)融成一个整体的景象。最后两句,则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芳草无边无际,连着天涯,似乎比斜阳更遥远。芳草“无情”反衬出人的“有情”,为上片的写景转为下片的怀人作了有力的渲染和铺垫。

过片“黯乡魂,追旅思”两句,承上片“情”而来,是说自己思乡羁旅之愁不可断绝,更难以排遣。“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是说除梦之外,别无他法。这两句好像是说乡思旅愁也有消除的时候,实际上是说它们无时无刻不萦绕在心头。“明月”句写尽管月光皎洁,高楼上夜景很美,却不能去观赏,因为独自一人倚栏眺望,更会增添怅惘之情。结尾两句,写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酒一入愁肠,却都化作了相思之泪,欲遣相思反增相思之苦,郁积的乡思旅愁在外物触发下发展到最高潮,词至此黯然而止。

【端正好】中的“碧云天,黄花地”化用的是词中“碧云天,黄叶地”之语,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这两句中的蓝天白云、遍地黄花和下文的秋风阵阵、北雁南飞、红叶满林等富有特征的景物相融合,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暮秋景色,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人物活动的环境气氛,为送别的特定环境作了生动的描绘和点染。

第五篇:好的教学设计

《我的四季》教案设计指导思想

本专题的学习方式为活动体验。张洁的《我的四季》实际上就是“我”的人生。张洁将生命的劳作、艰辛、期待、收获浓缩在四季里,实际上就是把人生的阅历浓缩在了表述四季的文字里,让读者与自己一道共受煎熬,也分享快乐。本文文字优美,富有哲理,比较适合进行朗读等体验性活动教学。体验性学习不仅对学生的感性认识学习有帮助,而且在发展学生的情感、意义、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它摒弃枯燥的说教和单纯认知学习的倾向,将学生引向自然、社会和生活,使得学生积极思考,并积极倾听、开口、动手,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在身临其境中增长解决问题的才干,学会从体验中认识世界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生命活力,完善学生生命成长的内在需要。

课前应做好充分的活动准备。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具体的活动体验,感受作者生命的四季所充满的劳作、艰辛、期待与收获,加深对自我、对青春的思考与认识。

2.学生能够结合自我体验,理解并说出文中蕴含的人生含义。

3.体会文中形象、生动的词语及富有哲理的语句,并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文中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让学生能够结合体验活动,理解并说出文中蕴含的人生含义。

2.关于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的理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生命是夕阳落霞,青松立峭崖,万里平沙落秋雁,三月阳春和白雪。有人说,生命是初生时的幼稚,少年时的纯真,青年时的朝气,中年人的稳健,老年人的睿智。生命是什么,千百个人有千百种不同的答案。著名女作家张洁说,四季犹如生命,生命便是四季。确实,每个人的一生都必然要经历一个由稚嫩到成熟的过程,这就像一年的四个季节一样,但是,自然界的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轮回不止,人生的四季属于我们却只有一次。在仅有的一次人生四季中,我们又如何度过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抒情散文《我的四季》,想一想,女作家张洁对人生的种种感悟,给了我们哪些启示?(设计思想:以散文化的语言深情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二)作者简介

张洁,197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著有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曾被译成德、英、法、瑞典等多种文字出版)。张洁以“人”和“爱”为主题的创作,常引起文坛的论争,她不断拓展艺术表现的路子,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

(设计思想: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适时向学生推荐作者的有关作品,拓展课堂容量。)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

1、“生命如四季”,文中与之对应的是人生什么时期? 明确:少年时期、青年时期、中年时期、老年时期

2、概括作者所说的人生四季的特点? 明确:春——少年时期;播种,劳作

夏——青年时期;耕耘,浇灌

秋——中年时期;付出,收 获

冬——老年时期。品味,反思

3、贯穿于作者人生四季的一条主线是什么?

(设计思想: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文章内涵,有助于下面体验活动的开展。)

(四)交流研讨,活动体验

分组活动,分别研讨生命四季的春、夏、秋、冬。

要求:四人小组合作,采用多种展示形式,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深刻的认识。并谈谈这样设计的感想。

提示:可以配乐朗诵课文片断,可以把课文改成诗歌,可以配以合适的图片加上相应的解说词,可以展示合适的录像资料,配以画外音等形式。

1、第一组参考示例:

(1)有感情的朗读2-5小节,配以钢琴曲《春之声》。分工:第二节2人读、第三节1人读、第四节1人读。

(2)学生谈感想。

参考:在春天,作者用“细瘦的胳膊”,“汗流浃背,四肢颤抖”,咬紧牙关,拚却全身力气地在不毛之地上开垦、播种,像一个孕育着生命的母亲,期待着自己将要出世的婴儿那样,期待着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作者用文字向我明确:作者的人生信念和人生态度

们表明,在生命耕种的季节,自己没有权利逃避,在自己拥有生命的同时也肩负了责任。作者深知,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有一块必得由自己来耕种的土地,你既然拥有了生命那么你必须得为自己的生命地块负责。

2、第二组参考示例:展示一组夏日的图片,配以解说词,小组推选一人进行成果展示

(1)解说词:可采用第7、8段的文字(2)学生谈感想。

参考:在夏日干旱的土地上,作者焦灼地盼过南来的风,吹来带来雨滴的云朵,但是期望落空了,风,“吹到另一片土地上”。她再历尽艰辛找到了水源,但又因疏忽未带容器而无法盛水。她又眼看正在灌浆的谷穗因无情的冰雹夭折。期待的痛苦与艰辛的汗水在生命的夏季里格外残酷地考验着作者,作者从抱有幻想到艰难寻找自己的水源再到找到水源后才发现自己原本就没有带着盛水的容器,这种生命的过失让作者“恨不得把自己撕成碎片”,但作者在痛心过后清楚地知道,只有重新开始“继续走完自己的路”才是唯一正确的人生选择。作者在生命的夏季里似乎让我们明白,每个人都可能会有人生的失误,重要的是赶紧振作精神,从挫折中从新走向生命的征程。

3、第三组参考示例:录像片段---秋天丰收的图景 学生谈感想。

参考:秋天,作者虽然收获的是干瘪的谷粒,但她却“捧在手里,紧紧地贴近心窝”。她不灰心,不丧气,因为这里有“又酸又苦的欢乐”,“是新诞生的一个自我”。邻人不会懂得,与谷物同时收获的还有人生。在生命收获的季节里,作者向我们传达的是人生的经历,生命的要义重在一个人有没有真正地为生命认真负责地耕耘过,只要真正地“爱过,恨过,欢笑过,哭泣过,体味过,彻悟过”,就是生命的收获,而且收获多于劳作。“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就不必用“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

4、第四组参考示例:将课文有关段落改变成诗歌,并配乐朗诵(1)诗歌朗诵 沉默在远方 在远方落雪的山林 如玉的雪花 飘进沉默的大地 心里便有一种空空的冷

空空的冷啊,是一片片淡淡的忧伤 无法承受季节的苍老 苍老的季节里 我凝望 似树般凝望 落雪的山林 曾葱绿过的山 曾叠翠过的树 在远方悄然无声 无声的凝望啊 是一页页无奈的记忆 尽管岁月已经苍老 尽管雪花到处飘零 但在生命的黄昏里 我不再哀叹 我不再寂寞 因为大地上

到处是我留下的足迹(2)学生谈感想。

参考:在冬天,作者冷静地检点自己,为的是“在生命的黄昏里,哀叹和寂寞的,将不会是我”。在生命的最后一个季节,当我们回望人生的征途时,要想不哀叹和寂寞,在我们每一个的人生驿站都必须真正地付出过,认真地耕耘过,无愧地经历过。作者在说自己,我们读到的难道就不是自己吗?

教师总结:四季犹如生命,生命便是四季。张洁的《我的四季》实际上就是“我”的人生。张洁将生命的劳作、艰辛、期待、收获浓缩在四季里,实际上就是把人生的阅历浓缩在了表述四季的文字里,让读者与自己一道共受煎熬,也分享快乐。从刚才同学们的活动体验中,我们能充分的感受到这些。

(设计思想:这部分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在课前应该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工作,否则无法收到良好的活动效果。这里我们把文本的教学实施过程落实在具体的活动方式上,借助活朗诵等活动方式,实现体验价值,并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四)文中有不少语句富有生活哲理,可以引发对人生的思考。请再次阅读课文,在文中摘录有关语句,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并举例说明生活中类似的经历或体验,谈谈感想。(参考书后相应的练习)

例如:

1、“在这个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一个人既然拥有了生命,他就有责任为自己的生命地块即人生负责,在人生的历程中不要指望别人来为你的人生做出什么,自己的生命质量只能由自己来决定和完成,自己的人生只能是自己走过。)

2、“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还是不值得。”

(一个人在生命的四季里只要认真地无愧地经历了,所有的欢乐和痛苦,所有的成功和失败,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人生的收获,他的一生就不会有什么人生的遗憾和哀叹,也不会有什么生命的愧疚和寂寞。在生活里如果一个人真的这么走过了他的人生四季,人们是不必用自己的尺度去评判这人的人生得失的。)

3、“一个生命不可能再有一次四季。未来的四季属于另一个新的生命。”

(这句话告诉我们,生命不可能重复,时间也不会再来,要认真对待生命,就要学会珍惜,珍惜生命中的分分秒秒。在人生的春季里,我们更应该懂得珍惜青春,春天去了还会来,青春一去可就不复返了。)

(设计思想:通过揣摩富有哲理的语句,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更多的思考。)

(五)学完全文后,学生自由发言,谈对人生的思考,对个体的启示,教师总结:

人生重在过程,重在经历,失败也是一种经历,也是人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没有失败,成功还有何意义?只要认真地努力过,付出过,无愧于自己,那么你的人生必将是丰富多彩的。希望大家珍惜生命的过程,走好属于自己人生的每一步。

(设计思想:体验性学习的关键是体验和反思,因此我们在组织学生体验的同时也要积极引导他们结合自身经历进行反思。让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实现自我领悟,在反思中重构自己的经验,形成自己的行动策略和方式,从而习得只能意会的知识。)

(八)布置作业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同学们,我们正处于人生四季的春天,在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中,我们将怎样度过?请同学们写一篇练笔,结合课堂体验活动,谈谈自己的想法。

(设计思想:进一步内化活动成果,并落实到文字上,作为课堂学习的有机补充。)

下载新建 国家好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建 国家好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变成什么好》教学设计

    网络图书馆 qqshu.cc 变成什么好 设计理念:读了课文后,学生会感到:美丽的蝴蝶、长寿的乌龟、自由飞翔的蜜蜂、爬得快力气大的蚂蚁、自由玩唱的小鸟、硕壮的大象各有各的优点,令......

    好伙伴教学设计

    好伙伴 【教学目标】 1、认识“巡逻、拨开”等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自己的感受。 4、体会人与动物、动物......

    温度计教学设计(好)范文

    温度 第四章第一节 一、新课引入(课件展示,配上音乐)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欣赏屏幕上几幅美丽的图片,你们知道这种景观叫什么吗? 生:雾凇。 师:雾凇俗称树霜,是出现在我国吉......

    文明礼仪 教学设计 好

    《文明礼仪伴我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 2、教育学生做个讲文明,有礼仪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懂得接人待物的一般礼仪、与学生有关......

    《好伙伴》教学设计

    《好伙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明白马哈多看着他的两个好伙伴,为什么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教学重点:抓住“好伙伴”......

    好邻居教学设计

    好邻居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与邻居和睦相处,感受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快乐,懂得邻里和睦相处可以使每一个家庭得到帮助,这样不仅大家愉快,还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

    《好妈妈》教学设计

    艺术课《好妈妈》(一年级) 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独特体验解读歌曲,体味生活,学会表达,引导学生在“说中思”......

    好读书教学设计

    《好读书,读好书》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指导目的: 1:让学生在好书推荐活动中认识更多的有益的课外书籍,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