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塞翁失马》教学设计
《塞翁失马》教学设计
山东省邹平县邹平一中初中部
韦海燕
256200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的读音:塞翁
父
遽
将
好
折
髀
弦
跛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之 而
其为
以
善术
故
亡
吊
父
何遽
髀
引弦
十九
跛 相保 能力目标:
1、结合课下注释和语境理解词义
2、通过事件和分析人物多角度理解寓意
情感目标:
1、学习塞翁辩证的对待问题的观点
2、学习人们对别人的事给予关心的态度。课前准备:
1、师生背诵《塞翁失马》
2、教师准备资料、多媒体。
3、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意标志疑难问题。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起好奇导入
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家里被窃,朋友写信安慰他。罗斯福回信说:
“谢谢你的来信,我现在心中很平静,因为:第一窃贼只偷走了我的财物,并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窃贼只偷走一部分东西,而非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你从罗斯福的故事中可以看出罗斯福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其实早在几千多年前的中国就有这样的人,他便是失马的塞翁,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塞翁失马》
二、教学过程
(一):文学常识
师:《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 人间训》,对于《淮南子》你了解多少?
■出示课件一:知识积累卡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宗室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在他主持下编写的。「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师:那么《淮南子》究竟蕴含了什么广大而光明的道理呢? 今天我们就透过《塞翁失马》这一则寓言管中窥豹来探究《淮南子》一书的价值。
(二)检查预习
昨天我们对于寓言进行了预习,要求大家背诵课文,背过的请举手?请一个学生背诵,其他学生认真看着课本,听一听那些字的读音和你的不一样。(学生背诵——学生指正——教师强调重点)
有几个字的读音要特别注意,由于它们是多音字,所以必须结合语境意来注音。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二:注意我的字音
1、人皆吊之,其父()曰
2、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每个字读三遍,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原文。齐背
(三)翻译课文
师:韩愈曾经在《师说》中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读书时困惑不解答,是真正的困惑,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把预习时自己标记的难点浮现出来,到小组里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写到黑板上。
1、(学生自主研究讨论,板演,教师和学生一起讲解答疑,一边答疑一边划去解决掉的。)
2、一个学生朗读,小组竞争翻译,翻译原文。
3、作者是从第三者的角度叙述这个故事的,挑战一下自己,看一看,谁能从塞翁儿子的角度再译原文。(教师朗读,学生口头翻译,目的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出示课件三:以儿子的语气:吾居于近塞上,家父善术。一日,吾马无敌亡而入胡。人皆吊余,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吾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余,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吾家富良马,吾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余,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吾父子相保。)
4、闯闯句读关
理解文意之后,就容易断句了,下列的句子应该在什么地方停顿?
■ 出示课件四:
马无故亡而入胡 此何遽不为福乎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5、扣上课本测测你的课堂效率,会的举手,不会的认真听。我会随时提问。
■出示课件五:标注红色或蓝色的词你掌握了吗?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师:小结:理解文意之后,你能按故事的发展顺序分别用文中一个词语来概括文中的几个情节吗?
(1)教师示例:第一个情节——亡马(失马)
(2)学生概括情节:板书:
失马
得马(将马)
堕马(折髀)
相保
1、情节再现:文章说,塞翁失马之后,人皆吊之;塞翁马将胡骏马而归时,人皆贺之;塞翁子堕马后,人皆吊之;文章一句带过,加入你的想象,四人一组,三人扮演邻人,一人扮演塞翁,选一个情节,再现当时的场面。
2、展示
3、采访,我采访一下,邻人,你们听到塞翁的话后对塞翁怎么看? 塞翁,你听到人的议论后,你怎么想的?
(三)探究寓意
师:严文井曾经说过,“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时,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得马、儿子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味深长的道理呢?
学生可能研讨的角度:(1)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福祸得失的一系列变化说明了什么道理?)
讨论、点拨: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因为祸中往往隐藏着福的因素,福中也常常预伏着祸的先机。福与祸、得与失、好与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因此应当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师:这则寓意是被大家公认的,这可以追溯到道家鼻祖老子的观点,即道家的思想。老子在58章中“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而且引申出一个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引申:在“塞翁”看来,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能变成坏事,难道就不要一定的条件就可以转化的吗?
讨论总结: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没有马,坏事能变成好事吗?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欢骑马,好事能变成坏事吗?如果胡人不入侵边境,坏事能变成好事吗?“胡人居住的地方有马”,“„塞翁‟之子喜欢骑马”,“胡人入侵边境”,这些正是好事和坏事相互转化的条件。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在一定的条件下,事物的祸与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能变成坏事。*板书:祸——福(条件)
(2)从“塞翁”能沉着冷静的静观事情的变化来看(面对一系列变化,塞翁和 “邻居”的区别在哪里?塞翁为什么能处变不惊?)(紧紧抓住“塞翁”那三句话来思考。也可让学生读读那三句反问句,通过揣摩语气来达到目的。反问句的作用是加强肯定的语气)比较阅读:
(A)此何遽不为福乎?
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此何遽不为福乎?
(B)此为福。
此为祸。
此为福。
师:讨论、点拨:因为塞翁是一个“善术者”,能推测人事的吉凶祸福,他好像洞悉人间世事的变化之玄机,懂得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道理。因此,面对这一系列变化,他能处变不惊,沉着冷静,乐天知命,不因祸福而悲喜,不以得失为怀。教材中说这是迷信,文中的塞翁真的是一个迷信着吗?(引导:赤壁之战,诸葛亮借东风,你认为他是掌握了客观规律还是迷信?)正因为如此,我们认识事物应当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板书:客观规律)起始,刘安等人在《淮南子》要略中是这样评价《人间训》的,(展示课件七)《人间》者,所以观祸福之变,察利害之反,钻脉得失之迹,标举终始之坛 也。分别百事之微,敷陈存亡之机,使人知祸之为福,亡之为得,成之为败,利 之为害也。诚喻至意,则有以倾侧偃仰世俗之间,而无伤乎谗贼螫毒者也。
拓展一:(挖掘)《塞翁失马》这则古代寓言,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至今仍对人们深有启发。塞翁不因一时失利而忧,也不因一时得利而喜,他坦然对待儿子的失马、得马和堕马。他不是静止、孤立地看待得与失、祸与福。因此,我们说塞翁看待得失、祸福问题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塞翁的辩证思维方式有何不妥?有同学指出:“塞翁对于祸福得失仅仅是从个人的家庭利益来衡量的,他甚至把儿子因跛脚而未能出征御敌,得以保全性命,看做是„福‟,这种认识是不对的。”尽管那些“近塞之人”他们不知道祸福相互转化的道理,但我总觉得文末以“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来反衬“塞翁”之子“以跛独存,父子相保”格调低。
点拨:当外敌入侵时,那些“近塞之人”能拿起武器,以死报国,死得光荣。而“塞翁”之子“以跛独存,父子相保”显得消极不可取。这是作者的局限性所在。事实也是如此,刘安主张黄道学说,主张“无为”而治,恢复汉初旧制,这与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相违背,于是反叛,最终泄漏落得个被杀的下场,这就是只顾个人利益,不顾国家利益的局限。我们既看到《塞翁失马》的益处,又看到它的弊端,这就是辨证的看问题。
拓展二:这则寓言故事说明祸福相依的道理,那么这对我们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态度有什么积极的启示呢?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学习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点拨:
启示: 1.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应学会辩证的看问题。
2.对待生活,我们应当积极乐观,不应消极悲观,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3.因为好坏、福祸、利害是相互转化的,在考虑问题时,我们应当考虑周全,处事要谨慎,要防患于未然。
4.要因势利导,变祸为福;要创造条件,把坏事变成好事。
5.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要安之泰然,处逆不惊。
三、总结:
著名哲学家傅培荣曾经说过,最聪明的人不是智力高,而是能够从别人的经验中汲取精华的人,《淮南子》就是能让我们变聪明的一本好书,梁启超说:“《淮南鸿烈》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其书博大而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第一流也。”胡适也说:“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书又集道家的大成”,《淮南子》是值得一读的,他告诉我们,生活无时不辩证,生活无处不哲学,启示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懂点辩证法,辩证地对待自己,辩证地对待他人,辩证地对待人生,尤为重要。今天,就让我们以《塞翁失马》为起点,走进这部让我们变聪明的巨著《淮南子》。
齐背《塞翁失马》
第二篇:《塞翁失马》教学设计
《塞翁失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及相关阅读方法;
2.了解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寓言所蕴含的哲理 3.利用寓言学习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学会用多种方式读懂文言文寓言,领会其中哲理。【教学难点】
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及发散思维的能力。【教学设想】
由中外寓言以及作者和作品情况导入,首先读通原文,整体感知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是理解寓言的前提;其次学习课文停顿及弄懂重难点字词句的翻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领悟故事的寓意,这是阅读的中心环节;最后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谈寓言给予自己的启示,并进行语言积累,这是阅读的标的。朗读贯穿始终,自主、合作、探究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已经学过《伊索寓言》,知道古希腊寓言故事留给我们许多生活的思考,这节课,我们来看看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寓言故事又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有益的启示。二.检查预习,提问相关文学常识 展示课件一(板书课题)展示课件二:
课文选自于《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由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门人编写的。(请全班同学将文学常识读一遍)
三.初读——读准字音停顿,感知情节
学习文言文,同学们可能感到有些困难。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
展示课件三:提醒学生注意的字词。
明确:其父 父子 其马将胡马而归 堕而折其髀 塞 遽 好骑 跛
1、同学回答,老师范读,全班再读。
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展示课件四:读对停顿
例如: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此/何遽/不为福乎?↗(请同学根据示例将全文划分停顿,提问学生停顿情况,教师纠正)
2、学生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3、抽学生读,要求字正腔圆,即要求字音准确,发音饱满。
4、展示课件五:屏幕上投出抽掉标点的故事原文,请同学们朗读。让同学用心记住课文的停顿,学会文言文句读,感悟文言虚词作为停顿标志,揣摩句意。四.再读——疏通文意,分析情节
要理解寓言故事,首先必须疏通文意,了解故事的内容。
1、通文意: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如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展示课件六:强调重点词语(古今异义)的意义。
示例:亡:逃亡 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将:带领 居:经过 富:有很多
2、翻译句子:对照重难点字词义,翻译相关句子 展示课件七:重点句子的翻译。
示例:此何遽不为福乎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3、析情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可分为几个情节。展示课件八: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4、复述故事(引导背诵):采用比赛形式,让学生对照情节(图片)复述故事(创造性的复述),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故事情节,为下面研读课文作准备。
评析的标准:a、普通话标准,声音响亮。b、口齿清楚,表达流畅。c、态度自然大方。
d、复述准确、生动、形象。五.研读——提问题,探寓意
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得马、儿子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味深长的道理呢?
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来探究寓言的寓意。
1、教师指示思考的角度(展示课件九)
2、合作研讨,全班交流。学生可能研讨的角度:
(1)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福祸得失的一系列变化说明了什么道理?)
(2)从“塞翁”能沉着冷静的静观事情的变化来看(面对一系列变化,塞翁为什么能处变不惊?)
(紧紧抓住“塞翁”那三句话来思考。也可让学生读读那三句反问句,通过揣摩语气来达到目的。)
(3)在“塞翁”看来,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能变成坏事,难道就不要一定的条件就可以转化的吗?
讨论总结: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在一定的条件下,事物的祸与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能变成坏事。由此引申出成语 “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展示课件十)及老子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3、从寓言故事中不同人物的角度挖掘寓意。
提示:分析人物形象,找出描写语言中各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进行品析挖掘。
4、质疑或激疑:
(1)在塞翁看来,好事可变成坏事,坏事可以变成好事,给我们的感觉好像好就是坏,福就是祸,难道两者之间就没有区别了吗?
(2)尽管那些“近塞之人”他们不知道祸福相互转化的道理,但我总觉得文末以“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来反衬“塞翁”之子“以跛独存,父子相保”格调低。
(如有学生提出诸如此类的质疑,老师要大加表扬,因为此时正是学生迸发创造火花的时候,要备加爱护,给予肯定。)六.联读——联生活,谈体会
在我们生活中,你认为好事(坏事)能变成坏事(好事)吗?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应该用怎样的心态来对待呢?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则寓言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七.积读——背课文,积成语
1、集体诵读。
2、积累成语。
请学生比赛列举含“马”字的成语,然后展示课件十一,读记成语。八.扩展阅读
1、让学生讲讲这些成语故事及寓意:井底之蛙、画龙点睛、掩耳盗铃、亡羊补牢、画蛇添足、狐假虎威、揠苗助长、对牛弹琴、守株待兔、叶公好龙、滥竽充数、买椟还珠、郑人买履……
2、课外阅读《中国寓言作品选》
附: 板书设计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坏)---(好)---(祸)---(福)
福祸
在一定条件下
得失 可以互相转化。
塞翁失马
好坏
第三篇:塞翁失马教学设计3
《塞翁失马》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塞翁失马》是初一上册的一篇古代寓言。这则寓言阐释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句话,说明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文章比较短小,语言比较浅显,但情节一波三折,生动有趣,蕴含的道理发人深省,能够引起初一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由于生活经验所限,辩证思维能力较差,通过这篇寓言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辩证思维的意识,认识到事物的两面性.【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是学习文言文的起始阶段,特别是初一学生接触文言文较少,缺乏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因此兴趣和信心在很大程度上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因素。初一学生喜欢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好争辩。如果采用传统的文言文讲析方法,势必会磨灭他们初步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达不到学习的效果。因此,把自主、合作、探究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降低难度,多与前面学习过的文言文知识相联系,教给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一些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减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心理,双向互动地学习课文,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调动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寓言知识。
2.积累掌握重点实词虚语:亡、居、善、将、吊、遽、富、故、之、以、为、十九。能力目标:
1.翻译课文,掌握翻译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2.学会分析故事所蕴涵的辨证思想,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领会寓言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在生活中积累智慧。【教学重点】
积累重点实词虚语,掌握翻译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式、探究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从小到大读了很多书,也一定积累了很多成语,下面我们来一个成语抢答——请同学们看图说成语,看谁反应快,积累多!出示课件一:
(出示井底之蛙、画龙点睛、对牛弹琴、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亡羊补的图片
2.刚才同学们看图抢答的这些成语,都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出示课件二:
所谓寓言,通常采用借此喻彼的手法,通过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古代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看看这个寓言假托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读准确,通文意
(一)朗读课文:
学习文言文与现代文一样,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就请同学们打开书,我们 先放声读一读,谁愿意读过大家听听.(生读课文,读的很平淡)师:大家说他读的怎样?(生作评价)师:要想读好,首先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我来范读一下本文。请同学们标示出文中生字的注音及句子的停顿。(师范读课文)师:先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请给加点的注音和标示出句子的停顿。
出示课件三:注音 塞(sài)翁失马 其父(fǔ)曰 父(fù)子相保 此何遽(jù)不为福乎
其马将(jiāng)胡骏马而归 其子好(hào)骑 此独以跛(bǒ)之故 堕(duò)而折(shé)其髀(bì)(停顿)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其 马/ 将 胡 骏马 /而 归。丁壮者/皆/引弦/而战。此/ 何 遽/不 为 福乎? 师:读准了字音,读出了节奏 我们还要读出感情。请大家注意一下下面句子的语气。(出示课件四)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朗读指导练习读课文,两分钟后我请同学读。(生认真练习)
师:好,现在我请同学读课文,检查大家刚才是否认真按照朗读指导练习,其他同学认真听,谁愿意试 一试(找2名学生读)
师:这几位同学读的很准,停顿也很到位,并且读出了感情。师:现在请全班齐读一下本文
二、通文意,翻译课文。
1、自主学习,初步感知。(要求学生对照文中的注解,仔细阅读全文,理解文意,并标划出不理解的词句)师:接下来我们进行点读课文,所谓点读,就是从课文朗读转向阅读课文注释。要求你们点着课文注释,一个一个地读,请同学们认真点读课文注释。也可以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我们共同解决(学生边读边温习课下注释)
师:大部分同学已经读完了注释。谁有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他共解决。
(生提出疑问)
师:同学们已经说出了自己的困惑,刚才我们大家一起解决了难题,下面我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掌握情况请看大屏幕,谁来尝试一下,解释下加点的字词(学生解释加点字词)师:同学们解释的很准确,可见你们预习的很充分,为自己鼓鼓掌。(展示课件五)(1)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靠近)(擅长)(2)马无故亡而入胡(丢失)(3)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经过)(带领)
(4)人皆吊之(安慰)(他,代塞翁)
(5)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老汉)(就)(是)
(6)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多)(爱好)(掉、摔)(7)胡人大入塞,丁壮引弦而战(大举)(拉)
(8)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因为)(缘故)(保全)
马无故亡而入胡(原因、缘故)(9)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
2、译读重点,加深理解。师:下面我们要经行第二个环节,也就是译读,所谓译读,就是学生自读课文,读读译译,译译读读。(学生结合资料书和注释开始翻译课文)
师:我来考考同学们的翻译能力,请看大屏幕,请翻译下面句子(出示课件六)(找三位同学翻译句子)师:同 学们确实很有水平,翻译的很到位,做到了字字落实,我们在翻译句子,要想翻译准确,必须解决句中重点字词,如果句子不通顺,还要在语序上作进一步调整。
三、再读——读通畅、知情节 师:下面让我们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放声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字正腔圆、读出节奏、读出人物的语气(学生自由读。)(1)知情节:复述课文。
师:接下来我们要品读,所谓品读,就是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分析、品味、赏析。先请同学们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同学复述情节)
师:这位同学复述得很详尽,有谁能按故事的发展顺序分别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文中的几个情节吗?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出示课件七)四、三读——想道理、明寓意(1)想道理、明寓意
师:那么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得马、儿子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到底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味深长的道理呢? 同学们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课件展示八)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从塞翁对这件事的态度来看,从坏事和好事之间的关系来看(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分组合作讨论的探究寓言的寓意。)师:同学们谈得都很不错。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课件展示九)这也就是“塞翁失马”这个成语的意思。与此相关的有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还有成语“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
(2)师:那么,学了《塞翁失马》的故事,对你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结合自身经历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讨论交流。)
师:很多同学都举了自身的事例,谈了自己的感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一答案。不过我要指出以下三点,这也是人们的共识,请看大屏幕,我们齐读一下(课件展示十)
(1).对待生活,我们应当积极乐观,不应消极悲观。
(2).要因势利导,变祸为福;要创造条件,把坏事变成好事。(3).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
五、课堂结语
四读——整体把握、加深理解。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则寓言,明白了一个道理。希望同学们把这些道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提升生活的幸福感,让我们再次齐声诵读本文,把“祸福相依”的道理铭刻在心中。
六、布置作业,积累巩固 出示课件十一:
1.搜集中国古代寓言故事。2.把生活中你所经历或看到的“塞翁失马”的故事写下来,200字左右。
附板书设计: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 失马————得马————折髀—
———相保
寓意: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第四篇:塞翁失马教学设计(小编推荐)
《塞翁失马》学案
七上语文 使用时间:第 周 第 课时 执笔人: 备课组长: 审核人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学会直译课文。
2、加深对寓言的认识,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
3、培养学生对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二、教学的重难点
1、学会查字典注音释词,积累文言词汇。
2、掌握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文言文翻译方法。
3、对“福祸相依”的认识,即在一定条件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的哲学思想的理会,并能举出生活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例子来。
三、教学方法
1、力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多种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课堂导学
1、我来注音
塞()翁失马 此何遽()不为福乎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人皆吊()之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2、我来释意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3、我来翻译 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③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④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⑤近塞之人,死者十九。⑥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4、我来说寓意
你能说说这个寓言的寓意吗?试一试。
5、联系生活,谈体会
同学们,想一想说一说。你是否有过类似“塞翁失马”的经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想一想这则寓言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温馨小提示:学习文言文的金钥匙
1、古今异议
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人皆吊之()
2、一词多义 暮而果大亡其财()不筑,必将有盗。()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将 马无故亡而入胡()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3、词类活用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智.子疑邻。()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4、重要字词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此何遽..
不为福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
5、翻译
古文的翻译,是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不筑(修筑),必将(将要)有盗(盗贼)”;有的用换字的方法解释,如“居(过)数月,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试选用一种方法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天雨墙坏.()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人皆吊.()之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塞翁失马》教学设计
定安县翰林初级中学 唐甸玉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和成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文。
3、翻译、疏通文意。4.分析故事情节,复述故事内容
5、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故事内容,理解寓言寓意。
教学难点: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一句话老师特别喜欢,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呢?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一起去认识一位超级棒的老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引入课题,板书题目:塞翁失马。
二、朗读课文。那么超级棒的老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现在那里呢?请同学们自由大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这是一篇文言文,只有通过多朗读,才能理解它的主要内容,下面请同学们为大家朗读一下。(谁呢?可以个人读、两个人读、组合读,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和轻重音好吗。)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和做好点评。
三、学习课文。(自主 合作 探究)
那么我们该怎样去学习这篇课文呢?老师希望同学们通过分工合作,进行探究学习。
1、第一组:交流合作,给重点字词注音,并板书。
塞()翁失马 其父()曰 父子相保()此何遽()不为福乎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其子好()骑 此独以跛()之故 堕()而折()其髀()
2、第三组:合作探究,解释重点字词。
马无故亡(逃跑)而入胡 人皆吊(安慰)之
其父(老汉)曰 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 居(经过)数月 此何遽(怎么就)不为福乎 其子好(喜欢)骑 死者十九(十分之九)
3、第二、五组:合作探究,理解重点句子。
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
此何遽不为福乎: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4、第四组:复述故事情节。
5、我们能否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一下故事情节呢?合作探究。(失马——得吗——堕马—
—相保)
祸——福——祸——福 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
6、讨论:一般人看来什么是福,什么是祸?老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现在哪里呢?
7、第五组:合作探究:说说文章告诉你的道理。
*祸福相依,好坏共存,看待事物要持辩证的态度,要懂得努力将坏事变成好事。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
*对待生活,我们应当积极乐观,不应消极悲观,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因势利导,变祸为福;要创造条件,吧坏事变成好事。
*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要处之泰然,处逆不惊。
8、出自本文的成语是什么呢? 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
四、背诵课文。
《塞翁失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和成语。2.合作探究,整体感知故事内容,理解寓言寓意。3.了解我国古代寓言,提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重点:
合作探究,整体感知故事内容,理解寓言寓意。教学难点:
理解寓言的寓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马上坐好听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状元与乞丐》。话说很久以前有一个财主,中年时得了一对双胞胎儿子。满月时让算命先生预测他们的前途,算命先生算出阿大将来是个乞丐而阿二会是个状元。又惊又喜的财主决定善待阿二而抛弃阿大,于心不忍的管家将可怜的阿大偷偷地送给了一个穷的教书先生。从此,阿二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寄居生活;阿大则在教书先生家挨冻受饿、艰难生存。到了上学年龄,阿二一见书就头疼,财主心想反正他会成为状元也就没有强逼;阿大则在给书院扫地之余跟着教书先生勤奋的读书。一转眼十六年过去了,故事的结局会是怎样的呢? 同学们回答得不错,那么这个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发呢? 同学们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刚才的几位同学从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的见解,都很有见地。相信学了《塞翁失马》这则寓言后,大家肯定会有更大的收获。板书:塞翁失马 课件出示:课文选自于《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由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门人编写的。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学习课文有很多种办法,但是都必须以读为先。下面我们先各自用三分钟大声朗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下面考考你们的字词的读音怎么样。看大屏幕单个字注音,找生读。下面请男女生各派一位代表,比比谁读得好。找生评价。师范读,生齐读
屏幕上投出抽掉标点的故事原文,请同学们朗读。让同学用心记住课文的停顿,学会文言文句读,感悟文言虚词作为停顿标志,揣摩句意。
三、合作探究:
字词解决得差不多了,下面我们小组来合作一下,用六分钟时间自由探究课文,课件出示:
1、借助课下注释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
2、理清全文意思。
3、这篇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有哪些情节?
4、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不明白之处可以提出来讨论。)
师把握:先四分钟各自探究,再用两分钟四人小组交流。师检查探究的情况。课件出示词
语解释。
看来大家对字词的理解十分到位,下面请谈谈对课文初步探究的结果。(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寓言的意思,并说说这篇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板书: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祸——福——祸——福
这些情节之间是不是独立存在的呢?都是有因果关系的。得马的原因是由于失马,正是因为马跑到了胡人的住地,才能带回来胡人的骏马,正是因为塞翁的儿子爱好骑马才折了髀,如果没有胡人大入塞,父子俩还用保命吗?所以说这祸福之间的转变是有一定的条件的,也就是说这篇寓言的寓意是:板书:祸与福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变的。有谁能猜一猜老师刚上课时为什么要讲那个故事吗?
福与祸、好事与坏事的互变是有先决条件的。故事中的阿大勤奋苦读才战胜了命运,阿二不思进取才落得可卑下场,所以,我们面临挫折、困难和失败时,一定要相信它们只是暂时的,努力会改变这一切;顺利时也不要沾沾自喜,不努力有可能变坏事。
四、讨论总结:
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在一定的条件下,事物的祸与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能变成坏事。由此引申出成语,板书:“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展示课件九)在我们生活中,你认为好事(坏事)能变成坏事(好事)吗?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应该用怎样的心态来对待呢? 学生思考,合作交流,择优回答,教师评价。
五、布置作业: 把《塞翁失马》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签名
《塞翁失马》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能力: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寓言的寓意;
2.过程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充满睿智之光的我国古代寓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重点] 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及发散思维的能力。[教学设想] 先读通原文,整体感知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是理解寓言的前提;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领悟故事的寓意,这是阅读的中心环节;最后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谈寓言给予自己的启示,并进行语言积累,这是阅读的标的。朗读贯穿始终,自主、合作、探究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教学。
1、现实生活中所谓的算命先生引入本课教学。
2、导入: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的寓言故事《塞翁失马》,这则寓言故事也有这样一个“善术者”,看看这个人是否也很神奇。
二、师生互动研讨课文
活动一:根据课下注释,了解刘安及《淮南子 人间训》 活动二:初读——读准确,读通畅 过渡:学习文言文,同学们可能感到有些困难。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这篇课文同学们作过预习,现在,老师检查一下朗读的情况。
1、分小组朗读课文。一生读,其余三人纠正。
2、指名朗读课文,相机指导。
2、3、老师范读,学生再读。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3、重点句:
4、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此/何遽/不为福乎? 重点字词:
5、其父(fǔ)曰 父(fù)子相
6、其马将(jiāng)胡骏马而归 使关羽将(jiàng)三万兵至益阳 堕而折(shé)其髀 损兵折(shé)将 活动三:再读——通文意,析情节7、1.通文意: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如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强调下面重点词语(古今异义)的意义:
8、展示课件五:
9、马无故亡(逃跑)而入胡 人皆吊(安慰)之 居(经过)数月 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 其子好(喜欢)骑 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2.理关系: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10、请指出“塞翁”、“善术者”、“其父”、“其子”、“父子”各指代谁? 3.析情节:此故事情节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情节各部分的内容。
11、讨论明确: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4.分小组复述故事
12、活动四:研读——提问题,探寓意
13、过渡: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得马、儿子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味深长的道理呢?
14、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来探究寓言的寓意。1. 教师指示思考的角度
15、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从塞翁对这件事的态度来看,从坏事和好事之间的关系来看。
2.合作研讨,全班交流。
(1)福祸得失的一系列变化说明了什么道理?(2)面对一系列变化,塞翁为什么能处变不惊?
(紧紧抓住“塞翁”那三句话来思考。也可让学生读读那三句反问句,通过揣摩语气来达到目的。)
(3)在“塞翁”看来,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能变成坏事,难道就不要一定的条件就可以转化的吗? 3.质疑或激疑
(1)在塞翁看来,好事可变成坏事,坏事可以变成好事,给我们的感觉好像好就是坏,福就是祸,难道两者之间就没有区别了吗?
(2)尽管那些“近塞之人”他们不知道祸福相互转化的道理,但我总觉得文末以“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来反衬“塞翁”之子“以跛独存,父子相保”格调低。活动五:联读——联生活,谈体会
你是否也有过类似“塞翁失马”的经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则寓言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三、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相关练习板书设计:
塞翁失马————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
刘 安
失马——— —得马————折髀————相保(祸)-------(福)-----(祸)-------(福)
寓意: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第五篇:塞翁失马教学反思
《塞翁失马》教学反思
阳枣
寓言这种文体主要通过一个简短而生动的故事,来告诉大家一个深刻的哲理。之前已经学习了《亡羊补牢》《鹬蚌相争》等寓言故事,学生对这种文体已经较为了解。所以,学习《塞翁失马》主要的教学思路我和孩子们都非常清晰,进行得也非常顺利。
诵读环节,由于同学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再加上故事本身又比较有趣,孩子们进行得很好;译文环节,我安排同学们自己对照注释、必要时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标注重点文言词意思,标记疑难,为小组交流探究做准备。
我们开始学习《塞翁失马》,我找同学们逐字的翻译,然后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翻译整句话。这样学生即能掌握一些实词的用法及意义。还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一节课很快就讲完了。
看来,孩子们在读书学习中确实有了长进,开始带着思考读书,例如第一个问题的提出,已经拓展到文学创作的典型性了,当然现在还不需要孩子们深究,但我也做了简单的点拨。其他几个问题顺利的由同学们自己帮助解决。
“探究寓意”环节也顺理成章,但“联系生活谈体会”环节,学生却进行的不好,尽管安排了小组的交流探究,但是从大家的发言来看,思维还是不能放开,大多数同学只是紧紧围绕好事坏事的转化来谈,不能谈到如何看待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而这样的思想意识教育又是极为重要的。如何把寓言的学习提升到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教育,也是需要老师动用智慧来引导的。
同时,在教学活动中,在阅读活动中引领孩子们切实联系生活,联系自身体验,拓展思维,多维度解读也是尤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