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天气与气候教案
气候与天气
二、说教学重难点
1.1.重点: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区别;学会阅读简单的天气预报图。1.2.难点:天气与气候的区别。2.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天气预报图。
3.2、能力目标:通过区别“天气”和“气候”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的能力;通过双边活动,学会看天气预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4.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5.说教法、学法 6.7.说教材:
8.本节教材把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关心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述。接着介绍天气与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学生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别的两个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是正确理解、表达、传达天气和气候信息的前提,这为今后学习本章气候知识打下基础。本节教材特色之一就是联系实际,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8.1.教法指导 8.2.以教无定法,以学定法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8.2.1.联想法: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法把些理性的知识化为感性知识,有助于学生形成形象生动的印象,深化理解。
8.2.2.多媒体图像比较法:利用图像比较法来阅读不同地理景观图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化感性认识为理性认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
8.2.3.问题解决法: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问题解决法,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此法能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8.3.学法指导:
从初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来分析,他们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这些特点,主要采用以下的学习方法。
8.3.1.比较法:利用比较法来阅读不同地理景观图片,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分析的能力。
8.3.2.快速记忆法:带着一定的目标在有限的时间里,紧紧抓住教学时机,集中了注意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保持很好的课堂节奏。
8.3.3.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五、说教学程序:
8.4.基于以上的思路,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一)由课题疑问法导入新课:(5分钟)
9.教师首先由课题导入疑问,展示一些描述天气与气候的成语或诗句。如风和日丽、终年炎热、长夏无冬、暴风骤雨、四季如春、阴转多云、雨过天晴、雷电交加、清明时节雨纷纷、东边日出西边雨。提问“哪些是天气,哪些是气候?”由学生以小组讨论之后,请代表来回答。得出不同的答案,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带着这些疑问来学习今天的天气与气候。
9.1.理由: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的,但如果能采取利用课题线索来提出疑问导入,往往能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教学时会更具有针对性,教学实效性将得到增强。同时激发初中的兴趣与求知欲。带这明确的目标来学习更有效。9.2.(二)、讲授新课
10.由天气预报活动导出“什么是天气?”(8分钟)
10.1.请两位同学给大家预报今天的天气。(可以请班里声音比较洪亮的同学)。教师抛出“预报天气主要预报什么?的问题。得出“阴晴风雨”答案。接着设计“天气预报是预报几天的短时间还是几的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得出短时间的答案)通过这些循序渐进且简单的问题。自然而然地导出“天气的概念?”
10.2.(板书天气概念:天气是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阴晴、风雨。)11.理由:
12.活动可以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提供了条件。接着根据循序渐进和直观性的原则,引导学生自己得出“什么是天气?”印象深刻且深化理解。
13.用图片比较法理解天气的特点(4分钟)
14.展示不同天气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同一地点,不同时刻的天气和同一时刻,不同地点天气一样吗? 15.由学生得出天气特点:(短期)(多变)
16.理由:由于初中学生的知识层次较低,智力发展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利用图片比较联系法,变接受学习为发现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发现的方法和探究的方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中来,在图片中学习,在学习中掌握,在掌握中提高。17.用快速记忆法与联想法来认识天气符号(8分钟)
17.1.联想法:为加深对天气概念的理解,接着介绍体现天气的符号。比如说风向符号时教师引导学生联想 “为什么用F来表示风向?”引导学生思考得出风跟F相通。形象生动的记住。17.2.快速记忆法:由于天气符号比较简单。在这里采用快速记忆法。放映:风向标的识别,并作简单说明:第一,什么是风杆、风尾、风旗;第二,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即在风杆上标有风尾、风旗的一端;第三,风级的表示方法,即每一道风尾表示风力为2级,简单介绍之后。通过1分钟分快速记住课本上的 “主要的天气符号”1分钟后,教师放映不同风向标、天气符号让学生自己辨别,由同学抢答。得出最佳记忆队。给出适当的奖励。
18.理由:教育心理学指出,由于中学生注意力的稳定并不很长,一般在20分钟左右。我注意到学生这一心理特征,抓住教学时机,由于时间有限,又有了确定的目标。每位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再次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很好地控制课堂的节奏。
19.解决问题法引出气候(9分钟)
20.引导学生回到课前的问题,让学生找好描写天气的词语,老师提问“剩下的就都是描写气候的词语吗?”有助于发现学生是否对天气的理解透彻。便于查漏补缺。再提出如“长夏无冬”和“四季如春”这些词语是否也有天气多变特点?”从而引出“气候相对稳定的特点?”(板书气候特点:相对稳定)由于之前已经详细地讲了天气的概念,引导学生对照天气来认识气候。最后再由教师总结气候: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然后由学生对照天气与气候的特点来区分两者的差别。再由教师总结天气与气候的差异。这时再来验证之前关于描述天气与气候的词语是否正确。这时课前的疑问就得到了圆满的答案。
21.理由:这部分是本课的重难点,所以回归问题法与比较法结合来讲解会更具体、透彻。便于学生掌握,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了该课的重点。21.1.归纳总结:(5分钟)
21.2.让学生合上课本或者教师适当的遮挡板书来展示出多名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同基础的学生知识结构图也有多样。让学生自己叙述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与内容,再让其他学生加以补充、评议。有利于学生自己查漏补缺,强化知识框架,内化为学生的能力。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最后教师在小结。21.3.布置作业:(1分钟)21.3.1.21.3.2.让学生利用天气符号、风向符号自制天气预报图。
收集描述天气、气候的四字成语或诗句,俗语等。再次巩固学习重难点
六、板书设计
21.4.利用纲目式的板书方式,使整节课的知识框架简单明了,清晰,便于学生掌握与整理。21.4.1.1.天气与气候 21.5.天气 21.5.1.21.5.2.概念 特点
21.6.(二)天气预报 22.天气符号 22.1.(三)、气候 23.概念 24.特点
24.1.(四)、天气与气候的异同
课堂师生活动过程流程表:
25.教师由课题疑问法导入新课,让学生带着区分天气与气候的问题来学习,接着由天气预报活动导出“什么是天气?”再用图片比较法来理解天气的特点用快速记忆法来认识天气符号,再回到课前问题来认识气候,以及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这个问题解决,这节课就基本圆满了。再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查漏补缺,以强化理解,最后再由教师课堂小结,布置作业。25.1.七、教学反思
26.本堂课的教学有三大特点:
1、突出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以小组合作学习为载体,以学生主体活动为突破口,逐步引导多渠道学习,采用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变传统的接受学习为发现学习。形成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
2、体现激励教育的原则。如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在教学中不断肯定、鼓励学生,让学生在激励中不断进步。27.把学法与教法、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在课件中,把各种有代表性的图片引入教学中,提出循序渐进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同时教师在当中担任引导作用。由于自身的不足,造成种种缺陷,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教。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二篇:天气与气候教案
第三章 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第三节 天气与气候
环节
一、歌曲引入新课(幻灯片1~2)。
幻灯片1:观察屏幕上的图片,哪些和今天的课堂内容有关?
幻灯片2:欣赏海尔兄弟动画片主题曲。引入本节课堂的话题——天气与气候。
环节
二、天气的概念及与人类的关系(幻灯片3~8)。
幻灯片3~4:天气的概念以及表现形式。
幻灯片5:思考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幻灯片6~8:天气与气候概念的区别,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描述天气与气候的术语。
环节
三、天气预报(幻灯片9~23)。
幻灯片9:过渡与转折引入天气预报的概念。
幻灯片10~11:知识拓展——过去民间了解未来天气的主要依靠天气谚语,了解常见的天气谚语。并在11片转折提问,这样能正确预知未来的天气吗?引入天气预报的概念。
幻灯片12~15:获得天气预报信息的几种主要的形式:电视、广播、电话、报纸、网络。在15片引导学生阅读报纸上的天气预报内容。
幻灯片16~17:掌握几种主要的天气预报符号。
幻灯片18:学生活动,模拟电视城市天气预报过程。
幻灯片19~22:电视天气预报中卫星云图的识别。
幻灯片23:了解天气预报是如何制作的。
环节
四、我国的气候特点(幻灯片24~34)。
幻灯片24~25:为26片中国的气候类型多样提供知识铺垫。
幻灯片26:我国气候特点之一——气候类型多样。
幻灯片27:通过做练习、复习旧知识(气温与降水)来总结我国气候特点之二——季风气候显著。(问题答案:1.广州、2.北京、3.海口、4.武汉、5.哈尔滨。共同之处是气温高时降水多,季风气候显著)
幻灯片28~33:季风气候的成因、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布及其特点——高温期与多雨期同期,季风气候对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也有影响。
幻灯片34:我国气候类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环节
五、知识小结(幻灯片35)。
环节
六、课堂练习(幻灯片36~37)。
第三篇:天气与气候教案
2014—2015学第二学期公开课《天气与气候》复习课第2课时教学设计 时间:2015-5-15
地点:八年级4班课室
科组:地理
授课者:陈南雁
备考目标
1、考点一: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2、考点二:能阅读和处理气温、降水资料,分析气候特点,判断其气候类型
3、考点三: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备考重点
考点二:能阅读和处理气温、降水资料,分析气候特点,判断其气候类型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 分析归纳法 教学过程
引入:带着问题看视频,了解雾霾
考点1:复习天气符号,重点识记特殊天气符号,通过图片对比分析雾与霾的区别。直击中考:课堂练习
过渡:当霾发生的时候,人们最关心它什么时候能消散,在什么情况下雾霾能消散?以鹤山为例。冷空气(西北风)把它吹散,降水(东南风)把它降落下来。我们这里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如何判断气候类型?
考点2:气候类型判断三部曲:看图引导学生分析总结规律
1、以温定球
2、以温定带
①最冷月>15℃,则为热带气候
②最冷月0~15 ℃,则为亚热带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③最冷月<0℃,则为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④最冷月<-10 ℃,则为寒带气候
3、以水定型
过渡:我们发现热带草原气候及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及温带季风气候等很相似,它们有什么异同点? 学生活动:
看气温曲线及降水量柱状图,分组讨论:先判断其气候类型,再分析它们的异同点。直击中考:课堂练习
过渡:第6小题内容体现了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除此以外,气候对我们人类的生活生产还有哪些影响呢?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生活(提示:衣食住行等方面)及生产活动的影响。图片展示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过渡:人类活动对气候有没有影响呢? 直击中考:课堂练习小结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天气与气候
1、天气符号
2、气候类型的判断(1)以温定球
(2)以温定带
(3)以水定型
3、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1)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人类活动其气候的影响
第四篇:高中地理《天气与气候》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气团的形成及其对天气的影响,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锋面的概念、形成。
2.使学生学会运用冷锋、暖锋、准静止锋与天气的知识,分析锋面过境时及过境后的天气。
3.使学生能联系当地的天气变化,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
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冷锋与天气。
教学难点
锋面与天气。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
投影片(世界气团分布图——复合片)、板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这一节我们讲第五节,天气与气候。它是在综合前四节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概括和总结,并联系实际说明气候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是全章的总结。
【板书】 第五节 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已经记录了这几天天气预报。
【提出问题】 我们天天在听天气预报,今天天气和昨天相同吗?谁来说明最近两天的天气情况?什么是天气?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1.天气: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
2.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提出问题】 我们生活在北京,那么北京的气候特征是什么?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每年都如此,是有规律的,比较稳定的,而天气是瞬息万变的。
【转折过渡】 那么什么因素影响天气与气候呢?
【板书】
二、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
1.气团
介绍气团的概念。
学生看书,画在书上。
【出示投影】 “世界气团分布图”
【提出问题】 气团定义(概念)中的“广大范围”有多大?
【指图讲解】 看图,整个北太平洋地区,主要是一个热带海洋气团。
【承转】 这么大范围内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均一的大团空气是怎么形成的?
介绍气团的形成。
【提出问题】 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学生回答老师讲解】 是地面辐射,即对流层大气的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主要受地面影响。
【提出问题,学生讨论】
看投影片在陆地和洋面的交界处有没有气团形成?为什么?
如果大团空气运行到太平洋洋面上空,马上又移走了,是否形成气团?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在陆地与洋面交界处不可能形成气团,因为下垫面性质不均一;大团空气运行到太平洋洋面上空,马上又移走了,不会形成气团。因为大团空气要较长时间停留在源地,才能获得与陆面或洋面一样的物理性质。因此,形成气团的条件:
【板书】
例如在热带洋面形成暖湿气团;南极大陆上形成冷而干的气团。
【承转】 当环流条件发生变化时,气团要离开源地向其他地区移动,并进行热量和水汽的交换。(用投影片介绍)
【板书】(2)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
【提问、讨论】
北京冬季天气状况?北京夏季天气状况?为什么?受什么气团的影响?【引导提问】 冬夏影响我国的气团及天气状况?
【概括总结】 冬季受形成于西伯利亚、蒙古一带的极地大陆气团影响,我国天气寒冷干燥;夏季受形成于副热带太平洋上的热带海洋气团和来自印度洋的赤道气团的控制,给我国带来丰沛的水汽,影响降水。
【板书】
介绍气团对天气的影响。
【联系实际】 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华北是一片晴空区。
在单一气团控制下,天气单调,一般为晴朗天气。
【小结】 气团是广大范围内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均一的大团空气,影响我国的主要气团是极地大陆气团、热带海洋气团、赤道气团,在单一气团控制时,天气单调。
【转折】 当原有气团被新移来气团代替时,天气变化了,特别是两种气团的交界地区,天气变化剧烈。冷暖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它们中间的交界面——锋面。
【板书】 2.锋面
根据锋面两侧冷暖气团的移动方向,可把锋分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板书】(1)冷锋与天气
教师画冷锋板图,边画边讲。
冷锋的形成: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
【提出问题】 冷重的冷气团前缘插入暖气团的下面,使暖气团被迫抬升,在抬升过程中气温、降水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提问、学生讨论】 冷锋过境为什么出现较大的风?
【学生回答,老师讲解】
【提出问题】 冷锋过境后,什么气团控制该地区?出现什么天气?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板书】
【承转】 根据冷气团的移动速度,可将冷锋分为两类。
【板书】
快行冷锋的形成:冷气团移来的速度很快,迫使暖气团急剧抬升。
【学生讨论】 那么暖气团急剧抬升过程中出现什么现象?如果锋前的暖气团较干燥,又会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狂风暴雨,出现较大的风、沙暴天气。
【实际观察】 观察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中的冷锋符号,体会冷锋过境时、过境后天气?
【老师总结】 冷锋在我国活动范围广,例如,快行冷锋可造成我国北方冬春的大风或沙暴天气,夏季北方的暴雨,冬季的寒潮。
慢行冷锋的形成:冷气团移来的速度较慢,暖气团被迫沿冷气团平稳爬升。
【提问】 暖气团平稳爬升过程中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多产生连续性降水。
【板书】(2)暖锋与天气
暖锋的形成: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
教师画暖锋板图。
【学生讨论】 暖气团如何爬升?过境时出现什么天气?过境后该地受什么气团控制?天气如何?
【概括总结】
【板书】
暖锋在我国影响范围小。
【板书】(3)准静止锋与天气
【提问,学生讨论】 何为准静止锋?过境时天气如何?
【概括总结】
准静止锋的形成: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遇地形阻挡,锋面移动缓慢,或较长时间在一个地区摆动。
【板书】 天气状况:持续性阴雨连绵的天气
介绍影响我国的准静止锋。
夏初:我国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天气。
【引入古诗】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冬半年:昆明准静止锋,形成冬半年贵阳阴雨冷湿天气。
【提出问题】
无论是暖锋、冷锋、准静止锋,沿锋面上升的都是什么气团?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是暖气团。它在锋面附近使天气变化复杂,冷、暖锋过境后天气转好。
【本课小结】
影响天气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气团和锋面。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冬季是形成于西伯利亚、蒙古一带的极地大陆气团,在它影响下,天气寒冷、干燥;夏季给我国带来丰沛水汽的是来自于副热带太平洋的热带海洋气团及来自印度洋的赤道气团。我国处在中纬地区,锋面、气旋活动频繁,快行冷锋造成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大风、沙暴天气及冬季寒潮,夏初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冬半年贵阳的阴雨天气是准静止锋的影响。
板书设计
第五节 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二、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
1.气团
(2)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
2.锋面
(1)冷锋与天气
(2)暖锋与天气
(3)准静止锋与天气
天气状况:持续性阴雨连绵的天气
第五篇:第一节《天气与气候》教案
第一节《天气与气候》教案
第一节《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产、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4、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正确区别天气与气候;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仪。学法指导:
1、“从生活实际入手,学习有用的地理”。学习时一定要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化枯燥为有趣,时时处处感受有用的“地理”。
2、“在游戏中学习地理”。天气预报的符号多而不好记,怎样才能快速有效地记住呢?同学们之间不妨比一比、试一试,看谁记得快,或者坚持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自己也学做天气预报员,播报天气预报。教学过程:导入课题:播放不同地区的图片,展示不同地区的生活环境,说明人类生活的环境存在很大差异,然后让学生回答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不同地区的环境差异?(气候)“那么世界的天气与气候是怎样的呢?这一节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吧。”投影:
第四章
世界气候第一节
天气与气候师:
1、播放“上学路上的四幅图”,让同学们思考:这四幅图中分别是什么样的天气?(晴、雨、大风、雪)感受如何?(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回答天气变化快还是慢?)引出“天气”的概念与特点(学生通过读书来回答)。投影:
一、天气
、概念
2、特点师:“天气是变化的,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每一天的天气状况呢?在民间有许多关于天气的谚语,咱们交流一下,看谁知道得多?”(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投影:关于天气的谚语。过渡:“光靠谚语是不能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知道每天的天气状况呢?”(看天气预报)师:“通过什么来知道天气状况呢?”生:“要靠卫星云图”。投影:卫星云图。师:讲解卫星云图上的蓝色、绿色、白色分别代表什么?然后让学生看图回答,青藏高原和自己家乡所在的位置是什么样的天气?设问:在天气预报图上怎样识别天气情况呢?(根据天气符号)投影:“常见天气符号”图,指导学生逐一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活动: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记忆天气符号的比赛,看哪一组记得又对又快。
2、选择几个天气符号,看谁画得好。投影:“相信你能行”(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兴趣中获取地理知识)。师:结合“沙尘暴”的符号,补充沙尘暴的有关知识,同时让学生思考我国西北地区为什么经常发生沙尘暴?应采取什么措施?(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投影:“风”的符号,设问:如何识别不同的风呢?(说明:第一,什么是风杆、风尾、风旗。第二,风向的判断。第三,风级的表示方法。)投影:“考考你”(测试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过渡:“熟记了“天气符号”,假如给你一幅城市天气预报图,你能当一次预报员吗?”投影:“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城市,发布天气预报(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对天气符号的记忆)。过渡:“人们知道每天的天气情况,就可以合理安排户外活动。”投影:课本第59页活动2的图,解答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养成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然后根据天气状况安排户外活动。师:让学生谈谈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特点,引出“气候”,然后让学生读书,掌握气候的概念与特点。投影下面的表格:天气气候概念区别学生结合表格把问题写出来(目的是加深对天气与气候的理解)。投影:判断下列词语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①风和日丽②暴风骤雨③四季如春④阴转多云(让学生判断,目的是正确区分天气与气候)。阅读“大气环境监测”,让学生知道现在人们越来越关心大气的质量,列举一些事实说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问:我们能为保护环境做哪些事呢?(学生分组讨论)小结: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课后活动:搜集天气谚语,并验证其准确性。板书设计: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
三、气候
、概念
、概念
2、特点
2、特点
二、天气预报、卫星云图
2、天气符号设计反思:本教学设计更加联系生活实际,贴近生活,既注重了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的传授,又体现了趣味性,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取地理知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使课堂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