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教学设计
《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利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并从各角度观察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增强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培养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
2.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并体会地球自转时各地的昼夜变化,从而理解各地时差,提高发现及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发现生活中与地球自转相关的地理现象,激发地理探究心理,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方向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日常现象及实验,推理、想象地球自转方向及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方式
本节利用拟人化手法虚拟了一个贯穿整体探究过程的情境――爱运动的“地球先生”。利用画外音的方式以“地球先生”的口气设疑并贯穿整节课,促使学生始终对教学内容保持高度的兴趣与关注,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活动。
利用充气地球仪作为道具模拟地球自转,增强空间想象力。实验演示“昼夜更替”这一内容,因考虑到并不能完全保证在暗室中进行,故由教师参与拍摄微电影的形式进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
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
情境:地球先生出场(配乐:《非诚勿扰》男士出场曲)。
教师引导:你们了解这位先生哪些方面呢?
学生活动:回忆旧知。
2.新课教学
活动1:区分自转与公转
情境:地球先生说:(画外音)“这是我平时和我的几位兄弟一起做运动时的视频,你们能找到我吗?观察一下我不停地在做几种运动呢?”
【展示】Flash动画:太阳系各行星运动及地球自转、公转
学生活动:观看动画,思考、讨论、尝试描述并区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明确主题】“自转”运动
活动2:感受地球自转
情境:地球先生说:(画外音)“你们能感受到我在自转吗?”
【展示】Flash动画:太阳、月亮、星星的东升西落
学生活动:感受地球自转。
①在平时的生活中能感受到地球的自转吗?②与同组的同学交流。③每组选择1位同学在纸上画出各组的想法。④4分钟后将本组想法与大家分享。
【补充】傅科摆运行的GIF动画及相关资料
学生活动:观察傅科摆奇妙的运行轨迹,思考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共同总结: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地理现象感受“地球先生”的自转。
活动3:观察地球自转
情境:地球先生说:(画外音)“仔细观察,我怎样自转的?”
【展示】Flash动画:地球自转及弹跳球、摇摆球、足球
学生活动:判断地球自转中心。
①观察判断:判断地球自转方式与三种球体旋转方式是否相同,确认地球绕一个中心轴(地轴)旋转。
②模拟自转:1位学生用充气地球仪,模拟地球绕地轴自转,另1位学生观察,并指出模拟是否正确。
情境:地球先生说:(画外音)“如果你能在太空中看到我,请给我360°无死角的拍摄哦,仔细观察,看看我自转的方向是?”
【展示】Flash动画:地球自转(正视、俯视、仰视)
学生活动:三个角度观察地球自转方向。
①在北半球某地贴黄色,在南半球某地贴上蓝色。②1位学生自西向东匀速转动地球,另1位学生正视、俯视、仰视观察并说出观察到的自转方向,互换。③画出正视、俯视、仰视时自转方向。④推选2名代表。1名展示绘制的地球自转方向。另1名演示并说明。
教师引导:①教师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示范如何从三个角度观察地球自转
②利用钟表GIF动画解释“顺时针”“逆时针”
共同总结: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半球看,逆时针旋转,南半球看,顺时针旋转。
情境:地球先生说:(画外音)“仔细观察,我自己旋转1圈需要花多长时间呢?”
【展示】Flash动画:太阳、月亮、星星的东升西落
学生活动:联系生活实际,回答。
活动反馈:地球先生:我一刻不停地绕着地轴自西向东地旋转,自转1圈需要1天。
活动4:观察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情境承转:地球先生说:(画外音)“为了让大家了解我,我特意请朱导给我拍了一个微电影,名字叫‘我的一天’”。
(1)昼夜更替现象
【展示】微电影“我的一天”(教材活动题1模拟地球昼夜交替现象)
教师引导:从微电影中,地球先生自转运动让地球上的人们在一天的时间里经历了什么?
学生活动:观看微电影并思考(产生昼和夜)
【补充】晨昏线、晨线及昏线
情境:地球先生说:(画外音)“如果我是透明的,会发生什么呢?”
【展示】透明的地球
学生活动:观察并思考(预设:只有昼)
情境:地球先生说:(画外音)“如果我像太阳一样,自己会发光,会发生什么呢?”
【展示】发光的地球
学生活动:观察并思考(预设:只有白天没有夜晚,没有人类,没有动植物„„)
情境:地球先生说:(画外音)“如果我哪天累了,不想自转了,又会发生什么呢?”
【展示】静止的地球
教师引导:是否有昼夜?地球任何地点是否能感受到昼夜交替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并思考(预设:有昼夜,但没有昼夜交替现象)
课堂反馈:因为我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任何时刻,阳光只能照亮我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天(昼),未被照亮的半球是黑夜(夜)。更因为我不停的自转,所以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每天都经历着昼夜更替现象。
(2)时差
【情境承转】地球先生:(画外音)跟你们说件有意思的事情哦~今年7月14日下午16:00(巴西时),巴西世界杯决赛拉开战幕。而中国球迷和“伪球迷”们却为了看这场决赛而与睡神苦苦抗争着„„
教师引导:为什么下午4:00球迷们会与睡神苦苦抗争呢?时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呢?
学生活动:感受地球各地时间差异。思考(预设:因为我们和巴西存在时差);分享生活中感受到的由于时差造成影响的例子。
【展示】酒店大堂不同时间的钟;香港股市下午3:00收盘;美国纽约回来后倒时差。
教师引导:时差产生原因
【提示】经度没相差15度,时间差1个小时。几个时间点:日出(晨)、中午、黄昏、子夜。
学生活动:①在地球仪上找到北京、开罗、纽约三个城市。
②将北京移动至晨线上,观察当北京为早晨6:00时,开罗和纽约的时间。
③1位学生自西向东匀速转动地球,另1位学生观察三座城市日出的先后顺序,并描述所看到的。
师生共同研讨:东边比西边先看到日出
【活动反馈】地球先生:因为我的自转,不同经度的地方会出现时差现象。东边地点要比西边地点早看到日出。
【课堂反馈】
你们已经了解了我喜爱的自转运动,下面,我来考考大家!
①从南极点仰视我,我在进行着顺时针转动。②因为我在一刻不停的自转,所以,地球上就有了昼夜。③南京青奥会开幕式是8月16日20:00,那时在摩纳哥运动员的家人们正准备起床。
学生活动:思考并判断真假
【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这位爱运动的“地球先生”,认识了他喜爱自转运动。我们寻找证明他自转的证据,我们探讨他自转的规律,我们感受自转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我们将持续关注爱运动的他!
【拓展延伸】
①微电影:随处可见的自转影响力(实验:感受水的漩涡)②视频:科里奥利效应
(附件)
附件1:“我的一天”微电影
第1幕:教师手拿写字板,写字板上一张张呈现以下内容
微电影“我的一天”
导演:朱玲
编剧:教科书女士
演员:地球仪先生、手电筒女士
ACTION
第2幕:演示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在地球仪上用红旗标注北京,以北京在晨线上为基准,进行自西向东旋转)
附件2:“随处可见的自转影响力”微电影
第1幕:教师手拿写字板,写字板上一张张呈现以下内容
微电影“我自转的影响力”
导演+编剧:朱玲
演员:水先生,小红纸片姑娘
ACTION
第2幕:水的漩涡(逆时针)
小红纸片随着水流逆时针旋转
编辑 薄跃华
第二篇:地球自转运动教案
《地球的自转》教案
主讲人:关淑梅
授课班级:初一(3)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运动的一般特点:概念、方向、周期。
2、了解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法,培养学生动手演示的方法;通过联系生活实例,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地球的自转,掌握地球的基本运动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喜欢地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以及注重探究,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态度和价值观。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难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问题引导式教学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____播放动画视频,提问“我们看到的太阳每天为什么东升西落?”“为什么 我们每天都会经历白天和黑夜?”这两个问题,从而引出新课内容——地球的自转。
学习目标____找一个学生读学习目标后给学生6分钟自主学习时间。活动一:拥抱地球
要求:找一个学生到讲台前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其他学生注意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1:他演示的地球自转是否正确? 问题2:地球自转绕转的中心是什么? 问题3:什么是地球自转? 学生讨论上述问题,结合演示回答问题,教师稍加点拨(2分钟时间内小组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地球自转定义的理解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为了使学生充分理解地球绕转的中心、方向即地球自转的定义,以学生活动为主体,学生自己参与拥抱地球,自己展示地球的自转并总结规律。
展示图片:地球自转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应用动态的地球自转的幻灯片,使学生从视觉角度了解地球自转的定义及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绕转中心、周期、方向、)。变抽象为形象,化难为简。展示图片:地球自转的方向
设计意图:通过应用动态画面,使学生明确地球自转的方向,尤其是从南、北极上方来看地球自转的顺、逆方向。形象的展示从南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绕转特点。小结:播放视频地球的自转,总结前面知识。
设计意图:(1)通过该视频总结以上所学知识,同时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通过该视频过渡到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活动二:模拟实验(6分钟时间内小组合作探究)
要求:用手电筒作为太阳,照射在地球仪上,拨动地球仪注意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
1、地球自转产生了什么现象? 问题
2、思考为什么产生这一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这一现象。并思考为什么产生这一现象。
播放图片:地球自转产生____昼夜更替现象
昼夜更替现象出现的原因分析图
设计意图: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难点采用情景教学法应用幻灯片从视觉上演示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这一地理现象。活动三:读图分析____时间差异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会导致地方时差的出现。课堂小结:幻灯片播放本课的知识梳理。
设计意图: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使学生从宏观上总体把握本节课的知识。课堂习题:
设计意图:了解本节课学生的掌握情况。
总结:本节课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应用远程教育资源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等多个角度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由于本节课抽象难懂,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如果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学生很难理解,并且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也不能准确阐述所要讲授的知识,不知如何下手,导致教师不会教学生不会学。应用远程教育资源的动态效果不但能清晰展示地球的自转同时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的轻松。板书设计:
家庭作业:
1、独立完成1-10选择题。
2、预习p13-p15地球的公转 课后反思:
第三篇: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导入】多媒体课件出示毛泽东主席的七律《送瘟神》。
【师】“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因为地球在自转)
【师】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地球在自转呢?(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师】可是这里面只讲到日月星辰自东向西绕地球转动,没有一个字提到地球的自转啊,它能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呢?
(地球和日月星辰之间有相对位置的变化,存在着相对运动)
【师】两个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则其中必有一个物体在运动,也就是说,地球和日月星辰之间必有一个在运动,那问题来了,是日月星辰在运动呢,还是地球在自转呢?
(太阳和很多星星都是恒星,不会绕地球转动,月球虽然是地球的卫星,绕地球转动,但一个月才绕地球一周,不可能每天绕地球转)
【师】那也就是说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的原因只能是什么?(地球的自转)【师】怎样的自转?(自西向东)
【师】为什么是自西向东?
(参照物不一样,以地球为参照物,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如果以日月星辰为参照物,地球则自西向东自转)
【师】地球既然在自转,必然有一个旋转中心,那这个旋转中心是什么呢?(地轴)
【师】这个地轴是不是随意的在变呢?
(不是,固定的,它始终连接着地球的南北极)【师】那你应该如何描述地球的自转运动呢?(地球在不停地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
【师】如果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地球,如从北极上空观察,从南极上空观察,你能描述地球的自转吗?
(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转动 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转动)
【师】地球的自转带来了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你觉得它的东升西落有什么特点吗?(以太阳为例,一天中的运动轨迹总在偏南方向,而且太阳的高度在不断地变化,使一天中地面的明暗程度不同)
【师】那这种运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
(使人们产生了时间的概念,太阳出来就是一天的开始,太阳在正头顶就是中午,太阳落下就是一天的结束)
(使得人们更容易确定方位,太阳升起的位置就是偏东方向,太阳爬到最高时对应的地理方向就是正南,太阳落山的位置就是偏西方向)
【师】那同学们想不想把你在生活中习惯的认识在地球仪上演绎出来?(想)
【师】首先,请同学们拿出地球仪,在上面找出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并在上面做一个十字方向标。还可以在上面扎一个大头针作为想象中的观察者,由于地球相对太阳很小,射到地球表面的光线几乎是一条平行线。同学们可以用这样一块画上平行光线的硬纸板模拟太阳的位置。试着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找出早晨,中午,傍晚该地区所处的空间位置以及对应的太阳方向。
(学生实验并汇报)
【师】模拟出来的情景是不是和现实中一样。【师】当某一场国际体育比赛在美国某地下午2时举行时,我们却要在半夜里起来观看这场比赛的电视实况转播。地球上总是有些地方处于白昼,同时又有些地方处于黑夜,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展示地球仪] 【师】大家知道,地球自己不能发光。看地球仪的演示,如果地球是透明的,还有昼夜之分吗?
(没有,整个地球都是白昼。)
【师】很好。可实际上地球是不透明的,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因此地球的不透明就使地球上有了昼和夜的分别。如果地球是静止的,会出现什么现象?
(一面是白昼和一面是黑夜。)
【师】非常正确。由于地球不透明,会形成昼夜现象。被太阳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天,即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另一个半球是黑夜,即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也就是中间的大圆圈,叫晨昏线,或者叫它晨昏圈,由晨线和昏线组成。你知道图上那条是晨线,那条是昏线?
(学生根据图片指出)
【师】很好,由夜变为昼的半圆弧叫做晨线,晨线上的各点即将进入昼半球,即晨线上的各点即将进入白昼时段;由昼变为夜的半圆弧叫做昏线,昏线上的各点即将进入夜半球,进入黑夜时段。
【师】同学们再观察一下,晨昏圈和太阳光线位置上有什么关系?(垂直)
【师】很好,晨昏线一定垂直于太阳光线,并过平面图中的中心。[投影--自转 ] 【师】地球在时刻不停地自转着,假如这个红点代表就是你站在那儿,你看到的昼和夜是怎样变化的?
(昼夜不停地交替。)
【师】很好。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停地交替。
(板书)昼夜交替
【师】昼夜交替的周期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过去人们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今天,人们的起居作息也深受昼夜交替的影响,因此“天”也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师】昼夜交替的周期对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发展有没有好处?为什么?
(正是地球周期性的昼夜交替,才使得地球表面温度不至于过高,也不至于过低,且交替的时间也合适,给地球上的生物创造了合理作息规律,从而为生命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过渡)
【师】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显然,偏东地点的时刻要早一些。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间。因此,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产生了时间的概念。[板书:地球自转与时间] 【师】东边地点的时刻总比西边早。那每隔一个经度,时间相差多少呢?
(由于地球自转一圈360度是24小时,因此每隔一个经度,时间相差1/15小时)
【师】也就是说,经度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我们可以确定地球上除晨昏圈以外地区的时间。
[练习地球自转示意图上某些地区的时间]
第四篇:《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解释其中的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用实例解释时差现实,并说明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4、用实例解释区时和日界线,并运用此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5、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简单计算时区差、时间、日期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地球自传的运动规律
2、简单计算时区差、时间、日期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为什么白天和黑夜总是交替出现的?为什么日月星辰总是东升西落呢?
一、地球的自转
1、说明昼夜交替的现象
2、观察地球的自转方向
说明在不同的方位看地球。其自转的方向是不同的
二、时间的差异
1、地球自西向东转——太阳东升西落——东边的地点日出早——不同经度的地方时间是有差异的。
2、地球上时间差异的规律
地球每天自转一周,一天24个小时转过360,每小时经过15,每分钟转1 地球上时间东早西晚,经度每差15,地方相差1小时 举例说明——欧洲的足球联赛
三、区时和日界线
1、区时的概念
强调:东面的时区区时早,而西面的时区区时晚
例1:北京(东八区)12点 东京(东九区)
伦敦(0时区)
纽约(西五区)
例2:假设一架飞机自北京沿40N纬线上空向东作环球飞行,机上人员为了使自己的手表上的时间与途径地时间(区时)一致向东每跨越一个时区需要将手边拨快,还是拨慢一个小时?飞回北京要拨几个小时?
3、日界线:避免日期的混乱
(1)、日界线并不等于180经线,而是一条折线
(2)、日界线是新的一天的起始线,同时又是一天的介绍线
(3)、日界线两侧的东、西时刻相同,日期相差一天。与时刻早晚不同的是东十二区比西十二区的日期早一天
(4)、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退一天,反之,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进一天
总结:本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地球运动的一种形式—地球的自转,加深了对地球自转方向、周期等特点的认识,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和时间的差异,他们对我们的生活都有重要影响。实际上,地球的两种运动是同时运行的,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下一课要探讨地球的另一种形式—地球的公转。
第五篇:地球自转说课稿
地球自转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我是七道河中学的参赛教师 我们都会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清晨阳光从东边的窗户投射进来,然后他像长了腿一样偷偷地缓缓地移动,到下午又从西边的窗户溜进了屋里。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这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我说课的题目是地球运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地位与作用
我要说的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这节课,本节课主要讲的是地球的自转、公转的基本特征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其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从地球的静到动,从地球自转运动到地球公转运动,是学习地理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重要一课。
二、学情分析
1、在前一节中学生刚刚学习了地球仪知识,在本节教学中充分利用地球仪,巩固所学地球仪的知识,同时也创造了让学生展示所学知识的一个好机会。让学生能够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且引导学生学会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
2、本节内容很多是学生日常能观察和体验到的自然现象,教师要在教学中将学生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这部分内容不宜将其复杂化,不要将知识引导得太深,应回避一些难懂的概念,如黄赤交角等,能让学生初步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特点和产生现象的简单原因就可以。
三、依据我对教材的理解,及学生学的情况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地球自转运动、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概念、方向、周期。
了解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意义——昼夜交替。了解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意义 ——四季的变化。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地球自转运动、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方向、周期)。
学会通过读图、演示、观察等方法分析地球的运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的公转运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 重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难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由于地球自转是一个巨大的空间概念七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因此把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确定为重点,地理意义确定为难点。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本节课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充分应用河北远程教育资源上的课件直观形象的展示地球的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使学生从视觉的角度更好的掌握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基于以上的分析教法、学法及教学为手段选择如下:
四、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的选择 说教法:
依据上面学情分析,主要采取
(1)讨论法: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在本节课主要采用讨论式进行教学。讨论是以问题为中心,以教师引导下的师生和生生的对话、讨论为主要手段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它旨在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辨析、去归纳。
(2)情景教学法:应用远程教育资源及多媒体等手段:扩大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有通过直接感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和直观性原则。
2、说学法:
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通过“问题——探究”教学途径,促使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分析、比较、思考、讨论、释疑中达到“问题由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疑难由学生解决”的目的,把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帮助学生在积极体验中学会学习,善于学习。遵循“具体—抽象——具体”的认识程序,采用小组探究等学习法,在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基础上,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理解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3、说教学手段: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平台。精心制作课件,给学生全新的、栩栩如生的视听感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4.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引用新课
引用毛泽东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引领学生思考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 设计意图: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走入本节课的教学环境引用毛泽东诗词。教师加以解释,引领学生思考。
2、展示图片:地球的自转标题 设计意图:
通过大屏幕展示地球的自转标题,使学生从诗词的理解中过渡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中。
3、活动一:拥抱地球
要求:找一个学生到讲台前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其他学生注意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1:他演示的地球自转是否正确? 问题2:地球自转绕转的中心是什么? 问题3:什么是地球自转?
学生讨论上述问题,结合演示回答问题,教师稍加点拨 设计意图:
地球自转定义的理解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为了使学生充分理解地球绕转的中心、方向即地球自转的定义,以学生活动为主体,学生自己参与拥抱地球,自己展示地球的自转并总结规律。
4、展示图片:地球的自转
设计意图:通过应用远程教育资源网上动态的地球自转的幻灯片,使学生从视觉角度了解地球的自转的基本特征(方向、周期、绕转中心)及地球自转的定义。变抽象为形象。化难为简。
5、展示图片: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设计意图:通过应用远程上的动态画面,使学生明确地球自转的方向,尤其是从南、北极上方来看地球自转的顺、逆方向。形象的展示从南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绕转特点。
6、小结
播放视频地球的自转,总结前面知识。设计意图:
(1)通过该视频总结以上所学知识,同时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通过该视频过渡到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7、活动二:模拟实验
要求:用手电筒作为光源,照射在地球仪上,看看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布。转动地球仪,演示昼夜交替现象。设计意图:
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这一现象。并思考为什么产生这一现象。
8、播放图片: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 设计意图: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难点采用情景教学法应用资源网上的幻灯片从视觉上演示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这一地理现象。
9、活动三:地方时差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会导致地方时差的出现。
10、知识点总结 设计意图:
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使学生从宏观上总体把握本节课的知识。
11、火眼晶晶(习题练习)
方法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
了解本节课学生的掌握情况。
总结:本节课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应用远程教育资源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等多个角度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由于本节课抽象难懂,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如果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学生很难理解,并且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也不能准确阐述所要讲授的知识,不知如何下手,导致教师不会教学生不会学。
应用远程教育资源的动态效果不但能清晰展示地球的自转同时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的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