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负荆请罪
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负荆请罪》教学设计
一、复习检查
1、“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的来源是什么?
2、廉颇是怎样向蔺相如请罪的呢?我们来看剧本第二幕。一边读一边体会。
二、初读剧本
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初读了剧本的第二幕,廉颇和蔺相如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板书:知错能改,宽容大度
三、角色品读
1.过渡:像这样的廉颇和蔺相如,他们的台词我们应该怎样来读呢?从他们的台词中,我们还能感受到什么呢?怎样才能通过他们的台词把这两个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呢?这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
2.感悟方法
出示文本:
〔幕启。几天以后。蔺相如在客厅踱步。一会儿,韩勃匆匆走上。〕
韩 勃 :(紧张地)大人!大人!
蔺相如 :什么事?
韩 勃: 廉将军来了!
蔺相如 :(奇怪地)什么,廉将军来找我?
韩 勃 :廉将军他没穿上衣,还背着一根荆条呢。
蔺相如 :快请廉将军进来!
韩 勃: 是!
教学思路:
(1)这是剧本开始的一个片段,说的是韩勃和蔺相如之间的事情。我想请同学们迅速地浏览一下这个片段,根据你学习第一幕的体会,想一想要读好韩勃和蔺相如的台词,应该要注意什么?
(2)下面请大家根据刚才的讨论试着自由地读一读这个片段的台词,直接读韩勃和蔺相如的台词。
(3)请两位同学分角色读一读这个片段的台词,其他同学注意听,你觉得他哪儿读得好,你觉得哪句台词还可以怎样读?
(4)根据学生的交流,随机点拨:
面对韩勃的紧张,蔺相如紧张吗?蔺相如听说廉颇找上门来了,很奇怪,大家听我读一遍,像我这样读行不行?他会大惊失色、惊慌失措吗?即使心里紧张也不会表现出来,仅仅只是表现出一点奇怪。
蔺相如又听说堂堂的赵国的大将军廉颇光着个身子,还背着个荆条站在门外站在大街上,蔺相如这时又会想到什么?
3.男女生分角色读开始片段。
4.总结读书要领。
5.运用读法学读剧本其他内容
读书贵在得法,下面请大家拿出笔来,运用我们刚才所学到的方法,读读剧本第二幕剩下的内容,一边读一边动笔给没有小括号和提示语的地方添上小括号和提示语。(即使有小括号和提示语的地方,你也可以写出你自己的理解、感受。学生读后提醒学生动笔,留一些时间给学生动笔)
教学思路:
(1)运用读法,自主试读,(2)交流品评,随机点拨,感悟人物,练读句子。
引导语:你觉得读哪句话时要注意什么?可以给大家提提建议;刚才你写了些什么,可以说给大家听一听。如果你还有其他的想法,也可以和大家一起讨论讨论。
点拨要点:
①哎呀,廉将军,您这是——
破折号表示语气的延长,表现吃惊。
②蔺大人,请你用这根荆条狠狠地抽我一顿吧。
读好这句台词要注意什么?请你……地读,是体会真诚,廉颇说这句话的动作是怎样的?(提示看背景介绍)廉颇的这种真诚的认错行为不仅使他名垂千古,而且还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成语?是什么?现在我们想象自己就跪在地上,真诚地向蔺相如请罪,一起说——
廉颇的真诚还表现在接下来蔺相如一再地请他起来他都不肯起来。廉颇不肯起来,他怎么说的?
还有一句台词,也是说廉颇在向蔺相如自责、悔过的,是哪一句?你们写了什么?
③蔺大人,请你宽恕我这个老迈昏庸的人吧!我常常在别人面前侮辱你。现在,我知道,那完全是我的过错。
1.读好这句台词要注意什么?指名读。
2.读好讨论:你觉得廉颇这是在干什么?(自责、悔过)我觉得他还是在骂人?从哪些词中可以感受到廉颇是在骂自己?老迈昏庸是廉颇在骂自己怎么 3 样?他是低着头还是抬着头说的?为什么?那就请同学们惭愧地低下头来,自己痛骂自己吧。自由读
三、廉颇对蔺相如说这句话,还是在向蔺相如表白,他以后要怎样做?
(痛改前非、弃旧图新、洗心革面、浪子回头、迷途知返、改头换面、改过自新)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品质啊,再读。
还有一句台词,也是说廉颇真诚地向蔺相如认错的,是哪一句?你们写了什么?
④哈哈哈,廉将军,您能明白我的心思,我实在太高兴了!韩勃,快叫人准备筵席,我要跟廉将军痛痛快快地饮几杯!
为谁而高兴?(提示联系后面方括号背景的提示想)读
蔺相如为自己有了知心朋友而高兴,为廉颇知错能改而高兴,更多的是为了国家而感到高兴。读
范读练读:我要跟廉将军痛痛快快地饮几杯!
⑤(忙迎上去)廉将军!
(连忙取下荆条扔在一边,伸手去扶廉颇)廉将军,别这样,快请起,快请起。
(双手扶起廉颇)请起来,廉将军,请起来吧。
迎——笑,扔——急切,双手——真诚
学生说到哪一句,引出另外两句。
这三句话都在小括号里都提示了蔺相如的动作,从这些动作中,你能体会到什么?蔺相如做这些事情有没有想到自己,他想到的都是什么?(他想到的就是 4 要维护将相的和好,保证国家的安危)像蔺相如这样的行为,我们就可以说是……像这样全然不顾个人利益的得失,一心只为大局着想,就叫做深明大义。
另外随机点拨:别提——原谅,明白——由衷赞美等。
7.三人小组分角色朗读第二幕。
要读好剧本说好台词,剧本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词语都值得细细地推敲。虽然课堂上,我们没有这么多的时间,但是我相信,现在大家再来读剧本,一定能读得更好,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现在请前后座位的同学三人一组,分角色完整地说一说第二幕的台词。
8.推荐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二幕。(或者男女生分别做廉颇和蔺相如,一位学生做韩勃,老师读背景提示;或者愿意做廉颇的一起读,愿意做蔺相如的一起读,愿意做韩勃的一起读,其他欣赏)
三、感悟提升
1.感悟内容(机动)
师:读了剧本的第二幕,说了剧本第二幕的台词,相信同学们心里一定会有很多的话要说?能不能请你选用下面的关联词语来说说你的感受、你的理解?也可以选用其他的关联词语。
不仅……还……,虽然……但是……,因为……所以……,如果……就……,无论……都……,宁可……也不……
2.感悟人物
(1)现在,廉颇和蔺相如留给你的印象除了知错能改,除了宽容大度,还有什么?点拨并板书:两个省略号,一心为国。
(2)对于这样的两个著名的历史人物,我们可以用这样一组成语来形容他们,一起读读。
廉颇:知错能改,迷途知返;负荆请罪,痛改前非。
蔺相如:顾全大局,宽容大度;深明大义,一心为国。
(3)自从廉颇负荆请罪后,两个人就团结合作,共同保卫赵国。赵国也因为有了他们两个人,国势大增,成为当时非常强大的诸侯国。像他们的这种亲密合作的情形,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读:亲密无间,志同道合;同心协力,风雨同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
四、拓展延伸
自由组合,合作制作道具,表演课本剧《负荆请罪》。
剧本是为了表演而写的,这堂课,我们已经学会了说好台词,表演那是不在话下了。课后先自由组合演练演练,然后请老师给个时间展示一下,再评出“将相杯”最佳主角奖和最佳配角奖。预祝同学们演出成功。
8.课堂练习
1、注音,并查字典写出它的意思。
卿()()颇()()惧()()唇()()庸()()饮()()
2、形近字组词。
{ 兼()廉(){ 韩()韧(){ 惧()俱(){ 唇()辱(){ 庸()慵()
3、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1)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仁大度体现在什么地方?
(2)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
4.按要求转换句式,要求意思不变。
您真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设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再续编一段剧本。
就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得到原谅后,如释重负的心情进行想象,再编一段俩人亲密交谈的内容,也编一小段剧本。
9.作业安排(在每课时中已安排)
10. 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课前阅读《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11. 自我问答
在本节课中体现的几点教学理念:
1.落实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的教学观念,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
2.力求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启发式教学,通过教学,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同时,提高语文能力,受到人文思想的教育和熏陶。
3.努力建设和开发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资源,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鸡毛信》教学设计
2008-08-28 19:36:53| 分类:教学设计| 标签:|举报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用微信 “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 “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下载LOFTER客户端
教学目标:
1、阅读《鸡毛信》,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海娃的机智勇敢。
2、学唱《英雄赞歌》,了解英雄在危急时刻表现的气概。教具准备:
播放《英雄赞歌》、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揭示任务,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今天我们完成两项学习任务:一是阅读《鸡毛信》,二是学唱《英雄赞歌》。
二、学习《鸡毛信》
1、提出要求,引导初读。
快速读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海娃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情节?、引导全班交流。
(1)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抗日战争时期儿童团长海娃克服重重困难,把一封鸡毛信送给游机队并配合游机队消灭敌人的故事。)
(2)默读课文,思考:海娃送信一路上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 教师可设表格让生读、找、填、议
(3)海娃是个怎样的孩子?(机智勇敢可爱的确孩子)
师趁势引导为什么海娃能够这样机智勇敢可爱。(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持己见)(4)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情节?
让学生充分地说,能说出理由即可
3拓展延伸
采用讲故事比赛的方法,比一比看谁能把这个故事讲好。也可以组织、引导学生广泛搜集整理表现小英雄的故事。
4布置作业
阅读课外有关英雄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英雄赞歌》
2、说一说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以及自己的感受。
3、板书:英雄赞歌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文,体会:你喜欢哪几句歌词,从中体会到什么?(读后小组交流,鼓励畅所欲言,各持己见)
2、自由汇报体会。精神感动天地 气概气贯长虹 鲜血换来春天
3在理解课文基础上指导朗读
(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分组读,男女对读,齐读等等)
4、请会唱的同学范唱。5跟着课件唱《英雄赞歌》
三、布置作业
观察电影或电视剧,评价其中人物在危急时刻的各种表现
第二篇:负荆请罪(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 上册)
负荆请罪
作者: 李建花(小学语文
甘肃张掖临泽三期小学语文一班)
北师大版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面对错误负荆请罪
教学设计学科名称:负荆请罪(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 上册)教学内容分析:《负荆请罪》这篇课文是个历史小话剧。剧本开头先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剧中人物。剧本中的方括号内主要交代舞台布景及人物活动情况;圆括号内交代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剧本通过人物对话,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军廉颇向遭其侮辱却不与之计较的上卿蔺相如负荆请罪的故事。
学情分析:在掌握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重点部分。剧本一般都是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来展示人物性格特点,可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弄清故事情节,了解人物性格特点。教学时,可从让学生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意思入手,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由来。
2、通过朗读理解剧本语言,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
3、学会阅读剧本。练习排演小话剧。
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学重点:过语言文字体会蔺相如为国家而不计较私怨、委曲求全的博大胸襟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教学难点:感悟主人公当时的心情。教学准备: 课件 卡片 图片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简单提示阅读剧本的一般方法。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是一个剧本。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学过什么剧本?剧本的一般特点是什么?阅读剧本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剧本开头先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剧本中的任务。剧始和剧中的方括号内主要交代舞台布景及任务活动情况,剧中的小括号内交代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剧本一般都是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爱展示人物性格特点。阅读时,要弄清故事情节,仔细品位任务语言,了解人物性格特点。)
2、板书课题,启发谈话。看了课题,你知道谁向谁请罪吗?为什么请罪?请罪的结果怎样?我们读恶劣这个剧本就知道了。
二、自读课文,疏通词句
1、自由轻声读,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3)边读边思考揭题时所提的问题。
2、检查自学效果(1)指名读词语。(2)用钢笔描红。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厉害:难以对付。惧怕:害怕。宽恕:宽容。昏庸:糊涂而愚蠢。
三、感知课文,理清脉络
1、理解“负荆请罪”。
(1)“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2)谁向谁请罪?(3)为什么要请罪? 此题不作过高要求。(3)结果怎样?
2、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两幕剧讲了什么?
四、指导书写
五、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的来源是什么?
2、廉颇是怎样向蔺相如请罪的呢?我们来看剧本第二幕。
二、精读剧本第二幕
1、默读课文,想一想:你从这一幕中读懂了什么?把读懂的内容在书旁做简单的批注。海洋什么不懂的?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集体交流读懂的及不懂的。
3、指导归纳出不懂的几个主要问题,再次默读课文,思考:(1)为什么说蔺相如“真实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2)廉颇是怎样的人?(知错就改。从语言、动作可以看出。)
4、讨论:
出示:“你真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1)理解“深明大义、宽容大度”。
(2)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表现在哪里?(3)读下面一组句子,比较一下哪种说法好? 你真实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你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5、第二幕剧本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刻画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爽直磊落的性格特点,对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也有一定的揭。斜面我们来看文中插图,想像一下他们当时的神情、心理活动。
6、知道分角色朗读。
三、作业
将剧本改写成一篇记叙文。第三课时
一、复习
1、分角色朗读第二幕剧本。
过渡:在第二幕剧本中,我们认识了勇于改过的廉颇,对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临行如也有一定的了解,要想进一步了解蔺相如,还得认真地读读剧本第一幕。
二、精读剧本第一幕
1、轻声读这一幕,想一想;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体现在什么地方?
2、分组讨论。
4、指名说。
(行动:在路上有意避让廉颇的车子;好几天不上朝,避免与廉颇见面。语言:“你要知道,秦王不敢侵略我国,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要是我跟将军闹翻了,后果将会怎样?”)
5、深入体会蔺相如的语言。
(1)指名说;蔺相如避让廉颇为的是什么?
(2)讨论:假如他们俩闹翻了,将会出现什么结果?(3)指导朗读这几句话。
6、分角色朗读这几句话。
三、分角色朗读。
四、学生质疑。
五、总结课文
学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
负荆请罪
廉颇
蔺相如
对不住你
过去的事别提了
要是„„
宽恕我
背荆条
扔在一边
避让
跪下
扶起
(勇于改过)
(顾全大局)
为了赵国的利益
第三篇: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
第一单元
倍数与因数
一、单元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小数、分数、负数的认识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认识自然数和整数,倍数与因数,找倍数;2、3、5倍数特征;质数与合数,寄数与偶数等知识,使知识进一步系统化。这些知识的学习是以后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计算等知识的重要基础。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认识自然数,认识倍数和因数,能在100以内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知道质数、合数;经历2、3、5的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知道奇数和偶数;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在探索数的特征的过程中,体会观察、分析、归纳、猜想、验证等探索方法,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二、单元目标:
1、经历探索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认识自然数和整数,认识倍数和因数,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知道质数、合数,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或合数。
2、经历2,3,5,的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知道2、3、5、的倍数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3、或5的倍数。知道奇数和偶数,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或偶数。
3、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理推理能力。
4、积极参与探索活动,在探索数的特征的过程中,体会观察、分析归纳或猜想验证等探索方法,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区分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
难点:
1、区分概念。找出概念之间的联系。
2、能根据概念灵活判断。
四、课时安排:9课时(含机动)
1、数的世界……………………………1课时 2、2,3,5的倍数的特征……………………………3课时
3、找因数找质数……………………………3课时
4、数的奇偶性……………………………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数的世界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自然数和整数,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
技能目标: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情感目标:积极参与探索活动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教学手段:教科书、小黑板、教学用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到目前,你认识了哪些数?请举例说明。
怎样能迅速找出一个数的倍数?你能很快说出下列各数的倍数吗?
二、探索新知
1.5的倍数的特征
(1)5的倍数有什么特点?请你在教科书第4页的数表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上记号,找出5的倍数。
(2)观察、思考
刚才画出来的数都有什么特点?(3)合作交流
先在小组内把自己的想法与同伴交流,语言不要做统一要求。验证
引导学生说出几个较大数,对观察、发现的结果进行检验,看是否正确。2.2的倍数(1)独立学习
(2)汇报交流,归纳2的倍数的特征。(3)验证
3.揭示奇数和偶数
结合2的倍数的特征,了解奇数与偶数的含义。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猜数游戏。
规则:同桌两人一组,一名同学说一个数,另一个同学说出是否为2或5的倍数还是奇数、偶数。
1.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这个数具备什么条件? 2.用0、5、8组成三位数 这个三位数有因数2 这个三位数有因数5 这个三位数有因数2又有因数5
四、全课小结
五、作业
课本相关练习。互动与学习P2-P3.板书: 2、5的倍数的特征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是0或5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是0、2、4、6、8 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3的倍数的特征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在探索活动中,观察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
2.技能目标: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写出指定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仔细计算、认真检查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在动手操作活动中,逐步归纳找因数的方法。教学难点: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实验法、练习法。教学手段:教科书、小黑板、教师用书。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做拼图的游戏吗?请你拿出准备好的12个小正方形拼一拼,看谁拼出的长方形种类多。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活动一:合作探究。
(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自由拼长方形,教师巡视)师: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拼了几种长方形?(学生一边汇报,一边将所拼的图在黑板上进行演示)师:你是怎样拼的,说说好吗?
师:你能把这些摆法用算式写出来吗?
生:1×12=12 2×6=12 12×1=12 6×2=12 3×4=12 4×3=12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两道算式的因数一样? 师:那么,这6个算式最少能用几种算式表示出来? 生:3种。
师:算式一样的可选择其中的一种说出来。生:1×12=12 2×6=12 3×4=12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12的因数有哪些呢? 生1:有1、12、2、6、3、4。师:12共有几个因数? 生:6个。
师:谁能按顺序说出来? 生:1、2、3、4、6、12。
师:拼长方形与找因数有什么关系呢? 生1:拼的方法就是找因数的方法。
生2:先摆1个,横着摆12个,因数就是1和12。生3:先摆4个,摆3排,因数就是3和4。生4:,先摆6个,摆2排,因数就是2和6。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通过拼长方形的方法,我们知道了寻找因数的方法。活动二:勇于尝试
师:同学们用刚才学的方法,能否分别找出9和15的因数呢?(学生一边拼长方形,一边找9与15的因数)师:9的因数有哪些?
生1:9的因数有1、3、9。师:15的因数有哪些?
生2:15的因数有1、3、5、15。
师:9和15的因数中哪几个因数是相同的? 生3:1和3。
活动三:比本领《看谁找得快》
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找因数的方法,现在看看谁找得快,请同学们做课本第9页的练一练的第1、2题。
教学内容:找质数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3.情感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教学重点:在表中操作活动中,逐步归纳找质数的方法。教学难点:通过表中操作,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教学方法:讲授法、引导法、实验法、练习法。教学手段:教科书、小黑板、教师用书、课件。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新课
师: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拼图游戏,你们愿意吗?
要求:每个小组都有一袋大小相等的正方形,但是每个小组小正方形的个数都不一样,请你用上袋中所有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稍微大一点的正方形。比比哪个组设计的方案最多,请把你们的设计方案记录在张纸上。(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纠正错误。)汇报:
板书可能的情况:
× 9 9 3 × 3 × 24 2 × 12 3 × 8 24 4 × 6 师:那这个组就是咱们今天拼图比赛的设计冠军。你们同意吗?为什么?(有11块小正方形的小组不同意,因为只有一种设计方案)板书: 1 × 11 11 师:还是这11块小正方形,大家帮助他们想想还有其他设计方案吗? 师:哪个组也遇到了和他们组同样的困难? 板书:29、7、13、17。
师:为什么它们只有一种设计方案呀?(它们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板书:29、7、13、17的约数。
师:指合数说,为什么它们不是一种设计方案?(它们都有两个以上约数)
师:如果重新比赛,让你们自己选择小正方形的个数,你们肯定不会选择哪些数?为什么不选择11、29、7、13、17呢?(因为它们只有两个约数)
师:看来你们选择的标准是数的约数,我这还有几袋小正方形,(出示信封1-12),请你马上写下它们的约数。
板书可能的情况:1:1 2:1,2 3:1,3 〃〃〃〃〃〃〃
12:1,2;2,6;3,4;
师:请你仔细观察约数的特点,并把这些数分类。(小组讨论)汇报可能的情况:
①按数自身奇偶性分类 ②按约数个数的奇偶性分类 ③按约数的个数分类
自我介绍:根据自己的编号,情说说这个数的特性,能说多少就说多少?(先示范,后小组说说)
三)小结与质疑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要问的?
(四)动脑筋出教室
请最特殊的数出教室(1号)请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的出教室;请质数出教室;请既是偶数又是合数的出教室。
(五)作业
课本相关练习。互动与学习P7.板书设计:
质数 合数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数的奇偶性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奇数和偶数,了解奇偶性的规律。
2、技能目标:探索并掌握数的奇偶性,并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3、情感目标: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结合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探索并理解数的奇偶性
教学难点: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练习法。教学手段:教科书、小黑板、教师用书。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奇偶性
1、游戏:换座位
首先将全班45个学生分成6组,人数分别为5、6、7、8、9、10。我们大家来做个换位臵的游戏:要求是只能在本组内交换,而且每人只能与任意一个人交换一次座位。
(游戏后学生发现6人、8人、10人一组的均能按要求换座位,而5人、7人、9人一组的却有一人无法跟别人换座位)
2、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学生能很直观的找出原因,并说清这是由于6、8、10恰好是双数,都是2的倍数;而5、7、9是单数,不是2的倍数。
(此时学生议论纷纷,正是引出偶数、奇数的最佳时机)
3、小结:交换位臵时两两交换,刚好都能换位臵,像6、8、10……是2的倍数,这样的数就叫做偶数;而有人不能与别人换位臵,像5、7、9……不时的倍数,这样的数就叫做奇数。学生相互举例说说怎样的数是奇数,怎样的数是偶数。
二、猜想验证, 认识奇偶性
1、设臵悬念、激发思维
现在我们继续来考虑六组人数:5人、6人、7人、8人、9人、10人,那么猜猜那些组合起来能够刚好换完?那些不能?
2、学生猜想、操作验证
学生独立猜想,小组内汇报交流,然后统一意见进行验证(要求:验证时多选择几组进行证明)。
偶数+偶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个
奇数+偶数=奇数 奇数-偶数=奇数 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教学反思:
二 图形的面积
(一)一、单元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方法、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以及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等。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本单元具体学习内容分为五个情境活动,在“比较图形的面积”的情境活动中,主要是借助方格纸作为载体,让学生自主地比较各种不同形状图形面积的大小,通过学生比较的活动,让他们体验到确定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是有多种比较的方法。在“地毯上的图形面积”中,除了继续巩固数格子的方法外,重点将向学生渗透如何将图形“化整为零”的策略思想。活动
(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情境活动中,通过提出解决公园草坪面积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探索活动
(二)——三角形的面积”的情境活动中,为让学生能自主地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教材除呈现了学生需要解决的三角形面积的实际问题外,更重要地是提出了如何把三角形进行转化的要求,这也是学生寻求解决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重要思路。同样,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学生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中,教材呈现了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以及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目的是在课堂上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地参与探索活动之中。在“探索活动
(三)——梯形面积”的情境中,重点是利用学生前两个基本图形推导的经验,探索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同样,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活动之中,教材呈现了多种探索的方法,说明学生不同探索过程的思路。
二、单元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知道比较面积大小方法的多样性;
2.、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运用计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3、在探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中,获得探索问题成功的体验。
三、单元重难点:
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它们的面积。
难点:能运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理解平行 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课时安排:10课时(含机动)
1、比较图形的面积…………………………………………………1课时
2、地毯上的图形面积....................................1课时
3、动手做……………………………………………………………1课时
4、探索活动
(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课时
5、探索活动
(二)——三角形的面积…………………………….2课时
6、探索活动
(三)——梯形面积………………………………….1课时 7.、练习二……………………………………………………………1课时
1. 地毯上的图形面积是多少? 2.图形有什么特点?
3.求地毯上蓝色部分的面积有哪些方法? 小组讨论求积的方法:(1)数格
(2)大面积减小面积(3)分割数格
二、练一练
1.求下列图形的面积: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每个图形的面积?(讨论)2.下列点图上的面积是多少? 请学生说如何分割? 为什么这样分割?
3.总结:求这类图形的面积有哪些方法?应注意什么?
三、作业
课本相关练习。互动与学习P12-P13。板书
求积的方法:
(1)数格
(2)大面积减小面积(3)分割数格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能力目标:通过操作,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探索规律。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实验法、练习法。教学手段:教科书、小黑板、教师用书。教学过程:
一、激发
1.提问:怎样计算长方形面积? 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
2.口算出下面各长方形的面积。(1)长1.2厘米,宽3厘米。(2)长0.5米,宽0.4米。
形的长与原平行四边形的()相等。这个长方形的()与原平行四边形的()相等。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4.判断,并说明理由。
(1)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2)平行四边形底越长,它的面积就越大()
四、体验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五、作业
课本相关练习。互动与学习P12-P13。板书: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
长方形的长、宽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相等 长方形面积=长×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S=a〃h S=ah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2.能力目标: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探索规律。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实验法、练习法。教学手段:教科书、小黑板、教师用书。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出示平行四边形 高1.5厘米,长2厘米 提问:
(1)这是什么图形?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学过哪些方法?(板书: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2)底是2厘米,高是1.5厘米,求它的面积。(3)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2.出示三角形。三角形按角可以分为哪几种? 3.既然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都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或利用公式计算的方法,求它们的面积,三角形面积可以用哪些计算方法呢?(揭示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程)
板书:三角形面积=底×高÷2(4)完成书空。5.教学字母公式。(1)学生看书。
(2)提问:通过看书,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面积,a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也可以用字母表示为: S=ah÷2(板书)
三、应用
1.教学例题:一种零件有一面是三角形,三角形的底是5.6厘米,高是4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①读题。理解题意。②学生试做。指名板演。
③订正。提问:计算三角形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2.做一做。
订正时提问:计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填空。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因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所以()。4.练习。
5.利用公式求方格上的三角形的面积。
四、体验
今天有何收获?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五、作业
课本相关练习。互动与学习P15-P17。板书: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②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同时板书)④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同时板书)
三角形面积=底×高÷2 S=ah÷2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梯形面积的计算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进行计算。2.能力目标: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探索规律。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做一做。①学生试做。
②订正。提问:计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判断。
(1)平行四边形面积是梯形面积的2倍。()(2)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4.练习
(1)让学生用铅笔代替圆木或钢管摆成图中的形状。(2)根据公式求出总根数,说一说是什么道理。
使学生体会到:把另外一堆同样形状的钢管倒过来,同原来的一堆摆在一起,每层的根数就变成同样多,即都等于上、下底根数之和,这个和乘以层数得到的根数正好是原来一堆根数的2倍。5.练习
四、体验
今天学会了什么?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五、作业
课本相关练习。互动与学习P17-P19。板书
梯形面积的计算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练习内容:练习二 练习要求:
1.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熟练地计算它们的面积。
2.能力目标:把学过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探索规律。
练习重难点:正确运用公式计算所学的图形的面积。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教学手段:投影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回答下列各图面积地计算公式和字母公式。长方形 长×宽 ab 正方形 边长×边长 a2平行四边形 底×高 ah 三角形 底×高÷2 ah÷2 梯形(上底+下底)×高÷2(a+b)h÷2 2.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在指导学生解答时,需要学生善于运用举例的方法,即根据题目中的要求,罗列符合条件的数,然后再逐步进行筛选。第4题
学生在解答本题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这四个图形变化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三角形、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可以运用活动教具的演示,先出示平行四边形,然后逐步减少上底的长度,直至上底为零。通过这种演示,可以让学生较深刻地体会到这三种图形的关系。第54题
估计图形的面积是帮助学生建立图形大小空间观念的基础,为此,在先测量图形底与高,后计算面积的题目中,都应该组织学生先估一估面积,然后安排测量与计算的活动。第6题
根据已知的面积与其中一条底(或者高)求三角形的另一条高(或者底),是一种逆向思维运用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可能有些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困难。为此,解决类似的问题,本教材均采用列方程的思路,通过建立等量关系的方法,求出问题。第7,8题
本题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地做一做、想一想,然后再组织讨论。在讨论中的重点应是梯形上、下底和的变化情况。虽然本题上底与下底发生了变化,但其上、下底的和仍然没变,所以梯形的面积也就没有变。在讨论的过程中,还应指导学生运用验证的方法,即当发现“面积不变”时,会用其它的资料来检验这一发现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存在一定的规律。
在学生发现规律中,也可以安排一些上底与下底变化不对应的题目,如上底增加2厘米,下底减少3厘米,梯形的面积是多少?通过这些题目的补充,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梯形面积在什么情况下是不变的,什么情况下是变化的道理。第9题
一般在解答本题时的基本思路是人行道的面积除以每块地砖的面积,但本题由于宽的长度是4米,因此产生了地砖不能完整地进行排列的情况。为此,在与学生讨论中,可以呈现部分直观图,通过图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地砖的实际使用量。第10题
寻找“万能钥匙”的基本策略是运用筛选法,即根据提供的四个方面条件,逐一进行筛选,直至最后寻找到符合条件的“万能钥匙”。根据本题提供的条件,先确定两位数,然后根据“是5的倍数”与“是一个奇数”这两个条件,可以初步知道这个数可能是:95,85,75,65,55,45,35,25,15。最后,根据“所有因子的和为48”这一条件,可以排除“95、85、75、65、55”这五个数的可能,接着对“45、35、25、15”四个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求上述数的所有因子,直至寻找到符合条件的数。本题的答案是:35。
三、作业
课本相关练习。
第三单元、分数
一、单元分析:
本单元通过创设情境,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分数,体会分数的相对性;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探索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活动中探索分数大小不变的规律,在讨论交流是基础上归纳规律。在学习本单元内容前,学生已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学习分数的110、分数的大小…………………………………………………..1课时 数学与交通…………………………………………………………3课时 整理与复习…………………………………………………………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分数的再认识 教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技能目标: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数”与“部分”的关系。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仔细计算、认真检查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教学难点:多法结合。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实验法、练习法。教学手段:教科书、小黑板、课件、教师用书。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教学新课。
现场组织活动:请两位同学到台前,每人分别从一盒铅笔中拿出1/2,结果两位学生的结果不一样多,一位学生拿出的是4枝,另一位学生拿出的是3枝。
师:这里有两盒铅笔,你能从每盒铅笔中分别拿出全部的1/2吗?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准备怎么拿呢?
生1:我准备把全部的铅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就是1/2。
生2:我准备把全部的铅笔除以2,也就是平均分成2份,其中一份就是1/2。学生活动,一位学生拿出3枝笔,另一个学生拿出4枝笔。
师: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疑问,或者说你能提出问题吗?
生:他们拿出的枝数不一样多,一个是3枝,一个是4枝,这是为什么呢?
师:他们两人都是拿全部铅笔的1/2,拿出的铅笔枝数却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请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一下。学生小组交流,再全班反馈。
生:我们认识两盒铅笔的总枝数不一样多。生:有可能数错了。
师:现在大家的意见都认为是总枝数不一样,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了吗? 学生都表示同意。
师:告诉大家总枝数是多少,1/2是多少枝。生1:全部是8枝,1/2是4枝。
生2:全部的铅笔是6枝,1/2是3枝。
师:真的是不一样多,一盒铅笔的1/2表示的都是把一盒铅笔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总枝数不一样多),所以1/2表示的具体的数量也就不一样。
师:原来分数还有这样一个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
二、练一练。
1、看数学书说一说,小林和小明一样多吗?笑笑和小红一样多吗? 说说理由。
2、画一画,说说画法对吗?为什么?还有别的画法吗?
三、巩固练习。
提问:这里的4分之3表示什么?
同学们非常能干,帮八戒解决了难题。如果有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又得多少张饼呢?(可能会有两种答案)
1、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我可以先分1张,每人4分之一张,这样一张一张地分,9个4分之一就是4分之9。
师:4分之9在这里表示什么?
2、可以先分8张,每人2张;再分1张,每人4分之一张,合起来是2张加上4分之一张。师:2张加上4分之一张,写成分数就是:2 1/4,读作:二又四分之一。二又四分之一在这里表示什么?
每人分到的饼是一样多的吗?也就是4分之9等于2又4分之一。
观察4分之3、4分之9、2又4分之1这三个分数,你有什么发现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分子小于分母
分子大于分母)
师:在数学里,我们把分数分为两类,把分子大于分母这类分数叫做假分数,把分子小于分母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你能举例说出几个真分数和假分数吗?先说给同桌听听。谁来说一说?(如果没有学生说出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教师可问:“4分之4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后,师小结:像这样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也属于假分数这一类。师:观察真分数和假分数,你还发现什么特点?(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等于1或大于1,还有一种是带有整数的分数)
师:在假分数里,像2又4分之1,1又4分之3这样的分数叫做带分数。活动二:试一试
活动目标:通过练习,进一步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
第一题:用假分数和带分数分别表示下列图中的阴影部分。(第二幅图可能会有一些难度,可以让学生先说一说图中有几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了几份?)
第二题:以7为分母,分别写出3个真分数和3个假分数。(让学生在课堂本上独立完成。)第三题:在直线上的方框里填上假分数,在下面的方框里填上带分数。(让学生根据假分数与带分数的意义来填)
总结:同学们今天又认识了一些新朋友,你有什么收获吗? 活动三:课堂练习
1.独立练习练一练1、2、3集体校对。其中1题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假分数与带分数的关系。2.判断正误.
(1)小于1的分数是真分 数。
(2)假分数大于1.
(3)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4)真分数小于1.
(5)大于1的分数是假分数.
(6)等于1的分数也是假分数.
3.教师或学生评价做练习的情况.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你是怎样学到的?
学生:这节课学的是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我们采用了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通过填写、观察、比较,找出了真假分数的特征.采用这种方法学习知识,我觉得很有趣,也记得牢…… 教师: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通过积极、主动地探究,我们较好地掌握了有关真分数、假分数的知识.希望大家不断努力,用适合自己的方法继续探索新的知识.
五、作业
课本相关练习。互动与学习P21-P23。
板书设计:
2.层层深入,感知关系。
师:我想调查一下,最近谁要过生日?指一名同学说说你过生日的时候必须要买什么食品?(生:蛋糕)买了蛋糕是自己吃,还是同爸爸妈妈一起吃? 师:同学们愿意帮***同学分一分蛋糕吗? 生:愿意!
师:出示例题: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平均每人能分得多少?师:这时,应该把什么看作单位“1”?
要把蛋糕平均分成几份? 怎样列式?(指名口述算式)1÷3= 师:大家拿出练习本来计算这个商是多少?(用小数表示)生:0.333…或
课件显示:1÷3=0.333…或
师:这个商用小数表示太麻烦了,能不能用分数来表示呢? 请大家看大屏幕大家看,每人得到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生:1/3 师:对了!那么上面的算式1÷3的商可以用分数1/3表示了,即:1÷3= 1/3(个)
(2)现在小组讨论:1÷3=1/3中,你发现整数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与得数中的分子、分母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3)讨论完毕后,指几名同学代表自己的小组总结:
学生口述的过程中,教师出示课件:被除数÷除数=被除数/ 除数
(4)师:现在大家会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了,那么,大家能把前面表格中的得数用分数表示吗? 生:会!
师出示: 40÷47=?
39÷47=?
8÷47=? 3.,巩固关系
师:国庆联欢的时候,我打算买3张非常好吃的比萨饼,想和班主任老师、还有两名在这学期进步最大的同学A和B共同分享,大家能帮我们合理的分一下吗?
生:想!
师:大家看问题:我想把这3张饼平均分给我们4个人,每人分得这3张饼的几分之几呢? ①议一议:讨论如何分,有哪些分法?(让同学们充分考虑好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②剪一剪:想好后各小组可以行动了,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拿出我们事先准备的三个完全一样的圆形和剪刀剪一剪,并把分好的四份摆在桌子上。
③拼一拼:分好后,请同学们每人取一份拼在一起,看看是一个“饼”的几分之几?
④列一列:怎样用算式表示自己分饼的数量关系?谁会列式? ⑤算一算:师指一名同学板演算式: 3÷4= 3/4(张)
答:每人分得 3/4 张。
请板演的同学说一说自己是根据什么这样写的?
⑥如果分别用字母a和b表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分数与除法的这种关系怎样表示?
学生回答,师板书:a÷b= a /b(b≠0)师:大家考虑:这里的a和b是否可以是任何自然数?为什么? 生:不可以,因为这里的b≠0 师:左侧b≠0,那么右侧的b是否可以是0?为什么? 师:讨论完后,教师用红色粉笔标上: b≠0
1/4=1/4 2/8<2/3 重点说说2/8和2/3是怎样比较的? 3、4题,先引导学生解决第1个问题,学生根据题意收集有关信息,再根据分数的意义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说说还能用分数表示什么?主要用分数进行交流,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充分交流。
4、举例说说假分数和带分数之间互化的方法,然后独立解决第5题。a)先独立完成第6题,然后说说比较方法。b)先独立完成第7题,然后说说思考方法。
5、实践活动:观察年历,独立完成,交流还能提出用分数表示的哪些问题?
三、作业:实践活动出数学报,并说说各栏目所占篇幅约占这张报纸的几分之几?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分数的基本性质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2、能力目标: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3、情感目标: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习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抽象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练习法。教学手段:教科书、小黑板、课件、教师用书。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参与兴趣
教师出示三只可爱的小猴图片,故事引入
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第一只小猴一块,第二只小猴见到说:“太小了,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第二只小猴两块。第三只小猴更贪,它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12块,分给第三只小猴三块。
同学们,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得的多吗?(哪只猴子分得的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师出示三块大小一样的饼,通过师生分饼,观察验收后得出结论:三只猴子分得的饼一样多。聪明的猴王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子们的要求,又分得那么公平的呢?同学们想知道有什么规律吗?
(二)探究新知
1、动手操作、形象感知
(1)折
请同学们拿出三张同样大的长方形纸,把每张纸都看作一个整体。用手分别平均折成4份、8份、16份。
(2)画
在折好的长方形纸上,分别把其中的3份、6份、12份画上阴影。
(3)剪
把长方形中的阴影部分剪下来。
(4)比
把剪下的阴影部分重叠,比一比结果怎样。
2、观察比较、探究规律
(1)通过动手操作,谁能说一说图中阴影部分用分数表示各是几分之几?
(2)你认为它们谁大?请到展示台上一边演示一边讲一讲。
(3)既然这三个分数相等,那么、和的大小怎样?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
板书: =
=
9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仔细、认真检查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教学难点: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练习法。教学手段:教科书、小黑板、课件、教师用书 教学过程:
活动一:找最大公因数
目标一: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师:同学们,我们在第一单元的时候学习了找一个数的因数,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找因数的比赛,好吗?同桌互相比赛,一个找出12的全部因数,另一个找出18的全部因数,看看谁找得又对又快!
板书:12=()×()=()×()=()×()18=()×()=()×()=()×()师:你是怎样找的?
学生反馈答案后,师出示两个集合圈:请在书上的这两个集合圈中分别填入12和18的全部因数。
出示两个相交的集合,提问:这两个集合和上面两个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生:这两个集合是相交的。
师:这两个集合相交的部分填哪些因数?你是怎样想的?说说你的理由。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这里填12和18公有的因数,也就是它们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让学生在书上相交的集合圈中填出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师: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是多少?除了用上面的办法,你还有没有办法找出它们的公因数? 独立思考后,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方法。活动二:练一练
目标二:会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完成第一题:出示8和16,找一找它们的全部因数。
提问:8和16这两个数有什么特征?你能找出它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吗?(让学生明白,16是8的倍数,所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8。)
完成第2题:出示5和7,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全部因数,提问:这两个数有什么特征吗?你有什么办法直接找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吗?(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第3题:独立完成,同桌检查。第4题:找出下列各组数的公因数。
让学生找出这几组数的公因数,说说有什么发现?
第5题:写出下列各分数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先让学生自己写一写,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找公因数的。
数学探索:在表中写出1,2,3,4,5-20等各数和4的最大公因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找一找1,2,3,4,5,-20等各数和10的最大公因数,是否也有规律?与同学说一说你的发现。
课本相关练习。互动与学习P27-P28。作业:互动学习
板书设计: 找最大公因数
12=()×()=()×()=()×()18=()×()=()×()=()×()
教学反思
第4题:写出三个与三分之二相等的分数。作业:
课本相关练习。互动与学习P29-P30。板书设计: 约分
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做约分。1/3 3/4 5/7 7/9 现在1/3还能再约分吗?(不能)像1/3这样不能再约分了 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四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理解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能力目标:巩固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3、情感目标: 进一步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教学重难点:巩固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练习法。教学手段:教科书、小黑板、课件、教师用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举例说说分数的基本性质。
2、举例说说什么如何找最大公因数?
3、说说如何约分。
二、练习第1题
练习找公因数,巩固找公因数的基本方法,渗透集合思想。第2题
主要是练习约分,可以让学生把这些数约分,再连一连。第3题
分数的意义、约分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可以让学生自己用分数表示,再交流自己的思考方法。第4题
先让学生找出分数,并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这个学习材料可以进一步使用,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具体情况,再提出一些问题。第5题
本题开放性强,学生可以自由分割,并用分数表示。第6题
本题先要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并思考:选择怎样的地砖才能没有剩余,引出实质是要求
(二)顺理成章,总结概念
师:那么,能否给这些数起一个名字呢? 生1:我起的名字叫共同的倍数。
生2:这个名字太长了,叫公倍数更好。
师:这个名字起得好,在数学上把这些数都叫做公倍数。那么谁来总结一下什么叫公倍数? 生:公倍数就是几个数共同有的倍数。
师:那么,在这几个数公倍数中,谁给“12”也起个名字。生:它是最小一个,所以它的名字叫最小公倍数。师:那么,有没有最大公倍数呢?(师生共同讨论)
(三)总结方法,实际应用
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引出公倍数的?(小结学生的发言,板出:枚举法。)
师:在寻找最小的公倍数时,经常用到枚举的方法。下面请用这个方法:做教材第51页的试一试。
(学生练习,在他们汇报时,教师应指导强调集合圈的写法)师:谁来汇报练习的结果?(学生展示各自的练习)
师:在做这一题时,还有其它的想法吗?
生1:我认为用书上的方法寻找最小公倍数太麻烦,所以我不用这个方法也能求出6和9的最小公倍数。我在想6的倍数,想到18这个数时,就发现它也是9的倍数,那它一定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数。这样就不用写到50了。
生2:我同意他的看法,不过应该从9的倍数找起会更快。因为9的倍数比6的倍数大,会找得更快。
生3:我发现3和5的最小公倍数是15,就是3×5得到的,所以求最小公倍数就用两个数相乘就行了。
生4:我不同意,6和9相乘得54,而6和9得最小公倍数是18。生5:我发现54要是除以6和9的最大公因数3就是18了。
师:那么,同学们对这几位同学的发现有什么看法,不妨通过几组数来考证一下这几位同学的想法,从而总结一下求最小公倍数的几种方法。
(出示教材第52页第3题,学生独立求最小公倍数。然后在小组里讨论有什么发现。师生共同总结3种类型的数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出示教材第52页的第4题,讨论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
(四)总结收获
师: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小结):同学们不仅很好的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掌握了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作业:
课本相关练习。互动与学习P30-P32。板书设计
最小公倍数: 找最小公倍数
公倍数就是几个数共同有的倍数。最小一个
教学反思
(2)教师用小黑板条贴出线段图,请同学口答括号部分是多少?
请学生两人一组,比较每组中两个分数的大小,并说明理由。教师巡视。
(3)教师:请观察上面比较的各组分数,同组的两个分数有什么共同处?(分母相同,分数单位相同。)教师: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如何比较大小? 学生口答后教师小结并板书:
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练习:课本93页做一做。请两三位同学写投影,其余同学填在书上。集体订正。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分数的大小。
2.比较同分子分数的大小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两张圆形纸片。并请比较它们的大小。(同样大。)
学生分小组讨论,汇报后,教师表扬“圆形纸片同样大,也就是单位“1”相等,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小。”这种想法很好。
并说明道理。
教师:请同学用两张完全相同的长方形纸折一折或画一画,比较
学生动手折或画,小组讨论说道理。
教学反思
第十一课时 教学内容:数学与交通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方程意识。
2.能力目标: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建立模型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方程意识。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练习法。教学手段:教科书、小黑板、课件、教师用书。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学习新课。
创设了“送材料”的情境,通过简单的路线图等方式呈现了速度、路程等信息,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些信息去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根据两辆车的速度的信息进行估计,因为轿车的速度快,所以轿车行的路程肯定超过一半,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近一些,估计相遇地点在阎村镇附近。第二个问题,主要是要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关键是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因为行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是:速度×时间=路程,求时间需要逆思考,所以要引导学生体会用方程解决问题比较方便。第三个问题关键是让学生理解“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有多远”,实际上就是求面包车行驶的路程。
教学时,首先呈现信息,引导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并解决第一个问题,要注意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然后,解决“出发后几时相遇,相遇地点距遗址公园多远”的问题,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可以画线段图帮助理解,结合线段图让学生说说“相遇时两辆车行的全部路程是多少,分别是什么车行的”,从而分析得出“面包车行驶的路程+小轿车行驶的路程=50千米”的数量关系式,再列出方程,并解决问题。
二、巩固练习试一试
本题应让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尝试用方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注意要让学生说说怎样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列出方程。
三、练一练 第1题
本题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根据班级实际情况选几题让学生说说解方程的方法,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第3题
活动二:练一练
师:根据你的发现,请估计以下三种(1、2、3题)情况分别选择那种方案省钱: 师:我们的估计正确吗?请动笔算一算。
活动三:租车方案
师:育才小学115人去秋游,怎样租车合适:
大客车:限乘客40人,每天每辆1000元,小客车:限乘客25人,每天每辆650元。分四大组解决以下4个租车方案 第一组:如果都坐大客车
问:为什么租3辆,而不是2辆 生答:按A方案省钱
生答:大人多,小孩少选B方案,小孩多大人少选A方案。学生估一估: 1题选B方案 2题选A方案 3题选B方案
独立计算A、B方案 集体订正
生:115÷40=2(辆)……35(人)
需要3辆大客车,共付租金:1000×3=3000(元)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二组:如果都坐小客车:
问:为什么租5辆,而不是4辆?
第三组:如果租1辆大客车,还需要□辆小客车 第3组:可以租2辆大客车,2辆小客车
师:也可以用列表的方案比较各租车方案 大客车/辆 3 2 1 0
小客车/辆 0 2 3 5
乘客/人 120 130 115 12
5租金/元 3000 3300 2950 3250
师:观察表格说说那种租车方案最省钱? 活动四:试一试
师:如果育才小学325人去秋游,怎样租车最合适?
比较租金,找出最省钱的租车方案 115÷25=4(辆)……15(人)需租5辆小客车,共付租金650×5=3250(元)共付租金:1000+650×3=2950(元)共付租金:1000×2+650×2=3300(元)学生统计各组租车方案:填表
生答:1辆大客车和3辆小客车最省钱 独立计算租金,汇报多种租车方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五:练一练
师:京华旅行社推出A、B两种优惠方案。有10位家长带5名孩子,选那种方案便宜? A方案:团体5人以上每位300元 B方案:成人每位400元
小孩每位200元 独立计算费用 汇报A方案和B方案
(1)呈现的是离家的距离与时间的变化关系。
(2)第一幅图离家的距离一直在变,先是离家的距离逐步变远,再是离家的距离逐步变近,这与小明母亲走到读报栏后直接返回家中的行为是一致的,所以第一幅图描述的是小明母亲的行为。
(3)第二幅图中途有一段时间离家的距离不变,这与小明父亲在中途读报的行为是一致的,所以第二幅图描述的是小明父亲的行为。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描述图表所表示的信息,说说自己的想法。(3)教师要注意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指导。
(4)本题主要是离家的距离与时间的变化关系。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2)了解题目的意义。
(3)做出判断后交流自己的想法。本题呈现的是楼层与时间的变化关系。作业:
课本相关练习。互动与学习P37-P38。板书设计: 看图找关系
教学反思
第十四课时 教学内容:整理与复习
(二)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帮助学生理清相关的知识之间的关系,并能进一步深化对各概念的理解。2.能力目标:把学过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把学过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练习法。教学手段:教科书、小黑板、课件、教师用书。教学过程:
活动一:回顾与反思 1.回顾所学的内容。
知识内容主要有分数意义的再认识、分数的分类、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基本性质、最大公因数与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约分、最小公倍数与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以及通分等。2.开展知识的整理。
(1)如何简单地归纳所学的知识?
(2)重新仔细地阅读教材,对并每个专题栏目能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概括(3)学生交流自己知识的整理过程。
(4)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简单地说明单元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学习中的重点、难点。(5)全班交流,学生和教师进行补充说明。
结合实际情境,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2、理解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能把发生化成有限小数,也能把有限小数化成分数。
4、能结合具体情境,解决方式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理解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把发生化成有限小数,也能把有限小数化成分数。
四、课时安排:5课时(含机动)
1、折纸…………………………………………………1课时
2、星期日的安排......................................................................1课时
3、看课外书时间………………………………………………1课时
4、练习五…………………………………………………….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折纸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2.能力目标: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独立探索中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减法。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练习法。教学手段:教科书、小黑板、课件、教师用书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师:现在,每个小朋友手上都有一些正方形的纸片,请你们取其中的一张纸折一折,然后在折的一部分涂上颜色,并说一说涂颜色的部分是几分之几?
(学生开始进行折纸、涂色的活动,教师进行巡视。)
师:现在,哪个小朋友来介绍你和折纸与涂色情况。
生:我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先对折,再对折,然后在其中一个小正方形上涂颜色,这个涂色的部分叫1/4。
生:我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先对折,再对折,然后在其中的3个部分涂上颜色,涂色的部分叫3/4。
……
一会儿时间,学生介绍了各种各样的折纸与涂色的情况。
师:同学们,如果现在要计算两张纸中的涂色部分合起是多少,你可列出哪些算式?
生:我可以列出:1/4+3/4。
生:我可以列出:3/4+1/2。
生:我可以列出:1/8+5/8。
生:我可以列出:5/8+1/4。
……
(教师分别将学生提出的算式,书写在黑板上。)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根据分数的分母特点,这些算式可以分成几类?
教学重难点:在活动中正确进行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练习法。教学手段:教科书、小黑板、课件、教师用书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计算下面各题.整数加减混合运算题
二、探究新知.
新课导入:这节课,我们学习新的内容——星期日的安排. 1.创设情境。
教师提问:回忆一下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整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遇到有括号的,应该先算括号里面的.
教师谈话:请同学们打开书68页读一下第一段的文字和图.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内容? 2.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列式解答。3.观察算式:这是一个连减混合运算的题;
三个分数是异分母的分数,计算时应当从左往右计算; 分母不同,计算时应先通分. 4.学生独立解答.
第一种算法:
第二种算法: 思考:这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哪一种简便?
教师强调:三个分数是异分母分数,先一次通分比较简便. 5.总结没括号算式的计算方法. 5.反馈练习:
6.第二种解法(有括号的算式的计算方法)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个算式与例1有什么不同?(有了小括号)
这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这道题的运算顺序是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7.学生独立解答.
思考:这道题为什么分步通分计算比较好? 8.总结有括号算式的计算方法. 9.反馈练习.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四、随堂练习. 填空.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____________相同.没有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是:______________;有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先算____________,后算______________.
五、布臵作业.
1.69页第1、2题
2.69页第3题
六、作业:
课本相关练习。互动与学习P41-P42。板书设计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板书:
分数、小数的互化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分数、小数相互转化的必要性。让学生能准确的进行小数加减运算。2.能力目标:能正确地将简单的分数化为有限小数。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仔细计算、认真检查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地将简单的分数化为有限小数。能正确地将有限小数化为分数。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练习法。教学手段:教科书、小黑板、课件、教师用书
教学过程:
一、组织学生对单元知识小结。
二、练习第2题
把本题的练习作为一个实践活动,即让学生统计家庭中一个星期丢弃的塑料袋的情况,并分别算出每天丢弃的数量占一个星期丢弃数量的几分之几,然后根据每天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并进行解答。本题是一道相对开放的题,学生所提出的数学问题中,可以是一步加减的问题,也可以是两、三步加减混合运算的问题,所以,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能从多角度提出各种不同的数学问题。第4题
由于本题的两个数进行比较的对象是用不同数的形式表示出来,因此,要找出弄脏的数字,首先把两个数化为相同表示的形式。如“?/15比0.7小",在解答时可以把0.7化为分母是15的分数,即化为10.5/15。从中可以确定这一题弄脏的数字范围是1~10。同样,右边的一题可以将3/5先化为小数,然后确定弄脏数字的范围。当然,对学生在解答本题时,只要说对符合要求的某一个数字,也应加以正面的肯定。第6题
可以先安排学生自己算一算,然后组织学生寻找其中的规律。接着出示第⑵题,尝试一下学生能否根据寻找的规律直接写出得数。如果学生有困难的话,教师还可以安排一些类似的题目,以增强学生观察的机会,便于学生发现规律。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也可以请学生独立地出题,以供同桌同学进行练习。〖实践活动〗
本题主要是计算几个几分之一相加其和是1,为了比较形象的增加学生的可操作性,所以运用建造“分数墙”的形式。但在学生搭分数墙的实际操作时,由于纸条较薄,因此容易出现拼搭的散乱情况。为操作的方便性,也可以不剪纸条,事先准备若干条相等长度的纸条,直接在纸条上进行分割,并填上相应的分数,这样也能起到相同的练习效益。作业:
课本相关练习。书上P87的第1、3题。
第四篇: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说课稿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分饼》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分饼”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教材安排真分数与假分数的认识,在“分饼”活动中具体体会真分数与假分数的产生过程及实际含义,并对它们的概念进行描述性的定义,再让学生说说真分数与假分数的特点。对于带分数的概念教材用介绍的方法,与真分数、假分数分开处理,有利于学生理解假分数与带分数的关系,避免造成错觉。对于学生来说,虽然已经初步认识过真分数,但对于建立真分数与假分数的产生过程及实际含义还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学生在分饼活动中由具体的分数抽象到它们的产生与意义,从内容本身,及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上得到一种能力的提高。基于以上认识,我确立该课的学习目标为:
1、通过分一分、拼一拼、剪一剪等活动,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假分数、带分数,了解假分数、带分数的关系。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及关系。教学难点:动手操作理解分饼的方法及观察发现分数的特点
二、教具和学具准备
PPT课件、圆形纸片若干、剪刀等。
三、教学设计
针对本节课,我对教学环节做了如下设计:
(一)设问导读环节,主要是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课前我从学生喜欢的《西游记》中截取片段和声音,导入时让学生跟着音乐哼唱,激发学生兴趣,然后利用课件根据唐僧师徒四人讲故事,引入本课要解决的问题“分饼”,进而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分饼”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熟悉、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思考,给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
探究一,4张饼平均分3个人。
1、要求学生用准备好的圆纸片代表饼,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巡视并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让学生与小组合作交流完成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从实践中感受到多种思维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去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
2、各小组汇报分法及分得的结果。(让小组代表到实物展示台演示)
第一种分法:把一张一张的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每张饼的,共分一张饼的。并请学生上台演示分的整个过程。
第二种分法:把3张饼叠起来,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3张饼的。也请学生上台演示分的整个过程。
3、课件演示学生两种分法的图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一动,想一想,说一说,在整个活动中感受数学,体现学习的自主性,要求学生上台演示不同的方法从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与学生大胆发言问题的能力。)
探究二,四个人分9张饼 基本过程与探究一一样
两次分得的结果一样吗?这点通过学生小组交流得到,虽然两种分法所得分数形式不同,但是他们的大小是一样的,由此得出四分之九等于二又四分之一。(教师领读带分数,规范学生书写)
探究
三、认识真假分数和带分数
我的设计是先给学生一组数据,让他们通过找规律,补充剩下的分数,从而发现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特点。时间宽裕的话,可以让学生进行假分数和带分数之间的互相练习。
(三)达标检测和拓展延伸
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对真分数和假分数的认识。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自己针对本节课学生内容的掌握情况填空,通过填空帮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点,并且通过小结使学生发现自己在本节课中存在的问题,以便课下有针对性的复习巩固。
第五篇:北师大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第九单元
礼物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礼物,包括2篇主题课文和3篇拓展阅读课文,通过这几个与礼物有关的故事,揭示了多方面怕主题: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正确对待失败者;以友善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抒发了海外赤子的爱国情怀。语文天地设计一项口语交际训练,安排了做礼物、送礼物等活动,并结合“礼物”安排了一次习作训练。“金钥匙”说明倒叙、插叙的写法,帮助学生理清记叙的顺序。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不同的文章,能够进一步体会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学会欣赏、体谅、关心他人。
2、能读懂倒叙和插叙,理清事情的发展脉络,体会这两种写法在文中的作用。继续学会和练习画情节曲线。
3、联系课文内容,积累好词佳句。学习自己出题检查阅读效果(拓展阅读课文)。自己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小结,抓住要点,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养成每单元都进行小结的习惯。
4、练习独立识字,认字7个生字,会写14个。
5、继续理解“凯旋、自制、愧疚、荣耀、淳厚”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点:
1、明白好礼物不在价值高低,而在于是否能表达自己的心意,符合对方的需求这一道理。
2、能读懂倒叙和插叙,理清事情的发展脉络,体会这两种写法在文中的作用。继续学会和练习画情节曲线。
教学难点:
能读懂倒叙和插叙,理清事情的发展脉络,体会这两种写法在文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
《献你一束花》 2课时
《微笑》 2课时
语文天地 4 课时
献你一束花
教材分析
《献你一束花》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的一篇散文。写了机场女服务员向一位失败的运动员献花的故事,说明了鲜花不仅可以献给英雄和胜利者,更可以给失败者以鼓励。同时渗透着思想上的教育:如何对待胜利和失败?如何对待胜利者和失败者。
教学目标
读懂课文,理解机场服务员送的这束鲜花,珍贵在哪里。体会服务员说的关于如何对待胜利和失败的话有什么含义。学习本课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插叙的作用。
教学重点
了解插叙这种叙述方式。
教学难点
通过女服务员说的话,体会如何对待胜利和失败。
教学构想:
教学本课时,可先把设计礼物/赠送礼物的活动布置给学生,让学生体检设计和准备礼物的整个过程,为学习课文和完成习作做好心理上的准备:“金钥匙”中提出的要求要在学习课文时提出,让学生在讨论中按这种要求不断提高发言水平。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学习作者首位呼应的写作方法。学习心理活动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你们喜欢鲜花吗?你们的鲜花一般献给谁呢?为什么?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也和花有关,齐读课题。
二、新授
1、自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指名读课文正音,思考课文的哪些段写了女体操运动员比赛失败后走下飞机的情景,哪些段写了她的回忆。在顺序时,由于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一下,查入一段与此有关的叙述,这种记述方法叫做插叙。
2、我们先来看一看女运动员比赛失败后走下飞机时的情景,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感受?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这次比赛归来:很少有人招呼她,摄影记者有意避开她。)从这些词句中,我们体会到了女体操运动员此时此刻的懊恼与沮丧,那么我们该怎样来读这一段?(重点指导应该重读的词语)此时的女运动员真是又懊恼又难过,那么两年前的情景又是怎样的呢?请你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从这一段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师引入:成功的光环也曾一次次地照耀在她的头顶,为什么她会失败?我们看看作者插叙的内容。
(1)指名读。生默读思考,她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你对哪些句子体会很深?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体会“愈赢就愈怕输,成绩的包袱比失败的包袱更重。”和“精神可以克服肉体的痛苦,肉体却无法摆脱开精神的压力。”这两句有哲理的话的含义。
(2)指导感情朗读,体会她曾经的殊荣,体会她失败的原因。
三、学习5-12自然段。
成功的掌声、鲜花属于昨天,今天她是一个失败者,有人关注吗?
1、生读5-11自然段划出描写机场女服务员的内容,你体会到什么?通过对女服务员外貌、行为、语言的研读,体会她真诚的语言,感人的行为,美好的心灵。(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让失败属于过去,胜利才属于未来”这句话的含义。)
2、(导读)师引:听了女服务员的话――生读第11自然段。
引导学生把前面的“把这美丽而神气的头垂下来”与本段的“重新抬起头来”对比阅读。她为什么能重新抬起头来?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女服务员的语言,感人的行为,美好的心灵感动了她,鼓舞了她,使她又重新激起了对胜利的渴望,浑身充满力量。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到失败者更需要鼓励,在生活中,应关注他们,多给他们鼓励和关爱。)
四、对比读首尾两段,体会前后照应。
五、联系实际,思考延伸。
你认为鲜花献给什么样的人?(允许个性化的见解,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
作业设计
续写:《收到鲜花以后……》
板书设计:
献你一束花
理解、安慰、鼓励尊重
机场女服务员 失败的运动员
让失败成为过去 成功才属于未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进一步理解课文,学习作者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积累词语。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
1、听写生字词语
2、指名有感情地读课文,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配乐朗诵
二、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1、课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人物了心理活动,指名读一读。
你觉得写这些心理活动有什么好处呢?
2、在这篇课文中还有许多前后照应的句子,请你认真读读课文,找出前后照应的句子或词语。
学生交流自己找到的句子,并且谈一谈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
3、学习作者插叙的记述方法,学习前后照应,对比,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写作方法。
4、读一读《收到鲜花以后……》
师生评议:
从描写的写法、语句通顺、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来加以阐述,从而说明鲜花不仅可以献给英雄和胜利者,更可以给失败者以鼓励。
表扬写得比较好的同学
5、学习了本文之后,想一想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胜利和失败,如何对待胜利者和失败者。
6、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
三、课堂练习:、组词:
黯()垫()檐()糊()
音()执()瞻()湖()沮()愈()摄()杠()诅()喻()聂()扛()
2、缩句:
一大束五彩缤纷的花碰到了她的面前。
在这机场大厅里,她受到了空前热烈的迎接。
作业设计
摘抄好词佳句。
微笑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西班牙民歌,作者以简洁自然纯朴真实的语言,字里行间,意蕴幽长。通过生活中最简单的一个表情——微笑,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整个社会大家庭更加和谐。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性的呼唤。教学目标:
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使学生知道微笑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知道人与人之间应当和谐相处。学会本文,学会生字,正确读写“逝、隆、顿、转瞬即逝、善良淳厚”这几个词语。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为什么微笑是最好的身份证”。学生能不能学以致用,把“微笑”用于实际生活中去。
教学构想:
以微笑引入本课的教学,然后引导学生自读诗歌,理解“为什么微笑是最好的身份证”,然后联系实际生活,想一想微笑的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录音带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使学生知道微笑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知道人与人之间应当和谐相处。
学生学习过程:
一、师生谈话。引出课题
1、导入:老师看到你们的微笑心里可真高兴,真快乐。那你们看到老师的微笑心里感觉怎么样? 哦,原来微笑还能给别人带来快乐!同学们,那微笑究竟还会带给我们什么呢?她具有怎么神奇的魅力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微笑》。(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全诗,小组内交流对诗的理解。不能解决的存疑,师生合作解决。
2、学生汇报交流地诗的理解,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师相机引导,理清诗人的思路。
(1)写“微笑”花费少,但价值高;
(2)“微笑”时间短,但给人留下的回忆长;
(3)无论富人、穷人都需要微笑;
(4、5)微笑的作用巨大;
(6)忘记微笑的人更需要微笑;
(7)自己忘记微笑时,希望别人用微笑原谅;
(8)呼吁微笑是最好的身份证。
3、教师指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同时引导学生感受相似的关键语句,启发学生联系实际谈对文中诗人把微笑比喻成“最好的身份证”的理解?
文章前五个自然段,都是提到微笑给我们生活中带来的美好与幸福,让我们知道人与人之间有时一个微笑就以足矣!第六自然段作者笔锋一转,提示我们“我忘记对你微笑,你能否给我一个微笑?”这应该是本文中的经典,告诫我们彼此之间要相互理解,和谐相处。
三、用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诗的理解,达到熟能成诵的程度。
四、拓展延伸,畅所欲言
1、你经常把微笑送给别人吗?你曾感激地接受过别人的微笑吗?
2、学生联系实际谈经历。
3、学生把谈到的实际生活中的感受写下来。
五、再读课文,试背
作业设计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在实际生活中体会感受微笑的重要意义,并随时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微笑
花费少 价值高
时间短 回忆长
彼此微笑
永远微笑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深入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熟背课文。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读课文
2、指名背诵课文,表扬表现好的同学
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说说微笑会带给我们什么?
微笑会带给别人、带给自己快乐,微笑有着巨大的作用,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本文为什么以《微笑》为主题?
课文中几次提到微笑?
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练习:
1、形近字组词
逝()隆()顿()
浙()窿()吨()
淳()效()然()
享()较()燃()
2、缩句:
最好的身份证就是微笑。
它是朋友间交流的暗号。
3、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先自己背诵,同桌检查,指名背诵
齐背课文
四、学唱《歌声与微笑》
1、教师播放录音,学生跟唱
2、学生学唱、齐唱
五、小练笔
1、可以写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有关微笑的事情
2、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再进行仿写的练习
提出要求:条理清楚,叙述具体,语句通顺连贯,不写错别字
作业设计:
背诵课文
修改小练笔
板书设计:
微笑
花费少
价值高
作 用 大 永远微笑吧!
时间短
人人需要 最好的身份证
回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