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石潭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创意】
1.利用逻辑推理,培养学生深层次探究问题的能力。2.补充相关内容,理解作者复杂情感。
【教学目标】
1.细处入手,逐步推进,分析文本结构,感悟作者情怀。2.品味文本语言,体会情景交融的表达艺术。
【教学难点】
1.作者内心从“乐”到“悲”的过渡转变。2.文章结尾特殊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细处入景,体会作品之构思
《小石潭记》着一“小”字而境界全出。请学生结合文章的有关语句,说说哪些内容体现出石潭之“小”呢?
分析: 1.“下见小潭”直接点明这是一处小水潭。2.“全石以为底”。用一整块石头作为潭底,这种情况极为罕见,而且是浑然天成。根据这种客观情况可以推断石潭面积很小。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潭中游鱼总共一百多条,作者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而且潭中游鱼的静态、动态也能尽入眼底,由此可以断定石潭面积很小。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这句话的描写对象是一条小溪,暗写出石潭唯一的水源所在。根据“斗折蛇行”,我们可以断定小溪非常狭窄,流速很慢,流量很小,进而推断出石潭面积很小。5.“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根据“寂寥无人”,我们可以推断,石潭在作者一行到来之前,没有游人,没有行人,甚至没有永州百姓到过。因为石潭地处荒僻之地,面积又很小,再加上“四面竹树环合”,所以才一直被人们忽视、忽略着。
作者扣住一“小”字,写其景,抒其情,环环相连,浑然一体。石潭因其小,才成就了它清新的、奇特的、幽美的景致;石潭因其小,它的景色才是浓缩的、袖珍的、经典的。
二、局部剖析,理顺情感之变化
1.文章第一、二段都写到了作者的“乐”。教师让学生分别说出作者“乐”的理由。
分析:
第一段“乐”的理由:作者隔着成林的竹子,听到清脆悦耳的溪流之声,心中充满了惊奇和快乐。是什么样的地方能有如此天籁之音?促生了作者一探究竟的冲动,小石潭才冲破历史的尘封,华丽面世。
第二段“乐”的理由:水中之鱼“静若处子,动若脱兔”,享受着属于自己的自由快乐。“似与游者相乐”应该翻译成“好像在与游人逗乐”。这种快乐虽是单向的,但可以感染、影响游人,让作者的心情也变得轻松愉快起来。
2.朗读第四段,请学生说说,作者“坐潭上”为什么会产生凄凉悲伤的情感?
参考:小石潭地处荒凉、荒僻、荒寂的荒山野林当中,无人问津,虽为奇景,却被世人抛弃。作者又想到自己,政治改革失败之后,被朝廷舍弃,被世人疏远,被命运捉弄,这种境遇和小石潭何其相似。潭就是我,我就是潭啊!作者面对“竹树环合”的小石潭,凄凉悲伤之情油然而生,不能自己。
3.作者由“乐”到“悲”的情感转变似乎过于突然。请学生结合第三段的内容,说说它能否为作者情感变化起到铺垫作用。参考:“斗折蛇行”,表面是写小溪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也暗指作者的政治命运、人生经历也像这小溪一样坎坷曲折。“明灭可见”表面指小溪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也暗指作者对未来的一种张望,时明时暗,隐隐约约,模模糊糊。“其岸势犬牙差互”,表面写小溪的两岸像狗的牙齿那样交相错杂,也暗指官场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争斗,或者指社会关系的盘根错节。“不可知其源”,意指作者不知道这种官场的明争暗斗何时才能结束,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自己的出头之日。
第三段是作者心情变化的重要环节,起到了蓄势和铺垫的作用。小溪和它两岸弯曲不平的自然环境,触动了作者最敏感、最脆弱的神经,他试图压抑住的内心隐痛慢慢泛起,弥散开来。这样,第四段中作者心情变得凄凉和悲伤也就十分自然了。
三、探究结尾,感悟作者之用心
结合对五个人物的介绍,师生一起探究末段独立成段的用意。
补充:吴武陵(?-835),初名侃。江西上饶人,祖籍河南濮阳。唐元和二年(807)进士,拜翰林学士。元和三年,因得罪权贵李吉甫被流放永州,与贬为永州司马的柳宗元相遇,“两人意气相投,同游永州山水”(《新唐书·吴武陵传》)。他们在永州相聚时间长达四年之久,来往甚密。
龚古,生卒不详。与柳宗元为友。
柳宗玄:实名应为柳宗直,柳宗元堂弟,字正夫,比宗元小十岁。柳宗元从长安贬谪永州,他陪同前往,一起生活,感情深厚。
崔氏二小生:指柳宗元姐姐的两个儿子。
通过以上情况介绍,学生明白,这五个人都是柳宗元至亲至近的人。作者被贬永州,游历山水,没有官员相伴,没有随从照应,世态炎凉感受颇深。这五个人的陪伴,让作者心中获得少许安慰。作者用心写下这五个人的名字,是他内心孤独、情感悲凉的自然流露,也是他内心感激的外在表现。从情感角度考虑,末段和第四段密切相连,顺势而成,末段并不是画蛇添足。
四、横向比较,参悟作者之情怀
让学生拿出课前下发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和《小石城山记》(同属《永州八记》)三篇文章,大体了解其内容。然后,教师重点选择以下三段内容,让学生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深层次理解这三段文字所包含的作者情感。
1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口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始得西山宴游记》)
分析:作者目睹了西山的特立不群,身心完全陶醉于其中,开怀畅饮,一醉方休。作者了无归意,感觉与万物融为一体。其实,这正是作者排解内心愁闷的一种方式。看景,心醉于山;喝酒,身醉于地。这才能够暂时忘却谪贬带来的悲凉和郁愤。醒着,是永久的愁(即文章开首的“恒惴栗”);醉着,是短暂的乐。
2.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口、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钴鉧潭西小丘记》)
分析:作者感慨小丘命运的不济。如果把它放到京都附近的沣、镐、鄂、杜等地,喜欢游览观赏的人士争先恐后地来买它,每天加价都唯恐买不到。如今被抛弃在这荒僻的永州,连农民、渔夫走过也瞧不上眼,售价只有四百文钱,一连几年也卖不出去。这又何尝不是作者的心声!作者饱读诗书,胸怀抱负,希望在京城可以施展才干,哪想到命途多舛,被贬永州,饱尝冷落和酸楚,一腔热情几乎化为乌有。作者行走在孤寂的小丘之上,心灵找到共鸣和慰藉。
3.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小石城山记》)
分析:作者对小石城山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心有戚戚焉。我的用武之地在哪儿?我的出头之日在哪儿?作者面对小石城山,看到了另一个境遇坎坷的自我!
在学生分段理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比较归纳出三篇文章所共有的情感:作者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自己怨愤悲凉的心情。
四、课堂总结语
“柳宗元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小石潭记》所体现出的悲凉心境,并不是作者的一时之感,而是被贬谪之后一直固有的一种心情,时隐时现,挥之不去,正所谓:千古小石潭,悠悠悲喜情。
第二篇:《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第2课时)
江桥中心学校 牛丽婧
课型:精读课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清写景顺序,品味写景的句子,体会作者写景的妙处。(重点)
2、理解文意,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凄苦悲凉的心境。体会小石
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法:多媒体教学法。学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我们曾跟随郦道元领略过《三峡》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也曾踏着吴均的脚步走近过富春江奇特秀美的山山水水,今天,我们将继续跟随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一起去游览清幽秀美的小石潭。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复习提问:
四、自主学习:
活动1: 据文拟图,理清游踪。
听读课文,找出文中表明游踪变化的句子,试着补全下面的游览图。游踪图:本文是按()顺序来写的,写作思路:发现小潭—()—()— 1 / 3()。
活动2:你言我语,话潭之美。
假如你已受聘于小石潭风景区,你打算向游客介绍哪些景点?这些景点有怎样的特点?请你联系课文设计一段导游词,注意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并重,以引起“游客”游玩的兴致。
五、合作探究
活动3:深入学习,研究技巧。
柳宗元把一个地处荒山僻野的小石潭描写得如此富有诗情画意,使人仿佛身临其境。除了抓住了景物的特点之外,你觉得还得益于他用了哪些技巧?
(小组合作,找出你认为美的句子→从修辞手法、写景角度等方面进行品读→写在纸上,结合句子进行解说。)
六、拓展延伸:
活动4:心灵互换,与作者对话
深度探究:
1、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作者怎么会有先乐后忧的心情变化呢?
2、当柳宗元黯然神伤转身离去时,正好目光与你交汇,此刻,你会对逆境中的他说些什么呢? 温馨提示:
1.结合课文内容、作者经历和写作背景等来理解。
2.借用古诗文名句或格言警句表达,语言表述完整,声音洪亮,感情真挚。
/ 3
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 3
第三篇:《小石潭记》第二课时教案
《小石潭记》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掌握移步换景的写法。
一、导入: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名不见经传的小石潭在作者笔下如此之美。请同学们朗诵课文,用我们美的眼睛再次领略美的地方。
二、写作背景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三、思考与讨论
1、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2、第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3、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4、作者是怎样写鱼的?采用怎样的写法?
5、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什么修辞方法?
6、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四、根据提示语句感悟小石潭的“奇”
② 全石以为底”。
②“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①“如鸣佩环”,写水声奇美,突出了水声的悦耳动听。②“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②“其岸势犬牙差互”。③“不可知其源”
①“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②“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五、诠释移步换景的概念
移步换景法一般适合于游记或参观记,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
六、请你以导游的身份介绍一下小石潭记
任选相关联的两处景物,采用移步换景的方式给游客介绍小石潭令人陶醉的美景。
七、结束语
本文以生动的笔法描写了小石潭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清孤寂的心境。语言简练、生动,刻画景物细腻、逼真。
八、作业:以导游的身份简介小石潭。
第四篇:小石潭记第二课时教案
10、小石潭记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课时对文本的探究,我们知道了这是一篇很有意趣的游记,初步感受到了小石潭的美,但是它具体美在哪呢?这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究。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抓住景物特点,品析语言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被后人誉为“刻画山水的圣手”“游记散文的宗师”。他笔下的山水,都成了极优美的景,请找出文中描写风景的句子,分析这些句子美在哪里,并尝试将它们翻译出来,记得保留其中的美感哦。
(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明确:潭是“全石以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这都突出了小石潭的特点——怪!
翻译:以整块的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形成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明确:古树翠蔓的覆盖,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静感,仿佛是远隔人间的仙境。翻译: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明确: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写出了水的清澈。刚刚还是佁然不动,忽然又远逝,往来翕忽,由静景向动景的转化,似成影像展现在读者眼前。而这由静到动的过程中,就已经包括了“乐”的气氛。
翻译: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静止不动的样子,忽然间向远处游去,往来轻快敏捷,好像在与游人逗乐。
(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明确:运用生动的比喻,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小石潭上溪流曲折、或隐或现的情景。因为小溪是曲折的,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
翻译: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总结: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水尤清冽”“青树翠蔓”“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明灭可见”,各种景物的特点十分明晰,色彩、光线的明暗变化真切而清丽。写景,动静交错。声是动态的,石是静态的,“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又是动态的,鱼儿忽静忽动,溪水若静实动,所有的画面给人以很深的感知度。
目标导学二:朗读文章,体会情感变化
作者笔下的景物各具特色,让人应接不暇。但从总体上来看,小石潭主要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风姿:1—3段是景色优美的小石潭,第4段是幽深冷寂的小石潭。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小石潭中的两种风姿,也寄寓着作者截然不同的两种情感。下面请同学们听朗读音频,体会文本中的情感变化。
播放朗读,明确情感。
明确:1—3段写乐,第4段写悲。1.我们已经很明显感受到,在这篇文章中,既有乐情,也有悲意。请同学们再次认真品味文章,说说文章是如何在语言上表现“乐”与“悲”的。
明确:作者最初发现小石潭时,是“心乐之”,水之清冽,石之怪异,都让作者心旷神怡,观赏潭中游鱼时则又觉“似与游者相乐”,这都是乐景。但乐到极致则生悲,坐潭上忽又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寒意袭人,悲从中来。
2.我们在课程导入时谈到了《江雪》一诗,但那是寒景一片,作者写出悲与孤独尚情有可原,但小石潭景色一片大好,竟也让作者生出孤独与悲意来。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时代背景进行探究。
明确:作者去小石潭是由于被贬永州,失意的他孤寂地坐在小石潭上,望着一望见底的潭水,为小石潭打抱不平:为什么岸边有“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青树翠蔓”的小石潭却无人欣赏,只能“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让游人不敢走去呢?这就暗示作者希望得到一位明君的发现。可以说,是因为作者本身怀有失意之悲,因此不论是《江雪》的景还是《小石潭记》的景,都勾起了他的悲凉与孤独。
第五篇:《小石潭记》第二课时教案
《小石潭记》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的手法,欣赏美景以提高审美情趣。(重点)2.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抑郁忧伤的感情。(难点)
一、导入:
(课前播放《青花瓷》)周杰伦的《青花瓷》将现代与古典进行了完美的融合,如果我们用现代人的眼光来审视一千多年前的《小石潭记》,也许会有一种别样的感受。
二、赏如画美景
1.生齐读课文(字正腔圆地读),翻译一下课文第一句话,说说哪几个字暗含着“寻找”? 2.假如你手头有一块会变形的哈利波特魔法石,你愿意变成柳宗元笔下的哪种景物?是“石”、“树”还是“鱼”?()
3.为什么作者能把景物描绘得那么美?(表现手法)
预设:移步换景、侧面描写、动静结合、形象比喻、融情于景、抓住景物特征写景。
4.你从描写石、水和树的这几句话中感觉到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5.第三段的景色与后面的景色有何不一样?作者的情感有何不同?
6.《小石潭记》的确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分小组.配乐朗读,陶醉文中。
三、品文人情怀
1.柳宗元的心情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转变?(结合背景)2.作者还只是在寻找“小石潭”吗?
3.忧伤的心情是否得到排解?从文中找出依据。4.(活动:你相对此时坐在小潭边的柳宗元说什么?当有学生说他消极有责备之意时,给出背景资料。视情况而定)
5.明明有五人同游,甚至还有同病相怜的吴武陵,为什么他还说寂寥无人?(结合更深层的背景)
预设:反衬他悲伤、孤寂的心情,眼里虽然看得见这些人,但是心里却是看不见的,无论身边有多少人,他的灵魂只能独行。6.最后他是以怎样的姿态离开的?
7.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学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他人吗?
小结:千古文人山水梦,多少文人在现实世界里受挫,从他那里汲取灵感,去山水中寻求安慰,他们渲染山水的宁静与远离尘世喧闹,正是为了寄托一颗幽寂的诗魂!其实并非风景有多美,而是诗意的心赋予景色以无限的诗意。
在我们感慨苦难时,我们也要感谢苦难,正是苦难给了柳宗元一份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这颗心灵的叹息,能比一城的喧嚣道出更多的东西。
所以我们说被贬的痛苦未必没有价值,命运的坎坷未必没有意义。
四、结束语
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被贬的柳宗元,中国文化少了一篇好文章,而当我们失意时,也就少了一个安放心灵的地方。一千多年过去了,那些曾经显赫一时的权贵是谁?谁管他是谁?真正被记得名字的,是踏遍永州山水的柳宗元。有人会记得长安牡丹花下霓裳舞曲的衣袂飘扬吗?不!我们只记得西山小丘旁那个失意的人,那个诗意的小石潭。
五、作业
想必此时你对柳宗元有了全新的认识,用心记下你的千言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