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一年级《上下》教学设计集体备课

时间:2019-05-13 01:35: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数学一年级《上下》教学设计集体备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数学一年级《上下》教学设计集体备课》。

第一篇:数学一年级《上下》教学设计集体备课

《上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第二课时的内容。在上一节课“前后”教学知识的基础上,继续为学生创设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比较两个、三个小动物的上下位置关系,体验由于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初步发展空间念。

基于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感知上下位置关系的经验,在生活或是具体活动中,基本能确定上下的位置顺序,但关于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认识有限,所以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环节帮助学生初步体验和理解,设计了四个环节帮助学生巩固提高。

1.说一说。学生观察情境图,说一说两只动物的上下位置关系,教师提出“小鸟在小兔的()面”的问题,为学生做了示范,即在说上下关系时,要用“()在()的()面”的方式进行表述。接着又问“小兔在小鸟的()面”,借助对比初步体会交换位置来说上下的相对性。

2.确定三只动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思考怎样用上、下表述小动物们的位置。接着教师进一步提问“小鸟下面有谁?”,“小兔的上面有谁?”借助生活经验体会小鸟的下面不单单是指与它相邻才是下面,而小兔的上面不单单是指与它相邻的才是上面。教师再次提问“那小鸟、小松鼠、小兔它们当中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呢?”从而使学生更深层次的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3.理解一只动物的相对性。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思考怎样用上、下表述松鼠的位置,通过交流引导一致得出“松鼠在小兔的上面,在小鸟的下面”的表述。这时候教师抛出疑问“为什么一会说松鼠在下面,一会又说松鼠在上面呢?”这个问题与学生原有的认知产生冲突,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通过观察和思考,学生发现松鼠是在中间的,说它在上面是因为它和最下面的兔子比,说它在下面是因为它和最上面的小鸟比。学生的感知认识可能不够全面,这就需要老师的总结引导。

4.猜一猜,它是谁?有了第二环节的支撑,学生不再以为小兔的上面只有松鼠了,从看图表述到根据对话推理猜测,并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猜出来的,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百宝柜,帮助学生学会用上下来描述甚或中的事物。送小动物回家,在巩固上下知识的同时还训练了孩子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摆一摆。通过动手摆学具的游戏活动,帮助学生在操作和描述中进一步体会上下位置的相对性。这一环节的设计,我遵循儿童认知操作由简到难的发展趋势,以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游戏的形式展开。【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已具有初步感知上下位置关系的经验,尤其是在生活中,基本能确定上下的位置顺序。但由很多学生对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认识不够清晰,不能正确的表达位置关系。所以这节课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之体会上下的相对性,组织开展丰富的活动,适时地引导,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感到数学是有趣的,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及想象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有趣的课堂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初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难点】

体会上下的相对性,初步发展空间观念。【课时】 1节课

【教学准备】

PPT 【教学方法】

新授创设情境,质疑引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呀,郑老师请来了一位神秘的朋友来和我们一起学数学,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想)那老师现在就把他请到黑板上来。

(在黑板上贴出树爷爷图)

师:对呀,是树爷爷,树爷爷可是大森林里最有智慧的老人啦。他还给我们带来了一群可爱的动物朋友。我们一起来看看,谁来得最早?(出示小鸟和小兔子的图片)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孩子对童话故事里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以树爷爷和小动物们来班级做客来创设情境,自然而然地呈现主题图,一下就激起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师:小鸟和小兔来得最早。诶,树爷爷告诉郑老师,他想考考大家,“小朋友们,你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小鸟和小兔的位置呀!”

生会有各种答案,只要答案合理教师都要予以肯定,但是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规范地说出“小鸟在小兔的上面,小兔在小鸟的下面”。

让几个同学说,全班一起说。

师:刚才我们同学用上、下说出了小鸟和小兔的位置,回答了树爷爷的问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与上下有关的知识。

板书课题:上下

师:这两个字你们认识吗?(认识)请你把手伸出来,跟着老师一边做手势一边把这个课题读出来好吗?这是(上),这是(下)。设计意图: 先呈现两个物体,让学生说说他们的位置关系,并逐步引导学生说准确,即谁在谁的上(下)面,顺势揭示课题。

二、指导观察

师:瞧,小松鼠也来了(出示小松鼠的图片),现在咱们的课堂上一共有几只小动物呀!(3只)

师:现在请大家观察一下这三只小动物的位置,想一想你能不能也像这样用“上”、“下”来说一说它们的位置呢?想一想,该怎么说?

请几个学生上来说,其他学生同桌互相说。

师:很好。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不但观察得很仔细,而且反应特别快,说的也非常的棒。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孩子对上下已经有一定的感知,经过第一环节的铺垫,孩子已经能够说出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由两个物体比较上下位置过渡到三个物体之间的比较,让孩子们充分尽情地说。由简单到复杂,学生在互相说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上下位置的感受。

师:小松鼠刚才也在很认真的听小朋友们精彩的回答,可是现在小松鼠有点儿糊涂了,怎么有的小朋友说它在上面,有的小朋友说它在下面呀?它不是一直都在这儿的吗?谁能给它解释解释。

师:哦,老师听明白你的意思了,说小松鼠在上面是因为把它和小兔子比,它在小兔子的上面。说小松鼠在下面是因为把它和小鸟比,它在小鸟的下面。那大家看,同一样东西和不同的东西比较的时候,它的位置就可能不一样了。师:在大家用自己的智慧帮助小松鼠解决了疑惑,那现在郑老师这里也有几个问题想考考大家,你们有信心解决吗?(有)请问:小鸟的下面有谁?小兔的上面有谁?

师: 那小鸟,小松鼠,小兔当中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呢? 师:请问从上往下数的第一只小动物是谁?(小鸟)请问从下往上数的第二只小动物是谁?(松鼠)

师:你能像老师一样同桌之间互相提问,考考你的同桌吗? 生生提问回答。教师加以规范引导。完成数学书64页习题。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体验位置的相对性,即比的对象不同,比的结果也不同。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使学生更深层次的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

三、试一试

师:现在呀,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好吗?

师:游戏的名称叫做“猜一猜,它是谁”。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树爷爷呀会给我们一些小提示,我们要通过这些小提示猜一猜树爷爷说的是哪一只小动物,请动作来告诉大家。如果你觉得是小鸟,你就做一个飞的动作,如果你觉得是小松鼠,那就做一个小松鼠吃松果的动作,如果你觉得是小兔子,你就做一个长耳朵的动作,听明白老师的要求了吗?

师:准备好了吗?请看树爷爷的第一条提示:它在小兔的上面。师:老师看到有的同学说是小鸟,有的小朋友说是小松鼠,那到底是谁呢?请看树爷爷的第二条提示:它不在最上面。那它一定是?(小松鼠)

师:小朋友们,你们都答对了吗?老师现在要采访一个小朋友,请他说一说他是怎么猜出来的呀!

师:想不想再猜一次呀!好,请看树爷爷的第一条提示,它在小鸟的下面。老师看到有的同学说是小兔,有的小朋友说是小松鼠,那到底是谁呢?请看树爷爷的第二条提示:它是从下往上数的第一只小动物。那它一定是?(小兔)

师:我们小朋友的反应能力实在是太快了,真让老师佩服呀!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的环节培养学生根据所给信息推理正确结论的能力,通过让孩子用动作表示激发孩子的积极性。

师:同学们,树爷爷今天还给我们带来了它的百宝柜,里面有许多有趣的东西,你们想不想参观一下。

师:这个呀就是树爷爷的百宝柜,(出示百宝柜图)里面都有哪些东西呀!

(有花瓶,有小猫,有书,有闹钟,有轮船)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想一想,这些东西里面你最喜欢什么东西呀,你能用上下来书一说他们的位置吗?

生自由的说,只要说的正确都予以肯定。完成数学书第65页习题。展示两个学生的作业。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说,写的过程,进一步巩固孩子对上下位置关系的掌握和应用。加强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吗?最近呀,大象、小猫、小兔、小狗要搬新家啦!这是它们的新房子,房子有四层楼,每层楼可以住一只小动物。等一下,我要请认真听讲,坐姿最端正的小朋友上来把它们送回家好吗?下面呀,我们先来听听小动物们对自己的房间都有哪些要求呀!

大象说:我想住在这栋楼的最下面一层 小猫说:我想住在第2层的上面,第4层的下面 小兔说:我想住在小猫的上面

小狗说:我想住在大象的上面,小猫的下面

请几个学生根据动物们的要求上台来一个一个把小动物头像贴到相应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教师根据贴的结果进行提问。如:谁住在最上面?谁住在最下面?第2层住的是谁?它在谁的上面呢?它的上面有谁?第3层住着谁?它的下面都有谁?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培养学生根据所给信息推理正确结论,解决身边的问题的能力。同时加深巩固所学的上下的有关知识。

师:小朋友们,如果让你们自己给小动物分房子,你们会怎么分呢?现在请小朋友们打开数学书第65页。看第二题,快给小动物们分分房子吧!

同桌之间互相介绍你是怎么给小动物安排房间的。说完以后呢,每个同学都像老师刚才提问大家一样出两道题来考考你的同桌,看他是不是能答对。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有了先前的示范,同桌再交流粘贴情况就没有问题了,培养了孩子们同桌合作的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问题意识。

师:小红,小兰,和小英是好朋友。她们三个人住在同一栋楼里面。这三个小女孩打算考考大家,请你们猜一猜她们都住在哪一层?瞧,她们给了我们两条提示。我们来看一下是什么提示呀!第一:小红住在小英的楼上,第二:小英住在小兰的楼上。那到底她们住在哪里呢?请你拿出学具袋中的学具,按照提示摆一摆,看看谁住在最上面啊(小红)谁住在最下面啊(小英)

学生动手摆,获得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生活中的情景,让学生借助摆一摆来解决问题,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加深上下位置关系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

师:小朋友们,这节课你们学得开心吗? 生:开心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认识了上下。

生2:我知道怎样判断物体的上下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帮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同时将数学学习的内容拓展到生活中,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有用。

【板书设计】

上 下

小鸟在小白兔的上面 小白兔在小鸟的下面 小松鼠在小白兔的上面 小松鼠在小鸟的下面

《上下》教学反思

光明小学 史芳芳

《认识上下》这一知识点孩子们并不陌生,他们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这节课的重点是会用“上下”完整地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体会上下的相对性。难点是摆在中间的物体,如何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即某某在谁的上面,又在谁的下面。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与顺序,所以在开始就利用多媒体出示书中例题,让学生先叙述小鸟和小兔子的位置,当学生说出:“小白兔在下面,小鸟在上面时”时,我提出“你能说小鸟和小兔它们谁在谁的上面吗?”为的是让学生说出本课的重点。但是很多学生说的是小兔在下面,小鸟在上面。我用学生喜欢的大树爷爷说的话给予纠正:在表达位置与顺序时,要注意不能单纯地说谁在上,谁在下,应该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这时学生说的就是“小兔在树叶的下面,小鸟在树叶的上面”,我一再强调是不要说树叶,就说小鸟和小兔,所以开始学生自己说“谁在谁的上面或下面”这一难点时学生有相当的困难。后来我引导学生和我一起说“小鸟在小兔的上面”后,大多学生就能较好的说出“小兔在小鸟的下面”。这一难点开始有了突破。接着我出示了小松鼠,在小鸟和小兔的中间,让学生说出小松鼠的位置。当学生说出:小松鼠在小兔的上面,小松鼠在小鸟的下面时,我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会说小松鼠在上面,一会说小松鼠在下面呢?经由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物体的相对性,和小松鼠比较的动物不一样,也就是参照物不一样,那么小松鼠的位置也就不一样了。在这里我用了学生的语言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解答,所以学生对于这难点都掌握的比较好。这样,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在学生自己发现,老师的引导中得到了较好的突破。学生叙述的较流利、较准确后我出示了书本58页的填空题和59页的分房子题,进一步巩固知识。由于孩子的年龄小,有意注意的时间短,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我安排了“我说你摆”这一游戏环节,师生互相配合,我说位置,学生摆,摆完后看看自己摆的,同学摆的,和老师摆的一不一样。学生的积极性较高,这一环节是气氛最活跃的环节,学生在玩中体会上、下的位置顺序。本节课我注重了把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同桌互相观察同桌的身体,结合身体上的东西说说它们之间的上下位置关系。学生找的很准确,有的是我也没想到的,可见学生的观察能力较强。我觉得这节课学生的状态比较好。

本节课我还注重了把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教室中找一找上、下,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模仿能力都很强,说得非常好。我又利用身边的素材,让孩子用文具盒、橡皮、铅笔和数学书进行物体的位置关系的交流,并组织我说你做的游戏加深理解,效果也不错。

这节课不足的地方: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教师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课堂中显得散,有学生没有集中注意力听讲,需要教师不停地组织教学,效果不够好。

我想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原有的经验不多,差别有些大,少数学生在活动中没有自己的主见,需要老师的时刻提醒,帮助。在课堂上毕竟时间和精力有限,难免有时会注意不到,因此在课后还要多花时间在“学困生”身上。这节课上完这后,我也在反思这节课,在反思的过程当中,我也找到了自己的不足。课前如果能准备得更充分一些效果会更好,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要改进

第二篇:数学一年级《上下》教学设计

《上下》教学设计

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学校数学组 郑亚琼

【教材内容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第二课时的内容。在上一节课“前后”教学知识的基础上,继续为学生创设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比较两个、三个小动物的上下位置关系,体验由于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初步发展空间念。

基于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感知上下位置关系的经验,在生活或是具体活动中,基本能确定上下的位置顺序,但关于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认识有限,所以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环节帮助学生初步体验和理解,设计了四个环节帮助学生巩固提高。

1.说一说。学生观察情境图,说一说两只动物的上下位置关系,教师提出“小鸟在小兔的()面”的问题,为学生做了示范,即在说上下关系时,要用“()在()的()面”的方式进行表述。接着又问“小兔在小鸟的()面”,借助对比初步体会交换位置来说上下的相对性。

2.确定三只动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思考怎样用上、下表述小动物们的位置。接着教师进一步提问“小鸟下面有谁?”,“小兔的上面有谁?”借助生活经验体会小鸟的下面不单单是指与它相邻才是下面,而小兔的上面不单单是指与它相邻的才是上面。教师再次提问“那小鸟、小松鼠、小兔它们当中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呢?”从而使学生更深层次的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

3.理解一只动物的相对性。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思考怎样用上、下表述松鼠的位置,通过交流引导一致得出“松鼠在小兔的上面,在小鸟的下面”的表述。这时候教师抛出疑问“为什么一会说松鼠在下面,一会又说松鼠在上面呢?”这个问题与学生原有的认知产生冲突,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通过观察和思考,学生发现松鼠是在中间的,说它在上面是因为它和最下面的兔子比,说它在下面是因为它和最上面的小鸟比。学生的感知认识可能不够全面,这就需要老师的总结引导。

4.猜一猜,它是谁?有了第二环节的支撑,学生不再以为小兔的上面只有松鼠了,从看图表述到根据对话推理猜测,并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猜出来的,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百宝柜,帮助学生学会用上下来描述甚或中的事物。送小动物回家,在巩固上下知识的同时还训练了孩子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摆一摆。通过动手摆学具的游戏活动,帮助学生在操作和描述中进一步体会上下位置的相对性。这一环节的设计,我遵循儿童认知操作由简到难的发展趋势,以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游戏的形式展开。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体会上下的相对性,能正确描述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2.通过具体的活动操作,经历看、说、猜、摆的过程,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体会上下的相对性,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已具有初步感知上下位置关系的经验,尤其是在生活中,基本能确定上下的位置顺序。但由很多学生对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认识不够清晰,不能正确的表达位置关系。所以这节课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之体会上下的相对性,组织开展丰富的活动,适时地引导,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感到数学是有趣的,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策略选择】

通过情景,引导学生观察说图意,采用讨论交流、观察法、讲授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同时,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讨论交流、有效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上下

师:同学们,今天呀,郑老师请来了一位神秘的朋友来和我们一起学数学,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想)那老师现在就把他请到黑板上来。

(在黑板上贴出树爷爷图)

师:对呀,是树爷爷,树爷爷可是大森林里最有智慧的老人啦。他还给我们带来了一群可爱的动物朋友。我们一起来看看,谁来得最早?(出示小鸟和小兔子的图片)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孩子对童话故事里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以树爷爷和小动物们来班级做客来创设情境,自然而然地呈现主题图,一下就激起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师:小鸟和小兔来得最早。诶,树爷爷告诉郑老师,他想考考大家,“小朋友们,你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小鸟和小兔的位置呀!”

生会有各种答案,只要答案合理教师都要予以肯定,但是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规范地说出“小鸟在小兔的上面,小兔在小鸟的下面”。

让几个同学说,全班一起说。

师:刚才我们同学用上、下说出了小鸟和小兔的位置,回答了树爷爷的问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与上下有关的知识。

板书课题:上下

师:这两个字你们认识吗?(认识)请你把手伸出来,跟着老师一边做手势一边把这个课题读出来好吗?这是(上),这是(下)。

设计意图: 先呈现两个物体,让学生说说他们的位置关系,并逐步引导学生说准确,即谁在谁的上(下)面,顺势揭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理解上下

1.确定三只小动物之间的上下位置关系

师:瞧,小松鼠也来了(出示小松鼠的图片),现在咱们的课堂上一共有几只小动物呀!(3只)

师:现在请大家观察一下这三只小动物的位置,想一想你能不能也像这样用“上”、“下”来说一说它们的位置呢?想一想,该怎么说?

请几个学生上来说,其他学生同桌互相说。

师:很好。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不但观察得很仔细,而且反应特别快,说的也非常的棒。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孩子对上下已经有一定的感知,经过第一环节的铺垫,孩子已经能够说出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由两个物体比较上下位置过渡到三个物体之间的比较,让孩子们充分尽情地说。由简单到复杂,学生在互相说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上下位置的感受。

2.一只动物位置的相对性

师:小松鼠刚才也在很认真的听小朋友们精彩的回答,可是现在小松鼠有点儿糊涂了,怎么有的小朋友说它在上面,有的小朋友说它在下面呀?它不是一直都在这儿的吗?谁能给它解释解释。

师:哦,老师听明白你的意思了,说小松鼠在上面是因为把它和小兔子比,它在小兔子的上面。说小松鼠在下面是因为把它和小鸟比,它在小鸟的下面。那大家看,同一样东西和不同的东西比较的时候,它的位置就可能不一样了。

师:在大家用自己的智慧帮助小松鼠解决了疑惑,那现在郑老师这里也有几个问题想考考大家,你们有信心解决吗?(有)请问:小鸟的下面有谁?小兔的上面有谁?

师: 那小鸟,小松鼠,小兔当中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呢?

师:请问从上往下数的第一只小动物是谁?(小鸟)请问从下往上数的第二只小动物是谁?(松鼠)

师:你能像老师一样同桌之间互相提问,考考你的同桌吗? 生生提问回答。教师加以规范引导。完成数学书64页习题。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体验位置的相对性,即比的对象不同,比的结果也不同。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使学生更深层次的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

三、巩固练习,进一步体会上下 1.猜一猜,它是谁 师:现在呀,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好吗?

师:游戏的名称叫做“猜一猜,它是谁”。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树爷爷呀会给我们一些小提示,我们要通过这些小提示猜一猜树爷爷说的是哪一只小动物,请动作来告诉大家。如果你觉得是小鸟,你就做一个飞的动作,如果你觉得是小松鼠,那就做一个小松鼠吃松果的动作,如果你觉得是小兔子,你就做一个长耳朵的动作,听明白老师的要求了吗?

师:准备好了吗?请看树爷爷的第一条提示:它在小兔的上面。

师:老师看到有的同学说是小鸟,有的小朋友说是小松鼠,那到底是谁呢?请看树爷爷的第二条提示:它不在最上面。那它一定是?(小松鼠)

师:小朋友们,你们都答对了吗?老师现在要采访一个小朋友,请他说一说他是怎么猜出来的呀!

师:想不想再猜一次呀!好,请看树爷爷的第一条提示,它在小鸟的下面。老师看到有的同学说是小兔,有的小朋友说是小松鼠,那到底是谁呢?请看树爷爷的第二条提示:它是从下往上数的第一只小动物。那它一定是?(小兔)

师:我们小朋友的反应能力实在是太快了,真让老师佩服呀!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的环节培养学生根据所给信息推理正确结论的能力,通过让孩子用动作表示激发孩子的积极性。

2.百宝柜

师:同学们,树爷爷今天还给我们带来了它的百宝柜,里面有许多有趣的东西,你们想不想参观一下。

师:这个呀就是树爷爷的百宝柜,(出示百宝柜图)里面都有哪些东西呀!(有花瓶,有小猫,有书,有闹钟,有轮船)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想一想,这些东西里面你最喜欢什么东西呀,你能用上下来书一说他们的位置吗?

生自由的说,只要说的正确都予以肯定。完成数学书第65页习题。展示两个学生的作业。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说,写的过程,进一步巩固孩子对上下位置关系的掌握和应用。加强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3.送小动物回家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吗?最近呀,大象、小猫、小兔、小狗要搬新家啦!这是它们的新房子,房子有四层楼,每层楼可以住一只小动物。等一下,我要请认真听讲,坐姿最端正的小朋友上来把它们送回家好吗?下面呀,我们先来听听小动物们对自己的房间都有哪些要求呀!

大象说:我想住在这栋楼的最下面一层 小猫说:我想住在第2层的上面,第4层的下面 小兔说:我想住在小猫的上面

小狗说:我想住在大象的上面,小猫的下面

请几个学生根据动物们的要求上台来一个一个把小动物头像贴到相应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教师根据贴的结果进行提问。如:谁住在最上面?谁住在最下面?第2层住的是谁?它在谁的上面呢?它的上面有谁?第3层住着谁?它的下面都有谁?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培养学生根据所给信息推理正确结论,解决身边的问题的能力。同时加深巩固所学的上下的有关知识。

师:小朋友们,如果让你们自己给小动物分房子,你们会怎么分呢?现在请小朋友们打开数学书第65页。看第二题,快给小动物们分分房子吧!

同桌之间互相介绍你是怎么给小动物安排房间的。说完以后呢,每个同学都像老师刚才提问大家一样出两道题来考考你的同桌,看他是不是能答对。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有了先前的示范,同桌再交流粘贴情况就没有问题了,培养了孩子们同桌合作的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问题意识。

4.摆一摆,说一说

师:小红,小兰,和小英是好朋友。她们三个人住在同一栋楼里面。这三个小女孩打算考考大家,请你们猜一猜她们都住在哪一层?瞧,她们给了我们两条提示。我们来看一下是什么提示呀!第一:小红住在小英的楼上,第二:小英住在小兰的楼上。那到底她们住在哪里呢?请你拿出学具袋中的学具,按照提示摆一摆,看看谁住在最上面啊(小红)谁住在最下面啊(小英)

学生动手摆,获得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生活中的情景,让学生借助摆一摆来解决问题,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加深上下位置关系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全课,收获“上下”

师:小朋友们,这节课你们学得开心吗? 生:开心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认识了上下。

生2:我知道怎样判断物体的上下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帮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同时将数学学习的内容拓展到生活中,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有用。

【板书设计】

上下

【教学反思】

第三篇:一年级数学上下教学设计

]

一年级数学上册《上下》教学设计

-----饶琦

学习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58—59页内容。学习目标:

1、通过具体活动使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

2、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及想象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用激励性语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从中体会

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乐趣。

学习重点: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上下位置关系。

学习难点:体验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学具准备:课件、投影仪、教学书、练习册、铅笔盒、像皮、动物图

片、胶水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老师说一个字,请小朋友说一个意思相反的字。师:大(小)、多(少)……上(下),激励:小朋友们可真聪明,说得又对又快。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上下。

揭示课题:上下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小故事情境:冬天到了,天气越来越冷,小动物们都躲进屋里……它们就到大树爷爷那寻求帮助。

(2)课件出示小鸟和小白兔

谁愿意帮助小鸟来说一说它现在的位置?

学生1:小鸟在上面。

学生2:小鸟在小白兔的上面。

谁来说说小白兔的位置?

学生1:小白兔在下面。

学生2:小白兔在小鸟的下面。

(3)大树爷爷提建议:小朋友在说上下时,要说清楚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1、体验上下的相对性。

(1)课件出示小松鼠,在小鸟和小白兔的中间。

①谁来说说小松鼠的位置?

学生1:小松鼠在小鸟的下面。

学生2:小松鼠在小白兔的上面。

②讨论:为什么一定说小松鼠在上面?一会又说它在下面呢?

③全班交流。

④小结。

激励:你回答的太棒了,解释的这样清楚,老师一听就明白了,太感谢你了。

(2)课件出示:小猴子在小松鼠和小白兔中间。

谁能说出小猴子的位置?

学生1:小猴子在小鸟的下面。

学生2:小猴子在小白兔的上面。

学生3:小猴子在小松鼠的下面。

……

激励:你真是一位善于观察、认真细心的孩子。

(3)给小动物分房子。

①四人小组活动。

②反馈不同分法的小组。

③说一说。

住在最下面,是第层;

住在最上面,是

层;第2层住的是谁,它在的上面,的下面,第三层呢?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激励:你考虑的真周到,我替小动物谢谢你了。

第四篇:数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初步掌握各自特征和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2.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师:我们学过哪些基本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2.出示一张纸。师: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如果把这样大小的许多纸重叠在一起,你们看,是什么形状?(长方体)

3.师:在日常生活中,长方体形的物体我们常见到,如保健箱、粉笔盒等等,你们能说出一些来吗?(砖、墨水瓶盒子、教科书„„)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与我们联系很多,在工农业生产中用途很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示范操作,认识面、棱、顶点

1.拿出一根萝卜,用刀切一刀,要求学生观察并且动手摸一摸切出的面。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告诉学生这叫做“面”。

2.将切出的萝卜平面朝下,再垂直切一刀,取出其中的一块,出示给学生看。

师:这块萝卜有几个面?两个面相交的边叫什么呢?(棱)

3.继续切,把萝卜一面平摆在桌面上,再垂直切一刀,出现了一个新情况,让学生观察后回答,有几个面,有几条棱。

师: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师:刚才我们通过切萝卜的活动认识了物体的面、棱、顶点。

4.教师出示长方体模型,学生取出长方体实物,进行观察,并且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然后回答:一个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

【评析:教者在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时,教学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通过出示一张纸复习长方形特征,再由许多张同样大的纸重叠起来,使原来的长方形出现了“厚度”,使它起了质的变化,成为长方体。使学生认识到两者有内在的联系,又有原则的区别,学生重新构建的知识自然得体。2.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等知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者通过实物演示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动手摸一摸、看一看、议一议、数一数、想一想,使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教学过程。在学生亲自感受的基础上获取的基础知识印象深刻,记得牢,用得上,不易忘。】

三、认识长方体

1.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手中的长方体实物,并自学课本,同时在黑板上出示下列自学题:

(1)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图形?哪些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

(2)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2.讨论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简要板书。

(1)长方体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把上下面、左右面、前后面称为相对的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2)长方体有12条棱,同方向的棱长度相等。

(3)长方体8个顶点。

3.接着教师出示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告诉学生这也是长方体,在它的6个面中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板书:在长方体中,也可能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4.指导学生进行想象。

(1)师:①以上我们学习了有关长方体的知识,回忆一下看,长方体有哪些特征?根据这些特征,联系生活实际中你们见到的一些实物,说说它们的面、棱、顶点(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各抒己见,进行讨论)。②谁能说说教室这个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2)出示长方体模型。①师:你能看到长方体的哪几个面?②一般我们能看到长方体的三个面。③出示透视图。告诉学生:这幅图称为长方体的透视图。

(3)尝试练习:判断下列图形中哪些是长方体,说明哪些不是长方体,为什么。

【评析:长方体有几个面?什么样的面?有几条棱?几个顶点?通过学生观察学具,教师演示教具,学生自学课本并在课本上圈圈画画,再经过课堂讨论后,归纳总结,得到解决。这些知识的获得是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的结果。教师教得生动,学生学得活泼,饶有兴趣。】

5.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指导学生观察模型,指着模型的一个顶点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有几条棱?是哪三条棱?告诉学生: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我们把横的棱长称为长,纵的棱长称为宽,竖的棱长称为高。

(2)教师取出一个长方体模型,让学生指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再把同一模型换三个位置,分别由学生指出它的长、宽、高。

(3)要求学生拿出各自带着的录音磁带盒,要求:①在教师规定的统一摆放位置,分别量出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②让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摆放位置,量出长、宽、高并报出数据,让其他学生猜出报数据学生测量时的摆放位置。

(4)尝试练习(略)。

四、认识正方体

1.以练习二十二第4题,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是5厘米的立体图形为例,告诉学生:“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

2.学生取出正方体学具,教师要求学生动手量一量12条棱的长度,观察6个面的形状和大小。教师提出问题:发现了什么?

经过讨论,让学生阅读课本,根据课本的叙述,要求学生讲出:(1)正方体的特征。(2)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关系。

五、总结比较

师:我们分别学习了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请取出按照练习二十二第5题要求制作的纸样,再请大家比较比较:

1.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2.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3.两者的关系怎样?

【评析:长方体长、宽、高的基础知识和正方体的有关基础知识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内在联系,教师都是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自然引入和过渡的,既自然又得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

六、巩固练习

1.判断。

(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2)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

(3)正方体是由六个正方形组成的图形。()

(4)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看图填空。(单位:分米)

(1)右图是一个()体,它有()个面,()条棱,()个顶点。

(2)右图左边的面是()形,长是(),宽是(),面积是(),它和()面的面积相等。

(3)()面的面积是15平方分米。

(4)要做一个这样的长方体框架至少要()分米铁丝。

3.讨论。

出示一叠纸。

(1)先拿去一部分,剩下的纸是什么形状?

(2)再拿走一部分,剩下的纸是什么形状?

(3)剩下一张纸,是什么形状?

(4)为什么上课前我们说一张纸是长方形,而现在说一张纸是长方体?(以前我们不研究纸的厚度)

七、游戏

出示两个同样的长方体容器,要求两名学生往里倒水,使容器里的水的形状为长方体,看谁倒得快。

【评析:本课的知识点多,纯属概念性的,巩固练习时,学生易产生厌倦情绪,为此,教者改变了传统方式,根据教学目标另行设计了一套练习题,使学生在填填、写写、画画及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巩固了基础知识。】

教学本课之前,先布置学生在家里预习,同时准备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带来。再让学生把准备的长方体拿出来,如有的拿烟盒、有的拿牙膏盒、有的拿菊花盒等,同桌共同探讨,看它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让学生自己板书。再拿出你的正方体观察一下,正方体的情况是怎样的?让学生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长方体和正方体是一种什么关系?还让学生探讨长、宽、高的含义。联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在我们身边有那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先说长方体,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笔盒、音响、还有肥皂、书、黑板等;正方体有魔方、积木等。最后让学生动手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

所以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把学生推到了主动学习上来,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合作、探讨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开动脑筋。

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练习

一、填空

⒈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都是()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所以叫它们都是()边形。

⒉ 长方形有()条边,对边(),有()个角都是()角;正方形有()条边,四边(),有()个角都是()角;平行四边形有()条边,对边(),有()个角,对角()。

判断

⒈ 四条边相等的图形是正方形。()

⒉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都有四条边。()

⒊ 有直角的图形都是长方形。()

画图

⒈ 画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⒉ 画一个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长方体模型、框架,课件、长方体形状的纸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探索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个面之际有什么关系?他们可以分为几组?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问题:如果告诉你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你能算出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吗?

追问: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与这个长方体各个面有什么关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

在交流中明确: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就可以了。(2)启发:请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思考,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可以怎样计算这六个面的面积之和?

(3)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是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4)比较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你认为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要根据长宽高正确找出3组面中相关的长和宽)

(5)提出要求:用这两种方法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都是可以的,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

2、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谈话:根据长方体的特征,我们解决了做一个长方体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的问题,如果纸盒是正方形的你还会解决同样的问题吗?

(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3)组织交流反馈,提醒学生根据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思考。

3、揭示表面积的含义

谈话才我们刚才我们在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致少各要用多少硬纸板的问题时,都算出了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三、应用拓展

1、做“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列式和题中的直观图具体说明思考的过程。

2、做练习二第1题

让学生看图填空,再要求同桌互相说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并核对相应的面积计算是否正确。

3、做练习二第2题

让学生独立依次完成体重的两个问题,再交流结果。

4、做练习二第3、4题 指名读题后学生独立解答。最后引导学生比较求长方体的表面积与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过程和方法,说说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各要注意什么?

四、全课小结

同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怎样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与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第7页例

5、“练一练”,第8~9页练习二第5~10题,思考题。

教学目的和要求:

1、进一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能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能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和判断所求问题。教具准备:

无盖长方体纸盒模型一个,各小组准备火柴盒一个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谁能说说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指名回答。

提问: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5: 指名读题。

启发思考:要求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可以怎样计算呢?

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并选择一种想法算出结果。集体交流订正。

2、出示练一练

读题后各自解答,指名两人板演。

集体评议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每步算式分别表示什么,确认计算结果。指出:计算这样的实际问题,都必须先弄清要计算哪几个面面积的和,再计算结果。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二第6题

指名读题,并说说题中已知哪些条件,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列式计算,师巡视指导。

2、完成练习二第7题 学生自己读题。

启发思考:解答这个问题是求那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根据给出的条件,这几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独立解答。

3、完成练习二第8题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提问:这题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两个问题其实分别求得是什么?说说你的想法。

4、完成练习二第9题 自由读题。引导学生回答:

教室的地面不需要粉刷;算出顶面和四面墙壁的总面积之后,还应扣除门窗及黑板的面积。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列式,集体订正。5.做思考题。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觉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五、作业 练习二第10题 提出要求: 量一量,量出内盒、外盒的长、宽、高。算一算:内盒和外盒至少各用硬纸多少平方厘米? 说一说:在小组里交流你的解答过程和结果。议一议:计算内盒和外盒所用硬纸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一些常见多边形的特征,并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研究平面图形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飞跃。对常见平面图形特征及其周长、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既为进一步探索长方体、正方体这样的立体图形的特征以及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也积累了探索的经验,准备了研究的方法。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以数学的眼光观察、了解周围的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也能为进一步学习其它立体图形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3.在活动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挂图,若干个1立方厘米小正方块 学具准备: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16块 前置作业:

1、面积是24平方厘米的长方形有几种?都是哪几种?并画一画。

2、什么是体积,体积单位有哪些?

3、准备若干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一摆,可以摆成什么形状?体积是多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实物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谁来说说什么是体积,体积单位有哪些呢?

昨天的知识你掌握的很好,相信你,前置作业完成的也很认真吧?你准备了几个一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啊?都摆成什么形状了?体积是多少呢?

根据学生回答,其他学生也动手摆。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因为这个长方体由 4个 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所以它的体积是 4立方厘米。

图下板书:4立方厘米

师:如果再拼上一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又是多少呢? 学生操作。

生:再拼上一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这个长方体就含有5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5立方厘米。

2、揭示课题

师:可见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猜想验证,探究新知

1、提出猜想

师:你能不能像老师这样摆出一个长方体,并计算它的体积? 出示表格。学生四人一小组,每组一张表格。

正方体个数

体积 长方体1 长方体2 长方体3 长方体4 师:请同学们一小组为单位,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观察摆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把上面的表格填写完整。

学生活动,师巡视。

师:同学们摆出了许多不同的长方体,并且填好了表格。哪一组来汇报? 学生黑板前展示表格,并做详细汇报。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师:观察表格中的数据,从中你能发现什么呢?

师:通过观察比较,同学们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想: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它的长、宽、高的乘积。这个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还要进一步研究。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2、验证猜想

课件出示: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出下面的长方体,各需要多少个?先想一想,再摆一摆。

1、长4厘米,宽1厘米,高1厘米。

2、长4厘米、宽3厘米、高1厘米。

3、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

师:这是三个不同的长方体,根据刚才的发现你能猜出它们的体积吗?根据回答,课件出示:4×1×1=4立方厘米

4×3×1=12立方厘米

4×3×2=24立方厘米

师:那究竟对不对呢?让我们再来摆一摆。学生小组讨论,动手操作,师巡视。组织交流,课件出示拼摆后的图形。师:你是怎么摆的?体积是多少? 师:和我们之前的猜想一样吗?

师:那如果再给你一个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一共要用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它的体积是多少呢?出示例1 课件出示:

师:7×4×3=84立方厘米,所以它的体积就是84立方厘米。

3、概括公式

师:根据刚才的验证,得出之前这个结论是正确的。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你能字母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吗?

V=abh 师: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就是什么图形?你能直接写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吗?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汇报:

因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在正方体中长,宽,高都相等,所以公式中长、宽、高都叫棱长,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变换后,虽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写出来不相同,但计算方法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长×宽×高。

课件出示正方体,出示公式。

师: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但用字母表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时,还有一些特殊的地方,书上对此作了详细的说明。请大家打开课本看一看。学生阅读课本。课件出示

正方体的体积:V=a³

师:写的时候,3要写在a的右上角,并且要写的小一些。小训练:完成例2,在练习本上完成,集体订正。

三、巩固应用,计算下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1、长9厘米、宽6厘米、高5厘米

2、长0.5米、宽2.5米、高0.8米

3、棱长6分米

四、拓展延伸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在生活中运用的很多,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 出示:

品名:正方体收纳凳

尺寸:30×30×30

材质:涤纶+PP不织布+纤维板

颜色:黑白

师:你能看懂这个说明书吗?

师:如果要往这里放一个长40cm宽20cm高10cm的玩具箱,能放入到收纳凳里吗?

师:看来不能光比较体积的大小,还要联系实际情况,看看长宽高是否都符合要求。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你都有哪些收获?

第五篇:《数一数》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定稿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第2——5页(数一数)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儿童认数、数数情况。

2、初步建立数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让学生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物快乐,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对人对物的爱的情感,初步培养学生会听、会说、会补充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初步建立数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及合作与参与的意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导学语):

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好!从今天开始,你们将成为一名真正的小学生了,在学校里,你们将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到许许多多有用的知识,学会许多的本领,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着巨大贡献的人,你们高兴吗?

数学书里都是一些有趣的游戏和活动,充满了神奇,学好数学非常有用,它可以帮助你解决一些你生活中的困难,你们想学习数学吗?那么,从现在开始,你们的数学老师将会把你们带进数学的王国里,让你们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到那时,你们一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小学生的,你们有信心吗?

二、认真观察,小组讨论,了解数数情况---(导学)

用多媒体出示书中第2——3页的画面。

1、这是什么地方?你认为它美丽吗?

2、请你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图上的物体分别有多少?(同桌讨论,互相说,教师深入到小组里了解情况,并且在个别组里探讨数数规律,然后再请小朋友说)

3、评价:说说你的同桌有什么优点?

三、继续观察,全班交流,了解认数情况

用多媒体出示一年级教材第2——3页的图画

活动形式:

观察——交流——汇报——评价(不苛求学生按怎样的模式说,让学生在相互启迪中自我感知怎样说好就怎样说,怎样说适合自己就怎样说。)

四、操作感知,及时强化(当堂训练)

1、数一数本组有几位小朋友

2、数周围的实物(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数一数学校里的事物各有多少)

3、开放性练习

猜一猜,想一想、说一说,验一验

手里最多能拿几根粉笔?

文具盒里最多能放几支铅笔?

4、师生共同评议,激励表扬

五、总结,主要让学生说收获。

下载数学一年级《上下》教学设计集体备课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数学一年级《上下》教学设计集体备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下》教学设计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上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会用上、下描述物......

    一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总结

    一年级集体备课工作总结 金晶 时光流逝、岁月如梭,不知不觉中本学期的教研工作行将结束。对于我们一年级数学教研组的老师来说,这是不同寻常的一学期,我们面对的是全新的对象:新......

    一年级数学集体备课计划

    一年级数学集体备课计划一、工作目标。一年级数学备课组本学期将围绕学校工作计划、教导处教学工作计划、教研室研究工作计划和数学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在岗数学教师学习新课程......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第11课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知识点一 经典力学 1.背景(1)文艺复兴运动不仅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也对科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2)16世纪末17......

    一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总结

    一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活动总结 一年级数学组 潘咏琴 时间飞逝,一个学期的工作即将结束,在这一学期中,我们一年级的全体数学老师,勤奋敬业,团结协作,顺利圆满地完成了各项教育教学任......

    一年级数学集体备课计划(五篇材料)

    一年级数学集体备课计划 集体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集体备课就是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科学的教法和程序,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做好......

    一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总结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集体备课是当今学校校本教研的一种新模式,是教师合作交流、相互学习的一种好形式。集体备课能充分发挥教师群体的作用,有利......

    八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体例

    八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体例 (讨论稿) ■目标设计 一、情境设计 ⒈对教材所给情境作适当解释; ⒉补充适量其它情境,有利于直及主题或拓展引申. 二、活动设计 ⒈概念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