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公开课引入高校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

时间:2019-05-13 01:52: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视频公开课引入高校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视频公开课引入高校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

第一篇:视频公开课引入高校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

视频公开课引入高校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

(荆楚理工学院师范学院,湖北 荆门 448000)

摘要:视频公开课的陆续上线,打破了高校之间的知识壁垒,推进了国内外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然而,却少有大学把视频公开课引入课堂教学,并真正发挥其独特优势,有效地服务于课堂教学。本文从视频公开课的历史沿革分析着手,指出了我国高校视频公开课存在的种种弊端,并提出了视频公开课引入高校课堂教学的具体策略:备课策略、授课策略、预习策略、学习指导策略、课程评价方式改革、明确学习要求、激励政策等。

关键词:视频公开课 课堂教学 资源共享 自主学习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手段走进课堂,如多媒体的使用、精品课程的建设、视频公开课的开发利用、网络课堂教学平台的推广等,不仅使课堂教学容量大大增加,教学成本大大降低,而且反映在授课方式、学习方式、课程评价、作业处理等方面与传统教学呈现出显著不同。近几年来,对于网络公开课的应用,大多数高校采取网址链接到校园网的方式,鼓励学生业余时间自主学习。因为这种学习方式教师很难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效监控与跟踪指导,所以很多高校不计入学分,导致网络视频公开课这一“瑰宝”难以有效发挥其服务于高校教学的需要。笔者认为,高校除鼓励和引导学生业余时间自主选择网络视频课程学习之外,亟待考虑如何把视频公开课引入课堂教学。通过这种引入与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可以让师生感受国内外名校教师的授课方式和风采,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达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以此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视频公开课引入高校课堂教学已经成为目前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研究课题。

一、视频公开课的历史沿革

视频公开课的兴起可以追溯到2001 年 4 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启动“ MIT开放课件”(MIT Open Course Ware,简称 MITOCW)计划,其目的在于通过互联网向公众免费开放麻省理工学院的课程资源。经过随后几年的不断完善,从2008 年起,OCW 计划发展成全球教育界的视频课程运动,世界名校如耶鲁大学、莱斯大学以及英国开放大学等纷纷加入。

受MIT 开放课程计划的影响,2003 年,国内一些高校联合成立了“ 中国开放教育资源联合体”,以推动“ 国外开放课程和国内精品课程的翻译等工作”。不久,网易、新浪、搜狐等网站也开始推广视频公开课。2011 年 11 月,教育部推出“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1]至今已上线三批“视频公开课”,并计划到2015年底前建设国内高校视频公开课1000门。目前为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已经相继推出部分优质视频公开课,在开放高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改变学习方式、服务社会和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

二、当前我国高校视频公开课存在的弊端

究其根源来讲,目前我国上线的视频公开课基本来自于已通过验收的精品课程。近年来,经过不断完善,已经成为检验高等教育质量、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和开放教育模式的一大亮点,但因为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品课程建设存在功利化倾向

2003 年 4 月,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计划是这一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年来的努力推行建设,精品课程工程在推动学科建设、推广优秀教材、培养高素质人才等方面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等教育教学的质量,提升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但是,对精品课建设投入极大热情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建设误区和问题,这些建设误区和问题违背了教育部推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初衷,违背了建设“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体系、一流教学管理”的精品课程建设内涵,没有把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质量工程来进行,主要表现为突击建设,急功近利,单为评审而建设课程,把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演绎成了一个建设网站的过程,很少有应用于日常教学,精品课程网站的利用率极低,在线学习、自测题库等网站资源从未被使用,把精品课程完全当成为评审专家而建,一旦评审通过,就认为建设工作结束,使得教育部推行的精品课程系统工程失去了意义[2]。据网络调查显示,时至今日,国内却鲜有学生通过这些精品课程的网站获得实质上的帮助。

(二)大学生学习视频公开课的计划性和主动性严重缺失

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截然不同的特点是依赖性的减少,代之以主动自觉地学习,尤其是视频公开课的学习更需要高度的计划性和自觉性,大学生方能持之以恒,选择利于自己专业拓展的课程,最终实现自我成长。大学阶段,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比中学要大为扩展,视频公开课教学往往是提纲掣领式的,主讲教师更多的关注点在于教学难点、疑点、重点或者是教师最有心得的一部分,其余部分就要由学生自己去广泛查阅资料,相互交流讨论才能很好掌握。因此,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本领。这种充分体现自主性的学习方式,将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全过程,并反映在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

目前为止,无论是国外知名高校网站视频课程还是国内的新浪、搜狐、网易等视频课程,基本上采取的是学习者自主在线学习,需要学习者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方可从视频课程的学习中吸取丰富的知识营养。国内一项权威调查结果显示[3]:看完过一门完整网络公开课的大学生不到17%,看完过两门的不到10%,看过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大学生所占比例不到20%。究其原因,不少大学生反映,因为缺少必要的监督、指导和政策鼓励,大学生对于视频公开课的学习缺少足够的动机和兴趣,他们往往缺少学习的计划性和自觉性,导致大量的网络优质课程资源没有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大学生视频公开课的学习缺乏必要的监控与指导

2012年3月16日,教育部以教高〔2012〕4号印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中国大学要加强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实施国家精品开放课程项目,建设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向高校和社会开放。此后,不少高校也适时提出发挥精品课程这一优势资源的作用,鼓励大学生业余时间自主学习,也有部分地方高校对视频公开课的应用提出了创新思路,要求任课教师把视频公开课引入课堂教学,并在教学指导、授课方式、期末考核中有所体现。这一思路的提出,不可谓不新颖,也的确能够完善大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但在具体实施中,相关部门的监控作用往往流于形式,任课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指导、学生效果、学习要求、作业评价、课程考核等方面尚存在巨大缺陷,没有发挥这一教学模式应有的作用。

(四)国内视频公开课欠缺课堂实录情的真实感

20世纪40年代,心理学家勒温在群体动力理论中指出:群体是一个动力整体,是一种由内在关系组成的系统,其形响力或者作用力远大于互不相干的个体。所以.引起群休变化而改变个体的观念成行为习惯比直接逐个地去改变个体要容易得多。勒温认为,人们结成的群体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不断地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过程中。群体的目标、规范、舆论、凝聚力、心理气氛与士气等杜会心理现象是形响群体动力的内部心理因素,它们不仅形晌群体成员的个性发展,而且影响群体发展的水平与群体绩效[4]。

目前国内的视频公开课,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由于录制视频的技术要求和追求完美的心态使然,大多数更像是演讲或者讲座,而非课堂实录,这与“国外大学视频公开课几乎全都是课堂实录”差别甚大。另外,大部分课程在授课过程中缺少师生互动,且形式单一,缺少实际课堂的融洽气氛,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5]。纵观当今世界,课堂实录逐渐成为开放课程的主要形式。由于课堂实录这种形式现场感强,类似身临其境的学习效果比较好,教师也不需要做很多的额外工作,因此,这一形式逐渐成为开放课程的主要形式。

在班集体中学习,学生彼此之间由于共同目的和共同活动集结在一起,可以互相观摩、启发、切磋、砥砺,学生可与教师及同学进行多向交流,互相影响,从而增加信息来源或教育影响源。同时,由于班级授课是师生在面对面的实际场景下进行教与学的活动,它不仅能比较全面地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技能和技巧,更重要的是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的教学艺术和情绪感染学生,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想象能力及学习热情等。

三、视频公开课引入高校课堂教学的具体策略

视频公开课引入课堂教学的方式,在国内刚刚起步,它结合了网络课程教学与实体课堂教学的共同优势,必将成为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模式。在分析两种教学模式优缺点的基础上,依据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律,结合实际教学的经验,笔者认为,要真正发挥这种混合教学模式的优势,必需注重以下几个环节。

(一)大力改革教师备课的内容与方式

视频公开课引入课堂教学是最近两年随着网络公开课的相继推出而提出的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较传统的课堂教学,它有效地把传统课堂与视频公开课的优势有机结合,在完善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上大有裨益,但对任课教师的备课要求也相应大大提高,意味着教师上课前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进行备课,具体来说,备课环节应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事先观看视频课程

要想使视频课程真正服务于课堂教学,教师首先要在授课前认真观看课程视频,把握视频课程的知识体系,形成整体印象,然后在视频引入课堂教学活动中才能做到运用自如,有的放矢。其次,教师在提前观看视频过程中要准确把握学生可能遇到的知识盲点,准备好必要的解读和阐释。第三,教师还要结合视频课程的内容充分了解学生的专业背景和课程学习所需的知识基础,以便照顾到绝大多数学生,保证教学的整体效果。

2、梳理重难点

如果把观看视频课比喻为“画龙”,那么掌握重难点无异于“点睛”之妙。如果上完了一堂课,学生对重难点依然模糊不清或者难以把握,他们会感受到学习行为的失败或者充满迷茫感,久而久之,便会对这种课堂教学形式丧失兴趣。视频公开课不像传统的实体课堂教学那样,教师与学生面对面授课,并借助于板书或者ppt展示,学生对课程重难点和主要脉络掌握得比较清楚。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观看视频,细心梳理重难点,授课过程中用板书或者ppt课件的形式给学生展示出来,以便学生对课程内容有整体把握,并利于课后复习消化知识点。

3、对引入的视频课程内容作必要补充

视频公开课固然展示的是国内外知名高校专家最优秀的精华,通过网络视频,我们得以分享大师的思考、学识和智慧。因其授课内容新颖前沿,授课者具有普遍的影响力,利于学生反复自主学习等因素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无疑具有较大的帮助,但不需要也不可能全盘“拿来主义”。要根据不同高校的具体状况和教育对象的不同,在遵循教学规律和主体性教学原则的基础上,因材施教,有取有舍。再者,名师授课固然有其独到之处,但实体课堂教学中的授课者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质疑和探究精神,对视频课程内容作必要的补充。譬如,对于知识点的呈现方式、教学组织与设计、必要的背景知识拓展、学生可能存在的困惑、课程知识的应用等,教师有必要补充扩展。这样,才能把视频公开课的内容与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经验有效融合,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4、设计作业和练习

教育心理学证明:学习必须获得信息的反馈,没有反馈的学习收效甚微,甚至无效;而反馈愈及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愈浓,学习效率就愈高。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共同活动的成效若能得到及时反馈,就能为进一步调整教与学提供便利。对学生来说,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可以很快地获得矫正性信息,进一步调整自己的学习。

纵观目前已经上线的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我们发现其中普遍缺少课堂和课后作业及练习,这不能不说是视频公开课的一大短板。课堂练习及课堂作业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是连接教与学、实现教学目标的纽带和桥梁,也是教学信息在师生间交流反馈的最重要途径。在设计学生练习前,教师要认真观看视频,梳理知识点,并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认识上的模糊点、薄弱点、易错点等,设计符合相应知识点层次要求的练习,突出教材的重点、难点。另外,教师还应做到对于布置的作业和练习,要规定完成时间,并在下一次上课前及时讲评反馈。

(二)授课过程中注重互动与讨论

1、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

在课程视频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能只让学生观看视频,自己袖手旁观或放任自流。譬如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适当的暂停提问,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笔记,授课教师自己的穿插讲解,对视频片段进行点评等。只有师生在沟通和交往中有效互动,才能彰显课堂教学巨大的生命活力,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得到有效的发挥,成为课堂的主体,课堂才会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合理预设课堂讨论

在课堂教学中,以小组或全班方式经常开展一些讨论,不但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实践证明,合理有效的讨论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学生通过讨论、争辩、思索,掌握的知识会更深刻、更准确,对问题的思考会更全面,对结论的表达会更系统、条理。尤其是视频公开课引入课堂教学的授课过程中,视频内容基本要占用一半的课堂教学时间,教师应该根据视频内容,预设课堂教学中需要讨论的主题,如某个不容易掌握的知识点、相关教学理论、主讲人的某个观点、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等。

(三)利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布置预习任务

无论视频公开课引入必修课或者选修课教学,一般很少依据现成的实体课堂教学大纲或者指定教材进行教学,尤其是公共选修课的视频教学引入过程中,因为学习对象的专业对象不同,造成学生的知识基础千差万别,要想保证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课前预习就显得十分必要。上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提出了“先行组织者”概念,他经过大量研究发现,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如果原有认知结构中缺少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上位观念,或原有观念不够清晰或巩固,则有必要设计一个先于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一个引导性材料,可能是某种理论、一个概念、一条定律或者一段拓展材料,构建一个使新旧知识发生联系的桥梁[6]。这些必备的“先行组织者”,都需要教师在课前认真观看视频的基础上,作为预习任务要求学生精心准备,比如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学习利用搜索引擎来搜索信息,告诉他们一些常用的、功能较强大的搜索引擎网站,象google, baidu等,以及教会他们如何才能有效地搜索到有价值信息的技巧和方法,遇到疑难问题时可以在某些专题的bbs论坛中发贴来寻求解诀办法等。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引发其积极思考,也是学习成功的关键一步,对学习效果影响极大。

(四)改变课程评价方式

为改变“一考定成绩”的状况,对于视频公开课引入课堂教学这种混合型教学模式的考核有必要进行大力改革。鉴于这种教学模式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在坚持终结性评价的基础上,更要重视过程性评价,将考核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采取“平时考核绩70%+期末考核绩30%”相结合的方式,避免学生单纯依靠期终突击投机取巧的方式通过考试的侥幸心理。平时考核绩注重考查学生全学期的学习状况,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发言、讨论、笔记、完成作业等。期末考核以课程论文形式呈现,注重综合考察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综合应用及体会。这种考核方式在考察学生智力的同时,也考察了学习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由此激发他们持久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完成各阶段的学习任务,以形成良好的学风。

(五)高校教务部门应出台相关的激励政策

管理心理学把激励看成是“持续激发动机的心理过程”。激励水平越高,完成目标的努力程度和满意度也越强,工作效能就越高;反之,激励水平越低,则缺乏完成组织目标的动机,工作效率也越低。从高校管理制度来看,激励政策也是一种教学投资,投资的回报便是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少数高校虽然已经做出了视频公开课引入课堂教学的大胆尝试,对教师教育教学产生了一定帮助,但效果不是特别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相应的推动和激励政策。笔者认为,要使视频公开课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积极效应,高校教育部门有必要出台相关激励政策。首先,给予授课教师多于正常工作量20-30%的课时奖励。视频公开课引入课堂教学这种全新的授课模式,需要任课教师付出更多的额外工作量,如备课、指导、答疑、组织讨论、检查课堂笔记、提供课外拓展资源等。其次,给予学生学习视频公开课相应学分。从目前情况来看,不少高校实施的是课程成绩与学分的双重管理,专业必修课的学分要求学生必须修满,选修课学分对于学生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但在实际操作中,为便于统一管理,很多高校只承认统一开课的学分,对于学生自主选择的视频公开课学习,其学分往往无法获得认可,大大降低了学生对于视频公开课的学习热情。再次,应给予视频公开课引入课堂教学改革的课程开出学院相应绩效奖励。高校的二级学院往往是教学管理的具体执行单位,对所属教师的专业水平、课程安排、教学硬件和学生需求有更多的了解,高校教务部门有必要出台奖励性政策,鼓励和激发二级学院以足够的热情投入到这一教学模式改革中去。

(六)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视频公开课学习要求

对于视频公开课引入课堂教学这一特殊教学模式,教师要做到开课之初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和考核要求,以便学生的学习有章可循、掌握正确的方法、准确把握学习内容,时时反省检查自己的学习状况,提高学习效率。具体要求如下。

1、时间:1-16周。利用业余时间提前观看视频课程。

2、听课:要求做听课记录。

(1)每听两讲,必须撰写一次听课记录,共计8次。

(2)听课记录包括两个部分:听课内容和我的收获(感晤),其中,“我的收获”应不少于300字,两部分合起来不少于400字。不能抄写视频中的课程简介,也禁止互相抄袭。

(3)听完课程所有内容后,要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小结,可以是总结自己的学习情况,也可以对课程做出评价。

3、听课记录用16开稿纸记载,装订整齐,注明院别、学号和日期,于16周之内交给各院小组长。

四、反思

近两年以来,视频公开课受到越来越多各界人士的欢迎,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改变学习方式起到了巨大作用,甚至有学者认为,有朝一日,视频课程将会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甚至于可以大大削减大学授课教师编制,大多学生完全可以通过网络形式自主学习。但在笔者看来,目前的视频课程虽然发展迅速,但远没有也不可能达到可以完全取代课堂教学的地步。原因之一是国内高校的视频课程体系基础还很薄弱,远未达到 MIT 的成熟程度,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其真正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与传统的实体课堂完全融合,道路依然很漫长。原因之二是中国高等教育体制几十年来虽然历经多次改革,其基本的教学形式依旧离不开课堂教学的主阵地,近百年的课堂教学发展已经形成某种历久弥新的内在生命力,它来自于现代中国教育几代开拓者卓越的学术、思想与人格魅力,至今仍活跃在当代中国优秀教师的言行举止中。只有在课堂教学的现场中,学生才可以亲切感受这种卓越的学术、思想与人格魅力。这一意义上讲,真正的问题绝不是视频课程能否超越已有的教育体制与课堂教学,掀起一场新的“ 教育革命”,而是如何借助这一新技术,探索进一步完善当代课堂教学的可能途径,激励更多学校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何促进高校资源社会共享、将视频公开课真正建设好,还需要多方努力。

Study of Strategy for Video Open-class Introducing into the University

Claasroom Teaching

Xing Yun

Abstract: Video open-class being on line one after another has broken knowledge barriers between university and promoted the sharing of resources betwee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 home and abroad.However, there are few universities introducing video open-class ingto classroom teaching, and giving full play to its unique advantages and efficient service in the classroom.Basing on analysis of the history of video open-class,this article pointed out the shortcomings of ou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video open-class, and put forward the concrete strategies for video open-class introducing into the university classroom teaching, such as teaching strategy, preparation strategy, learning guide strategy, curriculum evaluation reform, clear learning requirements, incentive policy.Keywords: Video open-class;claasroom teaching;sharing of resources;autonomic learning

参考文献:

[1]周勇,杨明秋.视频课程能否取代课堂教育[J].教师博览,2012(12)[2]郝春雷,邵军.高校精品课程建设误区[J].中国成人教育,.20109(15)[3]李孔文,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应用现状的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07)[4]卢盛忠,管理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第4版),2008年版

[5]刘颖,王向军等.国内高校视频公开课建设现状研究与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06)[6]冯忠良,伍新春等.教育心理学(第2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作者简介:邢云(1970~),男(汉),湖北荆门人,副教授,荆楚理工学院师范学院

联系地址:湖北省荆门荆门市象山大道33号

E-mail:xingwanghe@163.com Tel: ***

第二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怎样教好小学语文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三尺讲台成为学生开发智力的舞台;小小课桌造就祖国栋梁的平台;小小教科书,传授与启发学生成为无限思维、科学创举能力的天才;学校、操场、教室、课堂,引领孩子走向辉煌的未来。知识发展一日千里,一代新人茁壮成长,小学教育成为世人关注的重中之重。

语文教学正是体现和贯彻基础教育的黄金阶段,老师只有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思想,用严谨科学的态度进行备课并用于教学内容中,教学时始终贯穿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系统掌握各门课程,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使他们的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一、教师要让学生学习目的清楚、任务明确并能使压力转化为动力,使他们一丝不苟、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每堂语文课的教学环节必须要交代清楚,明确主题、内容、目的、意义,强调对所讲问题随堂提问,每堂课布置作业并按时检查、验收。

二、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科普知识,要做到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池水,重点、难点透讲、精讲,要讲到要害处,说到点子上,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增进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在日积月累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由“被学”到“主学”。学生通过朗读、认字、写字、明道理、思难题、解问题、背记等方法,大部分学过的,或没学过的一般性的课文会不问自会,许多学过的知识和尚未接受过的新知识也能不讲自通,倘若有不明白的问题,老师在作进一步讲解时,学生能聚精会神地听讲,达到老师品位高,学生有品位。在讲的过程中还要借助教具、道具、多媒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能使学生掌握、运用和制作常用的道具教具,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不要死记硬灌,要变“厌学”为“乐学”,变“死学”为“活学。

三、深挖道理,让学生明理,以理服人。道理明白了,解决问题便会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教师切忌照本宣科、原文、原字一成不变的传授模式,甚至连书本印刷错误的字句,也毫不改动的照读照搬到桌面上,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现实水平,采用因材施教、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制定切实可行,新型的教学方式。

四、学习的内容及时归纳整理,设计不同梯度的练习题。使学生明白课文主题、目标定义及概念要素,让学生会提问题,会反问,还要设想些为什么?该怎样?从文中发现了事物的什么规律?用这些规律怎样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由抽象思维到形象思维的发展过程,使认识与认知力不断提升。此环节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让学生自己说、自己做、去探究、去总结,达到明事理、懂道理,最终掌握内容主题。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互帮互学和自身能力,让学生知道,错在哪里,错的原因,以便纠正错误、克服不足、发扬成绩、再接再厉,这也体现能者为师,也为老师分担一点工作强度,老师腾出时间准备更多、更新、更好的教学内容。

总之,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深入研究,认真备课、努力教课、博览群书,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总结工作中的正反经验,积极出点子谋策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学生就会从课堂的紧张、压力、束缚、甚至恐惧等传统教学模式的圈子里解放出来,变为轻松、自主、自觉、主动地学习,学习势头自然是势不可挡,成绩自然像雨后春笋生机勃发、蒸蒸日上。

第三篇:优化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优化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什么是教学策略?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策略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下建立起来,是教师在研究教材、学生、教学环境、教学媒体等诸多因素下,有效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方法和途径。要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活化课堂教学过程,就必须改变教师的角色,改变学生的生活;呼唤教师成为课程的开发者、教学的研究者,教师要善于把新课程理念转变为教学实施的策略。在教材和教学组织形式确定的情况下,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是教学过程的核心。

一、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要研究教学方法首先要研究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结构和活动程序,它既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概括。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往往包括了五个要素:①理论基础;②教学目标;③操作程序;④实现条件;⑤评价。教学模式的重点是解决怎样教为主的模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操作程序往往最受重视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起主导作用,从而使学生主体作用与教师主导作用得以最优结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就迫使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校的特色、学科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优化选择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1.探究式:该模式突出学生自己探究知识,注重学生独立钻研,它遵循科学家探究未知领域知识的途径。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掌握知识。其教学程序为“创造情景——定向阅读——师生研讨——质疑点拨——反馈练习”。如必修2《人文地理》部分章节采用这种模式,学生是探索的主体,教师是“顾问”和“引路人”。

2、讨论式:该模式有教师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激发、引导学生讨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其程序为:“指导自学——提出问题——点拨小结——反馈练习”。如必修3《区域地理》和选修6《环境保护》部分章节采用这种模式,学生是讨论的主体,教师是问题的主要设计者,解决问题的引导者,学生的思维在讨论中体味到辨证。

3、尝试式:这种模式突出学生尝试,让学生在自觉训练中掌握知识,学会方法。其程序为“提出目标——自学教材——尝试练习——教师点拨——反馈练习”。如必修1《自然地理》部分章节采用这种模式,学生真正发挥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则指点迷津,学生在尝试中得到成功的喜悦。

4、情景式:这种模式突出教学情景的创设,通过各种手段创设自主学习的教学情景,让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其程序为“创设情景——组织学习——归纳小结——反馈练习”。如选修2《海洋地理》部分章节,通过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从而主动、独立地参与教学。

教学有模,教无定模,贵在得模,无模之模,是为佳模。在教育与教学中我们决不能总用一种模式去否定另一种模式,应寻找适合学生需求,有利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

二、教学方法要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校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具有充分的动力,主动学习,善于学习,学会创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夯实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只有课堂教学模式的多元化,才能引领教学方法的的多样化。教学方法要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理念呼唤新的教学方法,更呼唤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这就意味着学习方式的转变。

地理图表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地理教材中有丰富多彩、形态各异的景观图,有内容各异的专业地图,有反映综合数据的图表,教学中可依据图表的准确性、可读性和艺术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力图通过不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新的学习方式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例如,在城市功能分区和城市地域结构的教学时,课前教师要求学生围绕城市功能区的知识收集调查学校周边的环境,分析其交通、商业、机关等位置,绘制出社区的平面图。课中教师展示不同城市功能区的景观图,拓展学生的视野,讲解不同城市功能区的特征、形成原因,并要求学生展示介绍自绘的社区的平面图;同时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社区的主要街道平面图,让学生广泛讨论商业服务设施等的位置,更加符合学生的生活环境;最后,以一个社区拓展延伸到多个社区,形成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课后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查阅其他城市的能分区和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这样以点带面,完成城市功能分区和城市地域结构的教学任务。

学习方式的转变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优化了教学过程,更是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因此,我们在优化教学过程中不是设计教师如何教,而是更注重学生的学,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来学。由单一转向多样,由片面学习转向全面学习,让学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游中学、听中学、思中学、合中学,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让身体的更多器官参与学习,从而获得学习的乐趣,综合素质全面提升,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体现学生主体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体现自我的基础上,通过不同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动到主动,由个体到合作,由肤浅到深入,不断创设自主、合作、探索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引导学生在学习方式的转变中如何做,怎样做,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无法之法,是为佳法。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阶段性特征和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选择教学方式,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活化课堂教学过程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是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是情感完善的过程。因此,教师不能完全依据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案进行教学,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对预设的教学方案作富有成效的调整,即活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例如特级教师的教案随处可见,但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用它上好,原因就在此。那么,如何能“活化”课堂教学过程呢?我们可从多方面去研究,除了上面的活用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外,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略作探究。

(一)“活”用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凭借,课堂教学是以教材为载体来完成教学任务的。深入理解教材和独到处理教材是“活”的教学基础。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能“活”用教材呢?首先要正确深入理解教材,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紧扣并突出重点,以点带面,让学生掌握方法,使有限的的课堂时间发挥最大的效益;其次要选准突破口,从最易激发学生兴趣的地方切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取得最佳效果;三是基于学生反馈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组织到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感觉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四是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补充相关材料,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二)“活”用教学语言

活的教学语言(包括肢体语言)是机智的,它至少有三个功能:一是激励。教师应追求的是针对学生正确理解的肯定和赞誉,使不同的学生,回答了不同的问题得到的都是不同的而又切当的肯定,让学生把深入思考以期待得到教师独特的赞美作为一种学习的动力。二是引导。当学生出现理解错误时,教师运用恰当语言巧妙引导。三是熏陶。活的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课堂,是一个不断求善的课堂。当学生的语言不规范时,教师应利用专业述语恰当更正,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活的教学语言,像一束赏识学生的的灵光,充满关爱和呵护,它使学生明确前进的方向,渗透学习的策略,传递人文关怀。

(三)“活”用生成资源

所有的课堂教学,教师都有预先的设计,但在课堂上,有时会出现教师未所预见的情况,切当而巧妙地应用这些课堂上生成的资源,是教学中“活”的源泉。一是利用学生的理解幼稚。年级不同,或同一个班上学生的年龄以及思维发展状况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许是很幼稚的,教师可巧妙利用幼稚的答案,进行深化。二是利用学生的理解错误。课堂应该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其实课堂上有许多错误是学生思维的真实反映。课堂上遇见错误如果只是简单否定,既无法对出错的学生个体进行有效帮助,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如果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的激发其他同学以及出错的学生本人进 一步思考,会使课堂教学效果更为有效。三是利用学生的独到见解,独特的感受。在课堂上,教师应设置有让学生发表独到见解的环节,对学生表达发有道理的独特见解应充分肯定,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探究成功的喜悦。

总之,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活化课堂教学过程,必须围绕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使学生心智灵慧,成为一个会学习、会生活、会生存的独立之人、智慧之人。

第四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几点策略

有效教学,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方面获得协调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育实践者的不懈追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理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通俗地说,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的认识上,从不懂到懂、从不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佳的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一、深入解读教材

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课程改革数学教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解读教材成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解读教材即有效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以保障教学活动高效的开展。深入地解读教材要注意以下几点:(一)吃透新课程理念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观念随着新课标的诞生,已经逐渐淡出了教学阵地。《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程理念倡导“以生为本”的思想,就是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下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做到这这些,一定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观念不改变,相当于换汤不换药。

比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说的是这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内容有价值,二是学习方式有价值。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如听一位老师上的“同底数幂乘法”,这个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中经常碰到的。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思考、讨论、交流找出规律,运用规律进进行计算的同时感悟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和乐趣。(二)领会教材意图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能认为让教材再现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态度、能力的过程之中。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我们都晓得“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孩子喜欢哪个老师就会对该老师上的课青睐有加。现代教育家认为,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师生关系基础上,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所以,师生关系的和谐,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能让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一)充分了解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充分了解学生,对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可以避免课堂教学中教与学脱节的现象;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可以引起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共鸣;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1.备课从了解学生入手

备课从了解学生入手,有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有利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利于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有效地解决教学难点。学习不是学生被动的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在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知识的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在教学前对学生摸摸底,针对其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知识结构的建构与重组可以使教学事半功倍。要想深入了解学生一定要与他们建立互动的关系。经过笔者实践:学生在课外活动的状态下谈话效果较好。因为学生认为老师在和他聊天,心情比较放松,容易畅所欲言,能顺利得到老师想要的答案。如果说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还有所保留的话,那在家里肯定是赤露敞开的。因此,家访可以帮助老师更完整、全面的了解学生,建立起老师、孩子和家长的友好关系。

2.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传统的教学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现代的教学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捕捉学生的眼神、表情、动作等。学生在课堂上想什么、说什么、探索到什么、体验到什么等成了课堂评价的重点。让学生自己独立地做书上的练习。在老师留给他们的广阔的活动空间中,孩子们自己发现了多余的条件,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设想当时如果对贸然出现的声音立即批评,不仅使那位学生的思维停顿,连其他孩子的学习热情都会受到影响。蔡林森说:“概念、定律、道理由教师嘴里讲出来就不值钱了,一定要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

(二)营造民主化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对教育评价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视,课堂效率的提高与它有 密切的正相关。和谐的教学评价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有成就感,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在课堂上我们都会使用评价。从评价主体上看,分为师生、生生、生师;从评价手段上看有口头语言和称赞的目光、亲切的微笑等体态语言。如“你的想法很独特,大家可以来讨论一下。”假如学生提出的问题果真有价值,老师应该马上肯定:“你的问题很有价值,老师很重视。”条件许可的话,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来探讨。有效的评价既能指明优缺点,又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力量。有时,我们会在课堂上听到“好的”、“不错”类似这样的评价。对教师来说简单了,可对于学生而言缺乏针对性,甚至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学习主动性减弱。为了引导学生评价他人,有些老师会说:“你认为他说的怎样?”„„我认为学生的自我评价环节在课堂中比较单薄,老师可以让它厚实一些。如“你对自己的发现怎样评价?”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掌握自我评价的方法。从而对自己在知识与技能、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足及时发现并做出不断的调整。

三、正确处理问题的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任何学生在走进课堂 之前,都不是一张白纸。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每个人的领受是不同的,学习者在认知、解释和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也是教师们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但是,在课堂教学中也经常出现低效的、重复的提问,以问代讲的形成满堂问现象还经常见到。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所以,我们要尽量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减少问题的量,努力提高问题的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小组合作的有效性。有效地小组合作必须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有主动参与的热情;二是小组成员中共同参与、共同发展、参与面广;三是合作效果的延展性明显。学生能从合作中学会学习、养成习惯、提升思维等这才有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教《分式方程的应用》学生四人小组自主分工:一是读题,二是写出算式,三是说出解题思路。四是作出评价。在反馈过程中,学生自己能做出优势互补的合理的安排。小组合作的实效性得以彰显,使大家都得到了锻炼并发挥了自身的长处。

(三)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教师激励性评价的有效性。教学中,教师应不断给每一位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成绩,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实施有针对性的分层评价。如:“你的思维真活跃,能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你能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真不错。“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喜悦,增添面对挫折、失败的勇气,从而激发更强烈更主动的学习欲望。当然,偶尔的批评错误,及时纠正也是应该的。

(四)数学课堂教学中注重数学教学与生活结合的有效性。书本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学生在把从书本上学得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时,肯定会产生一些疑问,从而把数学学习从书本拓展到了生活中。如:利润问题,上网收费问题,联系身边的例子给学生讲课会使他们更容易接受,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在教学中,除了诱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外,更重要的是把科学的思维方法纳入到学生的认识结构中去,使学生产生更广泛的迁移,多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能力。学习“完全平方公式”、“平方差公式”学生自己利用已有知识(多项式乘以多项式)计算,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而不是教师包办代替,讲解灌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综上所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要研究的方面还很多,但最关键的还是教师,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水平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要坚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堂数学课。

第五篇:《实验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实验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中期评估报告

淮阴区西宋集镇中心小学

姚士敏

《实验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是课题组在2009年7月申报的江苏省中小学实验教学研究课题,于2009年9月立项,2009年9月召开了课题组全体成员会议,正式起动课题的研究,2009年10月开题。课题组成员经过两年多的课题研究,按照实施方案的既定内容步骤,全面开展各方面工作。现作如下中期汇报: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研究内容:

1、对已有的课堂教学策略内容进行重组,验证其建构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苏教版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科学各实验教材中较早将实验课堂教学策略设置为一个模块进行研究的,它可对传统课堂教学策略进行反思性研究。

2、进行关于传统实验课堂教学策略与新的课堂教学策略的差异性的分析与研究,走出一条贴近时代要求、更为科学的实验课堂教学新途径。

3、研究实验课堂教学的特点、功能。包括(1)学生主体探究活动的特点;

(2)教师实验课堂教学中引导拓展延伸的功能。(3)师生评价部分的特点和功能。

4、对于现有实验课堂教学策略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系的研究。研究重点:

在对实验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中,如何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研究难点:

在优化实验课堂教学策略的同时,如何全面提升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素养。

研究目标:

1、将我区区域内有效的教学资源引入小学科学教学。

2、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科学分析我区学生的科学学习基础。(2)探究科学有效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策略。

(3)对传统实验课堂教学策略与新的课堂教学策略的差异性进行分析与研究,走出一条贴近时代要求、更为科学的实验课堂教学新途径。

(4)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关注学生需求,把课堂建设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3、提高教师的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实验课堂教学是学校科学教育的主阵地,只有有效提高实验课堂教学效益,才能促进学生科学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在转向素质教育的探索中,在不断探索实验课堂教学策略的途径中,才能使我们全景的去整体认知与把握教材。探索农村小学科学教育的实践新途径,改进科学教育工作的方法,增强小学科学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校科学教育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强化科学教育研究效果。通过“实验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探索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途径,改进实验课堂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在课题研究中提高研究者自身素养。从思考探索逐渐走向实践探索,在多方位、多途径的了解、搜索、甄别中,促进自身研究能力的提高。通过研究,进一步促进科学教育、创新教育和学生科学能力素养的提高。从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三、主要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收集、分析和整理有关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方面的教育理论,通过学习和研究,形成对提高科学课堂教学实效的理性认识。

(二)行动研究法:由教师协同合作,在课堂教学中边实践边研究,进行教学反思和行为矫正,逐步解决影响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具体问题。

(三)个案研究法:在大量课堂教学实践基础上,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科学课堂教学个案(比较成功的或遇到问题较多的),取得经验教训,验证理性认识,为行动研究提供可借鉴的案例。

(四)经验总结法:根据课堂教学的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概括这些事实,揭示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继而形成相关的结论,并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验证、反思和完善,从而形成具有借鉴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五)调查研究法:对于区域内的课程资源,开展调查研究。研究过程与常规教学、日常教研、教师培训结为一体,主要以三种培训推进研究:一是“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的培训,主要采用课例分析、专家引领、行动研究的方法进行;二是“研究措施与实施策略”的培训,主要采用理解观摩、经验交流、骨干示范的方法进行;三是“效果测量、数据分析与结论形成”的培训,主要采用个案点评,启发带动,以点促面的方法进行。

四、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

该课题的研究,是在现代化教育思想理念指导下,以新课程为标准,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方法与策略,系统地进行与 科学课堂教学相关教育观念、教学指导、方式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多种教学策略的实施途径。

1、对课题组教师提出新要求

在课程改革新形势下,我们要求教师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技能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心态,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反思。努力适应新的变革,发挥自身特长才能,让自己具备新的能力和工作方式。教师之间要更加紧密地合作。对课题组成员布置学习任务,让他们分头从书籍、网上搜集相关材料。并集中进行学习研讨。弄清楚什么是教学策略,以及与其相关概念的涵义,相关理论都有哪些。了解目前国内外教学策略的研究现状、评述、取得的成果有哪那些。知道科学学科在教学策略的研究上,已取得了哪些成果?还存在哪些问题?我们最终的学习目的是对本课题进行定位,从而确定我们研究的入手处和着眼点在哪。

2、对课题研究方法的进一步确定

课题组进行“定时间定地点”的课题研讨会。研究的内容包括:目标的确立、方法的选择、教学的设计、课后的分析、调查与反馈、策略的建立等。采用的几种研究方法如下:

(1)文献研究法:在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和进行过程中,经常使用此方法。通过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在已有成果基础上,提出各个成员自己的研究方案。

(2)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教师、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分为访谈法和问卷法。前测重在对个人意见、态度、兴趣的调查,后测重 在对教学效果、师生反馈的调查。

(3)实验研究法:要求有明确的实验目的进行试验设计,实验过程中搜集相关信息和数据,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总结归纳,得出结果,验证假设。为体现教育公平性,我们不采取横向对比实验,而选用纵向对比实验。

(4)行动研究法:简单说就是在教学中开展研究,在研究中深化教学。行动研究法是我们采取的最主要的研究方法。每位成员都参与到整个过程中来,近期间,课题组完成了十余节次的研究课,特别是对我校课题组成员宗全全老师《谁先迎来黎明》一课,从目标的确定,重难点的定位,课件的制作,教学过程的反复推敲,集课题组成员众人智慧。最终确定以该方案参加淮安市科学优课竞赛,经过大家努力,宗全全老师取得市一等奖好成绩。并参加省优课竞赛,也再次获得殊荣。

课堂,是展示教师实施教育的舞台;教学,是教师专业活动的主要形式。教学策略的研究离不开课堂教学。

3、强化研讨课新思维,探寻课堂教学新途径

(1)强化创设宽松教学环境。安全的心理、自由的心情、愉悦的状态,这种良好的学习环境要靠教师的创设来实现。(2)强化合作学习。新课程将课堂教学看作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这种互动不应是走形式的,要从效率、效益、效果的角度来设计与实施,我们称之为有效互动。(3)强化思维训练。思维训练要全面。以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为主的小学生要从具体可见、可听、可摸入手,逐步锻炼逻辑思维、发散思维,从而形成多维型的思维方式,尤其要有意识地培养发散思维。(4)强化探究 性学习。进行科学探究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基本过程包括六要素: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 设计实验--实验与观察 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4、在研究中作手提炼教学新策略

在各种研究课、研讨课中,在不同形式的多种交流研讨活动里,我们正探寻实验课堂教学更为有效的策略:如“互动移位合作的探究性”教学策略等(该策略强调师生灵活互动,善于在课堂教学中换位变换角色的合作学习形式)。这些策略虽然还在探讨论证之中,还不够成熟,但我们相信通过今后一段时间的继续努力,一定会有更好更理想的收获。

五、研究成果

论文:

1、宗全全的《如何避免科学探究活动的失控》,获得国家级二等奖;

2、宗全全《浅谈科学学具结构的严密性》获市一等奖,并发表于《新课程》2011年9月刊上;

3、姚士敏《浅谈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的互补互扬》获省一等奖

4、苗雨林《提高农村小学科学教学实效性》获省二等奖

5、姚克军《如何让科学探究活动更精彩》获省三等奖

6、杨 婧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的有效策略》获省三等奖

7、刘远东《探索课堂教学的策略优化,提高学生科学技能》获省二等奖

课堂教学:

1、宗全全在淮安市繁荣小学上课题为《谁先迎来黎明》的科学观摩课;

2、宗全全执教的《日食和月食》在“领航杯”2011年淮安市信息化教学能手比赛(农村组)获一等奖;

3、宗全全获区“领航杯”信息化教学能手比赛(农村组)一等奖;

4、宗全全送教《谁先迎来黎明》到三树小学获好评。教学基本功竞赛:

1、宗全全老师获市教学能手竞赛一等奖;

2、宗全全老师代表淮安市到连云港参加省教学能手比赛获省一等奖;

六、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本课题研究中各课题组成员积极认真开展各项课题研究工作,但是究其实际情况还存在如下问题:

1、学校科学学科的专业教师数额严重不足,现任该学科教师均为兼职教师,几乎都担任语文、数学、英语等各主科。对于本课题研究的精力和时间保证较有影响。

2、学校科学实验器材设备虽然时有补充配备,但没有按学生数、班级数、教师数等足额配置,还是有所欠缺。这对科学实验课教学也有一定的影响。

3、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科学学科重视程度不一,也负面带动了学生及学生家长甚至社会对科学学科的偏见。如抽考、期末考、学生毕业考等经常不纳入科学学科考试。

4、各级教育机构对科学学科的专业培训应尽量向农村倾斜些。因为教师也是只有见多才能识广,更何况我们这里是农村偏远地区。经常的学习培训对于教师驾驭科学学科课堂教学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课题 研究能力等也会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七、下阶段的主要工作

1、对前一阶段的研究进行阶段性总结,对前期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同时进行研究思路的调整、修改和完善。根据研究情况,及时改变课题研究策略。

2、继续进行实验研究,注意收集资料,开展说课、讲课、研讨课、交流课、总结和反思等活动。

3、进行实验总结

(1)收集、整理课题信息和材料。(2)总结实验课题结果,进行评价分析。(3)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4)展示工作业绩,汇编课题成果。(5)召开结题汇报会,进行成果签定。主要措施:

1、进一步加强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学习。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在课题研究实践中不断研究、反思。努力适应新的变革,发挥自身特长才能,让自己具备新的课题研究能力。

2、进一步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课与研讨课,积极组织教师研讨、交流、评析,提高教师认识及其理论水平和自身素养。

3、进一步上好课题实验课,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要求做好课前准备、课中实施、课后反思交流等活动,对实验课的个案进行分析研究,并加以总结。

4、进一步加强对课题研究的管理,激发课题研究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研究的效率和质量,结合学校的管理制度,制定合理的奖励办法,并细化到平常研究的每一个环节中。

5、加强合作,发扬团队精神,科学协调各方力量,汇集各方资源,确保课题研究成功。

下载视频公开课引入高校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视频公开课引入高校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校英语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研究

    高校英语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一直以来,在英语语言运用中,口语的交际能力都是主要的应用能力之一,对此,本文就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和一些要求、影响英......

    小学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英语在国际地位上显得日益重要,然而小学英语是教育的基础阶段,尤其是有效的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策略对培养英语口语的......

    大学课堂引入

    大学课堂引入“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法”的思考 摘 要: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法是指将教学对象划分为学术小组,就所学知识涉及的社会热点和学术热点问题进行介绍与讨论,以扩大学生的......

    《课堂互动教学策略实证研究》方案

    《课堂互动教学策略实证研究》方案 泉州第十一中学 罗型芳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现实背景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获得知识和能......

    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开展,我国的教育教学体系也逐渐摒弃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手段,而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也逐渐引入了创意教学,创意教学可以帮......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摘 要:高效课堂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使教学效果以及教学效率能够得到明显的提升,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工作。在新课......

    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

    《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 开题报告 xx中心学校 xx 一、课题的提出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清水学校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清水学校有效课堂教学研究策略今学期以来,教育局强力推进“有效课堂教学活动”。下发了有效课堂教学实施方案,已经进行了十五次调研视导,在5月29日聘请了柏成刚教授做了高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