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蓝瓶子实验教学设计
《蓝瓶子》实验教学设计
一、学习任务分析
本实验节选自高中化学苏教版《实验化学》专题4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课题1的拓展课题4-1,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亚甲基蓝的变色原理、实验过程与操作、不同因素对实验快慢的影响等。教材对于本节课的安排科学合理,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氧化还原反应,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此外,学习本课内容是对硫代硫酸钠与酸反应的影响因素这一个实验中知识点的巩固和延伸,能提升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分析能力,有助于后面各种实验的学习,所以本节课在整个实验化学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学习者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高中二年级学生,从知识起点分析,该阶段的学生已经在必修一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对氧化还原的过程有一定的了解,而且他们在化学反应原理这一本书中也已经学习了化学反应平衡及平衡的影响因素,这为本次实验原理的理解和影响因素的实验探究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从实验操作方面分析,高二阶段的学生已经对基本的实验方法已经全部掌握,在学习时能做到知识迁移,举一反三。但是,虽然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硫代硫酸钠与酸反应的影响因素,但学生对实验方法的掌握可能不牢,难以把实验现象与实验原理对应起来,不能很好解释不同因素对溶液颜色变化的快慢影响。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简要说出亚甲基蓝的变色原理、蓝瓶子实验的原理及现象;
2.知道溶液碱性强弱、葡萄糖加入量、溶液温度等因素对溶液颜色变化产生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掌握控制变量法的要领,尝试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得出准确的实验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蓝瓶子”趣味实验,体验化学学习的趣味性;
2.通过控制变量法实验的学习,形成“实验条件的改变可能对实验结果造成改变”的改变,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以严谨态度对待实验。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蓝瓶子的实验原理、探究蓝瓶子颜色变化快慢的因素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探究“蓝瓶子”颜色变化快慢的因素
五、教学准备
教材、多媒体课件、实验仪器和药品(仪器:托盘天平、烧杯、温度计、锥形瓶、试管、橡皮塞、酒精灯、量筒、秒表;药品:亚甲基蓝、葡萄糖、NaOH)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设疑导入
【导入】老师展示一个瓶子,里面有蓝色溶液,震荡、静置。
【老师】你们说这瓶中的物质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上述变化?请同学们阅读书本47页内容。
(二)层层递进,了解原理
【实验】将葡萄糖的碱性溶液放在锥形瓶中,滴加亚甲基蓝指示剂,塞上瓶塞,溶液呈蓝色;静置一段时间,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现象】由于亚甲基蓝被葡萄糖还原转化为还原型,溶液褪色;振荡后,溶液上方的氧气进入溶液,亚甲基蓝又转化为氧化型,溶液又呈蓝色。在振荡与静置之间,溶液中的氧气的量发生变化,溶液的颜色也随之变化,直至溶液中的葡萄糖或瓶中的氧气被耗尽。
【陈述】实验原理的总结:亚甲基蓝是一种氧化还原指示剂,其氧化型呈蓝色,还原型呈无色。
氧化型(蓝色)+ ne-
还原型(无色)。
【老师】蓝瓶子实验,从原理来看,亚甲基蓝的氧化还原是一个可逆反应。【过渡】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过了化学平衡及其影响因素,请大家尝试说出影响蓝瓶子实验的因素?
【老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硫代硫酸钠与酸反应的影响因素及实验探究,利用知识迁移,参照该反应的设计思路设计本实验。
(三)实验探索,设计方案
【老师】大家的想法都很好,接下来就把时间交给大家,改变溶液的碱性强弱、葡萄糖的加入量、溶液温度等因素,4人以小组,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老师】对各组的实验方案进行点评,给出一个标准方案,以小组形式进行实验,得出实验结论。【实验一】溶液碱性强弱的影响
在100ml水中加入2g葡萄糖配制成溶液(两份)并放置在锥形瓶中,标记1、2,滴加8~10d亚甲基蓝指示剂(蓝色),振荡至混合液呈现蓝色。室温下操作,在1号中加入2mL30%的NaOH溶液,塞上瓶塞,静置开始计时(从静置开始到溶液褪色)记为t1,振荡,直到溶液又变为蓝色,变色完后再静置,测t2,以此类推测得t3。2号实验的操作方法都参照以上的内容进行,并记录实验数据。【实验二】葡萄糖加入量的影响
在100ml水中分别加入2g、2.5g葡萄糖配制成溶液(两份)并放置在锥形瓶中,标记1、2,滴加8~10d亚甲基蓝指示剂(蓝色),振荡至混合液呈现蓝色。室温下操作,1号塞上瓶塞,静置开始计时(从静置开始到溶液褪色)记为t1,振荡,直到溶液又变为蓝色,变色完后再静置,测t2,以此类推测得t3。2号实验的操作方法都参照以上的内容进行,并记录实验数据。【实验三】溶液温度的影响
在100ml水中加入2g葡萄糖配制成溶液(两份)并放置在锥形瓶中,标记1、2,滴加8~10d亚甲基蓝指示剂(蓝色),振荡至混合液呈现蓝色。1号(室温下操作)塞上瓶塞,静置开始计时(从静置开始到溶液褪色)记为t1,振荡,直到溶液又变为蓝色,变色完后再静置,测t2,以此类推测得t3。2号(室温+10)实验的操作方法都参照以上的内容进行,并记录实验数据。【教师】请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实验成果,老师进行点评。
(四)课堂升华、总结反思
【老师】作总结:蓝瓶子实验的实验原理(可逆反应),温度、碱性强弱、葡萄糖的加入量对实验颜色变化快慢的影响
七、板书设计
蓝瓶子实验
一、反应原理
氧化型(蓝色)+ ne-
二、影响因素 1.溶液碱性的强弱:
还原型(无色)2.葡萄糖的加入量: 3.溶液的温度:
八、形成性练习
简述蓝瓶子实验的实验设计思路。
第二篇:蓝瓶子KTV治安管理制度
晋安区蓝瓶子音乐吧
蓝瓶子KTV治安管理制度
为了进一步落实做好场所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确保场所安全生产工作,和国家、集体、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防止事故发生,特制定以下制度。
一、建立安全保障领导小组,并把此项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做到有活动、有检查、有记录。
二、场所与晋安区治安分局及新店派出所保持紧密联系,如有黄、赌、毒,以及打架斗殴事件,及时与治安部门、派出所联系,及时处理。
三、场所部人员要带头学法懂法,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法政法规,并开展群众性的法制教育,提高项目部人员和施工人员的法制意思,做到遵纪守法,见义勇为的好公民。
四、场所定期开展法制教育、防盗、防火、防破坏防治安灾害事故教育、反恐教育,动员和依靠广大人员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五、加强人员的动态管理。对在职人员进行实名登记,每月至少进行一次摸底盘查,做好人员进出名册登记,及时更新。
六、任何个人严禁存放或私藏枪支、弹药、刀具、剧毒和放射性等各种危险品。
七、严禁打架、斗殴和行窃,严禁从事聚众赌博、吸食贩卖毒品、卖淫、嫖娼、传播反动、邪教书刊和材料、诈骗、非法集会等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八、场所设立保安,做到每班都有人员值班,严格执行治安部门下发的制度。
晋安区蓝瓶子音乐吧
九、健全消防防火制度,办公区、公共区、包厢配备足够灭火器,定期对消防进行检查,做到三懂四会(三懂:
1、懂场所的火灾危险性
2、懂预防火灾的措施
3、懂扑救火灾的方法 四会:
1、会打119报警
2、会使用灭火器材扑救初期火灾
3、会组织人员安全疏散
4、会开展日常消防安全教育)。
十、调查处理化解矛盾纠纷。建立健全调解组织,及时排查调处场所内部及其与周边矛盾纠纷,落实源头治理措施,着力解决影响场地稳定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十一、做好劳务费用支付并监督财务做好工资结算工作,强化人员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及时排查化解矛盾,防止治安或群体性事件发生。做好员工的宣传教育,禁止外出参与非法活动。
晋安区蓝瓶子音乐吧
2018年8月27日星期一
第三篇:实验教学设计
设计并制作生态瓶
教材分析:设计并制作生态瓶是“生态系统”这一节中的一个活动设计,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并制作生态瓶,并且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验设计和独立操作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
2、能力目标:通过设计并制作生态瓶,来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和独
立操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了解生态保护的紧迫
性,认识到提高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设计一个生态瓶建立方案。
教学难点: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学准备: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教学方法:设计实验教学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情境:
教师展示一张池塘图,引导学生讨论池塘中的生物关系:
(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4)动物为植物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5)我们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 教师概括: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那么我们自己可以尝试设计和制作一个简单的生态瓶,来观察这个封闭系统中的动植物的生存状况。
二、设计生态瓶:
教师讲述:介绍并板书实验原理、材料器具 学生讨论: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
问题提示:小生态瓶的设计要求有哪些?小生态瓶的制作方法?对照实验如何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 学生设计方案展示: 优秀设计方案:
一、小生态瓶的设计要求
1、生态瓶制成后, 形成的生态系统必须是封闭的。
2、生态瓶中投放的几种生物, 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 必须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能使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
3、生态瓶的材料必须透明, 可以让里面的生物得到阳光, 并便于观察。
4、生态瓶宜小不宜大, 瓶中的水量应占其容积的4/5,要留出一定的空间, 储备一定量的空气。
5、小生态瓶的采光, 以较强的散射光为好, 不能采用强烈的直射光, 否则瓶内水温过高, 会导致水生植物死亡。
二、小生态瓶的制作方法
1、材料用具:水草(如茨藻)、水生小动物(如椎实螺、环棱螺)、水、砂子、玻璃瓶(如标本瓶、大试管或医用葡萄糖注射液瓶)、凡士林。
2、方法步骤
(1)瓶子处理:洗净标本瓶, 并用开水烫一下瓶子和瓶盖。
(2)放砂注水:往瓶中放入1cm 厚的砂子, 再加水至瓶子容积的4/5。(3)投放生物:待瓶内水澄清后, 放入水草和水生动物。(4)加盖封口:瓶子加盖, 并在瓶盖周围涂上凡士林。(5)粘贴标签:在瓶上贴标签, 注明制作日期、制作者姓名。
(6)放臵瓶子:将制作好的小生态瓶, 放于阳面窗台上(以后不要再随意移动其位臵)。
三、对照实验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要受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为了 2 探索人工模拟的微型池塘生态系统的最佳组成, 使其维持较长时间的稳定性, 可以多设计几组对照实验, 每个对照实验中, 只变动其中一种因素, 例如:
注: 表中光照栏“+ ”代表阳面, 为可见散射光照射;“-”代表阴面, 为背光处。
如果欲探索哪种小螺对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更为重要, 则又可增加一倍的实验组合。即前14组为椎实螺, 新增加的14组为环棱螺。
四、观察
1、每天观察1次, 并做好记录。
2、判别水草和小螺存活的标准。水草绿色为生活状态;发黄、变黑, 而且柔软下沉,即为死亡。小螺外壳灰绿, 能运动, 为生活状态;外壳变白, 而且浮起, 即为死亡。
五、说明
在放有河水的封闭生态系统中, 除了有投入的水草和小螺外, 河水中还有 单胞藻、原生动物和其他微生物, 而且水中还溶解有各种矿质元素, 这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但也是一个营养结构极为简单的生态系统。投入的椎实螺, 用腹足爬行瓶壁, 以齿舌刮取瓶壁上生长的绿藻为食。环棱螺为杂食。
六、实验结果分析
实验结束之后, 应对结果作出分析。分析实验成败的原因;分析小生态瓶中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如果设计多组实验, 则应进行结果比较, 找出最佳设计方案。板书设计:
设计并制作生态瓶
一、实验原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其结构与功能发展协调的重要标志。生态系统的稳定程序,则取决于它的物种组成、营养结构和非生物因素之间的协调关系。设计和制作一种模拟淡水生态系统或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瓶,观察这个封闭的微型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的生存状况,有助于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理
二、材料器具:带有螺旋盖的罐头瓶或可乐等饮料的塑料瓶,一个简单的淡水生态系统或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成分。
第四篇:实验教学设计
实验活动6 酸、碱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的第十单元《实验活动6 酸、碱的化学性质》,本堂课主要是为了加深对酸和碱的主要性质的认识,并通过实验能够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酸碱的性质之后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以下这些知识
1、常见的酸和碱的基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酸碱指示剂
3、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因此对酸和碱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是在以上基础上,通过实验由现象到本质,进一步探究酸碱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加深对酸和碱的主要性质的认识,2通过实验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到学有所用的快乐。
四、重难点
重点:加深对酸碱的性质的认识难点:提高学生的动手观察总结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六、教学过程
实验用品:试管 药匙 玻璃棒 点滴板 稀盐酸溶液 稀硫酸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氢氧化钙溶液 硫酸铜溶液 氢氧化钙粉末 石蕊溶液 酚酞溶液 石棉网 生锈的铁钉
一、创设情景:
展示两瓶无色液体(一瓶是酸,一瓶是碱)你将如何鉴别它们呢? 学生答:·········
注意:纠正学生语言的描述回顾:酸碱的化学性质
二、引入
下面我们一起动手实验验证它们之间的反应,实验活动1:酸碱和指示剂的反应 多媒体展示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①稀盐酸、稀硫酸中液体变为红色,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中液体变为蓝色。
②稀盐酸、稀硫酸中液体不变色,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中液体变为红色。实验结论:酸性溶液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蓝,使无色酚酞变红色
实验活动2:生锈的铁钉和稀盐酸的反应
实验现象:①铁锈消失,铁钉变亮,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 ②铁钉表面有气泡产生
6HCl+Fe2O3==2FeCl3+3H2OFe + 2HCl == FeCl2+H2↑
实验结论:稀盐酸可以和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也可以和某些金属反应 实验活动3氢氧化钠和硫酸铜的反应
实验现象:①出现蓝色絮状沉淀,溶液变无色②沉淀溶解,溶液呈蓝绿色
实验结论: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蓝色沉淀,氢氧化铜不溶于水,但可以溶于盐酸。实验活动4氢氧化钠和稀盐酸的反应
实验现象:①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②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蒸发皿底部出现少量白色固体。
实验结论:氢氧化钠可以和稀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 实验活动5 氢氧化钙和稀盐酸的反应
实验现象:①试管中出现白色浑浊溶液②溶液变为红色; ③试管中仍是红色浑浊溶液。④红色浑浊溶液变成无色澄清溶液。实验结论:①氢氧化钙微溶于水②氢氧化钙溶液遇酚酞变为红色 ③氢氧化钙可以和盐酸发生中和反应。
三、课堂小结
1.结论:石蕊溶液遇酸溶液变成红色,遇碱溶液变成蓝色; 酚酞溶液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2.原理:Fe2O3+6HCl=2FeCl3+3H2O;Fe+2HCl=FeCl2+H2↑
3.原理:2NaOH+CuSO4=Cu(OH)2↓+Na2SO4;Cu(OH)2+2HCl=CuCl2+2H2O 4.原理:NaOH+HCl=NaCl+H2O 5.原理:Ca(OH)2+2HCl=CaCl2+2H2O
四、课堂练习
请选择适当的化学式填写在横线上。(1)2KOH+H2SO4====_________+2H2O(2)2NH3·H2O+H2SO4====_________+2H2O(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aNO3+H2O(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aCl2+2H2O
第五篇:过滤实验教学设计
过滤实验教学设计
实验员
周灯学
教学目的:知识目标: 1.了解过滤的原理
2.了解过滤主要操作步骤和适用范围
能力目标:1.学习过滤操作
2.分析过滤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粗盐提纯实验操作渗透科学素质和实事求是精神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体验实验过程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利用过滤分离混合物的原理。教学难点:过滤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及步骤。教学过程:引言:
复习:什么叫纯净物?什么叫混合物?
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我们所接触到的物质很多是混合物,如河水,江水,自来水,粗盐水,石油等,为了适应各种不同需要,常常要将这些混合物中的几种物质分开,得到较纯净的物质,这就叫对混合物的分离。其原理就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份物质性质的差异,将混合物中各组份转换为不同的状态而分离开来。
对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很多,我们课本上主要讲到了两个,过滤与蒸发结晶,本节首先学习过滤方法分离混合物。
说到过滤,其实大家并不陌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过滤的方法为我们生活服务。例如家里制作豆腐时,用纱布将豆腐与豆浆水分开;煮饺子时,用沙漏勺子将煮熟饺子与汤分开;熬中药时,用一块布将药渣与药水分开;打鱼时,用渔网将鱼与水分开,再如卫生间里设有地漏盖子,将固体垃圾与水分开等等。从这些可以看出,什么是过滤?过滤的原理是什么?
1.定义:过滤就是将液体中不溶性固体物质与液体彻底分离的一种方法。2.原理:过滤时,液体穿过滤纸上的小孔下来,而不能穿过小孔的固体物质就留在滤纸上,从而实现了对不溶性固体物质与液体彻底的分离。
这个实验需要哪些实验仪器呢?
3.铁架台(带铁圈的)、烧杯、玻璃棒、漏斗 下面大家就看看我过滤粗盐水的演示实验。
大家在观看过程中,注意实验步骤和实验注意事项。
4.步骤:①制作过滤器
注意:A、滤纸紧贴漏斗内壁,润湿,中间不留有气泡_加快过滤速度
B、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_防止滤纸破损 ②架漏斗
C、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_防液体溅出 ③过滤液体
D、烧杯紧靠玻璃棒_防液体溅出
思考:玻璃棒作用:引流 E、漏斗内液面低于滤纸边缘_防过滤不充分 F、玻璃棒下端紧靠三层滤纸一边_防弄破滤纸 小结:简称:“一贴二低三靠”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并观看了过滤实验,给大家留下几个问题回去思考。
1.经过一次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怎么办? 2.经过两次过滤后,仍然浑浊,分析可能原因?
3.通过过滤,能将食盐与沙子分离吗?食盐与蔗糖呢?
教学反思:
1、精心设计、材料准备好才能上好一节实验课。
2、创设情境,联系生活经验引入本课题。
3、规范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障。
4、尊重事实,培养学生科学求知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