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探究摩擦力教学设计
《科学探究:摩擦力》 教学设计
李琼华
教材分析
本节是科学探究课。教材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同时,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其中还编入磁悬浮列车、气垫船等与现代科技联系很密切的内容,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我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和学生的操作来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收集分析操作中的事实后再猜想假设,避免胡乱猜想。为了加强这节课的探究性,体现课改精神。我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猜想分成实验小组,分别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其中一个因素。由学生讨论确定研究方法,设计实验来验证由经验得出的假设。为学生提供器材,小组合作收集证据,再请完成得好的小组,面向全班学生演示,交流自己的结论,全体同学归纳总结,教师再对结论强调板书。最后结合生活中实际现象,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体现出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学习理念。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2.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3.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技能性目标
1.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2.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情感性目标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地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与老教材的课程目标相比,它更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2.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探究的乐趣,增强学生与同伴协同,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和接触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的压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难点
学会猜想与假设,认识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教具准备
一盒玻璃球、一只纸杯、一双筷子、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木块、一块木板、一块棉布、一条毛巾、两个钩码、三只圆柱形铅笔、肥皂水、(25组)
杆的一端较粗糙,一端抹有润滑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学生活动:
1.两人拔河:让力气最小的女同学与力气最大的男同学拔河,力气小的女同学获胜.(杆的一端较粗糙,一端抹有润滑油)让男同学说出为什么。
2.夹球比赛.每个小组配有一盒、一只纸杯、一双筷子,每组出一人,用筷子将球从盒中夹送到杯中,看哪一组快.交流怎样才容易把玻璃球夹起来。
教师活动:
播放录像:一块西瓜皮害了一条人命,这一飞来之祸与摩擦有关……
发现问题:脚踩在西瓜皮上为什么会滑倒呢? 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有哪些类似的感受?
设计意图
通过游戏和比赛活动,激发学生分析摩擦现象,研究摩擦力的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猜想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学会进行理性分析,提出合符逻辑的猜想与假设。
学生活动:
用手在课桌面上滑一下,再用同样大小的力在物理书的封面上滑一下,感受摩擦力的大小;学生用手在课桌面上滑一下,再用较大的在课桌面上力滑一下,感受摩擦力的大小。然后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活动:对他们进行鼓励和对学生的猜想进行评析,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设计意图
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思维,让学生都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突出本节探究的重点要素“猜想与假设”。
三、科学指导,合理探究
(一)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教师活动:
教师参与讨论找到测量摩擦力的方法。(研究问题的方法──转换法。)教师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探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学生活动:
通过思考、交流和讨论、老师的点拨,制定出正确的探究计划。
2(1)小组讨论,确定本节课探究的主题。
(2)根据探究内容,确定探究的时间,小组怎样分工合作。(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确定方案。设计意图
适时引导,扫清探究障碍,避免学生在探究时“盲人摸象”。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从传统的“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学生活动:
学生选择桌面上的器材,验证猜想的正误。教师活动:
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以合作者的身份给学生提示和帮助。设计意图
提供实验器材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亲自体验成功的喜悦,探究的乐趣。体现了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和获取知识的教学思想。
四、创造良好氛围,合作交流
学生活动:
各小组互相交流实验数据,交流实验的体会,请完成得好的小组,面向全班学生演示,交流自己的结论,全体同学归纳总结。
教师活动:
对学生的交流作适当的点评,对结论强调板书。
设计意图
归纳总结是学生形成能力的重要阶段,让学生体会物理规律的严谨性,也为下一步深入学习奠定一个台阶。
五、拓展提高,解释应用
(一)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学生活动:
辩论会,认为摩擦力越大越好的是正方,认为摩擦力越小越好的是反方。正、反方在辩论时,一次一人发言,各举一例证明自己的观点,自由辩论。
教师活动:
教师对两种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分组。老师是主持人,组织辩论会。师生一起总结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设计意图
将辩论引入课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摩擦与生活
教师活动:
教师把儿童自行车立在讲台上,让学生研究自 行车上增大摩擦力和减小摩擦力的地方,并说明这样做的好处。
学生活动:
观察,讨论,总结。
设计实验,体会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设计意图
放手设计实验,体会物理是有用的。
(三)课堂拓展
教师活动:
1.投影上海的磁悬浮列车图片或磁悬浮列车运行的视频。2.播放“气垫船”VCD片。
学生活动:
观看,思考,师生共同总结。
设计意图
学以致用,让学生体会到物理与生活、科技和社会的联系。
六、归纳小结与学习过程评估
教师活动: 出示思考内容
1.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我们主要采用了几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3.在研究问题时,采用了几种思维程序?
学生活动:
思考,归纳,总结,小结知识,提炼出本节研究问题的方法及思维程序。设计意图
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初步学会这些方法,更多的是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附)教学反思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本节中,我注意创设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对学生的学习及时作出评价,及时鼓励,并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从课堂上看,学生能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的各个环节,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到了探究学习的乐趣。了解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使他们更好地掌握了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若能让一个小组的同学多探究一个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对学生理解本节课的知识会更好。由于时间关系,辩论有点虎头蛇尾。如果把开头引入部分再精练一些,后面的学习就不会感觉时间紧张。
第二篇:科学探究:摩擦力教学设计
科学探究:摩擦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摩擦力的应用,知道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3.认识控制变量发的意义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愿望,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2.控制变量发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如上图1,将小车放在长木板上,将长木板逐渐倾斜,让小车开始慢慢向下运动长木板固定;然后,将一方木块放在长木板上,发现方木块并不下滑。
[教师]问:刚才我们看到了什么?方木块为什么不下滑?
[学生]由于方木块受到了摩擦力。
[教师]方木块下滑是由于它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那么上面实验中的小车运动了,它是否也受到了摩擦力呢?
用小车代替方木块,并将长木板的倾角逐渐减小,直到小车不向下运动,发现此时长木板与桌面仍有一定的夹角。
[学生]小车也受到了摩擦力。
[教师]什么是摩擦力?它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1.摩擦力;
[教师]通过以上的实验,你能试着对什么是摩擦力进行定义吗?
[学生](要求学生通过思考和比较,并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然后回答)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相对运动或将要发生相对运动是,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做摩擦力。
[教师]我们今天主要讨论的是滑动摩擦力。仿照上面的定义,你能对滑动摩擦力进行定义吗?
[学生]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滑动时,在接触面上所受到的阻碍物体相对相对运动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教师]你能举几个在生活中常见的`滑动摩擦力的例子吗?
[学生](举出生活中常见的滑动摩擦力的例子)
[教师]通过这些例子,你知道了摩擦力的对物体的作用和摩擦力的方向吗?为什么?
[学生]因为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所以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2.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通过前面的感受和观察到的实验,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请同学们进行合理的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1]可能与接触面受到的压力的大小有关;
[学生2]可能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
[学生3]可能与物体受到的拉力有关;
[学生4]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学生5]可能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
[教师]由上面的猜想看来,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比较多,而我们在进行实验探究时,只能一个一个的去探究,在探究其中某个因素的关系时,必须保证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才能找到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主要因素。这种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也叫变量控制法。
[教师]在本节课,我们先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根据控制变量法的思想,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时,要控制在什么条件下进行?你有打算如何控制?要改变什么因素?
[学生]压力大小不变的条件下进行;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方法是;把同一个物体放在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表面上,就可以保持压力大小不变,而又改变了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教师]同样,要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又要在保持什么因素不变时,改变什么条件进行呢?你又打算如何控制?
[学生]保持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时,改变压力的大小的条件下进行。在同一木板表面上的同一木块上加上一个钩码,就可以在保证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的条件下,改变压力的大小了。
三、小结与反馈: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学习了科学探究的什么方法?
[学生](回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板书)
[教师](1)滑动摩擦力的定义:(由学生叙述)
(2)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由学生叙述)
【科学探究:摩擦力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大班摩擦力科学教案
2.关于摩擦力科学小论文
3.科学活动摩擦力教案
4.《摩擦力》教学设计
5.科学探究:说课稿
6.科学小探究的日记
7.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8.小学科学课课件摩擦力
9.科学探究小论文之关于铅笔的探究
第三篇:科学探究《摩擦力》教学案
课题:探究摩擦力
【活动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探究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2.经历探究过程,体验如何就探究的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
【活动重、难点】
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课前准备】
学生活动器材:木块、长木板、砝码、毛巾、棉布、弹簧测力计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播放滑雪比赛录象片段,教师提出问题引入课题:滑雪比赛结束停止用力后,将慢慢停下来,为什么?
二、进行活动
(一)、什么是滑动摩擦力。
利用桌面上的木块,让学生在桌面上推动木块运动,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并讨论:摩擦力是怎样产生的?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提出问题: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2.猜想让学生踊跃猜想
3.设计实验根据学生的猜想,让学生选择桌面上的器材,设计实验去验证猜想的正误。
4.进行实验让学生从设计的实验去进行验证猜想,并把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器材:长木板、棉布、毛巾、木块、弹簧测力计。学生积极参与,分工合作,有的同学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木块,有的同学记录实验数据。
5.分析与论证让学生将实验数据整理分析、归纳出结论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同一接触面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在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6.评估与交流实验设计中有没有失误之处?怎样弥补不足?拉木块运动是否匀速?弹簧测力计示数是否稳定?怎样进一步改进,减小误差?
(三)、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
1.提出问题:同学们已经成功探究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那么摩擦好不好呢?请同学们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师生总结
2.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说明生活和生产中,增大摩擦的方法。师生共同总结出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
3.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说明在生活生产中减小摩擦的方法。师生共同总结。
【课堂拓展】
1.投影上海的磁悬浮列车图片。
2.播放“气垫船”VCD片。推动桌面上的木块,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并积极提出自己的猜想,讨论得出滑动摩擦力是怎样产生的。
对实验数据进行评估,交流如何减小弹簧测力计读数的误差? 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学生之间可以辩论。
列举事例来找出减小摩擦的方法。找出磁悬浮列车速度大的因素学生亲自动手推动木块,感受摩擦力的存在,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教师将学生的所有猜想写在黑板 上。教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猜想。教师将学生的所有猜想写在黑板上,并肯定、表扬学生的勇气。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选择相应的实验器材。
注重培养学生整理数据分析问题、归纳结论的能力和勇于发表见解的意识。
引导学生积极评估,养成科学探究和交流合作的好习惯。
让学生找出增大摩擦的方法。列举事例时可以采用教材中的实例。可提供磁悬浮列车的一些资料。开拓知识面。测评与小结测试反馈。让学生小结本节课的知识。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学生测评、小结、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布置作业】
1.完成活动报告
2.写小作文――没有摩擦的世界。
第四篇:《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教学设计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和滚动时,都会产生摩擦。
⑵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了解摩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⑶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的存在。
⑷经历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过程,领悟其中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⑸通过对摩擦的利弊分析,使学生对事物的两重性有具体的认识,有助于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教学重点: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协作意识,使学生领悟其中的科学方法,增强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所以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滑动摩擦力的定义学生不容易理解,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仪器:木板、重木块、毛巾、钩码、弹簧测力计等。
学情分析:摩擦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学习已经知道了摩擦力,平时也接触到很多摩擦现象,但是不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并且摩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对于学生而言比较难理解。另外学生通过前面各章节物理学习,已掌握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有关知识,已初步掌握了实验探究的基本程序(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方案设计→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解释现象);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并具有较好的交流与合作的学习习惯,但由于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还没有平衡力的知识,所以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物体来测滑动摩擦力的方法对学生有一定的困惑。教学方法:自学、讨论及学生探究实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3分钟)
小游戏:挑选两名同学,一名力气大的男生和一名力气一般的女生,进行拔河比赛;让男生穿上旱冰鞋,再与女生进行拔河比赛,结果男生“输”了。请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新课教学(40分钟)
自主学习:(4分钟)
1、学生带着下面问题自学课本的第17页和18页的第一自然段。问题一:说明什么叫滑动摩擦力?并能举出几个生活中的摩擦的例子
问题二:根据所举的生活中的摩擦的例子,尝试对摩擦力进行分类。
2、学生进行实验体验:推桌子,推书本;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并思考: ①、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②、摩擦力产生在什么地方?方向如何?
交流归纳:对于学生给出的正确答案,教师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不正确的答案,教师引导学生去感受摩擦力,正确认识摩擦力。
自我检测:(2分钟)
下列几种摩擦各属于何种摩擦:
1、用钢笔写字时,笔尖与纸之间的摩擦
2、用圆珠笔写字时,笔尖与纸之间的摩擦
3、自行车在地面上行驶时,车胎与地面之间的摩擦;若刹车时,车胎与地面之间的摩擦。
4、手推着桌子前进,桌子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合作学习:(28分钟)
1、活动:
感受摩擦力的大小
将手掌压在课桌面上,边压边向前推,感受紧压前推和松压前推的两种情况下摩擦力的大小,再将手掌放在光滑的桌面上和粗糙的木板上,并用相同的压力向前推压,感受两种情况下摩擦力的大小。然后分组讨论:
2、分组讨论:
①提出问题:根据上面的活动,同学们有什么发现,能提出什么问题?
②猜想与假设:根据上面活动的感受和生活经验对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做出猜想;
③、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不止一个,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来研究?在实验中如何控制这些变量?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如何测量?如何才能准确读数?
3、小组展示:
以组为单位介绍自己的方案,并且让全体学生对该方案进行评估、纠错、补充、完善。
4、以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分析与论证
学生以组为单位对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然后以组为单位介绍自己的实验现象和数据及是如何对实验结果进行得出结论的。并且让全体学生进行评估、纠错、补充、完善。
6、实际应用
多媒体展示生活中与摩擦力有关的场景,让学生讨论。①、摩擦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
②、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总结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③、分析多媒体展示生活中与摩擦力有关的场景中是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的;
④、学生列举生活中还有哪些增大和减小摩擦的的事例。
精 讲:(3分钟)
1、根据多媒体展示生活中与摩擦力有关的场景,学生列举生活中摩擦的的事例,引导学生准确表述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2、增大或减少摩擦力的方法有哪些。巩固练习:(3分钟)1.在光滑的冰面上,空手行走往往比挑担子行走的人更容易打滑,这是由于挑担后对冰面的_______ 增大,从而使 _________增大的缘故。
2.下列各种摩擦中,属于有害摩擦的是 _______,属于有益摩擦的是(1)机器运转时,各部件之间的摩擦;(2)拔河比赛时,手与绳子之间的摩擦;
(3)自行车行进时,后轮胎与地面间的摩擦;(4)吃饭时,筷子与食物之间的摩擦。3.下列现象中可以减小摩擦的是()
A.拔河时用力握住绳子 B.旅行箱的下面安装小轮子
(填序号)。________C.钢笔帽拧得太紧不易打开,要把笔帽拧开,往往在手与钢笔之间垫一块毛巾 D.为了把桌面上的污渍擦干净,常常用较大的力压抹布 4.下列事例中,通过改变压力的大小来改变摩擦的是()
A.陷在泥泞中的汽车,车轮打滑时,常在车轮下铺一些碎石或稻草 B.往生锈的锁里滴一些油便于开锁
C.自行车紧急刹车时,要用力捏紧车闸使自行车尽快停下
D.高低杠运动员上杠前,在手上涂镁粉
5.小明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1)比较_______两图,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有关;比较____ __两图,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甲
丙
(2)(选做题)在此基础上,小明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请你利用图中已有器材验证小明的猜想,写出你的做法。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
1、必做题:课本21页自我评价与作业
2、选做题:请你展开想像的翅膀,以“假如没有摩擦”为题,写一篇科普短文。
(小结及作业布置共2分钟)
板书设计:
6.4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1.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2.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1)增大方法:增大压力或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减小方法:①减小压力 ②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③变滑动为滚动 ④使两接触面彼此隔离开等
教学反思: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再一次完整地体会探究实验的整个过程,体验探究实验中的快乐和成就感,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通过探究实验,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每个成员的通力合作,让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精神在学习中的重要性。通过讨论“摩擦好不好”,使学生了解生活、生产中利用有益摩擦和防止有害摩擦的事例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途径,养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问题的习惯,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加强了物理与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从而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物理教学理念。
2、物理新课程注重让学生获得体验.科学探究在需要结论的同时更注重过程.由于教学目标的多元性,除了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包括科学方法与技能的训练,科学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这类目标不可能通过教师的讲述、学生简单的记忆模仿能够学会,而是通过亲历科学探究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内化才能习得的.因此,科学探究应组织学生参与活动,亲历过程,才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本节课,通过设置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环境,让学生从提出问题出发,通过提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等过程,进行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放给学生,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领悟其中的科学方法,增强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3、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①教师要在各小组成员对以上探究的课题进行猜想、设计方案以及进行实验等阶段中进行及时地巡视和引导,必要时进行指导,还要和学生一起交流、共同评价,以体现新课程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定位---“教师是学习内容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②学生在回答猜想摩擦力的大小与何有关时,要求说出猜想的根据,使学生体会到探究实验中的猜想和假设是从生活实践出发,有根据的猜想,而不是漫无目的的乱想,同时,也不要受课本影响,禁锢自己的思维。③要求学生介绍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时,让全体学生对该方案进行评估、纠错、补充、完善。目的有三:一是设计的实验方案一定要科学,这是科学实验探究的基础;二是通过相互交流,发现其它小组设计的优点和缺点,可强化学生的发散思维,这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三是教师可以及时作好指导,让诊断与矫治伴随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走进学生发展的真实世界
4、不足之处:①、由于学生探究过程需要留出较多的时间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的具体操作,因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的讨论时间较为紧张,有些学生对摩擦力的方向的理解不够全面,特别是“相对运动”的理解。②初中物理探究学习主要组成部分是探究实验,包括在课堂上师生合作探究,分组探究等。在本节课的学生分组探究中出现有的小组快、有的小组慢,有的小组是真探究,有的小组是假探究,有个别小组不知道往哪个方向猜想,怎样设计实验,如何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等,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困难小组的指导,循序渐进,慢慢向学生自主探究过渡,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渐掌握探究方法。③有个别由于没有对小组内各成员进行责任分工,导致在实验探究的整个过程中出现了小组内个别“能干”的学生唱主角,个别学生“无事可做”。以后的实验探究实验中要建议小组内每个成员分配具体任务,如操作者、记录者、汇报者等使每个成员既能各行其是,又能合作学习。
第五篇:《摩擦力》教学设计
《摩擦力》(第1课时)
教 学 设 计
宜昌市上海中学
马明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②知道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2.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②经历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过程,学习控制变量的方法及转换法。③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从身边事物中探求物理规律的兴趣。【教学重点】 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难点】 测摩擦力的方法及过程。【教 具】 长木板、棉布、木块、砝码、弹簧测力计、投影仪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作用在 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则这两个力平衡。
2、平直公路上匀速前进的汽车,若所受牵引力为100N,则汽车所受阻力为 N。
3、汽车关闭发动机后,仍能继续前进是因为,而滑行一段距离后停下来是因为。
二、出示目标:(投影)
三、导引自学: 学习活动1:请同学们用1分钟时间阅读课本60页第一自然段,回答:行驶的自行车慢慢停下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活动2:(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2)、手平放在桌面上,不用力推或拉,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3)、手不挨着桌面,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方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通过以上体验请思考下面问题:
1、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摩擦力的方向如何?
3、谁能总结得出摩擦力的概念? ★说明: ◆、摩擦力是产生于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之间,不互相接触的物体间是不会产生摩擦力的.而且,一旦产生摩擦力,两个物体表面都要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当两个物体间发生相对运动时,有摩擦力的产生,这种摩擦力叫滑动摩擦力. ◆、因为摩擦力是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因此摩擦力的方向总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四、合作探究: 学习活动3: 问题1::在水平地面上推轻的箱子容易推动,重的箱子不容易推动,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教师简单介绍“压力” 问题2::下雪后路很滑,汽车司机师傅如何才能保证安全行驶? 学生猜猜看: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讨论)。学习活动4: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1)、问:探究的总体思路什么?(以一个木块为研究对象,让它在不同的面上滑动,测出木块受到的摩擦力。)(2)、小组讨论解决: A、怎样测摩擦力?(二力平衡的知识)。B、你计划采取什么办法来研究自己的课题?(控制变量法、转换法)。C、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拉力方向与水平木板平行、保证木块匀速直线运动)学习活动5:分小组实验,将实验数据填在《高效课堂》47页的表格中 次数 1 2 3 4 5 6 压力情况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接触面的大小 摩擦力 学习活动6:小组分析自己的实验数据,讨论得出结论: ●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一定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大小没有关系。
五、反思拓展: 探究1: :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是否有关 探究2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速度是否有关? 探究 3:如图所示,同一水平面上有长方体木块和铁块各一个.现想探究木块和铁块的下表面谁更粗糙,请你只利用一个量程满足实验要求的弹簧测力计,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写出实验的步骤现象和结论.六、当堂检测:(见投影)【课堂小结】
1、摩擦力的概念。
2、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板书设计】 摩擦力的概念: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1)测量原理:二力平衡原理 测量方法:转换法(2)、影响因素:压力的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011年10月27日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