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北省西八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黄河颂》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黄河颂》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巅、澎湃、狂澜、屏障、哺育、九曲连环”等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2.掌握诗人光未然及音乐家冼星海的相关资料。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充分展开想象,体会歌词中体现出的英雄气魄,体味诗人的爱国情感。2.借鉴歌词中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够学以致用。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增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决心,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美民族伟大的内涵,体会作者炽烈的爱国情怀。2.引导学生美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画面美、修辞美。教学难点
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听诗、看诗(默读)、读诗(出声读)、说诗(复述诗歌大意),熟悉诗歌内容,把握抒情脉络,了解创作主旨;品读诗歌,鉴赏诗歌美点;延伸拓展,开阔学生视野,拓展阅读空间。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借助录音媒体,通过语音、声色、节奏,使诗歌内容立体化、形象化、情境化。
引导学生准确安排停顿、处理好重音、调控好速度、把握好语调,美读诗歌。通过美读,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人情、入境、会心,感受诗歌的意蕴、情感。
2.讨论点拨法。引导学生抓住全诗的关键性语句,理解诗意,体味诗情。
3.美点寻踪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赏读,探究诗歌的美点,激活学生的赏析品味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鉴赏的主体。
4.延伸拓展法。沟通课堂内外,乘坐阅读“直通车”,收获多多。教学媒体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黄河大合唱》第一、二、七部歌带,文字资料。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今天,让我们聆听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的《黄河颂》,感受黄河的英雄气势。
(多媒体播放黄河的壮阔画面,录音机播放歌曲《黄河大合唱》第一、二部)设计(二):
同学们一定非常熟悉《保卫黄河》这首歌曲,请文体委员指挥全体同学齐唱《保卫黄河》“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学生唱毕)这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七部,今天,我们学习《黄河大合唱》的第二部《黄河颂》。
(板书课题)设计(三):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一句话“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请同学们谈谈黄河在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学生交流完毕后)引出《黄河颂》。
设计(四):
由欣赏黄河的录像、图片、激发学生的情感,然后请一两位同学谈谈观后感。
二、作者、作品及背景、简介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1.关于作者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2.关于作品
本文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由著名诗人光未然作词,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谱曲。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这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河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以下文字摘自《黄河大合唱》,选自光未然的《〈黄河〉本事》。
用心
爱心
专心
黄河以其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古往今来,多少诗人为它赞颂着歌唱着。
在《黄河大合唱》中,展开了一幅壮大的幻想和现实的图画。
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战,经过了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彼岸。这象征着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惊涛骇浪般的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
于是在高山之巅,出现了时代的歌手,他代表着祖国英勇的儿女,歌颂着黄河,并要学着他的榜样,像他一样伟大、坚强。
民族的诗人在亚洲巨人面前,兴起了怀古的心情。他向着黄河巨人,哭诉我们民族的灾难。他看见巨人醒来了,掀起他的怒涛,发出他的狂叫,响应着祖国满山遍野的战斗的歌声。
黄河东岸,沃壤千里,男女老幼自得其乐,一旦暴敌侵入,带来了疯狂的杀伤,妻离子散,一片凄凉。两个流亡的老乡,在黄河边上不期而遇,他们各自诉说着自己的命运,终于一同踏上了战斗的道路。
然而他的妻子,一个乡村妇女,失掉了丈夫,失掉了小孩,自己也遭到野兽的蹂躏,在一个凄风苦雨之夜,偷偷地跑到黄河边上,经过一阵悲惨的哭诉,便投身到滚滚的黄河波涛之中。
这时在河东,河北,在万山丛中,在青纱帐里,四面八方都卷起了复仇的巨浪,中华民族优秀的儿女正在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而战。
怒吼吧,黄河!向着全中国被压迫的人民,向着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吧!——我们代表五万万人民为祖国的最后胜利而呐喊着。
(原载《黄河大合唱》,1939年8月重庆生活书店出版)3.关于背景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了我国的华北地区,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也积极地投入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他们通过自己创造的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光未然1939年到延安,创作子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三、美读诗歌,体味黄河雄壮的气势 多媒体播放黄河的壮阔画面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加黑字的读音,多媒体显示:
浊流(zhuó)狂澜(lán)山巅(diān)屏障(zhànɡ)澎湃(pài)哺育(bǔ)九曲连环(qū)
2.教师指定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配乐朗读,学生听读,注意停顿、重音、速度、语调的处理。针对该同学的朗读,教师可酌情点拨指导。教师可作如下提示:
(1)诗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总领下文,停顿要稍长一些。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3)“啊!黄河!重复三次,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要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4)最后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5)全诗应读出国难当头,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机之中的悲壮情怀,读出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3.学生各自吟诵诗歌,反复练习朗读。
4.请学生选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读给同学听,展示自我风采。5.学生一齐随配乐朗读。
四、内容研讨
1.教师选两三个同学概括诗歌大意。
生l:这首诗写得很有气势,写出了黄河在中华儿女心目中的重要地位。生2: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的中华民族。
生3:歌颂黄河,黄河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英雄的黄河就是英雄的中华民族。教师总结:诗歌着眼于“歌颂”,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在我们面前,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的英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气势恢宏的颂歌。
2.悟读诗歌。
教师设计相关题目指导学生理渭诗歌的抒情脉络,理解诗意。多媒体显示:
(1)诗由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组成,从全诗来看,你认为朗诵词这部分所起的作用是什么?(2)诗人在歌颂黄河之前,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3)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作用?(4)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各组选代表就其中一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可采用抽签形式选题),然后评出最佳发言人,授予“今日之星”的桂冠。
明确:(1)朗诵词提纲挈领地概括出黄河的性格,引出下面的唱词。
(2)诗人在歌颂黄河之前,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即“望黄河滚滚”所统领的四句。先是近镜头特写——“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用心
爱心
专心
再是俯瞰全景式的总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回环”;
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 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3)“啊!黄河!”一句在诗中出现了三次,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从三个方面赞颂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即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
(这个问题学生概括难度较大,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黄河已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等等)(4)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3.学生朗诵诗歌,序曲由一女生朗读,主体部分学生齐读,尾声由一男生先朗诵,再全班齐诵。
五、品读诗歌,赏析诗歌的美
教师以记者的身份采访学生,要求学生以“我欣赏这首诗的„„,因为„„”的句式说话。学生畅谈学诗的感受、体会。
生1:我欣赏这首诗优美的旋律,因为它汩汩而下,让人读着读着,不觉低声吟唱,从心里流出音符,流出诗情,真可谓“黄河之水心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生2:我欣赏这首诗形象的语言,因为它勾勒了黄河的轮廓,形神兼备,让我这个从未见过黄河的人,也不觉怦然心动,想一睹黄河英雄的风采。
生3:我欣赏这首诗的韵律,因为它有雄浑奔放的旋律、鲜明的节奏、洪亮的音节、错落的句式,引人高歌,催人奋进。
生4:我欣赏这首诗的画面,因为它为我们呈现了黄河立体的美,近远结合,纵横相接,全方位展现了黄河独特的美(雄浑的美、壮阔的美、蜿蜒的美),使我们真切感受到黄河的磅礴气势、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这足以激发每一位华夏儿女的民族精神和信念。
生5:我欣赏这首诗的语言美,特别是修辞的运用。如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是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此喻为“民族的屏障”,既写出了黄河天险在地理上的战略意义,也写出了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已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那“千万条铁的臂膀”就是黄河的无数支流。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好与差决定诗歌艺术成就的高低。修辞的运用,更好地表达了黄河的气势及其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
生6:我欣赏这首诗雄浑豪迈的风格。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抒胸臆,充满了雄浑豪迈之美„„
教师总结:美是多元的,“横看成岭侧成峰”,同学们以个性的眼光发现诗歌独特的美。美在旋律,美在语言,美在画面,美在风格,美在意象,美在情感„„真是美不胜收。让我们齐诵这首歌。
学生齐诵《黄河颂》,教师播放《黄河颂》音乐。
六、延伸拓展
教师提供《长江之歌》歌词,学生阅读,并思考文后的题目。多媒体显示: 长江之歌 哺育各族儿女; 涛声回荡在天外。你是无穷的源泉; 你从雪山走来,你用健美的臂膀, 你用纯洁的清流,我们依恋长江,春潮是你的风采; 挽起高山大海。灌溉花的国土; 你有母亲的情怀。你向东海奔去,你从远古走来,你用磅礴的力量,惊涛是你的气概。巨浪荡涤着尘埃;推动新的时代。你用甘甜的乳汁, 你向未来奔去,我们赞美长江,1.比较《长江之歌》与课文《黄河颂》,说说这两首诗有什么内在联系。2.揣摩下列比喻句、拟人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1)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2)你用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的民族的屏障。(3)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3.仿照“黄河颂”中比喻、拟人的写法,以“啊!老师”(或母亲,朋友„„)为题,写一两个片断。4.课余欣赏《黄河颂》与《长江之歌》,在激昂高亢的旋律中领略黄河长江的风采,感受歌中洋溢的爱国热情。
学生思考,明确:
1.两首歌词都是以物喻人。《黄河颂》表现其巨人形象,表达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长江之歌》热情赞美母亲河哺育中华民族的高大形象。两首歌词风格相近,都是直抒胸臆,热情豪迈。
2.(1)臂膀指长江主干及其支流。(2)屏障指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源泉。(3)摇篮指中华民族文明的孕育地。3、4略。
七、布置作业
1.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2.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
用心
爱心
专心
用心
爱心
专心 4
第二篇:河北省西八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马》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马》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积累“剽悍、驯良、遒劲、阔绰、慷慨以赴、相得益彰、有过之无不及”等词语。整体感知马的形象及特性。课下阅读布封和博物志《自然史》。能力目标
品味、积累优美的词句,体会语言的生动形象,培养个性化的感悟能力。学习恰当的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蕴含在洗练的语言之中的感情倾向,深入思考人类与动物的关系。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积累优美词句,体会文章的精美之处。2.赏析精彩句段,培养多角度思维。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文语言优美、文笔流畅、词汇丰富。作者用文学的笔调,描绘了马在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而且赋予人性化的光彩。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联系语境揣摩语言,发表个性化的见解。
2.研讨点拨法。本文是一篇介绍马的科学小品,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因其内容生动有趣,课堂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合作探究的积极性,为深层把握文意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教师适当点拨、归结,如作者的感情倾向。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带、投影仪。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
带领学生诵读感知文意。深层研讨,领会作者情感及写作特色。积累精妙传神的语句(段)。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用心
爱心
专心
设计
(一):
同学们,古语中有“文如其人”“文即其人”的说法,而它是与博物学家布封的名言“风格是属于个人的”相通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散文化的科学小品《马》,就体现了“文如其人”的风格,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人性化描写的艺术魅力。(板书文题、作者)
设计
(二):
提及人类的忠实朋友——马,给人的强健、勇毅的印象是那么鲜明可感,而且在文学艺术作品中也不乏优美的赞词。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法国博物学家布封的科学小品《马》,去感受马的形象、马的命运。(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
布封(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生于勃艮第省的蒙巴尔城。贵族家庭出身,父亲曾为州议会法官。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26岁入法国科学院。1739年起担任皇家花园(植物园)主任。1753年被法兰西学院接受为院士。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自然史》,布封的主要著作《自然史》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动物史》《人类史》《马类史》《爬虫类史》《自然的分期》等几大部分,对自然界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自然史》笔锋富于感情,其中《自然的分期》是一部史诗,对狮、虎、豹、狼、狗、狐狸的猎食,海狸的筑堤,用形象的语言,作拟人的描写,生动活泼,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
1.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要求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多媒体显示:(1)注音
剽悍 驯良 窥伺 疮痍 阔绰 观瞻 庇荫 遒劲 忌妒 妍丽 犷野 觑
(2)释义
慷慨以赴:毫无私心,毫不吝惜地前往。驯良:和顺善良。
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相互配合,使二者的能力、作用、好处都得到充分展示。益,更加。
有过之无不及:有超过的而没有达不到的。
2.指名学生分段诵读,勾画文中精彩的语句并与同桌交流体会。3.快速阅读,筛选关键信息,理解课文内容。
思考:(1)本文写了人工驯养和天然野生的马,这两种生存状态中的马各有什么特性,你更欣赏哪一种?为什么?(2)本文在传神描摹马的形象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找出文中饱含作者情感倾向的语句。
(3)这篇课文对马的描写细致逼真,使人为之倾心、赞叹。那么,你认为本文的描写笔触有什么特别之处?试结合具体语句说明。
学生回答,教师适时点拨:
用心
爱心
专心 2
(1)人工驯养的马的主要特征是:勇毅,与主人共生死、共荣辱;驯良,服以主人的操纵,满足主人的愿望,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甚至是生命。
天然野生的马的主要特征是:有大自然赋予的美质,即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天性决不凶猛,只是豪迈而犷野,热爱和平;它们群居行动,团结和睦;它们相互之间没有妒忌,从不为一己之私争斗。它们的身体是大自然的杰作。
(2)布封在对马的描摹中倾注了深厚的感情: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深刻同情。
饱含作者情感倾向的语句,如:
①“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②“天然要比人工更美丽些;在一个动物身上,动作的自由就构成美丽的天然。” ③“它们有大自然赋予的美质,就是说,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而所有的家马则都只有人工所能赋予的东西,即技巧与妍媚而已。”(3)布封是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在他的作品中惯用人性化的笔触描摹动物。
本文的马就被赋予了人性的光彩。它像英勇忠义的战士,又像驯服诚实的奴仆,像豪迈而犷野的游侠,又像典型高贵的绅士。
文章一开始写道:“它和人分担着疆场的劳苦,同享着战斗的光荣;它和它的主人一样,具有无畏的精神,它眼看着危急当前而慷慨以赴„„”就流露写作意图是要把马当作人的同类来写。马在战场上本是被迫冲腾蹿跃的,但作者却说它是“喜爱”并“追求”兵器的撞击声;马是受人摆布约束的,但作者却指出它“知道克制”自己;马被驯服,却被说成是一种“教育”。驯马在作者笔下变成了具有文明意识的生物。同样,作者在说野马能够因为不受羁绊而“感觉自豪”,它们“不屑于”受人照顾,不愿意“作战”,过着“和平生活”。总之,凡能够用写人的语言的地方,作者都力避使用动物学的语言;即便是本来并无“意识”的本能动作,作者都写成具有人一般意志的自觉行为。
3.学生自由诵读,积累本文的优美词句。
四、深层研讨,体会意图
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合作研讨:
(1)我们常说:“马是人类最好的朋友”。从课文第1、2语段内容看,马和人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2)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3)第2段中,“这一切之侮辱马性,较之它们脚下的铁蹄还有过之无不及”中“这一切”指什么?为什么说它对于马的侮辱,要超过蹄铁?(4)课文第5段描绘野马的外形时,还写到了其他一些动物,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5)作者认为“天然要比人工更美丽些”,那么你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化妆现象? 学生交流研讨结果,教师明确:
(1)马在被人类长期驯养役使过程中确实赢得了人类“朋友”的称号,但这一切是以束缚马的自由,压抑马的天性为代价换来的,如用“衔铁”“马刺”铁钉”残忍地禁锢;给马“戴上黄金链条”,把马的“项鬣编成了细辫”,“浑身盖着丝绸和锦毡”作为玩物。这时的马实际是外在一种十分悲惨的生存状态之下,这种情形下,只能说马是人类的朋友,人类却不是马的朋友。
用心
爱心
专心
(2)“教育”一词是拟人化用法,指的是人类对马的驯养。“以丧失自由而开始”指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顾,被人喂养,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去寻找食物;“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包含两层含义:①指马被套上缰绳,披上鞍辔,戴上衔铁,钉上蹄铁;②指马从思想上接受服从的观念,服从成为马的天性。文章用这句话概括了人类对马所做的一切,表达了作者对马的深刻同情,同时也寄托了作者的社会政治理想。
(3)“这一切”是指马额上覆盖妍丽的毛、编成细辫的项鬣、盖满身体的丝绸和锦毡等一切视马为玩物、无视马的天性的装饰物品。因为蹄铁只能有限地束缚马的身体,而“这一切”,却使马失去人的伙伴的平等地位,沦为人类的奴隶和玩物,马之为马的特性丧失殆尽,精神的泯灭是最大的悲哀,所以是比蹄铁等身体上的束缚更为严重的。
(4)这样写是为了把马的“匀称”“优美”的外形同其他形体有缺陷的动物作比较,突出马的高贵姿态。
(5)结合现实生活,言之成理,谈出审美见解即可。3.师生同声诵读全文,感受本文宽广博大的人文美。
4.汉语中含马的成语、俗语很多,请查阅相关工具书,把你搜集到的与同学交流。教师归结、整理,如:一马当先、马不停蹄、老马识途、马首是瞻、马到成功、倚马可待等。
五、课堂小结
马和人类同生死、共荣辱,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风雨雨。当在智者的引领下,重新审视马和人类的关系时,我们惊诧于“朋友”华美概念下的内涵,愿“珍视生命、关爱动物”不只是停留在口头的企盼。
六、课堂练习阅读文段,完成题目。多媒体显示:
天然要比人工更美丽些;在一个动物身上,动作的自由就构成美丽的天然。你们试看那些繁殖在南美各地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吧:它们行走着,它们奔驰着,它们腾跃着,既不受拘束,又没有节制;它们因不受羁勒而感觉自豪,它们避免和人打照面;它们不屑于受人照顾,它们能够自己寻找适当的食料;它们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地游荡、蹦跳,采食着四季皆春的气候不断提供的新鲜产品;它们既无一定的住所,除了晴朗的天空外又别无任何庇荫,因此它们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这种空气,比我们压缩它们应占的空间而禁闭它们的那些圆顶宫殿里的空气,要纯洁得多,所以那些野马远比大多数家马来得强壮、轻捷和道劲。它们有大自然赋予的美质,就是说,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而所有的家马则都只有人工所能赋予的东西,即技巧和妍媚而已。
1.这一段话热情赞美了自然状态下的马的_______________,而这种优点来自于________________。
(在段中选择词语填空)
2.选段开头一句话暗示了这段话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的写法,以_____________的马同___________的马相比较。
3.这段话用排比的句式描写了自然状态下马的自由自在的生活。请概括叙述一下这时候马的生活情况。(40字以内)4.从选段最后一句话的用语可看出,在赞美自然状态下的马的同时,作者也对人工饲养的马表达了一种复杂的感情。试说说这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用心
爱心
专心
5.造句
„„既„„又„„因此„„ 参考答案: 1.美质 美丽的天然
2.对比 人工驯养 天然野生
3.自由自在,不受拘束、节制,不受羁勒,不屑于受人照顾,强壮、轻捷和遒劲,具有充沛精力和高贵精神。
4.既对马为人类作出的贡献牺牲感到敬佩感激,又对人工饲养的马的悲惨状况感到同情惋惜。
5.略。
七、布置作业
1.写一篇关于马或者你喜欢的一个小动物的作文。要求使用对比手法,题目自拟。2.阅读课文选段,完成题目。
在所有的动物中间,马是身材高大而身体各部分又都配合得最匀称、最优美的;因为,如果我们拿它和比它高一级或低一级的动物相比,就发现驴子长得大丑,狮子头大大,牛腿太细太短,和它那粗大的身躯不相称,骆驼是畸形的,而最大的动物,如犀,如象,都可以说只是些未成形的肉团。颚骨过分伸长本是兽类头颅不同于人类头颅的主要一点,也是所有动物的最卑贱的标志;然而,马的颚骨虽然很长,它却没有如驴的那副蠢相,如牛的那副呆相。相反地,它的头部比例整齐,却给它一种轻捷的神情,而这种神情又恰好与颈部的美相得益彰。马一抬头,就仿佛想要超出它那四足兽的地位。在这样的高贵姿态中,它和人面对面地相觑着。它的眼睛闪闪有光,并且目光十分坦率;它的耳朵也长得好并且不大不小,不像牛耳大短,驴耳大长;它的鬣毛正好衬着它的头,装饰着它的颈部,给予它一种强劲而豪迈的模样;它那下垂而茂盛的尾巴覆盖着、并且美观地结束着它的身躯的末端:马尾和鹿、象等的短尾,驴、骆驼、犀牛等的秃尾都大不相同,它是由密而长的鬃毛构成的,仿佛这些鬃毛是直接从屁股上生长出来,_______长出鬃毛的那个小肉桩子很短,它不能和狮子一样翘起尾巴,_______它的尾巴_______是垂着的,_____于它很适合。______它能使尾巴向两边摆动,它就有效地利用尾巴来驱赶苍蝇,这些苍蝇很使它苦恼,________它的皮肤虽然很坚实,并且满生着厚密的短毛,却还是十分敏感的。
(1)给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匀称 畸形 相觑 强劲 鬃毛 A.chèng jī qù jìng zōng B.chèn jī xū jìn zhōng C.chèn jī qù jìng zōng D.zhèng qí qù jìng zōng(2)给下列各组字注音、组词。
鬣()_________躯()_________颅()_________ 鬃()_________驱()_________颈()_________(3)这段文字运用得最为频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用心
爱心
专心
(4)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5)文中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是„„„„„„„„„„„„„„„„„„„()A.因为 但是 尽管 然而 由于 从而 B.所以 虽然 但是 却 因为 所以 C.因为 但是 虽然 却 由于 因为 D.因为 虽然 但是 而 既然 那么(6)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什么?(7)布封的另一篇说明文《松鼠》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对松鼠进行了小小的赞扬,而在本文中,也有类似的一句话,把它找出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并用本文中的一个词来为这句话作注释。
①这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这个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你至少找出八个形容词,来说明作者对马采取一种什么态度,抱有一种什么感情。
用心
爱心
专心
参考答案: 1.略 2.(1)C(2)liè马鬣 zōng鬃毛 qū身躯 qū驱使 lú头颅 jĭng颈椎
(3)比较说明。如:用驴子长得丑、狮子头大、牛腿细短、骆驼畸形来与它的匀称、优美相比较;又如:写马耳朵与尾巴时,也把马与其他动物比较,从而更加突出马的特征。(4)这段文字描写马的外形是按空间顺序来布置的:先写马前部的颚骨,后写其眼睛、耳朵与鬣毛,最后写尾巴。
(5)C(6)在所有的动物中间,马是身材高大而身体各部分又都配合得最匀称、最优美的。(7)①马一抬头,就仿佛想要超出它那四足兽的地位②高贵
(8)匀称、优美、整齐、轻捷、美、高贵、强劲、豪迈、丰盛、敏感这些词都是褒义词,表现出作者对马的一种喜爱、欣赏的情怀。
板书设计
用心
爱心
专心 7
第三篇:三年级语文下册《果园机器人》教案设计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语文下册《果园机器人》教案设
计人教新课标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科学、科技比较感兴趣,想象力丰富,也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但由于学生可利用资源少,在前置性学习部分,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我让学生阅读《走进机器人》、《科学好好玩系列》,还播放了当今已经发明的一些机器人的视频,让学生了解现有的奇思妙想,自己再去创造和发明想发明的机器人。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展开奇特而又合理的想象交流自己想发明的机器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从“名称、发明原因、样子和本领”四个方面组织自己的语言介绍自己想发明的机器人。
3、让学生乐于参与口语交际,并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同时也能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评价,提高交往能力。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通过上网、阅读书籍等方式查找有关机器人的资料,了解一些机器人的一些知识。
2、学生课前准备好交流用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温故知新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听好了:“名字叫人不是人,不吃不喝手脚勤。能开机器能下棋,干活听话负责任。”是什么?
(板书:机器人)
2、出示图片:看,他们是谁?(果园机器人),我们刚刚学完《果园机器人》一课,谁来说一说果园机器人能干什么?(能帮果农把成熟的果子从树上摘下来,整齐地装箱,运到指定的地点。)
3、(出示图片)对呀,机器人越来越聪明能干了!因为它们能做人所不能及的事情,所以人们根据自己的工作、生活需要创造和发明了很多种类的机器人。这是……这是……
4、(出示句子)有需要才会有创造,如果我们开动脑筋我们也能发明出更神奇的机器人。这节课我们就来展开丰富的想像,说一说你想发明什么样的机器人吧。(板书课题:我想发明的)
(1)谁能按照上面的句式先来说一说?
(2)开火车说:我想发明()机器人。
二、示范引路,明确要求
1、示范引路:听了同学们的构想,老师我也很想发明一个机器人,你们想知道吗?(出示图片)
我想发明的机器人叫瓦力,它是一个清扫机器人。因为地球上的垃圾越来越多,所以我们迫切需要机器人的帮忙,而瓦力就能帮助人们清扫地球上的垃圾。
瓦力水滴似的眼眶里嵌着一双锐利的眼睛,用来扫描和发现可回收垃圾。它的身体是四方形的,最上面是一个录音机,它会一边工作一边听录音。黄色部分是它的肚子,它的肚子用来压缩不可回收垃圾。当它开始工作时,它会用扫帚似的双手把不可回收垃圾扫进肚子,然后压扁它们,再运到垃圾站。它的双脚像坦克履带,可以快速地在任何路面上行走。它的能量是太阳能,在录音机的顶上有几块太阳能板,能吸收太阳能。
有了清扫机器人瓦力,我们清理地球垃圾就可以方便快捷很多,而且压缩以后的垃圾可以堆积起来,节省空间。这样,我们的家园也可以恢复原来的美丽。
2、明确要求:以老师的介绍为例,说说我们在介绍自己发明的机器人的时候应该说些什么?
机器人:名称、原因、样子、本领
(说清楚讲明白,想象奇特合理)
三、交流展示,评价激励
1、小组内交流。
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在小组内结合自己课前设计好的作品,相互说一下要发明的机器人,重点说清它的样子和本领。然后每大组推荐出一名介绍得好的同学代表本组参加比赛。
2、听评要求:认真听、评一评、问一问。
老师其余的同学一起当评委,我们一定要认真听,然后按要求评一评他发明的机器人,说说优点也可以提出你的问题。还要评选最佳评委奖和最佳创意奖。
3、学生代表上台讲,全班学生进行评议。
5、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评委奖”,并表示祝贺。
四、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大家的想象力真丰富,看来只要我们在生活中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勤于动手,善于动脑,就能有所发明,有所收获!愿同学们设计的机器人能早日诞生,造福于全人类!
板书设计:
我想发明的机器人
说:名称样子原因本领
评:想象奇特合理说清楚讲明白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下册黄河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2、初步认识黄河在中华民族中的特殊地位。
3、品读歌词中的语言。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课前准备】
1、教师:
深入认识关于黄河、《黄河大合唱》的知识,做好相关课件和网站。
2、学生:
寻找有关《黄河大合唱》的影视听资料,聆听黄河大合唱中的豪迈歌声。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引导):同学们,当一个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我们实在需要母亲河召唤!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师)借助画面、音乐的力量,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轻声跟诵《黄河颂》
(生)展示自己课前的所得──《黄河颂》的相关知识(光未然、洗星海、《黄河大合唱》、抗日烽火),了解《黄河颂》的写作背景。
二、个体自主学习,自由诵读,初步品味歌词中的语言
1、自由诵读《黄河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酝酿感情,自由节选文中几句或一节,给全班同学诵读。
3、自我评价,品味课文中的语言。
(教师设疑:你在刚才的朗读中注意到了哪些问题?哪些地方或哪些词句不够满意,为什么?)
4、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5、全班评议首轮诵读最佳者,予以鼓励。
注:教师对于学生:朗诵要求无需过高,对课文的理解要求也无需过深,相信学生的感悟能力,把握住情感的基调、理解的基本方向即可。
教师在此可以做出调整性的解答:语调激昂、感情豪迈;重音所处的词:奔向、劈成、摇篮、屏障、臂膀……(无需求全)
三、小组合作学习,合作朗诵
1、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多种形式合作朗诵:
例如:人员数量的搭配──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男女混合组……
歌词篇幅的选择──全文、一小节、甚至一两句。
诗句的具体分工──学生对所选语段进行分工朗诵,创造多样式的朗诵方法。
2、全班评出最有情感感染力的最佳组合,予以鼓励。
注:本环节的设置意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领略歌词美感,将学生的情感逐渐引向高潮。
四、深入探究,探寻诗歌的朗诵要点
1、教师质疑:怎样才能更好地朗诵好一首诗词?(以本课为例说明)(学生思考、讨论)
师生共议得出,如:
⑴ 把握诗词的节奏、重音;
⑵ 对诗人生平和时代背景的把握;
⑶ 对诗词语言的品味;
⑷ 调节自己的感情。
更多……
2、学生个体再次自由朗诵,将刚才的所得加以体会。
让首轮诵读欠佳者再诵课文,展示自己的进步。
五、再诵课文
配以音乐,将学生的感情调至高峰,教师读朗诵词,全班一起朗诵。
六、拓展延伸
教师紧接《黄河颂》:民族的诗人在亚洲巨人的面前,兴起了怀古的心情。他向着黄河巨人,哭诉我们民族的灾难!于是,《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曲曲壮歌一气呵成。同学们,你想再颂黄河吗那就去读读《黄河大合唱》吧,你想更深入地认识黄河吗那么,下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探寻黄河吧!
第五篇:人教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课《黄河颂》导学案(范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
《黄河颂》导学案
编写人: 编写时间: 审核人: 班 级: 组 名: 姓 名:
【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在诵读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3、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学习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资料链接】:
1、《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当时,冼星海仅用了6天时间,就谱出了全曲。
2、冼星海回国痛感民族危亡和国家弱小的深重,深知民众的痛苦。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面。他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曲。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其共鸣,乐思如潮。创作一星期,半月之内又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写就了这一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
第一课时 【预习课文】 一读课文,完成下列练习题
1、给下带点的字注音:
气魄()山巅()澎湃()狂澜().....屏障()劈()开 宛()转 哺()育 ....
2、多音字辨析:
曲 劈 中 长 强
3、形似字辨析:
蓝 浊 洲 颠 障 澜 篮 蚀 州 巅 嶂 斓
4、释词:
澎湃 狂澜 屏障 劈开 宛转 哺育 【学习过程】
一、音乐激情,诗歌导入。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之第一、第二部。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并由有关黄河的古诗词名句引入新课。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
二、诗歌诵读,感悟黄河。
1、诗歌诵读:
(1)教师范读。(2)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诗歌中押韵的字,并注意节奏与情感。(3)教师指导。如:诗歌中的总领句是那句?怎样读?文中的三个“啊”怎样读?三个“黄河”又怎样读?最后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怎样读?学生先讨论并试读,教师再次范读。
2、感悟黄河:
在你朗读的过程中,你认为哪节最有气势?请你读给全班同学听,并交流一下朗读感受。
第二课时
三、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1、合作探究:
①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②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颂黄河部分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③结合时代背景,请根据诗歌的内容,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黄河精神。
2、品读赏析:
①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②“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想想看,“劈”字好在哪里?能否换成“分”字?
③“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你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 屏....障”?
【拓展延伸】
①以“啊!黄河!”为情感基调,仿写几句话歌颂黄河(或长江)。
②说说古诗词中描写黄河的名句。(三条以上)【当堂检测】 见《语文全程伴读》P11—12面1—9题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