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01.《春》教学设计
1.《春》教学设计
作者 姚金修
本课设计理念:打破传统语文教学模式,适应现代语文教学要求,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音效、图片、文字、情景等交融在一起,直观、形象、生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的思维。教师扮演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的角色,让学生在和谐愉快中获取新知,培养能力,养成习惯。
那么,如何将现代语文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教学与多媒体进行有机结合呢?现就《春》一文的教学设计作一探讨。
本课教学共分学习目标、课文学习、思考训练、归纳小结四部分。
一、学习目标
1、观看图片,感受春天的气息。
2、诵读课文,体会文字的表现力。
3、探讨探究,拓展思维。
二、课文学习
这一部分属于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分欣赏、诵读、提问质疑三个环节。
(一)欣赏 利用多媒体,播放舒缓轻音乐,同时播放展示图片。图片均属春天美景,图片具有选择性、层次感,选择从冬末雪景、初春冰雪初融、光秃荒原到小草初绿、缓缓溪流、绿草如茵、鲜花灿烂、百花怒放,把一幅幅具有层次性的、电影般的春景图呈现在学生面前。
(二)诵读
本环节有三方面的内容:学生朗读、问题探讨、拓展思维。
1、学生朗读
多媒体播放轻缓乐曲,展示朗读要求,学生按要求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对春描绘的感染力。
2、问题探讨
问题一: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本文描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多媒体出示背景,投出问题。采用抢答的形式,调动学生、激励学生。根据学生回答,投出相应的内容。)
问题二:请同学们对照课文找一找,看看本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一两个例子。
(用试一试的形式,展示图表,学生根据图表完成问题。此处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形式,也可独立完成,也可小组讨论完成。)在这一问题后,加上“想一想,说一说”这一环节,内容是:本文运用了以上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好不好?好的话,好在什么地方?
(此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进行交流,把自己的看法在小组内表达出来,最后由小组代表发言,在班内进行交流,从而让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
问题三:朱自清先生对春的描绘如此丰富多彩,令人回味无穷,你最喜欢本文的哪一部分?读一读,然后说说喜欢的理由。
(本环节让学生能抓住描写重点,多朗读,谈感受,启迪智慧,拓展思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3、拓展思维
本环节安排了三个问题。
拓展思维一:前面我们欣赏了春景图,感受了文章文字散发出来的春的浓烈气息。下面请同学们准备三分钟,描绘一下你眼中的春。
(多媒体播放轻音乐,酝酿和谐的气氛,营造一个宽松的思考环境,学生思考后,教师激励学生发言,给予积极评价,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
拓展思维二:请同学们想一想,本文题目是《春》,意在写春,为什么又写到了人?(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这一问题后,再四人一组,各抒己见,最后小组代表在班内发言。)
拓展思维三: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以及你今后的打算。
(此处要让同学们畅所欲言,尽可能的放开,随便谈,造成一种和谐轻松的大气氛。)
(三)提问质疑
同学们,对于课文的学习,我们暂时到这里。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请你提出来,我们大家共同来解决。
(此处让学生浏览课文,对课文进行回顾,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出不明白的问题,采用小组内归纳问题,小组提问,全班交流,其他同学帮助解决的形式进行。)
三、思考训练
本环节设计两个思考题。
思考一:想一想,朱自清先生写作本文是按什么样的顺序写的?你以后能尝试运用吗?
(此问题有一定的难度,要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考虑的前提下,小组展开讨论或者教师加以引导,然后全班进行交流,最后进行小结归纳。)
思考二:想一想,本文在写作、语言方面各有什么特点?(方式方法: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归纳小结)
四、归纳总结
同学们,学了朱自清先生的《春》,你有了哪些收获?请总结一下,四人一组进行交流。
(此环节放手让学生去做,他们会做得很全面、很完美。)以上《春》一文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出了自主、合作、探究教学与多媒体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和谐、多媒体手段的整合中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后记:现代语文教学,重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使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相结合,从而汲取两者的长处,同时结合课文的特点,与多媒体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于和谐之中发挥学生的独立自主、合作探究,使之具有更强的人文精神。让学生学会学习,养成习惯,开拓进取,为自身的发展奠定基础,成为有源头之水,这是我们教育教学的真谛。
第二篇:1.《春》教案
1、七上《春》教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从而感知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明确五幅春景图,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3.品味语言,体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明确五幅春景图,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体会文中精彩语句的写法以及有条理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很多文人都写过很多诗文来吟咏、歌颂春天。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有关春的诗词?
1.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2.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3.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4.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以上这些诗句,都是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春的,今天我们要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就多了,那么春天在朱自清笔下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朱自清。
二、作者简介
* 朱自清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诗人,更是一位有骨气的民主战士。1948年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朱自清身患重病,但他至死也不领取美国的救济粮,临终前还不忘嘱托家人千万不能买美国的救济粮。我们伟大的毛泽东主席曾称赞过他的骨气说:“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朱自清不仅体现了一位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的尊严和气节,也体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 作为诗人和散文家,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散文朴素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朱自清以他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他的比较出名的散文代表作品有:《匆匆》、《背影》、《春》、《绿》、《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三、听春
1、现在听课文朗读录音,标出段序,注意生字词以及朗读的节奏。注意以下这些生字词(PPT展示),等一下老师要请同学到黑板上给红色加深的生字词注音。朗润(lǎng)鸟巢(cháo)钻(zuān)出 婉(wǎn)转 嫩(nân)绿 稀疏(shū)眨(zhǎ)眼 抖擞(sǒu)酝(yùn)酿(niàng)披蓑(suō)戴笠(lì)
2、解释词语部分同样让学生起来回答,课本注释有的让生适当地标记。
四、读春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要读得太快,注意停顿。大家在朗读的时候找出文中描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找到了可以圈画出来。再次强调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朗读完进行简单的评价)
五、析春
现在给同学们5分钟的时间,思考以下3个问题:
1.请你找出文中描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花、草、风、雨、人)2.分别给每一个画面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师举例:第3段“春草图”,学生能回答出其他四个答案,“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3.将课文分成三部分,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板书设计)(1)盼春
(2--7)绘春 草 春草图
花 春花图
风 春风图
雨 春雨图
人 迎春图(8—10)颂春
小结: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节课的内容。课文可以分为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而其中的绘春部分分别写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这五幅美丽的图画。那么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每一幅图画的呢?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赏春
一、导入
上节课学习了朱自清的《春》,对文章的内容也有了大概的了解,今天我们就继续来跟春作亲密的接触,来深入感受那美丽的春景,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
二、品味赏析
盼春(第一自然段)
1、作者为什么要用两个“盼望着” “盼望着”(与一个“对比”)明确:叠用,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渴望
2、为什么用“近”字,而不用春天快到了? 明确:把春天拟人化
3、第一段在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明确:总领全篇,开启下文 总概轮廓(第二自然段)
1、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已经在描绘春天了,既然这样,为什么不直接写春天的一草一木?(把第二自然直接去掉行不行?)明确:对春天的整体描绘
2、那作者是如何描绘这个整体的?
“一切„„张开了眼” 拟人 山(朗润)水(涨)太阳(红)春草图
1、想一想,作者是怎么描写春天的小草?从文中找出关键字。明确:质感:“嫩嫩的”颜色:“绿绿的”生命力:“钻” 分布:“园子里,田野里”“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2、分析句子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偷偷地”和“钻”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情态,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经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显示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3、描绘春草,为什么要穿插人的画面? 明确:表面写草,实际写草(侧面描写)重点:如何分析句子?(修辞 内容 情感)春花图
1、这段话一共有几句话?各写出春花的什么特点? 明确:(1)拟人,写春花报春的气势。(2)比喻,写春花色彩的艳丽。(3)通感,写春花气味的甜香。(4)衬托,写春花数量的巨大。(5)比喻,写春花种类的繁多。注意:由花到果实,是联想。
2、分析句子
野花遍地都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全是短句,读起来节奏轻快,带有欣喜之情。“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 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野花的动态。“眨呀眨的”没有直接写风,但却能够让人明显感到一股习习的春风,把春花的描写引到了下一段春风的描写。春风图 春花和春草,都是具体的、形象的、可感的事物,作者容易写,我们也容易读。春风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你会如何写呢?作者又是如何去写呢? 作者从哪些角度来写春风?从人的哪些感觉来写的?
触觉、嗅觉、听觉;把无形无色的春风写的有声有味,让人感受到春风的神韵,美妙动人。春雨图
1、讲完了春草、春花、春风,那么春天的雨又是怎样的?大家从文中找出描写春雨特点的句子。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细密、轻盈)
2、作者不仅写了雨的形态,也写出了雨中的景色,有哪些? 雨中屋 雨中树 雨中草 雨中人
3、分析句子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对称的语句,主要是描写树叶和草的色彩。“绿得发亮”“青得逼你的眼”,诉诸视觉,写得很细致,追求准确传神。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房屋与雨天黄昏的环境相配,显得很有诗意。用“静默着”来形容房屋,仿佛房屋有生命,有灵性。迎春图
前面的段落重点写景,第7自然段重点写人,而且只有寥寥几笔。作者是怎样来写的?
(天上地下 城里乡下 家家户户 老老小小 心情:“一年之计在于春” 有景有人,勾勒出春光无限好的美景。)颂春
1、在绘春以后,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分别赞颂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娃娃——新(生机勃勃)小姑娘——美(千姿百态)青年——力(充满活力)
2、这三个比喻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明确:不能调换,因为这里强调的是春天的成长过程,由娃娃、姑娘到青年,抒发了作者强烈赞美春天的真挚感情。
三、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 说说你的理由?
四、板书设计(见上)
第三篇:1.《草原》教学设计
1.《草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的民族情深,激起学生了解西部,热爱西部之情。
3.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4.背诵1、2自然段。教学重点
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激发学生的热爱西部之情和珍爱蒙汉的民族感情。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收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以及作家老舍的有关情况。
2.有关美丽的草原的风光片和能抒发美丽辽阔草原歌曲。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 1.播放歌唱草原的歌曲,(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等能体现草原辽阔风光或民族特色的歌曲。)
2.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怎样,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课前你们收集了有关草原的资料,能谈一谈草原在你们心目中的印象吗?
(学生尽情说一说,可以描绘草原的一碧千里,也可以描绘草原绿毯如毡,还可以说一说这里牛羊成群盛景、民族风俗等等。)3.作家老舍是一位人民艺术家,也是一位文学产量较高的作家,深受人们的爱戴,那么当我们的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看一看。(板书课题:草原。)
4.即将来到草原的你,见了这个题目,最想了解草原的什么? 预测:
(1)草原的景色如何?(2)草原的人们怎么样?
(3)作者第一次来到草原有何感受? „„
二、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
1.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很多,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好奇,一起来到草原。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草原的什么?(学生自学课文内容,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3.学生自学课文生字,新词。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也可以和同座交流)4.检查学生的自学结果:(1)读生字和词语。
A.认读几个容易读错的字和纠正几个易写错字:
蒙的读音是“měng”,“好客”中的“好”读作“hào”,“同行”中的“行”读作“xíng”,“似乎”中的“似”读作“s씓毯”的最后一笔为点,“吟”“貌”不要多一点“襟”“涩”不要少一点。B.理解以下几个词语:
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新,一碧千里,翠色欲滴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是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害。
迂回:回旋,盘绕。文中指河向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
三、再读课文,理清行文线索
1.认真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草原这篇文章的。读书时,一定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和同学们交流一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文章的行文线索的。3.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及时引导,概括内容如下:
这篇文章作者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首先描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使作者感到一种境界的美。(板书:风景之美)接着又展示了一幅人们欢迎远方客人的隆重场面,最后把酒话别,直至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
四、精读细品,品味草原之美
1.作者老舍初到草原的感受是独特的,你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课文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草原之美的?划出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词句,印象深的地方多读几遍。2.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并批注。3.汇报交流。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①理解草原的“绿”。
◇说说“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意思。
◇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想象“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说说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出示草原风光图片,看看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②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理解“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2)“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草原的美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作者沉醉在草原的美景里了。
◇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
③如果你当时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会低吟一首怎样的小诗?试着写一首小诗。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A.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B.你认为有那些草原的乐趣?
五、课件演示,再现草原之美
1.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感受到的草原之美,那么真实的草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看一看吗?(播放草原的有关录像资料)2.谈一谈,看完录像的感受。
3.指名再来读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结合文中的语句,想象画面的内容。4.试着把这一自然段背诵下来。
六、升华情感,滞留问题
1.同学们都谈出了真实的感受,老师也看出,你们对草原充满无比热爱之情,那么这篇课文,作者是怎样用生动的笔触表达情感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2.找一些描写草原美景的文章,课后和同学们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进入美丽的草原
1.复习有关词语:教师出示: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摔跤、偏西、天涯。学生正确朗读。
2.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3.初入草原,我们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受,那就是草原的风景之美,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作者是抓住哪些方面来写了草原的美景的?
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 1.出示课题。
2.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草原风光(图片滚动)。3.引导在图片欣赏中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由景及人,感受草原的另一番景象
我们已经感受了草原的美景,其实最让人感动的不仅是草原的景美,这里的人们还非常的热情,现在就让我们再一次来到草原,感受那里的另一番景象。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主要写了草原人民热情迎接)(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②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不停地握手。◇听到了不停的欢笑。
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
(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在回敬。”
①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②想想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
(4)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②理解“会心”,“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
3.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板书:襟飘带舞策马疾驰握手不放笑了再笑
4.同学们这种热情,真是让人感动不已,你体会到了吗?那么你能够带着蒙古人民的热情来读一读吗? 5.指导背诵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三、情感升华体会蒙汉情深
1.多么美丽的草原之景!多热情的草原人民呀!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感受他们把酒话别的激动场面。
深情话别:
出示课件: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响起。
师导: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的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回旋不已。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这正是──(课件出示:)“蒙古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3.全班汇报,教师相机点拨。点拨:
(1)主客见面时热烈欢腾的场面。引导想象: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会说什么,做什么?
(2)主人用富有草原特色的食物招待宾客。客人会怎样感谢?(3)干部和老翁这些有身份的人给客人敬酒。说说你的祝酒辞。(4)鄂温克姑娘给客人唱歌,小伙子表演赛马摔跤等。用自己的话去赞美他们。
(5)香醇的奶酒、激跃的赛马、嘹亮的牧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可是夕阳西下,主客要分别了。如果这时你也在场,心情将是如何呢?
投影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你从这句话中又读出了什么?
①逐句逐字地理解:“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话斜阳” 是指在夕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
②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蒙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离别呢?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西落了,仍然谈兴正浓。③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的心情是如何的?你想说什么?试着写一写自己的心情和想对草原人民说的话。
4.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场面。要求读出自己的体验和个性的理解。师生评议朗读。
四、品味全篇总结写法 1.直抒胸臆: 2.精描细写: 3.写实质朴不加雕琢:
五、回顾情境置留作业
如果你就是随从老舍先生一同进入蒙古草原的其中一位,那么,步入此情此景的你,当时会有怎样的心情呢?拿出你心中的彩笔,尽情释放,写出你的感受,好吗?请课后认真完成。板书设计
1.草
原
草原美景——远道迎客——亲切相见——盛情款待——联欢话别
大、绿、美
好客
亲密
热情
情深
蒙汉情深
民族团结
第四篇:1.《西游记》教学设计
《西游记》教学设计
------凯杰小学二部 张艳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结构,分析人物形象。
2、通过学习,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名著。
3、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故事情节结构、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2、难点:理解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全民阅读,书香中国。全校阅读,书香凯杰。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经典名著的殿堂,领略名著的魅力。本节课的课题是关于孩子们都熟知的一本神话小说《西游记》的解读,我们一起来聊一聊,吹一吹,胡扯八道,厚脸皮的大话一下,你眼里的《西游记》。
提出问题:众所周知,《西游记》是中国的古典名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你都知晓吗?
二、人物形象分析
1.介绍曹雪芹先生,说说你眼里的《西游记》? 2.孙悟空形象分析(学生汇报,师总结)(老少皆知,妇孺皆爱,《西游记》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就,是成功地创造了孙悟空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也使《西游记》成为世界文学中拥有最广泛的读者的杰作之一.)
3.说起孙悟空,不得不提一提,那个经常叫着,大师兄,师傅被妖怪抓走了的猪八戒。你眼里的猪八戒?(学生汇报,师总结)
(猪八戒是代表那些没落地主,想要寻求出路自身而又带有许多缺点的人。他们苦于对社会地位以及生活的不满,极力想去寻求新生活。)
4.如果大师兄不在,猪八戒怎么办呢?他嗷嗷叫着,沙师弟,快去告诉大师兄,师傅被妖怪抓走了!嘿,沙师弟是谁啊?(学生汇报,师总结)
(他是当时社会最广大的一批劳动者的化身,从沙和尚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社会最广大人们的木讷,老实,勤劳的一面,在他的身上有着中国人本分的一面。他是道德的典范,是调和剂,也是取经路途中一个不可缺少的角色。)
5.这些神通广大的人物要一起上西天取经,听谁的最好呢?都这么厉害,为什么写作时唐僧成了领导者?(小组合作,师引导理解)
(自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文官一直居于主导地位,而武官则属于从属,而唐僧的性格便是作者心目中领导人民大众走向幸福生活的化身,是引导人们走向新生活的领导者。由此可见,在作者心里有着想要摆脱枷锁的欲望,却又麻痹于当时的现状。但是无规矩不成方圆嘛,唐僧就好似钨控股的紧箍咒,我们的法律条文啊。)
三、解析《西游记》的艺术魅力 1.小组合作交流 2.汇报交流结果 3.师生共同思考解答
①《西游记》创造了神奇绚丽的神话世界,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天上地下,龙宫冥府,人物的活动有广阔的天地,可以无拘无束地充分施展其超人的本领。情节生动、奇幻、曲折,表现了丰富大胆的艺术想象力。
②取经一路艰辛却好似没有退路,也不需要退路,在唐僧师徒的身上,我们可以找到作者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极其社会人物形象。讽刺揶当时世态,却又不得不妥协的无奈。
③八十一难、七十二变、各种神魔的本领都充满幻想色彩;五花八门、奇光异彩的宝贝,显然是人们为了征服自然或战胜敌人才假想出来的。
④看似无比神奇,光怪陆离,但是何曾又不是一场放下、一次舍弃。正如朱光潜所言:“悲剧之产生主要正在于个人与社会力量抗争中的无能为力。”受封无比荣耀,却又何尝不是一场驯化,是喜剧的开始,还是悲剧的结局?空留一声叹息、一句无奈。
四、拓展延伸 1.推荐阅读 2.学习阅读法方法
五、课堂小结 1.与经典同行,打好人生底色,经典名著永远是可以被后人开发利用的文化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古今中外,佳作如星空繁星闪烁,愿孩子们爱上阅读、一直阅读、这里老师列出集中阅读方法,供孩子们借鉴。
2.如同西游,在我们生命的日子里,其实也是一样,有晴天,也会有阴天、雨天、雪天,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有平川坦途,也有无舟之渡,无桥之岸。孩子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只要坚持、努力,我们也能克服磨难,到达成功的彼岸!
3.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这节课,我们的探讨对错在你心里,让我们把更多的感悟留在课后,孰是孰非,动笔写一写。(作业)
板书设计
第五篇:1.《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
文汇办东营小学 执笔人:王洪芳
设计理念: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关情境,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研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陶冶情趣。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教学重点: 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教学难点:体会课文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收集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资料,教师制作大潮景象的课件。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课文;初读课文;感受奇观:学习第三、四自然段;课堂小结)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
2、看过录像,你想说些什么?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谈自己初观大潮的感受,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组织语言、运用词语。)
师: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仔细去观赏一下“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教师板书“观”字。)
设计意图: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识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的开始部分,我首先提出个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播放“大潮来时”的壮观景象的录像,让学生在“观”中如临其境,感受到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之情,并为学习理解课文内容作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1.同桌对读生字词。2.抽读生字卡,教师正音。
(二)自由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如你在读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请提出来。
交流:
1、读了课文,你觉得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样的?课文中用了一个词语来评价钱塘江大潮,找到这个词语。
2、初步理解:天下奇观。(谈一谈你对天下奇观的初步感受。)3、再默读课文:课文哪些自然段在具体写观潮的过程。4、再读课文2~5自然段,看看课文分别写了哪些时段的景象?
(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
5、读了课文,你觉得哪个部分的内容最能让我们感受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呢?给大家推荐一下。既然大家都觉得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最能感受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那等一会儿我们就把这两段重点地读一读。
6、质疑:你在读课文时,发现了什么问题?这“天下奇观”是不是最近才有?引导学生从“自古以来”、“一年一度”等词语中知道钱塘江大潮每年都会出现。
设计意图: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有了整体感知,粗略感受了钱塘江大潮的奇异景象。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学生就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改变了以往那种不管学生有无兴趣,都必须按照教师所提的要求学习的被动局面。
三、直奔重点,感受奇观
接下来我们就要重点地来读一读课文中写潮来时的段落。
1、请学生自读3、4段,用一个词概括潮来时的感受。(壮观、雄伟、气势汹涌等。)2、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大潮的壮观呢?边读书边想象画面,在课文中适当批注。
3、同桌或合作小组内交流:说说大潮来时的声音和形态。把听到的潮水的声音和看到的潮水的样子的句子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来。
4、全班交流,教师点评,并出示相关课件加深感受。
5、指导学生把理解后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
教学列举:
⑴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你看到“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占整个江面,心里怎样(激动),来,把这份感觉读出来!
⑵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一丈是3.3米,两丈多高,相当于我们三、四层楼那么高,三四层楼那么高的浪横贯整个江面,直扑过来,那将是怎样的一幅画面,来,把它的壮观读出来!
⑶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体会:飞奔。(速度快。)浩浩荡荡。(横贯江面,潮水奔涌。)
山崩地裂。(响声巨大。)
师:请同学们读读课后的资料袋。(教师可借助板画帮助学生理解。)师:这句子写得太妙了,可要把它读好却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大家都一起来练练,比赛谁读得更棒?
⑷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师: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这响声会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学学(轰隆隆),文中用哪个词来形容?(闷雷滚动)写得多好啊,我们再来读读。
⑸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大家会说些什么,叫些什么?
(“潮来了!潮来了!”“大家快看哪!快看哪!”„„)
对,这就叫人 声 鼎 沸!我们再来读这句话。
6、再默读或小声读这些句子:说一说,读着读着你仿佛看见了什么画面。教师:请用上“先„„然后„„最后”把你听到的读一读。
学生回答:我先听到“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象闷雷滚动,然后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最后,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震得颤动起来。”
7、刚才通过朗读,我们已初步感受到了潮来时的雄伟壮观,请你听老师读一段话,看看谁能听出文中是用哪几个词把潮来时的顺序写清楚的?
⑴ 师读:(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请学生动笔做: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向我们移来,()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8、肯定学生的学习,提出新的要求:
要想读好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你刚才读课文的时候有没有什么别的发现?
教师指导学生发现: “再近些”,“越来越近”。知道是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情景的(从远到近)。指导学生体会该怎样读好这种变化?
(1)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2)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
(3)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对话追问:如果你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
(启发学生与课文、作者、大自然对话。)
(5)先闻其声再见其形。录像是老师的一个朋友拍的,他普通话不太好,想请同学们帮忙配一下音,行吗?配音的时候最好能朗诵出来,行吗?
(6)学生再次练读、试背。同桌练说。(潮水的声音越来越大,它的气势也越来越雄壮;潮水的气势优越来越大,它的声音也越来越响。)指名配乐给录象配音。带着这种体会集体配乐配音。(语速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顿挫有力。)
(有难度的学生允许看着前面括号中的连接词。尽量用上书上的重点词:闷雷流动、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横贯江面、白浪翻滚、白色城墙等。)
设计意图:要上好一堂语文课,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教学主线,教学主线清晰,教学过程就显得层次清楚,重点突出,难点易破,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这课的教学主线是展示“潮来时”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的气势,为此,我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设计了“紧扣主线,自读自悟,集体讨论,点拨深化”的教学结构。在指导学生诵读中,也要做到从“小──大”声音的变化来朗读,并且鼓励、引导学生要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读出观潮人的惊奇,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感悟到自然美和语言美的完美统一。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对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有了初步了解,感受了潮来时的神奇,其实,潮来之前、潮来之后的景观也同样为之感叹。下节课我们继续来欣赏。附: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答案: 找一找,写一写
晴空万里 乌云密布 倾盆大雨 万里无云 波涛汹涌 波浪滔天 波光粼粼 海天一色 人来人往 百发百中 一模一样 十全十美 想一想,写一写
秋风吹过,一片片落叶犹如羽毛轻轻落下。远看长城,犹如一条巨龙蜿蜒盘旋。学生答案符合即可。相关链接,资料平台:
【钱塘江】 旧称浙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中游称富春江,流经杭州始称钱塘江。【钱塘潮】是世界著名涌潮之一,国际地理学界将钱塘江与南美亚马逊河、南亚恒河并称为“世界三大强涌潮河流”。
钱塘江发生这样壮观的潮涌,与入海的杭州湾的形状,以及它特殊的地形有关。起潮时,宽深的湾口一下子吞进大量海水,由于江面迅速收缩变窄变浅,夺路上涌的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便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到大夹山附近,又遇水下巨大拦门沙坝,潮水一拥而上,掀起高耸惊人的巨涛,变成陡立的水墙,形成初起的潮峰。
每年秋分后的一段时间,地球离太阳最近,所受引力特别大,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的潮头最大,以千古绝称的“海宁潮”闻名天下,海宁县盐官镇东南的潮势最盛,且以齐列一线为特色,故有“海宁宝塔一线潮”之誉。
第二课时
(自主读书,感受潮来前后的奇观,拓展训练,体会写法)
一、复习检查,游戏导入
教师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巧妙运用暂停按钮,定格画面图像,让学生用文中出现的四字词语来描绘。如当一条白线连接两岸时,定格图像,让学生说出“横贯江面”一词等。(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适当鼓励学生。)
或做填空题,可选择第二题中的词语来填:
我去海宁观潮,刚开始,看到()。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象(),顿时,()。后来,随着响声(),白浪翻滚,一浪浪(),一浪浪(),那声音如同()。
我们在上一节课亲眼看到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潮来时,场面非常得壮观,那潮来的前后又是怎样的神奇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设计意图:和学生一道复习上课时内容,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二、自主读书,感受奇观 1、交流学习方法: 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感受潮来之前和潮退之后的壮观呢?
(学生说自己喜欢的读书方法。老师也提出自己的读书方法,供学生参考使用。)2、分段细读,学习第一段:
(1)理解“天下奇观”的意思,区分“观潮”的“观”与“天下奇观”的“观”的不同意思。
学生查字典,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的“观”是“景观”。“奇”是“奇特”的意思。
设计意图:“观潮”和“天下奇观”都有一个“观”字,但意思却不相同。教师及时抓住这个“观”字,让学生查字典,不仅理解了“观”的意思,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先理解“观”字,再理解“奇观”,最后理解“天下奇观”,由字到词,一层进一层,显得很扎实。
3、学习第二段:
(1)边默读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写了什么? 学生交流:
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 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 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 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
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
(2)课文第二段:给你留下很深印象的是什么?为什么?
交流:
⑴ 将你读了后留下很深印象的内容与同伴交流一下。(江面平静,观众人多)
⑵ 读江面的句子,体会其特点:宽阔、平静、横卧、笼罩、薄雾。
⑶ 读人们的句子,体会人们期盼的心情: 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⑷ 理解:“ 昂首东望”,你能演示一下吗?(5)找出喜欢的好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画面。设计意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学生可以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
(6)展示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或说说想到的画面)。江面上风平浪静可是我们的心情却是不平静,我们怎样?(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昂首东望。)我们昂首东望,等着、望着,这一年一度的江潮怎么还不来?
(7)假如你也在等着观潮,此时心情怎样?
(激动、着急、兴奋„„
4、学习第五段。
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 ? 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师:霎时,潮头奔腾西去,你还感受到大潮的雄伟壮观的气势吗?请同学们大声读读第五自然段并思考、体会。
生:“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这句话中的“还在”“漫天卷地”体会到大潮的雄伟气势一点都没有变。朗读体会。
生:“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这句话中的“依旧”、“风号浪吼”也体会到大潮的气势没变。
师:你们还从那儿感受到大潮的气势?
生:“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这句话中体会到大潮持续了很长时间。朗读体会。
师:此时江面的平静与潮来之前的平静是否一样? 生:不一样。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师:可见,潮水的水量之大。我们把第五自然段连起来读,体会大潮的气势之壮,时间之长,水量之大。(生读第五自然段。)
师:所以钱塘江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师:那钱塘江大潮到底奇特在什么地方? 生:潮来之时气势雄伟壮观。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一年只有一次。江面越往东越宽,大潮从东边来,特殊的地势使大潮来势凶猛。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早以人山人海。
师:作者用心观察,叙述有叙,从声音、气势、形态三方面写出了大潮的奇特,又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表现了大潮的气奇特,使人由衷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指导学生朗读。
设计意图:采用“自读自悟、讨论、点拨深化”的方法来学习“潮来前后”部分,体会出潮头过后依然壮观、雄伟,回扣主题“天下奇观”。在这部分中,朗读仍是主要的教学方法,通过抓住词语体会大潮的气势,同时让学生想象自己如果是一名人流中的观潮人,此时此刻你的情感怎样?想说些什么呢?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回顾全文,体会写法
1、师:苏轼称赞西湖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其实,钱塘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无论是静态还是动态它总是那么叫人神往,再请同学们读全文,感受一下。
2、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的另一种写法——侧面描写——作者通过对观潮者神态、动作的描写,从另一个角度体会钱塘江大潮之奇。
3、江潮的景美,作者的文更美。为什么作者会写得这么生动、形象、逼真呢?
(按顺序、抓特点、词句准;动静结合、人景结合。)
师小结:是呀,正是因为作者细致地观察了钱塘江大潮到来之前、到来之时、到来之后的情景,既留心了江潮不断变化的样子,又留心了江潮发出的声音,既留心了江潮的气势,又留心了观潮人群情绪的变化,因此,读了这篇课文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有如置身与观潮人群中间一样。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习按事物发展顺序和抓住主要特点写作的方法,并要认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按照事物的发展变化顺序有重点地叙述,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重点突出,条理分明,培养学生随时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四、拓展训练
1、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深深地把我们吸引住了,难怪有那么多人来观看。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江大潮呢? 例:今年的观潮日又来了,古镇盐观迎了前来观潮的各地朋友,潮还没来,可大堤上已是人山人海,„„
(自由准备。)(提示:可以利用第一段课文内容。)
⑴ 学生展示。⑵ 及时评价。
设计意图:让学生当小小的导游员,引导学生将自己融入到观潮的人群中,对于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就自然流露出来了,同时让学生当小小的导游员向游客介绍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色,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使学生在活动中知识、能力、人格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也能促进学生在生动实际活动中能自主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五、总结课文,归纳升华
1、同学们,钱塘江大潮是世上少见的伟大奇观,今天我们见识了祖国这么神奇、壮观的自然景象。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心中一定有一种情感在涌动,能不能用语言来抒发一下你心中的情感呢?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2、在体会作者表达方面,你能向课文学习什么?
六、练习提高
1、写一写生字和词语。
书写指导: 盐、昂、震
2、搜集有关潮的资料。文中介绍的还只是一线潮,其实还有交叉潮、回头潮。
七、课外延伸,积累运用
1、熟背自己喜欢的片断,摘抄下来。
2、学习作者写景的写作手法,或选用从本课学到的词语写一段话,写一个场景或场面。
八、板书设计
潮来之前 江面平静 雄伟壮观
观 潮
(天下奇观)潮来之时 声音 形状(远──近)
如临其境
有声有色
潮退之后 恢复平静
(热爱祖国山河)
设计意图: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本篇板书我是依照作者的思路,将文中作者的思路线、重点词语线,按照观察的顺序,设计了词语式的板书,从而辅助了教法的实施。附: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答案: 词语天地:略 读一读,选一选
潮 chèn báo 横卧 相关链接,资料平台:
1、有关钱塘潮的名诗句:
(1)范仲淹:海面雷聚,江心瀑布横。(2)杜甫:天地黯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
(3)王在晋《望江台》: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4)李廓《忆钱塘》: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
(5)刘禹锡《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2、钱江潮的奇观四看
钱塘江涌潮景象变化万千,潮高差也各不相同。每当涌潮在天边出现时,犹如“素绿横江,漫漫平沙起白虹”。待涌潮到达眼前时,又犹如万马奔腾之势,雷霆万钧之力,势不可挡。东西二十多公里的海塘上,即可看银涛滚滚整齐而来的“一线潮”,也可看东南两股潮头相撞,掀起万座冰山、千座雪峰的“碰头潮”。随潮还可看到潮水猛冲凸入江中的围堤,形成“卷起沙堆似雪堆”的“返头潮”。当然钱塘江的“夜潮”,该是留在月下看:皓月当空、月影银涛、观潮赏月、心旷神怡。奇异的钱江涌潮,“奇景四看”,奇哉乐哉。
3、钱江潮举世无双
涌潮是世界上少有的自然现象之一,在国外,仅有英国赛汶河,法国赛纳河和南美亚马逊河等少数河口地区发生,但都不及我国钱塘江涌潮来得典型和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