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集体活动环节设计的要求有哪些?
集体活动环节设计的要求有哪些?
集体活动环节是一节教学活动的基本框架结构,即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为达成教学活动目标而对教学活动内容呈现、教学方法运用所设定的步骤和顺序,是对相互关联的一系列教与学的活动的具体安排。
一、在设计活动内容时,必须与教学目标相关,而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不能过于空泛、含糊、缺乏可操作性
教学目标设计是对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的规划,它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第一,教学目标要尽量用可观察的行为来陈述,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第二,教学目标的陈述要反映儿童行为的变化,陈述儿童的学习结果;第三,教学目标的陈述应有利于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
二、选择活动内容时忽视幼儿年龄特点,忽视本班幼儿的特点,内容忽难忽易
教学内容设计是教师从分析教材、合理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以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表达或呈现的过程。它是教学设计最为关键的环节,是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好坏。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
1.选择适宜、恰当的内容,与目标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应该删除。
2.所选内容应考虑幼儿年龄特点,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即以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为基础,又有发展的空间。
3.所选内容应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既具有适度的新颖性,又要避免脱离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应着重于幼儿身边的科学。
三、注重科学活动过程中的提问设计,封闭型提问及无效提问较多
1、提问是否围绕教学目标及活动的重难点,在环节中要提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与活动内容是否相关
2、在集体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来引导幼儿探索,因此,提问的设计应以开放性问题为主,能指向幼儿的操作、探索与思考,引发幼儿自由的表达、发现与创造。
四、环节设计时应层层递进,由导入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逐步推进,同时在这三个部分中达成环节目标,唤醒幼儿已有经验、呈现新授经验、进行练习与巩固、最后结束的。
第二篇:教学设计环节要求说明
教学设计环节要求说明
教学设计是对教学的一个总体规划,是保证课堂教学有序、有效推进的前提。完整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一、教材分析:
分析本课内容的组成以及在教材或单元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分析学生学习该内容的认知起点、存在问题、学习难度及将采取的学习策略。
三、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方面对教学目标进行描述,注意将三维教学目标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突出教学重点,巧破难点。
五、教学策略:
本课教学中所运用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
六、课时安排
从时间上加以界定,整体把握教学时间。
七、教学过程:
本部分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应把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学生活动、教师指导策略表达清楚。描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并对各个环节的设计意图作必要的说明,力求做到: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注重学生学习实践过程的体验,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努力实现学科教学的科学性,关注课本与生活、社会、学生的经验的联系;较好地体现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体现老师有效的指导。
八、板书设计
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做到书之有用,切忌搞花样求形式。同时要有清晰的条理性,要揭示出教材内在逻辑关系、教者的教学意图。(布置作业此次暂不列为测评内容,各学科根据情况自行安排取舍)
如何写教学设计 莱州市双语学校 杜涛
什么是教学设计?为什么要写教学设计?怎样写教学设计?下面结合烟台教科院组织编写的新课堂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的有关理论及省内外有关专家的观点,与大家做个交流。
一、教学设计的概念:(是什么)
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理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选择相应的教育媒体,确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分析、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以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教学设计是以分析教学需求为基础,以确立解决教学问题的步骤为目的的。
这是比较正式的教学设计的概念,其实我们常说的教学设计,是针对一门课程中的某一章节或某一节课,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是教师在从事课堂教学工作前,预设的教学活动方案。
就目前来说,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是指数学教师以“和谐高效思维对话”理念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订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
二、教学设计的重要性(为什么)
在传统教学中,教案是实施课堂教学的方案,设计的依据是教学大纲,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目前教案的形式主要是:教案必须有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准备、课时安排、教案正文、教后反思。正文中又包括导入、每一部分的详细教法、过渡语、小结、习题作业设置等。这样的教案,从导入新课到布置作业,从一般内容到重点、难点,从教师引导到学生活动,从提出问题到可能出现的答,大到总体结构,小到一句话,都不能少。教学的过程包括五个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新授、练习巩固、布置作业,一直沿用了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模式
教案与教学设计的具体区别之处:
1.教案是教学设计方案,就是教学的内容文本,是教学设计的最核心的部分。一般地有表格式、课堂实录式、普通文本式等。主要是对教学目标、内容、环节进行备课。教案是指导老师自己上课用的。也是考察一个教师备课的一个依据,主要体现在怎么设计的。教学设计是关于教学的说明,更重要的在于说清楚为什么这么设计。
2.教案是“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思想的体现,它的核心目的就是教师怎样讲好教学内容。教案的编写很重视对学生进行封闭式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却常常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常导致的后果是便于学生的知识增长,而不利于他们的能力培养。
教学设计不仅重视教师的教,更重视学生的学,怎样使学生学得更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所以对学习者进行特征分析是教学设计不可缺少的步骤,体现了现代教学理论的鲜明性。它强调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辨证统一,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学设计还非常重视对现有媒体的设计和充分利用,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效果,为此不少教师围绕媒体而展开课堂教学的设计活动。教学设计也非常重视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的设计,因而从传播学的角度上看,制定教学目标和实施评价在教学系统中分别具有前瞻和反馈的作用,是教学信息传播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两者元素的含义也不同。
教案一般包括教学目的,教学方法,重难点分析,教学进程,教具的使用,课的类型,教法的具体运用,时间分配等因素,从而体现了课堂教学的计划和安排。
教学设计从理论上来讲,有学习者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阐明、教学策略的制定、媒体的分析使用及教学评价等元素。
我们从教案与教学设计进行比较从中可以看出,从关注“具体的教材教法的研究”转变为关注“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的教学策略研究”是从传统教案走向现代教学设计的根本转折点,我们只有弄清了二者的区别,才能够真正理解并掌握现代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技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会将二者混淆。
①脉络要“准”──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②目标要“明”──是教学设计的“方向”。③立意要“新”──是教学设计的“灵魂”。④构思要“巧”──是教学设计的“翅膀”。⑤方法要“活”──是教学设计的“表现形式”。⑥练习要“精”──是教学设计的“终结点”。
教学设计之所以被重视,被强调,是因为与教案相比,它更多地体现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特点。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功能与传统教案有所不同的在于它不仅仅只是上课的依据。教学设计,首先能够促使教师去理性地思考教学,同时在教学认知能力上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体现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教育目的。
三、教学设计的要点步骤(怎么做)
具体来说,课堂教学设计包括教学任务及对象(教材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策略(教法和学法的设计);教学过程(实施);教学评价(反思)六个基本要素。这里做一说明,具体写新课的教学设计时,由于反思部分是进行完课后的补充部分,因此可以不写这部分。
(一)教学任务及对象(教材与学情分析)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包括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的一个基本着眼点。因此,教学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的问题,那么现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的问题。也就是需要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这里要学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整合教材,使教学内容背景化、过程化、新颖化、应用化。
1.教材分析
(1)分析《课程标准》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
(2)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模块(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3)分析每课教材内容与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2.学情分析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3.教学重点与难点
(1)确定本堂课的教学重点。(2)确定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另外提倡在突出重点的基础上,针对难点分析诊断,形成方式或方法上的突破。
(二)教学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规定着每堂课的教学方向,既是对教学的每一个小层次、每一个小过程做出具体的便于贯彻和检验的教学标准规定,是判断教与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也是学习者自我激励、自我评估、自我调控的重要手段。教学设计中对于目标的阐述,能够体现教师对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的理解,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归宿。新课程标准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师所操纵的。
1.设计教学目标分为四个步骤:在理解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分析教材,在掌握学生学习差异的基础上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确定教学目标分类,表述教学目标。2.教学目标部分的写作要求:(1)确定知识目标。(2)确定能力、方法培养目标及其教学实施策略。(3)确定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选点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注意这里三维的课程目标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而不是独立的三个目标,根据课时目标的重点,无须一定课课都要按三个维度来陈述。
3.在表述教学目标时必须具备四个基本要素:
(1)行为主体: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老师,人们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一般在写教学目标的时候行为主体可以省略,格式一般可以采取以下的表达:“通过„„学习,能说出„„”,“通过„„学习,能分析归纳„„”,而不是“使学生掌握„„”,“教会学生„„”等表述方式。
(2)行为条件: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如“通过收集资料”,“通过观察„„”,“在„„的基础上”,“通过本课的学习”等。
(3)行为动词: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可测量、可评价的。如知道、比较、归纳、列举、感受、参加等等。
(4)行为结果及水平:即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平,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达到的一种体验的程度。
4.在叙述时最好有不同层次,体现一定的差异性
根据《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差异性,按照教学内容,由低到高,由易到难,设计具有不同要求、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这里指前两个维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
5.过程与方法
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是指具体的内在的学习思维的过程,如搜集资料的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辨析讨论的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是“学会如何收集”,“学会如何探究”。
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它与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是截然不同的。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因此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中,要尽量把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考虑到。
(三)教学媒体(教学资源)
包括(1)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准备。(2)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教学媒体是教学设计中要涉及到的物质条件。随着学校教学条件的改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涉及的教学媒体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先进。除了传统的挂图、模型、标本及实验设备外,录像、投影、录音等设备也已广泛地进入了课堂,多媒体运用也已不再是新鲜的事。但从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要求来看,还需要在教学媒体设计上作进一步的拓展。
一要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创造更丰富的物质条件。我们的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着明显的不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少实践活动不能不说是重要的原因。如果不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也就成了空话。
二是要重视研究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计算机在信息时代具有其他工具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各种公开教学活动中,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已不鲜见,这些多媒体的课件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大多数课件在交互性方面有着明显的不足。因此在研究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时,要在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上花功夫。如带领学生到网上去收集信息资料,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是要重视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除学校教育要加强学生多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外,还要让学生亲自走进社会,走近生活,从实践中去感受科技、应用科学。因此在教学设计时,特别是活动课的设计,要把视野指向校外,把社会有教育意义的场所纳人教学设施范畴,使学生的实践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在运用教学资源时,一定牢记实效性这一根本性原则,特别注意运用多媒体是来辅助和优化教学的,而不是研究利用更多的媒体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媒体技术不能从根本上取代教师的地位,特别是师生间情感的沟通交流是媒体资源所无法替代的。
(四)教学策略(教法和学法的设计)主要介绍进行课堂教学所要采取的方法与技巧。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它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作用就是根据特定的教学条件和需要,制定出向学生提供教学信息、引导其活动的最佳方式、方法和步骤。它涵盖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媒体等内容,特别要指出的是,板书作为传统的、常规的媒体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应该有一席之地,而且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在设计媒体时千万别忽视了对板书的设计(板书对数学来说更是教学思路的体现,也是利于学生在课后如何复习的指导。在设计板书时,一定要注意板书要条理清晰、思维逻辑推理合理、简明扼要)。
课堂教学策略在设计时应把握以下三个基本点:
1.体现全面性:一是教学行为策略,包括显示策略(讲述、板书等)、对话策略和指导策略;二是辅助行为策略,如学习动机的激发等;三是管理行为策略,包括时间的管理等。
2.增强有效性:站在“教”的角度,体现四个特质(科学、先进、切实、积极)。站在“学”的立场,力求“三不”效应:学生感觉不压抑、不疲惫、不厌倦。所谓不压抑,是就个性空间而言的;所谓不疲惫,是就思维强度而言的;所谓不厌倦,是就情绪状态而言的。
3.力戒局限性:在设计每一种教学策略时,既要发挥其促进学习的优势,也要力戒其内在的局限性。在设计教学策略时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要从学生的体验出发;二是要以问题为中心;三是要关注学习方式的设计;提倡自主性的、探究性的、合作性的、开放性的、创新性的、综合性的学习。
总之课堂教学策略在设计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变“指挥者”为“引导者”。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再要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在班级授课制下,如何使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有所提高发展,最基本的一条准则,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五)教学过程(实施)众所周知,现代教学系统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等四个要素组成,教学系统的运动变化表现为教学活动进程(简称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媒体的选择,课堂教学结构类型的选择与组合等,都将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那么怎么样在新课程理念下,把诸因素很好地组合,是教学设计的一大难题。教学过程粗略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书写:
1.课前探究部分
设计出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探究的方案。2.导入新课部分
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引语或创设各种生动的、具体的生活情境,拉近数学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
3.师生、生生互动部分
(1)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板书结构)。(2)写出每步设计的设计目的(设计意图)
此外,在教学结构设计中要注意体现下列几个要求: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2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3设计出师生互动方式,要体现出“思维对话”。4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5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存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6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合作活动。7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在展示中释疑,激发兴趣。8注意调控时间、方向及进度。9用好评价的引领,既注重个体评价,更注重小组评价。
4.课堂小结部分
(1)设计出针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系统的回忆巩固问题及方案。(2)设计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复习巩固方案。5.训练巩固部分
围绕目标设计有针对性的题目,题目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主要可分三个层次:1直接再现知识;2知识的变式拓展;3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6.课后作业部分 分层设计必做、选做及思考题,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不同要求可突出对教材知识点的记忆、理解与掌握,也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突出学生的概括、分析、比较、评价能力等(当然也可以采用检测的形式)。可以采用不同的作业呈现类型,具体可见教研室初中数学主页:烟台市新课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指导意见。
(六)教学评价(反思)[本部分不做为课前教学设计的部分要求]
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状况、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的发展转变等作出准确而及时的评价,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环节。教学评价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在课前如何激励学生预习与复习、在课堂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反馈、课后作业的精心设计和批改等。这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1.写成功的收获 2.写教学中的不足 3.写教学感悟及教学机智
4.写学生创新,尤其是课堂新生发出的亮点和问题 5.写个性与共性的错例
然后对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及时的修改、补充、完善。
四、教学设计的书写:
(一)书写内容及步骤
1.教学分析:包括教学内容的分析和学情的分析;重难点的分析;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教学资源:
4.教学策略(教法或学法指导):选用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媒体及板书设计;写出本教学设计意图和整体思路(突出新课程特点);
5.教学实施过程;各环节要注明设计意图
6.教学反思评价。
(二)书写说明
1.书写的形式。书写可以是文本的,也可以是表格的,也可以将文本和表格二者结合。一般文本形式可以比较充分地表达思想和具体的内容,信息量大,但不宜直观地反映教学结构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而表格形式能够比较简洁、综合体现教学环节、教学诸因素的整合。因此,我们认为,或者以表格书写,或者将文本和表格书写形式合二为一,后一种方式是比较理想的呈现,采用文本形式书写前端分析,教学过程则一般以表格形式书写,从而组织成为一篇教学设计方案。采用表格式的书写格式时一定标明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
2.教学设计书写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具体的内容要求灵活展现,所以应不拘一格,写出个性,写出创意,写出风采。
3.教学反思评价作为教学设计来说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只不过属于后置补充完善部分,并非课前必须要完成的。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教学设计内容和形式应该根据需要而定,如果为了同行间探讨、交流而进行设计,则应选择较为详细和较强的理论展现为主要内容和相应的形式;如果是教师本人为了作为上课前对课的理解和策划,则可以相对淡化理论色彩并简化分析要素,更多地关注过程方法策略以及教学流程和板书的设计。总之,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多元化和创新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
第三篇:幼儿集体教学活动中导入环节的设计
幼儿集体教学活动中导入环节的设计
“万事开头难”,想必我们大家对这句话是深有体会的,教学活动亦是如此。若要使教学活动一举成功,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那么精彩的导入必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了。根据平时对导入活动的重视与经验积累,总结出以下几点体会:
一、明确导入活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地位。
导入活动的目的是吸引幼儿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或了解幼儿原有经验,或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同时,又起到了顺利过渡的作用。虽然,它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不可或缺,但是要把握它的配角地位,绝不可喧宾夺主。一般来说,在活动中只占三分之一比例,更多地时间要留给幼儿学习新的内容,让孩子有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否则会失去导入活动的作用,比如,在有一次的看图说话的教学中,老师设计的导入环节过度暴露了图片内容,过于繁琐,冗长,使得幼儿对随后的看图环节丧失新鲜感和兴趣,情绪懒散,当然使活动效果大打折扣。
二、从针对性入手,体现导入活动的个性化、艺术化。
(一)要针对目标。集体教学活动时间紧凑,导入活动应防止信口开河的现象,一定要根据教学的既定目标精心设计,与教学目标无关的不要硬加上去,不要使导语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浪费有限的教学时间。
(二)导入方式要符合领域及具体内容的特征。
导入形式丰富多样,有谜语导入、解题导入、复习导入、游戏导入、设置悬念导入、讲述故事导入、直接导入等等,我们要根据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教育价值,充分展现教材中所蕴涵的教育价值,而选择合理的导入方式。
比如,一般来说,歌曲引入、情景导入、诗歌及故事导入就不适合于数学和科学的教学活动,因为科学、数学活动要求幼儿的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比较高,活动本身的探索性强,并且要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做准备,但由于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还未较好发展,仍以直观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所以,在组织这类教育活动时,比较适合的是经验导入、材料导入、环境导入、复习导入这些导入方式。比如:我们可以联系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尽管孩子们积累的只是些比较直观、肤浅的经验,但是幼儿亲身感受的,和他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总能很好地激活幼儿的兴奋点,使探索活动顺利展开。也可以由复习已学过的知识点出发,让幼儿自然而然地进入活动。也可以先给出材料,幼儿通过看看、摸摸、捏捏、敲敲等摆弄活动,会产生很强的探索欲望,可增强活动的有效性。在组织《蜗牛》这一活动中,我请幼儿回忆:你在哪里找到蜗牛的?你捉蜗牛的时候它正在干什么?蜗牛是怎样爬的?你在蜗牛爬过的地方发现了什么?由于课前老师布置过请孩子利用周末捉蜗牛的任务,所以孩子对这些现象都不觉得陌生,有话可说,幼儿回答很积极,通过互相的交流,也帮助幼儿了解到蜗牛的生活环境。当幼儿注意到这些问题后,再引导幼儿探究其中的原因,对更深层次的或自己还不知道的一些问题,有了探究的愿望,探究活动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又如在《沉和浮》这一活动中,我为幼儿准备了纸、塑料积木、木头、铁钉、棉花、石头、弹珠、小船、乒乓球、装满水的玻璃盆等许多材料,爱玩水是每个孩子的天性,看到这些材料,许多孩子就已经跃跃欲试了。我赶忙说: “小朋友,请把这些东西放在水里玩一玩,你会发现什么?”幼儿很高兴,纷纷挽起袖管玩了起来。通过导入部分的操作,幼儿积累了丰富的有关沉与浮的感性经验,这就为教师接下来分析材料的质地和沉浮之间的关系作了准备。
又如:谜语导入、谈话导入、欣赏介绍导入比较适合艺术领域。在美术活动《春姑娘》中,我先向幼儿介绍:传说天上有位美丽的春姑娘,黑头发,圆脸蛋,穿着漂亮的衣服,随着微风飘呀飘,她飘到哪里,哪里就会变出绿色的草地,美丽的花朵,树叶也发芽了,因为她有一条奇妙的裙子。然后展开讨论:春姑娘的裙子和我们的裙子有什么不一样?她有一条用什么做的裙子?你觉得她长得怎么样?她会给我们带来什么?这样自然进入了画春姑娘的主题和意境中去,使孩子不仅明确要画春姑娘,还知道可以用柳树、绿草地、小花、蝴蝶等添加美化画面,通过想象绘画美丽的春姑娘的同时,让孩子有一个美丽的享受。在美术活动《蜻蜓》中,我先请孩子们猜个谜语:“一双眼睛圆又鼓,身体就像细细棒,翅膀两对薄又轻,飞得高来又飞低,水面一点画个圈,还是捕蚊的小能手。”孩子们的兴趣一下被调动起来,在猜谜的过程中,对蜻蜓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当老师拿出范图的时候,大家齐刷刷地把目光都集中在蜻蜓上,仔细地观察以求对证,因为谜面里揭示了蜻蜓的身体特征,还对生活习性有了一定的描述,所以就能自然进入示范画画环节,并且不用作生硬的讲解,而是扼要明了,孩子们最后的画面不拘一格,丰富多彩。
当然,各种导入方式在各领域中的运用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这里要把握相对的特征性问题。比如,情景导入比较适合于健康领域、社会领域的教学,但也同样适用于某些艺术领域、语言领域的教学,甚至也可运用在某个科学、数学的教学活动的导入部分。而即便同样是故事教学,也可以选用多样的导入方法,比如,在主题《我家和我家附近》的其中一个语言活动《大黄猫进城》中,由于这个故事对中班孩子来说,情节发展较为繁复,为了减少琐碎、麻烦的程序,我就采用了直接导入法,即将故事直接呈现出来给幼儿欣赏。让幼儿完整地了解和体验故事的发展脉络,在全神贯注地完整倾听和观察图片中,了解故事的内容,并能跟着故事的进展,细心注意画面上的标志、路标、招牌、建筑等。特别是对一些篇幅较长、蕴意丰富的故事来说,这种方式可减少不必要的铺垫导入,如在欣赏儿童文学《胡桃夹子》时,我直接讲故事,把孩子带入到了故事本身的意境和悬念中,重点去体验贯穿在整个故事中的情感变化,从开始到发展、**,直至结束,这样将更有利于保持其参与活动的专注性和注意力。但直接导入方式也不是在所有些故事教学中都是万能的,如在组织幼儿开展《猴子学样》活动时,老师若还是采用直接导入方式,那么孩子在听完故事后容易失去对故事的新鲜,而情绪兴奋,不能很好地静下心来思考老师所提的问题,所以我就对这个表演性强的故事采用了故事表演导入法。先在活动前编排好情景表演剧,请一名幼儿扮演老公公,请另外几名幼儿扮演猴子,让大家观看。通过观看表演,幼儿对故事的整体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老师可以再提问:“表演的对象是谁?”“看到了什么?哪些地方最有趣?”“猴子在做什么?”…… 幼儿在表述时会在所看到的情景剧中又加入自己的思考,这时老师只需让幼儿完整欣赏一遍故事内容,在幼儿对故事情节、故事语言都能很好地理解以后,就可以请幼儿参与表演故事了。故事表演导入法不仅可使幼儿在专注观看表演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故事的结构和氛围有所了解,同时还能通过贴近幼儿年龄特点的小猴子表演,将幼儿的兴趣点更大程度地激发和调动起来,让活动真正建立在幼儿的兴趣之上
(三)导入方式体现不同的年龄特征。
不同年龄的孩子注意力及感兴趣的事物和思维特点等都会有所不同,教师在导入活动中应予以充分考虑。
比如:在体育游戏《跳高跳低》中,要求小朋友能学皮球拍得重,跳得高,拍得轻,跳得低,发展相对应的跳跃能力,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由于3—4岁孩子对皮球的这种特性还未能充分建立起相关的经验,这个阶段的孩子的思维是直觉行动思维,导入中最好能借助具体的实物或形象的图片、手偶或情景表演直观呈现,如果以谈话的方式不能迅速集中注意力,不能有效唤起以往经验的记忆。所以我在活动时向孩子们呈现了一只有眼有嘴巴的皮球宝宝,并以拟人的口吻介绍:“我呀是一个听话的皮球宝宝,拍一拍,跳一跳,拍得重,跳得高,拍得轻,跳得低”。“皮球宝宝”一下子激发了孩子活动的兴趣,孩子们都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愿意与皮球宝宝交朋友。这下就能顺利过渡到让孩子们都作皮球宝宝,来参加游戏的目的,达到了理想的活动效果。4岁孩子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他们能理解生活中熟悉的和生活经验相联系的事情。所以可以试着从凭借教具导入转入到语言导入,引导孩子积极联想。比如:在分享阅读《小狗的一天》,我用读本联系法来设计导入活动:“亲爱的小读者,今天又到了阅读时间,在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读本《毛毛虫去散步》、《小海龟》的内容,这两个读本讲的都是某个小动物的所做的事情,今天读本中的主人公在《跑呀跑》中出现过。”这样孩子就会积极思索该读本的主人公是——小狗,然后请孩子们回忆你见过的小狗是什么样子的?孩子们都愿意分享有关小狗的经验的。这个导入既对以前的读本有概括性的回忆,又一下子激发了幼儿产生学习新读本的兴趣,也促进了幼儿的联想能力。岁的孩子思维时依赖的是表象,具有了一定的概括性,但只是概括事物的外部特征,6岁的孩子开始认识事物发展的逻辑或因果关系。所以对于中大班的孩子在导入设计中可以有意识地加入概括、逻辑思维为特征的导入活动。比如在数学活动《认识梯形》中,我采用复习导入法:我们已经学过了长方形,观察这些长方形,你能说出他们的共同特点吗?然后教师指着梯形,请幼儿辨认:这个图形和长方形相比,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根据幼儿的回答,就将长方形和梯形重叠起来,进行比较。
所以导入时若根据不同幼儿年龄发展水平,客观的分析幼儿素质和能力,并适时的进行引导,满足各阶段幼儿的发展需求,符合最近发展区的规律,不仅能受幼儿的喜欢,顺利导入主题,而且能促进幼儿分析、比较、理解、抽象和概括能力的发展,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三、导入设计要注意语言的输入和输出,不能追求表面上的热闹。
有一位老师在上分享阅读《我爱运动》时,足足花了6分钟时间播放了一个介绍运动项目的专题片,该片激发了孩子的兴趣,但播完后,教师并没有针对该片组织语言实践活动,仅仅轻描淡写地说道:“今天我们要学一本有关运动的读本《我们爱运动》”。这样使导入与孩子与读本没有产生互动,如同虚设。在这里,我们还要特别注意导入部分问题的设计,我们往往会出现把握不好问题的指向,有时还会重复提问,以至于产生“看似热闹,却没有什么价值”这一现象,有时,我们设计的问题指向太过笼统,指导不明确,使孩子不知道如何回答,有的脱离了幼儿生活的积淀和知识经验,更使他们无从着手,不知道从什么角度去解决;有时指向太过狭窄,使得幼儿回答呆板,禁锢了他们思维,抑制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所以在课堂活动的开端要注意问题设计的把握,从问题设计的开放性、启发性、层次性方面去考虑,在教学实际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回答,步步深入提问,巧妙设问,从而引导幼儿很有兴致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四、导入活动也要注意“情绪状态的铺垫”。
有次在期中开课时,我听了两位老师进行的《小海龟》这个读本教学。两位老师以出示一张图片或玩偶进行导入:“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小客人,是谁呀?”然后在一番问候之后,老师说:“今天我们要看的书就是讲了有关小海龟的事。”然后出示第一页:看到了什么?(蛋)蛋怎么了?怎么看出来的?紧接着看第二页:看到了谁?(小海龟)有只小海龟出生了。可能我们的两位老师都看了教师指导手册,但是这样的导入似乎有些平白,如果再能考虑到情绪的导入就会更好些。因为这个读本从意境和语言上来讲都是非常优美的,尤其是小海龟刚出生,它对周围的一切是陌生的,是带着新奇的眼睛去发现周围的一切。所以我们不妨这样设计:课前先请家长们像宝宝谈谈宝宝是如何出生的?宝宝出生时的样子怎么样?让孩子对出生问题产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直接出示第一页:你们看到了什么?(蛋)这个蛋在哪里?(让孩子观察背景)蛋怎么了?你是怎么发现的?这时,教师可以边防浪花的背景音乐,边讲述:在大海边,沙滩上,有一枚大大的蛋,过了好久好久,有一天,啪,蛋裂开了!原来有一个宝宝要出生了!你们猜,蛋里面会出来哪个宝宝呢?小孩子都会很愿意猜,老师可以请3、4个幼儿来猜,不做肯定或否定。然后出示第二页:看,谁出生了?(小海龟)这个时候,孩子们会拍手欢呼小海龟的出生。小海龟刚出生时是怎么样的?慢慢地,眼睛睁开了,会看到些什么?这样就调动了孩子对作品保持优美、新奇的这份状态,其实,情感是进入读本学习的基础,如果,孩子与读本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然后才会有更多地自主的思考和遐想,虽然现在孩子或许还不能完全地表达出来,但避免了这种为看图而看,为读而读的外在性的阅读现象。
在故事、儿歌、歌曲等一些作品中,教师要反复地通过吟诵,与文本与作者对话,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予的思想情感,了解作品的情绪基调:或欢快、或喜庆、或优美、或轻柔、或悲伤、或缓慢……..并自然运用于导入活动中,使老师的情绪与创设的意境、氛围都与作品本身相交相融,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理解作品的情感,并正确运用情感表现作品。在这里,老师要学会跟着孩子的发现、跟着孩子的惊喜要一道惊喜。
五、面对同一批孩子,导入设计要讲究风格、形式、语言上的变化和新颖。
很多老师喜欢或已经惯用了“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画”,“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或“嘿,大家好,我是小熊。”“今天,我们的教室来了两位客人”等等,每天雷同,缺少激情和变化,也必定影响孩子对活动的兴趣,情绪懒散。
六、从细节处入手,追求导入活动的更精彩。
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要成竹在胸,导入活动也不例外,但不能照案宣科,也许孩子的回答或孩子的已有经验跟自己的设计不一致,所以教师要提前作好充分的“应急预案”。
如果把整个教学活动比喻成船的航行,那么设计好精彩的导入活动,就如船儿扬起了美丽的帆,它将充满激情,满载美好的向往,或一帆风顺或激流勇进,愿小船在海上一路留下亮丽的风景线,一路无限精彩,最终驶向理想的彼岸!
第四篇:集体备课要求
集体备课要求
1.备课组要事先做到“四定”:既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备人。
2.备课组要做到“四统一”:即统一教学进度、教学要求、教学资料和基本模式。
3.备课组要做到“四必须”:即主备教师必须精心研究所承担的教学内容;议课教师必须亮出自己的观点;主备教师必须在集体备课后形成导学设计;课后必须对亮点和不足进行反思。
4.备课组要做到“六备”:即备学情、备三位目标、备重难点、备关键问题的设计、备学法、备达标练习设计。
集体备课流程
1.教导处在每个学期放假前制定下一学期的备课计划,调整确定备课组长。
2.备课组长和骨干教师应充分利用自己积淀的教学经验和所掌握的教学理论,在集体备课活动中积极发挥引领作用。
3.备课组长提前两周布置备课任务,确定主备教师和内容。4.在备课组长的领导下主备人必须对所承担的教学内容做精心准备。
5.备课组长提前一周组织集中讨论,主备人简述备课思路和设计方案,同组教师集体议课、说课,最后形成统一的导学设计。
6.备课组长将讨论后的导学设计交教导处检查,然后统一打印。
7.各任课教师在集体备课基础上可以根据本班学情,对导学设计再次作出调整。
8.课后做好教学反思,总结亮点和不足。
课堂展示“七要点”
课堂展示体现一个核心,即“展示即学习,展示即探究”;体现“两主”作用,即学生主题作用和教师“点拨、追问”的主导作用。具体要求是“七要七不要”:
1、展示要把握重难点和共性问题,不要简单的核对答案;
2、展示要把握整体,不要碎片化的回答问题;
3、展示要在探究中提高,不是“复制”小组预习情况并“粘贴”在课堂上;
4、展示是生与生、师与生交流观点、补充答案、质疑评价,不是学生给老师做汇报;
5、展示要关注参与率,不能只考虑“学霸”的精彩表现;
6、展示中教师要做智慧的推动者,必须有适时的点拨、追问、评价,教师不要只做展示的旁观者;
7、展示要关注小组的合作状态,不要只关注个体的单打独斗能力。
第五篇:集体备课要求
石嘴山市第十九小学集体备课要求
一、格式:
1、集体备课表不改变原表格式,打印出后研讨手写。
2、教学设计:创城格式
(1)标题(标清几稿):方正小标宋、二号字体、加粗;(标题字数多,呈倒三角形排列)
(2)文件正文:仿宋、三号字体,行间距28磅,段首空两个字符;
(3)版面:上边距:37mm,下边距:35mm,左右边距都为:27mm;
(4)一级标题:黑体、三号;二级标题:楷体、三号、加粗;三级标题:仿宋、三号、加粗(5)页码: 外侧-1-
3、教学反思仍然使用原来的专题反思表格。
二、时间:
1、集体备课时间:每月第二周的周二下午两节课后,如有变动,学科组长应提前告知教科室,每月一次,共四次。
2、资料上交时间:集体备课记录表、所附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上交时间为第二周的周五之前必须上交。
三、地点:待定
四、分工:
语文:年级组集体备课
数学:同学段集体备课 其他学科:同学科集体备课
四、资料收集:
集体备课过程中的照片、以及文本资料均由学科组长负责收齐后上交教科室。
五、考核标准:
1、不按照格式要求的第一次返回重新打印,并扣学科组长0.2分,如有再犯,扣学科组长0.5分。
2、凡不按照活动内容要求的资料,扣0.2分,例如:没有围绕专题的反思等。
3、凡上交资料不齐全或者没有按时间节点上交的扣学科组长0.2分。
201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