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提出活动要求与学生活动之间环节设计的必要性
教师提出活动要求与学生活动之间环节设计的必要性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研究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研究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教师进修学校 高占国
在2007年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研究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的研究中,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基本环节设计中,一般都包括两个基本环节:首先,教师提出活动要求若干;然后,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活动。在教师提出活动要求和学生活动之间,没有设计中间环节,也就是说,当教师提出活动要求后,学生就马上按照教师的要求开始活动。今年三月三十一日,在重四中学进行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研讨会的筹备和教学活动观察中,我们发现学生在活动中没有完全按照教师提出的活动要求进行活动,甚至只是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活动,这是为什么,我们经过认真思考后,发现问题不是学生的问题,也不是授课教师的问题,而是我们的教学设计缺少一个重要的环节。我们可以看下面我们原来的教学设计: 【案例】
“发现问题”环节的教学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研究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研究 教学活动设计教师: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重四中
王一惠 教学活动设计指导教师: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教师进修学校
高占国
„„
十一、教学过程
教师导语:同学们,刚才我们倾听并记录了《两块石头》哲理故事,下面我们就要根据这个故事的内容“发现问题”。要正确根据故事情境发现问题,我们要学习:
1、什么是问题?
2、什么是发现问题?
3、为什么要发现问题?
4、怎样发现问题?下面我们就按照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开始学习,首先,我们要学习什么是问题的概念。
(一)什么是“问题”的概念?(板书)
教师导语:学习“问题”的概念我们首先进行自主学习,然后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包括:小组内合作学习、小组之间合作学习、小组和教师之间合作学习、小组和班级同学、教师之外的其他人合作学习。下面我们首先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环节:自主学习(板书)
1、教师提出对学生的要求:(板书)
(1)目标:收集并整理关于“问题”概念的资料。
(2)主体:是每个学生个体,每个学生必须独立收集并整理关于“问题”的概念,不能与同学和教师等其他人交流。
(3)时间:大约30分钟左右。(4)地点:计算机教室。(5)学习过程要求:
①收集资料。在网上收集关于“问题”的概念,将收集的有关资料复制、粘贴到电子档案袋内。收集的资料一定要注明来源,比如:在××作者的《××××》一文中认为:“问题”概念部分的论述是“××××”。——文章来源网址:××××,时间:××年×月×日。
②整理资料。
A运用分析方法分析收集的各种有关资料; B运用综合方法综合收集的各种有关的不同资料; C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综合的“问题”的概念; D举例说明“问题”的概念。
上述内容都要记录到博客内的电子档案袋内。③自我反思。
学生将学习收获和疑问记录到档案袋内。
2、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每个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收集和整理关于“问题”概念的资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尽量观察记录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并同时进行教师的自主学习。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自我反思,将学习收获和疑问记录到档案袋内。
从这个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教师提出活动要求时,虽然有要求学生记录教师要求内容部分,但是,仅仅就要求记录而已,并没有考虑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活动要求是否了解和理解了,就马上要求学生进行活动。我们这样设计是因为主观地认为教师的要求学生一看一听一记就应该明白了,所以就马上要学生活动了。这种教学设计的结果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学生没有完全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活动,是由于学生并没有完全了解和理解教师提出的要求。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经过研究认为应该在教师提出活动要求和学生活动之间加个教学环节,即在学生倾听和记录教师的要求后,教师要通过某种方式了解学生是否理解了教师的要求,比如,可以问一问学生;可以让学生解释一下教师提出的活动要求;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教师提出的活动要求等。当学生都理解就教师提出的活动要求时才能开始 3 活动。通过这一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及时反馈教师发出的信息学生是否接受和理解了,由此决定下一个教学环节是否进行。加上这一环节是为了更有效地实行“教”与“学”的结合,也避免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观主义行为,从而实现“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按照这一认识,在原来的教学设计中加上这个环节是这样的:
“发现问题”环节的教学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研究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研究 教学活动设计教师: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重四中
王一惠 教学活动设计指导教师: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教师进修学校
高占国
„„
十一、教学过程
教师导语:同学们,刚才我们倾听并记录了《两块石头》哲理故事,下面我们就要根据这个故事的内容“发现问题”。要正确根据故事情境发现问题,我们要学习:
1、什么是问题?
2、什么是发现问题?
3、为什么要发现问题?
4、怎样发现问题?下面我们就按照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开始学习,首先,我们要学习什么是问题的概念。
(一)什么是“问题”的概念?(板书)
教师导语:学习“问题”的概念我们首先进行自主学习,然后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包括:小组内合作学习、小组之间合作学习、小组和教师之间合作学习、小组和班级同学、教师之外的其他人合作学习。下面我们首先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环节:自主学习(板书)
1、教师提出对学生的要求:(板书)
(1)目标:收集并整理关于“问题”概念的资料。
(2)主体:是每个学生个体,每个学生必须独立收集并整理关于“问题”的概念,不能与同学和教师等其他人交流。
(3)时间:大约30分钟左右。(4)地点:计算机教室。(5)学习过程要求:
①收集资料。在网上收集关于“问题”的概念,将收集的有关资料复制、粘贴到电子档案袋内。收集的资料一定要注明来源,比如:在××作者的《××××》一文中认为:“问题”概念部分的论述是“××××”。——文章来源网址:××××,时间:××年×月×日。
②整理资料。
A运用分析方法分析收集的各种有关资料; B运用综合方法综合收集的各种有关的不同资料; C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综合的“问题”的概念; D举例说明“问题”的概念。
上述内容都要记录到博客内的电子档案袋内。③自我反思。
学生将学习收获和疑问记录到档案袋内。
2、教师了解学生对教师提出活动要求的理解程度:
同学们,请大家在记录好老师提出的活动要求后,思考一下,对老师提出的活动要求有什么地方还不明白不理解,有问题的同学可以 5 举手提出自己的问题。如果有问题,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或者教师进行讲解和说明。
同学们,下面请大家准备复述教师提出的活动要求。(可以选取有代表性的学生复述)
3、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每个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收集和整理关于“问题”概念的资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尽量观察记录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并同时进行教师的自主学习。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自我反思,将学习收获和疑问记录到档案袋内。
教学设计决定教学行为,有什么样的教学设计就一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往往都是由于教学设计存在问题,这一案例再一次证明了这一道理。
2008年4月4日早晨3点
第二篇:学生小组和教师之间合作学习环节教学设计
学生小组和教师之间合作学习环节教学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研究教学模式”研究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教师进修学校
高占国 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研究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是:“确定目标——创设情境——发现问题——选择问题——确定主题——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按照这一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一般都采用两种基本的学习方式,一种是自主学习方式,另一种是合作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方式中,一般包括小组内合作学习、小组之间合作学习、小组和教师之间合作学习、小组和教师之外的其他人之间合作学习等方式,本文仅就学生小组和教师之间合作学习方式进行了如下的设计,以供大家参考。
以某一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教学为例。按照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研究教学模式”进行的活动设计中,某学校初中二年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了“确定目标——创设情境——发现问题——选择问题——确定主题”环节,要进行的下一个环节是“制定计划”,在这个环节中有一个小环节需要学习“什么是计划的概念?”在学习这个内容过程中,首先,进行了学生自主学习,其次,进行小组内合作学习,再次,进行小组之间合作学习环节,第四,进行学生小组和教师之间合作学习环节。在学生小组和教师之间合作学习环节,我们的设计的程序是: 教师导语:
同学们,在学习什么是计划的概念的活动中,经过了自主、组内合作、组际合作,这些学习活动都是同学们之间进行的,同学们之间已经彼此交流了各自的观点,在以上的活动中,老师并没有把自己的观点和同学们交流,同学们一定想知道老师认为什么是“计划”的概念的,好的,下面我们就进行小组和老师之间的合作学习,老师把自己的观点和同学们进行平等交流,希望同学们提出宝贵的意见,老师诚恳地欢迎同学们能够提出批评和反对的意见。
小组和教师之间的合作学习活动要由学生来主持,所以,我们首先要通过选举的方式选举活动主持人,然后由主持人主持小组和教师之间的合作学习。下面就进行选举活动主持人的活动。
活动一:选举主持人
1、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1)目标:民主选举学生小组和教师之间合作学习的活动主持人一人。
(2)时间:40——50分钟左右。(3)地点:教室。
(4)对象:班级所有学生。(5)主持人条件:
第一、有组织能力:能够很快组建自己的竞选团队;能够组织好学生小组和教师之间的合作学习。
第二、活动方案好。制定的活动方案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①教师向学生小组讲述收集、整理关于计划概念的资料的内容。②各学生小组讨论研究教师讲述的内容。③各学生小组代表对教师讲述内容的评价内容。④教师对学生小组代表评价的解释或者反驳内容。
⑤各学生小组根据教师讲述修改本小组整理计划概念资料的内容。
⑥有要求小组记录活动过程的内容。
⑦活动总时间控制在30分钟之内,每个环节有具体的时间安排的内容。
⑧活动方案除了上述七方面外,有独到的活动设计内容。第三、半数以上同学拥护。(6)程序: ①自愿报名1分钟;
②准备竞选的学生组建自己的竞选团队2分钟;
③各个竞选团队准备竞选演说稿(活动设计方案)15分钟;这同时,没有参加竞选团队的同学学习教师提出活动方案的要求。
④竞选演说,每人6分钟; ⑤投票选举2 分钟; ⑥公布结果1分钟。
(7)以上内容要求记录到学生档案袋内。
2、学生活动过程: 略。
活动二:小组和教师之间合作学习
学生主持人按照自己的方案主持学生小组和教师之间的合作学习活动。
活动三:学生和教师小结本活动。
学生自我反思:本活动的最大收获和疑惑。
教师小结:略。
2007-11-28
第三篇:集体活动环节设计的要求有哪些?
集体活动环节设计的要求有哪些?
集体活动环节是一节教学活动的基本框架结构,即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为达成教学活动目标而对教学活动内容呈现、教学方法运用所设定的步骤和顺序,是对相互关联的一系列教与学的活动的具体安排。
一、在设计活动内容时,必须与教学目标相关,而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不能过于空泛、含糊、缺乏可操作性
教学目标设计是对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的规划,它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第一,教学目标要尽量用可观察的行为来陈述,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第二,教学目标的陈述要反映儿童行为的变化,陈述儿童的学习结果;第三,教学目标的陈述应有利于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
二、选择活动内容时忽视幼儿年龄特点,忽视本班幼儿的特点,内容忽难忽易
教学内容设计是教师从分析教材、合理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以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表达或呈现的过程。它是教学设计最为关键的环节,是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好坏。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
1.选择适宜、恰当的内容,与目标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应该删除。
2.所选内容应考虑幼儿年龄特点,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即以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为基础,又有发展的空间。
3.所选内容应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既具有适度的新颖性,又要避免脱离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应着重于幼儿身边的科学。
三、注重科学活动过程中的提问设计,封闭型提问及无效提问较多
1、提问是否围绕教学目标及活动的重难点,在环节中要提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与活动内容是否相关
2、在集体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来引导幼儿探索,因此,提问的设计应以开放性问题为主,能指向幼儿的操作、探索与思考,引发幼儿自由的表达、发现与创造。
四、环节设计时应层层递进,由导入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逐步推进,同时在这三个部分中达成环节目标,唤醒幼儿已有经验、呈现新授经验、进行练习与巩固、最后结束的。
第四篇:活动设计与反思要求
题目:对活动设计的分析与活动的设计
(一)请对下面这个教学游戏活动设计进行分析 年龄班:中班
活动名称:幼儿园教学游戏活动设计—绘画《海底世界》 活动目标:1.通过游戏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2.让幼儿通过观察画面,能够画出观察到的内容。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绘画能力。
活动流程:
1.教师用游戏的口吻对幼儿说:小朋友,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老师要带小朋友一起坐火车去看海底世界,高兴不高兴?
2.老师当火车头,小朋友一个拉着一个当火车车厢,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开火车去看海底世界。(在活动室绕几圈,嘴里发出“呜-呜-的声音)。
3.在活动室绕几圈后,停在一块黑板前,教师对幼儿说:海底世界到了,请小朋友下车。(教师将遮盖在预先画好的一幅海底世界画面上的布子先开)哇!小朋友你们看,海底世界漂亮不漂亮?
4.请小朋友观察海底世界(教师画的海底世界图片)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最喜欢什么小动物? 请小朋友用各种手势或身体动作给海底世界的小动物拍照。
5.教师带着小朋友坐火车返回幼儿的座位。请小朋友给海底世界的小动物洗照片。怎样才能洗出来呢?请小朋友将你观察到的海底世界里的小动物画出来,看哪位小朋友画的快又多。6.请小朋友坐上火车将照片(幼儿绘画)送给海底世界的小动物,好吗?活动结束。
分析:结合幼儿游戏特点及游戏对幼儿的发展价值,对以上活动设计进行分析。
(二)活动设计:请您将以上活动进行修改重新设计或按自己的意愿设计一份幼儿游戏活动教案,要设计成真正符合幼儿游戏特点的游戏活动。游戏活动类型不限。
提交要求
1.希望能谈出幼儿游戏特点和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能结合游戏特点和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来阐述是不是游戏活动的理由。
2.希望从活动设计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游戏方法的选择、活动流程设计、教师提问等方面进行分析。
3.无论是修改的活动设计还是新设计的活动教案必须是游戏活动,游戏活动类型不限,要标明您设计的是哪一类型的游戏活动。
题目一:对活动设计的分析与活动的设计
对中班,《海底世界》这个教学活动游戏的设计进行分析如下:从以上这个活动进行分析,谈一谈我的一些看法和理解:
我们作为幼儿教育者,最熟悉的话就是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于一日的活动之中,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那么我们在工作中是否能真的做好,做到,真的以幼儿为本,是我们值得反思的问题。因为,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确实有着它不可代替的价值,游戏的过程是幼儿自我发展的过程,其中隐藏着重要的教育动因,内含着教育方法的契机,因而有着不可忽视的教育价值。因此要鼓励幼儿游戏、提倡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游戏。作为一线教师,我认为,幼儿的自发自主游戏,教师组织的教学游戏,两者构成了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为了使游戏真正成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就必须重视这两类活动对幼儿发展的不同价值,保证这两类活动在幼儿园的有效开展。
从亮点部分来分析:
1、我认为以上这个活动也是尽量围绕着游戏来进行,从过程来看,教师围绕去旅游海底世界,到给海底世界的动物拍照,然后到把动物送回到海底世界,首尾呼应,从流程来看,一环接一环,是一个比较流畅的活动。
2、教师的语言童趣化。比如:开上小火车我们去旅行,用身体的各种姿势给小动物拍照,给小动物洗照片等,这些都是比较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的,幼儿也比较易于接受。
从不足的地方来分析:
1、从这节活动的核心目标来讲:这个活动共确立了三个目标,我认为,不管是幼儿掌握一种技能,还是学到了什么本领,或者是懂得了什么道理,目标应该是以幼儿为主体来制定,而这三个目标,前两条都用到了“通过”这个词,我认为“通过”是一种教学手段,而第三条目标用到了“培养”而“培养”是不是给我们教师的定位目标,不是说这个词干脆不能用,是不是我们在目标上能够更精练一些呢?
2、我认为本节活动的一些教学手段比较落后。比如老师带孩子们去旅行,走到一个黑板前,拿下盖好的一块布,现在网络这么发达,为什不用到多媒体,看能游动得动物,那样也省的老师费时间去绘画,而动物的种类也会更多一些,孩子的想象空间也会大一些呢?
3、与环境的互动不够丰富。大家都知道环境是我们幼儿教育的重头戏,环境会说话,而教师只是用一块黑板,也已远远不能满足幼儿的需求,可以把活动室的四周布置成海底世界,这样也能为活动提供足够的空间,从不同角度让幼儿去欣赏海底世界的动物,省的幼儿拥挤在一起,空间不足。
4、缺乏创造性。整个游戏过程中,教师过于求全,急于求成,希望每一个孩子玩游戏都能达到某一目标和水平,而幼儿的创造性、自主性被忽略了。
幼儿的游戏特点是:
游戏活动是儿童自发、自主、自选的,没有任何功利目的,能带给儿童快乐的,能满足儿童的发展需要的活动,而不是由教师规定的,或在其“导演”下的,幼儿按照教师的意愿进行的活动。真正的游戏活动可以满足儿童在生理上、心理上的多种需要,可以带给儿童快乐,对儿童良好个性的养成,健全人格的建构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我认为这个《海底世界》绘画活动,从幼儿游戏的特点和对幼儿发展的价值两方面来看,本次教学活动的游戏,没有让幼儿更多地了解到孩子们身边的事物,也没有引导性的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只是强调了单纯的激发幼儿的兴趣,因此我认为这次教学活动离游戏活动还有一定的差距。题目二:
活动类型:创造性游戏活动 活动名称:《有趣的海底世界》
活动目标:
1、能积极参与游戏,体验绘画的乐趣。
2、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
3、愿意和别人分享、交流自己的作品和美感体验。
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海底动物玩具、墙壁四周大白纸布置、头饰、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参观海底世界。
1、师:小朋友今天的天气真好,海底世界的小动物今天召开联欢会,海马老师(出示海象毛绒玩具)邀请我们到海底世界去做客,请小朋友坐上海底隧道车我们一起去游玩,(幼儿一个搭一个)沿着海底隧道通行,四周有摆放的海底动物的玩具,幼儿沿途与小动物打招呼,拥抱小动物,亲吻小动物,与小动物互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3分钟)
2、教师带孩子沿海底隧道转一圈后,坐在地毯上,观看(多媒体课件)各种海底小动物的表演,并随意学小动物表演。(2分钟)
二、大胆想象创造绘画。
师:哇,海底世界真美,来了这么多的小动物参加联欢会,你们猜猜谁还会来参加联欢会,它们会是什么打扮,什么姿势,请小朋友在老师布置的地方画出来(四周张贴的大白纸,幼儿分散绘画)可以自己一个人画,也可以请小朋友和你一起合作绘画。(幼儿自由选择绘画工具作画)(15分钟)
三、我们一起来狂欢。
1、海底世界真有趣,你认为你今天看到的什么最有趣?(轻音乐声中师幼亲切谈话,拓展幼儿想象力)
2、播放欢快的音乐,幼儿选择头饰,连同多媒体的播放,一起跳起来,动起来,感受狂欢的氛围。
3、在音乐声中幼儿想干什么做什么,可以跳,模仿小动物表演的样子,也可以邀请同伴或老师参观、分享、交流自己的作品,互评作品,活动自由结束。(时间根据每个幼儿的兴趣自由决定)
对幼儿园中班绘画游戏活动《海底世界》设计的分析: 首先我来谈谈幼儿游戏的特点:
1、游戏是幼儿自愿、自主的活动
幼儿从事游戏,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和愿望,由于游戏形式、材料和过程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使他们对游戏产生兴趣,主动去进行游戏。在游戏中,幼儿的各种活动几乎没有什么限制,他们可以自由地充分活动,从中得到快乐并得到发展。在幼儿游戏中,自愿和自主是两个重要条件,游戏的形式、材料以及游戏的开始、结束都应由幼儿自己掌握,按照他们自己意愿、体力、智力来进行。正因为游戏是幼儿自主的活动,幼儿在游戏中的态度是积极主动的,反之,如果游戏失去了自主性的这一特征,而是由教师来精心安排的,幼儿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被动地参加游戏,担任某一角色,从表面上看,幼儿是在参加游戏,实际上幼儿并没有真正地玩游戏,他们认为是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也就失去游戏的积极性。所以,只有充分尊重游戏者的心愿,发挥游戏者的主动性,才是真正的游戏。我们看到的这个设计活动老师开着火车带幼儿参观海底世界这一情节是老师刻意安排的,幼儿是被动的参与,幼儿的主动性并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看,幼儿在游戏中,会受到环境条件以及成人和同伴的影响,出自完全的主动是比较少的。但是在游戏过程中,这些影响要求易于为幼儿所接受,易于转变为幼儿自己的愿望和动机。
2、幼儿游戏具有趣味性
趣味性是游戏自身固有的特征,每种游戏都含有趣味性,正是游戏的这一特征,给幼儿的精神和身体带来舒适、愉快,使他们喜欢游戏。
游戏与其它活动不同,它不是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也没有实用的社会生产价值,它是一种娱乐活动。它以本身的趣味性,激起幼儿良好的情绪和积极从事活动的力量。趣味性是游戏的必要条件,因为有趣味才吸引幼儿主动参加,并在游戏过程中获得愉快和发展。在幼儿那里,首先吸引他们的是饶有趣味的游戏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逐渐对游戏的结果感兴趣。教师可根据幼儿的这种特点,正确地进行指导。要把孩子们对海底世界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出来,让幼儿有主动探索的欲望。
3、幼儿游戏具有虚构性
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真实的活动,具有明显的虚构性。游戏的成分、角色、情节、行动以及幼儿玩具或游戏材料,往往是象征性的,比如把棍子当马骑、把树叶当菜吃、让小朋友假装成医生、骑在椅子上一动不动假装开火车等。老师当火车头,幼儿一个拉着一个当车厢就是虚构性的体现。
4、幼儿游戏具有社会性
幼儿并不是天生就会做游戏,游戏不是幼儿的本能活动,只有当他们的体力、智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积累了一定的知识检验,才会做游戏。时代、文化、地区、习俗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会影响幼儿的游戏,幼儿的游戏归根到底是周围生活的反映。但幼儿的游戏并不是周围生活的翻版,而是通过想象,将日常生活中的表象形成新的形象,用新的动作方式去重演别人的活动。幼儿的游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与戏剧反映现实生活相近似。
5、幼儿游戏具有具体性
幼儿的游戏是非常具体的,表现在游戏一般都有角色、有游戏材料和游戏动作,有游戏内容、情节和语言。游戏角色本身就是具体的形象,如孩子当妈妈时,她头脑中的形象可能就是妈妈。离开了这些具体的角色、内容、情节、动作、语言及玩具或者材料,幼儿的游戏就无法顺利进行。
我们了解了幼儿游戏的特点,我们再来说说游戏对幼儿的发展价值:幼儿需要游戏,是由其年龄特征决定的,幼儿喜欢游戏就如同他们渴望阳光和空气那样自然。马卡连柯说得好: 游戏是幼儿学习的一种教育形式,幼儿能从游戏中认识周围生活,培养独立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动手动脑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利用游戏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1、利用游戏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幼儿认识周围生活是通过感觉器官的直接感知而获得的,因而训练幼儿的感官,发展其感知能力,让幼儿学会用眼、耳、鼻、口、手等感觉器官去了解事物的特征是幼儿素质教育的重点。但是单一枯燥的训练,容易使幼儿厌倦,影响效果。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边玩边练,则很有乐趣,既有助于扩大幼儿的眼界,激发其认识环境的兴趣,同时又能提高其感知能力,促进其智力的发展。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应充分注意游戏的运用,使其成为促进幼儿智力发展的有力途径。教师可以积极开辟游戏角,根据主题活动的要求,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游戏环境,满足其游戏需要。随着幼儿游戏活动的进展,教师要经常更换游戏材料,以保证创造性游戏活动的开展。选择和使用材料本身也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以物代物、一物多用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想像力与创造力。幼儿在游戏中对生活的反映并非是简单模仿,而是在表达自己的愿望,将所了解的各种现象重新组合,并加进自己的构思。这种积极的认识活动对幼儿观察力、思维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游戏也是发展幼儿语言的好形式。
2、利用游戏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与行为
幼儿时期是良好品德培养的奠基阶段,是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游戏一般都制定了游戏规则,幼儿可从中受到社会规范意识和伦理精神的最初启蒙。游戏可以促使幼儿自觉遵守规则。游戏可以帮助幼儿养成爱劳动的情感和态度,游戏与劳动对幼儿来说联系甚密,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培养幼儿对劳动的兴趣和对劳动者的尊敬,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的积极情感与态度,并使他们获得简单的劳动技能。
3、利用游戏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
游戏能激发幼儿美的兴趣和情感。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玩笔”等游戏,让幼儿在运用各种彩色笔(如油画棒、粉笔等)在纸上或黑板上自由涂画与玩耍中认识笔,而且培养用笔画画的兴趣;教师可以经常组织音乐游戏,让幼儿在随着音乐自由舞动中激发对音乐和舞蹈的兴趣,锻炼大胆表现的能力。游戏可以陶冶幼儿的情趣,培养幼儿审美的能力。
4、利用游戏增强幼儿的体能
幼儿身体对运动的需求,可在游戏中得到满足。游戏可使幼儿身体各部分得到充分活动,促进其血液循环和呼吸系统的发展,增强其新陈代谢的功能,锻炼其肌肉骨骼,发展基本动作。游戏是促进幼儿生理、心理健康必不可少的活动。因此,在幼儿素质教育中,游戏成了增强幼儿体能的有力手段。
综上所述,游戏可以成为幼儿素质教育实施的基本形式和途径,教师在深刻认识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的同时,要积极创设条件,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机会与充足的游戏时间。
第五篇:学生小组之间合作学习环节教学设计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学习环节教学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研究教学模式”研究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教师进修学校
高占国 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研究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是:“确定目标——创设情境——发现问题——选择问题——确定主题——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按照这一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一般都采用两种基本的学习方式,一种是自主学习方式,另一种是合作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方式中,一般包括小组内合作学习、小组之间合作学习、小组和教师之间合作学习、小组和教师之外的其他人之间合作学习等方式,本文仅就学生小组之间合作学习方式进行了如下的设计,以供大家参考。
以某一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教学为例。按照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研究教学模式”进行的活动设计中,某学校初中二年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了“确定目标——创设情境——发现问题——选择问题”环节,要进行的下一个环节是“确定主题”,在这个环节中有一个小环节需要学习“什么是主题的概念?”在学习这个内容过程中,先进行了学生自主学习,然后进行小组内合作学习,再进行小组之间合作学习环节,在学生小组之间合作学习环节,我们的设计的程序是:
第一种设计方案:
在教师的主持下,假设这个班级只有二个学生小组的情况下。
(一)以A组为中心的设计
1、组际交流: A小组代表向B小组同学和教师汇报学习情况。
同时,B小组倾听,并记录A小组的发言于档案袋内。教师也倾听并记录。
2、组内交流:
B小组讨论研究A小组发言的内容,形成一致的意见,并记录讨论研究过程,准备派代表发言。
这同时,A小组内猜测B小组能够提出什么方面的意见,记录猜测内容和商量怎么回答的内容,准备应对B小组代表提出的问题。教师分别到两个小组观察和记录各小组内研究情况。
3、组际再次交流:
B小组的代表对A小组发言的内容进行评价,提出意见,表达本小组的观点。
同时,A小组倾听,并记录于档案袋内。教师也倾听并记录。
4、组内再次交流:
A小组同学回到本小组内,研究讨论B小组的问题,形成一致意见,并记录于档案袋内,准备与B小组进行交流。
同时,B小组猜测A小组如何应对的内容,准备再次提出问题。教师分别到两个小组观察和记录各小组内研究情况。
如此反复,直至两组意见趋于一致为止。
(二)以B组为中心的设计
1、组际交流:
B小组同学代表向A小组同学和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同时,A小组倾听,并记录B小组的发言于档案袋内。教师也倾听并记录。
2、组内交流:
A小组讨论研究B小组发言的内容,形成一致的意见,并记录讨论研究过程,准备派代表发言。
这同时,B小组内猜测A小组能够提出什么方面的意见,记录猜测内容和商量怎么回答的内容,准备应对A小组代表提出的问题。教师分别到两个小组观察和记录各小组内研究情况。
3、组际再次交流:
A小组的代表对B小组发言的内容进行评价,提出意见,表达本小组的观点。
同时,B小组倾听,并记录于档案袋内。教师也倾听并记录。
4、组内再次交流:
B小组回到本小组内,研究讨论A小组的问题,形成一致意见,并记录于档案袋内,准备与A小组进行交流。
同时,A小组猜测B小组如何应对的内容,准备再次提出问题。教师分别到两个小组观察和记录各小组内研究情况。
如此反复,直至两组意见趋于一致为止。第二种设计方案:
在教师的主持下,假设这个班级有三个学生小组的情况下。
(一)以A组为中心的设计
1、组际交流: A小组同学代表向B、C小组和教师汇报学习情况。
同时,B、C小组倾听,并记录A小组的发言于档案袋内。教师也倾听并记录。
2、组内交流:
B、C小组讨论研究A小组发言的内容,形成一致的意见,并记录讨论研究过程,准备派代表发言。
这同时,A小组内猜测B、C小组能够提出什么方面的意见,记录猜测内容和商量怎么回答的内容,准备应对B、C小组代表提出的问题。教师分别到各个小组观察和记录各小组内研究情况。
3、组际再次交流:
B、C小组的代表分别对A小组发言的内容进行评价,提出意见,表达本小组的观点。
同时,A小组倾听,并记录于档案袋内。教师也倾听并记录。
4、组内再次交流:
A小组回到本小组内,研究讨论B、C小组的问题,形成一致意见,并记录于档案袋内,准备与B、C小组进行交流。
同时,B、C小组猜测A小组如何应对的内容,准备再次提出问题。教师分别到各个小组观察和记录各小组内研究情况。
如此反复,直至A组与B、C意见趋于一致为止。
(二)以B组为中心的设计
1、组际交流:
B小组代表向A、C小组和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同时,A、C小组倾听,并记录B小组的发言于档案袋内。教师也倾听并记录。
2、组内交流:
A、C小组讨论研究B小组发言的内容,形成一致的意见,并记录讨论研究过程,准备派代表发言。
这同时,B小组内猜测A、C小组能够提出什么方面的意见,记录猜测内容和商量怎么回答的内容,准备应对A、C小组代表提出的问题。教师分别到各个小组观察和记录各小组内研究情况。
3、组际再次交流:
A、C小组的代表分别对B小组发言的内容进行评价,提出意见,表达本小组的观点。
同时,B小组倾听,并记录于档案袋内。教师也倾听并记录。
4、组内再次交流:
B小组回到本小组内,研究讨论A、C小组的问题,形成一致意见,并记录于档案袋内,准备与A、C小组进行交流。
同时,A、C小组猜测B小组如何应对的内容,准备再次提出问题。教师分别到各个小组观察和记录各小组内研究情况。
如此反复,直至B组与A、C意见趋于一致为止。
(三)以C组为中心的设计
1、组际交流:
C小组代表向A、B小组和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同时,A、B小组倾听,并记录C小组的发言于档案袋内。教师也倾听并记录。
2、组内交流:
A、B小组讨论研究C小组发言的内容,形成一致的意见,并记录讨论研究过程,准备派代表发言。
这同时,C小组内猜测A、B小组能够提出什么方面的意见,记录猜测内容和商量怎么回答的内容,准备应对A、B小组代表提出的问题。教师分别到各个小组观察和记录各小组内研究情况。
3、组际再次交流:
A、B小组的代表分别对C小组发言的内容进行评价,提出意见,表达本小组的观点。
同时,C小组倾听,并记录于档案袋内。教师也倾听并记录。
4、组内再次交流:
C小组回到本小组内,研究讨论A、B小组的问题,形成一致意见,并记录于档案袋内,准备与A、B小组进行交流。
同时,A、B小组猜测C小组如何应对的内容,准备再次提出问题。教师分别到各个小组观察和记录各小组内研究情况。
如此反复,直至C组与A、B意见趋于一致为止。
2007-11-27